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 发帖数: 8253 | 1
你说小乘不究竟,那么解脱后要直接涅槃的佛陀也不究竟吗?他为什么还需要梵天劝请
呢?
世俗道德是个屁,那是无明愚痴人自己弄出来的。
阿罗汉和佛陀都有身苦的,如果没有必要,为什么非要经受这种身苦呢?
色身灭后,阿罗汉和佛陀都彻底无余涅槃,涅槃的寂静之乐超越世俗之乐无数倍,解脱
者干嘛傻傻的不取涅槃呢?
你应该换成舍不下五蕴,总是幻想什么真如起用,变着法子试图保留五蕴,冠以所谓度
众的借口。
导向涅槃,这是佛陀的明确教导,整个佛法都是围绕这个。而不是什么小乘人厌生死。
魔王才会出来想办法篡改佛法,将涅槃说成是不究竟,将正确的路说成是方便,发明所
谓的不取涅槃,不住涅槃,真如起用,于是有佛法的灭亡。
《增支部第七集导师言教经》
优波离,对於某些法,如果你知道: 『这些法并非导 向完全厌离,离欲,灭尽,寂止,胜智,
正觉,涅盘』 ,优 波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 『这是非法,这是非律,这不 是导师的言
教.』 优波离,对於某些法,如果你知道: 『这些法导向完全厌离,离欲,灭尽,寂止,胜智
,正觉,涅盘』 ,优波离, 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 『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言 教.』.
佛陀这样明确的...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2 谢谢你为我查找!
恩,我理解了。
五石兄,你看,按照这里的说法,不用到最后一层才是解脱的,倒数第二层也是解脱的
。最后一层,是道。
离贪
、灭,以不执取而解脱,被称为『遍正觉者』。比丘们!比丘慧解脱者也经由对识的厌
、离贪、灭,以不执取而解脱,被称为『慧解脱者』。
那里,比丘们!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与慧解脱比丘有什么高下,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差别呢?」
「大德!我们的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导引,以世尊为依归,大德!如果世尊
能说明这所说的义理,那就好了!听闻世尊的[教说]后,比丘们将会忆持的。」
「那样的话,比丘们!你们要听!你们要好好作意!我要说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说:
「比丘们!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是未生起道的创始者;未出生道的生产者;未
宣说道的宣说者,是道的了知者;道的知者;道的熟知者。又,比丘们![其]弟子现在
住于道的随行,以后为具备者。
比丘们!对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与慧解脱比丘,这是高下,这是不同,这是差
别。」
==========================================================...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3 谢谢你为我查找!
恩,我理解了。
五石兄,你看,按照这里的说法,不用到最后一层才是解脱的,倒数第二层也是解脱的
。最后一层,是道。
离贪
、灭,以不执取而解脱,被称为『遍正觉者』。比丘们!比丘慧解脱者也经由对识的厌
、离贪、灭,以不执取而解脱,被称为『慧解脱者』。
那里,比丘们!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与慧解脱比丘有什么高下,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差别呢?」
「大德!我们的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导引,以世尊为依归,大德!如果世尊
能说明这所说的义理,那就好了!听闻世尊的[教说]后,比丘们将会忆持的。」
「那样的话,比丘们!你们要听!你们要好好作意!我要说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说:
「比丘们!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是未生起道的创始者;未出生道的生产者;未
宣说道的宣说者,是道的了知者;道的知者;道的熟知者。又,比丘们![其]弟子现在
住于道的随行,以后为具备者。
比丘们!对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与慧解脱比丘,这是高下,这是不同,这是差
别。」
==========================================================...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4 1。这里,五蕴实相和五蕴之间的那个关系,一定要搞清楚。如果五蕴实相“依赖”于
五蕴而“存在”,那我同意你的结论。但是如果五蕴实相按照你说的那样,是“背后”
的东西,高于五蕴,“游离”于五蕴,没有五蕴的时候也“存在”,那你就应该按照我
说的,重新审视一下,这个背后的,不依赖的,无常的,无我的,怎么才能“苦”?如
果无法“苦”,那是不是应该依然保持你原来的那种判决?
我说的不要rigid去判决,就是这个意思。佛陀说的话,我认为不能rigid地去理解。上
次我们讨论厌离就很成功,你说清楚了你是怎么做到厌离不rigid了,我也因此对厌离
欢迎了很多。这里,同样的,我就会加进去进一步的思考,如果实相不苦,那佛陀是否
会说要厌离呢?
就拿你说的那个原子分子做比方。但是,既然你这样比方了,你首先不能把原子分子定
义为“有现象”,你只能把宏观物体作为“有现象”。
另外,原子分子,符合你微观的定义了,但是不应该有我们已有的科学知识的“空间局
限性”。也就是说,除了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宏观里包含的分子,在我们没有观察到的“
地方”,也有着“同样”的原子,分子,只是没有被我们perceive到。而且,那些原子
...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5 「见法般涅盘」, 「得当生涅盘」below would imply 有余涅磐, wouldn't it? Not
to mention 「有余涅磐」 is used in 杂阿含经 several times.
相应部12相应16经/说法者经
「比丘!如果对老死是为了厌、离贪、灭而教导法,『说法比丘』是适当的言说。
比丘!如果对老死是为了厌、离贪、灭的行者,『法、随法行比丘』是适当的言说。
比丘!如果对老死从厌、离贪、灭,以不执取而解脱,『得当生涅盘比丘』是适当
的言说。
杂阿含363经
佛告诸比丘∶
「若有比丘说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法,是名说法比丘。
如是,说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
是生厌、离欲、灭尽法,是名说法比丘。
杂阿含364经
佛告诸比丘∶
「若比丘于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
如是,生……乃至行,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
诸比丘!是名如来施设法、次法向。」
杂阿含365经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若有比丘于老、病、死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比丘得见法般
涅盘。」
ht...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6
我没说你认为这样啊。你前面说的是什么第八定的近行定导致意念断掉。
其实你应该是听错了,别人说的是从禅定当中出定,这个时候是近行定(实际是观禅的
刹那定),在这种状况下有机会断掉意念,也就是证涅槃。
而这个禅定,是可以任何一种色界和无色界禅定。哪怕欲界定都可以。
有些人是必须得深入的禅定才有机会证涅槃,有些人不需要,这个和慧有关,和波罗蜜
有关。
不修观禅,不可能意念断掉。
在意念断掉之前有一些必须的步骤,而这些步骤必须通过修观禅才能来完成。
步骤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绝对不可缺少的就是:厌离,真实的厌离,
而这种厌离智,必须要有很强的对无常的观察和慧才真正有机会升起。
对五蕴真正不再有兴趣,才会停止累世以来极为强大的执取的习性。才会停止那种深刻
的观察识知的微细造作冲动,识灭,名色灭。。。
那些想着长生的,想着上天入地,改变业力的,想着所谓自由的,想着度尽众生,不取
涅槃的,永远没有任何机会升起真正的厌离。
而且光厌离还不够,后面还有。。。
当成 |
|
r****n 发帖数: 8253 | 7
基本上对。至少厌离绝对不要理解成厌恶,排斥。这是一种“嗔”
对五蕴的厌离,是解脱的一个关键所在。阿含经无数处提到厌离,而十六观智里面也有
个专门的厌离智。
这个需要好好的理解。
厌:是认清对象事物的本质,对其否定,不再喜欢。(但绝对不是排斥)
离:是从目标上转移拿开了。有点“放下“的意思
中国的成语“知非即舍”比较能够表达它的准确含义。
那我明白了。 |
|
r****n 发帖数: 8253 | 8 : 所以waichi和这个venusfire,从来不谈什么无常,更不谈什么苦,而大谈能所,包括
: 所谓的起用,转物。因为他们的无我和所谓的解脱,和这个无常以及厌离舍弃五蕴
: 没有任何的联系,所以不会谈。
<增支部>
优波利!即任何之法,汝若知此等之诸法,如不能引导向厌、离贪、灭、寂静、证智、
正觉、涅盘,优波利!则是非法、非律、非师教,不必持。优波利!又,即任何之法,
汝若知此等之诸法引导向厌、离贪、灭、寂静、证智、正觉、涅盘,优波利!则是法、
是律、是师教,必当持。
佛陀这一段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如果某人教导的法,不是引导取向于厌离,寂灭,涅
槃,那么就是非法,就是非律,就是非佛陀所教,不应当受持!
佛陀就像对后代发生的事有所预知似的,他已经知道后代会有人把佛法的方向彻底弄反
,不是教导人厌离五蕴,舍弃五蕴,不是倾向寂灭,而是要起心,起用,要主宰万物。
那些魔头们,那些骗子们,面对佛陀这样明确的教导,只好说这都是不了义,极力否定
这样的原始经典,而自创大乘经典。
于是有类似维摩诘经这种吹嘘得花里胡哨的伪造经典,根据维摩诘经,啥都是不二的。
甚至贪嗔痴都是涅槃了,逛妓院逛赌场...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9 : 所以waichi和这个venusfire,从来不谈什么无常,更不谈什么苦,而大谈能所,包括
: 所谓的起用,转物。因为他们的无我和所谓的解脱,和这个无常以及厌离舍弃五蕴
: 没有任何的联系,所以不会谈。
<增支部>
优波利!即任何之法,汝若知此等之诸法,如不能引导向厌、离贪、灭、寂静、证智、
正觉、涅盘,优波利!则是非法、非律、非师教,不必持。优波利!又,即任何之法,
汝若知此等之诸法引导向厌、离贪、灭、寂静、证智、正觉、涅盘,优波利!则是法、
是律、是师教,必当持。
佛陀这一段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如果某人教导的法,不是引导取向于厌离,寂灭,涅
槃,那么就是非法,就是非律,就是非佛陀所教,不应当受持!
佛陀就像对后代发生的事有所预知似的,他已经知道后代会有人把佛法的方向彻底弄反
,不是教导人厌离五蕴,舍弃五蕴,不是倾向寂灭,而是要起心,起用,要主宰万物。
那些魔头们,那些骗子们,面对佛陀这样明确的教导,只好说这都是不了义,极力否定
这样的原始经典,而自创大乘经典。
于是有类似维摩诘经这种吹嘘得花里胡哨的伪造经典,根据维摩诘经,啥都是不二的。
甚至贪嗔痴都是涅槃了,逛妓院逛赌场... 阅读全帖 |
|
i*******e 发帖数: 50 | 10 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作为心体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如唐译《本事经》 卷三、卷六
佛说“害阿赖耶”、“灭阿赖耶”;《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四德经》中佛说世间众生
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识执
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识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
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生死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
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深层心识,以解
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
的“密意说”。但其说法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之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
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
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
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本的阿赖耶识缘起论。
阿赖耶(梵ālaya),亦译阿梨耶、...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1 世界和自我只存在一刹那,每个刹那都是不同的世界,每个刹那都是不同的自我(非连
续性,分立性)。
被观察者存在一刹那,观察者同样存在一刹那。
我们可以接受被观察者是无常的,却忽视了观察者同样也是无常的。
没有不变的观察者,无论是自我,灵魂还是所谓的心。只有观察本身。
刹那的观察的导致刹那的“实在",连续性的观察导致连续性的“实在”,这些微小的“
实在”被瞬时记忆所拼凑,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现实世界的图景。这现实世界只存在于我
们的大脑中,而不存在于真实的宇宙当中。
“实在”只有在被观察才有意义,脱离观察,“实在”将失去意义,至少,它不是我们
大部分人能够理解想象的。
实在或者说现象并非是独立的一直在那里,而是观察创造了被观察的现象的产生。认为
被观察者一直在那,和观察无关,是思维的严重误区,也是产生常见和我见的重要基础
。
不间断的观察导致不间断的现象的生灭,生灭的不断延续就是轮回的本质。
观察和被观察者并非不二,而只是不同的缘(条件)。
不是心造万物,而是观察导致所谓实在世界的产生,观察和被观察者都是缘,没有一个
是创造者,也没有一个是被创造者。唯物论和唯心论都是错误的。
观察和被观察者同...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2 世界和自我只存在一刹那,每个刹那都是不同的世界,每个刹那都是不同的自我(非连
续性,分立性)。
被观察者存在一刹那,观察者同样存在一刹那。
我们可以接受被观察者是无常的,却忽视了观察者同样也是无常的。
没有不变的观察者,无论是自我,灵魂还是所谓的心。只有观察本身。
刹那的观察的导致刹那的“实在",连续性的观察导致连续性的“实在”,这些微小的“
实在”被瞬时记忆所拼凑,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现实世界的图景。这现实世界只存在于我
们的大脑中,而不存在于真实的宇宙当中。
“实在”只有在被观察才有意义,脱离观察,“实在”将失去意义,至少,它不是我们
大部分人能够理解想象的。
实在或者说现象并非是独立的一直在那里,而是观察创造了被观察的现象的产生。认为
被观察者一直在那,和观察无关,是思维的严重误区,也是产生常见和我见的重要基础
。
不间断的观察导致不间断的现象的生灭,生灭的不断延续就是轮回的本质。
观察和被观察者并非不二,而只是不同的缘(条件)。
不是心造万物,而是观察导致所谓实在世界的产生,观察和被观察者都是缘,没有一个
是创造者,也没有一个是被创造者。唯物论和唯心论都是错误的。
观察和被观察者同...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3
否定是否定,改变是改变,这两个怎么能一样。
完全没懂我的意思。
当你吃饱了,你就不会有进食的欲望。这个叫做厌。
因为有否定,所以才有放下。
如果没有否定,不可能有放下,所谓的放下,也不过是自欺而已。
厌离的厌,是否定。
厌离的离,是放下。
厌离智是观智之一,不经历此观智,没有任何可能证果。
混乱! |
|
a**u 发帖数: 8107 | 14 ☆─────────────────────────────────────☆
redforres (redfor) 于 (Thu Apr 8 10:30:48 2010, 美东) 提到:
多谢大家对我的真诚帮助。理有多种, 心无二般。在此重开一贴, 一为感谢, 二再
补充一些思考供大家批评指正。
在我现在看来, 责任是人类规则的一部分。 简单来说,责任就是你的职责和任务。
比如所,小孩子生下来了, 你的职责和任务就是把他养大。 那么, 是谁为我们规定
的这些职责和任务呢? 我觉的责任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逐渐形成并一代一代传下来
的。 做父母的都知道, 我们平常教育孩子的时候, 让他们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人是我
们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为我们就是曾经这样被教育的, 不论是从父母那里还是从社会
那里。
这里存在这一个问题, 人类代代相传的东西是不是一定就是要坚守的? 比如说道德
这个东西, 同责任有一定的相似。 往往没有责任的人也会被这个社会定为不道德。比
如说你不赡养父母。 而道德这个东西是好是坏, 争论从来也没有停过。 就是道德和
责任本身的内涵, 也是随着时间而变化。
我想...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5 其实你提的问题是不错的。将你所说的二元对立去掉,换成无明则比较好回答,
。:)
从无明到涅槃的明,这个最后一跃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最为关键的就是“识”
的彻底熄灭。而想要熄灭识,则必须彻底对五蕴厌离舍弃。认识到五蕴的真正过患。对
四圣谛的"苦谛","集谛"进行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产生对五蕴的厌离,灭除贪爱,
熄灭识,进而证"灭谛",而整个过程,是"道谛"的实行。合起来是四圣谛。经典说无论诸
佛,还是阿罗汉都是通过四圣谛而解脱的。凡偏离四圣谛,一定不是佛法。
南传的十六观智基本就是一个完整的解脱过程,尽管这个十六观智应该是部派佛教时代
佛教繁琐化僵化的一个产物,但是它确实基本反映了解脱的整个过程。应该是某些解脱
者的直接经验总结。它和阿含经第一经的经文具有对应性。“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
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十六观智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观察到五蕴的生灭特性,也就是经典所说的正观五蕴无常。
在这期间生起的智主要是缘摄受智(认知五蕴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生灭智,坏灭
智。此阶段以对生灭的直接观察认识为主。并有机会破除我见,因为五蕴被一一如实
观...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16 第三章 老师与学生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03 点击:152
第三章老师与学生
良师的特质
给予业处的善友(良师)是:亲切认真可敬者,讲说温和言语者,能做深奥谈论者,不
会无因催促者。(《增支部.七法集.第36经》)具备如此等特质、真心要利益人、侧
重于进展的人称为「善友」。《清净道论.第三章.第61段》许多修行者经常会问这样
的问题:「我应该跟随多位老师或者跟随一位老师学习?」答案是:「就第一级修行者
而言,最好是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从这位老师学到所有止禅与观禅的精要之后,你可
以再去跟随多位老师学习。」为何如此呢?因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老师有时会有不
同的方法与途径。有时他们所讲的话听起来似乎彼此矛盾,但是事实上他们所谈的道理
是一致的,只不过从完全相反的途径去契入它而已。因此,为了避免混淆,刚开始最好
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学习。当你的基础稳固之后,你可以跟随多位老师学习。那时你可
以学到通向涅槃的多种途径。然后你就能成为真正善巧的老师,能够针对不同根性的人
,给予不同的修行方法,就有点像佛陀那样。
好的禅修导师就像好的医生...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7 佛法所说的"苦",绝不是主观痛苦的感受,而是客观的不圆满,不完美的意思,苦在巴
利文里面是Dukkha,字面意思是“恶的空”。为什么是恶?因为诸法的生灭是压迫性的
,所以是恶,为什么是空?因为诸法生起即灭,生起必灭,无永恒实体,不可依靠,所
以是空。这是种存在方式的不圆满,而不是主观感受的痛苦。
佛法所说的"无我"是否定独立,恒常,主宰的任何实体性存在。无我,更准确的应是“
无神”,它即不在自己的身心里(灵魂),也不在身心外(上帝)。但佛法完全承认个
体性,这个体性,于世间来说,就是那股五蕴生灭之流。将佛法所说的无我,理解成没
有"个人"甚至理解成无私,是对无我的最大扭曲!
无我只是否定的具有主宰,恒常,独立的实体存在,而从来不是否认个体性。没有个体
性,业力将错乱,解脱也无有可能。抬胳膊再怎么缘生缘灭,你抬起的也只是你自己的
胳膊,而不是别人的。如果你作意抬起别人的胳膊,你只能是白费功夫。有些人高喊无
我就是没有你,没有我,没有众生,这是胡言乱语!
不断的去找那个“自我”,追问我是谁,是错误的做法,就像狗咬自己的尾巴,永远在
绕圈。不是要去寻找或观察那个“我”,而是要去观察那些你所观...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8
杂阿含五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世尊于晡时从禅觉。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
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时。有一比丘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
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耶
佛告比丘。还坐而问。当为汝说
时。彼比丘为佛作礼。还复本坐。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
。以何生。以何触
佛告比丘。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而白佛言。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
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为五阴异受耶
佛告比丘。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
比丘白佛。善哉。世尊。欢喜随喜。今复更问。世尊。有二阴相关耶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犹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于未来得如是色.如是受.如
是想.如是行.如是识。是名比丘阴阴相关也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更有所问。世尊。云何名阴。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阴。是名为阴。受
.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是。比丘。是名...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9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Mon Aug 22 00:58:36 2011, 美东) 提到:
(二)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
。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
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
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
。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
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石记:观色无常,则于色贪欲断。观受想行识无常,则于受想行识欲贪断。
问题:是欲贪断,还是五蕴断? 还是两者是一回事?
☆─────────────────────────────────────☆
runsun (runsun) 于 (Mon Aug 22 01:14:46 2011, 美东) 提到:
☆────────────────...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20 第二章 定的进展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30 点击:149
第二章定的进展
行道与通达
在此,从最初开始专注到某个禅那的近行定生起为止,这中间的修定过程称为「行道」
。从近行定到安止定为止,这中间的智慧称为「通达」。《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5段
》在这里,我们主要可以认知到修定的两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是一个阶段,从近
行定到安
止定是另一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这中间的修定过程,我们称为「行道」;从证得
近行定之后到证得安止定这中间的智慧,我们称为「通达」。在本书的第一级当中,我
们注重在「行道」的培育;在第二级当中,我们注重在「通达」的培育。先谈「行道」
的培育。修定通常分成三个步骤:一、前行。二、正行。三、结行。
一、前行
前行(修定之前的准备工作)――放松与放下。如果修行者还没有完成破除障碍等前行
就努力修行,那么他的行道是艰难的(苦行道)。《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6段》修定
之前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帮助修定时顺利稳定。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做好前行的工作,修定就成功了一半。在《增支部.六法集.第24经》,...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21 佛教息结派的创始人印度高僧帕当巴桑吉尊者,梵名佛陀波利,印度人称嘎玛拉希拉,
也是藏地历史上著名的“顿渐之争”的印度高僧莲花戒,在汉地又为达摩祖师。
往昔释迦佛等曾作过授记,当巴桑吉尊者是弥勒佛的补处法王子,将来成佛号狮子佛。
为了利益众生,曾在印度多次受生,此生转世为七世大菩萨,约于公元八世纪降生于东
印度,曾五度进藏,兴建了著名的定日朗可寺,弘扬《息结般若能断教授》并创立息结
派,度化了无数众生。
尊者曾对弟子说:“受用如云,顷刻都散;名誉虽好,只如空谷回声;衣服饮食,如虹
如秽;人多聚处,不如林下水边;妄念易生,当以平等菩提心对治。摩尼宝自己已原有
,勿向外求;此心当如镜,常常观照。上师三宝的加持力,只在自己,如月照大地,有
水处则较明朗,殷重如水,加持如月呀。”
摘录尊者到汉地的事迹:
随后尊者又给多康上下部的众生,各各开示了相应的法,将他们安置在成熟解脱道上后
,就到摩诃支那(汉地)去了。
在往支那五台山的路上,遇见了一位手里拄着拐杖的文殊菩萨化身的老仙人,对当巴桑
吉尊者说道:“在印度金刚座有《尊胜陀罗尼经》,你需在今天取回来,这里在闹瘟疫
,必须在今晚息灭瘟疫。”尊者答说...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22 首先感谢楼主的文使我去看了一些网上的东西。。。
个人愚见
新手如我要先理解 “无常”, “无我(非我)”, “苦”, “非我所”的诠释,
和弄清楚了它们是五蕴的特性这个感念, 不然讲其他的犹如隔靴搔痒。
LZ前面说是3个消息, 后面又说是定律, 是以消息为形式出现的定律? 哈哈
个人觉得这个消息Neither pessimistic nor optimistic, but realistic
Walpola Rahula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realistic point of view:[13]
First of all, Buddhism is neither pessimistic nor optimistic. If anything at
all, it is realistic, for it takes a realistic view of life and of the
world. It looks at things objectively (yathābhūtam). It does not falsely
lull ...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5594 | 23 这几个问题,我总结一下:
1。你为什么判断小解脱的整一不是解脱?要继续轮回?不要武断,要讲出道理。。。
因为小解脱仍然是轮回的一部分,只是这种轮回的形式与形色上的轮回不一样。你说的
小解脱后仍然会再次回到表象的五蕴,即海面平静后还会再次激起浪花,这是不可避免
的。
2. 你对有余涅磐,是怎么理解的?
无余涅磐与有余涅磐的差别是阿罗汉与阿那含的差别: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651503_0.html
3. 为什么你说,被束缚,不是因为带了有色眼镜?
束缚不是被别的一个什么束缚,这里没有一个控制者(束缚者),和被控制者(被束缚
者)。所有的只是缘起。而缘起是“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
。”
4。为什么你对于涅磐和厌离的执着,认为可以是例外的?这个角度,很难去讲道理,
:希望能够结合你实修中哪些通透,哪些依然有障碍而不通透,来判断一下这个执着是
:否可以认为是障碍或者引起别的障碍。就象我反思“一切道理都可以是对的”总纲那
:般的,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利弊。。。
对厌离与涅磐的执着,就是佛法与外道不共的特质。我一直说佛法...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5594 | 24 这几个问题,我总结一下:
1。你为什么判断小解脱的整一不是解脱?要继续轮回?不要武断,要讲出道理。。。
因为小解脱仍然是轮回的一部分,只是这种轮回的形式与形色上的轮回不一样。你说的
小解脱后仍然会再次回到表象的五蕴,即海面平静后还会再次激起浪花,这是不可避免
的。
2. 你对有余涅磐,是怎么理解的?
无余涅磐与有余涅磐的差别是阿罗汉与阿那含的差别: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651503_0.html
3. 为什么你说,被束缚,不是因为带了有色眼镜?
束缚不是被别的一个什么束缚,这里没有一个控制者(束缚者),和被控制者(被束缚
者)。所有的只是缘起。而缘起是“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
。”
4。为什么你对于涅磐和厌离的执着,认为可以是例外的?这个角度,很难去讲道理,
:希望能够结合你实修中哪些通透,哪些依然有障碍而不通透,来判断一下这个执着是
:否可以认为是障碍或者引起别的障碍。就象我反思“一切道理都可以是对的”总纲那
:般的,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利弊。。。
对厌离与涅磐的执着,就是佛法与外道不共的特质。我一直说佛法...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5
这没什么,
我发现佛教所有门派都谈四圣谛,有的谈多一点,有的带过。
因为佛陀一直强调,也说他自己、过去佛 都是因四圣谛而解脱成佛,
所以没人敢不谈。
可常是嘴巴说一说,然后晾在一边,与他们实修在做什么无关。
佛陀所有理论都与实修紧密配合。 所以想晾在一边,绝对露馅。
四圣谛不只是理论总纲,更重要是,它是实修总纲。
苦,每个门派都说,不是佛教的也说,这一点也不稀奇。
可我发现许多门派,到苦为止,且是嘴巴上说到苦为止。
如果是实修上体会苦,不会脱离无常的。
你问问那个门派实修是先体会无常?
常常是世间俗事挫折了,就算体会无常、苦了。这………差远了。
再问,有没有具体实修方法体会苦?
常常问不出所以然。就推说世间俗事挫折了,就算体会无常、苦了。
接着,一开口就说什么空、空性、自性,搞得你一头雾水。
还外带佛法高深状,非我等凡夫俗子能懂。
你可以自己体会一下各门派是不是这样。
看我的观察对不对。也许我错了。
希望我错了。
佛陀常说,(类似句型可能是他一生说过最多的吧?)
”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
者。名真实正观”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 阅读全帖 |
|
d*********d 发帖数: 192 | 26 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 ——复旦大学演讲
『 2011年3月11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辞:
非常感谢大家今晚到这里参加这次殊胜的活动,今天的活动是复旦佛学论坛又一次盛会
,我们的主题叫做“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
对每个人来说,每天都在接触这个世界,但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这个物质世界呢?它是
如何形成的?我们所接触的世界是否真实?……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藏传佛教的大德
索达吉堪布,来为我们作这个开示。
对于藏传佛教,很多人都感觉很神秘,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通过今天的演讲
,相信大家会对藏传佛教有比较真实的深刻了解。
索达吉堪布,是四川甘孜炉霍人,生于1962年,曾就读于甘孜师范学院。1985年舍俗出
家,前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后成为学院的大
堪布。1987年随法王及一万余僧俗朝拜清凉圣地五台山,自此开始摄受汉地四众弟子。
堪布于显密教义通达无碍,二十多年来日不缺讲、夜不乏译,著作令人叹为观止,现已
付梓的法本就有一百多本,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堪布常教诲每一个弟子:“如果能
利益众生,哪怕只有一个人,想办法让他生起一颗善心,我们千百万劫做他的仆...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7
五取蕴没灭,岂能成为阿罗汉。
那是还有对五蕴的贪爱吗?
色集色灭 色没灭吗?
受集受灭 受没灭?
我举的很多经说的不是更清楚?
比对很多经,都与此经不合。只有这经这样”暗示”。
不该做阿罗汉还有五取蕴解释。
只能做阿罗汉还是戒慎五蕴造反来解释。
不然
你举哪个南传法师同意阿罗汉五取蕴没灭的。
(七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
.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
.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
(六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
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
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
欲.灭尽.涅盘
(一○三)
如是,多闻圣弟子{离}[虽]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8
其实哪怕你看到生老病死,看到树叶掉在地上,假如你能够真正觉悟到五蕴逼迫性的苦
,真正能够认清无常,和苦,升起关键性的对五蕴的彻底的厌离舍弃,导向涅槃,那么
也没有任何问题。
解脱的重点在于厌离舍弃五蕴,熄灭对五蕴的识,所有都是为这个而服务的。
所以觉知多少频率的生灭,并不重要,哪怕你不懂什么极微,什么非连续性,也无所谓,
重要的是对五蕴必须要深刻的知道它的过患,要厌离,要舍弃。要熄灭。
如果有邪见,哪怕你一秒钟觉知几百上千次的生灭,你还照样认为存在所谓的真如,那
没有意义。
所以生灭本身包括生灭的频率不是重点,重点是对生灭的正确深刻认识,是厌离熄灭五
蕴。
而所谓的真如起用,所谓的起心,恰恰是违背解脱的大邪见,是完全走向解脱相反的路!
waichi是魔头,而这venusfire,这辈子看起来没什么魔性,下辈子就说不定沦
为waichi似的人物了。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由于跟随不应该跟随的人,赞叹不应该赞叹的人,造严重恶业而
堕恶道。
我真的奉劝那些想要修行的人,想要进入佛法的人,最好掂量掂量自己,假如觉得自
己智慧度不是很足,运气也不是很好,最好先老老实实做人,多行善事比较好。
在这...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9
其实哪怕你看到生老病死,看到树叶掉在地上,假如你能够真正觉悟到五蕴逼迫性的苦
,真正能够认清无常,和苦,升起关键性的对五蕴的彻底的厌离舍弃,导向涅槃,那么
也没有任何问题。
解脱的重点在于厌离舍弃五蕴,熄灭对五蕴的识,所有都是为这个而服务的。
所以觉知多少频率的生灭,并不重要,哪怕你不懂什么极微,什么非连续性,也无所谓,
重要的是对五蕴必须要深刻的知道它的过患,要厌离,要舍弃。要熄灭。
如果有邪见,哪怕你一秒钟觉知几百上千次的生灭,你还照样认为存在所谓的真如,那
没有意义。
所以生灭本身包括生灭的频率不是重点,重点是对生灭的正确深刻认识,是厌离熄灭五
蕴。
而所谓的真如起用,所谓的起心,恰恰是违背解脱的大邪见,是完全走向解脱相反的路!
waichi是魔头,而这venusfire,这辈子看起来没什么魔性,下辈子就说不定沦
为waichi似的人物了。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由于跟随不应该跟随的人,赞叹不应该赞叹的人,造严重恶业而
堕恶道。
我真的奉劝那些想要修行的人,想要进入佛法的人,最好掂量掂量自己,假如觉得自
己智慧度不是很足,运气也不是很好,最好先老老实实做人,多行善事比较好。
在这...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0
这里的取蕴的定义又不是经里面定义的,是论吧。
好呗 就算这样,依你们,
可能引起贪爱的
那么会引起谁的贪爱,不就是自己的贪爱吗
阿罗汉的身体会引起阿罗汉自己的贪爱吗? 当然不会。
所以阿罗汉的身体应该不算色取蕴。
因为阿罗汉不会贪爱自己的身体了呀。
增ㄧ阿含也有舍立弗这样的相似经文,但舍立弗说到阿罗汉,与前面不一样。
不过增ㄧ阿含可性度较低,大概就非学阿含者引得很高兴而已,不到万不得已,不引用。
可增ㄧ阿含与杂阿含其它经也很合,反而是你们引的经文很独特。
举例 以下杂阿含经文不是也说,于五受阴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
那不是与你及跑日贴的经文不合吗?
(七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
.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
.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
退一步说,那你解释一下你们引的经文
「摩诃拘絺罗!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
、非我,所以者何?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1 两年前写的帖子
====================================================
网友问:涅槃是在五蕴之内还是五蕴之外?
如觉答:涅槃不在五蕴之内,也不在五蕴之外,是和五蕴互斥又互补。
互斥:意思是说五蕴和涅槃完全排斥。五蕴在,就不可能有涅槃。涅槃在,就绝无可能
有五蕴。
当众生身处轮回,有无明贪爱或者“识”在的时候,则仅仅是生灭相续的五蕴,除此无
它。
还未解脱的众生,仅仅是五蕴;已经解脱的圣者,还有识在的时候,也仅仅是五蕴。
当圣者在有色身的情况下以涅槃为所缘的刹那,也绝无任何五蕴,此刹那也并不存在能
缘的识或者出世间道心。(南传阿毗达摩此处有严重错误,为分别说部见解,不符经典
)
当圣者色身灭,则是无余涅槃,五蕴完全灭尽不会生起,此也没有任何五蕴。
互补:意思是指五蕴和涅槃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存在形式。当众生有无明,有贪爱,有识
,则表现为五蕴。无无明,无贪爱,识灭,则表现为涅槃。熄灭无明,熄灭贪爱,熄灭
识,于是由生灭相续的五蕴"成为"毫无任何五蕴的涅槃。这里的"成为"类似于水加热成
为水蒸气,是由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另外一种存在形式,而不是产生...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2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07:20 2012, 美东) 提到:
欢迎大家引用杂阿含和相应部讨论 :)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21:15 2012,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65: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3 ☆─────────────────────────────────────☆
runsun (runsun) 于 (Thu Nov 1 03:44:00 2012, 美东) 提到:
修者从本质上了知到,一切有为法每次重新生起后就坏灭掉。发展到行舍智后,禅修者
就能觉知到一种超越生灭现象的状态。这意味着他已经超越行法倾近了涅盘。行法和涅
盘是完全相反的,两者是不相容的。一者存在,另一者就消失。没有生起的地方,那里
就是涅盘。相反,有生起的地方,那里就没有涅盘。(这如同)在黑暗中无法看到光明
,在光明中也无法看到黑暗。
Meditators know inwardly that every conditioned thing comes up afresh every
time it dissolves. As knowledge of equanimity about formations (sankhārupek
khā ?āna) develops, the meditator becomes aware of a state that is beyond
the ph...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5594 | 34 如果说有八万四千法门,那只是方便法门,是针对不同人的根器,有可能其人一时无法
理解,或无法接受到直接的说法,就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法。但不论如何方便说,都不能
背离涅磐的最终目标。
涅磐是对五蕴的出离,而不是融入五蕴。这点在阿含经中说的非常清楚。其第一经中就
说“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
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那么,这就是一个判断的标准,一种法门
如果能让你升起对五蕴的厌离,那就是正观,正法。如果反之,认为五蕴即是涅磐,则
恐怕不易升起出离之心,也就不可能解脱。
这也是世间法的禅定与出世间法的禅定的区别。 |
|
f*******e 发帖数: 5594 | 35 业力与选择永远都是共存的,这就像在河道里行船,船不能行到河道外面去,但在河道
里怎么行是可以选择的,特别是有岔道的时候。业力的作用是因为过去的积累,那是无
法改变的,但在业力作用下的道路却还是有选择的。学佛的目的,就是能知道该做怎样
的选择。
活在当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个当下,就是一个瞬间,不是指现在一段时间的
状态。一般人说,我们要把当下这个瞬间活好,其实是想说把每一个瞬间活好,不去太
多纠结过去、未来的得失。但现实中,过去、现在、未来是紧密相关的,过去所做必然
会对现在有影响,现在所做必然会对未来有影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是相关的。考虑
短期利益,与考虑长期利益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些作为一种处世的人生观,应该可以,
但应该不是佛法的原义。
这点在阿含经中说的更清楚“不顾过去色。不欲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
。”对待当下的方法,与对待过去、未来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厌离。对当下的每一个
时刻都厌离了,那么在未来的每一个时刻也就都厌离了。这才是摆脱业力的正确方法。
如果随顺业力而行,最终结果还是轮回。
越小 |
|
f*******e 发帖数: 5594 | 36 业力与选择永远都是共存的,这就像在河道里行船,船不能行到河道外面去,但在河道
里怎么行是可以选择的,特别是有岔道的时候。业力的作用是因为过去的积累,那是无
法改变的,但在业力作用下的道路却还是有选择的。学佛的目的,就是能知道该做怎样
的选择。
活在当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个当下,就是一个瞬间,不是指现在一段时间的
状态。一般人说,我们要把当下这个瞬间活好,其实是想说把每一个瞬间活好,不去太
多纠结过去、未来的得失。但现实中,过去、现在、未来是紧密相关的,过去所做必然
会对现在有影响,现在所做必然会对未来有影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是相关的。考虑
短期利益,与考虑长期利益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些作为一种处世的人生观,应该可以,
但应该不是佛法的原义。
这点在阿含经中说的更清楚“不顾过去色。不欲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
。”对待当下的方法,与对待过去、未来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厌离。对当下的每一个
时刻都厌离了,那么在未来的每一个时刻也就都厌离了。这才是摆脱业力的正确方法。
如果随顺业力而行,最终结果还是轮回。
越小 |
|
S***n 发帖数: 1281 | 37 五石兄,你注意到没有?本来我们在进行讨论的,是能够用逻辑讨论可以进行下去的。
但是你这里,想从你厌离这个角度发力,用反证法去否定那个“非五蕴”的小解脱“状
态”。结果呢,我们被拉入这“一”和“二”的讨论了。你也知道的,我以前讨论过第
三种存在状态什么的。我们,如果按照你这个思路去讨论的话,是不是需要发明新的逻
辑名词了?:)
让我先想一下,是否可以绕过这个逻辑呢?尝试一下吧。
你说的那个大解脱,是真正的不分的“一”,没有“非一”的“一”,这我不否认的呀
。但是我想了一下,有这个大解脱,那我为什么要解释那个小解脱呢?我认为有下面这
几个缘由。
一是想一步登天太难。所以如果中间有个台阶可以借力,自然是能借就借的。。。
而且这也解决了:在世解脱了,作为是什么含义的问题。。。
并且,那个小解脱,就是符合解脱的要求的了呀。。。
对于最后这点,我觉得你是无理由否决,我认为那是因为你对于终点的唯一性的执着。
。。
我对于你说的那个是否是终点,虽然我同意,其实也不确定的呢。你可以说我没有“信
”。但是,反正是走到那里再说。
因为,那个终点,依然有性质,那就是无常,无我。也就是说只能有变动性,不能有不
...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38 五石兄,你注意到没有?本来我们在进行讨论的,是能够用逻辑讨论可以进行下去的。
但是你这里,想从你厌离这个角度发力,用反证法去否定那个“非五蕴”的小解脱“状
态”。结果呢,我们被拉入这“一”和“二”的讨论了。你也知道的,我以前讨论过第
三种存在状态什么的。我们,如果按照你这个思路去讨论的话,是不是需要发明新的逻
辑名词了?:)
让我先想一下,是否可以绕过这个逻辑呢?尝试一下吧。
你说的那个大解脱,是真正的不分的“一”,没有“非一”的“一”,这我不否认的呀
。但是我想了一下,有这个大解脱,那我为什么要解释那个小解脱呢?我认为有下面这
几个缘由。
一是想一步登天太难。所以如果中间有个台阶可以借力,自然是能借就借的。。。
而且这也解决了:在世解脱了,作为是什么含义的问题。。。
并且,那个小解脱,就是符合解脱的要求的了呀。。。
对于最后这点,我觉得你是无理由否决,我认为那是因为你对于终点的唯一性的执着。
。。
我对于你说的那个是否是终点,虽然我同意,其实也不确定的呢。你可以说我没有“信
”。但是,反正是走到那里再说。
因为,那个终点,依然有性质,那就是无常,无我。也就是说只能有变动性,不能有不
...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9 “成佛”的菩萨思想,在四阿含经中较难找到具体线索。
阿含中大多是说佛陀修法与弟子一样,
都是以四念处为首的八正道,这是佛与弟子同修的唯一法门
但是有提到佛的能力,有十力,这是大概是较大的差异。
接着就是各部派因应当实环境自己发挥了,看看强调差异,还是强调相同。
强调差异的,可以说的天差地别,也可以说成这个差异很小,并不足道。都可以自己造
风车。
修法上,没有证据显示谁修了十地菩萨而成佛。
证据上看,基本上阿含并未强调此,因此我认为倾向于差异小。不足以成为开宗立派的
基础
当然这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也许抵触了部派的看法。
杂阿含
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
、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
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
别。……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
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比丘,是名如来
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 阅读全帖 |
|
r*****e 发帖数: 176 | 40 释传悟
佛法的智慧大海无疑是博大而精深,浩翰而无际,从而在对佛法的求证路上,也必然是
充满坎坷与勤苦的。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禅师求法,达摩禅师言:“诸佛无上
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
苦。”凡夫众生,欲求佛法,当精勤自励,依闻解起行,精进集积福德智慧资粮,方得
入佛智慧,故学佛当放下自我,舍离己意,把身心都投入到佛法的实践中,切实行履,
如此方有成就之日。然则百丈高楼,从地而起,千里之遥,始于跬步。对于学佛修持,
初学入门,最忌因地谄曲,知见不正,这样自然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如《楞严经》云: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鉴之现今初学入门者,往往见未能求正,行未能踏实,而造
成诸多误区。现将其现象一一列之,以规来者。
一、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曾遇有这样的同修问我,为什么每天打坐两座,打了四十多座了,每天坚持诵《金刚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等也有几年了,还不能见到自己本来面目,真是越修越没有信
心了。我问他,如果要想见本来面目,那就得对身体,对心念,对情感,对名利要放得
下。回答是“虽然放不下,但我也是在很努力的修行啊。”听到这些回答,... 阅读全帖 |
|
t********e 发帖数: 48 | 41 尔时,佛告无边庄严菩萨言:“我当说彼陀罗尼门理趣差别智慧善巧,令诸菩萨得陀
罗尼善巧方便。由证此故,当能了知随法秘密善巧理趣。云何了知?无边庄严,于眼所
见色陀罗尼,乃至意所知法陀罗尼门。无边庄严,云何六内诸法所取外法陀罗尼门?
“无边庄严,若诸菩萨眼见色已,而由不可映夺智力,及念善巧不迷忘故,了知遍
持色是无常、生灭不住、皆尽离灭。由此复能于内眼界,而不执著我及非我,善巧安住
眼处清净。于色攀缘不摄受故,而能清净陀罗尼门,善能观见尽厌离灭则无戏论。由不
戏论总持善巧,住无妄念无有积集,所行道中而能舍离眼与眼识及所知法,无有分别。
由如实见得清净故,亦能随念诸法如幻。于能所识,清净善巧得总持时,善能摄取不共
世间广大智蕴。如是略说,乃至意所知法陀罗尼门。菩萨以意了知法已,而由不可映夺
智力,及念善巧不迷忘故,而能总持诸法无常、生灭不住、尽厌离灭。于内意处安住总
持,亦不执著我及非我。善于内住意识地者,随能妙观总持善巧,次善安住意处清净,
于外法处不摄受故,能得清净陀罗尼门。由内外法及余结使不相应故,能随观见尽厌离
灭不作戏论。由不戏论总持善巧,住无妄念无有积集,趣行之道而能舍离。意及意 |
|
j*******1 发帖数: 182 | 42 大圆满龙钦宁提华智仁波切关于皈依之殊胜教言
华智仁波切 著
一、皈依之基础:
总的来说,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就是皈依,而要开启皈依的门必须依赖信心。因此,
在皈依之初,自相续生起稳固的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信心可以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清净信:当步入陈设许多佛像、经书、佛塔的佛殿或经堂里,或者见到上师、善知识、
高僧大德的尊颜,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以及感人事迹,依靠此类因缘,能够立即想到他
们的悲心广大等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就叫做清净信。
欲乐信:当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之后,自然生起渴望摆脱的心态;当听到善趣与解脱的
安乐时,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理;而一旦听到阿善法的功德,会生起想要修行的心念
;当现见罪业的过患之后,也会立即生起想要断除的决心。这些都属于欲乐信。
胜解信: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之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
皈依处就是三宝,想到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任何事情,无欺的皈依处
——三宝都会知晓,除了三宝之外,自己没有其它可依赖的、可指望的靠山,这种坚定
不移的信心,就称为胜解信。
正如邬金莲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43 第一章/佛法有什么好处?
【一】佛法会让我快乐吗?
快乐,是形容所有人类共同目标的一个概略名词。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快乐,然而「
快乐」的意义以及如何去达到它,却是众说纷纭。
全世界数十亿的人们都深信,快乐仰赖于自己拥有多少物质财富,他们梦想要过着一如
好莱坞红人、名流般的日子,以及所有搭配其身份的派头,例如坐落于比佛利山的大豪
宅,或使用工业用的烘干机来烘干一条手帕。然而,在真实的状况中,只有一小部分的
寻梦者能将自己挤进洛杉矶。而且,就算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类似的理想场所,若是上
亿的人都过着这种奢华浪费的生活,光是对生态所造成的后果,就会是一场浩劫。届时
不仅是这些寻梦者,连同地球上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再享有片刻的快乐了。
我有个澳洲学生道格拉斯(Douglas),他代表了另外一种版本的「快乐」。道格拉斯
靠着政府的失业求助福利维生而毫无感激,「出离心」与「厌离轮回」是他避免工作的
藉口。虽然他算是个佛弟子,但是深植的怠惰心以及缺乏个人的责任感,造成他纵然拥
有很多空闲时间,他也不修行。像这样不必工作,又靠着别人的善意过日子,似乎带给
他某种喜乐的感觉。但是像道格拉斯这种人的问题,在...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44 第十疑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
,未知不断淫欲得生彼否?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
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
。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
故涅槃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
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如是。’
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使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
作七种不净观。一者观此淫欲身从贪爱烦恼生,即是种子不净。二者父母交会之时赤白
和合,即是受生不净。三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即是住处不净。四者在母胎时唯
食母血,即是食 不净。
五者日月满足头向产门,脓血俱出臭秽狼藉,即是初生不净。六者薄皮覆土,其内脓血
遍一切处,即是举体不净。七者乃至死后膨胀烂坏,骨肉纵横狐狼食 ,即是究竟不净
。
自身既尔他身亦然,所爱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厌离常观不净。若能如此观身不净之者,
淫欲烦恼渐渐灭少。又作十想等观,广如经说。
又发愿,愿我 |
|
a**u 发帖数: 8107 | 45 ☆─────────────────────────────────────☆
howtogo (路漫漫) 于 (Thu Apr 29 15:59:59 2010, 美东) 提到:
感觉佛,就是让大家去悟的
我未曾读过任何佛经,佛法。自幼受父母言传身教,做个本分人
同很多人一样,经历很多人生的痛苦,也有幸运的一面
但自幼对很多事情纠结不开,比如为何人人都命运不同? 经常陷入思考不得出路。后
研究周易,八字,六爻,紫微。发现易学,佛学,道学有如此相通之处。这些年仅仅就
是思考而以,却发现感悟到很多很多哲理。
也许有些狂妄,但是个人似乎已经感受到了人生与世界之间彼此发展的规律。
我却从不加入任何宗教,只对于佛的哲学却是如此的痴迷。自己的个人经历,其实也并
无任何特别之处,所受苦难,比起很多遭罪之人,九牛之一毛。只是觉得,佛对世界的
诠释,让我如此信服
一切,皆在轮回之中
一切,皆在平衡之中
佛真的很奇妙
☆─────────────────────────────────────☆
jym2307 (罪魁) 于 (Thu Apr 29 17:08:09 2010, 美东)...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6 其实你提的问题是不错的。将你所说的二元对立去掉,换成无明则比较好回答,
。:)
从无明到涅槃的明,这个最后一跃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最为关键的就是“识”
的彻底熄灭。而想要熄灭识,则必须彻底对五蕴厌离舍弃。认识到五蕴的真正过患。
南传的十六观智基本就是一个完整的解脱过程,尽管这个十六观智应该是部派佛教时代
佛教繁琐化僵化的一个产物,但是它确实基本反映了解脱的整个过程。应该是某些解脱
者的直接经验总结。它和阿含经第一经的经文具有对应性。“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
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十六观智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观察到五蕴的生灭特性,在这期间生起的智主要是缘摄受智
(认知五蕴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生灭智,坏灭智。此阶段以对生灭的直接观察认识
为主。
在高度的禅那环境下,意识是非常敏锐的,所以禅修者见到的生灭是非常迅猛的(这是
五蕴生灭的本来特征),这种生灭具有高度的压迫性,在此基础上将陆续生起一系列的
认识,进入解脱的第二个关键阶段,此时生起的智主要有过患智,畏怖智,厌离智和欲
解脱智。这些智,全部是因为对生灭的直接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判断,认为五蕴是...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7 由于我们总是希望现状能改变,
因而没能清楚地看到当下现况;
如果我们注意到的不是现况,
这样的修行就是离开了中道。
我们可以看出,
建立平衡中道并非易事;
基于这个理由,
具足正见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必须了解,
内观并不是出自努力或深定,
而是出于正念。
两种开发心灵的方法
佛教有两种开发心灵的方法,一种是内观(毗婆舍那)的开发,另一种是定力(奢摩他
)的开发。后
者着重在专注力;一个人要不断地注意一个目标,而且专注力是依循单一的轨道,以趋
向清澈的宁静境界,
这种心灵的开发并不会带来对事实及其因果的了解,祇会带来宁静。另一方面,内观的
开发则要了解「存
在的实相」,换句话说,就是要证知肉体与心。这种证知是开发内观的目标。
首先,我将解释在宁静的开发中,专注力的构成要素,这是因为专注力的开发不能同时
用于内观的开
发上,反之亦然。对此点请不要误解,一个人当然可以先进行宁静的开发,等待达到专
注力了,再进行内
观的开发,但是,把这两种方法混在一起用,却无法达到内观所预期的效果。
宁静的禅修是集中注意力在一特定目标上,在传统上,宁静禅修专注的特定目标有四十
个:十个是颜
色与元素,十个是不...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8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Wed Aug 10 21:02:22 2011, 美东) 提到:
(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
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
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
。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
佛所说。欢喜奉行。
石记:
观色无常,一切色无定性,无定质。我们所见色,只是局部如此,瞬时如此,而非固定
如此,本来如此。更有甚者,一切色,没有一个“本来的样子”。一切见,主观上依能
观观时的状态,客观上依所观观时的状态而定。受想行识,都是这样。
看到这个本质,就不会再贪执,贪执喜好就尽了,贪执喜好尽了,心就自由了。跟观无
常一样,苦,空,非我,也这样观。
问题:
心解脱。什么是心?
“自知不... 阅读全帖 |
|
P******A 发帖数: 126 | 49 大家以后不论求智慧、求禅定,首先要通达一些佛理,这样才能睁开智慧之目。
--《前行广释》智悲佛网
@索达吉藏文化 : 认为快乐是快乐、痛苦是痛苦,二者之前水火不容,这是一般人的
想法。而能在痛苦中发现快乐,在快乐中认清痛苦,这才是智者的高明。
索达吉堪布微博
《杂阿含经》说:“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
众生则厌于色。”意即如果色等五蕴不会对大家造成损害,就不需要厌弃,但是因为它
们确实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必须厌弃。五蕴有危险,就像五条毒蛇,凑近了,就会
被咬而丢命。你有认识到五蕴的危险吗?
益西彭措堪布微博
每个修行人都想明心见性,但是为什么明心见性这么难呢?因为人都有傲慢心。如果你
有傲慢心,就永远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和毛病,永远发现不了他人的优点和功德。这样
,你永远无法消除业障,无法积累资粮,也就永远不会明心见性。
达真堪布微博
佛法在恭敬中求。外在的行为跟内心关系密切,内心的感受会体现在行为上,而身体的
行为也会影响内心,所以我们通过顶礼来调柔内心,通过反复的礼拜来一点点磨灭心中
的傲慢,使内心一点一点变得柔软谦卑。顶礼既是在表达内心的恭敬,...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5594 | 50 如果把对涅磐、厌离的执着也等同于其他的执着,那么确实是会有障碍的。但这个我前
面也说了是语言本身的障碍,这个等同于那个自我否定的悖论。涅磐是从世间的一切当
中出离,只有这样一个反向的定义,并不是有建立了另外一个什么正面的、具体的形象
,去追求。从实修的角度,也就是放下世间的一切,对其中任何造成心所牵挂的事物的
舍离。当你提到“之外”,alien,非,或者道的时候,如果只是等同于对世间的否定,
那么是对的,但如果把这个之外、非、道等具体化,那就错了。
1. 佛陀关于轮回的含义是很明确的,就是绕柱而转。一根骨头可以成为一只狗的轮回中
心,一个美好的愿望可以成为一个人的轮回中心;对于一个修炼者,追求某种境界的喜
乐,也会成为他的轮回中心。这不同轮回,虽然形式可以各不相同,但本质是一样的。
轮回、业力是一切造作的根源,这样的造作不管是在任何层次上的,都一样。这也是我
前面提到的佛法的第二个重要的智慧的原因,我们因为在其中一层的染着,而知道在另
外层次当中的染着,厌离是彻底的解脱方法。
2. 你如果把大智慧当作有形象、有内容、有过程的一种东西的话,这个恐怕就是你轮回
的中心。
3. 十二因缘是轮...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