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智慧与慈悲的关系
相关主题
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修行人的交友之道
问:如何克服瞋恚?当它生起时,如何对治?语言的加持从哪来?
看别人的缺点不会产生智能 -- 阿姜查法师答问[合集] “度众生”另解
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是否违背众生自作自受的因果佛教徒如何面对感情生活-圣严法师
索达吉堪布---湖南师范大学问答你可以更慈悲: 行菩提心,自他交换修法(顶果钦哲仁波切)
佛教慈悲观与道德教育——索达吉堪布湖南师范大学演讲利益众生 快乐无忧 – 摘录卢台长讲述于观音堂
寂静之道----第二部 修行纲要之愿菩提心问:不动己心,何来慈悲之心?不乱他心,何以传播佛教教义,普渡众生?
转帖:金刚禅法讲义-B达真堪布:开悟的样子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众生话题: 缘慈话题: 慈悲话题: 慈悲心话题: 见到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o
发帖数: 491
1
‘无我’与‘慈’,这两者要如何才能平等呢?也就是要如何才能相应呢?佛法中说到
,菩萨智慧越高,慈悲就越大;并非是有了慈悲便没有了智慧。假如只有慈悲,没有智
慧,则无异于凡夫;只有智慧,没有慈悲,那么这种智慧也就和小乘一样了。所以菩萨
应该是悲智一如;大乘法应该是慈悲与智慧平等的。那么要如何才能使得慈悲与智慧平
等呢?
佛法之中有不少话是为佛教徒所常说,而几乎成为口头禅的,比如︰同体大悲、无缘大
慈等。但‘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所指的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有一番分别,才能
了解何以菩萨在通达了一切法空的境界后,还能够有慈悲心。
我们先要知道,慈悲心究竟是如何生起来的?慈悲心是缘众生而生起的。如果不知道有
众生,则慈悲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生起来的。不论是对于我们的亲属或朋友,甚或是小
动物,当见到他们的苦痛时,我们便发起了慈悲心,想要消除他们的痛苦(这是悲),
或者是使他们得到快乐(这便是慈),既然缘众生而生起,那又怎么会是无缘大慈?般
若与慈悲,如何能合得起来呢?
一众生缘慈
佛法中,慈(悲)有三类︰第一类是众生缘慈︰是缘众生而起慈心。由于在生起慈悲心
时,心境上便显现了一个一个的众生。平常我们见到众生,总会把他们当做是一个个实
实在在的独立自体。比如,当见到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内心中会有种种感想,他变
老了、变瘦了,或者是变胖了等等;总会把他当做是固定的个体,而只是瘦弱或肥大。
似乎这个人的本身,是一定的,不会有什么变化的。因此,我们对于众生,总是执着于
他各人有他的实有自体;人人有此观念,以这样的认识再来起慈悲心,便是众生缘慈。
众生缘慈修得慈定的,可以得生梵天。
二法缘慈
第二种是法缘慈︰其境界的程度较高,已经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所见到的个体,张三是
张三,李四是李四,人还是人,狗也仍然是狗;但他了解到我们所见到的一个个众生,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可以说他已经体解了无我的真理。但是无我,并没
有抹煞众生的生死轮回;生死还是生死,轮回还是轮回,众生还是众生,不过其中没有
了实我,只有‘法’的因缘起灭而已。佛在阿含经里便说到︰人只不过是六根和合,除
眼、耳、鼻、舌、身、意之外,要求‘我’是不可得的。佛又分析,人不外是色、受、
想、行、识五蕴和合;或者是不外乎地、水、火、风、空、识,这六大结合起来便成为
人,此外求人,再不可得。所以佛一再宣说,除了‘法’之外,根本就没有如外道所想
象的,一个永恒不变的真我。如此一来,则好像只有几种元素,只有法而没有了众生,
这在佛法,便称之为我空,没有真实的我,而只有诸法因缘和合的假我而已,如此,则
见到众生,尽管他没有‘我’,但是由于因缘和合而起烦恼、造业、受果报;一下子得
升天上,一下子又生在人间,欢喜不了多久,又有新的苦恼,永远是在那里哭笑不已。
若由此而生起慈悲心则为法缘慈,这在一般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大多数的人所具有的,
是众生缘慈;若谈到众生的苦恼,总想成有个实实在在的众生在那里苦恼着。
法缘慈,必须是在证悟了声闻乘的圣果以后而起的慈悲心,但这还不能一切法空与慈悲
相应。在证得圣果的,虽决定不执诸法实有,但心目中的‘法’,还是呈现实有的形相
。如对六根、五蕴,看成实在存在着的;没有证得的学者,就会在法上执着,而成‘法
有我无’的思想。举个例子来说︰平常人见到书,便会把书当做是实实在在的。而法缘
慈的人,便会了解书是一张张的白纸装订起来,然后在白纸之上写了黑字。同样是书本
,它却可以是令人起恭敬心的经典,也可以是一本普通的小说,甚或是一本禁书等等。
因此,知道书本是不实有的,但是他却执着于那一张张的纸与那些黑字,认为它们是实
有的;所以小乘人,多数认为除了‘法’之外,假我是不存在的。法缘慈就是这样,虽
然知道众生无我,但却有众生的假相;否则,连众生相都没有了,怎么还会起慈悲心呢
?法缘慈就是二乘圣者的慈心,依凡夫境界来说,已经是相当地高深而不能得了。
无缘慈
最高深的慈悲,是‘无缘慈’。小乘人所执着的法,在大乘人看来,依然是属于因缘和
合的。我们的身心活动,依然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变化;那么不但众生是由因缘假合,
即使一切法也是由因缘假合,这样才能够了解到一切如幻如化,并没有真实的众生与法
。在我法皆空,因缘和合,一切法如幻如化之中,众生还是要作善生天上,或是作恶堕
到恶道,享乐的享乐,痛苦的痛苦,在生死轮回之中永远不得解脱。菩萨便是在这个境
界上生起慈悲心。如有一个人很早便去就寝了,不久之后,大家听到他的惊惧喊叫声,
跑去一看,知道他是做了恶梦,但是叫他却又不容易叫醒。这时,我们就很容易地想到
,他梦中所见的,明明就是虚幻不实有的东西,但是他的痛苦却又是如此真切,如此深
刻。菩萨眼中所见到的众生,沈溺在苦海中便是如此的情况。
因此,菩萨并非见到了真实的众生,或真实的法而起慈悲心的。他是通达了一切法空之
后而起慈悲心的,这便叫做‘无缘慈’。在一切法空的深悟中,不碍缘有,还是见到众
生的苦痛,只是不将它执以为实有罢了。到这时,般若与慈悲二者便可说是合而为一,
这才是真正的大乘慈悲,所以又叫它为‘同体大悲’。一切法都是平等的,而就在这平
等中,没有了法与众生的自性,而法与众生宛然现前。即空而起慈,这便叫无缘慈。所
以讲到佛菩萨的慈悲,这其中一定有般若,否则便不成其为真正的慈悲。讲到般若,也
必须包含了慈悲,否则这种智慧也就不是佛菩萨的智慧了。
印顺〈三种慈〉(摘录自《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
S***n
发帖数: 1281
2
谢谢!这段文字,提醒了我我在研究的信息熵,是属于法的范畴。
自然,我理解地法,天法,都有其幻化的本质,所以才认为可以被突破的呀。但是如果
道法不能被突破,只能被转化,是否就意味着有些性质,比如信息的潜能熵本身,是不
是本就固有,不属于幻化的呢?自然,信息体现出来的结构性的阴和信息蕴涵着的潜在
性的阳,依然是属于幻化的,是经由一分二而成立的幻化步骤的结果。如果不分的话,
信息熵就无法被认知。但是是否即便不被认知,一分二本身的能力会被信息熵的总量框
住,所以依然是有限的呢?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天地初生之时,阴阳加和的总信息熵这个法就被生成了
,接下来的运行一直符合道法,所以我们看上去是总量不变的了。但其实天地初生的那
个总信息熵是个偶然定规,道也许有更多的信息潜能熵,只是没有完全用在这个天地生
这个步骤上而已。那样的话,连信息熵守恒,也依然是幻化的法了。

或者是使他们得到快乐(这便是慈),既然缘众生而生起,那又怎么会是无缘大慈?般
若与慈悲,如何能合得起来呢?
一众生缘慈
佛法中,慈(悲)有三类︰第一类是众生缘慈︰是缘众生而起慈心。由于在生起慈悲心
时,心境上便显现了一个一个的众生。平常我们见到众生,总会把他们当做是一个个实
实在在的独立自体。比如,当见到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内心中会有种种感想,他变
老了、变瘦了,或者是变胖了等等;总会把他当做是固定的个体,而只是瘦弱或肥大。
似乎这个人的本身,是一定的,不会有什么变化的。因此,我们对于众生,总是执着于
他各人有他的实有自体;人人有此观念,以这样的认识再来起慈悲心,便是众生缘慈。
众生缘慈修得慈定的,可以得生梵天。
二法缘慈
第二种是法缘慈︰其境界的程度较高,已经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所见到的个体,张三是
张三,李四是李四,人还是人,狗也仍然是狗;但他了解到我们所见到的一个个众生,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可以说他已经体解了无我的真理。但是无我,并没
有抹煞众生的生死轮回;生死还是生死,轮回还是轮回,众生还是众生,不过其中没有
了实我,只有‘法’的因缘起灭而已。佛在阿含经里便说到︰人只不过是六根和合,除
眼、耳、鼻、舌、身、意之外,要求‘我’是不可得的。佛又分析,人不外是色、受、
想、行、识五蕴和合;或者是不外乎地、水、火、风、空、识,这六大结合起来便成为
人,此外求人,再不可得。所以佛一再宣说,除了‘法’之外,根本就没有如外道所想
象的,一个永恒不变的真我。如此一来,则好像只有几种元素,只有法而没有了众生,
这在佛法,便称之为我空,没有真实的我,而只有诸法因缘和合的假我而已,如此,则
见到众生,尽管他没有‘我’,但是由于因缘和合而起烦恼、造业、受果报;一下子得
升天上,一下子又生在人间,欢喜不了多久,又有新的苦恼,永远是在那里哭笑不已。
若由此而生起慈悲心则为法缘慈,这在一般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大多数的人所具有的,
是众生缘慈;若谈到众生的苦恼,总想成有个实实在在的众生在那里苦恼着。
法缘慈,必须是在证悟了声闻乘的圣果以后而起的慈悲心,但这还不能一切法空与慈悲
相应。在证得圣果的,虽决定不执诸法实有,但心目中的‘法’,还是呈现实有的形相
。如对六根、五蕴,看成实在存在着的;没有证得的学者,就会在法上执着,而成‘法
有我无’的思想。举个例子来说︰平常人见到书,便会把书当做是实实在在的。而法缘
慈的人,便会了解书是一张张的白纸装订起来,然后在白纸之上写了黑字。同样是书本
,它却可以是令人起恭敬心的经典,也可以是一本普通的小说,甚或是一本禁书等等。
因此,知道书本是不实有的,但是他却执着于那一张张的纸与那些黑字,认为它们是实
有的;所以小乘人,多数认为除了‘法’之外,假我是不存在的。法缘慈就是这样,虽
然知道众生无我,但却有众生的假相;否则,连众生相都没有了,怎么还会起慈悲心呢
?法缘慈就是二乘圣者的慈心,依凡夫境界来说,已经是相当地高深而不能得了。
无缘慈
最高深的慈悲,是‘无缘慈’。小乘人所执着的法,在大乘人看来,依然是属于因缘和
合的。我们的身心活动,依然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变化;那么不但众生是由因缘假合,
即使一切法也是由因缘假合,这样才能够了解到一切如幻如化,并没有真实的众生与法
。在我法皆空,因缘和合,一切法如幻如化之中,众生还是要作善生天上,或是作恶堕
到恶道,享乐的享乐,痛苦的痛苦,在生死轮回之中永远不得解脱。菩萨便是在这个境
界上生起慈悲心。如有一个人很早便去就寝了,不久之后,大家听到他的惊惧喊叫声,
跑去一看,知道他是做了恶梦,但是叫他却又不容易叫醒。这时,我们就很容易地想到
,他梦中所见的,明明就是虚幻不实有的东西,但是他的痛苦却又是如此真切,如此深
刻。菩萨眼中所见到的众生,沈溺在苦海中便是如此的情况。
因此,菩萨并非见到了真实的众生,或真实的法而起慈悲心的。他是通达了一切法空之
后而起慈悲心的,这便叫做‘无缘慈’。在一切法空的深悟中,不碍缘有,还是见到众
生的苦痛,只是不将它执以为实有罢了。到这时,般若与慈悲二者便可说是合而为一,
这才是真正的大乘慈悲,所以又叫它为‘同体大悲’。一切法都是平等的,而就在这平
等中,没有了法与众生的自性,而法与众生宛然现前。即空而起慈,这便叫无缘慈。所
以讲到佛菩萨的慈悲,这其中一定有般若,否则便不成其为真正的慈悲。讲到般若,也
必须包含了慈悲,否则这种智慧也就不是佛菩萨的智慧了。
印顺〈三种慈〉(摘录自《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

【在 l**o 的大作中提到】
: ‘无我’与‘慈’,这两者要如何才能平等呢?也就是要如何才能相应呢?佛法中说到
: ,菩萨智慧越高,慈悲就越大;并非是有了慈悲便没有了智慧。假如只有慈悲,没有智
: 慧,则无异于凡夫;只有智慧,没有慈悲,那么这种智慧也就和小乘一样了。所以菩萨
: 应该是悲智一如;大乘法应该是慈悲与智慧平等的。那么要如何才能使得慈悲与智慧平
: 等呢?
: 佛法之中有不少话是为佛教徒所常说,而几乎成为口头禅的,比如︰同体大悲、无缘大
: 慈等。但‘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所指的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有一番分别,才能
: 了解何以菩萨在通达了一切法空的境界后,还能够有慈悲心。
: 我们先要知道,慈悲心究竟是如何生起来的?慈悲心是缘众生而生起的。如果不知道有
: 众生,则慈悲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生起来的。不论是对于我们的亲属或朋友,甚或是小

l**a
发帖数: 5175
3
Good article.

【在 l**o 的大作中提到】
: ‘无我’与‘慈’,这两者要如何才能平等呢?也就是要如何才能相应呢?佛法中说到
: ,菩萨智慧越高,慈悲就越大;并非是有了慈悲便没有了智慧。假如只有慈悲,没有智
: 慧,则无异于凡夫;只有智慧,没有慈悲,那么这种智慧也就和小乘一样了。所以菩萨
: 应该是悲智一如;大乘法应该是慈悲与智慧平等的。那么要如何才能使得慈悲与智慧平
: 等呢?
: 佛法之中有不少话是为佛教徒所常说,而几乎成为口头禅的,比如︰同体大悲、无缘大
: 慈等。但‘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所指的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有一番分别,才能
: 了解何以菩萨在通达了一切法空的境界后,还能够有慈悲心。
: 我们先要知道,慈悲心究竟是如何生起来的?慈悲心是缘众生而生起的。如果不知道有
: 众生,则慈悲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生起来的。不论是对于我们的亲属或朋友,甚或是小

l**o
发帖数: 491
4
慈悲喜舍就是大智慧。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达真堪布:开悟的样子索达吉堪布---湖南师范大学问答
佛法的因果论佛教慈悲观与道德教育——索达吉堪布湖南师范大学演讲
[藏教介绍]走近当代觉囊的法王(陈晓东)(1-6)寂静之道----第二部 修行纲要之愿菩提心
请教一个问题:怎样得体的对待catholic转帖:金刚禅法讲义-B
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修行人的交友之道
问:如何克服瞋恚?当它生起时,如何对治?语言的加持从哪来?
看别人的缺点不会产生智能 -- 阿姜查法师答问[合集] “度众生”另解
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是否违背众生自作自受的因果佛教徒如何面对感情生活-圣严法师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众生话题: 缘慈话题: 慈悲话题: 慈悲心话题: 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