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Hope版 - 加西亚·马尔克斯:一千年的孤独和哀伤(zz) |
|
|
|
|
l*******r 发帖数: 39279 | 1 转载一篇
话说加西亚马尔克斯跟卡斯特罗是好朋友
-----------------------------------------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南美大陆的儿子。他风靡世界的小说《百年孤独》把加勒比海岸的
小镇马孔多塑造成了一个充溢着鬼魂、传说、异象、谜团、吉普赛人、水晶球、发疯的
人与兽、最原始的欲望和爱的迷人之地。
马尔克斯或许是诺奖历史上最畅销的小说家之一,自1967年起,《百年孤独》在世
界的销售量高达2500万册。他那将魔幻与现实交错编织、极富想象力和陌生性、富丽而
荒诞的叙述方式,让他成为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尔克斯在西班牙
、意大利等欧美国家享有极高声誉,甚至要盛于在他的祖国哥伦比亚。也正是因为他和
与他同时代的一批杰出作者,一直受惠于宗主国文学的拉美文学有了反哺欧陆文学的可
能。
2014年4月17日,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逝世,享年87岁。哥伦比亚总统胡安·曼努埃尔
·桑托斯在推特上发文悼念:“一千年的孤独和哀伤,致这位最伟大的哥伦比亚人。”
从记者到小说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生于哥伦比亚的阿拉塔卡。马尔克斯小时候在外祖父母的
照拂下长大。外祖父是位军官,曾经当过上校,马尔克斯从小就熟悉外祖父在19世纪哥
伦比亚内战时的英勇故事。外祖母是一位传统而迷信的老太太,将阿拉塔卡当地的神话
和诡异传说像食粮一样喂给幼小的马尔克斯。多年以后,这些故事和神话构成了他小说
的源泉和沃土。
8岁时,马尔克斯被父亲带离了阿拉塔卡。他在哥伦比亚首府波哥大受教育,1947年
进入波哥大大学学习法律。大学期间他开始向文学寻求慰藉,渴望成为一名诗人。直到
有一天,他在卡夫卡那里发现了自己真正的文学愿望和才能。他从大学辍学,进入报界
,在《观察家报》担任记者,并开始小说创作。
1955年,他对哥伦比亚海军军舰沉船事故的报道使得他作为记者名声鹊起,但同时
也把他拉入政府的黑名单。他被迫离开哥伦比亚,成为《观察家报》驻欧洲的记者。不
久之后《观察家报》又被政府查封。他在欧洲颠沛流离,1959年开始为切·格瓦拉古巴
通讯社“拉丁社”工作,往返于波哥大、古巴和纽约。据说他还一度成为中国新华社分
社在哈瓦那的通讯员。在做记者的同时,他也完成了第一部短篇小说《枯枝败叶》,并
于1955年发表。
对于记者行业他抱有终身的激情,他认为“新闻报道让我与真实世界保持联系”。
彼时耳闻目睹的许多故事最后都成为了小说的素材。同时,记者的工作也锻炼了他讲故
事的技巧,让他对结构、情节和节奏的掌控日趋成熟。
引发拉美“文学大爆炸”
到上世纪60年代,马尔克斯已发表了多篇/部小说:《没有人写信给他的上校》、《
蓝宝石般的眼睛》、《恶时辰》、《格兰德大妈的葬礼》……按照翻译家赵德明的说法
,如果《百年孤独》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早年的这些美妙的中短篇便是“清新
活泼的少女”。《格兰德大妈的葬礼》这本短篇小说集,不仅在叙事上充满现代性,而
且从细微处显示了作者的语言特质———即对壮丽的隐喻、激流般的长句、繁复的征引
和雄辩的修辞得心应手。
1966年出版的《百年孤独》让他真正获得了商业上和学术上的成功。这部书几乎打
动了所有人,从普通人、大学教授到刻薄的批评家。这部书粉碎了文学创作里的所有逻
辑,为想象性文学提供了一幅崭新的图景。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称之为“继塞万提
斯的《堂吉诃德》之后西班牙语言最伟大的革命”。它先是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被发表,后被译成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30多种文字,并在意大利、法国、委
内瑞拉获得多项文学奖。也正因这部书的成功,马尔克斯和卡洛斯·富恩特斯、胡里奥
·科塔萨尔、巴尔加斯·略萨等拉美优秀作家成为了朋友。
《百年孤独》使马尔克斯成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外媒看来
,正是《百年孤独》引发了拉丁美洲的“文学大爆炸”。
左翼作家
上世纪50年代,马尔克斯曾因得罪哥伦比亚当局而远走欧洲。1970年哥伦比亚境内
发生政治屠杀,马尔克斯再度从祖国出走。1975年以后,马尔克斯定居在墨西哥城。他
是一名坚定的左派,认为一位作家有义务对政治议题发表见解。他激烈地反对帝国主义
,尤其是美国在拉丁美洲实施的暴政。虽然他早已蜚声文坛,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
国政府拒绝他入境。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马尔克斯和古巴前总统菲尔德·卡斯特罗私交甚笃。马尔克
斯对古巴革命充满信心,但他同时代的许多作家却认为在古巴愈来愈缺少智识方面的自
由。马尔克斯只好解释,他在运用自己对古巴领导人的影响力,让大批作家和政治犯得
以从古巴群岛释放。
虽然长年定居国外,他对哥伦比亚的政治情势并不缺乏关心。其上世纪60年代的作
品《恶时辰》描写了哥伦比亚1950年代的政治暴力事件,那场大屠杀造成了10万无辜生
命的死亡。他在此后的作品里还持续着对这件事的长期思考。
上世纪70年代,他与友人创办了宣扬社会主义理念的杂志《别样》,但从未真正卷
入政治斗争。上世纪90年代,马尔克斯曾几度被提名为哥伦比亚总统候选人,但他本人
拒绝参加竞选。他关于哥伦比亚政治局势最著名的著作应该是1996年的《绑架》。在这
本书里,他热情而详尽地描写了毒枭巴勃罗·伊斯库巴绑架10名人质的经过,以及后来
为释放人质进行的复杂但并不算很成功的谈判。很少有书能够通过冷峻地展示毒枭黑手
党的能力,而直刺整个社会的心脏及其正在腐朽堕落的价值。
他的左翼思想同样让他起而反对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军权统治。1975年,他甚至宣
称,如果智利独裁者奥古斯托·皮诺切特不退位的话,他就不再写作。可喜的是他并没
有信守承诺,于1981年发表了构思奇巧的《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诺贝尔文学奖带来的名望
马尔克斯1958年与梅赛德斯结婚,育有两个儿子。梅赛德斯终身追随马尔克斯,从
哥伦比亚,到欧洲,到墨西哥,这位坚贞的妻子一直对他不离不弃。即便在马尔克斯最
穷困潦倒、连打字纸和墨汁都买不起的时候,她也没有放弃对他的支持,将自己的首饰
当掉后换回些小钱以维持马尔克斯的写作和生活。
1982年,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写道,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幻
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幻象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陆的生命与斗
争”。
诺贝尔文学奖让马尔克斯成为炙手可热的名人,给他带来无以复加的声望。但国际
性声誉也让他付出了代价,他不再能够经常保持写作必要的孤独,和家人的生活也遭到
了干扰。他甚至说,他憎恨那些被他的名声吸引到跟前的人们。
1999年,马尔克斯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癌。自此之后,他的写作和公共活动逐渐减少
。2002年他发表了《活着是为了讲述生活》,记述从童年到和梅赛德斯结婚之前的故事
。2004年出版《苦妓追忆录》。2010年出版的《我不是来演讲的》,则收录了他1944-2
007年公开演讲的著名篇章。
如果说莎士比亚曾经改善了英语,蒙田曾经改善了法语,马尔克斯毫无疑问也改善
了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和整个民族的认知力和想象力。正如我们认识到的那样,他将是世
界文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
当地时间2014年4月17日,这位文学巨匠和政治斗士在墨西哥的病床上溘然长逝。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众作家旧文重现 追忆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去世的消息传到国内,众作家纷纷拿出旧文,表达对马尔克斯的怀念。
叶兆言:“心头说不出滋味”
得知马尔克斯去世的消息,作家叶兆言“心头说不出滋味”,他在微博上贴出8年前
的旧文《为马尔克斯祝寿》,寄托哀思。文中,叶兆言说他对马尔克斯有一种“父辈的
感情”,在马尔克斯作品传入中国的上世纪80年代初,叶兆言正在开始学写小说。“在
马尔克斯之前,我们心目中的那些大师,属于祖父曾祖父级别,都生活在非常遥远的过
去,与我们非常隔膜,而他却像我们熟悉的父亲一样,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共同
沐浴着同一片蓝天。”此外,“在马尔克斯之后,每年都会有新的诺贝尔奖得主产生,
真正造成轰动影响的并不多,能和马尔克斯相媲美的绝无仅有。”叶兆言认为。
李洱:“他把樱桃留了下来”
在旧文重现中,作家李洱的旧文《〈百年孤独〉是为中国人写的》最为动人。李洱
说:“马尔克斯的小说,是20世纪小说史这个蛋糕上的樱桃。他死了,但他把樱桃留了
下来。”
在这篇文章中,李洱描述了1985年他带着《百年孤独》回家的经历。假期中,他以
这部作品为摹本进行小说创作,而被他的祖父发现了。祖父曾是延安时期的马列学员,
看了两遍《百年孤独》,“这本书简直就是为中国人写的。”而听说李洱模仿人家写小
说,祖父几乎吼了起来,“太吓人了。他要敢写这样一部小说,咱们全家都不得安宁,
都要跟着他倒大霉了。”
写作多年的李洱认为:“毫无疑问,《百年孤独》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是小说
中的皇冠。它虽然写的是拉美,但每个中国人似乎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虽然我后
来的写作与《百年孤独》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我仍然要对它表示敬意。”
朱大可:“坚定的左派分子”
文化学者朱大可昨日在微博上贴出几年前的旧文《马尔克斯同志的乌托邦》,“谨
以此文悼念最后一位小说大师的谢世”。文中,朱大可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出
现过大量批评声音,称先锋小说对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有过度模仿之嫌,他不谈论中国
作家模仿运动的得失,而是强调“马尔克斯的灵魂,已经渗透到中国作家的语法里,在
某种意义上,中国作家是喝着盗版马尔克斯的精液长大的”,朱大可认为这些作家包括
莫言、贾平凹、马原、余华、苏童等人。
另外一方面,朱大可又分析了马尔克斯是“坚定的左派分子”,是古巴卡斯特罗的
支持者和密友。在诺贝尔获奖致辞里,马尔克斯坚信,一个类似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就要
实现。
采写整理:赵大伟
Gabo成网络热词
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悼念是世界性的,除奥巴马、克林顿和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
外,厄瓜多尔、古巴、智利等多个南美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均公开表达对这位作家去世的
哀悼。在社交网站上,马尔克斯的昵称“加博”(Gabo)很快成为热门标签,同内容的热
门标签还有“加西亚·加博”、“谢谢你,加博”等。
各界名流纷纷表达对加博的思念。拉美天后夏奇拉上传与加博在一起的照片至Inst
agram后,迅速获得15万以上的“点赞”。著名演员詹姆斯·弗兰科、纽约市长白思豪(
Blasio)等等纷纷表达哀思。 郭爽 编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