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清净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a***n
发帖数: 1993
1
作者:楼宇烈 [2001-9-29 17:38:48]

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
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
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和最上乘禅。在这五等禅中,宗密最为推尊的是
最上乘禅,亦即达磨所传之禅,中国禅宗所传之禅。对此最上乘禅之要旨,宗密概述说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
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
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1

宗密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来概括达磨所传之禅法(其实主要是慧能以后禅宗南宗所传之禅法)的特点,应当说
是很准确的。试以《坛经》中所记述的慧能思想考之,他最强调也正是这几点。如慧能
的得法偈,即针对神秀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
随著近些年来南传内观禅法的不断推广,七清净、十六观智的教法,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汉传佛弟子所熟知。《清净道论》的结构虽说是依戒定慧展开,但实际上也就是依七清净展开。这七清净分别是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而北传《瑜伽师地论》所传的七清净和南传七清净的名称几乎一样,只是最后两个清净分别是行智见清净和行断智见清净[ii],不过,除了戒清净和心
清净意思大致相同外,其他慧品所摄的五种清净意思则大相迳庭。现列表如下∶
南传《清净道论》   北传《瑜伽师地论》
戒清净:极清净的别解脱律仪等四种戒   戒清净∶安住具足尸罗,守护别解脱律
仪等
心清净:与近行定相共的等至   心清净∶心得正定,渐次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静虑
度疑清净:把握名色之缘及越度了关于三世的疑惑所建立的智   度疑清净∶于一
切苦集灭道,及佛法僧,永断疑惑
道非道智见清净:由知道道与非道所建立的智,这里的非道主要指光明等十种观的染
道非道智见清净∶于正见前行之道,如实了知,是为正道,由此能断见所断后修
所断惑。又于邪见前行非道,如实了知,是为邪道...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3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4
http://bbs.foyuan.net/thread-271610-1-1.html
本帖最后由 新皮夹克 于 2015-8-25 17:32 编辑

《解脱道论》是比《清净道论》大概早两三百年的赤铜牒部(现在的上座部)论著,有
学者认为,《解脱道论》就是《清净道论》的古本,日本长井真琴认为觉音把《解脱道
论》的原本全部修改后,再增补形成《清净道论》。
此文主要比较在入出息念的修行细节中两本论的差异,比如似相是如烟如雾如珠的《清
净道论》反而在《解脱道论》中被称为异相,比如觉知身而入出息在《解脱道论》中就
是觉知身体的身而入出息,不是指呼吸本身。
如何看待这种冲突需要每个修行者自己去判断抉择。
一 什么是入出息念正确的似相
《解脱道论》卷第七专门谈到两种禅相,一种是正确的:
“彼坐禅人,以九小烦恼清净心,现念入息,彼相得起。名相者,如抽绵抽古贝,触身
成乐触,如凉风触身成乐触,如见入出息风触,鼻口唇念作风想,不由形色,此谓相。
若坐禅人,以修多修相成增长,若鼻端增长,于眉间于额,成多处住,成满头风,从此
增长,满身猗乐,此谓具足。”
一...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5
照见清净心 禅修入门指引
MEDITATION:ADVICE TO BEGINNERS
(本书已根据原版书校对,电子版请上 www.guanyin123.com 佛学网免费下载 南无观
世音菩萨)
作者: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译者:吴嘉真 陈玲珑
审阅:丁乃竺
出版社:张老师文化
作者简介:
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一九四〇年诞生于藏西地区的游牧家庭中,经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认证为上一世波卡仁波
切之转世。二十岁那年,随着其他上师由西藏……至印度,在印度受教于藏传佛教中最
伟大的上师之一卡卢仁波切(Kalu Rinpoche),在其指导下完成两次三年三个月的传
统严谨闭关。他是藏传佛教香巴噶举传承之法脉持有者,担任多所寺院之闭关总导师,
亦广受其他教派所推崇,……也时常邀请他互相交换心得及讨论。
封面推荐:
随着禅修的进步,缠心的念头会减少,即使念头仍然存在,也已失去了牵制力,不再是
痛苦的原因。我们的心会平静下来,升起愉悦的觉受;甚至我们的脸会变得开朗、和善
及欢喜。我们会变得平易近人;别人会希望时常看到我们。
波卡仁波切是噶举派首席禅修老师,在...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三章 老师与学生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03  点击:152
第三章老师与学生
良师的特质
给予业处的善友(良师)是:亲切认真可敬者,讲说温和言语者,能做深奥谈论者,不
会无因催促者。(《增支部.七法集.第36经》)具备如此等特质、真心要利益人、侧
重于进展的人称为「善友」。《清净道论.第三章.第61段》许多修行者经常会问这样
的问题:「我应该跟随多位老师或者跟随一位老师学习?」答案是:「就第一级修行者
而言,最好是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从这位老师学到所有止禅与观禅的精要之后,你可
以再去跟随多位老师学习。」为何如此呢?因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老师有时会有不
同的方法与途径。有时他们所讲的话听起来似乎彼此矛盾,但是事实上他们所谈的道理
是一致的,只不过从完全相反的途径去契入它而已。因此,为了避免混淆,刚开始最好
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学习。当你的基础稳固之后,你可以跟随多位老师学习。那时你可
以学到通向涅槃的多种途径。然后你就能成为真正善巧的老师,能够针对不同根性的人
,给予不同的修行方法,就有点像佛陀那样。
好的禅修导师就像好的医生...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说密宗清净观
达真堪布仁波切开示:
佛陀在世时,一共转了三次法轮,其中第二转法轮叫无相法轮。“无相”指大空性
。二转法轮讲的是大空性,将万法抉择为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这也是大乘佛法的核
心。
第三次转法轮叫广分别法轮,也属于大乘佛法。不同于二转法轮,三转法轮主要讲
的是如来藏光明。为什么称“广分别法轮”?从空性的角度来讲,轮涅一切法都是空的
。这个空是大空性,是不离显现的,不是一个单空,而是跟显现不离的现空双运的大空
性。
显宗里讲,显现都是如幻如梦,都是虚假的。显现分两种,一种是清净的显现,一
种是不清净的显现。佛在第三转法轮的时候,讲如来藏光明,指的是清净的显现。从最
究竟的真理来讲,清净的显现是存在的。不清净的显现,即我们的这些见闻觉知,都是
迷乱的、虚假的,都是不存在的。
八地以上的菩萨佛,包括八地、九地和十地菩萨,都是三清净地的菩萨,他们的境
界和佛的境界相差无几。虽然还没有成佛,但离佛的境界特别近。他们和佛所看见的都
是清净的显现。从显现的角度讲,这些是存在的;但从空性的角度来讲,还是不存在的。
佛在第三转法轮的时候,讲了如来藏光明,但只是有所提及...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一章 定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5:07  点击:189
第一章定
定的基础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清净道论.第一章.第1段》.
现在我们要开始走上一条正道――培育内心宁静安详之道,亦即一般所说的「定」。在
佛法的修学上,这是我们称为「心清净」的道路。这条道路唯有「住戒」或「立足于戒
」的人才能履行。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立足于戒的人才能无愧于心。唯有以一颗坦荡无
愧的心,你才能顺利地培育定力。因此,如果我们真心要培育定力的话,就应当稳固地
建立起自己的戒行。什么是「戒」呢?扼要地说:不作诸恶,实践善行,清净自心,是
诸佛教。《法句经.第183偈》在这首偈中有三项要点,其中前两点是戒的范畴:一、
不作诸恶――身业方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业方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
口、不绮语;意业方面:不贪婪、不瞋恨、不邪见。二、实践善行 ――身业方面:救
护众生、布施、贞洁;业方面:诚实语、和合语、柔顺语、利益语;意业方面:出离、
慈爱、正见。三、清净自心――当一个人具备了不作诸恶与实践善行的基础之后,他应
该进一...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四章 性行与业处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3:34  点击:186
第四章性行与业处
性行
性行有六种,即贪行、瞋行、痴行、信行、觉行、寻行……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
《清净道论.第三章.第74段》依据《清净道论》的定义,性行和本性、增性是同一意
义,皆指人的个性倾向。精确地说,这里所指的性行是一个人在禅修上所显的性行。有
些人天生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子,但他在禅修上却很可能有着过人的潜能或造诣。将人
分为六种性行,是种相当简约的方法。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同时具备贪、瞋、痴、信
、觉、寻六种性行当中的某几种性行。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很多人有多重性格。再者
,俗语说得好:「一种米养百种人」,世上实有千千万万不同种类的人,怎么说只有六
种性行呢?虽说人可以五花八门,但也不离这六大种,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很多
修行人在修行时都忘了关注自己所属性行。一人的良药很可能是另一人的毒药。比如说
,现代健康学大多建议我们多吃生菜,喝生水,但对某些体质偏寒,特别是胃虚的人可
不要盲从。同样的,诸如:「完全放松」、「不需决意」等禅修口诀并不适合痴行修...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10
要清净磁场,必须要吃素
**善海吃素到现在接近三个月,按照中医原理,人体在七天内会有一个小循环,七七四
十九天是个大循环。善海走过了两个大循环,色身已经开始变化了,变得清净了很多了
,非常赞叹她吃素后的变化。这就是吃素的好处。
**很多人学佛,却不喜欢吃素,以为学佛是修心,心修好了,就好了。当然这句话对了
一半,学佛是修心,但是我们的色身和心时相互影响的。为什么中医说面由心造,气场
也由心造。而身体的五脏六腑出现了变化,那么人的心也会出现问题。比如说肾脏不好
的人,志气不足,不够远大。肾藏志。肺脏不好的人,或者魄力就比较小。肺藏魄。肝
胆不好的人,做事情就畏首畏尾的。肝藏魂。这说明人体对心,对我们的行为会产生影
响。但是为什么佛教经典,乃至祖师大德不讲色身,却讲心呢。因为佛法是高层建筑,
要有大福报大智慧的人才能修的高层建筑。所以,我们不敢说修佛,只能说学一学佛。
但是如果真的要修行,一定要从色身和心上一起转。这是一定的。
**上次洋洋师兄从广州过来,我,善海,涧下水一起聊天。我一看洋洋就说,你吃了太
多海鲜了。她说是的,前一天还吃。我说一看就知道了。吃海鲜和肉比较多的人,气场
不清净...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11
我觉得清净道论和瑜伽师地论都是先贤修行体会的实际表述,因为每一个人对每一个确切
阶段的理解有个体差异,所以表述和解释会略有不同。十六观智的标识是帮助对修行程度
做判断,实际修行也许某些点没有那么清楚的,因人而异。

大汉传佛
弟子所熟知。《清净道论》的结构虽说是依戒定慧展开,但实际上也就是依七清净展开
。这七清
净分别是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
清净,而
北传《瑜伽师地论》所传的七清净和南传七清净的名称几乎一样,只是最后两个清净分
别是行智
见清净和行断智见清净[ii],不过,除了戒清净和心
a*****y
发帖数: 33185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附录:三学七清净十六观智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1:11  点击:150
附录:
【三学七清净十六观智】
三学

七清净

十六观智
戒学

一、戒清净

定学

二、心清净

慧学

三、见清净

1.名色差别智
四、度疑清净

2..缘摄受智
五、道非道智见清净

3.思惟智
4.生灭随观智(弱的)
六、行道智见清净

4.生灭随观智(成熟)
5.坏灭随观智
6.怖畏现起智
7.过患随观智
8.厌离随观智
9.欲解脱智
10.审察随观智
11.行舍智
12.随顺智
13.种姓智(约第六、七清净之间)
七、智见清净

14.道智
15.果智
16.返照智
二、【「心清净」――止禅的修习】
止禅课程共分三级:第一级:禅的基础。第二级:掌握初禅。第三级:掌握第二禅至第
四禅。
总目标:亲近善友,即亲近教授业处的导师。此等教授业处的善友应能够从四十个业处
当中给与适合学生性...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不清净的身语意
达真堪布仁波切开示:
什么是恶语?无论所说的是何种话,无论是好听的还是难听的,只要让对方生起烦
恼,让对方反感了,就是恶语。所以说话要把握分寸。虽然你说的话没有不悦耳的,但
让对方起烦恼了;如果你说的话都是好听的,但是让对方起反感了,就是恶语。
什么是绮语?到处说没有用的话,或者说了不该说的话,都是绮语。不是仅密乘里
这样要求,一般的断恶行善里也有这样的要求,所以大家要明白。
如果真心想学佛修行,就要守护好自己的三门,不该说的不说,没有用的不说,这
就是口清净;不该做的不做,没有用的不做,这就是身清净;不该想的不想,没有用的
不想,这就是意清净。要想让身口意三门清净,就要这样做。
什么叫妄想?什么叫邪见?不该想的想了,就是邪见;没有用的想了,就是妄念。
心存妄念和邪见,还会清净吗?不可能!这就是意不清净,心入邪道了。
身不清净也一样,就是不该做的去做了,没有用的去做了,对自他没有利益的事情
去做了。什么是不该做的?就是对自他有伤害的事和行为,都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没
有用的?对自他没有帮助和利益的事与行为。你去做了,就是身不清净,身入邪道了。
...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4
姚卫群*
载《南亚研究》2007年第2期
【内容提要】 佛教修习或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涅槃或成佛。这就需要论证
信众达到这种目的的可能性。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心性清净”和“如来藏”观念就是在
进行这种论证时经常涉及的。“心性清净”观念在佛教中较早提出,而“如来藏”观念
则是在吸收改造“心性清净”等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和分析这方面的内容,
对理解佛教基本理论的演变和发展以及佛教能广为传播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心性清净”与“如来藏”思想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大乘佛教出现前,佛教
中就已经有了“心性清净”的思想,它对大乘如来藏思想的产生有直接影响。本文侧重
就心性清净与如来藏思想的主要含义,二者之间的关联,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历史作用等
问题简要地提一些看法。
一、早期与部派佛教中的“心性清净”思想
早期与部派佛教中提出的“心性清净”思想与大乘佛教的“如来藏”思想关系密切
。从形成时间来看,“心性清净”的思想要早于“如来藏”的思想。“如来藏”一词虽
然在某些阿含类经典中有提及,但其含义与后来佛教中一般说的如来藏的含义差别很大
。如《增一阿含经》卷第一中说:“其有专心持增一,便为总持
a*****y
发帖数: 3318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二章 定的进展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30  点击:149
第二章定的进展
行道与通达
在此,从最初开始专注到某个禅那的近行定生起为止,这中间的修定过程称为「行道」
。从近行定到安止定为止,这中间的智慧称为「通达」。《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5段
》在这里,我们主要可以认知到修定的两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是一个阶段,从近
行定到安
止定是另一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这中间的修定过程,我们称为「行道」;从证得
近行定之后到证得安止定这中间的智慧,我们称为「通达」。在本书的第一级当中,我
们注重在「行道」的培育;在第二级当中,我们注重在「通达」的培育。先谈「行道」
的培育。修定通常分成三个步骤:一、前行。二、正行。三、结行。
一、前行
前行(修定之前的准备工作)――放松与放下。如果修行者还没有完成破除障碍等前行
就努力修行,那么他的行道是艰难的(苦行道)。《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6段》修定
之前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帮助修定时顺利稳定。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做好前行的工作,修定就成功了一半。在《增支部.六法集.第24经》,...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162
16
至尊上师法王如意宝钦定的五明佛学院院规,具载于《纪律教诫甘露文》中:
“现在对住于大密光身成就静处及其他分校之徒众,宣说应听受之纪律。
分三:遮止、守持及开许。
一者分二:根本学处、支分学处。
根本学处:已被各支具足之根本罪所染且覆藏者、及饮酒、吸烟者不可住在学院;如是
失坏金刚乘誓言不可恢复者不能参加密乘灌顶及僧众法事活动;复次,自己于闻思修不
精进且对他人作障碍之散乱者,于好转之前应离开此地去往他处……
支分学处:被支分学处中僧残罪过失所染者,当依大堪布托嘎如意宝之作法予以严厉呵
斥;如是不听上师教言且于道友少悲悯、唯以散乱行度日、依止恶友、常时携带伤害他
命之器械者等等,未见好转且恶劣过失不断增上者,须给予温和之教诫,令其迁往山林
静处或其他寺院。……喊叫、大笑、拥挤、游戏、竞赛、取外号、揭人短、说淫秽语等
,如何劝令改过,由分区管家负责,不可违越;尤其讲法、听法过程中,未得堪布与辅
导者开许而擅自中断传承之劣行,须彻底断除……
另外,喇嘛、觉姆(尼众)经常会面、说各种绮语等如是因异性而生堕罪之行为须遮止
;去城镇等时,作污家行、以烦恼引发争论、玷污僧众高尚形象等诸形象僧人,当时...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162
17
至尊上师法王如意宝钦定的五明佛学院院规,具载于《纪律教诫甘露文》中:
“现在对住于大密光身成就静处及其他分校之徒众,宣说应听受之纪律。
分三:遮止、守持及开许。
一者分二:根本学处、支分学处。
根本学处:已被各支具足之根本罪所染且覆藏者、及饮酒、吸烟者不可住在学院;如是
失坏金刚乘誓言不可恢复者不能参加密乘灌顶及僧众法事活动;复次,自己于闻思修不
精进且对他人作障碍之散乱者,于好转之前应离开此地去往他处……
支分学处:被支分学处中僧残罪过失所染者,当依大堪布托嘎如意宝之作法予以严厉呵
斥;如是不听上师教言且于道友少悲悯、唯以散乱行度日、依止恶友、常时携带伤害他
命之器械者等等,未见好转且恶劣过失不断增上者,须给予温和之教诫,令其迁往山林
静处或其他寺院。……喊叫、大笑、拥挤、游戏、竞赛、取外号、揭人短、说淫秽语等
,如何劝令改过,由分区管家负责,不可违越;尤其讲法、听法过程中,未得堪布与辅
导者开许而擅自中断传承之劣行,须彻底断除……
另外,喇嘛、觉姆(尼众)经常会面、说各种绮语等如是因异性而生堕罪之行为须遮止
;去城镇等时,作污家行、以烦恼引发争论、玷污僧众高尚形象等诸形象僧人,当时...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76
18
南师怀瑾首次公开的秘密!+首愚法师:关于准提咒的开示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1-07-31 15:02:29)
转载▼
标签:
佛教
释迦牟尼佛
准提菩萨
密宗
莲花生
灌顶
分类: 持咒禅定功
南师怀瑾首次公开的秘密!+首愚法师:关于准提咒的开示
南师怀瑾首次公开的秘密!见者得灌顶!
在人间
在人间按:南师就是厉害啊!赞叹!本文除了揭示了下面这五个问题外,南师还传授了
准提法门的修法、在家居士的修法,同时给大家做结缘灌顶!供养有缘,多多转载!
1、真正的财神法的奥秘?
2、世界上真正的福气是什么?
3、修准提法需要灌顶吗?究竟什么是灌顶?(南师第一次透露这个秘密)
4、手印和“卍”字的奥秘。
5、抓妖抓怪、赶鬼赶尸、人坐在鸟背上飞起来的方法。
讲到感应方面,诸位特别注意啊。有许多人来修佛法、修密就求感应,求什么?保
佑我,保佑我发财,又保佑我健康,保佑我妈妈好、儿子好、孙子好、老公好、太太好
、外婆好,都好,你拿些什么代价?就是“南无飒哆喃 ? ”不用力气去讲一句话,然
后什么都要,你看这个人可以学佛吗?佛要去掉贪嗔痴,结果我们学佛的人比什么人都
贪、都小器,十块钱买三...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首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唐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
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
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
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
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
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
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
,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
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
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20
有的人说,我没有受外在影响的时候,心比较安宁,那个时候觉得都清净了。有人
来干扰我了,就不清净了。清净是不起烦恼的,生不起烦恼的时候才是清净的。你刚才
没有生起一些粗大的烦恼,但是肯定有细小的烦恼,只是你自己没有意识到。你遇到一
点点挫折,或者有人来干扰你,心就开始乱了,烦恼就起来了,这不是真正的清净。看
破了、放下了才有清净。
看破是看明白,看透彻。什么是看破呢?
佛讲,六道轮回都是不净的,都是痛苦的,像苦海,像火坑一样,一处也没有安乐
。这个道理你彻底弄明白了,有甚深的体会和感受,这是第一种看破。
佛讲,诸法的本性是无常的,在刹那当中变,在刹那当中生灭,一刹那也不停留。
好也会变,坏也会变,都在变化当中。这个道理你彻底弄明白了,有甚深的体会和感受
,这是第二种看破。
佛讲,诸法是无我的,诸法是空性的,不是实有,不是真有,都是虚假的。凡所有
相,皆是虚妄,都是如幻如梦的。这个道理你彻底弄明白了,有甚深的体会和感受,这
是第三种看破。
看破了,看明白了,才能放下,放下就是不执着。不执着了,心才没有烦恼,没有
烦恼就是清净。看破、放下都是一种大智慧。有大智慧了,就不起烦恼了,这时候...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清净道论》-序品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2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从今天开始就由我马兴德比库,跟各位同学、各位法师、各位大德一起来学习《清净道
论》,这次马兴德比库很荣幸能够接受我们的大和尚衍真法师邀请来这边,跟大家一起
来学习《清净道论》以及《律藏》关于犍度部分的内容,还将举行一次止观的禅修营。
在这次学习当中,课程我们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清净道论》为主的讲关于戒律的
,也就是《清净道论》里面的前面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品;第二部分是说戒品还有
第二品是说头陀品;之后将会依据《律藏》里面记载,在《巴利律藏》里就是Mahàvag
ga,C??avagga,就是《大品》和《小品》里面,讲到有关于比库、比库尼他们生活的一
些规范,在戒律里面主要涉及到作持的部分,因为戒律基本上可以分为止持与作持,那
么我们在这个课程当中主要会着重讨论作持部分。
那现在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清净道论》,《清净道论》巴利语叫Visuddhi Magga。Vi
suddhi的意思是清净,magga
l***o
发帖数: 1111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
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
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
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
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
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
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
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
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
;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 阅读全帖
v*********u
发帖数: 10464
23
美国就知道自己清净从不让别人清净
都说美国的生活安逸清净,田园生活
但美国政客干嘛不能让世界也清净点
穆斯林的事,美国政客懂吗?请信仰穆斯林的美国政客出来走几圈
奥观海啥时候承认自己穆斯林?
v*********u
发帖数: 10464
24
美国就知道自己清净从不让别人清净
都说美国的生活安逸清净,田园生活
但美国政客干嘛不能让世界也清净点
穆斯林的事,美国政客懂吗?请信仰穆斯林的美国政客出来走几圈
奥观海啥时候承认自己穆斯林?
x*********o
发帖数: 208
25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城郊祇陀园附近住着一位贫穷的农夫。农夫每天都是一大早起
来,准备好种田的工具,到田地里干活。因为田地离家有一段距离,因此每到中午,他
的妻子便把午饭送到田里,两人一起吃。
他们经常见到佛陀及僧众们着衣持钵,到城中化缘来回的情景。每次农夫看到时,内心
总有说不出的喜悦,并赞叹不已:「不可思议!佛陀是这么庄严,僧众是这么多,个个
威仪具足!」
有一次,农夫夫妇互相说:「我们前世肯定没造什么善业,所以今生才会这么贫穷,若
再不供养布施,来世我们会更可怜,怎么办好呢?」
想了想,农夫对妻子说:「贤妻,我们家中有没有可以作为布施供养的物品呢?」
妻子说:「家里没有什么供品,但供养不在于多少,只要以清净心,即使对世尊作个小
小的供养,功德也是很大的。所以,为了今世与来世不再这么穷,我们应该好好地供养
世尊。」农夫高兴地赞同这个提议。于是,妻子就回去准备家中最精美的饮食,预备明
天早上供养世尊。
第二天早上,夫妇俩将准备好的供品拿到田里去,在那儿恭候佛陀前来应供。
这时,世尊观察到教化农夫的机缘已经成熟,便着衣持钵前来化缘。
农夫夫妇看见世尊远远地走来,马上高兴地跑去迎请世尊,... 阅读全帖
y****w
发帖数: 39
26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阿弥陀经》是一部相当重要的经典,尤其对众生的帮助更是殊
胜,请问为何在五百结集的时候没有结集出来?而是在佛灭度以后,才由部派中展转传
出?一位净土的行者,对他人的质疑,应该如何解释?
答:现代人一个问题,他习惯用考据的方式、用历史辩证的方式来研究佛法,这样
子是很危险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印度是一个非常不重视历史的国家,印度人很重视口传,他文字记
载很少,而且你看印度的历史很短,没有几篇,他不重视历史的。我们不能因为历史没
有记载,就认为它不存在,这样的假设太过大胆。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义德寺,义德寺有它存在的时间跟空间,它有它一定的存
在相。假设义德寺在台湾佛教几百年,都没有重要的文献出现,等到一千年后,有人研
究台湾佛教,说义德寺不存在。为什么?没有文献嘛!你认为这样合理吗?
所以用文献来推论这个东西的存不存在,我觉得太过于大胆。比如说我们净律寺,
假设我们净律寺都没有留下任何的文献,一千年后,大家研究净律寺──这个地方根本
不存在嘛!哦,突然间有一个地方出现一个净律寺的文献,哦,从后人蹦出来的?所以
我们学佛法不能用文献。
我告诉大家一个修行的方法,修学佛... 阅读全帖
r*****l
发帖数: 60
27
清净经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
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净矣。
如此清净。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8
节选自马哈西尊者的《毗婆舍那讲记》
问:未依禪那获得心清净,能够修习毗婆舍那吗?
答:有些人教导说,应该以色界禪那定令心清净之后,再修习毗婆舍那,否则不可能成
就毗婆舍那。但是,这只是极端的说法。实际上,《清净道论》明确地说,「近行定」
便足以让禪修者修得毗婆舍那, 乃至证得阿罗汉,因为「近行定」已能净除五盖。在
《大念处经》等的经典裡,佛陀也明白指出,观照四威仪等所得的定力,足以令人证得
阿罗汉果。
在《增支部•随念经》,佛陀说,以佛随念所得的定为基础,可以修成阿罗汉。
注释书也说:禪修者可藉由随念佛或僧的功德,令喜生起,接著观照喜的生灭,直到证
得阿罗汉。 (◎摘自《转法轮经讲记》)
问:「剎那定」能帮助我们修得「毗婆舍那」吗?
答:请记住《清净道论》明确地提到,依据《念处经》的〈界作意章〉,观照四界时生
起的「近行定」能够去除五盖。《清净道论大疏钞》 解释说,这不是真正的「近行定
」,因为它不会引生色界「禪那」。但是,由於这种定和真正的「近行定」一样,能够
镇伏五盖,所以藉由所谓"sadisiipacara" 的类喻方式,称它为「近行定」。就毗婆舍
那修行的场合而言
a*****y
发帖数: 33185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五章 修行的障碍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2:18  点击:148
第五章修行的障碍
十种障碍
住所家利养 ,众与业第五 ,旅行亲戚病 ,读书神变十。《清净道论.第三章.第29段》
障碍有两类:一类是比较外在的,即所谓的十种障碍;另一类是较为内在的,即所谓的
五盖。先,修行者应当破除十种障碍。以下十种障碍的陈述乃改编自《清凈道论》,只
是第十种(神变)另加了一些适合初学者的解释。《清净道论》的陈述是以出家修行者
为例所做的解释,在家修行者的情况可以据理类推。这十种障碍对有些人是障碍,对有
些人则不成障碍。前者
在修行时应以少事为妙,后者则能因不执取而不被障碍所束缚。
(一)住所1. 这并非对一切人都是障碍。对于热心从事于装修建筑等事的人,或在自
己的住所里喜好积储很多物品的人才是障碍。2. 有些人会因种种原因而对自己的住所
有种种的期望,并对住所的一切非常执取,对这样的人而言,住所自然成为障碍。
(二)家1. 「施主的家幸福,我也幸福」,如果像这样子和施主相亲相伴而住,对于
这样的人,家则成为障碍。2. 对于有些人,即使与父母亲同住,...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30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城郊祇陀园附近住着一位贫穷的农夫。农夫每天都是一大早起
来,准备好种田的工具,到田地里干活。因为田地离家有一段距离,因此每到中午,他
的妻子便把午饭送到田里,两人一起吃。
他们经常见到佛陀及僧众们着衣持钵,到城中化缘来回的情景。每次农夫看到时,内心
总有说不出的喜悦,并赞叹不已:「不可思议!佛陀是这么庄严,僧众是这么多,个个
威仪具足!」
有一次,农夫夫妇互相说:「我们前世肯定没造什么善业,所以今生才会这么贫穷,若
再不供养布施,来世我们会更可怜,怎么办好呢?」
想了想,农夫对妻子说:「贤妻,我们家中有没有可以作为布施供养的物品呢?」
妻子说:「家里没有什么供品,但供养不在于多少,只要以清净心,即使对世尊作个小
小的供养,功德也是很大的。所以,为了今世与来世不再这么穷,我们应该好好地供养
世尊。」农夫高兴地赞同这个提议。于是,妻子就回去准备家中最精美的饮食,预备明
天早上供养世尊。
第二天早上,夫妇俩将准备好的供品拿到田里去,在那儿恭候佛陀前来应供。
这时,世尊观察到教化农夫的机缘已经成熟,便着衣持钵前来化缘。
农夫夫妇看见世尊远远地走来,马上高兴地跑去迎请世尊,... 阅读全帖
y****w
发帖数: 39
31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阿弥陀经》是一部相当重要的经典,尤其对众生的帮助更是殊
胜,请问为何在五百结集的时候没有结集出来?而是在佛灭度以后,才由部派中展转传
出?一位净土的行者,对他人的质疑,应该如何解释?
答:现代人一个问题,他习惯用考据的方式、用历史辩证的方式来研究佛法,这样
子是很危险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印度是一个非常不重视历史的国家,印度人很重视口传,他文字记
载很少,而且你看印度的历史很短,没有几篇,他不重视历史的。我们不能因为历史没
有记载,就认为它不存在,这样的假设太过大胆。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义德寺,义德寺有它存在的时间跟空间,它有它一定的存
在相。假设义德寺在台湾佛教几百年,都没有重要的文献出现,等到一千年后,有人研
究台湾佛教,说义德寺不存在。为什么?没有文献嘛!你认为这样合理吗?
所以用文献来推论这个东西的存不存在,我觉得太过于大胆。比如说我们净律寺,
假设我们净律寺都没有留下任何的文献,一千年后,大家研究净律寺──这个地方根本
不存在嘛!哦,突然间有一个地方出现一个净律寺的文献,哦,从后人蹦出来的?所以
我们学佛法不能用文献。
我告诉大家一个修行的方法,修学佛... 阅读全帖
m*******e
发帖数: 1838
32
你傻啊,别人不清净才能自己清净,都跟中国政府一样傻?里外都不清净还假装天下太平
j*****g
发帖数: 7
33
[上一篇] [本讨论区] [回信到本版] [修改] [删除] [回信给作者] [下一篇]
[同作者阅读] [同主题阅读]
[返回首页] [分类讨论区] [全部讨论区]  讨论区
发信人: pengcuo (彭措), 信区: Wisdom, 读者数: 20
标 题: 汉地藏传佛教黄教清净法流将修建新寺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Jan 9 20:51:22 1999) WWW-POST
格鲁巴清净法流--敏公上师现在一直在度化无数众生,现在应吉祥缘起,将修建新寺,宏
扬藏传佛教格鲁巴清净法流,大家如能共同发心,一同为清净法流之宏扬而贡献一份力量
,以此为末法众生积集资粮,得遇正法,请将此消息互相转告,建寺化缘,请直接和多宝
讲寺联系,多宝讲寺地址:浙江省三门县高枧,邮编:317102
电话:0576-3117237
多宝讲寺网址:http://tyj.yeah.net
r*****l
发帖数: 60
34
清净经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
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净矣。
如此清净。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
h********7
发帖数: 54
35
问:放生用的甘露丸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来源是否清净吗?
答:需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甘露丸都有益。有些甘露丸可能会来源不清净,比如本身是
假的甘露丸,或者真正的甘露丸在经过犯密乘戒者的手后也会成为不清净的,所以用甘
露丸一定要注意。吃下不清净的甘露丸会对解脱产生障碍。放生时如果不清楚甘露丸的
来源,就不喂甘露丸,念诵仪轨或用系解脱加持就可以了。
大恩上师“希阿荣博堪布”的微博:http://weibo.com/xirarongbo
菩提洲网站:http://www.ptz.cc
菩提洲微博:http://weibo.com/putizhou
智悲佛网http://www.zhibeifw.com/cn/
国际佛学网http://www.buddhistweb.org/
国际佛学会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guojifoxuehui
【免费】菩提学会简介及招生简章(欧洲组):http://forum.kaiyuan.de/forum.ph ... ;amp;amp;tid=731685
B**M
发帖数: 74
36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缘起
南无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居士慈悲!今天是2013年12月24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西
方的平安夜,也是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的圣诞,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沙门释清净作为
天台宗第四十六世传人,非常欢喜和大家一起学习无比殊胜的《大佛顶首楞严经》,以
此方式来纪念祖师的丰功伟绩和深恩厚德。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今天能幸遇《大佛顶首楞严经》,完全是蒙智
者大师的缘起和恩德。智者大师(538—597) ,南朝陈、隋时代的高僧,后人尊称为东
土释迦,是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
佛教传说《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来藏在龙宫,龙树菩萨至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
经,拜阅之下,叹为稀有,为利益阎浮提众生,便将全经默记在心,出龙宫后,将此经
记录下来,呈给国王,国王视之为稀有法宝,珍藏在国库中,禁止传到外国。
《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公元580年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
,拜访智者大师,谈到天台止观中“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观点和印度的
《楞严经》中的意趣相符。智者大师一生弘扬天台止观,成就殊胜,自然对素未谋面的
《楞严...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初业清净
转自台大狮子吼网站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欝低迦①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
!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
,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如上廣說,乃至「不受後有。」
佛告欝低迦:「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但於我所說法,不悅我心,彼所事業亦不成就
②,雖隨我後,而不得利,反生障閡。」
欝低迦白佛:「世尊所說,我則能令世尊心悅,自業成就,不生障閡。唯願世尊為我說
法,我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如上廣說,乃至「不受後有。」如是第
二、第三請。
想要入道,應先淨其初業,然後修習梵行爾時,世尊告欝低迦:「汝當先ⓒ淨其
初業③,然後修習梵行。」
欝低迦白佛:「我今云何淨其初業,修習梵行?」
佛告欝低迦:「汝當先淨其戒④,直其見⑤,具足三業⑥,然後修四念處。何等為四?
內身身觀念住,專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身觀念住,
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廣說。
時,欝低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時,欝低迦聞佛教授已,獨... 阅读全帖
y**o
发帖数: 8897
3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在家务中修福报用清净心断轮回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reamer 讨论区 】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在家务中修福报用清净心断轮回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21 12:50:32 2011, 美东)
作者:达真堪布
我们是大乘修行者,尤其是修密法的,方便法门很多。先把“我”忘掉,不能自私
自利,为了有缘众生怎么做都行。只要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利益,而是为了有缘的众生,
为了众生的需要,你去做任何事情都有功德。你不念佛,不诵经也行,好好地照顾他们
,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家里这些活都抢着干,而且干好,这都是消业积福!让他们干
,这是消福造业,你这是欠人家的,欠了就得还。
有的人不愿意做家务,但是不做还不行,于是觉得自己受委屈了,挺难过的。这是
前世你欠的,如今要还。还有的人挺得意,“我不用干!”你这是在消耗福报,在欠债
。欠债的时候好欠,还债的时候难还,你要加倍的还!我们是相信因果的,因果不会有
浪费,不会有差错的。他干活的时候心里不舒服,但是不干还不行,这是他前世欠你的
,正在还你;他还的同时,你正在欠他。轮回有很多种,有大轮回和小轮回... 阅读全帖
r***k
发帖数: 13586
39
美国自己清净个头啊,经济停滞,失业高企,债台高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即将崩塌。
至于不让别人清净,这其实是非常正常的外交哲学,要是别人都顺利发展,那自己就危
险了。西方国家都秉承着这样的外交哲学,只有中国怕别人说自己欺压屁民,所以希望
所有人都别评论别人。
j**f
发帖数: 7403
40
我觉得吧,一般人,如果清净了20年,估计怎么也都习惯了清净,并且很难改变
自己的习惯了。想想,都20年了,咋改?
可是,小孩子,尤其2-5岁的,有几个喜欢清净的? 恨不得越热闹越好吧?
P******A
发帖数: 126
41
晋美彭措法王关于清净口业的开示
平时不要给他人取绰号、叫恶名。在我们五明佛学院这类情况较少,但有少数人喜欢给
他人叫什么大鼻子、小眼睛、小个子、大胖子等。或说:“那个大个子不在!”若这样
,也许自己后五百世一直转生为大个子,看起来很不庄严。所以,往往我们一不小心在
生活中造了很多恶业。那位法师大管家恶口骂的是位罗汉,而我们这里有许多是发了大
菩提心的菩萨。若对境是大乘菩萨,其恶口相骂的业报将是不可思议的。对此,我们很
多人不重视也不知道有这样的因果报应,故从此,在生活中一定要谨小慎微。
成熟业缘有三个条件:一、对境是得果之圣者;二、意乐上相续生大嗔心;三、究竟恶
口相骂。我们是学大乘法的修行人,多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不注意而恶口骂人,
则果报不可思议,当慎之!
当高僧大德来弘扬佛法时,总有魔来干扰,借人之口乱造谣言。
我们现在应观清净心,在我们五明佛学院,我觉得至少有三百多位得地菩萨,这是毫无
疑问的。那么平时,我们说话、办事一定要谨小慎微。虽然在显现上有些菩萨似乎有烦
恼,行为似乎也不如法,但这也许是大乘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故我们需护持自心
,不能随意恶口骂人,更不能欺负他人...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782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清净心
什么是清净心?一心念佛,一心是清净心。什么叫一心,二六时
中,一天到晚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忆佛念佛,心里真有阿弥陀佛,
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每个众生,蚊虫蚂蚁、妖魔鬼怪、
花草树木,都是阿弥陀佛。其他佛都改名阿弥陀佛,一心称念,一
向专念,心就觉悟了。
“无住”就是心里不能有一丝毫念头,有念就住了,要想学菩萨,
先学无住,无住就是清净心、本来无一物。一切时、一切处,他一
念不生。
起心动念,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前念灭后念又生了,念头是
生灭法。生灭法里有个不生不灭的法,在我们身上,你知道这个秘
诀,你就很欢喜,为什么?没有生死。生死是另外一部分,真正那
一部分没有生死,这个不生不灭的是六根的根性,就是见闻觉知,
永远没有生灭。我们身是五阴身,色受想行识有生灭,见闻觉知不
会随他生灭。好像电波,普遍在空间,身体像收音机,打开开关能
收到很多东西,见闻觉知像电波,周遍虚空法界,没有来去。我们
身体这个机器也能收能放,播出去的波也周遍虚空法界,这波是思
想波,我们起心动念,再微弱、微细的念头,诸佛菩萨的机器非常
灵活,都能收到。我们的机器故障太多,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障
碍住了。去
a*******2
发帖数: 465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戒律清净有窍诀
达真堪布仁波切开示:
和你经常在一起的人,是很重要的,因为人们很容易受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跟善良的
人在一起,你也自然喜欢向善;跟精进的人在一起,你自然也就精进了。你和他相比,
也许会差一些;和其他人相比,你肯定是精进的。
若想获得修行的成就,那么戒律是一切成就的根本。和一个戒律清净的人在一起,你也
不容易犯戒;和一个坚守誓言的人在一起,也不容易违背誓言。要想戒律清净,就要依
止善友。依止善友是圆满戒律波罗蜜的根本。
同修很重要,善友很重要。我们皈依的时候要“皈依僧”,就是依止有修有证的善
友。在解脱的菩提道路上,要以这些不退转的人为榜样。跟他们在一起,自己自然就能
精进起来,自然就能到达彼岸,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要“皈依僧”?有这样的
意义。
善友就是善友,不能变成恶友;同修就是同修,不能变成其他的合作伙伴。彼此其
他的利害关系,是绝对不好的。但是有些真正有修行、有定力的人,也许就不会受他人
的影响,甚至还能影响他人,但这样的人很少。现在很多善友变成了恶友,同修变成了
合作伙伴,之后就变成了造业的同伙。这样的现象,大家要注意。
他人在佛法方面有一些功德或突出的成就,我们要学习。... 阅读全帖
t**********3
发帖数: 12623
44
是Muslims让世界不清净吧
a******o
发帖数: 16625
45
这世界没有美国会更清净吗? 各个地区没有美国在就会有其他霸权出现,你认为伊朗和
伊拉克支配中东结果会比现在更好吗。一战之后如果美国在欧洲驻军,二战可能就不会
有那么狗血的开始。
对于美国自己来说,美国如今的家底是三场大战存下来的,一战二战冷战。美国不搞共
党,不搞穆斯林,你以为你在美国能过上好日子。有研究表明,美国的世界霸权每年给
美国赚几万亿。如果一年给你几万亿,让你去别人家捣乱一下,你干不?
小朋友多读读历史,别总沉浸在童话里面。
g*******n
发帖数: 241
46
来自主题: Medicine版 - 心若真清净 何须宝相严
近日少林风波又起,朋友一脸傲娇:我早和你说过方丈一脸六根不清净的样子。呵,彼
时正同游某景点,被一脸俗气的弥勒像和佛道混搭加刻意做旧的建筑风格刺激到,朋友
嘴毒吐槽不断,复又问我可曾见过真的配得起“宝相庄严”四字的僧人?现在方丈的事
还无定论,不该妄言,更不该人身攻击,只是想起小时候的一些事。
因为祖母信佛, 小时候有缘接触过不少僧人、居士,时间一长,觉出其中也有水准高低
、目的各异,然而每有微词,祖母总一笑:“天资各异,皆是修行,有心即善。”
长大后学了医,于是信奉自然科学,年少轻狂时更曾无知的将宗教归为怪力乱神之列。
再后来生活历练,虽然略有感悟,也因为汲汲于生活,没能细加思量。今天回想祖母的话
,觉得她老人家才是大智慧,
私以为,无论信佛信主信科学,信仰最大的作用,其实是给人以支撑和宽慰,更好的完
成自己的生命。无论是否有正式的信仰,人生一世的学习和修行总会有行差踏错,需要
一个准则时时纠正、宽慰,内心的准则能够真正的适应和指导生活才是正解,而不因拘
于“宝相庄严”的表象和形式。
少林成为股份公司时,已有不少是非争议;江西某名寺也曾出过一个酷似谢霆锋的艺僧
,用以写真集、唱片的形...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7
还有人记得看大话西游里唐僧说的那些话,罗里吧嗦的,最后孙悟空努力,要打死唐僧
,说什么什么的的之后,整个世界都清净了。有个学妹老是问某朋友专业课的题目,这
些题目很难,讲解起来更加难,所以朋友被妹纸搞的很恼火,但是又不能直接说,好像
没修养什么的。
后来朋友听人吐槽,说喜欢过的一个妹纸来找他借钱,他不知道要不要借钱。这个妹纸
是他当初喜欢并表白过的,但是被妹纸拒绝了。现在妹纸来借钱,数目还不小,所以很
犹豫。我们说,当然是不要借,如果数额大的话。那个家伙说,如果不借,人家会不会
认为不接受你的示爱就这么小气了。
我说,靠,都不能在一起了还考虑这么多。被大家一顿臭骂后,这个家伙没有借钱给那
个妹纸,
没想到这个被学妹问怕了的朋友灵机一动。向学妹表白而来,学妹自然没有同意。但是
看朋友有点不好意思,朋友显得很大方,说,不同意没关系的,以后还可以继续问我题
目,我们还是可以做朋友的。结果,果然,学妹没再问朋友题目了。
就这样,朋友的世界因为妹纸不再问题目,变得清净了。
h*********0
发帖数: 31
48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唐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
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
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
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
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
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
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
,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
出尘劳。杀心不
a*****y
发帖数: 33185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掌中之叶
止禅(禅修)的基础 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悉达多学院 编译

【掌中之叶――止观】
一时,世尊在憍赏弥黄檀树林里。那时世尊捡起几片黄檀树叶放在手中,然后问比丘们
说:「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是我捡起来放在手中的这几片黄檀叶子比较多呢?还是
头顶上黄檀树林里的叶子比较多?」比丘们回答说:「世尊捡起来放在手中的黄檀叶子
很少,而头顶上黄檀树林里的叶子很多。」世尊说:「同样地,诸比丘,我所了悟但没
有宣说的法很多,而我(志在)宣说的法很少……。」――出自《相应部.56谛相应.
第 31经》为何世尊只对弟子们宣说「掌中之叶」这般少的法呢?因为这「掌中之叶」
的法是有利益的、与梵行的基础相关、导向厌离、离贪、灭尽、寂静、胜智、正觉、涅
槃,所以佛陀志在对弟子们宣说「掌中之叶」的法。这便是本书的缘起。这「掌中之叶
」的法又是什么呢?这「掌中之
叶」的法就是四圣谛。只有四圣谛才是真正导向厌离、离贪、灭尽、寂静、胜智、正觉
、涅槃的法。虽然世尊还宣说其它如布施、持戒、生天、感官享受过患、出离殊胜等善
巧法门,但是一切善巧法门都志在归向这究竟解脱法门――止观禅法。四圣谛是诸佛不
共(特有)的...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