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佚文
1 (共1页)
c*****3
发帖数: 1141
1
《卧榻之侧—毛泽东宫闱佚文》、《六四亲历者的回忆录》以及《北大57整风反右的史
料》等记录中国当代历史真相的新书,近日由香港的五七右派组织“五七学社”出版。
《毛泽东宫闱佚文》一书的作者申渊(笔名)表示,毛泽东反覆无常,言而无信,反右
运动是根据他的需要,可以左派变右派,右派变左派,随便拨弄。他表示,“现在还在
歌颂毛或者拥护毛的人一种是不明真相的人、一种是自己有所企图的人”。
据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丁小的采访报道,香港五七学社于4月20日举行了简单的新书
发布会,推介多本记录中国当代历史真相的新书,其中包括《毛泽东宫闱佚文》、《六
四亲历者的回忆录》以及《北大57整风反右的史料》等。
令国人明白历史真相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五七学社一批古稀之年的老右派借助香港
的言论出版自由孜孜不倦地写下自己所知道的历史,更自费出版发行。
毛道德败坏 反覆无常 言而无信
《卧榻之侧—毛泽东宫闱佚文》的笔名作者申渊介绍道,毛泽东的八个秘书当时要打成
右派,毛知道后马上反过来,左派要打成右派。由此看出,毛泽东就是个反覆无常、言
而无信的人,发动“反右”运动是根据毛的需要,可以左派变右派,右派变左派,随便...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8158
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清华简是不是曹操墓?
还是那句话,清华简到底真的假的我现在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有不同意见,学术讨论不
同意见很正常,谁是谁非两说。这些不相信清华简的人也可能错了,但我不相信他们都
是在NED等领狗粮的
清华简《咸有一德》《说命》真伪考辨(一)
张岩
【按语】本文原是为一次学术讨论会(“古史史料学研究的新视野——新出土文献
与古书成书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撰写的参会论文,但在会前提交论文时被会议主办
方(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及上海大学历史系主办,中国先秦史学会协办)拒绝。
数月前,会议主办方给我发来的会议邀请函(见附录:本次学术讨论会的邀请函)提到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近年来最重要的“新出土文献”之一,这些“新材料”对
“古代文献学以及相关的历史学课题的研究都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我据此选定参
会论文的主旨:清华简是否属于“新出土文献”。据我所知,学术会议主办方(不是因
为论文主旨超出规定的论题范围,也不是因为论文质量问题)拒绝一篇参会论文的情况
十分罕见。其原因:我的文章是在质疑此次学术会议的研究前提(也就是对清华简的证
伪)。
本文的研究结论:(1)清华简《咸有一德》和《说命》中的作伪破绽十分明...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梁公启超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
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
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
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但是在西方,“反智性论
者”和“反理性论者”(anti-rationalist)一方面颇相牵缠,而另一方面又有...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
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
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
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7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
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
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
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但是在西方,“反...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939
8
昨日(2010年01月31日),百度百科“彭令”词条,我们能见到版本:
彭令,字光耀,祖籍山西太原。1970年出生。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与毛泽东文学院
“毛泽东研究文库”特约收集整理员。2008年6月,公布发现钱泳手录沈复〈浮生六记
〉卷五《海国记》佚文。学术论文有《沈复〈浮生六记〉卷五佚文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钱泳手录沈复〈浮生六记〉卷五佚文考略》、
《<浮生六记>版本一百二十六种简列》(先列一百二十二种,后考证增加四种)、
《漫谈实录中琉交往的孤本典籍<海国记>》与《〈信今录〉的撰与校》等。
近日,得见(2008年)8月份,台湾著名学者俞国基给彭令的贺信,全文如下:
彭令先生道鉴:
捧读来书及大作,敬佩不已,兄对「浮生六记」之新发现,前无古人,可喜可贺。
正如兄之所言,钱泳杂记之发现,至少有三点贡献,一是篇目较後世传诵之版本更
为雅致;一是「六记」之说应可确定,後二记虽系伪作,但兄既自钱泳杂记中理出「海
国记」之部分原文,则「养生记」或可於日後面世也。一是稿本较後世之「抄本」更能
还原作之本来面目。
惜弟未能一睹钱氏之原作,未悉该书是否已出版,如已出版,烦告知出版社名称,
俾可
h*h
发帖数: 27852
9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 (2011-05-25 13:01:05)
标签: 文化 分类: 上古三代史
《古本竹书纪年》简介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据《晋书卷
五十一》可知原书十三篇。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
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
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可见其史料价值。
各种版本
自西晋时期出土以后,竹书纪年先后经历晋人荀勗﹑和峤考订释义的"初释本" 竹
书纪年,卫恒、束皙考正整理的"考正本",宋明时期的"今本",清代的"古本"。原文竹
简亡佚,而初释本、考正本也渐渐散佚,今本被清儒斥为伪书。现今较为精准的是方诗
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版本争议
《竹书纪年》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亡佚﹐但初释本和考正本仍继续传抄流行。直
到唐玄宗开元以前此书仍旧存在。宋《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
》已不加著录﹐可能在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传抄本也逐渐散佚。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
出现的《竹书纪年》刻本﹐春秋战国部分均以周...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38403
10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问基督徒一个问题
啧啧
由於工作上的關係,最近 TG 在查詢有關於中國上古時代神話的素材,並從交大的圖書
館中借出了一堆書籍。在任意抓取的書冊當中,讀到了這本由蘇雪林教授所寫的《天問
正簡》(文津出版社)。瀏覽了一會兒之後,發現這書實在令孤陋寡聞的我大開眼界。
一時興起,就將其中特別有趣的一小段節錄出來,並介紹給大家欣賞蘇教授對於《天問
》的新解。
大家從小都在學校的歷史課裡學過,在中國戰國末期的楚國,有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
—屈原。他在楚國政府中主張「抗秦」,然而主張「聯秦」的一派得勢,於是這位「三
閭大夫」就因此受讒而遭到流放的命運。最後他因憂慮國事日非,國王受辱被囚,感嘆
「眾人皆醉我獨醒」,於是就投汩羅江自盡。
屈原是中國文學中「楚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留下的著作,據史遷所述者有《離騷
》、《天問》、《招魂》、《哀郢》等篇。然而後世學者,皆認為《九歌》、《天問》
最為難讀。而在《天問》當中,更是到底充滿了各類型的神怪思想,加上語意滯礙難通
,令後人不解其原意究竟為何。
漢代屈賦學者「王逸」則對此提出了「呵壁說」,認為屈原當時遭到放逐,「憂心愁悴
,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昊旻,仰天嘆息。見楚有...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11
清沈复《浮生六记》佚文第五记《海国记》,记录了他随使经钓鱼岛至琉球的见闻,比日本文献早了76年。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近日又有最新的历史文物证据,海内外现存记载钓鱼岛唯一的古代名人墨宝——清钱泳手抄本《浮生六记》第五记《海国记》,沉寂百余年后面世。
文汇报报道,该报专访这一佚文墨宝的收藏者、研究者彭令,揭开这一震惊两岸四地及日本学界的钓鱼岛重要史料,与文物发现的幕后详情。此乃钱泳在公元1840年以前所书,为古代书法作品,更有日本藏家获悉后,表示愿出600万元高价,收购该书。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教授蔡根祥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他已上书温家宝总理:“今天《中山历记》(《海国记》定稿)部分抄稿,重现人间,不唯学界雀跃,读者亦莫不欣喜。国家以保护珍贵古籍立场,自当视如随珠赵璧,捧手呵护,名列《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刻不容缓!是以据闻日本人对此手稿,觊觎切切,愿出高价罗致,壁藏不出,使我文学既失瑰宝,复令历史丧逸明证。”
沈复《浮生六记》,文学经典,海内外广为传诵;自清代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刊印前四卷至今,一百三十多年间,文化界、出版界中人一直都在努力搜求第五
i***s
发帖数: 39120
12
蔡根祥(右)和萧相恺在南京聚首。两人共持的古书,即为《记事珠》影印件
5年前朝天宫淘得一本“烂书”引来连串发现
“小红楼梦”《浮生六记》佚文找到
钓鱼岛属中国又添铁证
一本淘自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的古书,竟藏有震惊两岸四地及日本学界的史料——中国人发现钓鱼岛,比日本人早了76年!这就是清代名著《浮生六记》的佚文。这本古书,就是清代学者钱泳的手写笔记《记事珠》。正是他的亲手抄录,得以保留下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的第五记《海国记》。
日本主张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的理由之一,是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在1884年“发现”该岛,而沈复发现钓鱼岛的时间为1808年,比日本人早76年。
昨日,海峡两岸学者聚首南京,进一步考证钱泳的手抄本《海国记》。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蔡根祥教授,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萧相恺以及古书发现者彭令,向本报记者独家披露了文物发现及验证的幕后曲折传奇故事。
传奇一
在朝天宫“鬼市”上,他淘到“烂书”
彭令,这位“黑瘦矮小”的山西平遥藏书家,说话带着湖南口音,他从包里取出一叠资料,向记者讲起让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曲折故事。
南京朝天宫的“鬼市”,在淘书人圈中是颇有名气的。2005年秋天的一个清
c***s
发帖数: 70028
13
资料图: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油墩街镇漳田渡十余条龙舟在湖上竞技。 杨帆 摄
端午节到了,这几天朋友之间聊到过端午,大概“吃粽子”是标配话题。而对于“为什么吃粽子”“端午节咋来的”这些问题,回答也是出奇地统一:纪念屈原。其实,尽管该传说流传广泛,但认真分辨下端午节起源的几种说法就能发现,端午节最初形成以及很多风俗,真的跟屈原没多大关系。
端午节有各种小名。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它还能叫“重五”“重午”,“端”原本就有开头、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初五”。据统计,端午节叫法更是多达二十几个,甚至包括“地蜡节”“五蛋节”这么生涩的名字。
现在的端午节被人们过得各种欢乐祥和,但在最初,它这个时间节点很不招人待见,端午节也不是个吉祥的节日。古代医疗条件太差,一到农历五月蚊蝇开始繁殖、百病滋生,人们无力应对,便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月中的第五日就更是毒月中的毒日、恶日。
资料图:端午佳节临近,甘肃轩辕故里清水县传统手工荷包香飘街头。雷金锋 摄
恶到什么程度?那时很多人认为,就连端午出生的孩子都不吉祥,应该扔掉。据说东晋大将王镇恶,也是因为生于端午,祖父才给他起名“镇恶”。《风俗通》佚文还无厘头了一把,...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193
14
那篇记者的文章背后推手多半就是文章里提到过的吴锐。吴锐跟刘起釪关系好,不过他本人也很有意思。
抄一篇刘起釪的文章,学术上不评价,不过这里面的
“遵循备受党中央、社科院领导、学术界尊重的顾学之路”
“应该首先把先行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党的社会科学领导同志对待顾先生学术的态
度告诉大家,当然更重要的是党中央始终尊重顾先生学术也都要告诉大家,以见出我们
从事社会科学的人,对顾先生应持什么态度才是正确的。”
“特别是他作为历史研究所所长,直接违抗胡乔木、胡绳先后两位院长重视顾学的指示
,顶着干而来的”
学术界还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也就算了,提党中央、社科院领导,拉周恩来,胡绳,
周扬,胡乔木的大旗,有意思吗?要批李学勤应当从学术上批判,扯到“中央”,“领
导”上面,甚至有一些人身攻击,这难道就是“顶尖史学大家”应该有的风范?而且如
果这篇文章发表在60,70的文革年代,在时代的背景下,也就算了,到现在还扯这
些东西,就没意思了。还有文章后面对李学勤连一些不适合的话都出来了,这不是硬生
生地把学术研究自我贬低为江湖恩怨的水平么?
当然,一种可能是刘起釪过去曾经受到李学勤的打压,不过就算这样,阐...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5
刘家河出土商代青铜礼器研究
1977年8月,在平谷刘家河村东,当地农民在一池塘边取土时意外地发现一座古墓。经
北京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的清理,确定了该墓为商代中期的墓葬。墓中出土了金、铜、玉
、陶器等40余件极其珍贵的文物。其中,出土的青铜礼器计十六件。其中,有两件铜盘
造型极其奇特:
鸟首鱼尾纹盘 1件
高9.5、口径25.5厘米。窄沿外折,内壁凹圆,平底,矮圈足。盘外壁有鸟首鱼尾纹三
组,中心有圆涡纹,界以连珠纹。
2、鸟柱龟鱼纹盘 1件
高20.5、口径38.5厘米。宽沿外折,内壁凹圆,盘内中心有用涡纹及连珠纹组成的龟形
图案,内壁有鱼纹三组,盘沿左右对立两鸟形柱。
段勇博士在《商周青铜器幻想动物纹研究》一书中曾主张:
商、周青铜器上的神鸟纹明显分为两类:一类鸟首兽身,变形较大;另一类鸟首鸟身,
相对写实。二者在青铜器上流行的时代也判然有别:前一类集中见于商代,西周早期仍
有部分,但此后即难觅踪迹;后一类主要见于西周时期,此前只在商代晚期有少量出现
。(P116)
以刘家河出土的中商青铜器来衡量,此说显然并不十分合适。因为这里出现的两件鸟形
盘,其中鸟柱龟鱼纹盘上的鸟形,正是所谓写实...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6
世纪之交轰动一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以空前的规模引发一波古史年代学研究的风潮,
在中国学术史上无疑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工程的“阶段成果”公布后,在国内外
学术界也引起一些争议。近十几年来,仍有不少学者不避繁难,继续致力于夏、商、西
周三代年代的探索,张富祥教授的《〈竹书纪年〉与夏商周年代研究》(下简称《研究
》)是这方面综合撰述的最新成果之一。
断代工程留给社会各界的总的印象,是创新性地引进金文历谱、考古测年及天文推算等
多学科手段,并结合零散的古文献年代资料,以重新“拟合”西周共和以前的三代年代
。张先生的《研究》对这一路向是有保留的,强调当下本课题研究的可行的路径,“应
该还是在现存古文献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多方联络和考证,力求将已有的年代系统调整
到目前能够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水平上,以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更为有效的借鉴
”,而不是脱离旧有的记录而另外拟合一套数据。为此他转换思路,着重围绕现在所知
最古而已残缺变乱的年代学文本《竹书纪年》展开考证,并以《史记》所见相对可靠的
西周鲁国纪年为主要参照系,同时尽可能地利用其他文献史料和金文史料,力求恢复古
本《竹书纪年》原载的三代王...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632
1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盘龙城发现大规模铸铜遗址
《唐虞之道》存简29枚,竹简两端平齐,简长28.1至28.3厘米。
《唐虞之道》赞扬尧舜的禅让,着重叙述舜知命修身及具有的仁、义、孝、悌的品德。
简文有关舜的史实亦见于《史记·五帝本纪》等书,但简文全篇未见传本。 [1]
注①整理者为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简释文工作由彭浩(荆州博物馆)、刘祖信及王传
富负责。 [2]
文字释读编辑
释读: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
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贤仁圣者如此。身穷不贪,没而弗利,穷仁矣。必正其身
,然后正世,圣道备矣。故唐虞之(道,禅)也。
夫圣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亲也;时事山川,教民有敬也;亲事祖庙
,教民孝也;太学之中,天子亲齿,教民弟也;先圣与后圣,考后而甄先,教民大顺之
道也。
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施,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
。孝,仁之冕也。禅,义之至也。六帝①兴于古,皆由此也。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
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古者虞舜笃事瞽叟②,乃戴其孝;忠事帝尧,乃戴其臣。爱亲
尊贤,虞舜其人也。禹治水,益治火,后稷治土,足民养生。(夫唯)顺乎脂... 阅读全帖
s******m
发帖数: 453
18
来自主题: SanDiego版 - 端午节快乐(纯水贴)
民俗活动
佩饰
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
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
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
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
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
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
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
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
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
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
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
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 阅读全帖
i*********t
发帖数: 5873
19
俺敏感自恋碰巧从小就受正规的材料训练,娜娜你说sasa那句话是不是说俺?中国人的
身份咋了?它没给俺带来卑微感,正如它也不曾给俺任何自豪感一样。叔本华说过(俺
从网上找来的,没核对原文,算二手引用了),最廉价的骄傲就是民族自豪感,沾染上
民族自豪感的人暴露出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人缺乏个人能够引以为豪的素质。如果情况
不是这样,他也不至于抓住那些他和数百万人所共有的东西为荣了。拥有突出个人素质
的人会更加清晰的看到自己民族的缺点,因为这些缺点时刻就在眼前,但每一个可怜巴
巴的笨蛋,在这世上没有一样自己能为之感到骄傲的东西,那他只能出此最后一招:为
自己的民族而骄傲了。由此他获得了补偿。所以,他充满着感激之情,准备不惜以牙齿
和指甲去捍卫自己民族所特有的一切缺点和愚蠢。
发信人: iamwhatieat (我吃故我在),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Re: Yale的Machu Picchu展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3 12:12:18 2010, 美东)
现在敦煌就一政治牌民族牌,上至政府学界,下至对敦煌卷子一无所知的蚁民们,无论
是谁,打出来... 阅读全帖
l*****s
发帖数: 2109
20
反右不替提邓小平等于什么都没讲。
c***s
发帖数: 70028
21
其实,从远古“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明代万户进行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中国人的“飞天之梦”已做了几千年。从考古发现来,有的出土人物形象与现代航天员,竟然惊人地相似。
图:中国三首航天员:刘洋、景海鹏、刘旺(从左至右)
嫦娥服“不死之药”奔月
——人类最早的女性航天事迹
中国的现代航天飞行已成功进行了多次,大家为什么对“神九”更为关注和兴奋?可能是因为第一次载有女性航天员吧。其实,人类最早的航天故事,就是由中国女性来演绎的。
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便是人类最早的航天故事,故事的主角嫦娥,便是人类最早的一位女性航天员。人们把即将进入太空的首位中国女航天员,亲切地称为“嫦娥”,包含的就是这种感情;中国把登月计划命名叫“嫦娥工程”,也是基于这种认识。
嫦娥,原名姮娥,另有常娥、嫦羲等多种叫法,一说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一说是上古黄帝时代的女性。到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称为“嫦娥”。“嫦娥奔月”的原因有两种版本,均源于《淮南子》。
一种版本是嫦娥偷吃“不死之药”奔月,即《淮南子·览冥训》中所谓,“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一说。再一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死之药”奔...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1148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舜象传说的演变新探
舜象传说的演变新探
张雪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uizjyxyxb200701011.aspx
中图分类号:I 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83(2007)01-0040-04
A New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Legends about Shun and 象
Zhang Xue
(Gui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Guiyang, Guizhou, 550003)
Abstract:
In the handing down of the legend about Shun and 象,it underwent three evolvements. In the beginning, it evolved gradually from a political legend to a moral and ethical one. In the earliest myth, the original story was about hunting... 阅读全帖
m*****d
发帖数: 13718
2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木兰诗的疑问
这个问题方舟子研究过, 大家讨论讨论,我个人同意方舟子说法,《木兰诗》并非唐人
所作,顶多是韦元甫修改过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essays/mulan.txt
(原载《文史知识》1998年11月号,中华书局出版。现略加修改定稿)
《木兰诗》种种
·方舟子·
最近迪斯尼电影制片厂改编中国“木兰代父从军”的传说推出了动画片《木
兰》,在海外华人社区掀起了一股木兰热。笔者近日为本地中国文学读书会讲解
《木兰诗》,为此翻查了近十几年来国内一些研究《木兰诗》的论文,发现有几
个问题在学界仍悬而未决。在此试图在众说纷纭中理一头绪,一孔之见,就教于
高明。
一、《木兰诗》的创作年代
现在可以确知的《木兰诗》的最早版本录于唐人吴兢的《古乐府》,此书已
失传,但南宋曾〔忄造〕所著的《类说》辑有佚文三十一条,包括《木兰诗》的
全文,题目作《木兰促织》。其后此诗录入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4
殷代金文中的庙制问题
一、殷周庙制发展史
古代中国的史学家们建构出一幅由夏至周的庙制发展史。但是,对这一发展史的建构却
有两种观点存在。
以《礼纬·稽命征》一书为代表,认为:”唐虞,五庙:亲庙,四;始祖庙,一。夏,
四庙;至子孙,五。殷,五庙;至子孙,六。”此说重点在于通过对”周因于殷礼”的
证明,从而达到否定周庙的真实存在这一目的。如果夏的四庙不包括始祖庙的话,那么
夏朝立国初期并不注重对祖先的祭祀,这或许是和夏启的”石破北方而启生”的异常出
生神话有直接联系。可参见《汉书》颜师古注引《淮南子》佚文中的有关记录。四庙说
的提出,为亲庙地位的建立提供了历史依据。
以《孝纬·钩命诀》一书为代表,认为:”唐尧,五庙:亲庙,四;始祖庙,一。禹,
四庙;至子孙,五。殷,五庙;至子孙,六。周,六庙;至子孙,七。”此说提出的意
义在于把周庙地位的提升,注重的是周礼对殷礼的”损益”。在这里也是主张夏朝立国
初期的四庙说。同样都是纬书,却有两种不同的庙制发展史观。看来,作为纬书,仍然
维持着孔子思想的正统性。
但是为两派观点都赞同的四庙说,在青铜器铭文中的具体例证如下:《戍嗣鼎》:“用
乍父癸宝餗”。...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5
《史墙盘》和微氏家谱
1976 年 12 月在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作此器人的名字叫“
墙”,是当时著名的微氏家族中的一员,所做的官职为“史”,“墙”者为纪念其先祖
而作的铜盘,故此器名为《史墙盘》。现藏于陕西省周原博物馆。
《史墻盘》制作于西周中期,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深8.6厘米,重12.5公斤
。圈足,饰窃曲纹。双附耳,腹饰垂冠长尾凤鸟。用云雷纹衬底。盘内底部铸铭文,铭
文共18行,除末行外每行15字。其中有重文5个,合文4个。铭文总计284字。
《史墻盘》的铭文较长,记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极其重要。该铭文内容可分前后两部
分:前部分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恭七位天子的功德和事迹;后部分为墙
自叙其家族自远祖以来事奉周王朝的历史。《史墻盘》所记述历代周王的史实,与《史
记·周本纪》上记载的内容基本上是相互吻合的。特别是对微氏家族历史的记载,迄今
为止几乎从没有留下任何文献记录,而《史墻盘》的出土填补了商周时期的一段重要的
历史空白,其学术价值不亚于《尚书》中的某一篇。在《史墙盘》铭文中则一连出现了
七世祖先的姓名,简直如同一本青铜器上铸...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6
第三,民俗资料
杨向奎先生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中首先主张:
文献不足则取决于考古材料,再不足则取决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过去,研究中国古代
史讲双重证据,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鉴于中国各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民族学的材料
,更可以补文献考古之不足,所以古史研究中三重证据代替了过去的双重证据。
按照叶舒宪的解释,即:
三重证据指传世和出土文献以外的各种文化参照,包括民间地方的口传叙事和仪式礼俗
,以及少数民族乃至域外民族的材料。希望凭借“礼失而求诸野”和“此失而求诸彼”
的认识方略,改进和拓展传统的训诂考据之学。
可是,民俗材料作为第三重证据,曾几何时遭到了日本学术界的反对。当Marcel
Granet博士的法国社会学派的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国际汉学界和中国学术
界流行之时,居然遭到了内藤湖南的弟子、京都帝国大学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小岛祐马的
嘲讽和轻视。这就是当时反对的一个证明。今天,日本研究民俗学和人类学的核心基地
是国立民俗学博物馆、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在日本汉学界进行这一研究的学
者,早年有白鸟清、小川琢治、三原一雄、森安太郎、铁井庆纪、古贺澄、池田末利、
御手洗...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522
27
历史上,中、日、朝三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领域十分宽广。在这部经常为三国
人民引为美谈的史册中,我们注意到,在兵器与武艺的交流方面,也写下许多精彩
篇章,其中尤以剑刀武艺的交流内容丰富,引人入胜。一般说来,中、日、朝的古
代武艺,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民族风格上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别。但是,由于
长时间的相互影响,交叉渗透,使三国在武艺领域里产生了许多共生现象,不少具
有共同特点的东西一直遗存到现代。显然,这些共同点正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
,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以剑刀技艺为主体的所谓“短兵”体系,从来都是中
国古代武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日、朝武艺交流的重心所在。这个问题的历
史背景比较复杂,牵涉到许多尚待探索的史事,而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待
今后的努力,特别有待三国学者的共同努力。总之,历史上三国之间的武艺交流活
动,直到今天还在以体育文化的形式延续着,并且显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这
一点着眼,研究这个问题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就自不待言了。首先对古代中、日
、朝剑刀武艺交流活动进行研究的,是已故学者唐豪先生。(1)步唐先生之后尘
,1980年,我发表过一篇研究中日剑刀... 阅读全帖
P******O
发帖数: 2397
28
中广网北京12月19日消息(记者马喆)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明天,被海内
外专家学者公认为“钓鱼岛归属中国铁证”的《浮生六记》佚文《海国记》钱氏抄本原
件,将在北京拍卖,所得大部分用于中国扶贫事业。
由于该古籍涉及领土主权,拍卖将谢绝国外人士参拍。被文学界称为“小红楼梦”的《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自传体作品,其中第五记初稿《海国记》,记录了清代
使者出使琉球途中的所见所闻。专家一致认为,文中对钓鱼岛附近海域的描写,清晰地
勾勒出文稿成形时期,我国国界的钓鱼岛段,内容真实可信,是我国自古拥有钓鱼岛的
主权的又一铁证。
w*********g
发帖数: 30882
29
1949年后被处决的242名国民党高级将领,其中很多的抗日将领
来源: 吐奶义夫 于 2017-06-25 21:41:55
中国和美国都经历过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内战,中国内战历经三年结束,美国史上最大的
内战被称为“南北战争”,在这场长达四年的美国内战中,1865年5月 26日,林肯取得
内战的胜利,战事宣告结束。林肯考虑到战争给南北双方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对当
时的美国的经济影响很大。为了恢复了统一,使国家和社会 得到稳定,林肯代表美国
政府立刻发出特赦令,特赦了所有叛军,胜利后林肯政府没有杀掉一个军官和士兵,勒
令他们即刻返回家乡从事家乡的重建工作,从而使美国148年来通过建设成为世界强国。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镇压国民党残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进行了一场镇压反革
命的运动,但是在这场镇反运动中,国民党军在解放战争期间起义、投诚、被俘;退
役返乡,闲居或从商的高级将领绝大部分遭到枪杀、关押,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孩
子都不同程度地收到株连。这些被杀、被关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他们中几乎全部参加过
八年抗日战争,其中不少高级将领都是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这些被杀的242名民国高...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0
去政治化的政治:对文史研究“去郭沫若”现象的反思
分享到:
时间:2017-09-30 09:32
•来源: 察网
•作者: 李斌
•浏览:644
评论: 0
字号: 大 中 小
郭沫若研究在80年代以来的遇冷,跟“非郭沫若”认识装置有关。“去革命化”“现代
化范式”“为学术而学术”“纯文学”是这种认识装置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学术和文学
创作为革命和现实生活服务的革命者郭沫若,被排除在这种认识装置之外,在相关的文
学史和史学史研究中被割裂、放逐、抛弃。同时,郭沫若研究受“非郭沫若”认识装置
的影响,一些成果出现了偏差。反思“非郭沫若”认识装置,需要反思80年代以来的社
会思潮,但又不是回到“革命史范式”,而是突破专业分工,重建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整
体感的研究范式,从而寻求知识分子跟政治、社会、阶层、种族、媒体等构建新型关系
的另一种可能性。
去政治化的政治:对文史研究“去郭沫若”现象的反思
李斌
对“非郭沫若”认识装置的反思
尽管自80年代以来,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坚持郭沫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无
可讳言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对“非郭沫若”认识装置的反思
对“非郭沫若”认识装置的反思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作者:李斌 时间:2017-12-27
92 0 意识形态安全 字号:A-A+
分享到:
2 收藏 打印
提要:“重写文学史”、“为学术而学术”影响下的“非郭沫若”认识装置的出现,主
要源自知识界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质疑。他们急于抛弃社会主义中国和左
翼知识界的历史,拥抱“历史的终结”和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80年代以来,尽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坚持郭沫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无可
讳言,在文史领域,郭沫若研究已经成为相当冷门的专业。在文学史专业中,郭沫若研
究不仅不能跟鲁迅研究相比,也无法跟周作人、沈从文研究相比;在史学史和近代思想
史研究领域亦如此,与研究章太炎、胡适、陈寅恪等人相比,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
郭沫若研究一点都不为过。
郭沫若研究在近三十年来遭受遇冷的原因,与其说是郭沫若在婚姻生活、道德品质、人
生道路以及学术成果等方面不尽如人意,不如说是我们关于郭沫若及其所代表的知识分
子的奋斗目标、人生路向及活动方式的认识装置发生了改变。新时期以来,对于中国独
特的现代化道路,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应扮演何种角色,知识界... 阅读全帖
h******o
发帖数: 207
32
来自主题: Connecticut版 - 才女林徽因:与耶鲁的一段因缘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nx625 (nx),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才女林徽因:与耶鲁的一段因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7 20:34:27 2005), 站内
“我记得在耶鲁大学戏院的时候我帮(弄)布景,
一幕美国中部一个老式家庭的客厅,有一个三角架我和另一个朋友足足走了三天,足迹
遍纽海芬全程,走问每家木器铺的老板,但是每次他都笑了半天说,现在哪里还有地方
找这样一件东西……。”
“耶鲁(剧院)是个经济特别宽裕的剧院,每次演的戏也都是些人生缩影,并不神奇
古怪,可是那一次布景,我们(没)少了跑腿去东求西借。剧院主任贝克老头儿,每次公
演完戏登台对观众来了一个绝妙要求,便是要东西,东西中最需要的?鞋!因为外国鞋
的式样,最易更改戏的时代……”(引自《明报月刊》二○○四年第五期)
这是一篇林徽因佚文《设计和幕后困难问题》中(发表于一九三一年八月二日《北平
晨报》,发现者为严晓星),提及她在耶鲁生活的一段文字。耶鲁是历史上和中国渊源最
深的一所美国大学。
近现代史上许多重要的中国人名字,都与耶鲁相关。比如近代“
W*******g
发帖数: 164
33
来自主题: Georgia版 - 北京晚报上的 “豆腐块”.
提起歌星郁钧剑, 现在的80后, 90后, 恐怕没有几个知道他. 但要提<非诚勿扰>的孟非
, 或是<中国好声音>的华少, 没有人不认识的. 我知道郁钧剑, 不是因为他的歌声, 说
实话, 用我的眼看, 他的歌,比不上他那一代的大牌歌星, 如李双江啦, 蒋大为呀, 还
有刘欢等. 就连他的名字也不好记, 又难写, 我还是经过上网查证, 才写准.
80年代的初中期, 北京的老百姓除了有收音机,电视机, 对外的窗口, 还有的就是家家
订阅的<北京晚报>了. 要知道, 在那政治空气比较紧闭的时代, 改革开放也才刚刚起步
, 既使是广播,电视, 也都把持着 “中央的喉舌”, 千篇一律的套话, 让人直倒喂口,
几个频道, 换来换去, 也换不出什么新花样.
忽然一天, 北京晚报上的一篇 “豆腐块”吸引了我, 作者正是郁钧剑. 他那第一人称
的写法, 真实可信的语言, 幽默风趣的调侃, 让我倍感亲切, 忍俊不住, 就象眼睛吃了
冰琪淩, 是那么的清心爽意. 其实他写的不过是他们演艺界, 或是他接触到的, 大牌影
视明星的佚文趣事, 按现在的流行话说 -八卦, 糗事, 这也是当时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事
.... 阅读全帖
p*t
发帖数: 1210
34
来自主题: Missouri版 - 小城 fulton
40分钟到哥伦比亚。 有两所学院,不少古董店,一个downtown的中餐馆还不错。其中
一所学院叫westminister college. 是纪念Churchill的,旁边就是其纪念馆。如有对
churchill的佚文野史感兴趣的可以去一下。很小不过。
S***n
发帖数: 2932
3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观康熙初版《全唐诗》记 (转载)
在图书馆东亚分层看到过超大(不知道几开)的宋佚文還是啥不知道真假
j****i
发帖数: 68152
36
吉首大学创办于1958年9月,是办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
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由吉首校区和张家界校区组成,本部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
府——吉首市。 1958年4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复成立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吉首大
学。其后几经坎坷,曾经历了压缩规模、调减专业和短期停办的阵痛。1978年经国务院
批准,恢复为省属综合性大学,同时将湖南医学院湘西分院和湘潭大学湘西分校并入该
校。
学校类型: 综合
主管部门: 湖南省教育厅

硕士点: 19个
目录
吉大简介
吉大历史
1. 基本情况
2. 院系设置
3. 办学成果
吉大精神
吉大名师
学科建设
1.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基础工作
2. 构筑学科建设人才梯队
3. 把改革作为学科建设的保障机制
4. 把教学科研的投入作为学校重中之重
吉首大学科研精神
吉首大学校风、校训
1. 吉首大学的校风是:自律、勤勉、和谐、创新
... 阅读全帖
l*r
发帖数: 79569
37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2009年读书汇报1
哈哈哈,这个对联好!收藏了
清华简,百度一下啊,就是清华收了一批来路不明的战国竹简,据说有不少《尚书》《
乐经》的佚文,但是质疑也很多

发帖数: 1
38
盘古开天地,地久天长。神话里的盘古,是宇宙的祖先。可是谁又知道,盘古的原
型其实是一只单身狗。
“盘古”一词的词源,或许是中国南方苗瑶民族神话传说里的祖先神犬盘瓠(音h
ù)。东汉末期,湖南一带频发抗税活动。朝廷派车骑将军应劭前往调查。应劭调查的
结果是,南方民族之所以敢于抗税,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祖先盘瓠是远古时代帝喾的
功臣,帝喾曾允许他们不缴纳赋税。那么这个盘瓠又是何方神圣。应劭记录下了这样一
个故事:
上古皇帝高辛氏时游牧民族犬戎入侵,国中无人能敌。高辛氏于是悬赏道:“有能
斩获犬戎首领吴将军的头颅的,我不仅赏赐黄金万两、良田美宅,还要将我的女儿许配
给他。”但重赏之下却并无勇夫响应。这时,高辛氏豢养的一条叫盘瓠的五彩毛毛狗一
天居然衔着敌魁吴将军的头颅来到了皇宫前。高辛氏大惊之余也十分尴尬。他承诺的赏
赐只赏人,没说要赏狗,这也罢了。关键是还承诺了要把女儿许配给他。这下好了,来
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单身汪。但是皇帝开口,驷马难追,只好将错就错地让女儿嫁狗随狗
。单身狗盘瓠便背着公主来到一个山洞里。过了三年,生下了六男六女,好在都是人模
人样的。于是这些人便...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22
39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筝2----历史及变迁
在春秋战国时期,筝就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公元237年李斯上书秦始皇时,
写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骨卑)--(一个字,但偶找不到//blush)而歌乎呜呜,
会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则是秦筝的出处了。
据<<礼。乐记>>的佚文,筝是“五弦筑身也。”早期的五弦发展为汉代的十二弦筝,
进而为隋唐的十三弦筝,明代增至十四,五弦。直至近代才出现了十六弦筝。
现代我们普遍用的是二十一弦筝。
张永<<元嘉正声伎录>>载有“但曲”七首,广陵散就是其中之一。
传统的曲谱是工尺谱,但现在我们用的是简谱。谁有工尺谱,借偶瞧瞧吧!
秦筝自早年传入中原,赵,郑,楚,吴相继流行,后来,随着客家人的三此大
迁徙,遂传遍中国。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民俗,方言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并于当地
的民间音乐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通常我们称七大流派。
(1)古以“秦声”见称的陕西筝。
(2)郑卫之音的河南筝。
(3)齐鲁雅韶的山东筝。
(4)武林逸韵的浙江筝。
(5)闽南诏安的福建筝。
(6)韩江丝竹的潮州筝。
(7)中州古调的客家筝。
此外,早在我国南北朝时,古筝已传入古代的朝鲜,唐代东渡日本,南进缅甸,元代又传
M******a
发帖数: 6723
40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齐论语》长什么样?
http://ru.qq.com/a/20160901/022872_all.htm
文/徐建委
按:江西海昏侯墓出土有《论语》简,有《知道》篇,则其多半是消失一千八百年的《
齐论语》了。笔者数年前曾写过一篇小文,讨论的正是《齐论语》的模样,故翻出来凑
凑热闹。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
文献可见的《论语》传授始自西汉。《汉书·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
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
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当时有《齐论》、《鲁论》、《古论》三种传本,均见于
《汉书·艺文志》的记载。
终两汉之世,三种传本的《论语》都有流传,其情况何晏《论语集解序》所言最为详细
,也比较可靠。他引用刘向的说法,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篇,“其
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齐论》有《问王》、《知道》,多于《鲁论》
二篇”,《问王》篇实际即《问玉》篇也。汉景帝末年,又在孔子老宅发现了《古论语
》,有二十一篇,编次与《鲁》、《齐》不同,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
故有两《子张》篇。
我们今天所读乃是汉成帝的老师张禹以《鲁论语》为基...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2367
41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两个沈从文 作者:韩三洲
两个沈从文
作者:韩三洲
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沈从文(1902-1988)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大家。他并没
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却以一个下层士兵的身份,成为使全世界为之瞩目的著名作家,
并且到西南联大教写作、在北京大学当教授。他的一部中篇《边城》,便足以令他在中
国新文学史上留名,《湘西》和《湘行散记》至今依然脍炙人口,何况他还有长篇《长
河》和许许多多的中短篇和散文,而他的一篇《记丁玲》,不仅引发了两个好朋友之间
的是非恩怨,也成了一桩难了的文坛公案。
闲时读了一些与沈从文有关的新文学史料,印象中的沈先生一如他笔下的湘西风景
那样,宁静淡泊,遗世独立,有时候甚至还有些胆小怕事、处处与世无争的样子。1947
年10月,他写完了自己的最后一篇小说《传奇不奇》,一看见形势对自己不利,就封笔
了。解放以后,作为“地主阶级的弄臣”、“清客文丐”、“反动文人”和“带着桃红
色”的沈从文,尽管著作等身,但一看到第一届文代会上没有他的名字,立刻从徘徊迷
惘中惊醒,又陷入更可怕的孤独落寞之中。他惶惶不可终日,原指望能从解放区来的、
现已当上文艺界高官的老朋友丁玲能帮上他一把,没想到事与愿违... 阅读全帖
C***3
发帖数: 2226
42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偶购存的鲁学书
(日)丸尾常喜:
“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
(日)藤井省三:
鲁迅《故乡》阅读史——近代中国的文学空间
(日)伊藤虎丸:
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互见外国作品纲)(回望鲁迅系列)
(美)史沫特莱 等:
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互见外国作品纲)(回望鲁迅)
(加)李天明:
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
(日)竹内好:
近代的超克(互见政治纲)
(日本)增田涉:
鲁迅的印象(收入钟敬文 著/译:寻找鲁迅·鲁迅印象)
乐黛云 主编:
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研究
王景山:
鲁迅仍然活着——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诞生一一五周年
孙玉石:
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
谢泳 编:
胡适还是鲁迅
吴俊:
暗夜里的过客: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鲁迅
钱理群:
心灵的探寻(互见鲁迅纲)
话说周氏兄弟——北大讲演录
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互见鲁迅研究目)
陈漱渝 等:
颠覆与传承——论鲁迅的当代意义
倦眼矇眬集——陈漱渝学术随笔自选集
披沙简金
陈漱渝 主编:
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和他的论敌
傅光明 主编:
论战中的鲁迅
张梦阳:
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一、... 阅读全帖
C***3
发帖数: 2226
43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偶购存的鲁学书
(日)丸尾常喜:
“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
(日)藤井省三:
鲁迅《故乡》阅读史——近代中国的文学空间
(日)伊藤虎丸:
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互见外国作品纲)(回望鲁迅系列)
(美)史沫特莱 等:
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互见外国作品纲)(回望鲁迅)
(加)李天明:
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
(日)竹内好:
近代的超克(互见政治纲)
(日本)增田涉:
鲁迅的印象(收入钟敬文 著/译:寻找鲁迅·鲁迅印象)
乐黛云 主编:
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研究
王景山:
鲁迅仍然活着——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诞生一一五周年
孙玉石:
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
谢泳 编:
胡适还是鲁迅
吴俊:
暗夜里的过客: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鲁迅
钱理群:
心灵的探寻(互见鲁迅纲)
话说周氏兄弟——北大讲演录
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互见鲁迅研究目)
陈漱渝 等:
颠覆与传承——论鲁迅的当代意义
倦眼矇眬集——陈漱渝学术随笔自选集
披沙简金
陈漱渝 主编:
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和他的论敌
傅光明 主编:
论战中的鲁迅
张梦阳:
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一、... 阅读全帖
B********e
发帖数: 19317
44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分享:诗篇44

三米多算啥啊?给你看一些搞笑的文献。
=================================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8/200901/65087.html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8/200901/66102.html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使我们能看懂《山海经》和上古历史的本质,我们就不能不再读
读古籍记载的“巨人”史料了。因为这是我们认识历史本来面目的一种真凭实据啊!
中国上古有一部重要文献,名叫:《凉州异物志》,它的佚文就记载在《太平御览》第
14卷中,古人说:
有大人生于北边,偃卧于野,其高如山,顿脚成谷,横身塞川,近之有灾,铜雹击之也
。唯可遥看,不可到下,到下则雷电铜铁之丸为雹以击杀人(39)。
我们又看到,《神异经》中也有关于“巨人”的记载,据《西北荒经》云:
西北海外有人,长二千里,两脚中间相去千里,腹围一千六百里,但日饮天酒五斗,不
食五谷鱼肉,唯饮天酒。忽有饥时,向天仍饮。好游山海间,不犯百姓,不干万物,与
天地同生,名曰无路之人。一名仁,一名信,一名神(4
r****n
发帖数: 8253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月称及其《入中论》zt
[摘要] 月称是公元7世纪印度大乘佛教中现学派的著名论师,在印度中观学派历史上占
有崇高的地位。他的学说对于印度后期大乘佛教,以及我国藏传佛教都有很大影响。尤
其是藏传佛教把他的中观学说看成是代表大乘佛教哲学的基石,而且指定他的代表作《
入中论》为格鲁派学僧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在各寺院中一直传习不绝。本文比较系统
地介绍了月称的生平、著作和他对中观学派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入中论》的先行研究、
梵文佚文等相关情况。
[关键词] 月称;入中论;中观学派
[中图分类号] B949.935+B9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7(X)(2006)02-0227-10
一、月称的生平与著作
月称(Cadrakirti,600-650)是公元7世纪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著名学者,也是
印度中期中观二学派之一应成中观派的代表。由于他重新振兴了大乘佛教理论奠基者龙
树的中观学说,并以忠实继承龙树的中观正见而著称,故被尊为龙树中观思想的正统继
承人之一,在印度中观学派发展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往往将他与龙树、提婆相提并论
。例如后期中观派之中观纲要书《中观宝灯论》(Madhyama
f*******e
发帖数: 5594
46
不错,主要是看针对什么来说的。
中药也有直接针对外邪的。《本草经》佚文里提到“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
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f*******e
发帖数: 5594
47
不错,主要是看针对什么来说的。
中药也有直接针对外邪的。《本草经》佚文里提到“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
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z**********e
发帖数: 22064
48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关于一条注释和一篇附录
【文献号】1-403
【原文出处】鲁迅研究月刊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10
【原刊页号】56~60
【分类号】J3
【分类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001
【标题】关于一条注释和一篇附录
【作者】朱正
【正文】
1
1980年,我借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鲁迅全
集》第六卷的责任编辑。第六卷包括《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三个集子。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这篇,就在《末
编》里面。这一篇的注〔1〕,在发稿时有过一些曲折。
这篇涉及当年左翼文艺运动内部许多人事纠纷的文
章,其注〔1〕即题注本来是容易引起是非的。五十年
代出版的十卷本《鲁迅全集》的这一条注释,说:
徐懋庸给鲁迅写那封信,完全是他个人的错误行动,
当时处于地下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文化界的组织
事前并不知道。鲁迅当时在病中,他的答复是冯雪峰执
笔拟稿的,他在这篇文章中对于当时领导“左联”工作
的一些党员作家采取了宗派主义的态度,做了一些不符
合事实的指责。由于当时环境关系,鲁迅在定稿时不可
能对那些事实进行调查和对证。
就这样否定了这篇文章,却也注意... 阅读全帖
1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