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 发帖数: 8336 | 1 【正文三:救赎观比较】
下面就来说说基督教用何方法救人离罪。以及佛教用何方法使人脱离无明、业力及轮回
之苦。
基督教的除罪法
基督教的除罪法,分两部分同时进行。一、人必须先有悔改的心愿。二、相信耶稣救人
的能力。
先从第一方面说:一个人如想脱恶,与上帝和好,必须先悔改重生。耶稣说:「人若不
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约三3)悔改重生即是离开罪恶,这在心理与行动上有三
个过程。
1. 人必须先有罪恶的感觉,承认犯了罪。大卫在犯了杀、淫两大罪后,心中极为痛苦
不堪,他在诗篇第五十一篇 3、4 节中,坦白承认说:「我知道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
向你犯罪,唯独得罪了你……。」人在犯罪后,如反而竭力否认,那便踏不进悔改之门
了。
2. 认罪后接着为罪忧,生出忧伤的心来。大卫为所犯罪恶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他悲
哀地呼吁上帝:「上帝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五一17)人在犯罪后,若
反而大喜乐,以为已达到了目的,那就无法重见上帝了。
3. 必须再进一步,热切羡慕由罪中得释放。大卫紧接着哀求上帝:「求你洗涤我,我
就比雪更白……求你涂抹我的一切罪孽。上帝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
...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四谛现观次第,大致与俱舍论相同,观四谛十六行相,经暖、顶、
忍、世第一法而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次第配合七种作意。
我注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文主张:
* 果定,与南传相同。
* 定中修观。与南传主张出定修观,看似不同。
* 刹那生灭是用比量推论,不需要现观。这与南传的生灭随观要现观刹那生灭不同。
* 瑜伽师地论在了相作意、胜解作意的阶段以五蕴为所缘观观四谛十六行相,到远离作
意的阶段,只说以心缘心,断粗的我慢现行,而不再以五蕴为所缘。
* 南传说道心缘涅盘,瑜伽师地论说能缘所缘平等无分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
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
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
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
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
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3 中观与如来藏
印度佛学的空宗,由“般若”开始,至龙树论师发展为中道思想,于焉大
成。中观,即是于修“止观”时依中道思想而行。
前代祖师着重行持,一切理论与实际行持皆有“根、道、果”的关系,并不如今
人,理论与修持彼此脱节,所以用中道为根(基本观点)的止观(修持的
道),便称为中观般若(Prajna)意为智。这种智又有专指,只指能体证一切
法空的智,是故亦可理解它即是“空性智”,或“空智”。
空,是指一切法(世间一切事物及现象)均不永恒,无独立的本质。一切
法生起,都依靠各种必要的客观条件而成立,条件具备则生起,条件不具备则
还灭。是故世间一切法皆可视为“缘起”(因缘具足则生起)。
在思惟层次理解缘起,并不难,可是怎样在实修层次证悟,则实不易。修
止观便是证空性的修持次第。
止(samatha 译奢摩他),是将心念集中于一处。所谓一处,可是一种实物
(如座前设一块石),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日落的光华,或无云晴空),
也可以是自己观想出来的坛城与本尊,或观想出来的境界(如光轮)。
与止同时(必须是同时),还须作观(vipasyana音译毗钵舍那)。观不是
观想,而是观察、观觉,于一法生起...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
五取蕴没灭,岂能成为阿罗汉。
那是还有对五蕴的贪爱吗?
色集色灭 色没灭吗?
受集受灭 受没灭?
我举的很多经说的不是更清楚?
比对很多经,都与此经不合。只有这经这样”暗示”。
不该做阿罗汉还有五取蕴解释。
只能做阿罗汉还是戒慎五蕴造反来解释。
不然
你举哪个南传法师同意阿罗汉五取蕴没灭的。
(七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
.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
.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
(六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
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
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
欲.灭尽.涅盘
(一○三)
如是,多闻圣弟子{离}[虽]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 阅读全帖 |
|
q****n 发帖数: 4574 | 5 我在阿含经没有看到“佛主张出定修观”。没有入定可以修观,这是可以的,大家认同。
但如果认为“定中不能修观”,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阿含经中说到修观,可以修观而入定,可以修定而入观,可以止观双运,到后来都可以
这两方面都圆满。 |
|
W**N 发帖数: 1037 | 6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
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
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
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
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
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
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
,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
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
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
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7 《中部》经1至经4。包括《一切漏经》。第一 根本五十经篇
第一 根本品
MN.1.1-10
MN.1.1 根本法门(The Root of All Things)经
1.1.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郁伽罗(Ukkattha)幸福林(Subhaga Grove)的一棵
王家沙罗树(sala)下。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 “尊师!”那些比
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1.1.2 “比丘们!我将教导你们根本法门的论述。你们要仔细聆听和注意思惟我要说
的话。” “是的,大德!”比丘们回答道。世尊说道:
1.1.3 “比丘们!这里,一个未受教导的凡夫,他不重视圣者们,对他们的法不熟练
和未经受训练;他不重视善人们,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经受训练,他认知(perceives
)地为地。他已经认知地为地之后,他设想(conceives)他自己是地,设想他自己在地当
中,设想他自己与地分离,设想地是“我的”,他因地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
,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1.1.4 他认知水为水。认知水为水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水,设想他自己在水当中,
设想他自己与水分离,设想...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8 我们常听到有的人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意思是说进入佛法的大海,有非常多
的方便善巧法门,然而在这么多的方便善巧法门里面,是不是有一种法门,既迅速又确
实的可以帮我们打开成佛之道的大门呢?有!真的有这种法门喔!那个法门叫作大乘见
道。大乘见道就是禅宗的开悟明心,开悟明心是大乘佛法的入道之门,也是佛菩提修证
的根本。唯有明心开悟了,在找到第八识如来藏(以后),才能够次第的进修佛菩提道
!否则永远都只能在外门修学六度万行,永远也进不了佛法的大门。
达摩祖师曾经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
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达摩祖师。也就是说,开悟明心,这是诸
佛的无上妙道,怎么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就想要来求取大乘见道呢?而是应该要难行
能行、难忍能忍,而且要历经无量无数劫的“旷劫精勤”,才能够来证得这个诸佛无上
妙道的实相心如来藏啊!但是在开悟明心之前,就必须要具备有一些条件,才能够使我
们破参的因缘早日成熟!为了帮助大家,我们就把这些条件,分成七点为各位作说明:
第一要闻法阅经,建立知见。在闻法阅经之前,就应该要先亲近善知识。...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9 多数宗教都讲地狱,不单对信徒能起警惕作用,也能引领新人入教。在各宗教中,佛教
讲地狱最多,活龙活现,对我国人民影响最深最大。本篇内容可看出基佛两教所讲地狱
的不同处何在?
基督教的阴间与地狱
在新旧约全部圣经中,有「阴间」及「地狱」两种用法。希伯来文 Sheol一字,中文译
「阴间」,日文圣经译「黄泉」。古时希伯来人相信人之死去,是由于其灵魂被上帝接
去之故(诗一○四29)。但死人的灵魂未升入天堂,而是在阴间居住。原来,在旧约时代
,尚无确实之天堂与地狱信仰,直到新约时代,启示完全,才有具体的说明。
在希伯来人父祖时代,,称人之死去为归到列祖那里。如「亚伯拉罕寿高年迈,气绝而
死,归到他列祖那里。」再如以撒、以实玛利、雅各等死去,也都是归到列祖之处(参
创廿五8、17,卅五28、29,四九)。摩西死后,虽无人知其坟墓何在,但在临死前,上
帝却许他:「你必死在你所登的山上,归你列祖去,像你哥哥亚伦死在何珥山,归他的
列祖一样。」(申卅二50)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在亚伯拉罕之孙雅各时代,已有阴间信仰。当时,人以为如带着痛
苦死去时,是下到阴间,雅各曾为其幼子约瑟及便雅悯哭泣道:「…我必悲哀...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10 第四疑
问: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弥
陀佛耶?
答: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
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
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又弥陀佛别有大
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
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
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
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
,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
得生极乐世界。’
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何以得知?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之时,特驻此
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
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
往生也。
【白话释】
问:同样是念一佛求生一净土,那么何不在十方佛土中,随自己的意思念一尊佛求生 |
|
G**W 发帖数: 1865 | 11 Z.T.
在上师的家乡,流传着一个故事。上师嘱我录下,其中密意,不言而明。
在四川阿坝州下阿坝洼多村,有个喇嘛叫阿甲,专修莲花生大师忿怒咒,此人精进异
常,却乏悲心,于菩提心 法全不修及。因持莲师忿怒咒满一亿遍,贡高我慢,目中无
人,无般若智慧,遂致走火入魔,终而自杀。因其持咒修得定力,而成厉鬼。此鬼生时
贡高,死后仍自大 无比,每见出家人过来,便叉双腿,站于两山间,令其从裤裆下而
过,见土司贵人,也是如此。因无神通,钻其裤裆者多不知已受其辱。村中有位修证极
好的老太太 已证得天眼,看到这事,广为传扬,人们遂知。一次,五世嘉木样来阿坝
,路过两山间,遥见此厉鬼叉腿于山间,想叫他钻裆,嘉木样佯装不识,偷握白芥子,
到近 前,抛打芥子,将厉鬼打下山崖。
此后,厉鬼仍不改悔,老在村里显身,自 称是"阿甲活佛",屡屡做祟,迷人到河中
淹死。村人遂请江贡活佛的舅舅谢朗仁波且做大威德诛法火供,降伏厉鬼,令其护法。
至今,该厉鬼虽被摄伏,仍有慢 心,亦乏悲心,仍不能超脱。因他分别心大,对洼多
村的村民多有护持,别的村子必须在每年秋月19日给他烧供,不然他总会制造违缘。
江贡活佛开示说:法门再好,仍要... 阅读全帖 |
|
j********0 发帖数: 47 | 12 「观想」在西藏密宗的修行次第裡,是属於初阶升起次第的法门,也是初入门的修行人
最重要的修行内容。如果「观想」的修行无法成功,则后续圆满次第的修行内容,乃至
最终的「无上瑜伽」都无法成就。
西藏密宗观想之目的,為藉由观想自己為本尊,以便将来能成就本尊之广大天身,乃至
将来能进一步观想成就佛身之三十二大人相而成佛。观想的理论基础,则是平常修练的
时候自己观想為何人,将来就可以变成平常所观想的那一个人,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
心想事成」。修练的时候,如果越能专心一意地观想,将观想的影像观得越清楚,将来
就能越快成就观想所成之事或人。
观想之内容范围非常广,从一开始的用观想的方式向本尊或佛作顶礼,观想供养各种食
品、财物、宝物,观想以佛父佛母的交合来做供养,观想自己身体中有中脉、脉轮、明
点等,观想自己和明妃合修「无上瑜伽」、观想自己成為本尊,乃至观想自己成佛等。
这些各种各样的观想,从理论上来说,是一种自我的洗脑,说服自己只要平常一直观一
直想,将来就会成就所观想的事情或人物,如為供养,也成就供养的功德。虽然在世间
法中,我们也常祝福别人「心想事成」,但是我们也知道那只是祝福,并不一定能够成
...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13 2 禅定:佛教心理学自我的研究
方法
如果说西方心理学受制于实证研究方法而无
法深入到自我的深层, 那么佛教对于自我根源的系
统分析则得益于内证的方法—— 禅定。
禅定一词是梵汉合璧, 由梵语禅那(Dhyana)的
音“禅”与三摩地(Samadhi)的意译“定”合成, 意思是
寂静中的审虑, 智慧生于静定。禅定就是一种通过
意识的自主控制达到知自心的训练技术。佛教以禅
为立教之本, 禅定是佛学所有思想的基础, 其他宗
教自称受神启示, 佛学理论则是释迦牟尼在禅定中
所证悟的主观体验的总结。故禅定是佛教心理学最
重要、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有学者提出中国文化
中的传统心理学所运用的方法不是实证的方法, 而
是体证的方法—— 就是通过意识自觉的方式, 直
接体验到自身的心理, 并直接构筑了自身的心理,
它不仅仅是关于对象的认知、理解, 也包含关于对
象的感受, 包含关于对象的意向。体证有两个重要
的特点, 即意识的自我觉知和意识的自我构筑(葛
鲁嘉, 2008)。那么代表着佛教体系典型特征的禅定,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究竟具有什么特
点, 它又是如何能实现“如实知自心”, 达到对自我...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4 “因果”的这两个字看起来似乎再简单也不过了,一般人对于因果的印象是什么呢?
我们说有一个名人说了一句有名的话,叫作“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这个在一般人的
印象里面也正是如此。如果对于任何一个信因果——觉得因果是可信的人,往往就会觉
得,我们种了什么样的因就好像是我们栽种了什么样的种子;这个种子在经过一段时间
,经过适当的条件充分配合之下,自然而然就会长出相应的果实,或是相应的树种、草
木等等。所以这是一般人对于因果的直接的印象。
当然我们要说的是,凡是修行的这条路,如果没有任何的因果存在的话,那当然修
行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对于因果的信念,我们都觉得那都是踏出
了很好的第一步。可是对于这样子,我们刚刚说对于因果的刻板的印象,往往在有些时
候,往往也会让我们对事情的解释产生了偏差。比方说,在印光大师所留下来的文献里
面,他曾经提到,他有收到了一个人寄来了关于因果的质疑。这封信里面写的最主要是
写说,有一位虔诚念佛的老婆婆,最后她反而是横遭车祸,所以写信来的这个人非常的
不理解;他认为这个念佛的老婆婆明明是种了许多的善因,平时也都为人和善,并且都
是一直虔诚念佛,为什... 阅读全帖 |
|
r*y 发帖数: 706 | 15 《法华经》第四卷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惓。于多劫
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
,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时世人
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
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
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
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惓。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劫, 为求大法故,
虽作世国王, 不贪五欲乐,
捶钟告四方:‘谁有大法者?
若为我解说, 身当为奴仆。’
时有阿私仙, 来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间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当为汝说。’
时王闻仙言, 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 供给于所须,
采薪及果蓏, 随时恭敬与,
情存妙法故, 身心无懈惓。
普为诸众生, 勤求于大法,
亦不为己身, 及以五欲乐。
故为大国...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6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Zhejiang/31518885.html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老底子的杭州风情:佑圣观路里的记忆(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24 12:27:02 2013, 美东)
佑圣观路,如今是一条不足千米的街道,隐于市井,却不知,八百年前它曾经皇气冲天。
公元1132年,6岁的赵家子弟赵伯琮被领进皇宫,成了皇位继承者候选人。30年后
,改名赵昚的赵伯琮登上皇帝宝座,就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一般认为,宋孝宗
是南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而他在民间最受欢迎的是为岳飞平反。
未登基之前,赵昚的宅邸在兴礼坊,就是今天的佑圣观路。他在这里住了30多年,
后来也成为皇帝的儿子赵惇(宋光宗)和孙子赵扩(宋宁宗),都出生在这所宅邸里。主人
搬进凤凰山皇宫后,将这所宅邸改成了道院,供奉北极真武佑圣君,名佑圣宫。传说当
初“佑”字无人字旁,一道士戏言:“宫无人,何以自立?”理宗遂命添加人字旁。后
佑圣宫毁于火灾。元代重... 阅读全帖 |
|
c**r 发帖数: 2019 |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rayking (ray), 信区: Wisdom
标 题: 观无量寿经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Sat Jun 8 01:47:31 2002), 转信
《 佛 说 观 无 量 寿 佛 经 》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礓良耶舍 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
萨三万二千,文殊师法王子而为上首。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
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
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
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
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
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 |
|
c*****l 发帖数: 65 | 18 药师经的济世观--南怀瑾先生讲述
讲经缘起
我们今天开始讲‘药师经’,为什么要讲这本经呢?主要的动机是为了这里的出家同学们
,将来出去弘扬佛法的时候,必须要了解这本经。在佛教里,‘药师佛’可以说是一本在
民间流传很普遍的经典,也可以说是很基本的一本经。
在民间的佛教观念里,大都是相信因果,相信轮回。至于因果的道理如何?轮回的道理何
在?又都搞不清楚。那么,是否彻底的相信呢?那也未必。一般都是盲目的信仰,盲目的
信仰就是迷信。
民间流行的净土宗,提倡修持念佛法门,就可以往生西方。这其中的道理在那里?大都搞
不清楚。许多人为了人死亡以后,超度亡灵,诵‘阿弥陀经’或‘地藏经’,地藏经所讲
的那个地狱的情况,除了一般人盲目的相信以外,现代的青年和知识份子是不会相信的,
对于地藏经的道理,很难信的过。
一般民间所接触的‘阿弥陀经’、‘地藏经’、‘药师经’等等,都是最普遍的。这几本
经的文字也是最容易懂,只要认识字都看得懂。但是,其中真正的意义,学问最好的知识
份子根本就没有看懂过。
我们这里的出家众,多半受过中等或高等的教育,平常对于这几本经典,也没有研究,只
是念念而已。如果照我的标准一考问, |
|
j*******7 发帖数: 6300 | 1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ibleStudy 俱乐部 】
发信人: jmsma2007 (James), 信区: BibleStudy
标 题: 清教徒的布道观(巴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4 18:56:59 2013, 美东)
清教徒的布道观
J. I. Packer(巴刻)
赵中辉 摘译
论到传福音的工作,清教徒曾作以下的解释:「本着圣灵的能力,将基督耶稣介
绍给人,以致人们能信靠神,接受祂为救主,并在教会中奉祂为王、服事祂。」
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清教徒对传福音的工作毫不努力,因为根据加尔文的意见,
他们认为新约中「传福音的」是指使徒的助手,这职分现今在教会中已经停止;至于传
福音的「宣教事工」,他们则毫无所知。但我们可不能以为清教徒根本不注重传福音。
他们注重传福音,许多清教徒是大有成果的传道者,如今日仍被纪念的巴克斯特(
Richard Baxter)就是其中一位。不但如此,清教徒又产生了许多传福音的文学作品。
我们能想到的,是巴氏的《对末悔改者的呼召》等。在清教徒的文献中,论及传道、领
人归主的作品,在十七世纪后半叶的教会...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0 佑圣观路,如今是一条不足千米的街道,隐于市井,却不知,八百年前它曾经皇气冲天。
公元1132年,6岁的赵家子弟赵伯琮被领进皇宫,成了皇位继承者候选人。30年后
,改名赵昚的赵伯琮登上皇帝宝座,就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一般认为,宋孝宗
是南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而他在民间最受欢迎的是为岳飞平反。
未登基之前,赵昚的宅邸在兴礼坊,就是今天的佑圣观路。他在这里住了30多年,
后来也成为皇帝的儿子赵惇(宋光宗)和孙子赵扩(宋宁宗),都出生在这所宅邸里。主人
搬进凤凰山皇宫后,将这所宅邸改成了道院,供奉北极真武佑圣君,名佑圣宫。传说当
初“佑”字无人字旁,一道士戏言:“宫无人,何以自立?”理宗遂命添加人字旁。后
佑圣宫毁于火灾。元代重建,改名佑圣观,路由此得名。
1917年为方便汽车通行,修6米宽的碎石路,1927年改成沥青路。
我的童年
1929年,我16岁的母亲从遂安县(1957年并入淳安县)汾口小镇下了小篷船,顺新安
江、富春江、钱塘江,经五天四夜到了杭州南星桥码头,那时还没有公路。这年考入位
于金沙港的杭州市立女初,1932年又考入南山路的省立师范学校首届幼稚科,毕业后回
遂安狮城... 阅读全帖 |
|
q****u 发帖数: 1421 | 21 卷二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
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
。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
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令此大
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佛告大王。汝身现存。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
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
。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
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年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
强壮。世... 阅读全帖 |
|
y****w 发帖数: 39 | 22 美国西雅图菩提学会将开设净土课程的学习。学会跟随五明佛学院大堪布索达吉仁波
切系统闻思修行佛法,学院开设《净土》《大圆满前行》《入行论》《因明》《中观》
《戒律》等课程,集闻思修为一体,从深广两个方面全面体验佛教的博大精深。
五浊恶世人们的罪业异常深重,唯有一心念佛,希求往生极乐世界最为重要。而念佛往
生也需要有殊胜的窍诀和方法。
上师在《佛说无量寿经》中说:“学习《无量寿经》后,我们的心要跟佛法相应,经中
的这些道理是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悲心和智慧的流露,如果自己经常处于这样的悲心
和智慧中,邪见会一天天摧毁,正见会一天天增上,这样往生极乐世界就不困难了。”
《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观经》、《往生论》在佛教界影响很大,合称为“净
土三经一论”,很多道友都想听闻这些经典。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的一部分,它的文字非常少,但却相当
于净土宗的《心经》一样,总集了净土宗的精华要义。
《普贤行愿品》是佛教的发愿之王,《华严经》的所有内容可以圆满归摄于其中,因此
人们又称其为“小华严经”。
学会课程安排闻思与修行并重,将每日定课与闻思的内容结合起来,闻思修...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23 顿悟入道要门论(http://www.lkjs.net/c26.asp)
大珠慧海禅师著
稽首和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众。弟子今作此论,恐不会圣心,愿赐忏悔;若会圣理,
尽将回施一切有情,愿于来世,尽得成佛。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
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云何知心为根本?答:
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
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
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
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
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
如一念顷,即证菩提。
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
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
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
定者,对境 |
|
r****n 发帖数: 7315 | 24
好。
首先,你同意有六根,对不?
六尘根:眼耳鼻舌身脑, 对不?
我认为有六胜义根对六尘根。六胜义根不是肉体上的器官。
以下这些,我认为是在描述六胜义,尤其对于‘意根’,不是在说‘脑’或其功能,
你同意吗?
-----------------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六根互用】
【六根互用】 (术语)断六根之垢惑而使之清净,则六根一一具他根之用也。涅槃
经曰:‘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余根亦然。’是真六根互用
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说菩萨在六根清净之位,六根互用之德。法华论曰:‘又六根清
净者,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等,诸根互用应知。’是相似之六
根互用也。又楞严经四说声闻之六根互用。曰:‘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
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
耳而听;殑河神女非鼻而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摩诃迦叶,久
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亦是相似之互用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六根清净】
【六根清净】 (术语)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之罪垢,以无量之功德庄严之,使
之清净洁白也...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32 | 25 http://bookgb.bfnn2.org/books2/1454.htm
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
无论是讲经或注经,先释经题,次释经义,俾使听者或读者能够一纲举万目张,执大象
天下往。因为每一部经的经题,都是全摄经义而立名,故在释义之前当先释题,俾使读
者窥一斑而知全豹也。
此经凡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一名‘地藏本行’,一名‘地藏本誓力’。本经采
用第一名,因为力出于行,行本乎愿,愿切行专,力在其中,故举第一,已赅二、三,
故名地藏菩萨本愿经也。
地藏者:地为大地,藏读ㄗㄤ,梵音‘乞叉底檗沙’,义译‘地藏’。
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此方从略,简称‘菩萨’。菩提者,义译觉悟;萨埵者,
义译众生,唐译有情,合起来说,叫做觉悟的众生,亦可称觉悟众生者,是故自觉觉他
,自度度人者,梵语叫做‘菩提萨埵’。
地藏菩萨者:以德立名,言此菩萨依般若智圆满六度,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
藏,故曰地藏。又如大地,含宏光大。什么叫做‘含宏’呢?藏蓄于中者,叫做含;到
了含藏的无所不备叫做宏。什么叫做‘光大’呢?发露于外者,叫做光,到了它的光华
无所不被叫做大。地藏者,犹如地德含宏;菩萨者,依 |
|
n********n 发帖数: 8336 | 26 基督教的天国
天国是在天上,圣经通常把天分成两部份来讲。从宇宙观的立场来看,天和地同为上帝
所造,「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创一1)。天是上帝用来置太阳、月亮、诸星辰之处,「
于是上帝造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
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创一16-18)雨水是从天上落下,「天上的窗户也敞
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创七11、13,八3)接近地球,天的空间处,也是众
鸟飞翔活动之处。
再从基督教信仰的立场来看,天不仅单是存有日月星辰而已。天的最高部份,不能用肉
眼看到的最高属灵处,却有三一真神,众天使天军及诸圣徒在。「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
垂听,垂听而赦免。」(王上八30)「忽然有的大队天兵,同那天使赞美说……」(路二
13)「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太十八10)
天也被称为「天国」(Kindom of God),或「上帝的国」,耶稣说:「凡称呼我主啊、
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七21)祂又警告尼
哥底母说:「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约三5)由此可见,天
国不是一个抽...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647 | 27 第一 逻辑有问题。两件事有相似处,就认为是一样,是严重的以偏盖全。神我的思想
中有我执,即认为是永恒的,这是谬见,因为神处天道,没有灭尽贪嗔痴,天福享尽,
还会堕落。而佛的永恒是真正的,或者说,因为佛去掉了根本无明,再无一切的妄想分
别执着,证得不生不灭,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对佛来说,空间时间都是虚妄,如如不
动,这是佛的永恒,是真正的永恒,也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寿。
神我有主宰的思想,佛则断了一切的念头,更不要说主宰了,佛和众生是靠感应,众生
有感,佛则有应,在净土宗,具足信愿念佛,佛就会来接引。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如来藏
系提出了自性,本我,真我,就断定是神我外道,这不过是名相,要看内在的内容。否
则仅凭两者表面的相似,就划等号,不能让人信服。
印顺法师对净土法门看法也是如此。仅凭观经里的第一日观假观,就说是受外道太阳教
的影响,而不提观经里的更重要的其它15观,以及广泛见于大乘经典的有关净土的文字
。而且法师似乎也不是完全否认净土,但是却认为极乐世界有问题,然后又提倡东方净
土,弥勒净土。很多修净土的看了印顺法师的著作,不仅不修净土了,甚至对净土法门
有股子怨气,我的一位师姐就曾经说过今...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28 你好,阿弥陀佛。
我想您说的宣讲者或许是先从事实上着手,再讲佛教殊胜的办法帮助我们不再枉受轮回。
佛教净土宗印光大师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有相关论述,文摘如下:
(全文:http://www.honghuashe.com/ygds/3b04/index.htm,有链接)
第二日说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世人不知因果,常谓人死后,则告了脱,无善恶果报,此为最误天下后世之邪见。须
知人死之后,神识不灭。如人人能知神识不灭,则乐于为善。若不知神识不灭,则任意
纵欲,杀父杀母,种种罪恶,由此而生。此种极恶逆之作为,皆断灭邪见所致之结果。
人人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然此尚非究竟法。何为究竟法,
是在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并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则国运可转,灾难可消。盖
今日之灾难,皆大家共业所招。如人人念佛行善,则共业可转,而劫运可消。”
第三日申述因果原理并以事实证明
“前昨两日,余曾将因果道理,及护国息灾的方法,略略叙述,今日本可不必再谈因果
。但有不得不申述者,拟进一步,将因果之原理,与事实,互证说明,俾大众知所儆惕
。现在世人不晓因果之原理,以为妄谈邪说。处处讨...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2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
。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
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
n***e 发帖数: 146 |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须深经原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2 14:52:25 2009)
不一定有 “观”, 但必有心清明.
说个例子比喻吧:
很多人, 有时候能自主入梦, 而在所谓自主入梦, 入了在
梦中之时, 1)有的人是迷在剧情, 忘了他是在梦中, 2)有
的人是断断续续时迷时醒, 半梦半醒, 以为自己一直自
主清明, 3)有人真的也是梦中刹刹清明但 "非观", 而只
是入去玩, 入去享受剧情, 4)有人真的也是梦中刹刹清
明但 "非观", 而只是入去, 然后见什么就是什么, "以为"
自己是在 "观", 5)有人真的也是梦中刹刹清明, 而且在
"不漏" 的 "观", 以便认识当中成因.
上面12非定, 345是定, 345唯有有证量之修者能. |
|
d******y 发帖数: 3668 | 3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须深经原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2 14:52:25 2009)
不一定有 “观”, 但必有心清明.
说个例子比喻吧:
很多人, 有时候能自主入梦, 而在所谓自主入梦, 入了在
梦中之时, 1)有的人是迷在剧情, 忘了他是在梦中, 2)有
的人是断断续续时迷时醒, 半梦半醒, 以为自己一直自
主清明, 3)有人真的也是梦中刹刹清明但 "非观", 而只
是入去玩, 入去享受剧情, 4)有人真的也是梦中刹刹清
明但 "非观", 而只是入去, 然后见什么就是什么, "以为"
自己是在 "观", 5)有人真的也是梦中刹刹清明, 而且在
"不漏" 的 "观", 以便认识当中成因.
上面12非定, 345是定, 345唯有有证量之修者能. |
|
j*******7 发帖数: 6300 | 32 清教徒的布道观
J. I. Packer(巴刻)
赵中辉 摘译
论到传福音的工作,清教徒曾作以下的解释:「本着圣灵的能力,将基督耶稣介
绍给人,以致人们能信靠神,接受祂为救主,并在教会中奉祂为王、服事祂。」
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清教徒对传福音的工作毫不努力,因为根据加尔文的意见,
他们认为新约中「传福音的」是指使徒的助手,这职分现今在教会中已经停止;至于传
福音的「宣教事工」,他们则毫无所知。但我们可不能以为清教徒根本不注重传福音。
他们注重传福音,许多清教徒是大有成果的传道者,如今日仍被纪念的巴克斯特(
Richard Baxter)就是其中一位。不但如此,清教徒又产生了许多传福音的文学作品。
我们能想到的,是巴氏的《对末悔改者的呼召》等。在清教徒的文献中,论及传道、领
人归主的作品,在十七世纪后半叶的教会中相当受重视。「这种传福音的工作强调领人
得救归主,进而推广『新造的人』的观念,这乃教会的光荣。其实这乃是神将此尊荣加
给牧师与传道人。」
两种布道观
事实上,更正教的传福音工作可分两大类――现代的与清教徒的。广义来说,「
现代型」的特性乃是以地方...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538 |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reamer 讨论区 】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转: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3 22:51:52 2012, 美东)
http://a.bonze.cn/wlsjwz/305.htm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
(卷一)
了凡弘法学会译整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缘起
劝读感应篇汇编启
太上感应篇
感应篇序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人皆恶之。
刑祸随之。
吉庆避之。
恶星灾之。
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
慈心于物。
忠孝。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缘起
科技愈发达,人心愈迷失,物质愈文明;道德愈堕落...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34 佛经多说如来藏。只是由于后世研究佛学的人,每由名相来理解佛法,又
自设重重概念来作限制,因此一提到如来藏,便像部派佛教时代的上座部一
样,每说之为不了义,认为只是释迦的权宜方便说。
实际上,当说如来藏为本体,或空如来藏为本体时,的确是权宜的说法,
但当说之为功能时,则为真实说,这一点应该分别清楚。
为了适应世俗的根器,是故表达如来藏思想亦有一个建立的过程。
对小乘声闻众说法,释迦只提“心极光净”或“心性清净”。在这时期,可以将
清净的心识解释为本体。这样解释时,自然可将之视为不了义,因此上座部
的意见,未尝没有根据
到了大乘经典结集,《华严》可以视为一种见地的提出,再由密乘的文殊
师利菩萨与密乘祖师维摩诘问答,说如来藏,这即是以如来藏空智来说般若。
至于文殊师利的一系列经典,则或示密乘意趣,或说如来藏,则可视为如来藏
思想的初步建立。
其后,在《大般涅槃经》中,正式提出了佛性的问题——
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佛本说无我,忽然说到“我”,那是为了说明佛性常住。所针对的是小乘行人对
佛涅槃的失落感。依胜义而言,说佛性为常,其实是说佛的功德事业为常
,是...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35 我觉得这个有点拘泥,死亡像演戏似的,一切都预先安排好。还怕别人误读,需要
解释,好心可以理解,不过在这个关头念念不忘于此,是否有点过执。临终流泪未必就是留恋
人世,耶稣临终还大叫上帝你为什么遗弃我,我觉得这样更感人,更有人性,而不是一
块铁板的宗教的泯灭人性。
发信人: danieljoyful (danieljoyful), 信区: Wisdom
标 题: 往生极乐世界的弘一大师,临终写下 悲欣交集见观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24 21:51:48 2010, 美东)
悲欣交集见观经” 弘一大师临终绝笔再解 (2010-08-19 23:00:29)
标签: 文化 分类: 原创博文
……
从弘一大师年表记载来看,书写绝笔有相对完整的过程,甚至具有戏剧性。原来大师在
绝笔书写前两天,自己对“悲欣交集”这个词做了明确解说。年表记述:一九四二年十
月八日,大师口述遗嘱,特意叮嘱妙莲法师两点:一、圆寂前后“助念”时,看到眼里
流泪,这并不是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为一种悲欣交集的情
境所感。从这段记载来看,弘一大师观照到自己临终会流泪,他担...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655 |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dukkha (沉浮颠倒之心),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观呼吸》——慈心的力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29 11:27:49 2012, 美东)
处理愤怒
当我们向某人发怒时,通常都是针对那人的某方面而发的,例如:几句粗鲁的话、
某一眼神、或一个轻率的行动等,时间一般都极为短暂。在我们的心里,那人的其他方
面都不见了,只剩下触动我们发怒的那部分。当我们这么做时,其实是把那人的一个细
小部分抽离出来,并加以放大和无限上纲(把一些小事幻想成为严重恶行,然后狠狠批
判)。我们看不到令那人如是表现的所有背后因素,我们只集中考虑那人的局部,即令
我们发怒的那个部分。过去多年,我们收到很多囚犯来信,他们都很想学习佛法,当中
有些人犯过可怕的罪行,包括谋杀,可是,现在他的观点改变了,且希望改变自己的生
活。其中有一封信很有见地,且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作者在信中描述:当有狱警出现
时,其他囚犯都会向狱警叫嚣、奚落或嘲弄的;这名囚犯曾尝试向其他人解释,说狱警
也是人,无谓令人难堪,可是,其他人都被愤怒...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655 | 3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dukkha (沉浮颠倒之心),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观呼吸》——慈心的力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29 11:27:49 2012, 美东)
处理愤怒
当我们向某人发怒时,通常都是针对那人的某方面而发的,例如:几句粗鲁的话、
某一眼神、或一个轻率的行动等,时间一般都极为短暂。在我们的心里,那人的其他方
面都不见了,只剩下触动我们发怒的那部分。当我们这么做时,其实是把那人的一个细
小部分抽离出来,并加以放大和无限上纲(把一些小事幻想成为严重恶行,然后狠狠批
判)。我们看不到令那人如是表现的所有背后因素,我们只集中考虑那人的局部,即令
我们发怒的那个部分。过去多年,我们收到很多囚犯来信,他们都很想学习佛法,当中
有些人犯过可怕的罪行,包括谋杀,可是,现在他的观点改变了,且希望改变自己的生
活。其中有一封信很有见地,且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作者在信中描述:当有狱警出现
时,其他囚犯都会向狱警叫嚣、奚落或嘲弄的;这名囚犯曾尝试向其他人解释,说狱警
也是人,无谓令人难堪,可是,其他人都被愤怒... 阅读全帖 |
|
R*o 发帖数: 3781 | 38 (注:本文只是指出改正宗系统神学末世论的错误,不涉及其其他神学部分)
时代论末世论有错误,但改正宗末世论的错误更大。
我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改正宗系统神学在末世论上的错误,就是”系统神学不系统
,归正神学没归正”.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改正宗系统神学并没有系统地.全面地.前后连贯地依次解释神在圣经中对末世
论的全部启示.
改正宗系统神学末世论的由来
1.无千禧年派源于四世纪多纳从主义者Tyconius,他们认为教会时代就是千禧年.
2.奥古斯丁认为主升天至主再来是确定的1000年,正好应验千禧年.这种见解成为
四世纪至中世纪教会之主流.但至公元十一世纪,1000年到了,基督还没有来,这种见解也
就证明错了.
3.马丁路德认为中世纪兴起之教皇就是敌基督.后面历史的发展又证明马丁路德的
观点也错了.
4.加尔文认为<启示录>所提到的一千年,并不是指教会的永恒福份,乃是指教会在
地上所将经历的各种困难.他认为那些持千禧年观点的人,是把基督的统治限制于一千年
,也是把神的儿女们的来生福泽限制于一千年.也就... 阅读全帖 |
|
n****f 发帖数: 905 | 39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既举。则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
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义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犹不念佛者。则吾末
如之何也已矣。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唯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
纲宗。不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
。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谓学虽不多。可齐上贤也。
彻悟大师 |
|
d**********l 发帖数: 647 | 40 原始佛教了解过一些,阿含经也读过。印顺导师的书也翻过(个人觉得一些推论太过简
单,比如净土观经里第一观是日观,就说太阳教影响等等)。另外你和runsun也不遗余
力的介绍过一些。不过,很多事情都是旧话重提。我还是不认为历史的考证能够说明一
切。凡夫的知量推测佛智,还是不妥。近代从日本传过来的把佛学当做学问来研究,还
有疑古主义,我都不太赞成。而且现代科学也证实了很多佛在大乘经里(如来藏系)里
说的。所以,我坚信大乘经典是正法。
基督教考历史考证,无非就是推翻很多复活之类现代人很难相信的东西。而其实没有复
活,耶稣就是凡人,很多新约的东西都失去了依据,基督教里的现代派就是这样的。
至于念佛法门,大家了解的少,也普遍轻视,没办法,此法门是极难信之法。不过我是
修定了,一生成就的法门,错过太可惜。
至于小乘的叫法,其实是如实的叫,确有大小之分,你不喜欢就不叫了。 |
|
r****n 发帖数: 8253 | 41 ■ 采访整理/越建东、黄文玲
Lance Cousins是欧洲颇负盛名的佛教学者,曾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二十多年及
佛教研究协会主席,现任巴利圣典协会主席。
专精于印度佛教、阿毗达磨、巴利三藏及梵文、巴利文、俚语等,也注重禅修。喜欢
撰写论文,不喜著书。论文作品可分为五类:1.南传阿毗达磨2.专题(教理、教史)3.
佛学概论4.佛教禅修5.书评。
问∶请您谈谈研究佛学的因缘?
答:我是在十六、七岁时,开始对佛教产生好奇。那时,我所念的大学预备班课程,有
一门比较宗教学,介绍世界上各种宗教,当时老师强调“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好的宗教”
,但是当时他提出的论点,却无法说服我,因此,我开始探索自己想要的宗教。为了更
广泛地了解,我到了一个佛教学会,此一学会举办很多佛法讨论与座谈,讲座的师资大
部分来自于南传的上座部老师。学会的课程多偏重于修行讨论,我吸收了很多,并且开
启了对佛法的兴趣。
后来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历史与东方语文,对佛法的兴趣依然不减。同时为了对佛学有
进一步的研究,我努力学习梵文与巴利文。因为我有了语文这项利器,能直接阅读巴利
经藏,对佛法的了解又进入更高层次。
问∶您研究的领域为...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2
身念处实际修法要请教SeeU法友,他是专家,我也要请教他。
如果你修行的目标确定只是熄灭烦恼、熄灭贪嗔痴,熄灭苦,
那么佛陀原始对声闻弟子的教义教法,可以参考看看,
因为佛陀第一个提出来。
等亲身验证的确熄灭你的烦恼在决定要不要相信,千万别一开始理论搞通了就信。
如果还有其它目标,就要另外找其它的高手了。
我还有亲戚修行的目标是通灵,现在越修,通灵越多神仙了。
我认为,确定目标是很难的事。通常根本是没目标,好玩,乱试一通。
为何要观外身? 理由是什么?
我认为可能是了知外身也一样,都是无常。
但内身比较好深刻了解,达震撼地步,禅定稍深就观察得了。
那外身呢? 有办法深刻观察而达震撼地步吗? 似乎没有办法。
为何要观内外身? 这时要观什么? 内外如何互动吗? 或内外身都一样无常吗?
佛陀的教义、教法,每一步都有理由,都是当下如实现观。
所以,我觉得观尸体,那内身又是什么,自己的尸体? 内外身又是什么?
那么观呼吸? 观外身,是观别人的呼吸吗? 观别人的呼吸的长短温热,遍布别人全身?
内外身这时又是要观什么? 观别人与自己的呼吸都是无常? 都是长短温热?
有很多疑问。
这个对我太...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43 因为关于楞伽经的争论,我挡下此经来看看,
还没看完,见到这一段,先放在这里。
其中有说:
大慧,夫食肉者,有如是等无量过失,断而不食获大功德。
凡愚不知如是损益,是故我今为汝开演,凡是肉者悉不应食。
大慧,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
--------------------------------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第八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食不食肉功德过失。我及诸菩萨摩诃萨
。知其义已为未来现在报习所熏食肉众生而演说之。令舍肉味求于法味。于一切众生起
大慈心。更相亲爱如一子想。住菩萨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二乘地暂时止息。究
竟当成无上正觉。世尊。路迦耶等诸外道辈。起有无见执着断常。尚有遮禁不听食肉。
何况如来应正等觉。大悲含育世所依怙。而许自他俱食肉耶。善哉世尊。具大慈悲哀愍
世间。等观众生犹如一子。愿为解说食肉过恶不食功德。令我及与诸菩萨等。闻已奉行
广为他说。尔时大慧菩萨重说颂言
菩萨摩诃萨 志求无上觉 酒肉及与葱 为食为不食
愚夫贪嗜肉 臭秽无名称 与彼恶兽同 云何而可食
食者有何过 不食有何德 惟愿最胜尊 为... 阅读全帖 |
|
q****n 发帖数: 4574 | 44 为了博士学位,要搞点新的理论观点,才好毕业。
真伪,不是他这么所谓的考究能考出来的。人的智慧有限,所谓的考古,所谓的思维逻
辑,里面很多东西不可靠的。
历代这么多高僧大德的修证,这么多高僧代代相传,都不如他翻几页书,自己想想可靠。
宣化上人,能观过去世,能观未来,都不如他拍拍自己脑袋想想可靠。
--------------------------
稍微看了下这文章,这文章从所谓的蚕衣等,说印度那时没有养蚕丝等来说明这经是假
的。这作者,盲人摸象。看看这经文:
《鸯掘经》云:「若丝绵绢帛,展转传来。离杀者手,施于比丘。亦不应受。受者非悲
也。」
这《鸯掘经》在《阿含经》中也有。难道这《鸯掘经》也是伪造?
所以说这作者有点弱X. 这等人,害人害己! |
|
z**n 发帖数: 22303 | 45 宗萨钦哲仁波切
在历史上,金刚乘一直面对它是否为佛陀教法的质疑,就如同印度的小乘佛教宗派声称
大乘不是佛陀的真正教法而加以拒斥,有些小乘和大乘的教派也同样地抨击金刚乘佛法
的真实性。
就某些角度来看,这是可以理解的。佛教是在古印度发展出来的,印度文化由种姓系统
和明确界定的行为准则来支配,由神圣又过分精神化的婆罗门贵族订定了社会上可接受
的宗教标准和宗教信徒行为的规范。婆罗门的宗教道德观,除了平常的不杀生、不邪淫
等等之外,还包括了严格的饮食规则,规定行者要吃净素,不可吃洋葱、大蒜等具有强
烈气味的食物,绝对不可饮酒;此外还有其它在现代会被认为很极端的限制,例如,一
位婆罗门,只要被贱民的影子碰到,就必须经历很复杂的净化仪式来清净自己。
除此之外,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期望,认为宗教的功能在于传播一套道德规范,教化出
温文有礼的人民,强调健全、温和、仁慈等等的品性;人们期望宗教导师和教法成为那
个宗教最高和最严格道德标准的规范。金刚乘和这些期望背道而驰,它经常使用一些看
起来野蛮而怪异的行为,它的教法与修行方式也非常让人惊讶——要相信这种教法来自
温和宁静化身的释迦牟尼佛,实在有点困难。金...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46 3 无我:佛教心理学自我的实质
佛教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或者说一种修行体系,
其核心就是“无我”。在所有宗教中只有佛教否认自
我实体的存在, 佛陀是第一个知觉束论者
(Blackmore, 2008)。正是由于“无我”的教义, 使佛教
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宗教。
3.1 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
佛教认为一般人所认定的“自我”和外道所坚
持的“实我”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所说的“我”, 不
过是把“意识相结集起的统一状态”认为实体, 且妄
执这一实体就是“我”。然而在佛家看来心理状态本
是变迁无常的东西, 怎么会“有体”?“所谓吾人所
认为我者, 不过心理过程上一种幻影, 求其实体,
了不可得” (梁启超, 1936)。那么, 我们所能看到的
“我”究竟是什么呢?依据佛家缘起说, “我”不过是
由“五蕴”和合而成。所谓“五蕴”是指色蕴(有客观性
的事物), 受蕴(感知), 想蕴(记忆), 行蕴(作意及行
为), 识蕴(意识)五者是也, 是构成万物的五种类
别。五蕴之广义是指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的总括,
即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总和, 狭义则是现实人的代称,
即“五蕴”暂时和合而成“人我”。笛卡尔的“我思故我... 阅读全帖 |
|
G**U 发帖数: 5492 | 47 2年前因无法承受观前高额的房租,忍痛撤离的鸡鸣八宝粥等一批本地小吃,今天(3月
27日)借着
第二届苏州小吃美食文化节的东风,集体重回玄妙观。
2007年末,面对被竞价到23万元一年的房租,鸡鸣八宝粥店的老板沙佩智女士带着
她经营了7
年的小吃店,含泪撤出玄妙观。此后,她将一些传统早点放到了吴门人家的店堂里。而
糖粥,这个曾
经萦绕她一生的梦,也伴随着店堂的关闭而就此破碎。沙佩智当时含着泪说:“再也不
开糖粥店了。
”
苏州玄妙观小吃可以说是与观前街的兴旺同时出现的,从1860年苏州城西阊门遭到
兵燹以后,
商家都迁移观前街,玄妙观小吃开始兴起。从那时起,玄妙观的露台上就出现了骆驼担
的身影。算起
来,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一直以来,价廉物美、风味独特的玄妙观小吃与上海
城隍庙小吃、
南京夫子庙小吃齐名于沪宁线上,可随着观前商圈的改造,尤其是近年来日益高涨的房
租,这些传统
小吃被迫先后撤出了玄妙观。
今天的苏州小吃美食节上,一批苏州传统小吃再次回到了玄妙观。现在他们聚集在
玄妙观小吃街
的店堂里,以整合互补的方式,打算再展拳脚。这些小吃中,有山塘街的梅花糕、海棠
糕,有阿二蟹 |
|
b**a 发帖数: 1118 | 48 景慧是个和尚,一个出家人,却为甚么肯冒风险,主动提出愿意和封帖木一起,去益都
联系徐、宿二州的降人?饶是封帖木与他相识已久、相交颇深,也是不解其意:“大和
尚肯陪我一起去益都?”
“不错。”
“此去风险极大,小邓残暴之名,南北皆闻。稍有不慎,恐怕性命难保,……。”
景慧打断了封帖木的话,又拿起小槌,轻轻敲了一下木鱼,笑道:“如今乱世,哀
鸿遍野。益都虽险,能比得上地狱么?佛云: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为了天下苍生能
够早得安宁,和尚便提着脑袋走一遭,又算得甚么?”
封帖木肃然起敬,说道:“大和尚慈悲为怀,令我钦佩。”
若是只听景慧说的话,确实冠冕堂皇。“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很有为了天下
苍生,甘愿舍身饲虎的大慈悲。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么?其实不然。景慧肯冒着大风
险去益都,实际上另有原因。
元代崇佛,特别在全真教失势之后,佛教更是一支独大。
因为朝廷的支持,全真教在“老子化胡”的辩论上失利,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果
,导致“至元间,释氏豪横;改宫观为寺,削道士为髡”。“髡”,剃去头发。“削道
士为髡”,道士都被迫削光头发,改当了和...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49 九、在基督里的永生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一个棘手的问题。不信耶稣的人可能会这样质问:你们基督徒到处跟
人家说:「信耶稣、得永生」,但是为什么妳们私底下都在那里偷偷的买棺材? 每位基
督徒死后也都躺在棺材里,这样你怎么能说上帝救我们脱离死亡呢? 假如信耶稣有永生
,为什么基督徒还要去买棺材呢? 这个问题可能会问倒许多基督徒。圣经到底有没有骗
我们? 我们到底有没有在骗别人? 我们信主这么多年,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我们在面对
死亡时,是否会恐惧,靠的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了解。这也是基督教死亡观的一个重点。
下面我们要讨论到「永生」的议题。
「在基督里沒有死亡的永恒生命」是什么意思呢? 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圣经告诉我们:人的整全生命主要包含着灵魂与身体这两个部份。永远的生命是指:人
的灵魂与身体都不会灭亡,而能永远活着。首先,我们要讨论「灵魂的永生」。
1. 基督徒肉体死后,灵魂到主那里去
许多现代人不相信灵魂的存在,所以当他们说「某某人死了」的时候,他们不但是说:
那个人的身体已经死了,而且还意味着那个人永远的灭亡、永远的消失了。因为假如人
只有身体,那么当身体死了时,人就什么都没有了。现代人说...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