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中原地区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w*********g
发帖数: 30882
1
汉文帝:汉匈互为兄弟 胡core:中美和谐双赢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29 14:45:43 2011, 美东)
从汉匈关系看中美关系,相似之处太多了。怎么看都觉得是一个模子里面倒出来的两个
像,只不过有先有后罢了。
以和为主、战为辅的汉匈关系 vs. 同舟共济,斗而不破的中美关系
文帝下诏谴责匈奴入侵破坏合约 vs. 中国政府谴责美舰队撞击我军机,售台武器,违背建交声明
华而不实的汉匈和亲 vs. 表里不一的中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匈奴喜欢汉朝的金帛、絮缯、酒米 vs. 美国喜爱中国购买美国债券,喜欢中国的各种工业品和美食
汉将、汉民投降匈奴,做汉奸 vs. 买办出逃美国,ABC做卖国贼
匈奴驯养牲畜的方法及畜产品的加工技术,还有胡乐、胡舞等被引入中原,汉朝学习匈奴建立骑兵
vs. 中国引进美国的科学技术,还有欧美大片、蹦迪,中国学习美国建立信息化部队
汉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赶上匈奴 vs. 中国经过休养生息,制造业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汉文帝时代人口1400... 阅读全帖
l*****e
发帖数: 416
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不曾失德,为何失国?
这是您老的原贴:
发信人: fengqi (道听途说),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塞北诸族历史上所受不同文化之影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n 28 10:05:19 2011, 美东)
按照你的说法和逻辑,唐朝中国就开始接受西方文明了,还用得着蒙古接受吗?就不能
认真看看史料再说?
这个问题首先就模糊不清,我只能费力去猜测,你要是觉得我的回复有问题,那这个根
子只能出在您老身上。当然,我也很赞赏您老的坦诚态度。
如果你老现在的意思是这样:
1。“唐接受了大量西亚-中亚文化,但是唐没有汉化迟缓”。
2。“蒙古部分接受西方文化, 但却使得蒙古汉化迟缓”
3。上述两点矛盾,我的论点有问题。
那么,我可以就此回答:
1。在上述的1当中,你老混淆了主客关系。对于唐,或是关中-中原地区来说,业已沉
淀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始终是主流,大量西亚-中亚文化输入中原不假,但无力反客为
主,也不可能推翻中华文明的统治地位。即使是在鲜卑人的北朝,佛教在同本土道教的
交锋当中,至少在政治上,也屡遭失败。所以对于唐朝来说,它本来就“汉”,
谈何汉
化呢?即使着重考虑唐朝的鲜... 阅读全帖
S*********4
发帖数: 5125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hotgun1984 (喷子),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蒙古铁骑种族灭绝的世界记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7 17:34:41 2011, 美东)
蒙古铁骑种族灭绝的世界记录
时间:2010-03-31 21:03:17 来源: 作者:
这次屠杀空前绝后,已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估计中国直接死于屠杀的有6700万。连同中亚西亚和东欧共死亡约2亿人。 以至于12~
13世纪,全世界人口完全停止在了3.6亿,至14世纪,反倒减少了1千万至3.5亿。
蒙古人灭花剌子模,屠寻思干(撒马尔罕)城约百万人口;灭西夏,屠银川八十余万。
蒙古人数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数百城,包括屠杀了巴格达的数十万人口,整
个中亚一片废墟。
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万。损失率高达91%。
公元1215年,铁木真攻陷金国都城中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对城中居民进行了长达
一个月之久的大屠杀,并焚烧了整座城市,超过100万人为此殒命,北京这个两三千年
的古城完全消失,现在北... 阅读全帖
y****e
发帖数: 1785
4
这离题太远了。俺孤陋寡闻,没听说史学考据是主要根据祭祀来判断文明的。祭祀很早
就有,就中国来说红山文化女神庙/良渚文化祭祀台,别说礼器连偶像都出土了,但一
般不称之为文明,如果说是青铜礼器才算,那美洲古代文明连青铜都没有。
文明本来就是来自西方的现代概念,其本源就是城市,虽然各种标准都有,但是越来越
重视其城市特征,而文明本身的定义反倒不那么重要。现在的重点也是找古城和聚落,
分析其相互联系,以及其对应的文字,工具等特征,进而推测其组织结构。
这里谈到的夏与夏朝的问题主要不是归为文明与否的事情,是在商之前是否在中原地区
有一个统一的政权组织,现在的考古发现不能充分证明有夏朝这样的一个中央政权。
y****e
发帖数: 1785
5
哈,我是不懂你所说的祭祀,来叙述我的认识
1,文明的判别标准不是有没有青铜礼器
2,文明的判别标准也不是有没有祭祀体系的出现
3,青铜礼器也不是祭祀体系确立的标准
4,现在学界对是否进入文明的判断不那么重视了,更注重文明/城市/国家形成的过程
5,二里头可能是夏,也可能不是夏
6,即使假定二里头是夏,但也没有证据充分说明他是一个对中原广大地域有统治力的
王朝,即夏不一定是夏朝
7,二里头的发展程度应该高于一般文明/城市/国家的定义
8,中原地区早于二里头的考古文化也有达到文明/城市/国家程度的
btw,转了点文章,供有兴趣的人参考
f****i
发帖数: 9419
6
1、文明判定标准里面,冶炼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但是不是唯一标志,你在哪儿
看到我说判别标准是有没有青铜礼器?说一个有青铜礼器的重要性,因为青铜器是重要
的文明判定依据之一,就是说“文明的判别标准不是有没有青铜礼器”?按照您老转的
帖子,不至于这么理解中文吧?还有,这话你跟我回复的那位去说,别和我呛呛。我回
复的那位说了,青铜器不足以判定夏有没有文明。我说判定文明不只是青铜器,而是出
现了青铜礼器,在礼制(俺为了方便交流不说祭祀体系了)方面这是完备的证据。
2、考古学判定文明的重要一环是礼制的文物出土证明当时的礼制完备。但是这个意思
是“文明的判别标准也不是有没有祭祀体系的出现”?你老挑的东西很让人莫名其妙。
这就好像说,有歌唱家水准好坏,有个天生的好嗓子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你就来一句
,判定一个歌唱家水准好不好的标准不是有没有好嗓子,得看唱功.....这什么逻辑?
3、青铜礼器没人说是祭祀体系确立的标准.......(你老总是自己竖风车?)而是说青
铜礼器是在冶炼技术的发现基础上进入礼制,这是完备的礼制制度的发展和进步的象征
......您老知道不知道祭祀活动中(您老总是以为祭祀就... 阅读全帖
y****e
发帖数: 1785
7
我觉得应该说是在中原地区统治地域最大的王权国家吧,同时期还共存着与二里头文化
有明显区别的先商文化(下七垣)和岳石文化,尽管这些文化特别是中心聚落的发展程
度不如二里头。
m*****d
发帖数: 13718
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商纣王
中原地区没多大,怎么要走路都要一两年

好的帝辛。好比以后正史都不说蒋介石蒋中正,直接说“蒋该死”,太过头了。
互通信使都要折腾好几年。了不得就是搞到800个岐山一带的村子开个会,到顶了。
r****p
发帖数: 1854
9
首先祝贺booker当选斑竹,另外感谢伪币。在斑竹竞选过程中我基本保持沉默决不是装
清高,而是最近一个多月才开始大量灌水(因为换工作原因,业余时间比以前多),
在此之前我潜水多,冒泡少。更多时候是拜读各位大作,更多是关注文章内容而不是ID
名字,所以对ID名字印象不是很深刻。没有调查权,也就没有发言权。
另外感谢hinotori提供的“牛继马后”。我也就记得个大概“以牛代马”意思,不知道
是这样的一句谶语原文。这也反映了我这种业余历史爱好者,虽然“博闻广见”,但还
是基础不牢固。
再就是修改了一处笔误,杀死拓跋珪的是其儿子清河王拓跋绍。这里也有一个“灭清河
,斩万人”谶语在里面,由于偏离主题太多我就不八卦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股购。
还有一些直接的引文加了点注释。虽让相信史版大部分同学的水平都是比较高的, 但
还是觉得考虑周全些好,觉得太浅显的同学可以直接跳过。我会做到尽可能的多引用史
料原文, 不翻译成白话文,除了要加点自己的评论这种难以避免的情况。我的资料主
要是魏书,北史,以及宋书,南齐书的一部分。这可以说是研究南北朝历史的一个有利
的地方,双方各自修史随难免有互相诋毁之处,但... 阅读全帖
W******i
发帖数: 187
10
从人类迁徙的角度,古人分两批经两条路线进入中国,从喜马拉雅山以南进入的早些,
发达程度也低些,从丝绸之路进入的晚些,文明程度也高些,后者进入的是北方。
从地理角度,北方近黄河的中原地区土地肥沃,南方是丘陵水路和沼泽,可能对早期的
农作物来说南不如北。
w*********n
发帖数: 1975
11
南方是丘陵水网沼泽,原始森林,蛇鼠毒蟑,夏日炎热,瘴气肆略,疟疾频发,不如北方宜
住。北方近黄河的汉中和中原地区土地平坦肥沃,易于开垦耕种。古代粮食作物是粟豆
麦,这些更适合北方种植。随着过渡开发,北方土地越来越贫瘠,灾荒和外族入侵,北
方人不得不一次次南迁。自唐朝起,在南方,水稻已由越南慢慢传入了长江流域。经济
重心开始南移,宋时,南方经济远胜于北方了。以后西安不再成为为国都,粮食运输太
难。明清建都北京,是边防需要,京杭大运河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漕运,为此清廷专设一
个漕运总督。自唐朝中期至清朝中叶,扬州成为作为长江水道和运河交汇的港口,成为
最富裕繁华的城市。最有钱的是江南(江苏和安徽)依靠长江和运河的贸易和手工业发
达,粮食大量来自江西和湖广(湖南湖北)通过长江和运河北运。
y****e
发帖数: 1785
12
发疑问之前是不是先看看人家的文章?这文章说的就是栽培稻起源地指向长江中游一带
。河姆渡和彭头山等地的发现早就证明了新石器时期江南稻作农业的兴盛,而裴李岗贾
湖稻作遗存也体现了稻作农业向中原地区推广,至于占城稻那都是宋朝的事情了。。。
这时间差的不是一个数量级
d*****g
发帖数: 1616
13
http://iel.cass.cn/expert.asp?newsid=783&expertid=58
刘宗迪博士
一、 钟敬文先生与现代《山海经》研究
廖明君(以下简称廖):宗迪兄,最近你发表了关于《山海经》研究的系列论文,对《
山海经》这部古老典籍提出了与传统观点大相径庭的解释,尤其是你证明此书的《海经
》部分其实讲的不是地理,也不是神话,而是讲的上古天文历法制度,是一部被人遗忘
的“天书”,可谓出人意表,在学术同行中引起了很大的兴趣。我本人对你的研究也深
感兴趣,你对《山海经》新解释的意义其实已经超出了《山海经》本身,它涉及到中国
学术史,尤其是上古学术史中许多重大问题,因此,今天请你就这一研究的缘起、基本
观点和学术意义等系统地谈一下。
刘宗迪(以下简称刘):很高兴有这个谈论《山海经》的机会,不过,在开谈之前,请
容许我先向您以及《民族艺术》杂志的同仁表示感谢,非常感谢贵刊的慷慨,拿出这么
大的篇幅连载本人的《山海经》研究论文,这在今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廖:我们的刊物对于有创见、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历来就不吝惜篇幅,传播新知、推进学
术是学术刊物的使命嘛。好了,我们不用客套了。... 阅读全帖
j****c
发帖数: 19908
14
中原地区的以开发的地带还好说,带些人马和物品就能把小朝廷搭起来了。那些分封得
比较远的,比如齐鲁燕,那些地方在分封的时候还是未开发的荒蛮之地,当地土著都是
化外民族,社会结构和秩序更是没影的事,这些新分封的诸侯怎么前去就国呢?
需要首先建立社会秩序,让当地居民认同自己的政权,还要开垦农田、建造房屋宫殿。
而且从周朝过去的那些贵族和士兵相对于当地的土著来说是少数,语言也不通,如何让
当地人服从自己的管制?网上没找到具体的描述,很疑惑
t*n
发帖数: 14458
15
走过去的
或者坐车过去的
一开始那些诸侯也没多大地盘
中间好多没人管的地方

中原地区的以开发的地带还好说,带些人马和物品就能把小朝廷搭起来了。那些分封得
比较远的,比如齐鲁燕,那些地方在分封的时候还是未开发的荒蛮之地,当地土著都是
化外民族,社会结构和秩序更是没影的事,这些新分封的诸侯怎么前去就国呢?
需要首先建立社会秩序,让当地居民认同自己的政权,还要开垦农田、建造房屋宫殿。
而且从周朝过去的那些贵族和士兵相对于当地的土著来说是少数,语言也不通,如何让
当地人服从自己的管制?网上没找到具体的描述,很疑惑
m*****y
发帖数: 40
16
原文链接 http://mistory.info/%E8%AF%BB%E4%B9%A6/%E9%A3%9F%E4%BA%BA%E5%85%BD-%E3%80%8A%E8%B5%84%E6%B2%BB%E9%80%9A%E9%89%B4%E3%80%8B%E8%AF%BB%E5%90%8E%E6%84%9F%E4%B9%8B%E4%B8%89.html
公元七五七年,安史之乱中雎阳(今河南商丘)被围,城中粮尽,因雎阳处于唐代江、
淮的租、庸运入中原地区的中枢,守将张巡与许远决定不弃城,为解决粮食问题,他们
以居民为食,期待援军来临。据《旧唐书》列传一百三十七的张巡传记载当时雎阳守军
所食人数为“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这样的人间地狱在中国历史上绝非第一次出现,早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已经记载
,宋文公十七年“楚以围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无食,华元乃夜私见楚将子反,子反
告庄王。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孟子曾经说过“民为重
,社稷次之,君为轻”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何以从春秋战国
时代开始即有如此深厚民本思想的中华文明,会发生这样的惨...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3633
1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为啥外蒙能独立,西藏不能?
是的,这些地方能否独立关键是看中原地区乱不乱。毕竟这些地区的
经济,人口,军事各方面和中原不在一个位面上。只要东部地区有能力
动员或者不动员就是威慑,边疆也没有能力独立的。
不过丢掉这些地方在清末就有这种看法了,在当时人看来是剥离不良
资产实现重组。
西藏也算是独立了一把,奈何功夫没有做扎实。更倒霉的是,当年中
国各地诸侯独立,自治满天飞。没通电过独立,组织过自治政
府的根本不好意思出来混。
y****e
发帖数: 1785
18
如何定义瓷器?任何技术都是循序渐进的。如你所说瓷器烧造的温度不仅要高还要持续
时间长,从烧结成型到逐步冷却可能要从数十小时到几天,而且对温度的控制还需要比
较准确的控制。古代早期冶炼金属用的坩埚炒钢炉等炉内空间不大,鼓风很容易提高炉
内温度,但用于大批烧造陶瓷器的瓷窑往往窑室巨大,一般的鼓风设备很难满足其对温
度控制的要求。事实上考古发现证明汉代烧造瓷器不是靠着鼓风炉而是龙窑一类的瓷窑
构造来合理的利用火焰达到高温,而发现大量龙窑的吴越一带正是这些早期瓷器烧造技
术的发展中心。
从历史看,新石器晚期中国大地上各种文化遗址中出土陶器表现出从北到南烧制温度降
低的趋势,这基本反映了当时陶器烧造的技术水平。在商周时期吴越地区就已经生产大
量出氧化铁含量较少的原始白瓷,而当时的文化中心区域黄河流域也存在瓷土资源可遗
址中却罕见原始瓷器。商周之后,特别是战国期这种吴越地区的原始瓷器却嘎然而止销
声匿迹,这与楚文化的东侵有着密切的关系,经管楚国有着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但可
能的技术交流并没有出现,代之的审美趣味与文化需求上的转变却几乎扼杀了瓷器工艺
。秦汉时期吴越地区的瓷器再次勃兴,不过其技术表现... 阅读全帖
d*****g
发帖数: 1616
19
http://iwr.cass.cn/zjymz/201109/t20110923_8254.htm
摩尼教是3世纪在波斯兴起的一种宗教,因其创始人为摩尼(216-277?)而得名。
中国旧译明教、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该教在拜火教的理论基础上,吸
收了基督教、诺斯替教和佛教等教义思想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其主要思想是世上光明与
黑暗斗争的二元论。摩尼教在波斯曾盛极一时,后来因受波斯王瓦拉姆一世(274=277
)的残酷迫害,教徒流徙四方。其中向东的一支传入河中地区,以后逐渐东传进入中国
,于762/763年再传入回纥。8-9世纪时,在回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久便替代了原来
盛行的萨满教,一跃成为回纥的国教。在漠北回纥汗国(744-840)的推动下,摩尼教
在中原地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除了伊朗、中亚、中国之外,摩尼教还曾流行于叙利
亚、埃及、巴勒斯坦、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乃至南亚次大陆等许多地方。摩尼教的经
典也曾由叙利亚文先后译成拉丁文、希腊文、亚美尼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突
厥文、粟特文、汉文、大夏文、回鹘文、阿拉伯文等十余种文字。
摩尼教由于屡受迫...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0
历史盲真可怕。
现在我们看到的运河,是元朝郭守敬修的。
隋唐时代,运河是从扬州到洛阳的,目的就是给洛阳长安运粮。
因为三门峡“中流砥柱”特别难对付,很多运粮船都在那儿倾覆,所以皇帝才老是来洛
阳,目的是为了少损失粮食。
你们不知道吧?早在秦朝,中国的几大水系就都有运河连接了。
中原地区一马平川,交通方便,但是江南水网地区和华南崇山峻岭就不好办了。所以秦
朝就疏浚了吴王夫差北上争霸用来运兵运粮的邗沟,船只可以从淮河流域直接进入长江
及其支流;然后又开通了地球上第一条越岭运河——灵渠,这样船只就可以从长江流域
的湘江进入珠江流域的漓江,也就是秦军可以从中原的淮河上船,一直航行到广州。
C********g
发帖数: 9656
21
历史盲真可怕。
现在我们看到的运河,是元朝郭守敬修的。
隋唐时代,运河是从扬州到洛阳的,目的就是给洛阳长安运粮。
因为三门峡“中流砥柱”特别难对付,很多运粮船都在那儿倾覆,所以皇帝才老是来洛
阳,目的是为了少损失粮食。
你们不知道吧?早在秦朝,中国的几大水系就都有运河连接了。
中原地区一马平川,交通方便,但是江南水网地区和华南崇山峻岭就不好办了。所以秦
朝就疏浚了吴王夫差北上争霸用来运兵运粮的邗沟,船只可以从淮河流域直接进入长江
及其支流;然后又开通了地球上第一条越岭运河——灵渠,这样船只就可以从长江流域
的湘江进入珠江流域的漓江,也就是秦军可以从中原的淮河上船,一直航行到广州。
s*******e
发帖数: 272
22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11-02-11
核心提示:由于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工业基础薄弱,虽能自制部分武器弹药,但无力全
部承担志愿军的武器弹药供应。为了保证作战需要,同时也为了统一口径,简化后勤,
中央军委决定从苏联进口45个师的步兵轻武器装备志愿军部队。鉴于朝鲜战况激烈,志
愿军入朝参战仅半年就由后方补充了47000余支步枪;37毫米高炮部队入朝仅三个月即
损失了近10%的装备。为了保证后续供给,中央军委决定在进口的45个师的步兵轻武器
中,拿出36个师的装备成建制地改装部队,其余9个师的步兵轻武器用以补充各部队在
1951年第2、3、4季度的作战损失。
本文摘自:新华军事,原题:《揭秘: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
志愿军武器的供应
第一批入朝志愿军部队的装备水平
众所周知,旧中国没有自己完整的军工体系,我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基本上靠战
场缴获为主。就火炮和枪械而言,就产自世界上24个国家98家兵工厂,其品种和型号多
达110种。仅步枪口径从6.5mm到11.43mm多达13种,各种枪械的型号更是多达几十种。
这给部队后勤保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朝鲜战争爆...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617
2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古罗马真的是如此混乱?!
如果你把意大利的四分五裂归到罗马的同化力头上,那么你不懂的就不仅仅是罗马的历史
了。
打个比方,中国在进入东晋十六国之前,经过几百年的中央集权,你能说中原地区还没
有被中国化,被纳入天朝体系么?那怎么解释十六国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
在搞清意大利的分裂原因之前,请先了解一下日耳曼人的大迁徙,教廷的地位,东罗马
的再征服,诺曼人的地中海冒险……
h****t
发帖数: 632
24
来自葛书
在《普天之下》中我做过如下结论:
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处于分裂状态,经过了一二千年的发展,到这时建立了以中原
为中心,以华夏族为主干的集权政权,但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自治政权。 此后有一千余
年的时间内,存在着一个以秦朝疆域为基础的中原政权(在找不到确切名称的情况下,
姑且依惯例这样称谓),其版图时有盈缩;其余时间则分裂为若干个政权,但自治的政
权始终存在。
中国真正的统一是在1759年实现的,持续了81年。1840年后中国又进入了局部分裂或分
裂的阶段,至今还没有结束,真正的统一还有待完成。
所以对中国而言,分裂、分治的时间是主要的,统一的时间是短暂的。对中原王朝而言
,统一的时间略少于分裂的时间。但元朝以前分裂时间多于统一时间,元朝以后则基本
上是统一的。
在《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以下简称《启示》)中我进一步作了说明和具
体计算:
如果以历史上中国最大的疆域为范围,统一的时间为八十一年。如果把基本上恢复前代
的疆域、维持中原地区的和平安定作为标准,统一的时间是九百五十年。这九百五十年
中有若干年,严格说是不能算统一的,如东汉的中期、崇祯后期等。
如果以秦始皇灭... 阅读全帖
j****c
发帖数: 19908
2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河南以前是不是有犀牛
上古的气候不一样,中原地区有犀牛大象狮子等动物,这在上古传说和出土文物上都有
体现
G*********t
发帖数: 344
26
是一篇难得的好文,蒙古人,满人征服汉人的中原地区不能就说是汉人的选择,这点我
早想用来批驳那些中国人民选了共党的说法。中国也好,世界也好,就是丛林法则,美
军入侵伊拉克,待了几年,是伊拉克人民的选择吗 ? 欧洲人占了美洲大地,是印地安
人的选择吗 ?
中国人有5千年文明史,也领先过,但是和平更替政权的方法, 中国人没发明,现在(
在大陆)也还没学会。
政权这个东西,少数人用暴力掌握后,多数人不容易翻过来,因为领头的会很快被杀死
,而大多数人只要能活着,就不愿意反抗。
共党在台上好好干,就可以干下去,但非要说中国人民选了共党, 那纯属婊子立牌坊。
a****5
发帖数: 10854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夏朝“普通话”竟是粤语
zz的:
谁来当古汉语的"活化石"?
现代汉语划分7个方言区,各种方言均能留存古音古词
现代人没哪个曾经听过“古人”说话,特别是古人的语音,因为汉语没有注音的特点,
我们也很难找到史料来推断古汉语。可实际上,语言学家们却总是能告诉你这个字古代
怎么读,那个字古代怎么读。汉语语言学家是怎么寻找古汉语的踪迹的呢?方言就是一
个很好的切入口。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中国南
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1 方法 现有史料配合异域方音
古人是怎么说话的?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个很难解答的问题。但却有一些手段可
以接近“最终答案”。一种方法是根据现存史料来判断。有一些文字记载了古人说话是
什么样的。通过最早的甲骨文,学者可以接触到3000年前的汉语。后来汉语独特的“读
音字典”出现了,那就是韵书和韵图。这是古人对汉语音韵进行分类的专门著作,如《
切韵》、《集韵》、《广韵》等。古代汉语没有音标系统,他们使用反切的方法来标示
汉语的读音,比如“东”这个字可以注为“德红切”,表示“东”字的读音由“德”和
“红”拼成。古人还会将同韵的字排在一起,形成一... 阅读全帖
l****w
发帖数: 515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转载 三个皇帝与两座皇宫
http://www.jllib.cn/ffy/2e2p.htm
原文链接里面还有很多图片
三个皇帝与两座皇宫
图/文:冯方宇
------------------------------------------------------------------------
----------------------------------------------------------------------------
-----------------------------
皇帝的返乡

公元1375年4月,一如既往的春意浓浓,47岁的朱元璋衣锦还乡,带着开国者无限
的自豪,朱元璋脸上春风得意。此次回乡,阵容庞大,仪仗齐全,俨然是真龙天子的威
仪。这是他征战多年,当上皇帝后的第一次反乡,次行的目的是祭扫父母的陵墓,还要
亲自视察中都皇宫的修建状况。
车驾进入洪武门,踏上洪武街,横穿云霁街,进入大明门,两旁的部府建筑仍在做
最后的紧张施工。穿过宽阔的凸字形广场,入承天门,正式进入紫禁城,再经端门,过
外金水桥,来到了午门前,朱... 阅读全帖
D***e
发帖数: 48486
29
第一阶段1946年6月26日至8月中原局、中原军区分路突围主要情况如下:

一、北路军:由李先念(中原军区司令)、王震(中原军区副司令)率领中原局、
中原军区机关及第二纵队13旅、第15旅之45团、第359旅、干部旅,共约一万人。
1946年7月11日,鉴于国军追堵日急,为分散国军追堵兵力,北路军兵分为左右
两翼行动。
(一)左翼:
李先念、郑位三(中原军区政委)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第二纵队13
旅、第15旅之45团、中原军区警卫团。
8月2日到达陕南,与陕南游击队会合,郑位三和陈少敏(中原局组织部部长
)等化装离队,李先念率领部队开辟豫鄂陕根据地。
担负后卫的第13旅39团在7月下旬与主力失散,后39团团长赵炳伦率1营与主
力会合,旅政委杨焕民率3营于9月12日到达陕甘宁边区。
(一)右翼:
王震率领率领第359旅和干部旅(对外称第14旅)。
7月27日,鉴于敌情严重,干部旅分散,一部随部队行动,一部化装转移,
一部就地坚持。
... 阅读全帖
J*******l
发帖数: 133
30
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时间:2012-03-22 14:33来源:铁血论坛 作者:蓝黑无敌战舰888
一位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教授曾说过:中国史上到南宋灭亡就停止了,人们问
他为何? 他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有人说:唐宋在日本,明在韩国。大清
在中国。 为什么? 因为《礼》曰: “华夏,重信义!! 而胡人,无!!” 今天的我
们,绝对是炎黄的耻辱! 在骂日本人乱改教科书的时候, 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要扪心自
问, 远到甲申,近至文革,哪次我们好好反省过?
宋朝的灭亡,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中国第一次亡国。有兴趣
的可以查‘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真是血泪斑斑的警句。
宋朝覆亡,厓山海战中国整个精英阶层全部殉国,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
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命题
。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
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
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 阅读全帖
A****0
发帖数: 12393
31
这个真的要怨老天,和贾南风关系不是很大.
竺可桢论述过, 四纪冰期很严重的小冰期出现在这个时期,
北方游牧民族活不下去了,牛羊全部冻死,中原地区也是干旱
引发了大面积蝗灾,旱灾, 不食肉靡就是这个时代的故事.
经济凋敝,民族矛盾,加上内乱,外患,这个本来很有前途的统一王朝就完蛋了.
w********g
发帖数: 1168
32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与刘伯承、邓小平晋冀鲁豫部队进入中原” “李先念历任中
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第五师师长兼政委,中共豫鄂边
区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中原局副书记、中原军区司令员等职;并在解放战争后期,协
助刘伯承、邓小平在中原地区进行军事和政治工作的领导。”
------------- 他的部队在中原被打散了。。。 就没有势力了。。。
迟浩田文革时任团长, 邓被下放 就是在迟的地盘, 受迟保护没有骚扰!
“14军虽然是从绝死纵队发展来的,但是时间已经过了70多年,还能跟薄有什么关系?”
我只能说关系你不懂。。。。 你是局外人。。。。。 太外了。。
c********g
发帖数: 15629
3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二野刘邓大军还是很厉害的
我也一直搞不明白,凭着刘邓大军在进大别山前的骄人战绩,在中原地区凭借精良的装
备歼敌,是不是作用更大?淮海战役是不是能提前到来?
B***6
发帖数: 787
3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ZZ) 谈谈 佘太君
《浩学历史网》
佘太君,名赛花,和其他传说中的杨门女将不同,历史上确有其人。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
(今陕西神木县北十里)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远,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
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据清代兵部尚书毕沅《吴
中金石记折克行碑 》中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县孤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
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继业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折太君即是
历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后来说书人以讹传讹,用了同音字所致。
杨门女将中少数民族不少。例如有人考证穆桂英的姓“穆”是鲜卑大姓慕容氏的转
音。姓氏考略云:折氏出匈奴折兰王之后。为古代匈奴族折兰氏、鲜卑族折娄氏所改。
而五代西河郡麟府折氏是羌族折掘氏后裔,党项族;祖籍云中(今天的大同,注:云中
为大同在历史上的一个称谓),远祖折华。党项族是隋唐时期部分羌族为拓展生存空间
东进并融合其他当地民族演变而成的新种族,西羌是其前身。西元六世纪有羌族“莫折
大提、莫折天生、莫折念生起义称王秦州;莫折也是折姓来源之一,后改为单字折姓。
虽然折氏与后来的西夏同族,但是在宋朝抗击外侮的战争中,...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5
秦王朝建立过程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兼论儒法论争的社会基础
罗思鼎
《人民日报》(1973.11.14)
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始皇所建立的封建统一事业,以及他所采
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都不能单纯归结于偶然的原因,而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
果。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指出: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必须注意“在过程
发展的各个阶段 中,也有其特点”。秦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开始于秦孝公,
完成于秦始皇,其间整整经历了七代国君。在这一百五十年中间,充满着激烈的变法与
反变法、 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秦始皇由于适应了封建制一定要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发
展趋势,才能“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①,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
第 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汉承秦制”②,这说明秦所创立的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主义的社会制度是逆转不
了的。研究中国 封建社会的历史,批判尊儒反法思潮,必须认清儒法论争的社会基础
和秦始皇的历史作用。而要正确认识儒法论争的社会基础和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就必须
弄清从秦 孝公到秦始皇这一百五十年间复辟和反复辟斗争的历史及其各个阶段的特点。

“秦行...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36
呵呵。。。两个文明是否同质人家讲的很清楚,例如比较器物和礼制,比如你但凡翻一
本专业考古书,里面大篇幅的各种陶器器型的比较和演化分析,从口沿的样式到花纹的
风格,正是有了这些才能比较文化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后面说真正考古学是很枯燥的
原因。下面就是中原地区钺的形态演化。
如果只是看看某些字符和图画就猜,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归根到底那就是感性
的猜而已,跟科学以及科学方法无关。
a*****o
发帖数: 209
3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我也倾向于中华文明的外来说
已经有很多回帖批过了,我再补充一些
普通话中的j q x产生时间在宋代以后。在宋代韵图的三十六字母表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8D%81%E5%85%AD%E5%AD%97%E6%AF%8D 中有刚姜(k)不分,匡羌(kh)不分,狂强(g)不分,荒香(h)不分等等。
g k h和j q x的分化实际到了元代才出现。周德青的《中原音韵》里有了见系字里‘高
考蒿’与‘交敲哮’的不同音,现代吴语中前两字声母仍然不分,也许恰恰反映了吴语
地区与中原地区语音分化上的时间点。《中原音韵》里同时反映出从z c s里分化出了
尖音zi ci si,如‘遭操鳋’与‘焦劁萧’不同音。
j q x大量出现于官话是清代满人入关学习汉语以后,由于无法正确发出当时已存在于
汉语中的尖音(zi ci si)而大量将这些音舌面化成j q x的结果。清代有《圆音正考》
一书,专门用于纠正这个流行的满人语病,将汉语读音尖团加以详细区分,例如‘交敲
哮’与‘焦劁萧’的对立。但是或许在北方地区收效不高,又受到罗马化的影响,以至
于后来全面取消尖团之分仅保留j q ...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1926
38
转载博客文章,作者是科班考古学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0orj8.html
对于陶寺都邑的贵族来说,公元前2000年前后[1]这个“千禧年”带来的可不是什么好
运,而是临头的大祸:大中原地区首屈一指的陶寺都邑,居然泥腿子造反,发生了“暴
力革命”!
“革命”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本来指朝代更替,如“汤武革命”(《易》)等。
这里则是取其新意,也即社会政治变革,更进一步说,借用的是经典作家“一个阶级推
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的概念。
何以排除了外来族群的攻掠,可以确认这场“革命”是陶寺社会底层对上层的暴力行动
呢?数千年后的考古学家,面对这样的场面也不寒而栗:
原来的宫殿区,这时已被从事石器和骨器加工的普通手工业者所占据。
一条倾倒石器、骨器废料的大沟里,30多个人头骨杂乱重叠,以青年男性为多。头骨多
被砍切,有的只留面部而形似面具,有的头骨下还连着好几段颈椎骨。散乱的人骨有40
~50个个体,与兽骨混杂在一起。
大沟的底部一具30多岁的女性虽保有全尸,但颈部扭折,嘴大张呈惊恐状,两腿叉开,
阴部竟被插入一根牛角。
壕沟... 阅读全帖
n*******u
发帖数: 343
3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夏就是甲骨文里的“人方”?
下面这边文章里提出的观点,作者好像是北师大的,觉得比什么埃及说靠谱多了。
有说法认为现在彝族就是夏朝遗民的一支,古彝文即夏篆的流传。水族文字据说也可能
有部分是夏朝文字。
——————————————————————————
夏朝遗民流布情况概说
王 宁
夏朝的故国本在今山东省,这是于史有明证的,一些历史学家多主此说,如王国维
言:“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
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1]顾颉刚也认为夏人的“势
力范围大部分在山东” [2],杨向奎云:“夏在中世以前之政治中心实在今山东、河北
、河南三省间,而以山东为重点”[3],又云:“中夏以前,启以后夏之政治中心在今
山东,其势力及于河北、河南” [4];劳里云:“山东应是夏族初期活动地域,后来又
西迁。大禹治水活动主要是在九州中的兖州,豫州、徐州只有一部分,后来禹治水遗迹
遍及全国各地,这是后人把实在的历史逐步附会扩大而成的”[5]。笔者也曾经写过一
篇《夏国疆域新证》,比较全面地论证了夏朝故国的位置和疆域范围[6],夏朝的故国
的确是以山东为中心,当...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4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考古学比较不同文明
两个文明是否同质Nobinobita讲的很清楚,我再展开一下,就拿中国的考古学文化来讲
比较不同的聚落遗址叫要比较出土的器物和发现的居室墓葬型制,翻一本专业考古书,
大篇幅的各种陶器器型的比较和演化分析,从口沿的样式到花纹的风格,正是有了这
些文化基本元素的对比才能分析文化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后面说真正考古学是很枯燥
的原因。下面就是中原地区斧的形态演化。
类似的关于陶寺,二里头,夏商文化的关系,从这些文化出土的器物来看陶寺是典型的
鬲,斝,甗,炊具组合,而二里头文化早期东下冯类型中虽然也有鬲,斝,甗,但还有
圜底罐,鼎等,所以从器物分析上判断二里头应该来自于河南龙山文化的王湾三期类型
而不是晋南的陶寺文化,同时繁荣一时的陶寺文化的去向也成了问题,所以有前面人转
的陶寺革命一说。不过陶寺特色的肥足鬲却在之后的中原文化中传承,这个带有中国人
智慧靠袋足提高加热效率的炊具作为上古中国人主要的煮饭工具被使用着,直到居室中
的火塘被更先进效率更高的炉灶代替,鬲也被更容易清洗的釜取代(就是锅啦)。最下
面的是我在纽约自然博物馆拍的,很性感,非礼勿视,这么好看的东西没有了,所以孔
夫子感叹礼崩乐坏...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1926
41
作者:许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0njxv.html
公元前二千纪(2000BC-1000BC)的中原,是我的主要研究领域。经过数代考古人近百年
的耕耘,她的神秘面纱正在逐渐被揭开。
尽管此前有长达数千年的文化孕育,但只是在这1000年里,中原地区的社会复杂化才真
正进入了加速期,它在东亚文明系统中的核心地位才得以确立。这是中国青铜时代和王
朝时代的开端,青铜日渐普及并被用于礼乐器制造,作为“国上之国”的王朝崛起进而
初现辉煌。虽有政权的更迭,但华夏礼乐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形成并延续下来。
这一千年可大体上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划时代的变化:
1、龙山时代末期(2000-1800BC)
2、二里头时代(1800-1500BC)
3、二里冈时代(1500-1300BC)
4、殷墟时代(1300-1000BC)
也许有朋友会问,这不就是“夏商时期”吗?请原谅我在这里暂不使用这一语汇。王统
的话语系统,不足以囊括她开创纪元的波澜壮阔。何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无法在缺
乏当时文字材料的情况下,确认哪类考古学遗存属于夏代...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1926
42
对于陶寺都邑的贵族来说,公元前2000年前后[1]这个“千禧年”带来的可不是什么好
运,而是临头的大祸:大中原地区首屈一指的陶寺都邑,居然泥腿子造反,发生了“暴
力革命”!
“革命”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本来指朝代更替,如“汤武革命”(《易》)等。
这里则是取其新意,也即社会政治变革,更进一步说,借用的是经典作家“一个阶级推
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的概念。
何以排除了外来族群的攻掠,可以确认这场“革命”是陶寺社会底层对上层的暴力行动
呢?数千年后的考古学家,面对这样的场面也不寒而栗:
原来的宫殿区,这时已被从事石器和骨器加工的普通手工业者所占据。
一条倾倒石器、骨器废料的大沟里,30多个人头骨杂乱重叠,以青年男性为多。头骨多
被砍切,有的只留面部而形似面具,有的头骨下还连着好几段颈椎骨。散乱的人骨有40
~50个个体,与兽骨混杂在一起。
大沟的底部一具30多岁的女性虽保有全尸,但颈部扭折,嘴大张呈惊恐状,两腿叉开,
阴部竟被插入一根牛角。
壕沟里堆积着大量建筑垃圾,戳印精美图案或绘制蓝彩的白灰墙皮等,暗示这一带曾存
在过颇为讲究的建筑。联系到曾高耸于地面的夯土城墙到这时已经废弃,多...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1926
4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0p34e.html
关于中原青铜器的出现,青铜礼容器的产生以及青铜时代的到来,究竟是本土起源还是
受到了欧亚大陆中西部兴盛已久的青铜文化的影响,学术界历来聚讼纷纭。
陶寺文化所处的龙山时代,一般认为属铜石并用时代,在时间上正处于以礼容器为特征
的中国青铜时代的前夜,也有学者认为龙山时代的中原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空间上,
黄河与太行山之间的山西,历来是中原与北方交流的重要孔道,而陶寺所处的晋西南,
本身就是大中原的组成部分。因此有理由相信,陶寺一定在中原青铜文明的崛起中扮演
过重要的角色。
也正因此,陶寺零星铜器的发现,惹人注目。
最著名的,是陶寺铜铃。1983发现于陶寺墓地,这是陶寺遗址首次发现铜器。
铜铃颇不起眼。首先是小,长五六厘米,宽两厘米多。其次是做工粗劣,表面有铸造的
缺陷和气孔。经成分测定,铜铃系将近98%的纯铜铸成。纯铜质软性脆,呈红色,所以
一般称为红铜。较之合金制品的青铜,它当然具有相当的原始性,但陶寺红铜铃却意义
非凡。
众所周知,在陶寺消亡一二百年后,坐落于中原腹地洛阳盆地的二里... 阅读全帖
R***a
发帖数: 41892
44
另外,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在甘肃,正好是传入的路上,而不是生产最发达的中原地区。
m******r
发帖数: 4351
45
先声明一下,这里说的夏都是“我们这儿”的那个,而不是埃及的。
从文献来看,夏的实际控制范围相对非常有限,大致为:汾水流域下游,洛阳平原,陕
西黄河西岸下游,禹城,登封一带。大概是没有文字的关系,大约百十里的范围以外的
地区就大约只能通过结盟和好的方式,让周边诸夷宾服纳贡之类。
夏朝的问题在于,中原地区,尤其是夏商统治的中心地区缺铅少锡,铜也要来自周边。
所以首先需要有一个很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控制周边,否则连冶炼都做不到,更别提独
立发明了。
在夏同时期的中国的周边地区都发现了不少青铜器,夏的东边有青铜,西边有青铜,唯
独夏没有。这里说的有,指的是真正自己掌握了的,用于自己的生产的那种。也就是说
,要达到相对烂大街的程度如铜针铜锥铜凿这类日用品,而不是宝贝得跟着陪葬的如铜
镜这种奢侈品。
之前我说过,青铜可能都是同一个起源,因为青铜冶炼和铸造很复杂,没那么简单。果
然,有一个Science上的文章论述了这一点:在旧大陆青铜不大可能有两个独立的起源.
[1]Wertime T. A.: The Beginning of Metallurgy: A New Look, Science, Vo...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16729
4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orphin (莫非-白衣“追鱼”郎),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n 2 19:30:17 2012, 美东)
摘自《历史上那些帝王们》 作者:刘继兴 刘秉光 原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出版
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
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到了隋朝初年,突厥族却因内讧和斗争,
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
尔泰山的广大地区。其中东突厥不久被隋朝军队打败,西突厥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
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东西两大突厥部落趁机迅速统一,重新振作,势力迅速发展,一跃
成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甚至对中原地区也造成严重威胁的强大军事力量。
与此同时,隋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已逐渐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从隋炀帝大业七年(
611年)开始,全国各地先后兴起的反隋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
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农民革... 阅读全帖
c******n
发帖数: 16403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日本为什么叫美国做米国zz
关于日本人使用“支那”一词是否含有侮辱中国的意思,最近又成为一个沸沸扬扬的话
题,前些时候新浪网使用域名“sina”,曾引起一些爱国人士的呕血之愤。不过对于“
支那”一词的由来,日本人为什么要用“支那”称呼中国等深层问题,却很少有人谈起
,因此试图在这里对“支那”问题进行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明治维新前日本对中国的称呼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日本和中国交往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长期以来日本对中国文化一直怀有敬仰之心,在
隋唐时代日本专门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文化,这些结果使日本成为
世界上与中国在文化上最亲密的国家。当今世界上使用汉字的国家除了中国之外只有日
本了(韩国、越南等废除了汉字),这有点象英国和美国在语言文化上的亲密关系。日
本文化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很深,日本文化比中国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藏族、蒙古
族等的文化更接近汉族文化。英国和美国的语言文化纽带让他们成为密友,中国和日本
的语言文化纽带让我们成为仇敌,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尽管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可是“中国”这个名称却意外地非常年轻,1912年中华民国
成... 阅读全帖
b*******8
发帖数: 37364
48
那时候交通不便,整个中原地区相当于航海时代整个地球。既然他要来打,最好就是以
逸待劳在首都等着。既然事实就是自己部队回的慢了,计算有失误或者没预料的客观阻
碍,那你还追问有啥意思?你主动出击,人毛都找不到,(说不定回来慢的部队有部分
就是在外面主动搜索敌人未果)
m*****g
发帖数: 12253
49
(一)本书的成书年代
《四时纂要》 的作者是韩鄂 ,一题作韩谔。韩鄂的事迹不详,仅在《新唐书》卷73《
宰相世系表》列有这个名字,是唐玄宗 时宰相韩休之兄偲的玄孙,没有记载任何事迹
。《宰相世系表》上还有一个韩锷,是韩休之弟的玄孙,也没有记载任何事迹。韩休死
于公元739年,下距唐亡167年,据此有学者推算,韩鄂,或韩锷可以是唐时人,也可以
是唐末至五代初人[1]。有学者根据本书作者的自序中有批评韦氏《保生月录》的话,
提出他著此书时,必在韦氏之后,时代大约是唐代末年,可能已入五代。[2]日本学者
对于《四时纂要》也做过许多的研究,也大都认为本书是唐朝的作品。因此,现在学术
界一般都采用“唐末五代说”[3]。但这种说法除了以上的几条证据之外,并没有提出
更进一步的证据,特别是古来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本书的作者韩鄂究竟是否是开元宰相
韩休的裔孙还是缺乏可靠的证据[4]。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考证认为,他们系同名异人
。因此,不能根据韩休的卒年来推测本书的成书年代。另外,唐末五代也是一个较长的
历史时期,即便从唐朝灭亡的那一年(907)开始计算,到五代灭亡的那一年(960)也
有半个多世纪。因此... 阅读全帖
W*****s
发帖数: 684
5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窦建德的虎牢关很蹊跷

^^^^^^^^^^^^^^^^^^^^^^^^^^^^^^^^^^^^^^^^^^^^^^^^^^
250 and S13:
Here is the source: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大败河北袁绍。   公
元201年在仓亭(今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   公元207年12月北伐三郡
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