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a*****y 发帖数: 33185 | 1 第十天开示
修行方法回顾
十天过去了,让我们复习一下你们这十天所学的东西。
你们一开始的功课是皈依三宝,也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们这样做,并不是
从一个宗派转变到另一个宗派。在内观中的转变只是从痛苦到快乐,从无明到智慧,从
束缚到解脱。这整个教法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你们皈依并不是皈依某个人、皈依什么教
条或教派,而是皈依觉悟的性质。发现了觉悟之道的人就是佛,所发现的觉悟之道是法
,所有依法修行而得证圣果的人是僧。我们受到这些人的感召启发,而皈依佛、法、僧
,以达到内心纯净的相同目标。事实上我们皈依的是觉悟的性质,也就是人人皆能向内
寻求开发的佛性。
同时,任何走上这条道路的人,都会油然生起感恩之心,并发愿要服务众生,不求任何
回报。这两种特质在悉达多.乔答摩,也就是人类历史上的佛陀(释迦摩尼佛)身上,
十分明显。他完全经由自己的努力达到开悟,但他对众生满怀悲悯,因此致力将他所发
现的修行方法教给别人。
所有修习这个修行方法,并将自我的旧习气根除到某种程度的人,都会有相同的特质。
真正的皈依,真正的护佑,是你在自已身上所培养增长的正法,不过随着你对正法的体
验,必然也会生起对释迦摩尼佛的感恩心,感激他发现并教导这个修行方法,也感激那
些无私无我护持这个修行方法的前贤大德,他们使这个修行方法历经两千五百年至今,
仍能保有它原始的纯净。
你们是以这样的了解而皈依三宝的。
接着你们受持五戒,这不是什么仪式或典礼。接受五戒并持守乃是持戒(sila)、道德
,这是这个修行方法的基础,若无稳固的基础,整个禅修的架构都会摇摇欲坠。戒律也
同样是放诸四海皆准,没有宗派之别。你们誓愿要戒绝所有会破坏别人安详和谐的言行
举止。会违犯这几项戒律的人,都一定是先在心中生起很大的染污不净,破坏了自己的
安详和谐。染污不净由心而起,然后才发展表现在言行举止上。修习内观是要净化内心
,让心变得真正平静安详,但当你仍继续做着扰乱污染心的行为时,是无法用功来净化
内心的。
焦躁不安的心做出不正当的行为,又使心更为焦躁不安,这样的恶性循环要怎样才能打
破呢?内观课程就给你这样的一个机会,因为紧凑的课程、严格的规定、禁语的守则以
及强而有益的气氛,让你们几乎没有任何违犯五戒的可能。因此在这十天内你们可以持
守戒律,以这个基础你们能培养正定(samadhi);而定又是慧的基础,用慧的洞察力
你们能贯穿直入内心深处并净化它。
在这课程期间,你们发愿持守五戒,好学习这个修行方法,而一旦学了它,决定接受并
修行正法,就必须终身持守这几项戒律。
接下来你们放下自我、虚心受教,在十天课程期间完全接受佛陀及指导老师的教导,这
是为了给这个修行方法一个公平的实验机会。只有这样放下自我虚心受教的人,才能全
心全力精进修行。一个人如果充满怀疑猜测,就无法正确修行。不过放下自我的意思并
不是生出盲目信仰,盲信和正法毫无关联。如果你们心中有所疑惑,应该随时向老师请
益,澄清疑问。
放下自我虚心受教也包括接受课程的规定及作息时间,这些都是根据成千上万旧生的学
习经验而制定出来的,好让你们可以持续不断地用功,以从这十天中得到最大可能的获
益。
放下自我虚心受教也意味着你们要完全遵照要求修行,不管你们先前可能用什么其它修
行方法,在课程期间都要暂时放在一边。只有心无旁骛专一地如法修行,你们才能获得
益处,判断这个修行方法的价值。相反地,你们要是将不同修行方法混用,可能会为你
们带来很严重的麻烦。
接下来你们开始修行观息法,目的是培养心的控制力与专注力,也就是正定(samadhi
)。你们被要求只观察纯粹自然的呼吸,不加上任何字句或形状影像。这个限定的理由
之一,是要维持这个修行方法的普遍通用性,因为呼吸是人人皆有而都能接受的,但字
句或形像就可能只被某些人接受但有些人无法接受。
只观察纯粹的呼吸,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整个修行的过程是在探究自身的实相,
探究心物(身心)架构的本来面貌,而不是你所想要的面貌。这是一个发掘实相的过程
。你坐下来闭上眼睛,身边没有吵杂声或外来干扰,身体也不移动,在这一刻你身体最
明显的活动,就是呼吸。你以观察这个实相入手,自然的呼吸,从鼻孔吸入呼出。你感
觉不到呼吸的时候,可以稍微加重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孔的范围,之后再回复自然
、正常、轻柔的呼吸。你从这个粗显的实相入手,从这里更进一步深入,朝更微细的实
相、究竟的实相前进。在整条修行路上,每一步都不离你实际体验到的实相,从最粗显
到最微细的实相。你从虚幻想象开始,是无法达到究竟实相的,你只会卷入更多的虚幻
想象、更大的自我欺骗
如果你在观呼吸时加上个字句,也许能更快使你的心专注,但这样做会有一个危险。每
个字句都有其特定的振动,你重复某个字或句子时,就是在制造人为的振动,让你淹没
其中。在内心的表层制造了安详和谐的表象,但内心深处的染污不净仍然存在。要去除
这些深藏的染污不净,只有学习去观察它们,让它们浮现出来,好消失灭去。如果我们
只观察某种特定的人为振动,我们就无法观察和我们的染污不净相关的各种自然振动,
也就是我们身上自然生起的感受。因此,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探究自身实相及净化内心,
使用想象的字句只会造成障碍。
同样的道理,观想某个形状或影像,也可能成为进步的障碍。内观修行方法是要消融表
面实相,以达到究竟的实相,而表面坚实的实相总是充满虚幻错觉,因为在这个层次上
,是想蕴(sabba)在运作,分辨判别,而那是受到过去习性所扭曲的。此一受到制约的
想蕴起着分别心,形成种种偏好及成见,造成更多新的习性反应。但是随着表面实相的
分解消融,我们逐渐体验到身心结构的究竟实相,也就是每一剎那都在生起灭去的振动
,除此别无他物。到了这个阶段就不再起分别心,因此也不会有偏好或成见,没有习性
反应。内观修行方法逐渐减弱受制约的想蕴,因此也减弱了习性反应,达到受、想不起
的阶段,也就是涅盘(nibbana)的体验。但若刻意将注意力放在观想形状影像上,我
们就停留在表面、合成实相的层次,而无法超越进展,因此我们不作观想或持诵。
藉由观察自然呼吸而使心专注后,你们开始练习内观禅修,以培养般若智慧,也就是对
自我本质的洞见,这真知洞见能够净化内心。你们从头到脚观察身上的自然感受,从表
面开始,然后渐渐深入,学习感觉外在,内在,身体每一部位的感受。
内观就是如其本然地观察实相,不加任何成见,以消解表面实相,达到究竟实相。消解
表面实相的目的,是使禅修者从「我」的错觉中脱离出来,此一虚幻错觉是我们所有贪
爱与瞋恨的根源,造成我们极大的痛苦。我们或许能在理智上接受那是虚幻错觉,但光
是这样的接受无法解脱痛苦。不论一个人有什么宗教或哲学信仰,只要自我的习性存在
,就仍然痛苦。为了打破这个习性,我们必须直接体验身心现象虚幻不实的本质,不受
我们控制地不断变化。这样的体验能够销融自我,趋向去除贪瞋、去除痛苦的道路。
因此,内观修行方法是藉由直接体验来探究我们称为「我、我的」的这个现象的真正本
质。这个现象有两方面,也就是生理与心理、身与心两方面。禅修者从观察身体的实相
开始,为了直接体验这个实相,我们必须感觉到身体,也就是觉知全身上下的感受。所
以,观察身体-观身念住(kayanupassana) 必然涉及观察感受-观受念住(
vedananupassana)。同样地,我们若离开心中所生起的心念想法,也不能体验心的实相
,因此观察心-观心念住 (cittanupassana)必然涉及观察心理内含-观法念住(
dhammanupassana)。
这并不是要我们观察每一个想法,如果你这样做,你会陷入胡思乱想难以自拔。你应该
只要单纯的觉知心在当下此刻的本质,不论心中是否有着贪瞋痴或焦躁不安。而佛陀发
现,不论心中生起什么,都会有某种身体感受伴随而起。也就因此,不论禅修者是在探
究「我」这个现象的心或身的层面,对感受的觉知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个发现是佛陀的独特贡献,在他的教导启示中具有核心的重要性。当时甚至更早的印
度,已有许多人教导修行戒(sila)与定(samadhi),慧(pabba)也已存在,至少有闻慧或
思慧。许多人普遍同意心的不净烦恼是痛苦的根源,认为必须根除贪爱及瞋恨以净化心
灵,获得解脱。佛陀只是找到了如何做到的方法。
当时所欠缺不了解的,是感受的重要性。当时和现在一样,一般都认为我们是对外在的
感官对象,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起习性反应。然而佛陀向内观察实
相,发现了六境和我们的习性反应之间有个忘失掉的连结,也就是感受。六境接触到相
对应的感官(六根),会产生感受,想蕴(sabba)又对它作出好或坏的评价,感受因
而变成愉悦的或不愉悦的,我们并因而生起贪爱或瞋恨的反应。这个过程极为迅速,要
到习性反应已经重复多次后,我们的意识才觉察到,而这时习性反应已经强到足以主宰
控制心了。若要克服习性反应,就得觉知到反应是从何开始;而反应是从感受开始,因
此我们必须觉知到感受。悉达多.乔答摩发现了过去不为人知的这个事实,使他得以开
悟解脱,所以他才一再强调感受的重要性。感受会导致贪爱及瞋恨的反应,也因此造成
痛苦,但感受也可以引导出智慧,让我们不再起反应,开始脱离痛苦。
在内观修行方法中,任何有碍我们觉知感受的方法都有害,不管是持诵字句、观想形像
、只注意身体的动作,或是注意心中生起的念头。除非从痛苦的根源-感受下手,否则
是无法根除痛苦的。
佛陀在念住经(Satipatthana Sutta)中说明了内观修行方法,在「建立觉知的开示」中
,他分成几个部分来检视内观修行方法的不同层面:观察身体(观身)、感受(观受)
、心(观心)及心理内涵(观法),不过这几个部分及细分的段落都是以同样的话作结
论。修行可能会有不同的入手处,但不论从哪里入手,禅修者在到达终点前,都必须经
历修行道上的若干阶段、若干体验。这些对内观修行至为重要的体验,在每一段落结尾
的句子中重复作了说明。
第一个阶段是分别体验到生起(samudaya)及灭去(vaya),在这个阶段,禅修者觉知到坚
实强固的实相,也就是身上粗重的感受。我们觉知到某种感受的生起,也许是痛,它似
乎停留了一段时间,最后消失灭去了。
从这个阶段再继续前进,我们深入到生灭(samudaya-vaya)的阶段,同时体验到生起
与灭去,生灭之间没有间隔。粗重坚实的感受消融成为微细的振动,以极快的速度生起
灭去,而身心架构的坚实感也消失了。具体强烈的情绪及具体强烈的感受,都消融为振
动,别无他物;这是消融(bhavga)的阶段,我们在此体验到心与物的究竟实相,也就是
无时无刻不断的生灭,没有任何实体。
消融是修行道上很重要的阶段,因为只有体验到身心架构的消融,对它的执着才会去除
。到这个时候,我们面对任何情境都能无所执取,也就是进入了行舍(savkhara-
upekkha)的阶段。埋藏在潜意识中极深处的染污不净(savkhara),开始浮现到心的表
面上来,这不是退步,这是进步,因为这些不净若不浮现出来,就无法加以根除。它们
生起,我们以平等心观察,它们就一个接一个消失灭去。我们以粗重不愉悦的感受为工
具,来消除瞋恨的不净旧业,以微细愉悦的感受为工具,来消除贪爱的不净旧业。就这
样对任何体验都保持觉知与平等心,我们将心中所有深藏的纠结烦恼都加以净除,一步
步接近涅盘(nibbana)解脱的目标。不论起点为何,我们都必须经历所有这些阶段,
以达到涅盘之境。我们能多快抵达目标,要看所下的功夫多深,以及我们有多少累积的
旧业(savkhara)要根除。
在任何处境情况下,以觉知感受为基础的平等心都至关重要。「行」(savkhara)是由
身体的感受生起,我们对感受保持平等心,就防止了新的「行」生起,并将旧的去除。
因此借着保持平等心观察感受,你就逐渐朝向解脱痛苦的究竟目标迈进。
要认真用功,不要把禅修当作游戏,试过一个又一个修行方法,却都是浅尝即止。如果
你是这样,任何修行方法你都只能略知一二,永远达不到目标。你当然可以尝试不同的
修行方法,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而如果有必要,你也可以给这个修行方法两、三次的
试验机会,但不要一辈子都在试这试那,虚度岁月。你一旦找到合适自己的修行方法,
就要认真修行,以达到最终的目标。
愿各地受苦的人们,都能找到出离痛苦之路。
愿一切众生快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