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读带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s*********g
发帖数: 304
1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在春天,约你一起读诗
二月,轻寒料峭,倦缩小城,读你的来信,故乡的桃花开了。我在诗笺上一遍遍写
上:春回。
故乡的桃花一开,春天就开了。象一朵不加修饰的云,掺了阳光的和煦,随意地开
在母亲倚望的眼眸,开在伊人怅望的泪水,开在游子天涯的归心。开在春天的诗里,开
得到处都是。故乡的春天如你如诗,看不够,读不够。只要举手投足就能抓一把嫩绿,
披一襟嫣红。
记得昨年,那场霏雨一过,你说桃花开了。我们相约去读春天的诗,看春天的风景
。那些带着春色的绮梦,带着娇红稚绿,一路风传花信,急匆匆走来,来不及招呼,连
拥抱都是多余的,就仆进了怀里。春天来得那么猛烈,以至于我隐忍了一冬的心事毫无
遮拦地倾泻而出,往日的颓废泛起一瓣瓣嫣红,春天虚掩的门就这样轻轻地推开。
故乡的春天,烟雨过后的草儿,一尘不染,举起簇簇生命的嫩茸,迎风招展。垂长
的岸柳,挽起一缕缕嫩黄,向一树桃花投诚。轻盈的风,撩开厚重的帘,放进久违的温
暖。一腔短笛,信口吹绿了半面江南烟水,牵引你轻渡。
你说过,你要在故乡的春天等我。我想你,独坐那岸桃色欲滴的湄边,如一朵发呆
的云,托着腮,或低眉含笑,或念一首诗,轻轻,喃喃。那么温柔,念一字,花开一瓣
,念一句,... 阅读全帖
c*****0
发帖数: 89
2
天空没有痕迹,但鸟儿已飞过
--记忆似水流年读闲书时光
人一生中很难得能遇到从骨子里吸引自己的风景,书和异性。
有时候一生中也就那么一两次。但却会记忆很久。
当回首时其实也没有值得和不值得,留恋不留恋的心态。
只有愿意和不愿意的分别。因为做了就是当时的选择。
生命中我们其实都是过客,浮云可以暂时掩盖日头,
可以享受一段云淡风轻的逍遥或是浓云密布恣意,
但当岁月流转,浮云终归还是浮云。
那一年的暑假,茄子照例进行他的单身旅游,
单身旅行就是想到哪就走到哪,没有目的地,没有同行者,没有任何羁绊。
他大部分旅程都是那么自己一个人默默的观看,默默的行走,默默的感受。
这一次是在苏州火车站,他在顺手买些小纪念品。
一位身穿红色T恤,米白色裤子的女孩吸引了他的视线。
女孩显然很着急,到处找票贩子,一副非要赶上这趟火车不可的样子。
而当天的票早已经发售一空了。
票贩子当你找他们时,他们自然也就来了,那是他们的工作,
发现不了潜在的小肥羊,他们就不是专业的票贩子。
他在边上随意的听着他们的谈话,
大意是女孩急急的想要买到当晚9点多去的北京的车票。
票贩子装作一副为难的样子,说票很难弄云云,边打马虎眼,... 阅读全帖
b****z
发帖数: 4485
3
2009年的这个时候,我对JD(Juris Doctor,法学博士)这个学位还感觉到非常陌生,
只依稀知道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这个学位的含金量都很高。而如今,我已经在美国念
了一年的法学博士课程。想一想,这真是一段出人意料的奇妙经历。那我为什么会选择
读法学博士这条路呢?在法学院这一年里我又经历了哪些事儿呢?容我慢慢道来。
一波三折申请路
2009年,我正在芝加哥大学读国际关系的硕士,当时对JD的了解仅限于概念性的认识。
由于我特别喜欢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De’Angelo Law Libary,便经常去那儿看书,一
来二去便认识了在法学院读LLM(Master of Law法学硕士)和JD的中国同学,从他们那
里我开始慢慢了解JD的学习内容和职业前景。当时我感觉这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很具有挑
战性,而且职业前景相当光明,于是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向往。
然而,由于我之前完全没有学习法学的经历,所以并不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适合这个专
业。于是,我决定在芝加哥大学选修一门法律课——公司法,先接触一下这个学科。这
门课开启了我的法律学习生涯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case st...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也读“真实而沉重的”邱会作回忆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 03:11:23 2011, 美东)
芦笛
最近香港出版了《邱会作回忆录》,令一直在为林彪翻案的丁凯文、舒云等人欣喜若狂
。在网上看到丁凯文先生的读后感《真实而沉重的历史回顾》,舒云的《喜读》则未打
开,盖该同志的文化水平实在太低(村小毕业?),拜读她的大作有如吃一半是沙子的
米饭,有点吃勿大消,非万不得已不能折磨自己,是以敬谢不敏。看了丁先生的推荐后
,便去将该书找来看了一番。大概因为本人缺乏炽热的阶级感情,看后既无舒式狂喜,
也无丁式“沉重”,觉得水平还不如吴法宪回忆录。
從文字水平來看,兩本書雖然都在香港出版,但都是用簡化字寫的,再由大陸文盲編輯
使用簡轉繁軟件轉為繁體字,是以錯謬百出,例如“複雜”被轉為“復雜”(吳法憲回
憶錄),作為姓氏的“于”被轉為“於”,作為“試圖”、“想要”的“欲”被轉為“
慾”(邱會作回憶錄),“鍾漢華”成了“鐘漢華”(兩本回憶錄都如...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5
他叫冷然,今年8岁半,却已经是一名初三学生(学籍仍在初一)。上周,他的名字出现在入围福州高级中学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名单里,一下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福高自主招生考试于昨日举行,冷然能否考上福高,成为福州史上年龄最小的高中生,今天就能揭晓。
小学只读了两年半,就读初中不到一年,就已达到初三学生中上的学习水平。冷然的学习经历让人吃惊,也让外界对他的成长经历充满好奇。
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这名8岁半男孩的家人,家人告诉记者,冷然的确有着超乎寻常的接受能力与记忆力,但孩子今后怎么走,他们还是希望一切顺其自然,同时也希望外界不要过多关注冷然,给孩子保留一个空间,让他安静学习、成长。
1岁时,家人发现他对文字敏感
冷然出生于2003年11月,父母平时工作比较忙,冷然一直由二姨帮忙照顾。昨日下午,福州高级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如期举行,记者在福高考场外见到了冷然的二姨,采访到了冷然成长的点点滴滴。
“我记得他一岁零三四个月时,我抱着他出去玩,见到‘中国电信’的广告牌,就念给他听,结果回去的路上,又路过那里,问孩子‘中国电信’在哪里,他竟然能指出。”冷然的二姨告诉记者,这件事让冷然家人感到很吃惊——是不是孩子... 阅读全帖
a***s
发帖数: 12296
6
涉事女生在海都报采访车上,讲述事发经过
图中叼烟的男子为嫌疑人
近日,一则“初中女生被大叔带到宾馆开房”的传言,在三明市宁化县安远镇上传得沸沸扬扬。海都记者赶赴当地调查,找到了涉事女生小花(化名),她在镇上一所中学读初二,未满14周岁,父母在外地打工,平时由76岁的爷爷照看。带她去开房的是镇上一名无正当职业的中年男子。
小花说,第一次开房时,她喝了3瓶啤酒,“没有反抗能力”,与对方发生了关系。事后,中年男子给了她100元,让其不要告诉家长,不能报警。次日,她再次与该男子开房。小花家属报警后,44岁的涉事男子吴某坚被刑拘。目前,就案件调查进展如何,记者向当地警方求证,但警方并未透露。
连续两晚开房失踪20小时
安远镇距离宁化县城42公里,镇上有不少留守孩子。7月11日,留守女孩小花的爷爷、姑姑等家人,在镇上的几条街道寻找失踪的女孩,逢人就问“有没有看到我们家的小花”。前一天晚上,小花彻夜未归。
小花的父亲张先生说,女儿读初二,他在镇上租了一间房,让76岁的爷爷带着小花姐妹俩在镇上读书,他与妻子带着3岁儿子,在温州打工。
7月9日晚,小花出去玩,到10日凌晨才带着一身酒气回到出租屋。张先生... 阅读全帖
n******g
发帖数: 17225
7
■习近平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
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
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
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
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黄土地之子:重感情、讲情义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
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
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
,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
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
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 阅读全帖
n******g
发帖数: 17225
8
(据2018年6月4日《中国青年报》,作者:蒋永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
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
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黄土地之子:重感情、讲情义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
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
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
,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
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
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
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
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
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 阅读全帖
w*******i
发帖数: 57
9
来自主题: NextGeneration版 - 娃到底是妈带的好,还是爷爷奶奶带好
看这两人掐架挺有趣的,哈哈。
不过我也觉得wazf2000的说法有点偏颇。我自己也一直在纠结要不要让爸妈把宝宝带回
国照顾一年半载这个问题。倒不是我和lg有人不愿意照顾孩子,相反我们都非常想要和
宝宝在一起。但是现实是我们两个都需要工作 (每天早上7点多出门晚上7,8点回家还
已经累得跟狗似的),家里有一个几个月的小孩,父母不能长期过来。虽然请了住家保
姆,但是一来还是不放心毕竟是外人,二来保姆每天最多时间和宝宝呆在一起,但是她
毕竟是拿钱做事加上自身素质有限,不会有太多care,也做不到和宝宝建立有效的互动
,让宝宝玩或者接触新鲜东西来学习,大部分时间只能起到一个被动的看着宝宝的作用
。daycare和这个差不多,还更容易生病。但是如果爷爷奶奶带,营养没有问题,鸡蛋
牛奶水果各种食物肯定不会少,另外爸妈每天能推着小宝去公园转,给她看和讲各种花
草鱼鸟,见到周围邻居还能一起聊天跟人熟络,周末开车和一家亲戚到有山有水的地方
去划船,看山水,稍微大点还能耐心的教宝宝认认字背背唐诗看看书,总之一整天宝宝
的时间是能够很充分的利用起来的。所以我常常想,那么坚持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却并
没有足够时...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10
前些时在网上看到一些议论,谈到有些写手的爱显摆的倾向,显摆自己呀,显摆配偶呀
,显摆孩子呀,显摆邻居呀,等等,等等。其实显摆是人之常情。自己的成就,得意之
事,拿出来说一说,讨得一些赞美,几许羡慕,于人于己都是有益健康的事,总比老窝
在心里谁都不告诉要好。今年我们在波士顿的老朋友里有五家孩子上大学。大家商量好
,给每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做一个Power Point Presentation,开个party,好好儿显摆
显摆,祝贺祝贺。当然,这些人都是故交,显摆起来无顾无忌。至于说到写文章送到
public domain去,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我想还是要下笔切题为好,不必转弯抹角,突
兀甩出些和主题无关的诸如“丈夫是美国白人”,“女儿是哈佛校花”之类的显摆,让
读者看得莫名其妙,心生反感。毕竟读者打开一篇文章,想的是得到一点有益有趣的信
息,而不是找个不认识的人来羡慕羡慕。
说到显摆,又想起了王小波写的故事《夜行记》。和读小波许多其他作品一样,捧腹之
余又回味无穷。故事里一个书生骑着马押着车仗赶路,恁地无聊,想寻个能侃的谈伴打
发时光,正好一个和尚骑着骡子护送着一队车仗女眷从后边上来。书生打心...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11593
11
在看侦探类文学时,有那么一种非常之对我胃口,那就是圈内人的自述。而我觉得看过
的此类作品之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两本。两本的大致内容都是在描述如何对那些行为
特异的罪犯作心理画像以及如何对付此类犯人,读起来颇能引人入胜。书中的故事都是
真实案件,其中有些案件还十分著名——譬如那起英国的两个十岁男孩拐带并虐杀两岁
幼儿的案件,在《辨读凶手》里就有很全面的记载。两位作者年龄相近,经历迥殊,而
后竟是殊途同归,对比着读更添趣味。
《辨读凶手》的作者是保罗·布里顿,英国人,心理学家,经常接受警方咨询。资料如
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ser:Hillbillyholiday/Articles/Paul_Britton
《心理神探》的作者是约翰·道格拉斯,美国人,前FBI特工,资料如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E._Douglas
首先两位作者的自述身世就是极有趣的对比。保罗·布里顿是个穷人出身但自强不息的
好孩子,少年时虽然条件艰苦却发奋图强辛苦读书终有所成,事业爱情都是顺风顺水;
约翰·道格拉斯则是个...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11593
12
在看侦探类文学时,有那么一种非常之对我胃口,那就是圈内人的自述。而我觉得看过
的此类作品之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两本。两本的大致内容都是在描述如何对那些行为
特异的罪犯作心理画像以及如何对付此类犯人,读起来颇能引人入胜。书中的故事都是
真实案件,其中有些案件还十分著名——譬如那起英国的两个十岁男孩拐带并虐杀两岁
幼儿的案件,在《辨读凶手》里就有很全面的记载。两位作者年龄相近,经历迥殊,而
后竟是殊途同归,对比着读更添趣味。
《辨读凶手》的作者是保罗·布里顿,英国人,心理学家,经常接受警方咨询。资料如
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ser:Hillbillyholiday/Articles/Paul_Britton
《心理神探》的作者是约翰·道格拉斯,美国人,前FBI特工,资料如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E._Douglas
首先两位作者的自述身世就是极有趣的对比。保罗·布里顿是个穷人出身但自强不息的
好孩子,少年时虽然条件艰苦却发奋图强辛苦读书终有所成,事业爱情都是顺风顺水;
约翰·道格拉斯则是个...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11593
1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感受我天朝之礼——读《礼记》
说来惭愧,对于一向被奉为经典的四书五经,我的所知其实相当有限。四书中,大约只
在中学课本里学了点论语和孟子的片段;五经还好点,易经作为算命书读着好玩,诗经
是诗集,偶尔要附庸风雅时也拿出来读一读。但是其他就完全不知道了。
这次在版上看到wh贴的梁实秋老先生的文,对礼记略微引用了两句,这两句意外地引起
了我对礼记的兴趣——仅仅从被引用的部分看来,礼记应该是一部相当实用的教人各种
礼仪的书。于是,赶紧找出来翻了一遍。
读过后的第一感受:我天朝果然不愧为礼义之邦!
借梁老先生那文中引用的寓言,豪猪们聚集在一起时,彼此要收敛身上的刺免得刺到别
人;而所谓礼,也就是在人与人接近到一个地步时,为了避免互相冲撞冒犯而约束自己
的准则,其原则无非是律己以及为别人着想两样。这两样,在礼记里有颇多体现。
礼记的大部分内容有其历史局限性,譬如皇帝的仪式、祭祀的规矩、哀悼与戴孝的准则
,乃至衣服的式样,现在已经用不上了——ps那里头关于悼念死人的规矩也未免太多了
一点……另有一些特别强调阶级之分的,看了未免不爽。不过也有很多礼仪准则,到今
天仍然很是实用。我觉得最实用的,大约是曲礼上下两章,梁老先生所引用的,... 阅读全帖
H******7
发帖数: 34403
14
1、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
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
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
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
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
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
应声折马而毙。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
,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
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挎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
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
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
么危... 阅读全帖
M********t
发帖数: 5032
15
来自主题: Joke版 - 凤姐:民主党这8年,对拯救 美国梦一点帮助都没有(图) 我就是凤姐 上弦月 2小时38分钟前 自9日大选结果公布以来,从网络大V到普通网民都在讨论:为什么是川普?目前有几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民调不准、失去了劳工阶级、政治正确的破产、精英阶级的没落、强人政治的蔓延、民粹主义的沉渣泛起……就在很多中国“精英”与美国媒体、知识界共同反思希拉里败选原因以及共同寻找下届对策时,生活在美国的劳工阶层凤姐发出了自己声音。   她认为:这8年劳工阶级在美国的生活越来越差,改变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以身边一位卡车司机的转职历程为例,凤姐讲述了她这些年在美国的感受。   本文转载自罗玉凤微信公众号“我就是凤姐”,全文如下:   这是我才到美国不久在唐人街认识的第一批朋友里,一位卡车司机大哥这么告诉我的。他那句话对才到美国的我造成很大的冲击,一下子就让我浑身上下充满了斗志。   我现在还记得他说话时脸上的自豪。   后来熟了我才知道这位大哥其实并不在纽约住,他其实住在洛杉矶的;因为他跑东西海岸货运的,每个月会往返洛杉矶和纽约两次,每次运货到了纽约,都会在纽约等两天。   在和他的交谈里我也了解到原来货车司机在美国算得上是高收入了,每个月跑四五次长途,再跑两个短途,一个月能挣到9000美元左右,如果卡车是自己的,挣得更多。如果在圣诞假期期间跑长途一趟就能挣上万美金!当时我真的挺羡慕的,甚至想实在不行我也去当卡车司机好了。   后来慢慢的,这位大哥来纽约的次数越来越少,最后一次见这大哥是他2014年最后一次跑长途到纽约,好几个朋友大家一块吃了个饭,大哥告诉我们,他这次会洛杉矶准备把卡车卖了,不准备做这一行了,准备改行去开旅游车。 http://i.guancha.cn/news/2016/11/10/20161110101013831.jpg   我们都觉得挺奇怪,就问大哥为什么无缘无故转行,大哥也没有什么遮掩,直接就告诉我们原因: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卡车司机确实是一个很挣钱的行业,但是金融危机后就不行了,而且2008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新移民(主要是华裔)加入这个行业,2008年以后来的新移民资金一个比一个雄厚,几乎没有给别人开两年车后再自己买卡车,而是上来直接就买卡车。   以前卡车行业为什么圣诞假期能挣上万,就是因为做卡车司机的移民少,大部分都是白人、黑人,圣诞节对于他们就是春节,所以圣诞假期的活儿他们宁可不接,市场上愿意跑活儿的司机少,价格自然就高了。而对于大哥来说,完全对美国本土各种节日无感,所以对于大哥来说,圣诞假期就是他挣钱的好时候。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新移民成为卡车司机,而且还是车主,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个行业慢慢从车挑活儿,变成活儿挑车。大哥说以前他们最讨厌的活儿就是运输垃圾,因为不但脏,而且车里还有味,拉一次就要给车做一次清洁,钱又少事情还多,基本上司机接这个活儿,都要运输公司经理哄半天。但是从2010年开始,随着正常货运需求减少,大哥这样的卡车司机在家空闲时间越来越长,大哥的车头是贷款买的,如果放在家里等于是亏钱,所以为了让车循环起来,不得不开始接短途的垃圾运输,开始还是两个长途间歇接一下垃圾运输的活儿,慢慢就发展到好几个垃圾运输的活儿才能接到一个长途。 http://i.guancha.cn/news/2016/11/10/20161110101035444.jpg   而且随着新移民司机的增多,圣诞假期跑长途也挣不到上万美金的好事了,听大哥说,在2013年的时候圣诞档已经和普通长途没有什么区别了,而且长途货运的价钱也不怎么样了,到了2013年,一个月大哥也只能挣4、5000了,比正常上班多不了多少,但是辛苦程度又远远超过上班族。大哥越干越不想干,2014年的时候就把卡车卖了,买了一台旅游车,和他哥们在洛杉矶做起了旅游司机,主要客户是中国游客。   我为什么要在川普当选美国总统的日子里花这么多篇幅来说这位大哥,是因为我觉得这位大哥的例子有很代表性,因为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梦不是读了清华读哈佛,然后在硅谷在华尔街功成名就走上人生巅峰,这个不叫美国梦。   因为不管这些名校生,这些社会精英在哪个国家,以他们的学历他们的智力都能获得很好的收入,过上美好的生活。不需要告诉他们努力工作,就能什么都买得起,他们本来就能什么都买得起。   真正的美国梦是指像这位大哥这样,哪怕没接受过很高等教育(大哥船员出身),也没有很高的能力,就因为在自己这个行业努力工作,然后能过上很好的生活,能“什么都买得起”。 http://i.guancha.cn/news/2016/11/10/20161110101100451.jpg   也就是理想的美国是一个即使是卡车司机、种地的农民、给人做美甲的技师、餐厅的服务员都能凭借自己的辛勤工作,能够买得起一般意义上的“好东西”,比如宝马奔驰的车(宝马3系在美国最低售价刚才查了一下,才20000多美元,如果卡车司机月收入9000,买宝马毫无压力啊),比如一个带院子的大房子,每年可以去国外旅游等等等等。   说白了,美国梦就是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也能靠自己找到的工作过上其他国家白领阶层才能过上的生活。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现实是大哥因为新移民的冲击,聪明的改行了,如果大哥不是咱们头脑灵活的华人(再加上华人身份天然接中国旅游团有优势,也赶上中国经济大发展好时候),而是美国中南部州一个比较憨厚的白人司机,那么他可能就要面临努力工作,但是收入却缓慢但是稳定的下降的事实。 http://i.guancha.cn/news/2016/11/10/20161110101122632.jpg   对于没有读过多少书的白人,你很难让他明白,产业升级,转型阵痛这些高大上的解释;他看到的就是自己没偷懒,自己努力工作,但是收入减少了;他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哪里有问题了,再想一想,恩,是政府出问题了。   不能说奥巴马这8年美国经济没有发展,事实上美国各种电视台各种媒体都说了,奥巴马这8年,美国新经济迅猛发展。   但是问题就是新经济迅猛发展,普通人并没有得到好处啊:因为互联网准入门槛很高,你让一个40多岁当了20多年卡车司机的白人大叔跑到硅谷当IT工程师?这完全不现实嘛。   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好处,被美国高学历人群以及世界范围内的高学历人群拿走了,而大部分普通美国人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而且更遭的是这些普通老美不但没享受到新经济带来的好处,反而是承担了大量的坏处:比如被新移民抢了工作,要供给吃福利的人(硅谷精英可能无所谓,但是确实像我这样的人就觉得把我30%的收入拿走去给那些人当福利,确实是觉得非常不公平的。) http://i.guancha.cn/news/2016/11/10/20161110101146324.jpg   按照共和党和川普的说法,一个努力工作的人,为了保存自己的体面,坚决不去领食品券,这样的自尊自爱的人不应该受惩罚(加税)。   民主党这8年,虽然看上去同性恋平权什么的闹得很热闹,但是这些政策对于拯救“美国梦”一点帮助都没有,相反,在这8年里普通美国人心中的“美国梦”却不断的碎裂。   美国人对美国政客真的忍耐到极点,也许希拉里确实在国际政治上,在外交领域,在维护世界和平上都比川普强得多,但是普通美国人现在不care这些。   现在美国人care的是赶紧出来一个人,这个人来想办法拯救“美国梦”,拯救“美国梦”高于一切! http://i.guancha.cn/news/2016/11/10/20161110101205740.jpg   为什么这个人是川普?   因为希拉里邮件门、希拉里夫妇利益输送让美国民众对政客完全失去信任,希拉里的履历一看就是精英政客,问题就在于美国人对政客“救国”已经完全丧失信心了,甚至认为政客只能祸国,没法救国;美国民众要的是改变,要的是有一个人打破套路。这个人肯定不是希拉里。老实说,民主党要是让桑德斯出来选,说不定还能   更深层次原因就是普通民众对精英说教已经厌烦了,精英们是新经济的受益者,普通民众不是。也许精英是对的,“普通人通过努力也能过上中产阶级生活”的美国梦可能真的再也追不回来了,但是总得让民众选一个人出来试一试啊。   现在民众用选票决定派川普这个真正的新人来做总统,来拯救岌岌可危的“普通人的美国梦”。   无论如何,我希望随着川普成为新总统美国跨入一个新的未来;而川普可以让“只要努力工作,没有什么是你买不起的”这句话再次在美国成为事实。
凤姐:民主党这8年,对拯救
美国梦一点帮助都没有(图)
我就是凤姐
上弦月
2小时38分钟前
自9日大选结果公布以来,从网络大V到普通网民都在讨论:为什么是川普?目前有几种
比较普遍的看法:民调不准、失去了劳工阶级、政治正确的破产、精英阶级的没落、强
人政治的蔓延、民粹主义的沉渣泛起……就在很多中国“精英”与美国媒体、知识界共
同反思希拉里败选原因以及共同寻找下届对策时,生活在美国的劳工阶层凤姐发出了自
己声音。
她认为:这8年劳工阶级在美国的生活越来越差,改变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以身
边一位卡车司机的转职历程为例,凤姐讲述了她这些年在美国的感受。
本文转载自罗玉凤微信公众号“我就是凤姐”,全文如下:
这是我才到美国不久在唐人街认识的第一批朋友里,一位卡车司机大哥这么告诉我
的。他那句话对才到美国的我造成很大的冲击,一下子就让我浑身上下充满了斗志。
我现在还记得他说话时脸上的自豪。
后来熟了我才知道这位大哥其实并不在纽约住,他其实住在洛杉矶的;因为他跑东
西海岸货运的,每个月会往返洛杉矶和纽约两次,每次运货到了纽约,都会在纽约等两
天。
在和他的交谈里我也了解到原来货车司机在美国算得上...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6673
16
来自主题: NorthEast版 - 读过的一本难忘的书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英文小说,那时,学校里从国外的一些慈善机构接到大批的
捐书,好的图书馆收藏,其他的就卖掉,很便宜。我就买了这一本,花了几个月,拿着
字典读的,读完后,书页上都写满了注释。
说是难忘,可我连书名都记不起来了,甚至连细节都有点模糊了,但还是不时回
想起读过的这本书,就像老农晒粮食,有时间有条件就拿出来晾一下。让我难忘的是书
中反映的一个事实,有点残酷,但又很现实。
故事应该发生在哥伦比亚,一群人去登山探险,后来在雪山上遇到情况,与外界
失去联系,被困在那里、。好似是老师带着学生去登的山,人数不少,在十个以上。
困在雪山上,刚开始大家都还乐观,以为救援很快就会到来,所以也没有惊慌。
可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救援的影子一点出现的迹象都没有,他们很快就陷入了绝境。带
的食物,虽然节省着吃,还是一点点见少,饥饿的恐慌很快就降临到人群,很快,饥饿
的现实就降临了。
人的体质和心理是有差别的,特别是在极端的情况下,面对严酷生与死的考验,
有的人很快就放弃了,任生命消散在雪山中;相反,一些人却有强烈的求生欲,顽强地
搏斗着。不断地有人... 阅读全帖
z*******3
发帖数: 47
17
大蒜木耳不是随便吃的,千万不要再无知啦!请认真读一下(图)
【阿波罗新闻网 2015-10-24 讯】
△荠菜、空心菜、黄花菜具有止血的作用,有血栓的人不能吃。
△苋菜、卷心菜具有补血的作用,血液黏稠的人不能吃。
△芹菜、白菜、小白菜、油菜、生菜、茭白、菜笋、冬瓜、葫芦瓜具有利尿的作用,糖
尿病、高血压、口干舌燥的人不能吃。
△香菜具有发汗的作用,汗多的人不能吃。
△灵芝、冬笋、紫菜具有化痰的作用,癌症病人不能吃。
△蘑菇、黑木耳、白木耳、石耳、地耳具有泻下的作用,腹泻的人不能吃。
△丝瓜、蕨菜、芦荟具有活血的作用,癌症病人不能吃。然而许多人乱吃,因此吃出病
来;而有病之后还乱吃,因此不能痊愈。
有人说,桃子保人杏伤人,李树底下埋新坟,似乎桃子最安全。错了,自古以来,苹果
的药性平和,最适合一般人使用。
吃西红柿不得癌症,你知道吗?不得子宫癌、卵巢癌、胰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这
西红柿不是随便吃的,我问大家,西红柿怎么吃?有人说,那还不简单,洗洗就生吃呗
。还有人切片放白糖,再喝点啤酒。如果是这么吃的,我告诉你,白吃了!
西红柿里面有个东西叫蕃茄素,它和蛋白质结合在一块,周围有纤维素...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2367
18
南开长江学者所带10余名博士未发表论文无学位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3日04:39 中国青年报
毕业三年后才被授予学位
发生在南开大学教授李卫东和他的弟子之间的故事,起初是平凡无奇的,后来则成
为令当事人“心情复杂”的极端事例。
这位颇有声望的化学家7年前开始在南开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然而迄今为止,10
多名毕业生中没有一名能够正常获得学位。
在争取了十几个月之后,30岁的白迎军6月底终于拿到了那本粉红色的博士学位证
书。他将其放到一边,没向家人展示。
“它代表了一段痛苦的回忆。”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形容。
这段回忆包括:他的父亲去世之前,没有见到这一纸证书。
白迎军是与其他4名同学同时获得学位的。他2005年师从李卫东,2010年博士毕业
,截至今年6月,学位证书迟到了18个月。但与学长多维国相比,这些等待不算什么。
2002年入学的多维国,2005年转至李卫东门下,2008年6月毕业,2011年12月才被
授予博士学位。
多维国等了3年半,他说,“就算再读一个博士学位,也该毕业了”。
南开大学博士生的基本培养年限是3至4年,最长不超过...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7788
19
☆─────────────────────────────────────☆
icaruschina (伊卡) 于 (Fri May 21 15:02:32 2010, 美东) 提到:
沈毅《吴方言的白读和文读》
南门外,吴县市汽车站门口,几个中巴车主在招揽乘客。你带着一双听惯苏州话的耳朵
细心听,他们中有的叫唤着:“鱼缸,鱼缸……”有的叫唤着:“五更,五更……”有
的叫唤着:“武疆,武疆……”他们叫唤的是同一个地名——吴江。叫“鱼缸”的是吴
江同里至芦墟一带的人,叫“五更”的是吴江市区一带的人,叫“武疆”的是浙江嘉兴
一带的人。把吴江读成“鱼缸”、“五更”,是吴方言的白读,读成“武疆”,是吴方
言的文读。
几年前,我的一位老大不小的朋友,嘴里嘣出了一个“评弹亿宁”,我听不懂,问:“
亿宁是什么?”被告知:“就是从‘亿’之‘宁’。”哦,我懂了,“亿宁”——艺人
,“艺”,他读了普通话,“人”读了苏白。苏州一般没有这种读法,要么读如“尼宁
”,这是白读;要么读如“尼绳”,这是文读。
有些词语白读文读都可以,除了上述的“艺人”外,还有“人道”、“书生”、“人身
自由”等。有些词... 阅读全帖
y***y
发帖数: 4957
20
我读《乔布斯传》 2011-11-06 11:20:39
By 天婴

我称不上是“果粉”,但是,我无法忘记当我收到iPod Nano和iPad时的感受,干净,
简约,纯粹。它们完全颠覆了我对电子产品包装的感念。我最头痛的是读说明书,但我
惊奇的发现,我居然可以靠直觉长驱直入。
就在我慢慢熟悉,关注,并且开始爱上苹果的简约时,10月5日,苹果 的大脑乔布斯去
世了。出于好奇和对天才的敬仰,我在第一时间,在亚马逊上预定了全球10月24日同步
发行的Kindle电子版《乔布斯传》。随着乔布斯的 死,关于乔布斯其人其事的评判“
天才,艺术家,企业家,狗屎,疯子,暴君,吝啬鬼,嬉皮士,无德……”等等,如早
冬的大雪漫天飞舞。我告诉自己:等, 一定要等到看完《乔布斯传》再说。
自从预定了《乔布斯传》,我就让Kindle的网线保持开通,似乎乔布斯会在10月24日以
前到来。果然,10月23日下午,Kindle版的《乔布斯传》到了,真的是比预期的早了半
天。以我读书的速度,应该在一周内读完。但是,没想到我居然拉拉撒撒地读了两个星
期。
《乔布斯传》出乎意料地触动我。我不止一次落泪,也不止一次...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21
因为信奉“存钱不如存人,人多好办事”,这对夫妻生了11个孩子,从此掉进“黑暗的陷阱”。
懂事的大女儿突然有一天像“吃了火药一样”,离家出走了。她誓言:“我要让所有看不起我的人以后都羡慕我。”
成绩好、梦想着“当兵”的老二,被这个贫穷的家庭秤砣般往下拽,他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
“冰火两重天”的老五可以突然抄起板凳,砸向80岁的老人,说 “我心里只有仇恨。” 另一方面,她又如水般依恋这个破碎的家,说“我以后一定不会离开这个家,我要照顾他们所有人”。
我们记录这个灰色的扭曲的家庭,不是新闻人在猎奇,而是希望更多的人、机构能参与反思:这个极端家庭出现的时候,“我们”在哪里?“我们”还能做什么?11个孩子怎么办?
张杏子很多时候都觉得,这个家快“垮”了。
11个孩子的衣裳、丈夫捡回来的破烂衣服和鞋,被她一道胡乱塞进装化肥的口袋,活生生垒出一座1米多高的“小山”;中午刚煮过面的锅随便用浑水冲冲,在结满污渍的桶里抓一把米,就开始熬粥;孩子放学回来,尖叫声、哭闹声此起彼伏,她沉默地往灶里添柴,头也不抬一下。
这个47岁的女人说自己太累了,连“最后一丁点儿精神”也没了。
一个半月前,四川遂宁蓬南镇大山...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2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ZZ
老文章了,有人转过没?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读书方法因人而异、因目的而异、因学科而异、因书而异……所以读书方法是很不容易
写的题目。而且一提到“读书方法”,好像便给人一种印象,以为读书有一定的方法,
只要依之而行,便可读通一切的书。这是会发生误导作用的。《开卷》专刊以“我的读
书方法”辟为专栏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作法。因为读书方法确是每个人都不一样。

但是我在构思这篇短文时,还是不免踌躇,因为我从来没有系统地考虑过:我这几十年
究竟是用哪些方法来读书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似乎变换过很多次的读书方法,这和我
自己的思想变迁以及时代思潮的影响都有关系。但是所谓“方法的变换”并不是有了新
的方法便抛弃了旧的方法,而是方法增多了,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研读对象上可以交互
为用。我以前提出过:“史无定法”的观念,我现在也可以扩大为“读书无定法”。不
过这样说对于青年读者似乎毫无用处。如果详细而具体地讲,那便非写一部很长的“读
书自传”不可。

我另外也感到一个困难:我究竟对谁说“读书方法”呢?我现在姑且假定我的读书是有
志于研究中国文史之学的青年朋友,和四十年前的我差不多,即正想走上独立治学... 阅读全帖
l*****l
发帖数: 5909
23
梁小民
2014年共读三百一十五本,月均二十六点二五本。小数点后没有四舍五入,因
为据调查,全国人均读书不到一本,分到每月也就零点零几,四舍五入后岂不是得出中
国人不读书的结论了吗?据我所知,中国读书的人不少,每个人都不四舍五入,也让咱
在读书上有点面子,别光在GDP上一枝独秀。
12月读书低于平均值,但等于理想值。年初时的计划是全年读三百本书,月均
二十五本。这个月讲了十天课,全在外地,外地学生热情,吃饭应酬占用了一些读书时
间。此外还完成了两个任务。一是校译完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部分,至此,
第七版的校译任务完成。二是反复思考比较,选出2014年十本休闲好书。其实追求数量
指标无意义,重要的在于享受读书的过程,这个月读的书如下:
1.《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蔡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在经济学家中我最敬佩的人之一就是蔡昉先生。在浮躁的学风中蔡昉先生是少
有的几个认真的人之一。尽管他已是社科院副院长、人大常委,位至副部级高官,但还
在认真做学问。我爱读他的书。我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但他的学风完全不同于那些
常在媒体上... 阅读全帖
d********0
发帖数: 5142
24
☆─────────────────────────────────────☆
ruomu (ruomu) 于 (Sun Jan 16 20:55:03 2011, 美东) 提到:
这是我在猫扑看到的一个帖子 我很感动 说实话我流泪了
我从小和爷爷长大的,今年毕业参加工作了,把爷爷接来和我一起生活,在这两个月中
,他第一次坐了飞机,第一次住了宾馆,第一次吃了麦当劳......他捧着巨无霸汉堡的
时候,像个孩子一样,我当时忽然想哭,他吃了一口和我说了一句话——恩,好吃!比
飞机上的飞机餐还好吃!看着爷爷一脸的幸福,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愿望:亲爱的爷爷
,你一定要长命百岁,让我好好的孝敬您!我所给您的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绝对是我
所能给的最好的!!!看着照片我忽然发觉,爷爷头发全白了,连眉毛也白了,多希望
他晚年能够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
我们坐飞机的时候是早上8点,之前还没有吃过早饭,空姐发早餐的时候,我问爷
爷:“要不要吃早餐?”爷爷说:“不用了,飞机上的东西肯定很贵!”我说:“是免
费的!”他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着说:“那就来一份吧!”忽然觉得爷爷这么可爱!
到了麦当劳门口...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25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ZZ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Esquimau (雪门院),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24 17:41:25 2012, 美东)
老文章了,有人转过没?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读书方法因人而异、因目的而异、因学科而异、因书而异……所以读书方法是很不容易
写的题目。而且一提到“读书方法”,好像便给人一种印象,以为读书有一定的方法,
只要依之而行,便可读通一切的书。这是会发生误导作用的。《开卷》专刊以“我的读
书方法”辟为专栏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作法。因为读书方法确是每个人都不一样。

但是我在构思这篇短文时,还是不免踌躇,因为我从来没有系统地考虑过:我这几十年
究竟是用哪些方法来读书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似乎变换过很多次的读书方法,这和我
自己的思想变迁以及时代思潮的影响都有关系。但是所谓“方法的变换”并不是有了新
的方法便抛弃了旧的方法,而是方法增多了,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研读对象上可以交互
为用。我以前提出过:“史无定法”的观念,我现在也可以扩大为“读书无定... 阅读全帖
i*********a
发帖数: 6504
26
来自主题: SUDA版 - [文摘] 吴方言的白读和文读
沈毅《吴方言的白读和文读》
南门外,吴县市汽车站门口,几个中巴车主在招揽乘客。你带着一双听惯苏州话的耳朵
细心听,他们中有的叫唤着:“鱼缸,鱼缸……”有的叫唤着:“五更,五更……”有
的叫唤着:“武疆,武疆……”他们叫唤的是同一个地名——吴江。叫“鱼缸”的是吴
江同里至芦墟一带的人,叫“五更”的是吴江市区一带的人,叫“武疆”的是浙江嘉兴
一带的人。把吴江读成“鱼缸”、“五更”,是吴方言的白读,读成“武疆”,是吴方
言的文读。
几年前,我的一位老大不小的朋友,嘴里嘣出了一个“评弹亿宁”,我听不懂,问:“
亿宁是什么?”被告知:“就是从‘亿’之‘宁’。”哦,我懂了,“亿宁”——艺人
,“艺”,他读了普通话,“人”读了苏白。苏州一般没有这种读法,要么读如“尼宁
”,这是白读;要么读如“尼绳”,这是文读。
有些词语白读文读都可以,除了上述的“艺人”外,还有“人道”、“书生”、“人身
自由”等。有些词语只能白读或文读,因为吴方言内部差异很大,这里只以苏州话为例
,如“人”的读法:工人、男人、好人、法人、主持人等,只能白读,“人”读如宁;
人民、人员、人士等,只能文读,“人”读如绳。又如“日”的读
o***s
发帖数: 42149
27
问题很快就来了。“妈妈以后午餐只要给我带三明治就行了,不要给我带中餐。”“为什么?”“我不喜欢吃中餐,Chinese food is disgusting。”“ 这话是谁说的?”“同学说的,他们看见我的午餐就会笑我。”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 社会学家认为,文化归属是我们心灵安身立命之处。定居异域他乡的海外华侨华人希望自己能够融入当地文化氛围,从而寻找到心灵的归属感。但是,经过一番纠结和挣扎,人们发现,民族文化依然是最终的精神家园,也是建立自信和安全感的源头。
杰西卡是在加拿大出生后回中国国内直到6岁才来加拿大。从小在外面玩的时候,大家都会开玩笑逗她,说她是个加拿大人,杰西卡每次都大哭:“我不是加拿大人,我是中国人。”渐渐地长大些后,她似乎从一些大人们略带稀罕的眼光中读出了点什么,她开始以加拿大人而自豪起来,经常屁颠颠地逢人自我介绍:“我是加拿大人。”
但到了加拿大后,杰西卡很快发现她作为一个加拿大人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了。“妈妈我究竟是不是加拿大人啊?”有一天放学后她问我。“你在加拿大出生,又在加拿大生活,当然是加拿大人了。”“为什么玛娅说我是中国人不是加拿大人?”“哦,可能是因为你是从中国... 阅读全帖
n*****2
发帖数: 133
28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101/211847.html
读<谁在误导中国人艳羡美国?>
作者:古明浩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3191 更新时间:2011-1-27

顶 荐 【字体:小 大】
【复制本文】 【下载本文】
读<谁在误导中国人艳羡美国?>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09-12-20登了一篇「古城童话」写的<谁在误导中国人艳羡美国
?>:
「美国新闻界强烈的一致意识: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凡是美国做的事都是对的,和美
国不一样的想
法就是错的,不照美国规矩行事的国家都是邪恶的。这一点从美国各大媒体的报导中不
难看出来。在
国内的时候,时常到各大网站的论坛逛逛,发现不少人有很深的“美国情结”。但我到
了美国工作之
后,再去浏览国内论坛对美国的种种说法,发现其中更有许多自以为是的误导。
误导之一:美国的繁荣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繁荣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但经过一些人的加工想
象,美国已经
成了每个角落都闪着金光的风水宝地。 实际上,美国虽然拥有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
整体生活... 阅读全帖
Y****Z
发帖数: 188
29
来自主题: Parenting版 - BSO继续,小宝读儿歌
好厉害啊!
请教大家一个问题,我也在教小孩读中文课本,每次都是我带着读一两次。这时候我发
现,你要给他课本,他基本上能一字字的给你读出来,你真要不给他看课本,他就不能
背出来,你要抽个字或词出来吧,他多半也不认识。所以应该是形和音相互辅助着吧?
大家都在说读本,一般都是怎样教?带着读几遍,然后一次教多少字?复习的频率是怎
样安排?谢谢!
还有象我家这样半记半认的状态,如果让他多读几遍的话,会不会就能自然而然的记住
一些字?这几天刚开始,所以自己一点都没数,见笑了。
Z*********i
发帖数: 3422
30
来自主题: GunsAndGears版 - Xs7的好文转贴,值得大家一读
这个版上老枪不少,但经历过枪战的大概极少吧,一下文章是Xs7给的链接,我读了后
觉得很好,贴上来供大家参考。
转台湾战国时代论坛论坛的。 当事人命硬,年轻时在米国巴尔的摩差点被打劫黑鬼做
掉,还好人品好,但是也坚定了日后绝不妥协的信念。 2个月内硬吃2拨黑鬼,毙一,
至少伤五。 现在转帖他的帖子。终于上来了, 几年来跟歹徒的作战,得到一些经验,那
就是,他们比我们还怕死,他们是来赚快钱的,不管他们来多少,只要干掉一两个,其余的
都鸟兽散. 关键是要有路让他们跑,不要逼狗急跳墙! 只要他们有路逃, 就不会齐心跟
你干到底,你就可一个一个的收拾他们. 而在近战时,要尽可能的左右快速移动身形(如
没有掩敝物时),枪战时是以秒为单位在进行,一个判断错误,可能褂的就是你! 枪枝摆放
身体的位置,我的经验是在左侧腰际,原因是歹徒在后方时,不易意识到你在拔枪. 而且
开车时较好拔枪. 剩下的就只有听天由命!如真不幸中枪,在前四分钟内你不会感到痛,
真的痛会在四分钟后. 刚开始时,只有会感到肌肉很紧, 有点炽热的感觉. 只要不中要
害,大不了事后去医院修补. 有空去学点擒拿,会比空手道, 抬拳道会实际... 阅读全帖
t**********k
发帖数: 511
31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读史有感(慕容垂)
读史有感(慕容垂)
“後燕成武帝慕容垂(326年-396年6月2日),字道明,原名慕容霸,字道業,一說字
叔仁,鮮卑名阿六敦,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鮮卑族人。十六國後燕開國君主。前燕
文明帝慕容皝的第五子。在前燕時屢有戰功,更加曾擊退東晉桓溫的北伐軍。然而因為
受到當政的慕容評排擠而被逼出走前秦,但很受前秦君主苻堅的寵信。淝水之戰後慕容
垂乘時而起,復建燕國,建立後燕,後又滅了同為慕容氏所建的西燕。參合陂之戰戰敗
後率軍再攻北魏,在期間發病病重,並在退軍時去世。”《维基百科》
要说慕容垂,就得提到他的哥哥慕容恪,这可绝对是个人物。不但自己打仗(历史上最
著名的将领之一)从未败过,而且在他主政前间,前燕就未吃过败仗,在那个战争不停
的年代,可称为奇迹。慕容垂比他就要差一些,虽然自己身经百战也未吃过败仗(有时
是先败后胜,总之是胜),但是,作为後燕的开国君主,手下将领在參合陂大败,他不
能说没有责任。
其实最大的区别在于哥哥是一个罕见的良相,懂得怎么处理君主关系,知人善用,为人
沉稳(他经历曲折,慕容垂则是少年就得名所以难免自恃其高... 阅读全帖
A*V
发帖数: 3528
32
流水落花都是梦
——读《晚明》《伐清》《临高启明》有感
by 东辑事厂
最近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把《晚明》《伐清》《临高启明》三部明季穿越作品从头至尾
看了两遍。三本书三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都让人欲罢不能。看书日久,盗版居多,
于是便有了一发感慨,以敬作者的想法。
先从《晚明》说起。
认识《晚明》源于书荒,通过搜索引擎无意识得。书中包含的军事、抗清、明末等诸多
元素都是我私下最喜欢的调调。《晚明》无论是在文字素养、历史考据、叙事节奏都值
得称道,应该说它是部比较全面的好书。然而面面俱到恰恰也是它的弱点。历史考据的
严谨,阿越的《新宋》早已先声夺人;历史视角的切入,灰熊猫《窃明》中 “袁崇焕
叛国” 的惊世骇俗,在明末清初七十年的历史题材中恐已无出其右;而小说的布局,
故事的趣味,从《回到明朝当王爷》到《锦衣夜行》,月关的长袖善舞尽管透着一股脂
粉气却已是《步步生莲》。这种只能模仿无法超越的压力正是桎梏作品生命的恶症。四
年前。我曾自不量力的鼓捣过一本小说,这部名外《晚明迷失录》的穿越本在17K只更
新了两万余字。尽管存稿犹在,“绝不太监”的誓言也赫赫在目,但我早没了勇气。功
力浅薄、笔... 阅读全帖
a********6
发帖数: 14468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abcxyz2046 (鬼魅进村),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征文] 读"mitbbs上的人怎么了"有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Dec 27 19:03:53 2011, 美东)
读了"MITBBS的人怎么了" http://mitbbs.com/article/WaterWorld/1147325_3.html
让我颇有一番感想。网络的人更真实,还是生活中的? 在网络中不加掩饰的抛出自己的
观点,是发泄,健康,还是放纵,伤害?mitbbs给我们的生活带了些什么?带去了什么

在这个新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不妨让我们来讨论一番。
欢迎开新贴,或跟贴。新贴请跟此帖,给出link.
更具文章质量,奖励10-100伪币。
100wb
waka Jan 4. ● [BSSD][征文]读了"MITBBS的人怎么了"
50wb
iangbaoma (琳), Re: [征文] 读"mitbbs上的人怎么了"有感
k*****e
发帖数: 22013
34
来自主题: _kaleege版 - 读史有感(斯宾诺莎)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rose 讨论区 】
发信人: texasredneck (德州乡巴佬), 信区: Prose
标 题: 读史有感(斯宾诺莎)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Nov 3 10:44:59 2009, 美东)
读史有感(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Spinoza,1632-77)从小学习犹太神学经典,慢慢地他发现自己不能够保持
正统的犹太教信仰而且没有隐瞒,因此被逐出,父母只能和他断绝了关系,也失去了经
济来源,靠磨眼镜为生。
有人出于安定团结的需要,出一大笔钱,只要他沉默,可他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而加
以拒绝,可见他和中国现在的精英大不相同。于是有人就诅咒要他死,他真的只活了44
岁,不过现在人们认为他死于磨眼镜而得的矽肺,是不是上帝行为就看你怎么想了。
当然,我肯定不是这样想,那时候人的平均寿命大慨也就是差不多。
斯宾诺莎有一点非常奇怪,就是后来尽管很多人对他的哲学并不同意,但对他品行却都
是赞赏不已,我就没有看到有人说他的坏话,当然也许是我的书读得不够多。
比如黑格尔说:“要达到斯宾诺莎的哲学成就...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35
又是一年“国考”时!2016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昨天举行,11005人选择在宁波考点参加笔试,全天到考率为84%,比去年略有上升。
今年国考的报考人数和竞争比是50:1,知名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称这一数字为近7年来最低,也被称为“国考最容易年”。
考生准备好了吗?
为生二胎做准备,85后裸辞考公务员
昨天下午5点多,细细密密的雨给这个冬天添了几分严寒,天色已经很暗了。85后的毛女士一手撑伞,一手拿着“万元包过的”公务员面试培训单。这是她第二次参加公务员考试。上一次,还是她读大四的时候,“笔试总分离入围成绩少了4分,家里人说,要是好好复习,这4分没准能赶上。我倒一点也不觉得可惜。公务员,多闷多无趣的工作。”
那时的毛女士没想到,才隔了几年时间,自己会做出裸辞来考公务员的举动来。“我是今年5月份辞职的。一来,当时和上司处得不愉快,想换个环境。更重要的是,想考公务员,为生二胎做准备。”毛女士的女儿刚读小班,要二宝是大家庭共同的决定,可毛女士的工作却是个“拦路虎”。“经常加班,连着出差半个月也是常有的,根本没法生二胎。几个好朋友知道我是裸辞准备考公务员,都觉得我太自信了,和9...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36
最新消息,为香港第一豪门生下了三个男孩的梁洛施低调回港了。
5月24日下午,有人在香港某商场见到梁洛施现身,当时她单人匹马,身边既没有孩子也没有保镖,衣着打扮一贯低调,戴着口罩。
当时正值香港人的午饭时间,商场好多人,梁洛施害怕被人认出,很快就打包了食物离去。
2009年为李嘉诚次子李泽楷生下儿子李长治的梁洛施,于2010年又为对方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一共三个儿子,却无法维系两人感情,李泽楷与梁洛施于2011年宣布分手。
当时,有传男方送楼送车送现金给梁洛施,安排她留在加拿大照顾三个孩子,并每个月给巨额赡养费,满足他们三母子所有的要求。
此后,梁洛施就与母亲一起带着三个孩子在加拿大生活,直到他们长大,她才于2015年返回香港复出拍摄电影《念念》以及演舞台剧。
当时,她还开始规划自己的事业,成立个人工作室,希望接拍一些轻松的爱情片,正当大家以为她全面复出之际,梁洛施突然消失,不知道是否受到某方面的压力,又重新回到加拿大带孩子。
事实上,梁洛施毕竟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她一直受到李家的特别照顾,例如在她回香港拍戏那段时间,李家就派出几名保镖在拍摄现场保护她。
如今,李泽楷已经有新女友郭嘉文,两... 阅读全帖
J*******3
发帖数: 1651
3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读书无用,但仍要读
读书无用,但仍要读
你的床头柜上现在放的是什么书?
我在读我最喜欢的其中一位当代作家杰夫・戴尔(Geoff Dyer)的新作《地带》(
Zona)。这本书的主题听起来非常无味----关于安德列・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电影《潜行者》(Stalker)的随笔----但幸运的是,像戴尔的大部分作品
一样,它其实讲述的是作者自己:他的痴迷,他的恐惧,他越来越强烈的(还总是讨人
欢喜的)疯狂感。这本书全靠作者的声音将其撑起,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就。
你读的上一本真正伟大的书是什么?
我一直很痴迷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的《追忆似水年华》(In
Search of Lost Time)。这本小说内涵丰富,两个忠诚的普鲁斯特迷可能因为完全不同
的原因而爱上这本书。有的喜欢里面的晚宴,有的喜欢其中讲述的艺术史,有的喜欢书
中对嫉妒的描绘,有的则喜欢里面正值花样年华的女孩。而我喜欢的普鲁斯特是他作为
心理散文家的那一面,他以帕斯卡(Pascal)、拉罗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和司汤达
(Stendha... 阅读全帖
H****y
发帖数: 2992
38
来自主题: Faculty版 - 为什么要读博士(恶搞版)
高老师有话说:关于读不读博士的十个问题。
针对火坑专业学生的问题,一反俺一贯的风格,写了这篇负能量,恶搞版Q&A。虽然主
要是为了搞笑,但写到最后倒开始心酸起来。
1. 问:读博士是为了学习新知识么?
答: 学新知识,新技能,都是黑窑主拿来忽悠人的。一天到晚刷试管跑胶杀老鼠,什
么training?都是些不用动脑的技工的活。
2. 问:读博士会更好找工作么?
答:原先是这样吧,现在每年连哈佛斯坦福医学院都是乌洋洋一堆博士博后。抢教职抢
不过人家。去工业也不待见,一是太老,二是大批的活不需要这么多知识,人家因为你
是博士还得多pay你。打个比方,你要是学BME的,去个医疗器械公司,一看,研究职位
就四五个,大把大把EECS的,更多的做销售。
这里说的工作不包括做博后。火坑专业读了博士做千老容易,拿着顶级学历,领着最低
工资,美了黑窑主。
3. 问:读博士会挣更多钱么?
答:先得看专业。火坑做完博士博后甚至当上发考题,也不如在FLG码题挣的一半多(
叔顺便报个package羞死你们)。其他工种,需要博士的工作,是,通常都比需要硕士
的工作pay的高,但你得找得着才行。一个单位里就需要那么几... 阅读全帖
f*******m
发帖数: 582
39
想做个小调查,看读Phd的MM们,是把小孩送回国养个一两年,还是留在身边了啊?貌
似我身边的中国同学,有孩子的都送回去过。
读Phd的妈妈们,有空做个选择吧?
1.
A 送回去了。一岁回到身边。
B 送回去了,两岁回到身边。
2.
C 一岁回到身边的,没什么差异。宝宝一样亲妈妈。
D 两岁回到身边的,没什么差异,宝宝一样亲妈妈。
E 一岁回到身边的,宝宝重新适应环境有问题。
F 两岁回到身边的,宝宝重新适应环境有问题。
3, 没送回去,自己带着。
G 因为带宝宝,延迟了一年毕业。
H 因为带宝宝,没发成Paper, 可课业跟不上。
I 课业研究没受什么影响,按时毕业了
J 妈妈的身体搞垮了,老生病。苦不堪言,但是还是熬过来了。
K 因为留在身边,没时间给孩子精心照顾,孩子自闭症之类的。
估计后面还会有补充,符合条件的Phd妈妈们来选一个吧。
w*****7
发帖数: 114
40
哥哥的小孩刚刚5岁3个月,打算今年10月份过来读这边的幼儿园,读4个月,哥哥嫂子
爷爷奶奶想让他过来学点英语,到时奶奶一起过来帮忙。
他爷爷奶奶就是我爸爸妈妈,请问我该给小孩和我妈妈买什么样的健康保险?
请问他这样短期来访的能上公立的半天幼儿园吗?还是只能上私立的?
其实我自己有2个小孩要带,大的2岁,小的1岁,大的在上半天的DAYCARE。我全职在家
带孩子,每天都很忙,我妈说过来给我帮忙几个月,我兄嫂找我爸妈商量说这段时间把
小侄子弄过来读书,上全天的,所以和我家大的不在一个学校。虽说我不太情愿,想都
想得到每天两个娃的接送都是个很花时间精力的事情,我妈又不会开车也不会英语,先
想着她来帮忙,但是带个5岁的小侄子过来,我觉得我会更忙啊。
麻烦大家回复下保险和学校的问题,感激万分
w*****7
发帖数: 114
41
哥哥的小孩刚刚5岁3个月,打算今年10月份过来读这边的幼儿园,读4个月,哥哥嫂子
爷爷奶奶想让他过来学点英语,到时奶奶一起过来帮忙。
他爷爷奶奶就是我爸爸妈妈,请问我该给小孩和我妈妈买什么样的健康保险?
请问他这样短期来访的能上公立的半天幼儿园吗?还是只能上私立的?
其实我自己有2个小孩要带,大的2岁,小的1岁,大的在上半天的DAYCARE。我全职在家
带孩子,每天都很忙,我妈说过来给我帮忙几个月,我兄嫂找我爸妈商量说这段时间把
小侄子弄过来读书,上全天的,所以和我家大的不在一个学校。虽说我不太情愿,想都
想得到每天两个娃的接送都是个很花时间精力的事情,我妈又不会开车也不会英语,先
想着她来帮忙,但是带个5岁的小侄子过来,我觉得我会更忙啊。
麻烦大家回复下保险和学校的问题,感激万分

发帖数: 1
42
宝宝现在八个月了。辞职在家一年多,现在准备申请PhD,完成我长久以来的心愿。(
Lz以前是在大学做中文讲师的,所以申PhD 既是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也是对今后职业
发展有利的选择)
老公工作很忙,我基本一个人带娃。家境一般,不可能负担全职nanny的费用,最近娃
分离焦虑严重,也不想送daycare,目前想的是每天请三个小时的babysitter。娃睡觉
还可以,白天两个nap,晚上睡整觉,7-6.
难点是我申请的学校门槛很高(我家附近能申的就这么一所)。open house的时候了解
过,我这个专业的PhD 录取率基本是5%.
我托福已经考了,目前要准备GRE 和一个pilot study. 不是学霸,考高分从来都不易。
求正能量。希望学霸mm们支招或鼓励。不管是带娃方面的,还是申请的,时间管理的,
或者你们奋斗的经历,我都愿意听。谢谢大家!
补充:有的mm好心劝我转专业,但是我自己是文科一路读过来的,已经有一个在美国读
的教育相关专业的master。不想转成速成的经济相关专业,很想从事教学相关的工作,
这是一直以来的职业,而且从来没有厌倦过。
至于宝宝,明年肯定要送daycare.... 阅读全帖
a******e
发帖数: 6689
4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多情的背影——读《八九十枝花》
难得有个人愿意好好就文字风格啊遣词造句什么的讨论讨论,赫赫,还是咱俩有话说。
我还真是跟你相反,特别喜欢“初夏清晨露水明灭,后来他便觉得动心” 这句。这个
“便”字我也觉得用得好,除了节奏感,我当时读到这儿是停了一下的,想了想这是什
么意思,为什么“露水明灭”小伙子就动了心。这儿还的确是你说的“不懂”,意思要
转一个弯。但不同的是我觉得这个弯转得好,因为它给这个叙述加入了字里行间的另一
层味道,它要求你必须停下来咂么一下,品品想想,才得出另外一层的意思。这个另外
一层的意思,得出来了,就很有趣味。
我上次写那个东方式情感表述,就是说这种字里行间的趣味。这个趣味,我觉得就是文
字里的写意。
这种写意跟小说里的留白不太一样,不是基于情节/人物行为的不告知,激励读者自己
去做合理推断;而是像画一样,在写实的基础上那么虚晃一笔,就那一点点虚,一点点
修饰或者升华,把场景叙述推升到情绪描述上去。我挺喜欢读散文里的这种手法,比直
接的情绪宣泄更有乐趣跟回味。那一句话,要是不把“露水明灭”和小伙子的心思联系
起来,一整段不带情绪的白描,我读的时候肯定就不会停,不会想,读了就忘,就没有
后来再次回味的...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73
4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又来了】读《百年孤独》
有人说此书表面写的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但读的时候却感觉是在写哥伦比亚这个国家的
历史。所以,《百年孤独》被称做现实主义作品。我读了,感觉好象是个传说。感觉是
一个crazy,甚至有点 ridiculous 的故事。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并不了解哥伦比亚或者拉丁美洲的历史。如果真是现实主义作品的
话,那么只好说这个国家的历史也是 crazy,甚至有点 ridiculous 了。
《百年孤独》说的是一个家族从第一代建立起一个叫Macondo的settlement 开始讲起,
然后到第七代家族灭绝,Macondo 成为荒废的之地而终。中间历时一百余年。讲到孤独
,说得是这个家族的人有一个共性:每一个人,无论是哪一代的人,都有一种难以抗拒
的 solitary 的特性。就是能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里,与世隔绝式的孤独。跟现在的宅
男宅女不是一个意思哈。
当然,他们却不总是一生下来就关小黑屋的。他们中间有第一代先祖 José Arcadio
Buendía 很有开创精神,建立了Macondo这个定居地,而且对新鲜事物不管是科学还是
魔术都很感兴趣的人。也正是对这些事情的着迷才让他最后退缩到了他的soli...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329
4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读论语,说三益友 (done)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renting 讨论区 】
发信人: dragonbreath (龙吸), 信区: Parenting
标 题: 读论语,说三益友 (done)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Sep 1 08:46:20 2015, 美东)
从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听说了教育中的“和孩子做朋友”的口号。
我的孩子都好大了,我还在琢磨“如何和孩子做朋友,做一个怎样的朋友”
最近重读《论语》,恍然大悟,夫子几千年前就说了啊:
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
直,就是坦诚,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把好的说成差的,也不违心的把坏的说成好的。
国人有个口号叫“以德报怨”,其实夫子讲究“以直报怨”。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一天晚饭时间,张三的朋友送了他一个醋碟。张三就琢磨着,有了
醋碟,咱就吃个龙虾吧,不能浪费了这个醋碟啊。可是问题来了,咱家不是开red
lobster的,没现成的龙虾。
张三就去了邻居李四家:四哥,有龙虾不?家里等着龙虾下碟呢?李四家里没有龙虾,
可是高尚的品格不允许咱“见危不救”啊。于是,李四说:有,有,三弟给我一分钟。
沏了杯茶给张三,李四赶紧上街买龙虾去了。
夫子...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5242
46
☆─────────────────────────────────────☆
wh (wh) 于 (Sat Jul 22 17:21:43 2017, 美东) 提到:
前两天那个DC的security robot真的是自杀而溺水的吗?
还有前几年盛传的那个奥地利的Roomba自动吸尘器打开炉子自焚自杀,是真的假的?
刚读了那个《未来简史》的作者、以色列年轻历史教授赫拉利月初在北京做的演讲《人
类将会失去这些力量》,描述人工智能可能怎样逐步取代人类、大部分人将失业、少数
拥有机器人的精英阶层没有动力投资弱势群体、社会分化成为最大危险、现在的孩子该
学什么等等。我还连读带比划地念给小孩听了,很容易懂,又很贴近他们的生活(
Amazon, Youtube,Kindle, 手机……)。他们听完说:Scary... 不过这篇演讲断言,
机器人是没有意识和情感的,也没有任何证据或迹象表明将来会有。然后历史教授表达
了对没有意识和情感的机器人控制世界的担心,呼吁人们开发人工智能时严密考虑对社
会、经济、政治带来的影响。
机器人肯定不会有意识和情感——各位同意吗?有关机器人自杀的新闻都是讹... 阅读全帖
R*****g
发帖数: 682
47
文豪的私家书单是怎样的?名人都读什么样的书?一观之下,或许可以增加到我们
的人生必读书目中,帮我们懂史、悟世、明理、养性。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茅盾是不得不提的人物。作为学贯中西的著名作家,他不仅
创作了《子夜》《春蚕》等影响深远的作品,还捐出自己的稿费设立了茅盾文学奖,以
鼓励长篇小说的创作。除了长篇小说外,茅盾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和读书以及文艺理论相
关的篇章,从中可以窥见茅盾的读书轨迹和他所推崇的读书方法。
茅盾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当同龄孩子都在学《三字经》时,茅盾具有维新思想
的父亲和知书达理的母亲为他选择了上海澄衷蒙学堂出版的《字课图说》作为识字教材
。在茅盾故居陈列室里,就存放着一部《字课图说》,茅盾晚年时还曾经回忆这本书带
给他的欢乐。
8岁时茅盾入小学读书,但因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常常缺课。在母亲的教授下,他
很快读完了《论语》。后来有一天,茅盾在放废旧物品的屋子里发现了一箱小说,包括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他的父母发现他偷看小说后非但没有阻止他,反
而提供了更多的小说给茅盾,从此茅盾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说迷。
中学时代的茅盾大量阅读了《古诗十九首》《庄子》《荀...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469
48
http://news.sina.com.cn/c/2012-07-13/043924765566.shtml
毕业三年后才被授予学位
发生在南开大学教授李卫东和他的弟子之间的故事,起初是平凡无奇的,后来则成
为令当事人“心情复杂”的极端事例。
这位颇有声望的化学家7年前开始在南开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然而迄今为止,10
多名毕业生中没有一名能够正常获得学位。
在争取了十几个月之后,30岁的白迎军6月底终于拿到了那本粉红色的博士学位证
书。他将其放到一边,没向家人展示。
“它代表了一段痛苦的回忆。”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形容。
这段回忆包括:他的父亲去世之前,没有见到这一纸证书。
白迎军是与其他4名同学同时获得学位的。他2005年师从李卫东,2010年博士毕业
,截至今年6月,学位证书迟到了18个月。但与学长多维国相比,这些等待不算什么。
2002年入学的多维国,2005年转至李卫东门下,2008年6月毕业,2011年12月才被
授予博士学位。
多维国等了3年半,他说,“就算再读一个博士学位,也该毕业了”。
南开大学博士生的基本培养年限是3至4年,最长不超过6年,硕士-博士连读生的培
养... 阅读全帖
l***d
发帖数: 1828
49
毕业三年后才被授予学位
发生在南开大学教授李卫东和他的弟子之间的故事,起初是平凡无奇的,后来则成为令
当事人“心情复杂”的极端事例。
这位颇有声望的化学家7年前开始在南开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然而迄今为止,10多名
毕业生中没有一名能够正常获得学位。
在争取了十几个月之后,30岁的白迎军6月底终于拿到了那本粉红色的博士学位证书。
他将其放到一边,没向家人展示。
“它代表了一段痛苦的回忆。”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形容。
这段回忆包括:他的父亲去世之前,没有见到这一纸证书。
白迎军是与其他4名同学同时获得学位的。他2005年师从李卫东,2010年博士毕业,截
至今年6月,学位证书迟到了18个月。但与学长多维国相比,这些等待不算什么。
2002年入学的多维国,2005年转至李卫东门下,2008年6月毕业,2011年12月才被授予
博士学位。
多维国等了3年半,他说,“就算再读一个博士学位,也该毕业了”。
南开大学博士生的基本培养年限是3至4年,最长不超过6年,硕士-博士连读生的培养年
限最长不超过7年。
多维国一度担心,自己超过最后年限两年,恐怕丧失了学位授予资格。
事实上,他的学术水平并不逊...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