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历史渊源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w*********e
发帖数: 6093
1
嗯,羌血统很有历史渊源的
s********n
发帖数: 26222
2
中国帝王的房地产,今都何在?
中国人热衷房地产是有历史渊源的, 很多在位帝王都大兴土木耗费民脂民膏, 很可惜, 这些多数房地产都被国内或者国外的强盗烧杀掠夺焚之一炬,多成为一片废墟
周幽王:烽火台
秦始皇: 阿房宫, 长城
汉高祖:未央宫
曹操:铜雀台
唐朝: 大明宫(为中国历史上最大宫殿, 被烧毁于唐僖宗年间)
太平天国:天王府
康熙至清末:圆明园,
慈禧:颐和园
i***z
发帖数: 7508
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双规喝茶文化有啥历史渊源?
最近这个双规是胡很厉害,很多高官怕双规都跳楼了。 似乎比哪个公安还要厉害。
当年锦衣卫也搞双规么?
f****r
发帖数: 5118
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双规喝茶文化有啥历史渊源?
在古代,先打个半死再说,看看李斯是怎么招供的?
B*******u
发帖数: 3789
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双规喝茶文化有啥历史渊源?
跳了是不是就是没事了?
i***z
发帖数: 7508
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双规喝茶文化有啥历史渊源?
估计能保住子女的家产之类的。
s*****t
发帖数: 1661
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为啥现在姓姬的人这么少?
朋友写的,摘录:
从历史渊源上说,秦国和赵国关系比较亲近。上溯到商纣时代,两国国君的家族,就能
找到共同的父亲(其余国家之间,往往就得上溯到半神话性质的五帝时代)。据《秦本
纪》最后司马迁的议论:秦国的老祖宗诚然是姓嬴,但以下分出来的各支派,却是赵氏
最先牛叉起来的,因此秦国国君也腆着脸,是很想姓赵的。[2]
汉朝人写文章,说到秦始皇还经常“赵政、赵政”的叫,就是这个缘故。
+++++++++++++++++++++++++++++++++++++++++++++++++++++++++++++++++分格++++
这个让我想到了,赵老太爷说阿Q,不知道鲁迅是不是也是从司马迁那里的了点灵感,
凭你也配姓赵?
S*******C
发帖数: 7325
8
☆─────────────────────────────────────☆
smokinggun (硝烟) 于 (Fri Dec 11 06:53:23 2009, 美东) 提到:
中国帝王的房地产,今都何在?
中国人热衷房地产是有历史渊源的, 很多在位帝王都大兴土木耗费民脂民膏, 很可惜, 这些多数房地产都被国内或者国外的强盗烧杀掠夺焚之一炬,多成为一片废墟
周幽王:烽火台
秦始皇: 阿房宫, 长城
汉高祖:未央宫
曹操:铜雀台
唐朝: 大明宫(为中国历史上最大宫殿, 被烧毁于唐僖宗年间)
太平天国:天王府
康熙至清末:圆明园,
慈禧:颐和园
☆─────────────────────────────────────☆
charming (il est temps de changer ça) 于 (Fri Dec 11 07:17:03 2009, 美东) 提到:
古代全中国的地都是皇帝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smokinggun ... 阅读全帖
e********3
发帖数: 18578
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道光皇帝的一道最亮的光芒
看来我后清领导人喜欢彪演技,还是有历史渊源的。
A*D
发帖数: 1783
10
好蛋, 如果你真的研究了文革多年的话, 就应该知道, 知青下乡不单是文革中就业
的问题。知青下乡从文革前就开始了, 并且一直是非常正面的,被鼓吹的和被表扬的
(主要鼓吹者就是胡耀邦)。在文革前, 知青下乡(回乡)一直认为是对农村的发展
是积极正面的作用,因为他们朝气,有知识文化等等。所以后面老毛在就业不够的时候
, 就大手一挥,把大家给搞下乡了。这里申明一点, 不是帮老毛推脱责任, 我个人
非常反对反感政策取代法律。
我说明这些,是希望尽量理清知青下乡的历史渊源。文革前的知青下乡, 到底作用有
多大,到底是不是人家自己愿意的,有什么问题等等,胡耀邦等人是否实事求是的考察
过, 还是为了宣传,搞了假。这个是我比较感兴趣的。
n****e
发帖数: 629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大航海时代
啊啊
原来廷巴克图的神秘商店卖圣骑士剑是有历史渊源的!!!
w******r
发帖数: 3156
12
倒底是板斧,眼光很准。
伊斯兰征服波斯是很后来的事情了,要说历史渊源,波斯比阿拉伯人资格老太多了。在
伊斯兰侵入之前,波斯有过多种宗教,拜火教就曾经作为国教兴盛一时,那时候波斯跟
罗马来来回回对掐过好多次。至于希波战争那就更早了,那会安拉的奶奶的奶奶的奶奶
...还没出生呢。
瑕不掩瑜,little ant的大作很好看,可惜好像最后没完,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估计也没填坑的可能了。
j****e
发帖数: 12067
1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马铃薯的历史渊源
马铃薯自古就有,支撑人类的生存数千载。马铃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至今已成为
世界各国饮食和烹饪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米和玉米,并广泛地种植于全球约125个国家。
大约公元前200年,秘鲁印加古国的印第安人最早开始种植马铃薯。印加人还
用马铃薯测量时间,用煮马铃薯需要的时间做为单位时间。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是“爱尔兰”白马铃薯的发源地。
西班牙殖民者1537年首先在安第斯山脉的村庄里“发现”了马铃薯,并将马铃
薯带回欧洲,然而马铃薯在欧洲并没有很快得到认可。后来,在普鲁士,法国和英格兰领导者和思想家的帮助下,马铃薯才迅速在整个欧洲得到广泛应用。
马铃薯于1621年传入北美洲,当时百慕大群岛州长送给弗吉尼亚州长两个装有
马铃薯和其它蔬菜的大盒子。
直到美国外交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法国发现了马铃薯,马铃薯才得以在美国
流行起来。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法国做美国大使期间,参加过一次宴会,席间鉴赏了马铃薯的二十种不同做法。富兰克林回到美国后,盛赞马铃薯是最好的蔬菜。从此美国人追随富兰克林引领... 阅读全帖
j****e
发帖数: 12067
1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马铃薯的历史渊源
由于对土豆没有了解,在民间曾流传着许多现今看来非常荒谬、可笑的说法。人们以《
圣经》中从未说起过土豆为理由,说它是一种靠不住的作物,在它的根系、块茎中藏匿
着凶神恶煞,吃了土豆,人们会遭报应得麻疯病、肺痨病或佝偻病……
土豆,在汉语中又名马铃薯、山药蛋、洋山芋。英语中的“potato”(土豆)一词
来自西班牙语的“batata ”、“patata”——西班牙人是按照土豆南美洲原产地印第
安人的叫法来称呼的。
来到了欧洲
15世纪末、16世纪初,哥伦布四次抵达美洲。这一地理大发现引来无数西班牙的探
险者、殖民者。他们在征伐杀戮、抢掠金银财宝之余,也有人发现南美洲有着许多类在
欧洲从未见过的植物物种,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世界上在小麦、水稻之后最大的粮食作
物——土豆。
1532年,在现今秘鲁征战的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率队抵达土豆的原产地安第斯山脉
。在这之后,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饿急的入侵者在当地人的茅舍找吃的,找到了土
豆——煮一煮,一吃既解决问题,味道还不错。这些人记住了土豆这种原先陌生的作物。
约从公元前4000年起,印第安人世世代代在安第斯山海拔3000至4000米的高原上栽
种、培... 阅读全帖
v****e
发帖数: 895
1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马铃薯的历史渊源
既是土豆, 又是洋芋
土是土地的土,
洋是泊来的意思
z******8
发帖数: 185
1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马铃薯的历史渊源
都说土豆产量高,到底高到什么程度?
把一亩地产的土豆晒干,还能剩下多少斤?
O*******d
发帖数: 20343
1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马铃薯的历史渊源
一亩土地可产上万斤新鲜土豆。 晒干了可得10%。
O*******d
发帖数: 20343
1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马铃薯的历史渊源
土豆只适合夏季凉爽,阳光充沛的地方生长。 如果在炎热地带生长就会退化,产量一
代比一代少。 所以炎热地带种植土豆不适合留种,需要年年从凉爽地带引进种薯。
h***i
发帖数: 89031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马铃薯的历史渊源
纯淀粉产量也比小麦高的多
m********a
发帖数: 12601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马铃薯的历史渊源
土豆可以自己固氮,也在肥料上也比较经济吧
真不知道当时印第安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
m**********2
发帖数: 6568
2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马铃薯的历史渊源

this is 100% wrong.
m*****d
发帖数: 13718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马铃薯的历史渊源
大部分土豆淀粉含量超过10%,有的高达20%
y*******g
发帖数: 188
2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马铃薯的历史渊源
后半句是胡扯。
c*****1
发帖数: 3240
2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马铃薯的历史渊源
不是炎热地带马铃薯也会退化
马铃薯主要是耐低温,水效率高,所以不适合种谷物的地方也能养不少人
R***a
发帖数: 41892
2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马铃薯的历史渊源
按照当年十万个为什么是北纬45度线以南就会退化,and 海拔3000m一下
c*****1
发帖数: 3240
2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马铃薯的历史渊源
那十万个为什么要更新了,马铃薯性状退化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真菌和细菌感染造成的,
而低温不利于这些真菌细菌的繁殖。
O*******d
发帖数: 20343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马铃薯的历史渊源
土豆不能自己固氮。 需要施用大量肥料。
t******t
发帖数: 15246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thinknet (我是云),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许世友:党内除了主席,谁也斗不过老张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pr 7 02:03:14 2011, 美东)
许世友原先最服张国焘
《党史文苑》2004年第7期
许世友虽然出身行伍,但为人胆大心细、富于机变。
他早年一直在四方面军,张国焘来鄂豫皖之后,曾中生、许继慎等人对张国焘的许
多做法都很不满,他们曾经召集过包括许世友在内的一些人开会,议论张国焘,许世友
不发言,后来一定让他说,他就说:“张是中央的代表,反对他不是反对中央吗?中央
不比我们高明?”这个会议后来被张国焘定义为“反党”,而许世友这个讲话却大受张
国焘的欢迎,以后,张国焘对许世友大加提拔,成为四方面军的主将之一,名次在王树
声之前。
许世友后来和老人回忆的时候说:“那时候,我是无门无派,我就是觉得当兵打仗
,不听上面的要吃亏,曾中生他们太书生意气了。党内除了主席,谁也不是张国焘的对
手,老张(许世友一生都称呼张国焘为老张)手很黑,一般人斗不过他。”
说许世友不服毛是文人瞎扯... 阅读全帖
g********e
发帖数: 6425
2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总结一下鼠李的历史渊源
相识于战沙,分手于60炮,到现在还是纠缠不清,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啊。
d**k
发帖数: 1223
3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总结一下鼠李的历史渊源
我记得的第一次是从塔山点炮开始,然后从点炮到了60炮。那阵子李将军老拿着思明州
的东西当依据,无奈那厮的东西总是一身的窟窿。。。老虎肉就揭窟窿,李将军就补窟
窿。。。。that's good time...
g********e
发帖数: 6425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总结一下鼠李的历史渊源
患难炮友啊 ...
t**********t
发帖数: 12071
3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总结一下鼠李的历史渊源
貌似60炮是塔山之前?
不过我也不太记得真切了。
d**k
发帖数: 1223
3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总结一下鼠李的历史渊源
好像是先点塔山炮,然后牵扯到60炮算什么炮。。。。然后李将军出了昏招,偷改paper
数据。。。haha....恍如昨日啊。
r*****y
发帖数: 53800
3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总结一下鼠李的历史渊源
我记得老虎肉老拿些不存在的罪名攻击思明州。比如思明州明明说的是130门大炮,老
鼠肉偏要攻击说思明州捏造共军有130门重炮。思明州明明没有忽略国军92军榴炮营,
老虎肉偏要攻击思明州说思明州故意选择性忽略国军92军榴炮营。弄得老虎肉的信用度
比思明州还低,完了就用读文不细来掩饰搪塞。
d**k
发帖数: 1223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总结一下鼠李的历史渊源
stop here......这点炮好不容易消停小一年了,回头又起来了。
t**********t
发帖数: 12071
3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总结一下鼠李的历史渊源
唉,记不清了。

paper
t**********t
发帖数: 12071
3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总结一下鼠李的历史渊源
数炮的事情,当时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且不去提它。
j****e
发帖数: 12067
38
秦楚之际,楚怀王心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骤然发达与迅即陨落,都与历史的演进
丝丝入扣。其曾经尊崇无比的外在地位,与其毫无实力支撑的虚弱本质形成了一个巨大
反差。这种反差使得楚怀王心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两千年的历史叙述中受到有意无意地
忽略、冷淡。在时下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他甚至被演绎成一个白痴,用以衬托项羽的不
凡业绩。然而一旦深究历史,就会发现,没有楚怀王心的努力,反秦大业的胜利是难以
想象的。于是,在楚怀王心的历史功绩与他受到的冷遇之间,又形成了一个巨大反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楚怀王心本身的历史地位此前肯定是被低估了。那么,对于这样重
要的历史人物,就有必要梳理其与历史的相关节处。现根据《史记》相关记载,略论如
下。
一、时局的需要,楚怀王心被动地登上历史舞台
由陈胜点燃的席卷全国的反秦烽火,本来与楚怀王心无涉。陈胜失败后,项梁继起,成
了旧楚之地的反秦中坚。尽管项梁在楚地军事上占压倒优势,但政治上还不能名正言顺
地让各路武装听从号令。陈胜死后,广陵人秦嘉拥戴景驹为楚王一事,即可为证。项梁
扑灭秦嘉部后,正名问题仍悬而未决。在确认陈胜已死的情况下,项梁召部将会薛(今
山东滕县东南)...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4351
3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延安“抢救运动”真相考zz
http://www.fyjs.cn/bbs/htm_data/247/0804/135857.html
[纪事]延安“抢救运动”真相考
作者:何方
关于抢救运动的评估、资料和一些提法问题
延安整风中的抢救运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一直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
究中的一个禁区,比中央苏区抓“AB”团还要严格。因为抓“AB”团后来一般都把责任
推给尚未成立的 “左”倾中央和并不存在的王明路线 (即使按许多党史书上的说法,
也是大抓“AB团”后的四中全会上才出现所谓“王明路线”), 但抢救运动却无法可
推,只能干脆不提,因为不但毛泽东、刘少奇、彭真等人,连康生在生前也是没人敢公
开提的。例如被称为中共党史奠基作的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就根本没有提这
个作者胡乔木自己也说是搞了两三年的抢救运动。 有些文件和文章如果提到,也说成
审干运动(至今还有审干工作扩大化这种不通的提法 ),或只把中间一小段说成“抢
救运动”,而且都要强调审干运动方针的正确和取得的伟大成绩。其中最权威的,当数
1955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中所作的如下评价:“
延安的审干运... 阅读全帖
m********1
发帖数: 368
40
去年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做了一个主要展出元代书画(主要是画)的大型展,The Yuan Revolution: Art and Dynastic Change
http://www.metmuseum.org/special/yuan_revolution/images.asp
里面的藏品不乏赵孟頫和“元四家”中吴镇、倪瓒、王蒙(仅缺“富春山居图”的作者、“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画作。大部分是MET所藏,不过也有不少是私人收藏家或者从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或 Princeton University Art Museum 借来的展品。私人藏品中每件都非常珍贵,频繁出现的三个华人家族尤其引人注意:C. C. Wang Family,P. Y. and Kinmay W. Tang Family 和 Oscar L. Tang Family。Wikipedia 对于 Oscar L. Tang Family 有一个不甚详尽的介绍:
http://en.wikipedia.org/wiki/Oscar_Tang
Princ...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1148
4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马铃薯的历史渊源
☆─────────────────────────────────────☆
joycee (买买提头号女魔头) 于 (Fri Apr 1 16:44:06 2011, 美东) 提到:
马铃薯自古就有,支撑人类的生存数千载。马铃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至今已成为
世界各国饮食和烹饪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米和玉米,并广泛地种植于全球约125个国家。
大约公元前200年,秘鲁印加古国的印第安人最早开始种植马铃薯。印加人还
用马铃薯测量时间,用煮马铃薯需要的时间做为单位时间。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是“爱尔兰”白马铃薯的发源地。
西班牙殖民者1537年首先在安第斯山脉的村庄里“发现”了马铃薯,并将马铃
薯带回欧洲,然而马铃薯在欧洲并没有很快得到认可。后来,在普鲁士,法国和英格兰领导者和思想家的帮助下,马铃薯才迅速在整个欧洲得到广泛应用。
马铃薯于1621年传入北美洲,当时百慕大群岛州长送给弗吉尼亚州长两个装有
马铃薯和其它蔬菜的大盒子。
直到美国外交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法国发... 阅读全帖
h****a
发帖数: 3114
4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裴松之注的曹操徐州“屠城”
这是你的屠城小考,俺个理科生一瞥就有几处错漏。
史记正义〉注刘贾“屠城父”,称“屠谓多所诛杀也”,杀伤很大即称“屠”,这和今
义常指的战后滥杀有所不同。
##########“多所诛杀”意思是“杀伤很大”?诛杀是指什么?
“屠城”的“破城”之意使跟滥杀毫不沾边的事记为“屠城”,刘邦受子婴降入咸阳,
蜀汉费诗称为“屠咸阳,获子婴”,晋朝裴秀也在文章中称“汉祖屠咸阳”。曹操受刘
琮降入荆州,〈吴鼓吹〉称“众既降,操屠荆”。“屠城”的"破城"之意,也使得在当
时史书中"屠城"往往不是劣迹而是功勋,所谓“屠城殄国之勋”, “屠坚覆锐,立御侮
之功”在史书中比比皆是,魏帝诏书称赞司马昭“禽其戎帅,屠其城邑”,“去岁破吴
虏于江汉,今兹屠蜀贼于陇右”,《三国志》称黄盖“擐甲周旋,蹈刃屠城”都在此列
,此外还有“屠城破邑,神武遂章”,“屠城破邑,出自圣规,斩将搴旗,必由神略”
等等说法
“去岁破吴虏于江汉,今兹屠蜀贼于陇右”###########是屠蜀贼,不是屠蜀,跟破城有
个毛关系?放在这一段是什么意思?
发信人: fengqi (道听途说),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古汉语常... 阅读全帖
f****i
发帖数: 9419
43
古代"屠城"小考
《晋书五行志》详细记载了攻城方怎么用望云气的方法判别哪些城容易攻下,将城上云
气分为“坚城之气”和“屠城之气”,并指出对于城上有“屠城之气”者,“其城营皆
可屠”。这里所说的“屠城”和“可屠”,显然不是指屠杀,而是针对“破城”和“可
以破城”而言。无独有偶,〈旧唐书五行志〉也记载了这么一套方法,通过望云气来预
言城池能否攻下,诸如“城上气如灰,城可屠”云云。
把容易攻下的城称为“可屠”的在史书中并非五行志独有,例如〈魏书邢峦传〉记载了
邢峦的奏章,称自己平蜀,前军才到梓潼,就有百姓来归附,“新化之民,翻然怀惠”,
前去涪城,信心满满,“旦夕可屠”;类似还有〈旧唐书王思政传〉,王思政守城,在
城中偃旗息鼓,攻城方“恃其众,谓一战可屠,乃四面鼓噪而上”。这里的“一战可屠”
,实际和我们常说的“一鼓可破”差不多。
“屠城”用做“破城”有其历史渊源,〈史记正义〉注刘贾“屠城父”,称“屠谓多所
诛杀也”,杀伤很大即称“屠”,这和今义常指的战后滥杀有所不同。而〈后汉书〉作
者范晔进一步在〈汉书高帝纪〉注“屠沛”一条指明“克城多所诛杀也,故称屠”。原
先是多所诛杀称"屠",后来则因...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1148
4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http://www.mitbbs.com/bbsdoc3/news.faq/History/4/agriculture/5
telnet: x -> 6 -> 3
http://www.mitbbs.com/bbsdoc3/news.faq/History/4/chinesefood/5
telnet: x -> 6 -> 24
标题嘛,顾名思义,大家肯定猜到了,农业和饮食,即精华区的农业史和饮食文化史。
其实这两部分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重叠,我尽可能地分的开一些,不过有时也难免无
法兼顾,大家见谅。
精华区的农业史目录(全名叫“农业和生物驯化”),具体包括五部分。开始的两部分
是各种农作物以及可供利用的野生作物)。其中第一部分重点包括了源产自“欧亚非世
界岛”的各种作物;第二部分则是源于美洲,即“新大陆”的作物(有些东西混在一起
,我也不好拆开,比如罂粟就不是起源于美洲)。重点推荐kzeng五年前的原创,“吃菜
的学问:起源于中国的蔬菜”。
作物之后,是农业技术和农业水利(至于同农业存在着必要联系,但却又包罗涉及到航
运等多方面内容的水利综合工程,或河流水文...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53800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乱世枭雄毛泽东(转载)
乱世枭雄毛泽东
作者:阿唐
三十年前的一个子夜,毛泽东走了,抛下了这个他已经整整统治了二十七个年头的古老
国度,径自去了。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首传唱在中国大街小巷40年之久,并且在1970
年被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带上了太空的歌曲,曳然而止。
不象他的忠实臣子周恩来,生命的最后阶段,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形,远远拍摄的追悼
会上的新闻照片也不能掩盖他骨瘦形消的模样。也不象他的部下后来成为潜在对手的刘
少奇,饱受精神折磨后,披散着长达盈尺的白发,睁大着不甘心的眼睛,恨恨地离开了
人世。毛泽东走的很安详,昏睡之中,尘世与冥界之间一个趔趄,就去了。
其实早在4年前,他老人家已经走了一回。那是在他的亲密战友林彪叛他而去之后,他
实在经受不住日夜不眠苦苦思考而不得其解的痛苦折磨,休克了过去,在鬼门关上走了
一遭。
自那以后,毛泽东的生命之火似乎已经奄奄一息,新闻照片和电影上,他总是一付淡淡
的表情,很少再展现慈祥的笑容。对,慈祥,就是这个词,大概是那个年代里面与毛泽
东一起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另外一个就是伟大。伟大的舵手累了,他革命了几十
年,奋斗了几十年,把他的老对手蒋介石赶...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4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周晋:四十年后话林彪
文革的转折点和失败的里程碑
今年九月十三日,是林彪“叛国投敌,折戟沉沙”于外蒙古茫茫戈壁上的温都尔汗四十
周年。对当年沉浸在文革狂热中的亿万中国人而言,事先毫无征兆下突然爆发的“林彪
事件”对他们信仰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绝不亚于遭受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核劫难;
当年生活在厚厚“竹幕”以外的人们,包括CIA最资深的中国问题专家,在得知林彪“
外逃”的座机坠毁于温都尔汗后,无不目瞪口呆、百思不得其解。
不论当年和今天的人们从何种角度看待和评论“林彪事件”,于文革第五年爆发的“林
彪事件”都是文革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和标志着文革彻底失败的里程碑。此后的文革
已名存实亡,只是因为毛太祖尚在人世而迟迟无法收场,习惯上被后人冠以“十年文革
”而已。
不能平反的重量级人物,文革的哼哈二将之一
曾经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副统帅”林彪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寥寥无
几的几个至今仍不能获得平反的中共重量级人物。四十年来,虽然中国官方对林彪的负
面评价逐步降温,也不再否认林彪杰出的军事才能和他为中共打天下立下的赫赫战功,
但“林彪事件”仍然是一个官方无形划出的研究和噤声禁区。官方至今仍然恪守四十年
... 阅读全帖
b****r
发帖数: 2555
48
☆─────────────────────────────────────☆
thinknet (我是云) 于 (Fri Sep 16 16:14:42 2011, 美东) 提到:
假设美帝不直接参战,但是给枪给炮,给粮食,老毛统筹指挥,恢复除东三省外的领土
应该是没问题的。打好了,可以恢复全境。
☆─────────────────────────────────────☆
thinknet (我是云) 于 (Fri Sep 16 16:16:54 2011, 美东) 提到:
要是能看到,粟裕带5个全美装纵队,百万军中取日军上将人头,活捉匪首冈村宁次,
就太爽了。
☆─────────────────────────────────────☆
ridgway (ridgway) 于 (Fri Sep 16 16:24:28 2011, 美东) 提到:
给多少呢?
☆─────────────────────────────────────☆
ridgway (ridgway) 于 (Fri Sep 16 16:31:11 2011, 美东) ... 阅读全帖
h*h
发帖数: 27852
4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zt 北宋赋重役轻说
北宋赋重役轻说
长期以来,学界认同度颇高的共识是:随着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强制
性劳役比前代大大加重。[①]而笔者则以为:北宋与前代相比,赋税虽有较大幅度的增
长,但徭役有所减轻。一言以蔽之,北宋赋重而役轻。
一、职役非役
按照通常的说法,北宋的役包括职役和夫役两种。有必要指出的是,职役和夫役的性质
并不相同。职役不可与“身任军旅土木之徭役”[②]混为一谈,一般应当排除在徭役范
畴之外。其主要理由有二:
第一,从承担差事上看。马端临说:“古之所谓役者,或以起军旅,则执干戈,冒锋镝
而后谓之役。或以营土木,则亲畚锸,疲筋力,然后谓之役。”[③]职役既不“亲畚锸
,疲筋力”,也不“执干戈,冒锋镝”,而是承担胥吏一类的职责。用北宋人晁说之的
话来说,便是:“有官府则有府吏胥徒,有府吏胥徒则差役于民。”[④]诸如主管官物
、负责辇运的衙前、掌管督催赋税、参与推排户等的里正之类,在当时虽有“差役”之
称,但断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役或徭役篪,甚至还应当将其视为一种特权。这些所谓
“差役”确实是有机会利用手中的权力,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
第二,从差派对象上看。北宋人韩琦称乡村上三等... 阅读全帖
D********n
发帖数: 1595
50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1/10/24/1509479.html
作者系原广州军区司令部动员部部长
在广州,大概无人不知北郊有个因南湖而得名的游乐场和豪华宾馆群。但是,在1971年
之前,从政府官员到一般市民,却谁也不知道广州有个南湖。准确地说,从1971年5月
之后,南湖二字才开始出现在高度机密的大比例尺内部地图上。难道这是新开凿的人工
湖吗?不是。其实它是白云山北麓早已有之的一个天然湖泊,本名磨刀坑水库。它之所
以改名,是因为1971年在这里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几位重要领导人修建住所而引起
的。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毛泽东常来广州。初时他的住处只有珠江北岸的中共广东省
委小岛招待所1号楼。以后又在白云山的鸡颈坑为他修了一组房子。从1962年后,连续
多年毛泽东未来广州。这期间,除白云山的房子曾接待过西哈努克亲王外,省委小岛的
房子一直空着。两处房子都没有进行大的维修。
1971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当面告诉在京开会的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和广
州军区政治委员、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刘兴元:毛泽东有意于年底去广州过冬,毛在广州
原...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