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M******a 发帖数: 6723 | 1 原创:谌旭彬 史料搬运工 微信号 shiliaobanyungong
功能介绍
人事终变,天道能还。
文 | 谌旭彬
今天是“双十节”,亦即“辛亥革命纪念日”。纪念辛亥革命,自然就要谈到一个话题
:清廷为什么会灭亡?或者换一种问法:清廷灭亡的真实历史逻辑,究竟是怎样的?
“民意所趋”、“腐败亡国”之类的说法,自然是扯淡的。没有“力量兑换机制”的民
意,必然是连狗屁都不如;没有“恶政惩罚机制”的腐败,同样也从来不会构成统治机
器的危机。
对帝制政权而言,真正构成致命威胁的因素,只有两类:
(1)外敌入侵,朝廷威望折损乃至趋零。
(2)蛋糕分配机制生变,内部利益集团发生分裂。
清廷在进入20世纪之际,恰恰完全满足了这两点。
1880年代的中法战争,1890年代的中日战争,虽然对清廷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也使部分
体制内要人产生了变革的想法-——中法战争期间,两广总督张树声曾用遗折的方式呼
吁朝廷开设议院,建议一种新的“朝廷内部民主决策机制”,以之取代现有的最高层决
策模式——众人论政于议院,而非一、二人独裁于深宫。戊戌年的改革上书,也大体不
出这个范畴——但总体而言,此一时期,朝廷的威望仍在。
及至庚子年,朝廷操弄义和团,引致八国联军入侵,以慈禧为首的最高决策层仓皇西遁
,中央政府的威望,遂一落千丈。
此即“外敌入侵,朝廷威望折损乃至趋零”。
这种“威望折损乃至趋零”,于体制内造成的后果,是中央不能再对下级部门及地方如
臂使指,庚子年南方督抚拒绝北上勤王、策划“东南互保”,即是例证;于体制外造成
的后果,是“爱国青年”对朝廷深感失望,孙中山说自己于“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
倾覆清廷”或许略有夸张,甲午年前的谭嗣同则确实仍是清廷的拥护者,甲午一役,谭
“创巨痛深”,“绕室彷徨,未知所出”,政治立场迅速转为反对清廷,开始呼吁国人
效仿秦末之陈涉与隋末之杨玄感。
庚子之乱,也让既有的蛋糕分配机制发生了变化。
在中央朝廷,以慈禧为首的最高决策层丧失了很多权利(包括财权、人事权、司法权、
外交权、行政权乃至兵权);相应的,地方督抚士绅获得了更大的蛋糕份额。这种变化
,反应在随后的政策上,即是:
朝廷希望借“日式立宪”,重新收回权利,重申君权至高无上;地方督抚士绅一方面对
朝廷的“寡头专制决策机制”深感忧惧,一方面希望将自己手中的财权、人事权、行政
权、司法权乃至军权合法化,故而积极推动“英式立宪”,如两广总督陶模于庚子之乱
初定之际,就上书朝廷,要求设立议院,希望新的决策机制是“议院议政,而行政之权
仍在政府,交相为用,两不相侵”——将国家事务的决策权交给议院,而非由慈禧等一
、二人独裁。
这种蛋糕分配方面的冲突,在1906年达到了一个小高峰。
上一年,慈禧派载泽、端方、戴鸿慈等五人出洋考察各国政治。1906年,载泽考察归来
,向慈禧进了一道《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密折的核心思想是“宪法之行,利于国利于
民,而最不利于官”——意即:采取日式立宪,可以帮助君主(国)从督抚士绅(官)
手里把权力夺回来。 8月23日,载泽进呈密折。9月1日,慈禧宣布“预备立宪”;9月2
日,又宣布要改革官制,拟用“立宪”的名义,从地方督抚们手里“合法”夺权,史称
“丙午官制改革”。以张之洞、袁世凯为代表的督抚势力,则一致反对这次官制改革。
督抚的抵制,直接导致了“丙午官制改革”的流产。尽管载泽上奏慈禧,一再劝她“勿
为各省督抚异论淆惑”,但庚子之乱在前,中央政府的威望已堕,慈禧终不敢对督抚冒
险用强。
挫败了朝廷的“丙午官制改革”的同时,督抚们亦欲借朝廷所主张的“预备立宪”来变
革中央官制,使自己的蛋糕合法化。具体诉求是改军机处体制为内阁总理体制。结果迫
得慈禧又不得不下达“五不议”谕旨:
军机处事不议,八旗事不议,内务府事不议,翰林院事不议,太监事不议。
此即“蛋糕分配机制生变,内部利益集团发生分裂”。
“丙午官制改革”失败后,为重塑君权至上的中央集权,朝廷继续推行“日式立宪”,
但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最高决策层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1905年,在慈禧的主导下,清廷废除了科举制。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功名体系,是清
廷将自己的政治力量渗透到帝国的中下层的统治基础。废除科举,意味着朝廷需要重塑
自己的统治基础,亦即用一种新的事物来替代传统功名体系。
按照设计,这种新事物将是国会和地方议会。传统士绅们将从举人、贡生等身份转型为
各级议会的议员,继续与体制保持一体,继续维持自己固有的利益和地位。
但朝廷与督抚围绕着蛋糕分配问题展开的斗争旷日持久,士绅们的身份转型遂被长期搁
浅,无法兑现。
1907年12月,朝廷下达谕旨,严禁“各省绅商士庶”干预朝政。1908年1月,中央学部
明文禁止学生干预国家政治。又颁布《大清报律》,严禁媒体刊载“诋毁宫庭”、“淆
乱政体”、“扰乱公安”的言论,要求对报纸内容实行事先检查制度。又出台《结社集
会律》,凡“宗旨不正,违犯规则,滋生事端,防害风俗”的社团组织,均在取缔之列
,条文伸缩性如此巨大,意味着政府可以随心所欲取缔任何想要取缔的社团组织。1908
年8月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旨在重塑皇权的至高无上,更是遍布各种“议院不得
干预”、“皆非议院所得干预”、“不付议院议决”、“议院不得置议”……
1909年,为安抚人心骚动的士绅阶层,朝廷出了一个大昏招。
该年,除新疆之外,全国21个行省,均成立了一个名叫“谘议局”的新机构,用来安置
脱离了传统功名体系的士绅。
但清廷同时又规定:
“谘议局仅为一省言论之汇归。”“其所谓民权者,不过言之权而非行之权也。”
意即:谘议局所拥有的“民权”,不过是朝廷所允许的发牢骚之权,至于朝政做什么、
怎么做,仍须“中央集权”,与谘议局毫无关系。
做个可有可无的牢骚客,显然不符合士绅们对自己的新“议员”身份的期望。
从技术角度上来讲,让士绅们去做发牢骚的花瓶,不能算朝廷决策失误。真正的失误在
于:朝廷不该在1909年于各省成立谘议局。
因为:
没有“力量兑换机制”的民意,是连狗屁都不如的;谘议局的成立,恰恰为这些原本狗
屁都不如的士绅们提供了他们亟需的合法的“力量兑换机制”。谘议局不但为各级士绅
提供了参与政治场所,这一准议会组织所拥有的横向、纵向联系,还将原本影响力有限
、犹如散沙的士绅们组成了一个有力量的政治实体,让散居全国的他们实现了一定程度
的政治联合,他们成了“有组织”之人。
同一时期,体制外的革命党人也找到了自己的“力量兑换机制”,亦即是:刺杀。
于是,事情就大条了。
先是四品道员徐锡麟刺杀了二品巡抚恩铭,清廷官场开始出现“革命军不足畏,惟暗杀
实可怕”的恐慌气氛;再是地方督抚与谘议局士绅合流,掀起了四次签名人数达数百万
的“请开国会”请愿运动,坚持要走“日式立宪”的朝廷只能峻拒,被舆论搞得焦头烂
额。再然后,1911年,革命党人在武昌响起了枪声,谘议局士绅串联各省督抚宣布独立
,清廷遂土崩瓦解。
综而言之,清廷灭亡的真实历史逻辑,有三点最为关键:
(1)外敌入侵。
(2)内部利益集团分裂。
(3)新的“力量兑换机制”出现。
精选留言
作者已设置关注后才可以留言
97
Emily Gu
建议作者最后加一句:“本文绝无任何影射,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13
活着
日式立宪和英式立宪有什么区别?
44
作者
前者玩中央集权,后者玩议会政治。
32
꧁༺落葉飘雪༻꧂
1908年1月,中央学部明文禁止学生干预国家政治。又颁布《大清报律》,严禁媒体刊
载“诋毁宫庭”、“淆乱政体”、“扰乱公安”的言论,要求对报纸内容实行事先检查
制度。
32
McRay
你看这个名单他又长又宽,就像这颗子弹又小又圆
3
陳
沒有力量兌換機制, 秦朝照樣要亡!
28
作者
秦朝的灭亡过程里,反对势力是有“力量兑换机制”的。有时间再在这个号里说一说。
24
田小毛
有朋友说建议作者最后加一句:“本文绝无任何影射,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那
这个号以后就看不到了
5
冯杰(冯杰)
谘议局是不是类似于现今人民代表大会啊?
15
作者
不是。谘议局是一个常设机构,不会开完会就散。
3
lister
力量兑换机制和恶政惩罚机制通俗地讲是啥.....
13
作者
通俗讲,“力量兑换机制”就是能让一个人的不满正确地发泄到应该发泄的对象身上的
一种渠道。“恶政惩罚机制”亦类似。
10
许敬
写得真好,豁然开朗。学习了。
7
作者
10
李鹏
在热兵器时代,根本就不存在力量兑换机制的,只能指望高层分裂
10
高兴就好
总结一局就是众叛亲离吧
2
曾创
所谓“力量兑换机制”,指的是可取旧ZHENG QUAN而代之的新势力吗,比如之于秦就是
旧六国贵族?
9
作者
新势力是“力量兑换机制”出现后的产物。就清末而言,“谘议局”和“暗杀”,都属
于“力量兑换机制”
9
陈 剑
清廷也真是傻,如果不许妄议朝廷,说不定子民们就会团结在以慈禧为核心的满清贵族
周围。哈哈。
9
Randy-quackquack
你看这歹徒排成排。你看这坦克跑的快,(接二楼评论,请谌编选上发表,感谢)
5
寒霜
请问谌编,在辛亥革命之前甚至革命过程中,一直是南方的新军倾向革命,比如湖北新
军武昌起义,江苏新军攻克南京。而北洋新军似乎就是铁板一块的跟着袁世凯,袁南下
镇压革命他们跟着,袁通电赞成共和他们也跟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
6
作者
利益啊。
6
还月楼主
谌编和短史记的探讨文章我是必看的,近期我觉得谌编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大,真的难以
一言以盖之,用简短的文字难以说清。比如此次探讨清朝之灭亡,真的一言难尽。我总
感觉我国的历史学家缺少对精英阶层和基层的研究,士绅阶层在明清的世代更迭中的作
用,我感觉史料太少。抛出的问题很大,研究更需要扎实的资料,感谢短史记的启蒙教
育。
2
作者
谢谢
2
s h i h a o
估计作者出身central party school,深谙历史教训,天天研究怎么不重蹈大清的命运
6
作者
野鸡大学出身。
5
秋风红豆
感谢分享,希望该稿更多人看到。
3
作者
5
殷
(1)外敌入侵。 (2)内部利益集团分裂。 (3)新的“力量兑换机制”出现。 ——
谌编这三个筐编得不大不小,恰到好处:绝大多数政权覆亡的原因,都可通过归类准确
地装进这三个筐里,而筐又不显得过大。诸如“内忧外患”之类的筐就大得无边而意义
不大了。
5
入以戊戌
大清就怎么被分了,苏联不学习一个
4
古德里安
意思就是,清廷给了发牢骚的人一个合法化聚集场合?
4
。
我觉得清朝灭亡最关键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最精锐武装组织不再忠于满
清朝廷。文革的结束乃至被否定,以及苏联的解体和普京为首的统俄党的崛起,与军队
这跟国家最强支柱内部的高层态度不无关系。
3
angel
作为被统治阶级,我只求统治者让我们生活惬意一点。
3
。
回复读者"慕泽"的留言,正宗宪政国家的议会是政府的组成部分,是立法部门,所以正
宗宪政国家议会的议员是专职的政府官员,并不是什么私人"资本家"。
3
Bolungar
看到一些资料,大概脉络是: 1、大清把国库收入存洋行,但被官员拿去炒股票(当年
是炒橡胶); 2、股市泡沫破裂,血本无归,朝廷要提现,官员想歪招; 3、官员为补
股市窟窿,借机铁路国有,觊觎修路资金,但民间筹备会把资金挥霍殆尽,拒绝清廷查
账,就打出朝廷卖国的口号,然后就是“保路运动”。 4、清廷为镇压运动,调武昌军
队入川,武汉空防。 5、然后周知的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后,地方军阀或实力派也看
到大清迟早药丸,也就推可最后一把,然后就是宣统帝宣布退位。。。
3
慕泽
那个议会的议员能满足条件的还是极少数资本家啊
2
yxn
对比大清,不得不感慨,最聪明有智慧把事情做的炉火纯青的人还是在当代。
2
E = mc²
似曾相识燕归来
2
吃饭睡觉打豆豆
今天竟然有两篇哦!编辑老兄如此勤奋,是因为时隔两个甲子再逢戊戌年,而且恰好又
是双十纪念日吗?
2
古德里安
先截个图保存,以防止被删,哈哈
2
思齐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
乘之家。
2
建
你的力量兑换机制这个提法好像不太科学。改朝换代的关键是出现了民人突破了朝廷严
禁结社的律令。这些人团结起来产生了一种类似核聚变的效果,直至他们的能量能够与
朝廷分庭抗礼。团结就是力量。所以资本家不希望工人团结。官府也不希望民人团结。
资本家和政府都希望工人或者是民人都是一个个互不联系的原子。所以沃尔玛曾经不允
许建立工会。要团结起来,就必须能够自由的宣传自己的主张,也就是出版自由。所以
统治者就有了党禁和报禁。如果台湾的民进党不是偷偷摸摸的成立了,那么台湾至今也
实现不了自由民主。这是我的一孔之见,请大家斧正。
2
marcus
👍
2
赋风 kevin
不赞成作者总结的原因
2
饕餮客
反过来说,最后的关键三点,还是因为越来越烂而诱导产生,所以结局是必然的。
1
彩虹
全文简洁明了
1
我爱我家
大开眼界,一遍看不懂 | P****R 发帖数: 22479 | 2
【在 M******a 的大作中提到】 : 原创:谌旭彬 史料搬运工 微信号 shiliaobanyungong : 功能介绍 : 人事终变,天道能还。 : 文 | 谌旭彬 : 今天是“双十节”,亦即“辛亥革命纪念日”。纪念辛亥革命,自然就要谈到一个话题 : :清廷为什么会灭亡?或者换一种问法:清廷灭亡的真实历史逻辑,究竟是怎样的? : “民意所趋”、“腐败亡国”之类的说法,自然是扯淡的。没有“力量兑换机制”的民 : 意,必然是连狗屁都不如;没有“恶政惩罚机制”的腐败,同样也从来不会构成统治机 : 器的危机。 : 对帝制政权而言,真正构成致命威胁的因素,只有两类:
| b*******8 发帖数: 37364 | 3 分析甲午之后,太晚了,没有用。根子在乾隆,只要他平等开放贸易,大清到咸丰手里
上门吊打欧洲列强,到一战轻松平息欧洲纷争,全球老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