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迦叶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x*********o
发帖数: 208
1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百业经故事: 生乐母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舍卫城的萨迦国王与鹿野苑的梵施国王因一些争执,双方起兵
战争,伤亡都十分惨重。
有一天,梵施国王又率领了军队,气势汹汹地在康丹河的附近扎营;萨迦国王也不甘示
弱,统率大军前来迎战。由于双方兵力相当,打了很久,仍是难分胜负。正在僵持不下
的时候,萨迦国王的妃子生了一位秀丽的女孩,而梵施国王处则诞生一位端庄的男孩。
两国同时都以歌舞奏乐庆贺各自孩子的降生,彼此的鼓乐声,皆引起对方的好奇,于是
便派人探知原因,原来萨迦国王得个女儿,梵施国王得个儿子。这时,梵施国王暗自高
兴:「这是很好的机会,双方对阵时,同时各得一个孩子,这意味着和平即将到来,因
为可以停战和亲。」
于是,梵施国王派一位使节与萨迦国王和谈:「虽然咱们两国一直兵戎相见,但现在我
方愿意停战,希望贵国的小王女能许配给我国的小王子,过去恩怨一笔勾消。」
萨迦国王听了很高兴,心想:「自己兵戎战场多年,操劳国事,也实在够累的了,如果
两国能够和好,正合我意。」于是,双方互相道歉,还互赠厚礼。
萨迦国王考虑到:「自从女儿诞生之后,战争就停止了,我的身心才得以安乐。」因此
,为女儿取名「生乐母」,并精心呵护喂养她,生...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2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百业经故事: 集聚母
当佛陀在王舍城的时侯,有一位莲藏国王统治爱达夏耶拉这个地方。这里举国安宁祥和
,财富圆满,无病无灾,田野里苗肥禾壮,道路旁果木成行,到处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
的景象。莲藏国王如理如法地管理这个国家,与王妃共同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后来王妃怀了身孕,奇怪的是,王妃在怀孕后,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念头:「我想
与人辩论!无论跟任何人进行辩论,我都一定会获胜的。」
她把这个念头告诉莲藏国王,国王询问婆罗门相士:「我的王妃怀孕后,产生想与人辩
论的新念头,如果我把世上所有雄辩家都请来跟王妃辩论,不知是否有意义?」
相士说:「有必要,也有意义!若是辩论,王妃一定会获胜的;若不辩论,那么王妃很
可能会残废,或出生六根不全的婴儿。」
国王马上召集了各方的雄论家,举行了辩论大会,果然,王妃在每一场的辩论中都获胜
了。怀胎九个月后,王妃生下一个相貌庄严的女孩,宫中为她举行隆重的诞生仪式。因
为自从她入胎以后,国王集聚众人与王妃进行辩论,所以取名为「集聚母」。父王、母
后安排八位姨母照料、喂养她。
很快地,集聚母长大了。她在宫中学习文字等学问,在短时间内,精通了世间的一切学
问。聪慧的集聚母与世上许多善辩者进... 阅读全帖
t********e
发帖数: 48
3
复次迦叶。当于尔时。有人诈现修菩萨行。便
自显扬生于放逸。生放逸已。谓胜独觉及阿
罗汉。住于非理。名不可治。当堕恶趣。复次迦
叶。未来有人住于非业作非业故。取众生相
为说法故。处处游行唯修似行。极似布施持
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炽盛流布。若
有如实说是经者。则为他人憎嫌舍弃。于是
经中。起邪见想。是愚痴人不知此经呵责破
戒。迦叶。当于尔时。皆为贼行之所秽污。是故
彼人不思己过。能甚破坏正等菩提。由覆藏
故怀羞而谤无上佛果。复次迦叶。当尔之际。
不随顺僧。不知恩报。而行开发。云何开发。谓
开发他心。如来说彼数以语言诳惑他故。招
致饮食。迦叶。当于尔时。不护语言。诃毁如
来别解脱戒。复与不护语人同其事业。不摄
威仪住不净处。为住不净处者。说诸法门。此
法渐当为人轻贱。如是渐渐。多有女人弃舍
丈夫入于寺舍。为闻法故而便就坐。时有比
丘。即为宣说相似涅槃。迦叶。我观尔时。有五
百数非法之门。不修行人常当随顺。五百烦
恼悉无所减。诸有所为与俗无别。当有如是
大可畏事。而复于中希望利益。是故求菩提
者。不应亲近诸比丘尼。亦不应行如是之行。
常当舍离一切交游。应一切时舍诸利养。受
行乞食。舍所爱
t********e
发帖数: 48
4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白佛言:“甚奇!世尊,如是人等,闻此等经不生厌离。”
佛告大迦叶言:“若有众生成就四法,闻说此经不生厌离。云何为四?多放逸故不
能深信,业异熟故亦不深信,大地狱故不能审信,我当死故。若人成就如是四法,不生
厌离。
“迦叶,复有众生成就四法,不生厌离。何等为四?年盛壮时自恃强力,耽著欲乐
,贪嗜诸酒,不能了知明思惟观。若人成就如是四法,不生厌离。
“迦叶,若有比丘成就四法,谤佛菩提。何等为四?本造恶业已成就故,毁坏正法
;如是比丘不自发露不善异熟诸恶业故;于比丘尼行秽欲故;彼有和尚或阿阇梨,多人
所敬谤佛菩提,如是弟子随学于师亦生诽谤,是寡闻者,由嫉妒故谤毁诸佛。比丘成就
如是四法,谤佛菩提。
“迦叶,若有一法,得成沙门及婆罗门。何者为一?于一切法心无所住。如是一法
,得成沙门及婆罗门。譬如有人堕高山顶,谓无大地、树木、丛林,唯起空想,出入息
断。
“迦叶,著诸法者亦复如是。若执眼想及以眼相,执耳、鼻、舌、身、意想乃至意
相,若执色受想、行识想,执净持戒、多闻、惭愧、经行、往来得菩提想,如此等法皆
悉非作沙门、婆罗门。若起想者则为所害。为谁所害?谓贪、瞋、痴。若执眼相,
r****n
发帖数: 8253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世尊的预言-正法律灭亡因缘
译者序:
摩诃迦叶尊者是佛陀的首席大弟子,在诸多经典里都可看出佛陀对他特别的倚重
。比如曾在某个法会中,佛陀就曾将自己的座位分半座让与尊者。对于如此崇高的礼遇
和荣耀,足以显示尊者的慈悲、智能、戒行、禅定等,都是受到佛陀极高的肯定。
在本经中,佛陀已预言正法律将随着众生的颠倒造恶渐渐隐没。诸法无常,正
法律也不例外,但仍有具体可行的五种方法能使正法律不会这么快地消失,其中之一便
是「对于佛陀所赞叹的梵行者要恭敬供养」然而,后世无知众生对于尊者摩诃迦叶却有
诸多批评和误解,比如认为尊者独断等,其实,圣者的行径非我辈凡夫能思量,即便如
尊者阿难在未证罗汉前,也曾受到尊者摩诃迦叶的指责。尚未得法眼净的凡夫,若逞一
时口快,凭自我主观好恶去批评尊者,仔细想想,这样做岂不正好应验了佛陀的预言「
对于佛陀所赞叹的梵行者不恭敬。」,更加速了正法律灭亡的因缘?亦将使自己长劫沦
于恶道受苦?
译自《杂阿含经》→【大迦叶相应品】
译于八关斋戒日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驻锡在古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精舍里。当时,尊者摩诃迦叶正
好在鹿子母讲堂里。
尊者摩诃迦叶从
S**U
发帖数: 702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智者的作风
杂阿含1139经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8/yinshun38-25.html
佛告迦叶∶「汝当教授教诫诸比丘,为诸比丘说法,教诫教授。所以者何?我常为诸比丘说法,教诫教授,汝亦应尔」。
尊者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今诸比丘难可为说法,若说法者,当有比丘不忍、不喜」。
佛告迦叶∶「汝见何等因缘而作是说」?
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于诸善法无信敬心,若闻说法,彼则退没。若恶智人,于诸善法无精进、惭愧\\、智慧,闻说法者,彼则退没。若人贪欲、瞠恚、睡眠
、掉悔、疑惑,身行傲暴,忿恨、失念、不定、无智,闻说法者,彼则退没。世尊!如是比诸恶人者,尚不能令心住善法,况复增进!当知是辈,随其日夜,善法退减,不能增长。
世尊!若有士夫;于诸善法信心清净,是则不退。于诸善法,精进、惭愧\\、智慧,是则不退。不贪、不恚、睡眠、掉悔、疑惑,是则不退。身不弊暴,心不染污,不忿、不恨,定心、正念、智慧,是则不退。如是人者,于诸善法日夜增长,况复心住!此人日夜常求胜进,终不退减」。
佛告迦叶∶「如是,如是!于诸善法无信心者,是则退减。亦如迦叶次
c***h
发帖数: 2262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弥勒成佛的出处
我的看法是
这经文可能是后人加的入,(没有把握)
弥勒成佛应该有很多研究论文
简单的怀疑是
1.经文有些夸张,有一贯印度人夸张的描述,如人寿几万。
这与如实朴素的杂阿含相应部,有点格格不入。
佛陀不说假话,有可能人寿几万,也许是真的,但仍是疑问。
2.佛陀与大迦叶尊者相见,佛陀是半夜出迎去找大迦叶尊者,
并与大迦叶交换僧袍,佛陀是穿粪扫衣,大迦叶尊者穿的比较好。
佛陀把粪扫衣交给大迦叶。这是佛陀唯一交换衣服的记载。
而阿含经文佛陀很尊崇大迦叶,纪录也很多。
弥勒如果这么重要,杂阿含相应部没纪录弥勒(我所知),
弥勒的纪录这么少,就很奇怪。
3.佛陀交给弥勒金缕衣,有传承的意味。
可这习俗是从佛陀开始吗? 还是后代才开始的?
佛陀不是一直要求宁可刺眼瞎也不要看漂亮的xx,不持金银,
而且当时戒律规定是每人两件衣服,非常朴素,近乎贫穷的乞丐,
佛陀会着金缕衣吗? 会有金缕衣吗? 会有法衣传承的习惯吗? 这值得探讨。
S**U
发帖数: 7025
8
杂阿含906经说,因为对佛不恭敬,不学习教法,不依教修行等五因缘,佛法衰落,像
法出现。愚人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
非律,相似佛法谈得热火朝天。若是恭敬三宝,依教修行,则正法住世。
杂阿含906经
佛言∶「......
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
。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
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沈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如来正法不
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
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
此则没。
迦叶!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沈没,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
下意供养;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已,然复依{猗}[倚]而住;若法……若学
……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是名
,迦叶!五因缘故,如来正法于此沈没。
迦叶!有五因缘,令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恭
敬... 阅读全帖
b*****0
发帖数: 8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点破因果,传授正法,泄露天机
这是尊者迦叶在佛堂里显化,传下来的慈训:
我本迦叶,乃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头陀第一;已证菩萨七地,当初世
尊拈花一指,暗传我无上心法。隔空点开我玄关一窍,而后瞬间明心见性;会心一笑,
当初道法真传只可传一人。我迦叶好福气,上天恩悯,受得那宝贵神圣的一指玄关;此
后玄关一开更能了知宇宙信息诸秘,更能看清宇宙本源,宇宙本性。
实乃欢喜,如今仙佛皆向群生公开这玄关一窍的秘密;待有缘人去寻,我迦叶当初便是
得了真传,若非真传世尊拈花一指我岂能会心一笑。我今在此说明,为的便是世间群生
能找到路径;同我迦叶一样得点玄关,同我迦叶一样了知宇宙真理。如今仙佛慈训大多
都言正法真传,何为正法?正法便是了知宇宙本源,宇宙规律,同心宇宙,了知万法归
一;
得点玄关回归无极,得无上不二心法,无字真经,手诀口诀。得九玄七祖超生,得彻底
解脱路径;得脱离轮回之苦(除后天离道者以及未考核通过者),得肉身成佛,只能透
露以上,其不二法门,无字真经,手诀口诀,授记玄关便是真传秘密,只有亲自寻得才
能了知。才能于浩大宇宙同行同在,才能万劫不灭,才能归真无极,才能归纳宇宙。
l**a
发帖数: 5175
10
///这是摩诃迦叶尊者的拈花典故,这个就是禅宗来历的典故传说.
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
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
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微笑(估计别
的都在默思)。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在和他那不动生色的微笑,从
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
美好的心态,这是不能用内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
,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
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
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
,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百业经故事:升天的父亲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有一位婆罗门与妻子一起过着美好的生活,后来妻子生下一位
长相端严的儿子。他们为他举行诞生仪式,也取了适合他种姓的名字,并用牛奶、酸奶
、油饼细心喂养。他像海中莲花一般很快地长大了,对世间各种学问,更是精通无碍。
这位婆罗门对佛、法、僧三宝极具信心,不但皈依佛门,受持居士戒,还常常供养佛陀
和比丘僧,世尊也亲自为他说法。过了不久,他生病了,家人不管用什么药医治都没有
效果,最后他还是过世了。婆罗门死后,立刻转生到三十三天。
他的儿子把尸体抬到灵鹫山附近的大尸陀林中,准备进行火化。
他看着父亲的遗体,心中非常的难过,一边处理尸体,一边大声哭喊着:「爸爸,我的
爸爸!」由于伤心过度,精神失去正常,此后他便四处流浪,边哭边喊:「爸爸,我的
爸爸啊!」样子十分可怜。
他的父亲转生到三十三天后,就照天人的规矩作三种观察:一、观察自己从哪个地方来
?二、以后会到哪个地方去?三、是以什么样的因缘来到这里?他作了这三种观察,知
道自己是从人道来,由于皈依了佛陀,亲自听佛陀说法,才能转生三十三天的。这时,
他深深觉得佛陀对他的恩德很大,为了报答佛恩,他决定在天还没黑之前拜见世尊。于
...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百业经故事: 生乐母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舍卫城的萨迦国王与鹿野苑的梵施国王因一些争执,双方起兵
战争,伤亡都十分惨重。
有一天,梵施国王又率领了军队,气势汹汹地在康丹河的附近扎营;萨迦国王也不甘示
弱,统率大军前来迎战。由于双方兵力相当,打了很久,仍是难分胜负。正在僵持不下
的时候,萨迦国王的妃子生了一位秀丽的女孩,而梵施国王处则诞生一位端庄的男孩。
两国同时都以歌舞奏乐庆贺各自孩子的降生,彼此的鼓乐声,皆引起对方的好奇,于是
便派人探知原因,原来萨迦国王得个女儿,梵施国王得个儿子。这时,梵施国王暗自高
兴:「这是很好的机会,双方对阵时,同时各得一个孩子,这意味着和平即将到来,因
为可以停战和亲。」
于是,梵施国王派一位使节与萨迦国王和谈:「虽然咱们两国一直兵戎相见,但现在我
方愿意停战,希望贵国的小王女能许配给我国的小王子,过去恩怨一笔勾消。」
萨迦国王听了很高兴,心想:「自己兵戎战场多年,操劳国事,也实在够累的了,如果
两国能够和好,正合我意。」于是,双方互相道歉,还互赠厚礼。
萨迦国王考虑到:「自从女儿诞生之后,战争就停止了,我的身心才得以安乐。」因此
,为女儿取名「生乐母」,并精心呵护喂养她,生...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百业经故事: 集聚母
当佛陀在王舍城的时侯,有一位莲藏国王统治爱达夏耶拉这个地方。这里举国安宁祥和
,财富圆满,无病无灾,田野里苗肥禾壮,道路旁果木成行,到处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
的景象。莲藏国王如理如法地管理这个国家,与王妃共同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后来王妃怀了身孕,奇怪的是,王妃在怀孕后,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念头:「我想
与人辩论!无论跟任何人进行辩论,我都一定会获胜的。」
她把这个念头告诉莲藏国王,国王询问婆罗门相士:「我的王妃怀孕后,产生想与人辩
论的新念头,如果我把世上所有雄辩家都请来跟王妃辩论,不知是否有意义?」
相士说:「有必要,也有意义!若是辩论,王妃一定会获胜的;若不辩论,那么王妃很
可能会残废,或出生六根不全的婴儿。」
国王马上召集了各方的雄论家,举行了辩论大会,果然,王妃在每一场的辩论中都获胜
了。怀胎九个月后,王妃生下一个相貌庄严的女孩,宫中为她举行隆重的诞生仪式。因
为自从她入胎以后,国王集聚众人与王妃进行辩论,所以取名为「集聚母」。父王、母
后安排八位姨母照料、喂养她。
很快地,集聚母长大了。她在宫中学习文字等学问,在短时间内,精通了世间的一切学
问。聪慧的集聚母与世上许多善辩者进...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14
担负弘法利生的使命
——达真堪布宣讲于第十一届万盏法会(8月9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给大家讲讲弘法利生。
现在我们所投生的是贤劫。贤劫中会出现一千尊佛陀,在印度菩提树下示现成佛。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最后在印度菩提树下
示现成佛。
太子悉达多有一次出巡的时候,看到了很多生老病死的情景,于是生起了强烈的出
离心,在二十九岁的时候出家。他诞生的时候,看相大师告诉净饭王,这个孩子若是在
家,可以成为转轮王;若是出家,会成为佛陀。他没有继承王位,而是选择了出家,当
时只有二十九岁。出家后,他修习了六年的世间禅定,但是没有成就。最后,他来到了
菩提树下,在地上铺了一层吉祥草,在其上打坐入定。打坐前,他立下誓言:“乃至未
得无漏果,期间不解跏趺坐,此垫我身纵干枯,聚合皮骨纵分散,未得数劫难得果,身
于此垫不动摇”。
“乃至未得无漏果”:他求的是“无漏”的果位。“有漏皆苦”,都是痛苦的。他
求的是“无漏果”,是没有痛苦的解脱果位。
“期间不解跏趺坐”:在这座期间,我一定要获得...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300
15
来自主题: _Riddles版 - 拈花之谜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说通悦)所以众皆不解佛陀为何笑;迦叶是个不懂
通假字的,就跟着佛笑了;佛陀于是给了迦叶一本“通假字大全”让他学习去了。

灵山会上,佛陀捻花微笑,众皆不解,唯迦叶破颜,而迦叶则得了佛陀传法。
提问:为何只有迦叶笑了呢,众人为何不解,佛陀传给迦叶什么了?
s********d
发帖数: 443
16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梦幻泡影》43
第四章 原来是你
离禅林不远的一座大殿里,两位老者和一个女人站在门口,其中一位老者是拉格西
里大祭司,另外一位是飞廉妖王,女人则是朱鸾一族的老祖--纱。
“他成功了!”
“没想到真让他完成了。”
三位老祖同时发出一声轻叹。
“现在怎么办?要不要把真相告诉他们?”纱有些犹豫不决。
“这有意义吗?就算得到天道青睐、就算他拥有这样的本事,但是胜算仍旧太低。
”飞廉老祖摇了摇头。
“是吗?”拉格西里大祭司显然不这么认为,嘴角露出一丝满含深意的微笑。
“你好像另有看法。”飞廉注意到拉格西里大祭司的反应,牠可不敢小看拉格西里
大祭司,牠一直有一种感觉,拉格西里大祭司是某位魔门大能的分身,绝对得罪不得。
“天道出招了。”拉格西里大祭司淡淡说道。
飞廉和纱的神情顿时变得肃然,这正是牠们担忧的地方。
好半天,飞廉硬挤出一丝微笑,看了看天,低声说道:“现在天道和这个世界的融
合度越来越高,也意味着它受到的束缚越来越大,从上古开始,历次大劫都没顺它的心
意。”
“真是这样吗?”拉格西里大祭司冷笑一声。
两位妖王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一丝震惊。
“难道不是?”纱连忙问道。
纱的话音刚落,远处一道雷霆直落...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醒梦辩论歌·幻乐众音讲记 Zz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讲授
今天我们讲全知麦彭仁波切造的《醒梦辩论歌·幻乐众音》。
所谓醒梦辩论,就是醒者和梦者两个人在彼此谁真谁假的问题上展开辩论,然后智慧大
法官派出妙慧审判员裁决定案,在决定了真假正邪之后,就得出一个结论“原来醒者和
梦者平等无差别”。从此之后,醒者和梦者手拉手成了一对好朋友,他们的心态和行为
和合成了一致。以后,他们就合二为一,连一也最终消失在虚空中。
妙慧审判员作了成功的调和之后,得到慧王最大的赏赐。慧王授予他虚空的王政,在那
个虚空花园里,和风一吹,甘甜的淳蜜纷纷飘降,有享之不尽的甜蜜。慧王还赐予他一
位美丽的王妃“石女女”,这位王妃永不衰老,称心如意,他们过着无上喜乐的生活。
再后来就和慧王融为一体。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在整个戏剧上演的过程中,有一面天鼓不断地发出种种幻化的音乐声,戏剧的前一部分
是幻化音乐,中间一部分是幻化音乐,后面一部分还是幻化音乐,而且这个幻化音乐充
满了宇宙时空,在每个显现上面都演唱,唱得非常美妙,意境深远,这叫“幻乐众音”。
以上结合歌剧的故事情节,讲了题目的表面意思,那么它的内义是什么呢?这个内义真
是浩瀚如海,里...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8
醒梦辩论歌: 堪布益西彭措 讲授
二、醒梦争辩
分二:(一)引言 (二)正辩
(一)引言
昨夜梦中美妙境,今朝所遇显现法,
二者最初同等生,二者最终同等灭,
梦执梦现以为实,醒执醒现方为真。
醒梦今辩谁为真。
昨晚有很好的梦境,这是梦里善妙的显现。“今朝所遇显现法”,就是今天醒时遇到的
种种显现,也就是醒时种种人、事、物的现象。
这个“遇”字很妙,什么是遇?就是心识前刹那刹那都有新景象,好像心在和它相遇一
样。实际只有心在幻化游舞,一幕幕景象不断在心前呈现,就叫做“遇”。用一句话表
达,就是“眼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二者最初同等生,二者最终同等灭”,这是讲醒梦显现的相同之处。在什么地方相同
呢?就是醒和梦的显现都是在最初一刻忽尔生起,就是前面没有,忽尔在心前显现了,
而且,到了一段显现的末尾,忽尔消失。像这样,梦境是一段段显现生起灭去,醒也是
一段段显现生起灭去。(歌中这一句很重要,有智慧的人领会这一句,就明白显现都是
虚假的。等到整个辩论讲好了,那时回头再看,会对这一句有所领会。)
梦者执著梦的显现是真实,醒者执著醒的显现才真实,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显现真实,由
此就开始辩论谁才是... 阅读全帖
g**j
发帖数: 49
19
关于以神通度人的几个问题
——从圣严法师《神通的境界与功用》一文看台长神通度人是否如法
许多对心灵法门信心不足甚至造下口业的人,常常以“高僧大德都反对用神通度人”这
样的说法来怀疑台长及心灵法门。但是,高僧大德持这种说法的原因是什么?高僧大德
是绝对反对用神通度世人吗?用神通来度世人一定是世尊不允许的吗?拿自己并不全面
的理解的来看
待以神通度人,是否存在问题呢?
圣严法师,当代高僧大德,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法
师遍览群经,知识渊博,曾将见于经律论中关于神通方面的资料综合,撰成《神
通的境界与功用》一文。以下所列为易被误解的几个关于神通度人的问题,问题下的答
案,主要摘自圣严法师《神通的境界与功用》一
文所持的观点,答案下面是相应的原文。备注是笔者的所思所想所学。希望以下资料能
够消除一些人对于神通度人的偏见,增进正知正见。
一、佛陀在世的时候不曾用过神通吗?佛陀完全禁止他的弟子运用神通吗?在什么情况
下可以运用神通?
答:否也。佛陀在世时,用过神通的。佛陀的弟子也会在适当的时候运用神通度人,神
通度人为善巧方便之法。
圣严法师《神通... 阅读全帖
a*********3
发帖数: 660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叶嘉莹:我的遗憾都已过去了
转自南方人物周刊
“很多人问我学诗词有什么用,这的确不像经商炒股,能直接看到结果。”叶嘉莹先生
清音平缓,“钟嵘在《诗品》序言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
咏’,人心有所感才写诗。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身处贫困卑贱之中,安分守己,不为外
物所动;独处时有诗为伴,陶渊明、杜甫、苏东坡、辛弃疾,都在你的眼前……”
头发花白的叶嘉莹端庄“独处”于她的“磁场”中,背后的三大排书架上,整齐地
罗列着她的著作。她面朝壁上的《班昭图》,据说,画中女子是画家范曾依她形象所绘
。头顶的吊灯柔和地俯照着“画中之人”与“画外之人”。“画外人”清澈的眼神里流
露出一丝清高,方正的下颌突显出她的刚强。
在一篇文章中,叶嘉莹提出过“弱德之美”的概念。她说,词本身存在于苦难之中
,而且也在承受苦难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弱”。而在苦难之中,你还要有所持守,完
成自己,这就是“弱德”。
有人问,您是否有什么遗憾?
她说,“我的遗憾都已过去了。”停顿片刻——“我最大的遗憾,还是我小时候书
读得不够。”
又问,您少年时读《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甚明了“道”是什么,现
在能总结出来... 阅读全帖
y*******g
发帖数: 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索达吉堪布:为什么学佛?
原文链接:http://www.zhibeifw.com/ssks/qa_list.php?id=646
今天借此题目,简单讲一下佛教的基本道理。
(一)什么是佛
作为一名佛教徒,对于佛陀的伟大,佛陀的智慧、大悲、救度众生的能力,都是必须要
知道的。如果不了知佛陀的不共特点,反将其与外道、名人、天神、仙人等相提并论,
那说明你还不认识佛陀的本来面目。因此,身为一个佛弟子,首先务必要了解自己所皈
依的对境——佛陀。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佛陀这一伟大人物,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关于他的出世年代
,藏地、汉地乃至全世界的智者,所持的观点各有不同。仅仅在藏地,格鲁派的克珠杰
、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宁玛派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及其他教派的诸位大德,由于所根
据的历算不一样,故推出来的结果有很大差别。而从世界范围来讲,小乘各派与大乘佛
教之间,对此也有极大的争议。
鉴于此,1950年“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在斯里兰卡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上决定:佛陀
的出世年代虽说法各异,但为了证明这段历史,也为了便于大多数众生接受,统一规定
佛陀降生于公元前623年,圆寂于公元前543年,并以此为标准制定了佛历。按照这个...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22
阿弥陀佛!
索达吉堪布:为什么学佛?

今天借此题目,简单讲一下佛教的基本道理。
(一)什么是佛
作为一名佛教徒,对于佛陀的伟大,佛陀的智慧、大悲、救度众生的能力,都是必须要
知道的。如果不了知佛陀的不共特点,反将其与外道、名人、天神、仙人等相提并论,
那说明你还不认识佛陀的本来面目。因此,身为一个佛弟子,首先务必要了解自己所皈
依的对境——佛陀。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佛陀这一伟大人物,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关于他的出世年代
,藏地、汉地乃至全世界的智者,所持的观点各有不同。仅仅在藏地,格鲁派的克珠杰
、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宁玛派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及其他教派的诸位大德,由于所根
据的历算不一样,故推出来的结果有很大差别。而从世界范围来讲,小乘各派与大乘佛
教之间,对此也有极大的争议。
鉴于此,1950年“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在斯里兰卡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上决定:佛陀
的出世年代虽说法各异,但为了证明这段历史,也为了便于大多数众生接受,统一规定
佛陀降生于公元前623年,圆寂于公元前543年,并以此为标准制定了佛历。按照这个来
推算,今年...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为什么学佛?
为什么学佛?
——索达吉堪布
今天借此题目,简单讲一下佛教的基本道理。
(一)什么是佛
作为一名佛教徒,对于佛陀的伟大,佛陀的智慧、大悲、救度众生的能力,都是必须要
知道的。如果不了知佛陀的不共特点,反将其与外道、名人、天神、仙人等相提并论,
那说明你还不认识佛陀的本来面目。因此,身为一个佛弟子,首先务必要了解自己所皈
依的对境——佛陀。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佛陀这一伟大人物,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关于他的出世年代
,藏地、汉地乃至全世界的智者,所持的观点各有不同。仅仅在藏地,格鲁派的克珠杰
、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宁玛派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及其他教派的诸位大德,由于所根
据的历算不一样,故推出来的结果有很大差别。而从世界范围来讲,小乘各派与大乘佛
教之间,对此也有极大的争议。
鉴于此,1950年“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在斯里兰卡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上决定:佛陀
的出世年代虽说法各异,但为了证明这段历史,也为了便于大多数众生接受,统...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载】福德
福德
巴利经文选读
(英译、编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Merit
A Study Guide Prepared by Thanissaro Bhikkhu
=======================================================================
原文版权所有 © 2005 美国慈林寺,仅限于免费发行。慈林寺许可人们在任何媒
体再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编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
形式进行,译文与其它衍生作品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8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
目录:
◇引言
◇基本智慧
◇福德(Puñña)
◇布施(Dana)
◇持戒(Sila)
◇禅定(Bhavana)
◇证入流果的福德
◇超越福德
◇名词解... 阅读全帖
l*****y
发帖数: 9433
25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神的屁是香的,还是臭的?
起源
传统说法
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1]中载,佛陀在灵鹫山为众人说法时,闭口不言,拈
花而立。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就在众人不明的情况下,佛陀以“佛心印心
”的方式传给了摩诃迦叶尊者。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
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因此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印度)禅
宗第一代初祖。摩诃迦叶尊者秉承世尊衣钵,将法脉传给二祖阿难尊者,法脉迭传至第
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秉承师父般若多罗尊者的嘱咐,来到中国弘法,成为
中土禅宗初祖。
菩提达摩于中国南朝刘宋时,乘商船到达广州,从学于求那跋陀罗,后以四卷《楞伽经
》教授弟子,属当时的楞伽师之一。达摩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建康(今江苏南
京)与其谈法。当时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皆不遗余力,因
而自认很有功德。达摩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帝毫无功德。因双方会晤不契,达摩“一
苇渡江”,在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传人。后传二祖慧可(487年—593年)、
三祖僧璨(?—606年)、四祖道信(580年—651年)、五祖弘忍(602年—675年)、
六祖惠能(
r******2
发帖数: 1021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正法的隐没zt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像法出生于世间
在[杂阿含906经]里记载∶ ”佛言∶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
。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
灭,有诸相似伪宝 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
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沉没。
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
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
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
迦叶!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沉没。
何等为五?
1.若比丘于大师所,不敬;
2.不重;
3.不下意供养;
4.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已,然复依猗而住;
5.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
住。
是名∶迦叶!五因缘故,如来正法于此沉没。“
[增支部]7.56 指出:“当如来已解脱系缚,
1.比丘,比丘尼,居士男,居士女,于大师(佛陀)所,不敬,不重;
2.于法而不敬,
S**U
发帖数: 7025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难可为说法者
杂阿含1139经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8/yinshun38-25.html
佛告迦叶∶「汝当教授教诫诸比丘,为诸比丘说法,教诫教授。所以者何?我常为诸比
丘说法,教诫教授,汝亦应尔」。
尊者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今诸比丘难可为说法,若说法者,当有比丘不忍、不喜
」。
佛告迦叶∶「汝见何等因缘而作是说」?
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于诸善法无信敬心,若闻说法,彼则退没。若恶
智人,于诸善法无精进、惭愧、智慧,闻说法者,彼则退没。若人贪欲、瞠恚、睡眠、
掉悔、疑惑,身行傲暴,忿恨、失念、不定、无智,闻说法者,彼则退没。世尊!如是
比诸恶人者,尚不能令心住善法,况复增进!当知是辈,随其日夜,善法退减,不能增
长。
世尊!若有士夫;于诸善法信心清净,是则不退。于诸善法,精进、惭愧、智慧,是则
不退。不贪、不恚、睡眠、掉悔、疑惑,是则不退。身不弊暴,心不染污,不忿、不恨
,定心、正念、智慧,是则不退。如是人者,于诸善法日夜增长,况复心住!此人日夜
常求胜进,终不退减」。
佛告迦叶∶「如是,如是!于诸善法无信心者,是则退减。亦
d**********l
发帖数: 647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介绍佛法给亲友?
如何介绍佛法给亲友? -- 黄威南
(本文原刊于《佛友资讯》)
常常,我们在接触、学习佛法时,总想与人分享,将佛法宣扬、介绍给亲人、朋友,常
常我们却力不从心,碰到钉子。很失望、痛心,因为自己没有好方法,看到自己关心的
亲人因为自己的言辞不善或方法不妙而不愿进入佛法之门。所以,向记录着佛菩萨教诲
的佛典去“取经”,向佛菩萨请教,依据经文向佛菩萨学习介绍佛法给人的善巧方便。
翻开《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三》〈圣行品之下〉,我们读到:“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
,如佛所赞大涅槃经,犹如醍醐最上最妙!若有能服众病悉除,一切诸药悉入其中。’
我闻是已窃复思念:若有不能听受是经,当知是人为大愚痴无有善心。世尊,我于今者
实能堪忍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笔,书写如是大涅槃经,书已读诵令
其通利,然后为人广说其义。”读经,就如亲闻佛菩萨即在眼前为我们说法一般,我们
要有身历其境的认真心情,就像亲自接受佛菩萨在面前教导一般,认真地感受佛菩萨的
慈悲、设身处地思维自己如何将这些教诲落实在自己身上?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切实
应用?去发挥佛菩萨自利利他的效用?细细体会、揣摩,试验、亲证。学佛,要千锤百
...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宗--百度百科
禅宗
百科名片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
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
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
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
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
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目录
简介
宗义概述
印度源流
禅宗的早期发展
禅宗的成熟期
中期禅宗
明清禅宗
现代禅宗
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慧能大
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慧能门下,洪州、石头二
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
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
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
儒、释、道三教合一,...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上师瑜伽·祈祷莲师
上师瑜伽·祈祷莲师
——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利用这个时间,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修上师瑜伽。
这个上师瑜伽,是祈祷莲花生大士。大家应该清楚,藏地密法中大多数的上师瑜伽,都
与莲花生大士的修法有着密切联系。加行组修“不共加行”时,本来应该先修皈依、发
心、金刚萨埵、曼茶罗,再修上师瑜伽,最后是颇瓦法,这么一个次第。但有时为了修
行方便,也有些传承中规定,最好能先修上师瑜伽。
上师瑜伽不仅是前行,也是正行。这次依靠种种缘起,我提前介绍一下莲师的上师瑜伽
,同时要求有信心的道友,平时多修这个上师瑜伽,常念莲花生大士的七句祈祷文和心
咒。
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们作为显密双修的行者,祈祷莲师非常重要。在末法时代,不管是
为了自己修行顺利成就,还是为了利益众生圆满成功,一切重大的事业均离不开莲师的
加持。尤其对汉族四众弟子而言,若能广泛弘扬莲师法门,在各地建造一些莲师像,异
口同声地祈祷莲花生大士,将来应该会有不可思议的兴盛佛法之缘起。...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法师与僧宝
说法授人,令修佛法,如是之人名为法师。传授佛法之师,则有在家出家之别,是
故法师一词,不单指出家弘传佛法之师,亦泛指在家弘传佛法之居士。
分两点来加以说明:第一点,说法之师名为法师;第二点,说法之师有出家人、在
家人之分,不单单是指出家人。
第一点,说法之师名为法师。佛在《杂阿含经》卷一这么开示:【佛告比丘:“善
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
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
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杂阿含经》卷一)
解释如下:【佛告比丘:“说得好啊!说得好啊!你今天想要知道如来所说法师的
真实道理吗?”佛告比丘:“对于色阴这件事,应该向人这样解说——色阴是会令人厌
恶的,所以应该要远离它,应该把它灭尽,灭尽之后归于究竟的寂静;能够为人解说色
阴虚妄不实的人,名为‘法师’。同样的道理,能够为人解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会令人厌恶的,所以应该要远离它,应该把它灭尽,灭尽之后,归于究竟寂静;能够为
人解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虚妄不实的人,名为‘法师’。...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32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黄檗传心法要
黄檗传心法要
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
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亲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
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
。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
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
。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
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
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
。即为著相。无始已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
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
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
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
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浅讲
(原视频录制于2006年,感谢慈媛菩萨整理录像成文字)——和尚坡主
现在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单讲解一下,实际上咱们讲禅的这一系列光碟,它讲的
要义——无我、空性见、究竟祖师禅无话可说等,这些原理,和所有了义佛经、还有一
些一流禅师的开示,其内容都是一样的。前面咱们讲了《心经》,现在再把这个《金刚
经》拿来看一看。
以前讲过,最古老的那种参禅方法呢,它就像徒手爬藤入云---难度实在太大。那么按
五祖倡导的依靠《金刚经》参学,就容易得太多啦。加上我们作了浅显讲解,那简直就
像爬直升飞机绳梯上去一样,更加容易得悟。
咱们从经文再来看一看,看看佛讲的《金刚经》之内核,和咱们前面讲的那些内容,表
述方法虽有异,看看内容是不是一致。这也就是拿佛经来印证一下。
另外,咱们讲这个经,风格以提纲挈领为主,因为那些寻枝摘叶、逐句解析的资料已经
有很多,走进书店、网上收索、就能找到很多法师或学者录的视频或写的书,里面一般
都有名词注解。
细看学者们讲《金刚经》讲《心经》等的那些文字资料,会发现他们能把里面的文字给
拆解得很详细,就是说各种名词解释得很清楚,但是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他往往会给
你讲错了,好...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经的梵天与阿罗汉
阿含经中,世尊记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得阿那含,梵天王恭敬阿罗汉如舍利弗、目揵连等。
杂阿含1193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日日精勤往诣佛所
,尊重供养。时娑婆世界主作是念∶今旦太早而来见佛,正值世尊入大三昧,我等且当
入提婆达多伴党瞿迦梨比丘房中。作是念已,即入彼房。至房户中,以指扣户,口说是
言∶「瞿迦梨!瞿迦梨!于舍利弗、目连所起净信心,汝莫长夜得不饶益苦」。瞿迦梨
言∶「汝是谁」?梵天答言∶「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瞿迦梨言∶「世尊不记汝得阿那
含耶」?梵天王言∶「如是,比丘」!瞿迦梨言∶「汝何故来」?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念
(12)言∶此不可治,即说偈言∶「于无量处所,生心欲筹量,何有黠慧者,而生此觉想
?无量而欲量,是阴盖凡夫」。
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日
日勤到佛所,亲觐供养。我作是念∶今旦太早来见世尊,正值世尊入大三昧,我且当入
提婆达多伴党瞿迦梨比丘房中。即住户中,徐徐扣户,口说是言∶瞿迦梨!瞿迦梨!当
于舍利弗、目揵连贤善智 慧者所,起净信心,莫长夜得不饶益苦。瞿迦梨言∶汝是谁
?我即答言∶是...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四章 性行与业处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3:34  点击:186
第四章性行与业处
性行
性行有六种,即贪行、瞋行、痴行、信行、觉行、寻行……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
《清净道论.第三章.第74段》依据《清净道论》的定义,性行和本性、增性是同一意
义,皆指人的个性倾向。精确地说,这里所指的性行是一个人在禅修上所显的性行。有
些人天生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子,但他在禅修上却很可能有着过人的潜能或造诣。将人
分为六种性行,是种相当简约的方法。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同时具备贪、瞋、痴、信
、觉、寻六种性行当中的某几种性行。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很多人有多重性格。再者
,俗语说得好:「一种米养百种人」,世上实有千千万万不同种类的人,怎么说只有六
种性行呢?虽说人可以五花八门,但也不离这六大种,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很多
修行人在修行时都忘了关注自己所属性行。一人的良药很可能是另一人的毒药。比如说
,现代健康学大多建议我们多吃生菜,喝生水,但对某些体质偏寒,特别是胃虚的人可
不要盲从。同样的,诸如:「完全放松」、「不需决意」等禅修口诀并不适合痴行修...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38403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
这个,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
原始佛教
釋尊悟道的那一刻,就是佛法的起源。當時釋尊的年齡為三十五歲(大約是西元前528
年),他體悟到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他的覺醒就像是從睡夢中醒來般,了解到娑婆
世界的所有眾生,因為無明,導致必須在永無止盡的六道輪迴裡,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於是,釋尊決定「逆著時代潮流」,向受苦的眾生,宣說覺醒的解脫之道,也就是教導
佛法。
有四十五年的時間,釋尊在印度中部的恆河平原來回行腳、佈道,傳遞他深廣、超凡的
覺悟。有時他直截了當地開示,有時則詳盡闡述,而逐漸形成了一個綜合精神、心靈與
實效層次的教理體系。釋尊的證道和覺悟的法教,透過無數未曾中斷的宗派導師傳承下
來,並擴展到許多國家。其中還有不少宗派,至今依然十分興盛。
西元前483年,釋尊入滅,佛法正盛行於中印度。當時已有許多在家護法居士;然而,
佛教團體的重心還是在出家眾,包括眾多的阿羅漢(即「應供」,此生成就涅槃者)。
此外,數不清的佛教寺院,一座座矗立在當時的各大城市,如:王舍城、舍衛國和吠舍
離。
佛陀教法的結集
根據傳統說法,首先繼承佛陀衣缽的大弟子是摩訶迦葉尊者,他負責統整佛陀的教法。
在佛陀圓寂...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37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百业经故事: 五百位牧童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萨迦国王恭请世尊及比丘僧众在祇陀太子园应供三个月。国王
用上好的牛奶、酸奶、醍醐等食物供养,并派五百名牧童帮忙作杂事。圆满结束后,国
王供养佛陀无价妙衣,还以各种卧具、医药供养僧众。
那时,有五百个牧童不约而同地想:「国王过去生中一定造了很大的善业,今世才会成
为有权势、有威望又有福报的国王,现在又继续供佛与僧,积累资粮。而我们这些人,
大概前世没有什么善业,所以今世成为牧童,实在也应该发心供僧才对啊!」
于是,他们共同决定以饮食供养世尊与僧众,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便恭请世尊及比丘
僧应供,世尊默许了。午前,世尊领着僧众前来应供,牧童们虔诚供养。供养圆满后,
五百牧童一起到世尊前求法。世尊观察他们的根机,传给他们相应的法,他们以智能金
刚摧毁二十个萨迦耶见,得到预流果。
得果后的牧童们发心出家,在得到萨迦国王的允许后,再于世尊前祈求:「我们想在您
的教法下出家受戒,恳请世尊悲悯摄受。」
世尊开许了,并以「善来比丘」的方便言词,令他们当下得到近圆戒体,五百位牧童立
刻成为身披袈裟、手持钵、净持梵行的清净比丘。世尊又给他们传法,他们各自精进,
很快就摧毁三界烦恼,获证...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9章 云门家风
第9章 云门家风
一、文偃机用
云门宗,亦称云宗,以云门文偃为宗祖,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举扬一
家宗风,后世取其的居山名而命宗。
文偃(864-949),俗姓张,苏州嘉兴人,幼年依本地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
。敏质生知,慧辩天纵。及长,至常州毘陵坛受具足戒。侍奉志澄数年,偏览诸经,深
究律部。虽持戒清业,而心事未了,乃辞志澄往睦州参学,经数载,尽得睦州和尚之法
。又谒雪峰义存,据《云门匡真禅师录》载:他至雪峰庄,见一僧乃问:“上座今日上
山去耶?”僧曰:“是”,师曰:“寄一则因缘,问堂头和尚,只是不得道是别人语。
”僧曰:“得”。师曰:“上座到山中见和尚上堂,众纔集便出,据腕立地曰:‘这老
汉项上铁枷,何不脱却?’”其僧一依师教。果然,雪峰一闻此僧语,便下座拦胸把住
曰:“速道!速道!”僧无对。峰拓开曰:“不是汝语。”僧曰:“是某甲语。”峰曰
:“侍者将绳棒来。”僧曰:“不是某甲语,是庄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来道。”峰曰:
“大众去庄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次日文偃上雪峰,峰纔见便曰:“因甚么得到与
么地!”师乃低头,从兹契合。温研积稔,密以...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 中 庸 》- 道不远人
杂阿含19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闍尸利沙支提,与千比丘俱,皆是旧萦发婆罗门。
尔时,世尊为千比丘作三种示现教化,云何为三?神足变化示现、他心示现、教诫
示现。
神足示现者,世尊随其所应,而示现入禅定、正受∶陵虚至东方,作四威仪∶行、
住、坐、卧;入火三昧,出种种火光∶青、黄、赤白、红、玻璃色;水火俱现,或身下
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周圆四方,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作种种神变已,于众中坐,是名神足示现。
他心示现者,如彼心,如彼意,如彼识;彼应作如是念,不应作如是念;彼应作如
是舍,彼应作如是身证住,是名他心示现。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197.htm
杂阿含1074
佛复说偈叹迦叶言∶「善哉!汝迦叶,先非恶思量,次第分别求,遂至于胜处」。
「汝今迦叶!当安慰汝徒众之心」。时!4钴鞞罗迦叶,即入正受,以神足力,向于
东方,上升虚空,作四种神变──行、住、坐、卧。入火三昧,举身洞然,青、黄、赤
、白、玻璃、红色。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还烧其身,身上出水以灌其身。或身上出火
以烧其身,身下出...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百业经故事: 五百位牧童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萨迦国王恭请世尊及比丘僧众在祇陀太子园应供三个月。国王
用上好的牛奶、酸奶、醍醐等食物供养,并派五百名牧童帮忙作杂事。圆满结束后,国
王供养佛陀无价妙衣,还以各种卧具、医药供养僧众。
那时,有五百个牧童不约而同地想:「国王过去生中一定造了很大的善业,今世才会成
为有权势、有威望又有福报的国王,现在又继续供佛与僧,积累资粮。而我们这些人,
大概前世没有什么善业,所以今世成为牧童,实在也应该发心供僧才对啊!」
于是,他们共同决定以饮食供养世尊与僧众,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便恭请世尊及比丘
僧应供,世尊默许了。午前,世尊领着僧众前来应供,牧童们虔诚供养。供养圆满后,
五百牧童一起到世尊前求法。世尊观察他们的根机,传给他们相应的法,他们以智能金
刚摧毁二十个萨迦耶见,得到预流果。
得果后的牧童们发心出家,在得到萨迦国王的允许后,再于世尊前祈求:「我们想在您
的教法下出家受戒,恳请世尊悲悯摄受。」
世尊开许了,并以「善来比丘」的方便言词,令他们当下得到近圆戒体,五百位牧童立
刻成为身披袈裟、手持钵、净持梵行的清净比丘。世尊又给他们传法,他们各自精进,
很快就摧毁三界烦恼,获证...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329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妙法莲华经 简介
另外,建议仔细读读法华经的开篇介绍时间地点人物的一段: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
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
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 [上少下兔] 楼驮、劫
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
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看看有什么问题吗?
P******n
发帖数: 329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妙法莲华经 简介
好,那我就问了。
仔细读读法华经的开篇介绍时间地点人物的一段: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
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
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 [上少下兔] 楼驮、劫
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
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我的问题是,楼主是否承认这部经是佛陀涅磐后经由阿罗汉们集结而来的?阿罗汉是不
是不会妄语?楼主是否了解佛陀涅磐之前,阿难尊者还没有证得阿罗汉,而只是初果?
那么这部经里直接已经称阿难是大阿罗汉是什么缘故?

发帖数: 1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一)

在讨论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得先从一场学术研讨会开始说起。话说公元2008年5月
31至6月1日,连续两天由某某大学和某某文教基金会,举办了第七届的“人间佛教薪火
相传学术研讨会”。在会中有人质疑某某法师认同大乘非佛说一事时,有位蓝姓教授是
如此回答的:“大乘非佛说在学术界已经是常识了。”意思是说:大乘非佛说已经是学
术界普遍承认的主张。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大乘法真的不是佛所亲说的吗?果真如此的
话,那么请问:出家二众早晚课诵《金刚经》和《心经》,究竟是在诵些什么呢?为了
证实大乘经典确实是佛所亲说,不是后人所杜撰,这个单元,就让我们来为您作完整的
介绍。
有关大乘非佛说的诤论,大约起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也就是在部派佛教后期,大
乘经典开始流行时,传统的各个佛教部派,不承认这些大乘佛教经典的地位,认为这些
经典,都不是释迦世尊所亲说;对这些大乘经典的权威性,及法义内容有所质疑,于是
就有了大乘非佛说这样的主张出现。因此大乘非佛说的论点,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
史了。虽然大乘非佛说,从古一直延烧到近代,但历代以来,总是有证悟的菩萨据理力
...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44
在此娑婆世界修行要达到不退转(阿惟越致)很难,但是极乐世界即使下品下生的也是
阿惟越致。实在是难信之法。龙树菩萨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方
便在于,用极致的环境帮助我们修行。用圣境(六尘说法等)熏染我们的心,就像我们
去了一个风景极美的地方,可以忘掉俗世的烦恼类似。
南无阿弥陀佛!
易行品
                         龙树菩萨 造
【初、序说】
〔一、举难请易〕
问曰:是阿惟越致菩萨,初事如先说:「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
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如助道法中说:「
若堕声闻地 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萨死 则失一切利
若堕于地狱 不生如是畏 若堕二乘地 则为大怖畏
堕于地狱中 毕竟得至佛 若堕二乘地 毕竟遮佛道
佛自于经中 解说如是事 如人贪寿者 斩首则大畏
菩萨亦如是 若于声闻地 及辟支佛地 应生大怖畏」
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
答曰: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何以故?若人发愿
,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
中国台湾:宋泽莱
在中国、日本这些大乘佛教的流行区,阿含经一向被视为小乘经典加以忽略,
但自一八二○年后,欧洲诸国的学者开始重视阿含经,他们确认阿含经并非仅是小
乘经典,实则是释迦时代的原始教说,里头记载了当时佛教的客观环境、反应佛陀的人
本主义、生活经验、力求解脱的精神,
它是唯一不被过份神教化的佛教经典,也是活生生的佛陀的一幅实人的图像。
在日本,到了差不多十九世纪的末叶,留欧的学者接触到了南传的五部尼柯耶(南
传巴利语佛教经典),再对照北传中文“四阿含”,以及从十八世纪末叶百多年来欧人
从印度、中亚细亚的出土文物、手抄经,
由各方面进行研究,了解阿含是原始佛教的圣典,是佛陀最早的言行记录。这一套
原始的教义,将有助于了解往后佛教的发展情况。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可以从几方面来加以了解。
1.首先是佛陀思想的逐渐瓦解。在根本佛教时期,佛陀基于当时对抗乌云漫天的
印度形而上宗教学,提出了他的“无我论”“无常论”“涅盘寂静(解脱见解)”,来
遏止大我或梵我(Atman or Brahman)的奥义书论者的学说。
并且为了不使学生遗忘解脱之道不离人本经验,把他的教法限...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
这文章资料挺是丰富的,可惜虽然作者博学,但未得“无常变通”之妙意,每次对派别
的领会,一定要定型化。。然后,定型的哪有不碰棱角的?,所以,很自然的,他又走
向“对立化”。。从对立化中,你是不是反而更觉得他“博学了呢?。。
其实,根本不需要对立。。需要的,只是“否定式”“放下”。。
正好我刚讲到放下。。讲到修行,是“之”字型不断上升的。。
以”之”字为框架,你就能发现不同派别为什么都是beautiful的了。。这是因为,你
会发现,“之”字上升中的那些平台,那些中间过程,怎么都被不同的派别描述得那么
清楚呢?。。

由各方面进行研究,了解阿含是原始佛教的圣典,是佛陀最早的言行记录。这一套
原始的教义,将有助于了解往后佛教的发展情况。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可以从几方面来加以了解。
1.首先是佛陀思想的逐渐瓦解。在根本佛教时期,佛陀基于当时对抗乌云漫天的
印度形而上宗教学,提出了他的“无我论”“无常论”“涅盘寂静(解脱见解)”,来
遏止大我或梵我(Atman or Brahman)的奥义书论者的学说。
并且为了不使学生遗忘解脱之道不离人本经验,把他的教法限定在眼耳鼻舌身(十
二入处)里头,再...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47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叶嘉莹
发信人: wh (wh)
标 题: 叶嘉莹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20 10:53:26 2009, 美东)
百度上对叶嘉莹的介绍很详细感人。说她怎么从小秉承家教,熟读诗词。但身世
坎坷,嫁给国民党人,遭受政治冲击,丈夫入狱,她一个人上班+持家,养全家老幼,
身体很不好。丈夫出狱后一直没有工作,脾气暴戾,摔锅砸碗。后来女儿又车祸丧生。
但她一直热爱诗词,热爱教书,并在文革结束后积极与国内联系,屡屡回国,在几十所
高校讲学讲座,育人无数,深受学生喜爱——我怎么从来没听过她的讲座?你们谁听
过见过她吗?她至今八十多高龄,还在带研究生。
摘抄几段百度。上下恐不连贯。有兴趣的最好点击链接去读原文:
http://baike.baidu.com/view/279268.htm
叶嘉莹(1924.7.18— )
生平简介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
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
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
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如真有我
☆─────────────────────────────────────☆
robbin (robbin) 于 (Fri Oct 8 02:07:33 2010, 美东) 提到:

☆─────────────────────────────────────☆
runsun (runsun) 于 (Fri Oct 8 10:03:26 2010, 美东) 提到:
歪魔扯了一大堆,表面说的无我,可实际说的却正是佛陀破斥的那个恒常主宰的神我之见。
此处这个最究竟本体的自性,万法生起的根本因,就是一个明明显显的“神我”。
佛法的核心:缘起、无常、苦,在老歪那里都是无足轻重的东西,整天念叨那个心向心
行,为什么呢?
那个表面想着自由,实际想着做大神的vensufire也难怪会被老歪搞得晕晕乎乎。。。
不过这迷魂汤,robbin倒是喝得挺过瘾,到现在还对歪魔单相思,可怜可悲。。。
☆─────────────────────────────────────☆
runsun (runsun) 于 (Fri Oct 8 10:04:59 2010, 美东) 提...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9
Background:
妙贤与摩诃迦叶都是喜欢修行的人,他们婚后是一对离欲夫妻,分床而睡。
"迦摄波" below->摩诃迦叶 (Mahākāśyapa)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3/1443_002.htm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卷第二
尔时妙贤。既无所依不闲时务。
但覩外相便生敬重。遂诣无衣外道而为出家。此女容仪端正无匹。外道既见咸生
染心。虽极厌污不能远离。遂被五百无衣外道共行非法。妙贤骂曰。仁等作此鄙恶之行
。岂成修道。女身柔软。既被轻辱受苦难堪。即以其事告无衣外道女。诸女答曰。汝可
往诣大师晡刺拏处具述斯事。女闻此教。便诣师所礼双足已。作如是言。我今遭厄极受
辛苦。幸愿慈悲曲垂恩济。彼便报曰。我由斯众恭敬尊重多获利养。如其制约悉皆分散
。令我门徒遂成衰减。任随彼意我不能知。既见殷懃遂行泥印。令二百五十人以
为番次。时此女人稍减忧恼。
------------------------
无衣(露形)外道 taking turns.
------------------------
其...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50
行菩萨道者,林林总总,或为帝王、或为大臣、或为儒者、或为武将、或为名商巨贾、
或为贩夫走卒,平日各谋其业、各行其道,而于尘世中广行布施济度、救人疾苦,虽示
有妻妾奴仆,实则已断诸欲、清净持身、平等视众,闲暇则禅定观照、游身法界。
一、在家学佛男众的模范人物
佛法住世,全靠出家僧众的主持和在家信众的护持。佛陀得道行化不久,度了许多人出
家,同时又有许多受了佛陀感化而皈依佛教的在家信众。在这些信众里面,包括有国王
、大臣、长者、居士、商贩、工人、农夫、乞丐等各阶层的人物。其中能自己虔诚奉行
佛法,又能本着佛陀精神去做社会慈善事业的,真不知有多少。现在举几个模范人物来
说:
(1)、博施济贫的须达多长者
须达多是佛世时代印度的一个大富长者,他的财产、商业、贷款,遍于恒河的两岸。自
从见佛起信而皈依了佛教,就用金砖布地构筑祗园来供佛及弟子行道说法。又能本佛教
的布施精神,去救济一切鳏寡孤独的平民,因此被人称为“给孤独长者”。
杂阿含经说他是“家有钱财,悉与佛弟子共”。他自己也说:“自今以后,门不安守,
亦不拒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行路乏粮者”。
(2)、助扬佛化的频婆娑罗国王
摩竭...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