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m*******h 发帖数: 542 | 1 资金、技术、人才,一直是制约中国汽车做强的三大因素,对汽车自主品牌而言,尤其
如此。为了解决人才瓶颈问题,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地到了“海归”,忙不迭地都去海外
招聘。同时,由于国外经济不太景气,就业困难,出国人员回流已成趋势,正好与中国
汽车发展需要人才的情况相吻合。
“海归”对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国内企业“海归”流动
过于频繁,也成一大特色,酷似当下的公关公司,几天不见,那些小姑娘就换了东家,
让人想记都记不过来。
“海归”的频频跳槽说明了两种情况:一是企业间相互挖人太厉害,“海归”的身
价被越抬越高;第二是“海归”们自视也越来越高。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完整数据,仅见
公开报道,回国后担任较为重要职务的“海归”,在一家企业干满三年以上的极为少见
,不少人是三年换了三个地方。想想看,一个管理者三两年能改企业什么面貌?一个技
术人员在研发方面一年能有什么突破?再就“海归”个人而言,这么短的时间能成就什
么事业?对企业会有多大贡献?而且高管的变动,往往会动摇军心,引起企业动荡,对
企业造成一定的伤害。
“海归”频繁流动,原因“供需”两面都有。首先多数“海归”就业期望值很高。
只要是在国外大公司待过,不管曾经从事过何种工作,都自认是“大拿”,回来后就一
定要当高管。然而,中国企业的总经理、总工程师、研究院院长的职位毕竟有限,并没
有那么多高管职务虚位以待,即使有空缺职位,也未必是个“海归”就都能胜任。据熟
悉海外汽车企业的人士介绍,此前,在海外汽车企业工作过的中国人,包括台湾和香港
地区,真正在国外公司高层供职,或者在汽车研发的核心部门工作的,不能说一个没有
,至少是极其少见,不用说主持过车型开发,就是全流程参与的也是凤毛麟角。绝大多
数“海归”在国外大公司职位并不高,从事的研发工作也多是单项,他们的知识与经验
还是有较大片面性,特别是缺乏主持全面工作的经历,这些人回国后立即担当全面管理
工作,或者主持全面研发,其实并不适应。
另一方面,企业对“海归”的期望值却很高,把所有的“海归”都当“大拿”,以
为“海归”个个都有回天之力,一个人就能改变企业面貌。世界上全才是没有的,一个
天才挽救一个企业,在今天只能是神话。其实,像汽车这样复杂的产品,开发工作绝不
是一个人就能包打天下,这不同于当年爱迪生发明电灯泡,除了必不可少的硬件设备外
,人力方面,需要一个团队多年的协同努力。
从常理讲,人往往是期望值越高,失望就越大。因为大家对对方都抱有不切实际的
期望,稍不投机就换将换帅,“海归”换东家更是方便,上家不要,下家就抢,这正是
“海归”流动频繁的重要原因。目前,在一个企业做到三年以上,且贡献突出,企业满
意,自己也心情愉快的“海归”,屈指可数,公众熟知的人物,大概只有吉利的赵福全
等为数不多的几位。这提醒招聘企业与“海归”,都要有理性的思考。
中国汽车更多地需要实干家,就企业而言,需要的并不都是综合管理人才,既不需
要也不可能有那么多“高管”职位。对“海归”而言,可能更适合做专业人才。如果企
业各个岗位都能有适合的专业人才,由他们组成的团队,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更健康。 | n****e 发帖数: 2401 | 2 说这么多废话没用。企业必须拿出高管职位,才能吸引人回来。
高薪高职位,也是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的一种补偿。
企业要真正摆正心态,舍得大笔投入,才能吸引到真正的人才。
否则,谁会回去?
【在 m*******h 的大作中提到】 : 资金、技术、人才,一直是制约中国汽车做强的三大因素,对汽车自主品牌而言,尤其 : 如此。为了解决人才瓶颈问题,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地到了“海归”,忙不迭地都去海外 : 招聘。同时,由于国外经济不太景气,就业困难,出国人员回流已成趋势,正好与中国 : 汽车发展需要人才的情况相吻合。 : “海归”对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国内企业“海归”流动 : 过于频繁,也成一大特色,酷似当下的公关公司,几天不见,那些小姑娘就换了东家, : 让人想记都记不过来。 : “海归”的频频跳槽说明了两种情况:一是企业间相互挖人太厉害,“海归”的身 : 价被越抬越高;第二是“海归”们自视也越来越高。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完整数据,仅见 : 公开报道,回国后担任较为重要职务的“海归”,在一家企业干满三年以上的极为少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