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 发帖数: 7325 | 1 ☆─────────────────────────────────────☆
zachary1985 (wuximan) 于 (Mon Mar 22 22:55:34 2010, 美东) 提到:
清朝也有近四千万两的收入,洋务运动后有八千万
两宋更是近一亿的财税收入,咋明朝这么不会搞钱呢?
明朝是被穷死的,很多流寇实际上是拿不到兵饷的官兵.
我一直疑惑的就是大明朝的财政体系怎么这么挫,按说末期江南的经济是很发达的,但怎
么一年才收个四百万两的税,而且还是在反复增税的基础上
☆─────────────────────────────────────☆
Caduceus (蛇杖) 于 (Tue Mar 23 01:06:43 2010, 美东) 提到:
明朝财政架构的问题。中央没有集中的财政,而是设立了无数条直接的点对点的流动。
某县产粮食,每年负责供应某边镇多少粮食;某地养马,每年负责输送某边镇多少马匹
;商人运粮到边镇,换取盐引,然后去国家盐场买盐,然后行销某处。。。 这些都不
经中央。
到了中期以后,建立了太仓银库,把部分粮食税收改成货币税收,才有像样的中央财...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2 商君法圣:毛泽东是兴法批儒的代表人物! 作者:[商君法圣] 来源:[乌有之乡]
浏览:[372] 2010-12-09
写在前面
在当代中国,某些文化复古主义者正摆出一副“回归传统”“热爱传统”的“慈爱”面
目,准备以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唯一代表事物,正准备将一个人尊崇孔子与否,作
为评判他是否尊崇和支持中华文化的唯一判断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否定孔子和儒家,
就成为了彻底否定中华文化的所谓不可辨驳的“罪证”,否定儒家就成了彻底抛弃中华
文化不再成中国人了!然而儒家文化并不能够代替整个中华文化,整个中华文化也绝对
不仅仅是儒家文化!与儒家观点相异的先秦诸子百家,哪一家不是中华文化?法家思想
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吗?毛泽东没有继承法家,没有赞美法家文明吗?既然毛
泽东继承了法家,又怎么能够被指责成是“发动文化大革命意图彻底否定和灭绝中华文
化”呢?毛泽东继承了法家文明,又怎么不能够说成是继承了中华文化呢?法家与儒家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斗争上的你死我活的斗... 阅读全帖 |
|
D*****i 发帖数: 8922 | 3 现存的最早的画了非洲好望角的地图是绘制于公元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的《大明混一
图》,见下图。此图现藏于第一历史档案馆。
从图上可见,非洲的维多利亚湖被不成比例地画成一个大脚丫形状。朝鲜人1402年根据
中国元代地图所画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那个大脚丫如出一辙。 |
|
a***h 发帖数: 1222 | 4 天生圣人
自学成才
念经诵佛
起义队伍传帮教
刘伯温高徒 |
|
O****X 发帖数: 24292 | 5 朱元璋是代老毛受过
猥琐右派们不敢骂老毛
只好含沙射影地骂朱洪武来解解恨
你悲愤个船船 |
|
O****X 发帖数: 24292 | 6 当然不是了
你看看骂洪武杀功臣是怎么骂的吧,btw,不懂商业恐怕也可以算上,你就是受害者之一 |
|
b*********y 发帖数: 135 | 7 http://baike.baidu.com/view/2361.htm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刘基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主要著作有:
《郁离子》
《覆瓿集》
相关图像(13张)
《写情集》
《犁眉公集》
《春秋明经》
以上均收录于《诚意伯文集》
《卖柑者言》
还有些是后人托名附会的作品:
《百战奇略》
《时务十八策》
《火龙神器阵法》
后人合编《诚意伯文集》20卷
此外,民间亦有多部与刘伯温有关的小说。当中,有说他经常微服出巡,体察民情
。亦有说他很会占卜,常装扮成道士,并著有《烧饼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后所发
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后数百年的事。不过,由于刘伯温早在洪武八年就已离世,使这些
故事和预言的真确性存疑。
其中的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
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
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
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
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 阅读全帖 |
|
|
d****z 发帖数: 9503 | 9 你这么一说,我还真去全文搜索了一下。靠,还真是爱新觉罗雍正呀。不过理论
上说也没什么不对。大家不是经常说朱洪武嘛。 |
|
d*******r 发帖数: 3875 | 10 朵颜三卫 与 蒙古贞兀良哈人的来历
兀良哈①部在蒙古历史舞台上充当过重要角色,其地位也是很突出的。它做为社会历
史长河中的一股激流推动了时代潮流的前进。这里只是简要记述兀良哈部的历史沿革和
蒙古贞地区的兀良哈氏人(塔布囊)的来历。
一、关于兀良哈部落的源流与沿革
从历史资料看,兀良哈原是森林百姓。于9世纪徒居不而罕哈刺敦②,经过几百年
的生息演变已成为文明的部落。
说兀良哈部是森林部落,须从部落名称的本意分析,即可证明该部是森林部落。很多学
者分析认为,“乌力扬海”是蒙古语“乌瑞”、“杭盖”一词的变音形式。“乌瑞”意
为高原,“杭盖”意为山林,乌力扬海部落即高原山林部落。又据,明洪武二十二年(
1389年)朵颜山兀良哈部头领脱鲁忽察尔致明太祖的信也可证明,信中道:“乌力扬罕
森林百姓,自英明圣主成吉思汗时期以来,从未离朵颜高地的荒野及山河,历代蒙古皇
帝时期,按时敬猎物俸役夫……”③;拉希德的《史集》云“兀良哈人原来栖居于巴尔
古真滩的森林百姓,后来徒至不而罕哈刺敦”。根据这些史料记载表明,兀良哈部人原
来为巴尔古真滩森林中,以狩猎为生的森林百姓是无疑的。
森林百姓兀良哈人徒至不而罕哈... 阅读全帖 |
|
t*n 发帖数: 14458 | 11 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时候有没有进入兀良哈的地盘?
朵颜三卫 与 蒙古贞兀良哈人的来历
兀良哈①部在蒙古历史舞台上充当过重要角色,其地位也是很突出的。它做为社会历
史长河中的一股激流推动了时代潮流的前进。这里只是简要记述兀良哈部的历史沿革和
蒙古贞地区的兀良哈氏人(塔布囊)的来历。
一、关于兀良哈部落的源流与沿革
从历史资料看,兀良哈原是森林百姓。于9世纪徒居不而罕哈刺敦②,经过几百年
的生息演变已成为文明的部落。
说兀良哈部是森林部落,须从部落名称的本意分析,即可证明该部是森林部落。很多学
者分析认为,“乌力扬海”是蒙古语“乌瑞”、“杭盖”一词的变音形式。“乌瑞”意
为高原,“杭盖”意为山林,乌力扬海部落即高原山林部落。又据,明洪武二十二年(
1389年)朵颜山兀良哈部头领脱鲁忽察尔致明太祖的信也可证明,信中道:“乌力扬罕
森林百姓,自英明圣主成吉思汗时期以来,从未离朵颜高地的荒野及山河,历代蒙古皇
帝时期,按时敬猎物俸役夫……”③;拉希德的《史集》云“兀良哈人原来栖居于巴尔
古真滩的森林百姓,后来徒至不而罕哈刺敦”。根据这些史料记载表明,兀良哈部人原
来为巴尔古真滩森林中,以狩猎为生的... 阅读全帖 |
|
|
|
S*E 发帖数: 3662 | 14 有这种事情吗?后来谁把锦衣卫恢复了?
就算是这样的,电视里的锦衣卫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之后吗? |
|
f***e 发帖数: 332 | 15 明祖陵地宫拱门甬道重见天日
■名词解释:明祖陵
明祖陵位于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
其祖父
的实际葬地。朱元璋一统天下以后,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此地建祖陵,追封并
重葬其
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
元1413
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
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明祖陵和泗州古城一起被埋葬于滔滔洪水。此后近300年
,洪泽
湖下有个大墓——一代皇陵留于世间的,只剩下这一句附近居民代代相传的戏言。
连日来江淮一带遭逢大旱,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已近死水位。昨天中午一个电话惊
醒正在
小憩的记者,那急促的声音属于明祖陵管委会主任胡仁生。“露出来了,明祖陵地宫甬
道和拱
门露出来了,300年来第一次啊……”再无心听老胡说些什么,记者匆匆驱车,直奔明
祖陵所
在的江苏盱眙。
水潭见底,地宫拱门甬道露真容
一个多小时后,采访车驶入盱眙境内。这座此前数日名字总和旱情一起出现在电视
报端的
苏北小城,仍如往日般安宁平和的街景市貌背后,必会是那随大旱而来的忧虑焦急、剑
拔弩
张。正想着这些,车已在明祖陵景... 阅读全帖 |
|
f********t 发帖数: 6999 |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brihand (brihand),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洪泽湖水位下降致明祖陵地宫拱门重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0 00:56:27 2011, 美东)
洪泽湖水位下降致明祖陵地宫拱门重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0日04:09 扬子晚报
江苏大旱
宜兴高淳盱眙出现特大干旱
本报讯 当下省内出现的旱情,从时间上看并非孤立的。昨日,记者从省防汛抗旱
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去年10月至今,江苏出现少有的秋冬春三季连旱局面。据统计,
今年1月以来,全省降雨严重偏少,特别是江淮之间、苏南地区,降雨量为近60年来最
小值,全省主要江河湖库的水位,普遍比常年同期偏低,洪泽湖水面比去年秋天小近1/
6。当下我省河湖水库蓄水严重不足,面对下月初的水稻插秧用水高峰,省防指下发紧
急通知,要求抓紧调水补充河湖库水源,杜绝水源流失,严禁小水电站擅自发电,确保
城乡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据介绍,今年1月以来,全省降雨严重偏少,特别是江淮之间、苏南地区,降雨量
为... 阅读全帖 |
|
O****X 发帖数: 24292 | 17 过了
李二在中国都不是第一流的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数风流人物,还看高祖、洪武和老毛啊。
尔吧 |
|
w****j 发帖数: 5581 | 18 翻了一下戴逸的简明清史,戴老居然也在维民所止这事上出错了。查嗣庭出题这事是雍
正4年,查受命出任江西乡试正主考,出了这样几道试题:首题是“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出自《论语》;三题“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出
自《孟子》;次题两道:一道是《易经》的“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另一道是《诗
经》的“百室盈止,妇子宁止”。雍正的谕旨如下:
以命题讥讪,逮江西正主考、礼部左侍郎查嗣庭,交三法司治大逆不道罪。
上谕:查嗣庭向来趋附隆科多,在朕前荐举,令其内廷行走,授为内阁学士,夏见
其语言诈伪,兼有狼狈之相,未之任。隆科多又复荐举,遂用为礼部侍郎。今岁典试江
西,首题“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夫尧舜之世,敷奏以言,非以言举人乎!
查嗣庭以此命题,显与国家取士之道相背谬。三题“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
塞之矣”。更不知其何所谓。《易经》次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诗经》次题
:“百室盈止,妇子宁止”。去年正法之汪景祺文稿中,有《历代年号论》,指正字有
一止之象,引前代如正隆、正大、至正、正德、正统,凡在正字者皆非吉兆。夫人君纪
元,茗以字面分析,则如汉元封、... 阅读全帖 |
|
|
x****o 发帖数: 29677 | 20
这个不对,看看总设计师的出身
1904年8月22日(农历7月12日),邓小平出生。邓小平的祖籍在江西吉安卢陵。其一世
祖邓鹤轩,于明洪武13年(1380年)以兵部员外郎的身份迁入四川,一直定居广安,距
今已有600多年,繁衍约20代。邓氏家族豪杰满门,其中有“文行魁蜀”邓显,吏部尚
书晋大学士邓士廉,明万历进士、南京户部主事和湖广接察司副吏邓吉昌,清乾隆翰林
院士、大理寺正卿邓时敏等。邓小平出生后,父母按字辈为他取名邓先圣。“先圣”进
私塾发蒙时,私塾先生对此名字十分不满:孔子乃称“圣人”你怎么能“先圣”呢?于
是先生便将他名字改为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用了20年。直到参加革命后,才由邓希贤
本人将名字改为邓小平。
刘少奇也是地主出身,张闻天也是宗族富农,高官们没几个是正经的贫农,那些军人出
身的贫农多,毕竟那年头上军校都包了 |
|
s********n 发帖数: 26222 | 21 一、姓氏源流
安(ā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孙安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
,黄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住在遥远的西方,曾经自立为“安息国”,成为自行
为政的国家,长时间跟中原没有关连,其子孙以国为姓,称为安氏。一直到汉朝时,才
重归中原,我国开始有了“安”这个姓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3、出自他姓或赐姓安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下同),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
② 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
③ 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
④ 唐时有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
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得姓始祖:安清。黄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远古时被封于西戎,后建立安息
国(古安息国,在中原的西方,距离长安一万多里,汉书称其为西域大国)。汉武帝时
,派使者到安息国,始有往来。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国太子清,字
世高,其父驾崩后,不愿... 阅读全帖 |
|
v**n 发帖数: 135 | 22 南北榜案。洪武三十年进士榜全是南方人,北方人一个都没有,称为南榜。北方人吵起
来,朱元璋命令复查。结果北方人还是一个都上不了榜。朱元璋大怒,大开杀戒,二十
几个考官被凌迟处死。朱元璋亲自策问重考,这次取的全是北方人,南方人一个都没有
,称为北榜。这次事件和别的东西应该没啥关系,就是朱元璋纯粹出于政治考虑弄出来
的。
清朝时也有。乾隆二十六年殿试,第一名原是常州人赵翼,乾隆阅卷时看到应试人姓名
籍贯,有心要给北方人一个状元,就把第三名陕西王杰拔为第一名。
?另外 |
|
v**n 发帖数: 135 | 23 淮北濠州是并列,好比说北京上海。不是说濠州在淮北。濠州一直在淮河南岸。
关于人口,我把洪武二十六年的统计贴出来,自己算算,我就不说什么了。
南方: 南京1076万 四川147万 江西898万 湖广470万 浙江1049万 福建392万 广东301
万 广西148万 云南26万
北方: 北平193万 山东526万 山西407万 河南191万 陕西232万
关于辽国汉人,你的链接也说了,三分之一是辽京临潢的汉人比例。越往南汉人比例越
高。到了燕云十六州就是汉人压倒多数了。整个辽国境内汉人是多数。
满清时全体汉人都一个待遇,有什么南北。北方汉人也没捞到好处。不过满人在大权独
揽的同时,参考各省人口分配进士名额,使之不致差别过大,也算相对公平。我原本以
为你说江南科举不过如此,所以举例说如果取消限制,江南的进士会更多,优势会更明
显。如果你没有这个意思,那和我的说法并不冲突。
旗籍进士,没啥好说的。破落不破落,汉人都不好比。而且你说参加得晚,至少从进士
比例来看,并不成立。顺治朝就有5%,康熙乾隆两朝略低,雍正嘉庆道光三朝超过6%,
后期的咸同光三朝反而不是最高的。总之,那是人家的天下,几个进... 阅读全帖 |
|
w********9 发帖数: 8613 | 24
:濠州一直在淮河南岸。
在这点上,是我错了。
类似京津或者苏杭。但是有根本的不同。凤阳就在淮河边上。提濠州就说淮北濠州,应
该是指濠州和淮北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意味着和”北方“的紧密联系吧?
301
大北方实际上是被当时的行政划分在名义上被割裂了。南直隶(江苏和安徽)中相当大
的部分其实和”北方“联系更紧密。大北方的主体是“北方五省”。南方的核心在江南
,而江南的核心在苏州及其附近。那时南京早已经是南北混和之地了。
江南(即使包括当时的南京)也不过7百万左右。
http://www.lw23.com/paper_124341571_5/
而且从明的第二年开始,江南中心一带就被大力削弱,富户和大族被强迫向北(江北安
徽,苏北,和南京等)大量迁移。明初还要在凤阳建都,搞了多年的建造。也要把都城
移回河南。最后是移到河北。对北方的偏重,实在是太明显了。
1549万。总人口:6055万。
大概占26%。
从明第二年开始人口就从江南和附近大量外移。江南和附近的文化比重就应该相对下滑
了。看江西人口: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8982482
弘治四年(1491 年) 6549800
万历六年(... 阅读全帖 |
|
d****z 发帖数: 9503 | 25 本朝太祖,洪武,玄宗在开疆拓土方面的进取心一般般。 |
|
c*c 发帖数: 2397 | 2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
|
z***c 发帖数: 2959 | 27 中国人口繁荣时期增长比欧洲快,而崩溃时期的剧减更是骇人听闻。相比前述西方人口
下降三分之一的灾难程度,中国不仅灾难频率更高,每次灾难的程度,如果我们相信史
书的说法,也要高出一倍以上----
西汉末年人口将近6000万,王莽时期发生大乱,几十年间就使人口损耗三分之二,东汉
光武帝恢复天下太平时,人口只剩下2100万。
东汉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桓帝时人口又恢复到5648万,但马上又发生了更严重的黄
巾之乱与军阀战争,就像曹操诗中讲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很多地方变成了
无人区,重归一统时,魏、蜀、吴三国人口加起来只有760万,可以说消灭了七分之六
。西晋维持统一三十几年,末年人口1600万,只有西汉盛期的四分之一。
紧接着又大乱几百年,一直到隋朝,隋文帝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盛世,人口发
展到4600多万,接着又发生了隋末大乱,也是毁灭性的,到唐高祖统一的时候,第一个
人口统计是200万户,按中国传统的五口之家计,200万户,当时的人口有1000万左右,
只剩下五分之一。
经过唐代前期、中期一百多年的发展,在安史之乱的前一年,即755年,唐代人口达到
最高峰,有5291万,仍... 阅读全帖 |
|
J*********r 发帖数: 5921 | 28 【帝制兴衰:辛亥百年话“传统”之三】
"历史上中国人口的大起大落,可以说是任何别的民族都没有的"
大灾难的形成机制
与那些“封建”文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以后中国历史的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大盛大衰
。承平之时,“秦制”不像“封建”那样领主林立多内耗,因而可以多次取得“大国崛
起”的成就。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说“鸦片战争前中国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今天流传甚广,我以为难以置信。但至少在明初以前,即马可·波罗和郑和的时代
,中国的王朝盛世要比当时的欧洲繁荣许多,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们历史的一
大特点是始终无法摆脱“治乱循环”,即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且中国
秦以后历代王朝的寿命不但比“封建”时代的周“王朝”和欧洲、日本的宗主王系(不
是dynasty)短很多,其“改朝换代”的巨大破坏性更几乎是人类历史上独有的。
古代没有精确统计,惟一能反映国家兴亡、社会荣衰的指标就是人口的增减,而历史上
中国人口的大起大落,可以说是任何别的民族都没有的。固然,人口(在农业时代基本
也就是经济)的升降并非传统中国独有。罗马帝国极盛时人口据说达到一亿,帝国崩溃
后原领土上的居民估计还... 阅读全帖 |
|
f****i 发帖数: 9419 | 29 本位面蜀国人口被统计出来是因为蜀国被灭,所以蜀国所谓的人口被统计出来的时候,就是它已经被灭的时候,魏蜀吴都在是什么逻辑?吴的数据也是280被灭之后统计出来,然后换算回去约等于的。前面前提条件是归晋一统时,不是三国时期。知道所谓蜀吴人口的统计数字都怎么来得?都是灭了之后才得到的。还263年魏蜀吴都在,没灭了蜀,你哪儿来的蜀国人口数据,灭了蜀得了数据,又哪儿来的魏蜀吴都存在?
你还是痛快说出硬伤标准吧,顾左右而言他有什么用?补习补习中文再说逻辑的问题吧。不知道就直接说不知道得了,那么请问你,明朝这个怎么解释?“明代的人口记录很怪,在明太祖统治的31年内,人口增长出奇地快,到朱元璋临死时据说已经达到5987万,以后一直没有超过这个数字。”这回你又想怎么定义一下临死的概念?是不是朱元璋从洪武十四年开始临死一直临死到死?得了,就这么一篇漏洞百出的文章,这种类似的硬伤多了去了。还有大把的等着你的硬伤标准出台好给你扔出来呢。你能把这么多毛病原的过来吗? |
|
j****n 发帖数: 7636 | 30 真是怪哉。我们还是一个事一个事的说比较好。 你好几个帖子不是一直在批秦讲朱院
长临死的时候人口的数据实际是洪武十四年的,故此是个“大硬伤”,三国的总人数是
统一前二十年的所以又是个“大硬伤”吗? 我觉得对个杂文来说,这个实在是吹毛求
皮。 至于你怎样分析解读这些引自不同来源的数据,那是另一个问题。你可以不同意
秦,可是人家只是讲一家之言,连是不是错误都难说,更不必说硬伤了。你的观点,比
如啥战乱时期上千万的人口减少一定是统计问题,个人认为更是臆断。
最后多说一句,古代人口问题有多难,只要想一想仅仅几十年前的大饥荒饿死了很多人
还有很多人否认就知道了。 你也不必总觉得你的真理是那样毫无疑问的。 |
|
h*h 发帖数: 27852 | 31 税负曲线牵扯千年兴衰
1279年,在元军的猛攻之下,雷州失守,逃至崖山的赵昺君臣,相对而泣,束手无策。
当元军的撕杀声渐行渐近时,丞相陆秀夫毅然负上8岁幼主赵昺,面向大海,纵身一跃
,自此南宋灭。
300多年后的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祯帝朱由检在极度悔
恨之中自缢煤山,明朝亡。
不管是南宋赵昺,还是明末崇祯,他们可能至死都不明白,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葬
送了他们的大好河山。
穿越千年的历史薄雾,重温这些王朝更迭的悲剧结局,看似刀光剑影的力量对决,背后
都有一条神秘的税负曲线,勾勒出王朝大致相同的兴衰轨迹:
立国之初,吸取前朝教训,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人民安居乐业,府库充盈殷实,并达
盛世状况;盛世之时,享乐奢靡之风日盛,官府消耗逐年猛增,税负也就水涨船高,人
民开始不堪重负;盛世之后,官府开始穷奢极欲,横征暴敛,以致税收枯竭,民不聊生
,直至灭亡。
税负松紧看兴衰
作为维系王朝运转最为重要的经济基础,税负之松紧,不但是国家兴衰的晴雨表,也是
万民苦乐的温度计。
赵宋之殇,朱明之亡,原因杂陈,而其中一个关键,正是明末黄宗羲所说的“税负积累
莫返之弊”,也...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2791 | 32 作者:荣欢
现在有些脑残民族虚无主义者和别有用心的人,什么谣都能造出来。最荒谬的就是朱元
璋是回族人。但他们给出的论证显然不攻自破。比如回族中的朱姓,由西域来华回回人
名字"阿鲁朱"、"秃朱"等简称而来。(中国古人对猪的称谓是:豕、豚等,而非现在的猪
,所以朱元璋很可能是西域回族人).。要想"证明"朱元璋是回族,首先要有个来源,
但这很荒谬。. 1.朱姓乃是汉族姓氏,有4000年历史,远的不说,战国时期的朱亥就是
魏国的名将!百度搜索一下朱姓起源即可查出大量朱姓记载。2.中国古人对猪的称谓自
古就是猪字!猪突豨勇---出处, 《汉书鈥⑹郴踔鞠隆罚骸靶倥挚苌酰Т蠊烟煜虑
敉饺伺恢硗回g勇。” 猪卑狗险----《南齐书鈥⒖ū虼罚骸氨蛴帜壳菔拊疲骸
蛐砸荩硇员岸剩煨酝缍粒沸韵斩觯灾赋夤笫啤!一龙一猪 -
-----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意思是说人在幼时大致没有什么区别,而
学问的深浅由年长而不同,于是有一龙一猪的差别。"阿鲁朱"、"秃朱",这些名字的历
史文献出处在哪,有哪些历史人物?谷歌百度了半天,竟然没有搜到一处,即使是真的
,为什么不姓阿,不姓鲁,不姓秃?而偏偏姓了一个回回...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8158 | 33 (ZT)
明成祖朱棣生母是谁这个问题自从朱棣登上皇位伊始便引起了争议,只是当时迫于形势
,这种争论只是在民间口耳相传,但几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随着时
间的推移显得更加扑朔迷离。经过几百年的议论和考证,明成祖朱棣的生母主要有以下
四种说法:
一说是孝慈高皇后,也就是大脚皇后马秀英,朱元璋的原配夫人。这种说法基本是官方
的权威记载,明朝官修史书《太祖实录》、《太宗实录》、《靖难事迹》等即是这样记
载的。据《靖难事迹》记载:“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次秦愍王挟,次晋恭王
桐,次上,次周定王。”这里的“次上”就是指朱棣,是高皇后的第四个儿子,而朱棣
更是反复地亲口说“朕高皇后第四子也”。
到了清代,万斯同编纂的《明史8226;成祖本纪》中说道,朱棣“母孝慈高皇后,与兴
宗孝康皇帝(即太子标)同”,朱好阳编纂的《历代陵寝备考》中则说:“后生懿文太
子、泰王樉、晋王桐、成祖、周王”。也是沿用了明代官方史书的说法,认为朱棣是马
皇后的第四个儿子。
由此可见,明成祖的母亲是马皇后的说法在正史中一脉相承,众口一词。但据民间传说
,马皇后并没有生育能力,太子朱标、燕王四子朱棣等都不是她... 阅读全帖 |
|
x****u 发帖数: 44466 | 34 让11年的皇族内阁搞成,比洪武帝国军阀混战委员长独裁强1万倍,日本根本就打不进
来。 |
|
d******a 发帖数: 32122 | 35 朱元璋推行民族同化政策,蒙古人、色目人同族不得自相嫁娶的诏令,洪武六年闰十一
月颁定《大明律》时,将此诏收入其中,强行推行。与此同时,朱元璋又下诏“复衣冠
如唐制”,对蒙古、色目等少数民族的“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 |
|
f*******e 发帖数: 2791 | 36 "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这句话针对的是胡化汉人。
《明太祖实录》卷三0(洪武元年二月壬子)诏复衣冠如唐制。初,蒙元起自朔漠,以
有天下,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髪垂髻,深襜胡俗。衣服则为袴褶窄袖,及
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
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上久厌之。至是,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髪于顶
,官则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用黄玄。
乐工冠青卍字顶巾,系红绿帛带。士庶妻首饰许用银,镀金耳环用金珠,钏镯用银,服
浅色团衫,用纻丝绫罗紬绢。其乐妓则戴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庶民妻同。不得服两
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于是百有余年
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 |
|
w**********o 发帖数: 2099 | 37 维基百科: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註 2])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中
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明朝初期定都於應天府(今南京),其轄區稱為京
師。1421年明成祖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1
]。
公元1368年,时为韩宋吴王的朱元璋,在统一陈友谅、張士誠、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
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在应天府登基,国号大明[2]。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
明[1]。
明前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国力迅速恢复,到明成祖时期,国势到达顶峰
,皇帝極力擴張領土,是为永乐盛世。其後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
称仁宣之治。明英宗與明代宗時期,虽经土木堡之变,但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
家危机。明宪宗與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尚可平穩。明武宗沉溺游乐,最终使明孝
宗一脉绝嗣,引发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后,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明世
宗中后期,东南沿海任用胡宗宪、俞大猷等将领,平定倭患。明世宗驾崩后十数年,经
历隆庆新政和万历中兴,国力又得到恢复。明神宗中期,完成万历三大征,平定内乱,
粉碎... 阅读全帖 |
|
g**n 发帖数: 152 | 38 在歐洲古希臘時代,當時著名的曆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的名著《曆史》一書中,就記
載了當時王宮宦官的一些情況。希羅多德還指出,當時希臘的宦官,來源於西亞的波斯
帝國。那時的波斯人認為,被閹割後的宦官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賴。早在公元前6世紀,
著名的波斯王大流士,就曾向巴比倫和亞述地區索要閹割男童,僅一批就達500名之多
。而且,當時在希臘亦出現了專門販賣幼兒的商人。他們四處誘拐未成年兒童,把他們
閹割後,再轉手販賣給王宮,以牟取暴利。也許,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隸貿易了。
稍後的古羅馬帝國,宦官在王宮就更加常見了。翻閱史籍,我們不難發現,在克勞帝烏
斯、尼祿、維特利烏斯當政時,宮廷中都有大批的宦官當差。著名的暴君尼祿甚至還宣
布和寵信的太監斯普裏斯結婚,同時任命宦官彼拉哥主持特務組織監視權貴和百姓。後
來的羅馬皇帝戴克里先的宮廷中,也有一批宦官先後被委以重任。
東羅馬帝國時代,宦官更是羅馬皇帝不可缺少的政治助手。美國著名曆史學家魏特夫先
生在其代表作《東方專制主義》一書中指出:“宦官掌權在4世紀的拜占庭已經充分形
成一種制度。”在東羅馬帝國時代,太監占有了大部分部門的職權。在當時的十八等官
制中,... 阅读全帖 |
|
v*****s 发帖数: 20290 | 39 丰富路宰牛巷不在一起。新街口实际上是四条路的交点。南北向的是中山南路/中山北
路,东西向的是中山东路/汉中路。
丰富路在新街口西面,是南北向的,平行于中山南路。
宰牛巷我不认识,刚才百度了一下,应该是在小火瓦巷附近,那就是在新街口东面,比
洪武路还要东。 |
|
c***d 发帖数: 996 | 40 天国一朝, 是南方穷苦人打的天下, 应该和朱洪武和太祖一个调调。想来应该是会更
刚烈一些。 |
|
d*****n 发帖数: 3084 | 41 这种腐儒文字,要是放在洪武朝,轻的话拉出去打板子,重的话用马粪塞嘴。
依明清式样,需白话一点,让接旨的人跪在地上,恍若上亲临口谕。 |
|
f*******w 发帖数: 1243 | 42
从那得出明朝相权完了?
洪武、永乐、嘉靖算是皇权完胜
弘治、正德、隆庆、万历算是相权完胜
其他时候也就是个五五开吧 |
|
w*********r 发帖数: 613 | 43 皇权和相权
看到有人讨论这个,其中不少人说的内容不太同意,所以发此最后一个主帖。
一,皇权从来和相权就不是一个对等概念。
很多人讨论历史朝代政治体制,说相权和皇权斗争的本版各种观点。都忽略了一个最基
本的问题,就是这个所谓皇权相权谁大、说两者互相制衡或者说皇权逐渐变大还是变小
的这些理论基础都是伪命题。不管是举例秦汉,唐宋元明清什么政治体制的例子。什么
三省,三公都忽略了一个最大的基本事实,就是相权来自皇权。很多人举例了中书议政
,门下封驳,尚书执行,宋的增加等等机构,所有的所谓相权只有决策,议政,执行。
看起来有丞相可以很大制约皇权,是很好的平衡制度,没有丞相的明就算是皇帝集权了
。可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不管丞相还是内阁的首辅,任命权都在皇帝手上。也就是说,事
实上,从秦汉开始,皇权没有什么不断集权或者说相权不断减弱的说法,皇权一直都没
有任何变化。因为,相权来自于皇权,这也是为什么所谓的相权一直能被皇权削弱的现
象存在。凡是能把相权行使的凌驾皇权的人,大部分都死在皇权之下了,剩下的不是在
行使相权而是在行使皇权了。可以翻开史书看看,这些所谓的相权的人,哪些是把自己
的任免权留给皇帝的?... 阅读全帖 |
|
J*******l 发帖数: 133 | 44 10 张议潮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他就是华
夏汉民族的伟大英雄,他是大唐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将军。驱逐吐藩,光复河西,复兴中
华,功在千秋。张义潮,心怀故国的大汉好男儿,他是大汉军人的骄傲,他是华夏汉族
后人的楷模。他的一生波澜壮阔,风云激荡,为晚唐的天空抹上了无比绚丽的色彩,虽
然残阳如血,却光芒万丈。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三镇节度使胡狗安
禄山打着奉密诏诛杀杨国忠的旗号,在范阳起兵叛乱,一路长驱直入,占领了河北的诸
多郡县。河西、陇右的15万唐军精锐之师奉诏勤王,大部离开了驻守的地方,让一直虎
视眈眈的吐蕃侵略者有了可乘之机,开始逐步蚕食大唐的地域。直到公元781年,沙州
因弹尽粮绝,沦于吐蕃人之手。整个河西陇右的汉人民众均在吐蕃非人的暴政之下,吐
蕃将占领区内的汉人民众视若贱民,予以残酷的压榨和剥削,所以当地汉族人民无时不
刻的盼望中央Z.F能够救人民于水火。
张义潮对吐蕃奴隶主残酷压榨汉族百姓的现状极为不满,曾手抄《无名歌》,对河西百
姓寄予深切的同情,“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附郭种... 阅读全帖 |
|
x*****a 发帖数: 7797 | 45 一、宋代状元的寿命
宋代共出状元118名。其中,已知其生卒年或虽不知其生卒年却知其寿数的共70人,
占总数的59.32%(保留两位小数,下同)。依据这70人的年龄资料所得出的若干统计
平均数,也许能接近实际情形。这70人中,80岁及80岁以上的5人,占7.14%:
黄裳(1044-1130),87岁(《全宋词简编》第202页)
郑性之(1172-1255),84岁(《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第301页);
阮登炳, 82岁([洪武]《苏州府志》卷三十五,总页1424页);
刘章(1100-1179),80岁(宋人传记资料索引》总第3872页);
胡旦80岁(《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第324页)。
70岁至79岁的14人,占20%:
王嗣宗(944-1021),78岁(《宋史· 王嗣宗传》);
李迪(971-1047),77岁(宋人传记资料索引》总第850页);
留梦炎(1219-1295),77岁(《元人传记资料索引》第929页;沈阳版《中国历代
状元录》第170页);
莫俦(1089-1164),76岁(《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第370... 阅读全帖 |
|
j****c 发帖数: 19908 | 46 其妹妹王氏嫁给明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洪武28年(公元1395年)朱樉死后殉葬。
md,明朝这么野蛮?一个藩王死了老婆也得殉葬 |
|
w****2 发帖数: 12072 |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京杭大运河简史——王朝生命线的兴衰 [ ★洒落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17 01:12:28 2012, 美东)
京杭大运河简史——王朝生命线的兴衰(申请认证) [ ★洒落 ] 于:2012-06-12 06:
46:30 主题帖
这是以前写的关于京杭大运河的一篇短文,申请认证会员,还要请大家多多支持!!!
---------------------
京杭大运河历经2000余年沧桑,肇于先秦,兴于隋唐,完善于元,极盛于明清,衰败于
清末,复兴于建国后。它曾经是帝国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衰。它更是中华水
利工程史的丰碑,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它还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运河两
岸一个个名城的繁华和兴衰。
我国东部的水系河流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流,各水系之间又有山脉隔绝,农业时代
南北陆路交通极为不便,人们自然想到开凿运河沟通各个水系,以缓解陆路交通的艰辛
。京杭运河历史上大规模的开凿和扩建共有三个时期,分别是先秦、隋和元。
...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7927 | 48 国学网
北京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但是历史上所指的北京并不是一个地方。
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后晋、后汉三代,都是以它的发祥地太原府为北京。
宋代庆历二年(1042年),宋仁宗赵祯为了抗拒辽国,把从前真宗赵恒亲征时驻跸过的
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建为北京。
金代天眷元年(1138年),熙宗完颜擅改上就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林东镇)
为北京。
金代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迁都大兴府(今北京市),因为中京大定府在新迁都
之北,所以把大定府又改称北京,故址在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西北的大明镇。
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将开封府定为北京,故址在今河南省开封
市。
明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朱棣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即
今北京市),并将都城迁于此。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修建故宫,迄今已近600年历
史。
现在的北京在春秋战国时为燕国都城,称蓟。辽朝时为陪都,称南京,又名燕京。
金建都于此,号中都。此后800年,元称大都,明、清称京师,民国初年,称为首都。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将北京改为北平,新中国成立时...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7927 | 49 七、北宋(960-1127)、辽(947-1125)、南宋(1127-1279)、金(1115-1234)
Δ宋建隆至开宝年间(960-976)南唐后主(李煜)命李从谦赋《观棋》诗,时从谦方
数岁。(《全唐诗》)
Δ太平兴国六年(981),宋太宗遣中使赐钱亻叔文楸棋局,水精棋子。(《宋史·钱
亻叔世家》)
王禹?(954-1001)作《筵上狂诗送侍棋衣袄天使》诗,称宋太宗创有“对面千里”、
“独飞天鹅”、“海底取明珠”三棋势。
Δ宋太宗屡召潘慎修对局。慎修作《棋说》举十要以明其义,太宗览而称善。(《宋史
·潘慎修传》)
Δ太平兴国至至道年间(976-997),棋待诏贾元(玄)号国手。(宋欧阳修《归田录
》)
Δ天圣至嘉佑年间(1023-1063),李重恩善弈棋,冠绝当时。(《集事渊海》) 吕济
叔工棋,亦当时第一。(近人黄俊《弈人传》)
欧阳修(1007-1072)自号“六一居士”,作《六一居士传》,寓棋于名号中。(《欧
阳文忠集》)
邵雍(1011-1077)作《观棋大吟》、《观棋长吟》是我国棋诗中最长一首,计1800字
。(宋邵雍《伊川击壤集》)
Δ皇佑年间(1049-1054) ... 阅读全帖 |
|
k***g 发帖数: 7244 | 50 这个中日的比较没有说道点子上啊,日本传承的是中国明代以前的饮茶习惯,自朱元璋
之后,中国的饮茶习惯大变,copy 前阵子闹茶荒时写的一篇 blog:
中国明代以前是饮茶的习惯大致和日本的抹茶相似:先将茶饼碾碎成茶粉,然后烧水,
水初沸的时候冲茶碗,大沸以后,加几匙冷水,然后冲茶粉,为了让茶粉和水混合均匀
,需要用到“茶筅”—— 现在你要是直接搜索“茶筅”,出来的肯定是一串儿日语的
结果,因为现在日本抹茶还在用,中国已经不用了。当然日本从茶叶到茶道都做了有日
本特色的改进,中国古代的点茶,茶色贵白,所以黄庭坚比之为“琼蕊”。而抹茶反而
崇尚浑浊的绿了。
中国人更改饮茶习惯源自朱元璋:
“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为上,犹仍宋制,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洪武二十四年
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团茶,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
笋。…… 按茶加香物,捣为细末,已失真味…… 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
便饮,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陆羽有灵,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
下,亦咋舌退矣。”—明· 沈德符 · 《野获篇补遗》
“茶加香物,捣为细末,已失真味。” 就像我...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