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sarva
(共0页)
k****s
发帖数: 1209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诸行无常
諸行無常 : sarva samskara anitya
諸法無我 : sarva dharma anatman
一切皆苦 : sarva samskara dhukha
涅槃寂靜 : nirvana sarva samadhi
k****s
发帖数: 1209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仁王护国真言
Namo ratnatrayaya
nama arya vairocanaya
tathagataya arhate samyaksambuddhaya
nama arya samanta bhadraya
bodhisattvaya mahasattvaya maha karunikaya
tadyatha (om)
jñana pradipe akshayakuśe pratibhanavati
sarva buddha avalokite yoga pari dishpane
gambhira dravagahe tri-adhva paridishpane
bodhicitta samjanadi
sarva abhisheka abhishikte
dharma sagara sambhuti amogha śravane
maha samanta bhadra bhumi niryate
vyakarana pari praptani
sarva siddha namaskrite
sarva bodhisattva samjanadi
bha...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
某导师创立的某觉会的自称什么毛狮子的信徒看到楞严咒居然都不放过污蔑藏传佛教的
机会,胡言乱语地说喇嘛教最怕楞严咒,只好给他长点知识:
「楞严咒」诸本对照逐字对译——兼议「大佛顶」与「大白伞盖佛母」的关系

汉传佛教中有一重要的咒——「楞严咒」(亦称为「大佛顶陀罗尼」),其出自于“唐
.般剌蜜帝”所译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中(亦有几种单
译本);同时藏传佛教中,亦有一与之相似的咒——「大白伞盖陀罗尼」,其出处为“
元.真智”等译的《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亦有“沙啰巴”的异译本《佛顶大
白伞盖陀罗尼经》等);此二经文说法时机、人物等完全不同,但其二者咒文内容、作
用、功能上却完全相似,并且名称上亦有相同之处;因此,有人即说此二者相同,但亦
有人说此二者不同。因其二者翻译手法及出处等处的明显不同,所以,并不容易直接看
出其内在关联。本文试从「楞严咒」各个版本译文的完整对照中,通过其音译或意译,
还原出相应的梵文及对应的汉文译文,并以此来确认出汉传的「楞严咒」与藏传的「大
白伞盖陀罗尼」间的异同。同时,亦由此对照,为「楞严咒」确认出相对最为准确的咒
文及译文。
... 阅读全帖
k****s
发帖数: 1209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经梵唱
Verse 1
arya-avalokitesvaro bodhisattvo gambhiram prajnaparamitacaryam caramano
vyavalokayati sma: panca-skandhas tams ca svabhavasunyan pasyati sma.
The noble 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 being engaged in practicing the deep
transcendental wisdom-discipline, looked down from above upon the five
skandhas (aggregates), and saw that in their svabhava (self-being) they are
devoid of substance.
Verse 2
iha sariputra rupam sunyata sunyataiva rupam, rupan na prithak sunyata
sunyataya na prithag rupam,... 阅读全帖
k****s
发帖数: 1209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经梵唱
Verse 1
arya-avalokitesvaro bodhisattvo gambhiram prajnaparamitacaryam caramano
vyavalokayati sma: panca-skandhas tams ca svabhavasunyan pasyati sma.
The noble 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 being engaged in practicing the deep
transcendental wisdom-discipline, looked down from above upon the five
skandhas (aggregates), and saw that in their svabhava (self-being) they are
devoid of substance.
Verse 2
iha sariputra rupam sunyata sunyataiva rupam, rupan na prithak sunyata
sunyataya na prithag rupam,... 阅读全帖
k****s
发帖数: 1209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你对某人起嗔心时
供参考。
阿閦佛(梵文:अक्षोभ्य,
Akshobhya),又名不动佛、无动佛,五方如来之中的东方佛。阿閦佛在成佛久远之前
,曾发“对众生不起瞋恚”的誓愿。即便为人所怨恨,也不退转,不为嗔恚而动,是为
“不动”。另译为无怒佛、无嗔恚佛。
Namo Ratna Trayaya. Om. Kamkani Kamkani. Rotsani Rotsani. Trotrani Trotrani.
Trasani Trasani. Pratihana Pratihana. Sarva Karma Parampara. Nime Sarva
Sato(Sattva). Nantsaya Soha(Svaha).
出自唐玄奘法师所译《拔济苦难陀罗尼经》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1/1395_001.htm
k****s
发帖数: 1209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不动佛心咒
阿閦佛(梵文:अक्षोभ्य,
Akshobhya),又名不动佛、无动佛,另译为无怒佛、无嗔恚佛。
Namo Ratna Trayaya. Om. Kamkani Kamkani. Rotsani Rotsani. Trotrani Trotrani.
Trasani Trasani. Pratihana Pratihana. Sarva Karma Parampara. Nime Sarva Sato
(Sattva). Nantsaya Soha(Svaha).
出自唐玄奘法师所译《拔济苦难陀罗尼经》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1/1395_001.htm
k****s
发帖数: 1209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量寿如来根本陀罗尼
加长版的往生咒。出自《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9/0930_001.htm
Namo ratna-trayāya. Namaḥ ārya Amitābhāya Tathāgatāya Arhate
Samyak-saṃbuddhāya. Tadyathā, oṃ, amṛte, amṛtod-
bhave, amṛta-saṃbhave, amṛta-garbhe, amṛta-siddhe,
amṛta-teje, amṛta vi-krānte, amṛta vi-krānta gā
minī, amṛta gagana kīrti-kare, amṛta dundubhi-svare sarv
ārtha sādhane, sarva karma kleśa kṣayaṃ-k... 阅读全帖
d*********2
发帖数: 48111
9
你觉得一个刷盘子的有必要认识这些人吗?
Mathematics
Peter Lax (1943)[1] fluid dynamics, differential equations; elected 1970
to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87 Wolf Prize, 1992
Steele Prize, 2005 Abel Prize, (New York University, emeritus)
Bertram Kostant (1945)[2] Lie groups and representation theory; elected
in 1978 to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 J. Newman (1947)[3] analytic number theory, long-time editor of
problems...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0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Christ-Krishna Connection (ZT)
http://hinduism.about.com/od/lordkrishna/a/christ_krishna.htm
Despite their differences, Hinduism and Christianity have great
similarities . And this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the case of 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the two central figures of these world religions — Christ
and Krishna .
Similarities in just the names of Christ and Krishna have enough fuel
for the curious mind to prod into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y were indeed one
and the same person. Although there is little historical evid...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跑日是上座部的传承?
第一次集结经藏的内容应当是四阿含∶
* 《长阿含经》;
* 《中阿含经》;
* 《杂阿含经》;
* 《增一阿含经》;
没有《小部》。
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铜鍱部Ta^mras/a^t!i^ya的「经藏」,在「长」、「中」、「相应」、「增支」外,有「小部」,总称为「五部」。『善见律毘婆沙』说∶「除四阿鋡,余者一切佛法,悉名堀陀迦经」。掘堀迦Khuddaka译义为「杂碎」、「小」,所以「小部」也就是「杂部」。化地部 Mahi^s/a^saka『五分律』,法藏部Dharmaguptaka『四分律』,大众部 Maha^sa^m!ghika『僧只律』,凡「四阿含」以外的「杂说」,都称为「杂藏」。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没有「杂藏」,因为经上但说「持吾三藏」,或说「持素怛缆,及毘奈耶、摩呾理迦」。早期的结集,可见是没有「杂藏」或「小部」的。铜鍱部立「五部」,但在铜鍱部学者的著作中,如Samantapa^sa^dika^说∶「通四部者」
Catuneka^yika;Suman%galavila^sini^ 说∶「四部阿含...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卢台长到底是不是正信??
那么李大师也是菩萨了,真善忍么,多好听易懂。
不管什么妖魔鬼怪,只要说一句“方便示现”,就变身为菩萨了,可笑之极。
更不要说菩萨根本就是后人的伪造,起到的现实作用就是让各种外道有了在佛教里存在
的理由。
菩萨道的形成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41/yinshun41-08.html
========
在过去,菩萨是声闻三藏所有的名词,所以想定是释尊所说。 然经近代的研究,「菩
萨」这[P126]个名词,显然是后起的。 铜鍱部Ta^mras/a^t!i^ya的『相应部』,在说
到过去七佛,观缘起而成佛时,都这么说:「世尊应正等觉,未成正觉菩萨时」 (1)
,说到了菩萨。 与此相当的『杂阿含经』,但作「佛未成正觉时」,缺少「菩萨」字
样(2) 。 又如『中阿含经』的『长寿王本起经』, 『天经』,『念经』,『罗摩经』
,都只说「我本未(得)觉无上正真(或作「尽」)道( 或作「觉」)时」 (3) ,而
『中部』等却都加入「菩萨」一词(4) 。 汉译『长阿含经』的『大本经』,说到毗婆
尸Vipas/yin成佛以前,称为菩萨(5) ,与『长部』相合。 汉译『...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3
☆─────────────────────────────────────☆
dancooper (诚能见可欲而思谦冲以自牧) 于 (Sun Jun 3 22:34:41 2012, 美东) 提到:
他的信众挺多的,但有的言论让我困惑。我不知道正信也可以这样操作?或者是新时代
新方法?求解惑。
☆─────────────────────────────────────☆
arthury (弱智儿童欢乐多) 于 (Sun Jun 3 22:36:32 2012, 美东) 提到:
什么叫正信? 正信的佛教?
☆─────────────────────────────────────☆
everoving (GYFFS) 于 (Sun Jun 3 23:26:54 2012, 美东) 提到:
这是观世音菩萨在末法时代慈悲众生因时而生的一个法门.
是观世音菩萨的心灵法门.
末法时代的众生孽障深难深信佛,灾难又不断,菩萨慈悲众生,希望能救一个是一个,
所以用这种方法显示给我们看,让我们能够很快的相信,然后念经修心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是绝对百分之百的正法,... 阅读全帖
k****s
发帖数: 1209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七八九识
引自wiki、百科,虽尽量删减,还是偏长,又分出一些。
此未名空间的unicode支持尚需改进,因为经常会把一些字符变成乱码。这篇就可以看
到。
阿賴耶識(梵文:आलयविज्ञ&#
2366;न,ālaya-vijñāna),又譯為阿梨耶識,也稱為一切種子識(
sarva-bījaka-vijñāna)、異熟識(vipāka-vijñāna)、阿陀那識(ā
dāna-vijñāna)(即「持身識」之義),即是第八識(aṣṭa-vij&#
241;āna)。
आलय Alaya house
अलय alaya non-dissolution
大概是第一个 Alaya,不敢排除第二个 alaya。
《大乘密嚴經》:
如來清淨藏(garbha),世間阿賴耶(ālaya),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
庵摩罗识(梵文:Ama...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ZT
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
松本史朗 著 呂凱文 譯
法光雜誌 v.101 (1998.02 )
法光雜誌編輯委員會
前言
如­­同題目[1]所示,我認為「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以下將說明其理由。
為了論證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首先將說明如來藏思想是什麼、佛教是什麼,然後再辨
明兩者不同。總之嚴格說來,我想考察如來藏思想是什麼、佛教是什麼。
佛教是什麼?
首先,關於佛教是什麼?我先說自己的意見。就結論而言,我認為佛教是主張無我
說、緣起說。然而,這裡所謂的「緣起說」並不是指重重無盡的法界緣起或是相依相待
的、同時的、空間的緣起。我所謂的緣起主要是指十二支緣起;依據《律藏》〈大品〉
所載,我相信釋尊是順逆地觀察十二支緣起而證悟。
然而一旦有這種言論,馬上就會招來所謂學術批判的聲音。這些聲音包括:釋尊的證
悟與緣起無關,或十二支緣起乃後代成立,或更極端的是認為釋尊的證悟與奧義書或原
始耆那教哲學之間在本質上不相違背。礙於篇幅所限,本文並不容許我就原始佛教(初
期佛教)的種種解釋深入問題討論[2],可是基於兩個前題考量下,我敢主張釋尊是證
悟十二支緣起。第一...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ZT
这文章写得挺有启发的。。
但在带来“打破”的启发效果的同时,却强化了概念的清晰边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这恰是我想要纠正一下的。。
因为,破,不是为了立的。。
概念,本就是缘起,本就是可以借用的。。但也恰恰是最终要抛弃的。。并且,就因为
是缘起,所以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我这个论断,也同样会面临着这个命运。。
由此,也就能看出修佛的“无奈”---那就是:不立,就无法破。。立了,破了,却太
容易立得过牢了。。以后还要去破。。
但从这个“无奈”之中,却能明白修佛的方法论。。。

的、同時的、空間的緣起。我所謂的緣起主要是指十二支緣起;依據《律藏》〈大品〉
所載,我相信釋尊是順逆地觀察十二支緣起而證悟。
然而一旦有這種言論,馬上就會招來所謂學術批判的聲音。這些聲音包括:釋尊的證
悟與緣起無關,或十二支緣起乃後代成立,或更極端的是認為釋尊的證悟與奧義書或原
始耆那教哲學之間在本質上不相違背。礙於篇幅所限,本文並不容許我就原始佛教(初
期佛教)的種種解釋深入問題討論[2],可是基於兩個前題考量下,我敢主張釋尊是證
悟十二支緣起。第一是為了要對抗客觀主義的學術,亦即視學術為客觀的想法,以及對
抗...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轉】非我(上篇)
非我(上篇)
Posted on 2016 年 05 月 03 日 by 學文
(朱倍賢老師開示於2016年3月20日)
現在有很多普遍地對於「非我」(anātta/anātman)此一話題的誤解。此篇分上下兩部
分講述「非我」的觀念。
佛陀講「非我」的動機是為了長夜安樂之道,不是在描述實相或本體論
佛陀在講「非我」這個議題時,起始動機和用意不是在探索所謂的實相,或探索宇宙人
生最高、最終的本體論上的真理。與其去討論本體上終究的本質是什麼,到底是人性本
惡、還是人性本善,到底是性空、唯識,不如去討論,行為與痛苦間的關係。這就是回
歸到佛法最原始的「業力」的學說。不斷地看到在起心動念、活動方式的層面上,什麼
才是有幫助的。
所以,當佛陀講「我」或「非我」的議題時,不是在講一個東西「存在」、「不存在」
。他討論的「我」與「非我」,基本上是兩種不同的活動模式。原始佛經裡,很多時候
佛陀在講「我」時,用的是很特殊的表達法:“I-making”、“mine-making”。意思
就是「架構自我、架構我所」的活動。同樣地,「非我」是某種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活動
方式。
「自我」的其中一種活動方式,就是... 阅读全帖
(共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