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裨治文
1 (共1页)
v**e
发帖数: 8422
1
美国传教士、《中国丛报》主编、鸦片战争的舆论鼓噪者——裨治文
在鸦片战争以前和鸦片战争期间的外国传教士中,美国的传教士也不甘后人,他们
在帝国主义早期的文化侵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在广州及其他地区进行了不少活
动,并把他们的活动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华的军事进攻的政治、经济侵略密切结合
起来。这里着重介绍其中两个人:裨治文和伯驾。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一1861),美国基督教美部会(后改称公理
会)教士。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826年大学毕业后到神学院进修,1829年9月自神学
院毕业就接受美部会的聘请为该会派赴中国的第一位美国传教士。他由美商同孚洋行老
板奥立芬资助,免费乘坐他的商船并住在他在广州的商行里。他接受美部会的指示,到
中国向“那众多的人民”传播“福音”,并要求他就有关中国社会的各种状况向差会作
详尽的报告。
裨治文于1829年10月14日自纽约上船,经过一百三十五天的航程,于1830年2月15
日到达广州。当时在广州的外国传教士只有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一人。在裨治文自美国
出发前差会就要求他特别向马礼逊求教,因而裨治文到广州
c****g
发帖数: 3893
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wayofflying (小破熊), 信区: Belief
标 题: 看看传教士的真面目:近代传教士与西方列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1 12:38:36 2009, 美东)
我转贴一些事实,来说明传教士这个兵种是配合本国军队去侵略其他国家的。同时也要说明,中国人民跟基督教是有一笔血债要清算的。
看看传教士的真面目:近代传教士与西方列强
发信人: jinyushaoye(万世流浪)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16:03:11), 站内信件
基督教是一种热衷于传教的宗教。从基督教形成之初,就有传教士的活动, 如使徒时代的保罗、巴拿巴等人在基督教的发源地小亚细亚传教。但形成大规模、有组织、跨洲际的群众性传教活动还是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后,当时欧洲处于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期。地理大发现一方面使欧洲经济强国找到了海外资源和新的市场,同时也为更大范围的传教提供了历史的机遇。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纷纷向北美、非洲和亚洲拓展殖民地,传教运动也就是在这时伴随着资本...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26222
3
http://tieba.baidu.com/f?kz=1074792709
从基督教形成之初,就有传教士的活动,如使徒时代的保罗、巴拿巴等人在基督教的发
源地小亚细亚传教。但形成大规模、有组织、跨洲际的群众性传教活动还是在十五、十
六世纪以后,当时欧洲处于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期。地理大发现一方
面使欧洲经济强国找到了海外资源和新的市场,同时也为更大范围的传教提供了历史的
机遇。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纷纷向北美、非洲和亚洲拓展殖民地,传教运
动也就是在这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而开始的。近代以前的一些传
教士如利玛窦(P.Matteo Ricci)、汤若望(John Adam Schall von Bell)、南怀仁(
Ferdinandus Verbiest)等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贡献。鸦片战争后,尽管外国传
教士来中国的动机确有出于传教热忱,也有为中国人民做了些好事的,但在西方列强侵
略中国的大背景中,在其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与中国人民发生冲突时,一些传教士自觉
或不自觉地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为本国政府效力,客观上充当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
先锋...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8775
4
你说的是这个么?
没必要评论,让大家看好了。
马礼逊
编辑
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华25年,在许多方面都有首
创之功。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
地介绍到中国;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成为以后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他创办《察
世俗每月统纪传》,为第一份中文月刊,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位居首尊;他开办“英华
书院”,开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之先河;他又和东印度公司医生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馆,
首创医药传教的方式。他所开创的译经、编字典、办刊物、设学校、开医馆、印刷出版
等事业,使其成为开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目录
1生平简历
2出版
3汉学研究
《圣经》中文全译本
辞书编纂及汉语研究
与马礼逊有关的报刊
4学术评价
5大事年表
1生平简历
1782年1月5日,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出生于大不列颠岛北部的
马礼逊
马礼逊
小镇莫佩思的一个贫雇农家里,在他之前已有七个兄姐,他排行最小,家境极为贫困。
后来,他父亲把全家搬到纽开斯尔谋生,专以制鞋坯为...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5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来看看中文版圣经到底是谁翻译的
合和本翻印了无数次了,后来又在前面的基础上改译了N次。
(圣经真XX是神的话语,一个字都不能改)。
但最早大量发行的那个版本就是在马家父子和另外几个人的基础上搞的。
你那个名单已经是二十世界初的版本了,别说小马,连老马
的名字都没有。
别人说小马译过圣经,你跑出来说:你错了,小马老马是两个人,老马才
是翻译者。 你说你是给人一个什么信息?
http://wapiknow.baidu.com/question/164961407
我们现在的圣经是1890年上海在华宣教士代表大会通过决议, 准备出版一本全国通用的
中文圣经,于是费时27年时间,在马礼逊等译本的基础上,于1919年出版了<国语和合
译本>,成为最受欢迎, 也流传最广的中文圣经译本。
八十年来,《和合本》不断流传,使千千万万的华人认识神、生命得到指引。然而因当
初所用标点、编排方式皆属十九世纪之型态,圣经公会在1989年重新采用新标点、新型
态编印、出版《新标点和合本》,呈现给世人。
附中文圣经译本流源附表
年分(公元) 译本
781年 景教碑
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 《若望孟高维诺译本》:诗篇、新约全书(蒙古文)
十六世纪末...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6791
6
翻译圣经是个巨大的文化工程,尤其旧约,犹太文化传统里各种细节,基本不可能靠一
个人考订,尤其像基督教这样的文盲组织,更没法有效组织翻译。其中天主教和新教的
争斗更是没法统一。
巧合的是圣经翻译出版和鸦片战争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
转载一段一个收集早期汉译珍本的查询网站上给出的介绍
http://www.fhl.net/gb/eternal_qa/eternal_qa541510.html
(另外珍本查询网站在http://bible.fhl.net/ob/, 有些版本读起来很经典,尤其文言文版本,有些惨不忍睹,另外大量文本抄袭雷同,伴随着大量细节文字的修订,提供了丰富的调查资料。我以前查半天,特别有意思。。。)
“1835年,修订神天圣书的四人小组成立,成员包括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裨治文(E.C. Bridgman)、以及马礼逊的儿子马
儒汉(John R. Morrison)。四人小组於1837年出版新约,定名《新遗诏书》,旧约於
1840年出版,定名《旧遗诏书》。后来太平天国所使用的《新遗诏圣书》与《旧遗... 阅读全帖
s******g
发帖数: 5074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leonany (leo),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一八五八年以前美籍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转)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30 21:39:51 2010, 美东)
近百年来美国教会在中国积极推行的所谓传教事业,在我们历史上留下永洗不净的事迹
。第一个来到
中国的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牧师(E.C.Bridgman)就曾说过,他们之所以不远千里而来
,“与其说
是由于宗教的原因,毋宁说是由于政治的原因。”对于这批穿着道袍,利用宗教作幌子
的真面貌,我们
必须认识清楚。
裨治文在一八三○年二月到达广州。他和艾比尔(D.Abeel)二人是首批来到中国
的美籍教士。
一八三二年他独力创办了一种期刊,名称是“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自
任编辑兼主
要撰稿人,内容专门向外国人尤其向美国人“介绍”当时中国各方面的情况,特别着重
鼓吹侵略思想,
以中国通的资格提供侵华具体方策。不仅外国商人曾从这个刊物中受益很多,甚至连当
时对中国的认
识还很模糊的美国政府,也曾
c***s
发帖数: 70028
8
这个“海外华人”就是香港华人爵士韦宝珊。既为清廷效力,又加入反清团体,多方投机而没有失手,这是两个韦爵爷的共同点。
韦宝珊 资料图
《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原型是谁?金庸曾明确表示,“这个人物的由来主要是受海外华人的启示。”(2007年1月6日人民网)已有网友指出,这个“海外华人”就是香港华人爵士韦宝珊。既为清廷效力,又加入反清团体,多方投机而没有失手,这是两个韦爵爷的共同点。当金庸构思这部巨著时,受韦宝珊的经历和名字启发,给主角起了这么个名字,可谓顺理成章。当然,以韦小宝经历的复杂离奇,这个人物形象是糅合多个历史人物再加想象发挥而成。
1895年10月26日,兴中会第一次广州起义(也称乙未广州起义)失败,至今已120年。起义的领导层孙逸仙、杨衢云、谢缵泰、陈少白、陆皓东等,都是西式教育的产物;在背后出钱出力的,是港澳新式商人、知识分子和海外华侨。起义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共和国,而不是另立一个朝代。乙未广州起义,与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农民造反绝不相同,可谓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乙未广州起义一枪未发即告失败,与韦宝珊告密有莫大的关系。兴中会临时主席黄咏商是韦宝珊的小舅子,兴中会多次在韦宝珊家里开...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61690
9
多维历史
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赠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碑是华盛顿纪念塔中唯一的一块汉字石碑。该
碑长4.5英尺,宽3.5英尺,字体为正楷,黑漆文字。碑文选自徐继畬所著《瀛寰志略》
,称颂美国国父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及开创美国民主制度的业绩,并赞颂其功业超
过陈胜、吴广、曹操和刘备,堪列西方古今人物之首。长期以来,这块石碑鲜为人知,
直至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到后才引起广泛关注。本文摘
自《雁过留声:中美人文交流的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赠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碑
美国人来广州后的十年间,清朝官吏仍然将美国人和英国人混为一谈,清政府“不屑于
了解外国情形的闭目塞听状况,并没有稍为改变”。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的坚船
利炮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关注西方世界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梁廷枏和徐继畬等一批开
明、进步的爱国者,出于“以夷制夷”的考虑,开始认识美国。他们特别重视对美国情
况的介绍,而且不加掩饰地对美国的长处加以推崇,给予好评。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第一
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对美国的认识。其中,徐继畬是他们之中最为推崇美
国、推崇美国总统华盛顿的...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10
这个“海外华人”就是香港华人爵士韦宝珊。既为清廷效力,又加入反清团体,多方投
机而没有失手,这是两个韦爵爷的共同点。
韦宝珊 资料图
《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原型是谁?金庸曾明确表示,“这个人物的由来主要是受海外华
人的启示。”(2007年1月6日人民网)已有网友指出,这个“海外华人”就是香港华人
爵士韦宝珊。既为清廷效力,又加入反清团体,多方投机而没有失手,这是两个韦爵爷
的共同点。当金庸构思这部巨著时,受韦宝珊的经历和名字启发,给主角起了这么个名
字,可谓顺理成章。当然,以韦小宝经历的复杂离奇,这个人物形象是糅合多个历史人
物再加想象发挥而成。
1895年10月26日,兴中会第一次广州起义(也称乙未广州起义)失败,至今已120年。
起义的领导层孙逸仙、杨衢云、谢缵泰、陈少白、陆皓东等,都是西式教育的产物;在
背后出钱出力的,是港澳新式商人、知识分子和海外华侨。起义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共
和国,而不是另立一个朝代。乙未广州起义,与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农民造反绝不相
同,可谓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乙未广州起义一枪未发即告失败,与韦宝珊告密有莫大的关系。兴中会临时主席黄咏商
是韦宝珊的小舅子,兴...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11
这个“海外华人”就是香港华人爵士韦宝珊。既为清廷效力,又加入反清团体,多方投
机而没有失手,这是两个韦爵爷的共同点。
韦宝珊 资料图
《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原型是谁?金庸曾明确表示,“这个人物的由来主要是受海外华
人的启示。”(2007年1月6日人民网)已有网友指出,这个“海外华人”就是香港华人
爵士韦宝珊。既为清廷效力,又加入反清团体,多方投机而没有失手,这是两个韦爵爷
的共同点。当金庸构思这部巨著时,受韦宝珊的经历和名字启发,给主角起了这么个名
字,可谓顺理成章。当然,以韦小宝经历的复杂离奇,这个人物形象是糅合多个历史人
物再加想象发挥而成。
1895年10月26日,兴中会第一次广州起义(也称乙未广州起义)失败,至今已120年。
起义的领导层孙逸仙、杨衢云、谢缵泰、陈少白、陆皓东等,都是西式教育的产物;在
背后出钱出力的,是港澳新式商人、知识分子和海外华侨。起义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共
和国,而不是另立一个朝代。乙未广州起义,与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农民造反绝不相
同,可谓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乙未广州起义一枪未发即告失败,与韦宝珊告密有莫大的关系。兴中会临时主席黄咏商
是韦宝珊的小舅子,兴...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12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近代传教士在中国的所作所为
近代传教士与西方列强(之二)
参与收集情报及侵略战争
西方教会出版的书籍中关于传教士对殖民侵略的作用直言不讳:"在殖民地修建教
堂、驻扎传教士,就象在殖民地修建兵营、驻扎侵略军一样必要"." 一个传教士抵得上
一营军队"."与其设立九个军事据点,不如设立九个教堂更为有效。"事实正是如此。西
方列强从侵入中国始,就把传教士作为其侵略、掠夺的工具。传教士受差会派遣,要将
自己在中国内地的所见所闻汇报回国去,这就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帝国主义的情
报员。美国传教士斯贝杰在他的《十字架征服中国》一书中承认,传教士"受命把其所
在地的一切情况向领事汇报。"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说,"这些先锋(
传教士)所搜集有关(中国)民族、语言、地理、历史、商业,以及一般文化的汇报,将
其送回国内,对于美国的贡献是很大的。"鸦片战争时期,当时在华的知名传教士如郭
实腊、马礼逊、裨治文和伯驾等,都在宗教的外衣掩护下,从事刺探、搜集中国情报,
充当侵略者的间谍,鼓吹战争,并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掠夺财富出谋划策,直接服务
或参与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黎金牧师(The Rev.John Liggins)在
l*****y
发帖数: 9433
13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中国近代的各色大教案
前面一段
Missionary Cases
19世纪下半叶,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纵容和包庇在中国各地的一
些传教士强买土地、包揽诉讼、欺压人民,从而引起中国人民反抗而酿成的案件。
起因 19世纪30年代,面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清王朝继续实行闭关政策,严禁
外国人在中国传教。法国天主教会不顾禁令,派遣传教士潜入内地;英美各教会也纷纷
组织海外布道会,派遣传教士到广州、澳门活动,并在马六甲、新加坡、巴达维亚(今
雅加达)等地建立对中国大陆传教的基地。早期传教士裨治文、郭士立、伯驾、加略利
等都曾参与侵华活动。美国前国务卿艾奇逊曾称西方列强的进展,“首先派出传教士,
然后是商人,最后是殖民地总督。”传教活动为帝国主义侵略所利用,终于酿成教案的
不断发生,主要是因为:
①传教士以不平等条约为依据,炮舰为后盾,进入内地,无视中国法律而任意行事。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给英国五口通商权利,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
条约》准许传教士在五口建堂传教,1858年《天津条约》又准许传教士深入内地。1860
年中法《北京条约》签订时,担任翻译的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士艾
D*****r
发帖数: 6791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Dramaer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加拉太书4:3 4:9 攻击小学,各中文译本比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5 17:49:59 2011, 美东)
合和本骇人听闻的攻击小学
4:3翻译成:我们为孩童的时候,受管于世俗小学之下,也是如此。
4:9翻译成:现在你们既然认识神,更可说是被神所认识的,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
用的小学,情愿再给它作奴仆呢?
而对应英文版本里没有攻击小学,这一段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的翻译是:
4:3 So also, when we were children, we were in slavery under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world.
4:9 But now that you know God--or rather are known by God--how is it that
you are turning back to t...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6791
15
加拉太书4:3 4:9悍然攻击小学,而英文译本里没有这种攻击,我查了历代汉语译本,
早期译本没有攻击小学,后来逐渐就演变成攻击小学了。
合和本
4:3翻译成:我们为孩童的时候,受管于世俗小学之下,也是如此。
4:9翻译成:现在你们既然认识神,更可说是被神所认识的,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
用的小学,情愿再给它作奴仆呢?
而对应英文版本里没有攻击小学,这一段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的翻译是:
4:3 So also, when we were children, we were in slavery under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world.
4:9 But now that you know God--or rather are known by God--how is it that
you are turning back to those weak and miserable principles? Do you wish to
be enslaved by them all over again?
(其...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6791
16
哥林多前书12-14里讨论各种属灵神技,其中有一项就是speak in tongues
尤其是哥林多前书14:2一句,明显指没人能懂的话。
合和本翻译成“说方言”,很误导人,“方言”一词本来是dialect的意思,中国基督
徒强行用“方言”来翻译,是明显强奸汉语么? 这跟把basic principles of the
world翻译成“世俗小学”一样令人发指。
同样的,在最早的中文译本里,并没有翻译成“说方言”
http://bible.fhl.net/new/ob.html
1822 马舒曼译本 翻译成 “语异音”
太平天国的新遗诏圣书 翻译成“述异音”
1863 新約裨治文 “言方言”
委办译本 翻译成“言诸国方言”
1864 東正教固里卡爾波夫 翻译成“言人弗解之言”
1872 北京官话版 "说方言“
1927 施约翰主教版 “言方言“
1933 王宣忱版 “说方言“
1952 呂振中版 “用舌音说话”
1968 天主教思高译本 “说语言的”
1987 圣经恢复本 “说方言“
1979 台湾的现代中文译本 “讲灵语“
2001 耶证的新世界译本 “说外语”
D*****r
发帖数: 6791
17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基督徒是不是不搞圣诞树?
和合本里硬引申出偶像来,本来原文里没有这个词,早期中文译本里也没有这个词,不
知道后来谁加进去的。
早期中文译本的耶利米10:3
“砍荒野之树以斧,为匠手之工”(1816马舒曼译本)
“盖有由林中而斫之木,乃工师之手以斧所作者”(1863舊約 裨治文、克陛存)
“有人砍林木,匠之手以斧【刘(类似繁体的刘)】之”(太平天国的旧遗诏圣经)
“有入林业,以斧伐木,以工治之”委办译本
“所敬者乃木伐于林中,工师以斧制之”(1927新舊約串珠淺文理施約瑟主教譯本)
“有人由林伐木,匠人以斧制之”(文理和合譯本聖經 1934年)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1934年还没有的部分,被后加进去了。

惶。
它不
f*********i
发帖数: 660
18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中文圣经为什么不重新翻译?
马儒翰(1814—1843),英国传教士、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处中文秘书兼翻译官。传教士
马礼逊长子,一般又称小马礼逊。他热心传教事业,遵其父遗命修改《圣经》汉译本,
后与传教士郭士腊、裨治文等合作,完成《圣经》新译本。著有《英华行名录》、《对
华商务指南》。
个人简介
1814年生于澳门。幼习中文,后到英国受短期教育。1830年在广州作英商翻译。
1833年5月在澳门创办《福音传道师》杂志。1834年继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处中文秘书
兼翻译官。1840年,他随懿律、义律乘兵船到天津与清政府代表直隶总督琦善会晤,作
搜集情报和翻译工作。1841年5月,在英军支持下创办《香港公报》。1842年,他随同
英国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驻华商务总监、全权代表璞鼎查至南京,参与中、英谈判并
起草《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后,他任香港政府议政局和定例局委员,兼代辅政司
。1843年8月29日因患疟疾病逝,终年29岁。
http://baike.baidu.com/view/247746.htm
f*********i
发帖数: 660
19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中文圣经为什么不重新翻译?
http://www.riccimac.org/ccc/eng/ccc92/historyandculture/article
http://www.riccimac.org/ccc/gb/ccc92/historyandculture/article2
郭实腊与打开中国
Karl Gützlaff and Opening China
by 姚达兑 Yao Dadui
         
         一丶引言
他是冒险家丶英军间谍丶易装商人丶时政撰稿人丶第一份中文月刊《东西洋每月统纪传
》的创办者丶英军委任的宁波知县与驻舟山的商务监督丶首任港督的抚华道丶在华基督
教内地会的创始人,而最富争议的身份是传教士作家。他的名字叫郭实腊(Karl Gü
tzlaff, 1803-1851)。
郭实腊是试图打开中国的新教传教士先驱,其名与其着《开放的中国》(China Opened)
(1) 紧密相连。最近关於他的... 阅读全帖
j*******7
发帖数: 6300
20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ZT:上帝教与摩门教的相似之处
Interesting research and thought provoking. Only pasted some passages though.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7150451/note/205772187/
上帝教与摩门教的相似之处何在?
太平天国兴起时,就有不少在华传教士指出,太平天国跟伊斯兰教、再洗礼派、闵采尔
起义、摩门教相似,尤其强调后者。那么到底有哪些相似?丁韪良在《花甲忆记》中说
,“洪秀全从未听说过摩门教,但他的推理跟摩门教的赞美诗是不谋而合的:天父天堂
惟独身?此说谬传不可信。真理有理道无际,吾耳亲闻天妈居。”可见在丁韪良看来,
两者主要是在多妻制上相似。
在多妻制这个问题上无论太平天国还是摩门教都受到正统基督徒的猛烈攻击。在清朝,
中国还在实行妻妾制,皇帝三宫六院习以为常,因此当时中国本国的人在多妻制上攻击
太平天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激烈,即使攻击也是指出性权力上的不平等:普通太平军
男女分营,诸王却享受多妻制!多妻制在摩门教里的实行,有现实的原因,如一些男信
徒在长途流亡中死去,他们的遗孀就成了其他... 阅读全帖
X*t
发帖数: 1746
21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来看看中文版圣经到底是谁翻译的
没有说是一个人,
马礼逊(1782-1834),十九世纪初,英国鉴于一七九三年(乾隆五十八年)派遣使节
马戞尔尼(Earl George Macartney,1737-1806)到中国的失败,又看到法国利用天主教
神甫在东方活动的成功,因此也想利用宗教的伪善面貌作掩护,派基督教新教教士深入
中国作侵略的先遣部队。一八○五年(嘉庆十年)就由伦敦布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出面,派了一个二十三岁的青年教士到中国来,这个人的名姓是Robert
Morrison后来他自己译成中国汉字叫马礼逊
http://baike.baidu.com/view/247750.htm
马儒翰(1814—1843),英国传教士、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处中文秘书兼翻译官。传教士
马礼逊长子,一般又称小马礼逊。他热心传教事业,遵其父遗命修改《圣经》汉译本,
后与传教士郭士腊、裨治文等合作,完成《圣经》新译本。著有《英华行名录》、《对
华商务指南》。
http://baike.baidu.com/view/247746.htm
X*t
发帖数: 1746
22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基ZT] 鸦片战争和基督徒的史实经过
1586年,天主教马尼拉主教参与西班牙菲律宾总督主持的武力征服中国计划的制定。该
计划因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摧毁而放弃。
崇祯四年(1631年)1月2日或3日,受西班牙国王保护的多明我会的高奇神父(Ange
Cocchi?-1633年)从菲律宾抵达中国福建北部的福安,正式开始对华传教。并对受葡
萄牙国王保护的耶稣会宽容中国信徒祭祖尊孔表示不满。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时,传教士徐日升、张诚被任用为
译员。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11月20日),教皇克雷芒十一世(Pope Clement XI, 1700年-
1721年在位)发出禁约,正式禁绝中国礼仪。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教皇代表铎罗来华發布南京教令,禁止中国教徒敬拜祖先,
再度引发中国礼仪之争,康熙帝为澄清真相,派遣艾若瑟出使罗马教廷,中国教徒樊守
义随行。
嘉庆十二年(1807年),第一位新教传教士,新教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来华传教,并任
职于广州英国东印度公司。七年之後,第一個中國新教徒蔡高受洗。
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汉福会传教士郭实腊充当随军翻译和占
领军...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38403
23
马礼逊和鸦片商业
西方学者摩利生在《马萨诸塞州海运史》一书中指出的,对于英美政府和英美商人经营
毒害人民的鸦片贸易,当时在华的 "基督教传教士都不反对这种贸易,他们乘坐贩运鸦
片的飞剪船到中国去,他们还从贩运鸦片的公司和商人的手中接受捐款。他们都说,鸦
片对中国人是无害的,就象酒对美国人是无害的一样。" 他们认为只要中国人接受了基
督,鸦片的危害也就自然会消失。传教士们还邀请大鸦片商人充当对中国传播基督教的
宗教团体的头面人物。如在广州的" 马礼逊教育会" ,就让大鸦片商颠地任会长,另一
大鸦片商查顿任司库,传教士裨治文任秘书。1838年2月21日在贩卖鸦片的垄断组织东
印度公司的倡议下成立了" 中华医药传教会" ,传教士伯驾为副会长,大鸦片商颠地、
查顿为终身董事。
第一个进入中国大陆传教的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从到中国的第二年起,就与从事
鸦片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接触,从1809年到1834年该公司被取消垄断权时为止,直接
受聘该公司,任秘书兼翻译员。他在给伦敦会的报告中说," 我已接受东印度公司的聘
请,……可以解除东印度公司的大班们对传教士的厌恶,当他们发现传教士是准备着为
...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4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简论丁韪良
孙邦华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0年03期
【原文出处】《史林》(沪)1999年04期第84~91,94页
【作者简介】孙邦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 Martin), 近代使华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
以基督征服中国为职志,但他寓华数十年却又以办学校、译西书为活动轨迹。他的传教
热情如何?办学译书活动与传教布道究竟有何内在联系?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番分析。
  一 传教热情
鸦片战争以后,在坚船利炮和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英美等国的新教传教士接踵而
至,相继深入通商口岸、内地自由传教,以达到“使中国基督教化”的目的。丁韪良正
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里,来华讲经布道的。
丁韪良于1827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里沃尼亚的一个贫寒的牧师之家,在十个兄
妹中排行第八。他的父亲是长老会牧师,并用两个传教士(William Alexander和
Parson Martin,分别到三明治岛和巴勒斯坦传教的传教士)的名字,为他取名,据此
可见父亲对他寄予的期望:将来成为传教...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4596
25
纪念同治变法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145周年——1867年同文馆风波始末
作者:任复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51 更新时间:2011-11-20

提要:躬逢同治变法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145周年,重温历史,对推动现代化建设
很有现实意义。前几年,曾由山西省政府拨款,在这次变法的智囊、首任总管同文馆事
务大臣(即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学校首任校长)徐继畬的家乡举行过“纪念徐继畬暨中
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140周年研讨会”。希望如今有更高层次、更多相关学校(如北大
、北师大……)、部门和人士有所表示、行动。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同治年间同文馆天文算学馆计划,是“古今一大变局”
之中的变法。1866年12月至1867年8月,变法计划的出台及由此引起的风波,对中国现
代化进程的影响十分深远。海外学者认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前曾“作出了一个实在
大胆的计划,此计划的激进性质,通常为历史学家所忽略”,是一次受到挫折的变法。
(注:参见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卷上第582页,中国社科出版社,1985年;刘
广京:《经世思想与新兴企业》页407。)尽管因倭仁... 阅读全帖
1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