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科学家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M*****c
发帖数: 3306
1
来自主题: TongJi版 - 我校再添4位首席科学家
继去年新增4位首席科学家之后,我校今年再添4位“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
计划)首席科学家。10月26日上午,由同济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新获批的3个国家“
973计划”项目、1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同时宣布启动。至此,由我校牵头承
担的“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累计已达14项。
这4个项目分别是:由土木工程学院朱合华教授主持的“973计划”项目“城市轨道
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与感控基础理论”、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周怀阳教授主持的“
973计划”项目“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成矿过程与硫化物矿区预测”、医学院戈宝学
教授主持的“973计划”项目“重要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项目,以
及医学院章小清教授主持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神经分化各阶段细胞命运决定
的调控网络研究及其转化应用”。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项目主管江海燕,上海市科委副巡视员施强华、基础研究
处处长胡睦,我校校长裴钢、副校长蒋昌俊等出席了当天的项目启动会。
裴钢校长在致辞中表示,今年学校再增4位首席科学家,表明同济大学的基础科学
研究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希望各项目首席科学家能聚焦国... 阅读全帖
d******8
发帖数: 2191
2
钱永健等3位美国科学家获2008诺贝尔化学奖(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10-08  发表评论>>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
中国网10月8日讯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10月8日当地时间上午11时45分左右(北京
时间17时45分左右),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
予美国科学家下村修、马丁·查尔菲和钱永健。
去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他因在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研
究中的贡献获得该奖。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解释臭氧层为何越来越薄。
华裔科学家李远哲曾获得过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此前有机构预测将上榜的21名科学家
中,包括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加州圣迭戈大学任教的钱永健,他凭利用水母发
出绿光的能量应用在实验中,有望夺化学诺奖。
按照传统,2008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在今年12月10日举行。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挪威
首都奥斯陆举行。今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流水)
钱永健个人简历:
姓名:钱永健
性别:男
出生:1952年
生于:纽约
国籍:美国
祖籍
s*****t
发帖数: 1994
3
大洋网讯 寻外太空星球生物的科学家相信,外星人确实存在,只是一直苦于不知道如何
找到他们。可是,由于新科技的帮助,科学家可望在未来25年内,在外太空找到他们。
正在澳洲出席外星生物研究会议的美国非牟利机构“外星生物情报研究所”高级太空
科学家萧斯塔克透露,科学家们相信,在我们的星系之外,外太空星系繁多,希望能在未
来25年内找出其中一种星体上的生物。
科学家要达到这目的,要首先探测外星人的踪迹,然后就要找出他们的生活方式,并
尝试与他们联络。
研究所自1984年成立以来,就开始监察无线电讯号,希望能探测到自外太空发出的传
输讯号。美国太空总署也曾斥资探测地球以外生物,但因受到国会质疑而中止,计划由研
究所的“凤凰计划”延续。但该计划进度缓慢,一千个目标星体中,只检视了一半,但探
测不到外星生物传输的讯号。
但萧斯塔克透露,研究所在赞助下斥资2600万美元,研制一个望远镜,预备在2005年
开始探测这些星体上的讯号,速度较现时的至少快一百倍。该望远镜将兴建于三藩市东北
面的哈特克里克气象台,可以全年不停地侦察附近十万甚至一百万颗星体。
萧斯塔克相信,不能期望外星人的样貌和在电影中见到的相
s*****t
发帖数: 1994
4
科学家探索黑洞之谜 宇宙空间黑洞“无所不在”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9月23日 17:20 北京晚报
姜岩
如果一个天体质量足够大、体积足够小,那么它的引力大得就会连光都逃不出去。
这种天体就是黑洞。黑洞
这一概念刚提出来时曾被人们称作痴人说梦,但科学家的研究日益证明这种天体的确存在
,一些科学家还因研究黑
洞而出了名,其中最有名的一个要算英国科学家霍金。
  近年来,科学家又发现了黑洞的许多新的怪脾
气。英国科
学家对由巨大黑洞和小型黑洞发出的X射线辐射进
行了比较研
究后发现,尽管黑洞其大小各异、质量也相差甚远
,但它们在
吸收周围气体,同时放射出X射线的过程中有着相
同的波动规
s*****t
发帖数: 1994
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repins (我Re故我在), 信区: News
标 题: 美国科学家认为巨大陨石曾经引起火山爆发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Dec 15 16:30:31 2002), 转信
新华网伦敦12月14日电(记者 王艳红)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了地球上的大陨石坑
后提出,巨大的陨石不仅会掀起大量尘云,还有可能穿透地壳,引起火山大爆发。
根据这一观点,巨大陨石的撞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球的地质活动,这也可以解释
为什么地球上的陨石坑比估计的要少得多。不过,这种说法还存在争议,一些科学家对此
持保留态度。
14日出版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根据估计,过去2.5亿年以来,地球
遭到直径1000米以上大陨石撞击的次数可能在440次左右,但迄今只发现了38个
大陨石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同纽约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分析了这38个陨石坑形成
的时间,发现与同一时
期地球的“地幔柱”型火山爆发时间存在相关性。
地球上大多数火山是由于上地幔物质小规模涌出所致,地幔柱火山则是地幔内部的炽
热岩浆冲破地壳引起的大爆发。科学家在最近
s*****t
发帖数: 1994
6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13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多位气候变化研究领域
的权威科学家近日宣称,英国近期异常严寒的天气仅仅是全球气候变冷趋势的开端。这
一说法将是对多年来一直被热炒的全球气候变暖理论的一个巨大挑战。
科学家们认为,现在全球气候已经进入了一个“寒冷模式”,全球性气温将呈现下
降趋势,这一趋势至少会持续20到30年。在这段时期内,夏季和冬季将明显冷于最近几
年。这一变化将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将“暂停”,甚至出现逆转。
科学家们是在对太平洋和大西洋水温的自然循环周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上述预言的
。这一预言是多位气候变化相关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一致认同的观点,而不仅仅是“气候
变暖理论反对者”例行公事般的抗议呼声。一些专家认为,这些自然循环周期可以用来
解释20世纪全球气温的所有显著变化,而不是以人类污染环境为客观理由。
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它将对此前已有的气候变化理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并对
为了阻止全球气候变暖所采取的政治措施提出了质疑。据一些权威科学家解释,自20世
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只是海洋自然循环的结果,而不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温室气体所造
成的。当时全球正处于“温
P**********e
发帖数: 2964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cience 讨论区 】
发信人: Physmolecule (斐丝~), 信区: Science
标 题: 美科学家揭秘银河系圆盘之上神秘气体云(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y 29 11:41:41 2010, 美东)
美科学家揭秘银河系圆盘之上神秘气体云
北京时间5月28日消息,据美国《连线》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科学家杰
伊·洛克曼近日在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公布了对盘旋于银河系圆盘之上的神秘气体云的
研究成果。洛克曼等科学家认为,这种神秘气体云可能是由恒星风和恒星爆炸吹出的超
级气泡破裂后所形成的残留物。
洛克曼认为,“这些远离银河系的气体云与银河系圆盘之中恒星的数量存在着某种最基
本的、有趣的联系。”洛克曼的研究成果将能够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重元素是如何横穿
整个星系并组合成新一代恒星、行星以及生命的。银河系的大部分物质,包括恒星、恒
星形成热区以及被称为“星际介质”的气体和尘埃,都位于相对平坦的银河系圆盘之中
。近日,洛克曼在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介绍说,“这是一个平坦的圆盘系统,有点像馅
饼”。此外,银河系还有一个气态的光
E*****y
发帖数: 33
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rldNews 讨论区 】
【 原文由 ncri 所发表 】
http://www.sina.com.cn 2000/02/17 15:52 华声报
不久前,美国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将一台电脑与一只猫的大脑
相连,并成功地记录下来这只猫所看到的影像。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几名科学家在一只猫的丘脑区的177个神经
元上连接了电极,对这些神经元的活动进行监测。丘脑通过视神经与猫的
眼睛直接相连通。每个神经元都会对出现在猫的视野中的特征做出反应。
正是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活动,猫的大脑才能获得重建影像所需要的全部信
息。
科学家们在计算机上观测到了神经元活动的规律,于是便利用他们所
称的“线性解码技术”重建出了一幅图像。令他们感到惊讶不已的是,他
们在这幅图像中所看到的自然景象有着清晰可见的物体,如人的脸。这意
味着,他们确确实实通过猫的眼睛看到了世界。科学家们表示,这标志着
人类在研究大脑对信号的处理机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这项研究成果意义十分深远。它不仅将为人们期待已久的把人造肢体
与人的大脑直接相连带来研究上的突破,而且预示着可通过科学的方法实
现人脑功能... 阅读全帖
n***c
发帖数: 7400
9
当科学家成为一种高危行业?!
作者:种田农民
2010年11月26日下午四时,张启发老师应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之
邀为参加李竞雄玉米育种学校第三期培训班的学员授课。讲的是水稻功能基因组
和遗传改良方面的内容。除了学员之外还有校内近200名师生参加。事件经过,
有农大学生在网上贴出来了,描述基本正确,我贴在后面。
在一个大学学术交流会上(或者叫课堂上),竟然有近20个人进来捣乱,对
老师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张启发老师不但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美国科学
院外籍院士,也是中国科协副主席)进行人身攻击和辱骂,甚至动手(有人直接
往主席台砸茶杯)。我们不能仅仅是震惊,记得2个多月前,我作为校友应邀在
华中农业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发言,面对6000多师生,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什么
是科学精神呢?我的理解就是凡事只根据事实做出判断,而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
和感觉做出判断。我心目中最讲科学精神的人是方舟子老师,他科普文章尤其写
的好。但最近他的遭遇确是对科学精神的最大嘲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e58910100mc4q.html”作为对方舟子老师
... 阅读全帖
g*********d
发帖数: 233
10
科学家呼吁关注全球基因组数据库污染
样品处理有可能是导致DNA数据库广泛污染的最主要原因
2月16日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期刊上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康涅
狄格大学的遗
传学家Mark Longo及同事发现由顶级公共测序机构提供的测序结果构建的基因组数据库
中的大约
1/5的细菌、植物和非灵长类动物基因组数据受到了人类DNA的污染,样品处理有可能是
导致DNA数据
库广泛污染的最主要原因。这一研究报告引起了生物研究人员及各大权威媒体的高度关
注,《科学
家》(The Scientist)杂志以及《自然》(Nature)杂志均在其官方网络上第一时间
对这一事件
进行了报道。
Mark Longo等在报告中呼吁科学家们需更加努力以确保测序获得的基因组不受到污染,
并应对来自
公共基因组数据库的基因组进行潜在污染检测。
“基因组污染是一个大问题,但却不是一个新问题,”加州大学进化生物学家、美国能
源部联合基因组
研究所系统发育基因组学计划负责人Jonathan Eisen说:“这篇论文或可帮助提醒人们
注意这一问
题。”
污染有可能在测序的任何一个阶段导入到基因组序列中... 阅读全帖
k****n
发帖数: 158
11
饶毅和田刚:同是新一代著名科学家 截然相反的人品
作者:辑涛
http://bbs.netbig.com/viewthread.php?tid=107767&extra=page%3D1
从前有个说法,“又红又专”。这个说法那时有政治成分。现在来看,政治成分不可取
。不过这个说法还有合理的一面。就是要与时俱进,把这过时的说法,变成现代的观念
。现代的概念呢,那就是看一个人,不光看成就,还要看人品。
年青一代的科学家里面,对比饶毅和田刚,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饶毅是他们这一代华人生物学界的前五名,这个说法没什么问题。几年前,吴瑞先生发
表了一个名单,写了他认为突出的八十几位华人生物学家,九十年代里面特别列出来介
绍的五位是管坤良、韩珉、饶毅、王晓东、袁均瑛,按英文姓氏字母为序,鄙人就不管
他们具体排名了。
田刚是这一代华人数学界里前五名,这也不会有太大争论。以前有一段时间,大家以为
田刚是第一名。最近,丘成桐说田刚是十几名,要是综合一些留美数学家和国内数学家
的意见,考虑到丘成桐先生对田刚有意见,不能完全以丘成桐先生一时的意见为准。客
观地说,田刚肯定是华人数学界前五名。
所以说,饶毅和田... 阅读全帖
i****g
发帖数: 3896
12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9/24/c_122081596.htm
新华网纽约9月23日电(记者任海军)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23日将其2
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
——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
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
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
容带入21世纪。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
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
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
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
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衷心感谢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
她表示,青蒿素的发...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1057
13
核心提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艾德·博伊登进行小鼠实验,试图用光来控制大脑神经,
研究光遗传学。利用光,可让小鼠满地跑,蠕虫停止摆动,猴子呼呼大睡。研究者期待
,未来这项技术能够应用在人身上,可这是否意味着,将来人类的大脑将被操控于科学
家的手上?
一只生活在实验室的小鼠,谁也说不清它在想什么,但是美国人艾德·博伊登却准确地
知道,它接下来会去做什么。
不需要魔法,也没有机关,这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站在玻璃箱外,只需要按下开关,
让一道光闪过。
如同灯泡会随着开关亮灭,刚刚还在精神抖擞地踱着步的小鼠,会突然困得张不开眼皮
,当即趴下进入梦乡。如果博伊登希望它“振作一下”,这只小鼠则会在一道光闪过后
,乐此不疲地在并不宽敞的“窝”里绕圈跑起步来。
“我们关注的是两件事,理解大脑,同时治疗脑部疾病。”博伊登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用光来控制大脑神经,这正是他所研究的新兴学科——光遗传学。
这道让小鼠满地跑的光,还曾让蠕虫停止摆动,让猴子呼呼大睡。研究者期待,未来这
项技术能够应用在人身上,让癫痫病人平静下来,让焦虑症患者甩掉不安,让阿兹海默
综合症患者记忆重现。
可是,伴随着这些看似美好的前景,... 阅读全帖
t**m
发帖数: 158
14
和两位都有一些了解, 都是我非常佩服的人
华大的发展模式也是经常引起争论的话题
这里转载一段两人的论战
===============================
http://seq.cn/6020-1
王俊,你是科学家吗?-北大饶毅PK华大青年领袖王俊
本帖最后由 聪明的大头 于 2012-10-29 10:24 编辑
本周日(10-27)去参加了北大举办的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
当听完北大生科院饶毅院长开场致辞的最后一句话时,我惊呆了。但随后两位大牛间十
分钟的赤膊之战,让我彻底埋在了炮灰下...
还好,本想录制王俊老师的演讲报告回去仔细研读,没想却把这千载的一幕记载了下来
。饶毅院长招招致命的出击,与王俊老师雄霸天下的气势,这精彩的一幕有幸被我录了
下来,与草根们一起欣赏两位大牛的巅峰“对决”。
下面来概括一下:这次“论战”大致主要分四场,分别是:
论战一:华大你拿中国的钱为外国做事?
论战二:华大只会拿别人的idea做学术吗?
论战三:王俊,你是科学家吗?
论战四:华大是造福老百姓的吗?
下面分开而谈!
(注以下声音来源于 2012年10月27日 “北京大学第二届生物交叉... 阅读全帖
n*********b
发帖数: 140
15
评论他人是否够资格称为科学家不能感情用事,因人而异。施一公以测结构为技术平台
,那里人多就去那儿扎堆,然后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华为王俊也一样, 以测序为技
术平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2009年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研究正是火的时候。只是几乎所有
研究肠道菌群的人都必须依靠少有的几家测序,别无选择。
同意饶毅的观点,既然有流氓企业家,流氓商人,就会有流氓科学家。只是饶毅同样可
以对施一公说“施一公是不是一个够格的“科学家”或者“流氓科学家”:
“我的意思说是,一般人的想法是说,一个科学家要做的科学是要在一个领域有深刻认
识....测结构可以帮助这些人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所以如果当你施一公认为所得东西你
施一公都做过,那你施一公一定不够格。”
V******t
发帖数: 444
16
原文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0372
事业选择:学术界与企业界科学家的区别
(根据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讲座录音整理)
谢谢大家,我要站着讲不坐着讲,和大家有个互动,我想感受下做超级歌星的滋味。(
笑声)大家都是研究生,研究生都要做科研,大家一定在想,今后要做什么?走上科研
的道路, 一般比较多的是两条路,一个是学术界,一个是工业界,也就是在大药厂或生
物高科技公司做药物的研究开发。大家对在学校在研究所做研究有相当的了解,但对在
医药工业界如何做研究,怎么做,却不太清楚。我自己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在学术界工作
,但现在在药厂从事药物的研究开发,有很多体会。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学术界与
企业界做科研,到底有多少差别和类似的地方。学术界和工业界,对学生对科学家有什
么不同的要求。
不管你今后要做什么,有一个基本点,就是怎样选择最适合你的事业。中国的社会发展
越来越快。即使你今天你觉得以后要做什么,但过10年、20年后再看看,到底有多少人
会坚持最初的选择?社会在进步,对人的要求在改变,人的兴趣也会改变。现在比较好... 阅读全帖
V******t
发帖数: 444
17
Nature把王俊称为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
来源:生物谷|Lzheng 2015-07-29 18:55
编者按:成立于上世纪末的华大基因研究院(BGI),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
中国最大、甚至是亚洲最大的基因组测序和研究基地。从最初的人类基因组项目中国区
的工作,到后来的首个水稻基因组、首个熊猫基因组到首个黄种人基因图谱,华大不断
发展壮大,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不仅仅是基因组测序,华大基因研究院也广泛涉及到
诸多领域的研究和服务,已经形成了科学、技术、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拥有一支
世界一流水平的产学研队伍,科研基地遍布全球。小编在2013年夏天有幸参观了华大基
因总部(深圳盐田区),看到了科研大楼中整层整层的研究人员和大量先进的测序仪器
。这些科研人员们正是华大基因的中坚力量,推动着华大基因的发展和中国基因组学的
不断进取,在南中国最有创新活力的土地上续写着辉煌。而王俊,就是这些华大基因科
研人员的杰出代表。
Nature: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
《Nature》最近连续两次发文讲述了中国基因组学家王俊的故事,甚至高度赞扬他是“
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这样的赞扬非常中... 阅读全帖
L*m
发帖数: 235
18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我认为科学家分两类
生物不像数学或者理论物理,是人们传统认识中的学霸或者精英才能做
我认为科学家分两类,一类是搞理论物理或者纯数学的,这种人是百万人中挑一个,必
须具有极高的天赋智商才能做,是人们传统意义上认知的科学家。就像菲尔兹奖获得者
,一半以上都是拿过当年国际奥赛奖牌的,从小就必须具有过人的天赋,没有过人的天
赋根本混不转。
第二类就是类似搞生物、化学的这种科学家,主要是实验,靠大量的体力以及少量脑力
智商(普通大多数人都具有的)来做科研。不否认有一些实验设计,但是用不了多少时
间,也很少涉及到复杂的逻辑思考。
以前科学家是精英化的,多数是指高斯、庞加莱、牛顿、欧拉、欧几里得、阿基米德这
种数学家或者爱因斯坦、麦克斯韦、伽利略、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普朗克、费曼
、朗道、玻尔、泡利、这些理论物理学家
自从美国成为世界科研的中心之后,大力发展生物这种劳动技术为主的学科,把科学家
发展成为了一种职业,再也不是精英才能从事的了

发帖数: 1
19
撰文 | 刘爱生(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编 | 李晓明
摘要
美国高校相对较低的学术不端发生率,与其健全的调查程序和严厉的处罚机制是紧密相
联的。埃里克·玻尔曼案是美国高等教育学术不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案例。在此案
调查的过程中,各个相关部门严格遵照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关于学术不端处置的文件,
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针对玻尔曼的处罚,涉及到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以及刑事责任。
本案的特殊之处是:行为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因学术不端而被判重罪入狱之人。
此案带来的启示是:在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的过程中,高校与政府机构等部门需密切合
作、完善法律法规、坚持程序正当原则、发挥“吹哨人”的关键作用,并辅以严厉的处
罚。而这一切的背后,都需要大学自身坚守很高的道德准则。
● ● ●
在美国高校,学术不端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马丁森(Martinson)等人2005年的一项
针对美国中青年科学研究人员的大规模、匿名调查发现,过去三年内,自我报告有伪造
、篡改和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不足2%。[1]其他的调查研究基本上也坚持这个结论。
例如,法那林(Fanelli)2009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平均有...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384
2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iology 讨论区 】
发信人: jf048 (jjww), 信区: Biology
标 题: 美国科学家供过于求 多面临失业或转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l 9 09:44:54 2012, 美东)
2012年07月09日 17:30
来源: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专稿:据香港《文汇报》7月9日消息,美国总统奥巴马自上任以来一直重视科
研发展,呼吁美国大学培养出更多科学人才。然而美国科研人才的现状却是,有人完成
博士课程后,久久也找不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最后只能放弃。美国科研人才供过
于求,加上经济不景气,很多美国企业在减少研发投入的同时将大量职位转移到海外,
令很多科研人才被迫转行。有一位从事制药业行业20多年最后仍然面临失业命运的美国
科学家坦言称:“好男不当科学家。”
神经科学博士阿马拉尔立志成为脑科医生,可是她毕业3年了,仍没有找到相关工作,
最后转行在一所大学校园里担任行政职位。“我花了近10年的时间和昂贵的金钱,完成
课程学习后,却找不到可以发挥所长的地方。”她表示,事情令她感到迷失,“新闻经
常说美国需要更多科研专才...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1
宇宙印象 深度科普栏目第442期 长期以来人类已经知道我们的行为对我们星球有很大
的影响。事实上,在20世纪人类对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一些地质学
家开始称现代时期为“人类世界”。在这个时代,人类是这个星球最主要的决定力量。
但根据英美研究人员全新的综合研究,人类可能正在塑造新的近太空环境。研究表明,
无限通讯、核试验辐射EM和其他人类活动,会使得地球周围产生一道屏障来保护地球免
受宇宙空间的高能辐射。
由美国科学家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Tamas Gombos博士带领的团队回顾了人类行为对地
球近太空环境的影响。这些人类活动包括VLF和RF无线电通讯,这些都是在19世纪开始
发展,到了20世纪规模逐渐壮大。
美国空间科学家詹姆斯-范艾伦发现这些辐射带之后,把它们命名为范艾伦辐射带
这个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进行高空核试验的时候变得尤为突出,大气层中
神秘电磁脉冲因此也被揭开,由美苏核武器试验导致,直到今天,大气层核武器试验依
然改变了地球周围的电磁环境,始作俑者来自上个世纪的核武试验。
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能量网络同样给近太空环境产生了影响。正如他们在研究中所...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2367
22
来自主题: Macromolecules版 - 2012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
2012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洛夫科维茨(左)以及布莱恩·克比尔卡(右)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0日消息,据诺贝尔奖委员会官方网站报道,2012年度
诺贝尔化学奖已经于北京时间10月10日17:45公布,由于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所作
出的突破性贡献,今年的化学奖项授予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
细胞表面的“聪明”受体
你的身体是由数以十亿计的细胞之间的相互反应形成了复杂统一体。每一个细胞都
拥有一个微小的受体用于感知周遭的环境,以便可以让细胞得以适应新的情形。美国科
学家罗伯特•洛夫科维茨和布莱恩·克比尔卡正是由于他们在“G蛋白偶联受体”
方面所作出的突破性贡献而被授予201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长期以来,有关细胞如何感知周遭环境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科学家们知道一些荷
尔蒙,如肾上腺素拥有重大的影响:它可以提升血压,加快心率。因此他们怀疑在细胞
的表面拥有某种对于这些荷尔蒙物质的受体。然而至于这些受体具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以及它们究竟如何工作仍然在整个20世纪的...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930
23
二三流的杂志Editor如何判断一流科学家的稿件质量?
看看一流杂志Editor如何判断一流科学家的稿件质量就知道二三流的杂志Editor如何判
断一流科学家的稿件质量了。
一流杂志Editor收到稿子后送交给最top的教授和科学家评估。最好的一流杂志很多都
是一票否认制,只要一个人不同意就被退回。
二三流的杂志Editor收到稿子后送交给相关领域比较好的教授和科学家评估。
所以对于杂志Editor,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不需要最高的,具有这样水平的专业
人员绝对不会来做杂志Editor。
x***u
发帖数: 6421
2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xiumu (朽木☀病树前头万木春),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31日早上在北京逝世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Oct 31 01:38:58 2009, 美东)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31日早上在北京逝世
2009年10月31日 12:33:43  来源:新华网
钱学森 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党员。1911年出生,曾任中国人民解放
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
资料照片: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
月6日上午冒着细雨,先后登门看望了60年来为我国科技、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
朱光亚、何泽慧、钱学森、王大珩和胡亚美,向他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这是温家宝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新华网快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31日早上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0/31

发帖数: 1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tranquilan (zhutou),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国科学家吴岳良发表物理学终极理论论文,为爱因斯坦之谜打开新窗口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27 14:30:24 2018, 美东)
中国科学家吴岳良发表物理学终极理论论文,为爱因斯坦之谜打开新窗口
据中科院官方网站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在物理学大统一理论上实现重要突破。
报道称,吴岳良在揭秘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研究中取得突破,创建了超统一场论(
hyperunified field theory)。该理论受相对论性狄拉克旋量理论、爱因斯坦广义相
对论、杨-米尔斯规范理论和大统一理论的启发,并基于吴岳良前期发展的引力量子场
论的研究成果,为揭示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理念中的不解之谜,探索终极统一理论打开了
一扇新窗口。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
众所周知,中国在物理学终极理论领域,同世界顶级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那么,吴
岳良院士的理论究竟处于什么水平?
吴岳良院士这次的研究成果是发表在《欧洲物理杂志C》上。据观察者网查询,《欧洲
... 阅读全帖
H****h
发帖数: 1037
2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 原文由 XYZZ 所发表 】
华声日报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物质波干涉现象
华声报讯:北京十六日消息,虽然肉眼无法看见,但当分子和分
子碰撞时,也会像光波一样发生干涉现象……在不久前的实验中,中
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了这种现象。
专家认为,作为分子的物质波特性的表现,不仅使国外科学家十
多年前的理论预测得到证实,而且进一步丰富了量子理论。
二十世纪的物质文明几乎全部建立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基础上
,物质既是波又是粒子,量子干涉效应则是物质波相互作用的结果。
十多年前,国外科学家曾作出过理论预测:分子碰撞传能中也存在量
子干涉效应,但一直未能从实验上予以证实。
从一九八三年起,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始对这一国际前
沿学科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研究。他们发展了一种新的非常灵敏的激光
光谱方法来测量一氧化碳分子碰撞传能的截面。
通过碰撞,分子之间可以传递能量。但令科学家们困惑不解的是
,在有些情况下,能量传递的测量结果与前人的传能理论很不相符。
为什麽?经过反覆实验和理论上的研究,科研人员最终推导出一个新
公式,与实验结果非常符合,证
i********e
发帖数: 16
27
http://www.sina.com.cn 2000/10/19 10:57 新浪科技
美国科学家已使一个已有25000万年历史的细菌复活了,据信,
这个细菌是迄今为止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生物。科学家们是在美
国新墨西哥州的卡尔斯巴德附近的一个地下洞穴中发现这个细菌的,
它生活在一个古老的盐晶体中,处于一种休眠状态。
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数千万年以前的化石和
岩石已为地质学家们探索地球的过去提供了线索,但是目前为止,还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揭示那么久远的生命的秘密。由于这个发现,人们
至少已拥有了一个可以追溯到那么久的历史的有机体,而且可以进行
生物学上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这此发现的这个细菌的学名
称作“二叠纪杆状菌”,在经过了如此长的一段时期后,处于休眠状
态的细菌还能复活过来,从而证明了细菌孢子可以无限期地生存下去
。科学家说,如果一个生物能够活2亿5000万年,那么它在活2亿5000
万年或更长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这个细菌是在古代地球岩石形成时陷入了盐晶体,因此它被完全
保护起来了。当它陷入岩石的盐晶体后,它立即将自己关闭在一个保
护性的孢子中,而这样它就
w********h
发帖数: 12367
28
老一辈中国科学家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的纪录
(一)中国科学家早已突破在《细胞》上发表论文的零纪录
Liu XG来信指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敖全研究员等曾于1982年
在《细胞》上发过一篇在国内完成的关于转座子方面的论文。方舟子做
了检索,应是1980年(在Medline查不到,但在Cell的数据库可以查到):
A. Wang, X. Dai, and D. Lu
The Transposition Properties of Tn2 In E. Coli
Cell 1980 21: 251.
原来中国科学家早在20年前就已经在生物学界公认最为权威的学术刊物
上发表论文,可喜可贺。但是20年来却没人跟进,又未免可悲。
(二)李四光可能不是在《自然》或《科学》杂志上发布论文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方舟子检索发现,早在1929年,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化学系教授魏喦寿就在《科学》
发表了一篇从腐乳中分离出一个毛霉新种的论文。这可能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科学》
或《自然》发表论文。1937年,北京大学教授李汝祺在《科学》发表一篇关于马蛔虫
染色体的论文。此外,北京大学教授殷宏章在1947
g***g
发帖数: 110
29
以美科学家揭示“死神之吻” 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两位以色列科学家和一位美国科学家分享了20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其实,他们的主
要工作——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完成的。
三位科学家中最年轻的阿龙·切哈诺沃于1947年出生在以色列城市海法。1981年,他
在海法的以色列工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目前他在这所工学院的医学科学研究所担任教
授。而阿夫拉姆·赫什科是1937年出生在匈牙利考尔曹格的犹太后裔,目前也是以色列公
民。他1969年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与切哈诺沃在以色列
工学院共事。
这三位获奖科学家中,最年长的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今年已78岁。他1952年在芝加
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经主持位于美国费城的福克斯·蔡斯癌症研究中心的工作,目前
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担任专家职务。
早在1942年,科学家们就已发现了蛋白质分子的降解现象,其中赫什科也属于早期探
索者之一,但这个阶段他们一直把研究方向瞄准三磷酸腺苷(ATP)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间,切哈诺沃与赫什科曾在罗斯主持的福克斯·蔡斯癌症研究
中心做访问学
t****e
发帖数: 34
30
来自主题: Science版 - 科学家测出引力速度
科学家测出引力速度 证明了爱因斯坦理论

在一项有关宇宙理论的重要实验中,科学家第一次测量出引力移动的速度。据《纽
约时报》报道,这是科学家们2003年1月8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公布
的,这次实验再次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
美国密苏里大学的物理学家Sergeri Kopeikin博士说:“牛顿认为引力是瞬时速度,
爱因斯坦则推测引力是以光速移动的,但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测量过引力的速度。”
当木星通过它前面一个遥远的天体时,通过观测射电波轻微的“弯曲”,科学家们说
他们确信引力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等。他们说这个发现的误差在20%以内,他们认为这足
以得出结论:引力的速度可能确实等于光速。
这一结论并未让其他科学家感到惊异。
引力的速度是至今未被测量的物理学基本常数之一。
这一测量是2002年9月8日使用美国的“长基线阵列”射电望远镜和一台德国的射电望
远镜共同进行的。使用望远镜系统同时观察由引力引起的射线波的偏斜,精度非常之高。
科技之光 2003-01-13 00:38
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3/01

发帖数: 1
31
人类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只要活着,我们的心脏就一直在不停地跳动, 既然在运动
那么它就会发出声音,科学家根据仪器检测出人体的心跳音量值为2分贝左右。而人类
耳朵可听的分贝值为0-120分贝值左右。为什么平时你会几乎听不见自已的心跳声呢?
一位理工学院的学者研究后,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人类的大脑能自动地调低心跳
的音量,使其最低限度地干扰人类的身体各器官,在大脑中存在着一片特殊的区域:岛
叶皮质控制区域,这个区域能根据人体的本能需要过滤掉一些长期背景噪音,心跳也是
长期背景噪音中的一种。
科学家做了一项很有趣的实验,在一个非常嘈杂的闹市里做测试,这里的杂音超过90分
贝,当一个人跟另一个人用70分贝音量讲话时,科学家吃惊地发人类能一字不误地听清
楚。而人工智能却完全听不懂。看来人类在这方面能秒胜人工智能。
这个实验充分证实岛叶皮质控制区域的具有分析和过滤的作用,能放大人类需要音量,
也能调低某些不需要的杂音。神经科学家罗伊萨洛蒙说:“人本身不希望体内的知觉干
扰外部的感知,因此大脑本能地抑制这种杂音,使其不再那么明显了。”
随后科学家发现:人在紧张、极度恐怖和刚锻炼完后,人就能很明显...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15215
3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只虎螈。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了对蝾螈断肢再生能力至关重要的
细胞,有助于研发用于人类的再生疗法
一只蓝尾石龙子,拥有断尾再生能力。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改造免疫系统,让人类拥有类
似的能力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根据澳大利亚科学家进行的
一项新研究,揭开蝾螈断肢再生能力的秘密将最终帮助人类实现肢体再生梦想。研究发
现这种两栖动物的免疫系统是再生能力的关键,允许它们重新长出肢体、脊髓、脑组织
,甚至于心脏部位。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科学家表示,一种被称之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对蝾螈
的再生能力至关重要,能够帮助科学家控制这种过程,甚至能够将其应用于人类。如果
巨噬细胞被系统性剔除,蝾螈便会失去肢体再生能力,形成疤痕组织。研究发现刊登在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莫纳什大学的詹姆斯-古德温博士表示这一研究发现让科学家在了解再生所需满足
条件方面又往前迈进一步。古德温说:“我们此前一度认为巨噬细胞不利于再生过程。
这项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愈合的早期阶段没有巨噬细胞的参与,再生就不可能
出现。现在,我们需要研究巨噬细胞如何促成再生过程。沿着这...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5617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eadline 讨论区 】
发信人: Onews (OverseasNews), 信区: Headline
标 题: 南大科学家揭秘恐龙死亡:高温火山碎屑流所致(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0 18:58:27 2014, 美东)
姜宝玉展示鸟类骨骼和羽毛化石 现代快报记者 马晶晶 摄
热河古生物群中的鸟类化石 姜宝玉 供图
探秘中国古生物“庞贝城” 南大科学家
发现恐龙死亡之谜
春节刚过,南京大学副教授姜宝玉等中美科学家团队,便公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新发现。他们在东北地区热河生物群动物化石遗址中,发现保存完好的恐龙、哺乳动物和鸟类化石:这些古生物的遗骸,都有被烧焦过的痕迹—这跟庞贝城所见的人类遗骸很相似,发现地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古生物的“庞贝城”。
在2月5日《自然·通讯》发表的文章中,科学家们说,热河生物群保存上亿年不腐化是得益于火山碎屑密度流,它们造成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死亡。
惊人发现:恐龙被火山灰包裹
热河生物群分布于冀北-辽西-内蒙古东南部地区,“这里的的化石保存通常非常完整、精美。鸟类和恐龙类化石保存了完整的羽毛和皮肤印痕... 阅读全帖
s*****t
发帖数: 1994
34
大洋网讯 寻外太空星球生物的科学家相信,外星人确实存在,只是一直苦于不知道如何
找到他们。可是,由于新科技的帮助,科学家可望在未来25年内,在外太空找到他们。
正在澳洲出席外星生物研究会议的美国非牟利机构“外星生物情报研究所”高级太空
科学家萧斯塔克透露,科学家们相信,在我们的星系之外,外太空星系繁多,希望能在未
来25年内找出其中一种星体上的生物。
科学家要达到这目的,要首先探测外星人的踪迹,然后就要找出他们的生活方式,并
尝试与他们联络。
研究所自1984年成立以来,就开始监察无线电讯号,希望能探测到自外太空发出的传
输讯号。美国太空总署也曾斥资探测地球以外生物,但因受到国会质疑而中止,计划由研
究所的“凤凰计划”延续。但该计划进度缓慢,一千个目标星体中,只检视了一半,但探
测不到外星生物传输的讯号。
但萧斯塔克透露,研究所在赞助下斥资2600万美元,研制一个望远镜,预备在2005年
开始探测这些星体上的讯号,速度较现时的至少快一百倍。该望远镜将兴建于三藩市东北
面的哈特克里克气象台,可以全年不停地侦察附近十万甚至一百万颗星体。
萧斯塔克相信,不能期望外星人的样貌和在电影中见到的相
s*****t
发帖数: 1994
35
科学家探索黑洞之谜 宇宙空间黑洞“无所不在”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9月23日 17:20 北京晚报
姜岩
如果一个天体质量足够大、体积足够小,那么它的引力大得就会连光都逃不出去。
这种天体就是黑洞。黑洞
这一概念刚提出来时曾被人们称作痴人说梦,但科学家的研究日益证明这种天体的确存在
,一些科学家还因研究黑
洞而出了名,其中最有名的一个要算英国科学家霍金。
  近年来,科学家又发现了黑洞的许多新的怪脾
气。英国科
学家对由巨大黑洞和小型黑洞发出的X射线辐射进
行了比较研
究后发现,尽管黑洞其大小各异、质量也相差甚远
,但它们在
吸收周围气体,同时放射出X射线的过程中有着相
同的波动规
s*****t
发帖数: 1994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repins (我Re故我在), 信区: News
标 题: 美国科学家认为巨大陨石曾经引起火山爆发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Dec 15 16:30:31 2002), 转信
新华网伦敦12月14日电(记者 王艳红)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了地球上的大陨石坑
后提出,巨大的陨石不仅会掀起大量尘云,还有可能穿透地壳,引起火山大爆发。
根据这一观点,巨大陨石的撞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球的地质活动,这也可以解释
为什么地球上的陨石坑比估计的要少得多。不过,这种说法还存在争议,一些科学家对此
持保留态度。
14日出版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根据估计,过去2.5亿年以来,地球
遭到直径1000米以上大陨石撞击的次数可能在440次左右,但迄今只发现了38个
大陨石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同纽约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分析了这38个陨石坑形成
的时间,发现与同一时
期地球的“地幔柱”型火山爆发时间存在相关性。
地球上大多数火山是由于上地幔物质小规模涌出所致,地幔柱火山则是地幔内部的炽
热岩浆冲破地壳引起的大爆发。科学家在最近
A**H
发帖数: 14
37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美籍科学家“百万重金求医”
美籍科学家“百万重金求医”
当事人是治理汽车尾气领域知名专家,承诺若治好病绝不食言
羊城晚报讯 记者尹安学、张文报道:“美籍科学家百万重金求名医!”一则腾讯
微博近日引起网友关注:治理汽车尾气国际知名的专家胡志成,被腰椎间盘突出折磨得
痛苦不堪,发微博求救。
记者调查发现,其实,“百万重金治病”的胡志成或另有所图:他被人指控为“泄
露商业机密”,虽无罪释放一年多,因官司羁绊,无法返美就医,只好网上求医,同时
博取关注。
微博现“百万重金求医”帖
近日,一位名叫“林天涯”的网友在腾讯微博发帖称:江苏中青年首席科学家胡志
成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经多方治疗,仍不能站立十分钟。现以百万重金聘请名医治
疗。
该帖同时在天涯论坛等网站出现,均称“百万重金求名医”。不少网友将信将疑地
跟帖,介绍“名医”。也有网友表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病,“百万重金求
名医”是否为炒作。
求医者为国际知名专家
记者搜索“胡志成”的名字,发现其介绍为“世界汽车尾气治理领域领军人物”。
在江苏省委组织部的官网上,一份表格称“胡志成博士,环境催化领域的高级科学家、
领导者、管理者,共发表文章31篇,拥有专利9...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636
38
《星际迷航》里的一艘星际飞船利用牵引光束拖拽一艘更小的飞船。科学家已经公开一
种与这部科幻巨制类似的牵引光束原型机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已经成功研制出可用于医学检测的牵引光束。研究人员表
示,尽管光处理技术自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存在,但这是首次利用光束把物体引向光
源,只不做这是在微观水平上实现的。
《星际迷航》和其他影片中显示,牵引光束是一种利用光束牵引飞船和其他大型物
体的方法。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和捷克斯洛伐克科学仪器研究所(ISI)的科研组表示,
他们制成的激光已经能让漂在水里的小球体移动。改变光的偏振方式,可以改变球体移
动的方向。他们还发现,在特定大小时,这些球体在移动期间会自动整整齐齐地排成一
行,在光的影响下跳跃前进。这种技术有望促使更加有效的医疗检测方法诞生,例如血
样检查。通常情况下,当物质和光接触时,固体物质会被光束推开,并被光子流带走。
约翰尼斯-开普勒在观察远离太阳的彗尾时,首次确定这种辐射力。近几年研究人
员已经意识到,虽然大部分光学领域都是这种情况,但是在这种力发生逆转时,也存在
一个参数空间。由圣安德鲁斯大学医学院的托马斯-西斯马博士和科学仪器研究所...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636
39
能替换损坏的细胞组织
制作人类胚胎干细胞所采用的克隆技术与1996年在英国出生的全球首只克隆羊“多
利”的制作技术相似。“体细胞克隆技术”是一种将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已去除细
胞核的卵细胞中去的重要技术,利用这种技术,科学家们能获得与供体细胞遗传相匹配
的胚胎。
美国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教授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介绍,研究人员将122个由年
轻健康女性捐献的卵细胞去除细胞核,然后植入他人皮肤细胞的细胞核,用电流刺激这
些卵细胞发育成胚胎细胞。五六天后,其中21个卵细胞发育到了被称为“囊胚”的阶段
,再培养后,其中6个成为了胚胎干细胞。促使这些胚胎干细胞分化成心肌后,研究小
组还确认了脉动。
在研究中产生的人类胚胎干细胞与受精胚胎很相似,而且没有出现任何染色体异常
,这表明这种细胞具有正常的基因活性,能分化发育为更多特异性细胞类型,用于替换
受损组织。
长年致力于灵长类动物基因研究的美籍维吾尔裔研究员米塔利波夫表示,“我们的
这项发现为组织和器官功能失调或受损的患者,提供了干细胞新来源。这种干细胞可以
更新和替换已经损坏了的细胞和组织,将为上百万的患者减缓病情。”
引发关于克隆人的担忧
在...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636
40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7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
学家詹姆斯·罗思曼、兰迪·谢克曼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祖德霍夫,以表彰他们发
现细胞的囊泡运输调控机制。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这三位科学家的研
究成果解答了细胞如何组织其内部最重要的运输系统之一——囊泡传输系统的奥秘。
关于细胞功能的研究已三获诺奖
1974年,比利时的克劳德和克里斯汀,美国的乔治。帕拉德,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
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1999年,美国的布洛伯尔,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物质控制其运送到细胞内的特
定位置,获得诺贝尔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趣闻
伉俪情深:科里夫妇:获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父子同荣:奥伊勒父子:分别荣获1929年和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阴差阳错: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位科学家,一位是加拿大的巴丁
,一位是苏格兰的迈克劳德。颁奖后不久,科学家们提出了异议,因为迈克劳德虽然是
相关机构的负责人,但他根本没有参加胰岛素分离、糖尿病治疗的科学研究工作,而巴
丁的真正合作者贝斯却被诺贝尔奖排除在外。
好事多磨:190...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41
俄罗斯物理学家认为: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可以用来进行时间旅行。但是,这种功能只会发生在对撞机满负荷运行时。
据《现代快报》报道,如果说,早些时候时间旅行还被认为是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东西,今天,它已突然成为理论物理学家最宠爱的项目。加利福尼亚技术学院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曾在他的演讲中说道:“从前,时间旅行是作家的专属领域,严肃的科学家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但是现在,时代已经变了!在严肃的科学期刊,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理论物理学家撰写的对时间旅行的分析文章。”
今天,科学家正在设计各种各样的时间机器,最主要的一种就是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对撞机建成于2008年秋季,位于法国和瑞士交界处。科学家们试图用接近光速的速度让质子束相撞。正如所料,此设备可以提供有关粒子和能量在太空运行的新资料,以及大爆炸后宇宙的再生条件。
对撞机启动后,人们害怕形成可以吞噬地球的巨型黑洞。但是科学家们很快发表声明说,运行粒子对撞机可能造成的黑洞,要么小得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要么大得可以让人们穿越时空,成为时间旅行的工具。
这个耸人听闻的观点是由两位斯捷克洛夫物理和数学研究所的博士提出的;一位叫伊丽·阿雷菲耶娃,另一位
m****s
发帖数: 18160
42
复旦大学长江特聘教授陈良尧日前披露,写推荐信往课题组里“塞人”、跑项目拉关系等科技界的“潜规则”随处可见。有学者称,专家评审组已沦为“分钱组”。(10月8日《中国青年报》)
陈教授的揭露,恰逢诺贝尔奖颁发。在一个学术场已经成为名利场,做学问的人眼里只有金钱的国家,在一个四十个教授争一个处长、大学教授造假、院士候选人雇凶杀人的国家,要是真获得了诺贝尔奖,恐怕也是很令人不安的事情。
据说,我们已经论文数量世界第一、学术成果世界第一、博士数量世界第一,但如果用力挤一下,恐怕挤出来的水分也会世界第一。博导与博士间已经退化为不平等的、剥削感强烈的雇佣关系。这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那句话:“多年的媳妇,一旦受尽屈辱熬成婆后,是否会变本加厉数倍于其婆婆?”这样的学术环境“生产”出来的博士成为专家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对比刚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俄罗斯裔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师徒,人家以游戏的心态进行工作科研就获得了诺奖,不禁让人慨叹:同样是科学家,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对此,俄罗斯从总统到民众也在反思,为什么这样的人才会流失到外国。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已故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43
艺术家笔下,两颗恒逐渐熔合成一颗「吸血鬼恒星」时的画面。
美国航太总署发表,用绿色圆圈圈出的、可能就是位于银河系核球的吸血鬼恒星。(图/翻摄自网络)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导,科学家最近第一次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心发现“吸血鬼”恒星,它们从邻近恒星吸取能量。
台湾今日新闻网报道,科学家曾在银河的其他部分发现这种名叫“蓝色离散星”(blue stragglers)的“吸血鬼”恒星,它们的年龄显然生长得比其他恒星缓慢。它们明显更热、更年轻和更蓝。天文学家认为,这种“蓝色离散星”之所以会如此年轻,是因为它们窃取了其他恒星的氢燃料,或许是透通过碰撞,吞噬了附近的恒星。
这种行为有如“吸血鬼”的恒星经常出现在密集的恒星簇群里,这里的恒星从其他恒星获取能量的机会更多。现在科学家已经在银河系中心被气体笼罩、恒星密集的银河核球(Galactic bulge,银河系盘面中央的隆起区域)里也发现“蓝色离散星”!
美国印地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天文学家威尔?克拉克森说:“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猜测银河核球存在着蓝色离散星,但是没人知道那里有多少这种恒星。最终,我们的研究将会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44
“星际列车”发射运行示意图
据《齐鲁晚报》报道,近日曾参与制造磁悬浮列车的科学家提议,建造载人“太空火车”实现地球与近地轨道的连接,该提议预计花费20年完成。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3月12日报道,这种列车名为“星际列车”,它的发射系统高为19公里,长为110公里,列车时速可达3.2万公里。它利用磁悬浮技术悬浮在空中,由超导电缆产生的动力来驱动,几秒钟内就能将列车通过密闭的导管发射到近地太空轨道上,科学家表示这个项目预计花费数百亿美元。
“星际列车”以现存的磁力悬浮火车技术和基本物理学为基础,预计建造货舱和载人客舱两种,运送货物的太空舱预计花费200亿美元,在10年内完成,建成后每次可运送30万吨有效负荷,每公斤有效负荷的价格低于40美元。而载人太空舱将花费600亿美元,20年内建完,建成后每年可运送400万人到太空参观旅行。
记者从“星际列车”项目组获得的一份文件显示,地球上有五处理想的建造货运发射系统的地点,分别位于美国、俄罗斯、中国和格陵兰。其中,中国的发射点选在四川的贡嘎山区。
相关报道
美设计真空管道磁悬浮星际列车:时速3200公里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45
4月9日电 综合报道,一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拓德?威斯纳于上世纪40年代在伦敦开设人工受孕诊所,该诊所号称使用一些高智商朋友捐献的精子,但实际上约有600多人是威斯纳的“捐精后代”。
威斯纳在开办诊所20多年来,协助不育妇女诞下1500多个婴儿,他本人则在1972年逝世。事隔数十年后,研究人员对这些婴儿作基因测试,发现多达600人都是威斯纳捐精所生,他成为史上最多子的父亲。
威斯纳诊所自开业之初已备受争议,其妻曾多次强调,会限制男子捐精次数。但科学家大卫?戈兰茨研究发现,威斯纳在1940年代至1960年代中期曾定期捐精。戈兰茨说:“保守估计,威斯纳每年捐精20次。用标准值估算成功受孕案例,不排除双生儿和流产,估计其亲生孩子应介乎300至600人。”
一名“捐精后代”手持父亲贝拓德?威斯纳的照片
凤凰卫视4月9日《凤凰早班车》节目播出“英国科学家滥捐精‘诞’下600名子女”,以下为文字实录:
杨娟:一名英国的科学家和他的妻子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成立了一家生育诊所,而且开创先河的进行了捐精计划,帮助很多女子完成做妈妈的愿望,是成功诞下了1500名婴儿,但是现在发现其中有600名婴儿都是来自于...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46
92岁的英国环境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在50年前提出备受争议的“盖亚理论”,认为气候变化将对地球产生灾难性影响。现在,洛夫洛克推翻了自己的理论,承认此前的预测是在“杞人忧天”。但他同时也强调气候变化仍在发生,只是没有他此前认为的那么快速,所产生的影响也没有他预测的那么可怕。
上世纪60年代,洛夫洛克在就职于美国宇航局期间提出了所谓的“盖亚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地球上的所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单一的自调节系统。这个“活系统”自动控制全球温度、大气中的氧量、海洋盐度以及其他因素。洛夫洛克曾指出,如果按照当前的现状发展下去,人类文明将无法长久存在。在这个世纪结束前,将有数十亿人从地球上消失,只剩下少数人生活在气候仍可以忍受的北极地区。
根据洛夫洛克此前的预测,2040年的伦敦将因为海平面上升面临巨大威胁。
洛夫洛克的第一部著作《消失的盖亚》封面,1979年出版。
洛夫洛克的第二部著作《盖亚的复仇》封面,2009年出版。
澳大利亚科学家蒂姆?弗兰纳里。洛夫洛克表示弗兰纳也像他一样夸大了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美国前总统阿尔?戈尔。洛夫洛克表示戈尔犯下了和他一样的错误,夸大气...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47
植入这些细胞后,科学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在照片中,人体细胞显示绿色。
研究人员发现,老鼠被植入人体细胞后,在一系列测试中变现更为出色。
相比老鼠来说,人体星形胶质细胞个体调整数千个突触活性的几率更大。
北京时间3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把人脑细胞植入老鼠体内可使这些动物更快学习新事物。科学家表示,他们把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胶质细胞植入动物体内,发现这些人体细胞影响动物大脑的通讯能力。他们说,这一发现可能对了解人脑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研究人员认为,星形胶质细胞的进化可能是众多造成人类发展中更高认知功能和使人类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关键事件的其中之一。这项新研究的负责人、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神经专家史蒂文-高曼表示:“我们认为,我们的研究最早证明了人体胶质细胞具有独特功能优势。”
这些发现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直到最近才被认为是“管家”细胞。该发现还可能表明胶质细胞在疾病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高曼说:“这一重要发现还向我们提供一个有助于研究大量在形成过程中胶质细胞扮演角色的疾病的全新模型。”相比其他物种,人脑中的星形胶质细胞更多、更大和更具多样性。
在人体内,星形胶质...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48
网友@ Rzhang不ok:挪威科学家说,丈夫多干家务活容易离婚。为了家庭和睦,我只能忍痛放弃做家务了。
网友@ 顾小月-:老公中午竟然@我说,丈夫多做家务易导致离婚,还说是科学家研究的。这个丧心病狂的科学家一定是个男人。
记者微访(李芳)英国《每日电讯报》一篇报道最近在微博上被3万多名网友疯转,报道称,挪威研究人员近日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年轻夫妻都协议分工干家务,但是这类夫妻比妻子将家务全包的夫妻离婚率高出约50%。
该微博也引发武汉网友热议,丈夫干家务活多少真与离婚有关系?很多武汉男人暗爽,并@老婆说,要尊重科学。
女人们生气了:这肯定是某个不爱干家务的男人造谣。这一招,够阴险,够狠,够损!还有网友调侃:研究员如此暗算女人,他妈妈知道吗?
调查印证
男人全支持女人全反对
记者昨在同城QQ群里发了个小调查,是道简单的选择题:
科学研究称丈夫干家务越多离婚率越高?
A纯属瞎扯B有道理C不好说
QQ群里40人参与了调查,有意思的是23个女人选的全部是A,17个男人全选B,无一人选C。
男人力挺
干家务活越多越易离婚
网友“疾徐如风”唐先生家住武泰闸,36岁,是名技工。他自称是个勤快的男...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49
姜宝玉展示鸟类骨骼和羽毛化石 现代快报记者 马晶晶 摄
热河古生物群中的鸟类化石 姜宝玉 供图
探秘中国古生物“庞贝城” 南大科学家
发现恐龙死亡之谜
春节刚过,南京大学副教授姜宝玉等中美科学家团队,便公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新发现。他们在东北地区热河生物群动物化石遗址中,发现保存完好的恐龙、哺乳动物和鸟类化石:这些古生物的遗骸,都有被烧焦过的痕迹—这跟庞贝城所见的人类遗骸很相似,发现地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古生物的“庞贝城”。
在2月5日《自然·通讯》发表的文章中,科学家们说,热河生物群保存上亿年不腐化是得益于火山碎屑密度流,它们造成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死亡。
惊人发现:恐龙被火山灰包裹
热河生物群分布于冀北-辽西-内蒙古东南部地区,“这里的的化石保存通常非常完整、精美。鸟类和恐龙类化石保存了完整的羽毛和皮肤印痕等软体组织,一些恐龙化石甚至还保存了食物残留物。”昨天,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姜宝玉说。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该处发现鸟类化石,在全世界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之后就不断有新的发现:世界上第一个带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还有飞翔的爬行动物,翼龙等等……
这...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50
日本年轻科学家小保方晴子上月底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新型万能细胞」研究论文,引起哄动,但该论文日前被揭涉嫌重复使用了一张相片,《自然》杂志与小保方所属的理化学研究所已展开调查。理化学研究所称,相信小保方的研究结果不受影响,不过,有不少科学家称未能重复该实验。
小保方的团队上月发表论文,称使用老鼠成功培育出可生成各种器官和组织的新型「万能细胞」,被视为干世胞研究重大突破。研究人员将老鼠的细胞浸入弱酸性溶液中加以刺激,然后移植到老鼠体内,生成神经、肌肉和肠等各种细胞,甚至还可以发育成胎盘。研究结果若能应用到人类身上,将能令人类在安全及不引起道德争议下制作干细胞,有助医疗突破。
被指重复用老鼠胎盘照
由于小保方制作万能细胞的过程简单快捷,甫推出便引起关注,但论文提供的图像却惹疑问。论文附有的老鼠胎盘照片据称是团队利用万能细胞培育的,但网上科学家论坛有人指出,论文重复使用了同一幅胎盘图像,分别称是不同实验的结果。
调查专家信结论仍成立
位于神户的理化学研究所昨称,因应一名校外专家提出问题,上周四已展开调查,但拒绝披露指控细节。研究所发言人称,由校内及校外专家组成的小组正调查事件,并已向小保方...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