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T*********I 发帖数: 10729 | 1 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是所有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困扰。当世界各大城市普遍进入低生育
率的阶段,我们的解决方案就要出奇制胜,不能只定睛在增长人口。
最近,本地知名城市规划师兼建筑师刘太格接受媒体访问时,再度提出他四年前曾经发
表过的观点:新加坡应该以1000万人口来做城市规划,如不预先规划好,到了2100年可
能后悔莫及。他认为国家的经济要繁荣、创造新的工作,就需要新人口。这也关系到新
加坡日后是否能继续成为主权自主的国家。
他的立论点和2013年由政府所公布的《人口白皮书》有异曲同工之处。当时政府以2030
年人口增加到650万至690万之间作为规划前提,以维持国家的竞争力。
到底新加坡人口数量的临界点是690万还是1000万?我们还需要多少人口才可以达到聚
集效应,并普惠全民?说法莫衷一是只会扰乱人心。
人口规模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一个单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人口政策是令人担
忧的。小国寡民要生存当然要务实,但人多就一定会确保经济繁荣、制造更多工作机会
,并维护国家的主权吗?如果真是人多好办事,那就继续鼓励国人多生育、多引进新移
民就万无一失。可惜这种理论依据未免有点牵强。
民众的疑虑
新加坡目前的面积只有714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可达7800多人,是亚洲人口密度
最高的国家。这个数字还只计算了常住人口,不包括短期逗留的游客。根据报道,政府
将通过填海造地以及使用地下空间,来扩大土地资源。预计到了2030年,我国的土地面
积会增加到766平方公里。若以1000万人口为目标,那人口的密度将会是每平方公里1万
3000多。换言之,我们的后代子孙将只有我们现在一半的生活空间。
单是目前561万的人口,已经让国人觉得生存空间被挤压,人心也变得越来越浮躁。近
年来,交通基础设施故障频繁、公共医疗服务轮候就医时间冗长,更让人觉得我们这个
弹丸小国已经不胜负荷。人们不免要质疑:690万人口的新加坡还会是一个宜居的城市
吗?若是1000万人口,岂不是更人满为患?
政府在人口白皮书中提到,每年将引进1万至2万多新移民来补充人口不足,并批准3万
名外籍人士成为永久居民。这令许多人感到不安。人们担心新移民会剥夺就业机会、影
响社会的凝聚力,也质疑他们的国家归属感。
其实,如果引进来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他们又把新加坡视为安身立命的地方,这对国
家的建设肯定有好处。只是他们会选择留下来吗?还是分享了好处后最终还是离开?小
国寡民的新加坡也有6%的国人长期旅居国外。在我们竭力引进外来人才时,可曾想过如
何把自己的人才引回来?
拜全球化的经济浪潮所赐,各地人口流动的速率倍增。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优秀人才不
会固守一个地方,他们会四处寻找合适的落脚地生活和工作。我们必须确保新加坡是一
个宜居的城市,才能把人留下来。
生态危机 资源匮乏
除了土地资源有限,有识之士更关心的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全球暖化导致海平面
上升,许多位于太平洋的岛屿已面临被淹没的危机;四面环海的新加坡将来也会面临同
样的危机。好多年前,我们的政要曾到荷兰取经,探讨建立堵水墙的可行性,之后没有
下文。
素有先见之明的建国总理李光耀,甚至一度探讨是否要租借柔佛土地或与马来西亚合并
,以确保国家可以继续生存下去。没有国土就无法确保国家的生存,更甭提自主权了。
新一代的领袖需要在前人所立的基础上,提出更具前瞻性、突破性、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水源短缺是我们自建国以来就面临的挑战。目前新加坡超过一半的水源从马来西亚进口
,其余的用水依靠国内的蓄水池、海水淡化厂及新生水厂的供应。在四大水供来源中,
新生水占了44%。新生水实则来自污水,净化后得注入蓄水池与自然生水混合,再输送
到自来水厂加工成饮用水。
公用事业局所定下的目标,是在2030年将新生水的供应量提高到85%。来到2061年与柔
佛的水供合约结束后,我们就得单靠天降雨水来获得自然生水。届时,谁可以确保新生
水的质和量,足以应付690万至1000万人口的需求?
除非我们可以借助先进科技,不断地挖掘出新资源或节约利用现有资源,否则人口增长
只会加速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最终,人口数量的增长速率,必须与国家经济发展
的步伐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调和,否则只会弄巧反拙。
以智取胜 以少胜多
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是所有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困扰。当世界各大城市普遍进入低生育
率的阶段,我们的解决方案就要出奇制胜,不能只定睛在增长人口。我们对人口问题的
关注点,应该从人口规模转向人口素质和技术创新,因为这是一个以智取胜、以少胜多
的时代。
人工智慧、数码科技的火速发展,意味着许多靠人力的工作将由机器人取代,企业都尽
量利用科技方案以减少对人工的依赖。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来到,势不可挡。相对
来说,发达国家会比发展中国家遭遇更大的冲击,新加坡也不例外。
根据麦肯锡的一项调查,到2030年之前,机器人自动化将抢走全球8亿人的工作,影响
波及全世界五分之一劳动力,发达国家三分之一的劳动力需要接受再就业培训。当传统
的工作不见了,而国民的技能与新工作的需求无法接轨时,政府要如何处理那些闲置的
国民,尤其是即使培训也无法跟上时代脚步的人?因此,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人口,
而是更多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拥有健全人格、掌握谋生技能、与时并进的国民。我们要
富国就得先强民。
最近,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的两名资深学者指出:“新加坡若要引领世界未来发展
潮流,就得从智慧城市进一步打造成为全球首个认知城市。”问题是我们距离“智慧城
市”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要提升至“认知城市”将是更具挑战性的目标。新加坡必须
成为科技人才的聚居地,才有办法推动新加坡成为这场科技竞赛中的佼佼者。
一个认知城市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城市,信息的流通不再局限于上传下达,而是多面向的
。在政府授权予民参与打造“认知城市”前,要如何确保大家在互信的基础上同心协力
?这是一个比打造科技更艰难的“心件”问题,也是新一代领袖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
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国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及大我精神,大家才能在互惠互利的基
础上,共同打造一个共享经济的生活模式。追根究底,还是回到人口素质的问题。
一个国家能否繁荣稳定发展,关键因素之一是好政府,而不是人口的多寡。一个好的政
府必然是一个能够有效应对民生课题和社会管理的政府。新加坡过去所取得的经济成就
,从来就不是因为“人多好办事”的缘故,而是先辈们实事求是、努力不懈、任人唯贤
、重诚信、肯担当、讲效率的成果。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国家企业文化,也是
我们的软实力。
单纯依靠增加人口以维持竞争力是短视的做法。这种借助扩大内需以刺激消费,从而促
进经济增长的方法,只能够维持短暂的繁荣现象;唯有通过优化人口素质,增加经济中
的科技含量,并继续持守我们的国家企业文化,才能保证我们的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
康庄大道。
(作者是本地一家银行科技部门前副总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