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w****2 发帖数: 12072 | 1 想一想长眠在农场的那些人,想一想几辈子生活在那里的人,我们毕竟只在那里呆了几
年,如因此而怨气冲天,实在太没意思。
========================
http://xionglei.blshe.com/post/267/719851
...
老职工们感念的不是哪一个知青个人,而是知青整体,给他们带来的文化冲击。从这样
的文化冲击,他们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样式,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层次的追求。而这
种冲击所震荡的,不是一代人。很多老职工子女,都是知青的学生,对当年的老师怀有
感情自不待言,但是那些我们走时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也说自己是知青冲击的受益者。
这就很让我们感慨了。
平心而论,若说受益者,岂止是老职工们?我们知青难道就只有失而没有得么?那样一
个大潮,一下子把我们卷到了社会的最基层,赤裸裸地把中国的现实摆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除了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学会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再用那种飘浮的心态
看待人生和世界。
当然,很多地方为了让知青下乡,采用了很极端很蛮横的方式,激起了几乎众多人的反
感,这是那一场运动的败因,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像邢燕子、侯隽、董加耕以及很多自
愿去各地农场农村的知识青年,后来却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压,也是很没有道理的。
抛开强迫的方式,我自己觉得一场上山下乡的经历,还是蛮宝贵的。近日看孙皓晖的小
说《大秦帝国》,讲到当年秦孝公苦于秦国缺乏人才,而中原士子嫌秦国穷困,周游列
国而不入秦,于是发布《求贤令》,感动了一些中原士子,包括商鞅。很多士子来到秦
国便要官做。秦孝公要求他们先去基层考察,而后写出策论,再量才使用。招致很多士
子反感。但是商鞅却扎了下去,几个月走遍秦国穷乡僻壤,之后提出变法的扎实主张。
这很有一点知青上山下乡的意味。就算你是栋梁之才,对国情国风却全然不了解,你这
个栋梁的基础便也堪忧了。即便如我这样不是什么栋梁之才,经历了上山下乡,也开阔
了眼界和胸怀,没有什么不好。
想一想长眠在农场的那些人,想一想几辈子生活在那里的人,我们毕竟只在那里呆了几
年,如因此而怨气冲天,实在太没意思。
还想提一点,当年知青大返城时,一下子把农场闪得够呛。许多知青的机务工走了,拖
拉机、康拜因都没有人开;许多知青教师走了,学校的课没有人上;......很多工作接
不上,农场几乎都瘫痪了,据说缓了几年才过来。我们1994年第一次回农场时听说此事
,不由得感到愧疚。然而老职工们却说:我们这才认识到知青在北大荒的建设中发挥了
多么重要的作用!老副场长和很多连长为此连连向我们表示歉意:当年你们在这里的时
候,我们对你们太严厉、太缺乏尊重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