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0 发帖数: 47 | 1 意识是什么?
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72中解释:「问:意识界云何?答:意及法为缘所生意识
,是名意识界。」(CBETA, T27, no. 1545, p. 371,a8-9)
意识心不管多么细腻都是意识范畴,因为佛陀在圣教经典上就说过:「诸所有意识,彼
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也就是「根、尘、触」而生,都是所生法,有生则必定会灭
故,所以是无常。 《杂阿含经》卷9也说:【佛告比丘:「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
何?若眼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
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
生。」】(CBETA, T02, no. 99, p. 57, c17-22)所以说,眼根与色尘接触为因缘,而
出生了眼识……,乃至意根与法尘接触的因缘而出生意识,所有各种各类的意识,包含
细意识、极细意识等,都是以意根与法尘接触为因缘而出生的。 《大宝积经》卷73〈
25 界差别品〉说:「如是,若知声、若知香、若知味、若知触、若知法,或知六根所
缘、所知,是名意识界。 」(CBETA, T11, no. 310, p. 417,a8-9)所以经论清楚明白
说明,生活中之色、声、香、味、触、法等所缘、所知,都是意识界范畴。
意识细心如何生起?
在大乘佛教唯识宗,有一首有名的偈:「八个兄弟共一胎,一个伶俐一个呆,五个门前
做买卖,一个在家把帐开。」
这首偈的意思告诉我们:
每个有情身中各自拥有一个常住的、能出生万法的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第八识如来
藏含藏其他七个识的种子以及善恶业种。由于有情众生从久远以来就一直执着于自我的
存在,就从如来藏的种子中出生第七识意根;之后遇到适当的助缘,其他六个识就会现
起,第八识与所含藏的这七个识不ㄧ不异地和合运作,形成可爱不可爱种种生灭的境界
相。因此说八个兄弟共ㄧ胎。其中第七识意根从久远劫以来就一直存在,擅长作主、最
为伶俐喜爱攀缘一切法,不会思索分析计划,是有覆无记性,因此称为伶俐。第八识如
来藏不会六尘、不贪不厌、不计算分别,无覆无记性因而称之为呆。五个门前作买卖,
五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因为随同意识运作所以就通有覆有记性,必须
透过五根门头接触五尘才有办法作买卖,(成就造作善恶业因或偿还善恶果报)。再经由
五识收集来的资讯,(五识只能了别粗相) ,尔后一个(第六识)在家把帐开,有覆有记
性,就像军师能了别细相;擅长思惟、整理、分别、归纳后,再呈报给第七识有覆无记
性的意根做决定(以如来藏中所含藏习气种子对法尘做反应)。也就是说七识心是待缘生
起的(其中第七识意根因为众生的执着性而一直存在),如果遇到触缘,则会从如来藏中
显现出六识的功能作用,伴随着善恶业种现行,每天每时每刻刹那刹那生住异灭的呈现
在吾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舞台中。
经由上述偈意,即可得知,意识心是依于(五根、五尘、意根、五识、法尘) 诸法为缘
所生起的,意识心它是如来藏所辗转出生的法,而能够清楚明白了知的意识心,不仅无
法常住于每个当下(于可爱或不可爱境界时),念念变异。有一个简单的现观可以对照,
就是我们每天在睡觉时意识心不就断灭了吗?醒来时又生起了。证明意识心绝对是生灭
的法,更遑论能够带到未来世。
极细心还是意识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3〈问分〉解释:「云何麁识?若识欲界系,是名麁识;云何细
识?若识色界系、无色界系,若不系,是名细识。」(CBETA, T28, no. 1548, p. 545,
b29-c2) 意识界中,无论于三界中的粗、细、极细意识都是意根与法尘相触之后而有的
无常生灭境界之法。
《楞严经》卷1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CBETA,
T19, no. 945, p. 109,a10-11)
意识心是缘于【五根、五尘、意根、法尘】,是如来藏所辗转出生的法,而能够清楚明
白了知,即使灭一切见闻觉知(离五根、五尘),乃至极细意识心(在四禅八定最高的非
想非非想定中不反观自己的觉知心),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定中的一念不生,
但仍然还有对法尘的少许分别),都仍然是在意识心的范畴里面。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根、尘、识三位都是同一个虚妄性,六根是无明生死结缚的本源。意识心无法到达无漏
、真净、实有,意根触缘起遍计执性,业惑由生自取轮回枉入诸趣。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如《般若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照
见根、尘、识三同一虚妄,唯一圆成清净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才是符合本自涅槃无漏真
净啊。 |
n********n 发帖数: 8336 | 2 当然有属于五蕴的意识。阿赖识虽不属五蕴, 确是地道的伪概念:)
极微真实存在, 不论物质意识, 时间空间。 |
S**U 发帖数: 7025 | 3 緣起法是非斷非常的,阿含經已明說。
不能正觀緣起法,則於三世如何流轉有疑(得法眼淨者,斷除對三世如何流轉的疑惑)。
由於對三世流轉如何不斷的疑惑,所以有人要建立不生不滅的如來藏。
雖然如來藏系大乘經加以辯解,如來藏說還是免不了常見、我見的嫌疑。
【在 j********0 的大作中提到】 : 意识是什么? : 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72中解释:「问:意识界云何?答:意及法为缘所生意识 : ,是名意识界。」(CBETA, T27, no. 1545, p. 371,a8-9) : 意识心不管多么细腻都是意识范畴,因为佛陀在圣教经典上就说过:「诸所有意识,彼 : 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也就是「根、尘、触」而生,都是所生法,有生则必定会灭 : 故,所以是无常。 《杂阿含经》卷9也说:【佛告比丘:「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 : 何?若眼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 : 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 : 生。」】(CBETA, T02, no. 99, p. 57, c17-22)所以说,眼根与色尘接触为因缘,而 : 出生了眼识……,乃至意根与法尘接触的因缘而出生意识,所有各种各类的意识,包含
|
j********0 发帖数: 47 | 4 意识心不是证悟的标的
《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四家语录卷一)》卷1:「唐开元中,习定于衡岳传法院,遇让
和尚,知是法器。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 』师曰:『图作佛。』让乃取一砖,于
彼庵前磨。师曰:『磨砖作么?』让曰:『磨作镜。』师曰:『磨砖岂得成镜?』让曰
:『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CBETA, X69, no. 1321, p. 2, a11-15 //
Z 2:24, p. 405, c5 -9 // R119, p. 810, a5-9)
唐朝开元年间,马祖道ㄧ于衡岳传法院习定时,遇到怀让禅师,怀让禅师知道马祖道ㄧ
是个法器,因而想摄受他,于是就问:大德您坐禅是为了什么呢?马祖答:「为了作佛啊
」!于是,怀让禅师便去取一块砖,来到庵前磨此砖,马祖问:「您磨砖作什么」? 禅师
答:「我磨砖作镜」,马祖说:「磨砖岂能成镜」,禅师说:「磨砖既然不能成镜,那么
坐禅岂能成佛呢?
打坐到一念不生的时候清清楚楚,这仍然是意识啊!因为没有离开欲界,仍然触知欲界
五尘,所以它还是意识心。意识心是被出生的法,佛菩提道所要亲证的实相心是本来自
在的,不是与五尘境界相所相应的见闻觉知心,诚如《维摩诘所说经》不会是菩提,诸
入不会故。第八识自心弥陀是不与六尘觉知心相应的,因此打坐所得定境显然与成佛无
关。
修诸外道犹未能证得解脱
《瑜伽师地论》卷90:「何以故?彼诸外道,虽得定心乃至极远证得非想非非想定。然
犹未能于六触处以其五转,如实了知。心正离欲,证得解脱。」(CBETA, T30, no.
1579, p. 809, b28-c2) 。
圣教论述为何这样呢?像那些外道以禅定之意识细心修得ㄧ念不生,乃至证得非想非非
想定。然犹不及声闻人一样,于六触处以其五尘相转,因为心正离五尘欲,因此能够证
得解脱果。
《优婆塞戒经》卷1〈4 解脱品〉:「善男子!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无量劫,
若不能得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地狱人。」(CBETA, T24, no. 1488, p. 1037, b1-3)
《优婆塞戒经》解说:善男子,像那些外道以意识细心修得ㄧ念不生乃至证得非想非非
想定寿命无量劫,倘若不能证得解脱分法,去取证解脱果的话,那么可以知道此人是个
地狱人。
结论
不管是清清楚楚,能够分别善恶的意识心,打坐到一念不生、无念的离念灵知细意识心
或者是极细意识的非想非非想定中境界,都仍然是在意识识阴范畴里面,跟大乘佛法所
证菩提根本是风马牛毫无不相干。大乘所证的菩提心第八识如来藏,祂是本来离念、诸
入不会的,本来自性清净的,不是透过修行才离念,第八识祂是不用修行的,不是用意
识心去修来才能证得的。
意识心的功能是要拿来熏闻佛法,能够检择正邪,于菩萨道用意识心寻觅自心如来藏,
用意识心汰换无漏有为法,转依菩萨种性行四摄法,循序增上得以转识成智坐道场。意
识心用来思考如何护持正法,救护利乐众生才是正理。千万不要以无念定境境界误以为
证得禅宗的开悟明心,那就冤枉了;那是落于外道呀! 「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落
空如芥子许。」否则经过无量劫后,福报享尽,结果下场会是成为地狱人。因意识长劫
处于少想,意识界功能变劣、变差,转身会再随异熟果报堕落为毛毛虫的业报喔! |
j********0 发帖数: 47 | 5 往昔造作致三世流轉之無明業種何處去?
結生相續時,致三世流轉之業種從哪裡來?
如何現起?
)。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緣起法是非斷非常的,阿含經已明說。 : 不能正觀緣起法,則於三世如何流轉有疑(得法眼淨者,斷除對三世如何流轉的疑惑)。 : 由於對三世流轉如何不斷的疑惑,所以有人要建立不生不滅的如來藏。 : 雖然如來藏系大乘經加以辯解,如來藏說還是免不了常見、我見的嫌疑。
|
a***n 发帖数: 1993 | 6 阿含经是怎么说緣起法是非斷非常的?
)。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緣起法是非斷非常的,阿含經已明說。 : 不能正觀緣起法,則於三世如何流轉有疑(得法眼淨者,斷除對三世如何流轉的疑惑)。 : 由於對三世流轉如何不斷的疑惑,所以有人要建立不生不滅的如來藏。 : 雖然如來藏系大乘經加以辯解,如來藏說還是免不了常見、我見的嫌疑。
|
c***h 发帖数: 2262 | 7
不是前世是这个”自己”,今生还是这个”自己” (非自)
-- 这是常见
不是前生那个”自己”,与今生这个”自己”是无关的两个人似的 (非他)
-- 这是断见
我想应该是这样 :
在轮回中,在每一秒,”自己”都是不断变化、变迁不定的过程。
所谓自认为的”自己”,其实是”过程”,并非主体,但我们却当它是一种主体。
所以”非自”
前世今生也并非无关的两个人似的,
缘起就有关。
也就是还存有前世的贪爱、无明,就会延续到今世,影响今世。
所以”非他”
我说的不一定对,仅能当参考。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阿含经是怎么说緣起法是非斷非常的? : : )。
|
c***h 发帖数: 2262 | 8
佛陀只说六识,
要解释”业”藏在何处,也很好。
可,何不用别的词? 干嘛偏要用”七识”、“八识” 这样的词,惹争议。
【在 j********0 的大作中提到】 : 往昔造作致三世流轉之無明業種何處去? : 結生相續時,致三世流轉之業種從哪裡來? : 如何現起? : : )。
|
c***h 发帖数: 2262 | 9
1.不是两个主体
2.不是两个无关的主体
所以”非他”
而是,两个有关的”过程”
似乎….好像…..
”主体观” 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似的??? 至少我是这么觉得。
有”主体观”似乎…..好像…..容易坠入常见/断见
我说的不一定对,仅能当成参考。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佛陀只说六识, : 要解释”业”藏在何处,也很好。 : 可,何不用别的词? 干嘛偏要用”七识”、“八识” 这样的词,惹争议。
|
n********n 发帖数: 8336 | 10 业力存于何处?
答:业力是一种关系,关系是一种实在。
什么是关系?
答,关系就是内在的联系,是无常过程的过渡和纽带。
什么是无常?
无常就是变化,变化就是过程。五蕴没有恒在的主体。无常不是虚幻。 |
|
|
n********n 发帖数: 8336 | 11 五蕴虽没有恒常的宏观主体, 但极微真实存在。故五蕴无常, 但不虚幻。否则, 直以虚
幻代替无常即可, 谬矣。 |
j********0 发帖数: 47 | 12 大乘密严经云:
仁主!
世间众生习气覆心。生种种戏论。意与意识及馀诸识相续而转。五法三性。二种无我恒
共相应。譬如瀑流为风所击起诸波浪。浪起相寻而流不息。
阿赖耶识在于世间亦复如是。无始习气犹如瀑流。为境界风之所飘动。起诸识浪恒无断
绝。
仁主!
是八种心。虽无如是若干体异。而随缘渐起或一时生。心生之时取诸境界。亦有如是渐
顿差别。若于屋宅及诸星宿。军众山林枝叶花果如是等处。多是一时或次第取。若在眠
梦见昔所更。或想念初生至于老死。及算数众物寻思句义。观异文彩受好饮食。于是境
界次第了知。或有一时顿取之者。
仁主!心性本净不可思议。是诸如来微妙之藏。如金在矿。意从心生,馀六亦然。如是
多种于世法中而为差别。
仁主!阿赖耶识。虽与能熏及诸心法。乃至一切染净种子而同止住。性恒明洁。 |
W*********E 发帖数: 197 | 13 菩薩底憂鬱
─思念種性尊貴底菩薩─
佛地難思議,我今在遙;心愛底您,多劫伴我;
而今去我者|,祈願路未迢。
遙憶吾釋尊,大慈大悲;愚魯如我,亦取無生;
多情無欲無悔,願您常相隨。
佛法雖易證,無明成障;千年血脈,腳步蹌踉;
護法不免神傷,何時返靖康?
救護無明眾,十萬火急;每思髮白,時不我予;
諸師猶自頑愚,赤氛何時弭?
菩薩道謳歌,盼除沈疴;我常思念,轉側難捨;
願您世世相伴,叵奈胎昧隔。
菩薩底憂鬱,多劫沈積;常思法脈,吳越早棲;
願您速滿三地,令我捨憂鬱。
【在 j********0 的大作中提到】 : 大乘密严经云: : 仁主! : 世间众生习气覆心。生种种戏论。意与意识及馀诸识相续而转。五法三性。二种无我恒 : 共相应。譬如瀑流为风所击起诸波浪。浪起相寻而流不息。 : 阿赖耶识在于世间亦复如是。无始习气犹如瀑流。为境界风之所飘动。起诸识浪恒无断 : 绝。 : 仁主! : 是八种心。虽无如是若干体异。而随缘渐起或一时生。心生之时取诸境界。亦有如是渐 : 顿差别。若于屋宅及诸星宿。军众山林枝叶花果如是等处。多是一时或次第取。若在眠 : 梦见昔所更。或想念初生至于老死。及算数众物寻思句义。观异文彩受好饮食。于是境
|
a***n 发帖数: 1993 | 14 我估计seeu说的是色心心所这些缘起法,当然也可以说是某心法“自己”。他以前说过
缘起法没有住相。我想看看阿含经怎么说的。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1.不是两个主体 : 2.不是两个无关的主体 : 所以”非他” : 而是,两个有关的”过程” : 似乎….好像….. : ”主体观” 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似的??? 至少我是这么觉得。 : 有”主体观”似乎…..好像…..容易坠入常见/断见 : 我说的不一定对,仅能当成参考。
|
c***h 发帖数: 2262 | 15
嗯…心、心所,这我就不知了。
看看SeeU法友怎么说。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估计seeu说的是色心心所这些缘起法,当然也可以说是某心法“自己”。他以前说过 : 缘起法没有住相。我想看看阿含经怎么说的。
|
n********n 发帖数: 8336 | 16 阿赖耶识如来藏, 居然变成关系的居所, 谬也。
关系不需居所, 而自有居所, 因为真实存在。
【在 n********n 的大作中提到】 : 业力存于何处? : 答:业力是一种关系,关系是一种实在。 : 什么是关系? : 答,关系就是内在的联系,是无常过程的过渡和纽带。 : 什么是无常? : 无常就是变化,变化就是过程。五蕴没有恒在的主体。无常不是虚幻。
|
n********n 发帖数: 8336 | 17 十二因缘皆为关系, 因果关系。
贪爱自然也是关系。
有关系, 必受其影响。
出离关系, 超越关系, 方可自在。
关系存于何处? 无处, 而无不处。 |
S**U 发帖数: 7025 | 18 杂阿含335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35.htm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
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
数法。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
至纯大苦聚集起。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
……乃至纯大苦聚灭。
杂阿含300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00.htm
佛告婆罗门∶
「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
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
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300经的自作还是他作,是指造业受报的是同一生命,还是不同。佛以十二支缘起答。
显示非断非常的缘起。
类似经如南传:相应部12相应35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7.htm
「比丘!凡会说『什么是老死?而这老死又是谁的?』者,或者,比丘!凡会说『老死
是一件事,而这老死又属谁是另一件事。』者,这两者同一意义,只是语词不同。
比丘!有『命即是身体』之见,则无梵行生活,或者,有『命是一身体是另一』之
见,则无梵行生活。
比丘!不往这两个极端后,如来处在中间说法∶『以生为缘而有老死。』」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估计seeu说的是色心心所这些缘起法,当然也可以说是某心法“自己”。他以前说过 : 缘起法没有住相。我想看看阿含经怎么说的。
|
a***n 发帖数: 1993 | 19 你以前说如果一法有短暂的停留就算常见,这个说法阿含经有么?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杂阿含335经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35.htm :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 :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 : 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 : 数法。 :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 : 至纯大苦聚集起。 :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 : ……乃至纯大苦聚灭。
|
S**U 发帖数: 7025 | 20 不清楚你在指哪一段话。
阿含经对于法是否有短暂的停留没有明确的说过。
反过来想,如果阿含经有说过,唯识宗在成立三无性中的「自性不坚住」时会引用来支
持。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你以前说如果一法有短暂的停留就算常见,这个说法阿含经有么?
|
|
|
a***n 发帖数: 1993 | 21 记错了,是这贴
http://mitbbs.com/article1/Wisdom/31497025_3_0.html
你说生灭异时的话是断见,就是说有短暂停留的话是断见。
这个在阿含经里有么?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不清楚你在指哪一段话。 : 阿含经对于法是否有短暂的停留没有明确的说过。 : 反过来想,如果阿含经有说过,唯识宗在成立三无性中的「自性不坚住」时会引用来支 : 持。
|
S**U 发帖数: 7025 | 22 这贴说的是有宗与中观的不同,与「短暂停留是断见」不同。
阿含经说的是法「异生、异灭」
杂阿含54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54.htm
佛告婆罗门∶「于意云何?颇有色常住百岁耶?为异生、异灭耶?受……想……行……
识常住百岁耶?异生、异灭耶?」
杂阿含290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0.htm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
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
刻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记错了,是这贴 : http://mitbbs.com/article1/Wisdom/31497025_3_0.html : 你说生灭异时的话是断见,就是说有短暂停留的话是断见。 : 这个在阿含经里有么?
|
a***n 发帖数: 1993 | 23 异生、异灭是什么意思?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这贴说的是有宗与中观的不同,与「短暂停留是断见」不同。 : 阿含经说的是法「异生、异灭」 : 杂阿含54经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54.htm : 佛告婆罗门∶「于意云何?颇有色常住百岁耶?为异生、异灭耶?受……想……行…… : 识常住百岁耶?异生、异灭耶?」 : 杂阿含290经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0.htm :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 : 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
|
S**U 发帖数: 7025 | 24 巴利本菩提比丘的英译,解释为 arises as one thing, and ceases as another. 就
是生与灭的不是同一个。若生与灭的是同一个法,则法有暂住。经说似乎否认了这个说
法。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异生、异灭是什么意思?
|
a***n 发帖数: 1993 | 25 那么生灭之间是什么状态呢?在变异?变异和生灭有什么区别呢?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巴利本菩提比丘的英译,解释为 arises as one thing, and ceases as another. 就 : 是生与灭的不是同一个。若生与灭的是同一个法,则法有暂住。经说似乎否认了这个说 : 法。
|
S**U 发帖数: 7025 | 26 你其实回答了自己的问题。
生灭还可能(但不一定)中间有「住」-暂时不变的阶段。所以有部主张有为法有生、
住、异、灭四相。
若说「变异不住」,是不断改变,明确排除了中间有「暂住」不变的可能。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那么生灭之间是什么状态呢?在变异?变异和生灭有什么区别呢?
|
a***n 发帖数: 1993 | 27 那变异和生灭有什么区别呢?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其实回答了自己的问题。 : 生灭还可能(但不一定)中间有「住」-暂时不变的阶段。所以有部主张有为法有生、 : 住、异、灭四相。 : 若说「变异不住」,是不断改变,明确排除了中间有「暂住」不变的可能。
|
n********n 发帖数: 8336 | 28 按照量子理论,微观(极微)状态1和状态2之间不存在中间态。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其实回答了自己的问题。 : 生灭还可能(但不一定)中间有「住」-暂时不变的阶段。所以有部主张有为法有生、 : 住、异、灭四相。 : 若说「变异不住」,是不断改变,明确排除了中间有「暂住」不变的可能。
|
n********n 发帖数: 8336 | 29 变异当然包括生灭了, 因为变异就是无常:))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变异和生灭有什么区别呢?
|
g***t 发帖数: 2278 | 30 以下说说有关生住异灭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假设有四个状态/物体,A、B、C、D
变化过程是A->B->C->D
那么B的生就是A的灭,C的生就是B的灭,D的生就是C的灭.
如果A和B的大部分属性相同,那么A->B是变异;
如果A和B的属性不同,那么A->B是此灭彼生。
所谓的生灭和变异的不同,那就仅仅是名相上的区分,本质上这两种情况并无区别:都
是一个状态代替另外一个状态。
而如果承认A->B是由A状态变为B状态,那么就等于承认了A、B两种状态的存在,那么也
就等于承认A和B曾经“住”了,不管其“住”的时间有多短。
说A灭了,并不是什么都消失了,而是随之产生了B,否则落入断见。
而说A和B的住,A和B是世俗谛的名相,若未能认识其缘起性,则会落入常见。
同理可推C和D。
在修行的层次上,一般没有任何训练的人,认识到某件事情生灭的时候,那都是已经是
无数个生灭之后的事情了,更不用说能够觉察到任何念头的生住异灭,因为我们一般人
心都太太太粗了。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变异和生灭有什么区别呢?
|
|
|
a***n 发帖数: 1993 | 31 就是说灭是大部分属性变了,而变异是小部分属性变了。
为什么如果承认了A、B两种状态的存在,就等于承认A和B曾经“住”了?
为什么A灭了B生了就不是断见了呢?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以下说说有关生住异灭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 假设有四个状态/物体,A、B、C、D : 变化过程是A->B->C->D : 那么B的生就是A的灭,C的生就是B的灭,D的生就是C的灭. : 如果A和B的大部分属性相同,那么A->B是变异; : 如果A和B的属性不同,那么A->B是此灭彼生。 : 所谓的生灭和变异的不同,那就仅仅是名相上的区分,本质上这两种情况并无区别:都 : 是一个状态代替另外一个状态。 : 而如果承认A->B是由A状态变为B状态,那么就等于承认了A、B两种状态的存在,那么也 : 就等于承认A和B曾经“住”了,不管其“住”的时间有多短。
|
g***t 发帖数: 2278 | 32 我的理解,住就是在某个状态曾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不论这段时间有多短。因此既然承
认了A、B两种状态的存在,就等于承认A和B曾经“住”了。
对于你的问题“为什么A灭了B生了就不是断见了呢?”,我本来写了一段准备贴在前一
回你的帖里,但后来删掉了,看来还是得贴出来, 仅供参考: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是否承认有某种最微细不可分的东西的存在。
(1)如果承认,那么等于承认有不变的最细微的东西的存在,那么结果会怎样呢 :)
(2)如果不承认,那么就意味着A可以由A1, A2, A3, A4.... A(n)组成,而A1可以由
A11, A12, A13, A14....A1(n)组成,而A11可以由A111, A112, A113, A114....A11(n)
组成,以此类推,细微处、极细微处无穷无尽。那么这种情况下,A的生是什么呢?A的
灭又是什么呢?
:)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就是说灭是大部分属性变了,而变异是小部分属性变了。 : 为什么如果承认了A、B两种状态的存在,就等于承认A和B曾经“住”了? : 为什么A灭了B生了就不是断见了呢?
|
a***n 发帖数: 1993 | 33 你这里说的是横向的无限可分,同样也可以问纵向时间上的无限可分。
如果承认AB两种状态的存在,那么AB之间还有没有变异呢?
关于这两种无限可分,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n)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理解,住就是在某个状态曾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不论这段时间有多短。因此既然承 : 认了A、B两种状态的存在,就等于承认A和B曾经“住”了。 : 对于你的问题“为什么A灭了B生了就不是断见了呢?”,我本来写了一段准备贴在前一 : 回你的帖里,但后来删掉了,看来还是得贴出来, 仅供参考: :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是否承认有某种最微细不可分的东西的存在。 : (1)如果承认,那么等于承认有不变的最细微的东西的存在,那么结果会怎样呢 :) : (2)如果不承认,那么就意味着A可以由A1, A2, A3, A4.... A(n)组成,而A1可以由 : A11, A12, A13, A14....A1(n)组成,而A11可以由A111, A112, A113, A114....A11(n) : 组成,以此类推,细微处、极细微处无穷无尽。那么这种情况下,A的生是什么呢?A的 : 灭又是什么呢?
|
g***t 发帖数: 2278 | 34 就世俗谛来说,既然都称一个是A,一个是B了,那么A到B当然有变异。
就胜义谛来说,为避免宗派的争论,就先不说了。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里说的是横向的无限可分,同样也可以问纵向时间上的无限可分。 : 如果承认AB两种状态的存在,那么AB之间还有没有变异呢? : 关于这两种无限可分,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 : n)
|
a***n 发帖数: 1993 | 35 如果A到B之间还有变异,能无限细分的话,那么AB存在也不一定说明A有住吧
关键是这个无限的概念 呵呵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就世俗谛来说,既然都称一个是A,一个是B了,那么A到B当然有变异。 : 就胜义谛来说,为避免宗派的争论,就先不说了。
|
g***t 发帖数: 2278 | 36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A到B之间还有变异,能无限细分的话,那么AB存在也不一定说明A有住吧 : 关键是这个无限的概念 呵呵
|
a***n 发帖数: 1993 | 37 你是怎么理解“可得”的呢?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g***t 发帖数: 2278 | 38 我的理解仅供参考:
不住故不可得。
为何“不住”?前贴你也分析过了,无限可分时,无法说是什么曾经“住”了(当然了
,为了沟通方便,大家还是得给某样东西一个粗浅的“住”了的名相)。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你是怎么理解“可得”的呢?
|
a***n 发帖数: 1993 | 39 这里的“得”是怎么得呢?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理解仅供参考: : 不住故不可得。 : 为何“不住”?前贴你也分析过了,无限可分时,无法说是什么曾经“住”了(当然了 : ,为了沟通方便,大家还是得给某样东西一个粗浅的“住”了的名相)。
|
n********n 发帖数: 8336 | 40 连续是假相
【在 n********n 的大作中提到】 : 按照量子理论,微观(极微)状态1和状态2之间不存在中间态。
|
|
|
g***t 发帖数: 2278 | 41 这个“得”的意思应该是找得到的意思。
比如,我们观察自己的身体,觉得这个身体是我,我就是这个身体,那么就是在身体上
找到了我,这就落入五蕴中的色蕴的范畴。
这个是怎么得的呢,因为迷惑而误认为拥有/得到的。
【在 a***n 的大作中提到】 : 这里的“得”是怎么得呢?
|
Y**u 发帖数: 5466 | |
a***n 发帖数: 1993 | 43 我觉得都对,在佛教里存在就是找得到。我觉得还有一层是“住”的意思。因为当时觉
得有,再找找不到,也可以说是因为不住。 |
n********n 发帖数: 8336 | |
g***t 发帖数: 2278 | 45 所谓存在,还是要通过感知来知道其存在的,所以还是回归到找得到还是找不到上。
【在 Y**u 的大作中提到】 : 这里的得我觉的是实际存在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