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R*****g 发帖数: 682 | 1 “新兴木刻运动导师”鲁迅: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 更应有进步思想与高尚
人格
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
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鲁迅
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
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终生对美术都有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热情。他不是画家,但他的
绘画修养却不输于同时代的诸多美术家;他具有宏阔的中西文化视野和强烈的革新意识
,对中国美术的方向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热心提倡现代木刻,是公认的新兴木刻运动导
师,堪称现代美术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不了解美术中的鲁迅,便是对鲁迅文化造诣某种
程度的遮蔽。
自幼喜爱美术“书没读成画却不少”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
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
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以上文字来自鲁迅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诸如此类的回忆性散文,都已
经说明鲁迅自幼喜爱美术。早在孩提之时,他就搜集了许多有关绘画的书,如《山海经
》、《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画报》等,还有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
启蒙读物《古今名人画谱》、《芥子园画传》等。鲁迅幼时对美术的爱好和修养为他后
来从事美术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术界习惯上将鲁迅留学日本时期因幻灯事件而“弃医从文”简单地理解为放弃医
学而从事文学,这种理解是片面的。这里所谓“文”,应为文艺,应包括文学和美术。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明确地说:“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
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全集
》(第一卷))”这时,鲁迅已形成了他以文艺改造国民性的系统的启蒙思想,其核心是
“立人”。
美术是鲁迅从事思想启蒙和文艺运动的重要方面。他明确表示:“故人群所当希冀
者,不惟奈端已也,亦希诗人如狭斯丕尔;不惟波尔,亦希画师如洛菲罗……(《科学
史教篇》,《鲁迅全集》(第一卷))”文中的“洛菲罗”,即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师
拉斐尔。
1912 年,鲁迅任中华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博物馆和美术
事业。他积极提倡美术和美育,参加了教育部主办的夏期讲习会,主讲美术。1913 年2
月,鲁迅发表了《拟播布美术之意见书》,这是我国近现代较早的、系统的现代美术
与美育的专论。鲁迅此论中所谓美术,不仅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还包括文学、音乐
等。鲁迅开宗明义地指出,他所谓美术的概念,取自西方,而非中国所固有:“美术为
词,中国古所不道,此之所用,译自英之爱忒( art or fine art) 。”他认为,“美
术者,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鲁迅全集》(第八卷))”
《呐喊》《热风》开现代书籍设计先河
“五四”时期,鲁迅提倡个性自由,批判封建文化,反复强调进步的思想应是现代
美术的灵魂。他说: “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改良思想,是第一事。”“美术家固然
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
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欢喜赏玩,尤能发生感动,
造成精神上的影响。(《热风·四十六》,《鲁迅全集》(第一卷))”
这时,鲁迅翻译了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给当时的美术青年
以很大的启发。还有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是,鲁迅这时非常注意书籍的封面设计,对自己
或自己所主编书籍的封面,他总是精心设计——或是自己设计,或是请人设计。如《呐
喊》和《热风》两部文学作品,就由鲁迅自己设计封面,开了中国现代书籍设计之先河。
1927 年定居上海以后,鲁迅开始有意识地持续关注绘画——特别是提倡新兴木刻
,成为我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开拓者和当之无愧的精神导师。
他在自己主编的文艺刊物《奔流》等刊物上发表美术作品,并提倡新兴木刻;他甚
至不惜成本,多次翻印外国画册,组织木刻展览。最关键的是,他尤其看重并支持青年
艺术家的成长。他会亲自指导青年作者,推介木刻作品,还向青年人和艺术组织赠送木
刻书籍,给予经济上的支持。需要点出的是,围绕在他身边的青年木刻家,广东人占了
较大比重。1931年8月,鲁迅在上海举办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次木刻讲习会,参加学习的
13位早期木刻家中,就有5位是广东兴宁人。
对当时美术界不认真观察和反映现实、甚至有意歪曲现实的不良倾向,鲁迅会直截
了当予以批评,借此告诫青年美术家要坚持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原则,比如,在一封给
郑振铎的信中,他曾言:“本月之《东方杂志》(卅一卷十一号) 上有常书鸿所作之《
裸女》,看去仿佛当胸有特大之乳房一枚,倘是真的人,如此者是不常见的。盖中国艺
术家,一向喜欢介绍欧洲十九世纪末之怪画,一怪,即便于胡为,于是畸形怪相,遂弥
漫于画苑。而别一派,则以为凡革命艺术,都应该大刀阔斧,乱砍乱劈,凶眼睛,大拳
头,不然,即是贵族。(《鲁迅全集》( 第十二卷))”
推动新兴木刻屹立于中国现代画坛
鲁迅始终坚决反对文学和美术上的“小摆设”,反复强调“战斗”之重要。在他眼
里,木刻就有力度,有阳刚之气。
他心中战斗的“力之美”的典范是珂勒惠支和苏联的版画。珂勒惠支是德国女版画
家,被罗曼·罗兰称为“有丈夫气概的夫人”,其代表作是四种连环版画《织工的反抗
》《农民战争》《战争》《无产阶级》。鲁迅去世前抱病出版了精印的《凯绥·珂勒惠
支版画集》,并赞叹道:“只要一翻这集子,就知道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污
辱和被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 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
、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
在如何借鉴中外绘画遗产创造中国现代绘画方面,鲁迅有着清晰的思考。他说:“
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
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木刻纪程〉小引》,《鲁迅全集》(第
六卷))”这是鲁迅对待中外美术遗产的基本立场。
鲁迅认为,作为中国美术家,不应忽视中国的美术传统。他曾对著名版画家李桦写
信说: “倘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画,并且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
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许能够创造出一种更好的版画。(《致李桦》,《鲁迅全
集》(第十三卷))”
1935 年,鲁迅在《〈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目录〉序》中指出新兴木刻“乃是作者
和社会大众的内心一致的要求,它所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因此也常常是现代社会
的魂魄。实绩具在,说它‘雅’,固然是不可的,但指为‘俗’,却又断乎不能。”鲁迅
还欣喜地预言:“这选集,是聚全国出品的精粹的第一本。但这是开始,不是成功,是
几个前哨的进行,愿此后更有无尽的旌旗蔽空的大队。(《鲁迅全集》(第六卷))”史实
也的确如此,在鲁迅的提倡和支持下,中国新兴木刻以其独特的思想艺术成就屹立于中
国现代画坛,李桦、黄新波、赖少其、胡一川、江丰等名家渐次站到时代的前沿。
韩帮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