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iterature版 - 品味旧时代的社交
相关主题
洋泾浜中国作家象个孩子
一个传奇的故事(5)破 开 ---- 陈染
续一本小书和一本大书有一种轻快让人惊悚
船上岸上Re: 村上春树
相濡以沫[转载] Re: 不管那土人是法国籍还是中国籍
“生命”的第一乐章高行健: 我的创作观
徘徊于战争抽象与具象之间高行健: 我主张一种冷的文学
为而不有[转载] 艺术革命的终结 (高行健)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雅集话题: 送礼话题: 文人话题: 一种话题: 女眷
进入Literatur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R*****g
发帖数: 682
1
文人之间的雅集
说到文人之间的社交,平常特别要好的关系,可以随时登门造访。如果范围扩大一
点的聚会,那就算是雅集了。雅集一般来说得有因由,这个因由就是挑一些比较好的日
子,比如说夏天的赏荷、秋天重阳的登高、冬季的赏雪等、都可以算是由头。古今被人
们津津乐道的雅集不少,例如汉代的梁园雅集、宋代的西园雅集等,直到民国时代还一
直被文化人效法。还有一种就是赏花,当时北京有些地方的花卉很好,比方说中山公园
的芍药,崇效寺的牡丹,法源寺的丁香,通过赏花大家凑在一起。再有一种是观赏某人
的收藏,也就是拿出自己旧日的收藏或者新得的藏品大家共赏,共赏以后,大家分别在
这个藏品的后面写上各人的拜观题跋,发表观赏以后的感想或品鉴的意见,这就是题跋
的内容,也是一种雅集。一些文人雅集也可能采取聚餐的形式,比如说像到谭家菜这样
的馆子小聚,或者是秋高马肥时去吃烤肉。
还有就是专门以诗酒唱和形式的定期聚会,最主要的一个就是结社。结社或是有名
的诗社,也有是不定期的诗酒唱和。清末民初,最流行的一种作诗的形式叫诗钟,今天
已经很少有人会了。诗钟其实是一种限时吟诗的文字游戏,就是用香篆或者是线香、柱
香,从点起到烧完为时限,香尽钟鸣,联成多句。要求是对仗工整,内容含蓄,一个人
起首以后,另外人做联句。诗钟最主要的要求是对仗平仄非常严格,而且这里面还有很
多趣味性的东西,除了限韵,里面要隐藏着很多寓意,如果仅仅是句面工整,但是缺乏
内涵,会被讥为“哑钟”。所咏的东西也不能出现在面上。比如说咏梅花,但是在整个
对仗联句里不能出现“梅”字。要有“钟题”、“钟眼”、“钟典”、“钟对”,最后
还要进行现场评判。直到民国中期,北京的旧式文人还钟情于诗钟雅集。
诗社今天北方不太时兴,前几年我去常熟,苏州沧浪诗社的社长魏嘉瓒先生陪我去
游览破山寺,即兴福寺。文联友人请我在寺中喝茶,余兴居然联句,而且水平不低。这
在今天的北京是很少见的,也可见江南文化渊源之深。旧时很多雅集是属于消遣性的,
也就是一些文人的聚会,在民国以后仍然维持有清一代的旧传统。
从前北京的南城像陶然亭、瑶台这些地方常有一些雅集,后来雅集发展到很多别的
地方,比如说当时广安门内有个慈恩寺,也是文人喜欢雅集的地方。溥仪的老师陈宝琛
辛亥前常去慈恩寺,邀集的多是遗老士大夫,像袁励准、胡嗣源等人。还有一种属于雅
谈,并不是真正结社,比如说1937年北京沦陷以后,当时的周养庵、郭啸麓等,在北海
团城上面搞了一个中国古学所,古学就是国学,也就是一些旧式文人的交谈,当时像吴
廷燮、夏仁虎等数十人,也都常常参加,谈一些旧闻掌故,其中很多有史料价值。后来
辑成一本书,叫做《知寒轩谭荟》,这本书一直没有正式出版,只有一种油印本。我一
直很想将这本书出版,里面谈了很多掌故,清末民初的趣闻,因为这些人都是身历其境
,所以了解很多东西。
北京最后一个比较有名的诗社叫稊园诗社。稊园诗社是北京政府的旧官僚关赓麟发
起的。稊园从三十年代一直维持到1955年,最后的社长是章士钊,其主要的一些成员有
叶公绰、张伯驹、郭风惠等,都是当时做旧体诗的骨干。很多正式的雅集都要写帖子,
因当时没有电话,临时派人去通知,从礼仪上来说不合适。所以都是预先将帖子写好,
写上时间地点和雅集的因由,这种雅集是属于文人社会交往的方式。
文人雅士热衷的社交活动还有两种,一是以琴会友,一是以棋会友。我的祖父叔彦
先生围棋水平很高,据说可以达到六段水平,那时来东总布胡同我家的棋友不少,但是
我只知道有陈仲恕(名汉第,陈叔通之兄)和徐石雪(宗浩)两位。堂会演出不包括在雅集
里,那只是一种愉悦于不同层次的社交聚会罢了。所谓雅集,只是一种文人的社交活动
,主要是琴棋书画,然后是诗、酒、花。至于狎妓冶游等等,更是不在雅集的范畴之内。
民国时代是新旧交替的时代,民国时代的文人实际上是有新派的,有老派的,有新
老兼有的这么三种情况,老派的多是一些遗老,像陈宝琛、袁励准、俞陛云等等,新派
的像胡适、赵元任、金岳霖、徐志摩、梁思成等。新派文人和老派文人基本上没有什么
交集,但是个别的也可能有往来,比如当时创建营造学社的朱桂辛(启钤)、梁思成和刘
敦桢他们这些人就有一些交流。还有一些老派文人中相对比较新一点的,比如像叶恭绰
、章士钊、张伯驹、郭风惠等,他们都是老派文人里面的偏于新潮一点的,所以各种情
况都不太一样,各有各的圈子。
礼尚往来——— 送礼种种
正常的送礼不同于行贿受贿。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从来讲究礼尚往来,因此以馈
赠礼物来联络感情也很自然。逢年过节送礼是人之常情,但是要适当得体,更要体恤收
礼的一方不至尴尬,有无以回报的难堪。旧时送礼有一个词叫“水礼”,什么叫水礼?
一般多指一些食品之类,比如说你从江浙来京,送人家一条东阳火腿,两罐子平湖糟蛋
。要是从岭南来,带些广东香肠、荔枝干果,从福建来送些大福果、肉松之类也就可以
了,一是特色,二也实惠,这些东西都属于水礼。水礼是联络感情的东西,也是礼节性
拜访的人情,绝对没有贿赂的成分在里面。
清代中后期很多送礼是明目张胆地行贿,比如外省官员对京中官员的“冰敬”与“
炭敬”,冰敬与炭敬是下级对上级,或者是外省官员的孝敬,虽然名叫“冰敬”与“炭
敬”,但是这笔钱的数目可就绝对不止买冰、买炭的钱,能非常可观。这就是巧立名目
的行贿了。但是水礼却没有这种行贿的性质。
当然,送礼要投其所好,给文人雅士送礼,如果送上几盒松竹斋或清秘阁的彩笺、
或是几块上好的松烟“胡开文”那就再雅不过了,这也是送礼的艺术。旧时过年过节给
西席(家庭教师)送礼,按例送礼金教仪之外,很多人家还遵循古礼,要送些腊肉之类,
这就是古礼的束脩。这个束脩在古代就是风干的肉食(后来就专指礼金了),礼金外送老
师一些腊味干肉带回家去过年,既有实用价值,也有一个遵循古礼的性质在内。至于送
女眷的礼物,最讲究送衣料,衣料礼物一般来说有一定规矩,也就是说这块料子是基本
上够剪裁一件或者两件衣服的材料。无论是湖绉、云罗、杭纺或者是西洋的呢料,都要
按有富余的尺寸送礼。
要是给长官上级送古玩字画,本身就带有一种行贿的性质了。因为包括送古籍版本
,除非同好之间有这种交流,一般人也不会去送这种东西。给长官上级家的女眷也多是
送一般的东西或衣料、水礼,如果是送珠宝钻翠之类,无疑也是行贿性质。一般接受人
家礼物之后,也要借机会回礼,回礼不能够重复人家送你的东西,但是其价值要与接收
的相似。回的重了,是居高临下夸富;回的轻了,是小气抠门。这都是送礼的讲究与艺
术。关系很近的人家,在拜访的时候带去就完了,有时不便造次拜访的,也可以派人送
去。碰上婚丧嫁娶送礼,一般就要写上某某人送,因为同时送礼的人很多,要是不写明
,人家弄不清是谁送的,不能送了白送,所以要写清楚。
过去有些仪节是不用送礼的,例如“谢步”的礼节。“谢步”仅限于对方出席自己
家丧仪的礼节性回拜,就是谢谢人家特地来出席你家的丧事。这种拜访是无须送礼的,
人到即是礼到,就可以了。一般“谢步”限于对长辈或是上级长官的回礼。但一般来说
“谢步”要在丧事人家出了七七以后。今天很多人不太懂“谢步”,也没有这个礼仪了
,但是在旧时代,“谢步”有时候要谢好几个月,甚至谢半年,因为这种场合来的人会
很多。
还有一种社交就是信函的往来,书函往来必须要给人家回函,回函的情况有两种,
一种属于邮政途径的传达,这一百多年来我们中国已经有非常发达的邮政了。再有就是
给很多官僚、文人、士大夫人家的信函是不通过邮政渠道传达的,而是通过当差的去送
达。送信也有两种,一种送到为止,一种送到以后要等候回执。比方说请人家吃饭,到
底对方能来不能来?当差的可能就要在门房里等,这家当差的把信送到里面,主人写了
回文,一是称谢,二是表示能否莅临。当差的拿着这封信再回去禀复,才好根据允诺的
客人安排聚会。这种书函往复,是要给送信差人一点赏钱的,这也是规矩。由于现在通
信方式的改变,很多旧时的社交方式都变了,那时候北京装电话的人家不是很多,其实
打个电话也就行了。
女眷之间的交往则不同,旧时女眷的交往多是相邀在一起打牌。女眷没多少事,所
以主要是打牌消遣。从前有一些北洋军阀,虽然政治上是对头,战场是冤家,但可能还
是儿女亲家,他们的太太、姨太太们就是在两军对峙的同时还在牌桌上打牌呢,并不影
响女眷们之间的交往。牌桌上不谈政治,女眷们认为那是男人们的事儿,一般来说就是
打牌,或者是七大姑、八大姨那点事,再有就是看看谁的衣服时兴,你哪儿剪裁的?你
是哪里的样子?你的衣料哪买的?你戴的首饰哪家银楼打的?女眷就是这些事情。
一般老百姓也有很多人际间的往来,更是有一种亲情和友情在其中,除了住同院的
可能串门子什么的,平常外出走亲戚的机会不是那么多,所以老百姓的日常交往,往往
是借着一些婚丧嫁娶的机会。旧时也有许多目的性很强的交往,例如谋求事由,求学问
艺也在其中,更有那种走钻营、兴逆讼、求恩宠、媚音容的阴暗社交,就不说也罢了。
节选自网络 作者:云淡风轻
1 (共1页)
进入Literatur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转载] 艺术革命的终结 (高行健)相濡以沫
两个王安忆“生命”的第一乐章
句号徘徊于战争抽象与具象之间
回家为而不有
洋泾浜中国作家象个孩子
一个传奇的故事(5)破 开 ---- 陈染
续一本小书和一本大书有一种轻快让人惊悚
船上岸上Re: 村上春树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雅集话题: 送礼话题: 文人话题: 一种话题: 女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