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转:部派分裂的研究 -- 「五事异法」的论争
相关主题
转:世俗君王的命令始终无法改变正知佛弟子的良知及智慧阿育王传之——现报因缘(3)
南传佛教-百度百科释迦牟尼佛老人家有让人把他的话整理发表吗?
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大智度论》对结集三藏的说法
zt现存上座部佛教的介绍新年重读楞严, 楞枷。
ZT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的差异新版标不咋滴啊
转:是什么让佛陀感动地直欲入灭?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Z)
转:僧团共立审核佛法的三个标准印度佛教简史
阿育王传之——现报因缘(1)印度佛教简史(修订版)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僧团话题: 五事话题: 阿难话题: 异法话题: 论争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i********7
发帖数: 808
1
三、「五事异法」的论争
根据阿难系说一切有部的记载,虽然阿难系在
「十事论争」与「七百结集」上,观点与说法大致同
于优波离系分别说部,但在僧团分裂的缘由与时间,
却有着迥然不同于分别说部的见解。优波离系分别说
部认为根本僧团的分裂缘由,是在于佛灭百年的「十
事非律论争」,是由优波离系东方毗舍离僧团擅行
「十事非律」而起,是肇因于「律的纷争」所致。但
根据传承经法的阿难系,则说是佛灭后 116 年的「五
事异法」而起,认为是肇因于「违背经说,诋毁阿罗
汉的证量」所致。
根据北印阿难系世友着《十八部论》的记载,部
派分裂是发生在佛灭后 116 年(271~268 B.C.),当
时 优 波 离 系 毗 舍 离 僧 团 有 名 为 摩 诃 提 婆(巴
Mahādeva,大天),提倡「五事异法」,贬谪声闻圣
者阿罗汉为无知、有漏、不圆满,阿难系僧团起而反
对,造 成 僧 团 的 大 论 争 及 分 裂。见 鸠 摩 罗 什
Kumārajīva 旧 译《十 八 部 论》
22
(公 元 402~410
年):
「佛灭度后百一十六年,城名巴连弗,时阿育王
王阎浮提,匡于天下。尔时,大僧别部异法,有三比
丘(众):一名能(龙之误写),二名因缘(玄奘译
边鄙众),三名多闻。说有五处以教众生,所谓:从
他饶益、无知、疑,由观察、言说得道。此是佛从始
生二部,一谓摩诃僧祇,二谓他鞞罗 (秦言上座部
也)」。
依北方阿难系说一切有部的说法,「十事论争」
后数年,时为阿育王治世,华氏城有来自毗舍离的僧
众大天 Mahādeva,提出「余所诱、无知,犹豫、他
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等「五事异法」的
主张,不仅认为「阿罗汉不如佛陀圆满」,也以为
「阿罗汉犹有余漏」。此事在当时引起僧团激烈的论
争,并且造成僧团的大分裂,成为两系、三种不同主
张的部派。
僧众论争的五事,各部派在传诵上用词略异,但
内容所说相同。依公元后二世纪说一切有部的《大毗
婆沙论》:「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
故起,是名真佛教」
23
;公元前一世纪之世友着,由
五 世 纪 初 鸠 摩 罗 五 什 初 译《十 八 部 论》(公 元
402~410 年)的五事颂是:「从他饶益、无知、疑,
由 观 察、言说 得 道」
24
; 公 元 六世 纪中 叶 真 谛
Paramārtha 次译(西元 548~569 年)《部执异论》
的五事颂为:「余人染污衣,无明、疑、他度,圣道
言所 显,是诸 佛 正 教」
25
。根 据 唐 朝 窥基(西元
632~682年)《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一
26
载:
(1)余所诱:阿罗汉虽无烦恼、漏失,但仍有魔以不
净染污其衣的之漏失。这在分别说系铜鍱部是说
为「余附与」,指天魔化作不净染罗汉衣,以启
罗汉生疑。
(2)无知:阿罗汉虽无「染污的无知」,但犹有「不
染污的无知」。然而,这种观点是将 佛陀神格
化为「全知全能」的圣者信仰,才会形成「阿罗
汉犹有不明之事,智慧不圆满」的妄见。
(3)犹豫:诸见谛者,烦恼理疑虽皆断尽,然事疑犹
在。这是指阿罗汉有处非处的疑惑,即疑事物之
是否如此。
(4)他令入:舍利子等诸利根者,尚须因善友始入
道,余因令入其事不惑;反对者言,大天以此自
辩其为门人授记。此事是指阿罗汉犹需他人记
说,才知自已证圣果。然而,这不合于初期圣典
的传诵,即使是闻佛教授而得知法、见法的须陀
洹,也是「不由他知、不由他度」
27

(5)道因声故起:诸宿习者修已多生,临证果时,因
佛言教说苦、空、无常、无我,闻便入道证获圣
果,故佛言下多现证果,亦有厌苦,自说厌声,
圣道便起。这是主张唱念「苦哉」能起圣道。铜
鍱部谓证初果之圣者,于定中唱言苦哉。
i********7
发帖数: 808
2
由此可知,在「五事异法」的争端中,僧众争议
的核心问题,是在「阿罗汉的证量」为何?为了此一
问题,僧团意见分歧,争论不下。
四、「五事」的缘由及始末
在阿育王时代(B.C. 271~268 ),孔雀王朝的首
都华氏城是中印主要的都城,而阿育王又极力的护持
佛法,当时聚在华氏城的僧众,涵盖了当时的三大僧
团,即优波离系东方毗舍离僧团、南方优禅尼、阿盘
提僧团,还有北方阿难系摩偷罗僧团。
当时毗舍离僧团的大天受到华氏城信众的敬信,
据传大天在僧团半月布萨的说法中,提出「五事」的
主张,引发了僧众的争论,进而成为分裂的事端。此
事见于阿难系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
28
的记载:
「大天于后集先所说,五恶见事,而作颂言:
『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
教』。于后渐次鸡园寺中,上座苾刍多皆灭殁。十五
日夜布洒他(步萨)时,次当大天升座说戒,彼便自
诵所造伽他(五事偈)。尔时,众中有学、无学、多
闻、持戒、修静虑者,闻彼所说无不惊诃:咄哉!愚
人宁作是说。此于三藏曾所未闻,咸即对之翻彼颂
曰:『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汝言
非佛教』。于是竟夜斗争纷然,乃至终朝朋党转盛,
城中士庶乃至大臣,相次来和皆不能息。
(阿育)王闻,自出诣僧伽蓝,于是两朋各执己
诵,时(阿育)王闻已亦自生疑。寻白大 天:「孰
非?谁是?我等今者当寄何朋?」大天白(阿育)
王:「戒经中说,若欲灭争,依多人语。」(阿育)
王遂令僧两朋别住,贤圣朋内,耆年虽多而僧数少;
大天朋内,耆年虽少而众数多。王遂从多,依大天
众,诃伏余众,事毕还宫。尔时,鸡园争犹未息后,
随异见遂分二部,一上座部,二大众部。
i********7
发帖数: 808
3
时诸贤圣,知众乖违,便舍鸡园,欲往他处,诸
臣闻已,遂速白王。(阿育)王闻既瞋,便敕臣曰:
「宜皆引至殑伽河边,载以破船,中流坠溺,即验斯
辈是圣是凡。」臣奉王言,便将验试。时诸贤圣,各
起神通,犹如雁王,陵虚而往。复以神力摄取船中同
舍鸡园未得通者,现诸神变作种种形相,次乘空西北
而去。(阿育)王闻见已深生愧悔,闷绝躄地水洒乃
苏,速即遣人寻其所趣,使还知在迦湿弥罗。复固请
还,僧皆辞命,王遂总舍迦湿弥罗国,造僧伽蓝安置
贤圣众,随先所变作种种形,即以摽题僧伽蓝号躃
。」
这段记载说到,阿育王支持人多势众的大天,居
然对不同意大天见解的阿难系僧众,载以破船试炼于
江中。另据『三论玄义检幽集』
29
卷五(引真谛『部
执论疏』)说:
「王妃既有势力,即令取破船,载诸罗汉,送恒
河中。罗汉神通飞空而去,往罽宾国,或作浮鸠,
……彼国仍起寺名浮鸠寺。……阿输柯王问众人云:
诸阿罗汉,今并何在?有人答云:在罽宾国。即遣往
迎尽还供养。大天先既改转经教,杂合不复如本,诸
阿罗汉还复聚集,重诵三藏。于此时中,所执有异,
分成二部,一上座部,二大众部。至此时,三藏已三
过诵出:第一于七叶严中;第二毗舍离国内……七百
人勘定重诵三藏也;第三即是此时也。」
这当中同样提到以破船对待北方阿难系僧众,但
转说是阿育王妃所作。在「五事异法」论争及破船载
僧事件以后,北方阿难系僧众只得暂避王难于罽宾
(又说迦湿弥罗)。日后,诸圣众为了维护法教,再
次的举行阿难系宣称的「第三次结集」。此外,「五
事异法」及僧团分裂的发生时间,在佛灭后 250~300
年间,较晚才从阿难系说一切有部系分化出来的犊子
系正量部(Saṃmatīya),则认为是在佛灭后 137
年。根据西藏传译之清辩(Bhavya)的《异部精释》
30
(Tāranātha)中,阿难系犊子部四大分派之一的正
量部,提到僧团分裂及结集是说:
i********7
发帖数: 808
4
「世尊无余涅盘后,百三十七年,经难陀王至摩
诃钵土摩王时,于波咤梨城集诸圣众。……天魔化为
跋陀罗比丘,住僧中,有一切不相应之见。现诸神
通,以根本五事,僧伽起大诤论。上座龙与坚意等,
宣传五事。……佛教分裂为二,名上座与大众。如是
僧伽纷争,经六十三年,至犊子长老,集诸僧伽,息
诸争论,举行第三结集。」
由于《十八部论》
31
与《异部精释》当中的记
载,都是出自阿难系的说法,一出于说一切有部系,
二出于犊子系正量部,而说一切有部与犊子部,是同
出于阿难系的原上座部。当佛灭后 116 年佛教的三大
僧团论争五事,分化为优波离系分别说部、大众部,
还有阿难系上座部以后,佛灭后约 250 年阿难系原上
座部再分化成雪山部、说一切有部。日后,雪山部日
渐隐没,原说一切有部再分化成新说一切有部(自称
根本说一切有部)及犊子部。因此,说一切有部、正
量部的记载,代表了源出于阿难系僧团的多数见解,
认为佛教僧团的分裂原因,是出于「五事异法」的缘
故,而不是「十事非律论争」及「古、新律争」。
i********7
发帖数: 808
5
关于「第三次结集」的说法,不仅见于阿难系传
诵的历史记载中,出于分别说系的锡兰铜鍱部,在传
诵的『岛史』里,同 样提到阿育王即位 第十 七年
(B.C. 254~251,佛灭后约 133 年)时,南方分别说部
举行「第三次结集」的记载。见南传『岛王统史』
(Drpavaṁsa)第 七 章
32
、『大 王 统 史』
(Mahāvaṁsa)第五章
33

『岛王统史』:「异学外道等……七年间住于精
舍与群行布萨。然神圣柔和而慎重者,则不列彼布
萨。(三六)达佛灭后二百三十六年时,彼等六万之
比丘住阿育园。(三七)邪命士、其它种种之异教徒
等已伤教法。……目犍连子受千比丘围绕行法之结
集。(三九)破斥异说者大慧之目犍连子,令确固上
座说行第三结集。(四○)破异说,斥多数无耻之
徒,辉扬教法说示『论事』。」
『大王统史』:「彼等于阿育王精舍施行正法会
诵。(二七八)……碎破他说名『论事』而论,帝须
长老于此会诵之道场说。(二八○)……此正法会诵
九个月而毕。(二八一)王之即位第十七年,彼仙士
年七十二岁,于大自恣日会诵毕。(二八二)」
i********7
发帖数: 808
6
南传分别说系锡兰铜鍱部传诵的佛史,对于 佛
陀与阿育王的年代间隔,锡兰铜鍱部多说了约百年,
而有阿育王即位于「佛灭后 218 年」的说法。见『大
王统史』(Mahāvaṁsa)第五章
34

『大王统史』:「阿育(王子)有善根……杀戮
异母兄弟九十九人,即全阎浮洲唯一之王位。(一
九、二○)胜者涅盘之后,此王即位前,为二百一十
八年,如是当知。(二一)」
锡兰铜鍱部传诵的佛史及锡兰史,是出自公元后
352~450 年锡兰大寺派的编纂为主,内容多出自锡兰
古老的「叙事诗(史诗)」,还有许多不具严谨史证
的口述历史,不论是内容及可信度上,多不同于公元
前一世纪由印度佛教编录的《十八部论》、《阿育王
传》的记载。依近代学界确证的史献考证, 佛陀
(约 B.C.467~387)与 阿 育 王 即 位(约
B.C.271~268)的年代间隔,应当差距约 116 年(参
印顺《佛教史地考论》『佛灭纪元抉择谈』、《正法
之 光》创 刊 号『佛 陀 与 阿 育 王 年 代 考 证』
p.10~p.18)。
锡兰传的佛史提到,阿育王仰信、护持佛教,乐
施僧众,使得许多外道为了供养,混进佛教伪作出家
达七年之久。这些「异道学众」,又以原本的「异
见」,杂入佛法当中,扰乱正法律。如此一来,正统
佛教的比丘既不愿、也无法与此等「异道学众」共同
布萨(诵戒),如是华氏城(Pāñaliputta)的无忧园
(Asokārāma)七年间无法举行如法的诵戒。若将公
元前一世纪印度佛教的传说,对照公元四、五世纪锡
兰传说的「外道附佛」,或许锡兰传说就是印度佛教
说法的转化,是将毗舍离僧团中的大天 Mahādeva,
原是「外道出家」,举「五事异法」破乱僧团,造成
鸡园寺僧众无法合诵布萨,「转说」为锡兰的「外道
附佛」之说 。
i********7
发帖数: 808
7
锡兰传说当时为了淘汰外道、整顿僧团,阿育王
迎请优禅尼僧团的目犍连子帝须 Moggaliputta Tissa
长老,召集一千名比丘,在华氏城的无忧园举行「第
三次结集」,历时 9 个月,结集出律、经、论三藏。
当中最主要的是依分别说部的义解为主,编纂了《论
事》(Kathāvatthu),破 斥 分 别 说 部(Vibhajjavādin)以外的 252 个他部的
见解,宣扬
「分别说」为佛教正统。
除此以外,这次的结集大会
作出决定,派出九个宣法团到印度及周边各地传播教
法,建立分别说部的声势及主导地位。
由于北方阿难系僧众与南方分别说部的「第三次
结集」,都只见于自部的传诵,在其他部派则见不到
同等的记载,可见两部主张的「第三次结集」,都不
是佛教僧团的共识,这应当是阿难系僧众与分别说部
的自部结集而已!在部派分化的证据上,自部结集就
是部派成立的证明。
如此可知,佛灭后百年,因为东方毗舍离僧团擅
行「十事非律」,为了净化僧律,而团结一致的阿难
系僧团与优波离系西方的阿盘提 Avanti(近优禅
尼)、达 嚫 那 婆 多 Dakṣiṇāpatha(简 称 达 嚫 那
Dakṣiṇā, 达嚫 dakkhiṇa)僧团,在佛灭后 116 年
「五事异法」论争时,变转成对立、分裂的两大部
派,绝不是同为「上座部」。因此,阿育王的时代,
僧团受到「五事异法」的影响,造成僧团意见的分歧
及对立,已经从宣化于不同地区的两大师承、三大僧
团,分裂为两大师承、三大部派。
i********7
发帖数: 808
8
若从阿育王支持认认同「五事异法」的优波离系
毗舍离僧团,也支持「部份认同五事」的优波离系优
禅尼僧团目犍连子帝须出面召集「结集」来看,阿育
王留下的『石刻碑文』中,阿育王「禁止僧团分裂」
的敕令,实质上的目的应当是「针对阿难系僧团反对
优波离系僧团的主张,而发出的警告」。
见阿育王
『石柱法敕』的憍赏弥(Kosambī)法敕
35
,『小石
柱法敕』的桑琦(Sāñchī)法敕
36
、沙如那陀法敕
37
(Sārnāth,古昔之鹿野苑),明令「不得破僧」及呼
吁「僧团和合」的敕令。
憍 赏 弥 法 敕 :「天 爱 于 憍 赏 弥 敕 令 于 诸 大
官。……命和合……于僧伽中不应容此。……比丘或
比丘尼而破僧 者,皆令着白衣,此不得 住精舍之
处。」
桑琦法敕:「虽任何人亦(不得)破僧。若比丘
或 比丘尼而破僧 者,皆令着 白衣,不得 住精舍之
处。……天爱如是昭。」
沙如那陀法敕:「(不得)破……比丘及比丘尼
之僧伽,(朕之)诸王子(乃至)曾孙……以此令和
合……。比丘或比丘尼而破僧伽者,皆令着白衣,不
得住此精舍之处。……不论如何,朕所希望和合于
一,令僧之久住。」
但是世俗君王的命令,终究无法改变具备正知、
正智之佛弟子的良知及智慧,阿难系僧团在阿育王的
打压下,还是坚持「古老的经说传承」,拒绝向「五
事异法」妥协。促成僧团分裂的遗憾,除了地域、部
族、语言、风俗民情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律持风格以
外,主要是「信仰分歧」的因素。信仰的分歧,必会
涉及修行面向、法义认定的差异及对立,影响的层面
是远比律戒的纷争,还要更大、更广、更深。各自有
着不同信仰与教义主张的僧团,为了确立自部的义解
与传诵,又会举行正式的「教法认定会议」,也就是
「结集」。结集 saṁgīti 是等诵、合诵的意思,结集的
目的,一方面是确立教说,二方面是排除异说。阿育
王后,不同的僧团经由各自的结集,作为「确立自部
教说」的方法,如此一来,佛教部派的分化也就确立
了。
i********7
发帖数: 808
9
审视「十事非律论争」时,毗舍离僧团被阿难系
僧团「八大长老羯磨会议」判为非律,当时的毗舍离
僧团多少所不满,但还是尊重「羯磨会议」的判定,
接受「七百结集」的成果,并未造成僧团的实质分
裂。如是可知,促成僧团分裂的「五事异法」论争,
是远比「十事非律」还要严重。「五事异法」不仅引
起僧团的论争、对立、分裂,更造成部派的自部结
集,改变传统的经说教法,因而分为两系、三大部
派,而发生的时间应当是「十事非律论争」后不久。
c***h
发帖数: 2262
10
善哉
我觉得先了解印度佛教史,可以比较理智的看待佛法,抓住佛法的源头,
不会依循传统雾里看花,看轻传统所看轻的,
有时甚至可以避免一头栽进信仰,避免多走冤枉路,甚至坚持冤枉路。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三、「五事异法」的论争
: 根据阿难系说一切有部的记载,虽然阿难系在
: 「十事论争」与「七百结集」上,观点与说法大致同
: 于优波离系分别说部,但在僧团分裂的缘由与时间,
: 却有着迥然不同于分别说部的见解。优波离系分别说
: 部认为根本僧团的分裂缘由,是在于佛灭百年的「十
: 事非律论争」,是由优波离系东方毗舍离僧团擅行
: 「十事非律」而起,是肇因于「律的纷争」所致。但
: 根据传承经法的阿难系,则说是佛灭后 116 年的「五
: 事异法」而起,认为是肇因于「违背经说,诋毁阿罗

相关主题
转:是什么让佛陀感动地直欲入灭?阿育王传之——现报因缘(3)
转:僧团共立审核佛法的三个标准释迦牟尼佛老人家有让人把他的话整理发表吗?
阿育王传之——现报因缘(1)《大智度论》对结集三藏的说法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i********7
发帖数: 808
11
唉,每个人的因缘真是差很多,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跟随质朴的脚印,走质朴的道路
在这个末法的时代,说实话,是要被喊打的,本来就已经知道这件事情,所以也不会惧怕
只是我们大家都信仰佛陀,依赖佛陀,但是佛陀教导我们以法为依,所以佛陀的法才是
我们的归依之处,
那么什么是佛陀说以法为依的,那个法呢?如果不探究,如何会明白?
因为佛法在历史的洪流中,没有变质,原本也就不符合无常
如何寻着,剩下来的经典,找到佛弟子们一直敬仰的法呢?
玄奘大师当初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印度?
这个问题值得深究阿。。。。。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善哉
: 我觉得先了解印度佛教史,可以比较理智的看待佛法,抓住佛法的源头,
: 不会依循传统雾里看花,看轻传统所看轻的,
: 有时甚至可以避免一头栽进信仰,避免多走冤枉路,甚至坚持冤枉路。

i********7
发帖数: 808
12
还没有转帖完哦~~~
有机会陆续补上
i********7
发帖数: 808
13
由于北方阿难系僧众与南方分别说部的「第三次
结集」,都只见于自部的传诵,在其他部派则见不到
同等的记载,可见两部主张的「第三次结集」,都不
是佛教僧团的共识,这应当是阿难系僧众与分别说部
的自部结集而已!在部派分化的证据上,自部结集就
是部派成立的证明
s******y
发帖数: 172
14
我觉得戒律的争议只是一方面。
部派间很多理论的分歧恰恰是和“十四无记”等问题有关的讨论。
禅定经验也会有差异。
i********7
发帖数: 808
15
晕死,你有看我转的文章吗?
戒律不是僧团分裂的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对阿罗汉的证量的争议
分裂之后,阿难系还坚持经说,所以一直都没有出自己的论(直到一百多年后,阿难系
出来一个学众,受分别说部的影响,开始著论)
而其它的部派纷纷立论,因为一旦动了一丝佛陀的教法之后,
就要开始补因为这一丝的改动,造成的其它部分与这一丝的矛盾
所以要开始自圆其说
没有了因缘法的正见后,又要开始回应世俗民众的追问,
就开始自做聪明地解释佛陀从来不讲的东西
熟不知道,佛陀不讲,当然有不讲的原因,不是佛陀不够智慧阿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戒律的争议只是一方面。
: 部派间很多理论的分歧恰恰是和“十四无记”等问题有关的讨论。
: 禅定经验也会有差异。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印度佛教简史(修订版)ZT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的差异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如是我闻 索达吉堪布 讲解转:是什么让佛陀感动地直欲入灭?
来来来,批大乘了俺来开个头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转:僧团共立审核佛法的三个标准
佛经写成史的伪造ZT阿育王传之——现报因缘(1)
转:世俗君王的命令始终无法改变正知佛弟子的良知及智慧阿育王传之——现报因缘(3)
南传佛教-百度百科释迦牟尼佛老人家有让人把他的话整理发表吗?
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大智度论》对结集三藏的说法
zt现存上座部佛教的介绍新年重读楞严, 楞枷。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僧团话题: 五事话题: 阿难话题: 异法话题: 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