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Xiqu版 - 清代戏曲发展简史三部曲其三——“京剧”
相关主题
闲扯京剧:大清与民国的“亡国祸根”谭鑫培 z寻访京剧名家故居与老戏园 ZZ
盖叫天的三次断腿游园惊梦周庄 ZZ
老京剧艺术家的故事“一出没唱你就红了”。
看文化人说京剧衰落漫谈戏曲画(梅兰芳) ZZ
《四五花洞》四大名旦计较演唱先后话说京剧系列z
[转载] zz 徽剧【转贴】雨天听谭鑫培
花雅之争: 昆曲京剧发展史上的一段故事谭富英和余叔岩
ZT《坑爹戏语》第一辑(100则)清代戏曲发展简史三部曲其二——细说“乱弹”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徽班话题: 京剧话题: 演出话题: 乱弹话题: 剧坛
进入Xiqu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i******n
发帖数: 538
1
楔子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上回说“花雅之争,乱弹遍地”,今次就让我们聊聊“京剧”,
也好为本系列做一个小结。
话说徽班进京后,迎合了一般观众的观剧心理,在京中剧坛站住了脚跟。宛如当年的“
秦腔”一般,很快风靡京城。但,较之魏长生时期又明显有了许多优势,比如,班底角
色行当齐全,文武皆能、诸腔兼备,以至高朗亭的旦角儿无所披靡。
面对着来自徽班的新的威胁,昆曲、京腔这些正声雅乐的前景日渐岌岌可危,清廷又一
次用行政手段予以干涉。
禁令
嘉庆三年,诏谕曰:“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声音既属淫靡,其所扮演者,非
狭邪媟亵,即怪诞悖乱之事,于风俗人心殊有关系。此等腔调,虽起自秦、皖,而各地
辗转流传,即苏州、扬州,向习昆腔,近有厌故喜新,皆以乱弹等腔为新奇可喜,转将
昆腔抛弃,流风日下,不可不严行禁止。嗣后除昆弋两腔仍照旧准其演唱,其外乱弹、
梆子、弦索、秦腔等戏概不准再行唱演。所有京城地方,着交和珅严查饬禁,并着传谕
江苏安徽巡抚、苏州织造、两淮盐政,一体严行查禁(苏州《老郎庙碑记》)。”
然而,此次禁令与乾隆五十年禁演秦腔的禁令有所不同,首先,禁演的声腔不止一种,
而且强调禁演剧种是发源于秦、皖,从其开列的声腔看,徽班首当其冲;其次,禁演的
地区也不止是京城,而是包括了扬州、苏州等戏曲活动频繁的广大地区;再次,禁演的
方式是断源截流,在安徽和与其毗邻的地区,同时查禁乱弹声腔。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花雅之争”的过程中,乱弹占尽了上风,在南方戏曲的中
心扬州和昆曲的家乡苏州,也形成了相当的声势;乱弹所具有的社会影响令清廷憎恶,
欲除之而后快;而江宁织造、两淮盐务参与查禁,似是对云集于江南富庶之地的豪商们
敲山震虎。
可是,此时的清王朝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矛盾紧张激烈,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文化禁锢的政策因此大打折扣。尽管嘉庆四年朝廷又一次颁布了一道针对乱弹的禁令,
但时效更为短暂……
徽班
在北京的徽班虽然受到禁令的影响,可其拥有诸腔咸备、花雅并举的优势,而不仅仅只
凭二黄腔,比如“四喜班”就是以演唱昆曲见长,所以禁令无法威胁徽班的生存,从清
人小铁篴道人的《日下看花记》中就能看到关于安徽籍演员在昆曲表演方面出色造诣的
多处记载。
到嘉庆十五年以后,徽班反而比之前更为发展,出现了“嘉庆以还,梨园多皖人,吴儿
渐少(清,杨懋建《长安看花记》)”的景象。在嘉庆末年,北京剧坛更出现了“四大
徽班”竞争的大格局,以至于“戏园演戏,必徽班。戏园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
园、庆乐园,必亦以徽班为主。下此则徽班、小班、西班,相杂均适矣(清,杨懋建《
梦华琐薄》)。”徽班也由广采薄收向取精用深的方向过渡。一般人常说,“三庆的轴
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说的就是四大徽班在京中剧坛的影响。
康熙朝有令,“内城逼近宫阙,禁止开设戏园、会馆、妓院(清,《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一般的演出场所,一是饭庄、酒楼、会馆,在其内设戏楼,请戏班演出,这就
是“出堂会”,另一种是平民娱乐场所,多为戏棚、地摊和茶园,两者界限分明。不过
,在徽班进京后,由于其雅俗共赏各种观众汇集,所以就出现了戏园形式的场所,专门
经营演出活动。这种戏园设有官座、廊座、散座,虽不设酒宴,却提供饮食,能够满足
不同观众的欣赏需求,因此其经营极为兴旺,为商业化演出提供了竞争条件。
徽班的演出,一般分三个“轴子”,先演时间较长的“早轴子”,演出时,观众不多,
所以匆匆带过。“中轴子”用班中的优秀艺人出演三出“散套”,最后一出,就是“压
轴子”需要全班名气最大、技艺最高的演员演出。最后是“大轴子”,一般为新排的足
本大戏,需分十几天演完。这种演出方式,既考虑了不同观众的欣赏口味,也反映了演
出剧目安排的变化。
“三庆的轴子”就是指三庆班以演出阵容庞大、情节曲折的连台本戏见长;四喜班擅长
“曲子”,即昆曲演出,跑堂会最受欢迎;和春班中,武戏演员技艺出众,所以其“把
子”无人可比;春台班则是以“孩子”取悦观众,童伶众多,既能在演出时精力充沛,
又年轻俊美,深得一些“捧旦”、“看花”的人士喜爱。
京剧的诞生及发展
嘉庆年间出现了一件对中国戏曲史影响重大的事件——“湖北汉调艺人进京”。
汉调,以皮黄腔为主,但更重西皮腔,徽班在当时京城剧坛的领袖地位非常牢固,所以
汉调艺人多在徽班搭班演出,为“徽汉合流”奠定了基础,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条
件。清人粟海庵居士的《燕台鸿爪集》曰:“京师尚楚调,乐工中如王洪贵、李六,以
善为新声而称于时。”此前,亦有米应先在春台班演出,汉调皮黄在京城的崛起,引发
了“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现象的出现,完成了皮黄腔的蜕变,使明末清初以来竞相发
展的地方声腔剧种进入了巅峰阶段。
大约在道光二十年至咸丰末年,标志着皮黄腔成就最高的剧种——“京剧”诞生了,这
时在京中著名的戏班,有程长庚主持的“三庆班”、张二奎主持的“四喜班”、余三胜
主持的“春台班”和王洪贵主持的“和春班”,都是以演唱皮黄腔为主,皮黄腔在北京
剧坛已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而老生演员也跃居为演出的主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
奎被后人誉为“京剧老生老三甲鼎”,或“京剧前三杰”,其对京剧发展居功至伟。
京剧自成一体、走向兴盛是在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后三杰”——谭鑫培、汪桂芬、孙
菊仙名噪京城的时候,特别是谭鑫培,陈彦衡在《旧剧丛谈》中称其“集众家之特长,
成一人之绝艺,自有皮黄以来,谭氏一人而已”。可见谭鑫培开创了京剧表演的新局面
,是京剧发展中承前启后、最有影响的一位大家。
同光时期,是京剧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道光七年,改“南府”为“升平署”,同治二
年,宫中除留有习艺太监承应外,其余悉数裁退,光绪九年,宫中需要时,则选调民间
职业戏班入宫。
宫中演出形式的变化,使京剧艺人得以堂而皇之地出入紫禁城,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也
不再以乱弹卑俗而排斥京剧,北京形成了京剧发展的优越环境。大内的欣赏趣味发生了
潜移默化的改变,咸丰偏爱皮黄腔,慈禧尤嗜京剧,在宫廷欣赏趣味的影响下,京剧日
趋规范精美,艺术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最为值得一提的是,京剧的兴盛带来了各行当人
才不断地涌现。武生有俞菊笙、黄月山;小生有王楞仙、德珺如、朱素云;净行有“天
下一品”的钱金福、长期与谭鑫培合作的金秀山;老旦有郝兰田、龚云甫;丑角儿有王
长林;旦行有余紫云、时小福、陈德霖、王瑶卿等,各有专长绝艺,使得舞台上百家争
鸣。
结语
京剧形成过程中,对乱弹诸腔吸收借鉴,融徽、汉、秦、昆于一身,终得大成。
其后剧坛人才代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凡此种种者,皆自成一派,载于
史册。
然悠悠数载,时值今日,京剧更似百足之虫,僵而不死,于文革期间的京剧改革成果—
—“样板戏”,后人至今无法逾越其艺术水准,当世自以为能写戏者,十之八九盖以其
“陈词滥调”滥竽充数耳。以至今时我等只能“失空斩”后再“失空斩”,雅乐助叹曰
:“嵇康之后,《广陵散》失传也!”
D*B
发帖数: 98
2
感谢分享,收益非浅。
1 (共1页)
进入Xiqu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清代戏曲发展简史三部曲其二——细说“乱弹”《四五花洞》四大名旦计较演唱先后
[转载] 昆剧的繁盛 ZZ[转载] zz 徽剧
[转载] 昆剧的消衰 ZZ花雅之争: 昆曲京剧发展史上的一段故事
北昆简史 ZZZT《坑爹戏语》第一辑(100则)
闲扯京剧:大清与民国的“亡国祸根”谭鑫培 z寻访京剧名家故居与老戏园 ZZ
盖叫天的三次断腿游园惊梦周庄 ZZ
老京剧艺术家的故事“一出没唱你就红了”。
看文化人说京剧衰落漫谈戏曲画(梅兰芳) ZZ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徽班话题: 京剧话题: 演出话题: 乱弹话题: 剧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