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 发帖数: 8107 | 1 ☆─────────────────────────────────────☆
xiaoputi (xiaoputi) 于 (Mon Nov 8 00:00:51 2010, 美东) 提到:
才看到宗萨钦哲仁波切在新加坡的这篇开示,他说刚接触佛教的新人,正是在度甜蜜的
蜜月期。这是个是很有意思的比喻,让我想起自己以前刚刚喜欢上佛法那段时间真的好
幸福呀,心中的疑团,麻绳呀全都不解自解,那个时候随便一句经文,一点开示就可以
让自己触动不已,鸡冻不已。
可是,慢慢的,时间久了,说不上七年之痒,但也的确到了有些疲乏麻木没有什么特别
感觉的时候了。就像仁波切说:“他们就像脚底的老茧,一部分的肉体变得几乎没有知
觉。他们是没有感觉的老茧佛教徒,疲乏的佛教徒。这些佛教徒,像是我自己,真的应该
要想想动机,因为动机产生的影响颇大。”
上次某某人在版上开贴说修行要有进展就得要有明确的动机,没有个目标就无从修起。
不晓得诸位对这个蜜月期,疲乏期,动机论是怎么看的。
http://tantra.blogbus.com/logs/74941556.html
宗萨钦哲仁波切
日期:2003年
地点:新加坡
编按:宗萨钦哲仁波切于二○○三年在新加坡开示「三现分」,这是萨迦巴有关三种感知
的教授。在第一天的开示里,仁波切谈到第一种感知──「三现分」中的「不清净现分
」。此次刊载第二天的开示,仁波切继续讨论第二种和第三种感知,即「觉受现分」和「
清净现分」。
我们现在谈的是「三现分」,或说是三种感知。如同昨天所讨论的,应该花点时间想想我
们为何在这里,我们是出于何种动机而来到这里。我强调这点是因为,你的动机决定或说
明了你的感知。你们之中某些人可能刚接触佛教,我很羡慕这些新人,因为这是蜜月期―
―佛法对你非常具有启发性。佛法对我们许多人热爱佛法、热爱用理性方式探讨精神内
容的人来说,是很美妙的;它具有逻辑性,它很理性,同时又有无尽的深度。因此,受到佛
陀本人、佛陀的教法和佛陀的追随者的典范所启发,这令人赞叹,这真是美妙极了!但是,
对那些作为佛教徒多年的人,或是生来就是佛教徒者,我称他们是疲乏的佛教徒;他们就
像脚底的老茧,一部分的肉体变得几乎没有知觉。他们是没有感觉的老茧佛教徒,疲乏的
佛教徒。这些佛教徒,像是我自己,真的应该要想想动机,因为动机产生的影响颇大。
如同我昨天强调的,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走上佛教这个修道的原因是,我们认为佛法将会
解决我们充满问题的生命;那不是正确的发心,那是非常有神论的动机。很多人这样做,
基督教徒这样做,穆斯林也这样做。其实你若想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不需要佛法,佛
法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我敢说佛法带来更多的问题〈笑声〉。你们听到一些像是「无
常」这类的讯息,它帮不上忙,而且听起来还很悲哀;像是「无我」等等的讯息,它们帮不
了多少忙。
我不怪你们,若要怪,就应该怪老师,特别是西藏的老师,他们把佛教塑造成某种沙文主义
、某种充满仪式的宗教──「好,你有某种问题,这就是解救之药,修这个法或那个法。
」假如这些是出自正确的见地、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襌修、正确的解释,那非常好!密续
法门非常有威力,它具有启发性,而且很慈悲,很不可思议!但若是出于只想要解决一时问
题的这种动机,那就很危险,会造成误导。就是因为如此,你们很多人最后努力学习的是
西藏文化,而不是佛法。假如你是个「西藏学」学者,尽管这么去做,因为这是你来这里
的原因;但是假如你想要成佛,你不需要西藏的教育、文化,它们不是究竟必需的条件。
当然,不论老师给你什么都是必要的。
说这些是因为我质疑我们许多人的动机,包括我自己的动机。至今为止,作为一名佛教徒
,我可以很骄傲地对这世界说,我们还没有用佛法僧的名义去屠杀许多人、造成流血、侵
略别的国家、用武力改变别人的信仰,我们还没有这么做!我特别强调「还没有」是因为
这有可能发生,我觉得有这个倾向,因为大多数佛教徒是如此热爱佛教的文化层面而不是
佛法本身。所以,我相信,动机是我们必须自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质疑我们的动机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为何要成为佛教徒?我们为何遵行佛法之道?还
有,我们遵行的到底是什么?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佛教只是一个规范,是道德的某种形式。
特别是像我们这样有儒家思想的人,我们热爱伦理道德,我们基于伦理道德成长,我们听
了很多关于孝顺父母、祖父母、师长等等的训诫。我觉得我们这种对伦理道德规范的过
度强调,凌驾在真正的佛法之上。真正的佛法是一种摧毁偏执的艺术,一种摧毁执迷的艺
术。记得卧室拖鞋的例子,你把脱鞋丢到空中然后放松自己――那就是佛法,真的!完全
不在乎,那是真正的佛法;而我们却相反地变得如此偏执。
告诉各位,身为一个老师,我不断担心自己做这样的事。我举某个经验为例。最近我有些
时间和我父亲在一起,我的父亲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大圆满上师。多年来,我都没有真正
正式从他那里接受教法,这次我去他那里请求某些教导。当然,他大部分的教导是用批评
责骂的方式,但是他说的某些话确实对我造成数日或数月的冲击,令我置身在另一个世界
,并且思索多日。之后,我真的很感激那些出自他自身经验的话语。
他不只是一位学者,藏文里有「给丛桑坡」一词,「给」是有学问的人、学者,「丛」是
戒律,「桑坡」是仁慈。我们很多人受到学者的吸引,那是值得赞扬的,所以请继续保持;
但是我们也应该尊崇那些有学问也有戒律的人。不过,我们也还可以忘掉这两个特质。
当你碰到一位仁者,而且这仁慈是出自经验,你就可以忽略这两个特质。
·····
☆─────────────────────────────────────☆
SeeU (See you) 于 (Mon Nov 8 00:14:55 2010, 美东) 提到:
我也觉得刚接触佛法的人正在度蜜月。
认真学佛不到十年(短的可能两年)就会碰到疲乏期,或说平台期;有可能就是恢复到
你过去生的修行程度,反正上不去了,修来修去就那样。能突破的,了解到自己的盲点
与对治法,眼界行为又比从前更进一步;不能突破的就可能退心,或是流于公式化。
亲近正法与善知识,三宝就会加持突破平台期。
☆─────────────────────────────────────☆
xiaoputi (xiaoputi) 于 (Mon Nov 8 00:18:44 2010, 美东) 提到:
呵呵,修来修去就那样,这话说的太对了。
☆─────────────────────────────────────☆
omnbmh (HaHong) 于 (Mon Nov 8 01:10:12 2010, 美东) 提到:
你当时怎么度过疲乏期的?可否展开说说。
☆─────────────────────────────────────☆
xiaoputi (xiaoputi) 于 (Mon Nov 8 01:11:55 2010, 美东) 提到:
SEEU兄不是说亲近善知识么。
我也想知道,展开说说
☆─────────────────────────────────────☆
robbin (robbin) 于 (Mon Nov 8 01:54:33 2010, 美东) 提到:
谢谢,总是很喜欢他的讲说。
他说的下面这段太好玩了。哈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