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y 发帖数: 46535 | 2 这期Opera News上的,作者主要是以古典音乐为主来评介的。大概挑几句翻译了一下,
不代表本人意见
Music to Your Ears - Adam Wasserman
Bang & Olufsen Form 2 $100; www.bang-olufsen.com
设计简洁,令人对其耐用性有所怀疑,但是戴起来很舒服。声音还行,虽然尺寸很小,
音量不少。感觉上故意强调了中音区和低音区。
Bowers & Wikins P4 $299.99; www.bowers-wilkins.com
低音自然饱满,高音清澈。然而没有什么音场。设计入时,耐用性代考。
Grado RS2i $495; www.gradolabs.com
好极,类似于听现场
Sennheiser HD650 $649.95; www.sennheiserusa.com
佩戴舒适。借助于好的耳放则效果非同凡响,否则最好别用。
Audio-Technica ATH-W1000x $699.95; www.audio-technica.com
很沉。声音跟Grado一样鲜明,也许稍微更温暖一些,但是低音部明显... 阅读全帖 |
|
w******w 发帖数: 84 | 3 《属灵古典名著评介》附录--陈希曾
1.1.圣经手册、字典等工具性书籍
F. Davidson 《The New Bible Commentary》(中文:《圣经新释》,证道)
R. A. Torrey 《A New Topical Text Book》
R. A. Torrey 《What the Bible Teaches ? 》
1.1.1.字典和百科全书
Werner A. Elwell 《Evangelical Dictionary of Theology》
William Smith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简介:十九世纪第一套最有用、最权威
的字典
J. McClintook and James Strong 《The Cyclopedia of Biblical, Theological and
Ecclesiastical Literature》 简介:将所有的文献资料都给我们。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简介:信仰纯正最伟大的著作
,规模最大、篇幅最多。中文的《圣经百科 |
|
w******w 发帖数: 84 | 4 陈希曾弟兄《属灵古典名著评介》中所介绍的101本好书 的大部分电子书下载地址(主
要是英文)
1. Henry Alford 《Greek Testament》《Greek Testament for English Readers》
(已绝版):帮助我们对圣经原文有进一步的认识,作为一整套的新约commentary值得
推荐,对原
文的解释很好的工具书.
第一冊:四福音
http://books.google.com/books?
id=YOY2AAAAMAAJ&printsec=frontcover&dq=.+Henry+Alford++Greek+Testament&h
l=en&ei=nuMLTfrGAsSp8Ab9yJ3HDQ&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1&ve
d=0CCYQ6AEwAA#v=onepage&q&f=false
第二册:使徒行传-哥林多后书
http://books.google.com/books?
id=8yJMAAAAYAAJ&printsec=frontcover&dq=inauthor:%22Henr... 阅读全帖 |
|
b*****d 发帖数: 61690 | 5 【多维新闻】日前,美国《外交政策》发表文章暗批中国官媒《环球时报》“不道德”
。3日,《环球时报》刊文指责《外交政策》“不严谨”“道听途说”给予还击。
10月31日,《外交政策》网站刊发了评介《环球时报》的文章,题目是“中国的福克斯
新闻”,文章长2,600多个英文单词。《环球时报》文章说,这是迄今见过的对《环球
时报》篇幅最大的外媒评介文章,还附上了十篇《环球时报》所谓“极端民族主义”评
论文章样本。
《环球时报》的文章质疑这篇长文的报道质量说,文中连《环球时报》的地址都没有写
确切。文章对《环球时报》以及它的负责人使用了一些主观色彩很强的形容词,这种做
法在现在的很多中国媒体中也已不被倡导。尤其是,作者在文中宣称,《环球时报》的
文章“在发表前都要送给政府审阅”,并把这个说法作为评价《环球时报》的重要出发
点。这完全违背真实,使整篇文章都弥漫了主观和立场预设。出这些纰漏,可能缘于作
者个人的不严谨。
文章批评说,“中国的福克斯新闻”一文的作者没有对《环球时报》专门做过采访,通
过匆匆的印象和道听途说就写出《外交政策》网站5个页面的长篇报道,这一点让看了
报道的《环球时报》编辑们直啧...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30882 | 6 中国儿童想象力倒数第一? 编辑本段回目录
sanfeng发表于2010-12-01 19:53
谣言粉碎机 主题站 (捍卫真相与细节,一切谣言将在这里被终结)
http://www.guokr.com/article/2725/
国内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各界诟病的焦点,教育界一直面临着“强调应试教育,扼杀儿童
才能”的指控。这不最近又有消息说,在一个国际组织进行的全球调查评估中“中国儿
童想象力倒数第一”。如果此话当真,国将何国?但这个消息真的可靠吗?
流言: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
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
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
占14.9%。
真相:
1、 真的有个“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吗?
所谓的“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英文是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它并不是一个组织,而是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在
1988和1991年做的国际性的教育评估调查... 阅读全帖 |
|
n*******w 发帖数: 6708 | 7 作者: 赵映林 摘自《温故》之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不论是胡适的“规劝”,还是斯大林的高压,毛泽东都没有听。胡适的这种态度决
定了毛泽东不再对胡适存有幻想了。但毛泽东还是做了最后一次的努力,他说:“只要
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胡适听了后笑拒了。
一
如果生活在五四前后的中国,只要向任何一个知识青年提问:“你喜欢读什么杂志
?”他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新青年》杂志。”如果再问他:“你最敬佩的人物是
谁?”他同样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是胡适和陈独秀。”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毛泽东就
曾这样回答过。
凡读过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的读者,势必会记得1936
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访问时说过的这么一段话:“《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
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
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胡适只比毛泽东大两岁(胡适生于1891年,毛泽东生于1893年)。还在毛泽东读中
等师范学校时,胡适早已因鼓吹和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和文学... 阅读全帖 |
|
F*V 发帖数: 3978 | 8 【多维新闻】日前,美国《外交政策》发表文章暗批中国官媒《环球时报》“不道德”
。3日,《环球时报》刊文指责《外交政策》“不严谨”“道听途说”给予还击。
10月31日,《外交政策》网站刊发了评介《环球时报》的文章,题目是“中国的福克斯
新闻”,文章长2,600多个英文单词。《环球时报》文章说,这是迄今见过的对《环球
时报》篇幅最大的外媒评介文章,还附上了十篇《环球时报》所谓“极端民族主义”评
论文章样本。
《环球时报》的文章质疑这篇长文的报道质量说,文中连《环球时报》的地址都没有写
确切。文章对《环球时报》以及它的负责人使用了一些主观色彩很强的形容词,这种做
法在现在的很多中国媒体中也已不被倡导。尤其是,作者在文中宣称,《环球时报》的
文章“在发表前都要送给政府审阅”,并把这个说法作为评价《环球时报》的重要出发
点。这完全违背真实,使整篇文章都弥漫了主观和立场预设。出这些纰漏,可能缘于作
者个人的不严谨。
文章批评说,“中国的福克斯新闻”一文的作者没有对《环球时报》专门做过采访,通
过匆匆的印象和道听途说就写出《外交政策》网站5个页面的长篇报道,这一点让看了
报道的《环球时报》编辑们直啧...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9 毛泽东称胡适不走就让他当北京图书馆馆长
2013年12月26日14:25 新华网 我有话说(334人参与)
作者: 赵映林 摘自《温故》之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不论是胡适的“规劝”,还是斯大林的高压,毛泽东都没有听。胡适的这种态度决
定了毛泽东不再对胡适存有幻想了。但毛泽东还是做了最后一次的努力,他说:“只要
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胡适听了后笑拒了。
一
如果生活在五四前后的中国,只要向任何一个知识青年提问:“你喜欢读什么杂志
?”他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新青年》杂志。”如果再问他:“你最敬佩的人物是
谁?”他同样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是胡适和陈独秀。”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毛泽东就
曾这样回答过。
凡读过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的读者,势必会记得1936
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访问时说过的这么一段话:“《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
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
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胡适只比毛泽东大两岁(胡适生于...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10 毛泽东称胡适不走就让他当北京图书馆馆长
2013年12月26日14:25 新华网 我有话说(334人参与)
作者: 赵映林 摘自《温故》之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不论是胡适的“规劝”,还是斯大林的高压,毛泽东都没有听。胡适的这种态度决
定了毛泽东不再对胡适存有幻想了。但毛泽东还是做了最后一次的努力,他说:“只要
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胡适听了后笑拒了。
一
如果生活在五四前后的中国,只要向任何一个知识青年提问:“你喜欢读什么杂志
?”他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新青年》杂志。”如果再问他:“你最敬佩的人物是
谁?”他同样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是胡适和陈独秀。”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毛泽东就
曾这样回答过。
凡读过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的读者,势必会记得1936
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访问时说过的这么一段话:“《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
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
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胡适只比毛泽东大两岁(胡适生于... 阅读全帖 |
|
l*****f 发帖数: 13466 | 11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史说汉字 趣味说蛮有道理;我喜欢义山胜过长吉,好吧不这么耿耿了。钱穆那拨人好象喜欢红楼
的就不多,他们整个就不太瞧得上中国古典小说。连胡适也不过凑巧考证了一把而已,
评介一般。鲁迅的小说史也没有对红楼有特别评介。只有俞平伯和吴宓是超喜欢的。还
是有点遗憾的,如果这种长篇出现在唐宋,不晓得是何种模样。
北狩这个段子木印象了,体面么?觉得很郁闷啊。还有金人写的宋俘录之类,一串串名
字看得好压抑。哎看来岳飞木有夜读春秋哈,否则更能投合上意 LOL
虾美人是长须国故事吧,宋人这个段子应该是引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里的一个小故事,
段成式跟温庭筠好象蛮不错的。 |
|
J*****s 发帖数: 185 | 12 银英塔罗牌
from http://garden.2118.com.cn/Hnstu/yhyxcs/yhyxcs.htm
作为自己不相信命运的人,评介一组算命用的塔罗牌似乎不够资格;作为银英迷,评介2
2个画在长条纸幅上的人物图象,似乎又嫌资料过少,不过既然有对相当数量的银英人物
一一评头论足的机会,还是不舍得放过的说,所以……
编号0,愚者布鲁姆哈尔特。先寇布可怜的追随者啊!死后还要被人们嘲弄吗?或许作者
记得愚者同时也是代表纯真善良的牺牲者之意?总之是一个没人给予特别注视的人物占了
这个既可以是一副牌起首也可以是结尾的位置,奋力而战,千秋功罪留于后人评说,也就
是了//sigh。
编号1,魔术师杨。这是银英塔罗里最没争议的牌之一,或许因为作者本来就给他这样一
个绰号。杨的“魔力”在笔者看来是不足的,若是笔者来画,宁愿让他当9号牌隐者,因
为他本性隐逸于山林。超级美形的黑发魔术师牌面在笔者看来也多少有些过分了,杨就是
杨,何必这样把他推上“最高”的位置呢?
编号2,女祭司安妮罗洁。银英里重要的女性角色不多,刚好塔罗牌中必须是女性的角色
也不多。安妮罗洁一直是小莱的守护神,做这个角色恰 |
|
s*******e 发帖数: 47 | 13 高行健系专访(台湾联合报十二月十日)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高行健,十二月十日下午在斯德哥尔摩获颁诺贝
尔文学奖之前接受台湾联合报系专访。在访谈中,高行健特别感谢他的父母及所有支持他
的朋友,因为父母为他取了一个好名字,因为大家不辞辛劳地翻译、出版、评介他的作品
,将他和读者连系在一起,让他的努力有所回报。以下是专访摘要。
记者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感想如何?
高行健答:我首先感谢父母给我取了一个好名字,「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可以
说成为我终生做事的导引。我是个作家和画家,而这两件事我都是非做不可,怀着很大的
激情,一件事你只要喜欢,全心全意去做,成为生活中必要的东西,迟早会得到报偿的。
当然,也很感谢所有支持我的朋友。诺贝尔文学奖有如一个节庆,这是大家的节庆;
现在应该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和我分享十月中以来的快乐和焦虑紧张的朋友。他们多年来不
辞辛苦地翻译、出版、评介我的作品,把我和读者连系起来。
问:除了一个好名字,你还有一位好母亲,她对你的写作有很大的启示吧?
答:是的,母亲曾经是演员,也很喜欢文学,我五岁时便和她同台演出,这是我的第
一个舞台经验,可以说在我出生之前便 |
|
y*******g 发帖数: 20 | 14
长虹冤案这道“造神”祭品的炮制工程,发端于1956年的《注8》。《注8》撰稿人用
扣大帽子、窜改史实、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等不正当手段,在高长虹定性、史实评介、“
高鲁冲突”性质判定、“退稿事件”是非评介等一系列问题上,背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
想路线,做出了与事实不符的结论,彻底否定了高长虹,首次炮制了长虹冤案。
一
现将《注8》全文引录于下:
8 这里“去年就有四十五岁了”的话以及下文好几处,都与当时高长虹对鲁迅的诽
谤有关。高长虹,山西盂县人,狂飙社中坚分子;是当时一个非常狂妄的青年作家,一个
在思想上带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色彩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他在1924年12月认识鲁迅,
后即常往访问鲁迅,因而得到鲁迅的一些教育和帮助;他的第一本创作散文和诗的合集《
心的探险》即由鲁迅选辑,并编入鲁迅所主编的《乌合丛书》中。鲁迅在1925年编辑《莽
原》周刊时,高长虹是经常的撰稿人之一;但至1926年下半年,《莽原》半月刊的编者韦
素园(当时鲁迅已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莽原》至1926年起改为半月刊)压下了与
高长虹接近的向培良的一篇稿子未与发表,高长虹即对韦 |
|
l**********t 发帖数: 5754 | 15
生活主题,如果有中文作者写的,那就更好了,谢谢
FYI -- an old post from the BibleStudy club.
-----------------------------------------
发信人: wmatthew (马太), 信区: BibleStudy
标 题: 《属灵古典名著评介》所介绍的101本好书 的电子书地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24 13:29:25 2010, 美东)
陈希曾弟兄《属灵古典名著评介》中所介绍的101本好书 的大部分电子书下载地址(主
要是英文)
1. Henry Alford 《Greek Testament》《Greek Testament for English Readers》
(已绝版):帮助我们对圣经原文有进一步的认识,作为一整套的新约commentary值得
推荐,对原
文的解释很好的工具书.
第一冊:四福音
http://books.google.com/books?
id=YOY2AAAAMAAJ&printsec=frontcover&dq=.+Henry+Alford+... 阅读全帖 |
|
f**g 发帖数: 352 | 16 http://www.infzm.com/content/43904
■“执拗”的法官冯缤,在发现难以用法律诉讼为妻子维权后,遂走入了上访之路。他
的上访,是由诸多搏出位的表现组成的,穿着法袍溜进最高人民法院去递状子,穿着法
袍到省高院门口喊冤、拦车……
■他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要求法院依法立案、审理。周围多数人认为他不识时务、自毁
前程,而他自认为是在为“法律的信仰而战”
法官告法院
“按照法律,他的维权没有错;按照现实,他全错了!”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门口,一名身着法袍的中年男子,高高举起了白底黑字的大号“冤
”字。
这是湖北省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叫冯缤。为了妻子的劳动争议纠纷,他已经和
自己的“东家”——孝感中院打了3场官司。虽然熟稔司法程序,但他仍然只有以上访
甚至“骚扰”领导的方式,才促进了此案的立案和审理。
对此,冯缤的一名同事评介:“按照法律,他的维权没有错,甚至他的执拗还值得赞赏
;按照现实,他全错了!”
冯缤和法院的冲突发生在2008年6月4日。当天,法院召开会议清退后勤工人,要他们和
市劳动局下属的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签合同。31名工人中,所有人都在“清退临时人员表 |
|
p****y 发帖数: 23737 |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purity (purity),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梁文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17 20:09:25 2010, 美东)
梁文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时间:2010-01-20 18:03 作者:梁文道
国庆为什么要阅兵呢?或者更直接地问,阅兵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兵者,凶器也。在一片人工制造的欢欣气氛之中,把一队队坦克和可以运载核弹头
的导弹送进张灯结彩的大街,难道大家就不觉得诡异甚至荒谬吗?当然,我知道标准的
答案一定是阅兵能够展示国防的力量,而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正是国家存在的基本目的
。
可是这个国家根本就建立在一连串的战争之上;它不只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而和
平诞生的机构,它还是一具透过无数杀伐才得以稳定执政的战争机器。为了达成保护人
民的目的(比方说保护人民不受外国侵略),它得先屠戮人民;如此吊诡,如此难解。
所以怎样定位 1949那一年所发生的事,便成了一个很紧要的问题了。如果把它看
成“革命”,那么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罪恶了。... 阅读全帖 |
|
g*****g 发帖数: 6798 | 18 唐骏的博士还是花两年时间拿到的,
马克思的博士学位本科毕业2个月就拿到了,
是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学校授予的.
下面是关于他的学位的中共正式网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明网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7/17/content_806142.htm
[书林辨误]关于马克思毕业的学校
——一个错了半个世纪的记载
王保贤 刊发时间:2008-07-17 14:06:15 光明网-光明观察 [字体:大 中 小]
作者:王保贤
中华书局最近(2008年4月)出版了翦伯赞先生主编,齐思和、刘启戈、聂崇岐诸
先生合编的《中外历史年表(公元前4500年—公元1918年)》的校订本(北京大学的张
传玺教授和齐文颖教授分别负责中国史部分和外国史部分的校订)。该书1841年外
国史部分的普鲁士条中,有“同年,马克思毕业于耶拿大学”的记载(第631页)。
这显然是错的。马克思的博士学位是耶拿大学授予的,但他并不是在耶拿大学毕业
的,而是在柏林大学毕业的。《中外历史年表(公元前4500年—公元1918年)》由三联
书店初版于1... 阅读全帖 |
|
p*********w 发帖数: 23432 | 19 英雄的头——为盲人律师陈光诚一家苦况呼吁zz
from 牛博国际 by 翟明磊
英雄的头
————为盲人律师陈光诚一家苦况呼吁
黄光诚
图片说明:一九四八年木刻版画<<放回来的爸爸>>,(作者王麦杆)。画中的蒙眼男人与
光诚形神俱似,一见心惊.
梦.英雄的头
我梦见
英雄的头
从城崖上滚下
我梦见
清水从城角凹处流下
涓涓细流
水渐渐变黄
然后变红
血一般
然而就是血
英雄的头从万丈高的城垛上滚下
我无力挽住它
看着它滚下去
去那深渊
那是英雄的头
那是英雄的头啊
我无力挽住它
看着它滚下去
去那深渊
在行刑时
我在城脚低徊
于是我听到钝钝的一声
清水开始从万丈的城上流了下来
可是
什么都洗不干净了
所有的人
连同那些安静的声音
2006年9月3日
盲人律师陈光诚是我的朋友。也是我良心的重负。
叫一声“朋友”,太沉重。
这是我的一个梦,醒... 阅读全帖 |
|
j**n 发帖数: 13789 | 20 《新发现的周恩来》评介
胡平
去年,香港明镜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上下两册、1000多页的大部头《新发现的周恩来》。
作者司马清扬和欧阳龙门二人都是民间学者,对文化革命问题,尤其是对周恩来问题长
期关注。固然,由于作者的民间身份,这本书并没有披露什么鲜为人知的独家机密或宫
廷秘闻。所谓“新发现”,并不是有了什么惊人的新材料。两位作者无非是对已经公布
的各种材料广泛收集,对照梳理,对周恩来其人做了一番比较细致比较全面的描述而已
;但就是作者的这一番重新描述,就彻底颠覆了以往一般人心目中的周恩来的形象。只
要你认真读完这本书,你对周恩来的印象就会大大改变。
《新发现的周恩来》这本书涉及的问题很多,限于篇幅,我这里只谈两点。
关于清查“五一六”
我们知道,清查“五一六”是文革中的一个大事件。“首都五一六兵团”本来是北京部
分高校的一个规模很小的造反组织,多次张贴大字报炮打周恩来。该组织出现于1967年
8月1日,8月11日就被中央文革定性为“反革命”而遭到镇压,土崩瓦解。照理说,“
五一六”之事至此已经了结。殊不知在一年后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五一六”
的问题又被提出。在以后的一两年中,清查... 阅读全帖 |
|
w****k 发帖数: 6244 | 21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200912/1224_718
.shtml
核心提示:同样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事件长达几乎3小时,所说的几次攻击就发生在交通
繁忙行人众多
的街道附近,竟然没人听到呼救声。她并没在无人援助的情况下被殴打,也一直没有失
去知觉。虽然
她宣称被告几次扼住她的喉咙和捂住她的嘴,医生在次日检查时在她脸上和脖子上没有
发现伤痕。她
作证说她的衬裤是被强力脱下来的,但在当庭展示证据时,却没有任何污迹和撕破之处
。她的衣服也
没有任何暴力的痕迹。在整个争执过程中她都没脱下她的手套。她的阴道口有轻伤,这
种轻伤与自愿
性交的情况相符合。
摘自:《2004年中国最佳讲座》李公明/选编 长江文艺出版社
原题:个人遭遇如何成为公共事件
研究结论
1、 不是所有的个人遭遇都能成为公共事件。公共事件是指能引起社会普遍关心并引发
议论以及社会
波动的事实。
2、 中国现代史上有些公共事件是制造出来的。
3、 个人遭遇成为公共事件,决定于个人遭遇中包含的特殊因素与社会普遍心理之间的
暗合关系。
(基于民族主义以及一般中国... 阅读全帖 |
|
a********e 发帖数: 5251 | 22 枪声响起的那一夜,我在睡梦中被电话惊醒,好友告知:北京开枪了。所有的震惊愤怒
和颤抖都和着电视画面里的枪声彻夜难眠。
在这之前的二十几年,从学校到老师,从邻居到朋友,汉南一直坚信我们是最美好最高
贵的民族,即使有各种挫折和灾难,那都是历史长河里的波澜。带着这份满满的自信,
在异国他乡,尽管艰难,尽管面对着一个陌生的西方世界,汉南从来没有怀疑过身后面
那个巨大而坚实的精神支柱 ---- 祖国。那年我二十六岁,跟所有刚刚出国的年轻人
一样,我们可以关起门来骂这个骂那个,可是却绝不允许任何外人诋毁她,善意的批评
也不行,轻蔑的口气也不行。因为她就是最好的。在国内时,国若用我何妨死,到了国
外,她的起伏兴衰更加牵动游子的心。
枪响之后的早晨,澳洲的天还是那么蓝,可是世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身后的祖国
倒在了血泊中。在全世界的注视下,我的祖国,被那些法西斯堂而皇之地强奸了。
我已经不记得是怎样去回应我的老师,同学和学校员工们的询问,安慰和怜悯的眼神。
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那些最美好和最高贵的在一夜之间被摔得粉碎,剩下那些狰狞的狂
笑挥之不去。
在那一夜之后,我们就像个弃儿在孤独的荒岛上隔海相望... 阅读全帖 |
|
w***3 发帖数: 1469 | 23 1990年6月,应北京大学党委及学生工作部邀请, 何新对1990年应届毕业生做了一次毕
业前政治演讲。当时学生仍处在较严重的对立情绪中(6月4日曾发生事件)。何新事后
说,那次演讲是他生平所经历最惊心动魄,也最艰难的场面之一。
时间:1990年6月24日上午9-12时
地点:北大礼堂
一、开场白
(何新入场登讲台。满场哄闹。有人故意敲椅子,有嘲骂声,大声嘘和吹口哨)
看来大家很不欢迎我。
(学生笑,起哄。有人喊:“那你还来?”)
我没上过大学,可是跟北大好像还真有点缘分,认1985年以来,每年总有机会来此讲一
次。
(学生哄笑,嘘。口哨。有人喊:“话筒靠近点,后面听不见”)
(靠近话筒)上一次来,我记得是去年四月份,在那个电教报告厅。从那次到现在,过
了一年多。这一年当中,北大、中国、世界都发生了很多事情。今天重来此地,感慨良
多。什么感慨呢?我知道,我此时到此地来,不合时宜……
(有学生喊:“对!”“你还有自知之明!”鼓掌,笑声、嘘声)
但我今天既然来,就是准备上这个炉子烤。正如《三国演义》里说的……
(嘘声。有人喊:“你想舌战群儒吗?——“他是来单刀赴会!”)
我来之前,曾经有朋友...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26222 | 24 发信人: wayofflyingg (小小熊熊),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亦 明:方舟子为什么狂咬韩寒?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30 17:58:14 2012, 美东)
2012年春节前后的热门大戏,既不是CCAV的蠢晚,也不是赵本山的隐退、刘谦的复出,
而是中年猥琐男方舟子狂咬八零后青春偶像韩寒。那么,方舟子为什么要狂咬韩寒呢?
这就是本文要揭开的谜底。
一、鲁迅灵童之争
方舟子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提到韩寒,是他2009年7月9日在新语丝读书论坛发的一个帖子
,它的标题是“鲁迅的转世灵童被香港文化人找到了”,内容则是转载《青年时报》一
周前的一篇文章:《梁文道:韩寒是下一个鲁迅》。(见:[www.xys.org])。
一般来说,方舟子在新语丝上(2010年4月以后是在新浪微博上)点谁的名字,其主要
目的就是告诉自己的徒众:这个人是我南乱桓龉セ髂勘辏忝亲急缸急赴伞9唬
几个善于揣摩主子意图的邪教徒马上开始辱骂韩寒。而他们的这些辱骂,被方舟子当成
了宝贝,以《网人评“梁文道:韩寒是下一个鲁迅”》为题在当天的新语丝新到资料上
发表。(见:XYS... 阅读全帖 |
|
V*******w 发帖数: 67 | 25 1980年代,是改革开放起步的时代,与任何变革年代一样,文化界最为活跃,敢于冲破
禁区,也最具冲击力。
1980年代,中国大陆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走出来,反省是当时的社会共识。
但反省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想恢复1957年之前的时光,有人怀念1966年前的岁月,有
人向往更早的历史,有人则在打开的国门面前满怀好奇,试图探索出一条截然不同的道
路。于是,冲突、对立在所难免,不过,多元、执著、激情、天真,也是那个年代的特
征。
1980年代,“运动”的思维惯性依然强劲,但与之前有所不同的是,没有人因此而入狱
,没有人被批斗,被批判的人还能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公开发表。而且,社会上同情
、赞同他们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些人也没有受到株连。这种区别,既有社会背景的原因
——经历了“文革”后,社会各阶层对政治运动的那套做法深恶痛绝;也有来自高层的
分歧——有人不同意这种批判,采取了抵制的态度。
1980年代,计划经济从松动走向解体,城乡生活开始好转。尽管票证仍在使用,但作用
日趋减弱,商品摆脱了各种限制,日益丰富,进口货也出现在市场。社会经济的活跃为
文化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1980年... 阅读全帖 |
|
f*******y 发帖数: 8358 | 2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eadline 讨论区 】
发信人: Onews (OverseasNews), 信区: Headline
标 题: 专家揭秘:真实间谍生活其实是这样的(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10 21:37:02 2009, 美东)
余放,一位在隐蔽战线奋斗了一生的老人,原国家安全部门的负责人。
长期以来,情报人员的经历、作为及历史评介是讳莫如深的话题,近日曾担任多部谍战剧的总顾问、情报专家余放接受采访揭秘真实间谍生活,他表示情报职业需要献身精神,是个智力密集行业,但不能打破道德底线。
情报专家揭秘真实情报生活
我们对谍战片的要求,第一条是重大基本事实、人物有历史依据。这叫大事不虚。其次是具体故事情节要戏剧化,好看。这叫小事不拘。
——余放点评谍战影视剧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继谍战电视剧《潜伏》火爆荧屏后,中央电视台一套的黄金时段又开播一部谍战剧《誓言永恒》。
60多年前,在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命运的长期较力中,蒋介石、白崇禧、胡宗南的身边,潜伏着共产党的情报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情报和反间谍战线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没有硝烟的战斗。长期以 |
|
F*V 发帖数: 3978 | 2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xiashisuonan (下室锁男),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高行健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演说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9 10:18:25 2012, 美东)
发信人: xiashisuonan (下室锁男),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高行健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演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9 10:18:00 2012, 美东)
和莫言比怎么样?
因为屁股问题上来就要找理由喷的滚开好了。挺长的,不麻烦你看。
高行健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文学的理由(演讲全文)
我不知道是不是命运把我推上这讲坛,由种种机缘造成的这偶然,不妨称之为命运。上
帝之有无且不去说,面对这不可知,我总心怀敬畏,虽然我一直自认是无神论者。
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神,更别说替代上帝,由超人来主宰这个世界,只能把这世界搅
得更乱,更加糟糕。尼采之后的那一个世纪,人为的灾难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
纪录。形形色色的超人,号称人民的领袖、国家的元首、民族的统帅,不惜...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28 秦海璐中秋上康熙 舌战小S被网友狠批“太能装”
日前,华语影后秦海璐一同参加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和《国光帮帮忙》,宣传首次被改编为话剧的《四世同堂》10月30日在台湾的全球首演。但节目播出后,秦海璐的现场表现一度受到网友攻击。秦海璐被指在节目上讲话犀利还“摆臭脸”,更有人称她“太能装了”。本报记者昨日致电秦海璐宣传总监,对方表示:“其实海璐一直有关注台湾节目,私下很喜欢小S的主持风格,两人之间没什么矛盾。她说的话都是性格使然,可能显得比较有个性。”对方还解释口音全因秦海璐是东北人,与台湾甜美口音对比下才更加突出。
秦海璐舌战“康熙”
《康熙来了》
秦海璐参与《康熙来了》节目也是这位内地影后第一次参与台湾综艺访谈节目录制。节目一开始就介绍秦海璐众多的得奖名头。当康永问秦海璐是不是厉害的人时,秦海璐一个“凌厉”的眼神就让康永吓了一跳,而谈起自己是不是“强悍的人”时,秦海璐说:“工作上有态度我就一定会告诉你。”
秦海璐挑剔说“荷包蛋和葱油饼分明是东北菜系的,但把它们放在一起再放点酸不拉叽的汁,就变成台湾小吃了”,之后还批评熊掌包的外形太幼稚。因此有网友认为“说实话我也觉得她有点端过头了,...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29 “一个外行来骂内行,你说谁在乎啊?”
―― 独家专访肖传国妻子夏嫣
中国新闻周刊:您对法院的审判结果有何看法吗?
夏嫣:不满意。肖传国并不构成故意伤害罪,更不适用于寻衅滋事罪罪名,整个办案过程均以故意伤害罪刑拘和逮捕。但此案中“二方”的伤情鉴定均是轻微伤,不构成故意伤害罪。但迫于被新闻媒体“审判”,不得已强加一项寻衅滋事罪量刑。如此判决生效的话,将是中国司法史上的悲哀。
中国新闻周刊:您觉得什么样的结果您才会满意?
夏嫣:无罪。这只是一个民事案,不构成刑事案件。我严正声明,新闻“审判”、媒体炒作肖传国雇凶袭击“二方”是不负责任的报道。检方起诉书和法庭判决书是:肖传国接受了戴建湘殴打“二方”的提议。
中国新闻周刊:肖传国对院士的头衔特别在乎吗?
夏嫣:你要说一点也不在乎不是事实,但我觉得肖传国不是特别在乎名的人。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方舟子对我和肖传国的恩师进行诽谤和人身攻击、侮辱,让他受不了。
中国新闻周刊:可方舟子在微博上说,他并没有攻击过肖传国的老师和妻子?
夏嫣:新语丝网站的东西我可以在网上贴出来的。到案发以后,他的网站上还有大幅侮辱我的标语挂着,要不要把网页贴给你?
中国新闻周刊:...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39120 | 30 吕思勉(资料图)
严耕望称钱穆、陈垣、陈寅恪与吕思勉为“史学前辈四大家”已广为人知,严氏在其《通贯的断代史家》一文中又称许吕思勉“贯通”的特点亦为人广泛征引,吕氏著述之多、范围之广又为四人之冠,“贯通”二字当为定论已无疑义。而吕氏著述又与当时风气不合,亦是事实。由于机缘遇合,2008年顷,我有幸成为吕氏著作《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吕思勉文集》之一种)的责任编辑,在细读《九种》之时,时时感叹他读得真细。吕氏“执微”的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撰文略加评介,谨表晚辈景仰之情。
当日风气
“四家”之中,“二陈”对新材料之使用最为重视。海宁王国维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陈寅恪继而大倡“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开风气之先。又言“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截钉斩铁,与先生平日语气不同,表示对治学要运用新材料这一点的强调。后傅斯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成一时名言,风气遂成。而其间新会陈援庵以其《元也里可温考》及《摩尼教入中国考》二文对...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31 在李淑贤与溥仪的婚礼上,“一位当过舞女的女士被李淑贤称作惟一的‘娘家人’,陪坐到了婚宴的主桌上。”她和其他人证明李淑贤曾留迹于舞场的采访纪录我是有的,事实比较清楚;关于李淑贤的一婚、二婚、三婚的三次婚姻,不仅是采访得到的而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原始档案。《解密》一书中首次公布了有关部分的调查结果,包括解放后她前夫被枪决等等从来未曾披露的真实事实。
文章摘自人民网 作者:刘惊涛 原题为《贾英华访记》
北京一个星期日的下午,记者推开了作家贾英华家的门,在书房堆积成山的照片、资料中发现了他,很难想象这就是以撰写〈〈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末代太监孙耀庭传〉〉等书而成名的贾英华,一个并不起眼的人:一米七几的个子,一副金丝眼镜后闪动着真诚、质朴的目光,嘴边荡着浅浅的笑意,让人看了很舒服。当记者道出对出版不久就已热销京城内外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被国内外数十家权威媒体以及二百多家网站报道评介的〈〈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以下简称〈〈解密〉〉)一书,怀有极大兴趣时,贾英华将一摞原始书稿清样拿了出来: “我们边看边说”。怀着"探秘"的心理,记者走近了他。
溥仪有“病”的婚姻生活;李淑贤的真实身世...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32 年幼的张爱玲与弟弟的合影(资料图)
1995年中秋次日,从太平洋彼岸传来姐姐离开人世的消息。那几天,我的脑中一片空白,时常呆坐半天,什么也想不出来。再读《童言无忌》中的“弟弟”,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汩汩而下,“很美”的我,已经年老;“没志气”的我,庸碌大半生,仍是一个凡夫。
这么多年以来,我和姐姐一样,也是一个人孤单地过着。但我心里并不觉得孤独,因为知道姐姐还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国),和我同存于世。尤其读到她的文章,我 就更觉得亲。姐姐待我,亦如常人,总是疏于音问。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幻变,我和她是同血缘、亲手足, 这种根底是永世不会改变的。
显赫家世下的悲剧童年
以前评介我姐姐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提到她的显赫家世。我们的祖父张佩纶,光绪年间官至都察院侍讲署佐副都史,是“清流党”的要角;我们的祖母李菊耦则是 李鸿章的大女儿。母系的黄家——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以及后母系的孙家——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也都间接或直接地对我姐姐有所影响。
我们的父亲和母亲,一个是张御史的少爷,一个是黄军门的小姐,结婚时是一对人人称羡的金童玉女。5年之后,...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33 于丹的《〈论语〉心得》有意遮蔽孔夫子作为“激进的社会批评家”的一面,“忽略儒家思想的批评性传统”,在面对中国现实的巨大矛盾时避而不谈政府的责任,而一味诱惑百姓逃避社会,退回内心,她实际是倡导安于现状的,是为政治服务的,具有尖锐的政治性。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论语》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界、学界的反应。有著名学者公开表示支持和赞赏,认为“她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讲生活快乐,安贫乐道,普及了《论语》等经典,使国人有了类似《圣经》、佛经和其他宗教读物一样的东西”(《南方周末》2007年3月22日)。更有许多学者持“宽容”态度,认为儒学的普及与通俗化也自有意义。但也有尖锐的批评,主要是指其对孔子思想的曲解和常识性错误,其中“十博士”的申讨,更是引人注目。
随着讨论的深入,就有人指出:“于丹的要害不在知识,而在思想。”(吴迪《笑谈于丹》,《中国方域》,2007年第2期)也就是说,于丹通过她对《论语》的讲解,要向中国的普通观众、读者普及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而这样的思想灌输在当今中国的现实中又会起到什么作用,这才是关键所在。
于是,就注意到了于丹对《论语》的一个总体性的理解...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39120 | 34 衣俊卿(资料图)
中央编译局主要负责人衣俊卿因为生活作风问题,不适合继续在现岗位工作,被免去其中央编译局局长职务。2013年1月17日 ,新华社的消息证实了此前的传言。2012年末,衣俊卿成为一篇记叙17次开房经过的网络长文的男主角,文章作者是中央编译局的一位女博士后,正是这篇文章成了他被免职的导火索。
◎事件还原
首任妻子:他怕影响仕途而离婚
1958年1月,祖籍辽宁东港的衣俊卿,出生于黑龙江省虎林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衣俊卿的小学及中学阶段,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毕业后,衣俊卿加入“上山下乡”的行列。下乡期间,衣俊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7年底,高考恢复之后,衣俊卿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前三年,我基本上是一个循规蹈矩地接受课堂和书本知识的好学生。”衣在自己的作品中说。
1982年2月,衣俊卿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任教。1984年10月,他作为国家教委选送的进修生,到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进修哲学。1987年1月23日通过答辩,衣俊卿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1987年2月回国后,衣俊卿继续在黑龙江大学任教。回国不久,衣俊卿结束了第一次婚姻。彼时,衣与原配妻子...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35 中央编译局主要负责人衣俊卿因为生活作风问题,不适合继续在现岗位工作,被免去其中央编译局局长职务。2013年1月17日,新华社的消息证实了此前的传言。2012年末,衣俊卿成为一篇记叙17次开房经过的网络长文的男主角,文章作者是中央编译局的一位女博士后,正是这篇文章成了他被免职的导火索。
◎事件还原
首任妻子:他怕影响仕途而离婚
1958年1月,祖籍辽宁东港的衣俊卿,出生于黑龙江省虎林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衣俊卿的小学及中学阶段,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毕业后,衣俊卿加入“上山下乡”的行列。下乡期间,衣俊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7年底,高考恢复之后,衣俊卿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前三年,我基本上是一个循规蹈矩地接受课堂和书本知识的好学生。”衣在自己的作品中说。
1982年2月,衣俊卿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任教。1984年10月,他作为国家教委选送的进修生,到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进修哲学。1987年1月23日通过答辩,衣俊卿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1987年2月回国后,衣俊卿继续在黑龙江大学任教。回国不久,衣俊卿结束了第一次婚姻。彼时,衣与原配妻子丛某已育有一子。对于...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36 “张国焘在加拿大多伦多一家养老院被活活冻死。”这是目前海内外最为流行的坊间故事,起源于张家友人蔡孟坚在台湾《传记文学》1980年发表的一段回忆录,真伪难辩,描述了与张公夫人杨子烈的越洋电话内容,时值张公去世的第二天。此后,可见的文字还有国内记者赴加采访,回国后报道的情节如出一辙。旅加华人桑宜川在2012年第5期《炎黄春秋》撰文《寻找张国焘墓地》指出,其实,张国焘去世后,张家后人销声匿迹已逾三十年,根本就不可能接待海内外访客。自国内记者的所谓报道始,后来的各种转述以此为本,大同小异,但价值取向完全一致,例如张国焘“被冻得瑟瑟发抖”,“他现在只有寒风中等死了”等等描述,加油添醋,极尽嘲弄与丑化,其实谁也没见过那情景。事实上,这是典型的历史误读。张国焘三个儿子皆有出息,入行专业人士,分别为加拿大医生,工程师和大学教师,安居乐业,属于幸福的中产阶级家庭,其时还受到与中国修好的加拿大特鲁多总理特别关照,颐养天年,何来忧患?张国焘晚年的全家福老照片,西装革履,旗袍加身,祖孙三代个个喜气洋洋,就是见证,何来死于贫病交困之说?桑宜川在《炎黄春秋》发表的文章是删减本,本文为全本,摘自桑宜川,原题为《寻找...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37 凤凰卫视2月12日《鲁豫有约》,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时光流逝,美人依旧。杨钰莹、钟丽缇、宁静做客《鲁豫有约》,畅聊岁月感悟。甜歌天后杨钰莹收获了怎样的爱情感悟?
杨钰莹:平淡有什么意思?其实平淡才是最丰富的色彩。
解说:容颜未改,她为何萌发这样的期许?
杨钰莹:其实我们蛮期盼就是老年的。
解说:性感女神钟丽缇现场传授夫妻相处秘籍。
钟丽缇:你教我怎么撒娇啊?
解说:对于爱情,她心怀怎样的憧憬?
钟丽缇:之前是一个学习,所以我真的觉得下一个肯定会好好。
解说:演员宁静率真性情,大胆直言。
宁静:想说哪句话就说哪句话。
解说:回首懵懂青春期,怎样的行为却令她悔恨至今?
宁静:比这还要恶劣呢,从此以后,他连看都不敢看我。
解说: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听杨钰莹、钟丽缇、宁静忆述往事。一同见证岁月中的成长与感悟。精彩马上开始。
都说岁月无情总会带走人们记忆中最美好的事物,但有一些人岁月却显得尤为偏爱,时光荏苒,她们却始终都会以最美丽的姿态出现在你的面前。杨钰莹,一代甜歌天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她凭借甜美的歌声与笑容红遍大江南北。
2002年,她因为种种原因淡出歌坛,而时隔十年,2011年,...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38 当地时间6月19日,曾被朝鲜扣押的美国学生瓦姆比尔(Otto Warmbier)不幸去世,享年22岁。他的死让美朝之间的外交沟通失色。在欧美民众已随媒体消息悲伤之际,外界也在怀疑平壤的金正恩政府还有多少和美国的对话可能性。
美国大学生之死令外界质疑美朝对话(VCG)(图源:VCG)
就瓦姆比尔的遭遇来说,此人被朝鲜送还后突然症状危笃。譬如此前《华盛顿邮报》曾借医生之口称此人可能遭遇心脏骤停等心肺障碍。加之瓦姆比尔此前已被确诊脑组织受到大面积损伤,回到美国后处于“持续性植物人状态”。这使得外界开始怀疑朝鲜此举可能另有目的。
目前,媒体方面至今并未就朝鲜此举的意图给出更多评介,但是在社交网络等领域,已有一种声音越来越明显。很多人认为朝鲜将瓦姆比尔交还美国是种权宜之计:此人在朝鲜期间已因各种原因濒临死亡,为避免他最终死在朝鲜,平壤才将其“基于人道主义”送还美国。
如就美朝之间的接触来说,坊间的这种传言恐怕是站不住的。此前美国国务院6月13日宣布朝方放人时,美朝双方已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秘密谈判,朝方最终同意放人。很多分析人士就此认为,朝鲜此举是在释放善意,有助于缓和一度剑拔弩张的朝鲜半岛局势。
... 阅读全帖 |
|
gx 发帖数: 52 | 39 洋博士的粗制滥造
——评张以国著《以古为新:晚明的艺术与影响》
白谦慎
(刊于《南方周末》,2009年10月29日)
200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张以国的新著《以古为新:晚明的艺术与
影响》。全书共251页,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三篇研究明末清初著名书
法家王铎(1593-1652)的论文组成。第二部分为图录,有四十余件明清书画作品的图
版和文字介绍。由于图录部分是某拍卖公司的拍卖品或借展作品的介绍,谈不上是学术
研究,在此不予讨论。本文仅评论第一部分。《以古为新》采取了中英对照的形式,这
是本书的一个特点。第一部分的三篇论文原本是根据张以国以前的英文博士论文改写而
成的,其中两篇基本没有什么改动。只有《王铎与董其昌的风格对立》一篇增加了一些
新的内容。这里有必要先对其博士论文作一评介。
张以国的博士论文《王铎线条的意义:〈唐诗卷〉研究》,200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艺术史系完成。论文以上海博物馆藏王铎作于1646年的草书《唐诗卷》为中心,讨
论王铎书法风格的演变。和西方许多关于中国艺术史的学术著作一样,张以国的英文博
士论文也为中文人名、原始文献、专有名词提供 |
|
b******y 发帖数: 2729 | 40 1946年12月24日圣诞夜八时左右,北京大学先修班女生沈崇离开八面槽她表姐的家
,准备到平安影院去看电影。当她由王府井走到东长安街时,突然被两个美国兵架住。
这两个人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伍长威廉斯·皮尔逊和下士普利查德,他们把沈崇架到东单
广场,就在那里,沈崇遭到皮尔逊强奸。沈崇拼命抗争,大声呼救,路过此地的工人孟
昭杰发现后,两次救助未成,便向国民党北平警察局内七分局报告,当警察到出事地点
查看时,普利查德已逃走,警察遂将皮尔逊和沈崇带回警察局询问。
当时北平民营亚光通讯社获悉这一消息后,就在12月25日发出新闻,披露事情真象
。北平市警察局局长汤永咸曾给国民党的中央社打电话,让中央社通知各报不要刊登这
一消息。中央社当即以警察局的名义给各报发了一个启事,声称:"关于今日亚光社所
发
某大学女生被美兵酗酒奸污稿,希望能予缓登。据谓此事已由警局与美方交涉,必有结
果。事主方面因颜面关系,要求不予发表,以免该女生自杀心理更形加强。容有结果后
,警察局当更发专稿。"1为了阻挡发表这一消息,汤永咸还将亚光总编辑王柱宇和一些
报社记者接到市警察局,叫他们具结,保证不发表此消息。可是,26日北平《... 阅读全帖 |
|
K*K 发帖数: 193 | 41 那篇记者的文章背后推手多半就是文章里提到过的吴锐。吴锐跟刘起釪关系好,不过他本人也很有意思。
抄一篇刘起釪的文章,学术上不评价,不过这里面的
“遵循备受党中央、社科院领导、学术界尊重的顾学之路”
“应该首先把先行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党的社会科学领导同志对待顾先生学术的态
度告诉大家,当然更重要的是党中央始终尊重顾先生学术也都要告诉大家,以见出我们
从事社会科学的人,对顾先生应持什么态度才是正确的。”
“特别是他作为历史研究所所长,直接违抗胡乔木、胡绳先后两位院长重视顾学的指示
,顶着干而来的”
学术界还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也就算了,提党中央、社科院领导,拉周恩来,胡绳,
周扬,胡乔木的大旗,有意思吗?要批李学勤应当从学术上批判,扯到“中央”,“领
导”上面,甚至有一些人身攻击,这难道就是“顶尖史学大家”应该有的风范?而且如
果这篇文章发表在60,70的文革年代,在时代的背景下,也就算了,到现在还扯这
些东西,就没意思了。还有文章后面对李学勤连一些不适合的话都出来了,这不是硬生
生地把学术研究自我贬低为江湖恩怨的水平么?
当然,一种可能是刘起釪过去曾经受到李学勤的打压,不过就算这样,阐... 阅读全帖 |
|
d*****g 发帖数: 1616 | 42 http://iwr.cass.cn/zjymz/201109/t20110923_8254.htm
摩尼教是3世纪在波斯兴起的一种宗教,因其创始人为摩尼(216-277?)而得名。
中国旧译明教、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该教在拜火教的理论基础上,吸
收了基督教、诺斯替教和佛教等教义思想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其主要思想是世上光明与
黑暗斗争的二元论。摩尼教在波斯曾盛极一时,后来因受波斯王瓦拉姆一世(274=277
)的残酷迫害,教徒流徙四方。其中向东的一支传入河中地区,以后逐渐东传进入中国
,于762/763年再传入回纥。8-9世纪时,在回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久便替代了原来
盛行的萨满教,一跃成为回纥的国教。在漠北回纥汗国(744-840)的推动下,摩尼教
在中原地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除了伊朗、中亚、中国之外,摩尼教还曾流行于叙利
亚、埃及、巴勒斯坦、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乃至南亚次大陆等许多地方。摩尼教的经
典也曾由叙利亚文先后译成拉丁文、希腊文、亚美尼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突
厥文、粟特文、汉文、大夏文、回鹘文、阿拉伯文等十余种文字。
摩尼教由于屡受迫... 阅读全帖 |
|
i*****g 发帖数: 11893 | 43 http://baike.baidu.com/view/157268.htm
高华(1954.05~2011.12.26),江苏南京人,历史学家,中国当代著名的中共党史、
毛泽东研究专家,其代表作《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被赞
“震撼无以言说”。2011年12月26日,高华教授在南京病逝,享年57岁。
中文名: 高华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南京
出生日期: 1954年5月
逝世日期: 2011年12月26日
职业: 教师
毕业院校: 南京大学
代表作品: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
目录
人物简介
个人履历
研究方向
讲授课程
个人作品专著
论文
社会评价人物简介
个人履历
研究方向
讲授课程
个人作品 专著
论文
社会评价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高华(1954.05~2011.12.26), 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 南京
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华
[1]原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原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
学国际关系学院原兼职教授。 2011年12日26日22时15分,高华同志在南京病逝,...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44 陈云主导第三梯队选拔:薄熙来意外出局
大中小2014-11-10 19:52:30
多维历史
经历10年文革组织工作混乱停滞之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共面临严重的人才断档,主要
干部最年轻的也已60开外。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实现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1981年陈云建议中组部成立青年干部局,负责选拔、培养青年干部。经陈云点将,李锐
出任青年干部局局长。除了培养青年干部之外,摆在李锐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建立
省部级后备干部名单,即“第三梯队”。这是一个深刻影响中共以后30余年政治格局的
名单,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入选了这一名单,而同样由中央下到地方担
任辽宁省金县县委副书记的薄熙来却因种种原因落选,此外中共十七、十八届政治局常
委除两人外,全部来自这一名单,省部级干部更是不胜枚举。本文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第657期,作者杨敏。
薄熙来代表中共金县第七届委员会作工作报告
1980年的最后一天,电力工业部部长刘澜波把副部长李鹏找到家里,告诉他将推荐他接
替部长。但两个月后,刘澜波告诉李鹏,部里有老同志联名写信给中央,反映了一些意
见,不赞成他当部长。最终,由于刘澜波大力向胡... 阅读全帖 |
|
K**********n 发帖数: 10466 | 4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US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TFollowerII (铿锵), 信区: USANews
标 题: 西安事变真相∶张学良糊涂死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11 09:44:38 2014, 美东)
西安事变真相∶张学良糊涂死了——假英雄、假将军、假基督徒
曹长青
(编者按∶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78周年,西安事变这段历史被中共完全扭曲,这篇在张
学良2001年底去世之际写的文章,旨在通过评介张学良,使读者对西安事变有一个更接
近真实的了解。)
谈中国近代史,离不开国共两党;而研究国共两党史,离不开西安事变,因它是两党关
系的转捩点;但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活到101岁,就是不肯说出事变内幕,直到10
月14日去世,把他知道的秘密带进了坟墓。
自1936年西安事变至今65年中,海内外出版了很多关于这一事件的书籍,截止1991年底
,仅中国就已出版了23种;另外还有张学良接受各种媒体采访的谈话。但海峡两岸对张
学良的评价却像黑、白那样两极∶中国大陆把他誉为“民族英雄”,台湾定他为“历史
罪人”(解除党禁报禁后,台湾已有不同声音)。
到底...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46 姚依林揭密毛泽东逝世前后高层剧烈动荡 (转贴)
(2015-04-03 20:20:14)
1986年9月,姚依林(左一)与曹禺(左三)、陈丕显(右三)及江泽民(右一)等在
北京与昆曲艺术家俞振飞合影
姚依林于1917年在香港出生,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35年11月由周小舟介
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转赴天津负责学生工作,此后长期活跃于天津及华北地区。中
共建政后姚依林出任中央贸易部副部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任国务院副总理、政治局
常委,长期主管经济工作。姚依林晚年时期,其堂妹姚锦将两人跨时两年、长达43次谈
话的实录整理成书,出版《姚依林百夕谈:中共前总理追忆起伏人生》,披露中共党史
上一些重大事件的台前幕后。
1973年8月30日的十届一中全会,会议内容是选举中央委员会,选出主席、副主席。他
是候补委员,无选举权,大会提了一个名单,由大家投票,他去了只在那儿看着。毛主
席未参加大会,会议由周总理主持。江青在九大时即入政治局,当时“四人帮”气焰已
甚嚣张。1973年9月周总理主持会,1974年元旦周总理便也成为他们欲打倒的最大障碍
,在讲话中公开地提出了“批林、批孔、批周公... 阅读全帖 |
|
k******1 发帖数: 103 | 47 一向威武森然的兵马俑变成了憨态可掬的“木犊娃”和“瓜娃”;“萌帝(唐明皇)”、
“萌妃(杨贵妃)”、“萌小帝”、“萌小妃”风趣诙谐,萌醉了游客……
这是网传在陕西省第四届旅游商品大赛上的一幕。这些融合陕西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创
意设计于一体的旅游精品,让观众大饱眼福。
“胖胖兵马俑”——陕西“五娃”集合体
大赛中,由陕西文物复仿制品开发有限公司设计的胖球状“兵兵有礼”卡通兵马俑,一
改威猛严峻的兵马俑面孔,人物被赋予了不同的动作表情,其冠饰和铠甲战袍,生动有
趣又不失秦风威严。
陕西历史博物馆选送的《摩登仰韶》系列,做工精细的手镯上仰韶文化纹饰精美,毫不
逊色于商场里的时尚品牌。以汉阳陵博物馆馆藏“跪坐拱手女佣”设计的名片夹,颇具
现代感、时尚感;由西安“西遇纪”设计团队推出的“朕略萌”系列旅游纪念品,颇具
唐风唐韵,让人爱不释手,其中五款“胖胖兵马俑”俨然笑嘻嘻、排排坐的“坐佛”,
选取了秦兵马俑坑中的五个秦俑造型,设计手法诙谐幽默。有趣的是,它们个个都有一
个陕西方言称谓——将军俑叫“哈怂”,跪射俑叫“二货”,军吏俑叫“木犊娃”,立
射俑叫“瓜娃”,御手俑则叫“怂管娃”。再看那胖兵俑... 阅读全帖 |
|
k****r 发帖数: 43 | 48 一
同治四年的九月开始,曾国藩开始不断失眠,身心疲倦至极,在当时的日记里,他这样写道:“倦甚,不愿治事。三点睡,五更醒。”严重睡眠不足已经损害了曾国藩的精神,与此同时,一种巨大的忧郁始终缠绕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失眠直接导致神疲、体倦、代谢率降低,加之年岁渐长,空前的孤独和颓唐让这个晚清重臣感到格外无助。
按理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况。
同治四年是刚刚平定太平天国之后,大清帝国在曾国藩等大臣的不断努力下得以呈现“中兴气象”,巨大的事功和崇高的官位,空前的威望和影响竟然不能给他带来一点宽慰,这的确是值得深思的。关于曾国藩的心路历程,愈到晚年就愈加凄凉,通过仔细梳理相关典籍,就能真切发现他的病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这年的下半年多次出现如下记载:“九月十七:“倦甚,不愿治事。又围棋一局,观人一局。”十月初二:“倦甚,不愿治事。与幕府诸公鬯谈。”十月二十二:“二更后倦甚,又似畏寒者,老景侵逼,颓然若难任也。”
如果以为如此失眠,消极怠工就错了,这段期间他北上剿捻,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 阅读全帖 |
|
m***e 发帖数: 428 | 49 中国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
——论西方汉学中的“唱盛中国”流派
卢汉超
【作者简介】作者为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内 容提要】“唱盛中国”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重新评估中国落后问题的一股新潮流
,与西方新闻界、政治学界和史学界长期以来“唱衰中国”形成对照。近年来西方汉
学界有一种倾向,即为已成定论、童叟皆知的“中国落后论”翻案。此派西方学者试图
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外交礼仪、人文意识、行政管理等角度,全面修正中 国落后
论。这种愿望显然与近年来中国的兴旺崛起有直接关系。由于中国近年来飞速而稳定的
发展超出了包括许多“中国通”在内绝大部分人的预期和想象,于是一 个重大问题提
了出来,即中国的重新崛起以其广度和强度来看,不可能是偶然的,而必定有其长远而
深厚的历史原因,唱盛中国流派旨在探明这个历史根源,从而证 明中国强大的延续性
和合理性。
【关键词】唱盛中国/学术潮流/西方汉学
“唱盛中国”这一命题源于西方特别是美国新闻界长期以来的“唱衰中国”的积习。随
着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崛起,美国媒体和舆论界对中国日益关
注,但直到最近,其主流仍是“唱衰中国”。...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50 谢海涛|文
职称评选中的《红太阳》
2000年初,一本叫《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的书,在南
京大学教师的职称评选期间,悄然出现在一些评委和教师的视野里。
这一年,历史系的职称评选竞争激烈。仅近现代史教研室,就有四人申报教授,高
华为其一。
按南京大学当时的规定,副教授在任职五年后即可申报教授,申报条件包括十篇相
应级别论文,或一部著作、五篇论文。按相关程序,先是教师申报,再是系里评,学科
组评选,高评委评,申报的学术成果截至1999年12月31日。
这一年,46岁的高华留校任教已13年,自1993年12月31日晋升副教授已满五年;其
学术成果,包括五本参编书籍,两本合译书籍,另有论文40篇。但是,在“牛人”太多
的历史系,并不占优势。
和其他教师一样,高华很在乎这次评职称。一开始送申报材料时,《红太阳》并未
正式出版。2000年初,高华从香港提前拿到了样书。
这是一部后来被海外学者看作“高华教授受个人痛苦经历刺激,以及思考国家巨变
有所感触的发愤之作,酝酿二十载,辛勤七个寒暑而成的著作”。该书 凡705页,参考
文献长达31页,分档案文献集6种,年谱、文集、资料汇...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