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知彼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G****t
发帖数: 1799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手搖鈴 一手摸奶
1。男子是不是真的仁波切,還有待查證。就算是真的,就可以依据此人的过失否定整
个藏传了?
2。汉传大藏经,日本大藏经找过了就可以下结论,藏传的查过么?
3。《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摘录:
a.
尔时尊者阿难。在大会中前白佛言。世尊。舍卫大城有一菩萨名光聚王。我于一时入城
乞食。于其城中不见彼菩萨。是时光聚王菩萨别在一聚落中。与一女人同坐一处说非法
语。我往见已彼不覆藏。而复别说彼梵行法。世尊。我佛如来。是一切众生大师。无所
不知。无所不见。无不解了。我见是相其事云何。愿佛开示。尊者阿难发是言时。而此
佛会地大震动。
尔时光聚王菩萨。现身虚空高一多罗树。即于空中问阿难言。尊者阿难。于汝意云
何。犯非法者。岂能如是住虚空耶。是时尊者阿难。对如来前向空问言。光聚王菩萨如
我向者所见事相。云何菩萨有此非法耶。尊者阿难作是言时。世尊即为垂足按地。是时
他方世界有佛世尊。现虚空中发是声言。菩萨已离非法。我知是事我证是事。彼佛言已
隐空不现。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不应于住大乘者菩萨正士生过失想。阿难。譬如声闻乘中初
二果人求无漏道不以为难。具善巧方便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求一切智不以为难。何以
故。菩...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
发信人: fivestone (fivestone), 信区: Wisdom
标 题: 五受蕴是利刃(焰摩迦的故事续)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31 01:24:31 2014, 美东)
话说焰摩迦得法眼净后,舍利弗又对焰摩迦说了一个故事。舍利弗说,我说这个故事作
为一个比喻,有智慧的人听了这个比喻以后,就会了解到背后的含义,进而有机会获得
解脱。
故事是这样的。过去,有一个家族里的长者,是大富之家,有用不完的钱财。为了要保
护好这些钱财,他就广发告示,想要招一些仆从来帮忙看家护院。这时,他的一个仇家
恶人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心生一计。这个恶人就假装对这个长者非常友好的样子,
前来应聘仆从。果然,他顺利地被长者选中了,成为家里的仆从之一。这个恶人于是就
常常伺候在长者的身边,表现的尽心尽责,晚上很晚才睡觉,第二天又很早地起床,说
话非常谦卑,做事非常谨慎、恭敬。长者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
孩子一样看待,对他没有丝毫的戒备与怀疑。这时,这个恶人看到机会来了,于是偷偷
准备好了一把锋利的匕首,藏在身边。一日,乘着长者不注意的时候,迅猛地将利刃刺...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
此主张违背《瑜伽师地论》,不知有何根据。
《瑜伽师地论》主张,心脏冷时识才离身,但是分两阶段∶麁想现行时(还有意
识),助念还有用,身体会有痛感。细想现行时,是无记心,助念听不到,身体也不会
痛。依八识说,就是六识不起,只有阿陀那识还没离身的阶段。
助念对死者只有在有意识阶段还可能有用,心脏冷了以后是绝对没用的。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云何善心死。犹如有一将命终时。自忆先时所习善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由此因缘。
尔时信等善法现行于心。乃至麁想现行。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唯住无记心。所
以者何。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彼忆念。
云何不善心死。犹如有一命将欲终。自忆先时串习恶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彼于
尔时贪瞠等俱诸不善法现行于心。乃至麁细等想现行。如前善说。又善心死时安
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
。又善心死者见不乱色相。不善心死者见乱色相。
云何无记心死。谓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将命终时自不能忆。无他令忆。尔时非善
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乐死亦非苦恼死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然忆先所...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4
萧平实邪见信徒们开口就错,在于无知的情况下祸乱佛陀正法律也就罢了,在别人
为了拨乱反正已经依法依律地指出其错解佛陀经律的情况下,不仅不觉羞耻,不思忏悔
,反而变本加厉地继续贩卖自己的无知来诽谤他人,实乃无知者无畏,无耻之尤。此链
接内即可见萧平实邪见信徒们的种种无耻丑态:
http://www.wujindeng.net/ShowPost.asp?ThreadID=1327
“若人有信心恒生惭愧好学戒律者。佛法得久住。是故人欲得佛法久住。先学毗尼
藏。”(《律》)佛陀圣戒乃佛陀正法律存在的标志,自然也就成了魔子魔孙首先要大
力加以破坏的,因此也就逐渐地产生了出家人不得为在家讲比丘戒,在家人不得看出家
戒之类的谬论产生,并被以讹传讹地混入经律之中,以至于“如牧牛女多加水乳。诸恶
比丘亦复如是。杂以世语错定是经。令多众生不得正说正写正取尊重赞叹供养恭敬。”
“如彼牧牛贫穷女人展转卖乳。乃至成糜而无乳味。”(《大般涅槃经》)
在佛经中,佛陀多次为在家人如阿阇世王、外道迦叶等详细讲解比丘戒,比如《长
阿含经·佛说寂志果经》《长阿含经·沙门果经》(详细讲解比丘戒经文实在太长,从
略)等,特别是在...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5
来自主题: _Mao_and_Deng版 - 史记-毛泽东本纪
《史记•毛泽东本纪》
此文来源于网络,未知作者。仿古代本纪的传统笔法所写。
湘潭公,光绪十八年生韶山下。初,舜南巡至此,奏韶乐,遂名此山曰韶。韶乐者,能
令孔丘乐而不食肉者也,湘潭公感其事,后有诗云:“六亿神州尽尧舜”。
湘潭公诞前,有兄姊,皆夭,至其身,始长成。其身长八尺,掌大如簸箕,面如弥勒,
龙行虎步,所谓南人北像,男人妇像,贵矣。
其父,太公者,善经营,家有薄田,复有米铺。某夕,太公自湘潭城反,经山中,猛虎
至,太公闭目佯死,竟得以脱。
湘潭公素喜读书,不好经营。乡里贫,少灯油,至晚皆熄灯,于暗处燃灯开卷,屡遭太
公斥,然好学而不改。故太公素不喜。太夫人文氏,贤惠柔慈,知此子有大志,多婉曲
全之。
湘潭公入城市,见世界寰宇图,乃惊环球之大,遂有天下志。初,读书多不成,世人不
之奇,考警校,税校,多废之,不精数理,考美术,画一直线,线上半圆,曰:平地日
出。太公斥曰:竖子读书不成,何以面我。
然湘一师教授惊其才,曰:此国之大器也。乃授以韩昌黎书,劝其多阅,后将有成。
湘潭公在一师,以天下自许,其用意多在秦汉唐宋间,不屑世事,尝擅组社团,自名二
十八画生,纵论天下事。从... 阅读全帖
P**C
发帖数: 4333
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平南海策
臣闻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当失
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
于僭。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平之之
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
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时使薄敛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
,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
,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
心同,是即与天意同。
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矣。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
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
弊。
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攻虚击弱之法
,不必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南人懦怯,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
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可乘虚而取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
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7
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
次叙蕴我、处我、界我,及其生起次第,广令佛门四众可以依之实地观行而断我见
。若此界众生能断我见之人数极众者,则此界将可渐转清净,由众生之净业因缘故,可
以渐渐成就人间净土也。若佛门弟子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
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
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著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
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
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间净
土也!人间净土之成就,在于心净则土净,而非泥土大地之清净故;心方是真实之土故
,众生心净则国土亦将随之渐渐清净,净业使然故。如是方是真实人间净土之建设者。
甲、五蕴我
五蕴我者,谓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蕴者何义?谓众集义、积聚义。
色蕴者,谓人类色身由四大物质所造成,经由父精母血而成就,经由四大所成之食
物而长养,是故新陈代谢、念念变异、生住异灭,由生而长,由长而变异、而老,由老
而死;有生则必有灭,是由物质...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我与无我(四)
现在可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了,什么是大多数人所想到的“我”呢?这个“我”是在
我们大脑意识中的一个概念,就像我们苹果、树、地球等在大脑中的概念一样,是有多
种特征信息组合而成的一个集合体。“我”的这个集合体是由许许多多随时变动的、有
弹性的、模糊的碎片组合而成,这些碎片是被我们的记忆与生活粘着在一起的,如果追
根到底,它在物质的层面以及信息的层面上都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可得。而实际存
在于我们这个宇宙中的,只是一种由基本物质与信息所形成的无常法流。生命的过程就
如同氧原子与氢原子结合成水分子一样。我们所感受到的“我”的存在,只不过是物质
与信息在不断地变化与构架当中,所产生的一种虚幻的概念。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物质与
信息的永不停息的造作与轮回。
在物质与信息的层面永远都找不到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的实有可得,这就是无我。梵
语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anattan。其中,attan是灵魂,自己的意思,an是
无的意思。又作非身、非我。巴利语原文“n’etam mama, n’eso’ham asmi, na me
so atta”是说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的...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我与无我(四)
现在可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了,什么是大多数人所想到的“我”呢?这个“我”是在
我们大脑意识中的一个概念,就像我们苹果、树、地球等在大脑中的概念一样,是有多
种特征信息组合而成的一个集合体。“我”的这个集合体是由许许多多随时变动的、有
弹性的、模糊的碎片组合而成,这些碎片是被我们的记忆与生活粘着在一起的,如果追
根到底,它在物质的层面以及信息的层面上都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可得。而实际存
在于我们这个宇宙中的,只是一种由基本物质与信息所形成的无常法流。生命的过程就
如同氧原子与氢原子结合成水分子一样。我们所感受到的“我”的存在,只不过是物质
与信息在不断地变化与构架当中,所产生的一种虚幻的概念。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物质与
信息的永不停息的造作与轮回。
在物质与信息的层面永远都找不到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的实有可得,这就是无我。梵
语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anattan。其中,attan是灵魂,自己的意思,an是
无的意思。又作非身、非我。巴利语原文“n’etam mama, n’eso’ham asmi, na me
so atta”是说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与成佛(─)
缘起
末法时世“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凡夫外道不知三涂苦果之可怖,竟争相妄称已成
佛道,尽皆以佛法名相包装著外道法来笼罩众生,有心学佛的人,往往因为缺乏佛法的
正确知见而不具择法觉分,遂为各种表相所蛊惑,或被名师的邪说所诳骗,有人因而损
财失身、家庭破碎,乃至更多人随顺邪师造下谤佛、谤法、谤僧、大妄语等等重大恶业
犹不自知,实在令人悲愍。“佛教与成佛”系列文章的推出,就是要为大众概略解说佛
陀教法的整体内容:包括成佛应有的殊胜不可思议功德——函盖菩萨道五十二位阶一切
修证内涵的具足圆满,也包括三界六道的介绍、因缘果报的道理、人天乘次法等等,期
盼能为大众普遍建立起佛法的基本正确知见,而能以此检验一切人说法之正讹,则不惟
自己能不再被邪说所误导,乃至能救护家人亲友免于邪师的荼毒,成为有智慧的学佛人。
第一篇——总说
自古以来“学佛”这件事总是不断地流传著,当世间有战乱、饥荒、疾疫等等天灾
人祸的时代,“学佛”大约就只有极少数生活资财无缺者能参与;若是在富裕升平的世
代,则“学佛”就会更为普遍,而且人数也会更多。这个现象就显示了:想要“学佛”
是必须有相应的福报才行!只是,这些自称...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7190
11
/選自【諸子】/莊子集釋/附錄一/莊子天下篇述義序言之二
- 3 -
莊子學說,似受印度哲學之影響頗深;其天下篇曰:「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
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
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
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
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郭象於「謂之聖人」下
出注云:「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異」.又於「謂之君子」下出注云:「此四名之
粗跡,而賢人君子之所服膺也」.又於「皆有以養民之理也」下出注曰:「民理既然,
故聖賢不逆」.余謂「不離於宗」至於「民之理也」通是一人.大區則三:「天人」一
也,「神人」「至人」二也,「聖人」「君子」「民」三也.小區則六,具如本文.如
次言之,初大區三者,佛地經卷七云:「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別轉」.論云:「雖諸如
來所依清淨法界體性無有差別,而有三身種種相異轉變不同,故名差別」.成唯識論十
之三云:「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
- 4 -
淨法界,受...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071
12
对政治影响最大的是政治家,以及他们的理论,著名的有我国古代的孔子、韩非子、希
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凯尔逊、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孙中山、戴维·伊斯顿
、马克思、列宁、恩格斯。
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着
政党或国家的两道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
对我影响深的是儒学的主要典籍《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
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
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
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
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3
作者:AMOH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222707/answer/420315429
来源:知乎
大乘心經是假佛教經典
佛入滅後佛教中有些叛徒信仰和原來佛教教義不合,
不過那些佛教的叛徒不反省自己錯誤反而發明「大乘」經典
自誇自己的錯誤信仰是高級「大乘」,
抹黑佛說的佛法是低級「小乘」、假的「非實化城」,
瞎掰佛用低級「小乘」、假的「非實化城」詐騙「怯弱下劣」的佛弟子,
稍微有點理智就知道真正的佛不會抹黑佛自己說過的佛法是低級「小乘」、假的「非實
化城」。
說穿了「大乘」經典就是打著佛教招牌反佛教的假佛法,
很多附佛外道都學會了「大乘」經典的詐騙手法,
那些附佛外道會說他們學的是比較高級的佛法,佛教學的是比較低級的佛法。
「大乘」「妙法蓮華經」就是典型「打著佛教招牌反佛教」的「假佛經」。
http://tripitaka.cbeta.org/T09n0262_001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14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佛学问答类编(通问第一之一) (zt)
问:若是居士家况关系未皈依佛门,照佛戒律修持,未知和皈依功德一样否?(李清水)
答:皈依与修持,不必混为一谈。但既信奉佛,自当皈依,方合事理。惟修持不皈依,
虽有功德,但以无师承,而信奉亦欠诚敬,功德自少。设皈依者,而不修持,或懈怠不
进,亦无多大功德也。
问:昔闻‘三世因果’丝毫不少,则是说或数世而后受报,或数劫而后受报,敢问此世
间有无永远安宁,和平之可能?待弥勒尊者降生时,此间有无受恶报众生?战争、命案
有无发生可能?若无何故?(莫我虚)
答:此问题浅说不圆,深说难解,兹取折中之说。永远安宁,惟佛净土。此界名曰娑婆
,乃恶心众生其业所现者,原则无常,必经成住坏空阶段。世界尚不能永常,安宁焉有
永远之理。纵至弥勒降生,不过较末法现象少佳耳。五逆十恶,仍旧发生,成住坏空,
依然流转,如果天下太平,弥勒何苦来此。
问:闻已圆寂的章嘉大师是禅宗大德,而敝人是拜章嘉大师的(集体拜师),若依敝人
个性言,自觉宜修禅宗,若依环境言,则宜修净土宗,不知我应该何者为妥?(张维明)
答:章嘉大师实是密宗。应知皈依者,系皈依僧团也。此僧团中诸法皆备,若论修法,
则须视个人之根器,契合为佳。居士既以环境...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15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佛学问答类编(通问第一之一) (zt)
问:若是居士家况关系未皈依佛门,照佛戒律修持,未知和皈依功德一样否?(李清水)
答:皈依与修持,不必混为一谈。但既信奉佛,自当皈依,方合事理。惟修持不皈依,
虽有功德,但以无师承,而信奉亦欠诚敬,功德自少。设皈依者,而不修持,或懈怠不
进,亦无多大功德也。
问:昔闻‘三世因果’丝毫不少,则是说或数世而后受报,或数劫而后受报,敢问此世
间有无永远安宁,和平之可能?待弥勒尊者降生时,此间有无受恶报众生?战争、命案
有无发生可能?若无何故?(莫我虚)
答:此问题浅说不圆,深说难解,兹取折中之说。永远安宁,惟佛净土。此界名曰娑婆
,乃恶心众生其业所现者,原则无常,必经成住坏空阶段。世界尚不能永常,安宁焉有
永远之理。纵至弥勒降生,不过较末法现象少佳耳。五逆十恶,仍旧发生,成住坏空,
依然流转,如果天下太平,弥勒何苦来此。
问:闻已圆寂的章嘉大师是禅宗大德,而敝人是拜章嘉大师的(集体拜师),若依敝人
个性言,自觉宜修禅宗,若依环境言,则宜修净土宗,不知我应该何者为妥?(张维明)
答:章嘉大师实是密宗。应知皈依者,系皈依僧团也。此僧团中诸法皆备,若论修法,
则须视个人之根器,契合为佳。居士既以环境...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4351
1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钱穆的国史大纲
(学历史与爱国的关系)
======================
且人类常情,必先“认识”乃生“情感”。人最亲者父母,其次兄弟、夫妇乃至朋友。
凡其所爱,必其所知。人惟为其所爱而奋斗牺牲。人亦惟爱其所崇重,人亦惟崇重其所
认识与了知。求人之敬事上帝,必先使知有上帝之存在,不啻当面体焉,又必使熟知上
帝之所以为上帝者,而后其敬事上帝之心油然而生。人之于国家民族亦然。惟人事上帝
本乎信仰,爱国家民族则由乎知识,此其异耳。人之父母,不必为世界最伟大之人物;
人之所爱,不必为世界最美之典型,而无害其为父母,为所爱者。惟知之深,故爱之切
。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 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
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 民族真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
。今国人方蔑弃其本国已往之历史,以为无足重视;既已对其民族已往文化,懵无所知
,而犹空乎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彼仅知彼之身家
地位有所赖于是,彼岂复于其国家有逾此以往之深爱乎!
(论革新派之治史, 其特点:急于事功,借历史为其现实服务;彼之把握全史,特把握
其胸中所臆测之全史...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孙子兵法的战略原则
中国企业文化咨询网
来源:互联网 2008-11-22 17:31:41
孙子兵法绵延二千余年,长盛不衰,在于其深刻的战略思想,恒久的哲学思维。外在的
物质世界在变,而人性未变,竞争的普遍规律未变,孙武子基于对人性和竞争规律的深
刻洞察,著就兵法十三篇。十三篇浑然一体,形成一套竞争致胜的完整体系,对这一体
系的认识和运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改变,有所不同,而其基本原则历久弥新。
孙子兵法内容丰富,根据自己体会,构建一组战略原则,有:
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知彼知己,是制定和实施一切战略战术的前提和基础。
孙子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
战必贻。(《谋攻篇》)
又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地形篇》)
又曰: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
又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地形篇》)
竞争以“知”为先,人民领袖毛泽东用了一句通俗的语言表达:“没有调查,就没
有发言权”。概而言之,“己”指主观因素,“彼”指客观环境,“彼”和“己”概指
一切影响胜利的因素,搜集分析所有影响胜利的主要...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8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探索信仰与理性的界限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探索信仰与理性的界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1 01:06:08 2013, 美东)
Probing the Boundaries of Faith and Reason
作者:马丁·维荷文博士
Dr. Martin J. Verhoeven
东西方宗教研究,第1期,2001年6月,77-97页
Religion East and West, Issue 1, June 2001, pp. 77-97
作者马丁维荷文博士:历史博士,美国法界佛教大学
摘要
西方对东方宗教,特别是佛教之热忱出现的历史时机恰逢现代科学的崛起,以及由此而
来的对于西方正统宗教的质疑。简单来说:现代科学引发了一场深层的精神危机,不幸
地导致了信仰和理性的分裂——这种分裂亟待调和。而此时佛教被视为另一个“可寻求
的圣坛”,能够在物质与精神这两个相互分离的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上个世
纪佛教在西方的开始兴盛...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9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探索信仰与理性的界限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探索信仰与理性的界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1 01:06:08 2013, 美东)
Probing the Boundaries of Faith and Reason
作者:马丁·维荷文博士
Dr. Martin J. Verhoeven
东西方宗教研究,第1期,2001年6月,77-97页
Religion East and West, Issue 1, June 2001, pp. 77-97
作者马丁维荷文博士:历史博士,美国法界佛教大学
摘要
西方对东方宗教,特别是佛教之热忱出现的历史时机恰逢现代科学的崛起,以及由此而
来的对于西方正统宗教的质疑。简单来说:现代科学引发了一场深层的精神危机,不幸
地导致了信仰和理性的分裂——这种分裂亟待调和。而此时佛教被视为另一个“可寻求
的圣坛”,能够在物质与精神这两个相互分离的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上个世
纪佛教在西方的开始兴盛...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0
来自主题: Midlife版 - 探索信仰与理性的界限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探索信仰与理性的界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1 01:06:08 2013, 美东)
Probing the Boundaries of Faith and Reason
作者:马丁·维荷文博士
Dr. Martin J. Verhoeven
东西方宗教研究,第1期,2001年6月,77-97页
Religion East and West, Issue 1, June 2001, pp. 77-97
作者马丁维荷文博士:历史博士,美国法界佛教大学
摘要
西方对东方宗教,特别是佛教之热忱出现的历史时机恰逢现代科学的崛起,以及由此而
来的对于西方正统宗教的质疑。简单来说:现代科学引发了一场深层的精神危机,不幸
地导致了信仰和理性的分裂——这种分裂亟待调和。而此时佛教被视为另一个“可寻求
的圣坛”,能够在物质与精神这两个相互分离的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上个世
纪佛教在西方的开始兴盛...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探索信仰与理性的界限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探索信仰与理性的界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1 01:06:08 2013, 美东)
Probing the Boundaries of Faith and Reason
作者:马丁·维荷文博士
Dr. Martin J. Verhoeven
东西方宗教研究,第1期,2001年6月,77-97页
Religion East and West, Issue 1, June 2001, pp. 77-97
作者马丁维荷文博士:历史博士,美国法界佛教大学
摘要
西方对东方宗教,特别是佛教之热忱出现的历史时机恰逢现代科学的崛起,以及由此而
来的对于西方正统宗教的质疑。简单来说:现代科学引发了一场深层的精神危机,不幸
地导致了信仰和理性的分裂——这种分裂亟待调和。而此时佛教被视为另一个“可寻求
的圣坛”,能够在物质与精神这两个相互分离的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上个世
纪佛教在西方的开始兴盛...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见五蕴无常?
「不善清淨善清淨」:
復次、於諸行中,略有二種離增上慢,觀無我見。何等為二?一、不 善清淨,二
、善清淨。云何名為不善清淨?謂如有一遠離而住,依觀諸行無常性忍,由世間智,
於無我性發生勝解。因此勝解,於眼所識色,乃至意所識法,等隨觀察,我、我所相不
現行故, [P129] 說名為斷。又能制伏四外繫所攝貪、瞋、癡三種所有:謂貪欲身繫,
攝貪所有;瞋恚身繫,攝瞋 所有;餘二身繫,攝癡所有。當知此中極鄙穢義,是所有
義。離增上慢無我智者,如理作意共相 應故,定地攝故,當知此智,由二因緣不善清
淨:一者、即於此時,謂於趣入順決擇分善根位時 ,有麤我慢隨入微細現行作意間無
間轉。由是因緣,作如是念:我今於空能修、能證,空是我有 ;由是空故,計我為勝
。如空,無相及無所有,當知亦爾。二者、能令彼法現行因緣,謂於諸欲 或薩迦耶有
染愛識。由於如是有染愛識,不遍了知增上力故,便為諸欲、薩迦耶愛之所漂溺。由
此意樂,於彼涅槃不能趣入,其心退還,如前已說。又由八相能遍了知,遍了知故,除
諸過患, 當知是名極善清淨,離增上慢無我真智。又於此中,已滅壞故,滅壞法故,
說名無常。諸業煩惱 所集成故,說名有為。由... 阅读全帖
O*****k
发帖数: 195
23
☆─────────────────────────────────────☆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于 (Sat Jan 7 16:36:50 2012, 美东) 提到:
本版居然有这么多居士.
一本全国不知道才印了几册的佛经,
居然这么多读书广博的人,读书都读到了这段.
LoL
前面的坑,其实再挖也超不过十年前金黄争论的范围了.
不如坐等佛经,共同研究下.
☆─────────────────────────────────────☆
yupek (yupek) 于 (Sat Jan 7 16:50:56 2012, 美东) 提到:
没读过那个佛经。不过搜一下不久有了吗:
http://www.fowg.cn/fxdg/HTML/fxdg_14186.html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
尊者言。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著味过患。王至心听。昔日有人。行在
旷路。逢大恶象。为象所逐。狂惧走突。无所依怙见一丘井。即寻树根。入井中藏。有
白黑鼠。牙啮树根。此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大毒龙。傍畏四蛇
。下畏毒龙。所攀之树。...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4
中国哲学中的心物问题
张岱年
心物问题,亦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在西方近代哲学
中,关于精神与物质的问题讨论较多。在中国先秦哲学中,对于心物问题已有所讨论。
到中国近古时代 (宋元明清时代),许多哲学家更对于心物问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论
。所以,应该承认,心物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心亦即主体,物亦即客体。但是主体客体的名称是古代所未用的。在古代哲学中,
与主体相当的名词是“己”,与客体相当的名词是“物”。《中庸》云:“诚者非自成
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己与物即主体与客体,亦称为内外,《中庸》又说:“合外
内之道也”。外即客体,内即主体。近几年来,有些论者认为,中国哲学专讲“天人合
一”,而忽视“主客”之别,其实并不符合事实。中国哲学确实强调“内外”的统一,
但也承认内外的区别。
在西方哲学中,哲学史家常将精神与物质的问题与思维与存在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来
讲,或将精神与物质的问题归并到思维与存在的问题。这是因为,西方哲学中所谓“理
念”或“观念”往往是与思维有密切联系的,所以哲学史家将关于“理念”的问题归结
为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知佛是等正觉者?
中部经二七、象迹喻小经
(Cf: 北传中阿含三0、象迹喻经)
佛说经由戒防护诸根、念、知、四禅、宿命智、有情生死(天眼)智、四谛智、漏尽智
,渐次知世尊是正等正等正觉,世尊说法是善说,僧团是善行道者。
世尊乃曰∶
「婆罗门!譬如捕象师往象林,于象林见延长广大之一大象迹,彼真善捕象师者不立即
作此结论『实是大象也。』何以故?婆罗门!于象林名矮小牡象有大足,然此实有可能为
彼等之足迹也。
彼更于象林追寻时见延长广大之象迹,又见高处有被大象剃折之痕迹,彼若真善捕象师
者,不立即作此结论『实是大牡象也。』何以故? 婆罗门!于象林名大突牙牝象有大足
,然此实有可能为彼等之迹也。
彼于象林追寻时见延长广大之象迹,又见高处有被象牙剃刮掀折之痕迹,彼若真善捕象
师者,不立即作此结论∶『实是大牡象也。』何以故?婆罗门!于象林名大长鼻牡象有大
足,此实有可能为彼等之迹也。
彼于象林追寻时见延长广大之象迹,又见高处有被象牙剃刮掀折,折枝痕迹。彼见牝象
于树下,或空旷处,漫步,或立,或坐,或卧,于是始达结论∶『实是大牡象者。』
婆罗门!如此,如来、应供、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
天人
G**W
发帖数: 1865
26
如来藏非一般人以为的本体, 佛陀于《四阿含》中明确宣说: 佛教是「非断非常」,
不是意识层面想像的本体,所以说:『恶慧不能知』:
如来藏和一般人以为的本体的许多体性根本不同,日本的松本史朗将其定义为「土著思
想」,就是古老民族会期待的大一统的观念。可是他并不明白佛教的如来藏是不跟任何
一个法和合的,不是一般人以为的「我」的延伸。如来藏祂是本有法,不变异法,不会
跟其他的一法在和合,不会增减,也就是说祂没有和合义。
祂没有作主义。然而我们以为的我,这本体的我,理论上的我,形而上的我,都能够作
主,但如来藏不作主。祂是各有情各自独立,祂和另外一个祂也不会和合,所以佛和佛
也不会合并,这和神我、梵我思想追求的「天人合一」、「梵我一体」不同。
「梵」和如来藏不同,因为如来藏不是大我,如来藏不是众生心,不是「梵」,
也不是清净,如来藏没有我性,也不会和您合而为一,如来藏出生这世界,但不是这世
界,如来藏也不会因为您觉受到祂而和您相应,因为如来藏没有见闻觉知,您以为祂怎
样,祂也不会理您,因为没有见闻觉知,怎么理您?您以为这世界大的大,小的大,合
一、不合一,都和他无关,如来藏不理会...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圆觉经 1. - 文殊师利菩萨
1: 如来清净因地法的修持
“善男子,成了佛的无上法王有个总持的法门叫作圆觉,即圆满的觉性,人人本具的真
心。它能流出一切清净佛性以及成佛的觉悟,它还能流出涅槃寂灭的智慧和由生死此岸
到涅槃彼岸的波罗蜜,并依此来教诲授受菩萨。一切如来发心修行的起点,无不依靠圆
满遍照的清净觉悟相,这样才能永远断除无明,从而成就佛果。
“什么是无明呢?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有种种违背正理的颠倒认识,如同迷
途的人一样,分不清东西南北;错误地认为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合成了自己的身
体,认为心识攀缘外部六尘有所思虑而生起的外尘影像为自心的相状。这如同有眼疾的
人看到空中有花,有两个月亮。善男子、空中实际上并没有花,只是迷惑者虚妄的执着
。因为虚妄执着的缘故,不但迷惑了本空无相的真如自性,还迷惑地以为有实在的花及
其生处,正因为错误地认为有实有,也就有了生死轮回,这就是无明。善男子,这个无
明没有实在体性。就如做梦的人一样,梦中的境界并非没有,等到梦醒的时候却空无一
物。又如空中的花消失在虚空中,不能说有一定的消失之处。为什么呢?因为它本来就
虚幻不实,没有生处。一切众生在原本没有生灭变化之中,迷惑...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28
索达吉堪布
问(15):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
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
圆满教法。可是在藏传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观般若见为最高正见。而按照汉传佛教来看
,般若的性空见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
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答: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一致公认,显宗中的最高正见为中观见,若以为汉传佛教的最
高正见为唯识宗的见解,只有藏传佛教才将中观见当成最高见解,这实在是不懂佛教教
义的表现。唯识宗的见地与中观正见孰高孰低的判断,并不以汉地、藏地的地域之分而
见分晓,判定二者谁最究竟的唯一依据只能是佛经经论。正是在教证、理证的推导下,
藏传佛教界才将中观见奉为显宗的最高正见。而藏地的中观传承皆禀自善解佛陀密意的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过的当在自己涅槃后完全通达佛法奥义并能
弘扬圣教的大菩萨。世尊曾亲口在《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
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 阅读全帖
J****0
发帖数: 2400
29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阿里布達年祭 44 破碎虛空篇
【阿里布達年祭】 44 破碎虛空篇
作者:弄玉
出版:河圖文化有限公司
出處:失落手打論壇
本集簡介:
領著兩個第六級修為和一個第七級修為摸去黑龍會的東海老巢偷東西,怎麼想
怎麼沒把握,既然這段路途不算短瘓瘌瘊瘍,匱匰厬厭搞個集體特訓應該不錯;被白起
操了幾千幾百年,沒有練成絕世高手箝箔箘箸,粽粻綿緂至少也是個特訓專家——嗯,
既不能打傷打殘又要逼出極限,辦個亂鬥脫衣特訓吧!

拉薩駐紮了黑龍會的新七大海將軍之一,聽說與此人交手無一生還僣僛僖僩,瘓瘌瘊瘍
這種鬼話我當然不會信,但這傢伙擺出的陣勢卻讓我很難招架!
第一話 掩耳盜鈴 偷奶惡賊
第二話 化明為暗 重啟旅程
第三話 實戰過招 循環漸進
第四話 正義一方 邪惡對抗
第五話 邪無第一 舉世皆黑
第六話 虛張聲勢 玉石俱焚
第七話 骨肉相連 三位一體
第八話 熱烈歡迎 衣錦榮歸
第一話 掩耳盜鈴 偷奶惡賊
「喂!方仔,一個人悶在那裡幹什麼呢?你重傷初癒,應該要多休息才對啊!」
「我正在想論文的題材,之前已經有些想法,趁現在做點整理。」
「哦,有趣,方青書大少的新論文,這個我也好奇,你寫什麼題目?軍...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0
杂阿含104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恶邪见,作如是言∶「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
时有众多比丘,闻彼所说,往诣其所,语焰摩迦比丘言∶「汝实作是说,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耶」?
答言∶「实尔,诸尊」!
时诸比丘语焰摩迦∶「勿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说,汝当尽舍此恶邪见」!
诸比丘说此语时,焰摩迦比丘犹执恶邪见,作如是言∶「诸尊!唯此真实,异则虚妄」
。如是三说。
时诸比丘不能调伏焰摩迦比丘,即便舍去。往诣尊者舍利弗所,语尊者舍利弗言∶「尊者当知!彼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恶邪见言∶我解知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
所有。我等闻彼所说已,故往问焰摩迦比丘∶汝实作如是知见耶?彼答我言∶诸尊!实尔,异则愚说。我即语言∶汝勿谤世尊!世尊不作此语,汝当舍此恶邪见。再三谏彼,
犹不舍恶邪见,是故我今诣尊者所,唯愿尊者当令焰摩迦比丘息恶邪见,怜愍彼故」。
舍利弗言∶「如是,我当令彼息恶邪见」。时众多比丘,闻舍利弗语,欢喜随喜而还本处。
尔时、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已出城,还精舍,举衣
G**W
发帖数: 1865
31
应成中观与佛经所说相左处
Drafted from W.S.C
『宗喀巴说︰
《《如是摄行论说:佛为广大胜解者说八识等令通达者,亦仅显示经有是说;非自宗许
离六识外、别有异体阿赖耶识。如圣派集密,说死有光明一切空心为死心,从彼逆起近
得心为生心,彼二非是阿赖耶识。释菩提心论虽说阿赖耶识之名,然义说意识为一切染
净法之根本。此于集智金刚疏中已广释讫。》》(《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
P387~388)』
上述与佛经所说相左处:
应成中观行者否定第七、 八两 识存在,主张【识唯有六】,因此宗喀巴说【佛为广大
胜解者说八识等令通达者,亦仅显示经有是说;非自宗许离六识外、别有异体阿赖耶识
】,宗喀巴认为 佛于三转法轮诸经中处处宣说之阿赖耶识乃是方便说,并非是在六识
心之外另有阿赖耶识,所以又主张意识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宗喀巴此言和佛陀于各乘
经典中所说大相违背如下:
一者, 佛于四阿含中处处皆说【意、法为缘生意识】、【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法为缘
生】;显然,意识乃是意根、法尘、触和合方能出生,意识自身乃是所生法,乃是摄于
一切染净法之中,如何又变成一切染净法之根本,绝无此理也,如此粗浅...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2
唯识见与中观见
问(15):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
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
圆满教法。可是在藏传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观般若见为最高正见。而按照汉传佛教来看
,般若的性空见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
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答: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一致公认,显宗中的最高正见为中观见,若以为汉传佛教的最
高正见为唯识宗的见解,只有藏传佛教才将中观见当成最高见解,这实在是不懂佛教教
义的表现。唯识宗的见地与中观正见孰高孰低的判断,并不以汉地、藏地的地域之分而
见分晓,判定二者谁最究竟的唯一依据只能是佛经经论。正是在教证、理证的推导下,
藏传佛教界才将中观见奉为显宗的最高正见。而藏地的中观传承皆禀自善解佛陀密意的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过的当在自己涅槃后完全通达佛法奥义并能
弘扬圣教的大菩萨。世尊曾亲口在《楞伽经》中授记说:“...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3
唯识见与中观见
问(15):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
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
圆满教法。可是在藏传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观般若见为最高正见。而按照汉传佛教来看
,般若的性空见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
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答: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一致公认,显宗中的最高正见为中观见,若以为汉传佛教的最
高正见为唯识宗的见解,只有藏传佛教才将中观见当成最高见解,这实在是不懂佛教教
义的表现。唯识宗的见地与中观正见孰高孰低的判断,并不以汉地、藏地的地域之分而
见分晓,判定二者谁最究竟的唯一依据只能是佛经经论。正是在教证、理证的推导下,
藏传佛教界才将中观见奉为显宗的最高正见。而藏地的中观传承皆禀自善解佛陀密意的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过的当在自己涅槃后完全通达佛法奥义并能
弘扬圣教的大菩萨。世尊曾亲口在《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34
索达吉堪布
问(15):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
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
圆满教法。可是在藏传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观般若见为最高正见。而按照汉传佛教来看
,般若的性空见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
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答: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一致公认,显宗中的最高正见为中观见,若以为汉传佛教的最
高正见为唯识宗的见解,只有藏传佛教才将中观见当成最高见解,这实在是不懂佛教教
义的表现。唯识宗的见地与中观正见孰高孰低的判断,并不以汉地、藏地的地域之分而
见分晓,判定二者谁最究竟的唯一依据只能是佛经经论。正是在教证、理证的推导下,
藏传佛教界才将中观见奉为显宗的最高正见。而藏地的中观传承皆禀自善解佛陀密意的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过的当在自己涅槃后完全通达佛法奥义并能
弘扬圣教的大菩萨。世尊曾亲口在《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
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3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你们都是外星人的后代
根据佛教的观点,星球,有成住坏空。在地球形成时,后来有光音天的天人来到地球,
尝了地球上的东西,身体变重了,飞不起来了,就是地球上最早的人类。
-------------------------------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光音天”解释如下:
【光音天】 (界名)新称极光净天。旧称光音天。色界第二禅之终天也。此天绝音声
,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大火灾破坏至色界之初禅天时,下界
之众生尽集此天处,待世界再成后至成劫之初,自此天起金色之云而注大洪雨以造初禅
天以下至地狱之世界,待世界已成,此天众之福薄者渐渐下生,乃至至地狱界尽见众生
(此就大火灾言耳,若大水灾大风灾时,此天处亦破坏,故犹于其上之天处为此事),
为胎藏界曼陀罗外金刚院之一众,出此天之众生。玄应音义三曰:‘阿波会二天&
Amacron;bh&amacron;svara,此云光音天,亦言极光净天,第二禅第三天也。’经律异
相一曰:‘光音天,依品云光曜天,语言口出净光无边。’名义集二曰:‘光音,口绝
言音,光当语故。’佛祖统纪三十一曰:‘光音天无觉观语言,以光当语,又此天语时
口出净光。’
《增一阿含经》... 阅读全帖
k****u
发帖数: 1686
36
来自主题: Thoughts版 -
(一)第一分初大本经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我在舍卫国只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诸比丘于
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
知过去无数诸我。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又知彼我劫数多少。名号.姓字。
所生种族。其所饮食。寿命脩短。所更苦乐。又知彼我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
。有如是解。有如是住。云何。诸贤。如来为善别法性。知如是事。为诸天来语。乃知
此事
尔时。世尊在闲静处。天耳清净。闻诸比丘作如是议。即从座起。诣花林堂。就座而坐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谓。诸比丘。汝等集此。何所语议。时。诸比丘具以事答。尔
时。世尊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诸所应行。凡有二业。一
曰贤圣讲法。二曰贤圣默然。汝等所论。正应如是。如来神通。威力弘大。尽知过去无
数劫事。以能善解法性故知。亦以诸天来语故知。我时颂曰
比丘集法堂  讲说贤圣论
如来处静室  天耳尽闻知
我日光普照  分别法界义
亦知过去事  三我般泥洹
名号姓种族  受生分亦知
随彼之处所  净眼皆记之
诸天大威力  容貌甚端严
亦来启告我  三我般泥洹
记生
k****u
发帖数: 1686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第一分初大本经第一
(一)第一分初大本经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我在舍卫国只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诸比丘于
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
知过去无数诸我。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又知彼我劫数多少。名号.姓字。
所生种族。其所饮食。寿命脩短。所更苦乐。又知彼我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
。有如是解。有如是住。云何。诸贤。如来为善别法性。知如是事。为诸天来语。乃知
此事
尔时。世尊在闲静处。天耳清净。闻诸比丘作如是议。即从座起。诣花林堂。就座而坐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谓。诸比丘。汝等集此。何所语议。时。诸比丘具以事答。尔
时。世尊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诸所应行。凡有二业。一
曰贤圣讲法。二曰贤圣默然。汝等所论。正应如是。如来神通。威力弘大。尽知过去无
数劫事。以能善解法性故知。亦以诸天来语故知。我时颂曰
比丘集法堂  讲说贤圣论
如来处静室  天耳尽闻知
我日光普照  分别法界义
亦知过去事  三我般泥洹
名号姓种族  受生分亦知
随彼之处所  净眼皆记之
诸天大威力  容貌甚端严
亦来启告我  三我般泥洹
记生
W*********E
发帖数: 197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正遍知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于一切。未如实知。未正遍知。未能永断。彼于自
心。未离一切故。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能等觉。不能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若
于一切。已如实知。已正遍知。已能永断。彼于自心。已离一切故。即能通达。即能遍
知。即能等觉。即能涅槃。即能证得无上安乐。故于一切。应如实知应正遍知。应求永
断。于佛法中。当修梵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若一切未知  彼去涅槃远
一切已知者  去涅槃不遥
我观诸有情  由一切所染
还来堕恶趣  受生死轮回
小乘单译经·第0710部*本事经卷第二*一法品第一之二
w*******e
发帖数: 6802
39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一年读完圣经】12/17 彼 得 前 書 1
彼 得 前 書 1
1 耶 稣 基 督 的 使 徒 彼 得 写 信 给 那 分 散 在 本 都 、 加 拉 太 、 加
帕 多 家 、 亚 西 亚 、 庇 推 尼 寄 居 的 ,
2 就 是 照 父 神 的 先 见 被 拣 选 , 藉 着 圣 灵 得 成 圣 洁 , 以 致 顺
服 耶 稣 基 督 , 又 蒙 他 血 所 ? 的 人 。 愿 恩 惠 、 平 安 多 多 的 加 给 你 们

3 愿 颂 赞 归 与 我 们 主 耶 稣 基 督 的 父 神 ! 他 曾 照 自 己 的 大 怜
悯 , 藉 耶 稣 基 督 从 死 里 复 活 , 重 生 了 我 们 , 叫 我 们 有 活 泼 的 盼
望 ,
4 可 以 得 着 不 能 朽 坏 、 不 能 玷 污 、 不 能 衰 残 、 为 你 们 存 留
在 天 上 的 基 业 。
5 你 们 这 因 信 蒙 神 能 力 保 守 的 人 , 必 能 得 着 所 预 备 、 到 末
世 要 显 现 的 救 恩 。
6 因 此 , 你 们 是 大 有 喜 乐 ; 但 如 今 , 在 百 般 的 试 炼 中 暂 时
忧 愁 ,
7 叫 你 们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的正遍知
佛陀的「正遍知」也翻成「等正觉」。原始佛法的意义,可参考《清净道论》与《杂阿含经》。
《清净道论》:
(等正觉者) 由于自己正觉一切法,故称「等正觉者」。即是说他是一切法的正觉者,应该通达的诸法业已通达觉悟,应该遍知的诸(苦)法业已遍知,应断的诸(集)法业已断绝,应证的诸(灭)法业已证得,应修的诸(道)法业已修习。所以说∶
应知的我已知,
应修的我已修,
应断的我已断,
所以婆罗门呀,我是觉者。
亦即眼是苦谛,由于他的根本原因而生起的过去的爱为集谛,(苦与集)两者的不存在为灭谛,知灭的行道为道谛,如是举其四谛的每一句,亦得由自己正觉一切法。于耳、鼻、舌、身、意(内六处)也是同样的。如是对色等的(外)六处,眼识等的六识身,眼触等的六触,眼触等所生的六受,色想等的六想,色思等
的六思,色爱等的六爱身,色寻等的六寻,色伺等的六伺,色蕴等的五蕴,十遍,十随念,膨胀想等十不净想,发等三十二行相,十二处,十八界,欲有等的九有,初禅等的四禅,修慈等的四无量,四无色定,逆观老死等的缘起支,顺观无明等的缘起支,亦当以同样的方法解说。这里举一句来说∶「老死是苦谛,生为集谛,两者的出离为灭谛,知灭...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1
如来藏,阿赖耶識於佛法中的重要性:
首先,佛教修行者必定相信轮回,如果没有轮回,那么死了就完了,不需要修行,搞这
么多名堂,又是闻又是思又是修的,不需要这么累,只管吃喝玩乐,早死晚死一样。
第二,既然有轮回,那么是什么在轮回?这是关键中的关键了!如果不知道是什么在轮
回,我们怎么把握轮回呢?就象原始人连车都没见过,而说自己会开车,你相信吗?
所以,修行的真正开始,必定是从了知什么东西在轮回开始的,只有知道什么在轮回,
才谈得上改造命运,保证生生世世修行,保证最终成佛等等。
这里就引起两派争论来了,反方认为,缘起性空就是佛教真理,不需要有轮回的主体
,认为如来藏是“性空唯名”的方便说,并没有如来藏可证可知;正方认为,如来藏就
是轮回的主体,离开如来藏谈一切问题都是戏论。下面就两派观点是否吻合三转法轮经
典和三法印来作辨证:
初转法轮之《杂阿含经》卷五:记录了一个叫焰摩伽的比丘说: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
所有。遭到了僧团的一致反对,大家都劝他舍弃邪见,最终,焰摩伽比丘在舍利弗的开
导下,这样改了口:阿罗汉是熄灭了五阴之苦。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熄灭了五阴之后不
是更无所有,还有一个东西在,如...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2
Background:
妙贤与摩诃迦叶都是喜欢修行的人,他们婚后是一对离欲夫妻,分床而睡。
"迦摄波" below->摩诃迦叶 (Mahākāśyapa)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3/1443_002.htm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卷第二
尔时妙贤。既无所依不闲时务。
但覩外相便生敬重。遂诣无衣外道而为出家。此女容仪端正无匹。外道既见咸生
染心。虽极厌污不能远离。遂被五百无衣外道共行非法。妙贤骂曰。仁等作此鄙恶之行
。岂成修道。女身柔软。既被轻辱受苦难堪。即以其事告无衣外道女。诸女答曰。汝可
往诣大师晡刺拏处具述斯事。女闻此教。便诣师所礼双足已。作如是言。我今遭厄极受
辛苦。幸愿慈悲曲垂恩济。彼便报曰。我由斯众恭敬尊重多获利养。如其制约悉皆分散
。令我门徒遂成衰减。任随彼意我不能知。既见殷懃遂行泥印。令二百五十人以
为番次。时此女人稍减忧恼。
------------------------
无衣(露形)外道 taking turns.
------------------------
其...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3
我的皮毛知识是没有能力回答你的问题的,看这个帖子吧:
五部大论的汉译名为:《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中观论》、《俱舍论》、《律
宗论》。这五部大论,包括了藏传佛教显宗基础原理。一般僧人全部学完需十五年左右。
下面,略加介绍五部大论:
(1)《释量论》
《释量论》是古代印度的因明学名著,此处的“因”指推理的依据,“明”为通常
之学。顾名思义,因明学就是关于推理的学说。现代逻辑学将印度因明学列为古逻辑学
之一种,是专门研究思维和思维规律的一门学问。因明学深奥难学,极费时间,当代的
汉地僧众很少有舍得花时间去研习的。有的学者甚至非议因明学,将印度佛教衰微之原
因也归于因明唯识等学问的日趋学术化,每一门学问非穷一生之功而不能精通,一与百
姓越来越远。这种责难也不无道理。汉地净土宗大弘的原由之一,便是其修证简单,目
的明确,易为百姓接受。但有一个事实是,许多跟外道辩论而取得最终胜利之大德,多
是因明学大师。千年来,佛教就是在与外道的辩论中渐为更多的人所理解,进而信仰。
一个仅想自己往生净土者固然可以不必学习因明,而一个大德便不能不学习因明。我看
过不少佛学著作,有许多...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那片神奇的土地

西藏,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壮丽的景色、神秘的气氛,吸
引了无数人前往朝圣,祈求些许心中的宁静。然而,当我们被雄伟的寺院、刻苦的喇嘛
、及虔诚的藏民——这些眼前景(表)象所感动而迷惑的同时,是否也能冷静的观察、
深细的透视:西藏密教的本质?鲜艳的花朵,或许长满了毒刺;精美的包装,却可能埋
伏著欺骗;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五欲令人心发狂!伪装、诱惑,吸引力的结
局多半是:吞噬。何不让我们一起翻开西藏密宗不为人知的内页,追溯她的源头、深入
她的核心、认识她的真相,或许,您将发现:事实不是你我想像的那样!然后,从怅然
若失到恍然大悟,您将会说:原来………,竟然………?幸好………!
一、前言
当今流行于欧美与台湾的“西藏密教”,虽然自称为“秘密佛教”,而刻意与正统
的“显教”区分,无限的抬高自己在佛教中的地位,相对的贬低其他(汉传与南传)显
教佛法;但这样的说辞是全然的事实而可相信吗?或只是一家之言而有待于深入了解?
近半世纪以来,西藏地区由于政治遭遇、文化特色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引起全世界
的热切关注,又透过达赖喇嘛及其他法王、仁波切在全球各地以演讲、... 阅读全帖
l******j
发帖数: 1728
4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西方如何暗中抹杀中华文明zt
西方如何暗中抹杀中华文明(4)
看世界少用“心态”多用“头脑”
1793年英王特使马戛尔尼来到中国。他此行的使命,除了探明古老帝国的虚实,其余目
的均未达到,乾隆虽礼貌待客但什么都没答应。马特使个人其实没什么可抱怨的,中方
对不速之客一路款待,吃喝全包,以致全程陪同的中方官员送使团走时依依不舍、泪洒
衣襟。但英国人毕竟不是中国人,记得爱默生在他的《英国人的气质》一书中说过,英
国人脑袋宁死在目的上,绝不会因为个人得到好处就忘了使命。所以马特使丝毫没有被
中国人对他的笼络打动,他在半年横跨中国的旅行中,一路收集军情,顺带偷窃诸如茶
树之类的技术“专利”,这一切都在对他们日久生情的中方陪同人员眼皮底下进行。回
到英国,马特使也未有一刻顾念朝夕相处的中国人对他的情谊,去搭建中英理解之桥,
反而开始谋划后来给中国带来灭顶之灾的那场战争。
我固然不希望中国人也有英国人那样的海盗本性,因为5岁学童的要求得到满足,就忘
了美国军舰在中国大门口耀武扬威,是不是有点像当年那位泪水涟涟的陪同官?如果说
,清末的中国对世界处于一种“不知彼,不知己”的状态,那么今天我们至多处于“不
知彼而知己”罢了。因此“知...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6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破自杀咒 - 南怀瑾
本文摘录自南怀瑾先生的园觉经略说,圆觉经的文字极其优美,第一章部分摘录如下: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境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善男子,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
心相。』
『譬如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
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
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
是故说名流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
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
,是则名文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从宣此义,而说偈言:
『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性善与性恶 (转载)
杂阿含458经[正闻本721经/佛光本457经](界相应)(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因生欲想,非无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无因。
云何因生欲想?谓∶缘欲界也;缘欲界故,生欲想、欲欲、欲觉、欲热、欲求。愚
痴凡夫起欲求已,此众生起三处邪,谓∶身、口、心。如是,邪因缘故,现法苦住,有
苦、有碍、有恼、有热,身坏命终,生恶趣中,是名因缘生欲想。
云何因缘生恚想?……害想?谓∶害界也;缘害界生害想、害欲、害觉、害热、害
求,愚痴凡夫起害求已,此众生起三处邪,谓∶身、口、心。起三处邪因缘已,现法苦
住,有苦、有碍、有恼、有热,身坏命终,生恶趣中,是名因缘生害想。
诸比丘!若诸沙门、婆罗门如是安于生,生危嶮想,不求舍离,不觉,不吐,彼则
现法苦住,有苦、有碍、有恼、有热,身坏命终,生恶趣中。譬如∶城邑、聚落不远有
旷野,大火卒起,彼无有力能灭火者,当知彼诸野中众生悉被火害,如是,诸沙门、婆
罗门安于生,生危嶮想,身坏命终,生恶趣中。
诸比丘!有因生出要想,非无因。
云何有因生出要想?谓∶出要界;缘出要界生出要想、出要欲、出要觉、出要热、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对诤讼的开示
关涉主题∶生活/举罪者应自省、犯过者应自省
北传:杂阿含496经 南传:无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利弗告诸比丘∶
「若诸比丘诤起相言,有犯罪比丘,举罪比丘。彼若不依正思惟自省察者,当知彼比丘长夜强梁,诤讼转增,共相违反,结恨弥深,于所起之罪,不能以正法律止令休息。
若比丘有此已起诤讼,若犯罪比丘,若举罪比丘俱依正思惟,自省察克责,当知彼比丘不长夜强梁,共相违反,结恨转增,于所起之罪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云何[犯罪]比丘正思惟自省察?[犯罪]比丘应如是思惟∶『我不是、不类,不应作罪令彼见我,若我不为此罪,彼则不见;以彼见我罪,不喜嫌责故,举之耳,余比丘闻者,亦当嫌责,是故,长夜诤讼,强梁转增,诤讼相言,于所起之罪不能以正法律止令休息,我今自知,如己输税。』是名比丘于所起罪,能自观察。
云何举罪比丘能自省察?举罪比丘应如是念∶『彼长老比丘作不类罪,令我见之,若彼不作此不类罪者,我则不见。我见其罪,不喜故举,余比丘见,亦当不喜故,举之,长夜诤讼,转增不息,不能以正法律止所起罪,令其休息。我从今日,当自去之,如己输税。』如是,举罪比丘善能依正思惟内自观察。
是故,诸...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49
济群法师问:
咒语在印度婆罗门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婆罗门教的“阿达摩吠陀”中,它作
为人和神沟通的一种方式,主要功用是祈福和诅咒,以此达到愿望的满足。但在早期佛
教的阿含经典中,对咒语基本是持否定态度。直到大乘经典中,咒语才有了它的一席之
地,如《楞严经》和《药师经》,都有关于咒语的内容。我们现在看到的咒语,主要有
两方面的内容,前面是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名字,后面则是咒语所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知
道,在藏传佛教的修行中,咒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除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内容
之外,咒语在藏传佛教中还有什么特殊作用?或者说,藏传佛教所使用的咒语,和传统
的婆罗门教及其他外道所使用的咒语有什么不同?
索达吉堪布答:
咒语在藏传佛教中确实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藏地,几乎人人手中都拿有念珠,
无论在家或出家,人们手中的念珠都是用来为持咒计数的。很多藏族人用一生的时间精
进持诵咒语,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早已将本尊心咒念诵过十亿遍以上 。更难能可贵的是
,藏族人基本上都持有本尊与其咒语无二无别之正见,相对于别的民族而言,这不能不
说是一种罕有的品性与特质。就我接触到的很多别的民族信佛或...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50
真惊呆了, 这和XXX基础的XXXXX的解释也太像了吧!!!!!!!
虽然俺只是理解些XXX的皮毛, 不过这个真的太牛了。1600多年前啊!!
大家自己看XXX是啥
和我想的一样的, 给5个包子!!!!
贴个原文
+++++++++++++++++++++++++++++++++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
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
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
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则迷信而莫返,逆俗,则言淡而无味。缘使
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然不能自已,聊
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
试论之曰:《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中观》云:“观方知彼
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
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