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发出离心 舍凡夫心---济群法师
相关主题
念佛一声真的罪灭河沙吗?关于业的一些疑问
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Zz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第十六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 堪布慈诚罗珠 开示《佛说十善业道经》
苦难的价值天人中香无过善语,三界中臭无过恶口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成辦增上生的至言攝入下士道 ─ 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十不善业道经 -- 马鸣菩萨集
信佛者如何修持佛法?菩萨十法
贪爱今生非教徒——慈诚罗珠堪布「名色缘识生,识缘名色生」的探讨
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51)-- 内心的嫉妒团体和谐的六种亲爱法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意业话题: 凡夫话题: 修行话题: 出离话题: 人天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P******A
发帖数: 126
1
发出离心 舍凡夫心
在《道次第》中,下士道的内容为念死、念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中士道的内
容主要是念人天善趣之苦。同样是念“苦”,在不同的修学阶段,所念内容却大相径庭
。下士道的修学,是以成就人天善果为目标,故念恶趣之苦,希求人天之乐。而中士道
的修学,是以发起出离心为目标,故进一步念人天之苦,因为人天亦非究竟之乐,仍在
有漏的三界之内。此外,还应该了解苦生起之因——集谛,即有情生命延续的原理及状
况。
我们要不断思维死亡之苦、恶道之苦,乃至人天之苦,思维烦恼和业给我们带来的痛苦
。这种观修,有助于我们生起真正的出离心。
说到出离,首先是出离环境。我们出家,就是对尘世生活的出离。但出离环境并非目的
,因为任何境界都没有实质。我们之所以要出离环境,是因为心对境界的贪著。所以,
出离环境是为了摆脱心对此产生的贪著,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出离凡夫心。
凡夫心也属于集的范畴。我们希望出离苦,首先应出离集。知苦,方能断集。所谓集,
就是烦恼、业力,就是生死相续。
业力,包括身口意三业。一般来说,似乎偏重于身业和语业,但意业却是根源。贪嗔痴
三毒,就属于意业的范畴。我们在贪的时候,就造下贪的意业;嗔的时候,就造下嗔的
意业;执我的时候,就造下我执的意业。正如《地藏经》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
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贪的念头每启动一次,就造作一次贪业。再启动一次,
贪业就得到增长,如是不断递增。当然,意业并不都是负面的,同情、关爱、慈悲也属
于意业。
生命就是无尽的积累。在这种积累中,意业才是根本,身业和语业只是意业的外在表现
。任何善恶行为的生起,皆因意业的参与才有了力量,才会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形成种
子。如果没有意业的参与,它所形成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
在戒律中,每犯一条戒,都要考察是有心造作或无心造作。杀生,是有心杀还是无心杀
;偷盗,是有心偷还是无心偷,并以此作为判断是否犯戒的重要因素。这也类似于法律
所考量的动机。
由此可见,心的参与非常重要。贪一次并不可怕,嗔一次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命
中形成了强大的贪心和嗔心。这些心行一旦成熟,将形成巨大的惯性,在未来生命中不
断主宰我们,促使我们造作种种恶业。修行的根本,在于将心从贪嗔痴中摆脱出来,使
它不受五欲尘劳的系缚。
在我们的习惯中,贪心生起时,贪就代表了我们全部的想法,使整个身心毫无保留地投
入这种贪婪之中。而嗔心生起之时,嗔就主导了我们全部的情绪,使每个细胞都燃烧着
不可遏制的嗔火。
那么,贪和嗔能代表我们生命的全部吗?事实并非如此。当我们的心介入情绪并为之左
右时,我们已经感觉不出,情绪只是生命海洋中的一片浪花,并不是大海本身。在自然
界中,一片叶子是微不足道的,可当它遮蔽了我们用来观察世界的眼睛时,它甚至就成
了我们的整个世界。我们对情绪的执著,恰恰将它化为了一片蔽目之叶。
如果我们具备智慧的观照,就会看清念头和情绪的真相,不随它左右,不受它伤害,因
为情绪和念头只是虚空中的一片云彩,大海中的一片浪花。而我们的心性,却是虚空,
是大海。如果我们执著一片云彩,这片云彩便是一切;如果我们安住于虚空,一片云彩
又算得了什么?云卷云舒,虚空又何曾有过改变?
具备相应的定力之后,我们还会感觉到,并不是每种负面情绪都会对我们构成伤害。如
果我们受到伤害,那只是因为心执著其中。这种执著非常强烈的时候,会严密、坚固得
像一个封闭的器皿。使我们误以为,这个器皿和充斥其中的情绪,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就是我们能够拥有的全部。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从来都不敢轻易离开这个器皿,从来都舍不得尝试打碎它,以为那
样我们就会一无所有。事实上,当这个因为执我而构建的器皿被打破之后,我们所拥有
的就是无限。或许,这么说并不准确,因为无限是不能被拥有的。在无限之中,已不再
有“能”和“所”的存在。
在学佛过程中,舍弃凡夫心是一项重大任务。佛陀他老人家在许多经教中谈到的空、无
常、无我及戒定慧等,都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利器。这种帮助主要体现在两
个方面,一方面是帮助我们认识凡夫心的真相,一方面是帮助我们有效对治凡夫心。
修行就如打仗一样。打仗,首先要认识敌人的危害性,其次了解敌人在哪里,然后才知
道如何去对付它,最后还要采取行动,否则知道得再多也是枉然。而修行的困难还在于
,所要面对的敌人是如此众多,包括我们无始以来积累的种种不良习气,其难度不亚于
一人与万人敌。
修行究竟修什么呢?这并不是一个多余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修行究竟
在修什么,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修行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很可能一辈子的修
行都是在“成就”凡夫心。越是“精进”的话,“成就”往往也会更大。我们可以看到
很多所谓的老修行,越修脾气越大,越修我慢越重,越修越自以为是,觉得天下唯有自
己真正修行,旁人皆是沽名钓誉之徒,皆是不如法的伪教徒。
如果修行修到这样的境界,不论是解脱道还是菩萨道,都了不相干。因为无论哪一种修
行方式,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去除我执,而非增长我执。
在《道次第》下士道和中士道的部分,通过对死亡、恶趣乃至人天之苦的观修,使我们
发起精进勇猛之心。唯有舍弃凡夫心,修行才能踏上正道,因此这一基础非常重要。很
多人认为佛法修行的核心在于空性见,一旦证得空性,所有问题皆迎刃而解,事实并非
如此。即使对空性有所体认,也并不能立即解决问题,因为通达空性也是为了帮助我们
更好地克服凡夫心。
见性只是真正修行的开始,之后还要通过修道来巩固它。我们要知道,凡夫心的根深蒂
固,并不会因见道就立即彻底瓦解。所幸的是,见道能使我们真正具备摧毁凡夫心的力
量,然后再通过修道使其从根本上解体,而不仅仅是被降伏。如果不解决凡夫心,未来
生命依然不能自主。对于这个重中之重,我们决不能因循苟且。
作者:济群法师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团体和谐的六种亲爱法《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成辦增上生的至言攝入下士道 ─ 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
善导大师关于净土修行的信 ---净土必读信佛者如何修持佛法?
水王骂出来的一个问题贪爱今生非教徒——慈诚罗珠堪布
请问七佛灭罪真言的意思是什么?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51)-- 内心的嫉妒
念佛一声真的罪灭河沙吗?关于业的一些疑问
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Zz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第十六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 堪布慈诚罗珠 开示《佛说十善业道经》
苦难的价值天人中香无过善语,三界中臭无过恶口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意业话题: 凡夫话题: 修行话题: 出离话题: 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