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清华简是不是曹操墓?
相关主题
上博简、清华简都是真的古代似乎送见面礼只是个形式
学者称清华简《耆夜》是伪作zz儒家文化倡导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ZT)
清华简的真伪问题可能要争论一百年天地君亲师
清华那批竹简研究得咋样了儒家文化倡导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ZT)
清华简给今古尚书之争划下句号了?欲海天(全文)
关于清华简开心一下--只对你有感觉
清华简 周文王遗嘱<<保训>>不要再给西南人民再捐款捐水了...韩寒
刘正教授论文《甲骨文家谱刻辞研究》蒋方舟唱百年校庆反调 称清华成捞政治资本之地(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简文话题: 耆夜话题: 尚书话题: 清华话题: 咸有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j****7
发帖数: 667
1
这年代啥也不能信。
清华简是不是高仿伪作?
z**********e
发帖数: 22064
2
清华简、北大简、上博简都是伪作。
它们的来历相似(出现在海外拍卖场,匿名人士购买后捐赠),内容雷同(虽说号称时
代不同),都是教育人“以德治国”的,恰好符合它们被发现时的政治风向。
要是等哪天,伪造者把自己伪造过程的视频公布出来,估计现在这些“砖家”都会矢口
否认,说这些简就是真的,伪造者的视频是伪造的。
就好像前些年的“汉代玉衣”一样,制造者自己都站出来了,并且拿出了自己造玉衣的
工具,那些鉴定玉衣为真品的“砖家”们硬说玉衣是真的。
j****7
发帖数: 667
3
马谈:“我有十足的把握这是真简。有三个判定依据。首先当然是这些摹本
的文字和内容,这些简的文字字体与已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字一致,我还请张光裕
先生特别观察了书法和墨色;简文内容涉及广泛,有与传承文献相对应的,也有
完全不见于传承文献的,决不是作假所可能。第二个判断依据是竹简暴露于日光
下是否变色,自然光中有紫外线,出土竹简在日光下因此会很快碳化变成黑黄色。
第三个判断依据是竹简离开水环境后是否变形,真的出土竹简脱离水环境后由于
水分蒸发引起引力不匀会很快变形。这些都决不是伪造竹简所可能做到的。”
其实马馆长说的这三点,在现代作伪技术下,是很容易躲过去的。
一是关于竹简材质的检测,利用出土的竹木原料制作假简,或利用收集到的
出土素简,或配以部分真简做陪衬,都可以逃过收购者放射性元素的测试。
二是关于竹简的文字字体和书法,作伪者完全可以依据古字临摹,以假乱真。
已经出版的竹简版图是大量可以临摹的字书。许多学者在考证简文时发现,其书
写的字体酷似郭店楚简,李学勤先生在“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这
批上海博物馆藏的竹简,是盗墓的人从湖北荆门盗出去的。”说明它们太相像。
据马馆长介绍出售这批竹简的“香港商人主动送上门来的。字书是战国楚文字字
书,有相当分量,十分重要。”前两批竹简卖得很顺手,第三批干脆送货上门,
连作伪者可以随意临摹的“战国楚文字字书”的竹简都一古脑儿卖出来了,竹简
有字迹摹本可以仿效,这本身就是临摹的证据。他们得意得简直有些嚣张了。
三是关于墨色的时代问题,必须用高科技手段才能检测出来。盗墓者收集出
土古墨并不困难。如果你鉴定不出墨的时代性,他们很可能使用现代墨进行临摹;
如果能够鉴定出现代墨,他们就用明清墨,这种古墨现存最多,也可以逃过你的
粗检。如果你检测出竹简用墨是先秦烟墨,那么竹简就是真的,因为这种墨早已
绝迹。如果检测出用的是唐宋古墨,这种墨很罕见,本身价值很高,大量用这种
古墨太不合算。我国墨检专家可以用精密仪器检测古墨迹,使作伪者难逃法眼。
四是竹简商人竟敢送货上门,直接和博物馆见面,这就为我们弄清真相提供
了追查的线索。
学术界研究出土文物,我认为,应当严格遵守三项准则:一是遵守学术规范;
二是应有科学态度,对竹简进行科学鉴定和科学研究;三是要有法制观念,对不
法盗墓者有负任进行追溯,不承担为其保密的义务。如果一经发现其中有假,或
受骗上当,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就应当会通政法部门对其立案审查。只有回收
的是真文物,才免于追究其法律责任。正是基于学术规范,科学态度,法制观念
这三条准则,笔者才率直提出质疑,供有关方面和诸位同仁参考。
特别需要提起的是,正当国内外掀起研究上博竹书的热潮之际,离奇地发生
了主持收购这几批竹简的马承源前馆长非正常死亡,在全国文化学术界痛挽这位
著名学者的时候,难道不需要反思一下其中的原因,深思一下同购进盗墓简之间
可能存在的联系?
我有幸在一次上海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得识承源同志,事后还有过一些交往。
依我对这位睿智笃实学者的了解,简单地把这一非正常死亡说成他患有抑郁症所
致的自杀行为,是绝对不准确的。
国家应该关注并过问这件事情。
g******t
发帖数: 18158
4
水还挺深
上海博物馆近年曾历经风雨动盪,在陈燮君接任馆长后,不仅开创学术春天,也拓
展两岸文化交流的春天。
所谓风雨是指上博前馆长马承源跳楼自杀风波。二○○四年九月廿七日,上海官方
《解放日报网》说,上海市文管委顾问、上海博物馆顾问、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于
当月廿五日廿时廿五分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七岁。
由于记者于二○○二年六月才专访过马馆长,当时老人家身体硬朗,侃侃而谈怎会
两年间就病死。上海文化界透露,「马馆长是悲愤自杀」。记者想进一步和上博人员查
证,个个是欲言又止,说「事情过了就算了」。
但仍不断有人为马馆长抱不平者透露些黑幕,近两年大陆网上部落格也有人爆料。
原来马馆长晚年最得意的一千二百馀枝楚竹简「劫后归来」重回上博,最终竟然导
致他自杀。因为有人说,马馆长托人高价买的竹简是假的。
○二年马馆长接受专访谈到这批竹简时说,一九九四年春,香港古玩市场陆续出现
一些楚简,其中有真的,但是假的也不少,几可乱真,多数是大陆不肖文物专家所伪造。
他说,那几年,香港、台湾都买过伪造竹简,日本书法家也买过。马馆长说,当时
,香港中文大学汉学家饶宗颐取得一批竹简,经过鑑定,排除假的,有十枝为真的战国
楚竹简。
在各国买家都夺宝之际,在香港非常关注战国竹简文字编纂的张光裕教授迅速把古
玩市场消息告知上博,并电传一批摹本。马承源和专家研究后,竹简文字文体及墨色与
已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字一致,证明这批楚竹书确实是真品,并非出自「文物专家」假造。
为了不让这批竹简散失,马承源和同事决定立即抢救这批竹简。至于价钱及收自何
人,当时马承源不便对外透露。但收购竹简后,上博花费巨大人力及经费整理、复元「
像一堆酱油的竹简」。
没想到○二年古竹简出专书发表研究成果后,陆续传出用国家经费买的楚竹简是假
的,最后老人家跳楼以死明志,官方统一口径说「病死」。
P**5
发帖数: 7467
5
如果真能造假,那水平太高了。
编造《尚书》失篇,借以否定《伪古文尚书》。《尚书》失篇有篇文字被孟子引用过,
但具体文字又不同。
编造楚国世系,人数只比司马迁《史记》多一人,顺序基本符合司马迁《史记》。
w******y
发帖数: 8040
6
这个主要难在空竹简和墨水上吧
本身得是过的了同位素检验的真货
这造假成本不是一般的高
真有造假者, 图的主要也不是钱, 而是愚弄世界的快感

【在 P**5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真能造假,那水平太高了。
: 编造《尚书》失篇,借以否定《伪古文尚书》。《尚书》失篇有篇文字被孟子引用过,
: 但具体文字又不同。
: 编造楚国世系,人数只比司马迁《史记》多一人,顺序基本符合司马迁《史记》。

h******x
发帖数: 10156
7

不是图钱?你把造假的看的太高尚了

【在 w******y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主要难在空竹简和墨水上吧
: 本身得是过的了同位素检验的真货
: 这造假成本不是一般的高
: 真有造假者, 图的主要也不是钱, 而是愚弄世界的快感

R*******a
发帖数: 2463
8
经籍学的基本做法,几千年来以一贯之:
唯依信史。无确凿来源的金石文物视为无物。有确凿来源的金石文物存而不论。
近世不守门规,妖言惑众,欺世盗名,持假自矜的不学无术之徒如李学勤者,必须午门
凌迟,以正视听。
g******t
发帖数: 18158
9
也不是买卖那一下子钱,后边还能申请到很多经费研究呢,只要不被揭穿可以吃一辈子了

【在 w******y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主要难在空竹简和墨水上吧
: 本身得是过的了同位素检验的真货
: 这造假成本不是一般的高
: 真有造假者, 图的主要也不是钱, 而是愚弄世界的快感

g******t
发帖数: 18158
10
清华简保护中心用来做同位素检验的样品只是两个无字残片,墨水有鉴定吗?要想完全
平息质疑也不是不可能的,一是可以把简的来历详细写下来,放保险箱里让公证机构贴
上封条封存起来,五十年后利益相关人八成都不在了,在也过了追朔期了,把简的真实
来历公之于众,免得人戳脊梁骨说简来历不明。
第二可以允许清华大学以外的研究者接触竹简实物,让其他国家地区的大学或者研究机
构根据出版物指定一块,独立取一小样进行同位素检验,简和墨都分别检测,现在检测
技术不需要很多样品
到底是真是假我现在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就算是假的也不影响中华古代文明的伟大辉煌
。谁不相信曹操墓,清华简,价值好多亿的金缕玉衣是真的是就是数典忘祖,这种逻辑
太蛇精病了

【在 w******y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主要难在空竹简和墨水上吧
: 本身得是过的了同位素检验的真货
: 这造假成本不是一般的高
: 真有造假者, 图的主要也不是钱, 而是愚弄世界的快感

相关主题
关于清华简古代似乎送见面礼只是个形式
清华简 周文王遗嘱<<保训>>儒家文化倡导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ZT)
刘正教授论文《甲骨文家谱刻辞研究》天地君亲师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w*x
发帖数: 3456
11
哪里有玉衣造假的报道?

【在 z**********e 的大作中提到】
: 清华简、北大简、上博简都是伪作。
: 它们的来历相似(出现在海外拍卖场,匿名人士购买后捐赠),内容雷同(虽说号称时
: 代不同),都是教育人“以德治国”的,恰好符合它们被发现时的政治风向。
: 要是等哪天,伪造者把自己伪造过程的视频公布出来,估计现在这些“砖家”都会矢口
: 否认,说这些简就是真的,伪造者的视频是伪造的。
: 就好像前些年的“汉代玉衣”一样,制造者自己都站出来了,并且拿出了自己造玉衣的
: 工具,那些鉴定玉衣为真品的“砖家”们硬说玉衣是真的。

g******t
发帖数: 18158
12
搜索一下 金缕玉衣 巨额骗贷案

【在 w*x 的大作中提到】
: 哪里有玉衣造假的报道?
c*m
发帖数: 1599
13
情话贱出什么问题了?
w*x
发帖数: 3456
14
我以为国博那个是假的呢。。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搜索一下 金缕玉衣 巨额骗贷案
w******y
发帖数: 8040
15
如果你怀疑的购买方/科研方因利益勾结造假方,
那倒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种情况下,造假方就不需要是我提到的牛逼大boss了
反正各种严格检验都是科研方声称的,
如果科研方就不是独立公正的, 造假方当然不需要有多牛逼的造假了
考古界是不是真的这么黑就不知道了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清华简保护中心用来做同位素检验的样品只是两个无字残片,墨水有鉴定吗?要想完全
: 平息质疑也不是不可能的,一是可以把简的来历详细写下来,放保险箱里让公证机构贴
: 上封条封存起来,五十年后利益相关人八成都不在了,在也过了追朔期了,把简的真实
: 来历公之于众,免得人戳脊梁骨说简来历不明。
: 第二可以允许清华大学以外的研究者接触竹简实物,让其他国家地区的大学或者研究机
: 构根据出版物指定一块,独立取一小样进行同位素检验,简和墨都分别检测,现在检测
: 技术不需要很多样品
: 到底是真是假我现在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就算是假的也不影响中华古代文明的伟大辉煌
: 。谁不相信曹操墓,清华简,价值好多亿的金缕玉衣是真的是就是数典忘祖,这种逻辑
: 太蛇精病了

g******t
发帖数: 18158
16
如果是假的,显然是有勾结的。盗墓有上千年的历史,汉朝的古墓里发现过唐朝的盗墓
工具,朱温把十九座唐朝皇陵盗了十八座。如果有价值那么高的简,应该陆陆续续出现
,而不是象现在这一波一样呈现井喷状态,而且这一波井喷全进了清华,别人都摸不到
一件自制的 “金缕玉衣”,被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给出“24
亿元”的评估价。考古界有多黑可见一斑

【在 w******y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你怀疑的购买方/科研方因利益勾结造假方,
: 那倒是另外一回事了
: 这种情况下,造假方就不需要是我提到的牛逼大boss了
: 反正各种严格检验都是科研方声称的,
: 如果科研方就不是独立公正的, 造假方当然不需要有多牛逼的造假了
: 考古界是不是真的这么黑就不知道了

p******o
发帖数: 9007
17
2008年12月,受清华大学委托,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
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做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为公元前305±30年,即
相当于战国中期偏晚,这与前述的鉴定专家对于清华简的时代判定完全一致。

【在 w******y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你怀疑的购买方/科研方因利益勾结造假方,
: 那倒是另外一回事了
: 这种情况下,造假方就不需要是我提到的牛逼大boss了
: 反正各种严格检验都是科研方声称的,
: 如果科研方就不是独立公正的, 造假方当然不需要有多牛逼的造假了
: 考古界是不是真的这么黑就不知道了

p******o
发帖数: 9007
18
一、清华简经测定含水量是近400%的饱水竹简,朽软脆弱就像开水煮熟的面条一样,这
种程度现代技术难以企及。且数量巨大两千多枚,造假要想通过碳14测试的办法是写在
战国无字简上,但是找来那么多战国的饱水无字竹简不太可能(木简倒是有可能的,以
前发生过拿古墓棺椁造假简的事情)。就算能找到竹简也要有合适的墨水,写上去不能
脱落不能浸染,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任胡平生先生介绍自己曾会同简牍保护的同行
亲自做过实验,在古竹片上用明清时期的古墨写字极为困难,根本无法与竹片浑然一体
。就算能研制出墨水,这批简还有一个特点,入藏清洗时发现有些竹简表面有一层污垢
板结成的坚硬外壳(见下图),就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李均明先
生说的:“有谁能造假造出几千年前的污垢?”

【在 p******o 的大作中提到】
: 2008年12月,受清华大学委托,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
: 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做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为公元前305±30年,即
: 相当于战国中期偏晚,这与前述的鉴定专家对于清华简的时代判定完全一致。

g******t
发帖数: 18158
19
树轮校正是咋回事?不是说竹简吗,怎么会有树轮?
懂行的给说说

【在 p******o 的大作中提到】
: 2008年12月,受清华大学委托,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
: 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做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为公元前305±30年,即
: 相当于战国中期偏晚,这与前述的鉴定专家对于清华简的时代判定完全一致。

w******y
发帖数: 8040
20
你这说的和我说的难道不是完全一回事吗?
我的意思就是, 除非科研方参与作假(也就是说你转的
这些陈述都是配合造假方而说的,陈述真实性不可考, 是忽悠项)
否则造假方是必须是非常牛逼的大boss
简单说就三个可能
1. 真货
2. 假货, 造假手段极其牛逼, 大boss的产品
3. 假货, 造假手段根本不牛逼, 是科研圈黑心配合的结果
三者必居其一
我个人认为2的可能极小, 1/3哪个更可能, 要看认为国内科研圈到底有多黑而定了
事实上我原来并没想到3的可能性,所以1和2中我很倾向于1,
但现在有了3, 从1/3中抉择就比较难了, 时间才能说明一切

【在 p******o 的大作中提到】
: 一、清华简经测定含水量是近400%的饱水竹简,朽软脆弱就像开水煮熟的面条一样,这
: 种程度现代技术难以企及。且数量巨大两千多枚,造假要想通过碳14测试的办法是写在
: 战国无字简上,但是找来那么多战国的饱水无字竹简不太可能(木简倒是有可能的,以
: 前发生过拿古墓棺椁造假简的事情)。就算能找到竹简也要有合适的墨水,写上去不能
: 脱落不能浸染,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任胡平生先生介绍自己曾会同简牍保护的同行
: 亲自做过实验,在古竹片上用明清时期的古墨写字极为困难,根本无法与竹片浑然一体
: 。就算能研制出墨水,这批简还有一个特点,入藏清洗时发现有些竹简表面有一层污垢
: 板结成的坚硬外壳(见下图),就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李均明先
: 生说的:“有谁能造假造出几千年前的污垢?”

相关主题
儒家文化倡导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ZT)不要再给西南人民再捐款捐水了...韩寒
欲海天(全文)蒋方舟唱百年校庆反调 称清华成捞政治资本之地(图)
开心一下--只对你有感觉蒋方舟唱百年校庆反调:清华成捞政治资本之地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p******o
发帖数: 9007
21
[打印此頁] [E-mail 分享]
樹木年輪的放射性碳校正
碳定年結果的校正對解釋全球放射性碳含量隨時間而變化的原因是必須的。
放射性碳測量結果通常以BP年報告,其中BP起始年規定為公元1950年。
樹木年輪用於校準放射性碳測量結果。
校正結果以年齡範圍的形式報告。年齡範圍採用截斷方法或概率方法計算,而這兩
種方法都使用校正曲線。
國際商定的早至公元前2500年的校正曲線由Gordon Pearson和Minze Stuiver制定。
校正曲線上的X軸為樹輪時間表,Y軸為放射性碳年齡。
和任何使用儀器的方法一樣,進行校正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收集的數據準確可靠。校正是
儀器和測量單位建立關係的過程,以消除對收集的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的懷疑。校正
是通過比較數據的分析結果來進行的,而數據又是通過對標準(例如認證的參考材料)
進行分析獲取的。
放射性碳定年時,不僅分析之前要進行校正,而且對分析結果也要進行校正。放射性碳
定年是確定材料的年齡的一種分析方法。它通過測定材料的碳14含量和根據放射性衰變
追踪其年齡。進行測定的材料必須曾經是生物圈的一部分。
碳14是碳元素的天然同位素。由於相對碳12和碳13,它不穩定,具有放射性,因此也被
稱為“放射性碳”。炭由99%的碳12、1%的碳13和只有約一萬億分之一的碳14組成。
碳14定年結果以放射性碳年齡的形式報告,並且需要進行校準,將放射性碳年齡轉化為
歷年。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树轮校正是咋回事?不是说竹简吗,怎么会有树轮?
: 懂行的给说说

g******t
发帖数: 18158
22
还有一种可能,有几片真简,掺杂了一大堆西贝货,C14检验拿真的简或者真的空白简
残片去应付

【在 w******y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说的和我说的难道不是完全一回事吗?
: 我的意思就是, 除非科研方参与作假(也就是说你转的
: 这些陈述都是配合造假方而说的,陈述真实性不可考, 是忽悠项)
: 否则造假方是必须是非常牛逼的大boss
: 简单说就三个可能
: 1. 真货
: 2. 假货, 造假手段极其牛逼, 大boss的产品
: 3. 假货, 造假手段根本不牛逼, 是科研圈黑心配合的结果
: 三者必居其一
: 我个人认为2的可能极小, 1/3哪个更可能, 要看认为国内科研圈到底有多黑而定了

p******o
发帖数: 9007
23
中国的都是假的
--------老将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还有一种可能,有几片真简,掺杂了一大堆西贝货,C14检验拿真的简或者真的空白简
: 残片去应付

p******o
发帖数: 9007
24
牵扯到的人越多,串通作假就越难。

【在 w******y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说的和我说的难道不是完全一回事吗?
: 我的意思就是, 除非科研方参与作假(也就是说你转的
: 这些陈述都是配合造假方而说的,陈述真实性不可考, 是忽悠项)
: 否则造假方是必须是非常牛逼的大boss
: 简单说就三个可能
: 1. 真货
: 2. 假货, 造假手段极其牛逼, 大boss的产品
: 3. 假货, 造假手段根本不牛逼, 是科研圈黑心配合的结果
: 三者必居其一
: 我个人认为2的可能极小, 1/3哪个更可能, 要看认为国内科研圈到底有多黑而定了

z**********e
发帖数: 22064
25
放屁。
中国真的东西多着呢。
中国的贪官都是真的。
中国的骗子都是真的。
中国的共狗,比如你,都是真的。

【在 p******o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国的都是假的
: --------老将

p******o
发帖数: 9007
26
现成的家伙就是你啊。

【在 z**********e 的大作中提到】
: 放屁。
: 中国真的东西多着呢。
: 中国的贪官都是真的。
: 中国的骗子都是真的。
: 中国的共狗,比如你,都是真的。

w******y
发帖数: 8040
27
这只是大类3下面的一种情况
从上千篇中随机抽取, 恰好抽到真简的概率有多低?
但事先知道哪个是真简, 就不一样了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还有一种可能,有几片真简,掺杂了一大堆西贝货,C14检验拿真的简或者真的空白简
: 残片去应付

w******y
发帖数: 8040
28
这个自然
但现在清华简是在一个很小的封闭圈子里做研究,
而不是大范围的全国专家都可以参与,
所以还是不好说, 还是经历过时间的考验才能下结论

【在 p******o 的大作中提到】
: 牵扯到的人越多,串通作假就越难。
g******t
发帖数: 18158
29
送检的样品并不是随机挑的,是清华方面挑的两块无字残片,有足够的机会出老千,所
以我在前面提到消除嫌疑的手段之一如下:
“第二可以允许清华大学以外的研究者接触竹简实物,让其他国家地区的大学或者研究机
构根据出版物指定一块,独立取一小样进行同位素检验,简和墨都分别检测,现在检测
技术不需要很多样品”

【在 w******y 的大作中提到】
: 这只是大类3下面的一种情况
: 从上千篇中随机抽取, 恰好抽到真简的概率有多低?
: 但事先知道哪个是真简, 就不一样了

p******o
发帖数: 9007
30
也需要北大清华同时合作。

【在 w******y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自然
: 但现在清华简是在一个很小的封闭圈子里做研究,
: 而不是大范围的全国专家都可以参与,
: 所以还是不好说, 还是经历过时间的考验才能下结论

相关主题
方舟子不可能找到人出来指证hh学者称清华简《耆夜》是伪作zz
中国C919大飞机钛合金用量达9% 超美国波音777清华简的真伪问题可能要争论一百年
上博简、清华简都是真的清华那批竹简研究得咋样了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p******o
发帖数: 9007
31
送检过程你在场?

究机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送检的样品并不是随机挑的,是清华方面挑的两块无字残片,有足够的机会出老千,所
: 以我在前面提到消除嫌疑的手段之一如下:
: “第二可以允许清华大学以外的研究者接触竹简实物,让其他国家地区的大学或者研究机
: 构根据出版物指定一块,独立取一小样进行同位素检验,简和墨都分别检测,现在检测
: 技术不需要很多样品”

D*****i
发帖数: 8922
32
世界上是否有这样的先例,即一个研究机构允许其他研究机构随机指定检查自己的古董
?如果有先例,你可以把球踢给清华。如果没有先例,你这就是无理要求,近乎无赖。
我如果是清华的,面对无理要求,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把球踢回去:谁要检查我的古董
,也要允许我随机指定你的某个古董让我检查,你的古董年代、价值至少要与我的相当。

究机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送检的样品并不是随机挑的,是清华方面挑的两块无字残片,有足够的机会出老千,所
: 以我在前面提到消除嫌疑的手段之一如下:
: “第二可以允许清华大学以外的研究者接触竹简实物,让其他国家地区的大学或者研究机
: 构根据出版物指定一块,独立取一小样进行同位素检验,简和墨都分别检测,现在检测
: 技术不需要很多样品”

P**5
发帖数: 7467
33
实体书都已经出版好几本了,已经整理好的竹简的释文,和正面背面的彩色照片。

【在 w******y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自然
: 但现在清华简是在一个很小的封闭圈子里做研究,
: 而不是大范围的全国专家都可以参与,
: 所以还是不好说, 还是经历过时间的考验才能下结论

g******t
发帖数: 18158
34
谁说“中国的都是假的”,你可以找到他们家,今天晚上就吊死他们家大门口

【在 p******o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国的都是假的
: --------老将

g******t
发帖数: 18158
35
可惜黄禹锡,小保方晴子,Anil Potti他们不能声称使用了从香港黑市搞来的试验原材
料和试验仪器,导致其他无赖同行擅自重复了他们的试验。否则的话他们仍然可以人模
狗样的当他们的学术权威
来历不明的东西,你不介意别人质疑,当然可以不用给人检查

当。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世界上是否有这样的先例,即一个研究机构允许其他研究机构随机指定检查自己的古董
: ?如果有先例,你可以把球踢给清华。如果没有先例,你这就是无理要求,近乎无赖。
: 我如果是清华的,面对无理要求,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把球踢回去:谁要检查我的古董
: ,也要允许我随机指定你的某个古董让我检查,你的古董年代、价值至少要与我的相当。
:
: 究机

D*****i
发帖数: 8922
36
可惜你说的这些都不是考古界的,而西方博物馆中照样充斥着大量不明来历的古董,他
们的人模狗样的学术权威照样根据这些“古董”填补着历史的空白。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可惜黄禹锡,小保方晴子,Anil Potti他们不能声称使用了从香港黑市搞来的试验原材
: 料和试验仪器,导致其他无赖同行擅自重复了他们的试验。否则的话他们仍然可以人模
: 狗样的当他们的学术权威
: 来历不明的东西,你不介意别人质疑,当然可以不用给人检查
:
: 当。

g******t
发帖数: 18158
37
考古界文物界,西贝货古今中外层出不穷,因为有名利的驱动。黑猫白猫理论之后,中
国文物市场赝品泛滥,缺乏诚信是不争事实
具体到清华简,我现在并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但是清华简的持有者并没有提供简的可
靠的来源,也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实它们是真的。如果清华简是假的,也不值得惊
讶,不值得悲愤。假文物已经有辣么多了,多一个清华简也不算啥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可惜你说的这些都不是考古界的,而西方博物馆中照样充斥着大量不明来历的古董,他
: 们的人模狗样的学术权威照样根据这些“古董”填补着历史的空白。

g******t
发帖数: 18158
38
黑猫白猫理论之前,中国也有很多假文物。张之洞就买过假古董,一个大鼎,上面有蝌
蚪文,据说花了香帅两千两银子,香帅还雄心勃勃要破译蝌蚪文,结果给京师学界留下
一个大笑柄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考古界文物界,西贝货古今中外层出不穷,因为有名利的驱动。黑猫白猫理论之后,中
: 国文物市场赝品泛滥,缺乏诚信是不争事实
: 具体到清华简,我现在并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但是清华简的持有者并没有提供简的可
: 靠的来源,也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实它们是真的。如果清华简是假的,也不值得惊
: 讶,不值得悲愤。假文物已经有辣么多了,多一个清华简也不算啥

D*****i
发帖数: 8922
39
文物市场有假货,不能说明都是假货。以阴谋论来揣测清华伙同其他机构造假,但又没
什么证据,形同泼妇骂街。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考古界文物界,西贝货古今中外层出不穷,因为有名利的驱动。黑猫白猫理论之后,中
: 国文物市场赝品泛滥,缺乏诚信是不争事实
: 具体到清华简,我现在并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但是清华简的持有者并没有提供简的可
: 靠的来源,也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实它们是真的。如果清华简是假的,也不值得惊
: 讶,不值得悲愤。假文物已经有辣么多了,多一个清华简也不算啥

g******t
发帖数: 18158
40
你 try to convince,主动提供证据
那么你可以期待别人的信任,对别人的质疑表示委屈
你一边牛逼哄哄,一边捂着不让看人验看,就要能坦然面对很多人的质疑
不接受独立第三方的检验,还强求他人信任,那不是牛二的逻辑是什么?
我算客气了,对这些简的态度是存疑待考,还有更狠的,比如8楼这一位:

【在 R*******a 的大作中提到】
: 经籍学的基本做法,几千年来以一贯之:
: 唯依信史。无确凿来源的金石文物视为无物。有确凿来源的金石文物存而不论。
: 近世不守门规,妖言惑众,欺世盗名,持假自矜的不学无术之徒如李学勤者,必须午门
: 凌迟,以正视听。

相关主题
清华那批竹简研究得咋样了清华简 周文王遗嘱<<保训>>
清华简给今古尚书之争划下句号了?刘正教授论文《甲骨文家谱刻辞研究》
关于清华简古代似乎送见面礼只是个形式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D*****i
发帖数: 8922
41
第三方检测,不是有北大的C14检测?简本身也给多个机构的古文字专家看了。在你们
这些喷子眼里,这些都是跟清华串通作假的。你提出的随机检测,问你什么地方有先例
,你不是一个也说不出?这除了说明你们是喷子之外,还会是什么?按你的有罪推定,
你们这种见了西人就驯良,见了国人就狂吠的,妥妥的就是在NED等领狗粮的。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你 try to convince,主动提供证据
: 那么你可以期待别人的信任,对别人的质疑表示委屈
: 你一边牛逼哄哄,一边捂着不让看人验看,就要能坦然面对很多人的质疑
: 不接受独立第三方的检验,还强求他人信任,那不是牛二的逻辑是什么?
: 我算客气了,对这些简的态度是存疑待考,还有更狠的,比如8楼这一位:

x*****g
发帖数: 3463
42
骂得好!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三方检测,不是有北大的C14检测?简本身也给多个机构的古文字专家看了。在你们
: 这些喷子眼里,这些都是跟清华串通作假的。你提出的随机检测,问你什么地方有先例
: ,你不是一个也说不出?这除了说明你们是喷子之外,还会是什么?按你的有罪推定,
: 你们这种见了西人就驯良,见了国人就狂吠的,妥妥的就是在NED等领狗粮的。

g******t
发帖数: 18158
43
同年12月受清華委托,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清华简的
无字残片样品作AMS碳14年代测定。无字残片样品是清华提供,委托北京大学做的C14检测
你去找到谁见了西人就驯良,见了国人就狂吠,你找到他们家,今晚吊死他们家大门口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三方检测,不是有北大的C14检测?简本身也给多个机构的古文字专家看了。在你们
: 这些喷子眼里,这些都是跟清华串通作假的。你提出的随机检测,问你什么地方有先例
: ,你不是一个也说不出?这除了说明你们是喷子之外,还会是什么?按你的有罪推定,
: 你们这种见了西人就驯良,见了国人就狂吠的,妥妥的就是在NED等领狗粮的。

g******t
发帖数: 18158
44
我要是没有领过NED的钱,你今年死全家,中不?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三方检测,不是有北大的C14检测?简本身也给多个机构的古文字专家看了。在你们
: 这些喷子眼里,这些都是跟清华串通作假的。你提出的随机检测,问你什么地方有先例
: ,你不是一个也说不出?这除了说明你们是喷子之外,还会是什么?按你的有罪推定,
: 你们这种见了西人就驯良,见了国人就狂吠的,妥妥的就是在NED等领狗粮的。

D*****i
发帖数: 8922
45
为什么要吊死在“见了西人就驯良,见了国人就狂吠”家门口?

检测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同年12月受清華委托,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清华简的
: 无字残片样品作AMS碳14年代测定。无字残片样品是清华提供,委托北京大学做的C14检测
: 你去找到谁见了西人就驯良,见了国人就狂吠,你找到他们家,今晚吊死他们家大门口

D*****i
发帖数: 8922
46
要是清华简没有造假,你今年死全家,中不?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要是没有领过NED的钱,你今年死全家,中不?
g******t
发帖数: 18158
47
北大撕逼文,不知道房德邻有没有领到NED的狗粮
http://www.hist.pku.edu.cn/news/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科研 >> 正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收录的《尹诰》是一篇伪作(定稿)
 房德邻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1]收录的《尹诰》是一篇伪作,要证明这个观点
,我得从编者为《尹诰》所加《说明》的一处错误说起。《说明》写道:“《尹诰》为
《尚书》中的一篇,或称《咸有一德》……《殷本纪》云‘伊尹作《咸有一德》’,事
在汤践位后,介于《汤诰》、《明居》之间,而孔传本及《书序》则以为太甲时,列于
《太甲》三篇之下,与《殷本纪》不合。按司马迁曾问学于孔安国,孔安国亲见孔壁《
尚书》,所说自然可信。现在简文所叙,很清楚时在汤世,伪《咸有一德》的谬误明显
。”这一段有一处错误,即说《书序》将《咸有一德》误列于《太甲》三篇之下。其实
《书序》不错,它只有一句话“伊尹作《咸有一德》”,未说作于何时。编者说它错,
可能是因为编者误把伪古文《咸有一德》正文开头的一段话当作《书序》了。
下面是伪古文《尚书》的《咸有一德》从篇题开始的四段:
咸有一德
伊尹作咸有一德。
咸有一德
伊尹既复政其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
编者把第二行和第四行连读,以为都是《书序》,所以他说《书序》把《尹诰》(
即《咸有一德》)的写作时间搞错了,系于太甲时。
这个错误似表明编者不知道《书序》有统一的写法,都是“作某”结束。
编者似又不知道“伊尹作咸有一德”是属于“一句一《序》”类型的《书序》。而
这种类型的《书序》有其特别的含义。编者不知道其特别的含义,所以未能根据这句《
书序》判明《尹诰》是一篇离题万里的伪作。
《书序》是为每篇《尚书》作题解的,主要阐明各篇的写作意图。在百篇《尚书》
中有96篇为63序(有合序)都阐明写作意图,另有4篇为4序,即“咎单作《明居》”、
“伊尹作《咸有一德》”、 “周公作《无逸》”、“周公作《立政》”,这4篇序都只
有一句话,似未阐明写作意图。孔颖达《正义》对这4篇序的写法作过解释,说:“…
…直言其所作之人,不言其作者之意,盖以经文分明,故略之。”他的说法为今文尚书
《无逸》和《立政》所证实。《无逸》全篇七记“周公曰”,而无史家叙述文,周公发
表议论的主题就是“无逸”,他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全
篇不但紧紧围绕“无逸”论说,而且不时出现“无逸”、“乃逸”、“生则逸”、“于
逸”、“于游”等与主题关系密切的词语。《立政》671字,叙述文19字,其他都是“
周公若曰”、“周公曰”,周公讲话的主题就是“立政”,讲话中6次用“立政”这个
词。由此我们知道《书序》和正文及篇名的关系:《书序》作者概括出篇中议论的主题
,以此名篇,所以“作无逸”即“论无逸”,“无逸”即篇名,“作立政”即“论立政
”,“立政”即篇名。因为有这样的关系,所以读者一看到《书序》就知道这一篇是“
谁在讲什么道理”,因此《书序》也就不必再说什么写作意图了。
《明居》已亡,但根据零星的资料也能知道《书序》与正文及篇名的关系。马融注
“咎单作《明居》”说:“咎单,汤司空也,明居民之法。”(《史记》集解)孔安国
《传》注:“咎单,臣名,主土地之官,作居民法焉。”江声《尚书集注音疏》说:“
案《礼记·王制》,郑君(郑玄)以为殷制。其文云:‘司空执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泽
,时四时。’则居民是司空之事。此以‘明居’名篇,是明居民之法,咎单作之,则咎
单为司空官矣。”从上引可知:咎单在汤时任掌管土地、居民等事务的司空,他发表过
一次议论,主题是“明居”,是关于居民之法的。所以咎单“作明居”即咎单“论明居
”,“明居”即篇名。
再看《咸有一德》,它原名《尹诰》,郭店楚简《礼记·缁衣》即引为《尹诰》,
而今本《礼记·缁衣》误作《尹吉》。此篇名是根据文章的体裁拟定的。但《书序》作
者概括出篇中伊尹议论的主题是“咸有一德”,所以与前三例一样,《书序》只写了一
句话“伊尹作咸有一德”,即“伊尹论咸有一德”,“咸有一德”即篇名。《史记·殷
本纪》写作:“伊尹作咸有一德。”是根据《书序》写的。
《咸有一德》的主题应当是“伊尹论咸有一德”,这不仅从《书序》的一句话看出
来,也为《礼记·缁衣》所引两条《尹吉》(《尹诰》)所证实。其第一条是:“惟尹
躬及汤,咸有壹德。”第二条是:“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第
一条的意思,可以从《礼记·缁衣》在此条前后所引的“子曰”、“诗云”看出,是讲
君臣上下相知相信、表里如一的。[2]第二条中的“周”意思是“忠信”,从《礼记·
缁衣》在此条前面所引的“子曰”、“《太甲》”、“《兑命》”来看,这一条是讲“
慎德”。[3]由此我们知道,《咸有一德》伊尹论说的主题是“咸有一德”,论说中会
出现“咸有一德”、“一德”、“德”等词。读者读过之后,会很容易理解伊尹论说的
主题是“咸有一德”。
晋代出现的伪古文的作者懂得这篇《书序》的含义,知道“伊尹作咸有一德”就应
当在篇中让伊尹申论“咸有一德”,所以他先写一段说明,即前引的一段,点明本篇的
主旨是伊尹“陈戒于德”,接下去都是伊尹论“咸有一德”,用词有“咸有一德”、“
惟天佑于一德”、“惟民归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惟和惟一”、“一哉!王心”等。从形式和风格上看,这篇伪古文和今文《无逸》、《
立政》一致,很像是真的。
但是清华简《尹诰》中伊尹所论却与“咸有一德”无关。
简文112字,照录如下:
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曰:“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非
民亡与守邑。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我翦灭夏,今后曷不监?”
挚告汤曰:“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汤曰:“呜呼!吾可(何)作于民
,俾我众勿违朕言?”挚曰:“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实邑,舍之。吉言。”乃致众
于亳中邑。
(简文今释未照录《清华简(壹)》,还参考了其他学者的释文。)
简文只在第一句中出现一次“咸有一德”,而这一句在《礼记·缁衣》中引用过。
在伊尹对汤所发表的议论中,连个“德”字都未提到,更何论“咸有一德”。不但不论
德,还反德,讲权谋。简文最后君臣之间的一问一答:汤问:“呜呼!吾可(何)作于
民,俾我众勿违朕言?”挚曰:“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实邑,舍之。吉言。”成汤
问了一个十分狂妄的问题,他要伊尹为他想出一个办法,使天下之民都“勿违朕言”,
伊尹也真想出一个来,他说把从夏桀那里得到的金玉都分下去就行了。不知夏桀掠夺了
多少金玉,可以分给天下之民每人或者每户一份,也不知道是不是按月发放,以使他们
永远“勿违朕言”。这是一对狂人在说疯话。伊尹教成汤治天下之道就是以利诱民,这
应该能反映出简文作者是一个贪婪之徒,他写出如此铜臭的文章,却不觉其臭。要知道
,中国儒家视《尚书》为“万世法者”,岂能容它!
如果当年《书序》作者真读过这篇简文,那他一定不会写成“伊尹作咸有一德”,
而得写成“伊尹作以利诱民”。
简文完全颠覆了汤、尹的形象。
但是,历史毕竟留下了这对圣王贤相的一些真实记录,不是轻易颠覆得了的。就在
《尹诰》之前不久,或许只有一两天,发布过《汤诰》[4],其文曰:
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
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
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
后有立。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
,毋之在国,女毋我怨。”以令诸侯。
这是一篇治国大诰,其爱民之情,勤民之意,养民之策,凛然之气,足以垂范千古

在此《诰》发布之后,伊尹作《尹诰》。这时的汤王还会向伊尹问“吾何作于民,
俾我众勿违朕言”这样的问题吗?伊尹还能以分发金玉作答吗?如果他这样作答,则必
受重罚,因为他的回答乃亡国之道,属于汤王严禁的“不道”。
《书序》“伊尹作咸有一德”明确指出本篇主题是伊尹论“咸有一德”,《礼记·
缁衣》引《尹吉》的 “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也提示了本篇的主题是伊尹论“咸有
一德”,可是简文作者为什么置此于不顾,偏让伊尹发表一通与主题无关的议论呢?他
有他的道理。
原来清代学者争论过《尹吉》和《咸有一德》究竟是一篇还是两篇的问题。这个争
论是由郑玄注《礼记·缁衣》所引《尹吉》“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开始的。郑玄写
道:“‘吉’,当为‘告’,‘告’,古文‘诰’字之误也。‘尹告’伊尹之诰也。《
书序》以为‘咸有壹德’。今亡。‘咸’,皆也。君臣皆有壹德不贰,则无疑惑也。”
郑玄认为是一篇两名。后来学者多采此说。但清代程廷祚、刘台拱、康有为等却认为是
两篇,他们的理由是:《书序》应解释原有的篇名,因此“伊尹作咸有一德”的篇名是
“咸有一德”,而不是“尹吉”或“尹诰”,“尹吉”或“尹诰”是百篇《尚书》之外
的一篇,《书序》缺,至于《缁衣》所引《尹吉》中的“咸有一德”只是偶然与《书序
》的“咸有一德”巧合而已。[5]他们的本意是以此来揭露伪古文《咸有一德》。伪古
文以“咸有一德”为篇名,却引了《尹吉》的“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是视《咸有
一德》和《尹吉》为一篇。程廷祚等认为这证明它是伪作。而简文作者则根据程廷祚等
人的观点,写了百篇之外的《尹诰》,它的主题当然与“咸有一德”无关,连个“德”
字都没有。但是程廷祚等人的观点并不正确,两篇名明显为一篇文,《清华简(壹)》
的编者也认为两者为一篇(见前引《说明》)。[6]
简文的错误看起来很低级,其实颇深刻。类似的错误简文中还有几处:
简文中有“汤问”,这不符合《尚书》的“曰”前不称帝名(号)之例。在《尚书
》中史家叙述时可以称帝王名号(不包括周朝),但是在叙述到帝王要讲话时必称“帝
曰”、“王曰”,个别也称“曰”,如《盘庚》在叙述盘庚的活动之后,接着写他要讲
话,即写“曰”,但另起一段讲话时又写“王曰”,《盘庚》三篇无“盘庚曰”。
翻开《尚书》,满眼都是“帝曰”、“王曰”,仿作者不需思考,就会依例而写。
可是简文作者为什么不依例而写呢?因为他看到《尚书》中有一处例外,即在《舜典》
开头有“舜曰:‘咨!四岳……”此时舜已经继尧,依例应写“帝曰”,却写“舜曰”
。正是这个例外成为简文的根据。简文作者认为,“舜曰”出现在舜刚继位之时,那么
《尹诰》所写是汤刚代桀之时,所以应依舜例,称“汤曰”,而不称“王曰”。除了依
“舜曰”之例外,简文作者还知道孔颖达《正义》说过汤无谥法,史家叙述可称汤,而
周有谥法,史家叙述只能称王,他因此认为叙述汤时可称“汤曰”。
而事实上“曰”前不称帝名(号)之例与谥法无关,它是《尚书》的一条重要
文例。从《尧典》开始,在尧第一次发话时就写“帝曰”,此即为例。至于《舜典》的
“舜曰”乃特例。正是这一特例成为清代学者辨伪古文《尚书》的一条重要证据。原来
,伏生的二十八篇《尚书》中只有《尧典》,无《舜典》,今《舜典》原在《尧典》中
,《尧典》先记尧的活动,凡称“帝曰”都是指“尧曰”,因此在舜继位后,写“曰”
就不能写“帝曰”,而得写“舜曰”,以别于前面的“(尧)帝曰”。在“舜曰”之后
,均为“帝曰”。但是伪古文出,因为所造伪古文不够篇数,加上今文二十八篇,与刘
向《别录》所记五十八篇(《汉书·艺文志》记五十七篇)不合,所以就分拆今文篇以
凑数,其中一篇是从《尧典》中分出《舜典》。既然《舜典》已单独成篇,在舜继位后
就应当写“帝曰”,却仍作“舜曰”,这说明《舜典》是从《尧典》中分出的,而不是
如伪《大序》所说当年孔壁出书就是两《典》分离的。由此可见“曰”前不称帝名(号
)之例多么重要。简文如果出现在梅赜的《尚书》中,清代学者仅凭“汤曰”这两个字
就能断定它是伪作。
简文中还有“挚告汤曰”,也应依例将“汤”改为“王”。《西伯勘黎》“祖伊恐
,奔告于王曰”,此“王”不能改为“纣”。
简文中的“挚告汤曰”、“挚曰”的写法也不合文例。“挚”是伊尹的名,“尹”
是他的字。简文开篇就写“尹既及汤”,接着又写“尹念”,而后面突然改写“挚告汤
曰”、“挚曰”。而依文例,这两个“挚”(名)应当写为“尹”(字)。《春秋》例
有“书字贵之”一条。意思是在通常应书“名”之处,却因其有功等原因,为表示敬重
而特别书“字”。如《左传》庄公三年经文:“秋,紀季以酅入于齊。”这个“纪季”
之“季”是纪侯之弟的字,他的地位是卿,应当书名,所谓“诸侯之卿,例当书名”,
但他有功于纪国,所以特别书字“季”,表示敬重,所谓“书字贵之”。此例为后世沿
用。古籍中常见某人“以字行”,这是此人受到敬重。如章炳麟字太炎,后以字行,称
太炎。毛泽东字润之,别人写信给他称“润之先生”,民主人士和他谈话也称他“润之
先生”,他也称民主人士的字。伊尹有功于汤,史家叙其事当然称“尹”。先秦乃至后
世,凡记伊尹事迹,均称“尹”,未见称“挚”。《尹诰》开始叙其事,已经两称“尹
”,表示敬重,可是突然又改称“挚”,难道又不敬重他了吗?殊不可解。再说,按照
一般书写习惯,顺着“尹”写下去不就行了吗?何必改来改去的?但作者却有根据,根
据是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
阎氏此书是辨伪古文《尚书》的名著,简文作者必须研究它,以免自己再犯梅赜伪
古文的错误。《疏证》第六十一节专论“君前臣名”,是针对伪古文《咸有一德》篇中
伊尹讲话中自称“尹”的错误的。这一节很长,其要点是:依例应“君前臣名”,即在
伊尹对太甲讲话中,他得自称名“挚”,而不能自称字“尹”,即不能自贵,但《咸有
一德》却自称“尹”,这是一条作伪的证据。简文作者未看明白这一节话,误解了“君
前臣名”,他以为这是说在写到伊尹将向王讲话时,应当写“挚曰”,而不能写“尹曰
”,因为“尹”是字。所以他就在本来应顺着前文而写“尹曰”的地方,特意写成“挚
曰”,以符合“君前臣名”。[7]
简文作者研究《疏证》,就像黑社会头子研究犯罪学的书籍一样,是为了“反侦察
”,但因为他是个急功近利之徒,水平又有限,看不太明白,反而露出马脚。
简文没有篇名也不合例(简文篇名《尹诰》是《清华简(壹)》编者代拟的)。抄
写一篇《尚书》文必抄篇名(通常写在竹简背面),简文《尹诰》乃完整的全篇,何以
没有篇名?原来作者是要表示简文更古老,其时《尚书》尚无篇名。但是经碳十四检测
,这批简是战国中晚期的,而那时篇名已趋于统一。不见郭店楚简《礼记·缁衣》所引
的《尹诰》吗?它可以纠正今本《礼记·缁衣》所引的《尹吉》。而古籍中记载的《尚
书》篇名则更早,《左传》襄公六年引《仲虺之诰》、三十一年引《大誓》,后来墨子
引《汤誓》、《吕刑》、《大誓》等,孟子引《尧典》、《伊训》、《汤誓》等。
以上是从简文不符合文例来揭露其伪,下面从语源、史源来揭露。
阎若璩在揭露伪古文时说:“盖作伪书者不能张空拳,冒白刃,与直自吐其中之所
有,故必依托往籍以为之主,摹拟声口以为之役,而后足以售吾之欺也。”概括准确。
简文也如伪古文一样,几乎句句有据,或者有语句的依据,或者有史实的依据,却正暴
露出作伪。下面我们逐句来分析:
(一)简文“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它与《礼记·缁
衣》所引《尹吉》(《尹诰》)的两条对应,一条是:“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另
一条是:“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简文第一句与《尹吉》比较,只有一个字不同。第二句则不但文句有很大不同,而
且文意完全不同。对于第二句的不同,李学勤先生在《清华简九篇综述》[8]中已经注
意到了,因为李先生相信简文是真,便说《尹吉》错误。如果李先生对《清华简》保持
一分警惕性,那就很容易看出来简文是伪。如果简文是真,战国时的简文已经如此晓畅
明白了,那么《缁衣》的作者抄引时,无论怎样错,也错不成为古奥艰涩的语句。如果
说是引者故意修改的,一来引者没有这种动机,二来也改不成这样:为什么在前面加一
个“惟”字,在后面加上“自周有终,相亦惟终”?为什么改“败”为“见于”,改“
念”为“躬”?全都无法解释。可是倒过来看,简文修改《尹吉》,以屈就己意,我们
立刻就能分析出其修改的过程:简文作者设计本篇的内容是从伊尹反思夏亡开始,所以
他把《礼记》所引的两条原本不是上下关系的句子,改为上下关系,这就不得不把“惟
尹躬”的“惟”字去掉,以接上文;再删除“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因为其语意不明
,又与简文的主题无关,简文不论“德”;因为要总结夏亡的教训,所以改“见”为“
败”,这又是受郑玄的启发,郑玄注说“见”或为“败”[9],也因为这一个字的改动
,又得连带把“见于”的“于”字删除,因为不删除就成为“败于”,意思就相反了;
因为是伊尹反思历史,所以改“躬”为“念”;又在“天”字后面加“之”字,以符合
文言语法。[10]经过这番修改,就造出“尹念天之败西邑夏”,它本身通晓明白,与上
文能够连接,与下文连接紧密,但是意思与原句完全不同。这是典型的屈就己意的改句
方法。伪古文《尚书》大量使用这种方法改句,有时能把意思改成相反的。阎若璩等清
代学人一一揭露,其揭露的方法已相当成熟,使其无可逃遁。
“尹念天之败西邑夏”的意思是说伊尹反思(或思考)了夏桀败亡的教训,但依文
例,史家叙述文是不能写人物所思所想的。《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春秋类叙》说: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
《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尚书》主要记言,只在必要处记行,所
记之言是史官听见的,所记之行是史官看见或知道的,但不记帝王所思所想,因为史官
不知道。我查阅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光绪朝的一些档案,未见记载光绪帝想什么、
慈禧太后想什么。《尚书》只有在人物自述中才有所思所想。如《盘庚》王曰“予念我
先神后之劳尔先……”,《多士》王若曰“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不正”。虽然,作
为档案的《尚书》其叙述文不记帝王所思所想,但是《尚书》流传外间以后,成为一篇
篇独立的文章,整理者却不能不为之加上篇名和必要的背景文字,这样就可能出现猜度
人物心理而加以叙述的情况。然而我们看到,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整理者仍然坚持文
例,仅记言记行,而不记所思所想。如:《高宗肜日》开头叙述:“高宗肜日,越有雊
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训于王。曰:……”其中“惟先格王,正厥事
”七个字本来是祖己的心理活动,却记为“祖己曰”,是记言不记思。《西伯勘黎》开
头叙述:“西伯既勘黎,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其中“祖伊恐”应有心理活动,
但只记行不记思。
也不仅《尚书》叙述文中不记人物所思所想,《春秋经》、《左传》也不记,就是
现代人写的严肃的历史著作、《回忆录》等,也都没有叙述某人心理活动的句子,因为
作者不知道某人在想什么。
简文作者不知有此文例,却写“尹念”云云。如果这个句子真是《尚书》中的,它
必当写作:尹曰:“余念……”由伊尹自述其所想。
在《清华简(壹)》的《保训》中,也有一句:“王念日之多历,恐坠保训。”简
文作者先在伊尹肚子里作了一阵蛔虫,又到文王肚子里作了一阵蛔虫。
(二)简文:“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亡与守邑。”
“自绝其有民”,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流行的“自绝于人民”的文言表达。如果殷初
伊尹就能讲这样的话,那么中国思想史就得重写。在古籍中,最早明确表达“自绝其有
民”这样观点的,是宋代辅广的《诗童子问》和黄伦的《尚书精义》,均作“自绝于民
”,前者两见[11],后者一见[12]。后有人沿用,但不多见。在此之前,最先出现的是
“自绝于天”,后有“自绝于国”。从“自绝于天”到“自绝于国”再到“自绝于民”
,反映了历史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
“自绝”一词首见于《西伯勘黎》祖伊告纣王中:“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
龟,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
,不迪率典……”这是说纣王自绝于先王,故被天弃之。祖伊所表达的是一种天命观。
祖伊又说:“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孔传:有大命宜王者,
何以不至)?’”民也是天命观。纣王回答:“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纣王也是天
命观,他自恃有天命,不怕民怨。两人对话是在殷将灭亡时,君、臣、民都是天命观,
那么殷初怎么能讲出“夏自绝其有民”这样的话来?伪古文《泰誓》也用过“自绝”一
词,是说纣王“自绝于天,结怨于民”,这是符合当时人的观念的。伪古文造假的水平
远远超过简文。
简文的“非民亡与守邑”一句源自《国语·周语》引《夏书》:“众非元后何戴?
后非众无与守邦。”简文作者简括《夏书》文句而入《商书》(《尹诰》属《商书》)
。这种改句的方法在伪古文《尚书》中也大量运用,有些简括得非常好,如根据《论语
》“譬如为山”一段简括出的“功亏一篑”,至今流行。
(三)简文:“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
“作怨于民”,最早见于南宋真德秀《大学衍义》卷三十二解释《尚书·酒诰》文
中:“纣夷居,弗事上帝,既无馨香以祀,而作怨于民,群酗于酒。”清代周用锡《尚
书证义》和朱骏声《尚书古注便读》沿用这个词。真德秀未见过《尹诰》,所以这个词
是他自创。简文将这一浅显的注释文写入本应古奥的经文中。
“民复之用离心”,这是说民以离心来报复夏桀。这话不合理。想逃离,这是躲避
,而不是报复。报复的意思是对报复的对象采取攻击性行动。在古籍中未出现过以“民
”为主语的“民复之”,但出现过一次“为民复之”,正是这四个字成为简文的根据。
先是孟子说:葛伯进行抢杀,所以汤征讨他,这是汤“为匹夫匹妇复仇也”。宋代林之
奇《尚书全解》在解释《吕刑》中“报虐以威”的“报”字时,引用了《孟子》这段话
,说:“汤征葛,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盖汤之伐桀、
武王之伐纣皆以其与民为仇,故为民复之也。此所谓‘报’,即孟子所谓‘复’也。”
此段事关成汤,简文作者必得研究,并事实上加以利用。他的“民复之用离心”这个颇
怪异的文言句法,就是脱胎于林之奇解释《吕刑》的“报虐以威”。简文改“以威”为
“用离心”,“用”即“以”;把“报虐”改为“(民)复之”,“复”即“报”,“
之”代“虐”。而“民复之”是截取于“为民复之”。
“用离心”。“离心”不见于《尚书》,最早见于《荀子·议兵篇》:“故民虽有
离心,不敢有畔虑。”后来多用。孔子说过“离志”。这是简文的语源。其史源是《吕
氏春秋·大慎》讲到夏桀时民情的一段话:“众庶泯泯,皆有远志。”(汉高诱注:“
有远志”,离散也。)《吕氏春秋》为杂家所著,其所述历史多为野史传闻,不太可靠
。《大慎》的这段话就不可信。《汤誓》汤对夏民说:“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
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与汝皆亡!’”这是临战前夏民的状况,他们怠工,
不合作,诅咒,但无大规模逃离之心。
(四)简文:“我翦灭夏,今后曷不监?”
“翦灭”不见于《尚书》,最早见于《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
食。”(杜预注:“翦”,尽也。)齐侯是说要全部歼灭一支部队。未见史书有“翦灭
国”的用法。“翦灭夏”为用词不当。[13]“灭夏”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慎大》
:“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这一句应当是简文的根据。“灭夏”一词是后世史家
语,而非时人语。在殷初的观念中,舜承尧,禹承舜,都是天命转移,是和平转移,并
非后者灭掉前者,而汤代夏也是天命转移,只是通过武力转移,当时的人并不认为是后
者灭掉前者,所以《尚书》中未见“灭夏”之说。殷初是怎样表达“代夏”的,《尚书
》无载,但两条《书序》有说明。一条:“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
《疑至》、《臣扈》。”另一条:“汤既黜夏命,复归于亳,作《汤诰》。”《夏社》
等三篇和《汤诰》都作于殷初立,比《尹诰》略早些日子,其称代夏一事为“汤既胜夏
”和“汤既黜夏命”,而不是“灭夏”。《尹诰》的伊尹当不会说“灭夏”。以后周朝
人也提到殷代夏事,如:《多士》周公向“殷顽民”传达成王的话中有“乃命尔先祖成
汤革夏”,“殷革夏命”。《多方》成王对诸侯讲话时回顾历史说:“天惟时求民主,
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惟天不畀纯命。”这里“刑殄有夏”是灭绝有夏的天
命,但未用“灭夏”。就在这一段话之后,成王又说:“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
作民主。”仍然是“代夏”。至于周代殷,也是说“胜殷”(《洪范》)、“将黜殷”
(《大诰》)、“殷既坠其命,我有周既受”(《君奭》),而未出现过“灭殷”、“
灭商”。至春秋战国,国与国之间互相兼并,才有了“灭国”之说,史家在回顾历史时
才有了“灭夏”之说。此“灭夏”是从“灭国”而来,它不符合“殷革夏命”的意思,
殷代夏、周代殷时无“灭国”观念。
简文“今后曷不监”的意思在《尚书》中多次出现,而最为相近的是《酒诰》“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五)“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
“我克协我友”。古籍中无“克协我友”,但分别有“克协”和“我友”,多见。
“克协”首见于《曹子建集》的四言诗《帝舜赞》“克协顽瞽”。曹植未见过《尹诰》
,因为东汉末的郑玄说《咸有一德》“已逸”、“今亡”,“逸”是说它在孔壁出真古
文十六篇逸书中,“亡”是说已经见不到了。所以“克协”是曹植独创。“我友”首见
于《诗经》。简文是拼凑“克协”和“我友”而成。
“今惟民远邦归志”。古籍中未见“远邦归志”,但分别有“远邦”和“归志”,
是拼凑而成。
(六)简文:“汤曰:‘呜呼!吾可(何)作于民,俾我众勿违朕言?’挚曰:‘
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实邑,舍之。吉言。’”
君臣二人的问答很荒唐,却渊源有自。看《汤誓》:“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
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我们将它与简文对比一下:《汤誓》“尔尚辅予
一人”,简文“俾我众勿违朕言”;《汤誓》“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简文“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实邑,舍之”。简文作者认为,在《汤誓》中已说了“
大赉汝”,“不食言”,那么战胜后就得兑现诺言,所以设计了这一问一答。但是《汤
誓》是对将士说的,合理。而简文改为如何治理天下,却荒唐。
“勿违朕言”一词最早见于北魏拓拔焘为魏主时的一道敕谕,以后宋朝皇帝在诏书
中用过三次“毋违朕言”。这是魏主和皇帝对自己臣下的要求,所以可以用“勿违朕言
”。简文作者把它用到汤的问话中,要天下之民都“勿违朕言”,这用错了地方。
“金玉”一词在《尚书》中未见,而最早见于《老子》和《管子》,但其文句未必
是老子、管子所作。在《尚书》中直到殷盘庚时尚是“贝玉”、“货宝”(《盘庚》下
)连用,所以殷初不可能“金玉”连用。
简文中伊尹两次当面称汤为“后”,而不称“王”,这又是破例。在《尚书》中先
有禹当面称舜为“帝”(《益稷》),后有祖伊当面称纣为“天子”、“今王”、“我
王”(《西伯勘黎》),依例成汤称王之后应当面称“王”,而不应称“后”。特别是
《汤诰》中,王已向“诸侯群后”发布命令,则汤就不再是“群后”中之一“后”。简
文称“后”可能源自《盘庚》。《盘庚》(中篇)称其祖汤王为“后”,如:“我先神
后之劳尔先”、“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我先后绥乃祖乃父”,“先神后”、“高后
”、“先后”,均指汤王。简文作者可能据此而让伊尹称汤为“后”。岂不知,盘庚在
“后”之前加“先神”、“高”、“先(神)”等修饰词,是有意神化和抬高汤,借以
威吓那些不愿迁都的殷民,而非说汤代夏之后就称汤为“后”而不称“王”。“后”是
君主的意思,帝、王和地方首领都可以称“后”。在《盘庚》三篇中的“后”也不都是
专指汤,如: “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浮于天时。”这里的两
个“后”都是指先世贤君,其中包括汤。在《盘庚》中更多地还是称汤为“王”,如:
“先王有服”、“克从先王之烈”、“绍复先王大业”、“古我先王”等,都包括汤。
所以不能据“我先神后”等,就认为汤代夏之后被称为“后”。
简文“吾可(何)作于民”,如果单看这一句,这应当是战国人写的,因为战国简
作“可”,通“何”。这个句子表明简文作者研究过战国简,这理所当然,这是他作伪
的前提条件。
由以上可见,简文句句有据,但句句是伪。
以《尹诰》和伪古文《咸有一德》相比,它在思想性、文字水平和作伪的方法等方
面都比后者差得多,所以不能让它混同于伪古文,而应加区别,称它“瞎古文”[14]为
宜。
附记:2011年1月11日,姜广辉教授寄给我他写的《读清华简〈尹诰〉札记》(定
稿时改为《〈尹诰〉献疑》),我表示支持他的观点。此后多有讨论。他又改了两稿,
于2月20日定稿。之后,他建议我也写一篇,于是我写了这一篇。我这一
篇在观点上和他的相同,内容也差不多,只是写法和强调的重点有不同。
北京大学历史系 房德邻
2011-02-28初稿
2011-03-09定稿
------------------------------------------------------------------------
--------
[1]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学勤主编,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
,2010年12月。
[2]《礼记·缁衣》第九章: 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
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诗》云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3] 《礼记·缁衣》第十五章: 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
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
难悔,易以溺人。 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
也。”《太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兑命》曰
:“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太甲》曰:“天作孽,
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尹吉》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
惟终。”
[4] 《汤诰》见《史记·殷本纪》,它不同于伪古文《汤诰》。
[5] 参见程廷祚《晚书订疑》卷三、桂文灿《经学博采录》卷二引刘台拱、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卷十三。程说:“《缁衣》两引《尹告》,此必古有其书而《序》缺焉
。”康反驳郑玄注《礼记·缁衣》所引《尹吉》说:“所引虽有‘咸有一德’之言,而
明曰‘尹吉’,篇名显异。即以‘吉’为‘告’,亦不能以辞句偶同即断为‘咸有一德
’。郑注不足据。”
[6] 关于《尹诰》和《咸有一德》究竟是一篇还是两篇的问题,笔者将在另文《关
于〈清华简(壹)〉涉及的几个学术争议问题》中再进一步讨论。
[7] 《尚书古文疏证》第六十一节可能引起简文作者误解的段落(原文无断句,照
录):“君前臣名禮也雖周公以親則叔父尊則師保亦自名于王前曰予旦召公亦名之爲旦
曰斷未有敢自稱其字者或君于臣字而不名所以示敬如王若曰父義和之類亦未多見何晚出
書所載太甲既稽首于伊尹矣伊尹又屢自稱其字于太甲……” “又按說苑伊尹對湯曰君
之所不名臣者四諸父臣而不名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周公當
成王世有其三伊尹當太甲世有其二要太甲 自無名伊尹若成王于周公止呼公而謂伊尹便
緣此不自名名其字恐無此事殆又一義證云。”
[8] 《文物》2010年第5期。
[9]郑玄注:“‘尹吉’亦‘尹诰’也。‘天’当为‘先’字之误。忠信为‘周’
,‘相’,助也,谓臣也。伊尹言:尹之先祖见夏之先君臣,皆忠信以自终。今天绝弃
桀者,以其自作孽。伊尹始仕于夏,此时就汤矣。夏之邑在亳西。‘见’或为‘败’,
‘邑’或为‘予’。”
[10] 加“之”字之后,取消“天败”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天之败西邑夏”成
为“念”的宾语。
[11]辅广:《诗童子问》卷三《扬之水》篇、卷五《菀柳》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黄伦:《尚书精义》卷四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 《清华简(壹)》编者释文此为“捷灭夏”,意思是很快地灭掉夏,也是一
解。但“捷灭”在古籍中未见,简文作者似不会生造此词,《尹诰》全篇似无作者生造
的词。
[14]从前有人学唐诗,学不好,人们笑称其诗是“瞎唐诗”。
D*****i
发帖数: 8922
48
这不是炒冷饭吗?这位好像是研究近代史的。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北大撕逼文,不知道房德邻有没有领到NED的狗粮
: http://www.hist.pku.edu.cn/news/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
: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科研 >> 正文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收录的《尹诰》是一篇伪作(定稿)
:  房德邻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1]收录的《尹诰》是一篇伪作,要证明这个观点
: ,我得从编者为《尹诰》所加《说明》的一处错误说起。《说明》写道:“《尹诰》为
: 《尚书》中的一篇,或称《咸有一德》……《殷本纪》云‘伊尹作《咸有一德》’,事
: 在汤践位后,介于《汤诰》、《明居》之间,而孔传本及《书序》则以为太甲时,列于
: 《太甲》三篇之下,与《殷本纪》不合。按司马迁曾问学于孔安国,孔安国亲见孔壁《

g******t
发帖数: 18158
49
当然不中!
我并没有说清华简一定造假,我说了我现在不知道清华简到底真的假的,我对这个简的
态度是存疑待考,如果清华简是假的我不惊讶不悲愤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要是清华简没有造假,你今年死全家,中不?
g******t
发帖数: 18158
50
我不领NED的狗粮,我现在也不知道清华简到底真的假的,你今年死全家!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不是炒冷饭吗?这位好像是研究近代史的。
相关主题
儒家文化倡导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ZT)欲海天(全文)
天地君亲师开心一下--只对你有感觉
儒家文化倡导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ZT)不要再给西南人民再捐款捐水了...韩寒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g******t
发帖数: 18158
51
看“清华简”如何宣传造假
分类:清华简 | 标签: 清华 竹简 造假
2015-04-23 14:13 阅读(1)评论(0)
2008年7月,一批“出口转内销”的竹简从香港入藏清华大学,被刻意称为“清华简”
,清华大学为此专门成立了清华简保护中心,清华简恰好成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献礼
,已经被宣传得无以复加。
此种手法在十年前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宣传上,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
保护中心一方面说竹简是匿名清华校友从香港拍卖行购得,后来又说是由清华校友赵伟
国从香港拍卖行购得并捐赠清华大学的。
据公开的资料,赵伟国的确为清华校友,是一个私人企业老总,先后把清华大学同方电
子、紫光集团收入囊中,被怀疑采用不正当手段廉价瓜分国有资产。清华简如果是从拍
卖行购得,拍卖行都会印刷手册,对拍卖物品做详细介绍,只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决不
会连拍卖行的名称都加以隐匿。可是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知道这家拍卖行的名字。
笔者忝为上古史研究队伍中的一员,承蒙多次被问到对清华简的看法,有位老教授还不
耻下问地跑到我办公室来,我感到非常为难。因为我在2003年编了一套《古史考》,系
统地就“走出疑古时代”口号和李学勤先生进行了商榷,其中第九卷反驳了耗资3000多
万元的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卷也是为刘起釪先生祝寿的,关心刘先生境遇的读者
请收藏)。
浅陋如我,从已经出版的两大本清华简释文来看,内容平平,并没有发现什么新鲜的。
像“召公保奭”这样的文字,本身还很可疑。至于说“清华简”颠覆历史、改写上古史
,已经是彻头彻尾的宣传造假了。
对清华简本身的造假质疑
由于清华大学以外的研究者接触不到竹简实物,他人无法判断。时至今日,清华简保护
中心对他们拥有的竹简,始终拒绝全部做测年实验,拿去做实验的只是两个无字残片。
因此无法排除这样的质疑:即使竹简属战国时代,也没有证明竹简上的字是战国中期的
人所写。更何况,碳十四测定年代误差较大,比如自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物
质文明发生了巨大变化,后世如果采用碳十四来测定器物,很难判断属于六十多年中的
哪个阶段。
对清华简的宣传造假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他们把重点放在宣传上,即宣传竹简的无比重要,变守势为攻势。
他们宣传“清华简”的一大亮点是说证明了伪《古文尚书》确实是伪的,这真让人哭笑
不得。
早在春秋战国,《尚书》的一些篇章已经在流传。秦始皇烧灭《诗》《书》,博士伏生
将他传授弟子的一部《尚书》藏在房屋墙壁里,到汉初取出,残存二十八篇。加上汉武
帝时民间献上的一篇伪造《太誓》,共计二十九篇,立于学官。因为是用当时通用的隶
书写成,所以称为《今文尚书》,流传至今,是二十八篇。
同时,从西汉中期起,多次出现了用先秦文体写的《尚书》本子,称为《古文尚书》,
如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家传本、孔子壁中本,均已失传。汉成帝时,张霸伪造了“百两
篇”《古文尚书》。
永嘉之乱(公元307-311年),西晋亡于匈奴之手,“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公
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重建晋朝,史称东晋,此时典籍丧亡
,豫章内史梅赜(或作“梅颐”)献了一部《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是将《今文尚
书》二十八篇分割成三十三篇,另外还多出了二十五篇。
经过历代学者的接力研究,如吴棫、朱熹、吴澄、赵孟頫、归有光、梅鷟、罗喻义,至
清初阎若璩集大成,他们没有根据任何文物,断定这多出的二十五篇是“伪古文《尚书
》”,早已成定案。即使清华简为真,充其量是锦上添花,更何况清华简是不是《古文
尚书》的篇章,还有疑问。
假如现在有人大张旗鼓地宣传:“根据最近出土的珍贵文物,再次证明马克思是德国人
”,这有意义吗?
最荒唐的是,清华简研究领军人物在其代表作《走出疑古时代》一文中说:“孔安国作
隶古定,那时候他对战国文字毕竟不大懂,所以弄出很多问题。”孔安国作隶古定一事
,见于伪《古文尚书》中的“孔安国序”,是假冒孔安国名义写的。而“隶古定”是东
晋才有的,由伪《古文尚书》作者依据一些字书异体与各种奇字,加上向壁虚造,所构
成的一种假古董,从唐朝陆德明到清朝段玉裁,都有精确论断,怎么能由西汉孔安国来
制作呢?这是清华简研究鼓吹者信从伪《古文尚书》必然出现的难题。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出土资料的风吹草动,“走出疑古”的追随者力图为伪《古文尚书
》翻案,与“走出疑古时代”口号形成合力。清华简出现以后,“走出疑古”的倡导者
丢卒保车,其追随者恐怕走投无路了。
顾颉刚首次指出秦人始源在东方
宣传清华简的另一亮点,是说清华简首次“解密”秦人始源在东方。这完全是夸大其词
。这个问题已经由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先生(1893-1980)在20世纪60年代完满解
决。
顾先生用8万8千字的篇幅阐述了“‘秦’本是东方的地名,随着移民而迁到西方”,“
从东方驱走的飞廉一族,秦的一系长期住在今陕西和甘肃,所以得占周畿。”“非子住
的‘犬丘’,于汉为右扶风槐里县,今在陕西兴平县东南十里;其后所封的‘秦’,于
汉为天水郡清水县,今在甘肃天水县西50里故秦城……秦、梁是迁今陕西、甘肃境内的
渭水流域的。”(文中飞廉、非子都是秦人祖先名)
顾先生心细如发,全面发掘了秦人背后长达数千年的鸟夷文化传统。“鸟夷”因以鸟为
图腾而得名,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族系,占有中国沿海一带,相当于今天的山东、河南、
安徽、江苏、浙江诸省,延伸到东北。
不仅秦人是鸟夷族,建立商朝的殷人也是鸟夷族。传说中的圣人尧、舜、皋陶也是鸟夷
族。可以补充顾先生的是,我们现在所谓“汉字”,就是鸟夷族的殷人创造的。
对于有人故作高深地所谓《史记》说商的末年秦人已受封西土,顾先生分析,应该是秦
人西迁之后,为了掩盖他们被迫移徙的耻辱而杜撰出来的故事。可见历史的复杂性不是
单靠考古就能一锤定音的。
今天,在东方沿海及黄淮下游地区出土的鸟形器物和鸟形图案不计其数,跨越距今约六
千至四千多年,进一步证明了顾先生的远见卓识。可见只要文献研究做得扎实,就不必
随考古而左右摇摆,充当学术变色龙。
“清华简”担负什么“使命”
最荒唐的是,“清华简”研究领军人物曾经在1995年2月出笼一篇《探索秦国发祥地》
,反驳秦人发祥于东方,提出“甘肃清水、天水、礼县这个区域是秦国的发祥地”,根
据的也是文物,本人已于2003年加以反驳,结论是:“秦人的东方根源对认识秦国的勃
兴并直至统一六国,意义重大。秦人发祥甘肃说在逻辑上不可信,离史实更远。这样‘
走出疑古’,只能离真理越走越远。”
清华简出现以后,无法自圆其说的原作者频繁接受媒体采访,但对自己的《探索秦国发
祥地》一文则讳莫如深。这背离了学者应该具备的诚信道德底线。
笔者在十年前指出,要解决秦国的发祥地问题,应该把秦人放在鸟夷族系的广阔背景下
加以考察,而清华简宣传者对此懵然无知。他列举大汶口文化鸟站在山上的图案,释为
“岛”字,认为即《尚书·禹贡》冀州、扬州都提到的“岛夷”,“即古代滨海的部族
,大汶口文化正好是分布在我国东方一带的”。这也是他最自豪的“二重证据法”的运
用。
他万万没有想到,《禹贡》之“岛夷”,系唐朝卫包妄改,原本作“鸟夷”。他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张冠李戴地把司马迁请教过的汉朝孔安国说成唐朝的孔颖达。如此对秦
人的鸟夷渊源茫然不知,即使有了清华简,他仍然没有“解密”秦人历史。
总之,清华简鼓噪者一直是伪《古文尚书》的信从者,特别是自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
土战国竹简以来,“走出疑古”追随者挑动了为伪《古文尚书》翻案的风气,根据的是
文物;鼓噪者于1995年挑战秦人发祥于东方的主流意见,大倡秦人发祥于甘肃,根据的
也是文物。
自2008年清华简露出水面以来,一些人一反常态,大肆宣传清华简证明了伪《古文尚书
》确实是伪书、清华简解密了秦人发祥于东方,根据的同样是文物,但对自己以前的错
误则讳莫如深。如果将来还出现文物,“走出疑古”者岂不更要六神无主?这不能不让
人思考清华简的使命:是为“走出疑古”者救驾应运而生的吗?
(本文来源:南京龙虎网-金陵晚报 )
D*****i
发帖数: 8922
52
你不敢赌咒,我也用不上赌咒啊。我就是用一下你的阴谋论在你自己身上嘛。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当然不中!
: 我并没有说清华简一定造假,我说了我现在不知道清华简到底真的假的,我对这个简的
: 态度是存疑待考,如果清华简是假的我不惊讶不悲愤

g******t
发帖数: 18158
53
清华简《保训》献疑
稿源: 《中国哲学史》2010年3期 作者: 丁进
清华简《保训》照片与释文已于《文物》2009年6期上刊登,新一轮考释热潮随之展开
。前段时间,笔者曾经对《保训》有所怀疑,由于没有看到该文的图版,因此没有参与
讨论。现在图版已经公布,笔者辨析了图版中的用词、行文、字体和竹简形制后,发现
《保训》存在诸多疑点。在笔者看来,作伪者的相关知识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撰写古
文的能力也比较高,以致不少学者丧失了警惕。但是再高明的作伪者也是难以真正达到
百分之百仿真的,在伪造品之中多多少少要留下一些痕迹。《保训》只有二百三十余字
,却在用词、语法、制度、逻辑关系、书法等方面留下了多处漏洞,暴露了作伪者深层
次上知识和能力储备的缺陷。姜广辉先生前此已经提出多项质疑,①笔者在此提出四条
疑问,敬请海内外关心《保训》篇的学人批评指正。
一、从《尚书》学史角度看《保训》的破绽
现依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保护与研究中心的释文,并根据文意将《保训》全文分段
排列如下:
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历,恐坠宝训。
戊子,自靧。己丑,昧爽……王若曰:
“发,朕疾适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代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
,女以书受之,钦哉,勿轻!”
“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
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
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呜呼!发,祗之哉!”
“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
子孙,至於成汤。祗备不懈,用受大命。呜呼!发,敬哉!”
“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今女祗备毋解,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
!勿轻!日不足,惟宿不详。”②
“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历,恐坠宝训”中的“恐坠宝训”,廖名春读为
“恐,述《保训》”。③“坠”字,图版本作“述”,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保护与研究中
心的《释文》认为通“遂”,读为“坠”。笔者认为该字完全可以读本字“述”,没有
必要辗转求变。笔者还认为“恐,述《宝训》”的“恐”字,应如李锐先生读为“恭”
④,连读为“恭述《保训》”似更好。“述”的意思为口述,《论语·述而》有“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所谓“述”者,传于旧章也;所谓“作”者
,新制作礼乐也。下文中关于舜和微的两段就是“传于旧章”,正文部分也有两组句子
可以证明文王是口述:“发,朕疾适甚,恐不汝及训”,“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女
以书受之,钦哉,勿轻!”前一句“不汝及训”就是“不及训汝”,与“恭述《保训》
”呼应;后一句意思是说我口述,你写下来,也与“恭述《保训》”一致。当然“恭述
《保训》”也可以如廖名春先生所读,读为“恐,述《保训》”。⑤但不影响前两句作
为文章小序地位。这几句到了“恭述《保训》”这里文气戛然而止,各句之间组成自足
的单元。这样,第一段成了对《保训》出现背景的介绍。这种文字与百篇《书序》相当
,试比较一下:
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历,恐,述《宝训》。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三篇。⑥
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⑦
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⑧
显然,《保训》第一段当属序言部分,语气到此戛然而止;“戊子,自靧”以下是
正文,为《保训》的主体。
然而这种写法正是孔传本《古文尚书》的体制。例如孔传本《古文尚书·伊训》之
《序》说:“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⑨孔传
本《古文尚书·顾命》之《序》说:“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
顾命》。”⑩《书序》的特点就是三言两语地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特别是点明作者。
《书序》在西汉前期已经出现,司马迁撰写《史记》就使用过,不过这时的《书序》是
百篇单序合编为一部著作的单行本。西汉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各篇之首是没有《序》
的。《书序》被冠于篇首始于张霸的百二篇伪《尚书》。《汉书·儒林传》说:“世所
传百两篇者,出东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
首尾,凡百二篇。”(11)后孔传本《古文尚书》沿袭这种做法,将《书序》拆散,分别
编入五十八篇正文的前面。今本孔传本《古文尚书》“孔安国序”就说:“序所以为作
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12)但那已经是东晋以后的事情
了,也就是说,将序与《尚书》单篇合在一起的做法在魏晋以后才出现。现在《保训》
正文前面有《序》,从我国书籍发展史角度看,这种做法不得早于张霸,因此我们不得
不怀疑作伪者由于经学史知识储备不足,有意模仿今本“孔传本”《古文尚书》,因而
留下了破绽。
或许有人作这样的辩解:你说的是《尚书》,而《保训》比较接近《逸周书》,《
尚书》的情况不一定符合《逸周书》。这个可能性可以排除。从中华文献发展史看,原
创性文献与解释原创性文献的文章在先秦是分别流行的。《逸周书》也不例外。宋人陈
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
凡七十篇,《序》一篇在其末。今京口刊本以《序》散在诸篇,盖以仿孔安国《尚
书》。(13)
可见《逸周书》将序言并入正文远在孔传本《古文尚书》之后。
二、从特定情景看《保训》的破绽
在“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历,恐,述《宝训》。戊子,自靧。己丑,昧
爽”中,“不瘳”无论是释读为“不瘳”还是“不怿”,都是指病十分严重,已经“病
入膏肓”。“不瘳”在文献中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一般性地指疾病没有好,例如《诗
经·郑风·风雨》中的“既见君子,云胡不瘳!”另一个是指病入膏肓,例如《逸周书
·祭公解》说:“祭公拜手稽首曰:‘天子!谋父疾维不瘳,朕身尚在兹,朕魂在于天
。’”《保训》中的“不瘳”当属于后者,所创设的环境指向显然是临终遗命。《保训
》篇文内也有句子说明文王已经病入膏肓:“朕疾适甚,恐不汝及训”、“今朕疾允病
,恐弗念终,女以书受之”、“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根据文中这些叙述,正文
正想创设一个文王病入膏肓的事件背景。然而正是这个预设环境,暴露了作伪者对礼制
认识的欠缺。
“戊子,自靧”的信息指向就是《顾命》的“甲子,王乃洮頮水”。《顾命》中为
什么要写王洗脸呢?孔颖达认为,古人举办重要事件前都要沐浴,由于成王病入膏肓,
只得用动作幅度比较小的洗脸代替沐浴了。文王都病成这样了,可是文中居然说“自靧
”,即自己还能给自己洗脸,还特别突出一个“自”字,与临终遗言情形扞格,令人生
疑;而且洗脸当天没有发表谈话,到第二天清晨才有所作为,与《顾命》篇成王洗脸后
即发布临终遗言也有别。廖名春先生已经在我之前指出:“头天洗面,第二天或过几天
再‘述《宝训》’,不合情理。”但是他认为“疑‘溃’当读为‘馈’,当为祭礼。”
(14)依然不能弥补漏洞,因为举办馈食之礼比洗脸更耗费体力,对于一个病入膏肓的人
来说还要“自馈”,恐怕太残忍了吧。而且馈食礼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周官·大宗伯
》有“以肆献裸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大凡祭祀,都有肆献、裸享、馈食等仪节,
从肆开始,到馈食结束,馈食礼是祭礼中比较靠后的程序,在繁琐的祭祀礼仪中,馈食
礼尊者不一定要亲自操劳。《礼记·祭统》说:“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裸;声
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15)可见祭祀之礼中,裸礼最重要,
由仪式中最重要的人物将鬰鬯洒在地上。若真要举行祭祀仪式,应当说文王“自裸”才
对。所以将“自靧”改读为“自馈”,反而更难诠解。
从行文要求看,“自靧”当天文王没有什么事情,到了第二天清晨才举行述《保训
》仪式。难道第二天文王不洗脸了?如果不表现文王病入膏肓,不得不强行安排发布遗
言仪式,这个头一天的“自靧”是闲笔,没有必要记载。
“自靧”的“靧”字从图版看也有可能隶定为“演”字,李锐以为当读为“寅”字
,意思是“敬”。(16)“自敬”的阅读指向还是沐浴。因为接下来还是发布遗命。在发
布遗命之前的“自敬”不外乎斋戒沐浴。自己还能动手进行沐浴斋戒,也不是临终垂死
者所能为。我担心还会有学者提出以“自演”为文王演《周易》,那就更不可能了。演
《周易》程序极其复杂,是十分消耗体力和智力的高级智力活动。
作伪者从《顾命》等篇中了解到了临终遗命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程序——靧面,似
懂非懂地采用了“自靧”一词,但是对为什么要“自靧”还是没有深究,因此留下了漏
洞。
或许还有人这样理解《保训》的结构:自“戊子,自靧。己丑,昧爽……”起,是
从太子发角度叙述的,那么,以上的矛盾是否可以解除了?笔者认为,如果这样理解,
虽然避免了一种荒谬,却陷入了另外一种荒谬:太子发要去省亲,提前一天洗脸,第二
天正式看望父亲反而不洗脸,可能吗?《礼记·内则》说:“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
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17)可见连未
成年人都要每天洗脸。
三、从史官书写制度看《保训》的破绽
临终遗命虽然属于政治集团的高级机密,但国王一级正常死亡前的临终遗命,只要
不是政变,理所当然要按照当时的制度走完程序。《保训》篇说:“发,朕疾适甚,恐
不汝及训。昔前代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女以书受之,钦哉,勿
轻!”其中“女以书受之”颇令人怀疑。“女以书受之”意思是说我今天传授遗训给你
,你要亲自操笔,将我说的内容记下来。它所创设的环境“己丑,昧爽……”由于断简
,少了十个字左右,我们不能判断昧爽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联系上下文我们
可以判断下面发生的事情不外乎两件中的一件:太子发昧爽省亲;或者文王发布命令,
召集大臣前来听令。《顾命》记载被召集的人是王朝大臣“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
、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没有太子钊。只是到第二天成王去世,召
公奭才命令“仲桓、南宫毛,俾爰齐候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
延入翼室,恤宅宗。”可见《顾命》中成王发布命令的对象不包括康王钊。《保训》所
训对象既然是发,那么,按照礼制,昧爽以后极有可能是姬发省亲。《礼记·内则》说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宮,昧爽而朝,慈以旨甘,日出而退,各从其事;日入而夕,
慈以旨甘。”《礼记·文王世子》有一段记载: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
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
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
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武王帅
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养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
饭,旬有二日乃间。(18)
周人施行世子制度,朝夕省问是其中的仪节之一。太子发知道了文王重病,免不了
日日探望。如果我们将《保训》昧爽以后的事情视为太子发探视文王病情时候所发生的
事情也未尝不可;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文王为什么一定要太子发将遗训亲自记录下来?
怕别人篡改遗命?根据《保训》所提供给我们的文王谈话内容,这个遗命是不需要
保密的,里面都是些历史经验和政治道理,没有涉及到继承人以及需要保密的国家发展
战略问题。
为了提高遗命的可信度?可是所有的历史记载都显示,太子亲自起草文件绝无仅有
,西周初年重大文件的起草者往往是史官。作为周人礼制的一部分,西周有完备的史官
制度,例如《周礼》中就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著名人物如《左传·襄公四年》
有辛甲为武王大史;《逸周书·世俘》中有史佚。从出土青铜器铭文看,重大活动都少
不了“史”的参加,有大史、中史、御史、作册、作册内史、作命内史、内史尹等等。
(19)例如吴方彝中的史戊,牧簋中的内史吴……可见在西周礼制内,记录和书写已经专
门化、制度化了。而且该遗命不是为了向别人传达,文王所期望的读者只有一个姬发,
为了增加文献可信度的可能是不需要考虑在内的。
为了让太子发对遗命记得更清楚?笔者认为这也是荒谬的,让一个垂死的老人象教
书匠一样指导姬发将遗命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有可能吗?根据《尚书·金滕》篇,
武王才艺并不出众,一个受过职业训练的史官,他的记录能力毫无疑问要强过百事都得
过问的政治家姬发,记录的速度和准确度一定不会比姬发差。
在否定了以上几种可能之后,再谈谈“王若曰”问题。根据《保训》篇提供给我们
的信息,可以这样说:《保训》由周文王口述,时为太子的姬发亲笔记录。但是从“惟
王五十年”到“王若曰”的历史叙事,打破了这种理想叙事结构:他们否定了《保训》
为文王口述、太子发亲笔记录的可能。
关于“王若曰”,近代学者董作宾、陈梦家、于省吾都有研究,(20)他们通过对西
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的分析,发现“王若曰”有特定意义。最近张怀通在前人研究
基础上又作了诰命与布政的划分,认为这两种“王若曰”都是周王讲话,由史官记下来
的文章典型标志。他甚至提出,多次出现“王曰”和“王若曰”则是由于不同的史官同
时分工记录所致。(21)用以上研究成果来审视《保训》,我们不得不得出一个荒谬的结
论:当姬发秉笔记录的时候,现场还有其他史官在做实录。我们不禁要问:有这个必要
吗?
或许有人会辩解说:姬发当时就是按照史官的笔法来写的。平心而论,姬发是有可
能写出“王若曰”后面属于记言的文字,但不可能写出“王若曰”前面那些客观、冷静
的叙事文字。
因此说,《保训》的制作者为了强调该文的重要,造出一个太子发亲自记录遗训的
事件来,从而暴露了自己对西周史官书写等礼制认识的欠缺。
四、从文字书写习惯看《保训》的破绽
我们知道练习书法的人很难完全摆脱初次学习的字体的影响。今天的人们在练习书
法之初绝大多数是先练习楷书的。如果此后改习隶书和篆书,在运笔习惯上多多少少还
会留下一点痕迹,但先秦写手则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楷书是毛笔、墨和纸结合的
产物。魏晋以来的写手运笔习惯与审美追求都受到纸的影响,由于纸的吸水性有别于竹
简和丝帛,运笔上不得不求变,于是有了点、横、竖、撇、捺、提、勾、折等新的书写
范式。而先秦写手的书写材料是竹简、丝帛,其运笔方式和审美追求受到竹简和丝帛的
限制。今天的写手可以模仿先秦写手的书写习惯,但先秦写手是不可能具有楷书运笔特
点的书写习惯的。因为那时候纸质的书写材料还没有流行起来。因此书写习惯的研究是
今天辨伪简帛文献的重要手段。
李学勤先生说《保训》字体比较特别。特别在哪里,没有说明。我们如果将《保训
》与郭店楚简对照,那么《保训》的“特别”就一目了然:其笔法涩滞、呆板,笔画多
有可疑之处。笔者将《保训》图版的照片放大,通过目验,发现《保训》字体与书写多
处留下受楷书影响的痕迹。
竖笔,由于是在竹简上书写,竹简吸收墨水的吸附力不大,先秦写手写悬垂之竖在
收笔处一般不作修饰,笔势顺势而收,不作加力的回锋和提顿,以免引起墨水堆积。《
保训》多数竖笔都能遵循规则,但是第一简的“念日之多鬲”的“鬲”字,作“”,下
部悬垂收笔处显然加力了,这是写手一次不经意的疏忽,暴露了自己习写楷书的背景。
简书横笔的书写为了不让墨水在书写后往下扩散,起笔尽量快地带过,收笔往往上
翘。但是第十一简的“其”字,图版作“”,从图上看,这个字特别像今天楷体毛笔字
书写的“六”字,第二笔的一横显然有明显的波磔,经放大可以看出,起笔浓墨,笔势
逆锋,收笔有一个下压回锋的笔势,中间虚气处理。可见在起笔、运笔、收笔上都有刻
意追求审美效果的痕迹,虽然在这里这个字并不美观。这在书法上叫逆锋起笔,回锋收
笔,加上虚实相间,是唐人褚遂良体的特点,而褚遂良体是中国书法在楷书体系内一种
审美追求,怎么可能早到战国中晚期就有这种运笔方式?该字的第三、第四划与楷书的
撇、捺一致,也是逆锋起笔,令人怀疑此处是否为模仿者的败笔,露出了以楷书为习字
基础的马脚?
此外,《保训》写手在运笔上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漏洞,就是一个笔画不能一运到
底,中间有换笔,说明写手在抄写的时候不是自然地一气呵成,而是通过拼凑笔画来摹
写。这种被称为“逗笔字”现象在《保训》中多处出现,例如凡是“子”字的一长横,
都是左右各一笔合成的,左边的一笔由左向右运笔,运到中间竖笔处停止;右边一笔从
右向左运笔,运到中间与左边的一笔会合。“戊子”的“子”,字是这样,以“子”作
构字部件的两个“保”字也是这样。其它如“昧爽”“昧”之部件“未”的横、“远迩
”中“远”的部件“袁”的短横等都是从两侧往中间运笔。我们只要比较一下郭店楚简
的“子”字就可以看出,真的战国楚简横笔全部是一笔完成的。关于《保训》的笔迹研
究,笔者拟另文深入讨论,这里也就点到为止。
以上四点有不妥之处,希望学者们不闵赐教。笔者希望有人能将笔者的疑惑解开。
笔者也抱有美好的愿望,衷心希望《保训》简是真品,笔者的怀疑只是多虑了。笔者也
希望其它清华简都是真的,并且尽早公布出来,以满足读者的期盼。同时希望有关单位
不要停止清华简的鉴定工作,通过扎实的研究,为后人留下经得起推敲的文化遗产。
注释:
①见姜广辉:《〈保训〉十疑》,《光明日报》2009年5月4日,及《“清华简”鉴
定可能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再谈对〈保训〉篇的疑问》,《光明日报》2009年6月8
日。前文从十个方面提出疑问。关于第一个问题,由于图版本来就作“保训”,看来是
李学勤先生误记为“宝训”了,不是竹简本身的问题外,其余问题笔者认为均有继续讨
论的价值。
②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保护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
文物》2009年6期。
③廖名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初读》,见孔子2000网,网址: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27
④见李锐:《读〈保训〉札记》,孔子2000,网址: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28
⑤廖名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初读》,见孔子2000网,网址: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27
⑥《书序·泰誓序》,引自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13
页。
⑦《书序·嘉禾序》,引自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第522页。
⑧《书序·召诰序》,引自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第523页。
⑨孔颖达:《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册,第162页。
⑩孔颖达:《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第1册,第237页。
(11)班固:《汉书·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册,第3607页。
(12)孔颖达:《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第1册,第116页。
(1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28页。
(14)廖名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初读》,见孔子2000网,网址: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27
(15)戴圣:《礼记》,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1604页。
(16)李锐:《清华简〈保训〉试读》,孔子2000网,2009/4/14.网址:http:/www.
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988。
(17)戴圣:《礼记》,见《十三经注疏》,第1462页。
(18)戴圣:《礼记》,见《十三经注疏》,第1404页。
(19)关于青铜器铭文与传世文献中“史”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可参阅王国维《
观堂集林卷六·说史》、陈梦家《尚书通论·第二部》、黄然伟《殷周青铜器赏赐铭文
研究》(香港龙门书店,1978年版)、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1986
年版)等相关章节。
(20)董作宾先生认为“王若曰”类似后世帝王诏书,是以帝王的名义发布圣旨的套
语,见董作宾《“王若曰”古义》,《说文月刊》1944年,卷4。陈梦家先生认为“王
若曰”是史官或者其他官员代周王发布诰命,见氏著《尚书通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163—189页。于省吾先生认为“王若曰”就是“王如此说”,见《“王若曰
”释义》,《中国语文》1966年2期。总之,他们都承认“王若曰”是史官所记文献的
标志。
(21)张怀通:《“王若曰”新释》,《历史研究》2008年2期。
g******t
发帖数: 18158
54
我如果说过清华简一定是假的,我就敢赌这个咒!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你不敢赌咒,我也用不上赌咒啊。我就是用一下你的阴谋论在你自己身上嘛。
g******t
发帖数: 18158
55
你在这个帖子里说了老子“妥妥的就是在NED等领狗粮的”
你妈屄的你拉了屎还往回坐咋的?你今年死全家妥妥的,不要敢做不敢当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三方检测,不是有北大的C14检测?简本身也给多个机构的古文字专家看了。在你们
: 这些喷子眼里,这些都是跟清华串通作假的。你提出的随机检测,问你什么地方有先例
: ,你不是一个也说不出?这除了说明你们是喷子之外,还会是什么?按你的有罪推定,
: 你们这种见了西人就驯良,见了国人就狂吠的,妥妥的就是在NED等领狗粮的。

g******t
发帖数: 18158
56
还是那句话,清华简到底真的假的我现在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有不同意见,学术讨论不
同意见很正常,谁是谁非两说。这些不相信清华简的人也可能错了,但我不相信他们都
是在NED等领狗粮的
清华简《咸有一德》《说命》真伪考辨(一)
张岩
【按语】本文原是为一次学术讨论会(“古史史料学研究的新视野——新出土文献
与古书成书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撰写的参会论文,但在会前提交论文时被会议主办
方(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及上海大学历史系主办,中国先秦史学会协办)拒绝。
数月前,会议主办方给我发来的会议邀请函(见附录:本次学术讨论会的邀请函)提到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近年来最重要的“新出土文献”之一,这些“新材料”对
“古代文献学以及相关的历史学课题的研究都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我据此选定参
会论文的主旨:清华简是否属于“新出土文献”。据我所知,学术会议主办方(不是因
为论文主旨超出规定的论题范围,也不是因为论文质量问题)拒绝一篇参会论文的情况
十分罕见。其原因:我的文章是在质疑此次学术会议的研究前提(也就是对清华简的证
伪)。
本文的研究结论:(1)清华简《咸有一德》和《说命》中的作伪破绽十分明显,
其文章质量非常低劣,可以被确认是今人赝作。(2)在李学勤先生和廖名春先生对漏
洞百出的简文所作整理研究中,存在许多不应有的失察和失误。
笔者在本文“结语”部分提到:如果清华简是今人赝作,那么中国相关学科的学术
界正在经历着一场十分惨痛的悲剧。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构成尽快结束此事的充分依据。
清华简《咸有一德》《说命》真伪考辨(目录)
一、引 言
二、简文《说命》“惟口起戎”四句考辨(上)
三、简文《说命》“惟口起戎”四句考辨(中)
四、简文《说命》“惟口起戎”四句考辨(下)
五、改字为训与双向思考
六、简文《说命》续辨(上)
七、简文《说命》续辨(下)
八、简文《咸有一德》真伪考辨(上)
九、简文《咸有一德》真伪考辨(下)
十、结语:竹简真伪,兹事体大
【内容提要】在清华简整理者的媒体宣传中,简文《尹诰》(即《咸有一德》)和
《说命》可以“证伪”古文《尚书》是重要焦点。本文正面考察清华简《咸有一德》和
《说命》的真伪,并考察李学勤先生和廖名春先生对简文的整理研究(在学理方面)是
否成立。《尚书》文章有其特定的法度、格调。选择伪造《尚书》文章,这本身就是一
个不自量的妄举。其捉襟见肘、漏洞百出在所难免。本文结论:(1)清华简《咸有一
德》和《说命》中的作伪破绽十分明显,其文章质量非常低劣,可以被确认是今人赝作
。(2)在李学勤先生和廖名春先生对漏洞百出的简文所作整理研究中,存在许多不应
有的失察、失误。在本文的结语部分,考察劣质(指文章质量)伪简及其整理结论(认
假作真)正在给中国学术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以及结束此事的必要性。
【关键词】清华简 咸有一德 说命 文章质量 伪简 当代张霸
一、引言
随着清华简整理结果的面世,一些学者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①]质疑者的基本思
路:(1)由于清华简非考古发掘所得,其来路有两种可能,盗墓所得,今人伪造。若
是前者,可以放心研究。若是后者,若将伪简当作先秦文献展开研究,会给中国学术造
成极为严重的恶性影响。(2)由于赝品售出可获高额回报以及造假技术的不断提高,
不能排除是今人伪造的可能。(3)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查明其属性。一是
寻找证据“弄清这批竹简的真实来历”,二是通过竹简的质地、墨迹、字体和内容等去
鉴定其真伪。
在清华简整理者通过媒体所作宣传中,简文《尹诰》(即《咸有一德》)和《说命
》可以“证伪”古文《尚书》是一个重要宣传焦点。笔者对古文《尚书》作过专门研究
。在读到清华简《尹诰》内容之后,对此类造势宣传多少有些反感乃至担忧。清华简《
尹诰》内容中存在许多疑点。例如,房德邻先生撰文指出:清华简《尹诰》“是一篇伪
作”。[②]
笔者在《古文〈尚书〉真伪与病态学术》[③]中介绍了研究古文《尚书》的缘起。
古文《尚书》疑案的形成原因是两汉间党同伐异的今古文之争。清代学者阎若璩的“证
伪”并不坚实,此事“定案”与康熙、雍正两代清帝的介入有直接关系(阎是主动方,
钱穆:“希宠恋奖”)。由此形成“朝廷早有定论”的局面。乾嘉以来,随阎氏“证伪
”古文《尚书》者趋之若鹜(乾嘉学术翘楚人物多在其中),而相反方向的研究则后继
乏人。所谓“草上之风”。
笔者用一年时间完成对古文《尚书》真伪的“自向证明”,包括查阅文献和字频分
析等。评估结论是:“作伪”难度达到不太可能实现的程度。然后开始撰写《审核古文
〈尚书〉案》[④]。该书出版五年后,房德邻先生发表《驳张岩先生对〈尚书古文疏证
〉的“甄别”》[⑤]。我的文章是对房文的回应。一位审稿人提出清华简与古文《尚书
》问题。于是,笔者改变计划(原计划在清华简《说命》整理结果出版后与《尹诰》一
并讨论),临时加写一个附录:《简要甄别清华简〈尹诰〉的证据资格》。
清华简研究中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简文本身的问题(姜广辉、房德邻、黄怀
信等先生已对此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二是主要整理者和研究者(李学勤先生和廖名
春先生)论证中存在的问题。这篇附录属“急就章”,主要分析后一问题。结论:“清
华简《尹诰》没有证据资格,其证明力等于零。实际情况是……相反证据表明古文《尚
书》很可能不伪。”[⑥]
在今年初清华简第三辑成果发布会上,李学勤先生指出:“《傅说之命》3篇就是
古代文献中提到的《说命》3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3篇简文的内容与东晋时期出
现的伪古文《尚书·说命》篇完全不同。这种情况在清华简第一辑整理报告中已经出现
,它再一次证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确系后人伪作,这对中国学术史的研究无疑将
产生深远的影响。”[⑦]
本文正面考察清华简《尹诰》和《说命》的真伪问题,并甄别李学勤先生和廖名春
先生对简文《尹诰》、《说命》的论证(在学理方面)是否成立。清华简《尹诰》对应
传世古文《尚书》的《咸有一德》。为行文方便,下面统一采用后一篇名,并用“简文
《咸有一德》”和“传世本《咸有一德》”加以区分;清华简《傅说之命》对应古文《
尚书》的《说命》,下面用“简文《说命》”和“传世本《说命》”加以区分。
这是一个多少有些戏剧性的局面:我们面前摆着两篇《咸有一德》和两篇《说命》
。从逻辑上说,其属性要么一真一伪,要么同伪,不可能同为真。对此展开甄别的判断
前提有三个选择:(1)无条件接受传统疑古结论(古文《尚书》是伪书);(2)采用
近年来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古文《尚书》很可能不伪);(3)再退一步,采用更加
严谨的中立态度(可能真,也可能伪)。李学勤先生选择第一个前提:古文《尚书》“
是后人伪作……已成定谳”。[⑧]由此出现循环论证问题。
具体说,李先生的相关研究高度依赖第一个前提。没有此前提的支持,其论证寸步
难行(详见后文)。李先生最终结论:清华简“证明”古文《尚书》“确系后人伪作”
。其前提与结论相同。循环论证判别标准:论证的前提就是论证的结论,用来证明结论
的论据本身的真实性要依靠结论来证明。“已成定谳”何须“证明”。李先生要证明“
定谳”,就不应依赖“定谳”为证明前提。
本文对古文《尚书》和简文《咸有一德》、《说命》采用同一个甄别前提(可能真
,也可能伪)。让研究对象的客观特征去表明其属性。后人伪造先秦文献,尤其是《尚
书》篇章,最难实现的效果就是在内容方面的“仿真”。作为周代礼乐制度中的神圣经
典以及长期使用的(政治、道德方面的)官学教材,《尚书》文章有其特定的内容、法
度和格调。
选择伪造《尚书》文章,这本身就是一个妄举。其捉襟见肘、漏洞百出在所难免。
在古文献真伪的甄别环节,甄别对象的伪造难度(依据文本质量和文章质量加以评估)
与其可信度成正比。其内容中“不对”的成分越多,属后人伪造的可疑程度随之增加。
对照两篇《咸有一德》和两篇《说命》的文章质量:传世本内容精致典雅,多格言警语
;简文内容生涩浅陋,乃敷衍为文。此其大端。
二十余年来,文物市场相继出现大量简牍,其总数约有万余枚或更多些。据卖家(
文物商贩)的说法,这些简牍出自战国或汉代墓葬(盗墓所得)。依据专家鉴别,十有
八九都是赝品。其伪造“质量”良莠不齐,少数质量高者几可乱真。大陆、港台和日本
都有买家(博物馆、研究机构或个人)购买赝品的情况。这是清华大学(捐助人)于
2008年从香港文物商手中购回这批“清华简”(2千余枚)的大背景。有必要提到,类
似的大宗交易还包括上海博物馆于1994年购回的“上博简”(1千余枚)等等。
于是出现两种可能,一是在充斥大量伪简的古董市场“淘”到了真的盗墓简,二是
购回了伪简中少数“质量”较高的赝品。战国墓葬中的简牍,历两千余年而不朽坏,且
墨迹如此清晰,数量如此之大,此种奇迹的发生概率毕竟非常之低。若是一而再,再而
三,三而四,就有必要高度警觉,慎之又慎。姜广辉先生认为:对清华简的真伪要做“
双向思考”。其理由:“由于购买到赝品的机率相当之高,非但不能抢救祖国文化遗产
,反而有可能将假历史当作真历史看。一个国家若充斥假历史,那是非常可怕的。”[
⑨]
二、简文《说命》“惟口起戎”四句考辨(上)
在简文《说命》中,存在一些对传世文献内容加以拆分、拼合和改写的成分。其结
果反而弄巧成拙(露出破绽),为我们提供了后人作伪的重要证据。其中,“惟口起戎
”四句最为典型。孔子在《礼记·缁衣》中引《兑命》(即《说命》)内容:“惟口起
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后文统称:引文A)墨子在《墨子
·尚同中》引“先王之书《术令》”内容:“唯口出好兴戎。”(后文统称:引文B)
下面是简文《说命》相关内容:“惟口起戎出好,惟干戈作疾,惟衣载病,惟干戈生厥
身。”[⑩](后文统称:简文四句)
可以明显看到,在简文第一句(惟口起戎出好)中,同时包含引文A(惟口起羞)
和引文B(唯口出好兴戎)的双重成分。这里存在两种可能:其一,简文《说命》是原
文,传世文献(《礼记》《墨子》)的引文AB都是对简文《说命》原文的引用(一分为
二)。其二,与上述情况相反,简文四句来自对传世文献中引文AB的拼合、改写(合二
为一)。
实际情况若为前者,可以支持清华简整理者的判断:简文《说命》是真实的先秦《
尚书》;若为后者(即引文AB在先,对其拼合、改写的行为在后),则足以证实一个相
反结论:简文《说命》是后人伪作。二者必居其一。因此,这是一个有必要细细推究的
重要问题。下面分两个步骤展开讨论。第一步骤:对比分析引文AB与传世本《尚书》相
关内容之间的对应情况,再对比分析引文AB与简文四句的吻合程度,据此确认或者是排
除上述第一种可能(一分为二)。
引文A与传世本《说命》相关内容(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
省厥躬)基本相同。只有“兵”、“戎”一字之差,不影响文义。《孔疏》对传世本《
说命》四句的解读:“惟口出令不善,以起羞辱;惟甲胄伐非其罪,以起戎兵。言不可
轻教令易用兵也。惟衣裳在箧笥,不可加非其人。观其能足称职,然后赐之。惟干戈在
府库,不可任非其才。省其身堪将帅,然后授之。”
元代学者陈澔(综合前人注释)对引文A内容给出一个更加合理、晓畅的解读:“
谓言语所以文身,轻出则有起羞之患。甲胄所以卫身,轻动则有起戎之忧。衣裳所以命
有徳。谨于在笥者,戒轻与也。干戈所以讨有罪。严于省躬者,戒轻动也。”(《礼记
集说》卷九)按“衣裳”是指三代礼制中由中央政权任命官吏时授予的礼服。即《周礼
·大宗伯》所谓“再命受服”。在《礼记·缁衣》中,孔子(子曰)在同一个意义上(
为政者的慎言、慎行)援引此语。
引文B与传世本《大禹谟》相关内容(唯口出好兴戎)相同。《大禹谟》前文叙述
虞舜提出要将帝位禅让给禹,禹推辞(推举皋陶),舜坚持其决定(汝终陟元后),并
对禹提出一些告诫和要求,然后说:“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孔疏》对此的说
明:“(舜)又告禹:‘惟口之所言,出好事,兴戎兵,非善思虑无以出口,我言不可
再发。’令禹受其言也。”在《墨子·尚同中》,墨子(子墨子曰)在同一个意义上援
引此语(口之所言,出好事,兴戎兵)。
在引文A与传世本《说命》之间,以及在引文B与传世本《大禹谟》之间,双方在内
容上彼此一致,在文义上彼此吻合。这是引文与原文的正常关系。“术令”有可能是“
大禹”之讹误。引文A的引用者是孔子,引文B的引用者是墨子。他们的在世期彼此衔接
,都可看到完整的《尚书》。因此,这两条引文在《尚书》中各有出处,平行存在。这
是传世本《大禹谟》、《说命》不伪的重要证据。
引文B讲述为政者的言语可以导致两个相反结果:既可“出好”,亦可“兴戎”。
引文A的前两句(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则只讲为政者言语、行为可能导致的负面结
果(起羞、起戎),后两句(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是对避免出现此类结果的告
诫。孔子引这段话是为印证其论断:“君子溺于口”(故须慎言),“大人溺于民”(
故须慎行)。由此可以了解到,虽然引文A和B的主旨彼此相关,但表述形式完全不同。
在简文《说命》四句(惟口起戎出好,惟干戈作疾,惟衣载病,惟干戈生厥身)与
引文A(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和引文B(唯口出好兴戎
)之间进行比较,可以看到简文四句与引文A B之间存在多处文字和文义方面的不同。
这不是引文与原文的正常关系。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孔子引文A和墨子引文B都是来自对
简文四句的征引?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能出现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孔子和墨子在各自引
文中分别出现多处征引错误(孔子8处,墨子2处)。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几乎为零。由
此可以排除前面提到的第一种可能(一分为二)。这是第一个步骤的研究结论。
依据上述讨论可知,如果采用同一前提(可能真,也可能伪)对简文和古文《尚书
》作对等甄别,很容易发现简文内容与引文A B之间不是引文与原文的正常关系(误差
太多,似是而非),而传世本《尚书》与引文A B之间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根据这一反
差鲜明的认识线索,很容易判定简文与传世本的真伪属性。这是清华简整理者(李学勤
先生)为什么一定要借助“定谳”展开研究的直接原因:否则其整理工作寸步难行。
在排除第一种可能(一分为二)之后,对引文A B进行拼合、改写(合二为一)的
行为及其操作者随之进入我们的思考范围。此人就是简文《说命》的作伪者。实际上,
在不考虑传世本因素的前提下,仍然可以确认引文A B是彼此独立的表义单元,绝非简
文四句一分为二的结果。二者的表述形式完全不同,因此不具备合并条件。如果勉强拼
合,就会出现龃龉。在简文四句中,存在明显的文理不通和自相矛盾。这些现象在一分
为二的认识角度无从索解。但如果改变思路,从拼合、改写(合二为一)的视角考察问
题,就可以大致搞清这些现象的来龙去脉。
三、简文《说命》“惟口起戎”四句考辨(中)
下面进入第二个研究步骤:考察从引文A B到简文四句的拼合、改写环节,并考察
李学勤先生论证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是李先生针对简文四句的主要论述:“孙诒让《墨
子间诂》已指出《术令》就是《说命》。简文此处与《墨子》所引更为接近。‘好’应
读为‘羞’,均为幽部字,而且‘好’字可写作从‘丑’的‘ ’,见《说文》,或‘
’,见《古文四声韵》,‘羞’正是从‘丑’声的字。”[11]
孙诒让的相关论证:“‘术令’当是‘说命’之假字。《礼记·缁衣》云‘《兑命
》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郑注云:‘“兑”当为
“说”。谓殷高宗之臣傅说也,作书以命高宗,《尚书》篇名也。羞,犹辱也。惟口起
辱,当慎言语也。’案此文与彼引《兑命》辞义相类‘术’‘说’、‘令’‘命’,音
并相近,必一书也。晋人作伪古文《书》不悟,乃以窜入《大禹谟》,疏缪殊甚。近儒
辩古文《书》者,亦皆不知其为《说命》佚文,故为表出之。”(《墨子间诂》卷三)
孙诒让的见解(引文B是《说命》佚文)是用阎若璩的结论作大前提,将之落实到
《墨子》此条引文的出处。通过字音和字形途径改字为训是传统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前
面提到李先生改“好”为“羞”、以及孙氏改“术令”为“说命”都是走此一路。但是
,此类方法只提供可能,不提供确证。这也应当是训诂学中的常识。依据相同途径,“
术令”也可以被认为是“大禹”之讹误。因此,除“朝廷早有定论”的学术背景,孙诒
让见解并不具有相对可靠的证据支持。换言之,李先生的“孙诒让……已指出”不足为
据。
在孔子和墨子之后,清末学者孙诒让首先提出《墨子》引文B是“《说命》佚文”
。孙诒让只说《墨子》“唯口出好兴戎”是“《说命》佚文”,并未说明“佚文”与引
文A的具体关系。当简文《说命》作伪者决定采纳孙诒让的见解,就有必要将一个笼统
的判断落到实处。他实际上是给自己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将两条表述形式完全不同(
因此不具备合并条件)的引文勉强拼合。
下面以引文A为参照,考察清华简《说命》作者进行拼合、改写的具体步骤。(1)
用引文B(唯口出好兴戎)取代引文A首句(惟口起羞)。但不是简单、直接的取代,而
是在此环节进行了用字和语序的调整。一是将“出好兴戎”的语序颠倒过来,改作“兴
戎出好”;二是保留引文A第一句的“起”字,去掉引文B的“兴”字。这是“惟口起戎
出好”一语的由来(其改写意图详见下文)。(2)改“甲胄”为“干戈”。(3)改“
起兵”为“作疾”。(4)改“惟衣裳在笥”为“惟衣载病”。(5)改“惟干戈省厥躬
”为“惟干戈生厥身”。
整理者(李学勤先生)指出:“‘干戈’疑当为‘甲胄’”。由此可知,李先生也
认为简文改“甲胄”为“干戈”于行文不妥(重复)。实际上,作伪者此处改动另有原
因。《孔传》注“甲胄”:“甲,铠。胄,兜鍪也。”《孔疏》:“经传之文无‘铠’
与‘兜鍪’,盖秦汉已来始有此名,《传》以今晓古也。古之甲胄皆用犀兕,未有用铁
者,而‘鍪’、‘铠’之字皆从金,盖后世始用铁耳。”作伪者误解了孔颖达的说明,
于是直接将“甲胄”改为“干戈”。这是一个典型的弄巧成拙。
简文四句的第一句(惟口起戎出好)已有“起戎”,第二句若保留“起兵”就会出
现抵梧。作伪者将其改为“作疾”,文义因此改变。后文“惟衣裳在笥”被改作“惟衣
载病”。此处改动原因不详。但改动之后文理不通。第四句改“省”为“生”(惟干戈
生厥身)。改动后再次出现文理不通。于是,在如此拼合、改写之后,四句话中的后两
句变得文理不通:衣裳何以“载病”(整理者据《小尔雅·广诂》解“载”为“成也”
[12])?身体何以“生”出干戈?
为解决上述问题,整理者将“生”读作“眚”。并采用《国语·楚语下》(韦昭)
注:‘犹灾也。’”[13]虽然“惟衣载病”文理不通,整理者却认定这才是“真”《说
命》的原有内容:“《缁衣》所引‘在笥’当为‘载病’的讹误。”[14]于是,《礼记
·缁衣》“惟衣裳在笥”变成“惟衣裳载病”。简文毕竟还是读不通。不仅如此,传世
文献(《缁衣》引文)也受到简文“污染”而被整理者改得读不通了。
简文《说命》作者将引文B“出好兴戎”改作“起戎出好”,意在强化“起戎”、
弱化“出好”。这是因为简文四句中的后三句均与“出好”无关。即便如此颠倒语序,
还是没有解决问题。经整理者上述改动后,除“惟衣载病”文理不通外,后三句中的另
外两句(“惟干戈作疾”和“惟干戈眚厥身”)都在讲述言行不慎的负面结果。其首句
“出好”二字仍无着落。
为解决这个问题,李学勤先生再次借助改字为训途径,改“好”为“羞”。如果这
一改字结论(李先生的具体论证见上文)成立,的确可以弥补简文四句中的此处破绽。
李先生论证中提到:“简文此处与《墨子》所引更为接近。”[15]《墨子》是比较可靠
的传世文献,李先生是借助《墨子》(引文B:唯口出好兴戎)来证明简文《说命》的
真实性。
有必要指出,李先生此项证明是否成立的先决条件,取决于简文与《墨子》引文B
是否具备内容方面的一致性。如果具备(要么都是“出好”,要么都是“出羞”),则
简文与引文B确实“更为接近”。如果一个是“出好”,一个是“出羞”,则二者语义
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墨子》引文B反而成为否定简文《说命》真实性的重要证据。
实际情况是后者:《墨子》引文B是“出好”,而非“出羞”。我们可以看到李先
生在这个问题上的进退维谷:如果不改“好”为“羞”,则“出好”二字在简文中唐突
且多余。这一现象可以明显暴露简文《说命》作者将(因表述形式完全不同而不具备合
并条件的)两条引文强行拼合后出现的破绽。如果改“好”为“羞”,则会导致简文(
出羞)与引文B(出好)的语义相反。
前面引述李学勤先生针对简文四句的相关论证,具体包括三个内容:(1)“孙诒
让《墨子间诂》已指出《术令》就是《说命》”。(2)“简文此处与《墨子》所引更
为接近”。(3)“‘好’应读为‘羞’”。李先生这段论证试图实现的目标:既要改
“好”为“羞”,还要得到《墨子》引文B对简文《说命》真实性的支持。此乃无法实
现的奢求。
为避免误解李学勤先生针对简文四句的相关论证,有必要指出另一种可能的情况。
即李先生“‘好’应读为‘羞’”的改字对象同时包括简文与《墨子》引文B。仔细推
敲李文,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李先生的表述似乎有必要再清楚一些)。如果这一判断成
立,则此项证明可以满足上述条件:简文与《墨子》都是“出羞”。这里立刻出现新的
问题。
墨子在引文B(唯口出好兴戎)之后有一说明:“则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
者以为谗贼寇戎。”墨子的说明可以提示两点:(1)“善用口者出好”表明,引文B的
“出好”绝非“出羞”。(2)引文B的语序是“出好”在前,“兴戎”在后。墨子这段
话(子墨子曰)语义明晰,不会引起任何误解。因此,《墨子》内容足以否定改“好”
为“羞”。
四、简文《说命》“惟口起戎”四句考辨(下)
下面,对此前两节的讨论及其可以得出的结论作一简要疏理。引文A是孔子在《礼
记·缁衣》中引证《兑命》(《说命》)内容,其原文在传世本《说命》;引文与原文
相吻合(只有一字之差,并不影响文义),引文内容与孔子的论说主旨相呼应。引文B
是墨子在《墨子·尚同中》引《术令》内容,其原文在传世本《大禹谟》;引文与原文
相吻合,其内容与墨子对引文的说明相契合。上述情况可以被认为是传世本《大禹谟》
、《说命》不伪的重要证据。
在不考虑传世本因素的前提下,仍可确认引文A 和B是彼此独立的表义单元,绝非
简文四句一分为二的结果。孔子和墨子都可以看到完整的《尚书》。这表明两条引文在
《尚书》中各有出处,平行存在。清末学者孙诒让首次提出《墨子》引文B是“《说命
》佚文”。从孔子和墨子的时代到清末孙诒让之间,没有任何一位读书人会萌发一定要
勉强拼合(因表述形式完全不同而不具备拼合条件的)引文A B的动机。这一捉襟见肘
的拼合行为只可能发生在孙氏见解提出之后。
孙诒让只是提出一个缺乏依据的笼统判断。他不会想到,居然由此导致一个大胆、
牵强的拼合行为。其结果就是存在于清华简《说命》中的“惟口起戎”四句。这四句的
第一个特征是对引文AB的生硬拼凑;第二个特征是明确存在拼凑环节的改写迹象;第三
个特征是改写之后并未消除因勉强拼合而出现的多处破绽,反而欲盖弥彰。
破绽一:首句“起戎出好”是对《墨子》引文B的语序颠倒,与墨子对引文B的具体
说明发生违背。
破绽二:首句“出好”二字在简文四句中唐突且多余。
破绽三:第二句改“甲胄”为“干戈”,是因误解孔颖达疏的说明而出现的弄巧成
拙。
破绽四:第二句改“起兵”为“作疾”,明显暴露因拼合而改写的迹象,并由此完
全改变了引文A这句话的原有语义。
破绽五:第三句改“在笥”为“载病”,此句(惟衣载病)因改写而文理不通。
破绽六:第四句“惟干戈生厥身”,也因改写而成病句。
在短短21个字的简文四句中居然出现六处破绽,足以说明这是一个勉为其难、捉襟
见肘的拼合结果。此过程的完成者就是清华简《说命》的作伪者。近年来一些学者(包
括笔者)开始对古文《尚书》的传统疑古结论提出质疑和批评。[16]作伪者选择伪造《
说命》的意图很简单:为引起伪简买方(尤其是具有猎奇冲动的历史学家)的极大兴趣
,以此实现有人愿意买并且愿意出高价的效果。
此人具备一定的古文献修养,接近专业水准,并在伪造简文《说命》时作过一些文
献查阅的功课。比如拼合A B引文是查阅《墨子间诂》的结果,又如改“甲胄”为“干
戈”是误读《尚书正义》的弄巧成拙。但其伪造质量远未达到足以乱真的程度。作伪者
的具体目标非常实际:将伪简成功售出并拿到自己那一份报酬。此后的事情与他无关。
“制造”环节的精益求精会增加成本,付出太多得不偿失。漏洞百出的伪简能有今天这
样一个结果,恐怕也是此人始料未及。
整理者(李学勤先生)至少注意到四处破绽,并逐一加以弥补。对于破绽二,李先
生采用改字技术加以弥补,改“好”为“羞”。对于破绽三,李先生用“‘干戈’疑当
为‘甲胄’”[17]一笔带过。对于破绽五,李先生放弃弥补,直接表明专家立场:“载
病”才是原文。[18]于是,简文中的破绽以整理者为媒介“污染”到传世文献的原有文
义。对于破绽六,李先生还是采用改字技术,将“生”读作“眚”。[19]
李学勤先生整理工作中的不合理处已如前述。这里出现两种属性的破绽,一是作伪
者在拼合、改写过程中出现的“原生”破绽,二是整理者在弥补伪简破绽过程中出现的
“次生”破绽。于是,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出版之后,简文《说命》“惟
口起戎”四句(21字)中堆积着两个层位的破绽。其数量之多,可谓遍体鳞伤。
在《清华简〈傅说之命中〉新读》[20]一文中,针对简文“惟衣载病”语义的不清
不楚,廖名春先生提出一个新的整理方案:“当读为‘惟依载病’。”[21]廖先生进而
认为传世本《礼记·缁衣》孔子所引“惟衣裳在笥”也应加以改写:“当读为‘惟依尚
载蚀’”。[22]他对此语改写后的说明:“是说过分的溺爱会养成冲犯之毛病。”[23]
这一改写和解读,导致引文A的文义再次发生改变且横生枝节。
于是,简文“惟口起戎”四句中的破绽又一次以整理者为媒介“污染”到传世文献
的原有文义。此乃池鱼之祸。廖先生整理方案的改字范围:一是改“衣”为“依”;二
是改“裳”为“尚”;三是改“在”为“载”;四是改“笥”为“蚀”。从“衣裳在笥
”到“依尚载蚀”。将如此不成语句的四个字解出语义且有因有果,难为廖先生。此种
针对传世文献的大胆改字,甚为不妥。
如上所述,作伪者对引文A B勉为其难的强行拼合,导致简文四句之中破绽丛生,
进而导致简文整理者的困境重重,捉襟见肘。此亦池鱼之祸。如果整理者采用姜广辉先
生提示的“双向思考”,似乎早该对整理对象的诸多破绽有所警觉。
五、改字为训与双向思考
对战国竹简的整理主要包括三项工作:(1)编排简序和分篇。(2)释文,包括隶
定字体,破读通假以及订正脱衍讹误。(3)句读和注释。在整理结束之前,这三项工
作都有调整余地。第二项的调整余地最大。训释字义的常规途径是直接采用被解读文字
的先秦字义(同一个字在先秦文献中的既有表义范围)。可以采用没有疑义的先秦书证
直接解决问题(这比借助《尔雅》《说文》更加可靠)。
训释字义的非常规途径是改字为训,其前提是古文献中存在一些通假、讹误。所谓
“借字”的原因是临文忘字(本有其字),没有字典,只好写个错别字。在战国及汉初
文献中,通假字出现较多。讹误是在著述和转抄过程中出现的文字错误。在战国简帛文
献中,存在较多通假、讹误现象。若是未经隶定后的整理环节,则多少有些不成文章。
这里的问题是改字为训的分寸和限度。
郑玄注经好改字,后儒多有非议。自汉代以来,比较严谨的学者大多倾向于:语义
可通则不破字。更加审慎的学者为避免滥用通假,则倾向于宁可阙疑。比如欧阳修在《
诗本义》(卷十三)中提出的见解:“先儒所以不取郑氏于《诗》改字者,以谓六经有
所不通当阙之,以俟知者。若改字以就已说,则何人不能为说,何字不可改也。”笔者
赞同欧阳修的阙疑原则。贸然妄改,则徒增一惑。
传世的先秦文献(在《汉书·艺文志》所列范围内)都经过西汉学者刘向、刘歆等
人非常细致严谨的整理校雠,其原有的通假、讹误等问题多已得到订正。刘向等西汉学
者的文献整理和校雠条件(一般都是有两个或更多先秦传本的互校)要远好于后人。虽
然在汉以来的流传中,这些文献中又会出现一些新的讹误,但其文本质量似乎还是要好
于后人的判断。
因此,在对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中,应尽可能少用改字为训;在对传世文献的研究
中,须更加慎重。依据出土文献订正传世文献并非不可行,但须慎之又慎。今人为迁就
己见而改字者,尤为不妥。前面提到李先生的改“好”为“羞”以及廖先生的改“衣裳
在笥”为“依尚载蚀”,都已超出改字为训的分寸和限度。在本文后面的讨论中,我们
还会接触到同类问题。
在现有的训诂学改字途径中(比如依据同音或音近可通的原则),任何一个字的改
字范围都在几个字乃至十个字以上。此种方法只提供可能,不提供确证。即便存在破字
的文献佐证,仍不能构成确证。古人写错别字并没有严格的规律性。改字为训很难避免
发生歧义。俞平伯先生对此种情况的准确描述:“训诂以音声通假本非一途,就甲通乙
则训为丙,就甲通丁则训为戊,如丙戊二解并可通,则其间之去取何从?”[24]
简牍文献的文本质量(可以被准确还原其原有文义的具体条件)与其中存在的通假
字含量成反比。也就是说,简牍文献中通假字(包括各种讹误)的含量越高,整理和研
究者准确还原其原有文义的还原条件(文本质量)越差。再者,整理和研究者所认定的
通假字有可能是错认(其实是本字)。这是在现有训诂学方法中很难排除的谬误。即使
没有错认,由于存在二解乃至多解“并可通”的情况,进一步增加了解读过程中发生歧
义的概率。在若干歧义中,可能有一个正确结论,也可能全错。
如果我们对简牍文献的整理研究乃至我们的训诂学方法开始注重更高程度的严格和
收敛,并且更加注重研究结论的客观真实(科学性),那么上述情况都应纳入我们对简
牍文献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取舍和评估范围。我们有必要深入讨论改字为训的限度问题。
如果一段简文在整理者改字之后还是读不通,采用改字为训另寻它释需要极其慎重。最
好不要让改字途径变成漫无边际、各有“道理”的猜谜依据。
还有一个问题有必要强调,即姜广辉先生所提示的“双向思考”。如果研究对象是
真实的先秦简牍,则研究者的认识标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准确还原其原有文义(王引之
所谓“本训”)。如果研究对象中真伪搀杂,抑或全都是今人伪造的赝品,我们的整理
和研究工作就有必要高度警觉。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则今人伪造的简文中会存在如下几
种情况:
(1)相似度较高的拟古语句(按“拟古语句”指作伪者对先秦文献中行文、语句
、礼乐制度、思想观念等的模仿)。
(2)比较蹩脚乃至文理不通的拟古语句。比如简文《说命》中的“朕畜汝,惟乃
腹,非乃身”以及“吉不吉”等等(详见本文下一节)。
(3)夹杂两汉以来思想观念等不伦不类、似是而非的内容。即姜广辉先生所说的
“硬伤和疑点”。[25]比如姜先生在对清华简《保训》的质疑文章指出:“《保训》篇
……将本是宋人提出的传‘中’的‘道统观’坐实在周文王、武王身上。”姜先生的分
析结论是:“《保训》篇并不在先秦文化的思想脉络里,而是在宋明理学的思想脉络里
。之所以如此,只能说明这是现代作伪者顺着宋明理学的思路造作出来的。”[26]针对
简文《保训》“乃易位迩稽”,姜先生指出:“虽说是古香古色的《尚书》式语言,却
有现代时尚语言(‘换位思考’、‘现场调查’)的影子。”
(4)作伪者杜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中存在的作伪破绽。
(5)作伪者对先秦文献内容的抄录,一是通篇抄录,二是对局部内容的摘抄、拆
分、拼合、改写。这里主要指后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作伪破绽
。如本文前面已经分析过的简文《说命》“惟口起戎”四句。
(6)为实现伪造简文的“仿真”效果,作伪者会在简文中有意识加进去一些通假
、讹误。此类问题可能发生在炮制赝品的两个环节,一是伪造简文的杜撰环节,二是当
代写手的誊写环节。比如《国语·楚语上》“若跣不视地,厥足用伤”在简文《说命中
》被改作“若诋不视,用伤”。改过之后,文理不通。整理者将“诋”读为“抵”,并
依据《说文》训为“挤也”,认为意即“以手推拒”。[27]如此改字为训之后,还是文
理不通。“跣不视地”(赤足行走而不看地)是举止鲁莽,因此而伤及足部(厥足用伤
)是一个情理之中、不难理解的比喻。但是“以手推拒”是盲人动作。对于视觉没问题
的人,不可能在闭上眼睛的同时“以手推拒”向前走。这样的比喻不在人情物理之中。
(7)两汉以来学者对先秦文献的注释和论述内容,会对作伪者的行文、语句乃至
用字产生一些影响。比如,作伪者拼合A B引文是受到孙诒让《墨子间诂》的影响。又
如,在简文《说命》“惟口起戎”四句中,作伪者(由对于孔颖达说明的误解)将“甲
胄”改为“干戈”。这是一个典型的弄巧成拙。
(8)对照先秦简文的书写惯例,存在书法、笔迹方面的作伪破绽。
再举一例。姜广辉先生已分析过清华简《保训》的“亲耕”问题。周文王对太子发
的临终遗言提到“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按“亲耕”专指三代天子在藉田礼中
的象征性耕作。姜先生指出:“此时舜不过是一介普通农夫(小人),耕田种地是本分
事,‘亲’在这里是赘语。”[28]王连龙先生撰文给予解释,认为《保训》是传世抄本
“不排除异文讹误、甚至润色改写的情况存在”。[29]姜广辉先生在回应文章中指出:
“古人无论如何‘润色改写’,都不应该犯这种一面说‘舜旧作小人’,一面又说‘亲
耕于历丘’的低级错误的。犯这种错误的只能是不懂史书笔法的现代作伪者。”[30]
三代藉田礼的主祭神是后稷,后稷(弃)是周族最重要的先祖。因此,“舜旧作小
人”的“亲耕”不可能出自熟知藉田礼制的周文王之口。上文“旧作小人”见于《尚书
·多士》。“舜耕于历山”或“舜耕历山”等类似内容则见于先秦两汉十来种文献,均
无“亲耕”字样。这表明战国时期的传抄者不太可能画蛇添足、误加一个“亲”字。据
此可以比较有把握地确认:简文“亲耕”应是现代作伪者对先秦文献相关内容摘抄、拼
合、改写的结果。这是一个具有较高证明力的重要作伪证据。
本文前面的研究表明,简文《说命》“惟口起戎”四句是一个更加重要的确凿证据
。从孔子、墨子时代(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到清末孙诒让之间的两千余年内,没有任
何一位读书人会萌发一定要将(因出处不同而不具有拼合条件的)引文A B勉强进行拼
合的动机。这一捉襟见肘的拼合改写行为只可能发生在孙氏见解提出之后。清华简存在
许多各种类型的作伪破绽(详见后文),但这样的确凿证据还是比较少的。这是本文用
较大篇幅对“惟口起戎”四句进行深入研究的原因所在。
西汉张霸伪造《尚书》“百两篇”是鼠窃狗偷之举,其动机明确,破绽百出。伪造
简文的当代张霸同样也是动机明确,破绽百出。《汉书·儒林传》提到“百两篇”的主
要特征是“篇或数简,文意浅陋”。篇幅短(篇或数简),是因为像模像样的拟古语句
很难编造。其主要作伪方法:(1)拆分“二十九篇(今文《尚书》)以为数十”。(
《汉书·儒林传》)(2)“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汉书·儒林传
》)虽然张霸自行编写的内容较少(作首尾),但仍然随处可见十分蹩脚的行文、语句
(文意浅陋)。
张霸伪造“百两篇”一事的认定过程比较简单:“以中书校之,非是。”(《汉书
·儒林传》)东汉王充《论衡·佚文篇》中也提及此事:“成帝出秘《尚书》以考校之
,无一字相应者。”上文“中书”即皇家秘府所藏(有经无传的)孔壁本古文《尚书》
。这一认定过程是以真实可靠的文献为样本,对照鉴别张霸所上“百两篇”的真伪。同
则真,不同即伪。
李学勤先生似乎也想采用同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其整理工作借助传统疑古结论为研
究前提(高度依赖):“前人已考定为伪书。”[31]以此认定简文《咸有一德》、《说
命》是“真”《尚书》。然后调转方向,用简文为证据去证明传统疑古结论的正确。具
体是根据简文《咸有一德》、《说命》与传世本同名篇章内容的“全然不同”得出结论
:“确证了传世孔传本为伪书。”[32]
在李学勤先生作出此种循环论证之前,似乎有必要对与此相关的学术背景进行完整
细致的通盘考察和客观严谨的综合评估。比如自梅鷟、阎若璩以来,一共提出过多少条
针对古文《尚书》的作伪证据,有多少是捕风捉影,是否存在足以定案的确凿证据。又
如,在简文《咸有一德》、《说命》与传世本同名篇章之间,其文章质量是否存在优劣
之分,相差几何。
否则,就有可能因“单向思考”而付出代价。从姜广辉先生提示的“双向思考”看
,如果清华简是今人伪作,如果简文整理者和研究者将伪作当真本加以整理研究,就会
因此进入一种非常窘迫、荒诞的工作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整理者和研究者的简文考释
已经从寻求先秦文献的原有文义(本训)置换为领悟当代张霸的拟古语句。
兹举一例。“中”字在清华简《保训》共出现四次,其所指为何已有十几个猜测结
果。下面是廖名春先生在《清华简〈保训〉篇“中”字释义及其他》[33]一文中提到的
十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结论。
(1)《保训》篇里的“中”为中正、中道,与儒家的道统学说有关。
(2)《保训》篇里的“中”为“中庸”之“中”。按:与第一个见解相近。
(3)《保训》篇里的“中”为“地中”和“立于地中的旗表”。
(4)《保训》篇里的“中”为“极”,以为虞舜“求中”就是“立极”,目的是
“治历明时”,而上甲微“砌中于河”就是在河滨或河伯之地堆石垒砌了一座“中”坛。
(5)《保训》篇里的“中”指与诉讼相关的文书,即最终判决书。
(6)将《保训》篇里的“中”读为“众”。
(7)以《保训》篇里的“中”为 “数”,就是孔子所传帝尧所说的“天之历数在
尔躬”的“天数”,也是传说中舜得河图的河图之数,也是文王据以演《周易》的“易
数”。
(8)认为《保训》篇里的“中”可借可还,自当是一种物件。……从内容说是中
道思想的传统,从载体上说是一种宝物。愚者把它当成宝贝,“天命”的象征;智者把
它当做文献,领会其所记录的内容。
(9)《保训》篇的“中”字理念,有着不同的层次含义。……这四个“中”字的
使用,前两个是怀柔,后两个是手段与目的……既有怀柔的一面,又有强硬的一面。
(10)从外延上对《保训》篇里的 “中”进行了界定,指出:“中”和“詷”相
类,“中”以书的形式流传,“中”不得改易,“中”是受大命之前必须掌握的东西。
但“中”到底是什么,提出者也没有明确的说法。
(11)下面是廖名春先生在同一篇文章中自行提出的新见解:《保训》篇“中”是
指治理国家的一种最好方法。……这种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中”,内涵就是和,就是
和谐之道。
廖先生对上述研究的合理性及其研究状态的分析:“上述意见有以‘中’为实物的
,多是据上甲微一段简文为说;以‘中’为虚体的理念或方法的,多是据虞舜一段简文
为说。往往通于此,则难通于彼。在虞舜一段能讲得通的,在上甲微一段则讲不通;在
上甲微一段讲得通的,在虞舜一段则讲不通。可以说,清华简《保训》篇的释读,在简
单的一个‘中’字上,陷入了死胡同。”按:上述见解各有其难以说通的不合理处。廖
先生的见解属于“以‘中’为虚体的理念或方法”(和谐之道),其论证的合理性似乎
并不具有后来居上的优势。
在清华简《保训》篇中,令研究者头痛的文字语句还有许多。这导致(几年以来)
研究者们被迫在“死胡同”中进行顾此失彼的“过度阐释”。一方面至少绝大部分研究
者都认为,清华简《保训》是“研究先秦思想史的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另一方面《
保训》“中”字所指为何(还有“自靧”问题、“亲耕”问题等等)至今没有一个妥贴
合理的研究结果。那么,在连“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认定《保训
》篇的性质乃至价值。
至此,我们极有必要反思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研究者的捉襟
见肘)。姜广辉先生提示的“双向思考”是一个重要路径:如果在来路清楚、真实可信
的战国简帛文献中不存在此种情况,就有必要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依据姜广辉先生
、丁进先生等学者的举证,清华简《保训》很有可能出自“现代作伪者”之手。[34]
顺着这个思路考察问题,如果清华简《保训》出自当代张霸之手,是一篇非常拙劣
的拟古演义,其行文叙事大胆荒唐、前后乖舛,那么,导致研究者所有窘迫状态的原因
即可得到完满的说明。当代张霸行文叙事的自相矛盾,是研究者顾此失彼、无法自圆其
说的“释读背景”。廖名春先生所说的“死胡同”,是一个非常准确的表述。是当代张
霸为当代研究者构造了这样一个走不出去的“死胡同”,研究者们身在其中,上下求索
,捉襟见肘,苦不堪言。
这里有一个推动清华简整理和研究者有所警觉、作出努力、尽快摆脱困境的重要动
机:这个“死胡同”有可能不是来自两千余年前的战国时代,而是出自当代张霸股掌之
间的虚假之物。此人(或几个人)是拥有一定水准的非专业人士(不排除专业人士的参
与),他或他们正在观望“死胡同”中的学术研讨(甚至有可能通过网络平台参与讨论
)。清华简的整理和研究者(不知情者)身在其中是自取其辱,摆脱出来可以挽回尊严。
在这个意义上说,整理和研究者的简文考释结果,有必要被区分为有可能发生的四
种类型:类型一,对先秦文献原有文义的正确解读(本训)。类型二,对先秦文献原有
文义的错误解读(非本训)。类型三,对当代张霸拟古语句(作伪者在“仿造”简文时
想要表达的语义)的正确解读(类型三A);对当代张霸改写传世文献内容的正确解读
(类型三B)。类型四,对当代张霸拟古语句的错误解读(类型四A);对当代张霸改写
传世文献内容的错误解读(类型四B)。
前面提到清华简整理者对简文《说命中》“若诋不视,用伤”的考释结论(读“诋
”为“抵”),有可能属于第四种类型中的后一情况(类型四B)。类型三B有可能是:
“诋”应读作“跣”。还有一种更加可悲的研究状态:由于整理者的“单向思考”,导
致清华简整理和研究者在整理环节不由自主对简文之中的作伪破绽进行遮掩回护(前面
已分析过一些此类现象)。本文既是对简文《说命》和《咸有一德》的真伪考辨,也是
对清华简整理和研究者应该有所警觉的进一步提示。
g******t
发帖数: 18158
57
学界围绕清华简《耆夜》真伪展开激辩
2013年09月23日 09: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9月23日第504期 作者:晁天
义 周学军 浏览: 974 次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
【核心提示】在廓清史料迷障、构建可靠历史的道路上,证伪与证实二者同样居功
至伟。清人阎若璩曾经从篇数、篇名、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
文异同等方面入手,成功破解了《伪古文尚书》这一学术史上的重大疑案。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出版,自2008年以来就备受海内外学
界广泛关注的“清华简”从此揭开神秘面纱。该书包括《尹至》、《尹诰》、《程寤》
、《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楚居》等九篇文献,其中
《耆夜》记载周人征伐耆国(一般认为即历史上“西伯戡黎”之黎国)胜利,回到镐京
文太室举行“饮至”礼的情节。由于涉及先秦诗歌、礼仪、史事等诸多丰富内容,史料
价值重大,因此被一些学者视为佐证周代史事、检验“清华简”真伪的一项重要依据。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国内报刊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文章已达20篇左右。在这
些文章中,多数学者采用“二重证据”的传统方法,力求从正面以新出文献佐证、补苴
上古史事。其中讨论周代礼乐制度者有田旭东《清华简〈耆夜〉中的礼乐实践》、刘光
胜《〈耆夜〉中的周代饮至礼》;考证“西伯戡黎”之事者有陈良武《“清华简”〈耆
夜〉与〈西伯戡黎〉》,陈民镇、江林昌《“西伯戡黎”新证——从清华简〈耆夜〉看
周人伐黎的史事》;讨论周代诗歌者有李学勤《论清华简〈耆夜〉的〈蟋蟀〉诗》,等
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数人利用《耆夜》的丰富信息“重构”上古史事的同时,也有
学者对该篇真伪提出质疑。丁进《清华简〈耆夜〉篇礼制问题述惑》(《学术月刊》
2011年6期,以下简称“丁文”)一文认为,《耆夜》所载礼制与传世文献多有抵牾,
疑点颇多。就礼学知识看,《耆夜》作者没有达到清华简整理者所估计的战国中后期一
般学者的水平,因此该篇不可能为战国时期楚人所作,更不可能是西周实录。作者断言
,如果认可该篇反映的是西周早期礼制,则现有礼学知识体系将被颠覆,礼学史将要改
写。有鉴于此,《耆夜》的真伪问题仍有继续讨论的必要。
丁文发表不久,程浩《清华简〈耆夜〉篇礼制问题释惑——兼谈如何阅读出土文献
》(《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3期)一文与其展开针锋相对的辩驳。作者认为,清华简
《耆夜》中“饮至”礼的仪注与《仪礼》之《燕礼》确有不合之处。实际情况是,《耆
夜》所记为西周王室礼制,《燕礼》反映的是诸侯之礼,因此两者不是同一层面上的现
象。作者还批评说,质疑者很可能过度使用了张荫麟所谓“默证”法。鉴于传世礼书建
立的知识体系并不能覆盖周代礼制的全部,以所记仪节是否符合传世礼书记载来判定清
华简的真伪未必合适。也就是说,不能以现有知识体系作为检验出土文献真伪的唯一标
准,更不应该因其有违“经说”而产生先入之见。
争论并未就此告一段落。姜广辉、付赞、邱梦燕等人的《清华简〈耆夜〉为伪作考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4期)一文,试图以《耆夜》中某些用词的晚出现象为
依据,证明该篇属于现代人的“拟古之作”。作者举证说,简文周公致毕公诗首句有“
赑赑戎服”字样,实际上直至公元前550年左右时人始称军衣为“戎服”,而至唐代方
以“赑赑”叠字作为修饰语。
简文有“祝诵”一词,而先秦古籍其实并无“祝诵”或“祝颂”连续的词汇,关于
“祝颂”文辞及文意的讨论,晚至宋代始盛行。简文有“明明上帝,临下之光”的诗句
,然而两者皆非先秦习用语:前句首见于晋人诗文,后句首见于宋人诗文。简文周公《
蟋蟀》与《诗经·蟋蟀》略同,后者归于《唐风》、谱以唐音。如果《蟋蟀》真为周公
即席所作,理应谱以雅乐或豳音,并为在座之著名史官记录并传之后世。再者,简文所
记为“饮至”礼,但于该礼所应有的告庙、献捷、数军实、策勋等仪节缺乏交代,不合
古制。
作者由此得出结论,由于造假者基本不懂古代“饮至”礼的仪节和要项,以致将一
个本应是武人的犒赏会开成了文人的诗友会。更为恶劣的是,当其作诗技穷之时,便不
惜集录后世文句,甚至将《诗经》中的无关作品抄进简文中,说是周公所作。所有这些
虽有耀眼的光焰,却又难消作伪的疑云!
在廓清史料迷障、构建可靠历史的道路上,证伪与证实二者同样居功至伟。清人阎
若璩曾经从篇数、篇名、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异同等方面
入手,成功破解了《伪古文尚书》这一学术史上的重大疑案。围绕清华简《耆夜》的真
伪问题,如何在借鉴前贤经验的基础上坐实有关结论,还需更多学者付出艰辛努力。
(晁天义 周学军)
g******t
发帖数: 18158
58
这是丁进的文章
清华简《耆夜》篇礼制问题述惑
[摘 要]清华简《耆夜》在礼制方面与传世文献多有抵触。认可《耆夜》篇反映的
礼制为西周早期礼制,那么现有礼学知识体系将被颠覆,礼学史将要改写。《耆夜》不遵
循“公卿不为献主”原则,违背君主不酬“献主”规则,似不明确设立“献主”角色的目
的。本国人士称“客”不称“宾”,与西汉以下文献用词习惯接近。“献主”不献酒反
而酬酒,违背设立“献主”的初衷。关于武王、周公作诗的描写与诗乐一体的宗周礼乐
制度不符合。武王、周公所作诗句与酬酒仪注矛盾。周公做诗无视武王的存在,有“出
位”之嫌。从礼制角度看,《耆夜》篇疑点颇多,其真伪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清华简 《耆夜》 礼制 疑惑
[作者简介]丁 进(1962-),男,安徽省青阳县人,文学博士,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
术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经学与先秦文学。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 2011) 06-0123-
08
清华简《耆夜》篇图版正式公布前,主要整理者李学勤教授就已经在《光明日报》
上发表部分整理成果,引起了史学界和文学界的热烈讨论。特别是文中出现了武王、周
公现场做诗的描述,有人誉之为“文学史上空前的发现”。《耆夜》竹简照片以及初步
考释成果被收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出版了,笔者在研读后发现,《耆夜》相
关礼乐事件的描述与传世文献《仪礼》、《礼记》等所记礼制多有不合。假如我们认可
了《耆夜》篇所述礼制,那我们不得不放弃传世“三礼”文献关于宴饮礼的知识体系,或
者至少要对现存知识体系作重大修改。我们真的要依据《耆夜》来改写中国礼学史吗?
笔者觉得《耆夜》篇疑点重重,在没有解决该篇疑点之前,提出这个问题还为时尚早。笔
者试图从礼学角度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并加以分析,敬请学界批评指正。
一、“不以公卿为宾主”问题
李学勤教授在《清华简(耆夜)》一文中将《耆夜》描述的饮酒事件定性为“饮至礼
”,从《耆夜》内容看,这一点可以确定。西周吉、凶、宾、军、嘉五礼的仪式都是带有
表演性质的礼乐活动,人员的角色、程序和称谓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饮至礼也不例外,它
是礼乐活动中饮食之礼的一种。传世文献无论是《仪礼》还是《左传》、《国语》,所
记载饮酒礼都设有主人和宾客。此为宴饮礼的一条原则,主人是“地主”,是宾客的招待
者,与宾客是对等关系;但如果所招待的客人是自己的属下或臣子,则另选一位与客人地
位相当的人代为主人,礼书称此人为“献主”。客人方面设一位“正宾”,其次可设一位
“介”,地位相当于次宾,其余人员则可以称之为“众宾”。《耆夜》在人员角色的分配
上基本体现了这个礼学通则:
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大室。毕公高为客,邵公保军为夹,周公叔
旦为室,辛公臣甲为位,作策逸为东堂之客,郘尚甫命为司正,监饮酒。
引文所叙“饮至礼”的主要参与者分宾、主双方:周公为主人一方,毕公为宾客一方
。周公一方的有辛公甲、鄙尚甫;毕公一方有邵公、作策逸。毕公这个“客”相当于礼
经的“正宾”;邵公的角色是“介”,他在饮至礼中的地位仅次于正宾毕公;作策逸既然
是“东堂之客”,也当属于毕公为首的“客人”这一方。
宴饮礼还有第二条原则:不以公卿为献主。
《周礼·膳夫》说:“王燕,饮酒则为献主”。即天子举行燕礼,以膳夫作为“献主
”代替天子献宾。或许有人以为《周礼》晚出,不足为信。但《仪礼·燕礼》可以佐证
《周礼-膳夫》之说并非无据。《仪礼·燕礼》所述是诸侯款待自己卿大夫的礼仪制度,
诸侯自己不作为主人以免与大夫匹敌,而以宰夫为主人。宾客临时指定:“射人请宾。公
日‘命某为宾’。射人命宾,宾少进,礼辞。反命,又命之,宾再拜稽首许诺。”这位被任
命为宾的“某”人,郑玄注说:“某,大夫也。”对此,贾公彦疏道:
知大夫非卿者,以其宾主相对,宰夫为主人,是大夫,明宾亦是大夫。《燕义》云:“
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故知是大夫。
贾公彦提到的《礼记·燕义》是这样说的:
诸侯燕礼之义:君立阼阶之东南,南向,尔卿、大夫,皆少进,定位也。君席阼阶之上,
居主位也。君独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適之义也。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
主,臣莫敢与君亢礼也。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明嫌之义也。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归纳出《燕礼》宾主设置的两个原则:宾主对等;不以公卿为宾主
。《燕礼》中的“主人”实际上不是真主人,只是“献主”而已;这位“献主”也不选择
地位高的公卿,只选择大夫一级的宰夫。《燕礼》选择宰夫为“献主”有两个方面的考
虑:一是避嫌疑,二是代劳。若以公卿为“献主”,由于公卿与君的地位比较接近,有“逼
君”的嫌疑。燕礼有奠爵、洗爵、拜送爵、起、坐等一系列动作,操作起来很劳累,宰夫
正好可以代君操劳。因此宰夫作为“献主”是定制,无需君命;宾则由国君当场任命。
g******t
发帖数: 18158
59
这是程浩对丁进的商榷,也就是叫板驳斥
清华简《耆夜》篇礼制问题释惑——兼谈如何阅读出土文献(程浩)
摘要:清华简《耆夜》中“饮至礼”的仪注与《仪礼》之“燕礼”确有不合之处。这是
因为《耆夜》所记是西周王室的礼制,与《仪礼·燕礼》反映的诸侯之礼不应该放在同
一层面进行讨论。基于传世礼书建立的知识体系并不能覆盖周代礼制的全部,以所记仪
节是否符合传世礼书记载来判定清华简的真伪未必合适。在讨论出土文献反映的新问题
时,要对现今已不得见的佚失文献进行充分地考量,避免使用不加限度的“默证”。我
们阅读出土文献,不能以现有知识体系作为检验其真伪的唯一标准,更不应该因其有违
“经说”而产生先入之见。
关键词:清华简 《耆夜》 《仪礼》默证
《学术月刊》2011年第6期刊布了丁进先生的文章,就清华简《耆夜》中的礼制问题提
出了七条疑惑,并进而对其真伪进行了质疑。[①]《耆夜》是清华简中较早公布的一篇
,学界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讨论。其间虽有学者怀疑《耆夜》并非周初实录,但还未有
将其写定年代推至战国[②]以下者。丁进先生语出惊人,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然细
读丁文,笔者发现其中仍有许多可商之处。今特撰文对丁文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希望
能有助于澄清其中的困惑。

丁文认为《耆夜》在礼制方面与传世文献多有抵触,并找出了七处疑点。今仍据原文的
标题与顺序逐一进行辨析。
1、“不以公卿为宾主”问题
《耆夜》讲述的是武王八年伐耆大胜之后,在文王太室举行饮至礼,武王与君臣饮酒作
歌的经过。丁文以为其中体现的人员角色分配与三礼所反映的燕礼制度不符。
丁文根据《仪礼·燕礼》与《礼记·燕义》的记载归纳出饮酒礼中的两条原则:一是饮
酒礼都设有主人和宾客;二是不以公卿为献主[③]。根据简文开头的介绍,在这场饮至
礼中,周公为主,毕公为客。毕公为伐耆的主将,在庆功典礼中居客位自无异议。丁文
所纠葛者,乃是周公身为“公”似不应该担任往往由膳夫担当的“献主”。
实际上,周公为“献主”并不奇怪。正如丁文所说,《仪礼·燕礼》所述是诸侯款待其
下卿大夫的礼仪制度,为了避免君臣匹敌,故而宾与主都由大夫担任。然而《耆夜》反
映的是天子之礼,不能够等而视之。我们知道,《仪礼》初名“士礼”,以记载士大夫
阶层的仪节为主。在等级观念壁垒森严的西周,礼仪的运用也根据身份的不同而有着严
格的区分。《仪礼》所记的士大夫级的“燕礼”与西周王室的“饮至礼”自然也不会完
全相同。刘雨先生曾对西周金文中有关“燕礼”的记载进行了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在西周,王参加的大燕礼中有仪式化的‘祼’,既祼之后才有尽欢乐的宴饮。《仪礼·
燕礼》不记祼仪,说明它所记燕礼属春秋士大夫级的礼仪,与西周王室大燕之礼是不同
的。”[④]至于《耆夜》中的“饮至礼”,虽不见于传世文献,但西周早期的《周公东
征鼎》[⑤](《集成》2739)已有“饮秦饮”的记载[⑥],基本上可以与刘雨先生所说
的“西周王室大燕之礼”等同。
从金文反映的情况来看,西周王室的礼仪与《仪礼》记载的士大夫仪节不合的情况是很
多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就以丁文所纠结的“宾主”问题为例。丁文说:“传
世文献无论《仪礼》还是《左传》、《国语》,所记载饮酒礼都设有主人和宾客。此为
宴饮礼的一条原则,主人是‘地主’,是宾客的招待者,与宾客是对等关系;但如果所
招待的客人是自己的属下或臣子,则另选一位与客人地位相当的人代为主人”。西周金
文中有“大乡”之礼,与《仪礼》所记“乡饮酒礼”仪注相似,但其只在西周王室举行
,可以看作是“乡饮酒礼”的“升级版”。与丁文所说的“不以公卿为献主”不同的是
,“大乡礼”的主持直接由王担任。如:
《征人鼎》:丙午,天君乡□酒,在斤。天君赏厥征人斤贝,用作父丁尊彝。(《集成
》2674)
《效卣》:王观于尝,公东宫纳乡于王。王赐公贝五十朋,公赐厥涉子效王休贝二十朋
。(《集成》5433)
《穆公簋盖》:王夕乡醴于大室,穆公侑尸,王呼宰利赐穆公贝二十朋,穆公对王休,
用作宝皇簋。(《集成》4191)
《三年兴壶》:唯三年九月丁己,王在郑,乡醴。呼虢叔召兴,赐羔俎。己丑,王在句
陵,乡逆酒,呼师寿召兴,赐彘俎。(《集成》9726)
《虢季子白盘》:献馘于王,王孔加子白义,王格周庙宣榭,爰乡,王曰:白父孔□光
。用赐乘马,是用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钺,用征蛮方。(《集成》10173)
从上引金文资料可以看出,在“大乡礼”中,无论被招待的是穆公一类的“公”还是虢
季子那样一般的公卿,都由王直接主持典礼,并没有所谓的“避讳”。丁文所艳称的“
不以公卿为献主”在饮酒礼中并没有普遍性,只存在于《仪礼》记载的诸侯“燕礼”而
已。
实际上,即便我们没有掌握上述金文资料而仅就事而论,《耆夜》的记载也不存在所谓
的“漏洞”。在《耆夜》的饮至礼中,毕公为客,如果一定要选出一位与之地位相当的
人代替武王作为“主”,那也非周公莫属。周公与毕公同称“公”,又是兄弟,担任“
主”并无不妥。如果担任“主”的是膳夫,又如何让毕公与其平起平坐?而若依丁文所
言,不但周公不应该担任“献主”,毕公、邵公等都是公卿,也不应当担当宾、介的角
色。那么周公、毕公等功臣就要作壁上观,整个为庆戡耆之功而举行的饮至礼便成了膳
夫等大夫的游戏了。
2、本国大臣称“宾”与称“客”的问题
丁文提出的第二则质疑为:在《仪礼》一书中,表示主客关系的词绝大多数情况下用“
宾”不用“客”,而《耆夜》“用客不用宾”,对清华简“战国楚简”说十分不利。
且不论丁文仅据《仪礼》这冰山一角为准则检验所有先秦文献中“宾”、“客”的用法
是否合适。其实,《耆夜》“用客不用宾”的现象非但不能说明清华简为伪,反而能证
其真。了解出土文献的人都知道,在战国楚简中,表主宾关系的词以“客”为主,单称
“宾”者已经不常见了。在几宗考古发掘的战国简册中,这种现象已经表现得十分清晰。
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4年发掘的新蔡葛陵一号墓中,出土了1500余枚战国楚简
,其中“宾”字仅三见:
与宾祷之(新蔡甲一23号简)
宾之命,命里人祷(新蔡甲三262号简)
师宾之□(新蔡零224号简)
这里的“宾”字,或读为“班”,意为颁布命令[⑦],或疑为职名或人名[⑧],无一表
主客关系者。
著名的郭店简由荆门市博物馆于1993年发掘,730枚竹简中,“宾”字凡四见:
万物将自宾(郭店《老子甲》19号简)
宾客之礼必有夫齐齐之容(郭店《性自命出》66号简)
宾客,清庙之文也(郭店《语丛一》88号简)
宾客之用币也,非正(郭店《语丛三》55号简)
其中第一例的“宾”无“宾客”之意,而后三例表主客关系则“宾客”合称。郭店简中
,除了与“宾”合称外,“客”字还出现了四次:
严乎其如客(郭店《老子甲》9号简)
乐与饵,过客止(郭店《老子丙》4号简)
六者客(各)行其职(郭店《六德》23与35号简两见)
除《六德》中“客”假为“各”外,其他两例都是表主客关系之“客”。
新蔡简与郭店简都是战国中晚期写定的,与一般认识中清华简的年代大致相当。如此大
规模的简册资料中,以“宾”表主客关系者仅此寥寥几则。我们或许可以据此推断,在
战国楚简中“称客不称宾”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不能作为认定清华简晚出的证据。更何
况我们还不能忽视一种情况的存在:古书的成书年代与抄本的写定年代不是一回事。古
书在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后,在传抄与转写过程中仍然会有一定的损伤。即便存在丁
文所说的由“宾”到“宾客连称”再到“客”的演变轨迹,也不能排除《耆夜》中的“
客”是由“宾”转写而来的情况。我们现在看到的清华简《耆夜》虽然“称客不称宾”
,但其成书之时的“祖本”则可能是另外的面貌。
至于古文字中的“宾”与“客”,前辈学者论述已详,但说“本国人士只能称‘宾’,
不能称‘客’”确属丁文的发明。“客”从“各”,罗振玉言:“客自外来,故各从趾
,象足迹由外而内”[⑨],是个会意字。“宾”字,郭沫若说其“上从屋,下从人从止
,象人至屋下,其意为宾”[⑩]。从构型上看,二者是很相似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流变
过程中,“宾”字又承担了赠送客人礼物的意思,故而讹变为从“贝”之形。如《小臣
守簋》(《集成》4179):“王史小臣守使于夷,夷宾马两,金十钧”,“宾”在这里
即作“馈赠”意。虽然“宾”字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演变,但并没有出现丁文所说的“本
国”与“他国”之别。在表示主客关系的时候,“宾”与“客”的差别并不在此。《周
礼·司仪》有云:“诸侯、诸伯、诸子、诸男之相为宾也。诸公之臣相为国客。”[11]
这里“宾”、“客”对称,则宾尊而客卑,宾大而客小。《说文》亦言:“宾,所敬也
”[12]。可见,“宾”、“客”之别仅是地位之尊卑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丁文根据传世文献中“宾”、“客”的用法总结出了如下规律:“战国
后期‘宾客’合称普遍使用,称‘客’压倒‘宾’,‘宾’、‘客’无别。”与笔者所
述基本一致。但不知出于何种逻辑,丁文竟认为这种现象对清华简“战国楚简”说十分
不利。
3、“东堂之客”问题
《耆夜》中的“东堂之客”,的确令人费解。其矛盾在于客位在西,既为“客”似不应
居东堂。最早注意到这一问题的是马楠先生,但她在给出解释后又说:“亦似不合,姑
陈义于此,以俟方家。”[13]马楠先生之所以如此审慎,是有她的考虑的。“东堂”究
竟何所指,是历来礼家聚诵不已的公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没有人能给出令所有
人信服的解释。遇到这种情况,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存疑待考。正如这里的“东堂之客”
,从现有的认识确实“无论如何解释不通”。然而既然作策逸处东堂且为客,肯定是有
其道理的,否则简文也不会加以强调。只不过此中缘由我们尚未可知而已。但丁文将其
作为认定《耆夜》为伪作的证据,似乎有失偏颇。先秦典籍去今已远,几乎每部书中都
有我们解释不通的地方。难道每一部都是伪作吗?如此说来,就真的是“东周以上无信
史”了。
4、君主燕礼不酬“献主”问题
丁文在第四部分将《燕礼》中的献酬酢的次序与《耆夜》所载的饮酒礼次序进行了比较
,认为其存在两处差异:“第一,作为献主的周公没有献酒,而是‘酬’酒,不但酬了
作为宾的毕公,还酬了君主周武王以及其他参与者;若按照《燕礼》,他只能酬毕公,
不能酬武王。第二,周武王对于献主周公也行了 ‘酬’礼,而按照《燕礼》,武王不
必酬周公。”
丁文认为,这两点差异“意味着《耆夜》与《仪礼》所述宴饮礼体系是两码事”。实际
上,两者本来就是两码事。《耆夜》所记是天子“饮至礼”,而《仪礼》所述是诸侯“
燕礼”,怎么能等而视之?在诸侯“燕礼”中,担任献主的是大夫膳夫,君主自然不必
“酬”他。而在《耆夜》的“饮至礼”中,担任“主”的周公乃武王之弟,武王“酬”
他有何不可?
至于周公为何没有献酒,我们是这样理解的:在这场饮至礼中,周公本就不是膳夫之类
的“献主”,而是作为典礼“主持”的“主”,自然没有必要去献酒了。对于膳夫为“
献”,西周晚期的《善夫山鼎》已有所反映:
王曰:山,命汝官司饮,献人于□,用作宪司贾。(《集成》2825)
可见,在膳夫的职责里,本就有“献”这一条。而之于位列三公的周公,似乎就不在职
责范围内了。
在遇到《耆夜》中的记载与传世礼书相抵触的情况时,丁文采取的处理方法往往是迷信
传世之礼书而对新出土材料如《耆夜》加以质疑,这实际上是陷入了一种“削足适履”
式的误区。我们在研究周代礼制时,对以《仪礼》为代表的传世礼书提供的礼学体系的
适用范围要有清醒的认识。前文已述,《仪礼》并非周初实录且以记录士大夫阶层的礼
制为主,在考量西周王室礼制时的作用不应该被高估。丁文说:“假如我们认可了《耆
夜》篇所述礼制,那我们不得不放弃传世‘三礼’文献关于宴饮礼的知识体系,或者至
少要对现存只是体系作重大修改。我们真的要依据《耆夜》来改写中国礼学史吗?”实
际上,随着上世纪以来金文等出土文献的层出不穷,许多关于礼制传统的认识都已经被
修正甚至颠覆。如果对传统认识的“破坏”带来的是对历史真实的更近一步,那么我们
又何乐而不为呢?
5、武王、周公现场作歌问题
丁文在第五部分中讨论了武王、周公现场作歌的问题。按照惯例,丁文先把《仪礼》中
对用乐的记载进行了总结,并指出《耆夜》与之相比几乎没有相似性。这就给读者带来
一个困惑:为什么《耆夜》的记载就一定要和《仪礼》丝丝入扣而不能有半点僭越?且
不论《仪礼》的成书年代尚存争议,即使其所有篇章都为先秦旧籍,就能代表先秦礼制
的全部吗?
丁文说《耆夜》“每酬必作歌”,“参加饮至礼的至少七人”,“互相‘敬酒’则有四
十九次以上”,“如果每酬必作歌,那就不是‘饮至礼’而是‘乐至礼’了”。而简文
呈现给我们的作歌实际上只有五首,其他的“四十四首”与“每酬必作歌”的结论仅存
在于丁文的想象。
退一步讲,即便饮至礼中充斥着“作歌”又有何不可?在西周早期的金文中,本就是以
“言”字来记燕礼。如:
《伯矩鼎》:伯矩作宝彝,用言王出内事人。(《集成》2456)
《□卣》:□作旅彝,孙子用言出入。(《集成》5354)
后来由于音近假借,“言”逐渐被“宴”与“匽”所替代,才有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
燕礼”。虽然后世不再用“言”字记燕礼,但燕礼言事的功用依然得以保留。武王、周
公等人虽然不是“歌手”,但作为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贵族,在饮至礼上“诗以言志”
似乎也不足为奇。
丁文还说:“但是《耆夜》用乐只有一种,就是主人和君王当场原创乐歌!没有乐队,
没有工歌、笙奏、间歌、合乐,似乎谁酬酒谁就唱出自己的诗歌作品,而且是一种‘清
唱’!难道在周武王八年周人尚未建立自己的乐队?这些政治家和将军们个个都是唱歌
的好手?”丁文在这里连用了两个感叹号,足见其心情之激动。但是如果平心静气地去
读一下原简,似乎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简文的记载中确实“没有乐队,没有工歌、笙
奏、间歌、合乐”,但没记载就代表没有吗?《耆夜》篇统共14支简,篇幅尚不足五百
字,且立足于叙事。要求它把所有的礼节叙述清楚,是否太过苛刻了?至于所谓的“当
场原创”乐歌,则完全是对“作”字的误读。“作”有“创作”意,古书常见。如《论
语·述而》“述而不作”,就是孔子说自己只传述而不造作。而“作”一旦跟“诗”联
系起来,很多时候表示的意思是“朗诵”或者“演奏”[14]。《耆夜》中武王、周公“
作歌”,恐怕还是应该理解为他们朗诵了既有的诗篇。
至于丁文提出的“作歌一终”的问题,清华简整理者已经给出了很好的解释[15],作者
竟然视而不见?“作歌一终”的说法并非《耆夜》首创,实则《吕氏春秋》已有之:“
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16],其句式与《耆夜》基本一致。
6、武王二诗与酬酒仪注相矛盾问题
在这一部分中,丁文提出的困惑是去“酬酒”的武王为何要劝自己快“干杯”。[17]实
际上,丁文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既然酬酒是用同一个铜爵,第一爵由酬酒者自己先饮
,然后再去斟满让被酬者喝。那么如果酬酒者不“嘉爵速饮”,被酬者如何“后爵乃从
”呢?
其实,如果我们跳出丁文的思路,可以将这一问题看得更为透彻。我们知道,西周以降
四言诗体的形成与当时流行的四言成语有很大关联。[18]“嘉爵速饮”、“后爵乃从”
恐怕也如“穆穆克邦”、“万寿无疆”一样,是当时社会中流传甚广的成语。既然是流
行的劝酒词,又何须深究它是用在“酬酒”抑或“献酒”中呢?更何况如果上述两首诗
篇是武王“朗诵”而非“创作”,据此推论“《耆夜》的作者生活在酬酒仪注没有形成
的时代,或者生活在用多只就被饮酒的时代”是否就显得太过牵强了?
7、周公作诗的“出戏”问题
关于《耆夜》篇末周公作《蟋蟀》诗的描述,丁文认为有两处不妥:
一是“周公忘记了自己当时的‘献主’身份,完全不顾武王尚在现场,暴露出帝王教训
大臣的气度,颇有‘出戏’之感。”
实际上,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逸周书·寤敬》中,甚至还有周公教训武王
的记载:
维四月朔,王告儆,召周公旦曰:“呜呼,谋泄哉!今朕寤,有商惊予。欲与无□则,
欲攻无庸,以王不足,戒乃不兴,忧其深矣。”
周公曰:“天下不虞周,惊以寤王,王其敬命!奉若稽古维王,克明三德维则,戚和远
人维庸,攻王祷,赦有罪,怀庶有,兹封福。监戒善败,护守勿失。无虎傅翼!将飞入
邑,择人而食。不骄不吝,时乃无敌。”
王拜曰:“允哉!余闻曰:维乃予谋,谋时用臧,不泄不竭,维天而已。余维与汝监旧
之葆,咸祗曰:后戒维宿。”[19]
二是《蟋蟀》所表达的居安思危、戒骄戒躁的思想该有由武王来说,还轮不到周公。此
说看似合情合理,但实则文献中已有反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郑伯享赵孟于垂
陇,郑大夫印段就曾为之赋《蟋蟀》。既然印段可以在郑伯面前赋《蟋蟀》,周公又何
尝不可?

如果我们在前文作出的解释能够被接受,那么丁文对《耆夜》真伪问题的疑惑也便可以
涣然冰释了。然而在新材料层出不穷的今天,为什么仍然会有学者对清华简的真实性进
行质疑呢?下面笔者将对丁文的一些文献辨伪方法进行反思,并就如何阅读出土文献谈
谈我们的看法。
1、使用“默证”要有限度
我们知道,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学术界了兴起了一股对古代典籍与古史传说进行辨伪
的思潮。这其中又以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发挥的作用最大,取得的成就最多
,并形成了一套以文献辨伪方法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丁文在对《耆夜》篇的辨伪过程中
,虽未言明受其影响,但在采用的辨伪方法上是一脉相承的。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过
度使用“默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何为默证。张荫麟先生在批评顾颉刚先生时曾为之定义:“凡欲证
明某时代无某历史观念,贵能指出其时代中有与此历史观念相反之证据。若因某书或今
存某时代之书无某史事之称述,遂断定某时代无此观念,此种方法谓之‘默证’。”[
20]具体到某一篇文献,就是没有相关记载便不存在相关史事。
丁文使用“默证”最典型的例子是对《耆夜》中用乐问题的讨论。丁文说:“但是《耆
夜》用乐只有一种,就是主人和君王当场原创乐歌!没有乐队,没有工歌、笙奏、间歌
、合乐,似乎谁酬酒谁就唱出自己的诗歌作品,而且是一种‘清唱’!”确实,《耆夜
》没有对饮至礼中采用的乐队、工歌、笙奏、间歌、合乐进行详细地描述,但这并不能
说明它们在饮至礼中不存在。《耆夜》不是介绍礼乐制度的专书,不可能把典礼中所有
的细节都包罗其中。张荫麟先生指出:“默证之应用及其适用之限度,西方史家早有定
论。吾观顾氏之论证法几尽用默证,而什九皆违反其适用之限度。”对于默证使用的限
度,他说:“是以默证之应用,限于少数界限极清楚之情形:一、未称述某事之栽籍,
其作者立意将此类之事实为有统系之记述,而于所有此类事皆习知之(例如塔西佗
Tacitus有意列举日耳曼各民族Notitia dignitatum,遍述国中所有行省,各有一民族
、一行省为二者所未举,则足以证明当时无之)。二、某事迹足以影响作者之想像甚力
,而必当入于作者之观念中(例如倘法兰克 Frankish民族有定期集会,则Gregory之作
《法兰克族诸王传》不致不道及之)。”观丁文对默证的使用,于上述两种情形都是不
相符的。实际上,张荫麟先生已引《史学原论》说:“欲使此推论不悖于理,必须所有
事实均经见闻,均经记录,而所有记录均保全未失而后可”。其条件之苛刻[21],足见
要使用默证还需慎之又慎。
值得一提的是,丁文对“默证”还有一处“巧妙”地反向运用。丁文说《耆夜》篇用乐
是“每酬必作歌”,“参加这次饮至礼的只计算有名字人物就有七人,他们是武王、周
公、毕公、姜太公、邵公、辛甲大夫和作策逸,互相‘敬酒’则有四十九次以上,何况
参加这次饮至礼的肯定不会只有此七人。如果每酬必作歌,那就不是‘饮至礼’而是‘
乐至礼’了。”实际上,简文记载酬并作歌只有五次,并没有丁文所想象的“每酬必作
歌”及“互相‘敬酒’则有四十九次以上”。丁文在这里的处理是:没有明文记载的,
只要对自己观点有利,那么“这个可以有”。
2、是否可以把现有知识体系(传世文献)作为检验出土文献真伪的唯一标准
裘锡圭先生在《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一文中谈到:“古典学跟其他学科
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在近现代,往往由于观念、方法的更新或重要新材料的
发现,在较短的时期内就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呈现出新的面貌。这可以称为古典学的重
建。”[22]随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批战国秦汉古书的出土,中国古典学已经进入了第
二次重建的阶段。新出土文献由于其性质特殊(绝大多数为自写定后便沉睡墓中未经扰
乱过的写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新认识,势必成为中国古典学重建所倚
重的基础。如果时至今日仍然把以传世文献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现有知识体系作为检验出
土文献真伪的唯一标准,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但是丁文在论述过程中,多次表现出这种倾向:
首先,丁文一开始就预设“《耆夜》的作者是按照燕礼的样式来写作的”,之后的论述
中每每对《耆夜》中与燕礼相左之处进行质疑。前文已述,《耆夜》所反映的是天子饮
至礼而《仪礼·燕礼》描述的是诸侯的燕礼,两者本不是一码事。更何况,《仪礼》的
成书年代至今学界尚有争议。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其成书于春秋末至战国中期[23],未
必先于《耆夜》。如果不能证明《仪礼》成书早于《耆夜》,又怎么能去要求《耆夜》
的作者严格按照燕礼的记载而丝毫不能违背呢?
再者,丁文认为凡是与传世文献相违背的都是伪造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于“东堂之
客”问题的讨论。丁文说:“主人居东,宾客居西,凡是客人必在西,‘东堂之客’在
礼制上几乎没有理由出现”。传世文献中确实没有客在东的例子,但是不能排除在我们
没见到的佚籍中会有这样的例外。我们知道,先秦典籍历经两千余年的流传以及其间的
多次劫难,至今十不存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传世文献,可以说只是沧海之一粟。没见
到的就说不存在,丁文在这里再次使用了默证。由“已知”去推论“未知”的方法固然
没错,但问题是我们目前对古典学问题的“已知”实在是有限的。因此,在使用这种方
法时,必须对我们所未见但却实际存在过的文献有充分考量。
此外,丁文在讨论本国大臣称“宾”与称“客”问题时,也没有注意到出土文献的特殊
性。丁文说:“在《仪礼》一书中,表示主客关系的词绝大多数情况下用‘宾’不用‘
客’”,而“《耆夜》一文‘用客不用宾’,对清华简‘战国楚简’说十分不利。”梁
启超先生在讨论古书真伪时曾提出过辨伪的“五大法门”[24],其中有“从文章上辨别
”。丁文在这里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但殊不知,这种方法的使用是必须以对所考察对
象的全面了解为基础的。我们知道,先秦典籍在入汉以后大多经历过一次重新“厘定”
,很多字的用法都已经失之原貌。特别是《仪礼》这类秦火之余,在由六国文字转写成
汉代通行文字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定的损伤。丁文不对战国楚简中“宾”与“客”的用
法做归纳,仅据《仪礼》以及其他传世文献中的用法来要求《耆夜》,岂不缪哉?
出土文献对于我们研究古典学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认出了多少新字,也不是校通了多少古
书,而是为我们展现了相对固有知识体系而言更加丰富的古代社会的面貌。在这样一个
新材料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认识不能够再停留在五经所描绘的图景中,而应该是多元
、多线程的。丁文所表现出来的对传世文献的迷信,反映出现在有些学者的认识还停留
在“抱经泥古”的阶段。丁先生近年来对清华简表现出了极大地关注,但基本上以讨论
其真伪问题为主。究其原因,还是惑其有违“经说”而产生的先入之见。令人可喜的是
,最近丁先生对清华简的认识已经从《保训》的“现代作伪”[25]转变为《耆夜》的“
没达到战国中后期一般学者的水平”。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出土文献的性质与意义将
会得到更清晰的认识,也将会有更多的学者投身到古典学重建的工作中去。
----------------------------------------------------------------------------
----
[①] 丁进:《清华简<耆夜>篇礼制问题述惑》,载《学术月刊》,2011(6)。以下引
用此文不再出注,径称“丁文”。
[②] 清华简的碳14年代测定结果为公元前305±30年,约在战国中晚期。
[③] 按,此节标题中为“宾主”,可能是电脑输入错误。卿在饮酒礼中作“宾”的情
况在《左传》中是很常见的,如襄公二十七年“宋人享赵文子,叔向为介”,赵文子在
这里就是“宾”。
[④] 刘雨:《西周金文中的“周礼”》,见《燕京学报》新第三期,第37页,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7。
[⑤] 本文引用金文皆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北京,
中华书局,1984。随文直接括注器号,不再出注。释文采宽式,难于造字且不影响文意
者,径以“□”志之。
[⑥] 详细论证可参看陈致:《清华简所见古饮至礼及<耆夜>中古佚诗试解》,见李学
勤主编:《出土文献》第一辑,第14-15页,上海,中西书局,2010。
[⑦] 贾连敏:《新蔡葛陵楚简中的祭祷文书》,载《华夏考古》,2004(3)。
[⑧] 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第456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⑨] 转引自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第6册,第83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⑩] 王国维:《观堂集林》,第17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1] 《周礼·司仪》,见《十三经注疏》,第89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 许慎:《说文解字》,第130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
[13] 马楠:《清华简<耆夜>礼制小札》,载《清华大学学报》,2009(5)。
[14] 见刘光胜《清华简<耆夜>考论》,载《中州学刊》,2011(1)。
[15]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第152页,上海,中西书局,2010。
[16] 《吕氏春秋·音初》。
[17] 据笔者检索,这一质疑首先由网友“杀无赦”在“国学论坛”网站中提出。而据
笔者所知,丁进先生网名“湖畔散人”,如果“杀无赦”不是丁先生本人,是否应当尊
重发明权。见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567546
[18] 关于这一问题的详细论说见陈致:《从<周颂>与金文中成语的运用来看古歌诗之
用韵及四言诗体的形成》,见陈致主编:《跨学科视野下的诗经研究》,第17-59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9]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第303-30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0] 张荫麟:《评近人对中国古书之讨论》,见顾颉刚主编:《古史辨》第二册,第
2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张说皆出自此文,以下不再标注。
[21] 宁镇疆先生认为,“此三种情况完全满足,现实中几乎不可能”。见宁镇疆:《
“层累”说之“默证”问题再讨论》,载《学术月刊》,2010(7)。
[22] 见裘锡圭:《中国出土文献十讲》,第2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3] 最早持此说的是沈文倬,见沈文倬《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载
《文史》第十五、十六辑。后来王辉又结合考古资料证之,见王辉:《从考古与古文字
的角度看<仪礼>的成书年代》,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1)。
[24]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见《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第180页,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5] 丁进:《清华简<保训>献疑》,载《中国哲学史》,2010(3)。
《学灯》第二十二期
D*****i
发帖数: 8922
60
这些质疑文章都在正常学术讨论之类,而不是像你一样提出检测要求,超出你所知道最
严格的检验先例。
这些年关于清华简的学术文章愈来愈多,数目至少有这些
2015(36)
2014(150)
2013(144)
2012(121)
2011(73)
2010(33)
2009(22)
你说说你能找出几篇质疑的吧。你也许会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顾颉刚当初也是这
么想的,结果不断被打脸。被打脸也算有名气了,有些小喽啰根本没人提了。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还是那句话,清华简到底真的假的我现在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有不同意见,学术讨论不
: 同意见很正常,谁是谁非两说。这些不相信清华简的人也可能错了,但我不相信他们都
: 是在NED等领狗粮的
: 清华简《咸有一德》《说命》真伪考辨(一)
: 张岩
: 【按语】本文原是为一次学术讨论会(“古史史料学研究的新视野——新出土文献
: 与古书成书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撰写的参会论文,但在会前提交论文时被会议主办
: 方(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及上海大学历史系主办,中国先秦史学会协办)拒绝。
: 数月前,会议主办方给我发来的会议邀请函(见附录:本次学术讨论会的邀请函)提到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近年来最重要的“新出土文献”之一,这些“新材料”对

相关主题
蒋方舟唱百年校庆反调 称清华成捞政治资本之地(图)中国C919大飞机钛合金用量达9% 超美国波音777
蒋方舟唱百年校庆反调:清华成捞政治资本之地上博简、清华简都是真的
方舟子不可能找到人出来指证hh学者称清华简《耆夜》是伪作zz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g******t
发帖数: 18158
61
这是连续剧第三季,姜广辉、付赞、邱梦燕等人对程浩的商榷
清华简《耆夜》为伪作考
本文考证清华简《耆夜》为伪作,理由是:一、简文载周公致毕公诗,开头一句是“口
口戎服”,考“戎服”概念晚出,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军旅之衣称为“韎韐”,公
元前650年左右称为“均服”,公元前550年左右称为“戎服”、以“赑赑”叠字作为修
饰语直到唐代才有。二、简文两次见“祝诵”词汇,考先秦古籍只单言“祝”或“颂”
,不言“祝诵”或“祝颂”。宋代学者作文献研究,分析文辞、文意,始立“祝颂”之
目。三、简文载周公酬武王祝诵诗,开头一句是:“明明上帝,临下之光。”前一句首
见于晋人诗句,是歌颂上帝的;后一句首见于宋人诗句,是歌颂宋帝的,这两句诗乃是
现代人集句,非周公原创。四、《蟋蟀》一诗原载《诗经·国风·唐风》,先秦季札和
孔子都认为此诗反映唐尧节俭遗风。简文则说《蟋蟀》一诗为周公所作。考《诗经》三
百零五篇皆曾被谱曲,十五国风属于民谣,地域不同,音亦各异,豳有豳音,唐有唐音
。假如是周公所作之诗,必定会被乐师谱上雅乐或豳音(豳为周之旧邦),而不会被谱
上周族人并不习惯的唐音。还有,《蟋蟀》若真是周公于伐耆行“饮至”礼时即席所作
,当时辛公甲、作册逸这两位中国古代著名史官都在场,他们为什么不记上一笔以传后
世?五、此文所记为“饮至”礼,于“饮至”礼所应有的告庙、献捷、数军实、策勋等
典礼仪节一无所言,却把本质应是庆功封赏的典礼变成了武王和周公两人的“赛诗”会
,全然不合古礼。结论:清华简《耆夜》是现代人拙劣的拟古之作。
姜广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付赞、邱梦燕: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在读博士生
清华简《耆夜》为伪作考
姜广辉 付赞 邱梦燕
清华简第一辑收有《耆夜》一篇。该文可分为两部分,六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武王八年
,将士伐耆胜利而归,在“文大室”行“饮至”礼,其主、客方及相事者皆为当时周邦
中最著名的人物。这一段构成第一部分。
第二段为“王夜爵酬毕公,作歌一终,曰《乐乐旨酒》”云云。第三段为“王夜爵酬周
公,作歌一终,曰《輶乘》”云云。这两段是说武王分别向毕公、周公敬酒,并为他们
各歌一诗,以表彰他们的功绩。第四段为“周公夜爵酬毕公,作歌一终,曰《口口》”
云云。第五段为“周公又夜爵酬王,作祝诵一终,曰《明明上帝》”云云。第六段为“
周公秉爵未饮,蟋蟀跃降于堂,[周]公作歌一终,曰《蟋蟀》”云云。这三段写周公分
别向毕公、武王敬酒,并连续歌诗三首。简文至《蟋蟀》三章末句嘎然而止。第二段至
第六段构成简文的第二部分。写在饮至礼上武王作了两首诗、周公作了三首诗。
下面对《耆夜》提出五点质疑。我们先来看《耆夜》中的所谓“乐诗”。
一 关于“口口戎服”
《耆夜》载周公致毕公诗,开头一句就是“口口戎服”,三千年前的周公会有这样的诗
句吗?我们认为不会有。为什么?“戎服”一词,甲骨文、金文都没有。在传世文献中
,“戎服”概念也较晚出。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军旅之衣称为“韎韐”(读音为昧
格),公元前650年左右称为“均服”,公元前550年左右称为“戎服”,但直到汉代“
戎服”才逐渐成为常用词汇。下面我们通过具体材料来举证分析:
首先,在周公时代,还没有“戎服”的概念。根据我们现有掌握的资料,西周时期军旅
之衣叫“韎韐”。《诗经·小雅·瞻彼洛矣》:“韎韐有奭,以作六师。”一些经师已
经指出,“韎韐”,即是戎服。我们看一下后来朱熹与其弟子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朱子语类》卷八十一载:“问:‘韎韐有奭’,韎韐,毛郑以为祭服,王氏以为戎服。
曰:只是戎服,《左传》云‘有韎韦之跗注’是也。”“韎”是用茜草染成的赤色,“
韦”指皮革。“跗注”是指一种裤与脚跗相连的兵戎之服。“韎韦之跗注”是当时戎服
的另一种称谓。《小雅·瞻彼洛矣》一诗,学者多认为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朱熹《诗
集传》说:“此天子会诸侯于东都,以讲武事,而诸侯美天子之诗。天子御戎服而起六
师也。”朱熹所说的天子所御“戎服”就是指诗中所说的“韎韐”。这说明至少在西周
宣王时代(公元前827-前781年)人们尚称军旅之衣为“韎韐”。
到了东周时期,出现了“均服”一词,用以作为兵戎之服的统称,《左传·僖公五年》
有了“均服振振,取虢之旗”的记载。鲁僖公五年是公元前655年,当时之所以称“均
服”,据后来学者解释,主要是因为军旅之衣,其衣、裳、带、韠等颜色皆为一律。“
均服”后又写作“袀服”。 这个名称在后世文集中仍被沿用,如晋代左思《吴都赋》
:“六军袀服。”
之后才出现了“戎服”的概念,这个概念也许要比“均服”概念晚一百年。
“戎服”也许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古代概念,但我们经过通查先秦文献,发现它在中国古
代早期文献如《尚书》、《诗经》、《周易》乃至《逸周书》等书中都没有出现过。在
众多先秦文献中,“戎服”一词只在《左传》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左传·襄公二十
五年》记载:“郑伐陈,入之,子产献捷于晋,戎服将事。”另一次是《左传·昭公元
年》记载:“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另外就是比较晚出的《孔子家语》记
载:“子路戎服见孔子。”鲁襄公二十五年是公元前548年,鲁昭公元年是公元前541年
,孔子的生卒年是公元前551~前479年。所记时段基本吻合。从“戎服”在先秦文献很
少见到的情况来看,说明此词在当时还不普及。普遍使用“戎服”一词是在汉代以后。
《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称:“文帝中年,赫然发愤,遂躬戎服,……驰射上林,
讲习战阵。”此后史书关于此词的使用情况越来愈多,恕不一一列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理出一条古代中国军旅之衣概念变化的大概轨迹,即公元前800年
左右称为“韎韐”,公元前650年左右称“均服”,公元前550年左右称“戎服”。
下面我们再来看戎服的修饰语“口口”二字。“口口”,古无其字,或为“赑”之省笔
字。传世的先秦文献无“赑”字,但《诗经·大雅·荡》有“内奰于中国”之句,“奰
”读音“必”。说经者谓“不醉而怒曰奰”。《说文》有“奰”字而无“赑”字,并谓
“奰”为“壮大”之意。西晋左思《魏都赋》有“奸回内赑”之句,刘渊林注《魏都赋
》引此句证《诗经》“内奰于中国”之“奰”亦作“赑”。孔颖达《毛诗注疏》卷二十
五则引东汉张衡《西京赋》“巨灵奰屃”语,以证“奰”亦作“赑”。这说明将“奰”
写作“赑”是汉以后的事情。
而“赑赑”叠字作为修饰语来得还要晚。较早的有唐代无名氏《纪游东观山》:“赑赑
左顾龟,狺狺欲吠尨。”元代则有陈栎《题春先亭》:“赑赑寒威薄穹昊,摇落千林迹
如扫。” [1] 在古代文献中并未见到用“赑赑”修饰戎服的文例。但陈栎此诗将“赑
赑”作为“寒威”貌的修饰语,在道理上说,用“赑赑”来形容将军戎服是可以的。问
题是“赑赑”此种文义直到元代才出现,那也未免太晚了。而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我
们找不到证据来证明早在先秦已经有了此种用法和文义。
整理者拟将“口口”释读为“英英”,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英英”二字在古代是否
可以形容和修饰“戎服”。在古代,“英英”最早用来形容白云轻明之貌,《诗经·小
雅·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受《诗经》影响,此后诗人用“英英”形容白
云的诗句比比皆是。如唐许康佐“英英白云起,呈瑞出封中。”[2] 宋蔡载:“白云来
何时,英英冠山椒。” [3] ;王安石:“英英白云浮在天,下无根蒂旁无连” [4] 等。
依宋戴侗之说:“华(花)之始发精明曰英。” [5] 但用“英英”形容花貌的文句反
而出现较晚,比如用“英英”形容梅花:“十月冻墙隈,英英见早梅。” [6] 用“英
英”形容菊花:“英英辉丛菊,重露滋其花。” [7] 用“英英”形容向日葵:“岭上
英英向日开,帝乡情态自徘徊。” [8] 等。
“英英”二字,也用以形容人之“聪明秀出”,但多用以形容文士,而非用以形容武士
。如元郝经《续后汉书》卷三十一《荀彧传》赞曰:“文若英英,龙孙凤雏。”《北史
》卷二十七《贾彝传》:“此子英英,贾谊之后,莫之与京。”刘劭《人物志》卷中《
英雄第八》提出“英、雄异名”说:“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可以
为相,雄可以为将”等。
以上大致介绍了以“英英”作为双字手法所修饰的对象。而通查古代文献并没有见到用
“英英”二字来形容和修饰“戎服”的。说到家,“英英”二字并没有后世“英武”的
意思。即使是“英武”二字也同样出现很晚,并且也从不用以修饰“戎服”。
二 关于“祝诵”一词
清华简《耆夜》写道:“周公又夜爵酬王,作祝诵一终曰《明明上帝》:‘明明上帝,
临下之光。丕显来格,歆厥禋盟。於……月有盈缺,岁有歇行。作兹祝诵,万寿亡疆。
’”文中两见“祝诵”词汇。“祝诵”一词不见于先秦文献。汉《武梁祠堂画像碑》:
“祝诵氏无所造为,未有耆欲,刑罚未施。”宋洪适《隶释》以“祝诵氏”为“祝融氏
”。清吴玉搢《别雅》卷一则说:“‘祝诵’二字,其可通之迹,古无可考。”
清华简《耆夜》显然是以“祝诵”作“祝颂”解,盖诵、颂古可通用。“祝颂”,犹今
之言“祝愿”、“歌颂”。但先秦古籍只单言“祝”或“颂”,不言“祝诵”或“祝颂
”。如《庄子·天地篇》:华封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使圣人富”、“使
圣人多男子”,这里的“祝”即是“祝颂”之意。而《诗经》中的宗庙祝颂之诗,亦只
单言“颂”,不言“祝诵”或“祝颂”。
“祝颂”一词不仅同样不见于先秦文献,而且起源相当晚。直到宋代,学者作文献研究
,分析文辞、文意,始立“祝颂”之目,如南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七十四立“祝颂
”之目,列举经、史、子、集中哪些文辞属于祝颂辞。也正是从宋代开始,学者才比较
广泛讨论“祝颂辞”的问题。如宋李樗《毛诗集解》卷四十批评《鲁颂》多侈夸之辞,
强调读《鲁颂》要注意实录之辞与祝颂之辞的区别。指出《诗经·鲁颂·閟宫》“居常
与许,复周公之宇”乃是祝颂之辞。其中说:“诗人所言,乃祝颂之辞也。如曰:‘天
锡公纯嘏,眉寿保鲁’、与夫‘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皆是祝颂之辞。若以‘万有千
岁,眉寿无有害’果为非祝颂之辞,则是僖公果有万有千岁乎?”“国人之祝其君,皆
愿其君之寿考,如言‘万寿无疆’,未必其享无疆之寿也;如言‘天子万年’,未必享
万年之寿也。盖所谓“万寿无疆”,“天子万年”,皆是祝颂之辞,未必其有是寿。”
综上所述,先秦文献并无“祝颂”连读的词汇,而关于“祝颂”文辞及文意的讨论,晚
至宋代始盛行。今清华简《耆夜》中出现两次出现“祝诵”之文,是现代造假者见惯后
世“祝颂”的词汇,不知其起源甚晚而妄用之,这就露出马脚了。
三 关于“明明上帝,临下之光”
《耆夜》载录周公酬武王的祝诵诗,开头说:“明明上帝,临下之光。”经查中国古籍
,最先用“明明上帝”的是晋朝挚虞《太康颂》:“明明上帝,临下有赫。”(《晋书
·挚虞传》)其后唐朝张廷珪(公元664?~734年)《大旱疏》云:“明明上帝,宜锡
介福。”(《增注唐策》卷七)在他之后,有唐张说(公元667~730年)《为河内王作祭
陆冀州文》:“明明上帝,仁覆悯下。”(《张燕公集》卷二十五),五代窦俨(918—
960)《水论》:“明明上帝,不骏其德。”(元王恽《玉堂嘉话》卷八)而用“临下之
光”的唯有南宋李廷忠,其《贺皇帝御正殿表》:“黼座当阳,龙章绚采。巍巍乎,宅
中之势;穆穆然,临下之光。凡在观瞻,孰不鼓舞?”(《桔山四六》卷十四)此处所
讲的“临下之光”并不是“上帝”的“临下之光”,而是新皇帝“毕亲丧”之后升御正
殿的“临下之光”。
《耆夜》显然是把晋唐人用来歌颂上帝的“明明上帝”和宋人用来歌颂宋帝的“临下之
光”拼凑在一起了。此乃是现代人的集句,而非周人的原创。
有人也许会反问:那有无可能是唐宋文集辗转抄录于商周之际或战国之前的《耆夜》?
从逻辑上当然可以这样反问。但问题在于,从商周之际到南宋中期约有二千二百年,从
战国末到南宋中期也有一千四百年,隔了这么漫长的时间,唐宋人怎样才能辗转抄录到
这些文句呢?况且古书流传,在每个断代史书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中都有记录。
什么样的书籍载有这样的文句,并且一直不为人知地私下流传,直到到唐宋时期才被人
抄录到他们的文集中呢?
那么,还有无另外一种可能,即《耆夜》确实是殷周之际或战国之前的文献,由于我们
无法猜测的原因,未能得到流传并且突然佚失了。当过了大约一千多年以后突然由两位
唐代文人几乎同时发明了“明明上帝”一句,而与之偶合。又过了大约四百年左右由一
位南宋文人发明了“临下之光”的另一句,与之偶合。因为偶合的几率相当之小,所以
整个要花上一千四百年到二千二百年的时间。我们认为,从逻辑上说,并不排除这种可
能。但问题在于,在一篇只有短短几百字的《耆夜》中,前有“祝诵”的后世词汇,后
又有“明明上帝”、“临下之光”唐宋诗文集句,面对这种伪迹昭彰的情况,如果仍有
人硬说这是真简,那就需要辨驳这些证据,并举出它是真简的理由,以让人们相信你们
的主张。
四 关于《蟋蟀》一诗的“版权”
《耆夜》的最后部分写道:
周公秉爵未饮,蟋蟀跃降于堂,[周]公作歌一终,曰《蟋蟀》:“蟋蟀在堂,役车其行
。今夫君子,不喜不乐。夫日□□,□□□荒。毋已大乐,则终以康。康乐而毋荒,是
惟良士之方。蟋蟀在席,岁聿云莫。今夫君子,不喜不乐。日月其迈,从朝及夕。毋已
大康,则终以祚。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惧惧。蟋蟀在舍,岁聿云□。□□□□,□
□□□,□□□□,[从冬]及夏。毋已大康,则终以惧惧。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惧
惧。
我们来对比一下《诗经·唐风·蟋蟀》,其诗云: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
瞿。蟀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
士蹶蹶。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
,良士休休。
对于这首诗,春秋时期的音乐理论家吴公子季札曾评论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
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孔丛子》载孔子曰:“于《蟋
蟀》见陶唐俭德之大也!”是季札和孔子都认为此诗反映唐尧节俭之遗风。
在先秦文献中,常有王公士大夫“赋诗”、“诵诗”的记载,而所赋所诵多前人所作诗
篇,可是《耆夜》却说周公“作《蟋蟀》三章”,其内容与《诗经·唐风》中的《蟋蟀
》大体一致,这就有作品的“版权”问题了[9] 。
《蟋蟀》一诗,有无可能是周公所作呢?我们认为绝无可能。大家知道,《诗经》之体
裁分为国风、小雅、大雅、颂四种。《诗三百》皆可被之管弦,就其声乐曲调而言,风
格不同,音节亦异。颂为宗庙乐歌。雅为正乐,其中大雅为朝会乐歌,小雅为燕飨乐歌
。十五国风属于地方土风民谣,地域不同,音亦各异,卫有卫音,鄘有鄘音,豳有豳音
,唐有唐音。假如是周公所作之诗,必定会被乐师谱上雅乐或豳音(豳为周之旧邦),
如传说为周公所作的《文王》列于《大雅》之中;传说为周公所作的《常棣》列于《小
雅》之中;传说为周公所作的《七月》、《东山》和《鸱鸮》列于《豳风》之中。今《
蟋蟀》一诗,列于《唐风》之中,假使《蟋蟀》为周公所作,怎么会被谱上周族人并不
习惯的唐音呢?这个作法颇有点像前些年地方剧种试验移植“革命样板戏”,三千年前
会有这等事吗?
还有,《蟋蟀》若真是周公于伐耆行“饮至”礼时即席所作,当时辛公甲、作册逸这两
位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官都在场,他们怎么会不记上一笔以传之后世呢?
五 关于“饮至”礼
回到文章开头,我们再来讨论“饮至”礼问题。《耆夜》开篇记叙了武王八年将士伐耆
还师后于“文大室”行“饮至”礼的场景:“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
于文大室。毕公高为客,卲公保奭为夹(介),周公叔旦为主,辛公姬甲为位,作策逸
为东堂之客,郘尚父命为司正,监饮酒。”
唐代孔颖达说:“凡公行者,或盟、或会、或朝、或伐,皆是也。孝子之事亲也,出必
告,反必面;事死如事生,故出必告庙,反必告至。” [10] “饮至”是“告至”的一
个环节,也可以用“饮至”代指“告至”。盟、会、朝、伐,归来皆有“饮至”之礼,
《耆夜》所用是出师凯旋的“饮至”礼。宋沈该《易小传》卷一:“古者师还,饮至于
庙,而策勋焉。”古代军队凯旋,行“饮至”礼。而既然是“礼”,就要讲究礼仪形式
。李学勤先生在《清华简〈耆夜〉》 [11] 一文中说:“简文没有详述典礼的仪节,主
要讲的是饮酒中武王和周公所作的诗。”此简文的背景是一次地地道道的“饮至”礼,
却没有一点古代“饮至”典礼仪节的影子,这不能不令人产生怀疑。那么,军队凯旋所
行的“饮至”典礼都有哪些仪节呢?传世文献中有关这种“饮至”礼的记述,比较简单
而且零散,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勾稽出如下一些信息:
(一)告庙。“饮至”礼的场地必选择于宗庙。行“饮至”礼之所以选在宗庙,一是为
了庄重,二是体现敬祖。古代君命出征、班师返归皆须行告庙之礼。《刘子》卷八:“
出曰治兵,始其事也。入曰振旅,言整众也。还归而饮至,告于庙。”告庙仪式开始要
举行祭祀活动,《尚书·舜典》:“归,格于艺祖,用特。”即用一头公牛祭祀祖先神
灵。“用特”意味庙礼从俭。告庙是由巫祝之官主持的,所谓“成功告庙,格于鬼神”
,“史以书勋,巫以告庙”,告庙内容包括感谢祖先神灵的庇护,以及陈告此役取得的
战绩,即所谓“以讯馘告”。
(二)献捷。《周礼·大司马》云:“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
。”意思是,庆功仪式上要演奏“恺乐”(今之所谓“奏凯”、“凯旋”即从此来),
同时要有“执律”、“秉钺”等体现军威的仪仗表演。然后行献俘馘之礼,即献上擒获
的俘虏,以及敌尸的左耳数。《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献俘馘,饮至,大赏”
;《诗经·小雅·出车》“赫赫南仲,薄伐西戎”,“执讯获丑,薄言还归”等,所述
即是此一仪式。《吕氏春秋》卷五和蔡邕《蔡中郎集》卷三所引《乐记》也都有武王伐
殷“荐俘馘于京太室”的记载。读者或许会说,武王是仁义之君,应该不会举行夸耀战
功、荐献俘馘典礼的,这场面未免太残忍血腥了!我们必须指出,这是现代人的思维,
并不符合古人的文化心理。古代战争,“折馘执俘”,在道义上是代天诛丑,在利益上
则会计功受赏,出征将士对此心安理得。《孔子家语》卷二《致思》载孔子问子路志向
,子路回答:“攘地千里,搴旗执馘,唯由能之。”孔子赞扬他“勇哉”!这反映了那
个时代人们的文化心理。
(三)数军实。即上缴必要的装备和缴获的战利品。《左传·隐公五年》:“归而饮至
,以数军实。”注:“数车徒器械,及所获也。”晋挚虞《太康颂》:“耀武六旬,舆
徒不疲,饮至数实,干旄无亏。”吕祖谦曾经指出:“古者藏兵于庙,大夫家不藏甲,
必取于庙而后授之兵者,国之重事,出必告于庙,归亦必饮至,以见其不敢轻举之意。
如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亦此意。” [12] 这也就是说,军队出征时,要从宗庙
附设的武库中领取甲盾旄舆等装备,归来时则要清点返交,同时上交缴获的战略物资。
(四)饮至。“饮至”二字,顾名思义是要饮酒,但殷周时期是个重视礼仪的时代,即
使是饮酒,也有燕飨之礼。其仪节应该类似《燕礼》 [13] 。从《燕礼》看,国君宴本
国卿大夫时,因国内无人能够与其地位匹敌,故不亲为主人,而用地位较低的大夫(地
位高则涉嫌逼君)代替国君作主人,犹今之所谓主持人。其他尚有宾、介(次宾)以及
小臣、司正、祝史等燕礼中的相事者。燕饮开始,要先行正礼,通过主人献宾、宾酢主
人、主人献公、自酢、酬宾、公举旅、酬宾、主人献卿、升歌、笙奏、间歌、合乐等一
套程序,然后正礼成,之后是无算爵、无算乐。
(五)策勋。策勋与饮至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可以说“策勋”是出师凯旋“饮至”礼
中最重要的节目。《孔丛子》卷中《问军礼》:“大享于群吏,用备乐飨,有功于祖庙
,舍爵策勋焉,谓之饮至。”所谓“舎爵策勋”,即“饮至”正礼毕置爵之时,便宣布
封赏有功将士,书勋劳于策,速纪有功。古代军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军无赏,
士不往。”凡军以赏为先。三代以上,常以封地采邑赏功臣,《周易·师》卦:“上六
,大君有命,开国承家。”是说上功者分封开国为诸侯,次功者食邑承家有世禄,以下
爵赏有差。
我们回头来看《耆夜》,在“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大室”一个
简短交代后,便开始聚饮作诗,对“饮至”礼的仪节及其要项毫无交代。学者或许会将
这理解为周初礼文不备。我们的看法是:《耆夜》简文列出了完备的相事者,如果周初
礼文不备,又何必安排这些相事者?更为重要的是,上古社会共同体既靠礼仪维持森严
的等级秩序,也靠礼仪强化该共同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违于礼则有僭逼,慢于礼则政
不行。这些仪节是缺少不得、马虎不得的。我们来看口方鼎记述周公东征还师行“饮至
”礼的例子:
惟周公于征伐东尸(夷)、丰白(伯)、尃古(薄姑),咸口(捷)。公归,祭于周庙
。戊辰,饮秦(臻),饮。公赏口贝百朋,用乍(作)尊鼎。
虽然在一个极短的记述中,有关“饮至”礼的要项如告庙(祭于周庙)、燕饮、用赏都
交代得很周到。即使告庙与燕饮、用赏不在同一日举行,也都一并记述。那个时代的人
很清楚,出师凯旋的“饮至”礼绝不同于一般的燕饮,少了告庙、策勋等仪节便不是出
师凯旋的“饮至”礼。
学者也许会辩护说,这些仪节当然也都有,只是为了突出武王、周公的乐诗,将这方面
的记述省略了。这种说法也是很勉强的。武王、周公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圣君圣臣,他
们自然懂得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当“征伐耆,大戡之”一场鏖战归来,武王、周公除
了向浴血奋战的将士酬酒外,少不了对他们策勋封赏。然而我们却看到了另一种场面:
“饮至”礼变成了武王和周公两人的“赛诗”会,武王作诗两首,周公作诗三首,且其
中一首甚长。虽然在古代君臣燕饮常以歌诗的形式叙情通款,但这里过分突显武王和周
公的诗才,从而使毕公高、召公奭、辛公甲、作册逸、吕尚父(即太公望)这些人物显
得可有可无。而那些疆场效命的将士眼巴巴地等着策勋封赏,却又不得不耐着性子听武
王、周公一首一首吟诗!古之“饮至”礼,岂如是耶!
综上所述,在对《耆夜》简文尝试进行辨伪考核后,我们认为这是现代人的拟古之作。
由于造假者基本不懂古代“饮至”礼的仪节和要项,以致避重就轻,将一个本应是军人
的“犒赏会”开成了文人的“诗友会”,这就造成该写的没写,不该写的瞎凑。中国古
代的学问,义理与制度皆甚难明,但并非无法勾稽。造假者虽然不明其道,但也自有其
办法。遇到“义理性问题”,则以讲故事的办法代替,此在《保训》是也。遇到“制度
性问题”,则以作诗的办法代替,此在《耆夜》是也。后者更为恶劣的是,当其作诗技
穷之时,便不惜集录后世文句,甚至干脆将《诗经》中的无关作品抄进简文中,说是周
公所作。在我们看来,所有这些套路不过是造假者为了拼凑竹简字数,换银子花而已。
一个文王“保训”,一个武王、周公“乐诗”,虽然皆有耀眼的光焰,却又难消作伪的
疑云!
[1] 元陈栎《定宇集》卷十六。
[2] 宋计敏夫《唐诗纪事》卷四十一。
[3] 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二。
[4] 宋李壁《王荆公诗注》卷二十一。
[5] 《六书故》卷二十四。
[6] 宋文同《丹渊集》卷八。
[7] 宋韩淲《涧泉集》卷二。
[8] 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卷三。
[9] 学者或许会认为《耆夜》中周公“作《蟋蟀》三章”之“作”或为“起”意,并非
“自作”之意。然观传世文献之言“赋诗”,若所诵非其自作之诗,一般只提篇名,并
不录其诗。即便有诗文与诗名的,也只录相关语句。如《国语·周语下》:“《周诗》
有之曰:‘天之所支,不可坏也;其所坏,亦不可支也。’昔武王克殷而作此诗也,以
为饫歌,名之曰《支》以遗后之人,使永监焉。”
[10] 《春秋左传注疏》卷四《桓公二年》“舍爵策勋”条疏。
[11] 2009年8月3日《光明日报》“国学”版。
[12]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五十三
[13] 陈戍国先生的《中国礼制史·先秦卷》评述《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说:“‘秋
七月丙申,振旅,恺以入于晋,献俘授馘,饮至,大赏。’这个典礼由四个具体的仪注
组成:振旅而恺乐恺歌,献俘馘于祖庙,宴享诸将士以示慰劳,遍赏有功之人。”“宴
享将士”,因此礼主“饮”,与《仪礼》对比,所用之礼应该是或者类似燕礼。”(《
中国礼制史·先秦卷》第334页)
D*****i
发帖数: 8922
62
“按你的有罪推定”,这是前提。
另外,你没有对我的“中吗”肯定回答。我也没有肯定回答你的“中吗”。
你妈屄的诅咒有屁用。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在这个帖子里说了老子“妥妥的就是在NED等领狗粮的”
: 你妈屄的你拉了屎还往回坐咋的?你今年死全家妥妥的,不要敢做不敢当

g******t
发帖数: 18158
63
这里是中国历史吧了ID们的评论,看口气是专业人士,我不是历史专业人士,我个看热
闹的
http://tieba.baidu.com/p/2609661273
林屋公子: 出处和完整不是最值得怀疑的,最值得怀疑的是鉴定过程。
色部保健司主事: 校友捐赠的,没有出处。清华竹简一直有人质疑,一个是没出处,
哪来的不清楚。第二个就是保存的太完整了。
林屋公子:清华简在学术界并没有受到普遍认可,晁福林师写过许多篇上博简论文,从
没有写过一篇清华简,引用清华简的论文作者说实话都不算高明。其实根本不用逐篇分
析真伪,你只要了解清华简的鉴定过程就知道绝对是伪作了。
多恩的马泰尔: 有没有相关鉴定过程质疑的,公子发了看看
林屋公子: 回复 多恩的马泰尔 :网上有很多质疑清华简的文章,我一个考古工作的朋
友也给我说了一些,其中提到两点,第一,内部鉴定工作居然是一天完成的。第二,对
外公开鉴定的竹简居然全部是空简。你觉得呢?
色部保健司主事: 不过,如果清华简真是伪作,那乐子可就大了。因为之前,很多老
专家,老学者,已经对清华简作出肯定了。比如李学勤,李老先生。。。
郑简公2: 李学勤从搞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国外学界就批判不断
天上倒爷:清华大学内部有一篇通过咸有一德辨伪的文章,后来内部和谐了,
g******t
发帖数: 18158
64
你妈屄的老子没有说清华简一定是假的,什么前提后提的
你个狗屄养的说了老子拿NED的狗粮,假装你今年不死全家有用吗?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按你的有罪推定”,这是前提。
: 另外,你没有对我的“中吗”肯定回答。我也没有肯定回答你的“中吗”。
: 你妈屄的诅咒有屁用。

D*****i
发帖数: 8922
65
这句显然不靠谱。我给出关于清华简的学术文章几百篇了,你能找到的质疑文章只有寥
寥几篇。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妈屄的老子没有说清华简一定是假的,什么前提后提的
: 你个狗屄养的说了老子拿NED的狗粮,假装你今年不死全家有用吗?

g******t
发帖数: 18158
66
你给的文章多清华简就一定是真的?你是数豆子还是要搞民主投票?莫非这就是你讨论
个简还惦记着NED狗粮的原因?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这句显然不靠谱。我给出关于清华简的学术文章几百篇了,你能找到的质疑文章只有寥
: 寥几篇。

D*****i
发帖数: 8922
67
你妈逼的诅咒有屁用。我回答你“中了吗”?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妈屄的老子没有说清华简一定是假的,什么前提后提的
: 你个狗屄养的说了老子拿NED的狗粮,假装你今年不死全家有用吗?

g******t
发帖数: 18158
68
那你就该把你自己拉的屎吃回去,不然你就该死全家,就在今年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妈逼的诅咒有屁用。我回答你“中了吗”?
D*****i
发帖数: 8922
69
你妈逼我什么时候说赞成多就一定真?我没说这句话你死全家?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你给的文章多清华简就一定是真的?你是数豆子还是要搞民主投票?莫非这就是你讨论
: 个简还惦记着NED狗粮的原因?

D*****i
发帖数: 8922
70
你说我狗逼养的,我要不是,你是狗逼养的,今年死全家?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那你就该把你自己拉的屎吃回去,不然你就该死全家,就在今年
相关主题
学者称清华简《耆夜》是伪作zz清华简给今古尚书之争划下句号了?
清华简的真伪问题可能要争论一百年关于清华简
清华那批竹简研究得咋样了清华简 周文王遗嘱<<保训>>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g******t
发帖数: 18158
71
你到底是不是狗逼样的关我鸟事,那是夸你,修辞手法,不是对事实的判断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说我狗逼养的,我要不是,你是狗逼养的,今年死全家?
D*****i
发帖数: 8922
72
我说你是NED狗粮党也是修辞手法。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到底是不是狗逼样的关我鸟事,那是夸你,修辞手法,不是对事实的判断
g******t
发帖数: 18158
73
你是你妈屄养的,如果你妈是狗,你就是狗逼养的,如果你妈不是狗你就不是狗逼养的
你妈是不是狗回家问你妈去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说我狗逼养的,我要不是,你是狗逼养的,今年死全家?
D*****i
发帖数: 8922
74
我不是狗逼养的,你是狗逼养的NED狗粮党。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你是你妈屄养的,如果你妈是狗,你就是狗逼养的,如果你妈不是狗你就不是狗逼养的
: 你妈是不是狗回家问你妈去

g******t
发帖数: 18158
75
你假装你不是狗屄养的也没有用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不是狗逼养的,你是狗逼养的NED狗粮党。
D*****i
发帖数: 8922
76
你装作你全家不是狗逼养的也没有。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假装你不是狗屄养的也没有用
g******t
发帖数: 18158
77
你是你姥爷亲儿子,纯种狗逼养的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装作你全家不是狗逼养的也没有。
g******t
发帖数: 18158
78
你妈你姥爷今年和你一起死光光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装作你全家不是狗逼养的也没有。
D*****i
发帖数: 8922
79
你家全体女性亲属都被洋狗操了,生下你全家狗逼NED狗粮党。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你是你姥爷亲儿子,纯种狗逼养的
g******t
发帖数: 18158
80
你死之前猛操你妈大血屄,够本了,屌都操歪了,所以叫Diaowai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装作你全家不是狗逼养的也没有。
相关主题
刘正教授论文《甲骨文家谱刻辞研究》天地君亲师
古代似乎送见面礼只是个形式儒家文化倡导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ZT)
儒家文化倡导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ZT)欲海天(全文)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g******t
发帖数: 18158
81
你妈的丈夫今年不会死,还能活两年,他其是跟你没有什么关系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家全体女性亲属都被洋狗操了,生下你全家狗逼NED狗粮党。
g******t
发帖数: 18158
82
你妈死之前会怀上你的儿子,一尸两命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家全体女性亲属都被洋狗操了,生下你全家狗逼NED狗粮党。
D*****i
发帖数: 8922
83
Diaowai (Waiting for suckers rally)
没看到我的昵称?你妈就是一条疯狗sucker,追着老子,要suck老子的吊。回去问你的
疯狗烂逼妈。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你死之前猛操你妈大血屄,够本了,屌都操歪了,所以叫Diaowai
g******t
发帖数: 18158
84
你老婆生出来的那个狗男女今年也不会死,他们跟你没有关系,他们会性福的守这你的
尸体活下去
你,你妈,你姥爷被盐腌了挂电线杆上,你妈肚子里你的儿子没腌好,盐没腌进去,都
臭了

当。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世界上是否有这样的先例,即一个研究机构允许其他研究机构随机指定检查自己的古董
: ?如果有先例,你可以把球踢给清华。如果没有先例,你这就是无理要求,近乎无赖。
: 我如果是清华的,面对无理要求,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把球踢回去:谁要检查我的古董
: ,也要允许我随机指定你的某个古董让我检查,你的古董年代、价值至少要与我的相当。
:
: 究机

D*****i
发帖数: 8922
85
你这个疯狗烂逼sucker妈的狗逼儿子哪来这么多废话?发狂犬病了?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老婆生出来的那个狗男女今年也不会死,他们跟你没有关系,他们会性福的守这你的
: 尸体活下去
: 你,你妈,你姥爷被盐腌了挂电线杆上,你妈肚子里你的儿子没腌好,盐没腌进去,都
: 臭了
:
: 当。

g******t
发帖数: 18158
86
你妈长着狗屄

当。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世界上是否有这样的先例,即一个研究机构允许其他研究机构随机指定检查自己的古董
: ?如果有先例,你可以把球踢给清华。如果没有先例,你这就是无理要求,近乎无赖。
: 我如果是清华的,面对无理要求,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把球踢回去:谁要检查我的古董
: ,也要允许我随机指定你的某个古董让我检查,你的古董年代、价值至少要与我的相当。
:
: 究机

g******t
发帖数: 18158
87
你妈被你操炸了

当。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世界上是否有这样的先例,即一个研究机构允许其他研究机构随机指定检查自己的古董
: ?如果有先例,你可以把球踢给清华。如果没有先例,你这就是无理要求,近乎无赖。
: 我如果是清华的,面对无理要求,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把球踢回去:谁要检查我的古董
: ,也要允许我随机指定你的某个古董让我检查,你的古董年代、价值至少要与我的相当。
:
: 究机

D*****i
发帖数: 8922
88
suckers rally,狗逼养的一浪接一浪的冲来。lol
g******t
发帖数: 18158
89
你妈先死,你对你妈奸尸,被你姥爷看见,活活把你打死了

当。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世界上是否有这样的先例,即一个研究机构允许其他研究机构随机指定检查自己的古董
: ?如果有先例,你可以把球踢给清华。如果没有先例,你这就是无理要求,近乎无赖。
: 我如果是清华的,面对无理要求,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把球踢回去:谁要检查我的古董
: ,也要允许我随机指定你的某个古董让我检查,你的古董年代、价值至少要与我的相当。
:
: 究机

g******t
发帖数: 18158
90
妈卖逼也不容易,叫人操一天才5毛钱,5毛钱5毛钱的攒,好容易攒够了盒钱,没想到
被人腌了挂电线杆上了

当。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世界上是否有这样的先例,即一个研究机构允许其他研究机构随机指定检查自己的古董
: ?如果有先例,你可以把球踢给清华。如果没有先例,你这就是无理要求,近乎无赖。
: 我如果是清华的,面对无理要求,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把球踢回去:谁要检查我的古董
: ,也要允许我随机指定你的某个古董让我检查,你的古董年代、价值至少要与我的相当。
:
: 究机

相关主题
开心一下--只对你有感觉蒋方舟唱百年校庆反调:清华成捞政治资本之地
不要再给西南人民再捐款捐水了...韩寒方舟子不可能找到人出来指证hh
蒋方舟唱百年校庆反调 称清华成捞政治资本之地(图)中国C919大飞机钛合金用量达9% 超美国波音777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g******t
发帖数: 18158
91
你儿子在你妈肚里盐没加够,腐败变质,放出大量有害气体,产生巨大的压力,轰隆一
声,你妈炸了,你儿子从电线杆上掉地上上了,一大滩,拿勺子都蒯不起来

当。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世界上是否有这样的先例,即一个研究机构允许其他研究机构随机指定检查自己的古董
: ?如果有先例,你可以把球踢给清华。如果没有先例,你这就是无理要求,近乎无赖。
: 我如果是清华的,面对无理要求,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把球踢回去:谁要检查我的古董
: ,也要允许我随机指定你的某个古董让我检查,你的古董年代、价值至少要与我的相当。
:
: 究机

g******t
发帖数: 18158
92
你姥爷处死你之前插了你的嘴,你一嘴痔疮就是你姥爷插出来的

当。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世界上是否有这样的先例,即一个研究机构允许其他研究机构随机指定检查自己的古董
: ?如果有先例,你可以把球踢给清华。如果没有先例,你这就是无理要求,近乎无赖。
: 我如果是清华的,面对无理要求,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把球踢回去:谁要检查我的古董
: ,也要允许我随机指定你的某个古董让我检查,你的古董年代、价值至少要与我的相当。
:
: 究机

g******t
发帖数: 18158
93
你妈是生化武器,待艾滋病毒
你和你妈的孩子是化学武器,产生很多毒气

当。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世界上是否有这样的先例,即一个研究机构允许其他研究机构随机指定检查自己的古董
: ?如果有先例,你可以把球踢给清华。如果没有先例,你这就是无理要求,近乎无赖。
: 我如果是清华的,面对无理要求,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把球踢回去:谁要检查我的古董
: ,也要允许我随机指定你的某个古董让我检查,你的古董年代、价值至少要与我的相当。
:
: 究机

g******t
发帖数: 18158
94
你老婆生的男娃当鸭,女娃当鸡,每天收费五毛钱,但是他们今年不会和你一起死
要感谢你家隔壁老王

当。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世界上是否有这样的先例,即一个研究机构允许其他研究机构随机指定检查自己的古董
: ?如果有先例,你可以把球踢给清华。如果没有先例,你这就是无理要求,近乎无赖。
: 我如果是清华的,面对无理要求,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把球踢回去:谁要检查我的古董
: ,也要允许我随机指定你的某个古董让我检查,你的古董年代、价值至少要与我的相当。
:
: 究机

g******t
发帖数: 18158
95
你和你姥爷被盐盐透了,不生蛆,变成木乃伊,上千年后成为文物

当。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世界上是否有这样的先例,即一个研究机构允许其他研究机构随机指定检查自己的古董
: ?如果有先例,你可以把球踢给清华。如果没有先例,你这就是无理要求,近乎无赖。
: 我如果是清华的,面对无理要求,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把球踢回去:谁要检查我的古董
: ,也要允许我随机指定你的某个古董让我检查,你的古董年代、价值至少要与我的相当。
:
: 究机

g******t
发帖数: 18158
96
你老婆和她生的小崽子们一样,和你没有血缘关系,今年可以不死,你老婆将给NED当
女间谍,狗粮不够的时候就让你老婆肉偿

当。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世界上是否有这样的先例,即一个研究机构允许其他研究机构随机指定检查自己的古董
: ?如果有先例,你可以把球踢给清华。如果没有先例,你这就是无理要求,近乎无赖。
: 我如果是清华的,面对无理要求,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把球踢回去:谁要检查我的古董
: ,也要允许我随机指定你的某个古董让我检查,你的古董年代、价值至少要与我的相当。
:
: 究机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蒋方舟唱百年校庆反调 称清华成捞政治资本之地(图)清华简给今古尚书之争划下句号了?
蒋方舟唱百年校庆反调:清华成捞政治资本之地关于清华简
方舟子不可能找到人出来指证hh清华简 周文王遗嘱<<保训>>
中国C919大飞机钛合金用量达9% 超美国波音777刘正教授论文《甲骨文家谱刻辞研究》
上博简、清华简都是真的古代似乎送见面礼只是个形式
学者称清华简《耆夜》是伪作zz儒家文化倡导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ZT)
清华简的真伪问题可能要争论一百年天地君亲师
清华那批竹简研究得咋样了儒家文化倡导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ZT)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简文话题: 耆夜话题: 尚书话题: 清华话题: 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