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数: 1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renting 讨论区 】
发信人: xinzhai (abao), 信区: Parenting
标 题: 《道德经》一章 01/05/2018
关键字: 无;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5 12:14:00 2018, 美东)
《道德经》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
Translated by John C.H. Wu 吴经熊
1
Tao can be talked about, but not the Eternal Tao.
Names can be named, but not the Eternal Name.
As the origin of heaven-and-earth, it is nameless:
A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it is nameable.
So, as ever hidden, we ...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646 | 2 二
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有些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
是孪生姊妹。
唐人只说“书画异名而同体”,(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
之源流》)。
自宋以后,评论家就仿佛强调诗和画异体而同貌。例如孔武仲《宗伯
集》卷一《东
坡居土画怪石赋》:“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
趣”;冯应榴
《苏文忠公诗合注》卷五0《韩幹马》:“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幹丹
青不语诗”;
张舜民《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释德洪觉
范《石门文字禅》卷八:宋迪作八景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
上人戏余曰:
‘道人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宋诗纪事》卷五九引
《全蜀艺文志》
载钱鍪《次袁尚书巫山诗》:“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
”两者只举一
端,象黄庭坚《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李侯有句不肯吐
,淡墨写作无
声诗”;或周孚《题所画梅竹》:“东坡戏作有声画,叹息何人为赏
音”,例子更
多。南宋孙绍远搜罗唐以来的题画诗,编为《声画集》;宋末名画家
杨公远自编诗
集《野趣有声画 |
|
j********z 发帖数: 3242 | 3 ☆─────────────────────────────────────☆
jadetreeaz (超基猪头) 于 (Thu Aug 7 18:54:34 2008) 提到:
发现好多人喜欢大段的贴文章。我也来凑凑热闹。
http://baike.baidu.com/view/16516.htm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
,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
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
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 |
|
P********w 发帖数: 65 |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MacArthur (小胖子),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再问克增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Tue Jun 29 22:53:21 2004), 站内信件
古出来的:
中国画的题款除讲究诗情画意外,一般书年号一般用中国历干支(岁阳、岁阴)
题款,至于季令,月令,时令、节令,异名甚夥,代相沿用,遂成风尚。特别是
古书画多采用岁阳、岁阴(即所谓大干支),故列表附于卷末,以备检索。
干支: ganzhi
甲子(阏逢 困敦) 乙丑(旃蒙 赤奋若) 丙寅(柔兆 摄提格)
丁卯(强圉 单阏) 戊辰 (箸雍 执徐) 已巳(屠维 大荒落) 庚
午(上章 敦戕) 辛未(重光 协洽) 壬申(玄 难) 癸酉 (昭阳
作噩) 申戌(阏逢 阉茂) 乙亥(旃蒙 大渊献)
丙子(柔兆 因敦) 丁丑(强圉 赤奋若) 戌寅(箸雍 摄提格)
己卯(屠维 单阏) 庚辰 |
|
c***n 发帖数: 739 | 5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道德经》 ○上篇•道经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
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
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
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 |
|
R*****g 发帖数: 682 | 6 中国人自古就喜欢花卉植物,花卉大国”之桂冠或许非中国莫属。不论是花卉种类
、名品数量,还是价值利用、盆景开发,中国都曾领先世界。其中,原产品种梅、兰、
菊、牡丹最具代表性,为古人最爱。
梅花被古人称为“天下尤物”
如果问历代古人都青睐的花卉是哪种,梅花堪称第一。用宋代文人范成大在《梅谱
》中的说法,叫“梅,天下尤物”。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梅子最晚在五六千年前已进
入中国人的生活。在新石器早期的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上,便曾发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
梅核。《诗经·召南·摽有梅》一诗已有:“摽有梅,其实七兮。”意思是,用竹竿去
打梅子吧,树上只剩七个梅子了。
先秦人视梅与盐一样的重要,梅子是上等酸味调料。《尚书·商书·绝命上》中称
:“若作和羹,尔唯盐梅。”但是,将梅作一种名贵花卉来栽植应在汉代。据汉刘歆《
西京杂记》记载,西汉皇家园林上林苑内有“梅七:朱梅、紫叶梅、紫华梅、同心梅、
丽枝梅、燕梅、猴梅。”梅作一种观赏花卉是在汉魏以后。据南宋文人、赏梅专家杨万
里考证,在南北朝时,梅花“始一日以花闻天下”(《洮湖和梅诗序》)。到唐代,梅
花已全面受宠,明张之象所编的《唐诗类苑》中咏梅唐诗达52首,... 阅读全帖 |
|
r*****3 发帖数: 143 | 7 【档案名称】:神剑闯江湖 剑心皆传
【档案格式】:RAR
【档案大小】:286MB
【档案空间】:DF
【存活时间】:自然死
【解压密码】:无
【档案载点】:
http://depositfiles.com/files/ekeuoa1j7
【内容介绍】:
壹.全新重绘封面【锦绘仕样】
贰.全新绘製线稿【剑心再笔”幕末”】
参.收录大量彩图【完全版未收录画稿】
肆.和月伸宏老师访谈【光阴十年】
伍.初公开重绘剑心彩稿的感想【再笔放谈】
陆.依年代顺序的故事讲解【血雨 / 薰风 / 业火 / 乱雲】
漆.登场人次的成长与改变纪录【角色变迁】
捌.奇剑、异名、美食总整理【万物皆传】 |
|
a***d 发帖数: 2374 | 8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因为一向感兴趣,兼之和朋友聊天聊到黑格尔,感叹东西方辩证
思维之相似,想学着小猪来个连续集,随便说点什么。可是第一章第一句,就被噎着了
。“道可道,非常道.": “‘道’,说得出来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老
子新译》)
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用名去称谓,就不是恒常的名称。这头两句和佛祖拈花微笑,有
着异曲同工之妙。禅宗里最经常一句就是:”不可说,不可说。“ 。老子一开始就以
这两句话来了个镇山,立言之旨。后面再怎么理解,都可以被这如来掌心化解。也好也
不好。
”道“是万物之源,”名“,则是人对万物的认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种断句方式:无,有;或是无名,有名。断为无,有
,说的是天地之始和万物出现;断为无名,有名,则成了万物在人们认识之前之后的事
了。也许老子就想同时说着有、无和有名、无名?黑格尔对老子”道“的理解是:“‘
道’就是‘原始的理性,产生宇宙,主宰宇宙 |
|
f*********s 发帖数: 986 | 9 弱弱地说一句可以吗,
如果真要写近体诗词的话,还是讲究一下基本的词牌格律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上
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
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
李煜。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还有其他的异名,摊破浣溪沙,也叫山花子,这个词牌是,改七字为十字,成为七言,
三言两句。
还有减字浣溪沙。
资料来源于百度。
四季遍观人去来, 仄仄仄平平仄平
日中风冽共徘徊。 仄平平仄仄平平
夜深却染月华白。 仄平仄仄仄平平
冬尽淋漓犹有泪, 平仄平平平仄仄
春来幽寂岂无哀。 平平平仄平平平
常迎雨雪鹤独开。 平平平仄仄平平
您的句尾韵都很对。只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某些韵不对了。或许我的拼音也不是很对。如
果说错了,请包含。
整个词,我的感觉是,有点硬凑了。不琅琅上口,节奏不好,音节感不是很好。而浣溪
沙 |
|
c**m 发帖数: 1632 | 10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正声何微茫 跟大家分享一下珍藏多年的《广陵散》。正声主调的几个片段,很喜欢。中国古曲的一
个特点就是,旋律的变化总是在刻画着情绪的变化。很容易理解。我觉得《广陵散》古
曲最终还是整理的结果,感觉旋律的发展变化不能一脉相承。有些地方感觉跟前面断了
,不知道断的原因是什么。有些地方遥相呼应,可是又不知道所呼应的是什么。大家听
听。
摘抄一段百度。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
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
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名同曲。
据赵西尧等著《三国文化概览》的描述,《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
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
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
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
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
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 |
|
c*******g 发帖数: 509 | 11 这章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一章,里面有数学,有历史,有歪写,先把它放这儿,下一章回
归科学家系列。
零.引子
音乐是形而上学的数学练习。
---莱布尼兹
我知道大部分读者是理工科出身,一提起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提起形而上学就
是“辩证法”的对立面。大学里的哲学课(若干年前),除了马哲,还有毛泽东思想和
邓小平理论,但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社会实践结合的产物。我可以很负责的
说一句,哲学不止马哲这一种,形而上学也并非就是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莱布尼兹
说这话的时候马克思还不知道在哪,彼时的形而上学还是第一哲学,是至高无上的。对
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音乐的本质是数学。我并不赞同这句话,作为人类精神世界最灿烂
的果实之一,伟大的音乐永远也不可能产生于数学上的推导,因为感情是推不出来的,
如果有一天所有音乐都是计算机生成的,那音乐就不再是人类的思想精华,而只是廉价
的工业品而已。
在此,我依然引用了这句话,是因为在乐理方面,我认为这句话完全正确,也许这... 阅读全帖 |
|
|
|
n********n 发帖数: 8336 | 14 什么是正确的方法?《黄帝内经》里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老子说:“有无同
出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说,正确的研究方法,是要把表面现象与内
在规律完全统一起来。
怎么样能够做到这一点?孔子说了:“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空空如也,
是要你不能预带偏见,这样才能公正客观;叩其两端而竭,是“器” “道” 而竭,即
从普遍的“有”,达到普遍的“无”,不以偏盖全。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绝对的有
,等于绝对的无。”用佛家的直观比喻,就是“盲人摸象”。近似地用科学语言说,就
是分析与综合;用现代哲学语言:解构与结构(如果广义的理解的话)。
具体在思想研究上面,可以用“史”的方法,即“有”的方法,我称之为时域法;或
者“无”的方法,即思想传承的方法,我称之为频域法。历史就是过去人类发来的信号
,信号上下起伏的点形成的波线,是由不同的思想意识频率所控制着的现象的再现。研
究历史,就是把波线上的点,一一确定下来;研究思想,就是把波线的特征值找出来,
有了特征频率幅值相位,思想的脉络就清晰可见。实际历史曲线近似是复合波,数学上
用富立叶展开,这就是频域的方法。信号总归有噪音,这是历...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15 什么是正确的方法?《黄帝内经》里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老子说:“有无同
出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说,正确的研究方法,是要把表面现象与内
在规律完全统一起来。
怎么样能够做到这一点?孔子说了:“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空空如也,
是要你不能预带偏见,这样才能公正客观;叩其两端而竭,是“器” “道” 而竭,即
从普遍的“有”,达到普遍的“无”,不以偏盖全。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绝对的有
,等于绝对的无。”用佛家的直观比喻,就是“盲人摸象”。近似地用科学语言说,就
是分析与综合;用现代哲学语言:解构与结构(如果广义的理解的话)。
具体在思想研究上面,可以用“史”的方法,即“有”的方法,我称之为时域法;或
者“无”的方法,即思想传承的方法,我称之为频域法。历史就是过去人类发来的信号
,信号上下起伏的点形成的波线,是由不同的思想意识频率所控制着的现象的再现。研
究历史,就是把波线上的点,一一确定下来;研究思想,就是把波线的特征值找出来,
有了特征频率幅值相位,思想的脉络就清晰可见。实际历史曲线近似是复合波,数学上
用富立叶展开,这就是频域的方法。信号总归有噪音,这是历... 阅读全帖 |
|
l*****a 发帖数: 38403 | 16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孔子与基督 数千年前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大先知老子夜观天象,在圣灵启示下有云: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
眇之门。
也就是说:耶稣这人可以被人知道的话,他就是个平常的道路,他被人取了名字,那他
就是个普通的celebrity,没名字,那才是Alpha,有名字,那他其实是个女儿身。所以
他要是没名字的话,你要当心思考他是不是终极真理咯,有名字的话,你就知道里面有
端倪啦, 这可是玄妙深远滴,灰常奥妙滴,判断谁是真道的入门书。 |
|
l*****a 发帖数: 38403 | 17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孔子与基督 数千年前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大先知老子夜观天象,在圣灵启示下有云: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
眇之门。
也就是说:耶稣这人可以被人知道的话,他就是个平常的道路,他被人取了名字,那他
就是个普通的celebrity,没名字,那才是Alpha,有名字,那他其实是个女儿身。所以
他要是没名字的话,你要当心思考他是不是终极真理咯,有名字的话,你就知道里面有
端倪啦, 这可是玄妙深远滴,灰常奥妙滴,判断谁是真道的入门书。 |
|
h*****0 发帖数: 118 | 18 http://cclw.net/other/fanxuede/wwhbycwjdt/htm/chapter1.html
第一章 我那解不开的义和团情结
我所接受的偏见,正是我所向往和喜爱的。它们已经溶入我的心灵,成了「我的」
偏见。
很久以来我不明白,为什么我青年时代时并不知道耶稣是谁,却仇恨基督教,并且
,把它视为「洋教」呢?我被意识形态的宣传骗了,这不假,但这不是事实的全部。因
为在我有可能了解基督教时,我对它的敌视反而加深了。难道我心中真的有一种力量,
它以仇恨基督为目标吗?
我生长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镇,在文化大革命中读完高中。那时,我没听说过上帝
。不是我想知道上帝而无法知道,也不是知道了上帝而不承认他,只是知道上帝的途径
一时被封锁了。我被「洗脑」洗得如此之彻底,以致于我不但毫无兴趣证明上帝的存在
,连否认他存在的念头都没有。这不是我敬畏上帝不敢否认他,而是洗我大脑的那架机
器,连否认上帝的存在都不鼓励,生怕人们在认真地否认上帝的过程中,产生对上帝存
在与否的兴趣。尽管如此,我从民间还是得到了一些关于神明的观念,诸如佛、观音菩
萨、玉皇大帝、灶王爷等等。
随著年龄的增长,我从... 阅读全帖 |
|
t*******r 发帖数: 2940 | 19 没有听说过同出而异名的说法?科学不讨论上帝倒是对的。 |
|
r*****l 发帖数: 60 | 20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十八界空也。六根六境,互涉而生六识。根六、境六、识六,十
八界也。界,限也,别也,判也,盖言诸界本空也。何也?识性原虚,
根尘无体,大士谆谆,众生梦梦,但了诸法空相,何用不臧?还家尽属
儿孙事,祖父由来不出门。尽法界空相矣。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十二因缘空也。十二因缘者,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
缘老死。众生依妄执有,逐境生心,于是轮回六趣,虚荣苦乐,永没生
死,大士悯之,诸佛悲之,为说空相:彼相既空,苦乐何寄?既无所寄,
则今此之会,亦焕然巍立,而毫忽不寄也。彼十二因缘者,又乌乎有?
语曰:洞口阳斜无棹放,桃花流水笑渔人!
先生语已,伍先生起,礼而问曰:“是十二因缘者,余不论也,惟
此无明,义当何释?名有多种,依何法修,得断无明,而契至道?愿为
此众,谆切开说。”
先生曰:广说则八万四千,历尘沙而莫数,约言则一物也无,痴人
说梦,今以略言蔓解。无明,术语,谓暗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也。
又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云: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也。《圆觉经》
云:一切 |
|
m****a 发帖数: 97 | 21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识】
(术语)梵语,婆哩惹儞Parijñana,心之异名。了别之义
也。心对于境而了别,名为识。唯识论一曰:‘识谓了别。’同五曰
:‘识以了境为自性。’大乘义章三曰:‘识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
’止观二曰:‘对境觉智,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了
了别知名为识。’同四曰:‘识是一期心主。’往生礼赞曰:‘识扬
神飞,观难成就也。’ |
|
m****a 发帖数: 97 | 22 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教篇):
【识】
识(Vijnana)
shi
佛教术语。梵文vi(分析、分割)和jnana(智)的合成语,意指对
对象进行分析、分类所起的认识作用。在佛教教义中有多种含义:1
、一切精神活动的主体,是“心”、“意”的异名。《俱舍论》卷第
四谓“心、意、识体一”,随义建立种种名相”,“集起故名心,思
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2、以的一种特殊功能,与“心”、“意
”略有不同。谓能缘之心对所缘之境有了别作用。《成唯识论》卷五
称“识以了境为自性”;3、五蕴中之“识蕴”,即小乘所讲“六识
”和大乘所说“八识”的心王;4、十二因缘中之“识支”。《俱舍
论》卷九有“于母胎等正结生时一刹那位五蕴名识”之说。
识是佛学的中心思想之一, 其说遍于大小乘、显密教、性相宗
。有一识、二识、三识、五识、六识、八识、九识、十识等不同学说
。
八识 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
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属于感觉,第六识既管
思维,也管感觉。第七识以“恒审思量”即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为其
特性,其作用胜过第六识,并联系第八识与前六识,名为 |
|
n**u 发帖数: 768 | 23 惭愧,在下修行功力甚浅,更兼拙于辞令,转佛法有成者文章以答诸位道兄。何为真正的
密宗大乘佛法,诸位道兄不可不察。
略说修学菩提心
作者:越尘和南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亦
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见诸
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本。佛
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那块通灵
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当地当时的
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之表现不同即
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解脱。亦即菩提
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远
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于
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引人自
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 |
|
o*****y 发帖数: 16 | 24 《老子》八十一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 |
|
f******e 发帖数: 6488 |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arhat (紫辰子), 信区: Belief
标 题: 佛学文选:越尘居士的老三篇和新一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14 17:34:14 2006)
略说修学菩提心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 |
|
e***w 发帖数: 3 | 26 老子他说 作者:南怀瑾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
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圣人与刍狗
从《老子》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都以似
异实同,体同用异的表达,说明道体的会同和作用的差别,由个人身心体会大道和立身
处事的体同用异的层次。到了本章,又特别提出一则惊世骇俗的名言谠论,致使后世众
说纷纷,各抒己见。甚至,因此确认老子为阴谋家的鼻祖,或者指老子鄙夷儒家,薄视
仁义,将人文的一切道德观念,视为知识的伪装。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谁是异端,谁
是正见,本来便是各个思想上主观的认定,也无足为怪。但老子在文言字句上,确是直
截了当地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文从字顺,难
道这不是尖刻讽刺的语意吗?其实,并非如此,未必尽然。
为了说明其中的道理,必须先对本文中两个名辞的内涵作个交代。一是“刍狗”,一是
“仁”。“刍狗”,是草扎的狗,当然不是真的狗。说句老实话,我们的先民吃狗肉是
很通常 |
|
r****r 发帖数: 755 | 27 直接研究佛学就好了,讲的比道德经详细的多,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佛法里怎么讲呢,可以看
唯识的说法
http://fayun.org/index.php?p=issue08-07
《瑜伽師地論‧ 真實義品》說:「一切法假立自相,或說為色、或說為受‥‥乃
至涅槃。當知一切唯假建立,非有自性,亦非離彼別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如是諸
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說,亦非一切都無所有。」名言是假安立的,當我們心思口言是色乃
至是涅槃的時候,在種種能詮名字的當下,並沒有如所詮顯的事相實體,亦不是先有彼
境事實體之存在,而後我們才用各種名言來詮顯它,所以說假名安立的法是畢竟空的。
由賴耶種子現行的因緣生法本身是現量境,不待名言招呼而後能得。名是識,事也是識
;名與事,並沒有絕對相稱的關係﹗
中观的讲法:
http://blog.xuite.net/lamaisbuddha/lamabuddha/14993255
我、行為,以及行為的對象,這一切存在的現 |
|
n****f 发帖数: 905 | 28 般若净土两门大义
般若。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性空而不坏缘起。净土。乃即性空而明缘起。虽缘起而不
碍性空。此则空有两门。互不相碍也。不特于此。正以缘起故性空。若非缘起。说谁性
空。此则缘起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缘起。若非性空。何从缘起。此则性空为缘起
之所以。若然者。空有两门不但不相碍。且复迭互相成矣。即古所谓万象参天。观之而
无色。群音揭地。听之而无声。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夫缘起性空。既在同时。任
运便有双泯双存之面目。双泯双存。同时无碍。即是向上圆融不思议第一义谛。圆融第
一义谛。即是当人本源心性之异名。是知佛说种种般若门。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佛说
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从本源心性。流出种种般若净土法门。而种种般
若净土法门。皆悉指归本源心性。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昔有人问
云栖大师云。参禅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师答云。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著噫。旨哉
言乎。夫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本非两物。用融通作么。然则般若净土两门
。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无可分。亦且合无可合。分合尚著不得。况可更论其相成相
碍也哉。
彻悟大师 |
|
b**d 发帖数: 7644 | 29 宗旨只要纯心行去,不求验而验自至。大约初机病痛,昏沉散乱,二种尽之。却此机窍
,无过寄心于息。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之所化也。吾
人动念至速,霎顷起一妄念,即一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吸,如声响之相应。一日
有几万息,即有几万妄念。神明漏尽,如木槁灰死矣。然则欲无念乎?不能无念也。欲
无息乎?不能无息也。莫若即其病而为药,则心息相依是已。
故回光必兼之调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
光者,内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处,同出而异名也,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坐时
用目垂帘后,定个准则,便放下。然竟放,又恐不能,即存心于听息。息之出入,不可
使耳闻。听惟听其无声,一有声,即粗浮而不入细。当耐心,轻轻微微,愈放愈微,愈
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遽断,此则真息现前,而心体可识矣。盖心细则息细,心一则
动气也。息细则心细,气一则动心也。定心必先之养气者,亦以心无处入手,故缘气为
之端倪,所谓纯气之守也。
子辈不明动字,动者,以线索牵动言,即掣之别名也。既可以奔驰使之动,独不可
以纯静使之宁乎?此大圣人,视心气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后人也。丹 |
|
s******g 发帖数: 5074 | 30 ☆─────────────────────────────────────☆
eflww (eflww) 于 (Sun May 25 13:31:10 2008) 提到:
老子他说 作者:南怀瑾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
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圣人与刍狗
从《老子》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都以似
异实同,体同用异的表达,说明道体的会同和作用的差别,由个人身心体会大道和立身
处事的体同用异的层次。到了本章,又特别提出一则惊世骇俗的名言谠论,致使后世众
说纷纷,各抒己见。甚至,因此确认老子为阴谋家的鼻祖,或者指老子鄙夷儒家,薄视
仁义,将人文的一切道德观念,视为知识的伪装。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谁是异端,谁
是正见,本来便是各个思想上主观的认定,也无足为怪。但老子在文言字句上,确是直
截了当地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文从字顺,难
道这不是尖刻讽刺的语意吗?其实, |
|
n****f 发帖数: 905 | 31 般若净土两门大义
般若。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性空而不坏缘起。净土。乃即性空而明缘起。虽缘起而不
碍性空。此则空有两门。互不相碍也。不特于此。正以缘起故性空。若非缘起。说谁性
空。此则缘起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缘起。若非性空。何从缘起。此则性空为缘起
之所以。若然者。空有两门不但不相碍。且复迭互相成矣。即古所谓万象参天。观之而
无色。群音揭地。听之而无声。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夫缘起性空。既在同时。任
运便有双泯双存之面目。双泯双存。同时无碍。即是向上圆融不思议第一义谛。圆融第
一义谛。即是当人本源心性之异名。是知佛说种种般若门。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佛说
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从本源心性。流出种种般若净土法门。而种种般
若净土法门。皆悉指归本源心性。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昔有人问
云栖大师云。参禅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师答云。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著噫。旨哉
言乎。夫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本非两物。用融通作么。然则般若净土两门
。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无可分。亦且合无可合。分合尚著不得。况可更论其相成相
碍也哉。
彻悟大师 |
|
d****u 发帖数: 71 | 32 一:道
道有两重含义,一曰后天之道,指一切有形有相之东西和事物的运行和发展规律,
《易经》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也。二曰先天大道,即老子所云:“……独立而不
改……运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强名为道”。先天大道,无形无相,不可说是有,
也不可说是无,言词极难描述。
二:一阳
即一阳初动,行者通过对身心的调节入静,使得身中生发出新的生炁,此刚生之阳
炁,称为一阳,其卦象“地雷复”,一阳爻生于五阴爻之下,故称一阳来复。此一阳亦
有层次可分。
三:黄芽
鸿蒙一炁最初发象之时,其炁萌动,至微至细,如种子入土之后,刚刚拱出的嫩芽
,虽极其微小,但是蕴含无限生机,故称“黄芽”。此“黄芽”为先天神炁合一,天地
人三家相见之后得来。故又称刀圭、戊己土、些子。其它异名更多,如黍米,一点,一
粒,丹头,半黍,可点化全身阴质,如同点豆腐之卤水一般。
四:活子时
子时即半夜11点至1点之间,此时太阳开始从东方升起,喻之人身、应之人身,即
为一阳初动之炁从下元(北方)氤氲升起,与太阳初升之子时相同,因此,一炁之发生
只要合符其理,未必就在真正时间上的子时发生,故称为活子时。如《入药镜》云:“
一日内,十二时, |
|
b*****l 发帖数: 3821 | 33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
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
,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
,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
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
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
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
,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
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
得主时也。
|
|
a**u 发帖数: 8107 | 34 ☆─────────────────────────────────────☆
runsun (runsun) 于 (Thu Nov 19 10:33:00 2009, 美东) 提到:
印顺法师http://www.yinshun.org/Qa/a08.htm
从现在所知的历史来看,释迦牟尼佛是出家修学而成佛的,成佛以后,也没有以任 何理
由让自己现在家之相。而早期圣典《阿含经》所记载的过去六佛,都与释迦牟尼佛的模
式一样,是出家成佛的,乃至于出生、家庭背景、结婚、生子、于树下逆 顺观察十二缘
起而成佛[*1]等,都相同,经中称这是「诸佛常法」[*2],也就是「佛佛平等」[*3]。
部派佛教时期,大众部兴起「现在十方有佛」的思想[*4],成为往后大乘佛法 开展他方
诸佛的基础。其中,《华严经》有释迦牟尼佛异名的毘卢遮那佛出现[*5]。后来,大乘
思想发展中,有重于在家、重于佛的慈悲方便教化的思想发展 [*6],而说毘卢遮那佛「
不立出家之相」[*7]。佛也是阿罗汉,那麽,有在家阿罗汉吗?在现存的《阿含经》中
找不到直接否定的 经文,但有间接的否定的讯息。例如,佛陀在记说果证时 |
|
a*******g 发帖数: 867 | 35 念佛即禅观论
明·蕅益大师著
或问蕅益子曰:参禅、教观,与念佛法门,同耶异耶?
答曰:同异皆戏论也。即亦同亦异、非同非异,亦戏论也。以三种法门,无不离四
句故。若知一切法,无非即心自性,仍可四句而诠显之。何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
静即是定,虑即是慧;静即止,虑即观;静即寂,虑即照。是故定慧也、止观也、寂照
也,皆一体而异名也。或谓寂照约性,余二约修;止观约因,定慧约果,不过一往语耳。
夫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虽昏迷倒惑,灵知终不可灭;虽流转纷扰,本体终未尝动。
此岂非寂照真源,止观血脉,定慧根据乎?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
念心性,名为止观。思惟忆持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盖念者始觉之智,佛者本觉
之理也。
就此念佛法门,有念自佛、他佛、自他佛之不同。若单念自佛,与参禅、止观全同
。若单念他佛,与参禅、止观,亦异亦同。若双念自他佛,与参禅、止观,非异非同。
夫念自佛者,是四念处观,所谓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若一切法门,不为四念
处所摄,即外道法。故知与禅观同也。
夫念他佛者,或念相好、或法门、或实相,或不能作此三种念者,则但持名号。若
念相好,一往似与禅观异。然必止息异 |
|
r****n 发帖数: 8253 | 36 E
称。
极其严重错误。本来真如是形容缘起法的,是有为世间,但是被大乘搞成了一种本体论
。变成了类似婆罗门的梵的本体性概念,变成了我见。变成了类似万物有灵(一切法皆
有涅槃性)的低级泛神论。
原始佛法的涅槃,和大乘的真如完全是两回事。
真如,梵语tathata,意思是“如是呈现的状况”,杂阿含经说“缘起法者,非我所作
,亦非余人作。 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
住”。。。“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
、不颠倒。
这就是原始的真如之意,意思是缘起法在世间常住不变,如是呈现。
但是大乘将真如变成了一种创生本体(后期演化成一切唯心造的唯心论),搞出了真如
缘起,以其为究竟。
缘起法的如是呈现和寂灭的涅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一种是五蕴有为法的法则,一种是无为法。
如果把五蕴有为法的法则误认为是终极,则必然变成不二论,本体论,导致对五蕴无法
彻底否定,如此必然堕生灭轮回。
大乘的真如,法身,如来藏,本心,实际都是大乘的涅槃的异名。这种涅槃,是一种“
活性”的涅槃,是一种类似上帝的主宰性概念。它是世界的创生本体。
而原始 |
|
r****n 发帖数: 8253 | 37 在原始佛法和上座部佛教里面,不仅代表世间现象的有为法是无我的,而出世间的涅槃
也是无我的,因为涅槃不具备主宰独立的性质。
所以才说一切法无我,一切有为法无常。也是三法印中的重要内容。
而大乘的如来藏,被认为是涅槃的异名,伪经《涅槃经》明确的提出常乐我净思想,将
无常,苦,无我弄成不了义,进行贬低。
如果涅槃经也是佛陀真实写的,那么站在旁观的角度,就可以说佛陀纯粹是个精神分裂
,而且它竟然一辈子向他的周围的几乎全部是声闻的弟子宣传一种不了意的学说。而在
临死前彻底否定,弄成不了意。而且是在说北传涅槃经的时候说常乐我净,说南传涅槃
经的时候,却又说无常苦无我,这是个疯子,而不是智者。
当然,佛陀不是精神分裂,是编造大乘伪经的邪徒在通过编造伪经降低佛陀的形象。
道。 |
|
a**u 发帖数: 8107 | 38 ☆─────────────────────────────────────☆
runsun (runsun) 于 (Thu Mar 11 13:02:30 2010, 北京) 提到:
真正的佛法,是对人和世界的完全彻底的否定,因为彻底否定带来彻底的放下,才有彻
底的解脱。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佛法的精髓。
人和世界就是五蕴,就是世间,就是苦,就是轮回。
大部分人修行,是希望停止世间的苦,但是要享受世间的乐。更好的享受。
人们幻想有天堂,有极乐世界,幻想解脱后可以天上天下来去自由,可以不受因果控制
甚至随意操控因果。追求这些的本质就是渴望更好的享受世间乐。
当他们听到智慧的佛陀说解脱是五蕴寂灭,在世间苦灭的同时,连世间乐也灭了,他们
会害怕,会恐惧,会难以接受。正如佛陀所说“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
这种心理,是大乘伪佛法产生以及很多人信大乘伪佛法的根本原因之一。
没有彻底的对世界,对人,对自我的完全否定,就没有正见的生起。就不可能导向于五
蕴寂灭的涅槃。
涅槃,将使得一个“人”失去世间的一切。记忆,经验,感情,...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633 | 39 略说修学菩提心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
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
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
。佛学研究应大... 阅读全帖 |
|
r******3 发帖数: 586 | 40
如来藏经典有说如来藏就是涅槃的异名啊。
如此当然要看看是不是真的都是同一个。
《胜鬘经》
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涅盘界者即是如来法身 |
|
l*t 发帖数: 1695 | 41 净宗念的是佛啊
是阿弥陀佛,也是自己的佛性啊
若是执着景象,也不好啊
所谓感受和境界,对于不同的方法教派,可以说“同出而异名”。 |
|
l*t 发帖数: 1695 | 42 大安般守意经里面也有讲的。
佛道的修身方法同出而异名啊,只是佛法是透彻和了义的。
中国自古以来,从道入佛门的人太多了 |
|
l*t 发帖数: 1695 | 43 净宗念的是佛啊
是阿弥陀佛,也是自己的佛性啊
若是执着景象,也不好啊
所谓感受和境界,对于不同的方法教派,可以说“同出而异名”。 |
|
l*t 发帖数: 1695 | 44 大安般守意经里面也有讲的。
佛道的修身方法同出而异名啊,只是佛法是透彻和了义的。
中国自古以来,从道入佛门的人太多了 |
|
a*****y 发帖数: 33185 | 45 词语解析
1、金刚:指金刚石,喻坚利之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
若用。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
2、般若: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
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
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4、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常道也,贯摄也,贯穿所应说义,
摄持所化众生。
5、顿悟: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
慧能为代表)
6、渐悟: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次第渐修,方可悟入。顿渐虽殊,而
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7、三藏:它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
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后,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及辩论法相的典籍)。
【如是我闻一时】 佛告阿难,结集时必以此数字冠诸经之首,如是者,表佛说皆
如,所谓诸法如义,我闻是阿难自称,以凭信实也。一时,言说法时也,佛说般若经六
百卷,凡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
一会,...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46 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要始
西藏白教第二十四代上师白莲花造
藏德客齐达瓦桑杜喇嘛译
英美国伊文思温博士校释
三密弟子光明心译汉
敬礼顶礼宝贵白系历代上师
所造文体为方便凡俗连续之能知,使之面对圣智故,此中阐明修法引导,名曰俱生
大手印。计分为三:一 入门教言。 二 本文要义。 三 结述。
一 入门教言
(一) 世间教言
具如他处所明。
(二) 出世教言
1 归依发心与上师相应
以归依,发心,及与上师相应为发端。
2 七支禅坐
现证毗卢遮那论云:端直其身,坐金刚座,专系一缘,为大手印。备此,双足应作
佛座之式。双手平衡,置于脐下。脊柱劲挺,胸部前突。屈颈如钩状,下颚紧压喉结,
舌抵上颚。心流常随感觉而起,以感于外物者为甚,是以目勿转瞬,或勿迁动,唯应注
视一处,约当于五英尺有半之距离。上乘七支禅坐,名曰毗卢遮那七法,亦即了解心物
过程之七法。所谓调整身体以深入禅定之五重法式,即由此成立。
3 七支禅坐之果
双腿交叉,调节入息。双手平衡,体内热流分布。脊柱劲挺,胸部前突,调节脑液
,普及全身。屈颈调节出息。 舌抵上颚,目注一处,灵热入于中脉。如是五种气流,
既入中脉,专司其他机能之气流,同时亦...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47 藏传佛教宁玛派
刘立千著
一、 宁玛派的传承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1】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2】时期是采取
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
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赖以不断
(《青史》【3】上84页)。《青史》说,这些在家庭或居山岩的俗人对佛法非常敬重
,也重修持。安达?热巴坚王【4】以前所有的《甘珠尔》、《丹珠尔》【5】他们都保
持得很完整。过去吐蕃时期所译经典,大部分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得到(《青史》上84页)
。为什么这些俗人没有遭到灭法厄运?由于当时达磨赞普【6】破坏的对象是寺庙和僧
团,还未来得及对付这些在家的信徒。《西藏王臣记》【7】说,有些外表是在家的俗
人,实际是在家修持密咒金刚乘【8】的人士,他们没有露出出家人相,当时藏王和他
的左右大臣都未注意到,故未遭到迫害。像这样的人还为数不少。一切智者?耶桑孜巴
【9】说,那时律乘教法【10】虽然衰落了,但大密咒金刚乘教法方面直到如今都未衰
落过《西藏王臣记》76页)。公元10-11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到...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48 藏传佛教格鲁派
刘立千著
一、 格鲁派的传承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1】(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2】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
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
噶当寺院,如德瓦坚【3】、桑浦【4】、聂塘【5】、纳塘【6】、玖莫隆【7】
等,依止聂塘巴?扎巴僧格【8】、耶协僧格【9】、聂温?衮噶白【10】、顿桑巴
【11】、噶希巴?罗桑【12】、仁达瓦【13】等学习了龙树的理聚诸论、慈氏诸
论、俱舍、律经、量论等,还听了噶当教典派的《道次第导引》【14】,系统地学
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
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15】,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
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
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当时,宗
喀巴所处的时代正是教派僧人争夺政权【16】,进行战争,醉心政治,佛法宗教无
人过问之时,以致寺庙戒律松驰,僧人放荡...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49 藏传佛教格鲁派
刘立千著
一、 格鲁派的传承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1】(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2】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
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
噶当寺院,如德瓦坚【3】、桑浦【4】、聂塘【5】、纳塘【6】、玖莫隆【7】
等,依止聂塘巴?扎巴僧格【8】、耶协僧格【9】、聂温?衮噶白【10】、顿桑巴
【11】、噶希巴?罗桑【12】、仁达瓦【13】等学习了龙树的理聚诸论、慈氏诸
论、俱舍、律经、量论等,还听了噶当教典派的《道次第导引》【14】,系统地学
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
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15】,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
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
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当时,宗
喀巴所处的时代正是教派僧人争夺政权【16】,进行战争,醉心政治,佛法宗教无
人过问之时,以致寺庙戒律松驰,僧人放荡...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50 【禅那】
(术语)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
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
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
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次第禅门一
上曰:‘思惟修者,此可对因。何以故?思惟是筹量之念,修是专心研习之名,故以对
修因。’大乘义章十二曰:‘上界静法审观方成,名思惟修。’俱舍论二十八曰:‘依
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是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
同光记十八曰:‘由定寂静慧能审虑。(中略)驮南,此云静虑,旧云禅。或云禅那,
或云持阿那,皆讹也。(中略)婆沙八十三云:静谓等引,虑谓遍观,故名静虑。’(
等引为定之异名)。修得此禅那,则死后必生于色界之四禅天。外道为生天而修之。佛
者为依此发无漏智而修之。欲成就之。必脱离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外道佛法,其揆一
也。梵Dhya%na。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这里面有定还有观,有如实知见。三昧有观的含义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