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死于乾隆盛世的爱国书生
相关主题
中国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Re: 蒙古帝国大屠杀汉人?
一个清朝“自干五”的下场民国史有多少悬案?
请求好书推荐逃跑的艺术
苏定方一千破八万的一点点考证陛下为什么后来没人叫了?
学而不思则罔--给轮回的一个思考题康熙批奏折什么样?31个折子15个批"知道了" (转载)
中国心术最坏的朝代就是清朝。古代御史弹勊官员需要有证据么?
主流媒体评判明清优劣的十大荒唐(zz)大家看看这个奏折和朱批 (转载)
奇怪明朝后期明军骑兵自己虐待死马匹,避免出战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李冠话题: 乾隆话题: 陈宏话题: 生员话题: 献策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r
发帖数: 798
1
余少镭
乾隆朝文字狱腥风血雨,但七十岁老秀才刘震宇的血(见《一个投机者的下场》),并
没有吓退忠心爱国的书生们。刘震宇被斩仅过一年,福建又发生了李冠春献策案,其致
罪之辞,与刘震宇如出一辙。
【春哥再踩雷区】
李冠春是福建兴化府仙游县生员(秀才),案发时多大年纪,不得而知。乾隆十九年十
一月初一,春哥跑到福州,拦了福建巡抚钟音的轿,投递条陈,结果被钟音抓起来,“
率同两司讯究”,又派正在福州公干的仙游知县刘钦回县衙带人到李冠春家中,掘地三
尺,看看有没有其他违禁书稿。
春哥献的又是什么治国方略?跟刘震宇差不多,也是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的良策,共
十条,如:重堤澄土永固河防、造排备风急救民命、扑灭火灾歼除虎害、复饬大巡密察
刑狱、禁防衙役节制官兵、洒汰流民廓清乱源、搜利山川轸恤馁寒、讲读理礼鼓励民风
、别异府庠转移士习等(《李冠春献策被诛案·新柱折》,《清代文字狱档》增订本,
p.1005)。听起来高大上,概括起来就俩字:改革。
问题是,我们已说过,按大清律例,“生员不许一言建白”。这些改革方案,在统治者
眼里,自然是“荒诞迂谬”的。不过,仅限于此,春哥可能还不至于死,要命的是,他
跟刘震宇一样踩了雷区,在十策的第六条,又提出“严颁服制裁抑骄奢”,具体做法,
是“请改明季衣冠”。这就不是舔错地方,而是倒捋虎须了,乾隆之不爽,可想而知—
—去年刘震宇那老家伙就因为这一点被砍了头,现在又有人找死,成全你吧。
这么一来,春哥人头落地,也就意料之中的事。他在十一月初一拦轿献策,十二月二十
七,福建巡抚钟音奏准之后,就“随传按察使刘慥,照例会同营员将李冠春绑赴市曹”
,在福州把他给咔嚓了。这中间,只隔了一个多月。
【是谁害死了春哥】
李冠春献策被诛案在《清代文字狱档(增订本)》中,仅有四个相关档案,分别是福州
将军(福州军区司令员)新柱、福建学政(教育厅长)汪廷玙、闽浙总督喀尔吉善和福
建巡抚钟音(联合)的奏折共三件,还有乾隆上谕一件。案子虽小,为此案上折子的,
全都是省部级官员。身为福建学政的汪廷玙在奏折中,还因自己治下出了这样的书生而
惶恐莫名:“臣职司学政,不能化导约束,咎何可辞,痛自刻责,惭悚无地,伏乞皇上
敕部严加议处,以为学臣不尽职之戒,臣不胜悚惶待命之至……”
也就是说,在乾隆朝,文字、思想钳制并不仅仅是文宣系统的职责,军、政、学皆责无
旁贷,地方上出了坏分子,几套班子都没有好果子吃。
乾隆更是在上谕中,借警告前任福建巡抚陈宏谋,敲打了那些对异议分子不够重视的地
方官。事缘喀尔吉善和钟音的联合奏折中透露,两年前,李冠春就曾将《济时十策》呈
送过钟音的前任陈宏谋,但原稿中“并无服色、河决诸说”,所以,陈宏谋“以其无甚
谬逆之言起见”,“不行举发”。但乾隆认为,“然以陈宏谋之为人论之,即使当日见
此谬逆诸说,亦未必不心存讳匿,或将置之不论也”。
这一点,乾隆倒也说得不差。据说,前任福建巡抚陈宏谋是一个以清廉、爱民出名的中
兴名臣,《清史稿·列传》卷三百七《陈宏谋传》如是评说:“乾隆间论疆史之贤者,
尹继善与陈宏谋其最也。尹继善宽和敏达,临事恒若有余;宏谋劳心焦思,不遑夙夜,
而民感之则同。宏谋学尤醇,所至惓惓民生风俗,古所谓大儒之效也。”
那么,在乾隆心目中,陈宏谋如此“宽宏”,会造成什么后果?“生员上书言事已干犯
禁令,使陈宏谋早能严加戒饬治罪,该犯或因此知怕儆惧,不至益肆妄谈,毫无忌惮…
…今该犯之自罹重辟,皆陈宏谋婉词批发,有以酿之耳。”
一句话,思想战线无小事。因为陈宏谋未能及早发现苗头,放纵了李冠春,才导致他越
走越远。也就是说,李冠春就是陈宏谋害死的。
说到最后,乾隆对陈宏谋亮剑了:“陈宏谋着传旨严行申饬,嗣后倘不思痛改前非,遇
事苟且掩饰,仍蹈沽名邀誉之恶习,必不能逃朕洞鉴,思再邀宽典也。”意思是,下次
再不忠诚不老实,就别怪我无情了。
这么一来,那些封疆大吏,谁敢不“绷紧阶级斗争的弦”,盯紧治下不肯安分守己的知
识分子们,把所有不稳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可惜没有电视】
一年时间内,连续发生了两起生员上书言事的案子,是春哥明知死罪也要爱国吗?更大
的可能,一是鲁迅说的出于“隔膜”,“实在关心皇家”,想为国为君分忧;二是资讯
不畅,李冠春是福建一小地方的生员,一年前江西生员刘震宇因献策而在长沙被砍头,
他听都没听过,是很正常的。
也因为这一点,李冠春被斩决之后,闽浙总督喀尔吉善和福建巡抚钟音在联合奏折中说
:“臣等伏思生员身列胶庠,本为齐民矜式,苟其驰鹜放言、干犯名义,势必煽惑同类
,尤易导民为非,罪不容诛。虽李冠春已经明正国法,而海隅山僻未尽周知,臣等现在
通饬教官广为告诫,并咨会学臣,于岁科按试诸生齐集之时,随棚晓谕,俾各触目警心
,共知炯戒。”
就是说,因为传播途径有限,虽然坏分子已伏诛,但很难在全国收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而且,其思想流播依然具有煽颠作用。我朝幅员广阔,“海隅山僻”之地,还不知道有
多少李冠春蠢蠢欲动。所以,“臣等”会敦促教育部门,在所有学生参加公考时,集中
警告、镇慑那些学生,让他们老实点。
想想,在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也真难为这些统治者了。
那么,在公考时集中警告有效果吗?
看起来还是有点作用的,至少,在春哥被砍头后的十八年时间里,乾隆朝二十三宗文字
狱,除一个神经病杨淮震因献《霹雳神策》(火炮制造手册)被打四十大板外,自己送
肉上砧的倒是没有了。
【一根筋被发配】
但是,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年底,找死的又来了。
这年十二月初,五十九岁的山西人戎英跑到四库全书馆献书,称于河图洛书中衍出《万
年配天策》一本,又见欲扫平金川,别作《天人平西策》,还开列了幼年所作之书,如
《避炮攻碉法》等,“恳求奏闻”。
这个戎英,应该连秀才都没考上,因为相关奏折均称“山西人戎英”或“平定州民戎英
”。估计是从小喜欢看三国、水浒、说岳等演义小说,“自己格悟”(供词)出一套战
略战术,就想献给朝廷,图个功名。据戎英妻子戎李氏供述,戎英“每日里只是痴痴呆
呆写书,小妇人问他,他说功名富贵都在里面”。
就是这样一个迂腐呆子,所献兵法,在上奏折的军机大臣(未具名,其时刘统勋刚死不
久,应该是于敏中领班)眼里,“俱系小说中无稽之谈,毫无实际”,但秉承一个都不
能放过的原则,军机大臣除了将戎英管押外,仍在奏折中请旨“派员前往该犯原籍平定
州地方严查该犯家内有无不法字迹”。此话正中乾隆下怀,于是便下了一道《严查戎英
家内书籍谕》,命山西按察使黄检,“派委妥员前往平定州地方,将该犯家内逐一严查
,起出呈内各书详细检阅,倘有悖逆语句即行据实复奏,自当将该犯从重办理,并查此
外有无别项不法字迹,一并严查具奏”。真是杀气腾腾,让人不寒而栗。
戎英家被掘地三尺,抄家人员并没有发现什么“悖逆语句”,最后,他仍被发配到乌鲁
木齐种地,“以示惩儆”。
【两个字死全家】
戎英献书后七年,乾隆四十五年,广西平南县生员吴英,又演了一出“拦舆献策”的戏
码。
吴英献策时,已是六十高龄,平时靠训蒙度日。《清代文字狱档》中载有吴英所献策书
原本,一开始,他便声明,他的献策,是为“上陈时务以广圣恩以固国本”,他也明白
,以生员之身,“今而高言越俎代庖,罪该万死”,但是,“生所欲言皆国家利赖之事
,使生之说行,不但家国民人蒙其休,即生之若子若孙亦与沾其泽”,也就是说,为国
为民为自己,“虽言出祸随又奚顾哉,试言之”。真是皇皇数千字,拳拳爱国心。
吴英所献五策:备荒、盐政、弭盗、种烟、减僧。逐条看去,可行可不行另说,相对还
是比较理性的。而且,他也没跟刘震宇、李冠春一样,扯什么更易衣冠。但是,他踩到
了一个更大的雷区:干犯御名。
啥叫“干犯御名”?就是没有避讳,行文间直呼皇帝名姓。乾隆名弘历,此二字便成了
敏感词,如上面提到的名臣陈宏谋,原名陈弘谋,就是为了避开御名,才改“弘”为“
宏”。
在广西巡抚姚成烈的奏折里,吴英在献策的第一条“备荒”便“干犯御名二处,语涉狂
悖数处”。笔者查了一下,这二处分别是:
“圣上遵太后之遗命,免各省税粮,其德非不弘也,但其恩未远,其泽未长……”“虽
曰租亦免,然田主征足,佃户其敢抗而鸣于官乎?是圣上有万斛之弘恩,而贫民不能尽
沾其升斗,甚可惜也。”
吴英是不懂?不可能。估计是疏忽,行文至此,如一江东逝顺流而下,忘了致命的“弘
”字,也没有专业校对来把关。结果,就因为这两个“弘”字,吴英被凌迟处死,子吴
简才、吴经才,胞弟吴超,胞侄吴达才、吴栋才,因为年纪都在十六岁以上,被“斩立
决”;其妻、妾、幼子等“发功臣之家为奴”。
儒家倡修齐治平,皓首穷经,学得满腹经纶,如果不“货与帝王家”,屁都不是。但屡
考不中怎么破?上书、献策也是首选。自汉尊儒始,历代书生都有公车上书的传统(汉
制规定,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故曰公车上书),而上书人多有因此被破格重
用者,最著名的,就是东方朔了。
这条传统的上书之路,到了清代,就被滚滚人头堵住了。“生员不许一言建白”,你是
读书人,只有考上公务员,才有资格说话,否则就给我闭嘴。想献策、想改革,我先把
你砍了、剐了,看看你是否如俗话说的,“死剩一张嘴”。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爱国书生,前仆后继,把肉往砧板上送,染红了康乾盛世。但吴
英实在死得太惨烈了,爱国书生们应该都被吓破胆了,自乾隆四十五年后,文字狱仍不
断,但天真自撞的,倒是没有了,全国噤声,万马齐喑,乾隆的目的也达到了。
只是,115年后,“公车上书”再次出现。这一次,书生们不再孤军奋战了,康梁振臂
一呼,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数千人参加,统治者再也控制不了了。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明朝后期明军骑兵自己虐待死马匹,避免出战学而不思则罔--给轮回的一个思考题
中国历史书籍有没有啥好的科学方面的中国心术最坏的朝代就是清朝。
一直都觉得明朝腐朽主流媒体评判明清优劣的十大荒唐(zz)
明朝的厉害之处奇怪
中国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Re: 蒙古帝国大屠杀汉人?
一个清朝“自干五”的下场民国史有多少悬案?
请求好书推荐逃跑的艺术
苏定方一千破八万的一点点考证陛下为什么后来没人叫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李冠话题: 乾隆话题: 陈宏话题: 生员话题: 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