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 发帖数: 196 | 1 (一)
吐谷浑是南北朝隋唐时期青海甘肃一带的羌族政权。这三个字念“土
育坤”,来自其高祖慕容吐谷浑之名。而慕容家族的祖籍,却在万里
之外的辽东。
汉晋时期,辽东一带是鲜卑族的天下,主要有三个大的部落:宇文,
段,慕容。其中慕容部落最弱。大约在西晋末年,慕容部落发生了
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件:部落首领慕容涉归死了,其次子慕容(广鬼)
继位,而在首领争夺战中没有胜利的长子慕容吐谷浑则被封为一个
千余户的小部落的酋长。
作为最弱小部落的非主流派,其日子可想而知。果然,几场冲突之
后,慕容吐谷浑举目四望,视野之内全是敌人。他明白:混不下去
了。他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死亡,要么举族流亡。慕容吐谷浑选了后
者。
(二)
这是一场残酷的长征。朱毛当年还有渺渺茫茫的红四方面军去会师,
而慕容吐谷浑一路却只有充满敌意的异族。这之渺小的队伍沿长城
西进,直到今天的内蒙古南部河套一带,逃亡,死亡和疲惫似乎已
经注定了其被别人吞并的命运。就在这时,远在数千里之外晋王朝
首都洛阳的深宫之中的几个事件,彻底改变了慕容吐谷浑,和整个
中国的命运 -- 八王之乱爆发了。
在一片滔滔大乱中,五胡南下,衣冠东渡,暂时没人理会慕 |
|
s***y 发帖数: 7034 | 2 夏侯胜与汉武帝“庙乐”之争
● 葛剑雄
一
西汉本始二年(公元前七二年)五月,即位不足两年的汉宣帝下了一道全面颂扬他
的曾祖父汉武帝的沼书,要求丞相、御史与列侯(世袭的侯袭,一般为功臣或外戚及嫡系
后裔)、二千石(年俸二千石的高级官员)、博士讨论武帝的“尊号”和“庙乐”:
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单于远遁,甫平氏羌、昆明、瓯骆两越,
东平 、貉、朝鲜,廓地斥境,立郡县,百蛮率服,款塞自至,珍宝陈于宗庙;协音律,
造乐歌,荐上帝,封太山,立明堂,改正朔、易服色;明开圣绪,尊贤显功,兴灭继绝,
褒周之后;备天地之礼,广道术之路。上天报况,符瑞并应,宝鼎出,白磷获,海效钜鱼
,神人并见, 山称万岁。功德茂盛,不能尽宣,而庙乐未称,朕其悼焉。
(孝武皇帝亲身实践仁义,加强军事威力,北征匈奴,使它的首领单于逃往远方
,甫平氏羌、昆明、甄骆、甫越、东越,东平蔑、貉、朝鲜,开疆拓土,建立新的郡县,
众多的蛮族纷纷降服,自己来到边塞请求归顺,缴获和贡献的珍宝陈列在宗庙之中。他统
一音律,指导创作了乐曲歌曲,祭祀上帝,到泰山封禅,建立祭礼天帝的明堂,改变了历
法年号,更新了衣冠服饰。继承了圣人 |
|
Y**********g 发帖数: 4840 | 3 满清入关之前,曾对控制区域的汉族实行强制改服的措施,遭到强烈
反抗,于是,很多满洲贵族建议接受汉人服装。
皇太挤在凤翔楼召集满洲贵族讨论之间事情,说金朝的时候的确采取
汉人服装,可是我们把它拿出来看看,大家穿上这些,可以骑马吗?
可以射箭吗?如果蒙古勇士突然出现,你们穿着这些,难道不会被立刻
砍死吗?谁在说改服,治罪。
到了北京以后,满人害怕改服激起反抗,并没有提出来。
一直到了顺治2年6月,江南已经评定,才发布命令改服。
改服受到汉人抵抗是很自然的,满洲人果然是留发不留头那么实施的吗?
他们是采取变通措施,制定了10不从的政策。
其中之一是生从死不从
如果允许按照明朝衣冠埋葬,实际上因为不剃发而砍头就没有意义了。
实际上是官从皂隶不从。
官员必须满族装扮,手下人不必。
官员的亲属小孩都不必。
最后是士大夫都留了辫子去赶考,农民们才效法士大夫的。 |
|
m*******e 发帖数: 21667 | 4 ☆─────────────────────────────────────☆
Lizzy (华夏衣冠) 于 (Fri May 18 09:44:14 2007) 提到:
《天工开物》在清朝曾一度“销声匿迹”说明了什么?
文:于成玉
众所周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我国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宋应星其字长良
,系江西奉新县人。生于万历15年(1587)。万历43年(1615),宋应星和他的哥哥宋
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于崇祯7年(1634)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笔者按:教谕即管理教
育的官职)。其间,宋应星把他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
《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10年(1637)刊行,明朝灭亡后弃官回乡,终身再未出任,
大约在清顺治年间(约1661)去世。
《天工开物》全书分上、中、下3卷,又细分做18卷。内容十分丰富,并有123幅精
美生动的插图。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
以及制盐、制糖工艺。 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
,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 |
|
S**I 发帖数: 15689 | 5 三百六十年前的甲申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朝灭亡,那是一个真正的
多事之秋。那一年里发生的大大小小事件,差不多每件事都足以让历史进程大大地改变
。那一年,李自成进京,崇祯缢死,明室倾覆,吴三桂倒戈,满清入关,自此以后,神
州无复汉衣冠几达三百年。
前一个甲申年,郭沫若先生一篇《甲申三百年祭》,回音至今绕梁不绝,影响了无
数人。
今年又是一个甲申年,所谓以史为鉴,思当有以记之。不过自己见识平平,既无能
制雄奇之宏文,绝不敢想和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媲美。其他且先不论,郭沫
若先生这一篇雄文还有他的学问,一直都是我很佩服的。此篇散漫文字,乃是追慕六十
年前郭沫若先生作《甲申三百年祭》之初衷,希望于今依然能有以贯之。
一, 李自成的东进行动和目的
三百六十年前的甲申年,明朝崇祯皇帝缢死煤山。人们习惯上认为明朝就此灭亡,
之后的弘光朝至永历朝,一般称为南明,以区别于已经灭亡的崇祯朝。虽然明朝在崇祯
时看上去相当庞大,不过即使算上南明,十八年后明朝也是亡了。
历史不能假设,我们无法假设明朝再存在多少年会如何如何。明朝迟早是要亡的,
但亡在李自成的手里,却是多少是个偶然事件。 |
|
m******r 发帖数: 4351 | 6 大家一提明史,首先想起的总是官修得《明史》,当然就要提满清的授意篡改。一个人
说了一句假话,并不等于他所说的所有的话都是假的。明史里面有粉饰,有刻意忽略,
但现在仍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说明其大多数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虽然写的人的
政治立场和现在看的人已经大不相同。
其实明亡后,明朝的士大夫们痛定之余,为了总结明亡的教训,掀起了一股修史的热潮。
比如查继佐《罪惟录》,计六奇明季南略,明季北略,谈迁的《国榷》等基本上以抄本
的形式流传。比如扬州嘉定的屠杀,在里面就有叙述。所以明史所述的正确与否,还有
同时代的其他文献作为佐证,这个就是历史学家的事情了。
我这里主要根据顾诚的南明史做一下归纳和引申。顾诚的南明史主要基调是突出民族矛
盾,通书力图分析出明亡的关键地方。其“凡例”中指出,全书不仅要做到“言必有据
”、“无一字无出处”,而且“力求在史实上考订准确。
明朝灭亡的第一条原因是腐败。
大小官员都为自己的财产身家着想,寡廉鲜耻,全无气节。同时,整个社会道德沦丧。
顾诚的南明史中说:
“大顺军占领北京时,明朝廷在京的两三千名官员自尽的只有二十人,其他“衣冠介
胄,叛降如云”③。史可法在奏 |
|
m******r 发帖数: 4351 | 7 研究明史的人,都会注意到在政治和文化上明朝和宋朝之间有一个显著的断裂或者转折
,然后很快结论把这归结于元朝。
对于元朝,我的感觉就是,黑暗面被后来的人过分夸大了。其实,元朝本质上更像是南
北朝的北魏,或者后来的清,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和当地的汉族地主阶级结合,同
时有着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色彩,甚至还带有奴隶制残余的封建政权。就像我之前所说
,如果看南朝到隋唐之间的过渡,看到南朝的衣冠士人,和隋唐鲜卑汉族的军事贵族之
间大规模相互通婚形成的统治集团之间的差别,一样也会有断裂和转折之感。然而,南
朝和隋唐之间还是有联系的,那就是门阀士族的维续,这个直到黄巢才受到了根本的打
击。
元朝的末年,也和北魏末年胡太后时期很像,都是统治阶级和汉族大地主合流,骄奢淫
逸,对比之下百姓生活困苦,统治阶级对社会不稳定因素处理失当酿成了大起义。或者
说,少数民族政权,民族压迫并不见得就一定短命,清朝就是一个例子。
从历史来看,元朝并不是想象中在高压军事统治下百姓痛苦度日的一个朝代。相反,这
个朝代在大多数的时间里还是相当有活力的。
以农业生产为例,元朝中前期生产搞得有声有色。官方司农司专门编了一个一部通俗 |
|
R****s 发帖数: 635 | 8 这段历史其实非常精彩。就是缺那么一部精彩的史书呈献给后世。
南北朝不太为后世关注,还有一种可能,我觉得就是这段时间基本上是汉族
被北方少数民族追着打,舞台的主角不是蜗居在江南乐不思归的晋代衣冠们,
而是在华夏文明发源地的中原地区纵横驰骋的北方游牧民族。
长达近三百年如此丢人现眼的历史当然不愿意写得太精彩。
战国和秦汉时期中国人的那股血性之气和尚武精神到了两晋基本上被浮华奢侈
萎靡不振的风气所取代。看看北方各个少数民族慕容氏,苻氏,拓拔氏,尔朱氏,
高氏,英雄辈出,锐意进取,再看看南朝那些才子士大夫enjoy的吟诗作画写字等
种种高级娱乐活动。读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何等的胸怀气魄,再看看
"兰亭集序归去来辞"的无病呻吟,对比太强烈了。
民族融合是血腥的,代价是巨大的。但是却给醉死梦生的烟雨南朝当头棒喝,
为已经走入死胡同的南朝汉民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后来的中华第二帝国
"隋唐"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
|
b****g 发帖数: 4933 | 9 史记·钱学森列传
文/新浪语文新高考博客
钱学森者,浙之钱塘人也。颛顼帝曾孙陆终生彭祖,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
官命氏。其父以“继承家学,永守箴规”八字论辈取名,故为“学”;期其子学富五车
,如林之繁茂,遂为“森”。学森博士及第,官至中将,号称“国之航天之父”“国之
导弹之父”“火箭之王”。时人有联赞曰:一代学宗,功盖南山,国家干城,曾赖斯人
;百世师表,桃李天下,道德衣冠,必传不朽。
尝学于沪之名庠,专攻机械工程,是岁,游学于美利坚之麻省及加利福尼亚。以其
聪颖睿智、博古通今,于加利福尼亚博士及第,历职讲师,副教授,教授,实验中心、
研究中心之主任云云,主事火箭之研究。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时,国方肇始,百废待举,求贤若渴。吾侪焉能事西夷
而忘本?岁在庚寅,学森归国之心如滔滔东流之江河,然美利坚水兵都督谓之“钱某一
夫可敌三军”,西夷遂强留之,力挠归国之途。遂抄其家,没收其行李,竟囿其自由之
身。国公恩来心急之如焚,乃内周密而部署,外慷慨而抗词,释西夷之四囚以彰其诚。
历经五载,美利 |
|
y****a 发帖数: 243 | 10 所以为什么大运河就是始修于衣冠南渡后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吧。之前南方生产力还不占
优势 |
|
H****S 发帖数: 1359 | 11 下面这段秦王和白起的对话,谁能去找一下出处?
赵军全部战死后,白起使人寻找赵括尸,不得,只找到赵括用剑和铠甲。白起极为
伤心,以衣冠厚葬,取赵括剑自用。赵括身材长大,美姿仪,矫健多力,人格特出。
战后,白起见秦昭王,论赵括。白起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
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
这是赵括的本领。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
,赵军未败。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我还活着。秦昭王说,长平巨战,秦失六十万
,赵失七十万,秦可谓小胜。而赵括死,武安君存,可谓大胜。事后,范雎谓秦昭王,
长平巨战,大胜的是秦王。秦王笑而不答。 |
|
|
|
h***i 发帖数: 89031 | 14 关键是满清的4亿5亿都是剃了头的,肯定落后
如果都是明朝发型,华夏衣冠,肯定有希望,
了。 |
|
r**o 发帖数: 4614 | 15 很多文明改革都是正衣冠开始的,这个离老百姓最近阿
小日本现在还穿燕尾服了 |
|
l*********y 发帖数: 1011 | 16 要说墓多可疑,真正要闹起来,舍关羽墓其谁?
目前记载+传说来看,关羽的头,身,魂,衣冠,(有没有四肢不太清楚了),每个都
有分开的墓葬。中国历史上,这个是独一无二的,可见民间地位之高之胜。
关老大的墓要能出土,那才叫一个“天下并起”而争之呢。 |
|
n*****n 发帖数: 5277 | 17 你真是其心可诛,我大明太祖驱鞑虏,复汉家衣冠.成祖五伐残元,打得蒙古人抱头鼠
窜.都是惊天伟绩.岂容你在此恶意诋毁? |
|
k***g 发帖数: 7244 | 18 呵呵,南朝是华夏衣冠,但是杀戮甚至过于北朝,不仅杀前朝的遗族,对于自己宗室的
苛刻严厉也是差不多算得上空前绝后了 |
|
q*d 发帖数: 22178 | 19 四川彭山率先曝出刘备墓位于当地莲花村后,全球瞩目。刘备墓究竟在哪里?成都说
、奉节说和彭山说又是如何出笼的?昨日,记者查阅相关文献并采访专家人士,寻根
溯源,发现川渝两地学术争鸣已持续数十年,目前依然莫衷一是。
奉节刘备墓的十大旁证
1 奉节到成都科举走小路都要一月零六天,刘备四月二十四日死,还要祭拜,作
防腐处理等后事安排;五月,梓宫到成都,山路崎岖,时间上不可能。
2 奉节有甘夫人墓,恰好证明刘备墓也在奉节。诸葛亮奏请“故昭烈皇后宜与大
行皇帝合葬,制曰可”。
3 甘夫人墓西侧有小叔子张飞庙,于礼俗不合,只有弟弟给兄嫂守墓能解释通。
4 甘夫人墓址一带沼气池下沉,疑为下面空洞引起地势沉降。
5 明代李景文“昭烈皇后墓碑题记”证明刘备墓与甘夫人墓在同一地方。
6 解放后多次施工中发现有似墓道的洞子指向原县政府方向。
7 有许尤点灯供奉刘备的传说。
8 有老人传言亲自走过府衙门地下三百多步梯子。
9诸葛亮善于声东击西,根据当时情况,真墓可能葬在奉节,埋个假墓在成都。
10 宋代学士任渊成都惠陵衣冠墓说。
成都奉节暗战几十年 谁也不服谁
史志简单缺失 成都刘备墓难称正宗
重庆三国文化研究 |
|
|
n*******w 发帖数: 6708 | 21 这段写的倒是事实
夫中国有中国之形像,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
。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
根本也。 |
|
r**o 发帖数: 4614 | 22 越南不是因为法国搞了100多年殖民地已经很中国了。 你可以看看越南末代皇帝像,大
明衣冠阿! |
|
l****h 发帖数: 34 | 23 中国向来都是以文化论,而非血统论,正所谓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
则夷狄之
魏晋时期虽然衣冠南渡,但并没有从此失去活力,况且之后拓跋宏在北方搞汉化相当彻
底以至于唐朝人不再仅尊南朝为正朔而并称那段时期为南北朝。
崖山之后蒙古人虽然不怎么fan汉学,但是也不太管民间学术,不然也不会出马端临这
类大儒。况且蒙元时间短,所以影响不大
满清入关后易服剃发加之上百年的文字狱确实杀伤力很大,但毕竟他们没有自身的文化
所以中华传统并未被完全绞杀,知识分子不能参政议政但却可以钻进故纸堆里去考据,
去搞古今之争,汉宋之争。
只有五四以后,传统才被彻底摒弃,不仅没有恢复服饰发式,更连礼法也开始唾骂开始
遗忘,而且那些西化的知识分子还自以为很正确,很真理,很正义。崖山,煤山之后,
朝代变了但基本意识形态没有大改变,国运更替但中华尚在。新文化以后,国人皆崇洋
,中华就彻底亡了,我们仅仅是一群居住在一个曾经被称为中国的地方的人,而不配称
自己为中国人。 |
|
d****z 发帖数: 9503 | 24 哪里有那么容易。当时南方的人口和生产水平都远不如北方,干不过的。衣冠南渡,大
量北方人涌入南方以后,刘裕才能那么牛x。而且还是没有搞定。真正南方出发一统天
下要等1000多年以后的朱元璋了。 |
|
g********n 发帖数: 4809 | 25 就几千年前的状态来看,走出非洲的很大可能性是战败者被迫逃难,类似于匈奴人入侵
带来的欧洲民族大迁徙,或者衣冠南渡,苗族从中原地区南迁到东南亚地区一样。
古代民族在没有战败的时候,放弃老巢大规模迁徙的例子我想不出来。 |
|
l*****o 发帖数: 9235 | 26 太杂乱,难学又不重要。 了解一下东晋衣冠南渡,北魏鲜卑汉化,南朝诗词歌赋就行
了。 要是要求学生把五胡十六国的渊源地理说个清楚,繁复无聊 |
|
w**t 发帖数: 3247 | 27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
初,上尝置酒窦太主家,主见所幸卖珠儿董偃,上赐之衣冠,尊而不名,称为“主人翁
”,使之侍饮;由是董君贵宠,天下莫不闻。 |
|
|
|
b*****l 发帖数: 9499 | 30 是啊是啊,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挥军于乱世,长啸退匈奴,最后绝笔都那么帅,这才
叫读书人啊。
唉,唉,又相见恒温见刘琨旧伎的那段,神往啊:
琨伎女也,一见温,便潸然而泣。温问其故,答曰:“公甚似刘司空。”温大悦,出外
整理衣冠,又呼婢问。婢云:“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
,恨短;声甚似,恨雌。”温于是褫冠解带,昏然而睡,不怡者数日。 |
|
d*******r 发帖数: 3875 | 31 五绝赠美军司令范弗里特
半岛苍黄际
将军万里来
三师声势壮
胡虏自崩颓
李承晚年轻时中过秀才,古汉语功底还是不错的。诗中深情歌颂了美国大军在南方生死
危亡的紧要关头拯救了他们。但该诗读起来有让人思路错乱的感觉。诗中用了“胡虏”
一词,胡虏指的是异族的侵略者。而美军帮助李承晚打败的是金日成。金日成虽然被打
得“崩颓”过,可他是“胡虏”吗?南方和北方,不是同文同种的一个民族的同胞吗?
用了胡虏一词,不但包含着“非我族类”的意思,而且还有种族歧视的韵味。如果说胡
虏是中国,那也说不通。朝鲜持中华衣冠久矣,怎么一下子中华变成胡虏了?如果尊重
词义的话,美军才是“胡虏”。这位李大总统,为了讨好大救星,连立场都搞错了。 |
|
s**d 发帖数: 764 | 32 奶酪是西方传入的吧
不过据说衣冠南渡之前,北方汉族也是吃奶酪的
到了南方搞不过喝茶的地头蛇,就被转化了
不过即便如此,奶酪也是游牧民族传过来的
以前看过一篇豆腐块文章说这个,死活找不到了 |
|
h*******r 发帖数: 1083 | 33 不懂别乱喷,大爷和叔能一样么。自己无知别安在北方人身上。
过。 |
|
|
f******t 发帖数: 179 | 35 好,这不是我说的,有专门的论文研究这个差异,你自己说你父母亲的兄弟姐妹有几种
称呼吧? |
|
S*******C 发帖数: 7325 | 36 最后一句有点群体攻击的味道 如果去掉的话 就可以m了。 |
|
f******t 发帖数: 179 | 37 “于是得出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你自己说了“大批”是含糊的,至多能够证否,
结论最多是“北方人不比南方人野蛮”,怎么能够证明你最后的结论,还说“统计事实
”,我没看到半个统计数字。
结果已经有另一个id给出相反的论据了,你却一个从文献中来的例子都没举,都是“我
认为”“我想”就得出了最后的结论,这样的逻辑还被m了?
你貌似给了论证,还不如啥都不说直接说“你认为”呢。
前几天你说老舍王朔比南方作家写得精准,我让你举实例说要表现同样的意思,王朔是
怎么描写更精准的,你也装作没看到。 |
|
S*******C 发帖数: 7325 | 38 他的论证的确不严密,没有提供可信的数字,不过算一家之言。
是长
的人
,应
迫不
有人
下了
,不
所以
清朝
占据
口基
的是
野蛮 |
|
h*******r 发帖数: 1083 | 39 你有数据么?嘴一张,就说北方一大半人都去南方了,可能么?49年“大批”大陆人去
了台湾,有一半么? |
|
|
f******t 发帖数: 179 | 41 另一个ID给了《晋书》中的证据了啊,南迁的占大半。你没看到吗?而且你说话要么就
是说人“乱喷”,“大嘴一张”,像我华夏子民吗? |
|
f******t 发帖数: 179 | 42 这倒没有,她是我的好姐妹。
你还是不正面回答我北京到底有几种称呼,了解一下不行吗?
这是华夏君子的风度? |
|
h*******r 发帖数: 1083 | 43 古书岂能这么拘泥。你看,现代日军这么残暴,又有现代的交通工具,日军占领的河南
,有多少人逃到大后方了?
《晋书》往往从《世说新语》里的八卦中取材,而不是基于人口普查。 |
|
f******t 发帖数: 179 | 44 我本来就没拘泥于血缘,我开始就举了几个文化现象,从对亲属的称呼,节庆习俗等举
例说明南方保留汉文化更好,你为何不从正面反驳我的论据,只说北方人没把“大爷”
和“叔”混为一谈,这样也没把我的整个论据击破啊?
你刚才那篇文章除了你大脑想象的,有没有任何依据?
你也说说北方人比南方人保留好的华夏传统吧,我洗耳恭听。 |
|
f*******e 发帖数: 2791 | 45 这个太牛了。。
我在北京呆过10几年,从没见过有人 把叔叔叫大爷的。。
我认为是你搞错了,
可能你同学的爸爸最小,他的三哥就是你同学的三大爷。他的四哥就是你同学的四大爷。
大爷和叔 北方人还是分的很清的,遇见父辈同姓 较远的也会搞清楚叫叔还是大爷,没
人会乱叫的。。 |
|
h*******r 发帖数: 1083 | 46 首先我不想跟你讲什么叔,大爷之类的东西。
这么说吧,我家几代在北方农村,我父母进城当工人,我算半个城里人。我爸爸有时候
跟我讲一些农村的什么叔叔大爷之类的老规矩,不过他也自称进城这么多年,很多也不
讲究了。他从来也没打算让我把这一套老规矩全学下来。你跟我比谁懂的农村老规矩多
,我承认比不过你。
不过我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好的文化。好吧,我承认南方农村比北方农村的宗族势力更
强大,南方有大家族,还有族长把孙女“沉塘”的现象,北方没有,你们的文化多么强
大呀。 |
|
f*******e 发帖数: 2791 | 47 第一,胡人不比日军仁慈。
第二,有钱人跑的多,穷人没有积蓄怕一离开家会饿死。古代也是大族迁移多。。 |
|
k***n 发帖数: 3158 | 48 what the fuck of your observation
过。 |
|
f******t 发帖数: 179 | 49 重视宗法就是农村了,不是儒家最核心的连结人的纽带吗?我没否认很多糟粕,问题是
我们现在不是在讨论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吗?就像我们两在抢一个宝贝,抢来抢去你说好
了,让给你吧,你抢赢了,不过那个宝贝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都是些“把孙女沉塘”的
糟粕。
另外我家祖宗三代都没在农村生活过。现在汉文化又成了农村规矩了吗? |
|
k***n 发帖数: 3158 | 50 so the rich people moved to south can be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at
that tim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