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四諦
1 2 3 4 5 下页 末页 (共5页)
n**********a
发帖数: 438
1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apdmjslsjj/default.php
乙三、真實四諦:
一切真諦說四種,苦集如是滅與道。
彼等自體亦復然,彼之次第依現證。
所有的真諦可以說為四種,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此四諦各自的本體亦
與前所說相同,而宣說的次第則依靠現證真諦的順序。
見道時一定要證悟四諦,在第一品中首先講道諦,通過道諦可以現前滅諦,滅
諦如何現前?器情世間全部包括在苦諦與集諦之中,其中苦諦是果,集諦是因,只要斷
除苦果的根源──集諦,即可現前滅諦。此處所講四諦與第一品中所講是否相同呢?從
四諦的本體來說沒有差別,但宣說的次第卻有所不同,也即見道時首先完全證悟苦諦之
本體;然後尋找痛苦的根源──業和煩惱,也就是集諦;這樣的業和煩惱在現前滅諦時
即可斷除;滅諦則需要通過道諦獲得,因此本品是依靠現證真諦的順序進行宣說的。
為什...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2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著
----------------------------------------------------------------------------
----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明古吳蕅益智旭著
~d 1
經題七字。通別合舉。人法雙彰。經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脩多羅藏。同名經故。
佛說四十二章六字是別名。異眾經故。就別名中。佛為能說之人。四十二章為所說之法
。佛者。梵語具云佛陀。此翻覺者。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不同凡夫。覺他不
同二乘。覺滿不同菩薩。卽是釋迦牟尼如來萬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說者。悅所
懷也。佛以度生為懷。機緣未至。默然待時。機緣旣熟。應病與藥也。四十二章者。約
數標名。蓋從一代時教之中。摘其最切要。最簡明者。集為一冊。以逗此土機宜。所以
文略義廣。該通四教。未可輒判作小乘也。
~s 1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d 2
後漢。卽東漢。對前漢而言之。孝明皇帝永平三年。歲次庚申。帝夢金人項有日光。飛
來殿庭。以問群臣。太史傅毅對曰。臣聞西域有神。號之為佛。陛下所夢。其必是乎。
博士王遵亦奏曰。按周書異記。載佛誕於周昭王二...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
四聖諦就是緣起法的實際應用
https://chanworld.org/2017/07/13/%E5%9B%9B%E8%81%96%E8%AB%A6%E5%B0%B1%E6%98%
AF%E7%B7%A3%E8%B5%B7%E6%B3%95%E7%9A%84%E5%AF%A6%E9%9A%9B%E6%87%89%E7%94%A8-%
E8%8B%9F%E5%98%89%E9%99%B5/
https://chanworld.org/author/brucekou/
苟嘉陵
緣起法是釋迦佛的創見,也是一切佛法的根本。這一點學習佛法的人應都能共同接受與
認同。但大家普遍地忽略了四諦法———苦、苦集、苦滅、苦滅道———其實就是緣起
法的實際應用。而大家之所以普遍忽略了這一個事實,是因為對四諦法義有所誤解,而
忽略了它最主要的實際目的是———苦滅。
講到四諦裡的苦滅,大家往往就會馬上聯想到佛法裡解脫道修行的最高境界———涅槃
,而興起肅然起敬的欣慕情懷。這個情懷並沒有錯,正如涅槃也的確是用來形容解脫道
的境界。但大家往往也會因此而興起了無限浪漫的「神聖聯想」,卻忘記了四諦最重要
的實際目的——...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
佛陀為何不願意回答有關「十四難」的問題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難」的問題,他每天反覆思考着這些問題,卻
無法找出答案,這令他寢食難安。有一天,比丘終於忍不住了,帶着自己的衣缽走到佛
陀的住處,跟佛陀說:「佛陀,請為我解答十四難的問題,如果我明白了,就繼續留在
僧團。如果您無法為我解答,我就要離開您,另尋名師了。」
佛陀看着這位比丘,感慨地說:「你真愚痴啊!我一生說法度眾,幫助所有眾生解脫老
病死的煩惱。此生老病死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至於你問的十四難,只是無意義的辯論
而已,對於實際的解脫煩惱而言,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解釋給你聽,既非真實道之理
,對修行、解脫又有何助益。」
接着佛陀又舉了一個譬喻繼續說道:「就好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了,親人急着幫他找醫生
取出毒箭治療,但是這個人卻說不行。他要先知道醫生姓什麼?住哪裡?父母是誰?今
年幾歲?還要問清楚身上的箭是出自那一座山?用什麼樹木造的?用什麼羽毛當箭翎?
什麼人製作的?射箭的弓是什麼材質做的?箭上的毒藥出自何地?藥名是什麼?……這
位中箭受傷的人,非要等到問清全部的問題才肯接受治療。」這時,佛陀停頓了一下,
反問比丘:「這個...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5
第四章 有關急證精神的探討
關於急證問題,印順法師持否定的態度,而現代禪則給予完全的肯定。這個問題之
所以成為爭論的焦點之一,最初是源於現代禪創始人李元松先生對印順法師的批評性評
論。他說:「至於,大乘佛教的本意果真是『人乘的菩薩行』?以及重視修證的禪者是
『小乘急證精神之復活』嗎?我認為那是印順法師個人的看法而已。」對此,印順法師
並不認為自己批評禪宗為「小乘急證精神之復活」是「個人的看法」,相反,他認為李
元松先生對他的批評沒有道理。印順法師說:
他(李元松)也不同意我說禪宗是小乘急證精神的復活,他自己卻說:「臨濟與德
山,都是禪門的天王巨星,死在他們手下,證得阿羅漢的不知凡幾」。原來禪門所證得
的,是阿羅漢,這不是聲聞乘──小乘的聖果嗎?這是現代禪的新解說,在古代禪師們
,怕都說是「見性成佛」的。我曾說:禪宗是「小乘急證精神之復活」,現代禪批評說
:「那是印順法師個人的看法」。不過事實確是如此,禪師們是證阿羅漢的,那就與我
見解相同了!
這就是說,雙方都肯定印順法師的確認為禪宗的行為是「小乘急證精神的復活」,爭論
點僅僅在於這個主張是不是正確的問題。對此,印順法師最初立論的出發點...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7190
6
/選自【諸子】/莊子集釋/附錄一/莊子天下篇述義序言之二
- 3 -
莊子學說,似受印度哲學之影響頗深;其天下篇曰:「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
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
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
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
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郭象於「謂之聖人」下
出注云:「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異」.又於「謂之君子」下出注云:「此四名之
粗跡,而賢人君子之所服膺也」.又於「皆有以養民之理也」下出注曰:「民理既然,
故聖賢不逆」.余謂「不離於宗」至於「民之理也」通是一人.大區則三:「天人」一
也,「神人」「至人」二也,「聖人」「君子」「民」三也.小區則六,具如本文.如
次言之,初大區三者,佛地經卷七云:「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別轉」.論云:「雖諸如
來所依清淨法界體性無有差別,而有三身種種相異轉變不同,故名差別」.成唯識論十
之三云:「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
- 4 -
淨法界,受...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7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8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經講義 ZT (转载)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許多心靈提升的方法,希望人們能從心靈提升上尋... 阅读全帖
G*******s
发帖数: 4956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经典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開元
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磧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
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
百七十一卷。清朝有...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教经典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Sun Jul 24 01:37:16 2011, 美东) 提到: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四谛--Wiki
四谛
四谛(巴利文:cattāri ariyasaccāni,梵文:catvāri āryasatyāni',又称四
真谛[1]、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佛陀一代时教之基本教法,南传
佛教的基本教义[2]。其中“谛”原义是事物的内在含义或者意义,在佛教中用来翻译
梵语“Satya”,意思是真实无谬的道理[3]。
目录
1 四聖諦
2 苦谛
3 集諦
4 滅諦
5 道諦
6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7 四谛十六行相
8 參考文獻
四聖諦佛陀悟道後最早傳授的真理:“苦、集、滅、道。”又稱四真諦、四正諦[4]。
佛教不管支派如何衍流,必根本依據四諦,否則將非佛教。
四谛概括了两重因果关系: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
的因果。這是從表面現象到深層原因的逆推過程。反過來說,就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癡
,就可以避免痛苦,脫離輪回。
释迦牟尼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5],即为憍陈如等五位贤者宣讲了四圣谛,五人
各有所证悟,而求出家成为五比丘僧[6]。
苦谛参见:三苦、八苦及五蕴
苦谛(Dukkha):根據對現實的深刻觀察,佛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
、愛別...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13
敬錄自《阿毗達磨俱舍論頌講記》 世親論師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apdmjslsjj/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0.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1.pdf
丁二、特殊隨眠之分類:
此十各七除三見,八種除去二種見,
以見欲苦等漸斷,四種隨眠修所斷,
色無色界除嗔有,如是承許九十八。
集諦與滅諦當中,除三種見以外各有七種煩惱;道諦見斷有八個,其中除開兩
個見,通過見道可使欲界苦集滅道之煩惱逐漸斷除,欲界的貪、嗔、慢、無明屬於修所
斷。上二界的見修所斷均除去嗔心,三界共有九十八個所斷。
特殊隨眠是對應見斷與修斷而分...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辨識佛法的準則
朱倍賢 講於2015.12.20
關於真正的佛法具有什麼樣的特質,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爭論。不同的論師乃至後來「
大乘」結集出來的經典,以不同的標準,判定甚麼是佛法、甚麼不是佛法。層出迭起的
部派論典和「大乘」經典,彼此互判誰才是「了義」、「不了義」。越是後出的經典,
越是有對較早集出的經典有翻案的優勢——已經流傳開了的、較早集出之經典,畢竟無
法對後起的「重新判教」作回應、反駁。
舉例來說,部派佛教發明了「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等等不同的說法,以
此認證「具有佛法特徵的烙印」。「般若系統」的眾多經典,則一舉推翻前說,判定「
無自性空」為「一實相印」——對終極真理的判定。更後來,以「唯識」為宗的《解深
密經》拍板「識外無境」、「三性」等為佛陀最幽深的教義,自稱是比起較早傳出的「
般若」「無自性空」之說更為殊勝,是為「第三轉之法輪」。而大概目前佛教界最普遍
的講法,就是以「緣起性空」作為判定佛法的「法印」。
然而,遍閱原始經典,全然看不到佛陀以上述的那些方法來判定「法」的真實性。佛陀
從來不以某種哲學立場、對宇宙現象本體的某種認知,來界定佛法。佛陀從來不講:如
果你把宇宙的本質形...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2689
15
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LunCong/098/098a-02.htm
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
丁 敏
(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提要
本論文嘗試從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與語言特色兩個面向,來分析神通故
事何以一再活躍於佛教發展史上的各個時期,乃至在今日社會中仍有其魅力。由於佛教
神通故事是依循佛教神通理論的發展而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分為原始佛典、介於小乘至
大乘間的佛典、大乘佛典三個階段來看佛教神通故事隨其神通觀念的變化而顯示出的不
同作用。其次,分析神通故事在宗教與文學兩方面的語言特色,以了解神通故事的語言
特色,也是它引人入勝的所在。最後本文試圖指出佛經神通故事對整個佛教宗教性格的
影響為何;並概括指出佛教神通故事在中國社會中由古至今的若干作用。
案:本論文所引用的佛經,均引用自《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在台
影印版。而在論文的附註中,均簡稱《大正藏》。又在論文行文中,引用佛經原文或轉
述佛經故事,常在文後即註明出處,例如〔2-11a~15b﹞,表示在《大...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6
其实汉传佛教 也在潜移默化地变动着
国内静坐的风气也是越来越浓,正如市场经济
有了消费者, 自然汉传的寺院很多也开设了禅修班。
但是汉传僧团的问题依旧积重难返。。。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厌智”。
如果大陆汉传如果连印顺法师的著作都没有中肯中道的学习和理解
想要发展是很难的。 尤其是现在政府对意识形态的洗脑甚嚣尘上, 想要利用佛教
对抗基督教的兴起。
转贴
========================================
印順佛學與大乘是佛說
2017. 1. 30 Mon.
* 以下修改自本部落格舊文,刊於2017/2《弘誓》雙月刊以及鳯凰佛教網
印順佛學與大乘是佛說——2016無錫「批印」研討會之回應
去年(2016)十月底本人參加江蘇無錫惠山寺為期兩天的佛教義學研討會,會議主題是
「印順法師佛學思想研討」;我是極少數「躬逢其盛」而與主辦單位持相對立場的學者
,不少人問起我這次的會議,在此簡短表示一些看法如下。
推動印順思想深入探討?
該研討會「邀請函」表示:印順法師是現代最著名的僧人學者,著述浩繁影響深遠,在
兩岸佛教學術界、思想界堪稱泰斗,共尊為導師;在印順法師誕生...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7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72677.pdf
(三)阿姜查的中觀和如來藏思想
在南傳佛教的禪師裡面,阿姜查的開示算是比較特殊的。他的思想圓融而開放,非常具
有彈性。雖然他一再強調無常、苦、空、無我和無二中道的《阿含》教義,並以此詮釋
他的
禪修體驗;而且他也確實具有「人空法有」的有部思想,因為他說:「沒有任何人的存
在,
存在的只是『地』、『水』、『火』、『風』。」[註 75]但他的開示,已在某種程度
上超出了
傳統有部宗義的領域,而呈現出罕見於南傳佛教的中觀和如來藏思想。
1.中觀思想
龍樹寫作《中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闡明一切法「緣起性空」的甚深了義,同時也附
帶表明,依此正見才能達成解脫與無上菩提的究竟理想。這個要旨在《中論‧四
諦品》中有
明確的開示:「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
從因
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註 76]而龍樹之所以隨順佛陀「大聖說空法」,
其用意不
外是「為離諸見故」,[註 77]只要各種情見、戲論能徹底消除,「莫逐有緣,勿住空
...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18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baiyejing/default.php
(6)恰嘎國王──侮聖懺悔 王位復得
一時,佛在舍衛城。有位名布德作拉巴Ra多扎的人依靠佛陀的加持力遣除了三
界輪迴的痛苦,獲證聖者羅漢果位,因感世尊恩深似海而發願度化無邊的眾生以報佛恩
。他觀察所化眾生的時、處、因緣等,得知南方果賢巴(印度六大城市之一,漢譯薩彌
城)的眾生與他有緣,而且得度時機已成熟,於是,身披袈裟、手持缽盂前往果賢巴城
化緣。果然得到一有名大施主及其眷屬的長期供養。尊者應他們的根機、意樂傳授了相
應的佛法。有的得暖位(Usma Gata,此位可燒除煩惱,接近見道無漏慧而生有漏之善
根,並以此位觀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四諦及修十六行相,生有漏觀慧。修至此位即使
是退欲而斷根造惡業,乃至墮入惡趣,然而終必能得聖道而入涅槃)、頂位(Murdhana
,於動搖不安定之善根──動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絕頂位,乃不進則退之境界,於此
修四諦、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墮地獄也不至...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求証解脱果最重要的认知
求証解脱果最重要的认知
求证解脱果者不但要否认识阴六识的虚妄性,要确实现前观察识阴六识的每一心都是因
缘所生法,都是无常性;还要现前证实六识的功能(又称為六识身。功能亦名為身)都
是缘生法,没有常住不坏性;现前观察就能了知这六识要在什麼情况下才能出生?才能
存在?才能运作?於是就有智慧可以现前证实:这六识的功能就是六识的自性,六识的
自性在阿含道中就称為『六识身』;而六识身是依六识心出生的,离於六识心就无法有
六识身被吾人体验到。而这六识都必须各有『二法為缘』才能出生,所谓『根与尘』二
法為缘。而且这二法必须相触,若二法不相触,也不能出生识阴中的任何一识;识出生
了,才能有识的自性出现。要能如此现观,才是真实知道识阴内容的人;真实知道识阴
内容的人,才有可能现前观察到识阴要如何灭除。确认识阴灭除方法的人,才有可能灭
除识阴对自己的贪爱与执著,特别是对意识自己的贪爱与执著,这样才有可能取证第四
果解脱。所以灭除识阴就是灭苦,灭除识阴的方法就是灭除识阴苦之道,这就是灭识阴
苦的道圣諦。
话说回头,关於亲证识阴的『苦圣諦』,关於确实了知识阴的苦集而亲证识阴的『苦集
圣諦』,关於确实了知识阴之... 阅读全帖
t***e
发帖数: 3601
2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呵呵,daliar现在不好混了
關於朵杰秀旦(雄天)
达赖
一九七八年,我針對供奉嘉慶秀旦的問題,初次對人們做了勸戒。事隔至今,已有
二十多年了。秀旦(雄天)在過去的三百五十多年裏,是一個引發爭端的世俗厲鬼。我勸
戒的理由不是臆測、不是空穴來風、不是曲意迎合……。因為,這個問題早已出現在五
世達賴喇嘛時期,也是介於之中許多德高望重喇嘛的共同看法。再者,這也是以我切身
經歷的許多事實為依據、以藏民族現實與末來的政教福祉為前提……經過多年的觀察、
研究、驗證而得出的結論。如果進行全面的衡量,可以肯定:供奉秀旦,於己於民都是
弊多利少、得不償失。供奉秀旦引發著諸多的禍端,就此作出的反覆說明,會促使人們
對這一問題做出正確的取捨。無論是流亡社會還是西藏本土的群眾,抑或是尊奉佛教、
居中正直的外國人……都懂得明辨善惡的事理。出於對我的信任,人們在供奉秀旦的問
題上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選擇。
勸戒人們放棄供奉秀旦的主要原因:
(1)釋迦牟尼論述的「二諦」(注:世俗諦和勝義諦)和「四諦」(注:苦諦、集諦、
滅諦、道諦)奠定了佛教的基本教義,由此,闡明了皈依和因果的奧理。雖然我們處於
現實的「五濁」(注:壽濁、煩惱濁、眾生濁、劫濁和
n**********a
发帖数: 438
21
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27
丁五、隨喜功德
修隨喜可以消除嫉妒的障礙,得廣大眷屬。
頌曰: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默默觀想十方微塵數世界的一切眾生、聲聞乘緣覺乘的四果聖者以及一切如來
和菩薩所修積的善根,我皆歡喜愉悅深深隨喜。
獅子乳非琉璃的容器所不能盛,千斤鼎豈是一髮所能提起。同樣要修行大乘,
必須是大法器,具大力量者方能行持。否則獅子乳放在瓦器中,瓦器立刻崩裂,一根頭
髮欲提千斤之鼎則當下斷折。如果心胸狹隘、目光短淺、嫉妒心強,則見人造惡歡喜讚
歎、鼎力襄助,而見親友或他人出家以及修行善法、斷除惡法時,心中卻難以包容,妒
火盛燃不惜口舌身力,以超常的熱情為他人的墮落提供各種的順緣,直至他生起邪見、
退失道心、放下修行方為究竟。... 阅读全帖
T***i
发帖数: 1354
22
随喜卓荣德老师已依止随佛尊者,于今年七月正式出家。以前最早是在网络上看到老师
讲解原始佛法,老师研究《阿含经》长达十年之久,非常热衷于原始佛法的传播,用其
平实生动又一针见血的解说将世人对小乘的蔑视和误解彻底打翻。老师2000年在台湾创
立明和讲堂,与其夫人张碧华曾经一起出过书籍也一起办过许多场讲课,其慈悲的胸怀
和奉献精神令人赞叹。
生明法師(Ven. Vijjadīpa),台灣彰化人,台大哲學系畢業。熱誠助人、富正義感
、信念堅定,追求公正的群我社會,懷抱悲天憫人的胸懷,具犧牲奉獻的精神,衷心於
生命的提昇與超越­。參與台灣政經文化變革後,重新探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歷經西方心靈探索與東方宗教傳承的研修,近十餘年來研習『阿含經』,學習南傳佛教
各種禪法,在俗時成立明和講堂,流通『阿含經』的講述作品,戮力於弘傳世尊之殊勝
法教。
2011 年初經人引介,有幸得遇隨佛尊者與中道僧團後,得聞正確、完整的佛陀修證方
法及次第,確認「原始佛法」為人間最完整究竟之修行系統,歡喜得見經教當中之清淨
僧團可以現於人­間。
2011 年6 月向社會大眾公開宣告,退出一切政治性的活動,...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23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hongguansblgs/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4.pdf
戊四、(明為成就道器為淨治弟子身心的方便)分三:一、明煩惱能斷之理由
;二、廣說斷煩惱之方法;三、明後有結生無始有終之喻。
己一、(明煩惱能斷之理由)分二:一、正說;二、明煩惱可斷之理由。
庚一、(正說):
問曰:有情心相續中的貪欲等煩惱,無始以來就一直在熏習著,十分牢固地繫
縛著有情,因而怎麼能斷除它們使心相續清淨呢?
如對不順人,愛念不久住;
如是知眾過,愛念不久存。
猶如對不和順之人,貪愛心念不會久住;同樣,了知內外一切法所生的眾多過
患,對世間的貪愛則不會久存。
貪欲等煩惱雖然從無始以來就在不斷熏習與繫縛著有情,但是...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24
《大智度論》中四無量心的地位及修持
釋海實
大   綱
一、前 言
二、四無量心
(一)慈、悲、喜、捨義
(二)無量義
三、龍樹對四無量心的立場
(一)承續《阿含經》解脫的立場
(二)以三種緣明不共二乘之差別
四、四無量心的修習方法
五、結 論
【參考書目】
一、前 言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在原始佛教中,本是佛陀所重視的修行法門之一。世
尊不但順應當時沙門、婆羅門等,希求生梵天而教授其法,[1] 更進而開示,修四無量
心能得無量心解脫的要義。但至部派時期、聲聞學者卻將四無量心視為是勝解觀(假想
觀)、一般的世俗定法,僅能降伏煩惱,不能依此引發無漏慧得証解脫。直至大乘佛法
的興起,龍樹菩薩以一切法無自性空的立場,來解說四無量心,這才又回復佛陀的本懷
,並以三種緣(眾生緣、法緣、無緣),來論述當時聲聞學者對四無量心的錯誤觀點。
此外,慈悲本是佛教的精髓,大乘行者無不以此為要著。而長養慈悲的方法,不外乎是
修習四無量心。那四無量心要如何修習才能與菩薩道相吻合呢?龍樹又如何解說四無量
心,如何會通原始佛教解脫的立場呢?今即對此等問題,以本文略加探討。
二、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又名四梵行...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梦幻观法
http://www.phathoc.net/PrintView.aspx?Language=vi&ID=724401
夢幻觀初探
惠空法師
目次
一、前言
二、大乘三系經論、禪、密典籍對夢幻觀本質的說明
(一)般若中觀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二)唯識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三)如來藏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四)禪宗典籍對夢幻的詮釋
(五)密教典籍對夢幻的詮釋
三、夢幻觀在三系、禪、密典籍中的實際禪觀操作
(一)般若中觀系的夢幻禪觀
(二)唯識系的夢幻禪觀
(三)如來藏系的夢幻禪觀
(四)禪宗典籍中的夢幻禪觀
(五)密法「大手印」中之夢幻禪觀
四、大乘禪法之夢幻觀的比對
五、結論

一、前言
激起我寫這篇《夢幻觀初探》的緣起,最初有二點:一是《金剛經》的偈頌;一是《摩
訶般若波羅蜜經》及《大智度論》的十喻。
在《金剛經》最後的偈頌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為什麼在《金剛經》的結尾,要對一切有為法做如是這般夢幻的觀察?而且強調是
「應做」如是觀呢?我們可以說,這首偈頌所要闡述的意義,在告訴我們──世間的一
切現象都是夢幻的,而這就是我們應該去面對的一個事實!...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6
link 贴在2楼
學佛的基本認識
雜 附(3) 依負面情緒實踐四諦
前 言
對看不到「色聚」、「四大」,沒有禪定力的人來說,雖然不具備敏銳的察覺能力
,但也不能因此而對佛法的實踐毫無作為。粗大的負面情緒是一般人常有的、帶來惡的
影響的、容易察覺的、必須調伏的,正好可以依之實踐佛法。「苦、集、滅、道」的四
諦,是佛法實踐的重要綱領,結合兩者,就是「依負面情緒實踐四諦」,這是沒有禪定
力的人都做得來的。
負面情緒的定義
負面情緒是指會導致傷害自己或他人言行與想法的心理狀態。
一些明顯負面情緒的歸納
為了便於辨識與應用,這裡將性質相近或結果相近的負面情緒簡化歸納成七類:
1.惱:生氣、懷恨、厭惡、微慍、悶、不滿、不平、壓抑、不甘。
2.妒:忌妒、希望他人失敗、幸災樂禍。
3.悲:悲傷、難過、悲哀。
4.憂:擔心、焦慮、操心、沉重。
5.悔:罪惡感、後悔、愧疚。
6.躁:煩躁、不耐、不安。
7.失望:挫折、沮喪、消沈、氣餒、灰心、無助感、失落感。
其中,「生氣」來得急去得快,但傷害力最大,應該列為最優先處理。「悔」的對
象通常已逝而難以彌補,最難化解,易埋入內心造成長時間影響,不能輕忽。
培... 阅读全帖
j*****u
发帖数: 3
27
大乘经典是佛灭度后才发展出来的吗?
文 : 余正遠
前言:有些人认為大乘经典是在佛灭度后才创造出来的,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為
佛陀在初转法轮的四阿含经中有许多地方都有提到「大乘」或「三乘」和「方等经典
」!四阿含中也多处提到「菩萨」二字!佛陀也说自己和过去诸佛修菩萨行的过程,以
及授记 弥勒菩萨将来成佛。
所以大乘之名是在四阿含中就有的,四阿含中就有提到菩萨六度,因此大乘经典不是后
来才创造的。
如《增一阿含经》卷1〈1 序品〉就说:
「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无差别。
佛经微妙极甚深,能除结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能净三眼除三垢。
其有专心持增一,便為总持如来藏;
………………………………………………………..
契经一藏律二藏,阿毘曇经為三藏;
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為杂藏。
安处佛语终不异,因缘本末皆随顺;
弥勒诸天皆称善,释迦文经得久存。
弥勒寻起手执华,欢喜持用散阿难;
此经真实如来说,使阿难寻道果成。」(CBETA, T02, no. 125, p. 550, b29-c14)
以下我们再引用经典并分几点来说明:
一、四阿含中多处提到「大乘」两字的经文:
1.《长阿...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轉】]當佛教遇見耆那教
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 (p179-207): (民國95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9, (2006)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當佛教遇見耆那教
──初期佛教聖典中的宗教競爭與詮釋效應
呂凱文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p. 179
提要
與佛教同屬於新興宗教思潮的沙門陣營的耆那教,不僅是佛教初興當時的主要競爭對手
之一,同樣也為佛教傳統建構中的宗教制度發展等帶來刺激與滋養。雖然彼此教義有差
異,但是由於雙方實際興起與發展的時代重疊,宗教術語亦甚為接近,在宗教文化共構
處甚多的情形下,學界戲稱兩者為「姊妹教」。礙於彼此宗教競爭,佛教看待耆那教的
態度與耆那教理解自身宗教傳統的心態不同,從而「佛教聖典中的耆那教」與「耆那教
聖典中的耆那教」之間的兩種形象存有差異。若是如此,初期佛教聖典所見的宗教競爭
暨隨之引發的詮釋效應等諸問題,值得注意。
本文擬就前述問題進行論...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9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SONG]愛的真諦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8F_WQdrpOo
廣為人知的校園民歌「愛的真諦」,這首歌的歌詞出自於聖經新約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
第四­到八節,一字未改,因此要稱此首歌為聖歌也不為過。此首歌最早由林佳蓉
、許淑娟這組女­子二重唱,於1984年所發表,作曲者簡銘耀本身為基督徒。歌曲
發表后,后來成為结婚­典禮或慈善康樂活動的代表歌曲,认为它绝对是一首难得
的诠释爱的真谛的好歌。
作詞:保羅 作曲:簡銘耀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愛是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做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
不輕易發怒
不計算人家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 凡事要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S**U
发帖数: 7025
30
www.fozang.org.tw/doc/essay_34.doc
南傳佛教,習慣上又稱之為上座部佛教或巴利佛教,是南印度分別說系中赤銅鍱部的大
寺派1。這一派,經律論三藏保留完整,兩千多年來僧團與禪修傳承都還保持至今未曾
中斷,除了五部經(尼柯耶)之外,它還擁有所謂的七論及大量註疏,有濃厚的上座部
阿毗達磨色彩。它不一定就是原始的佛教,也與根本上座部佛教有些區別,不過學術界
公認它在某些形式及思想上比較接近原始佛教。據《異部宗輪論》說,赤銅鍱部與化地
部、法藏部(同為分別說系)在修道上都是緣滅諦而入正性決定的,是主張「一剎那頓
現觀四諦」的系統。
目前廣傳海外的南傳禪法,大都還嚴守傳統既有經論及其註疏,縱有「創意」,我
想也多從此體系構造基礎上演繹出來。當然流傳了兩千多年的傳統,不免同中有異,過
去阿毗達磨也確實有詮釋上異於經典的現象。
二十世紀始,南傳佛教在禪觀思想上出現了一些變化,緬甸開始有人倡導「剎那定
」的純觀禪法,錫蘭佛教是南傳佛教中受學術研究影響最早且至深,漸重視五部《尼柯
耶》(經典)起來,有的從舊有聖典裡溫故知新,有的企圖跳脫傳統註疏及阿毗達磨詮
w*****r
发帖数: 7106
31
第五章 大乘菩薩道的真義
中國佛教主要表現為大乘形態,而大乘佛教的核心內容在於菩薩道的實踐。對此,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譬喻品第三》說:「若有眾生,從佛
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謂,湣念
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
。」這就是說,大乘的表現是「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如
來知見、力、無所謂,湣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有悖於此者應不是
大乘。具體到現代禪與印順法師就菩薩道的爭論,我們判斷的依據將是《妙法蓮華經》
對大乘的這一表述。
在現代禪與印順法師的相關爭論中,雙方的焦點在於菩薩的資格問題。也就是說,
究竟行大乘菩薩道的主體應當是法眼清淨的菩薩還是凡夫菩薩?雙方之所以在此問題上
發生爭論,導火索當是印順法師主張(凡夫的)人菩薩行,而現代禪創始人李元松先生
持否定的看法。李元松先生說:
針對禪師們這種「言過其實」的說法,印順法師曾給予批評,大意是:「禪師們太
過於強調修證了,以致無法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菩薩道的本意是人乘的菩...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32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apdmjslsjj/default.php
乙二、有漏法之別名:
如是有漏法亦稱,近取之蘊及有諍,
痛苦及集與世間,見處以及三有也。
如同有為法有不同的名稱,有漏法也可稱為近取之蘊、有諍、痛苦、集、世間
、見處以及三有。
有漏法的別名分別為七種:“近取之蘊”,有漏法作為因,可以使將來的痛苦
和一切世間的本體現前。可以用草火的比喻來解釋:草是草火的近取因,依靠草而燃燒
出來的火焰,稱為草火;同樣,依靠有漏煩惱而成之蘊,稱為近取之蘊。米滂仁波切《
俱舍論》的講義中除用草火作比喻外,還說到從果的角度也可叫近取蘊,如有果和花的
樹,稱為花果樹,同理,從有漏法中產生蘊,而且將來還會不斷產生,所以叫做近取蘊
;從本體或作用的角度,亦可叫近取蘊,比如國王的下屬,要依賴國王而存活,近取之
蘊同樣依賴有漏法,因此有漏...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聖教中和阿賴耶識的連緊
庄春江的一段注释:
「世人只欣樂『阿賴耶』」一句,引義自《中部第二六聖求經》菩提比丘之英譯本。其
中,「阿賴耶」一詞,原英譯為worldliness,但譯者在其註解中,特別說明此字的巴
利語原文為ālaya,英文中難有完全相當的字可譯。其實,不只英文如此,中文也不容
易找到涵義完全相當的譯詞可用。以下引印順法師的一段解說,或稍可意解:「釋尊感
到佛法太深,不想說法,問題在『眾生樂著三界窟宅』。在《相應部》中,作『樂阿賴
耶,欣阿賴耶,憙阿賴耶』(說一切有部加『愛阿賴耶』)(按:印順法師乃引《成唯
識論》『說一切有部增壹經中,亦密意說此名阿賴耶,謂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
耶,槱阿賴耶』而作此說,參照《雜阿含經論會編》上冊〈雜阿含經部類之整編〉第三
八頁,《大正大藏經》第三一冊第一五頁上)。阿賴耶ālaya,譯義為窟、宅、依處、
藏;在《阿含經》裏,也是愛著的一類。聯想到四諦中集諦的內容,是:『(愛),後
有愛,貪喜俱行,彼彼喜樂』。愛、樂、欣、槱、貪、阿賴耶,以不同名字(約義多少
不同)而表示同一內容,這就是生死不已的癥結所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二五
頁)依此可知,此處「阿賴耶...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34
敬錄自《辨中邊論頌講記》 彌勒菩薩 造頌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250
己二、清淨之相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這裡的清淨是從離垢的角度來講的。遠離了以因的業惑和果的痛苦所攝的輪迴
,也就是苦和集都息滅,就叫做清淨或者涅槃。這裡講的清淨需要這樣來了知,因為上
面講了雜染,跟雜染相對的法就是涅槃,而且涅槃就是清淨輪迴的因的業惑和果的痛苦
,所以四諦當中苦和集諦所攝的一切一切漏法息滅,這叫做清淨或者叫做真實的涅槃,
所以說這裡講的清淨是從離垢的角度講的,這不是從自性清淨的角度講的。這個清淨或
者涅槃的源泉就是二取空性,為什麼二取的空性是涅槃的源泉呢?因為獲得清淨的道是
證悟空性的智慧,包括果也是二取空法性的現前。所以,彌勒菩薩下面唯一抉擇空性的
體相。所以,講清淨之相的時候,前提我們需要了知這裡講的清淨是從離垢的角度而宣
說,而且下面講的時候也是唯一講二取空的法性,因為一切涅槃的境界,一切涅槃的功
德,或者一切菩提的境界都是需要證悟空性,有了證悟空性的智慧才...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8105
3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他们因四‧二五走入真善忍的行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pr 23 12:23:22 2015, 美东)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五日,中国大陆上万名法轮功学员自发到北京中南海国务院信访办
和平上访,要求:释放在天津被非法抓捕的法轮功学员、允许法轮功书籍合法出版、给
法轮功学员一个合法的炼功环境。
上访过程和平、理性,一万多人解散离去后,地上一张纸屑都没有留下,甚至连在场的
警察所丢弃的烟头,都被捡起来,放入自带的垃圾袋带走。消息震撼国际社会,引起好
奇与热烈探讨,并受到高度评价。
图1:十六年前,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五日,中国大陆上万名法轮功学员自发到北京中
南海国务院信访办上访,井然有序的高度自律,展现的风范震撼国际社会。
法轮大法学员的风范,铸就了人类道德的历史丰碑,对很多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及
人生的转折。盈盈一水之隔的台湾许多民众,听闻“四‧二五”大上访的报导而
学炼法轮功,由此蓬勃发展至今,学员已超...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8105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他们因四‧二五走入真善忍的行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pr 23 12:23:22 2015, 美东)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五日,中国大陆上万名法轮功学员自发到北京中南海国务院信访办
和平上访,要求:释放在天津被非法抓捕的法轮功学员、允许法轮功书籍合法出版、给
法轮功学员一个合法的炼功环境。
上访过程和平、理性,一万多人解散离去后,地上一张纸屑都没有留下,甚至连在场的
警察所丢弃的烟头,都被捡起来,放入自带的垃圾袋带走。消息震撼国际社会,引起好
奇与热烈探讨,并受到高度评价。
图1:十六年前,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五日,中国大陆上万名法轮功学员自发到北京中
南海国务院信访办上访,井然有序的高度自律,展现的风范震撼国际社会。
法轮大法学员的风范,铸就了人类道德的历史丰碑,对很多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及
人生的转折。盈盈一水之隔的台湾许多民众,听闻“四‧二五”大上访的报导而
学炼法轮功,由此蓬勃发展至今,学员已超... 阅读全帖
w****i
发帖数: 83
37
中文讲座时间地点:7:30-9:30pm,4月3日(周四),STEW 310
英文讲座时间地点:7:30-9:30pm,4月4日(周五),STEW 310
禅修:9:30am-12:00pm,4月3日、4日(周四、周五),PMU Stouch Tower
继如法師
继如法師出生於馬來西亞1961年,禮竺摩長老座下出家二十餘年,曾參學上座部佛教於
泰國六年。
著有《解脫之道》、《「佛法概論」導讀》、《阿含系列講記》等書。
1995年單槍匹馬赴密蘇里州聖路易市,創辦美中佛教會。
法師除每星期六、日,向當地人士以英文宣弘佛法外。
並經常應邀赴全美及加拿大各地佛學社團大轉法輪,廣宣法理,亦曾多次擔任莊嚴寺佛
學夏令營講師,甚受各地佛友歡迎,法師現任美中佛教會與芝加哥正覺寺住持。
繼如法師1992 初到美國時,就和美國佛教會結下深厚的法緣。1992~1994擔任大覺寺住
持,2002~2004擔任莊嚴寺住持。
許多信眾都曾親蒙法益,奠定了佛法的正知見。法師近年來積極推展佛教在美國本土化
的工作。
目前美中佛教會美籍的僧俗二眾,已展開以西方思維和文化為主體的佛法弘化工作。
============...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印度佛教的发展阶段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
摩,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简称佛陀(觉者)。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原始佛教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约为公元前6一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
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
藏”。在经藏中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的教说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
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条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諦”、
“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其次
,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的学说。后
入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四正断
、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四种姓的
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创立的僧团中允许各个种姓和贱民参加。另外,还容许教团
中包括过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称为优婆塞、优婆夷或在家二众。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
n**********a
发帖数: 438
3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fdf2120102dwxf.html
皈依問答(十四):為什麼說無上救護即法寶?
答:法寶是導師佛陀救護無邊眾生的無上方便,是眾生擺脫凡夫的業障身,獲
得清淨的解脫果位的殊勝方法,法寶中所開示的八萬四千法門,是一切外道法門和世間
學問中所根本不具備的,因此說無上的救護是法寶。也就是說,眾生只要努力地聞思修
行,並且證得佛陀所慈悲宣說的種種解脫法門,就能獲得暫時以及究竟的救護。
佛陀是醫王,具有最高的醫療水平,能醫治世界上一切苦因苦果之痾疾。世間
的醫生診斷後,依靠藥物來療治疾病,而導師佛陀則是針對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病、
業障病,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基、意樂等特點,開出了八萬四千種法門的藥。一個人病重
時,會極度地信賴醫生,會嚴格地根據醫生的囑咐按時按量地服藥,這樣病就會治好,
同樣,煩惱與業障深重的眾生,也應該認識到自己已經病入膏肓。儘管如此,也並非無
藥可救,如果完全按照佛陀的囑咐行事,聞思修行佛陀提供的藥物──能提供無上救護
的法寶,就能很快病癒,獲得種種暫時和究竟的安樂。
...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606
40
「唯物論」也是馬克思所宣傳的,經中共反覆灌輸給中國人,現在已經成了中國人思想
的一部份。所以,在中國,宣傳輿論日復一日地講:「崇尚科學、破除迷 信」,人們
沒有覺得這樣講有甚麼不對。教科書中講,「神佛是愚昧落後的古代人頭腦想像出來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已被人們拋棄了」。人們也都認為是 這樣。可是看看國
外,這樣說教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
在美國,美元上寫的是:「我們信仰上帝」,國歌中寫的是「願上帝保祐美國」,歷任
總統就職時都手撫《聖經》宣誓,人們經常到教堂做禮拜。在國外,人們過的 節日是
聖誕節、復活節。可是聖誕節和復活節的內涵,如果按照中共的標準衡量,就是「迷信
」:西方人把耶穌稱為神,為了慶祝他的誕生,人們把耶穌的誕生日設 為節日,即聖
誕節;為了紀念歷史上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後第三天復活,人們把每年的這一天設為節
日,即復活節。所以,與中國完全不同的是,在當代科技發達的 西方國家,對神的信
仰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中國人被封閉式灌輸「教育」,盲目相信唯物論,可是誰都不了解馬克思創建唯物論的
真實用意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其實,唯物論是馬克思為了對抗基督教對人們的影響,妄...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41
碰巧看到,没有完整的49问,仅有几条. 供参考。
http://wbbs.cc.ncku.edu.tw/ccns/index.php/9/270/692867
佛教學者沙佛林的四十九問
在台灣最引起社會震動的是沙佛林對清海的四十九問,
到今天一直未見清海公開答辯。
茲錄其重要七問:
一、第一問:佛家諸「緣起論」,基督教則主張「獨創論」,
這是兩個不同的宇宙觀,
請問法師:您為何說基督教上帝與佛 性是同一義諦,
兩者相同之處的理論基礎在那�?
二、第三問:法師常說,一旦經你印心,就等於解脫;那麼,
凡所有經過法師印心的人,應該都已得到解脫境界,
那是意味他們都已了生脫死,已經成佛?
不然,如何宣稱他們已經「解脫」?
三、第五問:法師說,要已開悟的人才可以讀經,如此,
則普天之下所有學佛信佛的人都不必讀經囉?
因為他們都還沒有開悟啊!而開悟的人,
他們既已了生脫死,又何必要讀經?
這樣,佛經豈非一無是處,統統可以作廢?
四、第六問:法師說,耶穌就是「菩薩」,
而且耶穌曾經在印度一十九年。
請問法師:這種說法有何歷史根據?是出自何國?何時?
何地?何書的記載?就算耶穌曾經到過印
k****u
发帖数: 1686
42
四、第六問:法師說,耶穌就是「菩薩」,
而且耶穌曾經在印度一十九年。
請問法師:這種說法有何歷史根據?是出自何國?何時?
何地?何書的記載?就算耶穌曾經到過印度,
又如何證明他已經到達菩薩的果位?
世界各地的人,到過印度的人太多了,
他們都是菩薩嗎?我們知道?成道的果位有其一定的層次,
只有十方諸佛可以為菩薩授記,
現在你說耶穌是菩薩就是菩薩嗎?你的話是「聖言量」?
我是万事万物的尺度。如果修炼到万古无一的我,就可以说这样的话。

碰巧看到,没有完整的49问,仅有几条. 供参考。
http://wbbs.cc.ncku.edu.tw/ccns/index.php/9/270/692867
佛教學者沙佛林的四十九問
在台灣最引起社會震動的是沙佛林對清海的四十九問,
到今天一直未見清海公開答辯。
茲錄其重要七問:
一、第一問:佛家諸「緣起論」,基督教則主張「獨創論」,
這是兩個不同的宇宙觀,
請問法師:您為何說基督教上帝與佛 性是同一義諦,
兩者相同之處的理論基礎在那�?
二、第三問:法師常說,一旦經你印心,就等於解脫;那麼,
凡所有經過法師印心的人,應該都已得到解脫境界,
d**********l
发帖数: 647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門四威儀
行住坐卧都有佛弟子的样子,还可以帮助我们修行。我现在出门就在练习眼不攀外缘,
对于念佛很有帮助。
佛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皆不出行、住、坐、臥四者,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
如鐘、臥如弓,此四威儀,正是行者日常舉止所應遵循的儀則。
「威」以德顯,由嚴持戒行,眾德威嚴,有威可畏,故非強橫勢力之威。「儀」以
行表,由動靜合宜,舉止安詳,故有儀可敬,非虛偽詐現之儀。具足威儀,謹慎莊重,
自然令人望之生敬,渴仰欽羨,故以威儀細行,即能化導眾生,令入佛道。
【四威儀】
行如風
修道之人,舉止動步,安詳徐行,猶如清風徐拂。行進時,兩眼平視,不左窺右瞄
,不向外攀緣;移步時,勿踏蟲蟻,勿倉倉惶惶,或令鞋履拖拉出聲;當收攝身心,舉
止動步,心存正念,一切時中,定慧等持,如法而行。
立如松
站立之時,頭頸不偏不倚,身軀挺直,安穩而立,猶如蒼松,不可輕率、歪斜或抖
動;當心存正念,隨所住處,常念供養三寶、讚歎經法,繫心在道,思惟經義,如法而
立。
坐如鐘
跏趺宴坐時,應攝心專注,身心安穩不動,猶如大鐘。古德云:「身要放鬆,不得
隨便;心要專注,不得緊張。」切勿前傾、後仰或左右歪斜;當端肅威儀,息緣絕慮,
觀...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4

初果還有大量貪嗔,但算不上大量癡。因已經破除我見,知四諦,對佛法僧也有堅固不可動搖的凈信。
這本來就是經典所說,而不是大乘渲染的那套。
看看大乘祖師一副道貌岸然的大德樣,可惜連初果向都還遠遠不夠資格,因邪見故。
修行解脫,最難的是破我見,而初果卻成功破除。哪怕有大量貪嗔,但是必將因為不懈
的修行,最後徹底滅除貪嗔癡,成就四果,徹底解脫。
t******g
发帖数: 17520
4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Inspiration_from_Nagarjuna 俱乐部 】
发信人: tuziwang (a.k.a. 毛兔, 兔子, Kaiju), 信区: Inspiration_from_
Nagarjuna
标 题: 杂阿含 和 中观论的 组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20 21:11:15 2016, 美东)
世界观的modeling
蕴, 界, 处, 因缘, 食, 谛, 受
修习modeling
念处, 正勤, 神足, 根, 力, 觉支
圣道分, 安那般那念, 学集, 四不坏净
+
修行过程中的对治 modeling
弟子说, 佛说, 伽他分
===========中观论============================================
┌標宗…………………………(最初二頌)……………┐
│  ┌總觀┬觀集無生…………………………………┴觀 因 緣品
│  │  └觀滅不去……………………………………觀 去 來品
│  │      ┌……………………………………觀 六 情品
│  │  ┌觀世間┼………………………... 阅读全帖
j***v
发帖数: 1
46
日前,據台灣媒體《新鏡報》的爆料,勞政武的新書被台灣島內學界的一些“泰山北斗
”看作壞了“規矩”,正邪不相容,亦互不相擾,怎奈法輪功在台島內更有綠營政治勢
力為其撐腰打氣,更有可能引發島內佛學界派別的相互詆毀抨擊,法輪功方面亦有可能
作出激烈回應,事態發展堪憂。
曾受教於南懷謹大師左右的勞政武先生推出新作《法輪功破析》,這是第一本依據東方
儒、道、釋三家義理及西方哲學理論,剖析李洪志「法輪大法」核心概念的專著,對欲
了解「法輪功」真相的人士極具參考價值,對已參加練功的人士更有助深一層的思辨。
本書獨到之處是把「功」與「法」分開闡釋。大家知道從體操到靜坐都可稱之為「功」
,體操並不是李洪志的發明,他教人練的「五套功法」也只不過是傳統健身功法的另類
,不需說教,只要有恆練功,常人也可達到健身效果。然而,李洪志真正重視的不是「
功」而是理論,他稱自己編的理論為「法」,要人深信他的「大法」才是目的,透過「
煉功」手段,他企圖建構一個「萬世獨尊」的新教派。
書中指出「法輪」本是佛教名詞,有記載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後初轉法輪,開示了
「苦、集、滅、道」四諦,法是指佛陀的教導,輪是車輪,用轉法輪來... 阅读全帖
k****u
发帖数: 1686
47
一、第一問:佛家諸「緣起論」,基督教則主張「獨創論」,
這是兩個不同的宇宙觀,
請問法師:您為何說基督教上帝與佛 性是同一義諦,
兩者相同之處的理論基礎在那�?
全知全能便为神,神在世上的一个轮回便为佛。
n**********a
发帖数: 438
48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hongguansblgs/default.php
辛一、(於樂趣亦應厭離):
問曰:惡趣是無暇處,有眾苦逼惱,所以應厭離;但是人天善趣是安樂生處,
不應厭離。
地上惡異熟,唯見為損惱,
聖者觀三有,等同備宰處。
凡是地上的眾生都受著惡業異熟果,唯有見到他們都在為各種痛苦所損惱,因
此聖者們觀看三有世間與待宰處等同。
三惡趣是充滿痛苦的無暇之處,而人天善趣有許多欲樂,因而有人以此對善趣
生起愛執,不欲出離,這也是不明善趣真實面的非理愛執。生活在大地以上的人天有情
,無一不在受著前世不善業的異熟果報,都在時刻不停地為行苦、變苦、苦苦所損惱。
具體來說,人道有情是以貪欲惡業而投生於人趣,阿修羅以嫉妒惡業感生為非天,天人
以傲慢惡業而投生於天趣,既然各個都在感受惡業異熟果,那怎能稱之為安樂生處...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49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usheluns/op2.php
《阿毗達磨俱舍論》是釋迦佛親自授記、攝受眷屬等方面首屈一指的世親論師
所撰著,屬於小乘的論典範疇,主要詮示佛陀第一轉四諦法輪的無垢甚深教義,其中蘊
含有關初轉法輪的佛經中所涉及到的大量名詞、法相、類別……,可謂包羅萬象。正如
智者們通常所說:“通達俱舍,於佛教詞,絕不愚昧。”倘若真正能夠一絲不苟地研學
被共稱為五部大論之一的《俱舍論》,就會深有體會地感到此話實在是千真萬確。總而
言之,對於修學佛法的人來說,此論可堪為了達佛經不可或缺的梯階,有增上慧學,了
解各類名詞法相,通達浩如煙海的佛經教義等諸多必要。此論不但明確地解釋了佛經中
許多令人感到費解的意義,甚至也觸及了世間的生命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理學、物
理學等自然科學的眾多領域。因此,對想以佛教的觀點來探索科學奧秘的人而言,此論
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助手。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n**********a
发帖数: 438
50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usheluns/op2.php
《阿毗達磨俱舍論》是釋迦佛親自授記、攝受眷屬等方面首屈一指的世親論師
所撰著,屬於小乘的論典範疇,主要詮示佛陀第一轉四諦法輪的無垢甚深教義,其中蘊
含有關初轉法輪的佛經中所涉及到的大量名詞、法相、類別……,可謂包羅萬象。正如
智者們通常所說:“通達俱舍,於佛教詞,絕不愚昧。”倘若真正能夠一絲不苟地研學
被共稱為五部大論之一的《俱舍論》,就會深有體會地感到此話實在是千真萬確。總而
言之,對於修學佛法的人來說,此論可堪為了達佛經不可或缺的梯階,有增上慧學,了
解各類名詞法相,通達浩如煙海的佛經教義等諸多必要。此論不但明確地解釋了佛經中
許多令人感到費解的意義,甚至也觸及了世間的生命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理學、物
理學等自然科學的眾多領域。因此,對想以佛教的觀點來探索科學奧秘的人而言,此論
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助手。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1 2 3 4 5 下页 末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