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明史
首页 2 3 4 5 6 末页 (共10页)
G********l
发帖数: 574
1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英雄也是人,造神必定引起质疑
民族英雄戚继光武功高强,凭真功夫考中武举,虽然当时因为战事吃紧取消武科未
能中武进士,但是他的高超武艺仍然在国家级正史《明史》有记录,《明史》明确记载
戚继光抗倭有“手歼其魁”的战绩,戚继光身为部队最高指挥官,身先士卒,并亲手斩
杀倭寇首领,其武艺之高可见一斑。
戚继光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善于用兵,曾经创造八千兵马全歼八万蒙古铁骑的战绩
。当时戚继光抗倭“屡摧大寇”,基本平定南方倭寇。北方蒙古部落经常犯边,蓟门多
警,朝廷调戚继光任蓟门总兵镇守蓟门拱卫京师。
万历元年春,蒙古朵颜部落首领董狐狸率领三万铁骑进犯蓟门,戚继光以八千兵马
迎战。戚继光针对蒙古铁骑的特点创造性的研究出车、炮、步、骑多兵种合成作战阵法
,他在阵前排列战车、拒马器阻挡蒙古骑兵冲击,在战车后面暗藏火炮、三眼神铳,六
眼神铳等火器,阵法最后面是骑兵。
董狐狸见戚继光以八千兵马出城列阵迎战他的三万铁骑,根本就不把戚继光放在眼
里,命令全军冲击,蒙古骑兵冲到戚家军阵前,戚继光的部队铳炮齐发,蒙古骑兵纷纷
中弹倒毙,再加上铳炮巨大的响声让蒙古战马收到惊吓,蒙古骑兵阵形大乱。大家要知
道,骑兵打仗靠的是冲击力,靠的是重力加速度,...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2067
2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正文 第四十九节 风气(下)
金圣叹是哭庙案的主角,这位才子因为名头响亮,所以邓名打算给他特别优惠,给
他一笔秘密贷款帮助他购买军火抵抗——贷款是邓名为金圣叹担保的,而保持秘密性是
邓名为了不给自己造成太大的负担。不过金圣叹却谢绝了邓名的好意,当安乐思返回吴
县时,金圣叹明确表示他不会诉诸武力。
“步枪的威力非常可观,足以保护金先生和你们的朋友。”安乐思等军火商给邓名
的报告里,就称金圣叹为哭庙案众多当事人中最勇敢的,也是众人的领袖,所以只要金
圣叹愿意振臂一户,吴县周围的缙绅一定会群起响应。
“这并非我所愿。”金圣叹摇头道:“我不能让本地父老因为我的一念之私而遭遇
兵灾,我也不愿意为了自己活命就打死衙役,何况安老板不是向我保证过,保国公会设
法救我们出去四川吗?”
“保国公确实这样保证过,但事情不一定能够办妥啊。”安乐思更希望金圣叹能够
领到吴县缙绅和蒋国柱打起来,这对他的军火生意会有益处,而且根据安乐思现在的理
解,邓名似乎也希望和东南督抚作对的人越多越好。
“那也是我一人性命不保罢了,要是我为了自己活命就去杀伤无辜,我又算什么呢
?”金圣叹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坚决,明确表示... 阅读全帖
h**********r
发帖数: 76
3
刘将军怎么可能写出这么没水平的文章?
1.文章以女人与不同男人上床来比喻,粗俗,难于入目,不知作者平时脑袋里整天想得
是什么东西?
2.文中写"通览晚明史,我只有一个强烈的感觉:..." 这显然是有意败坏作者的智商.
明史是清朝授命官僚写的,能把晚明写好写真吗? 写成明朝上下,汉人同仇敌忾抗击外
族入侵,不就使清的合法性变得没有了理由吗? 也许,作者读得是别的明史? 但能写晚
明的一定是后人吧,除非作者声明读的不是清朝官员写的明史, 也许还好些。
3.文章给人的感觉有点像一个对西方有所了解但又停留在非常肤浅的水平(比如好莱坞大片加短期西方生活或者访问的那种)的人的观点。比如,像长期生活在西方并真正取得成就的钱学森等的看法给人感觉就显得很不相同。
比如文中讲:"弗洛伊德讲,人的嫉妒心是天生就有的,但是西方文化克制这个东西。"
我不觉得美国人不嫉妒人,也不觉得西方文化能有效克制这个东西。试问有多少美国人在利益面前还讲什么圣经说不能嫉妒? 有多少美国笑话是关于基督教的(我说的那些可不是中国人编的而是美国人自己在网上编的那种笑话)? 相反,中国佛教文化就很多地方强调不要嫉妒别人。道教和儒家都有
m**********d
发帖数: 60
4
讲得有道理,难道是伪作?
发信人: harrylikestr (Harry),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我猜网上的"刘亚洲《甲申再祭》"一定是伪作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10 09:56:06 2010, 美东)
刘将军怎么可能写出这么没水平的文章?
1.文章以女人与不同男人上床来比喻,粗俗,难于入目,不知作者平时脑袋里整天想得是什么东西?
2.文中写"通览晚明史,我只有一个强烈的感觉:..." 这显然是有意败坏作者的智商.
明史是清朝授命官僚写的,能把晚明写好写真吗? 写成明朝上下,汉人同仇敌忾抗击外族入侵,不就使清的合法性变得没有了理由吗? 也许,作者读得是别的明史? 但能写晚明的一定是后人吧,除非作者声明读的不是清朝官员写的明史, 也许还好些。
3.文章给人的感觉有点像一个对西方有所了解但又停留在非常肤浅的水平(比如好莱坞大片加短期生活的那种)的人的观点。比如,像长期生活在西方并真正取得成就的钱学森等的看法给人感觉就显得很不相同。
比如文中讲:"弗洛伊德讲,人的嫉妒心是天生就有的,但是西方文化克制这个东西。"
我不觉得美国人不嫉妒人,也不觉得
b****e
发帖数: 119
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我的在线历史文献库
在线历史文献
2002-11-12
http://www.cs.iastate.edu/~baojie/history/histbook.htm
世界历史 | 国别史 | 世界史专题 | 中国通史 | 中国断代史 | 中国史专题 | 二十六史
| 历史典籍 | 百科全书与工具书 | 共运资料 | 中国当代史料 | 其他
世界历史
简明世界通史(上) (下)
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下卷)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下卷) 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下卷)
世界通史·当代卷 古代卷 中世纪卷 近代卷(上) 近代卷(下) 现代卷
世界上古史
世界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2
世界当代史
新编世界当代史
国别史
荷马史诗
罗马史纲要
阿拉伯通史(上册) (下册)
澳洲史
德国史纲
法国通史简编
非洲通史古代卷 近代卷 现代卷
加拿大通史简编
近代英国史
日本近代史
苏联史纲CCCP(1953—1964)
世界史专题
佛教史
中国通史
白寿彝中国通史(01) (02) (03) (04) (05) (06) (08) (09) (10) (13) (14) (17)
(18)
中国通史... 阅读全帖
h**********r
发帖数: 76
6
刘将军怎么可能写出这么没水平的文章?
1.文章以女人与不同男人上床来比喻,粗俗,难于入目,不知作者平时脑袋里整天想得
是什么东西?
2.文中写"通览晚明史,我只有一个强烈的感觉:..." 这显然是有意败坏作者的智商.
明史是清朝授命官僚写的,能把晚明写好写真吗? 写成明朝上下,汉人同仇敌忾抗击外
族入侵,不就使清的合法性变得没有了理由吗? 也许,作者读得是别的明史? 但能写晚
明的一定是后人吧,除非作者声明读的不是清朝官员写的明史, 也许还好些。
3.文章给人的感觉有点像一个对西方有所了解但又停留在非常肤浅的水平(比如好莱坞大片加短期西方生活或者访问的那种)的人的观点。比如,像长期生活在西方并真正取得成就的钱学森等的看法给人感觉就显得很不相同。
比如文中讲:"弗洛伊德讲,人的嫉妒心是天生就有的,但是西方文化克制这个东西。"
我不觉得美国人不嫉妒人,也不觉得西方文化能有效克制这个东西。试问有多少美国人在利益面前还讲什么圣经说不能嫉妒? 有多少美国笑话是关于基督教的(我说的那些可不是中国人编的而是美国人自己在网上编的那种笑话)? 相反,中国佛教文化就很多地方强调不要嫉妒别人。道教和儒家都有
d****z
发帖数: 9503
7
那圣旨呢?也不算正式官方文书?另外孔家家谱里面都是正式婚娶了的。
至于清史稿,我是怕你又说以前不称夫姓,后来改称了。所以不得已找了最后一个王朝
的史书。不可避
免的,这个不是官修正史。如果你允许用往前一个朝代,用明史。那么明史是清王朝的
官修史书。不要
说明史不是官方文书。明史中的后妃断然没有一个姓朱的。“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宿
州人。”
S*******C
发帖数: 7325
8
☆─────────────────────────────────────☆
Satine (瓜呆小贼) 于 (Sun Oct 3 14:31:59 2010, 美东) 提到:
张夫人,王太太这种称谓不算
前两天有个老外说本来中国女人随夫姓的
文革给改了
我怎么不记得有
...
☆─────────────────────────────────────☆
StationCC (观澜) 于 (Sun Oct 3 14:44:57 2010, 美东) 提到:
张王氏?
杨杜致礼?

☆─────────────────────────────────────☆
Teller (yy) 于 (Sun Oct 3 15:03:15 2010, 美东) 提到:
这老外肯定有个台湾或者香港的朋友来着。
☆─────────────────────────────────────☆
jjjstc (买买提就是一个垃圾处理站) 于 (Sun Oct 3 15:32:44 2010, 美东) 提到:
非但没有随夫姓,而且头衔或者称谓前还是用自己娘家的姓...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明朝末年也曾经大量扩招太监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13 10:52:30 2013, 美东)
要不怎么说,一爱上共产党,人就变成弱智了呢。
《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2期76-81
明代社会自宫风气
帅艳华1黄阿明2
(安徽大学历史系,合肥230039;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
自宫现象中国古已有之,历代皆有禁令。明以前,自宫现象仅为零星的社会现象,远未
至一种社会风气。至明代,自宫由零星现象衍变成社会风气,蔚然大观,屡禁不止。20
世纪30年代,王崇武先生与日本学者清水泰次开明代宦官与自宫现象研究之先河。[1]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对此问题又进一步深入研究[2],但这些研究主要局限于某一方面,
而未能对明代社会自宫风气予以整体性考察。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有明一朝,对自宫风
气的发展情况、国家的禁止措施、成因及其带来的影响作一番梳理,藉以见出明代自宫
社会风气的整体情况。
一、明代社会自宫风气的发展
明代自宫蔚然成风,与明朝...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4351
10
又见月经帖。很多ID还在这里误导大家。其实张献忠屠川这个事情在史学家已经成为定
论,以顾诚为代表的基本倾向于有张献忠屠川这回事了,有所分歧的只是在屠杀的范围
和规模上。
TG上台后的史学界大概是郭沫若为首吧,为了TG的政权合法性的需要,大力讴歌历
代的农民起义,甚至到了美化的地步。张献忠屠蜀与所期望的农民领袖的高大形象不符
,于是就翻案。虽然各种史书地方志等资料一大堆,统统都是满清和被镇压的地主阶级
的诬蔑。问题是同为起义军领袖,为什么地主阶级对李自成诬蔑的没有张那么厉害?还
有些人证和物证,没法套用到这个污蔑和仇恨的框框里去,比如考古发现的万人坑, 两
个外国传教士写的圣教入川记。作者是两个洋人传教士,怎么也归不到地主阶级和满清
诬蔑那里去,所以所有为张翻案的书对之是能不提就不提。那些死去的四川人民真得感
谢上帝,竟然派了两个传教士适时经过,要不然连怎么死的到今天还都是糊涂账。
胡昭曦的《张献忠屠蜀考辩》就是典型代表。他为张献忠翻案,算是史料相对比较翔实
的,这个书贴得网上到处都是。圣教入川记在书里面当然是故意忽略了。五马先生纪年
这个书因为写了大量作者在张死后的遭遇,所以被翻案历史...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4351
11
又见月经帖。很多ID还在这里误导大家。其实张献忠屠川这个事情在史学家已经成为定
论,以顾诚为代表的基本倾向于有张献忠屠川这回事了,有所分歧的只是在屠杀的范围
和规模上。
TG上台后的史学界大概是郭沫若为首吧,为了TG的政权合法性的需要,大力讴歌历
代的农民起义,甚至到了美化的地步。张献忠屠蜀与所期望的农民领袖的高大形象不符
,于是就翻案。虽然各种史书地方志等资料一大堆,统统都是满清和被镇压的地主阶级
的诬蔑。问题是同为起义军领袖,为什么地主阶级对李自成诬蔑的没有张那么厉害?还
有些人证和物证,没法套用到这个污蔑和仇恨的框框里去,比如考古发现的万人坑, 两
个外国传教士写的圣教入川记。作者是两个洋人传教士,怎么也归不到地主阶级和满清
诬蔑那里去,所以所有为张翻案的书对之是能不提就不提。那些死去的四川人民真得感
谢上帝,竟然派了两个传教士适时经过,要不然连怎么死的到今天还都是糊涂账。
胡昭曦的《张献忠屠蜀考辩》就是典型代表。他为张献忠翻案,算是史料相对比较翔实
的,这个书贴得网上到处都是。圣教入川记在书里面当然是故意忽略了。五马先生纪年
这个书因为写了大量作者在张死后的遭遇,所以被翻案历史... 阅读全帖
r**o
发帖数: 4614
12
哦, 是顾城的《明末农民战争史》, 怪不得那么理直气壮了。下面是你原文和
Diaowai网友对你的质疑, 发现你窜改了顾城的意思。
发信人: minotaur (牛头怪),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张献忠对四川人口的减少负首要责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Oct 19 01:10:26 2013, 美东)
又见月经帖。很多ID还在这里误导大家。其实张献忠屠川这个事情在史学家已经成为定
论,以顾诚为代表的基本倾向于有张献忠屠川这回事了,有所分歧的只是在屠杀的范围
和规模上。
TG上台后的史学界大概是郭沫若为首吧,为了TG的政权合法性的需要,大力讴歌历
代的农民起义,甚至到了美化的地步。张献忠屠蜀与所期望的农民领袖的高大形象不符
,于是就翻案。虽然各种史书地方志等资料一大堆,统统都是满清和被镇压的地主阶级
的诬蔑。问题是同为起义军领袖,为什么地主阶级对李自成诬蔑的没有张那么厉害?还
有些人证和物证,没法套用到这个污蔑和仇恨的框框里去,比如考古发现的万人坑, 两
个外国传教士写的圣教入川记。作者是两个洋人传教士,怎么也归不到地主阶级和满清
诬蔑那里去,所以所有为张... 阅读全帖
R*******1
发帖数: 57
13
中国“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9月3日隆重举行。那么
,中国古代大阅兵是如何进行的?
在古代中国,阅兵仪式属于军礼的一部分,所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这项活动。这里,
从制度、仪式、装备诸方面,介绍一下古代中国大阅兵的盛况。
制度篇
古代阅兵几年举行一次?
——《春秋公羊传》:“五年大简车徒,谓之大蒐”
从史料来看,先秦时阅兵已成定制。记载周王朝典章规制的《周礼》中提到的“军礼”
中,便有阅兵一项。《周礼·春官》“大宗伯”条称,军中之礼有大师之礼、大均之礼
、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等五项内容,阅兵属于“大田之礼”。
大田之礼,又称“大蒐”,蒐同“搜”,即田猎活动。大田之礼就是通过田猎活动进行
的。
“阅兵”一词,在先秦时也已出现,大阅兵叫“大阅”。《春秋穀梁传·桓公六年》中
称:“大阅者何?阅兵、车也。”《春秋公羊传·桓公六年》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大
阅者何?简车、徒也。”
先秦时阅兵的概念较窄,就是检阅士兵,而“大阅”,不只检阅兵力,还检阅战车这类
军事装备,与现代大阅兵的含义基本一致。另外,“观兵”、“校阅”、“阅武”,也
是古人对阅兵的不同叫法。当...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国货币史和“白银纠缠”
朱嘉明:中国货币史和“白银纠缠” —— 《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序
源远流长的中国货币史,是一种超级复杂系统,包含着众多子系统和因子。其中,白银
自始至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存在着一种与物理世界的“量子纠缠”类似的“白银
纠缠”。这里所说的“白银纠缠”包含两个含义:离开白银货币,中国货币历史根本无
法书写;而没有对中国货币经济历史的整体性把握,白银货币也绝无说清楚的可能。徐
瑾女士所撰写出的《白银帝国 — 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其中考察从960年建立的宋
朝至1930年代的中华民国,时间跨度长达1000余年细密经纬货币史,并描述和诠释了其
中那根连绵不绝、隐匿无比和充满“纠缠”和“纠结”的“银线”。
(1)“白银纠缠”发端于何时?
中国自战国到两汉,大体以黄金为计算标准。究竟白银货币在何时开始成为其中的重要
子系统,或者主要的因子,并没定论。据彭信威先生的《中国货币史》:“一直到元末
,白银还算不成十足的货币”。彭信威先生这样的结论,显然基于白银在货币体系的比
重或者权重。
宋代相比较于之前的历朝历代,发生了人口革命、商业革命、交通革命、农业革命、手
工业革命和都市革命,以致...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522
15
历史上,中、日、朝三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领域十分宽广。在这部经常为三国
人民引为美谈的史册中,我们注意到,在兵器与武艺的交流方面,也写下许多精彩
篇章,其中尤以剑刀武艺的交流内容丰富,引人入胜。一般说来,中、日、朝的古
代武艺,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民族风格上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别。但是,由于
长时间的相互影响,交叉渗透,使三国在武艺领域里产生了许多共生现象,不少具
有共同特点的东西一直遗存到现代。显然,这些共同点正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
,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以剑刀技艺为主体的所谓“短兵”体系,从来都是中
国古代武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日、朝武艺交流的重心所在。这个问题的历
史背景比较复杂,牵涉到许多尚待探索的史事,而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待
今后的努力,特别有待三国学者的共同努力。总之,历史上三国之间的武艺交流活
动,直到今天还在以体育文化的形式延续着,并且显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这
一点着眼,研究这个问题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就自不待言了。首先对古代中、日
、朝剑刀武艺交流活动进行研究的,是已故学者唐豪先生。(1)步唐先生之后尘
,1980年,我发表过一篇研究中日剑刀... 阅读全帖
v****o
发帖数: 978
1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てんか 大明帝国抗日史
400多年前,一场战争改变了亚洲格局。万历年间,明朝援朝抗倭,一战长达7年,保证了东
北亚300年的和平稳定。鲜有人知,山东是这场战争的大后方,山东将领邢玠把这场战争
领向了最终的胜利。
草根学者柯胜雨,参考了3000万字的日韩著作,撰写了专著《大明帝国抗日史》。这
部书在国内首次披露了明朝援朝抗倭的历史细节,让一段语焉不详的历史重新浮出水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战争旷日持久,一打就是7年。而支持战争补给的“抗日大后
方”,就是山东老百姓。
一段被误解、被歪曲的历史
“我算不上作家,最多是个写手。”和柯胜雨对话,感觉像是和生活中偶遇的年轻人
谈心。他的普通话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目前在福建省莆田市从事历史教研工作,平常酷
爱读书,偶尔也会看看美国大片。因喜欢历史,他投身于历史小说的创作,已有数十万字
作品面世。
今年10月,柯胜雨撰写的专著《大明帝国抗日史》出版。这部书让一段语焉不详的
历史重新浮出水面。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10万明军慨然东征,远赴他乡援朝抗倭。今天,这一段历
史却被一些人误解、歪曲。
记者(以下简称记):很多人听说过戚继光抗倭,却并不知道,明朝发生过一场... 阅读全帖
e****M
发帖数: 280
17
明史不是民国史,明史被人研究了几百年了。明史里一件事情的确定需要很多史料的佐
证的。另外明史史料大部分都不是明代人写的。
R****a
发帖数: 6858
1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西方文化传播战略及其应对
三、中国文化传播也要“讲政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在文化传播中适度淡化意识形态,从策
略上考虑是可以的,但从政治上让步则是要吃亏的。
兵不厌诈。诱导对手走向失败的文化传播的方法不能简单地仅仅用道德标准来评判,它
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形成的具有“双面刃”特征的博弈工具:对被压迫者来说,它是
反抗的需要,对压迫者来说,它是统治的需要。战国时秦穆公就知道“立庸君以弱晋,
得城池而强秦”20 。为了达到对中原汉族知识分子的安抚与弱化——与英国在印度的
作法一样——并重的目的,满清统治者在明十三陵中专捡那个好面子、特清廉却治国无
方,很有些戈尔巴乔夫范儿的崇桢的墓地予以高规格改葬并多次隆重修缮;在民间,清
初满人将那个靠乞讨赚钱办学、很有些甘地范儿的武训21 立为汉人学习的楷模,用经
过无害化处理的普世理念虚化汉民族的反抗意识,以达到长期统治的目的。
同样的事物,在毛泽东这里完全就是另一种视角。毛泽东也重视明史研究,特别是注重
汲取其中的国家兴亡经验。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时就要求高级干部学习郭沫若写的《甲
申三百年祭》22。明史中,毛泽东最赞赏明成祖朱棣而少正面提及崇桢...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1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明朝末年也曾经大量扩招太监
要不怎么说,一爱上共产党,人就变成弱智了呢。
《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2期76-81
明代社会自宫风气
帅艳华1黄阿明2
(安徽大学历史系,合肥230039;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
自宫现象中国古已有之,历代皆有禁令。明以前,自宫现象仅为零星的社会现象,远未
至一种社会风气。至明代,自宫由零星现象衍变成社会风气,蔚然大观,屡禁不止。20
世纪30年代,王崇武先生与日本学者清水泰次开明代宦官与自宫现象研究之先河。[1]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对此问题又进一步深入研究[2],但这些研究主要局限于某一方面,
而未能对明代社会自宫风气予以整体性考察。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有明一朝,对自宫风
气的发展情况、国家的禁止措施、成因及其带来的影响作一番梳理,藉以见出明代自宫
社会风气的整体情况。
一、明代社会自宫风气的发展
明代自宫蔚然成风,与明朝兴亡相始终。明景帝以前,诸帝对自宫者一律摈弃,景帝破
例录用了第一批自宫者,此后明廷每隔几年便不得不录用一批自宫者,致使自宫风气高
涨不止,成为明代社会的一大痼疾,难以根除。因此,以明景帝为界,明代社会自宫风
气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明统治者对自宫...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3698
20
土木之役的疑问(四)是王振怂恿皇帝亲征吗?
所有的明代史书都在土木之变这一节写明这样一句:“王振劝上亲征。”(《明通
鉴》)相信,这一定是史实。由此,土木之败的罪魁就非王振莫属了。其逻辑前提可以
这样解读,英宗不亲征,就不会有土木之败。
问题在于,王振为何要求英宗亲征?那么多文臣武将劝皇帝不要亲征,而英宗就是
不听,偏要去玩一把,难道只因为他亲信于王振吗?
从历史史实分析来看,可以归为三个原因:一个是历史原因,一个是背景原因,一
个是制度原因。
所谓历史原因源于明朝特定的历史过程,明朝把元蒙赶回沙漠,并没有完全彻底地
消来元蒙的实力。明初,国家一件主要任务就是防边,防元蒙。徐达作为开国功勋,开
了国而不能在首都享福,只能在荒凉的北方戍边,主要原因在于元蒙的存在,在于对方
的不服气,时刻觊觎着明之中原;朱棣四次北征,最后死于征伐的路上,也是这个原因
;宣宗也有一次北伐,虽无大战,也是要努力解决北方问题。作为接班人,面对元蒙遗
留势力的挑战,英宗选择退守首都,按兵不动,这不合祖制,也更不合一个二十三岁年
青人的作为。在《弇山堂别集》中专门列举了明几代君王亲征的过程和所立的战功。这
些历史既...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3698
21
明朝内阁推动文臣统军,谋夺兵权!
明太祖为了防范统兵将领专权,保证自己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规定五军都督府对军
队没有调遣权,调遣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兵部在军队中虽有任免、升调、训练之权,但
不统兵。每逢战时,由皇帝亲自委派专人担任总兵官,统领卫所军队出征。战事结束,
总兵官归还将印,军队归回各卫所。军队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是明太祖从
军事上加强和巩固皇权的重要措施。
明朝皇帝还建立了一个世袭的军事贵族阶层,让他们成为他的军事建制的基础,同
时成为他的征战中的主要军事领袖。这些贵族们并未得到特别高的俸禄:公爵每人2500
至2200石禄米,侯爵每人1500至800石禄米,伯爵则为1000石;但是他们占据着有特权
的品级,这种社会地位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能得到的物质福利。他们享有皇帝
的信任;他们作为皇帝的代表节制着最重要的部队;同时,他们还不受文官的限制,总
而言之,军事贵族大大地加强了皇帝的权威和权力;他们也大大地增长了军方的特权,
同时也大大地有助于皇帝反对外国民族的战斗中取得各种各样的胜利。
兵权本来牢牢的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出征靠武将或干脆自己干,文官和内阁只能从
旁协... 阅读全帖
e***d
发帖数: 8248
2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从人民的名义看 文科很肤浅啊
特训出来的宾馆服务员侃明史,难道不是像背书?
特么就是高老师爱美女,就算瞧出了美女的破绽,也不会点破。
虽然家里的黄脸老太是明史专家,但是专家口中的明史与美女口中的明史,
把玩效果不同。
这剧太反动了,有意地贬低知识分子,
老邓都说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更早的说法,好像知识分子属于小资产阶级。

发帖数: 1
2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文采风流】鲁迅谈《金瓶梅》
【文采风流】鲁迅谈《金瓶梅》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史大观 > 鲁迅 · 2017-11-10 · 来源:小说选刊 · 浏览数:
3261次
字体: 大 / 中 / 小
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之“银字儿”,大率为离合
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
亦谓之“世情书”也。
诸“世情书”中,《金瓶梅》〔1〕最有名。初惟钞本流传,袁宏道见数卷,即 以配《
水浒传》为“外典”(《觞政》),〔2〕故声誉顿盛;世又益以《西游记》, 称三大
奇书〔3〕。万历庚戌(一六一○),吴中始有刻本,计一百回,其五十三至五十七回
原阙,刻时所补也(见《野获编》二十五)。作者不知何人,沈德符云是嘉靖间大名士
(亦见《野获编》),世因以拟太仓王世贞,或云其门人(康熙乙亥谢颐序云)。〔4
〕由此复生谰言,谓世贞造作此韦,乃置毒于纸,以杀其仇严世蕃,或云唐顺之者,〔
5〕故清康熙中彭城张竹坡评刻本,遂有《苦孝说》冠其首。〔6〕
《金瓶梅》全书假《水浒传》之西门庆为线索,谓庆号四泉,清河人,“不甚读书,终
日闲游浪荡”,有一妻三妾,又交“帮闲抹嘴...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4
南明朝廷与天主教传教士共谱了一曲末日悲歌
sapientior
典午当涂昨天 17:32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潘攻愚】
近日,国内外媒体相继披露了中梵关系出现了突破性进展的消息。观察者网着重报道了
台湾有关方面对梵蒂冈与大陆的关系升温的焦虑。梵蒂冈作为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或
许是世界上国家体量和文化影响力反差最大的国家。作为台湾唯一的欧洲“友邦”,其
对大陆的一举一动都绝非“宗教”两个字能涵盖的。
如果我们把历史的线条无限延展到近代甚至是古代,耶教之一的聂斯脱里派,即景教早
在公元六世纪就曾落户华夏大地,而古代中国与罗马教廷或其使者产生实质接触也有五
百余年的历史了。哪怕是“西方中心论”的顽固反对者也必须承认,晚明直至晚清的这
三百年,中国是以一种仓促的被动感被裹挟进了世界体系的框架内。
19世纪中叶以降,衰朽之躯的“旧邦”一众臣民惶恐地寻找着“新命”的药方。在这个
背景下,晚清士人对梵蒂冈这个母体孕育下的诸多来华天主教传教士的心态是复杂的。
斥其“紊我纲常伦纪,乃夷狄之法”者甚众,受洗拜在耶门之下,设义塾论著说,援耶
入儒者亦众。
http://i.guancha.cn/bbs/...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5
在长城影院看《邪不压正》的时候,朱元璋的画像与廖凡的芒果脸对比一出,全场笑翻
了天。
和《邪不压正》里的其他二十个彩蛋一样,这个梗在网上也引起了热烈讨论和各种奇怪
的解读。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人甚至上纲上线,说姜文这是在丑化明朝,丑化汉人。
现在存世的朱元璋画像,共十三幅。其中有两幅是正常的帝王像的格式,四方脸,面貌
端庄,长相英俊,其余十一幅则均异常丑陋,都长着一张完美的猪腰子脸。
朱元璋丑陋的民间异像和标准帝王像
为什么朱元璋会有截然不同的两张面孔呢?两张画孔哪个是真的呢?
我在《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和《朱元璋传》中对这个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但是
结合相关论文,我认为面貌端庄的那两幅更接近真实。首先,如学者胡丹所说,这两幅
画像一中年一老年,但是脸上相貌特征保持一致,比如老年像的两颊上生有银白色短髭
,中年像同样部位也有,只不过是黑色的。其次,如果你比较朱元璋与他的儿孙们的画
像,你会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面貌特征,比如宽脸、眼距稍宽、络腮胡子。
朱元璋青年标准像和老年标准像,除了胡子白了、法令纹深了、眼袋大了,没啥区别。
再看朱元璋的后代们,不得不感叹老朱家强大的遗传基因,从太祖洪...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2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吴思:恶政是一面筛子
河马说大话 河马说大话 微信号
功能介绍
大嘴一张瞎说大话
来源:炎黄春秋 作者:吴思
恶政与恶棍集团相得益彰,迅速膨胀到老百姓不能承受的程度,一个王朝的循环就临近
终点了。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二月的一天,皇都洛阳的南宫起火。这场大火烧了半个月
,烧掉了灵台、乐成等四座宫殿。皇宫的这场大火搅乱了帝国的财政预算。皇上要给自
己家盖新房,这笔额外开支从哪里出?
这时,太监张让和赵忠给28岁的汉灵帝出了一个主意。他们建议皇上发出命令,天下田
每亩要交十钱。此外,各级官员升官上任,也要先交一笔钱,用于修建宫室。汉灵帝欣
然采纳了这二位太监的建议。于是,帝国官员上任之前,一概要到一个叫西园的地方问
价交钱。这种勾当看起来很像卖官鬻爵,后来也确实发展成为赤裸裸的卖官鬻爵。
钜鹿太守司马直是个有名的正派人,他接到了一项新的任命,上任前也要交钱。因为名
声清廉,对他特别优惠,交三百万钱即可上任。公平地说,这个要价确实不高。在公元
188年之前,各郡的太守就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地位近似现在的省委书记兼省长。这
个级别的官员的俸禄是每年二千石,按照当时的行情,买这种高官要花上二千万钱,... 阅读全帖
j******8
发帖数: 36
27
来自主题: Returnee版 - 我见过一次方舟子
我见过一次方舟子
送交者: SanBa 于 August 17, 2001 12:09:17:
我见过一次方舟子,众人一起吃饭。此人在众人面前颇和善,甚至有
点NIAN不叽矶的,毫无网上牛逼哄哄,举世皆弱智而我独IQ的派头。
吃完饭,转身一个学物理的老兄就小声问我,方是不是GAY。我当即否定。
因为我知道方追过女人,而且有网上才女告诉我方向其表达过。
当年ACT时代,方算是晚辈。他上网时,图雅,不光等早出尽了风头。
方初来乍到也不敢造次,只是闷不坑声贴他的明史。要说方有什么成就,
也就这明史了。他那个博士就是往脸上贴金,几年博士后成果论文没几篇,
最终落得个寓公。实际就是个无业游民。他自己在见科大校长时承认是
无业游民,内心又有所不甘,报刊杂志采访就给自己按各种头衔。
生化学家之类的,谁能相信一个几年不搞生化的还是生化学家?
所以说他的明史还算个东西,因为,方确实认真读了明史,按步就班
从文言翻成白话。方不能说一点本事没有,长处是写东西条理清楚,
这当然不包括他骂人时的胡搅蛮缠。后来他所谓的科普,欺负中国
人不懂英文,大量从英文书翻译加抄袭,还经常由着性子不懂胡
发挥,简直误人子弟。

发帖数: 1
28
来自主题: TVChinese版 - 高育良毁在一部万历十六年
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本来是无欲无求的一个高官。年纪很大,对于钱财没有什么兴趣
,本来也是教师出身,学术水平都是很高的。在剧中应该是一个无懈可击的角色,但是
随着剧情的发展还是出了问题。
他犯在女人身上了,但是作为高官,见过的美女自然是无数了,为什么对这个女人情有
独钟呢。就是因为这个女人会明史,她被赵瑞龙专门训练过,对于明史这一段非常熟悉
。因此就很容易陷入情网,关键这个美女也很辣。
高育良是法学教授,喜欢明史也是他的第一人夫人吴老师教的。因为吴老师是历史老师
,对于这块的研究很深。
高育良把他的移情别恋归结于高小凤对于明史有着独到的研究和理解,其实这只是一种
错觉。他只是喜欢那种新鲜感而已。真正的是对于高小凤肉体的喜欢,精神只是一种说
辞而已。。
j***j
发帖数: 9831
29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2014总结】宇宙藏大美 (转载)

蓝玉带头搞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96905.htm
【扩廓之死
1375年8月,扩廓帖木儿死了。《明史·扩廓帖木儿传》载:“其后,扩廓从其主徙金
山,卒于哈喇那海之衙庭。其妻毛氏亦自经死。盖洪武八年也。”
金山就是阿尔泰山(Altai),哈喇那海可能是黑海(哈喇那海到底在那里,我没有见
到其他考证,我推断是Qara Na-our,应该翻译成哈剌海,或黑海。)衙庭《蒙兀儿史
记》和《新元史》作“牙庭”,不见于其他满蒙典籍,其位置无考。
自洪武五年北伐失利后,明军“希出塞矣。”后来,扩廓将兵犯大同、宣府等地,太祖
戒守将严守,不可出塞,这一地区遭到扩廓铁骑的蹂躏。后来徐达找到了机会,在怀柔
击败了进犯的扩廓。但基本上这一时期,明军对扩廓是被动的防御。而太祖这一段时间
对蒙古的攻略基本上集中在东部,先是对兀良哈征讨,然后重点对女真用兵。
元朝覆灭
1379年,元-毕力克图汗去世,其弟脱古斯帖木儿(Togouz Temor)即位,在1389年,明
将蓝玉的军队在喀尔喀(Khalkha)河北岸的捕鱼儿海(Bouir Nor今内蒙古贝尔泊)彻底
歼灭了北...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VChinese 讨论区 】
发信人: felix9 (沧龙), 信区: TVChinese
标 题: 高育良毁在一部万历十六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28 08:47:25 2017, 美东)
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本来是无欲无求的一个高官。年纪很大,对于钱财没有什么兴趣
,本来也是教师出身,学术水平都是很高的。在剧中应该是一个无懈可击的角色,但是
随着剧情的发展还是出了问题。
他犯在女人身上了,但是作为高官,见过的美女自然是无数了,为什么对这个女人情有
独钟呢。就是因为这个女人会明史,她被赵瑞龙专门训练过,对于明史这一段非常熟悉
。因此就很容易陷入情网,关键这个美女也很辣。
高育良是法学教授,喜欢明史也是他的第一人夫人吴老师教的。因为吴老师是历史老师
,对于这块的研究很深。
高育良把他的移情别恋归结于高小凤对于明史有着独到的研究和理解,其实这只是一种
错觉。他只是喜欢那种新鲜感而已。真正的是对于高小凤肉体的喜欢,精神只是一种说
辞而已。。
t********y
发帖数: 21
31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除《史记》是通史且为私修外,其余都是断
代史,且大多为官修。
【二十四史的地位】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
),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
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又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
:“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
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
这套史书,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
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 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
多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
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二十四史的形成历史】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
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三...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21
32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除《史记》是通史且为私修外,其余都是断
代史,且大多为官修。
【二十四史的地位】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
),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
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又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
:“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
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
这套史书,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
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 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
多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
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二十四史的形成历史】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
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三...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3
统计一下,明朝享国近300年,共传16帝。这16个皇帝中,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外,其余14个皇帝,大多表现得平庸。即使考虑到清朝编撰的《明史》有
抹黑的成分,明朝这14个皇帝,也难称“英明神武”。
长达30年不上朝的万历帝就不说了,迷信方士、制作丹药差点被一群宫女勒死的嘉靖帝
就不说了,重用太监、沉溺女色的正德帝也不说了,就连勤于政事、生活节俭的末代皇
帝崇祯帝,不也干出自毁长城、令亲者痛仇者快的糊涂事?
如此一个平庸皇帝扎堆的朝代,竟然维持了近300年的统治,实在令人称奇。这是什么
原因呢?
一、强有力的内阁保障权力正常运行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1380年,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之后废除
了左右丞相和中书省,成立了内阁制度。此后,历经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皇帝的完
善,逐渐成熟。
正是这种强有力的内阁制度,保障了权力的正常运行。
我们可以看到,自正德帝以后,皇帝们就沉溺于各自的爱好之中,很少过问朝政,退到
了幕后。极端者如万历帝,甚至30年不上朝。皇帝缺位后的国家大事,一般就由内阁通
过票拟、修旨等方式来处理。及至后来,皇帝又以扶植太监的方式来平衡... 阅读全帖
b*********f
发帖数: 1585
34
来自主题: Switzerland版 - 康熙和皇后的故事 (转载)
康熙对朱元璋的评价还是不错的 四个字“治隆唐宋”而《明史》对朱棣的评价是“远迈汉唐”都是好的评价
了解明史除了看清修的《明史》 还可以看看晚清人编写的《明通鉴》
《明通鉴》是针对《明史》的不足而写的
不过我同意你的康熙的评价 我对鞑子皇帝没有好感
q*d
发帖数: 22178
35
诸多传说扑朔迷离 “江口沉银”最为可信
寻找张献忠宝藏三百年
张建斌(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古老歌谣,因被认
定为破解大西王张献忠藏宝之地的“密咒”,在成都流传了300多年。
1646年,张献忠身亡后,他所聚敛的巨额财宝便不知去向,甚至没人说得清这笔财
宝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一个巨大的谎言。但在这数百年间,围绕它的猜测和寻找从未
停止过。在传说中,张献忠将劫来的金银财宝藏在成都附近某处,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
记。
2010年11月底,距四川彭山县城仅两三公里的江口采沙场传出消息:有人在附近江
中挖出一只重12斤的黄金盘。这个意外的发现,让传说中的张献忠巨额财宝再露端倪。
劫掠全川之财
张献忠生于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延安人。据《明史》记载,他身材魁梧,脸
形稍长,面色微黄,留着及胸的长胡子,声若巨雷,人称“黄虎”。他性格桀骜不驯,
在延安府当捕快期间,就屡犯军法。1630年(明崇祯三年),恰逢明末乱世,宦官当权,
民不聊生,张献忠在家乡米脂追随王嘉胤起事。王死后,他改投高迎祥,和李自成同属
一股起义军。不久,张献忠与... 阅读全帖
m**d
发帖数: 21441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ind (mind),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方舟子的文坛旧事,文坛美眉,还有其他(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7 03:07:48 2012, 美东)
方舟子和朋友们
全世界第一个中文网络诗人诗阳
莲波就是中文互联网早期最知名的女牛人,ACT“六大牛人”之一(百合、莲波、散宜
生、嚎、图雅、方舟子),人称“绝代风华才女”。
文章来源: 解滨博客 于 2012-02-06 09:54:33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
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19464 次)
方舟子的文坛旧事,文坛美眉,还有其它 …
(连载一)
作者:解滨
这几天我一直在骂方舟子,得罪了不少人。 我骂他是他活该,我有资格骂他。 网上有
许多旧事,知道的人不多。如果我早点把那些事情写出来,使大家有个背景知识,也许
韩寒就可早点学乖了。 今天我要骂韩寒。 韩寒这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傻到居然不知
方舟子为何人的地步。 在这场战争的一开始他以为他喊几声“方老师”就表示对方的
尊重了,岂不知方舟子...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37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去世,享年40岁,孔子悲痛欲绝。因在孔门众多弟子中,颜回是被孔子称赞最多的一个,孔子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追悼会现场,孔子还没从悲伤回过神来,颜回的父亲就提出了一个要求:“请先生节哀顺变,为表达您的哀思,能否用您的车子改制成棺材来安葬颜回呢?”孔子一听就止住悲伤回到现实:“不乘车,我怎么同大夫交往呢?”
这并非杜撰,而是确有其事。因为从先秦起,诸侯公卿都以乘坐马车为体现身份的一种标志。在中国古代,官员的代步工具,最早为牛拉的车,后为马拉的车,再后来,才改为人抬的轿,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上台,不坐轿而坐车,那时的汽车两旁有踏板,各站两名挎盒子炮的保镖,更是招摇过市,威风不已。车的优劣和权的大小成正比,车越好者,权越大,车一般者,权一般,无车可坐者,自然也就无权了,只好垂手站在马路边,吃那汽车疾驶卷起来的灰土扬尘,和超标的尾气。
从古至今,座驾这东西,虽只不过是官员的代步工具,但更是地位的一种象征,只要头戴乌纱以后,就没法排除对于座驾的关注情结。连孔圣人都无法逃脱公车情结,其他屁官更是如此。
尽管官员允许有公务车,但为了限制官员超...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38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去世,享年40岁,孔子悲痛欲绝。因在孔门众多弟子中,颜回是被孔子称赞最多的一个,孔子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追悼会现场,孔子还没从悲伤回过神来,颜回的父亲就提出了一个要求:“请先生节哀顺变,为表达您的哀思,能否用您的车子改制成棺材来安葬颜回呢?”孔子一听就止住悲伤回到现实:“不乘车,我怎么同大夫交往呢?”
这并非杜撰,而是确有其事。因为从先秦起,诸侯公卿都以乘坐马车为体现身份的一种标志。在中国古代,官员的代步工具,最早为牛拉的车,后为马拉的车,再后来,才改为人抬的轿,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上台,不坐轿而坐车,那时的汽车两旁有踏板,各站两名挎盒子炮的保镖,更是招摇过市,威风不已。车的优劣和权的大小成正比,车越好者,权越大,车一般者,权一般,无车可坐者,自然也就无权了,只好垂手站在马路边,吃那汽车疾驶卷起来的灰土扬尘,和超标的尾气。
从古至今,座驾这东西,虽只不过是官员的代步工具,但更是地位的一种象征,只要头戴乌纱以后,就没法排除对于座驾的关注情结。连孔圣人都无法逃脱公车情结,其他屁官更是如此。
尽管官员允许有公务车,但为了限制官员超...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265
39
发信人: wangcz (壮壮~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信区: Emprise
标 题: 袁崇焕杀毛文龙其原因和后果 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Dec 6 23:19:48 2007), 站内
首先介绍一下 《国榷》、《崇祯实录》、《明季北略》、《明史纪事本末》,这四本
书是描述明末最权威的史书,至于满清修的《明史》一些荒诞不经和莫名其妙的地方可
以在这四本书中找到答案,我们先来看看这四本书对袁崇焕杀毛文龙的经过。
《明史纪事本末》载:“天启间,崇焕抚辽东,遣喇嘛僧镏南木座往建州主款,会罢归
末就。至是再出,无以塞五年平辽之命,乃复为讲款计。建州曰:‘果尔,其以文龙头
来’。崇焕信之,且恐文龙泄其款计”,“身入岛诱杀之”。
翻译: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崇祯帝的哥哥)年间,袁崇焕经略辽东军务,谴喇嘛镏
南木座与后金议和,没成,崇祯元年,崇祯帝起用袁崇焕,他跨下海口五年平辽,其实
没有这个能耐,于是又想到与后金议和,后金说:有诚意,就取毛文龙的首级来。袁崇
焕相信了,正好也怕毛文龙泄露他私自与后金议和的秘密,于是奔到皮岛,诱杀毛文龙。
张岱《石匮书后集》卷十“毛文龙传”提到:
q*d
发帖数: 22178
4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qed (弦月弯刀),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张献忠宝藏300年未发现 诸多传说扑朔迷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30 03:22:46 2010, 美东)
诸多传说扑朔迷离 “江口沉银”最为可信
寻找张献忠宝藏三百年
张建斌(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古老歌谣,因被认
定为破解大西王张献忠藏宝之地的“密咒”,在成都流传了300多年。
1646年,张献忠身亡后,他所聚敛的巨额财宝便不知去向,甚至没人说得清这笔财
宝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一个巨大的谎言。但在这数百年间,围绕它的猜测和寻找从未
停止过。在传说中,张献忠将劫来的金银财宝藏在成都附近某处,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
记。
2010年11月底,距四川彭山县城仅两三公里的江口采沙场传出消息:有人在附近江
中挖出一只重12斤的黄金盘。这个意外的发现,让传说中的张献忠巨额财宝再露端倪。
劫掠全川之财
张献忠生于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延安人。据《明史》记载,他身材魁梧,脸
形稍... 阅读全帖
a**e
发帖数: 8800
4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袁腾飞为什么如此仇视明朝?
金庸,本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顺治时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其祖上
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踏着别人的鲜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满族统治者的宠
信。查家此后一门竟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这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庭根
本无法做到地,所以虽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旗人,可辩护却总是显得那样苍白无
力。
查继佐又名查伊璜,“伊璜”应该是其族谱名。他是金庸的一个本家,也是清朝
最大的几场文字狱之一----《明史》案的告密者。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
八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之后江南人人自危,文坛、史坛都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
其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做为首告,为了一己之私,把原本未必会兴起大祸的一次史
书编写推动成了一幕惨剧,终致血染江南。
据印鸾章的《清鉴》记载:“此案诛死者七十余人,名列参校者皆死,刻工及鬻
书者同日刑。惟海宁查继佐、仁和陆圻,当狱初起,先首告,谓(庄)廷鑨慕其名,列
之参校中,得脱罪。”
《明史》案主要由两人告发,杭州举人查继佐是首告,归安本地知县吴之荣后来
再次告发。如果起初查继佐不告发,吴之荣也未必会关注此事,更无须因担心失职被惩
处而也跑去...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8158
42
(ZT)
明成祖朱棣生母是谁这个问题自从朱棣登上皇位伊始便引起了争议,只是当时迫于形势
,这种争论只是在民间口耳相传,但几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随着时
间的推移显得更加扑朔迷离。经过几百年的议论和考证,明成祖朱棣的生母主要有以下
四种说法:
一说是孝慈高皇后,也就是大脚皇后马秀英,朱元璋的原配夫人。这种说法基本是官方
的权威记载,明朝官修史书《太祖实录》、《太宗实录》、《靖难事迹》等即是这样记
载的。据《靖难事迹》记载:“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次秦愍王挟,次晋恭王
桐,次上,次周定王。”这里的“次上”就是指朱棣,是高皇后的第四个儿子,而朱棣
更是反复地亲口说“朕高皇后第四子也”。
到了清代,万斯同编纂的《明史8226;成祖本纪》中说道,朱棣“母孝慈高皇后,与兴
宗孝康皇帝(即太子标)同”,朱好阳编纂的《历代陵寝备考》中则说:“后生懿文太
子、泰王樉、晋王桐、成祖、周王”。也是沿用了明代官方史书的说法,认为朱棣是马
皇后的第四个儿子。
由此可见,明成祖的母亲是马皇后的说法在正史中一脉相承,众口一词。但据民间传说
,马皇后并没有生育能力,太子朱标、燕王四子朱棣等都不是她...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8912
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autin (老将萨乌丁),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震精:毛泽东的维吾尔血统揭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5 18:21:10 2011, 美东)
毛泽东的维吾尔血统揭秘作者:铁杆右派杨其昌
毛泽东的维吾尔血统揭秘


西域Vighur,被古代华人称为“回胡”(这两个字的读音自古直到今天的南华方言
都读WeiWu),词根源自蒙古语系的“室韦”“呼拉尔”,意思是“联盟”。 “回胡”
在古代华人的眼中相当于今天的“洋人”“鬼佬”,地位很是崇高,是华人中原得以输
入西方文明的唯一通道。唐朝时改写为“回鹘”,清朝时称为“回回”“回部”“回疆
”,与“蒙疆”“藏疆”合称三疆。中华民国时代,因为“回”已在华北方言读作Hui
,所以大约在1929年另造了新词“维吾尔”称呼其民,这就割裂了“维吾尔”与“回回
”的渊源。

毛泽东多年以来被吹捧为汉人的伟大皇帝,其实不然,他是正宗的回胡血统。从他
的始祖毛太华,直到他... 阅读全帖
f********t
发帖数: 6999
4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autin (老将萨乌丁),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震精:毛泽东的维吾尔血统揭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5 18:21:10 2011, 美东)
毛泽东的维吾尔血统揭秘作者:铁杆右派杨其昌
毛泽东的维吾尔血统揭秘


西域Vighur,被古代华人称为“回胡”(这两个字的读音自古直到今天的南华方言
都读WeiWu),词根源自蒙古语系的“室韦”“呼拉尔”,意思是“联盟”。 “回胡”
在古代华人的眼中相当于今天的“洋人”“鬼佬”,地位很是崇高,是华人中原得以输
入西方文明的唯一通道。唐朝时改写为“回鹘”,清朝时称为“回回”“回部”“回疆
”,与“蒙疆”“藏疆”合称三疆。中华民国时代,因为“回”已在华北方言读作Hui
,所以大约在1929年另造了新词“维吾尔”称呼其民,这就割裂了“维吾尔”与“回回
”的渊源。

毛泽东多年以来被吹捧为汉人的伟大皇帝,其实不然,他是正宗的回胡血统。从他
的始祖毛太华,直到他... 阅读全帖
f****i
发帖数: 9419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关于诛十族及其他zz
一,我哪句话说诛十族是明史里面说的?说的是理据,明白什么叫理据吗?这个中文还
要再教育一下?确实应该有空多读读书了,连中文理解都有问题。明史是正史里面第一
次提及了金殿草诏和什么宁死守节的内容,给了后来野史发挥最大的空间。而明史记载
的恰恰是根据明朝野史来的扯淡言论。事实上,朱棣根本就没有理由让方孝孺去草拟登
基诏书。方孝孺那是奸臣榜上的人。靖难靖到最后让奸臣给自己写登基诏书,有这么搞
笑的事情吗?
二,万历年间是朱棣杀方孝孺的的“当时”?先生说“当时”就有诛十族之说你让别人看
看到底是当时是什么年代?万历代表朱棣时期的事情的当时了?
三,先生,不用你举例万历年间的事情,事实上,有所谓诛十族之说最早也不是你所举
例的钱士升在万历年间的,这个帖子内容就说了最早实际上是祝允明的野记。人家是在
正德年间就开始说了的,但是这个时期说得都不敢说是“当时”。为啥,永乐到正德中
间差了多少年?接近一百年了同学。或者说您老根本就不清楚祝枝山所在的年代才这么
糊涂呀?
您的原文“有空多读读书,就不容易被人忽悠了,呵呵”奉还。
w*********r
发帖数: 613
4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宋明财政状况简单阐述
在写正文前先说明白本人的立场是宋朝商业相对比明朝要好,而且我对宋朝既不捧,
也不贬,我认为最起码宋朝也是比较好的中国古代时期。这里主要说的不是宋朝如何不
好,而是相对来说明朝,主要是明初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烂。别到时候以为我吹捧明朝
,贬低宋朝。
正文:
要想弄明白各个古代朝代的财政状况首先得弄明白几个基本问题,不然根本无法明白
宋明岁入到底对财政状况有什么帮助,也搞不明白岁入的数量到底有什么可对比标准。
1、中国税制从两税制开始,就采用的是预算制,税收是类似量出为入的方法。史书
上写的资料都是事后发生的数字,但是并非说财政收入代表着当时的经济和民生活动的
真实情况,也并非财政收入高就代表着当时的国家经济活动一定是好的,也许是税赋负
担高而已。宋朝税赋的种类不是一般的多,税赋负担不是一般的高,这主要是因为五代
乱世的时候,税负更高,所以宋即便高,种类多也对比之前更好。当然宋朝商业收入比
较多也是原因之一,这个不容置疑的。
2、财政收入多少不代表财政状况就好,还需要结合财政支出去看才能明白到底财政
状况好还是不好。比如说,宋朝王安石改革的时候,就说财政状况不太好才改革,... 阅读全帖
n*******w
发帖数: 6708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东林党人的舌头与骨头
大明朝之亡,除了惯常说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之外,还有很大一个原因是亡于一
个字,便是那个正人君子的“正”字。
自明成祖作序颁布理学之《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起,大明朝开始
“家孔孟而户程朱”,“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学亡”。到明中叶和明季,
一群腐儒更是走火入魔,不断地推波助澜,几乎完全屏弃了中国自秦汉以来“内圣外王
”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体用不分,纯以道德文章为唯一衡量标准,只重节操不重才干,
造就了一大批只会与“异己”分子划清界限、天天猛搞批评与自我批评,余则一窍不通
的道德宪兵,以至大明江山之状况江河日下。
崇祯帝缢死煤山,未始不是因了这个“正”字。
在明清之季的党争中,东林党人就一直孜孜于这个“正”字,并以为这是天下之本。
话是没错。
可惜的是,这“正”也得看怎么个“正”法,譬如素有清名的东林一脉,就未必个个身
上干净有骨气;而阉党中人、贪官污吏,却又未必一定无气节。这个“正”字如何用法
,如何解法,实在很是耐人寻味。
好比东林魁首钱谦益、黄宗羲,还有历来臭名昭著的弘光朝“奸臣”马士英、阮大铖,
乃至著名的南明死节忠臣史可法等人的事迹,就都有着极强烈的...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090
48

这个在《明史。兵志》里讲的比较清楚了。经历了几立几费。图快捷的话,可以看黎东
方的《细说明朝》这一段。
三大营的官兵,大部分跟随英亲亲征也先,在土木堡伤亡殆尽,京中剩下的多数是老弱
。于谦于仓猝之间,除了征募民兵,檄调“两畿”(南北两个直隶)与山东河南的运粮军
、备倭军等等,也顺利地选择三大营的可用之兵十万人(《明史·于谦传》作十五万人)
,成立十个新的单位,总称为“团营”,分祢为“毅勇营”、“某某营”,等等。团营
的总兵官,由三大营的三个总兵官选一人担任。这团营总兵官之上,另设提督一人,由
一个尚书或都御史兼任;监军一人,由太监兼任(这是成祖以来的坏制度,于谦没有力
量改变)。那时候石亨已由于谦保荐,作了五军营的总兵官,于谦又进一步保荐他,作
团营的总兵官。景帝照准。提督的职务,景帝叫于谦本人兼充。团营的监军是谁,待考
;可能便是曹吉祥,《明史·宦官传》含糊其辞,说曹吉祥在景泰年间“分掌京营”,
于英宗复辟以后“总督三大营”。
于谦在选了“胜兵”成立团营以后,把三大营留下的老弱,称为“老家”,于是团
营与老家,成为两个对待的名词。而总称为京军,或京营。
英宗把团营废了,宪宗把它恢复... 阅读全帖
r**o
发帖数: 4614
4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宋朝和明朝制度有什么不同?
宋朝科举和举荐各一半。 明朝基本上都科举了。
明朝的问题是商税很低, 还收不上来。
明朝的商税原先是三十取一。 《明史·食货五》“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
论。”
到万历的时候变成六十取一。 小本生意还免税。《宛署杂谈》“至万历十年内,又蒙题
,将铺行下三则免征税契,买价不及四十两及典价,一概免税,其买价至四十两以上者
,每两止税银壹分伍厘。”
农税也很轻。 《明史·食货二》建文二年诏曰:“江、浙赋独重,而苏、松准私租起
科,特以惩一时顽民,岂可为定则以重困一方。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后面还减税。 《明史·食货二》宣德五年二月诏:“旧额官田租,亩一斗至四斗者各
减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之三。著为令。”
一有天灾人祸皇帝还自己掏腰包赈灾, 连修皇宫的钱都没了。
经济上其实不差。 南方一个农民家庭年入按现在的货币估算在两万左右。其实如果按
organic算都可以double了。
r**o
发帖数: 4614
5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宋朝和明朝制度有什么不同?
宋朝科举和举荐各一半。 明朝基本上都科举了。
明朝的问题是商税很低, 还收不上来。
明朝的商税原先是三十取一。 《明史·食货五》“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
论。”
到万历的时候变成六十取一。 小本生意还免税。《宛署杂谈》“至万历十年内,又蒙题
,将铺行下三则免征税契,买价不及四十两及典价,一概免税,其买价至四十两以上者
,每两止税银壹分伍厘。”
农税也很轻。 《明史·食货二》建文二年诏曰:“江、浙赋独重,而苏、松准私租起
科,特以惩一时顽民,岂可为定则以重困一方。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后面还减税。 《明史·食货二》宣德五年二月诏:“旧额官田租,亩一斗至四斗者各
减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之三。著为令。”
一有天灾人祸皇帝还自己掏腰包赈灾, 连修皇宫的钱都没了。
经济上其实不差。 南方一个农民家庭年入按现在的货币估算在两万左右。其实如果按
organic算都可以double了。
首页 2 3 4 5 6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