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安隐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h***e
发帖数: 2823
1
没有屁事没有。但要是轮着棍子打砸抢,罪加一等不应该吗?


: 预谋是要有犯罪意图,蒙面可能有犯罪意图,但也可能没有,例如只是为了保护
个人隐

: 私。

: 不可以


发帖数: 1
2
可以,但结果就是我说的:法律细如牛毛。


: 没有屁事没有。但要是轮着棍子打砸抢,罪加一等不应该吗?

: 个人隐

a*******g
发帖数: 867
3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
。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
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
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
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
,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
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
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
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
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
,将当
l*******t
发帖数: 1016
4
两岸统一的最佳最快最和平途径
就是两岸当局都皈依道教 或者佛教 将道教或者佛教确立为国教
道教推背图已经表明了两岸统一的标准
第四十四象 丁未 坎下離上 未濟
谶曰 日月丽天 群阴慑服 百灵来朝 双羽四足
颂曰
而今中国有圣人 虽非豪杰也周成
四夷重译称天子 否极泰来九国春
金圣叹注解:「此象乃圣人复生,四夷来朝之兆,一大治也。」
佛教的药师经也说得很清楚
【复次,阿难!若刹帝利灌顶王等,灾难起时,所谓:人众疾疫难,他国侵逼难,自界
叛逆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彼刹帝利灌顶王等,尔
时应于一切有情,起慈悲心,赦诸系闭。依前所说,供养之法,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
如来。由此善根,及彼如来本愿力故,令其国界,即得安隐,风雨顺时,谷稼成熟,一
切有情,无病欢乐。于其国中,无有暴恶。药叉等神,恼有情者,一切恶相,皆即隐没
。而刹帝利灌顶王等,寿命色力,无病自在,皆得增益。】
n********n
发帖数: 8336
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奥义书的关系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pr 20 07:40:17 2016, 美东)
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奥义书的关系 
   在印度的哲学思想中,最大正统为吠檀多,最大异端是佛教,二者的相互关
系影响了印度思想史。大多数印度思想史家认为,佛教的基本世界观乃是从吠檀多奥义
书思想发展而来,实际上佛陀本人的确受到奥义书思想重大的影响,比如业力,因果,
三世轮回,苦,解脱,四禅八定,六道众生,诸天等等。但是前者的核心部分乃是在宣
扬形而上的本体论,籍禅修,苦行等方式,期待小我(本具自性)与本有的真常大我(
如来藏)合二为一而脱离三世轮回之苦,回归清净的本性。而后者的核心思想乃是利用
诸法缘起的理论,倡导无常,苦,无我等思想,通过正见断除错误的思想观念,认清事
实真相,再通过修习八正道断除贪嗔等习气,而得解脱。 
佛灭数百年后,奥义书的思想日益深入的渗透到佛教中,使佛教的思想逐渐的产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6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宇宙中最高的道
欢迎诸位收看正觉的弘法节目,在这里有很多亲教师为大家演说佛法,都是非常
胜妙的。如果有人问您为什么要看这种节目?您要告诉他:佛法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您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所以您不想看;当您知道佛法对我们是这么重要的时候,您
就非看不可了,因为不看的话,对自己的损失就太大了!
阿弥陀佛是一句佛号,也是最好的祝福!阿弥陀佛是一尊佛,也是三十六万亿一十
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 阿弥陀佛,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光即是空间,寿就是时
间,空间与时间交叉这一刻,就是您生命存在的当下,这是最好的祝福,是无量的祝福
,一切平安、健康、吉祥、快乐等等,都包含在里头;所以诸位听到这一句佛号,应该
欢喜信受。不要像有一位,他母亲病危送回家里等待命终,我们就帮她念佛,念到天亮
之后,没想到她又活过来了。她的儿子很惊讶,跑去问他父亲说:“爸!怎么他们替她
念阿弥陀佛!妈又活过来了?”他的父亲骂他说:“死仔啊!你以为他们念阿弥陀佛是
叫她赶快去死、赶快去死啊?”这就是说,没有听人说佛法,才会有这样天大的误会。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什么样的人在学佛”?
佛教是古老的宗教,可是在今天也是被误解最多的宗教。...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7
修行是在修什么?主要修心。对了!那么人到底有几颗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
题!有的人会说:“我只知道我有一颗心。”对一般人来说,他当然只知道有一颗意识
心,其他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他不知道“识”就是心。眼睛所能了别的,不是鼻子所
能知道的;鼻子所能闻到的味道,耳朵当然无法辨别,五个识都有祂的界限和功能差别
所以称为识,而识就是心。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识不难了知,大家都能够清楚地知道;
但会讲到第七识、第八识的,唯有佛教。为什么其他宗教都说六识论,唯有佛教跟人家
不同而说八识?因为这是 佛来人间告诉我们的,佛才知道一切众生都有八个识,不是
六个识而已;所以,六识论不是佛教,八识论才是佛教,这是千古定义,不可怀疑。怀
疑佛教的八识论,您就找不到佛教在哪里了。
为什么六识论的人不相信八识论?因为他不知道第七识在哪里?八识之中,第八识
最不可思议,甚深极甚深,第七识就极难了知了,何况是第八识;难了知的原因,是因
为离您太近了。有人不信邪,以为离太近才看得更清楚啊!怎么会不知道呢?那我就告
诉您吧!您看过自己的眼睫毛吗?有人说: “笑话!拿镜子来不就看到了吗?”是啊!
是看到了,但那是镜子...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456
8
苏州日报讯 文物征集、会馆改建、厅堂布景……今年10月即将开馆的中国昆曲博物馆的
各项准备工作已进入倒计时,记者昨日从筹备小组了解到,全国著名的昆剧史专家陆萼庭
向昆曲博物馆捐赠了一批极有价值的昆剧资料,大大丰富了该馆的馆藏文物。
昆坛“曲圣”俞粟庐1896年的书法作品《怀素自叙释文》堪称此批史料中的“代表作”,
是陆老1954年在上海某旧书摊上觅得,作品共四页,起首钤“俞”字印章一枚,落款为“
吴郡俞宗海于安隐处”,并钤有“粟庐”、“宗海之印”二枚,其笔墨古朴端庄、遒劲秀
逸,实为昆曲文物之珍品,除了这件珍藏了半个世纪的“宝贝”,陆萼庭还将自己保存了
23年的手稿以及赵景深、俞振飞手迹及其他昆曲文物也无偿地捐赠给中国昆曲博物馆。作
为建国后颇有影响的一部昆剧史专著,陆萼庭将《昆剧演出史稿》1980年的初稿捐赠,而
已故的昆曲专家赵景深与上世纪四十年代与陆老通信的十封信札,也被精心保存的他无偿
捐出,这十封信札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而且墨色字体全部用小号的狼毫
圭笔书写而成,清丽流畅,飘逸俊美,犹如一件艺术品。而俞振飞八十岁时书写赠送给陆
老的行书立轴以及晚清著名人物画家胡
l*******t
发帖数: 1016
9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两岸统一的最佳最快最和平途径
两岸统一的最佳最快最和平途径
就是两岸当局都皈依道教 或者佛教 将道教或者佛教确立为国教
道教推背图已经表明了两岸统一的标准
第四十四象 丁未 坎下離上 未濟
谶曰 日月丽天 群阴慑服 百灵来朝 双羽四足
颂曰
而今中国有圣人 虽非豪杰也周成
四夷重译称天子 否极泰来九国春
金圣叹注解:「此象乃圣人复生,四夷来朝之兆,一大治也。」
佛教的药师经也说得很清楚
【复次,阿难!若刹帝利灌顶王等,灾难起时,所谓:人众疾疫难,他国侵逼难,自界
叛逆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彼刹帝利灌顶王等,尔
时应于一切有情,起慈悲心,赦诸系闭。依前所说,供养之法,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
如来。由此善根,及彼如来本愿力故,令其国界,即得安隐,风雨顺时,谷稼成熟,一
切有情,无病欢乐。于其国中,无有暴恶。药叉等神,恼有情者,一切恶相,皆即隐没
。而刹帝利灌顶王等,寿命色力,无病自在,皆得增益。】
i******8
发帖数: 93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
。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
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
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
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
,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
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
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
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
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
,将当
a*******g
发帖数: 867
11

此段见于《大品释问经第十八》,更多的上下文如下:
世尊问曰。拘翼。汝何因得离得喜。谓于我得法喜耶
时。天王释答曰。大仙人。我作是念。我于此命终。生于人间。彼若有族。极大富乐。
资财无量。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封户.食邑种种具足。谓刹利长者族.梵志长者族.
居士长者族及余族。极大富乐。资财无量。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封户.食邑种种具足
。生如是族已。成就诸根。如来所说法.律有得信者。得信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
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学智。学智已。若得智者。便得究竟智。得究竟边。学智。
学智已。若得智.不得究竟智者。若有诸天。有大福祐。色像巍巍。光耀炜烨极有威力
。安隐快乐。长住宫殿。生于最上。我生彼中
于是。天王释而说颂曰
舍离于天身  来下生人间
不愚痴入胎  随我意所乐
得身具足已  逮质直正道
行具足梵行  常乐于乞食
学智。学智已。若得智者。便得究竟智。得究竟边。学智。学智已。若得智.不得究竟
智者。当作最上妙天。诸天闻名。色究竟天。往生彼中。大仙人。愿当得阿那含。大仙
人。我今定得须陀洹
世尊问曰。拘翼。汝何因得此极好.极高.极广差降。而自称说得须陀洹耶
时。天王释以偈答曰
p****y
发帖数: 23737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法王的意思是什么?
http://baike.baidu.com/view/732226.htm
【法王】
(梵dharma-ra^ja,藏chos-rgyal)
原为对佛的尊称。后来也引申为对菩萨、阎王及西藏、日本之某些佛教领袖的称呼
。‘王’有‘最胜’及‘自在’义;佛为法门之主,以自在化众生,故称法王。如《无
量寿经》卷下(大正12·275b)︰‘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
愿皆令得道。’《法华经》〈譬喻品〉(大正9·15b)︰‘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
众生,故现于世。’此外,法王也用来称呼菩萨,如《大宝积经》卷九〈密迹力士会〉
(大正11·50c)︰‘菩萨有四事名曰法王。何谓为四?一曰不舍道心;二曰亦复劝化
他人发意;三曰以诸德本劝助道心,所可闻者意广无极;四曰一切释梵及四天王,其诸
声闻并缘觉地,至于无极无坏,弘广无穷之业。’
此外,法王也是冥界阎魔王的别名。因其依法判定冥界众生之罪,故有此称。藏传
佛教之各派领袖也往往被称为法王。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萨迦派首领八思巴受封
为‘大宝法王’;明成祖以后,萨迦派、格鲁派之上首喇嘛又分别受封为‘大乘法王’
、‘大慈法王’。日本
a*******g
发帖数: 867
13
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佛子: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著。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
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著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著。
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著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
r****n
发帖数: 8253
14
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
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杂阿含第
二七三经》
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想、思是心數法,
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對應P.T.S《巴利藏》的相當經如下:
saJJA ca vedanA ca cetasikA ete dhammA cittapaTibaddhA || tasmA saJJa
ca vedAnA ca cittasaGkhAro ti || ||
此可翻譯為:想和受是心所法,繫屬於心,是故想與受是心行
p*****n
发帖数: 141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所说的”空”的意义

=============
北传:杂阿含273经 南传:无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从禅觉已
。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
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
佛告比丘。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
.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
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
何。缘眼.色。生眼识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名眼肉形内地界。比丘
。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比丘。若彼眼肉形。
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
.轻飘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
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
.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
。比丘。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
比丘。诸行如幻
a*******g
发帖数: 867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玄奘法师译的阿弥陀经
乾隆大藏经·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195部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切皆是尊宿声闻,众望所识,大阿罗汉。其名曰:尊者舍利子、摩诃目揵连、摩诃
迦葉、阿泥律陀,如是等诸大声闻而为上首。复与无量菩萨摩诃萨俱,一切皆住不退转
位,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其名曰:妙吉祥菩萨、无能胜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
,如是等诸大菩萨而为上首。复有帝释、大梵天王、堪忍界主、护世四王,如是上首。
百千俱胝那庾多数诸天子众,及余世间无量天、人、阿素洛等,为闻法故,俱来会坐。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汝今知不?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
有佛世界名曰极乐,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今现在彼安
隐住持,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
“又舍利子,何因何缘,彼佛世界名为极乐?舍利子,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
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处
处皆有七重行列妙宝栏楯,七重行列宝多罗树,及有七重妙宝罗网,周匝围绕四宝庄严
——金宝、银宝
a*******g
发帖数: 867
17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http://www.qldzj.com.cn/htmljw/0118.htm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
净戒勿令毁犯。
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
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崖畔,不可
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
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
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喻如一人,手执蜜器,动转
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跳踯,难可禁制,当急挫
之,无令放逸。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其心。
S**U
发帖数: 7025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难可为说法者
杂阿含915经
尔时、聚落主受尼揵劝进已,往诣佛所,恭敬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岂
不欲常安慰一切众生,叹说安慰一切众生」?
佛告聚落主∶「如来长夜慈愍安慰一切众生,亦常叹说安慰一切众生」。聚落主白佛言
∶「若然者,如来何故为一种人说法,又复不为一种人说法」?
佛告聚落主∶「我今问汝,随意答我。聚落主!譬如有三种田∶有一种田沃壤肥泽,第
二田中,第三田塉薄。云何聚落主!彼田主先于何田耕治下种」?
聚落主言∶「瞿昙!于最沃壤肥泽者,先耕下种」。
「聚落主!复于何田次耕下种」?
聚落主言∶「瞿昙!当于中田,次耕下种」。
佛告聚落主∶「复于何田次耕下种」?
聚落主言∶「当于最下塉薄之田,次耕下种」。
佛告聚落主∶「何故如是」?
聚落主言∶「不欲废田,存种而已」。
佛告聚落主∶「我亦如是,如彼沃壤肥泽田者,我诸比丘、比丘尼亦复如是,我常为彼
演说正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示显现。彼闻法已,
依于我舍、我洲、我覆、我荫、我趣,常以净眼观我而住。作如是念∶佛所说法,我悉
受持,令我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聚落主!如彼中田者,我弟子优婆塞、优婆夷,
亦复如是。我
p*******y
发帖数: 782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为度人?
43、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
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彭二林即彭际清居士,他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贵族出身,
念佛往生。以上一段话即老实念佛的注解。古时有才干有德能之
人,不作官,隐居度日,后世为他立传。我最初读到历史中的隐士
传,深觉困惑,认为这些人对社会国家没有什么贡献,为其立传有
何意义?后来学佛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现身说法,与人无争。如
每人都不争不求,则社会必然太平。有能力争而不争,有能力求而
不求,隐士们真能作到,所以后世为其立传,实有深长意义。彭居
士说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他一生著书立说,度人无量,而心中
若无其事。《金刚经》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度无度相,彭居士
已作到了。学净土者只准心中存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别的什么
都没有。
Y**u
发帖数: 5466
20
☆─────────────────────────────────────☆
bigfool (fool) 于 (Sat Sep 11 21:59:45 2010, 美东) 提到:
关于一些人忽悠什么 大乘经没有叙述释迦佛过去世经过十地,以及
“释迦佛即使过去世累积了波罗密,也不是经过大乘经所说十地等过程”等妄论,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438175_0.html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438419_0.html
还是看看大乘经怎么说吧。
1.《过去现在因果经》
...尔时善慧比丘。于彼命终。即便上生。为四天王。以三乘法。化诸天众。尽彼天寿
。下生人间。为转轮圣王。王四天下。七宝具足。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
神珠宝。五玉女宝。六主藏臣宝。七主兵臣宝。千子具足。皆悉勇健。能伏怨敌。以正
法治。无诸忧恼。常以十善。化诸人民。于此寿终。生忉利天。为彼天主。寿终下生。
为转轮圣王。终其寿命。乃至生于第七梵天。上为天王。下为圣主。各三十六反。其间
或为仙人。或为外...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21
☆─────────────────────────────────────☆
pattern (放手) 于 (Sat Nov 7 06:30:45 2009, 美东) 提到:
佛陀所说的”空”的意义
大正藏杂阿含(三三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
。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
。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
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
聚灭。
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释
空:
e.g.眼睛看到一见东西,就是看到了, 不知来处,不会预先说我要看到了或谁造成了
这样的”没看到”
眼睛没看到一见东西,就是没看到了,不知来处,不会预先说我要”没看到”了或...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直有个问题
你的问题很好。
未来是由过去与现在决定的,有可变性。因为人的行为有固定模式,模式没有改变时,
未来结果又是可预测的。所以使自己的行为模式向上、向解脱,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方法
。佛陀说的五戒十善,是向上的行为模式;佛陀说八正道,就是解脱的行为模式。
杂阿含93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世尊!此迦毘罗卫国,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我每出入时,众多羽从,狂象
、狂人、狂乘,常与是俱。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
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
===============================================
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
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终时,不生恶趣,终亦无恶。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
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
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3
大智度论卷第一        龙树菩萨造
问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无有吾我,云何佛经初言如是我闻?
答曰∶佛弟子等虽知无我,随俗法说我,非实我也。譬如以金钱买铜钱,人无笑者。何以故?卖买法应尔故。言我者亦如是,于无我法中而说我,随世俗故不应难。如天问经中偈说∶
阿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于最后边身,能言吾我不?
佛答曰∶
阿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于最后边身,能言有吾我。
世界法中说我,非第一义。以是故,诸法空无我而说我,无咎。
复次,世界语言有三根本∶一者邪,二者慢,三者名字。是中二种不净,一种净。一切凡人三种语∶邪、慢、名字;见道学人二种语慢、名字;诸漏尽人用一种语,名字。内心虽不违实法,而随世界人共传是语故,除世邪见,顺俗无诤。
复次,若人著无我相言是实,余妄语,是人应难∶汝一切法实相无我,云何言如是我闻?今诸佛弟子,于一切法空无所有,是中心不著,亦不著诸法实相,何况无我法中心著?以是故,不应难言何以说我。如中论中偈说∶
若有所不空,应当有所空,不空尚不得,何况得于空?
凡人见不空,亦复见于空,不见见无见,是实名涅盘。
不二安隐门,能破诸邪见;诸佛所行处,是名无我法。
略说我义... 阅读全帖
n*******g
发帖数: 325
24
佛不是说过之前讲的三乘是智慧方便吗?在法华经提到: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
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
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
能受。’
‘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阿难肯定知道后面的才正确。。。
n*******g
发帖数: 325
25
佛不是说过之前讲的三乘是智慧方便吗?在法华经提到: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
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
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
能受。’
‘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阿难肯定知道后面的才正确。。。
a*****y
发帖数: 33185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箭喻经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鬘童子独安靖处。燕坐思惟。心作是
念。所谓此见。世尊舍置除却。不尽通说。谓世有常。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
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我不
欲此。我不忍此。我不可此。若世尊为我一向说世有常者。我从彼学梵行。若世尊不为
我一向说世有常者。我当难诘彼。舍之而去。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
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若世尊为
我一向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言者。我从彼学梵行。若世尊不为我一向说此是真谛。余
皆虚妄言者。我当难诘彼。舍之而去。
于是。尊者鬘童子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
。我今独安靖处。燕坐思惟。心作是念。所谓此见。世尊舍置除却。不尽通说。谓世有
常。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
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我不欲此。我不忍此。我不可此。若世尊一向知世有常
者。世尊。当为我说。若世尊不一向知世有常者。当直言不知也。如是世无有常。世有
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与不二论 ZZ
菩萨戒有一条, 不可对非法器传讲空性。
<虚空藏菩萨经> 里提过初发心菩萨的八根本罪。
“谓彼菩萨宿业因缘生五浊世。有余善根近善知识。归趣甚深大乘之法。发无上心智慧
微浅。是初发心菩萨。又从他闻甚深空法读诵受持。复于少智愚痴人前读诵解说。余人
闻已惊疑怖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退没乐声闻乘。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一
根本重罪。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及以大乘境界之
乐。坏菩提心。是故菩萨。宜应先知众生善根及了彼心。随其所堪次第说法。如入大海
渐渐至深。”
q****n
发帖数: 4574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最初的无明是怎么来的呢
过去已经有人替你问过佛了,我今天转达佛的意思给你:
这问题太复杂,很难说清,凡人很难理解。要理解它,需要学很多很多知识,要学很很
多很多年。在我们还没有把这问题搞清楚之前,人已经死了。佛打个比喻:
————————佛说箭喻经 ————
犹如有人身被毒箭。因毒箭故。受极重苦。彼见亲族怜念愍伤。为求利义饶益安隐。便
求箭医。然彼人者方作是念。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彼人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为长
.短.麤.细。为黑.白.不黑不白。为剎利族。梵志.居士.工师族。为东方.南方
.西方.比方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彼弓为柘.为桑.为槻.为角耶。未可拔箭。我
应先知弓扎。彼为是牛筋.为麞鹿筋.为是丝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弓色为黑.为白
.为赤.为黄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弓弦为筋.为丝.为纻.为麻耶。未可拔箭。我
应先知箭簳为木.为竹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箭缠为是牛筋.为麞鹿筋.为是丝耶。
未可拔箭。我应先知箭羽为飘毛.为鵰鹫毛.为鹍鸡毛.为鹤毛耶。未可拔箭。我应先
知箭 为錍.为矛.为铍刀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作箭师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
为长.短.麤.细。为黑.白.不黑不白。为东方.西方.南方.北方...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世亲菩萨谤大乘法之前后
说个寓言吧。
一群蛆在粪坑里吃粪,一只蛆觉悟了∶粪又脏又臭,毫无可取,有比吃粪更好的出路,就爬出粪坑不再吃粪,并把自己的觉悟告诉其他的蛆。
另一只蛆听到了,就说∶只要不断练习,粪其实不脏也不臭,只要不去注意脏臭,粪的本质是香甜可口的,吃粪也可以挺愉快,出不出粪坑是ㄧ样的,何必执著的要爬出粪坑不当蛆呢。
这个寓言,来自杂阿含说∶圣弟子观五蕴如病、如肿瘤、如肉中刺、无常、苦、空、非我。
又如杂阿含经的灰河喻。菩萨是教众生不再漂流于凶险灰河,而于凉风花香处安稳坐卧。而不是在灰河中开心的游来游去。
杂阿含1177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灰河,南岸极热 ,多诸利刺,在于闇处。众多罪人,在于河中,随流漂没。中有一人,不愚、不痴,聪明、黠\慧 ,乐乐、厌苦,乐生、厌死,作如是念∶我今何缘在此灰河,南岸极热,又多利刺,在闇冥处随 流漂没?我当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渐见小明,其人默念∶今已疾强,见此小明。复运手足, 勤加方便,遂见平地。即住于彼,观察四方。见大石山,不断、不坏,亦不穿穴,即登而上
。复 见清凉八分之水,所谓冷、美、轻、软、香、净,饮时不噎,... 阅读全帖
j******c
发帖数: 712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内观的开发-阿姜念
初地菩萨的标准,我查了一下,有的是这么解释的
初地菩萨有七个征象:(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心不退没。 (二) 不好诤讼。 (三)
身心柔软安
隐。 (四)说法时心得踊悦。 (五)对于佛法,信心清净。 (六)悲心湣念众生,给予他
们救护。
(七) 无嗔恚心,心常乐慈行。
如果是这个标准的,还真不好说谁谁谁是不是初地菩萨,因为这些标准很主观,而且外
人也很难判
断。
对于佛的标准,就好判断多了,入您所说,光是一个三十二相就够了。
S**U
发帖数: 702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善护自心
杂阿含619经[正闻本781经/佛光本633经](念处相应/道品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于私伽陀聚落北身恕林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过去世时,有缘幢伎师,肩上竪幢,语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护我
,我亦护汝,迭相护持,游行嬉戏,多得财利。』
时,伎弟子语伎师言∶『不如所言,但当各各自爱护,游行嬉戏,多得财利,身得
无为安隐而下。』
伎师答言∶『如汝所言,各自爱护。然其此义,亦如我说,己自护时,即是护他;
他自护时,亦是护己,心自亲近、修习、随护、作证,是名自护、护他。云何护他、自
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相应部47相应19经/私达迦经(念住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有一次,世尊住在孙巴国。孙巴国的城镇,名叫私达迦。
在那里,世尊召唤比丘们∶
「比丘们!从前,有一位旃陀罗竹竿特技表演者,举起旃陀罗竹竿后,召唤徒弟昧
达迦大林迦说∶『来!亲爱的昧达迦大林迦!你登上我的肩膀后,站到旃陀罗...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弥勒成佛的出处
中阿含王相应品第一
(六六)中阿含王相应品说本经第二
尔时。世尊在于燕坐。以净天耳出过于人。闻诸比丘于中食后集坐讲堂。共论此
事。
世尊闻已。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至讲堂比丘众前。敷座而坐。问诸比丘。汝等
今日以何事故集坐讲堂。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我等今日以尊者阿那律陀因过去事而说法故集坐讲堂。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汝等今日欲从佛闻因未来事而说法耶。
诸比丘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比丘因未来事而说
法者。诸比丘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世尊告曰。诸比丘。未来久远当有人民寿八万岁。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极大
富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飞。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女年五百乃当出嫁
。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唯有如是病。谓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更无余
患。
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有王名螺。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
。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
宝.主兵臣宝。是为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当统领此一
切地乃...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3
耆那教与佛教同属于新兴宗教思潮,强烈批判婆罗门教的新兴沙门集团。
耆那教也是初期佛教圣典记载的「六师」。
耆那教与佛教两者都无法摆脱印度教介入,但耆那教后来的发展仅限于印度,佛教则融
入更多异国文化的思想元素而被转型为世界宗教。
双方实际兴起与发展的时代重迭,宗教术语亦甚为接近,在宗教文化共构处甚多的情形
下,学界戏称两者为「姊妹教」。
佛耆两教教祖同样出身为剎帝利种姓(王族),彼此带领的教团亦在相同的社会基础与
环境成长与茁壮。
佛耆两教教理相似且宗教术语相同,教主的生涯与传记类似,共通的神话也不少。
佛教与耆那教皆称呼自己的宗教圣典为「阿含」,也同样以佛陀(觉悟者)、耆那(胜
者)、大雄(伟大的英雄)、如来、阿罗汉、世尊等词作为各自宗教究竟解脱之圣者的
称谓。
甚至西方学界在印度学研究的初期,将耆那教误解为佛教的一个支派。
耆那教的创始人为筏驮摩那,此人在初期佛教圣典被称为为「尼揵陀若提子」(
Nigantha Nataputta),沙门思潮中著名「六师」之一。与佛陀是同时代。
巴利语Nigantha是由Ni(离开)与Gantha(系缚)两字组成,意味着「已经解脱系缚者
」,至于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4
《印顺法师的悲哀》读后(下)
林建德
印顺法师一生努力为行菩萨道,换来的是批评与不认同,无怪乎他有「冰雪大地撒种的
痴汉」之感叹。
所以,如果印顺法师真有悲哀,这似乎才是他的悲哀。
修证的基础在闻思
关于「修证」的部分,恒毓在文章前面曾引到现代禅张嘉尹教授的话∶
李元松认为,台湾佛教的另一困境是对于佛教修证原理与方法的无知。佛教的修证,无
论是阿含、般若还是禅、密、净土,都是有系统、有次第的,而且是具体、明确的。但
是台湾的佛教界,上焉者尚能遵循经教,教育学人;中焉者把心理学知识与劝人为善的
人乘佛教相结合,误以为这就是修行;下焉者则强调灵异感应、健身养生、消灾解厄。
……对台湾佛教最具影响力的印顺法师因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佛法修证道的重要性,将志
求解脱的壮志贬抑为「小乘急证精神的复活」,认为传统汉传佛教中重视修证道的禅、
密、净土是偏离正道的佛法。不少佛教徒与佛学研究者均受其影响,对禅宗、密教和净
土宗存有否定和排拒的心理。这种种因缘都使汉传佛教的修证道处于晦暗不明的状态。
上述引文中,笔者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笔者同意「台湾佛教的另一困境是对于佛教
修证原理与方法的无知」,而台湾佛教...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傲慢的种类?zz
杂阿含56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时,有异比丘尼于尊者阿难所起染著心,遣使白尊者阿难∶
「我身遇病苦,唯愿尊者哀愍见看!」
尊者阿难晨朝著衣持鉢,往彼比丘尼所。
彼比丘尼遥见尊者阿难来,露身体,卧床上。
尊者阿难遥见彼比丘尼身,即自摄敛诸根,回身背住。
彼比丘尼见尊者阿难摄敛诸根,回身背住,即自惭愧\,起著衣服,敷坐具,出迎
尊者阿难,请令就座,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时,尊者阿难为说法言∶
「姊妹!如此身者,秽食长养、憍慢长养、爱所长养、婬欲长养。
姊妹!依秽食者,当断秽食;依于慢者,当断憍慢;依于爱者,当断爱欲。
姊妹!云何名依于秽食当断秽食?谓∶圣弟子于食,计数思惟而食,无著乐想,无
憍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持身故,为养活故,治饥渴病故,摄受梵行故,宿诸
受令灭,新诸受不生,崇习长养,若力、若乐、若触,当如是住。
譬如∶商客以酥油膏以膏其车,无染著想,无憍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运
载故。
如∶病疮者涂以酥油,无著乐想,无憍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疮愈故。
如是,圣弟子计数而食,无染著想,无憍慢想,无摩拭想,无... 阅读全帖
z**h
发帖数: 294
36
作者:真净法师 300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引 言
由于苏州西园寺经常举行“皈依共修”法会,所以有很多人对“南摩布达耶,南磨
达摩耶,南磨僧伽耶”产生了兴趣。大部分人都知道它们是指“归依佛,归依法,归依
僧”,但大都不理解为何有个“耶”音在每个皈依的结尾,甚至有人说“耶”字本不应
该有。因此,我想对这个字的作用做一个简单的说明,也想以此为契机,谈谈对三皈依
的原义和其在整体佛教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理解.
一.“耶”在梵文语法里是“与格”
“南摩布达耶,南磨达摩耶,南磨僧伽耶”是音译自梵文,是梵文“Namo
Buddhaaya, Namo Dharmaaya, Nama.h Sa^nghaaya”的音译,而“(a)ya” 音译就是“
耶”。在梵文(或巴利文)的文法中,一个名词(或形容词)有八个格,即主格、呼格
、对格、具格、与格、从格、属格和处格。每个格的表现形式在于单词的后缀变化。现
在以“Buddha”(佛)这个单词为例子,把这八个格的语法变化表列如下:
格 单数 复数
主格:主语 Buddho Buddhaa
呼格:称呼语 Budd...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7
善哉 善哉
SeeU Psoliton 两位法友善思考,善说法
再次佩服
“愚痴无闻凡夫于五受阴作常想.安隐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
于此五受阴保持护惜。终为此五受阴怨家所害。”
无为法 不可以 有为法 论之。
只论 无常 苦 无我
可做 苦与苦灭 论之。
佛陀说 我所说的法,只有苦与苦的熄灭。
====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为何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是恶邪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21 14:21:18 2012, 美东)
是。这是理解「无我」的一个关鉴。
经文的说法,是∶漏尽阿罗汉,如实见法,不可施设(有我),只能说「诸苦永尽」。
经文∶
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
...
当如是答∶『漏尽阿罗汉色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寂静、清凉、永没;受、想、行、
识亦复如是。』
对于主张离五蕴有「心」或「我」的,经文也反对。
复问∶
「非色、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答言∶
「不也,尊者舍利弗!」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38

别的
华严经这一段不错。
我觉得阿弥陀佛以愿力建佛土,让到佛土的人都能最后解脱,也算是帮人建立解脱因缘。
佛说三皈依,首先是皈依佛---以佛为庇护所。
这是他自己说的,不是后人为了尊重佛而故意加上的。(见下)
既然佛说应以我为庇护所,别人来了他当然应该有所负责,
不仅仅是宣示一下教理了事。
既然说要负责,他就必须有负责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什么?
这一点在ken wilber 关于宗教中的guru和大学中的teacher的区分中也有说明,
guru(应该可以对应明师),不是teacher,下课就完事,所有的行为只是职业生涯。
guru是要负责你学会的。
(当然建立因缘的前提是人要有求解脱的心,因为人都有自由意志,所以佛才有不问不
说的说法)
--------
回顾一下
这个事情本来复杂,不是一言两语能说得清楚。
按说这个版以前都谈论过了,到底哪些可以说清楚,修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说清楚。
正向说清楚(就是确认性地说清楚)还是反向说清楚(就是把行不通的都排除掉)
这篇文本来是因为俱乐部贴了,我觉得不错才转过来的,
主要是欣赏那句话:
【须常研知自身 所作为何事, 所结又何果】
不过真要说到“明...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706
39
http://www.dhamma.net.cn/books/ysfj/zahj50/zahj50j001-12.htm
(二八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
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
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
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
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
。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
.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
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
.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
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
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
灭故生灭。生灭故老...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0
My old post:
在原始佛教的《杂阿含经》,有说 「刹那」与「刹那生灭」吗?
对照北传汉译《杂阿含经》和南传巴利文的《相应部》,近于「刹那生灭」的说法见于
北传的《杂阿含经》, 而不见于南传的《相应部》。所以「刹那生灭」的说法应当属于
部派佛教,而且跟说一切有部有关。
What's common between 2 诵本 is the mind changes quickly, much faster than
material body change. What's in question is the unit of time for change.
杂阿含290经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
,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
时克,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譬如弥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技条,放
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
The corresponding Pali SN12.61 reads:
"It would be better for th...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41

My old post:
在原始佛教的《杂阿含经》,有说 「刹那」与「刹那生灭」吗?
:对照北传汉译《杂阿含经》和南传巴利文的《相应部》,近于「刹那生灭」的说法见于
:北传的《杂阿含经》, 而不见于南传的《相应部》。所以「刹那生灭」的说法应当属于
:部派佛教,而且跟说一切有部有关。
非常同意,「刹那生灭」是部派的说法,但是现在的南传教的禅法也是按照「刹那生灭」
的线路走的,比如马哈西,而且他们的论里有进一步的探讨,如果没有记错的话
What's common between 2 诵本 is the mind changes quickly, much faster than
material body change. What's in question is the unit of time for change.
杂阿含290经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
:,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
:时克,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譬如弥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技条,放
:一取一,彼心...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2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07:20 2012, 美东) 提到:
欢迎大家引用杂阿含和相应部讨论 :)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21:15 2012,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65: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3
某导师创立的某觉会的自称什么毛狮子的信徒看到楞严咒居然都不放过污蔑藏传佛教的
机会,胡言乱语地说喇嘛教最怕楞严咒,只好给他长点知识:
「楞严咒」诸本对照逐字对译——兼议「大佛顶」与「大白伞盖佛母」的关系

汉传佛教中有一重要的咒——「楞严咒」(亦称为「大佛顶陀罗尼」),其出自于“唐
.般剌蜜帝”所译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中(亦有几种单
译本);同时藏传佛教中,亦有一与之相似的咒——「大白伞盖陀罗尼」,其出处为“
元.真智”等译的《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亦有“沙啰巴”的异译本《佛顶大
白伞盖陀罗尼经》等);此二经文说法时机、人物等完全不同,但其二者咒文内容、作
用、功能上却完全相似,并且名称上亦有相同之处;因此,有人即说此二者相同,但亦
有人说此二者不同。因其二者翻译手法及出处等处的明显不同,所以,并不容易直接看
出其内在关联。本文试从「楞严咒」各个版本译文的完整对照中,通过其音译或意译,
还原出相应的梵文及对应的汉文译文,并以此来确认出汉传的「楞严咒」与藏传的「大
白伞盖陀罗尼」间的异同。同时,亦由此对照,为「楞严咒」确认出相对最为准确的咒
文及译文。
...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十七节课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
昨天讲了以恒河沙数的身体作布施,不如念《金刚经》一偈的功德大。此时,须菩提听
到这部经的殊胜功德,深深地了解此经密意,生起极大欢喜心,悲泪俱下,陈白佛言:
“稀有,世尊。”
〖涕泪〗:是从空性方面而言的。须菩提确实体会到这部经殊胜无比,当佛宣说其了义
功德之后,他从心坎深处激动不已,《入中论》说:“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
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汗毛自动竖。”可见,须菩提是空性法门的法器,佛陀见到
须菩提热泪盈盈,已经流出眼泪了,可以给他宣讲空性了!
〖悲泣〗:是从大悲方面来讲的。须菩提了知空性法门相当殊胜,但三界轮回中的许多
众生无缘得闻,于是生起无比的大悲心,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就像佛经中所说:“大
悲心是一切菩萨之根本,大悲心是一切智慧之母。”
〖稀有〗:藏文中有两个“稀有”,唐玄奘译的是“甚奇稀有,世尊!最极稀有,善逝
!”也是用了两次感叹。我们有些人也是这样,以前没有听过《金刚经》,现在知道它
的功德这么大,也快要流泪了。
须菩提为什么赞叹“稀有”呢?因为依靠这样的空性,...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十七节课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
昨天讲了以恒河沙数的身体作布施,不如念《金刚经》一偈的功德大。此时,须菩提听
到这部经的殊胜功德,深深地了解此经密意,生起极大欢喜心,悲泪俱下,陈白佛言:
“稀有,世尊。”
〖涕泪〗:是从空性方面而言的。须菩提确实体会到这部经殊胜无比,当佛宣说其了义
功德之后,他从心坎深处激动不已,《入中论》说:“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
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汗毛自动竖。”可见,须菩提是空性法门的法器,佛陀见到
须菩提热泪盈盈,已经流出眼泪了,可以给他宣讲空性了!
〖悲泣〗:是从大悲方面来讲的。须菩提了知空性法门相当殊胜,但三界轮回中的许多
众生无缘得闻,于是生起无比的大悲心,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就像佛经中所说:“大
悲心是一切菩萨之根本,大悲心是一切智慧之母。”
〖稀有〗:藏文中有两个“稀有”,唐玄奘译的是“甚奇稀有,世尊!最极稀有,善逝
!”也是用了两次感叹。我们有些人也是这样,以前没有听过《金刚经》,现在知道它
的功德这么大,也快要流泪了。
须菩提为什么赞叹“稀有”呢?因为依靠这样的空性,...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46
话说焰摩迦得法眼净后,舍利弗又对焰摩迦说了一个故事。舍利弗说,我说这个故事作
为一个比喻,有智慧的人听了这个比喻以后,就会了解到背后的含义,进而有机会获得
解脱。
故事是这样的。过去,有一个家族里的长者,是大富之家,有用不完的钱财。为了要保
护好这些钱财,他就广发告示,想要招一些仆从来帮忙看家护院。这时,他的一个仇家
恶人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心生一计。这个恶人就假装对这个长者非常友好的样子,
前来应聘仆从。果然,他顺利地被长者选中了,成为家里的仆从之一。这个恶人于是就
常常伺候在长者的身边,表现的尽心尽责,晚上很晚才睡觉,第二天又很早地起床,说
话非常谦卑,做事非常谨慎、恭敬。长者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
孩子一样看待,对他没有丝毫的戒备与怀疑。这时,这个恶人看到机会来了,于是偷偷
准备好了一把锋利的匕首,藏在身边。一日,乘着长者不注意的时候,迅猛地将利刃刺
向长者,当场就要了他的命。
尊者舍利弗接着问焰摩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那个仇家恶人,与长者假装亲近
友善,并非是为了帮助这个长者,而是随时准备加害于他。但这个长者却不加细查,轻
信恶人,以致最终被害。是这样...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491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证严法师 开示 法华经 20141103
20141103晨起薰法香如是我闻思(个人笔记草稿,仅供参考,正确内容,请以未来大爱
台播出的为主,感恩!)
法中大善勇勐精修,
断恶法之心明,勤谓精进,明于善恶;
断事敏锐捷才,对治懈怠,圆满善业;
法无染着精纯。
用心啊!法,我们学佛法一定要很用心,起心动念,这都是在我们的用功修行中。
起一念心、动一个念,是不是完全是善?是利益人群吗?这我们都要很用心,守好善心
、利益人群这念心。若是没守好,一念偏差失误,起一念贪心,动一念恶,可能我们所
有修行清淨就受到污染了,污染心一起,这个污染它就如一种病毒一样,不断再扩散,
不断複製,恶念实在是很可怕。所以我们一定守好这念心,是善是利益人群的大善,我
们要勇勐精进,善念不间断,一定要勇勐精进去受持。
还要断恶法的心,要很明朗,我 们若是心念一点点的煳涂,善恶不会分,若这样
,无意中恶念让我们偏差。在《贤愚经》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就是说一对兄弟,一个从
小就很聪明,是非分得很清楚,慢慢长大,哥哥是这样,事理分清楚。那时代的国家,
大家互相借钱,或是家庭的事情,或者是社会人事,那时候没有什麽官府,或者是什麽
契约等等,没这些的事,但是有保证,这种...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法华经》的三车喻
《法华经》的三车喻。
在这个经典中记载:有一个大富长者,他的二三十个孩子们,平时都在五百人居住的大
屋宅当中嬉戏。有一天这个大屋宅突然发生大火,长者心里面想著,自己虽然可以安然
的全身而退,但是这些孩子们,却在火宅中欢乐嬉戏,全然不觉不知也不惊不怖,不能
够了知将要受大火焚烧的危险。长者虽然一再的善言去劝导、去诱导这些的孩子,可是
孩子完全不在意,依旧在屋宅内欢乐嬉戏。於是长者他来施设方便,来诱引这些孩子,
就告诉这些孩子们说,有羊车、鹿车、牛车,在屋宅门外可供游戏。这些孩子听到了,
心里面就生起了欢喜,都争相的要跑出屋宅;等到了屋宅门外,就向这个长者索取车子
。这个时候长者赐给每一个孩子一部大白牛车。
在这个譬喻里面,火宅是比喻国土危脆、生灭变异、无常不实的三界世间,也就是所谓
三界火宅;长者的孩子们是比喻不断在三界中生死轮溺、不知求出的这芸芸眾生;三车
则是比喻声闻、缘觉以及佛菩提的三乘菩提法道。
说声闻人修四圣諦,求出三界只想自度不顾他人,就好像羊遇难自顾奔逃,完全不回头
去看其他的落后的同伴羊群,所以用羊车来比喻声闻乘的行者他所修的声闻菩提。
又说缘觉人修十二因缘观,求出离三界... 阅读全帖
k*******n
发帖数: 141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法华经》的三车喻
很棒的一片帖子,也没必要争论大小乘,只需看佛是如何平等法化一切根性众生的,当
以羊车得度者,佛则以羊车度之,同理到牛车鹿车猪车粪车,最终则以一佛乘令一切众
生到达彼岸。黄念祖大士曾经这样比喻,粪坑里的几只蛆,有一大堆粪的去嘲笑粪少的
,我们未出三界的凡夫和这些蛆其实没什么太大区别。

《法华经》的三车喻。
在这个经典中记载:有一个大富长者,他的二三十个孩子们,平时都在五百人居住的大
屋宅当中嬉戏。有一天这个大屋宅突然发生大火,长者心里面想著,自己虽然可以安然
的全身而退,但是这些孩子们,却在火宅中欢乐嬉戏,全然不觉不知也不惊不怖,不能
够了知将要受大火焚烧的危险。长者虽然一再的善言去劝导、去诱导这些的孩子,可是
孩子完全不在意,依旧在屋宅内欢乐嬉戏。於是长者他来施设方便,来诱引这些孩子,
就告诉这些孩子们说,有羊车、鹿车、牛车,在屋宅门外可供游戏。这些孩子听到了,
心里面就生起了欢喜,都争相的要跑出屋宅;等到了屋宅门外,就向这个长者索取车子
。这个时候长者赐给每一个孩子一部大白牛车。
在这个譬喻里面,火宅是比喻国土危脆、生灭变异、无常不实的三界世间,也就是所谓
三界火宅;长者的孩子们是...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叫修行?
----------------------------------------------------====
吃饭比较好遵守, 荤素不是个大问题
佛陀是怎样看待食物的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云何为四。谓一.粗抟食
。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云何比丘观察抟食。譬如有夫妇二人。唯有一子。爱念将养。欲度旷野崄道难处。粮食
乏尽。饥饿困极。计无济理。作是议言。正有一子。极所爱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难。
莫令在此三人俱死。作是计已。即杀其子。含悲垂泪。强食其肉。得度旷野。云何。比
丘。彼人夫妇共食子肉。宁取其味。贪嗜美乐与不
答曰。不也。世尊
复问。比丘。彼强食其肉。为度旷野崄道与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凡食抟食。当如是观。如是观者。抟食断知。抟食断知已。于五欲功德贪爱
则断。五欲功德贪爱断者。我不见彼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上有一结使而不断者。有一
结系故。则还生此世
。。。略。。。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373经
。。。
尊者阿难为说法言。姊妹。如此身者。秽食长养.憍慢长养.爱所长养...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