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形式逻辑和科学以及讨论等等
相关主题
大乘持名念佛的首创者-昙鸾明末清初儒家的“人权宣言”--《明夷待访录》(ZT)
世间与出世间八字到底准不准,科学不?大家信不信? (转载)
两千多年来的第一哲学论题(一)传智法师三步一拜九华山11月13日~15日行程报道
存有--论第八识如来藏的实在性"辩论"大师-孟子
Re: 灭佛者天行:破佛灭佛,掘墓佛教,兴我中华朋友家里丢钱了
关于大乘小乘--并我真心忏悔自己错误言论所造罪业科学和宗教改革
[合集] 关于大乘小乘--并我真心忏悔自己错误言论所造罪业宗教经验·冥想(2)
周易六爻入门要领《重建华光寺第十九“行脚僧”》zhuan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归纳话题: 形式逻辑话题: 逻辑话题: 判断话题: 哲学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b*****l
发帖数: 3821
1
http://fringe22.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
(文章作者的政治倾向很极端,政治的语句就略去了。但是对思维方式的观点可以看看
的)。
我一直觉得,和很多中国人说话,只能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一旦讨论到正经的话题就
会觉得很累,因为对方有可能把生活体验、《故事会》情节、甚至他的妈妈的姑妈的侄
女的表弟的邻居辗转打听来的事迹,缠夹了似是而非的理论一锅端上来,这个时候,你
只能保持沉默,或者以诡辩对诡辩,虽然,正确的做法也许是“我们回到形式逻辑的平
台上讨论好吗?”,但实在无趣。
总的来说,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这个话题,应该从我们祖上
的哲学说起。中国哲学缺乏形而上学,并因此导致了思维方式的落后,具体体现在思维
方式没有演绎和归纳以及形式逻辑的缺失。
人类知识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归纳和演绎。从具体的现象中归纳出抽象的假设,
再以归纳为前提演绎到具体中去,这是现代科学的必经之路。但我们祖上在这方面一直
处于低级蒙昧状态。以几何学的“勾股定理”为例,虽然我们的中学教科书里说我们祖
上早就发现了“勾股定理”,但事实上,我们祖上的定理只是“勾三股四弦五”这么一
句话,也许我们祖上从大量的土木工程里发现了具体的实例,但是,因为归纳能力的确
失,只能很原始的说一句“勾三股四弦五”,离定理差得远了,更不具备广泛演绎的基
础。
四大发明”,姑且不论这发明对于人类是否有我们吹嘘的那么神奇,我们只需要思
考一下为什么“四大发明”都是宋以前的,宋之后的一千多年,中国人全部白活了?原
因很简单:四大发明全部是偶然之中发现某物具备某种实用功能,是偶然所得,中国当
时具有全世界最大劳动人口基数,因而四大发明发生在中国是大概率事件。一言以蔽之
,四大发明并不需要太多抽象思维能力,而抽象思维能力的缺乏,使中国一千多年没有
科技发明。
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他们出色的抽象思维和严密的逻辑的必然结果,而他们
的思维和逻辑必然要上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等先贤在哲学上的出色成就。
几乎同一时期,也是中国哲学的鼎盛之期,我们可以看看我们祖上的哲学给我们带来什
么:
中国的哲学著作里虽然也有《论衡》之类“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但这本书错误
百出,影响也不大,因此略过不提。中国哲学的中心思想,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就是四个
字“天人合一”。所谓的“天人合一”,其实是原始蒙昧阶段宗教的残留而已。今天,
如果整理少数民族落后地区的民间故事,我们大致还能看到某某英雄或者神灵倒下了,
头发变成森林,血液或者小便变成河流,乳房变成山峰之类的传说,这和“天人合一”
异曲同工。
我们再具体参观一下中国哲学的典籍。《易》因为“文王拘而作”又因为是至圣先
师的最爱,所以一向被奉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圭臬。十年前,《易》大盛于中国,常常有
人面作平静状说 “最近读《易》” ,俨然高人模样。我也赶时髦花过点时间,最后却
发现《易》确实天下第一,不过是天下第一搞脑子淘浆糊巨作。我也在疑惑中请教过号
称读懂《易》的“大师”,结果他们说来不是庸俗人际关系学心得就是淘浆糊的呓语,
我也只好坚定自己的观点了。
老而弥坚的杨振宁先生,曾经声称他解决了李约翰难题,即中国近代为何科技落后
,杨的解答拿《易》说事,说原因是中国文化只有归纳没有演绎。这个解答让我很怀疑
杨是否读过《易》?《周易》中的所谓的“归纳”是如何进行的呢?人们在占卜之后得
到某种卦符和某种变爻,然后按照这种卦符和变爻去找到相应的卦名、卦辞和变爻的爻
辞,然后再根据占卜者的愿望,按照与卦名、卦辞、爻辞中的“易(变)”、“象”、
“数”等的相关性,由此作出“归纳判断”。这种“归纳判断”的过程,可以说全都在
主观观念的符号中打转,明显与任何自然客观的实践经验均毫无关系。这基本上决定了
上述“归纳判断”的无效。如此无效的“归纳判断”除了用来算命和自欺欺人,事实上
根本就不可能会有任何哲学、科学思考的价值。
形式逻辑三大定律的“相对律”,要求在客观对象与主观观念之间必须始终满足同
步运行的相对律的经验条件或经验前提。换言之,主观观念和客观对象必须一一对应,
并且在归纳过程中不得变更。《易》的归纳过程违背“相对律”,事实上就是放弃与客
观自然直接相关的实践经验,而这却是惟一可能获得有实际价值(效率)的归纳判断的
前提。而放弃了有效的归纳判断,事实上也同样是放弃了有效的思维。孔子及其后学所
编撰的《易传》(又称“十翼”),事实上几乎全都只是在《周易》(卦符、卦名、卦
辞、爻辞等等)的符号陷阱之中折腾,仅仅出于臆想地进行着(与占卜者的实践的自然
经验毫无关系的)“归纳判断”。很显然,这样的“归纳判断”全都只能是毫无实践意
义的无效“判断”,如此的“无效判断”都能被杨大师认为是“归纳判断”,我只好怀
疑他根本不读《易》。
再看近年走红的另一部传统哲学典籍《道德经》,虽然它一开篇几句话唬住很多人
,但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只在于“逻辑悖论似的辨证观念”,说的通俗些,无
非是寻找和人们日常生活体验相反的悖论,比如“刚”和“柔”,“强”和“弱”之间
的不在同一时态下的状态转换,达到一种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娱乐效果,这样使阅
读者有智力上的收获感,从而得到貌似思考的快感,当然,这种快感只对智力不全者有
效。
典籍都如此,可以想见其他的文字是多么的没脑子了,难怪,几千年来,未尝见中
国有几篇逻辑严密推理完整的好文章。满目故纸,全是蛮不讲理和胡搅蛮缠。
最后,借李泽厚先生的一段话作个小结:
----------------------
“雄辩”如孟子,常常违反形式逻辑,仅以气势(情感力量)逼人;清醒如荀子,
也以无实用价值而反对名家;道家强调的恰恰是逻辑悖论式的辨证观念;法家如韩非着
重的更是现实功能的“逻辑”。从孔子起,重视的都是“名(概念)”与“实(现实)
”的关系,是“必也正名乎”,而不是“名”自身独立发展的价值;而其根由则在于,
天人不分的巫史传统,没有可能从独立科学基础上发展出高度抽象的“先验”观念和思
维方法。这使得中国人的心智和语言长期沉溺在人事经验、现实成败的具体关系的思考
和伦理上,不能创造出理论上的抽象的逻辑演绎系统和归纳方法(墨辨略有而失传)。
汉语缺少抽象词汇,哲学缺少形而上学,思维缺少抽象力度,说话作文不遵守形式逻辑
,计算推演不重视公理系统。
-------------------------
如果用人类个体的心智发育阶段来比拟,应该说,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思考不符
合形式逻辑,是发育未完成的标志。童真的孩子往往用“奇怪的逻辑”思考,因为他们
还没形成完全的形式逻辑能力,在孩子,那是他们的童稚和可爱,但如果一个成人,你
只好认为他变态了,如果整个民族如此,那就是恐怖了。
恐怖,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的落后,而且引起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抽象思维能力是制
度设计和改善的必须工具。正是思维能力的落后,是中国从不知反思的重要原因。黑格
尔曾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只有王朝的更迭。确实如此,在几千年的历史上,
只有成王败寇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模一样的轮回,因为这个民族从不懂
反思而加以改进。不懂反思的民族没有未来。
n********n
发帖数: 8336
2
逻辑学基本原理[编辑]
同一律(the law of identity)
事物跟其自身相等同,“自己”不能“不是自己”。
矛盾律(the law of contradiction or the law of non-contradiction)
事物不能同时“是”跟“不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排中律(the law of excluded middle)
事物只能有“是”或“不是”两种状态,不存在其他中间状态。
充足理由律(the law of sufficient reason)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逻辑系统的性质[编辑]
逻辑系统可具有下列性质:
有效性(validity)
依系统的推理规则,若所有前提皆为真则结论必为真(保真)。所有命题之前提皆语义
蕴涵(semantic consequence)结论。
自洽性(consistency)
系统中任一定理都不与其他定理相矛盾。不存在命题P,P和非P皆可在系统中证明。
可靠性(soundness)
系统中所有定理(有效且可证明的命题)皆为真。可靠性与完备性互为逆命题。
完备性(completeness)
系统中不存在无法证明或证否的有效命题。系统中真命题皆可证明(真命题皆为定理)
且假命题皆可证否。
一些逻辑系统不拥有上述所有性质,比如库尔特·哥德尔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证明了,
没有任何一个蕴涵皮亚诺公理的算术形式系统可以同时满足相容性和完备性。[10]同时
他的针对没有通过特定公理扩展为带有等式的算术形式系统的一阶谓词逻辑的定理,证
实了它们可以同时满足相容性和完备性。[11]
n********n
发帖数: 8336
3
逻辑四定律
充足理由律:
四重根:
因果律,关于物理变化的第一重根:没有任何物理现象是没有原因的。
逻辑推理,关于逻辑推论的第二重根:没有一个逻辑推理不具有它的真理的先验性。
数学证明,关于数学的第三重根:任何定理都有几何的证明。
行为动机,关于行为的第四重根:没有人或动物的行为是没有动机的。
同一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
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公式是:"甲是甲"或"甲等于甲"包
括三方面的内容:
思维对象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
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的思维对象也要保持同一。
概念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
3.判断的同一。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体)在同一时间(相应的客观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
态时),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必须保持同一。同一律要求思维的确定性,
但是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它完全是对思维过程中的,并不要求客观事物保持同一
,绝对不变。
逻辑的“同一律”方面的内容中,应该包括“同一立场”和“同一时空”在里面。
矛盾律:矛盾律contradiction,law of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之一。又称不矛盾律。它通
常被表述为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在传统逻辑里 ,矛盾律首先是作为事物
规律提出来的,意为任一事物不能同时既具有某属性又不具有某属性。它作为思维规律
,则是任一命题不能既真又不真。矛盾律也被当作一种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
为任何人不应同时断定一个命题 (A)及其否定 (并非A)。这就是说,对一个命题及其否
定不应持两可之说,以免自相矛盾。矛盾律还被看成是关于逻辑语义的规律,即在同一
上下文中,同一语词或语句不应既表述某一思想又不表述某一思想。违背了矛盾律的要
求,思维就会陷入逻辑矛盾(A并且非A) 。而任何包含逻辑矛盾的思想又总是错误的,
所以思想的无矛盾性是正确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构造一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则之
一。在现代逻辑中,(A∧A) ( 读作A并且非A是假的 ),是矛盾律在命题逻辑中的体现
;x(F(x)∧F(x)) (读作并非存在着一个个体x,x既有性质F又没有性质F),是矛盾律
在谓词逻辑中的体现。
排中律: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之一。通常被表述为A是B或不是B。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
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
。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排
中律还是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
定(并非A),即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能持两不可之说。排中律还被当作逻辑语义的
规律,即任一语词或语句在同一上下文中应表达某一思想或不表达这一思想。作为后两
种规律,也叫做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并不排除具体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中间环节以
及有多种状态和各种可能性。在现代逻辑中,A∨A(读作:A或非A),是排中律在命题
逻辑中的体现;"x(F(x)∨F(x))(读作:对任何个体x而言,x有性质F或没有性
质F)是排中律在谓词逻辑中的体现。由于构造逻辑不承认现实世界里存在着实无穷,
只承认无穷是一个过程,因此,在该逻辑中,涉及无穷对象时排中律不成立;用反证法
证明存在命题,也不是一种有效的证明方法。
例句:既说“此茅锋利,无坚不摧”,又说“此盾坚固,任刺不入”,这就违反了
排中律的原理。
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也是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之一.逻辑学家,能常把这条规律
表述为: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理由。德国手推车学家莱布尼茨.GW。他在《单子
论中》说“我们推理是建立在两大原则上、即是(1)矛盾原则、…(2)充足理由原则
,凭着这个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
实在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
我们所知道的。”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重建华光寺第十九“行脚僧”》zhuanRe: 灭佛者天行:破佛灭佛,掘墓佛教,兴我中华
谈谈幸福快乐 (转载)关于大乘小乘--并我真心忏悔自己错误言论所造罪业
紫薇圣人王建新:人类几千年的自私为根基的文明将要彻底崩溃[合集] 关于大乘小乘--并我真心忏悔自己错误言论所造罪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第一章:中心之国 神传文化 (节录)周易六爻入门要领
大乘持名念佛的首创者-昙鸾明末清初儒家的“人权宣言”--《明夷待访录》(ZT)
世间与出世间八字到底准不准,科学不?大家信不信? (转载)
两千多年来的第一哲学论题(一)传智法师三步一拜九华山11月13日~15日行程报道
存有--论第八识如来藏的实在性"辩论"大师-孟子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归纳话题: 形式逻辑话题: 逻辑话题: 判断话题: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