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止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J******s
发帖数: 7538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近行定与安止定-zz
近行定与安止定
慈济瓦法师讲
郑栢青译
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
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习的过程里,受教于多位禅
学师父,包括班迪达大师(Sayadaw U Pantida)。自从80年代的早期,驻锡在寂乐苑
Santisukharama)教导内观迄今已有15年。本文原是1993年1月法师于马来西亚 Kota
Tinggi的演讲,并经菩提色拉(Bodhisara)比丘整理,刊载于〝Vipassana Tribune〞
,1996.7. Vol.4。
前些日子,我们提过四念处,佛陀告诉比丘们,勤修正念,并以达成禅那(jhanas
)。从这里,我们将谈谈寂止禅(samatha奢摩他)和内观(vipassana 毘婆舍那)的
修行,以及如何进入内观,而最终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两种禅定
有两种禅定的修行法:第一种,称为寂止禅。修习者先以专注或寂静的修习做基础
,意思是他们修习纯寂静禅定。例如:遍处(Kasinas,即取相观〔visualisation〕)
、不净观,在《清净道论》里有四十...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
补充一下,我说的自己近行定的状况,实际是这里的刹那定,而我说的venusfire的那个是近行定,和这里的近行定完全一致。
关于近行定,有不同的区分,清净道论把止禅的近行定和和观禅刹那定统称为近行定,而后面一些注释书,则进行了明确区区分。
在修止禅的时候,在初禅之前的定被称为近行定,它是欲界定
在修观禅的时候,克服五盖之后出现的定,被称为刹那定,也是欲界定。性质和止禅的
近行定非常接近
关于禅定这个词,它通常而言仅仅指的是四禅八定,而不包括近行定,不包括刹那定。
但是在某些时候,它指包括刹那定,近行定,四禅八定的所有的定。具体有看语义环境
,不要混乱
当某些人说,慧解脱阿罗汉并不需要修禅定,它实际指的是不需要修四禅八定
当某些人o,解脱必须修定,它指的是包括近行定,刹那定,以及四禅八定(安止定)
的所有的定。
就大乘来说,由于缺乏对刹那定的认识,所以禅定几乎默认就是指四禅八定。

Kota
Tribune
r****n
发帖数: 8253
3
http://www.xici.net/b99368/d24892764.htm
这篇文章的作者好像是dhiti,国内对南传佛法很了解的人写的。
=======================================================================
在这里使用现代用语解释刹那定、近行定、近分定、安止定的真正意义。
近行定、近分定、安止定
安止定,是以某一个目标为所注意对象,对其进行持续的专注,并且熟练此一专注后能
够在心理上创造这一目标复制品。
例如先对于一个小的红色圆盘作专注,当注意力和记忆力到达净化时,可以撤去这一红
色圆盘,用意识直接想象创造出一个红色圆盘,并且保持对于这一意识所创造想蕴之圆
盘的专注,当专注获得纯净时,会发生一种似相的进展——此红色意识圆盘会突然变得
如同太阳一样红色光辉明亮。同时产生五种心理特征,就是清凉之心喜悦、清凉且充满
全身之身乐、攀缘此意识想象之红色圆磐不动、心意不离开此意识中圆盘的伺察、专一
目标不动没有任何一丝毫妄念。
如果此五种特征在专注练习中获得圆满,则是许多种近分定或者是近行定中的一种近分
定或者近
a**u
发帖数: 8107
4
☆─────────────────────────────────────☆
runsun (runsun) 于 (Tue Nov 18 08:12:29 2008) 提到:
http://www.xici.net/b99368/d24892764.htm
这篇文章的作者好像是dhiti,国内对南传佛法很了解的人写的。
=======================================================================
在这里使用现代用语解释刹那定、近行定、近分定、安止定的真正意义。
近行定、近分定、安止定
安止定,是以某一个目标为所注意对象,对其进行持续的专注,并且熟练此一专注后能
够在心理上创造这一目标复制品。
例如先对于一个小的红色圆盘作专注,当注意力和记忆力到达净化时,可以撤去这一红
色圆盘,用意识直接想象创造出一个红色圆盘,并且保持对于这一意识所创造想蕴之圆
盘的专注,当专注获得纯净时,会发生一种似相的进展——此红色意识圆盘会突然变得
如同太阳一样红色光辉明亮。同时产生五种心理特征,就是清凉之心喜悦、清凉且充满
全身之
r****n
发帖数: 8253
5

我认为它说的是对的。J在他自己的文章中说的,那黑暗就是我,其实是典型的初禅状
况。
即和所缘的对象合一。
不可能,安止定是一种稳定的定,它的前提是必须要专注于某个对象,使不偏离,而生
活中无法做到这点。声音,身体的感觉,动作会不断来骚扰,使得你无法专注。
安止定只能在打坐的时候发生,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据我所知,没有一本佛经,甚至
<论>里面说日常生活有可以有初禅,所谓的一天24小时有初禅是waichi自己的胡编乱造。
佛陀说,声音是初禅的刺,意思也就是声音会打断初禅,而日常生活,你不可能听不到
声音。否则你就是疯子。
不过我认为日常生活却可以有刹那定,因为刹那定不害怕骚扰,刹那定也不需要专注于某一个对象上,或者依靠某个什么“主题”,刹那定不是制心一处。
不是。
我认为也可以。
p*******r
发帖数: 4048
6
我对他说的安止定就是能所合一怀疑。别的地方没见过这说法。
而且,生活中也可以能所合一的,不一定非要安止定。
生活中这种应该最多是近行定。
而且合一不是个好说法,应该是没能所。
r****n
发帖数: 8253
7
慈济瓦法师:近行定与安止定(2009-01-28 15:05:16)
按:慈济瓦(Sujiva 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
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习的过程里,受教于多位
禅学师父,包括班迪达大师(Sayadaw U Pantida)。自从80年代的早期,驻锡在寂乐
苑Santisukharama)教导内观迄今已有15年。本文原是1993年1月法师于马来西亚 Kota
Tinggi的演讲,并经菩提色拉(Bodhisara)比丘整理,刊载于〝Vipassana Tribune
〞,1996.7. Vol.4。
前些日子,我们提过四念处,佛陀告诉比丘们,勤修正念,并以达成禅那(jhanas)。
从这里,我们将谈谈寂止禅(samatha 奢摩他)和内观(vipassana 毘婆舍那)的修行
,以及如何进入内观,而最终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两种禅定
有两种禅定的修行法:第一种,称为寂止禅。修习者先以专注或寂静的修习做基础,意
思是他们修习纯寂静禅定。例如:遍处(Kasinas,即取相观 visualisation)、不净
观,在《清
r*y
发帖数: 706
8
在查刹那定、近分定定义时找到的内容。不知道是谁讲的,但是很有特色。
放在这里,算收集资料
http://www.chinawts.com/list/budstore2/115749832.htm
安止定,是以某一个目标为所注意对象,对其进行持续的专注,并且熟练此一专注后能
够在心理上创造这一目标复制品。
例如先对于一个小的红色圆盘作专注,当注意力和记忆力到达净化时,可
以撤去这一红色圆盘,用意识直接想象创造出一个红色圆盘,并且保持对于这一意识所
创造想蕴之圆盘的专注,当专注获得纯净时,会发生一种似相的进展——此红色意识圆
盘会突然变得如同太阳一样红色光辉明亮。同时产生五种心理特征,就是清凉之心喜悦
、清凉且充满全身之身乐、攀缘此意识想象之红色圆磐不动、心意不离开此意识中圆盘
的伺察、专一目标不动没有任何一丝毫妄念。
如果此五种特征在专注练习中获得圆满,则是许多种近分定或者是近行定
中的一种近分定或者近行定。
在这里,近分定和近行定是一个意思,所谓近是“靠近”的意思。同时这
也和所谓的欲界定相应。
r******4
发帖数: 178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帕奥禅师的的定外修观
关于刹那定和从禅定中出来才能修观的说法,和我说的非常一致,只是它说的更详细清楚
这个帕奥对于一些修行的细节讲得非常细
================
问29:请禅师详细说明为何在禅定中不能检查禅支与修观。何谓定外修观?出定后检查
禅支是否就是定外修观?
答29:有三种定,即剎那定(khanika-samadhi)、近行定(upacara-samadhi)、安止
定(appana- samadhi)或禅那定(jhana-samadhi)。这三种定的定力深度比较起来,
安止定比近行定更深,近行定又比剎那定更深。只有从近行定或安止定出来之后才能检
查禅支或修行观禅,这是因为目标不同的缘故:禅支不能作为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
修行观禅时所专注的目标也不是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
当禅修者修行止禅,例如修行安般念时,他的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是安般似相(
anapana-patibhaga-nimitta),而不是禅支。专注于禅支无法使人达到近行定与安止
定。禅修者在一心融入于安般似相一段很长久的时间之后,当他开始要检查禅支时,他
已经从近行定与安止定出来了,那时他的定力只是剎那定而已。这就是不能
b**d
发帖数: 7644
10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在每一个人生命的过程之中,它有几个极为特别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探讨;那即是有分的
状况;有分,睡与死的差别;有分、定、灭尽定、与死的差别;死与结生,如何转生于
三界、及如何到达涅盘。
认识这些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佛陀的教法,生起正见,证取道果。
有分
有分(Bhavanga)是生命之流或生命的成分,或生命相续流 。有,bhava生命,分,成分
。这里的‘有分’是指多数,平常用的是单数。‘有分’有二种:一是诸心识剎那相续
的有分,二是十九种有分(作用)心。
当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触撞到六个根门时,五门转向心还未生起,有分心仍在生灭,
第一个被触撞的有分心是‘过去有分心’(Atitabhavanga),第二个是‘有分波动’(
Bhanvangacalana),第三个是‘有分断’(Bhavangupaccheda),接下来是路心(
vithicitta)的生起。路心里有五门转向,五识,领受,推度,确定,七个速行心,二
彼所缘,然后又再进入有分心。意门的路心里有意门转向,七个速...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禅的定力和入观定的情形
《智慧之树,不返之流》
- 舍弃我禅师
当你修行够久,大多数情况下,定力会逐渐发展起来。定力会继续增长直到进入安止定
。这会让观禅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发展定力包括诸多方面,每一方面都有独特的效果
,让我们产生独特的体会。如果有任何一方面发展得不好,那我们需要特别用心解决它
,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利益。但是有一点可以确信——只要能保持定力而且修观能持续进
展,那麽看到明显进步和新的现象不断出现,就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什麽是安止定?通常我们会追溯到巴利文的「禅」(Jhana),它的意思是深定。如果
要说阶次,有初禅、二禅等等,所指的是心境完全合一的止禅的特定类型的心。入定使
纯净的心非常强大,所以烦恼无法侵入。有纯安止定和观定之分。纯安止定将心固定在
相应的概念性目标上,如观十遍处、叁十二身分等等。当你充分培养出这种定,出定后
可以修炼神通,如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等。但佛法看这五通仍是世俗的
,所以劝人最好把定力用做修观的基础。也就是说你把定力转到观照观禅的所缘。
还有另一条路,就是不修止而先修观。当你非常密切专注观照身心过程,定力会同时生
起。这样修出来的定力称为刹那定,其定...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12
☆─────────────────────────────────────☆
ssgo2008 (上山打虎,下山拔毛) 于 (Sun Nov 18 18:04:08 2012, 美东) 提到:
前一段时间看到有人写到苏定方一千破八万吐蕃军,当时就很疑惑,西域人一向以彪悍
出名,区区一千人如何打败八万人呢?而且唐朝方面完全无记录,可能吗?
这两天有个机会网上找了找,除了几年前网上有篇文章提到吐蕃这些文献外,根本无人
提及。这样的惊天发现难道竟然只有一、二人知晓?于是翻了翻历史资料,发现自从文
成公主于640年和亲到吐蕃后,直到670年的大非川之战,二、三十多年基本无战事。
而苏定方生于592年,死于667年,终年76岁。纵使大唐与吐蕃在660-670年有几个不为
人知的大仗,苏定方已经是七十岁了,能一千破八万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得
不探寻一下苏定方的一些英雄事迹。
苏定方本是隋朝末期诸侯窦建德的干将, 李家父子打败窦建德之后,他回家隐居。直
到唐太宗登基,苏定方才得启用。公元627年突厥首领颉利跟他弟弟内斗(颉利娶了隋
朝公主,自视为隋朝继承人),苏定方随着名将李靖出... 阅读全帖
p*******r
发帖数: 4048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四禅八定
前面太乱了。 我们重新开个话题谈:
1-- 首先,不修止禅,只修观禅, 能不能得四禅八定?
这在runsun转的文中是说不能。
10.止禅可入八种禅定(安止定),临终入定可生该定的禅天。
10 观禅可得近行定,临终入近行定可生较高的欲界天(kamavacarasugatibhavavisesa
)。
显然他是说观禅不能入八种安止定,不然就没必要这么对比了。
pattern举的例子就很好, 象那样的情况,到底能不能算心一境性,得四禅八定。你前
面的伏笔是不是可以拿出来了?
2-- 禅定(安止功夫)和慧定的区别
我认为四禅八定就是指禅定安止功夫,和慧定显然不一样。慧定我认为是指时时心能觉
知,所以不狂乱。
你似乎认为,功夫禅定和慧定都叫四禅八定,对吗?如果对,这两种四禅八定各有何相
同和不同?
3-- 慧解脱
慧解脱需不需要功夫上的四禅八定,需不需要慧定?你前面说不需要具足四禅八定,那
那些需要,那些不需要?
a**u
发帖数: 8107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止禅与观禅的差别
☆─────────────────────────────────────☆
runsun (runsun) 于 (Tue Dec 30 22:02:06 2008) 提到:
作者:明法法师
奢摩他(止禅samattha bhavana)
1.以完全安定(samahita)为为取向。
2.止禅寻(专注)、伺(继续专注)对象(所缘),所缘是概念法(世俗谛)。
3.修止禅得安止定可镇伏五盖。但离开禅定时无法伏住或拔除五盖或贪、瞋、痴。
4.修止禅之时段不可作思惟,因为起念头将离开禅定或所缘。
5.修止禅以杂念减少、禅相(nimitta,parikammobhaso)出现及其光色等,作为检查
进步的重要根据。(RUNSUN注:GYFM根据光色亮度判断一界到五界,典型的专注禅)
6.修止禅在近行定或安止定有五禅支,此中专注、喜、乐、轻安显著。
7.修止禅得以精进力加速得定。
8.止禅是一时只能有一个专注的目标,专注、再专注,结果是心一境性(与所缘或禅
相结合)。(RUNSUN注:这就是制心一处)
9.修止禅无法解脱,转修观禅才能解脱。(RUNSUN注:观禅只有佛法才有,外道无)
1
s******8
发帖数: 7105
15
附:
《旧唐书-苏定方列传》
苏定方,冀州武邑人也。父邕,大业末,率乡闾数千人为本郡讨贼。定方骁悍多力,胆
气绝伦,年十余岁,随父讨捕,先 登陷阵。父卒,郡守又令定方领兵,破贼首张金称
于郡南,手斩金称,又破杨公卿于郡西,追奔二十余里,杀获甚众,乡党赖之。后仕窦
建德,建德将高雅贤甚爱 之,养以为子。雅贤俄又为刘黑闼攻陷城邑,定方每有战功
。及黑闼、雅贤死,定方归乡里。贞观初,为匡道府折冲,随李靖袭突厥颉利于碛口。
靖使定方率二百骑 为前锋,乘雾而行,去贼一里许,忽然雾歇,望见其牙帐,驰掩杀
数十百人。颉利及隋公主狼狈散走,余众俯伏,靖军既至,遂悉降之。军还,授左武候
中郎将。永 徽中,转左卫勋一府中郎将,从左卫大将军程知节征贺鲁,为前军总管。
至鹰娑川,突厥有二万骑来拒,总管苏海政与战,互有前却。既而突厥别部鼠尼施等又
领二 万余骑续至。定方正歇马,隔一小岭,去知节十许里,望见尘起,率五百骑驰往
击之,贼众大溃,追奔二十里,杀千五百余人,获马二千匹,死马及所弃甲仗,绵亘
山野,不可胜计。副大总管王文度害其功,谓知节曰:“虽云破贼,官军亦有死伤,盖
决成败法耳,何为此事?自今正可结为方... 阅读全帖
p*******r
发帖数: 4048
16
去boundless space 转了一圈, 觉得 dhiti这篇文章有意思.
这个问题很基础,但很到位,是关键所在.
这三个词汇现在一是不容易理解,二是目前遭受到一定的曲解.
我在这里使用现代语来转述原来意思.
我这里其实要叙述四个词汇的意思,刹那定、近行定、近分定、安止定。
近行定、近分定、安止定
安止定,是以某一个目标为所注意对象,对其进行持续的专注,并且熟练此一专注后能够
在心理上创造这一目标复制品。
例如先对于一个小的红色圆盘作专注,当注意力和记忆力到达净化时,可以撤去这一红色
圆盘,用意识直接想象创造出一个红色圆盘,并且保持对于这一意识所创造想蕴之圆盘的
专注,当专注获得纯净时,会发生一种似相的进展——此红色意识圆盘会突然变得如同太
阳一样红色光辉明亮。同时产生五种心理特征,就是清凉之心喜悦、清凉且充满全身之身
乐、攀缘此意识想象之红色圆磐不动、心意不离开此意识中圆盘的伺察、专一目标不动没
有任何一丝毫妄念。
如果此五种特征在专注练习中获得圆满,则是许多种近分定或者是近行定中的一种近分定
或者近行定。
在这里,近分定和近行定是一个意思,所谓近是“靠近”的意思。同时这也和所谓
S**U
发帖数: 7025
17
有分心→过去有分→有分波动→有分断→意门转向→遍作→近行→随顺→种姓→安止定→安止定→安止定→安止定→有分心
这是定心(色界善心或无色界善心)生起的心路过程。
心生起时有相应心所同时生起。过去善业可以使定心相应心所强而有力,如正念、一境性等,定心不相应的心所减弱或不生起,如(对五欲寻思的)散乱。参考摄论表解会对心、心所的组合比较清楚。
这就是为什么持戒帮助正定。持戒有减弱不善心所,增长善心所的作用,修定时善心所才容易生起,障碍很少。相反的,不善行会使不善心所强,怎么修都不能入定,因为没有相应的善心所,定心不会生起。有定轻安经验的人,如果观察,也会发现哪些心所会破坏轻安,而想远离引起这些(不善)心所的事。
b*****n
发帖数: 662
18
还是没有连上. 你说的善心和果报心跟下面这串东东是如何作用的? 那里会插入? 如
何影响其流程?
有分心→过去有分→有分波动→有分断→意门转向→遍作→近行→随顺→种姓→安止定
→安止定→安止定→安止定→有分心→
r****r
发帖数: 755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马哈西系统纯观行者的定
刹那定以及马哈希尊者的谛观
摘自《止与观:大师们怎么说? 》
Ven. Visuddhacara编辑
郑柏青 译
刹那定
在这里,我们适切的讨论纯内观行者所发展的一种定。内观行者使用刹那定,它来自专
注于内观目标,也就是,注意发生在心与身的各种精神与生理现象。被称做“刹那定”
是因为它仅发生在内观中刹那间的注意力,不像奢摩他固定住目标,而是专注伴随心与
身所生的改变目标或现象,一旦行者达到强大且精细的注意,产生一系列绵密不断的刹
那定,这种定刹那刹那没有中断时会变得非常有力,能克服五盖,从而带来心清净。清
净的心能使行者有能力达成所有的内观智,直到阿罗汉。
纯内观行者能激赏并了解刹那定力,当他们观察的注意力变成惯性,自己能看到注意力
绵密不断,似乎自发连续形成,如水蒸气网,行者不需做任何协调或刻意努力。它通常
能让行者坐上一个钟头甚至好几个钟头,全神贯注地注意。在良好的注意力期间,特别
是平衡的“行舍智”时,心只安置于目标... 阅读全帖
r******4
发帖数: 178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刹那定,慧解脱,乾观者
部分上座部佛教的修行人对于刹那定和解脱是否需要禅定的解释
=================
问:佛陀论及需要发展正念和专注。你可否再谈谈专注?
答:禅修中可发展出三种定。其中两种系通往禅那而发展的,这两种是近分定及安止定
。这二种的每一种都是把心固定在单一的禅修对象上。这种禅修包括观想固定的外形或
颜色。当发展出近分定及安止定时,喜悦和宁静即会生起,禅修者全神贯注于对象,没
有盖障可以打扰他。这种暂时的压伏烦恼,免于贪、瞋、痴的状态,只有在禅修者将心
保持在禅定的对象时才存在,一旦心一离开专注的对象,喜乐就消失,而心再度被烦恼
所包围。固定的专注另有一种危险,因为它不会增长智慧,它会对喜乐执着,甚或滥用
定力,因此实际上增加了烦恼。第三种定就是八圣道中的正定。这种定系依据剎那相续
的内观来发展的。祇有跟随正念之道的剎那定,才能摧毁烦恼。这种定并非将心固定于
一个不动的对象,而是正念于变化的身受、心受、心和心的对象(法)。当剎那定适当
地在内身、内心建立时,再生的轮回即被破坏了。。透过这种定,我们发展能看清五蕴
(色、受、想、行、识)的能力,这五蕴构成了我们一般所说的「男人」和「女人」
S**U
发帖数: 702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说如来藏重定不重慧
印度论师依语源(word derivation)解释。
清净道论说明「禅那」(jhana)一字的语源。
jhāna 「禅」─因为「思惟所缘」或「烧尽其敌对的(五盖)」故为「禅」
「思惟所缘故」(arammanupanijjhanato)->jhanato,
「敌对者烧尽故」(paccanikajha-panato)->jhanapanato
俱舍论二十八曰:‘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是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
心在定能如实了知。 俱舍论是指阿含经的<三摩地经>∶有定的人能如实知见,所谓
依定修观。
南传《法句经》(第372 偈)∶
372. Natthi jhAnaM apaJJassa, paJJA natthi ajhAyato‚ yamhi jhAnaJca
paJJA ca, sa ve nibbAnasantike.
372. 无慧者无禅,无禅者无慧;禅慧具足者,彼实近涅盘。
觉音《法句经注》∶
natthi jhAnanti jhAnuppAdikAya vAyAmapaJJAya apaJJassa jhAnaM nAma natthi.
... 阅读全帖
s******8
发帖数: 7105
22
“八月,吐蕃禄东赞遣其子起政将兵击吐谷浑,以吐谷浑内附故也。”
《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显庆五年(庚申,公元六六零年)
海春,正月,定方献俘于乾阳殿。法司请诛都曼,定方请曰:“臣许以不死,故都曼
出降,愿丐其馀生。”上曰:“朕屈法以全卿之信。”乃免之。主
樱甲子,上发东都;二月,辛巳,至并州。三月,丙午,皇后宴亲戚故旧邻里于朝堂
,妇人于内殿,班赐有差。诏:“并州妇人年八十以上,绵版授郡君。”古
高丽百济恃高丽之援,数侵新罗;新罗王春秋上表求救。辛亥,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
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帅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以伐百济。以春秋为嵎夷道行军
总管,将新罗之众,与之合势。知
,戊夏,四月,戊寅,上发并州;癸巳,至东都。五月,作合璧宫。壬戌,上幸合璧宫
。斋
都督戊辰,以定襄都督阿史德枢宾、左武候将军延陀梯真、居延州都督李合珠并为冷岍
道行军总管,各将所部兵以讨叛奚,仍命尚书右丞崔馀庆充使总护三部兵,奚寻遣使降
。更以枢宾等为沙砖道行军总管,以讨契丹,擒契丹松漠都督阿卜固送东都。斋
沼六月,庚午朔,日有食之。主
阳宫... 阅读全帖
W****i
发帖数: 565
23

超搞. 总是对不自知指啥的在装模作样, 不懂装懂, 严
重自欺, runsun特色. 3D............. 3D................
A: 我是我, 但能和所缘的对象合一.
B: 我 观见我可以利用我和所缘的对象合一, 因此能认
识到, 那个一般人平时所谓的我, 只不过是境, 而和这
个一般人平时所谓的我相对的境, 也同属境.
R: a & b都是心一境性, 因为a & b都有说 "我和所缘的
对象合一".
哈哈................3d...3D............. :)
造。
于某一个对象上,或者依靠某个什么“主题”,刹那定不是制心一处。
==
对付自欺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表演, 然后指出任其左闪右避,
并不时的又再指出一下, 于是有人看到他的自欺,有人看到了
他的逗笑.
Runsun多月说不够10min, 其后又被迫说成是误会, 是个经典
的严重自欺.
Runsun那所谓告发J, 更是心性本污及严重自欺的典范.
m****o
发帖数: 12
24

造。
于某一个对象上,或者依靠某个什么“主题”,刹那定不是制心一处。
同意。
W****i
发帖数: 565
25
笑翻. 都是凭幻想的空谈者, 都分不清啥是初禅, 啥是入初
禅. 将9不搭8放一起都不自知. 呵呵...........
造。
于某一个对象上,或者依靠某个什么“主题”,刹那定不是制心一处。
==
对付自欺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表演, 然后指出任其左闪右避,
并不时的又再指出一下, 于是有人看到他的自欺,有人看到了
他的逗笑.
Runsun: 结合对自己的观察认识,我基本确定我最近时间的突
破和转变,其实是已证须陀洹果,也就是初果阿罗汉.
Runsun多月说不够10min, 其后又被迫说成是误会, 是个经典
的严重自欺.
Runsun那所谓告发J, 更是心性本污及严重自欺的典范.
Runsun行骗证据: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230599_0.html
a*****y
发帖数: 33185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一章 定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5:07  点击:189
第一章定
定的基础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清净道论.第一章.第1段》.
现在我们要开始走上一条正道――培育内心宁静安详之道,亦即一般所说的「定」。在
佛法的修学上,这是我们称为「心清净」的道路。这条道路唯有「住戒」或「立足于戒
」的人才能履行。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立足于戒的人才能无愧于心。唯有以一颗坦荡无
愧的心,你才能顺利地培育定力。因此,如果我们真心要培育定力的话,就应当稳固地
建立起自己的戒行。什么是「戒」呢?扼要地说:不作诸恶,实践善行,清净自心,是
诸佛教。《法句经.第183偈》在这首偈中有三项要点,其中前两点是戒的范畴:一、
不作诸恶――身业方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业方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
口、不绮语;意业方面:不贪婪、不瞋恨、不邪见。二、实践善行 ――身业方面:救
护众生、布施、贞洁;业方面:诚实语、和合语、柔顺语、利益语;意业方面:出离、
慈爱、正见。三、清净自心――当一个人具备了不作诸恶与实践善行的基础之后,他应
该进一...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7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tantra.blogbus.com/logs/109210188.html
Teaching Notes onShamatha & Vipasyana Meditation given by
His Eminence Garchen Rinpoche at Vancouver, 2005
噶千仁波切
温哥华2005 年
止观禅修开示纪录
Recording 录音(1/6)
今天聚集此地的各位法友旧知,这些年来大家都曾经从不同的上师那里,接受过关於大
手印、大圆满和其他修行方法的开示。
个别闻法者对於这些大手印和大圆满修法的开示,都能够清楚明白,这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都曾经修持慈悲心、菩提心,而这种习气能够一直潜藏於他
们心中,使得他们的贪、瞋等烦恼和念头,都比较常人为少,如果我们心中的这些烦恼
和念头越来越少,我们就有可能直接明白和了悟心的本性。
亦有一些人,无论如何努力修持,接受众多教法,都无法得到认知自心本性的经验,这
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缺少慈悲心的修持,结果...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8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tantra.blogbus.com/logs/109210188.html
Teaching Notes onShamatha & Vipasyana Meditation given by
His Eminence Garchen Rinpoche at Vancouver, 2005
噶千仁波切
温哥华2005 年
止观禅修开示纪录
Recording 录音(1/6)
今天聚集此地的各位法友旧知,这些年来大家都曾经从不同的上师那里,接受过关於大
手印、大圆满和其他修行方法的开示。
个别闻法者对於这些大手印和大圆满修法的开示,都能够清楚明白,这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都曾经修持慈悲心、菩提心,而这种习气能够一直潜藏於他
们心中,使得他们的贪、瞋等烦恼和念头,都比较常人为少,如果我们心中的这些烦恼
和念头越来越少,我们就有可能直接明白和了悟心的本性。
亦有一些人,无论如何努力修持,接受众多教法,都无法得到认知自心本性的经验,这
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缺少慈悲心的修持,结果...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止与观
这些年来,广论团体有计划地由“教育”系统渗入各级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
、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广开各种“广论研习班”和短期“心灵成长营”,一时好奇者蜂
从,蔚为风气,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至为深远。值此末法之际,各种邪说倾巢而出,正觉
教团为了救护深陷藏密邪法中的学人回归正教,也为了正法久住、续佛慧命,开演这次
的主题,对《广论》之内容作详实之辨正,祈愿您能因此而转易错误知见,趣入佛陀正
法,迈向浩瀚深广之佛菩提大道!
我们一起来探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对止观的错误说法。宗喀巴乃是依
无上瑜伽双身法的内涵来说止观,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是隐说,而在《密宗道次第
广论》中则是明说。然而,“止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止观的自性又是如何呢?藏密
宗喀巴在“别学后二波罗蜜多”中,又是如何说奢摩他与毘钵舍那?宗喀巴所说奢摩他
与毘钵舍那为何严重违背诸佛菩萨经论所说呢?且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首先说明止观之意涵。所谓止观,其实是修定之法,并非般若;在般若智慧中所
说的“止”是心得决定,“观”是观察实相法界的一切内涵,和世间禅定中的止与观是
不同的。在止观修证中,“定”是...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玛欣德尊者说明定外修观
问:请禅师详细说明为何在禅定中不能检查禅支与修观。何谓定外修观?出定后检查禅
支是否就是定外修观?
答:有三种定,即剎那定、近行定、安止定,或禅那定。这三种定的定力深度比较起来
,安止定比近行定更深,近行定又比剎那定更深。只有从近行定或安止定出来之后才能
检查禅支或修行观禅,这是因为目标不同的缘故:禅支不能作为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
;修行观禅时所专注的目标也不是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 当禅修者修行止禅,例如
修行安般念时,他的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是安般似相,而不是禅支。专注于禅支无法
使人达到近行定安止定。禅修者在一心融入于安般似相一段很长久的时间之后,当他开
始要检查禅支时,他已经从近行定与安止定出来了,那时他的定力只是剎那定而已。这
就是不能在近行定与安止定中检查禅支的理由。 当禅修者修行观禅时,他所专注的目
标是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专注于这些目标只是剎那定,不是近行
定或安止定,因为这些目标不断地生生灭灭。专注于这些目标无法使人达到近行定与安
止定。这就是不能在近行定与安止中修行观禅的理由。 「定外修观」意即从近行定或
安止定出来之后,照见究竟名色法及观照它们为...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hu Sep 13 15:05:09 2012,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法」一词,是传统佛教所无有的语词与
概念,此为近代佛教史学界的用语,最初提出此一用
语与概念的,是英国的学界。
早在十八、九世纪,当
西方列强向亚洲各地进行殖民侵略时,发现要在亚洲
进行殖民侵略,并不像非洲及南、北美洲般的容易。
因为亚洲不仅已有高度的文明及统一的国家,也有发
展久远的伟大宗教信仰,特别是佛教信仰早已深入亚
洲各国人民的心灵。
当时西方的殖民侵略,多半紧随
于宗教信仰之后,而将西方信仰传入当地,往往是文
化及殖民入侵的先驱。因此,打击亚洲的佛教信仰,
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及中国,为后续的传教、经济、殖
民作准备,即成为当时西方列强的手段。
因此,英国
对当时在其统治下的印度,针对佛教的历史、文献、
史迹进行全面性的考古及研究,原本的目的,是要透
过现代科学的求证方式,证明佛教信仰中的 释迦牟尼
佛,只是出自印度民族的神话传说、虚构人物,而不
是真实的历史人...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二章 定的进展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30  点击:149
第二章定的进展
行道与通达
在此,从最初开始专注到某个禅那的近行定生起为止,这中间的修定过程称为「行道」
。从近行定到安止定为止,这中间的智慧称为「通达」。《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5段
》在这里,我们主要可以认知到修定的两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是一个阶段,从近
行定到安
止定是另一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这中间的修定过程,我们称为「行道」;从证得
近行定之后到证得安止定这中间的智慧,我们称为「通达」。在本书的第一级当中,我
们注重在「行道」的培育;在第二级当中,我们注重在「通达」的培育。先谈「行道」
的培育。修定通常分成三个步骤:一、前行。二、正行。三、结行。
一、前行
前行(修定之前的准备工作)――放松与放下。如果修行者还没有完成破除障碍等前行
就努力修行,那么他的行道是艰难的(苦行道)。《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6段》修定
之前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帮助修定时顺利稳定。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做好前行的工作,修定就成功了一半。在《增支部.六法集.第24经》,...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53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我斗胆回答一下(应该是想显示一下自己,希望不要反而出丑了……),希望你不要介
意……
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
1
这里说的”心解脱”,是安止定的禅定?
如果你是指“有法門,由此法門而這些法為不同含義、不同文辭”的情况下的话,是指
安止定。我理解心解脱应该是说没有烦恼的状态,在安止定中五盖等烦恼不会升起所以
可以说是暂时心解脱……
2
安止定,一般会说
四无色定(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里 “无量心解脱” 似乎是比空心解脱更先有的禅定,是对应哪个 ?
學友!這裡,比丘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方,像這樣第三方,像
這樣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慈俱行之心,以廣大、
以出眾、以無量、以無怨恨、以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以與悲俱行之心……
(中略)以與喜悅俱行之心……(中略)以與平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
二方,像這樣第三方,像這樣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對一切如對自己,
以與平靜俱行之心,以廣大、以出眾、以無量、以無怨恨、以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
後而住。學友!...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姜敦:法语微言Zz
1.以法对答
1979年12月18日,国王与王后陛下私下拜访了龙普。向他问候健康、与他对谈佛法之后
,国王发出一问: “在断弃杂染时,应当首先断弃那些?”
龙普答:
“种种杂染在内心成群升起。直接观心。哪个杂染先升起,就先断弃哪个。”
----------------------------------------------------------------------------
----
2.不违拒造作
每次两位陛下拜访龙普之后,告辞时,国王会说: “我们恳请您,继续维护您的诸蕴,
让它们活过百岁,让大众有一个崇敬的对象。您可以接受我们的恳请吗?”即使这只是
一种礼节,是国王祝福龙普的一种形式,龙普也不敢接受,因为他不能违拒造作的本性
。因此他会如此答复:
“恐怕我不能够接受。这完全取决于造作的自然发展。”
----------------------------------------------------------------------------
----
3.四圣谛
1956年雨安居的第一天,一位林居禅修传统的比丘长老来拜见龙普。龙普对一些甚深主
题给予一番指教之...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止:必要的基础及其方向
止:必要的基础及其方向
越尘居士
修学佛法是由生起出离心,发起菩提心愿开始;以圆满菩提心为道果。其间,除少
数极上根利器者外,禅定是必修的工具和手段。故经云:“一切清静慧,皆由禅定生”
。论述禅定的典籍数不胜数,颇易见到。然而其次第均是为出家人,亦即专事修行的人
所设,即使从入手教起的九次第定也是如此。今日学佛人以在家人居多,奔忙生活之余
要完全依照古德所设次第来修甚是不易。如何充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时间少走冤枉路,
关系重大。禅定之要无非止观。如何止观?圆觉经述及禅定基本方便有三:奢摩它(止
),三摩钵提(观)及禅那(止观双运不二)。从因地上看来,止有两种程度:俗义止
于正念,胜义(姑云)止于空性,高下不可比较;观也有两种程度:俗义分析臆度于空
性,胜义(姑云)现量持住于空性,高下亦不可以道里计;禅那却只有一种:胜义止观
不二。这里将先讨论俗义止,将来另文讨论俗义的观,胜义的止观要等对空性有真实体
会后才能用。
止是定的基础,梵云奢摩它,意谓专注。未得一定程度的止力去做更高深的修法,
例如毗婆舍那(分析性的观),三摩钵提(等持的观),一心三观,大手印定,且却等
等,纯是沙滩上的楼阁,全...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arahants
left
SeeU法友, 想问你贴的中阿含这经的一些疑问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11.htm
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
1
这里说的”心解脱”,是安止定的禅定?
2
安止定,一般会说
四无色定(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里 “无量心解脱” 似乎是比空心解脱更先有的禅定,
是对应哪个 ?
3
舍利弗的说法,安止定也是心解脱,
那么在安止定中死去,死后也心解脱吗?
4
舍利弗的说,熄灭贪嗔痴,也有这样的禅定。空、无相、无所有
这个是模拟,而不是说真的熄灭贪嗔痴达到安止定吧???????
从熄灭贪嗔痴来看,这些禅定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辞。
那是说,空、无相、无所有,都一样是熄灭贪嗔痴的一些模拟于安止定的说法,
看起来很像模拟。

5
这里贪嗔痴 称为”量”, 无量心解脱,就是模拟于没有贪嗔痴。是这样理解吧?
6
那,对于贪嗔痴的熄灭,达到”空”就可以了,不须达到”无所有”?
中部43经/毘陀罗大经(小双品)(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7
基本同意你说的
我们目前对禅定最大的一个误解就是以为禅定是制心一处,是高度的专注,是将心集中
在某个固定的对象或者单一的行为上,时时刻刻不偏离。将禅定片面的理解成专注禅定
(止禅),此邪见不除,将永远不知道观是什么,不知道四念住是什么,当然就无法证
果解脱。
我们并不知道禅定实际是心(实际就是意识)的一种非常单纯的状态。在禅定的状况下
(不是专指止禅的四禅八定)也照样可以有见闻触等等正常功能,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
保持。
根据阿含经典,可以大概看出,佛陀说的四禅是包括观禅的定的状况(现在所说的
刹那定),甚至以其为主,佛陀时代可能很少教止禅。而教的实际是纯观禅,也就是直
接正念观察五蕴的生灭无常,苦,无我。(包括出入息也是)
而由于整个印度修止禅的传统非常强,到了觉音的时代,止禅已经重新渗入到整个佛教
了,觉音本身也曾经是一个婆罗门,也应该精通止禅,所以在他的清净道论当中,分出
了两种修禅的状况,就是止禅和观禅,不过觉音最好的一点就是,他准确的说明了修止
禅必须出定进行观禅,而且将近行定,安止定这些概念说得比较清楚。在清净道论的巨
大影响之下,佛教整体偏向了修止禅,并把四禅八定默认为指的
Y**u
发帖数: 5466
38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22:03 2011, 美东) 提到:
附件的图,是一个简单的佛法关于五蕴生灭的一个演示,如果能真正理解这个图,那么
起码无我,无常,以及五蕴生灭以及轮回的核心问题,就会全部了解,也会知道为什么
要修四念住,以及禅那应该怎么修。这是佛法核心原理的部分。是佛法对身心现象的洞见。
尽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能够理解它的,非常稀少。
这个图如果做成动画,会更直观一些。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46:55 2011, 美东) 提到:
简单的注解一下上面的图。
上部的蓝色的圆,代表的是每个刹那的被观察对象,这个被观察对象,可以是任何的色
法,比如苹果,房子,山河大地,也可以是任何的名法,即意识现象,比如自我的感觉
,痛苦,快乐,种种意识状态。这些都是被观察者,佛法称为所缘。这些所缘,可以是
任何的五蕴,包括自我...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情绪与受心念住

比较常看法师论作如下
大愿法师
影片
http://www.tzulien.org.tw/?page_id=3733
有许多演讲影片。实修者或信众提各种问题的影片
著作
http://www.maha-sati.com/22823390002786124107.html
马哈西著作
http://dhamma.sutta.org/books/ncdaszt/ncds001.htm
性空法师
念处之道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ya/%E5%BF%B5%E8%99%95%E4%B9%
也看其它一些论文,或各大师的著作
一般是原始佛教或南传的著作。
阿姜念的身念处也看过。
也从中得到启发,让我知道,
原来我们一般人真的是一举一动一思一念都在苦中
“就像看着舞台上的演员一样,观众只是注视着演员,而不会去控制他的行动或演出”
但因为我一直觉知呼吸,自然就会像上述有个自己在旁边看着自己呼吸,
所以,我倒没刻意如此练习,是自然有的。
阿姜念的禅法
一开始就会强调各种动作不是”我”,并随时观察贪念,去除贪念。
这应该也算是“无碍解道”的七种随观之一...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0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作者]阿姜李-达摩达罗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Keeping the Breath in Mind and Lessons in Samadhi
by Ajaan Lee Dhammadharo
Translated from the Thai by Thanissaro Bhikkhu
目录
阿姜李简介
英译者前言
中译者前言
念住呼吸
•引言
•禅修前行
•方法一
•方法二
•禅那
•禅定开示
•呼吸禅定入门
•基本功
•心的照料与滋养
•一步一步培育心力
•就在你的鼻端
•观察与评估
•放开的艺术
•使呼吸更精细
•直路
•安止处
•正定
•真相与它的影子
•造作
•超越对错
•零点
附录
词汇表
英译者后记
福德回向诵文
尊者阿姜李简传
阿姜李1906 年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汶府乡...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1
寻 伺
一般佛教徒对“寻伺”的使用大部份限于对禅定的描述,或对这对“心所”的意义的解
读,在生活中,“寻伺”往往被其它名词所取代。但是“寻伺”有不可取代的独特性,
无法用别的心法来涵盖,若对于“寻伺”不了解的话,对行持来说,总是有缺损。
寻伺的定义
在经中并未对各别对“寻”“伺”下定义,阿毘达摩中,有对“寻伺”这对究竟法下定
义,令其意义明确。
《分别论.禅那分别品》(vibhavga,12. jhanavibhavgo,no.565. cscd版)说 :“
savitakkam savicaran”ti atthi vitakko, atthi vicaro.有“寻”、有“伺”称为
“有寻、有伺”。
tattha katamo vitakko?什么叫做“寻(思)”?
yo takko vitakko savkappo appana byappana cetaso abhiniropana samma savkappo
ayam vuccati “vitakko”.无论什么寻、寻思、思惟、安止、极安止、心的安置、正
思惟,是名为“寻”。...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2
来自主题: _Arahan版 - Re:再说止和观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再说止和观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21 03:38:03 2009, 美东)
我并没有完全确定灭尽定就是涅槃。从一开始就是这样。
我只是根据南传对于灭尽定的定义:心识心所暂时不起作用,以及其他一些有限证据,
做出了这个大胆的推测。
而你引用的阿含经的经文,让我更进一步认为这个推测可能是对的。
正确的是,没有深定,是不可能灭尽定的,同样,也不可以证涅槃。
深定,有两种,一直是传统说的止禅的四禅八定,另外一种是高强度的刹那定
而且,需要说明的是,佛陀在经典里面说的四禅,根据现有的一些经文,未必是我们现
在认为的止禅的四禅八定,而可能是指观禅的,或者有时候指止禅,有时候指观禅。
刹那定,也有四种从浅入深的禅定状况,具体请阅读马哈希尊者的继承者班迪达尊者的
书《就在今生》英文名字《in this very life》
我自己,是先修纯观的,然后再修止禅的四禅八定。
q****u
发帖数: 1421
43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禅定的心得(Z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5c26401010at5.html
1.要离五盖——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
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
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
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
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初禅的觉受——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
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
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
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
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
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
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情绪与受心念住

“心一境性”或者初禅,应该与”禅那”的争议一样
禅那几乎是禅定的同义词
可能多数人认为”禅那”指安止定、”心一境性”、能所合一,也就是杂阿含中说的
”净念、一心”。
而剎那定、近行定还不算禅那,也就没达到初禅。
但杂阿含中说的初禅并没有 ”净念、一心” (心一境性)
不知为何后世人都说初禅必须有”心一境性”?
缅甸禅师诠释“禅那”区分为止禅禅那、观禅禅那
但有学者指出”观禅禅那”没在巴利经、论及注释文献提到。
另有学者温宗堃认为巴利注释文献里,“观相(禅那)”具有“燃烧义”及“观照义”,
”观禅禅那”未出现在巴利注释文献中,但其内涵与注释书的“观相(禅那)”相合,
因此“禅那”不仅属于色界、无色界可称为禅那,毗婆舍那乃至出世间的道、果,亦涵
盖于禅那的范畴中。
我认为,既然佛教的”禅那”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那么安止定或”能所合一”的心一境性如何思维修或静虑呢? 不懂
我认为,很可能佛教的禅那或者杂阿含中说的”净念、一心,并不一定是”能所合一”
也就是说,佛陀说的四禅有两种,
对于直接找佛陀修行的人,佛陀说观禅四禅
外道已经修了安止定的人,佛陀说止禅四禅
当时有很多外道跳槽找佛陀修...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情绪与受心念住
http://bbs.sutta.org/thread-9341-1-1.html
剎那定(khaṇika-samādhi)
当人们提到「禅那」(jhāna)之时,通常指「奢摩他」(samatha)的修行。一般普遍的
想法坚信,「奢摩他禅那」(samatha-jhāna)是「真正的禅那」(true jhāna)。当然
,修行者可以在奢摩他禅那中证得「安止」。在奢摩他禅那中,修行者将注意力固定在
单一「概念法」(paññatti);然而,在「毗婆舍那禅那」(vipassanā- jh
āna)中,修行者不把注意力固定在单一所缘,他的注意力会从一个「究竟法」(
paramattha),[172]移到另一个新生起的「究竟法」,在这状况下所证得的定,叫作「
剎那定」(khaṇika- samādhi)。
佛典也将「剎那定」说为“khaṇika-cittekaggatā”,意思是,「剎那的心一
境性」,对此,注释书批注为“khaṇamatta- ṭṭhitiko samādhi
”,「仅住剎那的定」。...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四章 性行与业处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3:34  点击:186
第四章性行与业处
性行
性行有六种,即贪行、瞋行、痴行、信行、觉行、寻行……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
《清净道论.第三章.第74段》依据《清净道论》的定义,性行和本性、增性是同一意
义,皆指人的个性倾向。精确地说,这里所指的性行是一个人在禅修上所显的性行。有
些人天生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子,但他在禅修上却很可能有着过人的潜能或造诣。将人
分为六种性行,是种相当简约的方法。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同时具备贪、瞋、痴、信
、觉、寻六种性行当中的某几种性行。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很多人有多重性格。再者
,俗语说得好:「一种米养百种人」,世上实有千千万万不同种类的人,怎么说只有六
种性行呢?虽说人可以五花八门,但也不离这六大种,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很多
修行人在修行时都忘了关注自己所属性行。一人的良药很可能是另一人的毒药。比如说
,现代健康学大多建议我们多吃生菜,喝生水,但对某些体质偏寒,特别是胃虚的人可
不要盲从。同样的,诸如:「完全放松」、「不需决意」等禅修口诀并不适合痴行修...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班迪達尊者圓寂了

转贴大师法语以为纪念
http://smz20121215.pixnet.net/blog/post/42482674-%E5%A4%A7%E5%B
大师父班迪达尊者进一步解说两种禅修者:
“止乘者”(samatha-yanika)与“纯观乘者”(suddhavipassanayanika)。
止乘者必须让心专注在某个单一禅修目标,直到证得近行定或安止定。然后,他们会观
察禅支、禅心或者任何色法,以逐步培养观智,直到证得道、果。
纯观乘者必须把心专注在当下剎那生起的身心现象。这种剎那剎那的观察会产生剎那定
。若无剎那定,禅修者将连名色分别智也无法证得,更不必谈较高的智慧,如把握因缘
智,无常苦无我智,生灭智等等。
就纯观乘者而言,要逐步修得观智直到完全证悟,剎那定是不可或缺的。无论如何,没
有人能够在不修习毘婆舍那的情况下证悟。
在此,剎那定好比是由许多小纤维组成的绳子。每一条纤维都很脆弱,容易断裂。但是
,当他们缠绕成一条绳子时将变得很强壮。同样地,就纯观修行而言,由于目标剎那生
灭,定也只会剎那剎那生起,不可能很强。但是,如果你持续地观察所缘,连续而无间
断地培养牠,它便会强大到...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8

唉,那段经文说的是依止,是依靠,凭借的意思,不是止观的止。
那段经文大体意思是修行要心内求法,以自为师,以法为师,不外求,勤修四念处。
类似的一段翻译是“汝等當自為洲,汝等當自歸依,勿他歸依。當以法為洲,以法為歸
依。”
我大概提示你一下,止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止禅的止,代表修安止定,修四禅八定,这
个不是必须要修的。
另外一个意思是不乱,是心一境性,而这个是必须的,修纯观的时候也照样有这种不乱
的定,只是和四禅八定性质不一样而已,是刹那定,或者有人也称为近行定。
你连那段意思非常明显的经文都弄错,而且至今都没说出止和观到底是什么?
希望你好好面对反省。
什么叫分别心,明辨是非也是分别心?没分别心就是正确错误不分,糊里糊涂,一切圆融?
t***g
发帖数: 557
4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16 12:25:03 2011, 美东)
这是从我的历史记录中找出来的一篇,经常看的。
其中谈到定-观-全观的关系。不过waichi估计是经常故意把词混淆着用,
免得人背书背的太熟,反而不知道自己到底懂不懂了。全观和修全观大概也不一样。
我从这后面所得的是:你必须在所有不同情况下,都清醒,才算是真清醒。
只能做自己喜欢的、习惯的,还算是执着、attachment.
再一个就是要有次第,和一门深入,
一开始不能四处出击,不断变换。
但到一定时候,就必须变换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执着。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全部实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22 22:19:26 2008)
笑翻.
你个真正的 “心"一定是如如不动的, 没什么狂乱, 你个真正
的 “心" 也一定是...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50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这是从我的历史记录中找出来的一篇,经常看的。
其中谈到定-观-全观的关系。不过waichi估计是经常故意把词混淆着用,
免得人背书背的太熟,反而不知道自己到底懂不懂了。全观和修全观大概也不一样。
我从这后面所得的是:你必须在所有不同情况下,都清醒,才算是真清醒。
只能做自己喜欢的、习惯的,还算是执着、attachment.
再一个就是要有次第,和一门深入,
一开始不能四处出击,不断变换。
但到一定时候,就必须变换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执着。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全部实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22 22:19:26 2008)
笑翻.
你个真正的 “心"一定是如如不动的, 没什么狂乱, 你个真正
的 “心" 也一定是能起用. 你正是全没啊.
你的所谓全观的根本就是妄心. 把常人见脑杂念就称为全观,
你的全观之心是死的呀? 它不能起用呀? 它不能专一做事的
呀? 你日常做事很心散, 不能很专心的呀? 你日常做事很专
心, 就是修专心禅呀? 你日常做事很专心, 就不能全观呀?
别人...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