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 发帖数: 1122 | 1 point 是衍射极限的物理限制是分辨角theta=1.22×波长/镜片口径,
跟接收器没关系。天文由于要分辨更远的形体,所以需要降低分辨角,
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大镜片口径或者“基线长度”,所以天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可以
造出来
体积更大的镜片,越大越好。对于天文来说接收器的尺寸跟动辄上百吨的镜片比真的不
是什么问题....
所以tango的这技术在天文领域没啥用,因为无法改变制约分辨率最根本的衍射问题(
观测的波长一定,曾大口径是唯一的方案。 |
|
x****y 发帖数: 1853 | 2 所谓口径不是光指你镜片的直径d, 而是直径除以焦距d/f. d/f这个值光学叫数值口径
,它决定你的衍射斑的大小,而衍射班只是分辨率里其中一个因数。
你三星手机之所以口径小,是因为焦距极短。你的数值口径算下来不见得比单反小。 |
|
b***u 发帖数: 12010 | 3 还有画面的锐度受光的衍射限制。cmos越小,同样的画面挤在更小的空间,受衍射影响
就大。 |
|
T******e 发帖数: 18290 | 4 你感觉错了,wiki说的意思正好跟你说的相反:
“从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可以推导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并且解释一些惠更
斯-菲涅耳原理无法解释的物理现象与结果。”
“从基尔霍夫衍射公式,可以推导出倾斜因子的确切形式。” |
|
g***s 发帖数: 733 | 5 惠更斯先提出二次波源波前叠加的物理概念,菲涅尔之后给出了准确数学表达,包括倾
斜系数,再后来基尔霍夫用标量波方程和格林函数,加上他自己的边界条件,给出来完
整的理论推导。实际上衍射是波场的数学结果,和惠更斯的物理图象并不能完全对应。
另外,形式上和惠更斯原理更对应的是索默菲衍射公式,基尔霍夫公式是两个索默菲的
平均。 |
|
d********f 发帖数: 43471 | 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hysics 讨论区 】
发信人: daydayup2 (天天向上), 信区: Physics
标 题: 英国创业公司Optalysys:用于超级计算机的光学处理器将于近期面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Sep 23 03:42:40 2014, 美东)
http://www.edphoton.com/%E8%A1%8D%E5%B0%84%E5%85%89%E5%AD%A6%E4
衍射光学与傅里叶光学用于光学超级计算机
----英国创业公司Optalysys:用于超级计算机的光学处理器将于近期面世
超级计算机发展很快。世界在快速发展,人们很难跟上新产品和新技术。在英国,
光速计算可能很快就会出现。Optalysys正在开始研究一种新的光学处理器,它拥有百
亿亿(10的18次方)次级别的处理能力,据说这种处理器会被安装在标准的台式电脑上
,它的原型将会在2015年1月进行演示。
这个原型给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它能够达到NASA四级技术要求,这意味着它能以每秒超
过3400亿(3.4乘以10的11次方)次浮点运算的速度分析巨大的数据集。
“Opta... 阅读全帖 |
|
h*****n 发帖数: 1630 | 7 说的你好像看过以前的教科书似的。
电子双缝实验技术上比较难做所以实现较迟,但是电子的衍射实验可是早在1930年代就
做成了,那一样是波性的证明。除此之外,中子,质子的衍射实验也是很早就做成了。
双缝实验只不过是干涉现象的一个例子。实际上在粒子相互作用时干涉现象是无所不在
的,比如在粒子散射实验里,如果你不承认粒子的波性根本无法解释实验结果。
波粒二相性被物理学界认可是有坚实基础的。你们这些外行何以自信到以为自己比整个
行业的专家们都聪明才是奇迹。 |
|
H********g 发帖数: 43926 | 8 双螺旋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W和C整天琢磨DNA结构应该是怎么回事,看到富兰克林的
衍射图以后有了两三个关键数据,然后就提出了DNA的正确结构。在当时一共也没有几
个大分子结构,更没有计算机建模,靠的就是几个化学原理硬推。富兰克林一直想得到
更好衍射图,却不知道最关键的数据已经在自己手里了。 |
|
m******1 发帖数: 19713 | 9 是的,也不全是
衍射问题只有光圈很小很小的时候,比如f/22才有
抛开衍射问题不说,一般镜头的最佳光圈范围也是在中间段 |
|
c**l 发帖数: 76 | 10 关于牛顿和惠更斯对光是粒子还是波的分歧,在19世纪初发现了光的干涉、衍射之后,牛
顿的粒子说就被抛弃。而波粒二相性,牛顿的粒子说对此并没有什么Credit.就象德谟克
里特对于原子的发现并没有什么Credit相似,我们说是道尔顿发现原子而不是德谟克里特
,尽管德谟克里特的哲学思想对此也许有作用。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运用麦克斯韦
尔的波动方程,正如牛顿力学仍然被广泛运用。
科学理论从来不是什么绝对真理,而是尽可能地去接近。波动说能解释牛顿的粒子说所能
解释的现象,例如直进和影子的形成(这在起初波动说的解释是有问题的),还能解释光
的干涉、衍射(牛顿的粒子说就傻了眼),因此光的波动理论就是“真理”,直到光电效
应的发现,才有比她更接近事实的理论出现。但是也并没有“推翻”麦克斯韦尔的波动方
程,这和燃素和以太是不一样的。
"关于科学界欺诈行为,除了特别明显的,一般也要过很长时间才能揭露",请举例说明。而
且,这些欺诈行为都是由科学共同体自身发现并加以纠正,并且不会让发现的谬误到处流
传。 |
|
|
S***n 发帖数: 1281 | 12 谢谢!
道其实不需要那么抽象的。只要增加几个维数,加上我们四维以后的高维中的存在体就
可以是道了。
而物质,可以是那里面的”波能“在我们三维空间和时间这四维上的半衰期比较长的“
沉淀“物就可以了。这点我们可以拿光学衍射干涉来打比喻,正的叠加点超过了某种域
值就代表了长半衰期,就是正物质,然后有反物质,暗物质等,都是负的和非正非负区
域之间的”物质“。然后衍射的同相位波峰可能就类比于平行世界。
那些”波“,在我们的四维以外除了平行世界以外,也是存在的,但就没有沉淀了,所
以都是非物质非能量的”能“。那些”波“携带了所有信息,所以帮助了”全息“的实
现。
因为考虑到波和相位,用极坐标来表达更容易,我估计其它的维里面,可能有好几个极
坐标。 |
|
S***n 发帖数: 1281 | 13 我的用词不太恰当,比喻本身也不能成为模型。
我用干涉衍射光的现象,是想说明光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叠加相消等相互作用的现象。
我试图用这种相互作用,来理解波是如何“沉淀”成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中比
较稳定的基本粒子的。我认为粒子关键的一个参数是半衰期,所以如果有那么一个半衰
期做波幅的波,如果相互作用了以后产生的叠加,超出了一定的域值,那个物质存在的
时间就长久,就能被我们看见了。
所以我说的,是说“衍射造成的幅度的叠加以后超过了某种域值”。 |
|
s*****e 发帖数: 970 | 14 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春季研讨会举办
“我们团队已经建成了飞秒电子衍射装置,具备了亚皮秒及毫埃的时间-空间分辨
能力。我非常希望生命医学领域的专家能够提出实验要求,让我们的设备真正派上用
场。” 1月17日在闵行校区举行的“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春季研讨会”上,校长张杰院士
向其他学科的专家们发出了合作的约请。
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春季研讨会由我校组织举办,旨在促进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各
学科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共同提炼重大的自然科学理论问题,通过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
优势,搭建合作的平台。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校内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电信、机械、力学等领域的参会代表进行了16个主题报告,介绍学科的前沿状况,提出
所在研究方向存在的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
张杰院士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作“极端条件下的世界”主题演讲,介绍高能量密度物理
领域的前沿进展。他提出,他所在团队研制出先进的飞秒电子衍射装置,可以在原子运
动的空间尺度内进行超快动力学研究,只是当前没什么实验需要这样苛刻的条件,所以
他向其他领域的专家征集合作项目。一位同学当场提出,爆炸的过程非常快,可以用来
试验。张杰院士回答说,通常爆炸时间 |
|
n********y 发帖数: 187 | 15 华人女婿ERIC BETZIG指控朱部长和庄院士有意剽窃BERZIG的工作,还让BETZIG的
SCIENCE文章REviEW了快半年(据说是事先就有预稿通讯)。庄的文章是一个月就和EB
的文章一起出版了。
EB可是一个真牛人,他PHD论文做出了世界第一个NSOM(近场扫描光学显微)超过衍射
极限的结果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ar-field_scanning_optical_micros
#12论文
然后做到了BELL实验室的FELLOW,然后回家帮老爸做家族的汽车零件生产。
觉得还是应该做光学显微---超越衍射极限,于是自己在家里做了一个原始模型(~2003
)。然后通知了BELL实验室的另一个NB奖(好像是宇宙背景噪声的哪位),这NB奖把EB
推荐到NIH的农场研究中心专门想证实这新的方法。据EB阵营的说就在这过程中,IDEA
就被CHU给传给小薇了。小薇的那第一篇文章呢,非常正式说IDEA都是学生的---非常少
见慷慨的老板作风。EB则拒绝了和小薇同领ACS的一个奖,并且自豪地接受采访说--~~
my work so far can be... 阅读全帖 |
|
z**u 发帖数: 48 | 16 ZT: 解析Trp通道结构
在公认Trp通道蛋白有多种重要作用后,其机理就为人们很想理解。
这时,结构生物学就显得很重要。结构生物学以前主要依赖X线衍射,也可用核磁共振
(NMR)研究部分小分子的结构,而电子显微镜(EM)一般认为太粗,对蛋白质分子中
的关键结构来说,EM的分辨率不够高。
多年来,少数一些科学家努力提高EM的分辨率,他们的工作前期进展缓慢,最近有重要
突破。
2013年,好几篇文章报道科学家们用冷冻电镜 (Cryo-EM)解析蛋白质的结构。
12月5日,UCSF的程亦凡与Julius两个实验室合作,解出了TRP通道家族V1的结构,引起
很大兴趣(Liao et al., 2013; Cao et al., 2013),第一作者皆华人,通讯作者为
程与Julius。
如果没有结构分析,Julius可能单独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现在有结构分析,而且是冷冻电镜应用成功的早期例子之一,Julius与程亦凡获诺贝尔
化学奖的可能很大。
近十年来,诺贝尔化学奖不仅常给生物相关的工作,而且是每三年就有一次给结构生物
学,化学奖委员会的热心对Julius和程亦凡不是坏事。
长期坚持
... 阅读全帖 |
|
b********s 发帖数: 1508 | 17 成都电视台《成视新闻》栏目组来到中科院光电所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对实验室打造“大国重器”,同时带动产业、惠及民生等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情况进行详
细报道。
光电所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出来的SP光刻机是世界上第一台单次
成像达到22纳米的光刻机,结合多重曝光技术,可以用于制备10纳米以下的信息器件。
这不仅是世界上光学光刻的一次重大变革,也将加快推进工业4.0,实现中国制造2025
的美好愿景。
长期以来,我国的光刻技术落后于先进国家,成为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一块短板
。2006年,科技部提出了光刻技术的中长期规划,希望中科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找
到一条绕开国外技术壁垒,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刻路径。光电所SP光学光刻机就是绕
开了传统的193纳米曝光的技术路线,利用长波长光源也可以得到一个突破衍射极限的
分辨率的图形,所以在成本上安全性方面上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是完全具有知识产
权的原创性技术。
我以前了解过,光刻机是制造电脑CPU的母机,处于科技领域的最顶层,目前世界
上先进光刻机基本被荷兰的ASML公司垄断,CPU芯片制程最先进的是14纳米,不卖中国
人,... 阅读全帖 |
|
s*********a 发帖数: 113 | 18 我有一些电镜的衍射照片,是.tif格式的.我先用photoshop剪切了其中的一部分,存称了
photoshop eps 的格式,然后用illustrator打开这个eps文件,加上了一些text来index
那些衍射点.然后另存为illustrator eps的格式,也就是最终的图形文件.然后我就把这
个eps文件插入到我的latex文本中了(我用的是winedt).编译过程是latex生成dvi,然后
用dvi2pdf生成pdf.
我遇到的问题是:(1) eps图在dvi文件中还保持原来的resolution,但是在pdf文件中就
差很多.(2) 我在illustrator中后加的text在dvi文件中还是原样,可在pdf文件中就全
乱了.
请问这是怎么一回事阿? 有人说我在illustrator中加完text后没有flatten,所以图有
可能还是分层的,可是我没有找到什么flatten的功能阿? 第一个问题是不是我在winedt
哪里设置的不对阿,以至于转pdf的时候resolution就差了好多?
那位大侠给看看...谢谢先 |
|
a*****s 发帖数: 6260 | 19
实际上就衍射光学的观点来看,任何有限大小的光学元件都不可避免地
会有衍射极限的限制。因此其他的折射面同样是不完美的,只是误差可能
不会叫球差而已。
就实验上看,抛物面可以聚焦出一个小很多的光斑,但是同样不完美,
球差同样是有的,只是小很多
折射和反射有本质区别么?@@ |
|
O******e 发帖数: 4845 | 20 ☆─────────────────────────────────────☆
aspirin (司马不光) 于 (Fri Aug 18 14:36:32 2006) 提到:
从讨论里感觉一个做蛋白结构的课题可以分成四部分,
1是选择作哪个蛋白,或者某个蛋白的哪种突变,
2是纯化和结晶,
3是把衍射图变成结构,
4是解释这个蛋白结构阐释的生物学意义。
从上面的讨论看,第3步似乎是最容易的,有了衍射图一般不至于还解不出结构吧。
第1步和第4步应该是很需要动脑子的,
第4步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课题的意义有多大,
而第4步的解释似乎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1步选取的蛋白。
第2步我感觉就是不停的变换纯化和结晶条件,直到找出合适的条件为止,
也许这个就是做结构给人感觉只是狂做,不用很多思考的原因吧。
我不是做结构的,说的不对希望做结构的朋友们原谅。
☆─────────────────────────────────────☆
wildsky (我要吃早饭) 于 (Fri Aug 18 14:46:21 2006) 提到:
大部分都对
总的来说就是,做结构的老板很happy, |
|
C*******e 发帖数: 4348 | 21 是啊,其实这个Free Electron Laser在2006年就建了
我一会儿贴个图上去,是第一个用FEL衍射然后“解构”的一张图片,是发表在2006年
的Nature
Physics上的
给talk的那个组就要发Science文章了,他们是第一个用这个FEL搞蛋白结构的
一开始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愿意给他们资助
因为没有人相信这么大的能量下蛋白不会被摧毁,
没有人能相信他们能拿到衍射数据
现在嘛,$$$$滚滚而来啊~
而且可以说是将会彻底改变蛋白结晶的现状 |
|
s*********t 发帖数: 600 | 22 一个可能的诺贝尔化学奖
我们知道: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不时地肯定化学和生物交叉的工作,比较常见的是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工作,有时也给分子生物学。
从2003到2009之间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有5年给生物学研究:2003年钾通道的结构和水通道,2004年蛋白质降解,2006年基因转录的结构生物学研究,2008年绿色荧光蛋白,2009年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结构。
结构生物学占了很大比重(2003、2006、2009)。
我们也知道: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经常犯错误,不该给的他们给了、该给的他们没给,两种错误都犯过。
2003年,不应该奖水通道的发现,因为并不足够突出:不是第一个通道(是第几十个通道)、也无特殊性。
2006年,化学家们只重视自己懂的,而忽略了同一科学领域中偏生物、但更重要的工作。基因转录领域,有两项工作的重要性毫无疑问高于解出转录因子的X线晶体结构:发现第一个转录因子(Mark Ptashne)、发现RNA多聚酶(Robert Roeder)。但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过分强调结构而忽略了转录领域中更重要的生物学工作。
基本可以放心:化学奖委员会一如既往地跨界出现错误,既不是第一次,... 阅读全帖 |
|
s*********t 发帖数: 600 | 23 一个可能的诺贝尔化学奖
我们知道: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不时地肯定化学和生物交叉的工作,比较常见的是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工作,有时也给分子生物学。
从2003到2009之间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有5年给生物学研究:2003年钾通道的结构和水通道,2004年蛋白质降解,2006年基因转录的结构生物学研究,2008年绿色荧光蛋白,2009年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结构。
结构生物学占了很大比重(2003、2006、2009)。
我们也知道: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经常犯错误,不该给的他们给了、该给的他们没给,两种错误都犯过。
2003年,不应该奖水通道的发现,因为并不足够突出:不是第一个通道(是第几十个通道)、也无特殊性。
2006年,化学家们只重视自己懂的,而忽略了同一科学领域中偏生物、但更重要的工作。基因转录领域,有两项工作的重要性毫无疑问高于解出转录因子的X线晶体结构:发现第一个转录因子(Mark Ptashne)、发现RNA多聚酶(Robert Roeder)。但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过分强调结构而忽略了转录领域中更重要的生物学工作。
基本可以放心:化学奖委员会一如既往地跨界出现错误,既不是第一次,... 阅读全帖 |
|
z*t 发帖数: 863 | 24 屠的“青蒿”提取物在临床试验差点因为心脏毒性被毙,黄花蒿(中医正品讲的臭蒿)
其实救了这个药,山东和云南的大夫还有植物学家们有他们的功劳。
(这个问题造成了后来山东和云南对屠首功的异议,认为她没有正确辨认植物,正品青
蒿实际没有抗疟作用。预实验的成功可能是正品青蒿掺入黄花蒿的后的结果)。还有悲
剧的中药常山,是中医最常用的抗疟药,但因为毒性一直无法使用。。。
Lasker奖颁给屠是对她贡献的肯定,不过更多在她Lasker光环背后的人的故事一样精彩
———————————————————————
原帖地址
http://www.cchere.com/article/2064202
http://www.cchere.com/article/2064221
由带疟原虫的蚊子传播的疟疾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直到今天全球仍有20亿人
生活在疟疾高发地区——非洲,东南亚,南亚和南美。每年大约有2亿人被感染,100多
万人因此丧命,主要是孕妇和5岁以下儿童。目前治疗疟疾的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就是中
国在七十年代研制的青蒿素,这也是建国后中国医药界最重要的成果。
青蒿素的研究发端于六十年代越南战争... 阅读全帖 |
|
l**********1 发帖数: 5204 | 25 Agree.
Ps:
在核物理化学界的冷温(即非一亿度以上的太阳温度)的核聚变 称为工程学概念前,
>ITER (originally an acronym of 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 is an international
nuclear
fusion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project, which is currently building the world's largest and most advanced
experimental tokamak nuclear fusion reactor at Cadarache in the south of France.
The ITER fusion the first plasma is expected in 2019.When ITER becomes operational, it will become the
largest magnetic confinement plasma physics exper... 阅读全帖 |
|
l**********1 发帖数: 5204 | 26 >感觉自己就像写了一篇paper被reviewer批评的体无完肤
那个未必都是坏事 远的高斯拒伽罗瓦的群论稿后 伽罗瓦群论被冷冻11-13年
中近的地球人都知道的那人的狭义相对论 当事物理学杂志的编委都读不懂,
近期的准晶的八年冷冻:
NB:
是金子 总有一天会被挖掘出来, 发光于世, 尽管之前其可能被人为地深埋于地下多年
ZZ:
发现:惊奇与辛酸
谢赫特曼在1984年夏天投给《应用物理学期刊》。编辑拒绝发表,理由是文章不适合期刊
的读者....
1992年,国际结晶学联盟改写了结晶的定义,从“有序、重复的原子阵列”改为“任何
有离散衍射模型的固体”。
谢赫特曼在以色列出生和接受教育,以色列工学院是他研究事业起步的地方。
2003年,谢赫特曼回忆当时的艰难处境:“两年多时间里,没有人相信我的结果,我被
嘲笑……我担心自己的科学,我担心自己的职业生涯。”
发表:一波三折
幸运的是,谢赫特曼在以色列工学院的同事伊兰·布雷希愿意帮助他发表成果。
1984年,布雷希建议制作一个20面体的玻璃模型。两人写了一篇包含这个模型和实验结
果的论文,当年夏天投给《应用物理学期刊》。编辑拒绝... 阅读全帖 |
|
s*****j 发帖数: 6435 | 27 你自己说的widefield里 "光斑变大", 我说你乱说. 你又扯出个什么PMT来.
先来说这个"光斑变大". 这个"光斑"是什么? 衍射光斑?
同样的镜头, 同样的波长, WIDEFIELD里, 入射光也是平行入射. 衍射大小光斑不会变
呀?
CCD. |
|
s*****j 发帖数: 6435 | 28 你说的是每个光源上的点聚焦在物镜后焦点处, 然后经过物镜平行通过sample. 这样
保证了sample被均匀激发. 如果你考虑sample的每个单个点, 可以认为是由一组平行入
射物镜的光线(每条光线来自光源上的不同的点)聚焦在sample上. 这组平行线的衍射光
斑和激光条件下的衍射光斑差别很小. 激光条件下只有一组平行光, WIDEFIELD里有无
穷组这样的平行光, 所以可以做到视场内同时激发. |
|
a*****i 发帖数: 18 | 29 只会长晶体不会解结构只能做技术员。没有点功底是不行的。yigong的结构都是
wangjiawei解得,wang才是晶体学家。不过晶体结构快成明日黄花了,如果自由电子激
光继续发展,或者电镜发展的再快点,就没X ray衍射啥事了。
结构生物学总要的两条一个是选课题和设计思路,一个是结构解析(不止是x射线衍射
,还包括电镜,因为都是涉及到福利叶变换,因此能够触类旁通)。yigong选课题的能
力非常牛,合作者也多,另外其人本身的物理背景很好,所以做的不错。但其学生独立
后成就大的有限,不像yigong的博士后老板那样手下弟子成PI的一堆。据说yan妹妹就
不太懂解结构,只能算半个独立PI,Yan妹妹做PI的文章全部有wangjiawei的名字。这
也是yigong在结构生物学界内没有太大影响力的原因,能独立的弟子太少,没有能给抬
轿的。
另外大家也不要太关注yigong了,晶体学快过时了,看看UCLA的Zhouzhenghong吧,病
毒电镜的结构都到了3点几个埃,这才是结构生物学的前沿。 |
|
n********y 发帖数: 187 | 30 那要追根溯源就没有所谓原创了,这20年之前就有用particle tracking小于光学衍射极
限的工作了
本同行觉得STORM的第一篇文章的原创是怎样从一堆PARTICLE中检一个---可惜这最后的
8股没有细说到底MJR的IDEA是哪部分;老板不会连单PARTICLE小于光学衍射极限都不会
用吧?
Steven |
|
s*****j 发帖数: 6435 | 31 DNA双螺旋结构的衍射谱是美国这边的泡林组算出来的. 实验图是欧洲这边的rosalind
做出来的. crick 和 watson 这两个活宝实验是完全不会做, 到泡林那里去学了几个月
的XRAY衍射, 据说连布拉格公式都不会推.
crick倒是后来老实了, watson就只能用无耻来形容了. 他是没有资格来评论 dark
lady of DNA 的. |
|
Z********n 发帖数: 796 | 32 拉倒吧,要不是威尔金偷来人家女科学家的衍射图,看个屁双螺旋。女科学家怎么解不
来衍射图?多给几个月时间也就解出来了。可笑的是威尔金因为偷图有功也分享了这个
历史上最有名的诺贝尔剽窃奖,原创者却被排挤丢工作得癌症。 |
|
s*****j 发帖数: 6435 | 33 DNA双螺旋结构的衍射谱是美国这边的泡林组算出来的. 实验图是欧洲这边的rosalind
做出来的. crick 和 watson 这两个活宝实验是完全不会做, 到泡林那里去学了几个月
的XRAY衍射, 据说连布拉格公式都不会推.
crick倒是后来老实了, watson就只能用无耻来形容了. 他是没有资格来评论 dark
lady of DNA 的. |
|
Z********n 发帖数: 796 | 34 拉倒吧,要不是威尔金偷来人家女科学家的衍射图,看个屁双螺旋。女科学家怎么解不
来衍射图?多给几个月时间也就解出来了。可笑的是威尔金因为偷图有功也分享了这个
历史上最有名的诺贝尔剽窃奖,原创者却被排挤丢工作得癌症。 |
|
l**********1 发帖数: 5204 | 35 文人相轻, 老传统了:
20世纪末老海归三院士陈Z饶ZH裴G流 挤王XD施YG饶Y 06后海归流
饶Y都前后两次报料在S magazine and Nature main 上啦
btw,
施YG 估计还是评不上cn 院士 from 饶子和 贺福初、饶子和, 扬换明、裴钢might
all
give negative voting.
蝙蝠不是禽也不是兽 cn 国籍不是那么容易换去换回的
pls refer
发表于 2008-8-20 12:54
sos2002
超级版主
注册时间
2007-1-14
海归和海不归较量内幕:普林斯顿的施一公对清华的饶子和
施一公是清华毕业的,到美国拿的博士,到普林斯顿做助理教授以后,拼命压手下的人
,出了一大批论文,不过没有一个单独响亮的东西拿的出手,算是衍射能手,生物学就
不太咋的。
饶子和是科大毕业,英国剑桥的博士,回国后在内清华做教授。也是做X线衍射的。
施一公、饶子和两人同时在开始做老板,一个海内一个海外。同行别苗头、有一番打斗
。施一公全靠压手下,饶子和还邀请国际上的人来清华,长袖善舞,施一公虽然在国外
,因为地位低,不能搞关系,所以这几年还... 阅读全帖 |
|
n**********u 发帖数: 77 | 36 这个是什么信号?怎么解读。
辣和热
辣和热在物理上完全不同,但是
为什么英文问食物有多辣(spicy),可以用多热(hot)?
原因是进食辣味物体时,人的口(和唇)可以同时有两种感觉:
辣和热;
不过,辣味并不提高口腔(或唇)的温度。
那么,为什么人同吃辣椒时会同时感到辣和热?
这一司空见惯的“常识”,其原因在1997年被揭开。
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的David Julius教授,于1980年代在Richard Axel实验
室开始用当时算比较新的方法(表达克隆,expression cloning)寻找五羟色胺的受体
。十几年后,他继续用这一方法,改为寻找辣椒素(capsaicin)的受体,于1997年找
到了一个被辣椒素激活的蛋白质分子VR1,而且发现VR1还被加热所激活,因为辣椒素已
知与痛觉通路有关,所以这一工作,同时揭开了温度感受的机理(Caterina et al.,
1997)和痛觉的外周感受的部分机理,其中痛觉的研究当时还需后续实验(如Julius实
验室的Tomi... 阅读全帖 |
|
g*****p 发帖数: 451 | 37 你搞错了吧
第一个人的密码概念非通常的遗传密码概念
第二个人是搞螺旋的,不过他不是从晶体衍射推导的,他是猜的
而且很是自鸣得意;不过没几天Max Perutz倒是设计了个精巧的实验用
x光衍射证实了
第二个人就是因为太自大了,所以猜了个3螺旋DNA,而且犯了个低级化学错误
才让max perutz手下两个学生赚了大便宜,提出了双螺旋结构 |
|
C*********h 发帖数: 83 | 38 【赛先生独家新闻】华人科学家有同等工作却未获今天诺贝尔化学奖
2014-10-08 按蓝字加我好友 赛先生
原文: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gzMzUzOA==&mid=200920471&
一小时前,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在光学成像的科学家,美
国休斯医学研究所的Eric Betzig(贝慈葛)、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Stefan
Hell(黑尔)、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William Moerner(莫尔纳),表彰他们在“发展超高
分辨荧光显微镜”上的贡献。
消息公布使很多人感到惊讶。其中,特别令人惋惜贝慈葛的工作不仅与华人教授庄小威
的工作在物理原理完全一样,而且他们研究论文发表的时间也一样,令人不解为何出现
厚此薄彼。
得奖的工作反映现代科学的交叉:实际上是物理学研究、目的是观察化学分子、用途是
生物医学研究,所以横跨物理、化学和生物。
得奖工作的核心概念和技术都是物理,颁发化学奖颇出人意料。
超高分辨荧光显微镜的发明突破了光学衍射极限(0.2微米),使科学家可以观察到更小
的结构,推动了人类从分子... 阅读全帖 |
|
t**m 发帖数: 158 | 39 看一作小姑娘讲的,的确真够拼的啊!
发信人: feimeng (梧桐树,三更雨,不知多少春秋), 信区: TsinghuaCent
标 题: 对话施一公及其团队:世界级难题是如何破解的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Aug 24 13:15:21 2015), 站内
8月21日凌晨,一位德国同行的电话,打乱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的工作计
划。这位德国同行,刚刚看到了《科学》在线发表的施一公团队撰写的两篇关于剪接体
结构及其工作机理的研究长文。
这几天,有关施一公的“新闻”不断。6天前的8月18日,他的研究团队刚刚在《自然》
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长文,首次揭示了分辨率高达3.4埃的人体γ-分泌酶的电镜结构,
为理解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基础。翌日,他拟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任命
,进入公示期。
然而,这一次,施一公说,这两篇论文带给他的兴奋,超出了过去25年科研生涯的总和
。
21日中午,记者第一时间赶到清华大学,与施一公和他的3名85后团队成员展开了一场对
话。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记者:剪接体结构解析被公认是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终极难题,你们是如何完成这看似“
不可能完... 阅读全帖 |
|
t**m 发帖数: 158 | 40 看一作小姑娘讲的,的确真够拼的啊!
发信人: feimeng (梧桐树,三更雨,不知多少春秋), 信区: TsinghuaCent
标 题: 对话施一公及其团队:世界级难题是如何破解的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Aug 24 13:15:21 2015), 站内
8月21日凌晨,一位德国同行的电话,打乱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的工作计
划。这位德国同行,刚刚看到了《科学》在线发表的施一公团队撰写的两篇关于剪接体
结构及其工作机理的研究长文。
这几天,有关施一公的“新闻”不断。6天前的8月18日,他的研究团队刚刚在《自然》
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长文,首次揭示了分辨率高达3.4埃的人体γ-分泌酶的电镜结构,
为理解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基础。翌日,他拟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任命
,进入公示期。
然而,这一次,施一公说,这两篇论文带给他的兴奋,超出了过去25年科研生涯的总和
。
21日中午,记者第一时间赶到清华大学,与施一公和他的3名85后团队成员展开了一场对
话。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记者:剪接体结构解析被公认是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终极难题,你们是如何完成这看似“
不可能完... 阅读全帖 |
|
p*****y 发帖数: 46 | 41 程亦凡,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早
年学习物理。1996年,在获得物理博士学位5年后,他转行进入结构生物学领域。2013
年,他和合作者第一个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方法,将膜蛋白结构解到了近原子分辨率(3.
4埃)的水平。迄今为止,程亦凡已在生命医学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及综述文章达100多
篇,近20篇在Nature、Cell、Science上发表。
然而相比绝大多数成功的科学家来说,程亦凡是人到中年才获得普遍认可。2006年,已
40多岁的程亦凡才刚刚做到助理教授,也许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年纪最大的助理教授。
近期,赛先生就他的学术经历、研究课题、对结构生物学的贡献以及冷冻电镜(cryo-EM
)发展趋势等问题专访了程亦凡博士。
赛先生:可不可以回顾一下你的研究历程?
程亦凡:我情况和经历可能比较特殊。我本科学的是物理。1987年刚开始在武汉大学物
理系读硕士研究生时,看到当时第一篇关于准晶体发现的文章,非常激动。因为当时电
镜是研究准晶体结构最有效的手段,于是决定加入王仁卉老师课题组学习电子光学理论
和电镜实验技术。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是在中科...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332 | 42 http://www.jianshu.com/p/baa30697fc6a
什么是2015年最受科学界关注的新技术?
图片来自:nature.com
导语:
每年的岁末年初,《自然》杂志旗下子刊《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都会盘点
当年的年度科学技术。2015年最受关注的技术为冷冻电镜技术(cryo-EM),此前呼声
很高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未能折桂。
在冷冻电镜的这场技术革命中,华人科学家功不可没,在某些方面甚至独领风骚,做出
了诸多重大成果。
文 |张凯(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博士)
●●●
细胞里面的生命活动井然有序,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结构,承担不同的功能。生物
大分子则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最终执行者,它们主要是核酸和蛋白。核酸携带了生命体的
遗传信息,而蛋白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自现代分子生物学诞生以来的半个世纪里
,解析和分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进而阐释其功能机制一直都是现代生命科学的核心问
题之一。
事实上,一切自然科学都涉及物质结构及结构间的相互作用为核心的研究方向,天文学
研究宇宙、星体等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粒子物理研究物质世界...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390 | 43 每天早上7点多到实验室,晚上12点之后离开,如此苦行僧般的作息,她从2013年3月一
直坚持到了现在。
一名年仅29岁的生物学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细胞》发表了论
文,周围的人都觉得她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也可以去国外知名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但她选择了延迟毕业一年,继续完成手里的研究。仅仅时隔8个多月,也就是2017年7
月6日凌晨,她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自然》发表论文。就连上海科
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创始所长、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雷蒙德·斯蒂文斯教授,也忍不
住打趣问她,人生还有什么值得兴奋的事情。
这位年轻有为的博士,就是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联合培
养的华甜。
连续4年几乎每天工作17小时
她在人群中是不起眼的。160厘米的身高,体重只有42公斤,看上去弱不禁风。
她不善言辞。“只要在公开场合讲话,我就会特别紧张。”采访中,她总是以最简洁的
话语作答,声音低到只有身旁的人才能听得见。
她对自己的评价是“不食人间烟火”。连续4年几乎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7个小时,除了
整天打交道的蛋白结构,她对科研工作以外的事情几... 阅读全帖 |
|
x****6 发帖数: 4339 | 4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xiao86 (xiao86),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哥来科普一下,一一公的剪接体还是有希望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4 15:51:34 2017, 美东)
大分子照相相关的炸药奖加上这次的,已经发了14个了(见下表)。
之前主要是基于X衍射或者核磁共振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拍一些单分子的裸照。82,91
,02年颁给X衍射和核磁共振的技术开发,剩下11个的给了应用。
而冷冻电镜,这次算是第一个(可能是第二个),直接给了技术。用它可以看更加复杂
、分子量更大的大分子复合体。这些大个头的结构当然更有复杂也更有意思。
这个技术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细胞里重要的复合体实在太多。接下来可能拿奖的那就是
:真核细胞的细胞核通道复合体;一一公搞的剪接体(这个结构无论在生命进化和疾病
相关都非常的重要);G蛋白偶联受体(跟N多疾病有关)等等。
彦宁的工作好像确实没有什么希望,葡萄糖转运蛋白跟上面这些不是一个量级的。
------------------------
2017: Chemistry cr... 阅读全帖 |
|
c****r 发帖数: 36 | 4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anoST 讨论区 】
发信人: cccyer (静化), 信区: NanoST
标 题: 请教下纳米晶的取向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14 19:46:23 2010, 美东)
有个问题,实在一个孔洞里长Pb nanocrystal(1D棒).如下图所示,左边的那个HRTEM是
一个单晶粒,而且与晶格参数吻合得很好。右边的图显示的是一个孔中有不止一个单晶
粒的
电子衍射,可以看到几种衍射,如{200}, {-311},{2-33}等。现在的问题是,这几个取
向的晶
体是否是同一个取向呢?晶体概念有些糊涂,求教大家了。
这里Pb是立方,Fm-3m空间群,a=4.9505A.
谢谢
图的地址,不知道怎么直接贴图
http://p13.freep.cn/p.aspx?u=v20_p13_p_1002150851099117_0.jp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