g***m 发帖数: 465 | 1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
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
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
也不记得。每回上课,
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
去。班上有个女同学,
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
的是什么?”这位女同
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
报,我们下课。’”
这个故事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
一九四○年,三天两头
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
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
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
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
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
外跑,叫做“跑警
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
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
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
么叫了,谁都懂,而且
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
准确。“躲” |
|
n**e 发帖数: 1296 | 2 “刘文典看不起沈从文”是假历史
[摘要]所有的文章都是“听闻”,上世纪40年代刘沈关系并不坏。
一
在百度用“刘文典沈从文”搜索,铺天盖地都是“跑警报事件”和“评教授事件”。“
跑警报事件”说:有一次警报响起,刘文典与大伙一道跑出校园,突然想起陈寅恪,于
是跑回去找到在路上视力不佳的陈寅恪,架起他就向外跑,一边跑一边喊:“保存国粹
要紧!”刘文典看到沈从文也在人群里,便上前呵斥道:“陈先生跑是为了保存国粹,
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可是你什么用都没有,跑什么啊!”“评教授事件”则是讲
刘文典曾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
块钱。可我不给沈从文4毛钱!”还有一种版本,联大讨论沈从文晋升教授职称的会议
上,刘文典说:“沈从文是我的学生,他都要做教授,我岂不成了太上教授?”七十年
了,几乎所有媒体都在传,从没有人质疑过其真假。也无人去寻觅其源头。传闻还说,
是因为刘文典看不起新文化,才拿沈从文说事。
今年6月,我认识了定居昆明的刘文典儿子刘平章。我自然问起这两件事。刘平章告诉
我,过去他也搞不清事情真假。后来是他夫人作了认真考证后,才发现那传闻有... 阅读全帖 |
|
g**8 发帖数: 4951 | 3 正好前两天在新浪首页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当年抗战时期日军空袭重庆等西南大后方地区的嚣张,这里转贴部分段落大家看看。。。确实是:落后就要挨打,日本人也太凶残。
=====================
从1938年开始,“跑警报”就成了在日本飞机当头耀武扬威下的中国人天天必说的一句话、必做的一件事儿。
跑警报不仅是人跑,飞机也要跑。
成都市郊结合处,穿过一处污水沟,就是低矮破旧的农舍,推开残缺的木门,一位个子不高、稀疏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双鞋磨得露出底色但却擦得一尘不染的老人出现在我的面前,老人叫陈学波,原国民党中国空军三大队飞行员……解放军攻占成都前夕,老人随着部队起义,之后回乡种地。至今还是农民的陈学波老人说起当年为躲避小日本战斗机,开着飞机“跑警报”的情景,心头别有一番滋味。
陈学波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至今还清晰在目:那仗啊,打得窝囊,打得恼火(生气)。明知道不行,还得去打。不是我们不行,实在是飞机不行啊。机动不行、火力不行,我当时开的是苏联S.B双发轻型轰炸机,除我以外,还有两个弟兄,一个投弹手,一个射击。但东西不行,都是人家淘汰的东西,别说轰炸了,飞起来就很不容易。往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 作者: 李舒
西南联大的八宝饭,是相当有名的。
汪曾祺先生写过,何兆武先生也回忆过。
我一开始以为是这种八宝饭,加了瓜仁松子红绿丝,塞了满当当赤豆沙,一匙挖下去,
糯米拌了猪油的香直冲云霄。
当然是我幼稚,会这样想。
所谓“八宝”,是一种戏称。
联大食堂所用的米,是政府供给的“公米”——多年的陈米,粗而劣,米饭里还有沙石
、老鼠屎和糠屑,故而谓之“八宝饭”。有人为“八宝饭”编了一首歌:“八宝饭”味
道香,八种成分“营养高”,沙石稗谷泥壳汤,黄霉素配鼠屎汤,感谢上帝的“恩赐”
,我吃“八宝”你喝汤,谁知熬到何年月,八宝也许难吃上,十儒九丐啼饥寒,百代盛
世莫悲伤。
在《绝代风流》里,曾经对于“八宝饭”有这样生动的描述:
“八宝者何?曰:谷、糠、秕、稗、石、砂、鼠屎及霉味也。其色红,其味冲,距膳堂
五十步外即可嗅到,对牙和耐心是最大的考验。谨将享用秘方留下:盛饭半满,舀汤或
水一勺,以筷猛力搅之,使现旋涡状,八宝中即有七宝沉于碗底,可将米饭纯净度提高
到九成左右。”
有一位学生,给在重庆的恋人写信,也提到了“八宝饭”:
刚来的时候,吃的还算好,可现在物价涨起来了,一顿只能喝上几勺清水白菜汤... 阅读全帖 |
|
x*******a 发帖数: 11067 | 5 因为在前两篇文里,我对沈从文沈先生颇有微辞,许多人便以为我是不爱沈先生的——
此言差矣。我非常喜欢沈从文沈先生的文章,我买了他的全集;但这并不妨碍我质疑他
的一些其它方面,比如他在外面偷吃时忘记自己当时是怎么苦苦追求张兆和的。
我再怎么对沈先生有微辞,都比不上刘文典。而且和我不同,我质疑的是沈先生的人品
,刘文典质疑的是沈先生的文章。刘文典和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有一段短暂的共事时光,
联大里那么多教授,他公开骂过、最最看不起的就是沈从文。1943年7月,沈从文被联
大中文系聘为教授,刘文典还为此勃然大怒:“陈寅格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
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沈从文只该拿四块钱!但我不会给沈从文四块的,他要是教授,
那我算什么?”在刘文典眼里,国学才是真正的学问,新文学根本是该被扫进垃圾堆里
的东西。
当时还有一个段子流传甚广。大家应该看过汪曾祺写过的《跑警报》(没看过的人建议
去读一下,汪先生这篇文章妙趣横生,堪称所有立志写散文灵长类动物的教材)。1940
年左右,日本的飞机经常轰炸昆明,西南联大的师生根据防空警报,常常要跑到郊外避
难,这便是“跑警报”。一次刘文典在跑警报的人流中看到... 阅读全帖 |
|
j******n 发帖数: 21641 | 6 孙郁
1
1939年,汪曾祺到了昆明西南联大读书,直到1946年才离开这座春城。关于那一段
的生活,他晚年写了很多短文,都传神得很,乃至成了人们研究联大重要的感性资料。
也由于他的神来之笔,昆明时代许多泯灭的故事悠然地走来,仿佛一幅幅写意的画面,
贫瘠时代的一切竟有了趣味流溢。
我读他写下的那些文章,觉得年轻时代的他不是一个好的学生,起码是个不合格的
学生。也因了战乱与动荡,学校显得松散,得以自由地读书。他入的是中文系,那里好
的老师多多,对大家要求也并不严格,随随便便。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中文系的系主任是罗常培,教师有朱自清、刘文典、闻一多、王力、浦江清、沈从
文、许维通、余冠英、陈梦家等。他们多是清华来的老师,治学颇为严谨。学生们大概
可以选修别的课程,像哲学系的金岳霖的课,汪曾祺就喜欢。外语系的名家很多,钱锺
书、吴宓都在,他旁听过吴宓的课,没有太大兴趣,就远离而去了。沈从文那时在中文
系讲写作,这是汪曾祺最喜欢上的一门课。闻一多的也不错,给他很深的印象。但对他
最好的是沈从文。沈从文开设的课程是个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汪曾祺选
他的这三门课,一是老师好;二是自在,...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7 周有光谈中国教育两大问题:大学没有学术自由 空耗大量无效劳动
Written by NKAA-NY,
Views 27
2/20/2015 1:55:20 PM |转自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
周有光住在北京这片老城区近三十年了,四间房加起来不到五十平米,他从不介意,称
“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九平米大的书房里有一张黄漆小书桌,九十厘米长、五十五厘米宽,漆掉了许多。左边
摆着书稿,右边搬开电子打字机,便能挪出一片写字的位置。105岁的周有光坐在书桌
前,笑眯眯讲起话来,开心的时候他会以手掩口,仿佛大笑失了礼仪。
他喜欢用的形容词是“了不起”。“许多人以为我们有敦煌很了不起,这个现在看起来
如此荒野的地方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文化呢?历史上,敦煌是从巴米扬开始一直延伸过来
的犍陀罗文化带(注:印度佛教文化和古代希腊文化的混合),绝大部分都被伊斯兰教
毁掉了,只剩下东面头上敦煌这一段,而且不是这个文化带里水平最高的。”
他随手在面前的稿纸上写出犍陀罗的英文Gandhara,由于不能确定拼写是否准确,很抱
歉地笑笑:“我现在年纪大了,原来知道的东西我都写不出来了。”
从宗教谈到文化,从文化...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8 作家莫言(英文著作)
何谓魔幻现实主义
诺奖给莫言(英文著作)的颁奖词是: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那么,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他的文字,拥有梦境的奇幻与丰饶;而他的梦境,又不断与现实重重缠绕。是谁让他塑造出电影《红高粱》原著中的女性形象?他为何认为小说《丰乳肥臀》中,有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缩影?近日,记者对话著名作家莫言(以下简称“莫”),聆听他在梦幻文字背后的现实足音。
我的小说里为何总是有种“女性之上”的感...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9 张充和:她选择留在自己的时代里
2015-06-18 14:14:06
华灜
作者:慕容素衣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女孩,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叶圣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合肥四姐妹,指的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以及张充和。若我是男子,能在四姐妹中
选择一位,最想娶的不是最有名气的三姐兆和,而是小妹充和。
在不知道充和的存在之前,我以为闺秀这种生物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完全无法想
象,时至今日,在与我相隔数万公里的大洋彼岸,一位101岁的老人仍保持着上个世纪
初的生活方式:每日晨起,即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拍曲
互和,以乐终日。
这位老人,就是现居于耶鲁的张充和。
她从遥远的民国走来,在旧时月色和习习古风中长大。她的名字,曾经和沈从文、卞之
琳、俞振飞等人相连,一同成为那个年代的传奇。如今,故人早逝,时移世易,属于她
的时代已经永久地过去了,她却仍然选择活在她的时代里,在去国离乡数万里之外。这
是一个奇迹,独属于她的奇迹。
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不同的是,张家四姐妹属于传统仕女。她们的爱好、才艺乃
至心性都很“旧派”,即使时代再跌宕起伏,生活再颠沛... 阅读全帖 |
|
|
w*******e 发帖数: 15912 | 11 介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捏?
http://www.scimao.com/read/1622279
冉思尧/ 文
“吃”在延安
1936 年10 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1937 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当时战火已经
席卷中国大地,生灵涂炭、饿殍遍野,但在边区不仅相对安全,还可以吃上一顿饱饭。
延安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供给制,初到延安最直观、最新鲜的感受莫过于“有饭大家
吃,有吃大家饱”了,伙食一般标准是“每人每天一斤半小米、一钱油、二钱盐”,小
米是主食,菜多是土豆白菜汤或南瓜汤,上面浇一勺葱油。每次开饭盛小米的是一个约
直径一米、半米高的大木桶,盛菜的是一个大粗瓷盆,众人围着小米和菜盆,或站着或
蹲着,一会儿就吃得精光。每个月也有一两次馒头或肉丁烩面条来改善伙食,每逢那天
就跟过节一样,大伙儿“手持特大号的缸子,挥舞勺子和筷子,一齐向盛面条的木桶‘
冲刺’”,不一会儿便抢光了,饭碗小的或吃饭慢的,在这种时刻总是比别人着急。何
方晚年回忆吃馒头时仍略带自豪地说:“我是基本上不用嚼的,吃一口当场就咽下去了
”,“一顿饭起码能吃十三四个,女生也能吃十一二个”,对于吃面条更有心得,不怕
... 阅读全帖 |
|
c*********d 发帖数: 9770 | 12 1.毛泽东简传要义评述
虎头蛇尾的叁峡舵手
毛泽东主席於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在北京病死时,大陆上曾流传一记幽默的评语,
说:毛如死於一九五六年,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应该是「中国的列宁」;如死於一九六
六年,还不失为一个「中国的史达林」。不幸他死於一九七六年,那他就只是个「中国
的毛泽东」了。
这项评语对毛来说,虽是谑而虐矣,却颇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因为它评得公平合
理,恰到好处,也入木叁分。毛公在其生命的最後二十年中,其所作所为底祸国殃民的
程度,也确实是每下愈况;若不及时蒙教主恩召,其不知伊於胡底呢?
我们搞历史的碰到这一情况,首先就要问一声,毛公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历史人物
,何以弄成这样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地可笑的结局呢?
关於毛氏晚年的失德,近年来大众媒体上的评毛之论,都太看重於毛氏个人的行为
了。历史人物尤其是转型期中的历史人物的政治行为,不是不重要,但是其重要性亦有
其极限。
在一个治宏观史学的社会科学家看来,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原只是一部近代中国社会
转型史。古老的中国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它要从一个东方式的传统农业大帝国千年不
变的「定型」,逐渐「转」变成一个西式而有中国特色...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13 ·锐 哥·
1971年9月13日凌晨1时45分,一阵急促的电铃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警报!“指挥
所一等”!!
脸盆大的电铃就挂在我们作战侦察科宿舍的门外,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铃声显得特
别刺耳,惊心动魄。大家一骨碌从床上跳下来,套上衣服,百米冲刺一样奔向指挥所。
不到一分钟,作战、侦察、雷达、通信等各部门各就各位。值班参谋向师长报告:
“接上级命令,各级指挥所立即进入一等战斗准备,我已经向各营发出指挥所一等的命
令,向师属目标指示雷达发出进入一等的命令。”
师长命令:“抓紧时间做好战斗准备,远方参谋严密掌握雷达部队空情通报,近方
参谋指挥目标指示雷达圆周搜索,发现情况,立即上报。”
各专业指战员继续做着自己的战斗准备。我打开专属于我的指挥桌,戴上耳机,要
通通向某营的电话,试好线路,等待配合我的指挥台报务员开通无线电通信。
紧接着指挥所里的报告声响成一片。“远方好!”、“近方好!”、“一号方向好
!”、“二号方向好!”、“三号方向好!”、“四号方向好!”、“有线通信好!”
、“无线通信好!”、“一号目标指示雷达开机!”……。师长指示:“上报师指挥所
一等好!请求上级指示!”
接下来各营指...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606 | 14 【正见网2011年07月31日】另类生命 另外空间
广袤苍穹,琳琅满目,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日前,英国一名妇人宣称拍到一张自家花
园里一只“外形小巧,银色翅膀,散发光芒的‘生物’正展翅飞翔”,她惊喜的说,外
形酷似小时候她在童话故事中时常读到的“花园精灵”。
她还在自己花园找遍每个角落,希望能再找到精灵的踪影,但却失望而归。更上网查找
外形相似的类似图片,企图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却徒劳无功。她还表示,在有人给出
足以令她信服的解释之前,她将一直相信这个生物是只“精灵”。
另外还有一篇古寺高僧与无神论者精彩对白的文章:无神论者认为亲眼目睹的才值得相
信,看不见的就不相信;高僧举例说眼前千米处,那座金碧辉煌的大殿,到了夜晚,当
夜幕低垂遮住你的眼睛,你认为它仍在吗?无神论者认为当然存在,只是被黑夜遮挡住
了!
高僧反问,那么黑夜是什么呢?白天信白昼,夜晚信黑夜能行吗?一切扰乱你心智的,
都如这茫茫黑夜遮挡,只是形式多样化罢了。世间万物如恒河沙数,都像那座大殿在那
摆着,不管你是否看到,能否感觉到,可千万别坐井观天的去随便论断它!大千世界的
奥妙处,说白了,是不能用看到就相信,看不见就不相信... 阅读全帖 |
|
J*H 发帖数: 1448 | 15 1908年农历正月元宵,胡秀英生于江苏省北部徐州农村,兄姐中已有三人死于脐风
(即破伤风),父亲从没有行人足迹的雪地跑到外面的村镇,买了防脐风的中草药给她
服用,使她健康成长。胡秀英四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下田耕作,她则送饭到
田,边读书,边劳作,过着农村姑娘的生活。母亲不识字,但很开通,不让她束脚。胡
秀英在基督教会办的正心女子学校表现出色,取得助学金,1926年到南京入读金陵
女子文理学院,修化学及物理学学位,后转读生物学,并跟随金陵大学施德蔚教授(D
r.Albert Steward)学习植物分类学(Taxanomy of H
igher Plants)。两年后回乡任体育教师,以报学校助学金之恩。193
0年又重返金陵继续学业,1933年正式毕业。这样的教育背景使她培养出了优良的
英语水平。
南方都市报:你家里是信奉基督教的,在家乡读的是教会学校?
胡秀英:我在洪泽湖畔出生,我是湖边人,不是山里人。我的家里在农村,我的祖
先都不认得字,到我的父亲这一代,我的父亲是农夫,父亲的弟弟读了中学,我家就从
我的叔父起头读书。我4岁时,我的父亲推一个土车从乡下送一个小米秆做的床垫到城... 阅读全帖 |
|
G****a 发帖数: 10208 | 16 他的文字,拥有梦境的奇幻与丰饶;而他的梦境,又不断与现实重重缠绕。是谁让他塑
造出电影《红高粱》原著中的女性形象?他为何认为小说《丰乳肥臀》中,有一代知识
分子的心灵缩影?近日,本报记者邱晓雨(以下简称“邱”)对话著名作家莫言(以下
简称“莫”),聆听他在梦幻文字背后的现实足音。
最屈辱的事跟食物有关
邱:你小时候最喜欢吃什么?
莫:不是说我喜欢吃什么,我什么都喜欢吃,但没有任何东西可供我选择。因为我
生在1955年,等我有了记忆时,也就是1960年左右,正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大家
还觉得很正常,以为人生下来就应该这样半饥半饱的,见了食物眼睛发红,像狼一样要
往上扑。我们一生下来就没有体会到像现在的孩子这样一种食物过剩的生活,就感觉到
生活就是这样的,就是没东西吃,永远伴着饥肠辘辘的一种感受。
邱:而且小孩也不会把食物和尊严联系在一起……
莫:小孩儿,我想他确实体会不到一个人应该有自尊,应该忍受肉体上各种各样的
痛苦来保持人格的尊严,只是在长大之后才会有这方面的思考。我想别说是小孩子了,
即便是一个成年人,当他连续几十天都吃不饱时,突然面临美味佳肴,那真的就很像我
小说里说的一样,...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17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甜酒和苦酒 苦酒篇
我这一辈子,根本就不应该写小说。写小说,对我来说,原本就是一个错误。—— 沈
从文
一
1933年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后不久,他就独自一个人回到了湖南。他在回家的途中写下
了著名的《湘行散记》。张兆和并没有随同沈从文南下。后来的沈从文好几次写信催张
兆和南下,都遭到了张兆和的拒绝。
沈从文婚外恋的对象是诗人高韵秀,笔名高青子。当时,高青子在熊希龄家当家庭教师
。有一次沈从文去拜访熊希龄,熊希龄不在,高青子出面接待,初次见面双方都留下了
好印象。
沈从文与高青子的关系在家庭中掀起了波澜。张兆和当时刚生了长子龙朱,正在医院里
,这一消息给她以很大打击。她一气之下回到了娘家。1997年访问张兆和先生时,她对
此事仍耿耿于怀。
沈从文也很痛苦,他跑到梁家向林徽因倾诉,请她帮忙整理一下自己“横溢的情感”。
后来,林徽因竟然提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建议,让他去找金岳霖谈谈,“他真是能了解
同时又极客观极懂得人性,虽然他自己并不一定会提起他的历史”(!!)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沈从文在同年8月,离开北平,南下武汉、长沙,1938年4
月,经贵阳到达昆明。张兆...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Esquimau (雪门院),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甜酒和苦酒 苦酒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pr 30 21:58:52 2012, 美东)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甜酒和苦酒 苦酒篇
我这一辈子,根本就不应该写小说。写小说,对我来说,原本就是一个错误。—— 沈
从文
一
1933年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后不久,他就独自一个人回到了湖南。他在回家的途中写下
了著名的《湘行散记》。张兆和并没有随同沈从文南下。后来的沈从文好几次写信催张
兆和南下,都遭到了张兆和的拒绝。
沈从文婚外恋的对象是诗人高韵秀,笔名高青子。当时,高青子在熊希龄家当家庭教师
。有一次沈从文去拜访熊希龄,熊希龄不在,高青子出面接待,初次见面双方都留下了
好印象。
沈从文与高青子的关系在家庭中掀起了波澜。张兆和当时刚生了长子龙朱,正在医院里
,这一消息给她以很大打击。她一气之下回到了娘家。1997年访问张兆和先生时,她对
此事仍耿耿于怀。
沈从文也很痛苦,他跑到梁家向林徽因倾诉,请她帮忙整理一下自己“横... 阅读全帖 |
|
C***3 发帖数: 2226 | 19 《巨流河》选读
目录
序
第一章 歌声中的故乡
第二章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
第三章 “中国不亡,有我!”——南开中学
第四章 三江汇流处——大学生涯
第五章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六章 风雨台湾
第七章 心灵的后裔
第八章 开拓与改革的一九七○年代
第九章 台大文学院的回廊
第十章 台湾、文学、我们
第十一章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后记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齐邦媛先生与《巨流河》 王德威
齐邦媛纪事
《巨流河》参考书目
序
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她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哑口海位
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据说汹涌海浪冲击到此,声消音灭。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落到哑口海的故事。二十世纪
,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犹太人写他们悲伤的故事,至今
已数百本。日本人因为自己的侵略行为惹来了两枚原子弹,也写个不休。中国人自二十
世纪开始即苦难交缠,八年抗日战争中,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人流离失所。殉国者的
鲜血,流亡者的热泪,渐渐将全被湮没与遗忘了。
我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心灵上刻满弹... 阅读全帖 |
|
r****5 发帖数: 95 | 20 自私心与责任感
当然写历史的人,也不能一竿打翻一条船。其实「自私」(Selfishness)
从另一角度来透视,又何尝不是一种「责任心」(Sense of Responsiaility)
呢?在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的大英雄大豪杰,不都是以天下为己任吗?蒋公
在一九七五年「崩逝」之前,还不是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写了一副绝笔对联?
那位「且看今朝」的毛主席,在蒙教主恩召之前,以不同词句,表达相似心情
的纪录,不更是多不可数?……甚至那位「老有大志」的「中国脊梁」梁漱溟
先生,不也说过,他如死掉则民族就要遭殃,文化就要灭亡?抗战期间,在敌
机空袭之下,抱头鼠窜的刘文典教授,不也是说他在「替庄子跑警报」?
其实这种心理现象,不能以「自私」一语了之(如朱老总之所言),它在
心理学上叫做「自我中心」(Egoism)。自我中心和「牛皮主义」(Egotism)
以及「绝对自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间的关系却稍有不同,虽然他们
原是一母所生的骨肉兄弟!
既然这些酸溜溜的老儒、迂夫子都还有这种心理现象,我们又怎能错怪蒋
氏毛氏那种盖世英雄之「朕即国家」的观念呢?俺一身系国族安危,能不善自
珍重?更何况生...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