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g 发帖数: 30882 | 1 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
文章提供 于 2011-12-26 12:52:16 (北京时间: 2011-12-27 1:52:16)
文章作者: 刘胜军
2011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背景下,为所谓“中国模式
”唱赞歌的大有人在。但在中国奇迹的背后,却难掩公众的不幸福感甚至日增的愤怒情
绪,层出不穷的群体性事件让和谐社会的愿景显得扑朔迷离。
如果GDP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中国在全球经济惨淡的情况下确实足以“笑傲江
湖”。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1959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开幕式上,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与赫鲁晓夫之间
展开了著名的“厨房辩论”。尼克松巧妙地把辩论的焦点转移到了洗衣 机等家用电器
上,而不是武器上,最终被认为赢得了辩论,在国内威望大增。当然,此后几十年美苏
经济对比的戏剧性演变确实佐证了尼克松的观点。
苏联悲剧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借鉴。首先,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提升人民的幸福程度
,而非盲目追求经济规模。脱离民生的经济发展,不仅会失去民众支持,也 会因为民
众收入有限造成消费需求难以提振,最终陷入投资驱动的泥沼。其次,GDP的结构很重
要,苏联当时虽然是世界第二强国,但把资源过度投向军事和工业 领域,而导弹对公
众的日常生活而言显然不如茶叶蛋重要。再次,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经济竞
赛是长跑,暂时的领先有时只是透支的先兆而已。正如克鲁 格曼在经典文章《亚洲奇
迹的神话》(1994)中所揭示的:苏联通过投入扩张、而不是通过提高单位投入的产出
来促进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边际报酬递 减的约束。克鲁格曼也尖锐地预测了
“东亚奇迹”的不可持续:“太平洋周边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异乎寻常地动员资源进行经
济建设已经得到了回报,这些回报正是最 乏味、普通的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的。如果说
亚洲的增长有什么秘密的话,无非就是延期享受、愿意为了在未来获得收入而牺牲眼前
的享乐。”
如果我们以足够清醒的态度审视“中国模式”,就不难发现中国的经济奇迹并没有创造
例外,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在重复高储蓄、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甚至在错误方向上走得
更远。
剖析中国经济的本质,乃定位于“世界工厂”。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
(Made in China)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从7%猛增至14%左右。中国制造之所以能迅速
攻城略地,基本上靠的是低成本竞争力。低成本竞争本身未必是坏事,不过考虑 到中
国制造的低成本不是像丰田汽车那样来自管理效率,而是建立在被扭曲的劳动力、资源
和环境等生产要素价格之上,情况就不容乐观了。
简而言之,中国目前的GDP奇迹相当程度上是以牺牲员工权益(尤其是农民工)、污染
环境和透支未来资源的方式实现的。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防护,很多农民工 患上了“
尘肺病”等职业病。自然资源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但由于子孙后代在当
下并没有投票权,无法阻止资源被过度开采,留给他们只有废弃的矿 山、污染的河流
。甘肃舟曲县只用了半个世纪就从“陇上小江南”沦为泥石流多发区。从1952年8月舟
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舟曲县累计采伐森林 189.75万亩,森林面积每年以5万亩(30
平方千米)的速度削减。由于环保部门有法不依,中国成了污染环境的乐园。根据测算
,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 受到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
以上受到严重污染(据报道,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湘江,到2015年需要为治理投入
3000亿 元);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受到
酸雨侵袭,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了16个。更有甚者,全世界电 子垃圾
80%被运到亚洲,而其中的很大部分又被运到中国,对汕头等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暸望周刊》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环保 总局的测算,估计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
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奇迹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来自跨期效
应,即经济收益在当期,污染成 本爆发在远期。我们只是暂时生活在生活条件改善的
幻觉中,一旦污染造成的后果集中爆发,公众对经济增长的认同感就会消失。
生产要素价 格被低估的增长模式之所以能长期存在,与强势政府是分不开的。从中央
到地方,“保增长”被视为主要的政绩指标,结果出现了“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体制架
构, 政府以“经济建设”而非“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这种体制的关键点在于:第
一,政府控制了大量经济资源,包括央企(很多都处于垄断地位)、地方国有企业、
高额税收等,尤其是近年来突出的土地出让金。第二,政府的开支几乎不受制约。在财
政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财政民主流于空谈。政府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资源投入 到快速
创造GDP的领域和各种形象工程(如机场、地铁、运动会)。投资2000亿的三峡工程尚
且经过了人大表决,而每年投资近万亿的高铁居然没有经过人大 表决程序。第三,政
府拥有强大的间接获得资源的能力,例如银行负利率、IPO审批制、国有银行主导的金
融体系,以及在电信、石油等行业的垄断优势。 2010年,仅中石油、中石化两家公司
的利润就超过民营企业500强的利润总和。政府控制资源的超级能力,虽然使得庞大的
经济建设机器能够开足马力,但是 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首先,在政治经济一体化模式下,政府拥有雄厚经济资源,而投资又缺乏制约,加上国
企的体制性缺陷,这使得投资冲 动难以遏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经济刺激的旗
号下出现投资失控,2009和2010年新增银行贷款18万亿,过度膨胀导致铁道部和地方融
资平台陷 入债务困境。这使得中央政策陷入进退两难境地:紧缩可能导致债务危机爆
发,继续贷款可导致银行风险失控。
第二,政经一体化模式更大的 问题是对法治的破坏。好的市场经济一定是法治的市场
经济。但在现阶段,由于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主要职能,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司法独
立难以维系。为了 GDP政绩,地方政府通常对污染问题视而不见甚至充当保护伞。1998
年到2002年,中国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387起,只有25起被追究了重大环境 污染事
故犯罪;2003年到2007年中国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90多起,被追究违法犯罪的仅12
起;2004年环保部直接处理的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有 14起,但是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只
有四川沱江水污染事件一起。
在众多的环境污染、征地、拆迁事件中,由于地方政府是纠纷的当事方,公众不信任司
法判决,或诉诸群体性事件,或进京上访。可以说,不改变现行的“政经一体化体制”
,食品安全、环境等污染危机和群体性事件只会愈演愈烈。
如果充分考虑高昂的环境污染成本,中国的GDP实际上并没有增长。换言之,经济陷入
了“零和游戏”的状态:少数人主要通过损害多数人利益而致富,其方式 包括:用负
利率掠夺存款人(即通货膨胀税),用污染环境掠夺公众,用IPO掠夺股民,用房地产
掠夺“房奴”,用央企垄断掠夺民营企业和民众,用高税收掠夺 纳税人,用资源过度
开发掠夺子孙。
但是这样的零和游戏不可能一直玩下去。被掠夺者迟早会醒悟。要避免葬送改革开放30
年来之不易的成果,我们就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正视“中国模式”存在的问题。“周
虽旧邦,其命维新”。
2012年,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即将登场。中国未来十年的局势,将取决于领导层对“中
国模式”的认知。诚然,强势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是前一阶段中国 经济快速发展
的重要特征,也被认为是“中国模式”的核心要素。但是,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流。昨天的成功要素已成为今天的问题,“大政府”导致了国富 民穷的经济失衡,使
得经济缺乏法制保障,进而导致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腐败与不公等问题日趋恶化。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2011年达沃斯 天津论坛演讲时说:“要坚持依法治国,需要改变以
党代政、把权力绝对化和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要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政治改革是
绕不过去的核心命题。中 央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将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作为“十二五”的主线,都表明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正如管理学大
师德鲁克所说,管 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对一个国家而言,履行承诺、落实政
策才是改革的关键。
(作者:刘胜军,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 w*********g 发帖数: 30882 | 2 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头到尾压口不提中国因为没有掌握国际商品定价权而遭受的
剥削,以及中国的出路,即开发新能源、新材料和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从而夺取国际
商品定价权,建立新世界秩序取代旧世界秩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