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 发帖数: 1716 | 1 摘 要: “无住”思想在《金刚经》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拟通过分析和阐发《金刚经》“无住”思想及其在佛法
以及修行中的表现和思想进路, 希望能把握《金刚经》这一
佛教重要文本的思想意旨。
关键词: 无住; 金刚经; 法; 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俗称《金刚经》。金刚喻坚固
不可摧毁而能破一切之物之体; 般若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
大智慧, 妙智, 妙慧之意; 波罗蜜则可意为到达彼岸。连
起来, 此名可综释为此经是能修成金刚不坏之身, 修得悟
透佛道精髓智慧, 能脱离三界而到达苦海彼岸的经典。相
传此经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后, 由其弟子阿难诵读的。在中
国佛教史上, 《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
的经典之一。它的译本极多, 我们现在常见的, 是鸠摩罗
什的译本。《金刚经》在中国文化史的影响极大, “无论初
修久学, 内道外道, 男女老幼, 识字或不识字, 无不喜读
此经。”庶几可见此经的巨大影响力。相传佛祖之所以要说
是经, 其意即针对于当时佛徒执迷于佛经修法, 而作是经
以启迪修道者, 必须身在修行佛法而心中绝无佛法, 心念
虚空而不执迷于虚空, 才能修得正果。他的这一思想,... 阅读全帖 |
|
T*******y 发帖数: 6523 | 2 Thank you!
Regarding this, "in order to 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one needs to be 无念
无住无修无证 as well.."
I have one more follow-up question. Why does one have to be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 rather than 善 alone to be able to 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How can one be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
|
P****S 发帖数: 2286 | 3 我觉得你和YiSu说对了一半吧。因为你们说的有逻辑问题。
如果有个我可饭,必然也是有个我可修可证,何来“无修无念无住无证”?
如果自己未证“无修无念无住无证”,如何知三世诸佛“无修无念无住无证”?
即使是达摩祖师也作不出实有的功德来。功德本体为空,但却念念不忘,说明没有认识
到功德的本体(空不是啥都没有),而心不平等,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无为之心,诸法
皆是无为法;有为之心,涅磐也成有为法。 |
|
G**W 发帖数: 1865 | 4 『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是指法身, 『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是指大乘見道, 修
持証悟那個, 然後受持供養.問題是你要知道啥是那個.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
|
G**W 发帖数: 1865 | 5 証悟那個『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然後受持,供養,稱之為『飯』.
世尊在《佛说法印经》中也做了相同的描述,经文如下:“苾刍!空性无所有、无妄想
、无所生、无所灭、离诸知见。何以故?空性无处所、无色相、非有想,本无所生,非
知见所及,离诸有着;由离着故,摄一切法。住平等见,是真实见。苾刍当知:空性如
是,诸法亦然,是名法印。” |
|
T*******y 发帖数: 6523 | 6 Also, is Buddhist practice a gradual process or is it possible to jump to
the higher levels?
I often hear that meditation takes years of practice to progress, and it
seems very hard, if not never, for one to reach the highest level of 无念无
住无修无证 at once. What could be the conditions for such jumps, if possible?
case, it's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
|
Y**u 发帖数: 5466 | 7 Yes, but there is more to this case:
One needs to have a thought of "善" to
饭恶人
饭善人
饭五戒者
饭一须陀洹
饭一斯陀含
饭一阿那含;
饭一阿那含
饭一阿罗汉
饭一辟支佛
饭一三世诸佛;
but in order to
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one needs to be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as well..the hardest one , but the most
important one..
to |
|
q****n 发帖数: 4574 | 8
"我供养持5戒者,给他们饭吃", 这说法是没有问题的. 不能从这就引申出来别人执着个
"我",或者所谓的"神我"等等. 佛也曾说"过去我做...时"等等, 这里说我,就是指世间
我的含义,指这变化5蕴之身之体.
自己未证“无修无念无住无证”,可知佛证“无修无念无住无证”. 为何? 从佛的教导
而来. |
|
J******s 发帖数: 7538 | 9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ariya_sacca
标 题: Re: 请问谁知道这话的意思: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4 16:38:58 2011, 美东)
现存《四十二章经》,分别来自三个版本∶
* 高丽版大藏经
* 宋真宗注本
* 守遂注本
高丽版大藏经出于北宋初,内容最接近古本。宋真宗注本及守遂注本,经过许多修饰,
已经失真,混入许多中国儒家、道家及禅宗的思想。后世最风行的版本是守遂注本,但
是它也是删改最多的版本。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D%9B%E8%AA%AA%E5%9B%9B%E5%8D%
大正新修大藏经 is based on 高丽版大藏经. It reads:
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
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
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三尊之教
度其一世二亲,教亲千... 阅读全帖 |
|
q****n 发帖数: 4574 | 10 我的理解也是大致如此.
供饭供养别人,包括佛,都不如"饭自己", 让自己成为"无修无念无住无证之人". 最后的
"饭", 我理解是饭自己也. YISU也是如此理解为饭自己也. 前面都是饭别人,后面是饭
自己.
佛言,法供养最胜,大概就是这意思.你供养佛等再多,都不如自己按照佛的教导去做,法
供养. 同时也是达摩祖师对梁武帝说的:做了这么多善事,他的功德为空. 也就是有福德
,但无功德. 要法供养.
有人自己不理解,就怪书写错了.呵呵. 对这些人,我只想问问你们:看看你们能懂多少现
代科技知识,你们的智商有多高.呵呵.你们可以说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衡量你们的智商不
公平,没有道理.没有道理就没有吧.我只是随便说说. |
|
Y**u 发帖数: 5466 | 11 It's talking about the thing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It's not who
needs the most help, but what should be pursuit first if you can. In this
case, it's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what Buddha said. I am not saying that it's not in the books, but just why
Buddha would say so?
the Buddhism pursuit? Are other people not as worthy? But it's exactly the
other people who may need more help. Or is this saying somewhat like a
reward he's promising to the Buddhists? |
|
T*******y 发帖数: 6523 | 12 I see. That 饭 is pretty much feeding oneself then, but not to feed the
better ones so that one can be attached to be better?
case, it's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
|
T*******y 发帖数: 6523 | 13 I see. This is much clearer to me now.
So is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the same state as nirvana or nibbana?
长,生灭。。 |
|
Y**u 发帖数: 5466 | 14 这样去理解顿渐,和顿法的精神还是有一些偏差的。 顿法中本来就没有什么顿渐,顿
渐是语言的需要,而不应该成为一种认知。 没有顿渐的修法就是顿法,如此修就是渐
修。无念无修也不是什么都不作,什么也没有, 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什么都不做,也
已经是在做中了,只是不觉。。无念无住法就是顿法,如此修就是渐修。 如果还有我
在渐修,或等待顿悟的认识,就已经不是真正的渐修和顿悟了。。 |
|
G**W 发帖数: 1865 | 15 六祖大師悟後,向 五祖大師稟白所悟內涵: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
期自性能生萬法。」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
|
q****n 发帖数: 4574 | 16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
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
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说<<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是据说翻译到中国的最早的经典,传法的人是大阿罗汉, 好像来了两个
大阿罗汉. |
|
f*******8 发帖数: 3612 | 17 我理解无念无住是结果,而不是上来就能做到的。
而顿渐其实都要过程,差别在于用心方向不一样。顿法也不是一蹴而就。
顿法直接向核心修习,而渐法是就相关的东西进行整理。
顿法如果没有对应的修法的话,就没有下手的方法了。
好。 |
|
Y**u 发帖数: 5466 | 18 我的看法是无念无住的顿法不但是结果, 也是开始。 如果一开始修的不是顿法,就不
可能有后来的顿悟。 顿法也需要渐修,然而顿法本身没有顿渐的位置,所以是顿法,
如果还有顿渐的影子,就不能被称为顿法。 顿法中没有下手的地方,所以是顿法; 没
有下手的地方并不代表什么都做不了了, 把已有的手放下,就是顿法,这个放下不是
一天能做到的,所以是渐修。 |
|
f*******7 发帖数: 44 | 19 心空无我 无住无染
回归路上 使命当先
天机运行 昙花一现
珍惜机缘 莫要错过
我曾错过 今皆忏悔
忏悔过后 皆要放下
常拥着错 止步不前
错占着心 心门不开
放下向前 新我重生
假我死去 真我现前
不执不住 无我无他
常自警觉 有我必死
有我轮回 有我难归
上有菩萨 下有众生
上下相连 中间为空
我执在中 上下难连
我执在中 使命难行
常看看天 变化无常
不着一物 任其来去
我心当此 来去自由
无我无我 唯拥使命
写即非写 非写亦写
法不在字 法在于心
随心随缘 随缘随心
常自告诫 常自省察
感恩诸佛菩萨
感恩金刚护法
常体众生苦
常行菩提路
05/07/2013 |
|
d******y 发帖数: 3668 | 2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dreamfly (妄想),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再说无余涅盘和无住涅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17 02:22:48 2009, 美东)
我今天在听讲的时候就在想,J星了不起啊,敲打得很有用,多谢多谢 |
|
Y**u 发帖数: 5466 | 21 ☆─────────────────────────────────────☆
qxdren (清虚道人) 于 (Fri Nov 4 07:28:21 2011, 美东) 提到: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
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
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说<<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是据说翻译到中国的最早的经典,传法的人是大阿罗汉, 好像来了两个
大阿罗汉.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Fri Nov 4 10:15:54 2011, 美东) 提到:
我理解,前面一大段排比句,都还在描述有所得、有所求的境界。
而最后一句话是无所求、无所得的境界。
以无所得故。
当然是更好。
☆────────────────────────────────...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2 怎么样去理解跟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凭藉著中国文化旧有的文化,往往大家都会用一个方式去理解它,也就是把“住”
这个字,把“住”这个字把它解释成执著的意思。这里面最具体的例子就是,所谓的“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那这句话形容的是说,当我们非常喜欢,比方说一段音乐
的时候,我们可能连续三天,这个音乐都不断的好像在耳朵里面都不断的在播放一样,
用这种状况来形容所谓执著的感觉。也就是,当我们的感官机制接触到外面环境的时候
,那里面一旦接触的时候,会产生种种的反应,面对著这个的反应,如果我们的反应是
把它牢牢的抓住,就好像我们刚才讲的余音绕梁三日都不绝于耳,心里面一直把这个音
乐连续放了三天都停不下来,这个我们就把它想像成《金刚经》里面的住的意思,也就
是执著。
当然在这个样子讲之下,这样子理解之下,我们对于《金刚经》里面所谓的“应无
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自然而然会把它解释成说,心里面碰到了外面的环境的时候,哪
怕有种种的反应,但心中不会受到影响,不牵不挂犹如虚空,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也
没有任何的罣碍,当然因为没有罣碍,自然也就没有烦恼,这个就是依照著“不执著”
这...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3 再说《观经》中关于诸法实相的证得,从第八观佛菩萨像观开始,就渐次宣说理
入的部分,建立学人正确的知见,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1十方如来都是法界身,法界身即是诸佛法界藏身,行者于
此观进行时,要有正知见,了知法身虽然无形无相,但此法身却能变现蕴处界等一切法
,普遍涉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而与众生同在;所以行者透过观想佛时,观想诸佛三十二相
八十种随形好同时,能够随应此智慧正理而不著于色相来想佛,故经中才说“应当要一
心系念谛观阿弥陀佛”,这里就是在建立理行的正知见与行门要领。接下来,若是利根
的人,于《观经》中的第九观遍观一切色想时,即可悟入诸法实相如来藏,譬如说:
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
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2
“见十方一切诸佛”并不是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因为单是一佛的身相就已广大
无边,又如何能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这里指的是“亦见佛心”,即是见佛的法身,
不是见佛的应身与报身。法身即是诸法实相——如来藏,如《佛说不增不减经》卷1说
:【如来藏者即是法身。】3...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4
我认为 无余涅盘 解释为 五受阴灭尽,较合理。
而不是烦恼灭尽后,肉体死亡。
1 杂阿含738经[正闻本935经/佛光本750经](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此七觉分修习、多修习,当得二果:得现法智有余涅盘,及阿那含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相应部48相应65经/果经第一(根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有这五根,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比丘们!这些是五根
。
比丘们!当这五根已被亲自修习、已被亲自多修习时,二果其中之一果应该可以被
预期:当生究竟智,或当存在有余依时,为不还者状态。」
-- 两者解释不同,
但南传解释是,有余时,是三果。
2. 杂阿含常说的”有余”,是还有烦恼,或还有五受阴。 例如以下。
大正藏杂阿含61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
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
色受... 阅读全帖 |
|
b**d 发帖数: 7644 | 25 ☆─────────────────────────────────────☆
runsun (runsun) 于 (Sat Aug 15 21:09:32 2009, 美东) 提到:
另外开主题,避免原主题过长。
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了
杂阿含104经焰摩迦持的是断灭见(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耶),是认为涅槃就是什
么都没有,然后舍利弗破除了焰摩迦的邪见。
涅槃后什么都没有,一无所有,和涅槃是五蕴彻底灭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原始佛法的无余涅槃,是五蕴彻底灭尽,是色,受,行,想,识彻底灭尽。但并非一无
所有,不是断灭,一旦证(无余)涅槃,将和轮回世间彻底绝缘,不可能再入轮回。
大乘佛法的无住涅槃,是五蕴不需要灭,是有清净法身,是可以继续轮回。但不住生死
,不住(无余)涅槃,所谓中道。
从原始佛法的角度来看,大乘的无住涅槃是邪见。因为原始佛法否定有所谓真如,法身
,如来藏之类的东西,所以不可能有入轮回世间的涅槃状况
而从大乘佛法角度来看,会认为原始佛法的涅槃是断灭见,是边见,因为他们认为有真
如,有法身(其他还有阿赖耶,如来藏,佛性,自性一些类似概念)。和世间五蕴是不
一 |
|
Y**u 发帖数: 5466 | 26 前面所有的饭是布施, 最后一个饭是喂自己。。哈。。这是区别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
|
f*******8 发帖数: 3612 | 27 我理解,前面一大段排比句,都还在描述有所得、有所求的境界。
而最后一句话是无所求、无所得的境界。
以无所得故。
当然是更好。
者" |
|
f*******8 发帖数: 3612 | 28 你说的这个问题,正是顿渐的差别。
因为我们地球人的特点就是习惯和认知的混合体,
很多事情因为习惯性地忽略,所以导致认识上的混乱难以消除。
渐修就是慢慢地消除习惯,一但入门,在认识上就会有一个Jump.
认识到原来很多事情不是必须。
有禅师证悟后说,邻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
从佛法看,因为人无始以来习惯养成,必须依赖五蕴身心才能生活,
特别是欲界众生,要靠互相交流交换而生存。
所以行为上就要以交换,以有所得来慢慢训练,当然是饭坏人不如饭好人来的结果好。
拿三万美元学费,交到一个民科教师跟他学,或交到MIT跟着一个教授学,
效果当然不一样。
但是一旦证到无生解脱,当然知道本来无生,没有生死困扰,
就是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道理上是这么说,而在实际修行上,佛-明师的一个作用就是,在普通人自认为
已经没问题的时候,自认为已经“心头没有闲事”的时候,帮你指出你还看不见的隐患。
以免以后出问题。而且还可以安排实验,让你的问题显出来。
口头禅就是因为只口说而不修,
认为念几句禅宗语录或阿含语录就没事了。其实都是有事。...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9 发信人: TrueStory (不是幸福的坑不挖),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请问谁知道这话的意思: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7 09:04:04 2011, 美东)
Hi, freeman08, Thank you!
This is what just I googled on this topic:
http://iask.sina.com.cn/b/7245158.html
由于小乘声闻以灭尽生死为涅盘,在解脱轮回生死到生死灭尽的涅盘过程中,分涅盘为
两个阶段∶一曰有余依涅盘,二曰无余依涅盘。
-- 这只是所谓小乘的涅盘,
Freeman08底下的意思是,所谓大乘的涅盘,还更超越这些小乘涅盘。
经文指出两种涅盘皆以‘诸漏已尽’的寂灭为体。但前者诸根的身依还存在,饥时要吃
,寒时要穿,四大不调时也要发生疾病;唯由于烦恼之漏已尽,六根门头所反映的种种
好丑境界,只是可厌弃的法有的扰扰之相,更不会起执着爱憎之心,这正是显出现证涅
盘生活的境界;可是残余的身依尚存在,故称‘未般涅盘’,所谓‘子缚已断,果缚... 阅读全帖 |
|
|
r****n 发帖数: 8253 | 31 意境看起来不错,但这其实是有严重问题的。
人很容易被这种假象所迷惑,以为什么活在当下,什么任运自如,什么对境不起心,万
事超脱,这些就是快乐,就是解脱,甚至是什么生死不二的无住涅槃。但其实只是自己玩的花招。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
|
r*****d 发帖数: 922 | 32 如果你真吃到的话,就知道其实提或不提都不影响芒果的味道,提或不提都不影响吃到
芒果。这就是听说的和尝过的区别。“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
本来未就文字。”
大智度论中说“依信而入,依智而度”。啥时吃到芒果了,那其实才能开始叫智。就如
憨山大师梦中得弥勒菩萨开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具体如何吃到,经论中说得很明白:“胜义谛唯依信心而证悟”。 |
|
B***o 发帖数: 133 | 33 教观纲宗 / 释义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
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
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
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
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
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阅读全帖 |
|
B**M 发帖数: 74 | 34 (原视频录制于2006年,感谢慈媛菩萨整理录像成文字)——和尚坡主
现在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单讲解一下,实际上咱们讲禅的这一系列光碟,它讲的
要义——无我、空性见、究竟祖师禅无话可说等,这些原理,和所有了义佛经、还有一
些一流禅师的开示,其内容都是一样的。前面咱们讲了《心经》,现在再把这个《金刚
经》拿来看一看。
以前讲过,最古老的那种参禅方法呢,它就像徒手爬藤入云---难度实在太大。那么按
五祖倡导的依靠《金刚经》参学,就容易得太多啦。加上我们作了浅显讲解,那简直就
像爬直升飞机绳梯上去一样,更加容易得悟。
咱们从经文再来看一看,看看佛讲的《金刚经》之内核,和咱们前面讲的那些内容,表
述方法虽有异,看看内容是不是一致。这也就是拿佛经来印证一下。
另外,咱们讲这个经,风格以提纲挈领为主,因为那些寻枝摘叶、逐句解析的资料已经
有很多,走进书店、网上收索、就能找到很多法师或学者录的视频或写的书,里面一般
都有名词注解。
细看学者们讲《金刚经》讲《心经》等的那些文字资料,会发现他们能把里面的文字给
拆解得很详细,就是说各种名词解释得很清楚,但是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他往往会给
你讲错了,好... 阅读全帖 |
|
i*******e 发帖数: 50 | 35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6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7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8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39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陈义孝居士著
一、极乐世界的有无问题
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巧合的
数据如下:
●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叫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
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
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
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
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一或两个卫星月球。这与...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40 第四节 转依论
在玄奘所传唯识学中,心体与理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体即清净法界,亦即真如、法
性;心体即第八阿赖耶识,即藏识、种子识。第八识之中蕴藏的无漏种子既是众生解脱
的根据,也是连接心体和理体的中介。唯识学的“三性”、“三无性”学说,一方面是
对“识”之体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又具有联结心体与理体的特别意义。“三性”中依他
起性最为关键,在某种意义上依他起之最终的根据是阿赖耶识,此识体所蕴藏的有漏、
无漏种子正是遍计所执性与圆成实性之所以形成的根源。通过依他起性,唯识宗将心体
与离言之心性(真如)之转依关系揭示了出来。同样,“相名五法”,一方面是对世间
诸法所作的一种分类说明,另一方面此五法之间的关系也蕴含了心体与理体之间的差别
与联系。与中土的“性宗”相同,唯识宗同持不可言诠的“离言真如”立场,窥基创发
的“四重二谛”,其目的正是试图以此将心体与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
“转识成智”是唯识宗将其心性论落实于解脱论层面的必然结果。凡夫不知外境非实、
离心无境的道理,若明了“唯识无境”之理,并且转变所依,就可实现“转识成智”而
解脱成佛。唯识宗以四缘论证“转识成智”如何可能,前二属于主观方... 阅读全帖 |
|
d**********6 发帖数: 237 | 41 略论明心见性
元音老人著
连载于《禅》刊 1991 年 1~4 期
绪说
(甲)明心见性之意义
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
明心见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本无,见性本有也
明心见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也
(乙)明心见性之证成
禅宗
净土宗
密宗
(丙)悟后真修
(丁)证体启用
(戊)归宿问题
(己)结 论
绪说
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失自己本来面目,认妄为真,唤奴作郎,妄起贪嗔,造
业受报,如春蚕作茧,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脱;智者虽
知生死事大,苦海无边,欲求解脱而苦无其门。如古之外道六师,探宇宙万有之缘起,
不曰神我,即谓冥谛、断灭;今之科学、哲学,究人生万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
元,虽各言之凿凿,极尽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无有是处。
释迦文佛,悲悯众生,出苦无由,应现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九年随顺时节机宜,说大
、说小,说偏、说圆,说顿、说渐,披肝沥胆,委曲开示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二者菩提涅槃原清净体,以阐明人生宇宙之...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42 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以及初期禅宗思想*
楼宇烈
一
目前传存于世的《坛经》异本甚多,日本石井修道的“六祖坛经异本系统图”[1]共列
出异本十四种。又,日本柳田圣山编“禅学丛书”之一的《六祖坛经诸本集成》中,也
收入了十一本之多。然而根据目前学术界一般的看法,从《坛经》内容的演变历史来考
察,真正具有异本意义的只有四种,即:唐敦煌本、晚唐惠昕本、北宋契嵩本以及元宗
宝本。《坛经》从敦煌本至宗宝本,文字增加了一倍,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化。这对于研
究禅宗思想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比较和深入分析一下这四种《坛经》本子的内容,就可以发现,在
这四个本子的演变中,契嵩本的出现,才使《坛经》在内容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惠昕
本虽说也增加了一些内容和文字,但总的来讲与敦煌本相去还不算甚远。而宗宝本则是
在契嵩本的基础上增衍出来的,也可算作一个系统。因此,《坛经》内容的关键性变化
是发生在契嵩本上。
据契嵩本最初的刊刻者郎简在《六祖坛经序》中说,他素来敬重《坛经》,但“患其为
俗所增损,而文字鄙俚繁杂,殆不可考”。于是,他请契嵩对通行的《坛经》进行校订
。不久,“嵩果得曹...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3 意识之“证自证分”,一切俗人已能认知、确定其有,谓一切人于意识(含无念灵
知心)现起时,皆能于六尘境界之中了知自己所处六尘境界故;由了知自己正处于六尘
境界故,心中生起顺违之受,故有苦乐忧喜舍受等,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自证分”;由
有此“自证分”故,意识觉知心复又具有了知自己“是否正处于顺违之境中”,能观察
证实之,此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证自证分”。若如今时台湾诸应成派中观师于被余严辞
评论其无知时,正起种种瞋恨怨恼,却如植物人不能了知自己此时正处于起瞋恨怨恼之
违心境界,方得名为无“证自证分”也。是故,意识觉知心于六尘境界中,皆能了知自
身是否处于顺违之境,皆有“证自证分”也,非如应成派诸中观师之妄谓意识觉知心无
“证自证分”也。
如是,一切俗人尚能证知意识灵知心之具有“证自证分”功能,而彼等自认最有修
行、最有证量、最有智慧之应成派诸中观师,竟然不能觉知意识自己有“证自证分”,
真可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之人也。一切应成派中观师,其实皆早已证知意识自己之“
证自证分”,只缘于欲维护其应成派中观之歪理,而故意颠倒其说罢了。
佛如是于第三法轮诸经中说第八识心无“证自证分”,复说意识心...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44 金刚经一滴
黄念祖
以一九八七年在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
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我们在华盛顿一起研究
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今天这一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今天所要谈的
《金刚经》中自己所体会的一点点,只能说是大海中的一滴,不能说是讲经。
《金刚经》对我来说,佛恩是十分深厚,把我从黑暗无知的牢狱中,挽救出来,顿
入光明无际的宝山。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绕佛,曾于北京广济寺释尊成道日
,绕念圣号直达次日凌晨。但稍长到学校读书之后,接触到新思想,例如蔡元培《以美
育代宗教》的文章,产生一些影响,但更主要的则是看到来来往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
从他们的言行可以看出,世俗的缠绕毫不少于常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妒嫉障碍,
勾心斗角,争名好利,排除异己,一样也不少。于是我十分怀疑,这些人久修多少年,
为什么一点也不脱尘俗!于是产生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佛法无益于人,直等到十九岁
,大学三年级时,寒假考试结束,不想再看书,又无事可做,于是找到母亲的一部有...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45 论开悟
贾题韬
第一讲 开场白
我作了一首打油诗,作为这次讲演的开场白:
昔缘未了论开悟,今又葛藤试解环;
此事当人须直取,吃瓜莫受卖瓜谩!
因为过去我曾讲了论开悟这个题目,但没有讲完,所以说是“昔缘未了”,我现在还同
大家一起象理葛藤一样地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葛藤”是禅宗习用的语言,是指说话
太多象蔓草那样纠缠不休,这里用来比喻人说话不完,或者讲的不尽恰当。但是,要真
正懂得这个道理,需要你自己去亲证,单听别人讲是不行的,必须闻而思,思而行,行
而亲证,这是你自己的事。比如吃瓜,瓜是苦是甜还必须由你亲口去尝一尝,不要光听
卖瓜的说长道短,佛法究竟如何,也是需要你自己去直接体验的!
关于“开悟”,我们大家都是学佛的,都知道开悟的重要性。佛教是无神论,大家必须
把这一点认识清楚。学佛完全靠自己来解脱自己,这就是佛教的特色。其它宗教主要依
靠外力,只有佛教是靠自己解放自己。因此,开悟在其它宗教里并不算什么重要问题,
而在佛教里却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开悟是要你自己开悟。只有开悟才能明确宇宙人生是
怎么一口事,你自己也才能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在佛教里来说,是没有什么力量能
来代替你解脱的。...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46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http://www.jzxh.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
2011-08-22 21:24:03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38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
。听起来这个题目好像生一引起,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
"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黄念祖老居士一九八七年讲于美国华府佛教会,一九九一年整理成文)
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用
世尊彻证理体,示佛知见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一生成办,圆顿法门:禅,密,净
禅宗
密宗
净土宗
(壹)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
。听起来这个题目好像生一引起,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
,‘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
利利他。由于光明,方消痴暗,垢障消除,才... 阅读全帖 |
|
t*****r 发帖数: 39 | 47 原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9ed80101bj36.html
102.无为有为
反过来也不可以说天天行菩萨道是“我有心”,这和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一样
的,我觉得老子很可能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他讲的和佛讲的相当吻合,你看“为
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我们做世间学问是增长
执着的,累积知见越学越多的,大学本科、硕士、博士、院士,知识越学越多,包括许
多所谓的佛教学者、那些习惯于用外道知见来批判佛法的人,书都读了很多啊说食数宝
入海算沙“日增”,而为道是日损的,修行是减的,减法执、我执的,是减的是负记帐
,不是我们修行以后有个大功德山在那里堆着,不是的,而是通过修行我们把自己内心
的种子旧债给消掉而已。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到最后我执、法执、种子库都去掉
了,就如药山惟俨禅师说的“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当你把我执、法执、种子库
都消干净的时候,真正纯粹的佛性就会出现(诸幻灭尽,非幻不灭---《圆觉经》)。
而当那个东西出现时,那种体认你是不能用任何东西来形容它的,说它是东西就不对了
,这是另... 阅读全帖 |
|
d**********6 发帖数: 237 | 48 永嘉大师《证道歌》调古神清,有足多者,而宏德上人注释亦有独到之处,今熔于一炉
,间参我见,作《解脱歌》。
觉后乐,乐如何?听我教唱解脱歌,不让古人风调高,我今何妨拈句和。
本无妄,亦无真,原来二法空无性,无性无相不着空,即是如来真实性。
见实相,诸法空,刹那顿悟万法同,一旦风光藏不住,赤裸裸的觌面逢。
决定说,佛心印,有人不肯如实信,直截根源当下了,摘叶寻枝渐教人。
几回生,几回死,亘古亘今长如此,神头鬼面有多般,返本还元没些子。
习显教,修密宗,方便门异归元同,自从踏遍涅槃路,了知生死本来空。
行也空,坐也空,语默动静无不空,纵将白刃临头颅,犹如利剑斩春风。
顿觉了,妙心源,无明壳裂总一般,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圣凡。
烦恼本,即菩提,罪福没性何处觅,无绳自缚解脱后,大摇大摆大休息。
莫攀缘,莫执著,随缘随份随饮啄,不变随缘行无碍,自在随心大安乐。
但得本,莫愁末,妙用纵横活泼泼,弹指敲开不二门,升堂直入如来屋。
宗亦通,说亦通,团团杲日丽晴空,百千三昧无量义,只在寻常日用中。
觉心体,生佛同,有情无情共鼻孔,无缚无脱无遮障,迷时自碍悟自通。
无形相,极灵妙,非亲证知那能晓,镜里... 阅读全帖 |
|
d**********6 发帖数: 237 | 49 永嘉大师《证道歌》调古神清,有足多者,而宏德上人注释亦有独到之处,今熔于一炉
,间参我见,作《解脱歌》。
觉后乐,乐如何?听我教唱解脱歌,不让古人风调高,我今何妨拈句和。
本无妄,亦无真,原来二法空无性,无性无相不着空,即是如来真实性。
见实相,诸法空,刹那顿悟万法同,一旦风光藏不住,赤裸裸的觌面逢。
决定说,佛心印,有人不肯如实信,直截根源当下了,摘叶寻枝渐教人。
几回生,几回死,亘古亘今长如此,神头鬼面有多般,返本还元没些子。
习显教,修密宗,方便门异归元同,自从踏遍涅槃路,了知生死本来空。
行也空,坐也空,语默动静无不空,纵将白刃临头颅,犹如利剑斩春风。
顿觉了,妙心源,无明壳裂总一般,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圣凡。
烦恼本,即菩提,罪福没性何处觅,无绳自缚解脱后,大摇大摆大休息。
莫攀缘,莫执著,随缘随份随饮啄,不变随缘行无碍,自在随心大安乐。
但得本,莫愁末,妙用纵横活泼泼,弹指敲开不二门,升堂直入如来屋。
宗亦通,说亦通,团团杲日丽晴空,百千三昧无量义,只在寻常日用中。
觉心体,生佛同,有情无情共鼻孔,无缚无脱无遮障,迷时自碍悟自通。
无形相,极灵妙,非亲证知那能晓,镜里... 阅读全帖 |
|
s******l 发帖数: 6898 | 5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fool (fool), 信区: Wisdom
标 题: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5 16:16:58 2012, 美东)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