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观经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j********p
发帖数: 9680
1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六道轮回、人生八苦 (ZT)
六道轮回、人生八苦
(三)六道轮回
生命不因死亡的降临而消失,而是会受业力的牵引,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人、天等六种境界中继续生活。如此循环往复,有如回旋的车轮,流转不息,这就是
佛所说的“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因无明(无有智慧,不明真实)遮蔽,依妄心对尘境生出种种分别而造十恶,
又因根性善良、遵从礼教而行十善。所有的善恶业因都潜藏在心识中,即使生命完结,
不灭的心识也能带着善恶业种投入到下一期生死。
善恶的轻重,是根据造业的心力加以判断的:
以十足的勇气和力量造作业因,则为上品。
以中庸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中品。
以懈怠、被动、不甚要紧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下品。
大体上说,依据作善、作恶的心力品位,可以招感六道的苦乐果报:
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罗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善道。
上品十恶感地狱道,中品十恶感饿鬼道,下品十恶感畜生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恶道。
1.天道:生活快乐,寿命绵长,衣食、宫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能见一切众生、
事物,能见自他来生境界),天耳通(能闻一切音声,能懂一切语言),他心通(能知
众生心中所想、品行善恶),神足通(随意变现,无...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2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百业经故事:能持子
从前在舍卫城里,住着一位财富圆满,名叫德卫峡玛的婆罗门;他有一位关系密切的朋
友,住在邻近的德卫夏城,名叫杰日婆罗门。
杰日婆罗门的妻子名为舍利,因此他们的小孩名为「舍利子」;德卫峡玛又称为「能持
婆罗门」,故而他的小孩名为「能持子」。舍利子和能持子从小青梅竹马一块儿长大,
同窗共读,互相鼓励帮助,很快就学会基本论典,完成学业。
舍利子又进一步学习深奥的论典和辩论,到了十六岁时,就已经打败许多的大辩论家。
后来,舍利子跟随世尊出家,成为阿罗汉,佛陀授记舍利子为智能第一。
能持子后来娶妻成家,并成为引胜国王的大臣,经常往来于宫中,做很多事。但他常常
仗恃王权,对人民征收重税,夺取人民的财物。
有一天早上,舍利子观察到教化能持子的机缘已经成熟,因而着衣持钵往能持子家走去
。当时,能持子正在指挥工人挤奶,一看到舍利子从远远的地方走来,高兴地跑上前抱
住舍利子,激动异常,对舍利子说:「久违的老同窗,今日重逢,我太高兴了,请您光
临寒舍,让我好好地供养您鲜奶。」
舍利子委婉谢绝:「老同学您有这份心就够了。我非常感谢,但您的家我是不会去的。」
「我们分别这么久了,好不容易才见面。如果您不去,我会很...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新教的释经体系(三) - 字义解经
更正教的释经体系(三) - 字义解经
7。1 圣经原文:一谈到字义和文法解经,我们无法避免一定要谈到圣经原文的问
题(旧约的希伯来文和新约的希腊文)。用语言学的方法从事经文释义,最基本的假设是
:一个优良、可靠的经文释义,必须根据原文。我们基督教信仰中的那些伟大教义,惟
有建立在从原文所作的经文释义上才是可靠的。这是一切优秀学术研究的原则。解释圣
经的人若只是根据现代译本来解释圣经,那么在他和圣经原文之间就有一层幔子隔着。
他永远无法知道,这一层幔子到底有多厚、多薄。我举几个例子,让大家看到不懂原文
的人在解经时可能偏离经文的正确意思。
天主教有七大圣礼,其中之一是婚礼。这是基于一段新约圣经经文,弗五:31 - 32 。
拉丁文的《武加大译本》把“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
奥秘。。”译为“。。这是极大的圣礼。。”拉丁文 sacramentum (英文 sacrament
,中文“圣礼”)不错是来自希腊文的 musterion (mystery 奥秘),但保罗在弗五:
32 用“奥秘”的原意(历世历代隐藏、但上帝已向他的圣徒显明的真理)并没有和天
主教“... 阅读全帖
r*****l
发帖数: 60
4
清净经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
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净矣。
如此清净。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
r*****l
发帖数: 60
5
清净经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
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净矣。
如此清净。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425
6
复次。诸仁者。菩萨所行六波罗蜜。一一具有三所治障。若住
不放逸速
能除断。何等为三。谓自不布施。不欲他施。嗔能施者。自不
持戒。不
欲他持。嗔能持者。自不忍辱。不欲他忍。嗔能忍者。自不精
进。不欲
他精进。嗔能精进者。自不修定。不欲他修。嗔能修者。自无
智慧。不
欲他有。嗔能有者。如是名为菩萨六度一一见有三障差别。不
放逸行之
所除断。
复次。诸仁者。菩萨所行六波罗蜜。各以三法而得成满。此三
皆从不放
逸生。何等为三。布施三者。谓一切能舍不求果报回向菩提。
持戒三者
。谓重心敬授护持不缺回向菩提。忍辱三者。谓柔和宽恕自护
护他回向
菩提。精进三者。谓不舍善轭无来去想回向菩提。禅定三者。
谓遍入诸
定无所攀缘回向菩提。般若三者。谓智光明彻。灭诸戏论回向
菩提。如
是名为菩萨六度一一三种能成满法。不放逸行之所生长。
复次诸仁者。一切菩萨以不放逸故。速得成就三十七种菩提分
等所有善
法。证於诸佛无上菩提。
云何速成菩提分法。谓诸菩萨以不放逸故。修四念处不经勤苦
疾得圆满
。云何修耶。谓观身处无所有。观察处无所有。观心处无所有
。观法处
无所有。於一切法皆无所得。如
r*****e
发帖数: 1196
7
☆─────────────────────────────────────☆
heartgood (heartgood) 于 (Tue Apr 22 01:17:43 2008) 提到:
太 上 老 君 说 常 清 静 经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
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
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
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
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
,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
之者,可传圣道。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S**U
发帖数: 7025
8
南传不应有此见解。
杂阿含经四七四经
...
佛告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诸受渐次寂灭故说」?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
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
...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
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
d**********l
发帖数: 647
9
◎◎阿含经Gist1:
◎不离身心谈解脱.
◎18界=6根+6境+6识(一切法)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眼根缘色尘而引生眼识.
◎根境相触时,应如实知,依正见处事而不染着,从中自我提升,自我
净化.
◎于诸法如实知,不贪味,不染着,则不为所惑而引生诸患.
◎不如实知味患离者,不出魔罗网.
◎贪嗔痴,懈怠,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若要止于至善,就必须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年轻人是一块宝,应掌握现在,以坚定不移的精进力去开发心中的
金矿.
◎由透彻观察所知境,而得正见.
◎当如实观五蕴无常,培育正知正见.
◎如实观无常,苦空,非我,趋向解脱.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盘.
◎修无常想体悟苦,依苦修空,证无我.
◎启发厌离,趋向喜贪尽而心解脱.
◎依正见而如实引导他人趋向正道.
◎依正见启发正思惟,逐步断诸烦恼.
◎坏苦,苦苦,行苦/以正见如实化解之.
◎身苦不演化为心苦.
◎随顺觉,以智慧如实见,能离诸苦.
◎如实观味,患,离,不为财色诸欲所困.
◎于诸贪爱染着,能调伏,超越,断舍.
◎烦恼现行时,能如实观察,即能舍离.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10
抄经就是写字,不是练书法比试字体和比谁抄得多,抄经也是禅修方式的一种,同数息
,观呼吸,念经,拜佛等等一样,都可以培养人的定力。
比如,念经念到一心不乱是属于舌根的修法,而抄经则是通过手来进行的一种禅修。记
得在佛堂里听一个法师说,如果你要决定抄经,就要用至少一个月或者几个月时间,选
一部中等或偏长的经典,每天除去必须的日常生活事宜,剩下的时间,远离网络,关掉
手机,关上你房屋的门,静静地坐在那一笔一画地开始抄经,持之以恒地抄到犯困为止
。而目的就是收摄自己散乱的心,培养定力,因为有了定力才能专心致志地去做任何事
,自己的情绪才能控制,杂念才能减少,无明烦恼才会退去。
所以,偶觉得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参加禅七的同学不妨用抄经来练习定力,不是一天两天
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至少腾出一个月的时间将一部或几部经典抄完,每天抄完
经文去睡觉的前夕,再用个小笔记本写下几句当天抄经遇到的困难和体验,不妨以后
POST在网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以下再附上几点关于抄经的小小提示和建议,有不足的地方欢迎补充和修改。
1.字可以写得不好,哪怕用圆珠笔,铅笔写都好,但是一定要工整,要专心,不要鬼画
符,...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1
(一)引论
《楞伽经》(梵文∶Lankāvatāra-sūtra),是大乘佛教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
印度论师中,属「瑜伽行中观派」的都重视《楞伽经》,如将佛法传入西藏的寂护论师,他的《中观庄严论》,就说《楞伽经》「偈颂品」已包括了大乘所有义理。《楞伽经》对汉传佛教影响也很大,相传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曾将宋译本《楞伽经》授与慧可,并云∶「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因而此经成为禅宗祖师传承所依据之重要经典,达摩以后,直至弘灿无不注释、读写此经,以此经为修禅之蓝
本。《传灯录》记载五祖曾在墙壁上画有楞伽修定图,可见到五祖时,还以此经为禅宗主要根据。到了六祖惠能,因听《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后,才以《金刚经》代替了四卷《楞伽经》。藏传宁玛派的最高法门「大圆满」,也把《楞伽经》列为基本经典。
这一部重要的大乘经,在「偈颂品」中竟然将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与外道并列,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楞伽经》译本
《楞伽经》共有五种汉译本。第一个译本是中印度三藏法师昙无谶译出,...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楞严经的一个问题
“真我”只是个名词,不同的地方语境意义未必一样。
道教没有一定要修炼出佛教意义下的‘真我’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这里哪里有什么真我。
c***h
发帖数: 2262
13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阿含经『有之灭为涅盘』的探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22 13:08:22 2012, 美东)
:【 在 cpath (秋十三)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一直这么认为呀,非常赞成你的说法,许多文章里,我一直强调
不只剎那,小事小物, 甚至到大事大物,都有这样的特性,这世上的事物都含有这样
的特质
也不只是连续/不连续特性 还有变异的特性
我之前有些文章也常举日常生活能懂的比较大的例子,说明我们一直误认为这样的连续
现象
因为”常”的特性,当然脑袋也会认为有”我”这样一个恒常的东西,
“常”可以说是脑袋一切运作的基础。 是”我”的基础, 有”我”之后就有欲贪,
贪爱。所以也是贪爱的基础。
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观无常。
这点我们是有一致认识的。
这是你独特的观察,你觉得剎那的”跳跃”现象才是重点。 这就是重点了 Good
我也会注意是否真的是这个原因,造成误解有”我”。
目前我不确定是否一定是剎那跳跃,或只是我们观察力有限,只能观察到如此。
不排除有剎那跳跃的可能...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百业经故事:能持子
从前在舍卫城里,住着一位财富圆满,名叫德卫峡玛的婆罗门;他有一位关系密切的朋
友,住在邻近的德卫夏城,名叫杰日婆罗门。
杰日婆罗门的妻子名为舍利,因此他们的小孩名为「舍利子」;德卫峡玛又称为「能持
婆罗门」,故而他的小孩名为「能持子」。舍利子和能持子从小青梅竹马一块儿长大,
同窗共读,互相鼓励帮助,很快就学会基本论典,完成学业。
舍利子又进一步学习深奥的论典和辩论,到了十六岁时,就已经打败许多的大辩论家。
后来,舍利子跟随世尊出家,成为阿罗汉,佛陀授记舍利子为智能第一。
能持子后来娶妻成家,并成为引胜国王的大臣,经常往来于宫中,做很多事。但他常常
仗恃王权,对人民征收重税,夺取人民的财物。
有一天早上,舍利子观察到教化能持子的机缘已经成熟,因而着衣持钵往能持子家走去
。当时,能持子正在指挥工人挤奶,一看到舍利子从远远的地方走来,高兴地跑上前抱
住舍利子,激动异常,对舍利子说:「久违的老同窗,今日重逢,我太高兴了,请您光
临寒舍,让我好好地供养您鲜奶。」
舍利子委婉谢绝:「老同学您有这份心就够了。我非常感谢,但您的家我是不会去的。」
「我们分别这么久了,好不容易才见面。如果您不去,我会很...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146
15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Re: 须深经原文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须深经原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3 01:08:44 2009)
佛法言, 一个普通神智清醒之人, 他的 "心", 其实是惑而
狂乱而不自主的, 因狂乱故, 现尘劳三界相, 又反惑上惑
而使更不明心. 因此行者 "必需", 用种种方法, 来使 "心"
起码得到一定程度的自主与安定, "心" 不完全颠狂, 才
有机会去 "观" 察, 去明心, 去除 "惑".
而 "初禅", 是指某行者, 他已 "按照他自己的能力", 及 "选
择" 了将 "心" 安置固定于某一处的此种方式, 来 "进行"
使 "心" 安定下来.
例如将 "心" 安置固定于 "丹田", 令心不会到处跑, 例如将
"心" 安置固定于 "佛号", 令心不会到处跑, 例如将 "心"
安置固定于 "观", 令心不会到处跑, 而跑到 "不再观" 而去
享受看电视etc.
"选择" 将 "心" 安置固定于某一处的此种方式, 来 "进行"
使 "心" 安定下来, 就是在实行
d******y
发帖数: 3668
16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Re: 须深经原文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须深经原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3 01:08:44 2009)
佛法言, 一个普通神智清醒之人, 他的 "心", 其实是惑而
狂乱而不自主的, 因狂乱故, 现尘劳三界相, 又反惑上惑
而使更不明心. 因此行者 "必需", 用种种方法, 来使 "心"
起码得到一定程度的自主与安定, "心" 不完全颠狂, 才
有机会去 "观" 察, 去明心, 去除 "惑".
而 "初禅", 是指某行者, 他已 "按照他自己的能力", 及 "选
择" 了将 "心" 安置固定于某一处的此种方式, 来 "进行"
使 "心" 安定下来.
例如将 "心" 安置固定于 "丹田", 令心不会到处跑, 例如将
"心" 安置固定于 "佛号", 令心不会到处跑, 例如将 "心"
安置固定于 "观", 令心不会到处跑, 而跑到 "不再观" 而去
享受看电视etc.
"选择" 将 "心" 安置固定于某一处的此种方式, 来 "进行"
使 "心" 安定下来, 就是在实行
C******d
发帖数: 362
17
作者:朱智勇
对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心有不甘地投了弃权票后,中国对卡扎菲的同情立场在国际
社会中十分醒目。其实,回溯既往,中国类似的表象历历在目,对米洛舍维奇、奥马尔
、萨达姆都是一个基调。9-11事件和拉登被击毙时,民间舆论中为拉登叫好和惋惜的声
浪仅次于伊斯兰世界。一方面,我们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共同利益
,我们的经济依存度已经休戚与共;另一方面,我们在国际政治的立场上与西方国家明
显处于隐然对抗,至少是格格不入的状态。在北韩天安舰事件中,中国刻意袒护金正日
的立场不仅让韩国首相李明博在密室里对中国特使困惑而愤慨,同时也让全世界感到惊
讶。中国部分民众的国际观和国家的外交政策出了什么问题?影响我们做出利益评判、
价值评判的逻辑是什么?我们的国家利益需要我们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和采取什么样的
外交政策?
一,绝对主权论是毛泽东时代流毒至今的观念,在全球化时代凸显其困境与荒谬。
互不干涉内政从毛泽东时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口头禅,中国人耳濡目染五六十
年,潜意识深处它已经成了指导与评价国际关系的最高指示,已经成为一种道德评判的
价值标准。深究其背景,这一外交口号...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899
18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博士生赖奕佑在《中国评论》月刊九月号发表专文《如何
认识台湾对日观的发展变化》。作者认为:“如果台湾人对日本的情感与亲日、媚日的
行为是来自于日本皇民化运动的影响的话,那么这样的观点就无法解释在台湾未受殖民
统治经验的外省族群喜欢日本偶像的比例高过本省族群的比例。”“在冷战结构下,台
湾不只依赖与日本及美国的政治、军事关系,在经济上更是成为相互依赖的依存关系。
这种政治、经济关系的建立才能重新催化台湾对日本记忆的重新解读。”
文章内容如下:
近年来有些报道评论台湾人由于受过日本人半世纪的统治,使得台湾人在精神上受
到日本人的阉割,产生一种台湾人“亲日、媚日”现状的逻辑思考。这不只是一种成见
,也是一种误解。相关的文章从相同的角度评论同样受到日本人统治的韩国,认为韩国
人虽然同样受过日本人的统治,但是却以这段历史为耻;而相较于此的台湾人,却对日
充满怀念之情,将日本人对台湾的建设视为“德政”。相关批评多是忽略到台湾与韩国
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的历史发展是有所不同的,如果一味地视台湾人对于日本的观
感是建立在日本殖民统治的基础上,其实是过于简单的解释了问题的本质... 阅读全帖
m********e
发帖数: 37
19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基督教死亡观(续)
五、其他宗教的死亡观
现在我们对死亡问题已经有部分了解,但是我们可以从哪里去寻找关于死亡议题的答案
呢? 我们是华人群体,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那么儒家对于死亡问题提出的答案是什
么呢?
1. 儒家的死亡观
《论语先进篇》记载:子路在问完「鬼神」之事后,接着再敢问「死」。孔子却回答子
路:「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对死亡问题的答案乃是:不要去想「死亡」。
很明显的,孔子并未回答子路对死亡的疑惑。孔子只是把焦点从「死」转移到「生」上
;以「生」的哲学来回避「死」的问题。相对于孔子,子路敢问「死」的执着态度更发
人深省。
不过,孔子的是令人敬佩的,至少他没有随意解答。他既是一位活人,的确是无法知道
「死亡」的答案。若是他胡乱解答,反而坏了他的名声,误了他的子弟。事实上,若是
他对子路说:不是「死」的问题不重要,只是他没有答案,那么他更会让人敬佩。
孔子不知道死亡问题的解答,于是以四两拨千金说出「未知生,焉知死?」然而,已知
「生」,就会知「死」吗? 不知「生」,就不能先知「死」吗? 更重要的是,不知「死
」,真的能知道如何「生」吗?
事实上,依照实存的经验,通常人们乃是在深透的思想「死」、...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0
内观智慧概述
内观智慧来自对真实法的直接体验。真实法是当我们放下所有的概念,只把心意识放在
当下进行的现象。心它发现,实际上发生的,是我们所称的「身心过程」。
当你清楚地觉知道当下时,你知道那是什麼吗?如果你观禪坐时,臀部附近的感受,那
你实际上并不知道臀部,你并没去观照它的形状,你只知道那裡有压力,那是我们叫究
竟(胜义)真实。究竟真实,指目标由直下经歷,不假思索或预想成见。这是身心过程
的特性。
只有当安住深层、清楚的觉知,专注地观照身心现象的真实法,才能有深切的经验,真
实理解心的过程。只有在深厚觉知的敏锐贯穿下,我们才会有对真实法的体验。你把这
些当自然现象观照。那裡没有人,没有「我」,没有「你」,只不过是个自然现象。当
你能清楚观这现象时,你将发现,他们自己不是绝对的实体,只是依於跟相关因缘现象
。我们说,我们觉知因缘条件的性质,明显的就是过程。身心过程流动,依存於流动过
程的是叫做「时间」的这个东西(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当你继续下去时,就会看待宇宙内的全部事物,它们终究是我们说明的三共相-无常、
苦、无我。我们也说十六观智,可以被归类为无常、苦、无我三类。
■ 洞察
S**U
发帖数: 702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亲近善知识-感念厚观法师
厚观法师曾任福严佛学院院长,照世俗的看法,厚观法师是印顺法师的关门弟子。印顺
法师的弟子,像证严法师,昭慧法师比较出名。三个弟子三个个性,印顺法师说他教人
,不强人从己,从出名的弟子看,确是如此。
厚观法师熟悉经论,为人则淳厚,对法则清晰严谨,这两种特质不容易结合在一人身上
,而法师作到了,难怪印顺法师将自己的大智度论笔记交托给他。厚观也许法师像年轻
时的印顺法师,而敦厚过之。
我有事与厚观法师e-mail往还,法师写 e-mail 用古文而显典雅,又一意外。
a*****y
发帖数: 33185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四天[转载]
如何练习内观(Vipassana)的问题~业的法则~心行的重要性~心法四蕴:识、想、
受、行~保持觉知和平等心是离苦之道
第四天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你们已经开始沈潜浸入正法的恒河,探究你全身各种感受的
实相。在过去,由于无明,这些感受使你加倍增添各种烦恼,但是,感受也能做为根除
烦恼的工具。借着学习观察身体上的各种感受,并且保持平等心,你已经迈出趋向解脱
之道的第一步。
有些关于修行方法的问题,经常被提出来:
为什么要按着顺序移动注意力经过全身?为什么要按这种顺序?任何顺序都可以,但是
必须要按某种顺序移动。否则你可能会漏掉身体的某些部位,对那些部份就仍然盲目、
空白。感受是遍布全身的,而就这个修行方法而言,培养出能体验到全身感受的能力是
很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按着顺序移动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身上某个部位感觉不到感受,你可以将注意力停在那里一分钟。实际上全身各个部
位,每个次原子粒子,都有感受,只是非常微细,而你的心不够敏锐警觉,无法感觉到
,所以这部位似乎是没有感受而空白的。在这部位停留一分钟,以平稳的、安静的,平
等的心观察。不要贪求有所感受,也不要对没有感受产生瞋恨。假如你产...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宝积经中的修行方法
修行方法我觉得说的很集中很好的一段是这个,每一句都有很具体的方法...
分享一下。斑竹顺便看看能不能给个包子过年用。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四>>
阿兰若比丘。住阿兰若处行阿兰若法。
一心坚持解脱禁戒。
善护戒众净身口意。
无谀谄行净于正命。
心向诸定如所闻法。
应忆念之勤正思惟。
趣向离欲寂灭涅槃。
畏于生死观五阴如怨家。
观四大如毒蛇。观六入如空聚。
善知方便。
观十二因缘离断常见。
观无众生无我无人无命。
解法空相行于无相。
渐损所作而行无作。
心常惊畏于三界行。
常勤修行如救头然。
常行精进终不退转观身实相。
应生如是心观如是法。
当知苦本。断一切集。证于灭尽。勤修于道。
行于慈心安住四念处离不善法入善法门。
安住四正勤。入四如意足。护五善根。
于五力中而得自在。
觉七菩提分。勤行八圣善道分。
受持禅定。以慧分别诸法之相。
b*****l
发帖数: 3821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楞伽经立场问题
关于楞伽经立场问题,关于楞伽经是不是佛梵杂糅,贬低释迦佛教法的问题,
可以大致从译者,参与众,和文意来解释。
1。从译者来说,楞伽经有三种汉译本,分别是
求那跋陀罗 于南朝刘宋时译出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
菩提留支 于北魏时译出的《入楞伽经》十卷
实叉难陀 于唐朝武则天时期译出的《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这三种译本以四卷楞伽最流行,四卷楞伽并不包括大家争议的偈颂。
达摩祖师以楞伽印心指的就是四卷楞伽。
有人以达摩祖师的形貌称他是壁观婆罗门,
说他带来四卷楞伽印心来暗示楞伽是婆罗门教的经典。
却不知,四卷楞伽是由求那跋陀罗在刘宋时译出,
而达摩祖师是在萧梁时到中国,已经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
译出四卷楞伽的求那跋陀罗, 同时也是汉传三藏里的《杂阿含经》的译者,
有人觉得 求那跋陀罗 是婆罗门教么? 会翻译婆罗门教的经典么?
会翻译贬低释迦佛教法的经典么?
译出十卷《入楞伽经》的 菩提留支, 一般认为是大乘瑜伽系世亲四传弟子,
有人觉得 菩提留支 是婆罗门教么? 会翻译婆罗门教的经典么?
会翻译贬低释迦佛教法的经典么?
译出七卷《大乘入楞伽经》的 实叉难陀,
同时也是八十华严,和地藏菩萨本...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5
不是人格分裂,是出自法华经不同品。
法华经各品成立的时间不同,彼此间的关系也很松散,不符合传统上经是「贯穿」的意
义。学术的看法,这两品的作者应该不同。
《法华经》集成年代约纪元前后,最晚不迟于公元1世纪,因为龙树菩萨的著作《中论
》、《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文义。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盘经》、《优婆塞戒
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
文义,可见本经之成立年代较以上诸经为早。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8%8F%AF%E7%B6%93#.E6.AD
智者大师推崇法华纯圆独妙,对法华经下的功夫很深。他把法华经依法义,分成迹门与
本门两部分,各十四品。这两品分属迹门与本门,不同的法义。
你看,我们会不会不自觉的假定∶法华经只有一个作者,不考虑集体创作的可能?
c***h
发帖数: 2262
26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Wisdom
标 题: 法华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ug 7 02:23:57 2011, 美东)
不是人格分裂,是出自法华经不同品。
法华经各品成立的时间不同,彼此间的关系也很松散,不符合传统上经是「贯穿」的意
义。学术的看法,这两品的作者应该不同。
-- 原来如此。同一经,前后不一,是奇怪了一点。若依学术考证,该是不同作者。这
解释也合理。
不然红楼梦120回也可视为同作者了。
《法华经》集成年代约纪元前后,最晚不迟于公元1世纪,因为龙树菩萨的著作《中论
》、《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文义。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盘经》、《优婆塞戒
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
文义,可见本经之成立年代较以上诸经为早。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8%8F%AF%E7%B6%93#.E6.AD
-- 法华经作者之一,挺激进的,私下说说就罢,连写到经文都敢这样写,这是要传世
的,真不怕下地狱。
要是这位作者上网,不...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观心正脉-3
观心的第三个阶段是:观照观照者。
当观空的练习稳定之后,就能不再轻易地受念头的牵制与扰乱。这时,不再继续观
照念头或是“空”(其实“空”也是一个念头),而应该回光返照,观照观照者本身。
古人说这叫“如珠吐光,还照珠体”。也叫“自觉”——觉察者觉察自身。
这个时候,叫“观照”已经不太合适,因为主客体己合为一体,没有主体,也没有
客体。但又不是什么功行都没有的昏睡或死寂,而是非常鲜活而警觉的。西藏密宗有一
个名词叫“安住修”,似乎更准确些。安住于观照本身即是“修”,不再有别的对象可
去“修”。
原先一直观照念头或空的那个观照者,不再观照任何对象了,只是安住于自身的状
态中。这阶段也有一个口诀:安住于觉察,但不是安住于对任何对象的觉察。
因为行者此时已经明了,即便是“空“,也仍然是一念,他不再欣喜于对“空”的
执着,轻松地放下了它。以前由于观照而引起的稍微“紧”的感觉彻底放下了,当下现
成的无任何对象的清明觉知,自然呈现,非常放松,但又没有散乱。好像一面镜子,只
是照着,但不执着于任何对象。无论有物无物,镜子都只是照着而已。
《楞严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圆觉经 10: 普觉菩萨
问: "末世众生离佛的时代逐渐久远,圣贤隐藏不出,邪法增多炽盛,此时应当让众生
去求什么人,遵依什么样的教法,修行什么样的行法,除却什么样的弊病,发起什么样
的誓愿?能使这些没有慧目的众生不堕落于邪见。"
答:"“善男子,末世众生想发大乘心,寻求教导众生修行善法的人,应当找有正确知识
和见解的人,心不执着于名相,不执着于声闻缘觉境界。虽现被世俗事务所烦扰的尘劳
相,但内心永远清净。有时虽示现有过错,但仍然赞叹清净的行为,不使众生作恶止善
。求得这样的人就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末世众生见到这样的人,应当不惜生命去供养他。这些善知识在行、住、坐、卧时都
显现清净,有时也示现种种过失,但不要对其心生傲慢,更何况仅贪恋食物、钱财、妻
子、眷属。如果善男子对这些好的教友不起丝毫恶念,就能最终成就圆满正觉,心花散
发光明,普照十方国土。
“善男子,那些善知识所修证的圆觉法门,应当远离四种弊病。这四种弊病是什么?
“一是作病。如果有人这样说,我于本心上生起种种造作行法,以此欲求圆满觉悟。但
是圆满觉性不是由造作而得来的,所以说是弊病。
“二是任病。如果有人这样说,我们现在不必断除生死轮回,不必去...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每日教言
如果我们要念佛,最好安住在与阿弥陀佛的智慧无二无别的境界中,如果不能这样,就
应该按照《观经》所说的阿弥陀佛身相来观想。内心这样安住或者观想的同时,身体也
要经常礼佛,口中也要念诵佛号。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释》智悲佛网
去过寺院的人都会发现,在佛陀身边,常有十六位形态各异的阿罗汉。他们是遵循佛陀
嘱咐,在佛涅槃后一直住于世间、护持正法的圣者。若经常祈祷他们,有助于十方高僧
大德长久住世,利益众生的教法得以广弘。今晚7:30,我们来一起学习《十六罗汉礼供
文》。直播讲堂:http://t.cn/zOEpHJS
索达吉堪布微博
如何看待别人的感谢(一) 一个人收到别人的感谢,会沾沾自喜。但其实人家之所以
感谢,只是因为你做的某件事让他高兴了而已。他感谢的不是你,肯定不愿接受你的全
部,否则只要把你的缺点在他面前亮一下,他立马就可以转为怨恨,离你而去。这是从
自身的多体角度来看。
益西彭措堪布微博
修行人也要脱离痛苦,也要得到快乐,但是不能执着痛苦,也不能执着快乐。你执着快
乐的时候,快乐会离你越来越远;你执着痛苦的时候,痛苦会离你越来越近。你不去追
求快乐的时候,快乐自然就来了,这...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0
六字大明咒之出处疑似偽经重点评论
大乘庄严宝王经之疑似偽经之重点(一):
(卷3)
时除盖障菩萨白世尊言。世尊今此六字大明陀罗尼。為从何处而得耶 ?
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难得值遇。『至於如来而亦不知所得之处』。因位菩萨
云何而能知得处耶?
除盖障菩萨白世尊言。『如是陀罗尼。今佛如来应正等觉。云何而不知耶?』
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訶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
知解脱。
时除盖障菩萨白世尊言。世尊诸有情中。有能知是六字大明陀罗尼者不?『佛言无有知
者』。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无量相应如来而尚难知。』时除盖障菩萨白世尊言
。世尊今此六字大明陀罗尼。為从何处而得耶?
评论:
其中所谓谓六字大明咒甚难得值遇,『至於如来而亦不知所得之处』;又谓『此六字大
明陀罗尼,无量相应如来而尚难知。』 此『经』為强调六字大明咒之殊胜难得值遇,
居然贬低无量之究竟佛、如来有不知之陀罗尼者,此与佛法不相符合!所以者何?
九地菩萨证得四无碍辩才,其中法无碍者,亦名陀罗尼无碍、总持无碍。云何四智圆明
究竟圆满之诸佛地如来,却不能知一切佛菩萨所宣说之陀罗尼神咒耶?
若此大乘庄严宝...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1
来自主题: _Arahan版 - 到底什么是“观”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到底什么是“观”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l 20 10:39:16 2009, 美东)
观,是佛法所独有的,是获得慧的最主要工具,但是到底什么是观呢?
观,又叫做毗婆舍那,巴利语是Vipassana,vi的意思是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式,
passana的意思是看,
Vipassana连起来的意思是“经由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看”。
各种不同的方式意思实际就是指无常,苦,无我这三种方式,所以vippassana的意思是
指经由无常,苦,无我的方式来看。
看的对象是什么呢?根据阿含经,这个看的对象指的是五蕴的身心现象,因为五蕴具备
三个特征,就是无常,苦,无我。通过观察五蕴的这三个特性,将有机会熄灭贪嗔痴,
熄灭无明,从而证悟涅槃。
综合起来,观的意思就是指观察五蕴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的特性。
因为中文翻译的时候去掉了代表无常苦无我的vi前缀的翻译,使得“vippassana”这个
词,变成了单纯的观察。而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误解。在实修过程当中也出
c*****g
发帖数: 1856
32
南北朝--北朝
元 魏
在元魏统治下, 佛老皆为帝王所提倡, 故在此期间,造像
之风甚盛。然其发展, 非尽坦途。
魏太武帝(公元424-452年) 初信佛教,常与高德沙门谈论佛
法。四月八日, 诸寺辇像游行广衢,帝亲御门楼,瞻观散花,
以致敬礼。此实为魏行像之滥觞。 然帝好老庄,晨夕讽味。
富于春秋,锐志武功。虽归宗佛法, 敬重沙门,然未观经教,
未深求缘报之旨。信嵩山道士冠谦之术。司徒崔浩,尤恶佛法,
尝语帝以佛法之虚诞。帝益信之。太平真君五年诏王公以至庶
人,家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巧匠者,限期逐出,否则沙门
师巫身死,主人门诛。 既而帝入寺中, 见沙门饮酒,又见其
室藏财物弓矢及富人寄藏物,忿其非法。时崔浩亦从在侧,因
更进其说,遂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三月,诏诸州坑沙门,
凡有佛像及胡经者亦尽焚毁。太子晃信佛,再三柬弗听。然幸
得暂缓宣诏,俾远近得闻,各自为计。故沙门经像亡匿多得幸
免。然塔庙及大像,无复孓遗。
太武帝被弑后。文成帝即位,诏复佛法,自真君七年,至此,
凡七年间,魏境造像完全屏息。
物极则反,复法之后,建寺造像之风又盛。遂命诸州郡,限其
财用,各建佛图。
a*******g
发帖数: 867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生方等之经,皆是魔书
呵呵,忍不住翻译一下古文。
“外國風俗還自不同.提婆始來.義觀之徒莫不沐浴鑽仰.此蓋小乘法耳.便謂理之所極
.謂無生方等之經皆是魔書.提婆末後說經.乃不登高座.法顯後至泥洹始唱.便謂常
住之言眾理之最.般若宗極皆出其下.以此推之.便是無主於內.有聞輒變.譬之於射
後破奪先.則知外國之律非定法也
偏坐之家無時而正.高座說法亦復企據.外國之食多用於手.誡無匙筋.慧義之徒知而
不改.至於偏坐永為不慚同.自為矛盾.其誰能解弟子意常謂與人同失賢於自伐.其是
推心樂同.非敢許以求直.今之奉法白衣決不可作外國被服沙門何必苦守偏法”
先列出简体字版,有些字句和繁体有出入。两边看看,就能明白了。
“与竺道生释慧观书论踞食
外国风俗,还自不同,提婆始来,义观之徒,莫不沐浴钻仰,此盖小乘法耳。便谓
理之所极,谓《无生》《方等》之经,皆是魔书,提婆未後说经,乃不登高座。法显後
至,泥洹始唱,便谓常住之言,众理之最,般若宗极,皆出其下。以此推之,便是无主
於内,有闻辄变,譬之於射,後破夺先,则知外国之律,非定法也。偏坐之家,无时而
正,高座说法,亦复企踞。外国食多用手,戒无匙,慧义之徒,知而不改,至於偏坐,
n*****2
发帖数: 3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个特殊的位次: 中品上生
观无量寿经经: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齐,修行诸戒,不
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
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
,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
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
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
观经四帖疏(善导祖师)
次就中品上生位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八。一从佛告阿难已下。总明告命。
二从中品上生者。正明辨定其位。即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也。三从若有众生下至无众
过患已来。正明第五第六门中受法不同。即有其四。一明简机堪与不堪。二明受持小乘
斋戒等。三明小戒力微不消五逆之罪。四明虽持小戒等不得有犯。设有余愆。恒须改悔
必令清净。此即合上第二戒善之福也。然修戒时。或是终身。
S**U
发帖数: 702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认识《正见经》
《正见经》里,舍利弗首先提出的问题是∶所谓正见,一位圣弟子到底具足什么样的正见,他的见解才是正直,才能对法产生坚定的净信,且悟入正法?依《正见经》的解释,藉由十六项中任何一项的了知所获得的正见,可由出世间两方面的证悟来讨论。
最初的证悟
一是最初的证悟,由凡夫转变成须陀洹(预流∶预入圣道之流,成为圣者),这可从经文的定型句中∶「这样就是圣弟子拥有正见,见解正直,对法具足证信,达到正法。」看出。了解善不善根,了解食、苦、十二支缘起、漏,及其集、灭、道,即是达到预流的圣者阶位。
趋入预流果的必备条件,称为四预流支。经典里记载有两类四预流支,一是四证净(亦称不坏净)。不因不信及诸恶戒所破坏,能得四不坏净(对于三宝的净信及戒律的受持),入圣者之位。这是以信仰为主的随信行者所证悟(见观)。另一个属于如实道、以正见为先的预流支,此四预流支为∶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依理论而初步证悟(现观)的随法行者,理论性地理解四谛或缘起的道理。预入圣流要具备信与慧,以信为先或以慧为先,只是方便适应不同的根性,依这两类预流支修习,都可以成就最初证悟的须陀洹圣者。
达至最高的圣位
第二个出世间正见的
a**u
发帖数: 8107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说箭喻经
☆─────────────────────────────────────☆
runsun (runsun) 于 (Wed May 13 22:12:19 2009) 提到: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彼时尊者摩罗鸠摩罗。独在静处。有是
念生。谓世尊弃邪见除邪见。不记说。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命是身
命异身异。有如此命终。无有命终。有此无有此。无有命终。我不能忍。我所不用。我
所不乐。世尊若一向记世间有常者。我当从行梵行。若世尊不一向记世间。世间有常者
。论已当离去。如是世间。世间有边。世间无有边。命是身命异身异。有如此命终。无
有命终。有此无有此。无有命终。若世尊一向记我言。真谛余者。愚痴者。我当行梵行
。若世尊不一向记。我言。真谛余者愚痴者。我问已当离还。于是尊者摩罗鸠摩罗从下
晡起。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坐一面。尊者摩罗鸠摩罗却坐一面已。
白世尊曰。唯世尊。我在静处。有是念生。谓世尊弃邪见除邪见。不记说世间有常乃至
无有命终。此者我不欲。我不能忍。不能乐。若世尊一向知世间有常者。世尊当记之。
世尊若一向不知世间有常者。但直言我不能知。如...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经典里的吉祥佛的无量光
一部观经,世尊提了三种念佛方法,观想,观象,持名。但是末后,流通分里,世尊还
是提倡持名念佛。阿弥陀经里只提到了持名念佛。持名有持名的功德方便,南无阿弥陀
佛六字名号更是被古德称为万德洪名。对净土宗的判教,应该更多的依据净土三经,其
它宗派对净土的判教则多是基于他们本门本派的教理教义,这样也有他们的道理,因为
这样讲对他们本门的弟子更应机,比如禅门解释净土更偏禅定,藏传更偏身口意三密相
应。净土宗是二力法门,易行道,首要目的是往生,一往生就脱离六道,成为不退转菩
萨。因此和其他的自力法门有不同处。
d**********l
发帖数: 647
38
俗眼观佛门:我拜见了证严法师
作者:航 鹰
关于对出家人的称谓:我注意到所有报导证严法师的文章都以“他”字冠称。佛门只有
“弟子”、“师父”、“师兄师弟”的称呼,而没有“女弟子”、“师姑”、“师姐师
妹”一说。从现象上看去所有的尼姑都归于男性称谓,似乎失去了“女权”,有“大男
子主义”之嫌。天主教还保留了修女的性别地位,佛教怎么就以一个“他”字概之呢?
我的慧根有限,悟性浮浅,暗自揣摩从佛学的“四大皆空”(尤其是“色空”)观念出
发,“他”字也只是一种代称,这一代称对僧人和尼姑都是平等的,并无把女性归属于
男性之意。即使对于和尚来说,“他”也不是像俗家一样用来标明其性别的。既然是“
四大皆空”,出家人不管原来的俗身是男是女,入了佛门便都是无性别的了。依我个人
理解,这应该是出家人与俗家人的最大区别。
我和证严法师同席用斋
我因职业之便出席过各种宴会,走到哪里都有朋友招待。然而,令我终生难忘的却
是几顿素斋——和证严法师同席用的斋饭。自从有幸食过佛门雅餐之后,我的整个人生
态度都改变了。
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证严法师允许我这个俗人同桌用斋是一种特殊礼遇,还以为
因我是来自内地北方的远客,...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开始看楞伽经了
给大家做个简介,如果谁有相同的兴趣, 一起交流阿..:)
楞伽经又叫大乘入楞伽经. 楞伽两个字是梵语, 意思是难入. 原本是指摩罗耶山陡峭,
非常人能到, 这里放在经名中的意思是此经了义微妙, 非利根之人,难以得入...言下
之意, 像我这样的,没有别的办法, 只能多看. :)
此经到底在说什么,大概来说,此经的重要内容就是五法, 三自性,八识, 和二无我. 通
过这个内容,我们就能大概看到, 楞伽经有涵盖空有二宗的清香, 对二者进行了统一和
融合. 在此基础上, 指出了所谓如梦如幻的空有, 并非一无所有, 认为如果视诸法为一
无所有,就有断灭之见的过失, 方便施舍如来藏, 经中曰: 诸法无我, 非无如来藏法身
常住之性. 对于修习空观的朋友, 这是一个不错的平衡, 我们非常熟悉的"宁起我见如
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就是来自此经.
此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把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统一起来. 如来藏名藏识, 此经认为如来藏
有染净两面的含义,本性清静, 客尘所染而为不净. 染的一面升起虚妄分别的境界, 净
的一面确立如来法身. 经中认为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是凡夫妄想分别的产物,如果能远
离...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655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呼吸》——慈心的力量
处理愤怒
当我们向某人发怒时,通常都是针对那人的某方面而发的,例如:几句粗鲁的话、
某一眼神、或一个轻率的行动等,时间一般都极为短暂。在我们的心里,那人的其他方
面都不见了,只剩下触动我们发怒的那部分。当我们这么做时,其实是把那人的一个细
小部分抽离出来,并加以放大和无限上纲(把一些小事幻想成为严重恶行,然后狠狠批
判)。我们看不到令那人如是表现的所有背后因素,我们只集中考虑那人的局部,即令
我们发怒的那个部分。过去多年,我们收到很多囚犯来信,他们都很想学习佛法,当中
有些人犯过可怕的罪行,包括谋杀,可是,现在他的观点改变了,且希望改变自己的生
活。其中有一封信很有见地,且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作者在信中描述:当有狱警出现
时,其他囚犯都会向狱警叫嚣、奚落或嘲弄的;这名囚犯曾尝试向其他人解释,说狱警
也是人,无谓令人难堪,可是,其他人都被愤怒蒙蔽了,那囚犯说,他们只看见制服,
看不到制服里面的人。
当我们向某人发怒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是对他的头发生气吗?我是对他的
皮肤生气吗?他的牙齿?他的头脑?他的心?他的幽默感?他的温柔?他的慷慨?他的
微笑?当我们肯花时间去考虑所有众多构成一...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1
Nice Q&A。
净宗心要,大小本的宗要都讲了: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620603.html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
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十八、十念必生愿。”
或问,若人犯五逆罪,而不诽谤正法,《观经》谓可往生。若有一人,但诽谤正法,而
不犯五逆,可往生否?
古注经家,于此愿文,亦有异解。 善导大师《观经疏》。。。谓五逆谤法,不得往生
者,乃佛止恶之意,方便之说。疏云:「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
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
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
合迳(过也,至也,见《字汇》)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
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已外,更无余苦。」
所言除者,实为止恶之意,使未造恶者,不敢造也。若是已造者,但能回心,忏悔念佛
,则仍旧摄取,无有遗漏也。可见弥陀大愿,摄机无尽。
n********n
发帖数: 8336
42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新教释经体系(四) - 文法解经
8。2。2 希腊文(Greek)
希腊文是一种很美丽、丰富多采和和谐的语言,非常适合作为表达宗教哲学思想的工具
。有人这样比较希伯来文和希腊文:“闪族人的语言像一座石矿场,里头的巨石被希腊
人琢磨成一尊尊塑像。”希伯来人给我们宗教、希腊人给我们哲学和诗歌。
希腊文有二十四个字母。它是一种强烈的合成语言,这也是为什么一般人觉得这种语言
难学的原因。因为现代的英文(中文更甚)构造和希腊文截然不同。
希腊文的词汇非常丰富。希伯来文的词语不多,约少于一万;而希腊文则有二十万之多
。譬如,“爱”就用了agape(上帝的爱),philia(友爱),storge(家庭间的爱),eros(
情爱)。英文的another(另一个)就用了allos(another of the same sort)和 heteros(
another of the different sort)。约十四:15 “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
”这一位保惠师是allos,是另一位像他一样的。还有,“new”(新)有时间上的“新”
(neos)和品质上的“新”(kainos)。弗四:24“并且穿上新人”用的是kai...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43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Fri Feb 19 17:19:35 2010, 美东) 提到:
南传巴利文经藏 长部 第二十二经
《大念处经》
http://www.dhamma.org.cn/books/ysfj/mahasatipatthana_Sutta_07.htm
E、观四圣谛
(51)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
四圣谛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集」;他
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灭」;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
苦圣谛的解释
(52)又,比丘们!什麽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
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53)又,比丘们!什麽是生?如果有所谓的生,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
们的受生、形成、出生、显现诸蕴、获得内...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立场,以释迦佛为外道
闻慧不需要实证就可以建立啊
至少别人忽悠你,你能够马上辨别出来,
例如现在大陆有个吕真观博士,写了本《实证佛教导论》,其中有如下言论:
《中阿含经》圣弟子的第六见处:「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异
,恒不磨灭法。」因为第八识能生万法,所以《中阿含经》称之为「神」。《阿含经》
当中讲的识界、入胎识、持身识、我、取阴俱识,其实都是在讲第八识,
圣弟子的第六见处说:「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神,是表示能生万法。因为它能
生万法,所以世间万法和它不相异,所以又将它称为「世」(《杂阿含经》译为「世间
」,《汉译南传阿含经》译为「世界」。我,是指轮回中不生不灭的主体。这三种名称
,是根据它不同的体性而命名的。万法即是真如,在《中阿含经》便表述为「此是神,
此是世」。
如果正确地解读《阿含经》,就会发现大乘法并没有违背《阿含经》,而且是《阿含经
》的开展。《阿含经》没有详细开演的法义,必须由大乘经来补足,因为《阿含经》只
教人如何取证无余涅盘,没有教人如何成佛。
声闻法中已经证初果的人,绝对不会说大乘法不是佛法,因为他们必须实证六见处
,而第六见处就是在讲「我」(第八识)。大乘经讲...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5

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
师,他的《中观庄严论》,就说《楞伽经》「偈颂品」已包括了大乘所有义理。《楞伽
经》对汉传佛教影响也很大,相传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曾将宋译本《楞伽经》授与
慧可,并云∶「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因而此经成为禅宗祖
师传承所依据之重要经典,达摩以后,直至弘灿无不注释、读写此经,以此经为修禅之蓝
宗主要根据。到了六祖惠能,因听《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后,才以
《金刚经》代替了四卷《楞伽经》。藏传宁玛派的最高法门「大圆满」,也把《楞伽经
》列为基本经典。
得注意的问题。
有没有可能是不同作者产生的问题?
也就是楞伽经不同部分,是不同作者
??
目前仅存以下四种汉译本∶
多罗(Guna-bhadra,,此云功\德贤)译,简称宋译本。
Bodhiruci,此云觉爱)译,简称魏译本。「入楞伽」意思是进入楞伽岛,楞伽岛一般皆
以为指锡兰。「入」可能是指佛陀来到楞伽岛上,一般皆假定本经是佛陀驻锡在岛上所
宣说的,本经是佛陀与菩萨众中的上首之一─大慧(Mahamati)的对话集结而成。
度三藏法师实叉...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我们这次的主题叫作“《楞伽》一部破《广论》”,主要是以《楞伽经》与其余的
大乘经,要来破斥宗喀巴应成中观师以双身修法无上瑜伽而毁谤没有不生不灭法──阿
赖耶识,而认为只要以“灭”就能够来酬偿业果,用这样的种种邪(不正)知见而来建立
整个佛法成佛之道。
那基本上我们大致的顺序,就是先要以小乘《阿含经》里面一些很基本的名相,
譬如五阴、六入、十八界、十二处,用这样子的最基本的名相,再加上一般人都很熟悉
的轮回、涅槃,用这样的生灭法、轮回、涅槃这三个基本的法义,用来证成不生不灭法
毕竟存在;而这个不生不灭法在小乘经里面就是所谓的五阴俱识、所谓的入胎识、所谓
的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并不是要等到大乘法才讲到这个不生不灭法是法身、是如
来藏、是阿赖耶识。先经过这样子第一个阶段,以三个名相,主要就是生灭法-五阴六
入十八界、轮回、涅槃-建立不生不灭法是法身、是如来藏之后;在第二个阶段,我们
就要引用其他的大乘经,譬如说《不增不减经》、譬如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这种种
的契经,来证明这个不生不灭法确实就是 佛在三转法轮所说的含藏识、藏识、如来藏
。那等到这第二个阶段证明之后,我们第三个阶段...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47
这里面说的问题,我都有,所以对我很有借鉴之处。这个版上的人想必也有可以学习的
地方。
http://beeplin.blog.163.com/blog/static/17254416020126121129148
(1)
前段时间和友人聊,谈到一个有趣的话题, 像伯克利这些美国左派中心学校(尤其在
社会科学领域)是最不缺激进教育的,但是那里出来的中国学生,在谈论国内问题的时
候往往最后变得比较“保守”,与学校和学科旨趣大相径庭。为什么呢?
我是这么回答的:
为什么西方左翼学术出身的中国学生往往走向“保守”?很多学生学者的确存在面对中
西标准不一致的问题,这我能够感受到。但从智识角度讲,也有另一个可以说得通的路
径,我个人即是如此。
我们出国前大多数是受王小波、林达等自由思想启蒙,对政治社会问题发生兴趣,继而
决定投身此领域学术研究,赴美读书。这时候的底色都是“自由派”,心里抱着“去彼
岸学习人家的先进制度和思想回来救国”的目的跑出去的。但是不幸进入了美国左翼学
术体系,这是一个纯粹批判现实的体系,他们不仅批判专制集权主义,更批判披着民主
外皮的资本主义。而且因为他们所面对的语境已经不是...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8
来自主题: USANews版 - 爱因斯坦的国家观
讨论爱因斯坦的国家观,首先要弄清爱因斯坦的国籍。人们一般认为,爱因斯坦(1879
.3-1955.4)是德国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有权威释义,爱因斯坦是“德国出生
的美籍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怎样从一个德国人成为一个美国人,需要梳理有
关资料。
的确,个人无法选择祖国。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16岁移居意大利。17岁放弃德
国国籍。22岁加入了瑞士国籍。34岁重新成为德国公民。1933年纳粹上台,他拒绝回到
德国,从此定居美国,时年54岁。61岁年正式加入美国国籍。终其一生再未踏上祖国—
—德国的土地。享年76岁的爱因斯坦,辞世时只拥有瑞士和美国国籍,并非德国人。
出生乌尔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乌尔姆一个犹太人家庭。乌尔姆是符腾堡
王国的小城,而符腾堡是德意志帝国西南部的一个邦国。1880年,爱因斯坦出生不久,
父亲偕全家迁往慕尼黑。
移居意大利
1894年6月,爱因斯坦的父亲因慕尼黑的工厂难以为继,全家移居意大利的米兰。父亲
要求15岁的爱因斯坦继续留在慕尼黑完成高中学业。
(青年爱因斯坦)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对德国军国主义的教育十分... 阅读全帖
v*******3
发帖数: 1
49
虚云老和尚关于楞严经的开示
虚云老和尚
◆《楞严》一经,由阿难发起,作我们的模范。经中着重说“淫”字,由这“淫”字,
说出很多文章来。
◆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注解,读到能背
,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此经由凡夫直到成佛,由无情到有情,山河大地
,四圣六凡,修证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详详细细的说尽了,所以熟读《楞严经》很
有利益。
◆现在是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
,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经前后所
说,着重在一个“淫”字。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
魔道!”看《楞严经》若不归宗﹝指“淫”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要读到烂熟,
就能以后文消化前文,以前文贯后文,前后照应,则全经义理,了然在目,依经做观,
自得受用。古来行人,从此经悟道者很多。温州仙岩安禅师,因看“知见立知,即无明
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当时破句读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
r****n
发帖数: 8253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到底什么是“观”
观,是佛法所独有的,是获得慧的最主要工具,但是到底什么是观呢?
观,又叫做毗婆舍那,巴利语是Vipassana,vi的意思是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式,
passana的意思是看,
Vipassana连起来的意思是“经由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看”。
各种不同的方式意思实际就是指无常,苦,无我这三种方式,所以vippassana的意思是
指经由无常,苦,无我的方式来看。
看的对象是什么呢?根据阿含经,这个看的对象指的是五蕴的身心现象,因为五蕴具备
三个特征,就是无常,苦,无我。通过观察五蕴的这三个特性,将有机会熄灭贪嗔痴,
熄灭无明,从而证悟涅槃。
综合起来,观的意思就是指观察五蕴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的特性。
因为中文翻译的时候去掉了代表无常苦无我的vi前缀的翻译,使得“vippassana”这个
词,变成了单纯的观察。而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误解。在实修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严重的偏
差。
注:巴利语是佛陀用的语言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