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 发帖数: 5466 | 1 白话翻译 卷1
玄奘大师,俗姓陈,是河南陈留地方(今偃师县)陈慧的第四个儿子,单名一个袆字。
他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西元六○二年)。
他的祖先,是汉朝太丘仲弓的后裔,曾祖父陈钦、祖父陈康,都做过大官,他的父亲也
是很有学问的人,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
识之士,都称赞他的节志。
奘师幼年就具有高尚的品格,聪明而有悟性,他和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不一样,特别喜欢
看书。虽然年纪小看不懂,但是常常会缠着父亲,问个不停。陈慧没有想到这个小儿子
这么聪明,于是也乐得每天教他读书识字。到了七、八岁时,奘师已经跟着父亲读了不
少书。
八岁的时候,父亲开始教他读孝经。有一天,当父亲讲到“曾子避席”时,奘师忽然整
衣而起,他父亲问他为何起立?他说:“曾子闻师命而避席,我做儿子的今奉慈命,又
怎么可以坐着不动呢!”陈慧听了很高兴,知道他日后必成大器,于是更加认真的教他
,不但教他孝经,还有其他的经典,也都仔细教给他。
有一次,奘师忽然询问父亲:“爹,何谓正?”
“正,就是不歪,不倾斜啊!”陈慧以为奘师只是随便问问,便以轻松的口吻回答他。
“我不是问这个,我是说:要怎样心 |
|
Y**u 发帖数: 5466 | 2 【8.1巡访东印度】
【8.1.1散花三愿(伊烂拏钵伐多国)】
奘师在那烂陀寺学习经论,不知不觉中一过就是五年多,此时奘师已三十六岁。在那烂
陀寺修业告一段落后,奘师心想西来不易,便又继续南游各国。
奘师往伊烂拏钵伐多国,沿路经迦布德迦伽蓝(鸽寺)。寺南二、三里处有孤山,峰峦
高峻,林木青翠。其中的精舍,供奉观世音菩萨圣像,灵应事迹很多,常有信徒到这里
绝食祈祷,或一七日,或二七日,只要心诚意专,据说便可以看到菩萨从檀像出来,慈
音慰喻,满其所愿。
后来因为来求愿的人太多,恐怕污损了圣像,于是便在佛像周围七步外竖起栏干,来礼
拜的人只许在栏外,不准靠近圣像。就算要供养菩萨鲜花,也只能遥遥掷散,如果幸运
的,花飘落在菩萨手臂上,那就是吉祥如愿的佳兆。奘师听说之后,也想前去试试看。
他买了各种名花编串为鬘,捧到圣像前,至诚礼拜,发了三个愿:
一、学成后若能平安归国,希望花落尊手。
二、所修福慧,愿生兜率天宫,亲事弥勒菩萨,若能如愿,愿花贯挂圣像双臂。
三、圣教称众生界中,有一分没有佛性的,玄奘现在自疑,不知是否?如果我有佛性,
可修行成佛,愿花能挂在菩萨头上。
拜愿后,奘师将花远远掷向菩萨 |
|
p****y 发帖数: 23737 | 3 早期译经者好多都是天才,通五明,这样才能译好。玄奘法师也是天才。 |
|
o****h 发帖数: 721 | 4 玄奘法师在印度举行的全国辩论挑战赛,也是按照这个格式吗? |
|
S**U 发帖数: 7025 | 5 你是说哪些佛骨塔?
「佛教当时衰落」是指哪个年代?
中国人把佛教「发扬光大」中国化,禅宗六祖是关键人物。更早传入的原始佛法,鸠摩
罗什传入的中观,玄奘传入的唯识,在中国影响都不大,中观、唯识在中国都被如来藏
系吸收圆融了。中国人不习惯辩论真理(历史上的辩论流于意气居多),圆融的如来藏
说最合中国文化。
说到圆融,胡 core 提倡和谐社会,是回归中国特色。 |
|
w*********r 发帖数: 2192 | 6 ◎以四个愿祝福自己
慈心观的第一个阶段──对自己修慈悲,要用四个愿来祝福自己:
愿我没有怨仇(aham avero homi)
愿我没有瞋恚(abyApajjo homi)
愿我没有痛苦(anIgho homi)
愿我遍满快乐(sukhI attAnam pariharAmi)
对自己身体每一部分散发慈悲,感到放松、轻安。若身体不舒服、有病痛的地方,如肩
膀硬、膝盖痛,就在那部位停留较长的时间,用智慧观察它们,将慈悲、缓和、接纳与
包容送给它们,渐渐地也就能放松,达到全身彻底地放松、轻安。
放松后特别要注意脊椎是否挺直,脊椎直,心自然会有警觉,心有警觉才能专注业处,
持续用功,出离烦恼;如心无警觉,便使不上力,容易昏沉。要感到威仪很稳定,呼吸
是顺定的呼吸,是深的呼吸。顺定的呼吸和不顺定的呼吸不一样,要分别清楚,了解它
们不同样的感觉。修慈心观或其它法门同样要学这个道理,然后自然能够运用身体的轻
安来修心的轻安,心的轻安是定的条件。
要彻底地放松身体,注意身体是否很稳定,我们能感受到骨头的硬、肌肉的软,肌肉是
挂在骨头上。在这情况下觉得脊椎直,表面大肌肉放松,腰骨、头与肩膀自然地提起...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7 玄奘法师翻了很多唯识经论,但似乎没有把唯识修观的传承带回来,也就不知道唯识具
体的修观经验。在摄大乘论与瑜伽论中,对修唯识观曾提出简要的方法∶
『摄大乘论』
由何云何而得悟入?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有见意言;由四寻思,谓由名
、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谓由名、事、自性、差别假立如实遍
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诸菩萨如是如实为入唯识勤修加行,即于似文似义意言,推
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名之义亦唯意言,推求名义自性差别唯是假立。若时证得
唯有意言,尔时证知若名,若义,自性,差别皆是假立,自性差别义相无故,同不可得
。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于此似文似义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识性。 |
|
b*****l 发帖数: 3821 | 8 悬 论
一 释题目
此经题,即是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此题中佛说二字,显说经之主。
说经有菩萨、弟子、诸天、鬼神等所说,与佛理相应、为佛印可者,皆为佛说;一切
经首云佛说者,即此意也。此经皆优波离与佛相问答之辞,阿难结集者也。梵语佛陀
,简称曰佛,华言觉者,即觉悟宇宙一切真实谛相;故凡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者,皆名
曰佛,此是通称。但此佛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也;以释尊应化此土为娑婆教主,故此世
一切经典皆释尊所说,是以佛说者即释尊所说也。佛云何说法?诸法性相离一切相,
所谓『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微妙难思,自内所证。法华经云:『诸法
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诸众生说』。佛以大悲愿力,为诸众生开示悟
入佛之知见,令未解脱者解脱、未悟者悟。佛已无一切生死烦恼,已证涅盘菩提,但
诸众生犹没在苦则所愿尚未满足,亦即为佛果未圆满;一切经皆是将佛所证境,以方
便善巧而施设之教化。现所讲者,即诸经中之一经尔。
观、即能观之智,所观之境即是弥勒上生。菩萨是通名,发菩提心,集修福慧资
粮,行菩萨行,由十信至等觉五十一位皆名菩萨;故菩萨名字极其广泛。同一世界有
无量无...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9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如来在经典中说,「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这重要的句子在玄奘法师的
翻译典籍中,就有八部经论提到,一般众生没有办法区别如来藏和我有何不同。《楞伽
经》一再说如来藏是无我,称之为「无我如来之藏」,实叉难陀翻译为「无我如来藏」
。经典说的「阿陀那识」就是执持身根的识,就是阿赖耶识,就是执藏一切种子功能作
用的识,就是如来藏,就是能够发起如来一切德能的宝藏,就是真心,每位众生都有的
真心,祂不是现下的我,不是我目前见闻觉知的心,不是这个第六意识心。
到了《大般涅盘经》说如来的境界是「我」,让这些「凡愚」更无法理解,而《
大般涅盘经》说的如来的我,是甚深的境界,以如来的真如可以有五别境心所有法,又
有善十一的心所有法,连一般的学者都不清楚,何况是一般众生呢?这样哪里有能力来
对此议论说「有我」,说「无我」。
而一般经典所要说的「我」,是因为佛教的观点是在宣说其根本的内涵。如来藏
本身没有世间人「瞭解的我」的特性,因此从这一个观点,就无法说祂是「我」,可是
祂是真实永恒不坏灭,这又是一般住在世界... 阅读全帖 |
|
|
S**U 发帖数: 7025 | 11 往生是好事,但不一定是证果。
修止观要有传承,从记载上看不出唯识经论的修行有传来过,这也是唯识在中国影响有
限的一个原因-不懂得如何依本身经论实修,就无法修证。中国人后来发明了五重唯识
观,与唯识经论还是不同。
禅宗至少懂得如何实修。
从理论与止观实践的关系来说,南传的内观两者关系最密切。禅宗是写意式的关系。净
土宗的观,借用别宗。 |
|
|
d******e 发帖数: 4192 | 13 不证果译经还是不太能理解,我听说他翻译的确实好,
那个八识规矩颂,就说特别精炼,所以他可能还是证果了.
中国有唯识宗的,是改造的,你是说.
你说南传那句我同意,我也听说南传的次地非常精细.
我明白你说的写意的意思就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
但是不懂最后这句话.--净土宗的观,借用别宗。 |
|
|
|
|
|
|
|
Y**u 发帖数: 144 | 20 得需要一大批人和钱, 而且还要是政府行为。 当年玄奘法师也不是一个人在工作,几
乎是集中了全国所有的佛学人才关在当时的国立译经院里干的。 是非常不容易。。 |
|
Y**u 发帖数: 144 | 21 得需要一大批人和钱, 而且还要是政府行为。 当年玄奘法师也不是一个人在工作,几
乎是集中了全国所有的佛学人才关在当时的国立译经院里干的。 是非常不容易。。 |
|
G**W 发帖数: 1865 | 22 唯识与中观 --- 南怀瑾
第02章
那么我们晓得,第一要了解玄奘法师为什么把八识分成四个部分来作偈子呢?这个就是
学唯识首先要了解的。唯识学认为一个人、普通的人成佛,普通的人、凡夫的心,结果
成佛,不像别的宗派说,把人——譬如说我们普通人都听到禅宗是空的,或者说学佛是
空的,空了就成佛,这个观念很错误的。空了就成佛啊?是什么人的见解?是我们一般
人自己下的注解,不是佛说的注解。佛经上很少找到说“空了就是佛”,没有这个话。
这是一般人自己对佛学错误的见解相传。况且你还空不了,没有修空了的。
那么怎么样能够空?这个空这个问题,依逻辑来讲,什么叫做空?空有很多种啊。譬如
说这个虚空也是空的。譬如讲,我们现在拿唯物的思想来讲,一个东西没有了就是没有
了,没有了就是空的。人死了,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没有这个人。那么这种这样叫做空
吗?这个空在佛学叫做“断见”,断掉了,这个东西没有就没有了。所以空有很多种。
拿般若经来讲,空,一直连下来有十八个空。你说“空了就是佛”,哪一个空啊?拿我
们来讲,空间也是个空。理性观念上对于这个东西没有了也是个空。没有了是绝对否定
了。没有这东西就是没有。
那么拿我们... 阅读全帖 |
|
|
|
|
|
|
y**s 发帖数: 563 | 28 人们有自己的判断力,我还没有误人的能力。如翻译有误,请指正,我也可以长长见识
。【 在 robbin (robbin) 的大作中提到: 】 |
|
|
|
|
H******9 发帖数: 2766 | 32 你这样的才最无聊啊,给人扣一个帽子,还不说上面画的啥 |
|
|
r****n 发帖数: 7315 | 34
他那末笨。连最基本的种苦瓜必得苦瓜的道理都不懂,还折腾个啥。 |
|
H******9 发帖数: 2766 | 35 你觉得人笨,也要点出来为啥人家笨吧。俺刚在那边长篇大论说这个“圆满”的道理,
就看到你这虎头蛇尾的... |
|
|
r****n 发帖数: 7315 | 37
晕。我说的那末清楚了,他还不懂当然是笨:
1。乱译经文害人害己。
2。因果不爽,管你坏人认为自己有没有做坏事的能力,坏事做了就是做了。
这,哪里虎头蛇尾了。
再说了,他那个小聪明一摆,哈哈哈。。。。不调戏一下不爽。
你啥‘圆满’啊,就是无聊,和稀泥。 |
|
r****n 发帖数: 7315 | 38
我是说我下次说话注意一下,做不到就最好憋着别说。 |
|
H******9 发帖数: 2766 | 39 haha, 怎么说我也是在点评公众人物吧,指不定一不小心就被狗仔队发现,然后就火了 |
|
y**s 发帖数: 563 | 40 你太抬举我啦。"乱译经文",我到想看看你
这个"高手",有没有一般人看的懂的"心经 "译本. |
|
|
r****n 发帖数: 7315 | 42
"心经 "本就不是给你这样的自作聪明的笨人看的。
是不是你译的,无妨,正如帮凶一样受审判。 |
|
y**s 发帖数: 563 | 43 什么都明白了,原来你损人是为了你自己火!
阿弥陀佛!罪过!最过! |
|
w****g 发帖数: 570 | 44 心经其实是相当难翻译准确的,因为心经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观音菩萨的现量境界的直接
陈述, 所以如果翻译者没有相同或接近的体验,翻译出来的一定出入不少。 感谢楼主
的分享,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翻译有很多想当然的地方, 的确和经文的差距比较大
, 不过传播心经的发心, 值得赞叹。
细说的话, 几乎每一句都可以商议, 这里我们就探讨一下最有名的两句吧。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所看见的物质世界其实是你的精神世界)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物质世界就是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就是物质世界)"
这个翻译没有把两句的区别翻出来。 反正就是物质世界就是精神世界, 反之依然的样
子。。如果是这样, 大概第二句经文可以删掉了。 :)
然而这四句是在讲两种关系。 前两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主要是在说'色'和'空
'并非可以独立存在, 也就是不异。 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尽管他们不能独立存在,但
是他们的确是两个存在, 只是要相互依赖。 下面两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指出
"色"和"空"之间又是一体的。 如果前两句是破"常"见, 那后两句就是破"断"
见。 色和空都并非是独立的存在, 色是空的显现, 而空也... 阅读全帖 |
|
y**s 发帖数: 563 | 45 你的见解很高。其实发此贴,就是让一般人对心经有一般的了解。白话文翻译,仅供参
考。 |
|
w****g 发帖数: 570 | 46 嗯, 明白。 了解也都是由浅入深的, 所以有些浅白的翻译也不是没有益处的。 我最
初接触心经时的理解可能还不如楼主的翻译呢,,哈。。当然现在也是多了解一些,都
是平常见解。 |
|
y**s 发帖数: 563 | 47 你看这一"心经"翻译版本怎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通往智慧的彼岸)
反观内照而心得自在的菩萨深入的修行时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都具有空性,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形相不异乎虚空(形相是众多更细微的形象的假合,拆来分析,
无一形相可得,无限拆析皆具空性,所以形相不异乎虚空),虚空不异乎形相(空无的
本质也离不开表象),所以形相等于虚空,虚空等于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呀,一切法则都是空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因此虚空是没有形
相的,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更没有
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去除了眼睛所能识别的界限而超脱了眼界,直到去除
了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而超脱了心识界,没有不能了解的,也没有“不能了解”的本源
,直到没有老和死,也没有“老和死”的根源,没有各种痛苦,也没有各种痛苦的因缘
,没有得道后的寂灭,也没有修行证道的过程,没有智慧的(主观)概念,所以也没有得
失的(主观)概念。
由于没有得失的幻扰,菩萨这时已经开悟,于是菩萨恒于菩提、精进勇猛、求欲速证,
...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48 就翻译的角度来看,这个要好很多。。BTW, 最后的咒语一般都是不翻的。。 |
|
|
w****g 发帖数: 570 | 50 不客气, 您平时不常来我们版吧。欢迎常来做客。。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