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 发帖数: 8042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rld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fibril (游来荡去), 信区: WorldNews
标 题: 世博会试运营,上海有点尴尬...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27 15:34:20 2010, 美东)
http://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c-530-6545691-1.html
上海世博第一天,遭遇国人洗劫多馆被迫关门
2010.4.20上海世博会第一天试运行,迎来大批人流,很多馆都还在最后冲刺没开
门迎客,使得
少数试运行的展馆门口人山人海。
实景:老伯阿姨们就如猛虎下山般勇猛进门就哄抢园区导览图,看到志愿者手里有
图就一拥而上哄
抢一空,没抢到的人会争先恐后拥到下一个志愿者那里,又一扫而光。到处是插队加塞
的,意大利馆玻
璃被砸碎,老外被弄得很抓狂,于是德国馆关门了,英国馆关门了,澳大利亚馆关门了
……
具体图片自己看吧。看到那个外国女士举着closed的牌子,真是哭笑不得。据说都是试
运营免费惹的
祸。 |
|
发帖数: 1 | 2 省第一,叫解元。
也就乡试,上榜者为举人。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
试的是通过乡试的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通过会试的贡士,通过后称为进士。殿
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录
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礼部和皇帝的喜好不一定一致,会元不一定能中状元。
历史上连中三元,乡试(省)、会试(礼部)、殿试(皇帝)都考第一的人,历史上屈
指可数。
明清两朝文官中,一共就4位。
明
黄观(1364—1402)(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
商辂(1414—1486)(1435年乡试第一,之后屡试不中,10年后会试第一,继而殿试第一
,为明英宗正统十年乙丑科状元。复读了10年,真不容易!!!)
清
钱棨(1734—1799)(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
陈继昌(1791—1849)。 |
|
m***n 发帖数: 12188 | 3 其实25岁以下中举的很少的。30算是年轻的了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其实中进士,50岁都算正常。明代一大把猥琐男,事业从50岁开始。国家就在这些人手
上玩得团团转。
古代至少有一个好的地方,年龄歧视相对少,不限制年龄。
袁崇焕36岁中举,算年轻的。
黄章, 广东顺德人,年近40才考中秀才,60岁补上廪生,83岁被选为贡生,100岁时参加乡
试。从广东到北京应试,千里迢迢,一路由曾孙服侍照料。入考场时,黄章在灯笼上大书
"百岁观场"四个字,曾孙在他前面引导.黄章以百岁高龄应乡试成了当时科场佳话,时康
熙三十八年(1699)。
乾隆五十一年(1786)又一广东人谢启祚百岁时参加会试,比起黄章算是进了一级了。
此人三妻二妾,子23人,女12人,孙29人,曾孙38人,玄孙2人.这个五世同堂的人瑞,不含饴
弄孙,颐养天年,如此高龄,仍披挂上阵,征战考场。实在是小黄人的典范。
照例,这等年龄参加乡试,应由该省巡抚呈报礼部请皇帝恩赐举人,但谢启祚坚决推拒,他
说: "科名有定数,我老手尚健,岂知我不能为老儒生们扬眉吐气? "果然一举考中,启发
了谢启祚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遂作《老女出嫁诗》一首:...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4 前言
曾国藩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然而对他的评价却大毁大誉,
差之天渊,正如章太炎所论:「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在改革开放的当今,又一次出现研究、评论、仿效曾国藩的热潮。不仅
是史学界、文化界、士农工商无不关心死去百余年的曾国藩。有人称之为「曾
国藩现象」。
曾国藩毕竟是历史人物,这本《曾国藩本传》旨在如实反映曾国藩的一
生史实,帮助大家研究了解,或能透视「曾国藩现象」的本质。
总序
从90年代开始,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
潮。当前,这个热潮已波及到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各领域,并广泛
影响到政界和工商界。被人们称之为「曾国藩热」或「曾国藩现象」。
对这一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出现的历史文化现象,有人作
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考察。认为其基本原因是:世界范围的儒学复兴热潮,
为「曾国藩热」的产生准备了良好土壤;新形势下新道德重建的社会呼声,
为「曾国藩热」创造了必要前提;领袖崇拜的自然延伸和向纵深发展,推动
了「曾国藩「热」的出现和形成;长篇文学作品《曾国藩》的出现,促使「曾
国藩热」由学术热潮转为社会热潮,等等。
上述分析无疑是有道理的。但...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7106 | 5 初刻拍案惊奇
卷三十四 闻人生野战翠浮庵 静观尼昼锦黄沙巷
诗云: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不是三生应判与,直须慧剑断邪思。
话说世间齐眉结发,多是三生分定,尽有那挥金霍玉,百计千方图谋成就的,到底却捉
个空。有那一贫如洗,家徒四壁,似司马相如的,分定时,不要说寻媒下聘与那见面交谈,
便是殊俗异类,素昧平生,意想所不到的,却得成了配偶。自古道:“姻缘本是前生定,曾
向幡桃会里来”。见得此一事,非同小可。只看从古至今,有那昆仑奴、黄衫客、许虞侯,
那一班惊天动地的好汉,也只为从险阻艰难中成全了几对儿夫妇,直教万古流传。奈何平人
见个美貌女子,便待偷鸡吊狗,滚热了又妄想永远做夫妻。奇奇怪怪,用尽机谋,讨得些寡
便宜,在玷辱人家门风。直到弄将出来,十个九个死无葬身之地。
说话的,依你如此说,怎么今世上也有偷期的倒成了正果?也有奸骗的,到底无事,怎
见得便个个死于非命?看官听说,你却不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夫妻自不必说,就是些
闲花野草,也只...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6 3月27日深夜,四川师范大学学生滕刚(化名)将同宿舍室友芦海清砍杀50多刀,并将
其头颅割下,医院认定,芦海清系头颈离断伤致死。后据滕刚父母披露,滕刚曾患自闭
症,自杀两次。但这些信息,一直被父母刻意隐瞒,因为怕被旁边的人看作是精神病。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和博主高娓娓一样想如果自闭症孩子能得到正确对待,也许
悲剧就不会发生。正好前些天,看到一篇关于美国人怎么抚养自闭症儿童,特地摘录其
中一部分内容,希望大家以后多关注自闭症儿童。
密歇根州夫妇特里沃·吉列(Trevor Gillett)和埃里卡·桑切斯(Erica Sanchez)
与三个孩子共同生活。这个看似幸福的五口之家则因为小女儿迈克琳(Michaelynn)患
有自闭症,而变得些许令人心碎。耗时五个月,摄影师克莱·洛姆奈斯(Clay Lomneth
)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拜访这家人,用相机记录下自闭症小女孩迈克琳和其父母的日常
生活。摄影师克莱表示,自己之所开展这个摄影项目,是因为自己深深地感动着,他发
现这个连“我爱你”都没说过的自闭症小女孩迈克琳总是在试图找寻着各种方式向外界
表达自己的感受。
摄影师克莱也说道,“照顾小... 阅读全帖 |
|
r********9 发帖数: 1116 | 7 当然不容易走到,不过没有生重病的话,顶多也就几个月时间。否则在广州参加完乡试
后怎么参加第二年在北京的会试呢???(你要是假设参加完乡试再参加四年后的会试
就不合情理了)
*******
举明、清两代为例: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在省城
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
,取中者称“贡士”...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 |
|
D***s 发帖数: 5613 | 8 见识,学识都不错,可惜还是太狠了点,得罪人太多
让两宫太后给废了
具体事例就是借科场舞弊案杀了军机领班大臣(相当于现在有人借高考舞弊案把总理给
杀了),重用曾国藩,胡林翼,维护左宗棠
满清一代,科举考试舞弊现象很普遍,如果考官也牵涉在内(所谓通关节),往往就会
“兴大狱”,自上而下,死伤无数。顺、康两朝,天下初定,为警示、驯服汉族读书人
起见,惩治尤为严厉(估计和解放后的知识分子政策命意相同)。咸丰八年的科场案,
则以受刑官员级别之高创了纪录。这年,文渊阁大学士兼军机处领班大臣柏葰担任顺天
乡试主考官,考生罗鸿禩通过关系找到了柏葰的家人靳祥。柏葰年老,杂事都委托靳祥
办理。柏葰阅卷,将罗卷定为副榜。考试被录取,称为正榜,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副
榜则入国子监肄业,不得参加会试。罗鸿禩乃委托靳祥从正榜内取出一卷,和己卷对调
。于是,罗卷进入了正榜。不过,正榜取中之卷,还要进行“磨勘”,也就是复审。此
案即在磨勘时暴露。罗卷文理一无可取,光错别字就有三百多,磨勘官一见大惊,但慑
于柏葰权位,不敢公开批驳,只是私下告诉了御史孟传金。御史的职责就是纠察,遂以
上奏。咸丰亲派太监到礼部取得罗卷,看... 阅读全帖 |
|
q*****k 发帖数: 586 | 9 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 充饥。
预考未通过叫“落海”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乡试为全国性考试,也是科举的第一级考试,全省考生统一集中到省里考试,因此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本文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0 传统文化故事(六)明智(8):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
而》)。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谦虚
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这样,
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明朝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中讲过这样几个故事,以证谦德之种种益处。
“辛未年,我到京城去会试,我的同乡嘉善人一起去参加会试的,大约有十个人,只有
丁敬宇,这个人最年轻,而且非常谦虚,我告诉同去会试的费锦坡讲:这位老兄,今年
一定考中。费锦坡问我说:怎样能看出来呢? 我说:只有谦虚的人,可以承受福报。
老兄你看我们十人当中,有诚实厚道,一切事情,不敢抢在人前,像敬宇的吗?有恭恭
敬敬,一切多肯顺受,小心谦逊,像敬宇的吗?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听到人家毁谤他
而不去争辩,像敬宇的吗?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岂有
不发达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丁丑年在京城里,和冯开之住在一起,看见他总是虚心自谦,面容和顺,一点也不骄傲
,大大的改变了他小时... 阅读全帖 |
|
i******o 发帖数: 6843 | 11 ID:
iToldUso
歌名:
为你我受冷风吹(林忆莲)
创作说明:
去年底在vegas看了林忆莲演唱会后,就琢磨着要录张她的专辑。这个demo是从vegas回
来后录的,当时听着觉得各种烂,觉得跟年近半百的林忆莲相比,我真是要自卑死了。
然后就搞了个跑步机,雄心勃勃地准备为唱得更好而积极锻炼……两个月过后,运动计
划无疾而终,体力更差了,录张林忆莲专辑的计划也一直搁置。昨天听了懒龙mm录的这
歌后,我就翻出来自己这个demo,发现这个粗糙的one take虽然还是各种不能忍,但比
《诱惑的街》还是录得好多了!!悲催的,难道姐最近一直在退步么。。。明天一定要
跑步啊啊啊啊啊啊~~~
我自己简单做的后期,加了个似乎有点儿浑浊的混响。
歌曲链接:
曲作者:
李宗盛
词作者:
李宗盛
原唱:
林忆莲
歌词:
为你我受冷风吹
为你我受冷风吹
为你我受冷风吹
寂寞时候流眼泪
有人问我是与非
说是与非
可是谁又真的关心谁
若是爱已不可为
你明白说吧无所谓
不必给我安慰
何必怕我伤悲
就当我从此收起真情
谁也不给
我会试着放下往事
管它过去有多美
也会试着不去想起
你如何用爱将我包围
那深情的滋味... 阅读全帖 |
|
b*******a 发帖数: 6852 | 12 两年以前就尝试着翻唱这个歌,至今已经积攒了好几个版本的干声,但是都不满意
这个版本是一个月以前录的,比以前有进步,但是也不够满意,让一个朋友帮忙听了听
还是能听出不少毛病。
本来打算重新录的,但是感冒了,一直咳嗽,估计一时半会没办法录。
就先这样吧,再进步进步再录一版,这个就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记录好了:)
为你我受冷风吹
作词、作曲:李宗盛
歌手:林忆莲
翻唱:丫丫
为你我受冷风吹寂寞时候流眼泪
有人问我是与非说是与非
可是谁又真的关心谁
若是爱已不可为你明白说吧无所谓
不必给我安慰何必怕我伤悲
就当我从此收起真情谁也不给
我会试着放下往事管它过去有多美
也会试着不去想起
你如何用爱将我包围那深情的滋味
但愿我会就此放下往事
忘了过去有多美
不盼缘尽仍留慈悲
虽然我曾经这样以为
我真的这样以为
为你我受冷风吹寂寞时候流眼泪
有人问我是与非说是与非
可是谁又真的关心谁
若是爱已不可为你明白说吧无所谓
不必给我安慰何必怕我伤悲
就当我从此收起真情谁也不给
我会试着放下往事管它过去有多美
也会试着不去想起你如何用爱将我包围
那深情的滋味
但愿我会就此放下往事忘了过去有多美
不盼缘尽仍留慈... 阅读全帖 |
|
n********a 发帖数: 1743 | 13 【歌曲信息】
作词/作曲:李宗盛
【原唱】
林忆莲
【小说明】
1. 版歌来凑个热闹。
2. 并不是新录的,最近忙到地朝天。上次有个周末本版的在线K歌活动来着,版上好多
童鞋都录了,我当时发了这首,这次重新就着那版做了一点点后期。
3. 录的时候也没有找伴奏,就着原唱录音的mp3录的,所以在音频里面听到的女声就是
林忆莲本人啦。从旁边搅和的是楼主。
4. 稍带避雷针。但也没有很足电压就是了。
5. ps,大家有没有觉得,这首歌的前奏后,可以直接接When I am down and, oh my soul, so weary...
【歌曲链接】
【歌词】
为你我受冷风吹寂寞时候流眼泪
有人问我是与非说是与非
可是谁又真的关心谁
若是爱已不可为你明白说吧无所谓
不必给我安慰何必怕我伤悲
就当我从此收起真情谁也不给
我会试着放下往事管它过去有多美
也会试着不去想起
你如何用爱将我包围那深情的滋味
但愿我会就此放下往事
忘了过去有多美
不盼缘尽仍留慈悲
虽然我曾经这样以为
我真的这样以为
为你我受冷风吹寂寞时候流眼泪
有人问我是与非说是与非
可是谁又真的关心谁
若是爱已不可为你明白说吧无所谓... 阅读全帖 |
|
Q***f 发帖数: 191 | 14 ID:
Quaff
歌名:
为你我受冷风吹
创作说明:
跟风搅拌版歌
为你我受冷风吹
作词、作曲:李宗盛
歌手:林忆莲
为你我受冷风吹寂寞时候流眼泪
有人问我是与非说是与非
可是谁又真的关心谁
若是爱已不可为你明白说吧无所谓
不必给我安慰何必怕我伤悲
就当我从此收起真情谁也不给
我会试着放下往事管它过去有多美
也会试着不去想起
你如何用爱将我包围那深情的滋味
但愿我会就此放下往事
忘了过去有多美
不盼缘尽仍留慈悲
虽然我曾经这样以为
我真的这样以为
为你我受冷风吹寂寞时候流眼泪
有人问我是与非说是与非
可是谁又真的关心谁
若是爱已不可为你明白说吧无所谓
不必给我安慰何必怕我伤悲
就当我从此收起真情谁也不给
我会试着放下往事管它过去有多美
也会试着不去想起你如何用爱将我包围
那深情的滋味
但愿我会就此放下往事忘了过去有多美
不盼缘尽仍留慈悲虽然我曾经这样以为
我真的这样以为
为你我受冷风吹寂寞时候流眼泪
有人问我是与非说是与非
可是谁又真的关心谁
关心谁会关心谁谁会关心谁 |
|
T****r 发帖数: 22092 | 15 为你我受冷风吹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zNzEwNTky.html
为你我受冷风吹 寂寞时候流眼泪
有人问我是与非 说是与非
可是谁又真的关心谁
若是爱已不可为你明白说吧无所谓
不必给我安慰 何必怕我伤悲
就当我从此收起真情 谁也不给
我会试着放下往事 管它过去有多美
也会试着不去想起
你如何用爱将我包围 那深情的滋味
但愿我会就此放下往事
忘了过去有多美
不盼缘尽仍留慈悲
虽然我曾经这样以为
我真的这样认为
为你我受冷风吹 寂寞时候流眼泪
有人问我是与非 说是与非
可是谁又真的关心谁
若是爱已不可为 你明白说吧无所谓
不必给我安慰 何必怕我伤悲
就当我从此收起真情 谁也不给
我会试着放下往事 管它过去有多美
也会试着不去想起 你如何用爱将我包围
那深情的滋味
但愿我会就此放下往事 忘了过去有多美
不盼缘尽仍留慈悲 虽然我曾经这样以为
我真的这样认为
为你我受冷风吹 寂寞时候流眼泪
有人问我是与非 说是与非
可是谁又真的关心谁
关心谁 会关心谁 谁会关心谁 |
|
T****r 发帖数: 22092 | 16 为你我受冷风吹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zNzEwNTky.html
为你我受冷风吹 寂寞时候流眼泪
有人问我是与非 说是与非
可是谁又真的关心谁
若是爱已不可为你明白说吧无所谓
不必给我安慰 何必怕我伤悲
就当我从此收起真情 谁也不给
我会试着放下往事 管它过去有多美
也会试着不去想起
你如何用爱将我包围 那深情的滋味
但愿我会就此放下往事
忘了过去有多美
不盼缘尽仍留慈悲
虽然我曾经这样以为
我真的这样认为
为你我受冷风吹 寂寞时候流眼泪
有人问我是与非 说是与非
可是谁又真的关心谁
若是爱已不可为 你明白说吧无所谓
不必给我安慰 何必怕我伤悲
就当我从此收起真情 谁也不给
我会试着放下往事 管它过去有多美
也会试着不去想起 你如何用爱将我包围
那深情的滋味
但愿我会就此放下往事 忘了过去有多美
不盼缘尽仍留慈悲 虽然我曾经这样以为
我真的这样认为
为你我受冷风吹 寂寞时候流眼泪
有人问我是与非 说是与非
可是谁又真的关心谁
关心谁 会关心谁 谁会关心谁 |
|
z**n 发帖数: 22303 |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宗萨钦哲仁波切《远离四种执着》09年尼泊尔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4 20:27:26 2013, 美东)
十二岁的萨千•贡嘎•宁波禅坐了六个月后见到文殊菩萨,然后文殊菩萨给
予他《远离四种执着》这个教法:“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者;若执著轮回,则无出离
心;若执己目的,则失菩提心;若执取生起,即失正知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巧妙
地运用此法深刻剖析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
【一】
释迦牟尼佛说诸法皆是因缘而起,而因缘境况则取决于发心(动机)。
所以,首先,我必须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发心。
从我自己开始,作为这次课程的讲授者,我必须调整自己的发心。
身为这些教法的传递者,提供这些讯息的人
作为老师或是传播这些教法的媒介,我的发心,如果可能的话,应当是完全基于菩提心。
至少,应当是出于为了利益他人的善心。
作为老师,我不应当为了广纳门徒而阐述这... 阅读全帖 |
|
y**e 发帖数: 2729 | 18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
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明朝苏州人,
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
、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
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
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
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因为生
病而去世。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
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他临终时写的绝笔
诗就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
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唐寅祖籍晋昌,即现在山西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
”四字。北宋时唐氏家族南迁,开始来到南京、苏州经商。唐寅就出生在... 阅读全帖 |
|
i******o 发帖数: 6843 | 1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usic 讨论区 】
发信人: iToldUso (嗔睡鼠), 信区: Music
标 题: 【翻唱】iToldUso -- 为你我受冷风吹(林忆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r 22 22:36:15 2012, 美东)
ID:
iToldUso
歌名:
为你我受冷风吹(林忆莲)
创作说明:
去年底在vegas看了林忆莲演唱会后,就琢磨着要录张她的专辑。这个demo是从vegas回
来后录的,当时听着觉得各种烂,觉得跟年近半百的林忆莲相比,我真是要自卑死了。
然后就搞了个跑步机,雄心勃勃地准备为唱得更好而积极锻炼……两个月过后,运动计
划无疾而终,体力更差了,录张林忆莲专辑的计划也一直搁置。昨天听了懒龙mm录的这
歌后,我就翻出来自己这个demo,发现这个粗糙的one take虽然还是各种不能忍,但比
《诱惑的街》还是录得好多了!!悲催的,难道姐最近一直在退步么。。。明天一定要
跑步啊啊啊啊啊啊~~~
我自己简单做的后期,加了个似乎有点儿浑浊的混响。
歌曲链接:
曲作者:
李宗盛
词作者:
李宗盛
原唱:
林忆莲
歌词:
为你我受冷风吹
为... 阅读全帖 |
|
w********9 发帖数: 8613 | 20 刚查到这个。族群、政治或地域人脉的影响就非常明显而且有依据。
“随着战争的平息和军功的减少,众多的满族旗人家族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功名成
为其入仕的主要途径,如嵩申家族。《清代科举家族》通过对八旗科举家族的履历和其
他史料的分析,考证了江苏、浙江省的进士人数所占比例由清初约35%下降到了清末的
约15%,这主要是因为八旗科举家族在清末的崛起对汉族科举家族形成了冲击。朝廷重
用满族科举家族的倾向也在逐步加强,满族军机大臣中科举出身者不少,如雍正时期的
大学士鄂尔泰、乾隆帝重用的大学士阿桂皆为举人出身,而嘉庆帝时的军机大臣那彦成
,道光帝时的耆英、穆彰阿皆为进士出身。”
http://tangsong.blog.hexun.com/16377378_d.html
评张杰《清代科举家族》
陈小锦
2007-05-17 20:05:41
《清代科举家族》,张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科举是一个争议性很强的话题,涉及面非常广,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方
面面。自近代学者涉足这一研究领域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科举家族研究在上世纪80
年代后有所突破,高质量的论著主要在明清科举望族...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7927 | 21 1904年7月4日清晨,清王朝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来京城参加由皇帝主考
的殿试。上午10时,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大约五六百字。日
暮为交卷时限。这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清廷于
次年宣布废科举,因此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屈指可数的“状元”郎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中
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份子
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
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
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
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时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
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而在状元中能够“三元及第”(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仅14人。在唐朝有二人张
又新 、准元翰、宋朝有六人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代一人孟宋
献,在元代只有王崇哲一人;明代三百... 阅读全帖 |
|
s**x 发帖数: 266 | 22 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经历1300余年。科举考试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童生,考中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考秀才是初级考试,所以其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元”。乡试才是科举正式考试的开始。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再高一级是会试,因由礼部主持,在春天举行,所以又称“礼部试”、“春试”。会试在京师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
最高层次的考试是殿试。殿试又称御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殿试在皇帝的金銮殿举行,参加考试者是贡士,考中以后一甲叫进士及第,二甲叫进士出身,三甲叫同进士出身。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一个考生只有在这三次考试中都是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三项桂冠为同一人所摘取,才能称为“连中三元”。
因此,在长达1300余年的科举中,能够摘下“三元”桂冠的,仅仅17人,平均百年才有一人。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寘、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 阅读全帖 |
|
c******n 发帖数: 16403 | 23 明代著名才子唐伯虎,其真实的人生,并没有传说中那么星光灿烂,既未点过秋香,也
无高强武功,更不是什么幸运儿。相反,他却是一个十足的倒霉蛋,一个被四个男人害
苦了的倒霉蛋,这或许就是唐伯虎的宿命吧。
第一个男人,叫祝枝山,江南四才子之一,自己淡泊功名,却劝说唐伯虎走科举之
路。
小时候的唐伯虎,聪明绝顶,悟性极高,简直可以用天才来形容他。别人悬梁刺股
、凿壁借光数十载,也不一定学有所成;唐伯虎不需要那么用功,靠天分也能一目十行
、学富五车、纵横古今。据《明史》记载,唐伯虎小时候原本没打算参加科举考试,在
老家吴县横塘种种花,写写诗,喝喝酒,顺便泡泡妞,那是一种多么逍遥自在的日子啊!
有一天,好朋友祝枝山来访,对他说:“伯虎兄,男子汉应该建功立业,学得文武
艺,卖与帝王家,别辜负了你的过人天赋。”唐伯虎到底年轻,居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或许是出于对好朋友的信任,或许是想试试自己的实力,唯独忘记问一句话,那就是
你老祝咋不参加呢?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伯虎夺得
第一名,这就是现在流行的“唐解元”的来历。
现在看来,如果不是祝枝山...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2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Joke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Joke
标 题: Re: 科举制度的时候,代考会砍头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10 01:14:26 2015, 美东)
他不是代考代的,而是装屄装的。
他本来考秀才、举人都是第一名,而且早就名满天下,所以去北京考会试,认为自己必
中状元。
你牛屄就牛屄吧,别瞎牛屄啊。
他去拜访一个同乡前辈,那人早年中进士,已经是很大的京官。京官一看大名鼎鼎的小
同乡上门拜访,也很高兴,就拿出几道题目让他做。
明清两朝,秀才举人考的都是八股文,进士考的是策论,类似于时政议论文。
他照着命题写文章,写得很好,那京官看了很高兴。
他在北京,也有很多粉丝,出门的时候后面跟着一大帮。
他就把他根据同乡前辈命题写的文章给这些粉丝,说是请他们“指正”,其实就是在牛
屄,在炫耀。
要命的是,那个京官不知道,自己就在这年被皇帝任命为会试主考官(唐伯虎去拜访他
、他给唐题目时还不是),他也没多想,就把自己给唐的题目出在会试上了。
结果可想而知,有人就给举报了,说主考官给唐伯虎漏题。
这可是... 阅读全帖 |
|
i***l 发帖数: 9994 | 25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七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
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这大厦还
能维持多久?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
左宗棠”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硬,太无拘束,甚至在万
寿圣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是要表的,要不然还会有谁去为朝廷卖命呢?于是诏谕立即
派发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
就在慈禧太后下达诏谕后的一个夜晚,福州暴雨倾盆,忽听一声霹雷,东南角城墙
,顿时被撕裂一个几丈宽的大口子,而城下居民安然无恙。老百姓说,左宗棠死了,此
乃天意,要毁我长城。
左宗棠死了,左公行辕标着“肃静”、“回避”字样的灯笼已被罩以白纱的长明灯
代替,沉重的死亡气息,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这盏盏白灯,宣告着一个时代强音走向终
结,这是一个奋起抗争、抵御外侮的时代,左宗棠是中流砥柱。而拥有“二等恪靖侯、
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
等七个头衔的左宗棠,这个风光了半生的男人,终于退出...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2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gogo2004 (挑灯看剑),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高考移民”与“冒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9 14:34:26 2015, 美东)
事实上,“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存在的“冒籍”现象与“高考移民”现象在发生机制上十分相似,可资参照。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7 一
北宋年间,两位我们熟知的大臣,吵了天翻地覆的一架。
一位是砸光的司马光,一位是醉酒的欧阳修。
他们吵架的话题,是关于高考名额分配的问题。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司马光是北方人,来自山西。欧阳修是南方人,来自江西。
二
自从唐代恢复科举这个高考制度之后,一直是北方考生占据绝对优势。而来自京城的本
地考生,更是占了大大的光——长安分配的名额远超其他地区。
大家都是一样的考生,都是读的孔夫子的教材,都是去京城考的全国统一卷。但是,如
果你出生在江苏这类地方,那么不好意思,每次去京城考试的江苏考生,只能有2-3个
名额。而如果你出生在长安,那么恭喜你,每次你们的名额都多达数十人,甚至有时超
过百人。
当时这种情况,连柳宗元都看不下去了:“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全国的
考生加起来,还没长安一个地方的多。
三
但长安学生的好日子,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结束了。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再到北宋,北方就没消停过。常年处于战争状态的北方人,
更加尚武。
而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向南方搬迁,日子更安稳的南方人,读书的风气却越来越好,学霸
也是越来越多。
等到司马光和欧阳修的时代,崇文的南方学生,在高考... 阅读全帖 |
|
w****2 发帖数: 12072 |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ao_and_Deng 俱乐部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ao_and_Deng
标 题: 左宗棠之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22 18:23:08 2016, 美东)
左宗棠之死
作者: 冯伟林
一
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
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这
大厦还能维持多久?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
棠”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硬,太无拘束,甚至在万寿圣
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是要表的,要不然还会有谁去为朝廷卖命呢?于是诏谕立即派发
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
就在慈禧太后下达诏谕后的一个夜晚,福州暴雨倾盆,忽听一声劈雷,东南角城墙,顿
时被撕裂一个几丈宽的大口子,而城下居民安然无恙。老百姓说,左宗棠死了,此乃天
意,要毁我长城。
左宗棠死了,左公行辕标着“肃静”、“回避”字样的灯笼。已被罩以白纱的长明灯代... 阅读全帖 |
|
t*******a 发帖数: 4055 | 29 左宗棠:晚清最后一棵顶梁柱
分享到:
时间:2017-10-15 10:57
•来源: 察网
•作者: 凌云健笔
•浏览:839
评论: 0
字号: 大 中 小
收复新疆的战争没有退路。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决胜负,这是一场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
这是为祖国的统一和完整而战。于是冷血变得沸腾,怯懦者变成了红眼的怒狮。左宗棠
引以为自豪,湖湘子弟在血雨腥风中冲锋陷阵,在追求和捍卫战争精神,实际上也是在
重塑自己的民族精神。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
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左宗棠:晚清最后一棵顶梁柱
一、左宗棠之死:留下大好河山
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湖南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
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这大厦还能维持
多久?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
棠” 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硬,太无拘束,甚至在万寿
圣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是要表的,... 阅读全帖 |
|
c*********d 发帖数: 9770 | 30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17efeab0102ycs0.html
2018-12-14 14:10阅读:649
惹下了一位教授
孙涛
前些时,被友人拉入一个微信文化群,群不大,五十余人。群中有位王恭俭教授,时有
发帖。我读其文时,常见有错白字和文理不通处,但彼此不相识,从未指出。忽一日,
教授要与我连上微信,并让我对他的文章多提意见,我遂与他成了微友。不几日,教授
发我《晋阳追忆》一文,我读罢,写了一则随感,全文如下:
读《晋阳追忆》随感
微信上群多,我有幸被朋友拉入一个唐晋文化研究群,常能在群中读到群友的佳作。王
恭俭先生佳作很多,群友介绍,他是一位山大历史系的教授、博导。写这则短文时,我
在群中问及王先生,如此介绍可否?王先生很谦虚,回帖说“孙老师不必啦,谢谢。”
但我还是想写出这则短文来,一来,互相交流、指讹,是应该提倡的文化气氛,二来,
王教授的文章在网上阅读量一定很大,以其教授和博导的身份,文中错误,容易让读者
以讹传讹。所以,我还是写出这则小文了。王先生以教授和博导身份,教学繁忙,还能
不断作文,介绍和弘扬唐晋文化,令我... 阅读全帖 |
|
d*****n 发帖数: 908 | 31 有些人觉得不好的事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有些人觉得还是应该做些准备。
我妈妈经历过地震,从此床下面永远放着瓶装水和饼干,一点药物。
最近看到一篇东西,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下的,多数人当然不可能遇到,仅供参考。但飓
风,地震,停电断水,短期骚乱,还是应该有点应对的准备,尤其是男主人,这是你的
责任。
仅供参考而已
===========================================
这是一个波斯尼亚人内战中的生活总结。他过了一年近乎原始社会的生活:没电,没水
,没燃料,没吃的,没有任何商品,没有卫生用品,没有医疗,没有政府机构或警察。
除了有武器和打火机等少量储备,已经很接近原始社会,货币和信用卡根本没用,活着
的人只在夜间进行很有限的物物交换。他自己文中说“生活已接近石器时代”。他有一
个大家庭,15人,若干武器(大家知道我指的是哪类武器,当然不是冷兵器),他本人
有护士证书,他有500升酒精可以用来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他有少量的医疗储备。即
使如此,整个过程中他家的15人里死了2人,都是喝了不干净的水后病死的。他提到多
数死者是死于饮用不干净的水。
下面是随便翻...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2975 | 32 根据我的经验,你是无法单枪匹马活下来的。数量决定力量,你要多和家人一起
,帮他们做好准备。也要明智的选择朋友,并帮他们也做好准备。
it is the most point, united we stand
有些人觉得不好的事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有些人觉得还是应该做些准备。
我妈妈经历过地震,从此床下面永远放着瓶装水和饼干,一点药物。
最近看到一篇东西,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下的,多数人当然不可能遇到,仅供参考。但飓
风,地震,停电断水,短期骚乱,还是应该有点应对的准备,尤其是男主人,这是你的
责任。
仅供参考而已
===========================================
这是一个波斯尼亚人内战中的生活总结。他过了一年近乎原始社会的生活:没电,没水
,没燃料,没吃的,没有任何商品,没有卫生用品,没有医疗,没有政府机构或警察。
除了有武器和打火机等少量储备,已经很接近原始社会,货币和信用卡根本没用,活着
的人只在夜间进行很有限的物物交换。他自己文中说“生活已接近石器时代”。他有一
个大家庭,15人,若干武器(大家知道我指的是哪类武器,当然不是冷兵器),...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33
--------------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中卷并入南
、北卷。此后中卷屡分屡并,有时甚至在南、北、中卷内再分为左、右分别录取。或者
专取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各编字号,分别取中。人文水平较高地区的士子为了
减少竞争,增加中额机会,纷纷冒充边远地区籍贯参加考试,这被称为“冒籍”。当时
,“冒籍”现象已大为猖獗,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区域公平、保证
国家的安定团结,政府只能采取强...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34 波士顿人读懂拉马 ?
--------------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中卷并入南
、北卷。此后中卷屡分屡并,有时甚至在南、北、中卷内再分为左、右分别录取。或者
专取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各编字号,分别取中。人文水平较高地区的士子为了
减少竞争,增加中额机会,纷纷冒充边远地区籍贯参加考试,这被称为“冒籍”。当时
,“冒籍”现象已大为猖獗,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区域公平、保证
国家的安...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35 --------------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中卷并入南
、北卷。此后中卷屡分屡并,有时甚至在南、北、中卷内再分为左、右分别录取。或者
专取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各编字号,分别取中。人文水平较高地区的士子为了
减少竞争,增加中额机会,纷纷冒充边远地区籍贯参加考试,这被称为“冒籍”。当时
,“冒籍”现象已大为猖獗,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区域公平、保证
国家的安定团结,政府只能采取强制...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gogo2004 (挑灯看剑),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高考移民”与“冒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9 14:34:26 2015, 美东)
事实上,“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存在的“冒籍”现象与“高考移民”现象在发生机制上十分相似,可资参照。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3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gogo2004 (挑灯看剑),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高考移民”与“冒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9 14:34:26 2015, 美东)
事实上,“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存在的“冒籍”现象与“高考移民”现象在发生机制上十分相似,可资参照。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38
----------------
--------------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中卷并入南
、北卷。此后中卷屡分屡并,有时甚至在南、北、中卷内再分为左、右分别录取。或者
专取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各编字号,分别取中。人文水平较高地区的士子为了
减少竞争,增加中额机会,纷纷冒充边远地区籍贯参加考试,这被称为“冒籍”。当时
,“冒籍”现象已大为猖獗,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区域公平、保...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39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
----------------------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中卷并入南
、北卷。此后中卷屡分屡并,有时甚至在南、北、中卷内再分为左、右分别录取。或者
专取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各编字号,分别取中。人文水平较高地区的士子为了
减少竞争,增加中额机会,纷纷冒充边远地区籍贯参加考试,这被称为“冒籍”。当时
,“冒籍”现象已大为猖獗,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区域公...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40 ***** 美国大学录取追逐公平: 考试公平与ZZ公平的矛盾 ****
古代: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中卷并入南
、北卷。此后中卷屡分屡并,有时甚至在南、北、中卷内再分为左、右分别录取。或者
专取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各编字号,分别取中。人文水平较高地区的士子为了
减少竞争,增加中额机会,纷纷冒充边远地区籍贯参加考试,这被称为“冒籍”。当时
,“冒籍”现象已大为猖獗,形成了一...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41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中卷并入南
、北卷。此后中卷屡分屡并,有时甚至在南、北、中卷内再分为左、右分别录取。或者
专取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各编字号,分别取中。人文水平较高地区的士子为了
减少竞争,增加中额机会,纷纷冒充边远地区籍贯参加考试,这被称为“冒籍”。当时
,“冒籍”现象已大为猖獗,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区域公平、保证
国家的安定团结,政府只能采取强制性的手段来防止“冒籍”事件的发...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cago 讨论区 】
发信人: gogo2004 (挑灯看剑), 信区: Chicago
标 题: 美国高考錄取:考试公平与"阶级"公平的矛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29 09:34:40 2016, 美东)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
----------------------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中卷并入南
、北卷。此后中卷屡分屡并,有时甚至在南...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cago 讨论区 】
发信人: gogo2004 (挑灯看剑), 信区: Chicago
标 题: 美国高考錄取:考试公平与"阶级"公平的矛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29 09:34:40 2016, 美东)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
----------------------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中卷并入南
、北卷。此后中卷屡分屡并,有时甚至在南...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4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cago 讨论区 】
发信人: gogo2004 (挑灯看剑), 信区: Chicago
标 题: 美国高考錄取:考试公平与"阶级"公平的矛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29 09:34:40 2016, 美东)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
----------------------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中卷并入南
、北卷。此后中卷屡分屡并,有时甚至在南... 阅读全帖 |
|
d*****n 发帖数: 908 | 45 这里有人贴过,我应一个朋友要求给他翻成中文了,看着方便点。转贴在这里。
有些人觉得不好的事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有些人觉得还是应该做些准备。
我妈妈经历过地震,从此床下面永远放着瓶装水和饼干,一点药物。
最近看到一篇东西,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下的,多数人当然不可能遇到,仅供参考。但飓
风,地震,停电断水,短期骚乱,还是应该有点应对的准备,尤其是男主人,这是你的
责任。
仅供参考而已
原帖地址:
http://www.tacticalintelligence.net/blog/shtf-survival-qa-a-fir
有些人觉得不好的事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有些人觉得还是应该做些准备。
我妈妈经历过地震,从此床下面永远放着瓶装水和饼干,一点药物。
最近看到一篇东西,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下的,多数人当然不可能遇到,仅供参考。但飓
风,地震,停电断水,短期骚乱,还是应该有点应对的准备,尤其是男主人,这是你的
责任。
仅供参考而已
===========================================
这是一个波斯尼亚人内战中的生活总结。他过了一年近乎原始社会的生活... 阅读全帖 |
|
d*****n 发帖数: 908 | 46 这篇文章是我翻的,最先贴在国内的刀友论坛。
后来我在这里贴过: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0/GunsAndGears/31491637.html
这么长的文章,我不到3小时翻的,肯定有翻的不好的地方。凑合看吧。
全文我再发一遍:
这是一个波斯尼亚人内战中的生活总结。他过了一年近乎原始社会的生活:没电,没水
,没燃料,没吃的,没有任何商品,没有卫生用品,没有医疗,没有政府机构或警察。
除了有武器和打火机等少量储备,已经很接近原始社会,货币和信用卡根本没用,活着
的人只在夜间进行很有限的物物交换。他自己文中说“生活已接近石器时代”。他有一
个大家庭,15人,若干武器(大家知道我指的是哪类武器,当然不是冷兵器),他本人
有护士证书,他有500升酒精可以用来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他有少量的医疗储备。即
使如此,整个过程中他家的15人里死了2人,都是喝了不干净的水后病死的。他提到多
数死者是死于饮用不干净的水。
下面是随便翻的几条,括号里是我自己的话:
物物交换都是夜里进行,专门走废墟或墙根。自家窗户上都堆上沙袋,房门院墙周围都
堆上各种东西,出入用梯子。整个街... 阅读全帖 |
|
k**********6 发帖数: 24 | 47 张之洞,直隶南皮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其父张锳曾时为贵州兴义知府。张之
洞自幼即博闻多识,文才出众,14岁那年,他从贵州回原籍南皮应童子试,中秀才;在
两年后的顺天府乡试中,张之洞在诸多才俊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举人第一名(即“解
元”)。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中秀才并不算太难,但乡试一关最为难考,张之洞以16岁的年纪
得中解元,如果不是聪明过人的话,至少也是科场能手。按常理,张之洞应该再接再厉
,鲤跳龙门,但在之后的十年中,他却没有丝毫的斩获。个中的原因,一则是其父因病
去世,张之洞须按例守制;二则是23岁除服赴京会试时,又恰逢族兄张之万为同考官,
循例须回避不得应试。好在张之洞年纪并不算大,蹉跎十年终成正果,在同治二年(
1863年)的会试中,张之洞得中一甲第三名,时年不过27岁。
张之洞在会试前的复试中名列一等第一名,廷试中因其对策不中程式,主考官初拟列二
甲末,后阅卷大臣宝鋆力排众议,将之擢为二甲首。慈禧太后得知后,亲自阅看并点为
探花。经引见后,张之洞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一时间声名鹊起。据称,张之万在前一年
往河南奉差办事,临行前陛见慈禧太后请训,慈禧曾问汝弟张之洞颇...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48 事实上,“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存在的“冒籍”现象与“高考移民”现象在发生机制上十分相似,可资参照。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中卷并入南
、北卷。此后中卷屡分屡并,有时甚至在南、北、中卷内再分为左、右分别录取。或者
专取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各编字号,分别取中。人文水平较高地区的士子为了
减少竞争,增加中额机会,纷纷冒充边远地区籍贯参加考试,这被... 阅读全帖 |
|
r********o 发帖数: 1423 | 49 最后那个陆游诗句加得颇为狗尾续貂
南宋山阴(今浙江沼兴)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阕《钗头凤》:
其一: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其二: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晚风干,泪痕残,
欲传心事,独倚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 瞒、瞒。
这两阂词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
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
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
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
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
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
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50 他不是代考代的,而是装屄装的。
他本来考秀才、举人都是第一名,而且早就名满天下,所以去北京考会试,认为自己必
中状元。
你牛屄就牛屄吧,别瞎牛屄啊。
他去拜访一个同乡前辈,那人早年中进士,已经是很大的京官。京官一看大名鼎鼎的小
同乡上门拜访,也很高兴,就拿出几道题目让他做。
明清两朝,秀才举人考的都是八股文,进士考的是策论,类似于时政议论文。
他照着命题写文章,写得很好,那京官看了很高兴。
他在北京,也有很多粉丝,出门的时候后面跟着一大帮。
他就把他根据同乡前辈命题写的文章给这些粉丝,说是请他们“指正”,其实就是在牛
屄,在炫耀。
要命的是,那个京官不知道,自己就在这年被皇帝任命为会试主考官(唐伯虎去拜访他
、他给唐题目时还不是),他也没多想,就把自己给唐的题目出在会试上了。
结果可想而知,有人就给举报了,说主考官给唐伯虎漏题。
这可是砍头的死罪啊,唐伯虎和主考官都赶紧争辩,说给题的时候,主考官还没有任命。
还好,把那些粉丝拿到唐的文章的日子跟皇上任命主考官的日子一对,发现前者早于后
者,说明唐伯虎不知道自己拿的是考题。
但是,主考官明知道自己已经把题目泄出去,还拿这题目考人,完全是失...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