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9 发帖数: 1285 | 1 一针见血,一点不含糊,把美国时弊扒开晾着,真汉子。 |
|
s********c 发帖数: 367 | 2 这是什么逻辑
政策与时弊肯定有一定脱节,多多少少每个社会都会
但是你不能说有脱节,就不用管了,不用赶了,因为永远都赶不上
那就例如,当网络上有盗版下载的时候,你说,不用立法管了,肯定会越管越多,一个
道理 |
|
f******o 发帖数: 706 | 3 杂文的智慧与狡黠
今天,杂文专栏在中国传媒的覆盖率比任何时代都要密集。这一
方面是政治开明、言论自由、舆论重视、百姓欢迎的结果,另一方面
也是贪污腐败现象经久不息并不断引起公众关注和反思的产物。应该
说,杂文这种有锋芒有见地的文体的昌盛,是一件悲欣交集的事:悲
的是杂文所指,欣的是杂文所在。
但是仍有不止一个人说,现在远不不是杂文的时代了,或者说杂
文的时代从鲁迅之後就一去不复返了。鲁迅笔下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
,而今天的杂文家和杂文作者笔下的杂文是什么呢?今天读者眼中的
杂文又是什么呢?
一位杂文家私下里向人传授杂文的写作真经,他的杂文写作原则
是‘八写八不写’,全是针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个人立场选择:写远不
写近、写外不写内、写下不写上、写虚不写实、写古不写今、写热不
写冷、写众不写寡、写短不写长。
他的所谓‘八写八不写’,实则‘八骂八不骂’:骂外地不骂本
地,骂外省不骂本省,骂级别低的干部不骂级别高的干部,以某某的
方式骂而不指名道姓字真句凿地骂,借古讽今而不直指时弊,痛打落
水狗而不敢动那些藏身幕後的黑手或仍居高位的贪官,批判中国人集
体无意识的现象而不专指某某人某某案,骂得点到为止 |
|
发帖数: 1 | 4 首页-中国侨界
美国华人的历史贡献与反美华工禁约文学的产生
文、图/ 林明江
十九世纪中下叶,美国华工对开发美国西部和修建横贯美国东西部大铁路作出了卓
越贡献,在美华人和美国其他各族人民共同造就了今日高度发达的美国经济和社会文明
。但在美国历史上,华人遭到了不平等对待,深受歧视与排斥。从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
的《排华法案》到1904年美国政府要求续订《北京条约》,许多排华运动大都是由美国
政府主导的,这不能不引起海内外中国人的愤怒与反抗。就在美国政府向清政府提出再
次续订《北京条约》时,海内外中国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不但共同
抵制美货,还通过文字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本文着重介绍美国华人的历史贡献和悲惨遭
遇,以及反美华工禁约文学的产生与影响。
美国华工的历史贡献
1820年,美国移民局就开始将来美华人记录在案。1848年,3位华人抵达旧金山,
1849年和1850年,又分别有323人和450人到达旧金山。至1860年,在美华人多达30万人
。接二连三的排华事件的发生,使在美华人人数不断减少,1880年人口普查时,华人只
有105465人,占美国总人口的... 阅读全帖 |
|
d***t 发帖数: 133 | 5 评田方萌先生《香港学术界为何如此保守?》
BerkeleyWolf
文人自是相轻。看罢田方萌先生的洋洋洒洒痛析时弊的大作,不禁要莞尔。
且不说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谓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如何,
就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比较,老狼看了大不以为然。
田先生曾在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读过两年书。说到底,科大的精华在于
理工科和商科。这个社会科学部能否代表科大,田先生的切身体会是要打很
大的折扣的。
至于田先生可怜孤岛香港在学术大牛图上所泛出点微光,其实大可不必。区
区弹丸之地能泛点光,应该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以此一孤城之力,要比彼等
英美日一国之雄,显然有失公允之心。试问此图之上,相同面积的旧金山湾
区,是不是就伯克利城才能发出点微光呢?
田先生说“由于语言和制度上的双重仿效,香港高教机构在殖民时代逐渐成
为西方学术界的附庸(附庸一词并无贬义),其资历认证和研究经费都有赖
于英语世界。”试问,这个所谓的英语世界,是不是就是国际学术圈?难道
我们的科研成果,不以得到世界学术圈的认可为荣,反而以之为耻吗?一个
优秀学者的资历认证,是需要放到世界舞台(也就是所谓的英语世界)上去
的, |
|
s*****a 发帖数: 2006 | 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Joke 讨论区 】
发信人: saitama (Tamama), 信区: Joke
标 题: 寺庙里的那点荡事儿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pr 18 00:57:50 2011, 美东)
【师傅,你知道我在想谁么?】【昨天那个女施主。
】【你怎么知道。】【我也在想。】【那你怎么睡得着?】【那是大方丈的闺女,想也
白想。】
【师傅,想必我在庙里呆不久了,我怕我控制不住自己。】【还想她呢?】【嗯。
】【那就别控制了,为师传你一套***经。】【你怎么不用?】【此经一生一念,一念
一缘,我已经有你师娘了。】【我靠,那我还是等等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吧。】【操,
没用,都会腻的。】
【小和尚,听说你喜欢我?】【不好说喜欢,只是看见你会乱】【听说你还想娶我
?】【不好说想娶,只是想永远和你在一起。】【妈逼,油嘴滑舌,你丫天秤座的吧?
】【阿弥陀佛,心直口快,女施主别不是天蝎的吧?咱俩正合】【合你大爷,你们佛门
弟子还信这个?我爹怎么带的队伍。】
【师傅,为什么咱早上要敲钟啊?】【因为我们没养鸡。】
【师傅,你什么时候教我武功?】... 阅读全帖 |
|
t******1 发帖数: 404 | 7 美国之音记者: 许波 2010-11-20
以讲真话和针贬时弊而闻名海内外的[炎黄春秋]最近再次面临整肃压力。该杂志的负责
人希望能以合作的态度处理有争议的问题,并希望有关当局从政府形象的角度考虑,对
于“发出一点异见”的刊物采取宽容态度。
香港明报引述[炎黄春秋]常务社长、总编辑吴思的话说,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分
别派官员找[炎黄春秋]的上级主管部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谈话,提出三点意见:第一
,社长杜导正年龄大了,要退;第二,最近杂志每期都有一些违规文章,要解决;第三
,要求主管主办单位拿出具体整改措施。
据报导,当局所说的“违规”文章包括杜导正撰写的“民主不应有姓社姓资之分”,文
章评论了当代中共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政改话题。已故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谢韬的遗
作“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则探讨了中共党史和共和国史的一些重大问题。
*办刊宗旨:力图还原历史真相*
1991年创办的[炎黄春秋]屡屡发出力图还原历史真相,推动党内变革的“异见”,不时
出现一些与“主旋律”不同的杂音。总编辑吴思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炎黄春秋是
一个历史性刊物,所研究的对象是近现代发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阅读全帖 |
|
q***6 发帖数: 5654 | 8 是,他是揭露了很多时弊,在四十一炮里,他几乎把所有在肉类加工上可以做的猫腻都
写了出来,加水,注射福尔马林,苏丹红,敌敌畏等等。我也不想去深入,但因为他的
书和我的生活距离太遥远,不深入没办法写读后感啊。。。看来还是我的功底太差啊 |
|
C********o 发帖数: 5368 | 9 其实这个小品还是很针贬时弊的. 估计许多人看了可能都怕说的是他/她. 呵呵.
赞一下U密的创作组.
我们不禁把目光转向了和U密一向不共戴天的OSU... |
|
m**o 发帖数: 5261 | 10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日期:2011-12-22 作者:莫砺锋 来源:文汇报
■莫砺锋
四个月前,我曾以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名义,为郭维森先生拟了一副挽联
:“金山江浪,锺岭松涛,试问英灵何往;屈子高风,史公亮节,已知毅魄谁归。”联
虽做得质木无文,但对逝者生平的概括是准确的:郭先生生于江苏镇江,十八岁考入南
大,四年后毕业留校任教,直到八十岁辞世,都在南京大学工作、生活。郭先生的学术
研究领域虽然相当广阔,但他用力最勤的则是《楚辞》和《史记》,他最为敬仰的两位
先贤就是屈原和司马迁。
我是在1979年秋考取南大研究生后认识郭维森先生的,当时觉得他是一位意气风发
但又十分严肃的中年老师,不免心存畏惧,很久都不敢主动前去请益。但几年以后,这
种情形就结束了。1982年初,我开始跟随程千帆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学位制度创建
伊始,程先生对于培养博士生也没有经验,他决定采用集思广益的办法,邀请周勋初、
郭维森、吴新雷三位老师为助手(那时南大还没有实行副导师的制度),组成了一个博
士生指导小组。于是郭先生... 阅读全帖 |
|
S******0 发帖数: 1183 | 11 忽然有一天,想到自己正在经验的一些生活插曲,可以用【喜欢你】串起来,串成一部
生命咏叹调。
随即从YouTube翻出《喜欢你》这首多少年前的歌,未曾播放,心弦已被记忆的手撩拨
,而熟悉的旋律响起时,人仿佛被神来的强电流席卷,震颤的感觉汹涌澎湃在心中。。。
于我,这首歌并不连着某个人。因之,在岁月历练之后,才萃取出玛瑙般的琼浆;因之
,关于这首歌的缘起,及今生和将来,才有了恁多故事,好长,好长。。。
在回溯前尘种种之前,请让我诠释这个喜欢的“你”,所指为何。它并非如歌中所唱那
样,是一个人。这个”你“,在我的心中,是院里开着或将开的花,是左邻右舍的人家
,是镇日啼鸣的鸟,是流年里匆匆流逝的光影,是你、我、他、她。。。
缘此,当我落笔,摹写一个个稍纵即逝的幻像瞬间;当你浏览,目光扫过《喜欢你》字
样,我希望,这一句拉长放缓了的,且一遍遍重复的”喜欢你“,是家驹那如酒的歌喉
发自心腔的呼号,在你耳际回荡,让你的身心,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呐喊而唱和、而
舞动。。。
是的,喜欢是要情深深火烫烫唱出来的。
黄家驹的歌。对于懂他爱他的人来说,是一种不言自喻的语言,是握手拥抱的前奏,是
他乡成故乡的气... 阅读全帖 |
|
g****n 发帖数: 3313 | 12 因为想枕边时弊,所以对话有些怪怪, 居然通过了审查....... |
|
z******a 发帖数: 5381 | 13 你既然领头,就要痛陈时弊,凝聚民意
指望民意自然支持你,恐怕没那么容易哈 |
|
s****u 发帖数: 1433 | 14 这两件事情是前后脚发生的,我在关注之余想到了这么一个问题。
美国的政治,怎么总是在讨论分饼?不是说分饼不重要,但是
当人民把大量的政治资源投入到分饼这种零和游戏之中,就不会
有很多智慧去思索如何烙饼了。
再看看中国人大政协提出个各个议案,那都是针对经济发展和
解决时弊问题的,很少花费这么大的力量讨论分饼问题。
看中国人大的议案让人感觉欣欣向荣,看SCA5的争吵,让人
非常沮丧。
这就是我的感觉。 |
|
H**********k 发帖数: 2158 | 15 响应号召关心一下吃的,不能
一天到晚迷股票么。
=====================
坚硬的稀粥
我们家的正式成员包括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婶婶、我、妻子、堂妹、妹夫
,和我那个最可爱的瘦高挑儿子。他们的年龄分别是88岁、84岁、63岁、64岁
、61岁、57岁、40岁……16岁。梯形结构合乎理想。另外,我们有一位比正式
成员还要正式的不可须臾离之的非正式成员——徐姐。她今年59岁,在我们家操持家
务已经40年,她离不开我们,我们离不开她,而且,她是我们大家的“姐”,从爷爷
到我儿子,在徐姐面前天赋人权,自然平等,一律称她为“姐”。
我们一直生活得很平稳,很团结。包括是否认为今夏天气过热,喝茶是喝八块钱一
两的龙井还是四毛钱一两的青茶,用香皂是用白兰还是紫罗兰还是金盾,大家一律听爷
爷的。从来没有过意见分歧,没有过论证争鸣相持不下,没有过纵横捭阖,明争暗斗。
连头发我们也是留的一个式样,当然各分男女。
几十年来,我们每天早晨六点十分起床,六点三十五分,徐姐给我们准备好了早餐
:烤馒头片、大米稀饭、腌大头菜。七点十分,各自出发上班上学。爷爷退休以后,也
要在... 阅读全帖 |
|
u**c 发帖数: 17972 | 16 杨恒均
----就我的一段经历和思想变化与青年网友交流
我为什么不删除愤青们的留言
今年三月份在国内和讯网站开了第一个博客,九月份又在网易开就了第二个博客。在这
两个博客上,我写了一些评论、杂文和日记,我以前只写过小说。在读者和网站管理员
的支持下,两个博客都还热闹。
青年网友中很多是认同我的观点的,这让我大喜过望,但也有不少网友无法接受我的观
点,特别是对我文章中处处批评中国大陆政治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表示不理解甚至反感
。支持和反对我的网友在我博客留言中也就形成了旗帜鲜明的两极:支持的相见恨晚,
赞扬有加----有些过誉之词让我都不好意思;反对的慷慨激昂,口诛笔伐,有些更是竭
尽侮辱之能事。至于我,当然不能免俗,自然也是对赞誉的沾沾自喜,对批评的心有不
甘和心有余悸,但我得私下承认,批评的留言往往让我过目难忘。
不少读者的批评确实值得我揣摩和深思,有些弥补了我经历和认识不足造成的缺陷,我
在这里表示衷心感谢。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批评和攻击完全是无厘头,其中大部分是一些
青年网友,一看到我批评中国的文章甚至标题就义愤填膺,激起了平时深藏难露的爱国
热情,对我一通攻击甚至辱骂。看过我博客留言... 阅读全帖 |
|
s*****p 发帖数: 5342 | 17 没觉得侯大师有多逗,马三立友的缎子海挺嗝的
相声本来就是嘲讽时弊,郭德刚之前那帮人说了人家解放前和文革十多年,最后还整出
个歌颂型相声,差点没吐了。现在明白的像王子健,嘻哈啥的才还原了相声本来面目。 |
|
f******a 发帖数: 211 | 18 8月1日下午7点钟急急忙忙赶到FAIRVIEW MALL,近日红遍多伦多的话剧《我和前妻谈恋爱》正好开演。说实话,我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过话剧,从来没有在剧场看过。总的印象是话剧比较夸张做作,跟电影电视剧无法相比。如果不是邻居给了免费票,我们大概也不会自己掏钱买票去看。但是,现场看了以后,却使我对话剧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我认为,近年来大红大紫的小品应该是话剧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现代人时间紧生活节奏快,因此对浓缩精炼而又诙谐幽默的小品情有独钟。再加上以赵本山为首的艺术家们为小品注入了二人转等浓郁的乡土气息,使得小品比话剧更加贴近生活,针贬时弊,成为每年春晚不可或缺的重头戏。相比之下,话剧却有点曲高和寡,成了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
观看了边红丽等艺术家们演出的《谈恋爱》,多多少少使我改变了对话剧的不正确认识。一块舞台,两个小时,四位演员。就是在这样有限的时空设备和人员环境中,他们演绎了一曲让观众时而紧张,时而捧腹,时而痛快淋漓,时而又荡气回肠的都市恋歌。两个小时的演出一气呵成,绝无拖沓冗长的感觉。台上的演员们倾力演出,台下的观众也非常投入。顺便提一提演出时的一个小小意外:当演员在台上说了一句“ |
|
m******h 发帖数: 5753 | 19 笔尖犀利,针贬时弊,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好文。 |
|
v*******l 发帖数: 5042 | 20 “三姨者,鲁中大儒,北美高隐也!传奇大坝之缔造者。口吐珠玑,腹罗锦绣,虽无徐
儒来下陈蕃之榻,却有文光可射斗牛之虚也!叹屈身于美帝,诚如伏枥之骥,纵有千里
之志,而奈缚手缚脚,无所可为。随效太公,垂丝绦与碧水,以解怀才不遇之郁闷。”
“鱼版说鱼”,其实很狭隘!看看三姨的文章,那时跟你交流的那是全方位的东西:好
山好水好鱼、生活家庭、自然环境、故乡风土、职场现象、实事时弊、养性修身。。。
记得的是淡泊随和的真性情,而不会记得他哪次钓鱼多牛逼。 |
|
C*****e 发帖数: 23 | 21 楼上这位是不是头脑过热。
阿根廷足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马拉多纳对阿根廷的爱有适马直接关系?
最后还你们这代阿米欠他的,乖乖隆个咚,马拉多纳先生认不认识你谁啊,忽然就有人
,还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中国人,跳出来倒贴说欠他的,还说的信誓旦旦情真意切就差没
声泪俱下
足球不就是个game,玩玩儿看看图个happy就成了,干吗搞得信誓旦旦或情深似海或仇
深似海,好像邪教信仰似的。足球本来应该是快乐的,但现在论坛上经常充斥的是口水
骂仗,很大原因就是被所谓极端死忠的一些球迷给破坏的:凡自己支持喜欢的球队或球
星,即使踢得差表现得差,也不许别人说它不好,祖国母亲也没见他这么捍卫过,倒肯
为了一个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这个星球上存在的某外国球队球星对同一论坛上的说着同种
汉语的球迷粗口相向
。(这几句不是说楼主,延伸发挥下针砭些时弊情况)
还有,动不动用球盲或自己xx年球龄老球迷自居来压人的行径也十分令人看不惯。看球
早就牛哄哄啊,看球早就对球理解认识比别人伟光正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大家最
好就事论事,说事论理,平等交流,不要动辄搞什么我xx年开始看某某球队,你xx后的
吧之类除了显自己没水平装大瓣儿蒜外没 |
|
x**w 发帖数: 7947 | 22 问题20年前明眼人就看的很明白了。20年后还是这样。日本人韩国人看见问题就改了;
我国球迷就骂20年,没人理。
=======================
前 言
1993年,举国上下都在热盼当年6月的世界杯外围赛,坚信施拉普纳能够带领中国
队冲出亚洲。而我基于对我国少儿足球基础的了解,对此不抱任何希望。
当时和毕熙东、汪大昭、苏祥新、王俊共同在足球报开《京华新村》专栏,编辑让
重点写国家队,我有意反其道而行,5个月连发9篇文章,不提国家队,只讲青少儿,系
统地分析了我国少儿足球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18年过去了,这些问题有些已经改了(很少),有些仍然存在,有些曾经改了现在又
有地方在恢复——如呼吁搞全国比赛,如从小学就掐尖子搞三集中等。我最担心的就是
,有些人借着从上到下开始重视少儿足球的好形势,又拾起过去导致中国足球基础崩盘
的那些歪招,再走已被证明是失败的老路。
中国足球从少儿这块走上正路以后计算,最少要15~20年才可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如果不走正路,就只能向后顺延。
让更多的人了解正路,别重回老路,这就是我重发这些旧作的原因。
重整河山待后生
1993年1月18日
中... 阅读全帖 |
|
J********i 发帖数: 50662 | 23 《纽约时报》3月2日刊登《中国相声现状考》一文, 郭德纲被“点名”表扬。文中指出
,中国相声艺术正被政治边缘化,而郭德纲的相声以讽刺时弊为主,深受听客们的喜爱
。
以下为《中国相声现状考》(‘Who's on First?’Finds a Home in Chinese Clubs)
译文:
北京——夜幕降临,郭德纲带着墨镜,大摇大摆地走进剧院,几名衣着光鲜的男随从紧
随其后,他被请到了后台一间高雅考究的私人餐厅。一俟落座,立刻成为全场的焦点。
从外地赶过来的朋友们纷纷向他呈上好礼,有美酒佳酿,有珍稀菇菌,也有一些艺术品
。
我们本可以把这种场景当做是中国版《教父》中的一幕,然而,相对于考利昂老头子(
Don Corleone)来说,郭先生更像是中国的瑞奇·热维斯(Ricky Gervais,注:英国喜
剧明星,以毒舌著称)。
郭先生是一名相声演员,在中国,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最近正逐渐复兴,而这在很大程
度上得益于郭先生在舞台上精彩诙谐的表演。由于郭先生的表演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和
中年观众加入原本老年化的相声听众群,中国媒体将郭德纲誉为“中国相声界的救世主
”。
这种正在逐渐恢复活力的... 阅读全帖 |
|
v******y 发帖数: 4134 | 24 第一集为巴尼感动了一点点。还有头一次发现STAR WAR原来对美国小孩也是同样的有吸
引力呀。
第二集好象在讽刺时弊,把银行作为一个讽刺对象。本来嘛,上一季都已经在讽刺使用
信用卡了,银行被拿出来恶搞是迟早的事儿,不知道下一回合会不会还把房子的事儿也
扯进来,对了,上一季已经开始了。
发现ROBIN变黑了,是不是夏天出去晒了太阳变成这个样子,比她上一季从南美归来还
要黑 |
|
D******6 发帖数: 6211 |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ader 讨论区 】
发信人: Doha2006 (花猫), 信区: Reader
标 题: Re: 韩寒,一个高中学历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24 18:32:32 2010, 美东)
是,韩寒有几样我喜欢。第一,他的文字活,说明他真的是读了不少书,他自己说他大
概古今中外读过很多书。第二,他有勇气说真话,不打官样文章,太难得了,很多人上
学上的思维都怪了。他写的小说三重门——我始终没有弄清楚这三重门是什么意思,虽
然中学生早恋的故事还很稚气,但是文字活,写得很好看。我喜欢活的文字。很多写小
说的,的确写得故事人物清晰,但是不活,也没有特点。他博客上那些抨击时弊的也写
得挺有趣的。
但是,我记得他以前特别激愤地批评教育制度,说除了搞科学的,学数学没有用,言过
了,数学对搞经济的也有用啊。很多很多行业都有用的。所以,他非常独立特行地不肯
上大学,我觉得作为作家,他失去了体验大学生活的一个经历。不过,他也许更喜欢赛
车,作家也许是副业。或者,在很多人看来,上不上大学也无所谓。
他还说他看了孔庆东的北大217楼什么的,觉得他本来想写那 |
|
z*i 发帖数: 58873 | 26 放在一起没什么不合适啊,比较文风么。
诚的标准很简单:
文章写起来是为了帮助,即便写的是丑恶现象,
文字读起来能感觉阳光,即便是批评时弊黑暗。
文章的诚意跟美人的气质一样,骗不了人。不是靠逻辑判别的,而是靠主观感受的。感
受不到,也没什么办法。
立? |
|
D******6 发帖数: 6211 | 27 是,我在国内看过的谈话节目,就崔永元的好看。不过,他位居中央台,是不敢也不能
随便批评时弊的吧。他写的自传什么的我也看过,印象不深了,文笔远没有韩寒的天蓝
年代好看,哈哈。
我不知道他后来怎么会抑郁。。。事业如日中天反而抑郁了。。。一般都是不得志的人
容易抑郁么。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段他和另外一个女主持人谈话黄西的,觉得那段节目有点做作了。 |
|
C***3 发帖数: 2226 | 28 韩少连瞄都不会瞄她,到了真扁时弊的时候,韩少已经一览众山小了。中国人民就是需
要这个样的人儿。。我也在买提上看到有的女孩为了出名,批评中国的老百姓吃狗肉,
这就未免有点抓小放大乐。。 |
|
e*******c 发帖数: 2133 | 29 咳,就开头说了句那事,主要还是看老头怎么针贬时弊。话说,我现在正在跟威廉。错
误同学一块做一项目,他还认识你 |
|
s**i 发帖数: 4448 | 30 我感觉其实他是写历史和现实,魔幻下空间大些,好像玩笑通常是心声的载体,避免说
者和听者的尴尬。
去掉魔幻就是伤痕控诉直贬时弊了。
剥去传奇的面纱,就是东北高密乡的百年苦难史。
说实话感觉评价是不是过了。 |
|
o********l 发帖数: 677 | 31 那书俺没看过,看了封皮觉得太腻,俺的血脂又有点高,怕血管爆掉,所以没敢看....
..
莫言的体制内地位是由他作协副主席的身份决定的呀。
目前国内发言的规则是,不在于你心理是不是支持土共或者你说的话是不是在批评土共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说的是否针要害和你是否付诸行动,只要避开这两点,即使你是在
骂土共的八辈子祖宗,但只要你不针对要害、光说不练假把式,那土共就拿你当魏征之
类谏臣,比如擦边球高手韩寒,车照开、妞照泡,优哉游哉。所以莫言进体制内、针砭
一下过去时的时弊都没问题。
反过来要是你态度恭敬有礼但内容直指要害,并且付诸行动,那你就象刘晓波一样等着
领和平奖吧。
国内很多文科搞社会、哲学研究的,很多话题都是非常有刺激性的,但只要不象社会传
播,忽悠群众,就没啥问题,所以才有那么多专家学者在那里念葬经... |
|
w***r 发帖数: 7173 | 32 这一两年有点空闲时间,所以开始读一些英文的小说。当然是从经典名著开始的,这类
书的Kindle的版本通常也是免费的。一段时间下来,数了数也大概读了有一二十本了吧
。最喜欢的作者要当推马克吐温和迪更斯了。两个作者基本上是同一个年代的吧,一个
在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个在美国内战前后的美国。一个以文笔华丽,情节构思错宗复
杂为著称。一个以幽默诙谐为人所称道。但吸引的我其实是这两个人笔下的孩子们。
对于人近中年的我来说,似乎不再热衷于那些热情豪迈,致力于改变社会,真砭时弊的
小说。我好象更感兴趣的是从孩子的眼里来看世界,然后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种种经历和
对事情的看法。马克吐温和迪更斯的小说恰好符合了我这个口味。是的,这些书都是一
两百年前出版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今天有天壤之别,但是一个人的成长的经历,人间的
冷暖却是没有时间的区别。仔细想来,这两位大家笔下的孩子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也
许,正是从这些小说中的人物中你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吧。
1.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 Tom Sawyer 可能我最喜欢的孩子了。他是个孤
儿,但抚养他的aunt 对他很有爱。所以... 阅读全帖 |
|
l**a 发帖数: 5175 | 33 林昭——漆夜中华一点萤,其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芒,烛照后人且薪火相传。
林昭是通过亲朋好友的追忆文章,互联网的传播,特别是胡杰拍的记录片《寻找林昭的
灵魂》,靠着民间顽强的力量、逐步为人熟知。
林昭 (网络图片)
从右派到反革命
1954年,林昭以江苏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这位清秀的江南才
女,弱柳扶风、吴侬软语、一身诗意、文采飞扬。课余除了阅读大量的线装书外,林昭
还担任文艺校刊《红楼》的编委,同学们都叫她“红楼里的林姑娘”。
57年反右,她公开为同学张元勋等辩护,也被打成右派。几乎所有的人都检讨了,唯有
林昭坚不认罪。谁也没想到,这个纤柔的林妹妹竟是55万右派中最桀骜不驯的。
为“大跃进”民不聊生而忧心如焚,她与兰州大学右派学生张春元、顾雁等筹办了针砭
时弊的油印刊物《星火》,提出要在中国实现一个和平、民主、自由的社会。她不仅发
表诗歌(《普罗米修斯受难的一日》、《海鸥之歌》),而且把文章寄给各地党政干部
和民主党派负责人,期望他们能正视人民的苦难,遏止极左政策。1960年10月,林昭被
捕入狱。
患肺病的林昭62年3月保外就医,眼见大饥荒肆虐、饿殍遍野,她和苏州的... 阅读全帖 |
|
e***d 发帖数: 8248 | 34 赞,最后一段针砭版上时弊,属于无心插柳,哈哈。 |
|
M****o 发帖数: 7045 | 3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纵笔肆狂言 纵笔肆狂言
7/7/2013, 于橡树岭
1
近日闲暇,不觉又信步至郊外河边。清溪澹澹,远岫霭霭,一郡风雨,此地独徘徊。时
见一丛丛野草花,细雨中独自傍水而生,也无人惜,从教坠去,开也自在,谢也寂寂。
倒是百虑渐空——不,我并没有想起王维,没有想起“空山新雨后”,没有想起“胜事
空自知”,也没有想起“山中发红萼”。这些极致纯美的,那么明朗纯粹;与我现下之
倦倦郁结,乃至冷淡萧疏相去略远。
回家后,煮杯热茶,默默听雨打幽窗,晚凉天气,不期而然,就念起: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
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就好象,这些句子,原本就住在我心里。虽然我没有什么“山中客”好念的。然而,总
有那么点点若有所失,颇为惆怅,却不凄凉;似有心动,却无执著;若欲开解,终又郁
郁;——就是这么似淡非浓,似悲非伤,若忧而郁,亦即亦离,飘忽却又实在。如此种
种,在韦应物笔下,一一现来,却又从容淡然。
2
有的人写诗,是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对形式的完美追求也好,对“志”或“道”的
寄托也好;有的人写诗,是为了求取功名,或者博取名声;有的人写诗,是为了体验俗
世之... 阅读全帖 |
|
S******0 发帖数: 1183 |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anDiego 讨论区 】
发信人: Sande710 (SD主妇), 信区: SanDiego
标 题: 【喜欢你】家驹的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17 11:23:05 2015, 美东)
忽然有一天,想到自己正在经验的一些生活插曲,可以用【喜欢你】串起来,串成一部
生命咏叹调。
随即从YouTube翻出《喜欢你》这首多少年前的歌,未曾播放,心弦已被记忆的手撩拨
,而熟悉的旋律响起时,人仿佛被神来的强电流席卷,震颤的感觉汹涌澎湃在心中。。。
于我,这首歌并不连着某个人。因之,在岁月历练之后,才萃取出玛瑙般的琼浆;因之
,关于这首歌的缘起,及今生和将来,才有了恁多故事,好长,好长。。。
在回溯前尘种种之前,请让我诠释这个喜欢的“你”,所指为何。它并非如歌中所唱那
样,是一个人。这个”你“,在我的心中,是院里开着或将开的花,是左邻右舍的人家
,是镇日啼鸣的鸟,是流年里匆匆流逝的光影,是你、我、他、她。。。
缘此,当我落笔,摹写一个个稍纵即逝的幻像瞬间;当你浏览,目光扫过《喜欢你》字
样,我希望,这一句拉长放缓了的,且一遍遍重复的”喜欢你... 阅读全帖 |
|
a*o 发帖数: 25262 | 37 鲁迅是中国20世纪初最受人尊敬的作家之一。出自他笔下的一个说法,最近在网络评论
中被用来指代中国有钱有势的阶层。
北京——又一次,鲁迅作品为中国的时弊贡献了一个流行语。鲁迅是20世纪早期的作家
,曾对革命前的中国社会秩序进行过尖锐批判,因此即便他本人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还
是在共产党支持的名流俊士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赵家人”出自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最近几周,它再次流传,成为用来讽刺
中国权贵的蔑称。
当一篇题为《门口的野蛮人,背后的赵家人》的文章开始在网上流传开来时,这个词也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没有署名,讲述的是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万科公司最近试图
抗击其第一大股东——地产与保险集团宝能——发出的恶意收购要约的事情。
万科于12月18日将股票停牌,称希望进行资产重组。外界普遍认为此举旨在减少宝能的
持股量,阻止其收购企图。万科董事长王石称宝能为“野蛮人”,同时万科欢迎另一股
东安邦保险增持股份。
这篇文章的标题中的“野蛮人”指宝能,“赵家人”指安邦。这是一个信号,表明安邦
的背后有共产党权贵阶层撑腰。安邦董事长吴小晖娶了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外孙女。在
安邦的董事会名单中,还有... 阅读全帖 |
|
a*o 发帖数: 25262 | 38 鲁迅是中国20世纪初最受人尊敬的作家之一。出自他笔下的一个说法,最近在网络评论
中被用来指代中国有钱有势的阶层。
北京——又一次,鲁迅作品为中国的时弊贡献了一个流行语。鲁迅是20世纪早期的作家
,曾对革命前的中国社会秩序进行过尖锐批判,因此即便他本人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还
是在共产党支持的名流俊士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赵家人”出自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最近几周,它再次流传,成为用来讽刺
中国权贵的蔑称。
当一篇题为《门口的野蛮人,背后的赵家人》的文章开始在网上流传开来时,这个词也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没有署名,讲述的是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万科公司最近试图
抗击其第一大股东——地产与保险集团宝能——发出的恶意收购要约的事情。
万科于12月18日将股票停牌,称希望进行资产重组。外界普遍认为此举旨在减少宝能的
持股量,阻止其收购企图。万科董事长王石称宝能为“野蛮人”,同时万科欢迎另一股
东安邦保险增持股份。
这篇文章的标题中的“野蛮人”指宝能,“赵家人”指安邦。这是一个信号,表明安邦
的背后有共产党权贵阶层撑腰。安邦董事长吴小晖娶了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外孙女。在
安邦的董事会名单中,还有...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332 | 39 鲁讯的文章砧贬时弊,还是有特色的,也就有一定的局限。不知你说的那些优秀文章可
有什么推荐?
主。 |
|
s**********o 发帖数: 14359 | 40 如果你看过罗大佑在中国最强音上训斥人的样子,大概就会对他的性格有所认识
他是那种比较死板,讲究忠孝儒家思想的人,什么都要守规矩,尊老爱幼,
音乐其实也如其人,比较死板,严肃,精神束缚之下,很难有自由的创作。
也许在台湾转型的时代,他赶上了,褒贬时弊,加上儒家思想,对了中国人的
胃口,但看他的每一首歌曲,比如童年,虽然很形象,但不比外婆的澎湖湾更童年。
闪亮的日子,其实也就跟玻璃心差不多。明天会更好,跟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持平。 |
|
a***u 发帖数: 4334 | 41 我在北京大学三十年(一)
作者:谢宁
(2014-12-17 10:26:30)
这是迄今为止,我在自己博客里转发的唯一一篇他人的作品,是我一个好朋友写的一篇
长文。这个好朋友在北大学习、工作、生活了三十三年,其中二十九年是在北大历任最
高领导人身边和北大学校党委核心机关任职,因此他对北大三十年来的成长历程、演进
步伐、发展脉络历历在目,如数家珍;对北大三十年历届领导人的所作所为、颠三倒四
、秽迹劣行洞察入微,铭记于心;对北大从一个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圣地最终蜕变成为
八卦新闻笑柄的堕落过程了如指掌,铁证如山。因此,由他来为北大和北大领导人立此
存照,言之凿凿,辩无可辩,堪称信史。
也许在不明真相的外人看来,值此乱世,北大还不失为一个象牙塔。但是北大人自己知
道——当然除了本文作者,大家都“皇帝的新装”——,燕园只有西门外两个石狮子是
干净的了。对今天北大的肮脏,九十年代初以来的历届北大领导人负有不可逃脱的罪责
。这些领导人在倒行逆施、祸校秧学的时候,肆无忌惮,利令智昏,全然不记得中国的
古话“人在做,天在看”。他们更全然不知道,他们的作恶一直在被一双锐利的眼睛一
滴不露地注视着、记录着... 阅读全帖 |
|
B**********y 发帖数: 3855 | 42 这个电影是顺着另外一个楼里《心迷宫》,在油管上看到的。
几个演员表演很不错,特别是秦海璐和刘易祥。故事有点黑色,来自刘震云的同名原著。
电影虽然是2008年上演的,放在今天倒是非常应了时弊。 |
|
B**********y 发帖数: 3855 | 43 这个电影是顺着另外一个楼里《心迷宫》,在油管上看到的。
几个演员表演很不错,特别是秦海璐和刘易祥。故事有点黑色,来自刘震云的同名原著。
电影虽然是2008年上演的,放在今天倒是非常应了时弊。 |
|
S*****a 发帖数: 1117 | 44 看了觉得一般,也许有讽今的意味,也不知是不是导演的本意,或许只是暗合时弊。有
的人也许觉得电影残酷的还不够,但是我也觉得丑陋灰暗负面无奈麻痹批判之外还应该
衬托美好唤起希望。 |
|
r****r 发帖数: 1693 | 45 没错,相声本身绝对不过时,就像美国的脱口秀。但它的精髓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针砭
社会时弊,调侃无奈人生,让人在一笑中,产生共鸣,得到幽默的力量。现在的相声不
利于构建河蟹社会,所以只能编些不知所云的的包袱,看着都累得慌。按马三立先生话
说,这种相声还不如演员上台直接拿盆水浇身上逗大家乐来得实在。
89 |
|
r****r 发帖数: 1693 | 46 没错,相声本身绝对不过时,就像美国的脱口秀。但它的精髓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针砭
社会时弊,调侃无奈人生,让人在一笑中,产生共鸣,得到幽默的力量。现在的相声不
利于构建河蟹社会,所以只能编些不知所云的的包袱,看着都累得慌。按马三立先生话
说,这种相声还不如演员上台直接拿盆水浇身上逗大家乐来得实在。
89 |
|
r****y 发帖数: 26819 | 47 楼主不是说我吧,转载的。
要说原文作者,还有一篇影评在这里:
http://dajia.qq.com/blog/355135078509289
老男人的一场集体意淫
—— 中国电影里的流氓竟然快六十了
当今中国,冯小刚一定是唯一一个,坚持不懈用年近六十的老男人做男主角,坚定不移
地在各种轻松喜剧中扮演大众情人的老导演。《私人订制》是部毫无疑问的烂片,这事
谁都看得出来。老实说观众花钱买票进去,也没人想着能看一出精彩的电影,无非是周
末吃完饭好无聊,大冬天除了电影院暖和哪儿也不想去。
我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去看一个近年来国产喜剧的新模式,由各种网络笑话组合成的段
子电影,没想到中间还是没坚持下来。当葛大爷又一次,以浑不吝的姿态调戏片中的助
手璐时,实话实说,我崩溃了。据说不少中年人看当年的《非诚勿扰》,也看出许多惺
惺相惜。用王朔的话说:谁没年轻过,但谁都会老。不难看出,王朔,冯小刚,葛优,
这几个老男人,统一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但到了这把岁数,谁也没服老。
世界依旧是这帮老男人的。内心台词似乎是这样的:哥们我当年没钱还迷倒了不少姑娘
,今天家财万贯黄金万两,你们还不统统给跪了?
所...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5601 | 48 作为电影艺术的指标性奖项,奥斯卡应该禁止政治片(历史记录片除外)入围。
多数政治片的基本调调就是针贬时弊,迎合当下的民粹思潮。完全经不起历史时空的大
浪淘沙。
历久不衰的艺术主题其实只有几个:爱情,亲情,友情,人的创造力与破坏力的矛盾。
其他都是浮云。看看莎士比亚就一目了然了。
发奥斯卡给政治片就如同把奥运会主办权给了纳粹德国一样,当时看起来是包容与和谐
的象征,现在看来是joke. |
|
f****n 发帖数: 235 | 49 冯氏的又一部电影淹没在了群众的讨伐口水之中。说实话,这点我是没有想到的。
1.猫眼的放映模式,在影院看还真的有窥视的感觉,确实是一种创新,但个人觉得时间过长,看的欣赏电影的时候有点儿别扭,诺大的个屏幕,只占整个幕幅幅不到1/3左右的面积,恨不得用手去把那个边儿框给他撕开。
2.故事主题与本片意味深长的讽刺,方向有点儿背道而驰,不太对等。有点儿拿着不是当里说的意味,甚至觉得有些官场的官员实属不易。
3.依然是典型的冯氏喜剧,但我现在更想说的是,我认为这是它的题材里边算是不错的一部。至少从整体效果来讲,整个儿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过程,尤其是在后边儿一个小时左右,发自内心的笑声还是有的而且绝不止一次。片子内容讽刺性效果还好,抨击时弊。
4。范冰冰表演的确实很卖力,这一点,看得出来。但与其他作为配角儿的,男演员来讲简直不是一个档次。尤其喜欢张译大鹏的表演,简直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 |
|
g****g 发帖数: 1828 | 50 歌剧(意大利语:opera)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
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也即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1]歌剧首先出
现在17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
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
,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
手负责伴奏,有的歌剧只需一队小乐队,有的则需要一团完整的管弦乐团。有些歌剧中
都会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语歌剧都有一场芭蕾舞表演。歌剧被视为西方经典音乐
传统的一部分[2],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
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
国的让-巴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
世纪歌剧的先河。一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的主流,纵然巴黎吸引了不少
外国作曲家到法国谋生,韩德尔也最终落脚英伦。
而意大利歌剧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剧,直至格鲁克在1760年...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