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_Mao_and_Deng版 - Chris Bramall:中国集体农业再评价(节选)
相关主题
Chris Bramall:集体农业与家庭耕作的对比周家庄农民为保人民公社摁下红手印
Chris Bramall: 中国集体农业的表现小农没有出路
粮食增产的分析阳和平:也谈人性、恶和文革——评Carma Hinton的两个记录片
建国三十年中的毛泽东
毛泽东对西方文化政治的影响论国际斗争中的战争边缘政策 (转载)
一个当事人对农业发展原因的思考 (转载)美国崛起的秘密——从自由贸易到闭关自守(1775—1808) (转载)
“要早知这个情况,就是砍我的脑袋也不搞‘承包’ 啊!”Re: 纪念毛太祖诞辰120周年 (转载)
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中的选举世界上一天有压迫,毛泽东就一天受到诬蔑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工分话题: 农业话题: 集体话题: 集体化话题: 根据
1 (共1页)
w****2
发帖数: 12072
1
http://www.guancha.cn/Rural/2012_08_06_89276.shtml
集体农业是毛泽东时代后期农村发展战略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根据列宁主义指导原则,
希望能够通过“集体化”来动员农村中规模巨大的力量,以此促进增产,为农业机械化
创造条件;机械化的发展能够释放农村劳动力,让更多的人投身到中国迅速发展的工业
部门中去。劳动力是中国农村的主要财富,而集体化的主要功能则是充分使用这项财富
。本章讨论这些毛泽东主义理想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许多文献描绘集体化都非常消
极。然而,即使最为严厉的批评者也已经认识到评估集体化表现的困难。困难之一便是
:如何来衡量好坏?因果关系的问题更是棘手:是集体化本身制约了中国的农业发展,
抑或是营运集体农业的方式存在问题?另外,是否集体农业被解散并不是因为本身不好
,而是由于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
中共最初的解决方案是土地改革。人们希望,通过消除民国时期农业体系里最落后的特
点,如高租金、高利贷、无地农民,而让农业巨幅增产。正如我们在第三章中所看到的
,这些愿望实现了。土地改革减少了不平等现象,提高了农业产量。然而,家庭耕作的
经济政策不能提供长期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过渡性的政策,仅此而已。
毛泽东的看法是,集体化远远优于家庭耕作。他的做法呼应了列宁的著作和思想。列宁
认为,建立大规模的集体农业是实现机械化、扩大灌溉面积的唯一手段。不管规模经营
与生产有多么复杂的关系,中共还是希望通过取消土地的分块化以及为了争取水源而制
造的水渠、边界等造成的土地浪费,由此来增加生产;大型农场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个过程则能为工业部门释放劳动力;此外,土地公有制能够提供集中有效的福利,无
论是确保收入稳定,还是保证身体健康。
在1955年和1984年之间,集体耕作制度有多种形式。然而,经过1960年到1963年(第4
章中讨论)的试验期,直到1963年,集体农业的结构和运营方法才系统地建立起来。
1962年后,集体农业经营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集体农业由三层结构组成: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表7.1)。公社最初是非
常大的,包括约24000人,但在饥荒后,减少到更便于管理的7000人。此后,由于人口
增长、人民公社的规模增加,到80年代初,平均规模有15000人。但是,在行政体系上
,进行基本结算的单位是生产队,负责组织生产、分配工分(和工分的收入)。特别是
在60年代,这种功能有时也在生产大队的级别上开展了。然而根据经验这种做法通常行
不通,因为这几乎取消了工分的价值(工分是根据整个大队的平均计算的)与实际工作
量的关联。1963年的时候,这样的生产大队增长很快。到1981年时,通常包括约三十户
,或者136人。不过很显然,在整个毛泽东时代,生产队是相对较小、容易管理的单元。
第二,顾名思义,集体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土地、耕畜和大型农机设备归集体所有而不是
个人所有。然而,在毛泽东时代的晚期,家庭被允许经营自留地(小菜园),他们可以
自由进行种植,但是人们经常用它来种菜,并提供饲料养猪或母鸡。这些自留地的大小
随时间推移而不同,在激进的时期,他们完全不被允许;然而,70年代末,由于人口的
增加,以及作为反对集体化的活动,自留地的平均规模趋于增加。额外的土地通常被分
配给人口较多的家庭,因此这项措施刺激了人口生育(Potter和Potter 1990: 112)。
第三个特点是,收入的分配基于工分。在一年收获之后,每个工分的价值被确定。当使
用计时方法时,男人每日工分几乎无一例外地比女性要高;当使用计件方法时,男人产
的每件产品的工分要高于女性生产的产品。大多数工人一天获得7至10个工分。在繁忙
的种植和收获时期,一天的工分数目可以到12-15(Hinton 2006),不过这样的时期很
短。在Potter和Potter(1990:120-2)的研究中,1979年一级的男性每天获得10个工分
,四级的女性获得7.3个工分。在一个村庄中,1966年的工分数目范围可以从5至10。但
到70年代初,为避免农民之间的冲突(Unger 2002:86)这个范围已经缩小到了9至10。
值得注意的是,集体农业的工资因时间和地点不同变化很大。在毛泽东时代的后期,集
体农业的社员的工分经常根据他们的性别和对(生产的贡献)而固定。这个量根据他们
的性别和生产情况(计时方法),或按照完成特定的工作量(计件方法)而给定。两个
系统在同一村庄同时出现的情形并不罕见。许多人的工分根据完成工作决定,另一部分
人得工分根据劳动级别给定。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大寨系统经常被使用。每个人的
工分由生产队队员开会决定。这个公开的考绩制度需要工人对于自己贡献有一个自我评
价,然后其他团队成员也进行评估,最终经过讨论决定每个人工分。大寨系统还涉及道
德或思想层次的考虑。它不仅仅根据工作量,也根据对集体事业的投入程度来做决定。
这样,一个较弱的团队成员仍可能收到的较高的工分。大寨系统还有优点是经常举行会
议。在江西高村的实践过程中,考勤员记录每天每人出勤的状况去定粗略的工分。每年
根据技术、力气和态度决定每人的工分数,并添加到考勤记录中。这样每年只决定一次
,极大地降低了评估强度(Gao 1999:61-2)。
w****2
发帖数: 12072
2
http://www.guancha.cn/Rural/2012_08_06_89276.shtml
集体农业是毛泽东时代后期农村发展战略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根据列宁主义指导原则,
希望能够通过“集体化”来动员农村中规模巨大的力量,以此促进增产,为农业机械化
创造条件;机械化的发展能够释放农村劳动力,让更多的人投身到中国迅速发展的工业
部门中去。劳动力是中国农村的主要财富,而集体化的主要功能则是充分使用这项财富
。本章讨论这些毛泽东主义理想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许多文献描绘集体化都非常消
极。然而,即使最为严厉的批评者也已经认识到评估集体化表现的困难。困难之一便是
:如何来衡量好坏?因果关系的问题更是棘手:是集体化本身制约了中国的农业发展,
抑或是营运集体农业的方式存在问题?另外,是否集体农业被解散并不是因为本身不好
,而是由于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
中共最初的解决方案是土地改革。人们希望,通过消除民国时期农业体系里最落后的特
点,如高租金、高利贷、无地农民,而让农业巨幅增产。正如我们在第三章中所看到的
,这些愿望实现了。土地改革减少了不平等现象,提高了农业产量。然而,家庭耕作的
经济政策不能提供长期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过渡性的政策,仅此而已。
毛泽东的看法是,集体化远远优于家庭耕作。他的做法呼应了列宁的著作和思想。列宁
认为,建立大规模的集体农业是实现机械化、扩大灌溉面积的唯一手段。不管规模经营
与生产有多么复杂的关系,中共还是希望通过取消土地的分块化以及为了争取水源而制
造的水渠、边界等造成的土地浪费,由此来增加生产;大型农场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个过程则能为工业部门释放劳动力;此外,土地公有制能够提供集中有效的福利,无
论是确保收入稳定,还是保证身体健康。
在1955年和1984年之间,集体耕作制度有多种形式。然而,经过1960年到1963年(第4
章中讨论)的试验期,直到1963年,集体农业的结构和运营方法才系统地建立起来。
1962年后,集体农业经营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集体农业由三层结构组成: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表7.1)。公社最初是非
常大的,包括约24000人,但在饥荒后,减少到更便于管理的7000人。此后,由于人口
增长、人民公社的规模增加,到80年代初,平均规模有15000人。但是,在行政体系上
,进行基本结算的单位是生产队,负责组织生产、分配工分(和工分的收入)。特别是
在60年代,这种功能有时也在生产大队的级别上开展了。然而根据经验这种做法通常行
不通,因为这几乎取消了工分的价值(工分是根据整个大队的平均计算的)与实际工作
量的关联。1963年的时候,这样的生产大队增长很快。到1981年时,通常包括约三十户
,或者136人。不过很显然,在整个毛泽东时代,生产队是相对较小、容易管理的单元。
第二,顾名思义,集体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土地、耕畜和大型农机设备归集体所有而不是
个人所有。然而,在毛泽东时代的晚期,家庭被允许经营自留地(小菜园),他们可以
自由进行种植,但是人们经常用它来种菜,并提供饲料养猪或母鸡。这些自留地的大小
随时间推移而不同,在激进的时期,他们完全不被允许;然而,70年代末,由于人口的
增加,以及作为反对集体化的活动,自留地的平均规模趋于增加。额外的土地通常被分
配给人口较多的家庭,因此这项措施刺激了人口生育(Potter和Potter 1990: 112)。
第三个特点是,收入的分配基于工分。在一年收获之后,每个工分的价值被确定。当使
用计时方法时,男人每日工分几乎无一例外地比女性要高;当使用计件方法时,男人产
的每件产品的工分要高于女性生产的产品。大多数工人一天获得7至10个工分。在繁忙
的种植和收获时期,一天的工分数目可以到12-15(Hinton 2006),不过这样的时期很
短。在Potter和Potter(1990:120-2)的研究中,1979年一级的男性每天获得10个工分
,四级的女性获得7.3个工分。在一个村庄中,1966年的工分数目范围可以从5至10。但
到70年代初,为避免农民之间的冲突(Unger 2002:86)这个范围已经缩小到了9至10。
值得注意的是,集体农业的工资因时间和地点不同变化很大。在毛泽东时代的后期,集
体农业的社员的工分经常根据他们的性别和对(生产的贡献)而固定。这个量根据他们
的性别和生产情况(计时方法),或按照完成特定的工作量(计件方法)而给定。两个
系统在同一村庄同时出现的情形并不罕见。许多人的工分根据完成工作决定,另一部分
人得工分根据劳动级别给定。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大寨系统经常被使用。每个人的
工分由生产队队员开会决定。这个公开的考绩制度需要工人对于自己贡献有一个自我评
价,然后其他团队成员也进行评估,最终经过讨论决定每个人工分。大寨系统还涉及道
德或思想层次的考虑。它不仅仅根据工作量,也根据对集体事业的投入程度来做决定。
这样,一个较弱的团队成员仍可能收到的较高的工分。大寨系统还有优点是经常举行会
议。在江西高村的实践过程中,考勤员记录每天每人出勤的状况去定粗略的工分。每年
根据技术、力气和态度决定每人的工分数,并添加到考勤记录中。这样每年只决定一次
,极大地降低了评估强度(Gao 1999:61-2)。
1 (共1页)
相关主题
世界上一天有压迫,毛泽东就一天受到诬蔑 (转载)毛泽东对西方文化政治的影响
“网络水军”是这样运作的(记者卧底侦察)一个当事人对农业发展原因的思考 (转载)
集体制时期中国农民的日常劳动策略“要早知这个情况,就是砍我的脑袋也不搞‘承包’ 啊!”
第九章 分流四队 [不堪回首-李梧龄]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中的选举
Chris Bramall:集体农业与家庭耕作的对比周家庄农民为保人民公社摁下红手印
Chris Bramall: 中国集体农业的表现小农没有出路
粮食增产的分析阳和平:也谈人性、恶和文革——评Carma Hinton的两个记录片
建国三十年中的毛泽东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工分话题: 农业话题: 集体话题: 集体化话题: 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