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旦角
1 2 3 4 5 6 7 8 9 下页 末页 (共9页)
y*******o
发帖数: 746
1
来自主题: Xiqu版 - 应该怎么练习旦角发声呢?
我是女生,很想学旦角,但是从小就说话声音小,肺活量不大,也不怎么喜欢唱歌。还好唱歌不跑调,节奏感也比较准,就是声音不好,:(
最近有空闲想练练旦角发声,但是发现吊嗓子时间稍长一点就会嗓子疼并且说话声音变沙哑,所以就不敢使劲练了,听老人说确实有人把嗓子练坏的
我也看过一些关于练声的视频或文章,比如tudou上孙毓敏的“亮点发声法”,但是感觉仍然找不到小嗓子。不知道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是不是就没法唱旦角,只能琢磨琢磨唱老生了?-_-b 望各位能指点一二
B*******a
发帖数: 452
2
来自主题: Xiqu版 - 应该怎么练习旦角发声呢?
可能是我有偏见,觉得女生唱老生,可能开始学起来容易些,但唱得有味道很难。就算
是不少现在所谓专业的或是名女老生演员,唱得都是一股老旦的味道。先不说雌音这个
最难的问题,我体会是女生的嗓子虽然天生比男生高,但是在气息和调的控制上一般比
男生稍弱,在声音的厚度上也有不如,所以要真唱出老生的味道难度也很大。
我觉得真嗓要唱的亮,唱得响,要的气力也很大,对用气发声的讲究,不比小嗓容易。
我觉得你调嗓可以慢慢来,循序渐进,先从调低的来,在慢慢向上提。先不要轻易放弃
,练一段时间,可能就不知不觉有了进步。我这里给你贴个王吟秋教程派喊嗓子的视频
,觉得方法不错。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2kctNnkKHa8/

还好唱歌不跑调,节奏感也比较准,就是声音不好,:(
变沙哑,所以就不敢使劲练了,听老人说确实有人把嗓子练坏的
感觉仍然找不到小嗓子。不知道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是不是就没法唱旦角,只能琢磨
琢磨唱老生了?-_-b 望各位能指点一二
d********a
发帖数: 1947
3
我喜欢越剧,主要是喜欢越剧女小生,总觉得那份俊秀飘逸,儒雅风流,是男人绝对无
法表现的,呵呵,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于旦角,则一向未曾怎么关注,只是也有这
样几人,曾让我感叹唏嘘,且待我一一道来。
一、何英
何英离开舞台已经很久了,但她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却一直是无何代替的。
杨三春的清澹淡雅形成我对女性的一种审美观,素净如水墨,眉目在山水间,永远从从
容容,你不会在她眼中看到过一丝渴望。
动如流岚,静似莲花,那样的女子该是可以诉说心事的,是孝女,是贤妻,是长姐,亦
是知已。
再见是折子戏《双玉婵》中“菱花镜”,杨三春让人爱敬,曹芳儿则让人怜惜,“我与
你,同尝人间酸苦酒,我与你,共识俗子冷酷心。”镜中青春不再,镜中红颜早改,所
有的痴、愤、恨、怨尽倾在这泣血断肠的一字一句中。
有一年春节晚会,小百花扮红楼十二钗出场,颜佳饰黛玉,何英饰宝钗,那时还不知道
颜佳,大是不满,心里总以何英才该是黛玉, 后来渐渐看得多了,这份抱不平之心才
淡了下去,偶尔看到有形容说,难得何英是同时兼有“山中高士晶莹雪”和“世外仙姝
寂寞林”两种气质的,顿生一种实获我心的感觉。红学中亦曾有一说:“钗黛合一”,
C****g
发帖数: 3945
4
re
zan
spt\
不过俺一直分不清很多旦角其实@@
s*********d
发帖数: 193
5
你说的那一代里,我也喜欢吴素英。据说当年她参加越剧大奖赛,她是专家组第一名。
吕派里,她是翘楚。
黄依群已经不唱戏了,可惜了的,她有天赋。
上海的旦角里,我喜欢金静,极其有才气的女子。
n*****w
发帖数: 1325
6
来自主题: TVChinese版 - [合集] 对比各家的独上西楼
☆─────────────────────────────────────☆
aaaaaaaa (aaaaaaaa) 于 (Sun Oct 27 21:18:09 2013, 美东) 提到:
邓丽君
姚贝娜
王菲 - 清平调 / 独上西楼
容祖兒
梁靜茹
☆─────────────────────────────────────☆
zhanchui (战锤) 于 (Sun Oct 27 21:51:24 2013, 美东) 提到:
容祖儿没清唱啊,可以拿下去。怎么没有张靓颖?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我姚的尾音能听出回音感,似乎自带混响,直接就有古风的感觉了

☆─────────────────────────────────────☆
aaaaaaaa (aaaaaaaa) 于 (Sun Oct 27 21:55:05 2013, 美东) 提到:
姚也加了回响, 比较少

☆─────────────────────────────────────☆
zhanchui (战锤) 于 (Sun Oct 27 21:57:33 2013, 美东) ...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38
7
赵荣琛谈程派的发声和用气
程派唱腔,有较为独特的发声方法,尤其在“嗽音”和“脑后音”的运用上,功力很
深,形成了程腔沉郁、凝重的艺术特色。这方面,程先生受陈德霖、余叔岩的影响很大

我少年时,赶上了看陈德霖老夫子的戏,留给我的印象极深。那时,他已六十开外
,唱腔中仍有股刚劲,吐字极有力量。对照程砚秋老师早年的唱腔,在调门、行腔、发
音、吐字上,尤其是“嗽音”和“脑后音”的运用上,都可以看出陈老夫子对程先生的
影响。
“嗽音”是一种气顶喉头振动声带的发音,原在老生唱腔中非常讲究应用,以余叔
岩先生最为运用自如。旦角唱腔中则很少使用。但,陈德霖的唱腔,却偶尔使用“嗽音
”。程先生在余、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到京剧旦角的唱腔中来,并且运用得极为
佳妙,可以使腔在嗓子眼里转游,轻巧玲珑,含而不放;增添了唱腔的曲婉多姿,耐人
寻味。“嗽音”使用得适当与否,全在于气的运用和控制。由于旦角是用假声演唱,所
以运用“嗽音”时,对气的控制,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气使小了,催不动,“嗽音”
发不出来;气用过了,会形成“砸夯”,甚至会唱成了所谓的“疙瘩腔”。
人们议论程腔,常常谈到程...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38
8
程砚秋生命中的三个重要人物
作者: 戴霞文、糖糖辑

程砚秋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1904年1月1日生于北京,上个世纪20年代,就以
其独特的表演艺术与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被称为京剧界的四大名旦。代表作有《红
拂传》、《窦娥冤》、《文姬归汉》、《荒山泪》、《碧玉簪》、《梅妃》、《青霜剑
》等。程砚秋对京剧艺术刻苦钻研,以唱功见长,表演时擅长用千变万化的水 袖表达
人物喜怒哀乐的感情。他独特的程腔,优美的身段,漂亮的水袖,堪称是京剧艺术的瑰
宝。在他创造的几十个角色中,表演、扮相、念白、台风、表情、戏路等都与众不同,
每出戏都有创新。他念白清楚、深沉典雅而又略带凄凉;他善演悲剧,能恰到好处地通
过面部表情表达人物的抑郁、悲伤、烦闷、愤懑;他的表演是与观众心灵沟通的过程。
程砚秋早年拜荣蝶仙、王瑶卿为师,后又对梅兰芳执弟子礼,以基本功扎实见长。
他曾到欧洲留学考察,巧妙地将西方戏剧的精华溶入到中国戏曲中,其独特的表演艺术
受到京剧同行们的赞许。荀慧生先生就对程的艺术造诣非常钦佩,曾将长子荀令香送去
学艺,程砚秋欣然应诺。以后程砚秋又应尚小云之邀,收其次子尚长麟为...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1094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k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Note (新天地), 信区: talk
标 题: 严凤英——渡尽文革劫难的“七仙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5 08:06:44 2017, 美东)
著名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网路图片)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一曲传唱大江南北的《天仙配》,成就了中
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更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坠落凡间的“七仙女”——严凤英。
或许还有很多人不了解,戏台上仙凡相恋的故事本源,其实讲述的是孝感动天的美德故
事;严凤英在戏曲名家的光环背后,有一段含冤莫白、血泪无限的伤痛记忆,至今仍是
国民不堪回首的人间惨剧。而为历史设下重重迷障的幕后元凶,正是窃取大陆政权的中
共。
严凤英(右)《牛郎织女》剧照。(网路图片)
学戏,以生命为赌注
1930年,严凤英出生于安徽桐城,本名鸿六。这个戏曲界的精灵,恰恰生长在黄梅戏之
乡。在她成名以前,黄梅戏只是山村草台上的地方小戏,唱戏的人更为相邻所不齿。桐
城人几乎都会哼唱一两句小调,但如果有人以歌戏为职业,便会受到家族的惩罚。严凤
英自小耳濡目染,便爱上了...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10
刘家驹造谣抹黑抗美援朝“表演战争”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1) 目录
• 编者按
• 回忆还是谎言?
• 刘家驹:我经历的朝鲜战争(外一篇)
• 米国佬真实的“娱乐观众的好莱坞式格斗演出”:斯麦克行动
编者按编辑本段回目录
《会议还是谎言?》用详细的拆解,戳破了渣滓们对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污蔑和攻击。
与这个谎言不一样的是,在真实的朝鲜战争历史上,还真存在着“表演战争”。只是会
让西奴遗憾,这表演的主角是米国人,志愿军只是扮演了被动的胜利的配角。很怀疑,
西奴正是对照米国这场惨败,编造了志愿军表演战争那个谣言。
没准,这谣言,能让更多人知道历史上真正的表演战争主角米国佬,有着怎样的表演和
失败。这脸,真是抽到了自己身上。
另外,经查:
《往事》杂志背景为:
《往事》杂志即将本月底(2004.6)即将创刊。本刊由吉林省新闻出版集团主办,国
内统一刊号CN22——1356/K  邮发代号12—341 零售价4元/本,为大 16开本,全国
发行。
本刊电话:0431-8906238 发行部:0431-8906237 地址:长春市文化街48号 往事杂
... 阅读全帖
p*****o
发帖数: 1010
11
清末生行,再往窄里说,老生,才是绝对优势的角儿。一提泰斗当然是谭鑫培。旦角那
个时候都是大包头嘴巴一点红捧着肚子呆唱。后来青衣宗师,人称“老夫子”的陈德
霖,以及通天教主王瑶清出世 (这些人,包括末尾的尚小云都是进宫唱戏的角儿),
依然掉老生后面一大块。那时被追捧的哪有旦角?旦角开始火爆走向京剧的主导行当,
梅兰芳是第一人啊。这同时意味着京剧随着其余行当的逐渐势危正式开始走向衰亡。
共产党没有提携京剧,而是正式导致其灭亡。梅兰芳没赶上文革就死了。否则下场
好不了。看看后死的尚小云的境遇就知道了。共产党彻底摧毁了京剧得以生存和发
展的土壤。手指头可数的几个样板戏和他们合伙推崇的洪亮的革命京剧腔就是他们
最后留给人们的京剧。其他的,连剧本,绝活,唱腔,流派,连同老艺人,老角儿,
顺眼不顺眼的,都破了四旧,送了阴曹了。现在的戏哪还能看,不如看电影看话剧。
p*****o
发帖数: 1010
12
清末生行,再往窄里说,老生,才是绝对优势的角儿。一提泰斗当然是谭鑫培。旦角那
个时候都是大包头嘴巴一点红捧着肚子呆唱。后来青衣宗师,人称“老夫子”的陈德
霖,以及通天教主王瑶清出世 (这些人,包括末尾的尚小云都是进宫唱戏的角儿),
依然掉老生后面一大块。那时被追捧的哪有旦角?旦角开始火爆走向京剧的主导行当,
梅兰芳是第一人啊。这同时意味着京剧随着其余行当的逐渐势危正式开始走向衰亡。
共产党没有提携京剧,而是正式导致其灭亡。梅兰芳没赶上文革就死了。否则下场
好不了。看看后死的尚小云的境遇就知道了。共产党彻底摧毁了京剧得以生存和发
展的土壤。手指头可数的几个样板戏和他们合伙推崇的洪亮的革命京剧腔就是他们
最后留给人们的京剧。其他的,连剧本,绝活,唱腔,流派,连同老艺人,老角儿,
顺眼不顺眼的,都破了四旧,送了阴曹了。现在的戏哪还能看,不如看电影看话剧。
N*****e
发帖数: 1094
13
著名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网路图片)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一曲传唱大江南北的《天仙配》,成就了中
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更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坠落凡间的“七仙女”——严凤英。
或许还有很多人不了解,戏台上仙凡相恋的故事本源,其实讲述的是孝感动天的美德故
事;严凤英在戏曲名家的光环背后,有一段含冤莫白、血泪无限的伤痛记忆,至今仍是
国民不堪回首的人间惨剧。而为历史设下重重迷障的幕后元凶,正是窃取大陆政权的中
共。
严凤英(右)《牛郎织女》剧照。(网路图片)
学戏,以生命为赌注
1930年,严凤英出生于安徽桐城,本名鸿六。这个戏曲界的精灵,恰恰生长在黄梅戏之
乡。在她成名以前,黄梅戏只是山村草台上的地方小戏,唱戏的人更为相邻所不齿。桐
城人几乎都会哼唱一两句小调,但如果有人以歌戏为职业,便会受到家族的惩罚。严凤
英自小耳濡目染,便爱上了黄梅戏,13岁时偷偷跟同族的艺人严云高学艺。
天生的好嗓子加上生动的表演力,严凤英很快成为戏班里的佼佼者,别人学三遍才会的
戏,她能一遍成功,大约一年后便登台献唱。女孩学戏触犯了宗族的禁忌,她差点被族
人沉塘。为了保命,严凤英只得背井离乡,... 阅读全帖
l***5
发帖数: 3433
14
梅兰芳京典重现
《梅葆玖&魏海敏—遇见百年梅派》
京剧大师梅兰芳始创的梅派旦角艺术在二十世纪初京剧鼎盛时期展露芳华,创演许多优
美精采的代表剧目,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天女散花》《西施》《玉堂春》《
凤还巢》《生死恨》《洛神》…流传百年,至今仍是京剧旦角艺术最受推崇的流派。
台湾第一名旦魏海敏,1991年赴北京拜师梅大师之子梅葆玖,潜心学梅,充实古典内涵
,将近20年的体会、磨练、实践,方造就了今日魏海敏在戏剧舞台上的不凡成绩。梅葆
玖当年收魏海敏为徒时57岁,舞台艺术正是成熟颠峰,这段师徒跨海结缘,共同缔造两
岸京剧传奇不断。
梅葆玖的世纪光芒、魏海敏的戏精之精,梅派百年风华即将化「京剧旦角艺术」于美丽
无形;2011年,梅葆玖、魏海敏师徒领衔,特邀叶少兰,与梅派弟子胡文阁、尚伟、李
红艳、张馨月、姜亦珊,以及梅兰芳京剧团、国光剧团名角共襄盛举,携手璀璨推出《
梅葆玖&魏海敏—遇见百年梅派》世纪演出,一个个古典美人的形象身影、句句隽永的
梅腔声韵,传承百年的原汁原味,依然令人沉醉。
5/26(四)19:30
京典梅腔《红鬃烈马》投军别窑 武家坡 银空山 大登殿
王宝钏╱魏海敏 ... 阅读全帖
e**5
发帖数: 645
15
·老 达·
越剧与沪剧是上海最大的两个剧种,越剧诞生在浙东,成长发展都在上海,沪剧是上海
土生土长本地剧种。上世记四五十年代上海是全国最大码头,经济繁荣,土洋杂什,各
色人物都闯荡大上海,戏曲舞台五彩缤纷。据1954年的统计,经常在上海演出的剧种有
14种,京,越,沪,淮,扬,甬,锡,粤,潮,滑稽戏,昆曲,苏滩,评弹等,各种剧
团有近140个,其中越剧37个,沪剧24个,淮剧10个,滑稽戏9个,京剧5个,每天观众
达十万人,(当时全市人口约500万)剧场数达110余,而且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心繁华商
业区,当时号称东方百老汇,加上影院,书场,舞厅,我看比纽约的百老汇还热闹。
京剧在上海仍是占老大地位,虽本地剧团不多,多演机关布景连台本戏,全国京剧名家
似走马灯地闯荡上海,在上海唱红才算红,京剧长期占据全市最大的四个场所:天蟾舞
台,大舞台,中国大戏院和共舞台,还都集中在最闹猛的西藏路地段,相隔几分钟的路
程。越剧场所众多,但档次分明,一流剧团可进黄金大戏院,丽都戏院等,四十年代末
,袁雪芬,范瑞娟的雪声剧团入注一流影院——大上海电影院,1950年范瑞娟,傅全香
组建的东山越艺社与徐玉兰,王...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937
16
前两天在幽兰雅韵上看到的,今天去了肖向平的博客才知道是他的毕业论文,讲发声的
,不知道其他行当有没有类似的文章。
全文在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65dcb010008di.html
早知道京剧小生里有龙凤虎音之说,能体会,不过从来无法具体指明这个字是啥音,看
了这篇文章后,厚厚,还是不知道。不像昆曲,多准确扼要,大小嗓的分野在D调"3",
看来就是理科出身啊。
摘两段:
“京剧小生和京剧旦角都是用小嗓子来塑造人物的,因此我们的先辈为了区别于旦角,
在小嗓的基础上创造了“龙音”、“凤音”、“虎音”。“龙音”即‘龙调’是京剧小
生唱法之源,萧长华老先生说过:“在皮黄戏逐渐形成以及在它开始盛行的时候,小生
的唱腔中有一种称为‘龙调’的唱腔。这种腔是用宽嗓唱的,腔调比较接近老生的腔,
声调非常高亢,有些类似今天‘娃娃生’的唱法①”。所谓“龙音”,唱时像行云流水
般,由于‘龙调’的调门非常高,唱的时候光用宽音是盯不住的,必须以整个胸腔为‘
底座’;气自‘丹田’一蹿而起;“牙关”打开,“内口”张开,这些动作基本上是同
时进行的。“凤音”接近于旦角的
B*******a
发帖数: 452
17
张君秋得天独厚,他的这条嗓子,一时无两:甜,圆,宽,润。他的发声极其科学,主
要靠腹呼吸,所为“丹田之气”。他不使劲地磨擦声带,因此声带不易磨损,耐久,“
丁活”,长唱不哑。中国音乐学院有一位教师曾经专门研究张君秋的发声方法。——这
恐怕是很难的,因为发生是身体全方位的运动。他的气很足。我曾在广和剧场后台就近
看他吊嗓子,他唱的时候,颈部两边的肌肉都震得颤动,可见其共鸣量有多大。这样的
发声真如浓茶酽酒,味道醇厚。一般旦角发声多薄,近听很亮,但是不能“打远”,“
灌不满堂”。有别的旦角和他同台,一张嘴,就比下去了。
君秋在武汉收徒时曾说:“唱我这派,得能吃。”这不是开玩笑的话,君秋食量甚
佳,胃口极好。唱戏的都是“饱吹饿唱”,君秋是吃饱了唱。演《玉堂春》,已经化好
了妆,还来40个饺子。前面崇公道高叫一声:“苏三走动啊!”他一抹嘴:“苦哇!”
就上去了,“忽听得唤苏三……”在武汉,住璇宫饭店,每天晚上鳜鱼氽汤,二斤来重
一条,一个人吃得干干净净。他和程砚秋一样,都爱吃炖肘子。
(唱旦角的比君秋还能吃的,大概只有一个程砚秋。他在上海,到南市的老上海饭
馆吃饭,“青鱼托肺”——青鱼的内脏,
B*******a
发帖数: 452
18
来自主题: Xiqu版 - 赵荣琛谈程派的发声和用气
程派唱腔,有较为独特的发声方法,尤其在“嗽音”和“脑后音”的运用上,功力
很深,形成了程腔沉郁、凝重的艺术特色。这方面,程先生受陈德霖、余叔岩的影响很
大。
我少年时,赶上了看陈德霖老夫子的戏,留给我的印象极深。那时,他已六十开外
,唱腔中仍有股刚劲,吐字极有力量。对照程砚秋老师早年的唱腔,在调门、行腔、发
音、吐字上,尤其是“嗽音”和“脑后音”的运用上,都可以看出陈老夫子对程先生的
影响。
“嗽音”是一种气顶喉头振动声带的发音,原在老生唱腔中非常讲究应用,以余叔
岩先生最为运用自如。旦角唱腔中则很少使用。但,陈德霖的唱腔,却偶尔使用“嗽音
”。程先生在余、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到京剧旦角的唱腔中来,并且运用得极为
佳妙,可以使腔在嗓子眼里转游,轻巧玲珑,含而不放;增添了唱腔的曲婉多姿,耐人
寻味。“嗽音”使用得适当与否,全在于气的运用和控制。由于旦角是用假声演唱,所
以运用“嗽音”时,对气的控制,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气使小了,催不动,“嗽音”
发不出来;气用过了,会形成“砸夯”,甚至会唱成了所谓的“疙瘩腔”。
人们议论程腔,常常谈到程砚秋老师的“鬼音”
i******n
发帖数: 538
19
翁偶虹:程砚秋代表作《锁麟囊》编剧经过
从我编写《鸳鸯泪》时开始,我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每编一剧,只要深入了素材或有关
剧本,脑子里就象出现了一个小舞台,想到了什么情节,就仿佛看到了那个小舞台上许
多剧中人在那里活动,把创作思想搞得很繁荣,往往从设想人名开始,就出现了这个人
物形象,并涉及到穿戴扮相。开笔写戏,在写作台词和唱词的同时,又涌现了这些人物
在那小舞台上的位置调度与做、表、舞蹈,随之而来的就是锣鼓节奏,顺笔而流,自己
认为可供参考的,也就不厌其烦地写在剧本上。现在酝酿的"赠囊"材料,还是循着这个
习惯进行。
《剧说》里的素材,只是一个故事轮廓,连具体的人名都没有。我先探讨了这个故事所
赋与的内容,认为故事的结局应是皆大欢喜的团圆场面,蕴蓄着喜剧的因素。但是程先
生所需要的"喜剧",并不是单纯地"团圆"、"欢喜"而已,他需要的是"狂飙暴雨都经过
,次第春风到吾庐"的喜剧意境。在喜剧进行的过程里,还需要不属于闹剧性质的喜剧
性,以发人深省。所谓发人深省,不外于针砭世俗,揭示人情,暴露和批判一些应当讽
刺的社会问题。但是这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又必须紧紧地联系着素材本身,不能落
漠游...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38
20
来自主题: Xiqu版 - 梅兰芳与程砚秋 (徐城北)
梅兰芳看戏,吓傻了张君秋,马连良急救场
40年代初,马连良到上海演出,带的旦角是十七岁的张君秋。他们是接尚小云的班。那
一次尚小云没有唱得很红,在他返京之前,特地到当时沪上名票孙多褆家辞行,尚对孙
说:“这次马连良带了个旦角不错。”孙多褆随口说:“是吗?有空时请过来坐坐。”
那时到上海唱戏的京角,除了梅兰芳外都要拜客,所谓的“客”是指当时上海的上层人
士及帮会头目,目的有两个,一是请他们出来捧场,二是遇事时帮助摆平。梅兰芳自是
不用拜客,只要他出演,必定场场爆满,而且没人会找他的麻烦。
按当时的规矩,张君秋是马连良带来的,应由马连良带他到孙家拜客,可是尚小云第二
天就把他带来了,进屋客套一番后,尚小云就对张君秋说:“给三爷(孙多褆行三,人
称“孙三爷”)吊一段”一般情况下,演员拜客时是不演唱的,因尚小云是张君秋老师
,关系非同一般,,自然就随便些。张君秋就来了一段《汾河湾》的原板,嗓子又亮又
甜,唱完,一屋子的人全乐了。本来尚小云的嗓子就够响亮的了,外号“小雷子”,结
果张君秋比他还亮。尚小云笑着说:“瞧,比我还响。”其实不仅比他响亮,声音还比
他甜。尚的嗓音是阳刚有余,阴柔不足,而张...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38
21
来自主题: Xiqu版 - 梅兰芳唱红上海滩
梅兰芳唱红上海滩
沈鸿鑫
由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最近提前公映,观众反响热烈。这使人想起在将近一个
世纪之前,梅兰芳初次到上海的情景。
梅兰芳出身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是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父亲梅竹芬
也是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谭鑫培的琴师。他八岁学戏拜师朱霞芬、吴菱仙学青衣,
十四岁在喜连成科班搭班学艺,后又投师王瑶卿。十七岁那年,梅兰芳在北京各界“菊
榜”评选中列为“探花”,就是第三名。梅兰芳在北京已经崭露头角。然而,真正唱红
成名却是在上海。
壹 首次露演申城 一炮打响
1913年秋天,上海丹桂第一台老板许少卿专程到北京,邀请名角王凤卿和梅兰芳到
上海演出。王凤卿是王瑶卿之弟,初习武生,后改老生。14岁入四喜班,后搭三庆班,
汪桂芬对其十分赏识,收为弟子,向他亲授了《朱砂痣》《取成都》等拿手杰作,并指
点他《文昭关》《鱼藏剑》等戏目。王凤卿嗓音宽亮,气势充沛,武功底子深厚。清光
绪三十四年(1908)被选入清内廷升平署。至民国初年,他已经是南北驰名的须生了。
而梅兰芳只是个不足20岁、初出茅庐的青年。讲定王凤卿以须生挂头牌,包银每月3200
元;梅兰芳以旦角挂二牌,包... 阅读全帖
l*****e
发帖数: 4883
22
来自主题: Xiqu版 - 老id奔的唱段呢?
这是你的马甲啊 哈哈
你主行是老生吧
唱旦角感觉没找到发音位置,发出的音不是旦角音,是介于旦角和小生之间的
卖马和上次你贴的那段昭关二六的感觉一样,很费劲的在够调门的感觉,是调门高还是
你的演唱习惯,降个调门录一段听听
l***b
发帖数: 314
23
首屆北美京劇余派名家名票演唱會
时间:
07月20日 周六 13:00-15:30
地点: Flushing Town Hall, 137-35 Northern Blvd Flushing, NY 11354
費用:免費,但須憑票入場,索票請電 212-227-2920
本次演唱會由紐約余派研究小組暨李氏京劇基金會主辦,紐約梨園社協辦,來自世
界各地的京劇名家、名票都將一展風采。
此次從國內邀請到了著名表演藝術家馬少良先生清唱《洪羊洞》選段,天津京劇院
青年京劇名家凌珂先生彩唱《文昭關》,京劇專家翁思再先生清唱《御碑亭》選段,並
且有幸邀請到了著名青年琴師琴師陳平一先生操琴。
屆時,還將有美東、美西、日本等地的老生、旦角名家名票參加演出,包括88歲高
齡的美西名票、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義女盧燕女士,日本京劇院院長吳汝
俊先生,旦角名家、齊淑芳京劇團團長齊淑芳女士,余派名家名票孫興珠、盧德先、李
大偉、呂維忠、王偉等。此外,美東旦角名票王燕、劉慧權,青年留學生票友馬玢、李
澤昕也將紛紛登臺,為演唱會助陣。
演出免費,但須憑票入場,索票請電 212-227-2920。歡迎大家...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24
京剧大师梅葆玖突发疾病
梅葆玖很注重身体保养,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他说“戏比天大,但这需要健康身体支撑”。
3月29日是著名京剧大师梅葆玖82岁的生日,可是没想两天后,他就因突发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
成都商报记者从一位前往医院探望梅葆玖的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梅葆玖目前有血压心跳,但神志尚未清醒,没有知觉。
梅葆玖先生和川剧界有着非常深厚的交情,和川剧大师阳友鹤是老友,2004年还收下川剧演员刘萍为徒。去年9月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的“京川剧合演”,正是当年梅葆玖提出的建议。
以己之力 推广京剧艺术不遗余力
梅葆玖的弟子胡文阁3月29日发文写道:“以此博祈祝师父师娘福如东海,寿比南山!2016年亦是我拜师十五周年!回往岁月,家师恩德,万语千言,感激不尽!一愿先生康泰!福寿绵长!二愿梅华香韵,弥玖流芳!”图中梅葆玖正在亲自点蜡烛,精神看上去不错。没想到仅仅隔了两天,就传来了梅葆玖入院的消息,有剧迷听闻后纷纷为他祈祷。“玖叔是多年哮喘,(3月31日)中午吃午饭时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住紧急病房。目前有血压心跳,但神志尚未清醒。”紧接着,北京京剧院表态梅葆玖暂...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25
6月14日,由陈伟霆、张艺兴、赵丽颖等当红偶像领衔主演的民国悬疑剧《老九门》在上海举行东方卫视开播发布会。会上,原著作者兼监制南派三叔给这部作品打出了85分的高分,并现场打趣:如果张艺兴愿意的话,我可以再,你懂的(加戏)。
而一向以谦虚绅士的“小绵羊”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张艺兴,谈及在剧中的感情戏腼腆表示:“挺开心的。”当天因故缺席的陈伟霆、赵丽颖也通过VCR的方式发来祝贺预祝《老九门》开播。
陈伟霆张艺兴私下聊音乐跳舞 极限男人帮VCR力挺张艺兴新戏
当天,张艺兴带着一副圆框眼镜出现,一副民国书生打扮,一出场便引来粉丝一阵尖叫,整场发布会快门声此起彼伏。首次出演民国剧就挑战旦角,面对如何评价自己在剧中旦角造型的问题,张艺兴害羞到一时语塞。
剧中“小绵羊”和袁冰妍所饰演的丫头,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张艺兴所饰演的二月红可以说是为了丫头倾家荡产。对于剧中的感情戏,张艺兴腼腆表示:“她是上海女孩嘛,特别热性特别活泼,就挺开心的。”一旁的白一骢对张艺兴在《老九门》中的表现赞不绝口,他表示:为了达到最好的视觉呈现,《老九门》中所有角色都是找的最接近的演员,而张艺兴在拍摄过程中也一直在进步。
当... 阅读全帖
j****e
发帖数: 12067
2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Xiqu 讨论区 】
发信人: ilmioben (ilmioben), 信区: OnStage
标 题: 花雅之争: 昆曲京剧发展史上的一段故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22 20:29:07 2010, 美东)
清代戏曲发展简史三部曲其一——“花雅之争”
楔子
乾隆帝在位60年间,中国进入了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工商业高度发达,社会
相对稳定,在此时期里,京城(今北京)的演剧活动日益缤纷。朝廷于内廷中专设“南
府”主管宫中演出事宜,演员多是太监担任,是为“内学”,相对的也有一些民间艺人
隶属于南府,即为“外学”。
“花雅之分”
当时宫中的演出,在戏曲唱腔上只用昆曲和“弋阳腔”在北京流传变化发展出的“京腔
”,而演出的不外是《月令承应》、《法官雅奏》、《劝善金科》、《鼎峙春秋》、《
忠义璇图》等剧目。此类整本大戏一般分为十本,每本24出,前后得十天演出时间(其
实就是时下的连续剧),且多为御用文人执笔,是盛世宫廷不可或缺的点缀,其内容大
多“取其荒幻不经,无所触忌,且可凭空点缀,排引多人,离奇变诡作大观也(清,赵
翼《檐曝杂记》“大... 阅读全帖
S********8
发帖数: 4466
2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Xiqu 讨论区 】
发信人: ilmioben (ilmioben), 信区: OnStage
标 题: 花雅之争: 昆曲京剧发展史上的一段故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22 20:29:07 2010, 美东)
清代戏曲发展简史三部曲其一——“花雅之争”
楔子
乾隆帝在位60年间,中国进入了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工商业高度发达,社会
相对稳定,在此时期里,京城(今北京)的演剧活动日益缤纷。朝廷于内廷中专设“南
府”主管宫中演出事宜,演员多是太监担任,是为“内学”,相对的也有一些民间艺人
隶属于南府,即为“外学”。
“花雅之分”
当时宫中的演出,在戏曲唱腔上只用昆曲和“弋阳腔”在北京流传变化发展出的“京腔
”,而演出的不外是《月令承应》、《法官雅奏》、《劝善金科》、《鼎峙春秋》、《
忠义璇图》等剧目。此类整本大戏一般分为十本,每本24出,前后得十天演出时间(其
实就是时下的连续剧),且多为御用文人执笔,是盛世宫廷不可或缺的点缀,其内容大
多“取其荒幻不经,无所触忌,且可凭空点缀,排引多人,离奇变诡作大观也(清,赵
翼《檐曝杂记》“大...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1148
28
☆─────────────────────────────────────☆
SweetJan08 (Jan) 于 (Sat Apr 30 00:33:31 2011,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ilmioben (ilmioben), 信区: OnStage
标 题: 花雅之争: 昆曲京剧发展史上的一段故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22 20:29:07 2010, 美东)
清代戏曲发展简史三部曲其一——“花雅之争”
楔子
乾隆帝在位60年间,中国进入了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工商业高度发达,社会
相对稳定,在此时期里,京城(今北京)的演剧活动日益缤纷。朝廷于内廷中专设“南
府”主管宫中演出事宜,演员多是太监担任,是为“内学”,相对的也有一些民间艺人
隶属于南府,即为“外学”。
“花雅之分”
当时宫中的演出,在戏曲唱腔上只用昆曲和“弋阳腔”在北京流传变化发展出的“京腔
”,而演出的不外是《月令承应》、《法官雅奏》、《劝善金科》、《鼎峙春秋》、《
忠义璇图》等剧目。此类整本大戏一般分为十本,每本24出,前后得十天演出时间(其
实就是时下的连续剧... 阅读全帖
b***2
发帖数: 348
2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李玉刚也太香艳了
他既然是旦角,就应该有旦角的样子。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啊。倒是那种日韩明星式的
中性打扮。。。

发帖数: 1
30
这厮唱老生的,而且水平臭,没悟性,纯粹靠好嗓子向外行领导邀好
你看小生,唱腔基本都还是昆腔做派
唱才子佳人戏的,把整本昆戏演下来无压力
李宏图听过吧,活儿好,脸太圆
小生唱腔太尖俏,现代人不欣赏
旦角唱腔名家辈出发展太多,但是1到才子佳人传统戏,京胡靠边,丝竹起来,完完全
全的昆腔做派
满口京腔的旦角如铁警公主,都是蛮夷
I***d
发帖数: 1023
31
来自主题: Taiwan版 - 海峽兩岸京崑藝術聯演
mm好福气啊。看起来,看点就是陈少云和尚长荣嘛。陈少云是麒派老生,周信芳的弟子
。周信芳艺名麒麟童,七岁上台表演,谐音七龄童,后来成就麒派。这个老生派别很有
特点,陈少云是目前很好的传人,mm又喜欢老生的戏,不妨挑一场他的戏来看。戏单上
的“四进士”是麒派代表剧之一,最著名的是里面的道白,如果时间合适,不防看看。
尚长荣是花脸,他是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儿子,不过没从父艺唱旦角。可以挑一场看
。霸王别姬是梅派戏,霸王是花脸。
猴戏我不熟。群借华是老生戏,很有意思,不过这个阵容怎么样我不确定。廉锦枫是梅
派戏,李洁我印象是江苏京剧院的梅派青衣,怎么样不知道。玉堂春是旦角戏,谁都唱
wh
发帖数: 141625
3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我国发行的画家画作邮票
这几套不好归类: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绘画艺术展览纪念”纪念邮票,1980年10月8日发行,编
号J60,全套3枚,其中“黄山云海奇观”原画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刘海粟所作,“黄鹂
玉兰”原画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于非所作,“牧驼图”原画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吴作人
所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46年11年4日成立,同年12月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总部
设在巴黎。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始国之一。建国后曾一度与之中断关系,1971
年才恢复合法席位。1985年我国向该组织捐款60万美元。1980年10月8日,应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的要求,我国邮电部发行了这套纪念邮票,3枚图案均印有该组织的徽志。
“牧驼图”原画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吴作人从玉门归来后,于1980年初春创作的,参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年举办的“中国绘画艺术展”,随即入选这套邮票,原作现为中国
美术馆收藏。吴作人笔下的骆驼粗犷中交织着细腻。画面以一望无垠的沙漠为背景,一
群双峰骆驼正迎着狂风,昂首阔步,奋勇向前。近处的骆驼用浓墨,远处的骆驼用淡墨
,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2. 韩美林《熊猫》邮票,1985年发行,编号T106,全套... 阅读全帖
e*******c
发帖数: 2133
33
纽约梨园社2015夏季京剧清唱专场纪实
7月18日,周六,这一天的纽约迎来了今夏第一波热浪,正午时分更是烈日当头,但从
新泽西,波士顿及纽约等地赶来的民众早已在法拉盛图书馆的剧场门前排起了长队,为
的是早点进去,能看到纽约梨园社带来的京剧清唱演出。
纽约梨园社在纽约已有近10年历史,社里既有从艺数十载的老艺术家,也有学戏不久的
在校学生。而其中几位热爱戏曲的年轻人更是在3年前依托纽约梨园社这一平台,成立
了‘青年团’这一组织,以招徕纽约及美东地区喜欢曲艺及中国文化的学生及年轻的专
业人士,通过组织不同活动帮助当地民众了解、欣赏戏曲并借机推广中国文化。
今天的清唱演出可以说容集了梨园社和青年团中的主力‘唱将’:张君秋先生的弟子刘
明珠老师、叶少兰先生的弟子张景涛老师、余派名家张建国先生的弟子吕维忠老师、上
海京剧院名丑韩奎喜老师、中国十大名票吴似雯......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团中的
名角:李泽昕。她虽然年纪不大,但自小师从沪上余派泰斗范石人先生,得其多年指点
,现在虽只是票友,但唱腔身段均可称得上专业。
演出在一点半准时进行,首先登台的是青年团的青衣演员韩赟儒,一曲西皮二六“劝君
... 阅读全帖
d*****u
发帖数: 17243
34
来自主题: TVChinese版 - 对比各家的独上西楼
我也是说的相同音量和基频的声音
旦角只是一个例子,因为旦角的声音就是功率集中在高频分量
老旦青衣什么的声音不一定特别尖特别高,但还是那种唱法,所以也是一样的音质
美声唱法男高音则是能量分布比较均衡的例子
c********g
发帖数: 3968
35
来自主题: TVChinese版 - 对比各家的独上西楼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
美声男高 各阶泛音都强,分布较均衡
旦角的声音就是一个基频,加上一个很高倍频(七八倍源自小嗓 喉部造出的比较小的共
鸣腔,我试了试,那种声音也能造出来,所以比较肯定是在喉部)分量较强。 大概就是
激励了两个共鸣腔,其中一个特别小。这个是旦角声音强于一般假声的地方。
这两种情况在相同音量下谁的穿透力更强。
我觉得如果后者的那个很高频部分相较基因足够强的话,在相同音量下穿透力可能会较
前者更强些。
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音量差太多了,那种用小嗓的唱法音量大不到哪里去。美声男高那
种各个共鸣腔都在作用,能使出得劲大太多了。
M********c
发帖数: 11672
36
来自主题: TVChinese版 - 为什么我没有办法欣赏韩磊
现在讨论的好专业。长知识了。
搜了一个别人的林志炫评论,大家觉得讲的有道理吗?
另外韩磊唱歌的音色技巧方面有哪些问题呢?懂行的人给说说?应该不会没问题吧?
---------------------------------------
说到唱功问题,究竟怎么样去衡量一个人唱功的好坏呢?只能从声音本身来说。按照美
声的标准来,一句话来概括:好的声音要像天鹅绒一样。...简单来说就是外柔内刚。
专业一点的说法就是,声音要有外在的共鸣(美声要求要打开尽可能多的共鸣腔),又
要有内在的金属芯(也有人称之为尖音)。...简单说就是要先把这个金属芯唱出来,
这个金属芯唱对了,共鸣自然就对了。...确切来说这还只是就音质提出的要求。我们
说某个人唱的有音质了,一般来说是夸他声音里有金属芯了。
通俗唱法对共鸣没有太高的要求,它把音量放大这部分更多的交给音响去处理,但是对
金属芯的要求是很高的。美声的金属芯是内在的,还有层共鸣包裹着,所以即使你金属
芯不太好,也能勉强遮丑糊弄一下外行。而通俗唱法的金属芯是裸露的(或者说声线是
裸露的),唱的不好就感觉特别难听。...但是,仅有音质还是远远不够。潘乃宪对通... 阅读全帖
C****a
发帖数: 7186
37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汪曾祺 《云致秋行状》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俱乐部 】
发信人: sasa (灰巴笼耸), 信区:
标 题: 汪曾祺 《云致秋行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23 01:00:39 2014, 美东)
这篇有点小长。夏安看这篇一定有得聊,因为这篇写一个小人物在文革前中后的命运,
又是汪曾祺熟悉的戏班生活,联系到文革和戏对汪非同小可的意义,夏导一定能开出很
多的意思来哈。
-----------------------预备,开始--------------------------------
云致秋是个乐天派,凡事看得开,生死荣辱都不太往心里去,要不他活不到他那个岁数。
我认识致秋时,他差不多已经死过一次。肺病。很严重了。医院通知了剧团,剧团
的办公室主任上他家给他送了一百块钱。云致秋明白啦:这是让我想叫点什么吃点什么
呀!——吃!涮牛肉,一天涮二斤。那阵牛肉便宜,也好买。卖牛肉的和致秋是老街坊
,“发孩”,又是个戏迷,致秋常给他找票看戏。他知道致秋得的这个病,就每天给他
留二斤嫩的,切得跟纸片儿似的,拿荷叶包着,等着致秋来拿。致秋把一百块钱牛肉涮
完了,上医院一检查,你猜怎么着:好啦... 阅读全帖
l*****f
发帖数: 13466
38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长周末前灌水一篇
儒林续谈:风月--儒林外史与板桥杂记
这段跟儒林已经木多少关系了....
风月本为文人雅事。儒林中有少卿一手擎杯一手携夫人游清凉山的朗风霁月,也少不得
写到狭邪风月:南京十六楼中来宾楼一位名妓:聘娘。
对风月史所知甚少,只知道这几个关键字,教坊,乐户,官妓。唐有教坊记与北里志,
元有青楼集,明有板桥杂记,都是专门记述平康北里那些才色出众的女子。宋朝有没有
类似这样的笔记?没有读到过,不过若干宋笔记里都提到过其时一些著名官妓故事。想
来这些所谓风月,不过是悲惨不堪历史上面顶尖的一点儿传说韵事而已。她们究竟出卖
色还是艺还是兼而有之?这个色艺比重估计要具体看各朝代制度与具体身份,有继承,
也有不同,甚至一个朝代之中也可有变化。如唐朝教坊记里记述的是开元年间制度,京
都教坊分左右,一工歌一善舞,虽居住宫外教坊,而常入内廷供奉,故其中女子身份应
为宫妓,有"内人"之称,男子为宫廷乐工。而同样唐朝的北里志则记述经安史乱后的
中晚唐情形,乐妓们集中居住在长安平康里,同样隶属教坊,却不是供奉内廷,而要应
诸曹署行牒,为官员们饮宴歌舞劝酒助兴。这些"公差"而外,她们与假母(鸨母)同
住,在严厉教训下努...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456
39
来自主题: Xiqu版 - 白先勇·我的昆曲之旅

stage.
Jiang
meet
expressive.
胡锦芳工闺门旦,她的李香君很出色。还有《疗妒羹·题曲》中的小青,
《艳云亭·点香》中的惜芬,都不错。
至于台下,确实也普通,端正而已。省昆另有个徐昀秀,比她晚一辈的,扮
相极佳,尤其是《秋江》中的妙常,与石小梅的潘必正那可真是一对璧人。
第一次看她素面朝天,我们也是一怔,脸庞虽说清秀,却颇有些泯然众人。
呀呀。不过也可能是戏曲旦角的装扮实在美轮美奂,一时竟不能接受平常姿
态。不只是旦角,省昆唱老生的黄小午,也是梅花奖得主,台上苍劲雄浑,
台下却家常亲切。唱丑的李鸿良,在台上那是真丑,台下笑嘻嘻的,其实倒
还是蛮耐看的。可见戏里乾坤,舞台天地。嗯,也有台前幕后俱出彩的,唱
文武老生的柯军,曾令我魂不守舍的,上妆也罢,卸妆也罢,总之是漂亮人
物,让人迷醉。
其实戏曲演员无论长相,无论场合,言谈顾盼,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特别的
神采。戏曲表演是自外向内渗透,再向外发散的东西,他们大约是浸润得久
了,不自觉地便处处押了韵。两三年前第一次来纽约,在Queens 走进一爿
租录像的小店,第一眼便发现店主与一般人不同,三言两语间更是有种熟悉
n*n
发帖数: 456
40
来自主题: Xiqu版 - 我与昆曲 ZZ
我与昆曲
赵景深
好多人知道我爱唱昆曲,还上台演过昆曲。有人问我:“你是教中国文学史和戏曲史的,
怎么又从讲坛跑到舞台上去了?”其实,我对音乐最初是什么都不懂的,昆曲也不例外,
我开始学昆曲,正是为教中国文学史和戏曲史。我总觉得,在讲课时能讲得形象化一些,
有趣一些,使学生容易听得进去,容易记得住,特别像讲到关汉卿、汤显祖、洪升等元明
清戏曲大家和他们的作品时,要是讲得枯燥无味,甚至使学生昏昏欲睡,那是大煞风景的
。于是我从一九三九年开始学起昆曲来,以便结合教学唱些给学生们听。当然,那时上海
已经是一个孤岛,我编的配合抗战的一套丛书编不下去了,精神上特别感到苦闷和寂寞,
这也是我学唱昆曲的一个原因,借此消磨消磨时间。
我学昆曲的启蒙老师是著名昆曲旦角、传字辈的老师尤彩云。他当时已是全福班硕果仅存
的了。我学的第一折昆曲,与一般初学昆曲者一样,是高濂《玉簪记》中的《琴挑》。不
幸的是尤彩云才教我不久就去世了。接着教我的是传字辈著名昆曲旦角张传芳老师。他一
直教了我十多年。这期间,为了结合教学,我挑元曲和汤显祖的“四梦” (《还魂记》即
《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
w*****n
发帖数: 937
41
来自主题: Xiqu版 - 思凡的词就比较简单
有新文章?正想上来贴一段“拾画”的,
“客来过,年月偏多,刻画尽琅玕千个。咳,早则是寒花绕砌,荒草成窠”
前两天不知在那个网址看到的梅兰芳自己的回忆,不知道从那本书摘录的:
梅兰芳是在民國初年被稱為「四大名旦」之一,男生反串旦角著名的京劇演員,「梅派」
可以說是京劇旦角的第一大門派,目前還是聲勢顯赫,而他就是本派的開山始祖。 他是
以一個京劇演員的角度來申論崑曲的。
●第一集
●第三章:
I***d
发帖数: 1023
42
俺觉得金派代表人物无论如何不能说是王熙凤。金采风在红楼梦里唱段并不多,虽然出
场很耀眼,但总体而言其实没有什么发挥的余地,越剧版红楼梦金采风和吕瑞英都是充
场面的。金派代表戏应该是碧玉簪,当年金采风就是以这出戏出师而且在上海擂台赛上
站稳脚跟的,所以金派经典形象秀英比王熙凤适合。
吕派除了红娘不妨列进打金枝里面的公主形象。我觉得吕派是所有旦角流派里面青衣、
花旦两相宜的一个。
另外,老旦也应该算作一个派别列上去。

(12)金派 (旦角流派)
创始人:金采风
现传人:谢群英、黄美菊等
特点:运腔婉转回荡,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字字送听,运气自然,富于韵味。
经典形象:王熙凤
w*****n
发帖数: 937
43
第一次
我选择导演实习剧目,是王昆仑先生为昆剧写的《晴雯》。曾由阿甲导演,北方昆
曲剧院来沪演出过。我特地去北京拜访了王昆仑和他的女儿王金陵(也是编剧之一),
还有阿甲导演,又向北昆的同行请教。回来时我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大家又都说:“
上昆旦角多,排红楼戏有优势。”记得1960年我们也曾演出过《红楼梦》,因为有文漪
、洵澎、英芝、春霞、瑶铣等,这么多窈窕淑女,她们中有天生的“凤辣子”、“林妹
妹”、“宝姐姐”形象,又正当十八九岁,个个如花似玉,当年这台花团锦簇的《红楼
梦》,真引起不小的轰动,我的宝玉也被认为“既温存又无脂粉气”。但是现在没有可
能了,春霞改行唱了京剧,瑶铣远去北京,洵澎终日忙于教学……
王昆仑先生的《晴雯》,剧本文学性很强,文词很美。当年北昆演出非常成功。我
心想现在有文漪的晴雯,英芝的袭人,我依然演出宝玉,我们还有许多旦角,大家齐心
协力,一定也能成功!谁知开排就矛盾一大堆,我被困在矛盾中,天天不得安宁。令我
难堪和伤心的是乐队指挥当众考我:“这锣鼓点子怎么转大锣?你念出来听听!”我一
时念不上来,哑口无言!几次排戏都半途停止。回来后我气得哭,气自
S********8
发帖数: 4466
44
来自主题: Xiqu版 - 初学瞎唱锁麟囊一霎时
京剧旦角用小嗓,真假声要自由转换,但主要靠鼻腔和胸腔共鸣来让唱有“水音”;
其他一些北方剧种比如河北梆子,晋剧旦角用本工嗓,就比较像是“喊”着唱,评剧皇
后新凤霞就是一个很善于运用鼻音的,所以感觉唱得很甜;
京剧里程派和张派都是很善于用这种共鸣音的,薛亚萍基本上就用到了极致了,感觉再
多一点就快成花脸了。

,我突然有个发现。觉得杨先生唱腔唱法和程砚秋先生的唱法有些有趣的相似之处。比
如行腔都好像是波浪一样连绵自然起伏的感觉,而且都对气息的控制十分注重,以气发
声都是两者的关键。我就尝试着用我自学杨先生的唱法的心得来唱这段一霎时。
大声唱,有时就压嗓子用气小声唱老生的腔,结果这次唱程派发现小嗓还能发些较大的
音,不知道是不是和这有关。
先生40年代年轻时唱的“七情”和“酸心”这两处的高音特别好听,学起来也特别难。
我现在还是学得不好。但我唱时感觉到,要唱成程先生那样的高音决不是只是喉咙发的
音,胸腹用的气。有一次我瞎练时,发现气好像冲击我鼻腔里上面的什么地方,好像交
汇到我鼻梁上顶部,鼻子上部两侧有用力的感觉,这么唱音就能高和亮,喉咙嗓子也不
费力。我这样多唱了好几遍,居然觉得鼻子有点
B*******a
发帖数: 452
45
40年代初,马连良到上海演出,带的旦角是十七岁的张君秋。他们是接尚小云的班。那
一次尚小云没有唱得很红,在他返京之前,特地到当时沪上名票孙多褆家辞行,尚对孙
说:“这次马连良带了个旦角不错。”孙多褆随口说:“是吗?有空时请过来坐坐。”
那时到上海唱戏的京角,除了梅兰芳外都要拜客,所谓的“客”是指当时上海的上层人
士及帮会头目,目的有两个,一是请他们出来捧场,二是遇事时帮助摆平。梅兰芳自是
不用拜客,只要他出演,必定场场爆满,而且没人会找他的麻烦。
按当时的规矩,张君秋是马连良带来的,应由马连良带他到孙家拜客,可是尚小云第二
天就把他带来了,进屋客套一番后,尚小云就对张君秋说:“给三爷(孙多褆行三,人
称“孙三爷”)吊一段”一般情况下,演员拜客时是不演唱的,因尚小云是张君秋老师
,关系非同一般,,自然就随便些。张君秋就来了一段《汾河湾》的原板,嗓子又亮又
甜,唱完,一屋子的人全乐了。本来尚小云的嗓子就够响亮的了,外号“小雷子”,结
果张君秋比他还亮。尚小云笑着说:“瞧,比我还响。”其实不仅比他响亮,声音还比
他甜。尚的嗓音是阳刚有余,阴柔不足,而张君秋则兼而有之,而且刚柔结合恰到好处
i******n
发帖数: 538
46
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是北京京剧团的“
五大头牌”。我从一九六一年底参加北京京剧团工作,和他们有一些接触,但都没有很
深的交往。我对京剧始终是个“外行”(京剧界把不是唱戏的都叫做“外行”)。看过
他们一些戏,但是看看而已,没有做过任何研究。现在所写的,只能是一些片片段段的
印象。有些是我所目击的,有些则得之于别人的闲谈,未经核实,未必可靠。好在这不
入档案,姑妄言之耳。
描述一个演员的表演是几乎不可能的事。马连良是个雅俗共赏的表演艺术家,很多
人都爱看马连良的戏。但是马连良好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一般都说马连良“潇洒”
。马连良曾想写一篇文章:《谈潇洒》,不知写成了没有。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很难写的
。“潇洒”是什么?很难捉摸。《辞海》“潇洒”条,注云:“洒脱,不拘束”,庶几
近之。马连良的“潇洒”,和他在台上极端的松弛是有关系的。马连良天赋条件很好:
面形端正,眉目清朗,——一眼睛不大,而善于表情,身材好,——高矮胖瘦合适,体
格匀称。他的一双脚,照京剧演员的说法,“长得很顺溜”。京剧演员很注意脚。过去
唱老生大都包脚,为的是穿上靴子好看。一双脚。...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38
47
清代戏曲发展简史三部曲其一——“花雅之争”
楔子
乾隆帝在位60年间,中国进入了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工商业高度发达,社会
相对稳定,在此时期里,京城(今北京)的演剧活动日益缤纷。朝廷于内廷中专设“南
府”主管宫中演出事宜,演员多是太监担任,是为“内学”,相对的也有一些民间艺人
隶属于南府,即为“外学”。
“花雅之分”
当时宫中的演出,在戏曲唱腔上只用昆曲和“弋阳腔”在北京流传变化发展出的“京腔
”,而演出的不外是《月令承应》、《法官雅奏》、《劝善金科》、《鼎峙春秋》、《
忠义璇图》等剧目。此类整本大戏一般分为十本,每本24出,前后得十天演出时间(其
实就是时下的连续剧),且多为御用文人执笔,是盛世宫廷不可或缺的点缀,其内容大
多“取其荒幻不经,无所触忌,且可凭空点缀,排引多人,离奇变诡作大观也(清,赵
翼《檐曝杂记》“大戏”) ”。这一切刺激了戏台建筑、舞台机关布景、灯彩的发展
,规范了人物的服饰装扮,对民间演出不无影响。演出形式则是生旦排场以昆曲为主,
热闹排场则用京腔。
但是,康熙年间就已经在各地蓬勃兴起的地方唱腔,逐渐以星火燎原之势,开始发起对
昆曲和京腔在京中剧坛领袖地...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下页 末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