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发帖数: 6898 | 1 安妮•哈钦森, 一个清教徒的故事
背景
十七世纪的英国风云激荡。英国国教(安立甘会或圣公会)与清教徒之间的抗争越来越激
烈。自1603年詹姆斯一世继位以后,他和他的继承者们对清教徒大施压力,要求他们臣
服国王。可是经过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十六世纪改教运动的洗礼,
清教徒已经觉醒,不再承认世俗的权威。这样国王和清教徒在宗教信仰上就发生冲突。
国王要求清教徒只能信仰他所信仰的宗教。可是觉醒的清教徒却不再听凭当局主宰自己
的信仰。他们不讲形式,重视实质,愿意按照《圣经》的教义过圣洁的生活。这种公然
与当局叫板的行为自然遭到当局的疯狂迫害。而迫害的形式极其残酷,包括戴枷、鞭笞
,以及炮烙,割耳朵、割鼻子、舌头穿孔,直至终生监禁和处死。
于是,自1606年 开始,陆续有清教徒在逃亡到荷兰,因为在那里他们能享有宗教自由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荷兰对宗教宽容、不太要求道德的态度,令这群清教徒大感
不安,于 是他们决定离开欧洲,迁往北美洲开创新生活。当时北美大陆还根本没有被
开发,对普通英国人来说,简直如同回到原始社会。可是这些人为了逃避宗教迫害,为
了宗教自由,就毅然抛弃文明生活,宁愿到蛮荒之地,忍受野蛮生活。
1620年9月,在荷兰的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前往北美的维吉尼亚州。当时船上有大
约100个成人及儿童,他们在风高浪急的北大西洋航行了两个月才抵达科德角,这里距
离维吉尼亚州的北部还有几百公里。1620年12月21日,他们在普利茅斯定居下来。严冬
一到,人人抵受不住,生活也很艰难,不到几个月死伤超半。1621年春,他们才开始建
造房屋,并向印地安人学习种植农作物。到这年秋天,这群清教徒作物丰收,于是特别
选了一天来感谢主与帮助他们的恩人。 1863年,林肯把感恩节定为国家节日。这就是
美国感恩节的由来。后来,越来越多的移民来到,结果在短短15年间,普利茅斯的人口
就已超过2,000人。
与此同时,有些英国的清教徒也相信在大西洋的另一边会找到自己的“应许之地”。
1630年,一群英国的清教徒抵达普利茅斯以北的地方,在那里建立了麻萨诸塞海湾清教
徒社区(Massachusetts Bay Colony)。1640年,新英格兰住了约2万个英国移民。直到
1691年,麻萨诸塞湾清教徒社区跟普利茅斯的社区合并。波士顿就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崇
拜中心。 |
s******l 发帖数: 6898 | 2 麻萨诸塞殖民地的清教徒
需要说明的是,麻萨诸塞殖民地虽然是清教徒为躲避宗教迫害而于1630年创建的,但它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清教徒公理宗和分离派的活动场所。分离派属激进派,他们主张
政教分离,信徒有权决定本教堂的教义、礼仪、礼拜程序、并民主选举牧师。1620年在
新英格兰建立的普利茅斯殖民地的清教徒属于分离派。而1630年建立麻萨诸塞海湾清教
徒社区则以公理宗为主。公理宗与分离派有相通之处,但无分离派激进,且在组织原则
上更倾向苏格兰长老会。公理宗一方面强调教会管理体制民主化,全体信徒有平等权力
管理教会事务;另一方面它又要求秩序,以纯洁信仰为确立高度统一社会的保障,以致
在宗教上实行强烈的封闭和排挤;同时,它还奉行行为之约。所以在麻萨诸塞早期,清
教徒要参与政治生活,他们通过为全体社会成员制定行为准则、过问各种刑事犯罪和任
何过失来获得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力。据此,17世纪的麻萨诸塞殖民地形成了一种偏狭、
严酷的宗教环境,这必然埋下清教徒内部分裂与斗争的祸根。
就这样,有许多清教徒(追求宗教自由的人们),为了逃避宗教迫害,为了宗教信仰自
由,冒着茫茫大西洋的恶风恶浪,不畏美洲新大陆的荒蛮,而毅然来到这片蛮荒之地。
这些人的确躲避了宗教迫害。可是他们自己却成了“英国当局”,至少在本文的主人公
--安妮•哈钦森的眼里,是这样的。
安妮•哈钦森和“恩典之约”
安妮•哈钦森(Anne Hutchinson)于1591年出生在英格兰林肯郡阿尔弗德城一个牧
师家庭。安妮的父亲弗兰西斯•马伯里(Francis Marbury)是一个毕业于剑桥大学
的英国安立甘会牧师,但他一直反对国教的腐朽。安妮从小就受到其父精心教育,阅读
了《圣经》和她父亲的许多宗教著作,从而成为一个知识丰富、能诗善辩的女性。随着
年龄的增长和对其父神学观理解的加深,安妮日益关注清教徒的发展。
1612年安妮与商人威廉•哈钦森(William Hutchinson)结婚,其宗教思想开始形
成。她渴望获得更大的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在这一时期,青年牧师约翰•科顿(
John Cotton)的清教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安妮。安妮认为最能体现神的旨意的是“恩典之
约” (Covenant of Grace)。
安妮•哈钦森的“恩典之约”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她所标示的就是: 神在人的灵
中,成为你人生的指导。这样,你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要太在乎宗教仪式的繁文缛节,
你完全可以听从灵去生活。即使在生活中犯了错,那么你里面的神,也会在事后提醒你
,使你一方面尽可能挽救你的错误,另一方面使你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你的生
活,不会因宗教而变得沉重,同时你又很好地体现了宗教精神。你是自由的,同时你的
行为又是在神的指导之下。
在今天的眼光看来,这是正确不过的真理,可是在400年前,她的看见,却是美国大
多数清教徒,特别是牧师们所反对的。他们不相信“恩典之约”,不但不相信,而且认
定这种做法,只会带来灾难。他们信奉“行为之约”(Covenant of Works),就是由行
为来鉴定你的信仰。“你与神达成约定,你将服从它的意志,你将控制并当心自己的‘
行动’,或动作,你的行为将是正确的,行为于是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而不是思想。
‘行动’意味着事实,你在内心拯救中,通过你的行动获得神的保证。” |
s******l 发帖数: 6898 | 3 在波士顿
1634年,安妮与丈夫及13个子女,为了寻找宗教自由和跟随她喜爱的牧师约翰•
科顿,来到北美麻萨诸塞殖民地。他们住在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附近。波士顿
公园是1634年清教徒建立的,如今它已成为美国最古老的城市公园。然而,安妮并没有
在这里找到宗教自由。安妮激进的宗教信仰表明,她与公理宗的冲突将不可避免。不过
,初期她并不清楚当地的环境,再基于清教徒在英格兰受迫害的经历,因而她对麻萨诸
塞抱有的希望。在抵达波士顿时,她就向波士顿第一教会提出了入会申请。此后,她作
为教会正式会员,积极参加各种宗教活动。但后来安妮发现,她越来越无法赞同牧师们
的观点。当时只有牧师有布道、施教、主持宗教仪式、召集一般宗教聚会和解释《圣经
》等权力。安妮为了表示自己的意见和维护自己的信仰,又不违反规定,采取了家庭私
人聚会的方式表达她的看法。起初,聚会主要讨论上星期日牧师们的布道,后来逐渐转
向讨论《圣经》。在这一过程中,安妮发表了自己的宗教观。她的观点新颖、合理、宽
容,再加上她流利的口才、对《圣经》的娴熟、聪明的才智、高雅的气质,使她的聚会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与此同时,安妮一直从事为产妇接生的活动,也获得了当地人们
的普遍赞誉,于是,很快她的家庭聚会便发生了变化:从一周一次发展到一周两次,从
纯粹的妇女聚会发展到男子加入,从吸引普通平民发展到吸引绅士、学者和官员等有影
响的人物,从十几人发展到60—80人的规模。至1636年,安妮得到科顿、殖民地官员亨
利·范恩、其姐夫约翰·惠尔莱特牧师及许多教众和波士顿人的支持,引起公理宗代表
人物约翰·温斯罗普的警觉。
温斯罗普(John Winthrop)是一个狂热的清教徒,麻萨诸塞殖民地创建者之一。他一直
企图建立一个信仰统一、稳定与和谐的清教徒社会。因而对各种宗教异端极为反感,遂
联合约翰·威尔森(被安妮批评的波士顿第一教会牧师)反对安妮,他们得到波士顿外许
多教会牧师的支持。温斯罗普等人将安妮的思想定名为“唯信仰论”( “唯信仰论”
早在宗教改革期间就已形成,后来通称主张基督徒不受道德法律约束的一种信仰,被行
为之约论者视为异端。),把安妮的追随者称之为“唯信仰论者”。事实上,安妮他们
并不相信内心圣灵能免除他们遵从道德法律之义务。他们只是反对按行为之约布道,而
主张遵从”恩典之约”。
如果安妮·哈钦森只是一个普通的妇女,那么即使她信仰"恩典之约",那也不会被牧师
们所注意。主要的是她不同凡响,一方面凭着她的灵性,她在生育和抚养孩子中所获得
的经验,使得她对妇女儿童的疾病很了解,她成为了一个很有天资的医生。而更重要的
一方面,就是她是一个善于思考,并能得出明确概念的人。同时口才又好,善于将自己
的感受表达出来,加上她的慈母般的态度与和煦春风般的语言,使她的话能进入听众的
内心——总之,她又是一位善于表达的演说家,一位心灵的医生。因为这一切,就使她
随便到哪里,都能成为中心人物,她有足够的力量影响人,她能将自己的“恩典之约”
,表达给接近她的人们,并且能得到听众们的认可。就是这一切,使得牧师们感到她非
常危险。他们担心如果信奉"恩典之约",反而失去了检验信徒们情操的客观标准,从而
使他们更加背离神的旨意。 |
s******l 发帖数: 6898 | 4 来自当局的逼迫
安妮·哈钦森的一系列行为,已经使波士顿教会的牧师们坐卧不宁了,他们打算要控告
她,而在控告之前,首先要再一次弄清她的“怪思想”,于是将她请来,问了她许多问
题。当时安妮很钦佩的牧师约翰·科顿也在场,而安妮就是在他的布道中,领悟“恩典
之约”的。当那些牧师们要验证她的怪念头时,他们很善于误导她,将她的“荒谬”凸
显出来。而她却义无反顾地钻入他们的圈套中,一点也不在乎他们的误导。可是科顿却
看出这样的误导是不对的,他说,“恩典之约的思想是概括性的,如果要将它具体化则
是不恰当、不合理的。”然而这些人已经决意要清除她,因此决不允许给她以翻盘的机
会,他们变得象英国政府从前在英国对待他们一样。因此,他们反问科顿说,难道你也
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约翰·科顿不是一个勇敢的人,他畏缩了,尽管他知道安妮没有错
。最终约翰·科顿跟他们站到了一起,做出“不许当众演说” 的决议。
然而,为追求宗教自由而来到北美的安妮·哈钦森,岂会向他们屈服?她虽然不再在公
共场所演讲,可是由于她是医生,更由于她待人的那种阳光般的爱心,所以,她的屋子
里总是聚集了许多人,她就在自己家里宣传自己的主张。这样她的家成为人们聚会的场
所。这当然不是那些牧师们所允许的,她被他们起诉了。
开始她还有贵人相助。英国政府派来的总督,亨利·范恩 (Harry Vane),觉得安妮·
哈钦森并没有犯什么错,因此不打算处理她。但是总督低估了他面前的这些人的力量,
总督最后没有斗得过他们。1637年5月温斯罗普击败亨利·范恩,当选为马萨诸塞新一
任总督后,随即颁布法令,阻止新的“唯信仰论者”移居波士顿,其中包括安妮的兄弟
及许多朋友。当年8月,又召开宗教会议,宣称“唯信仰论者”犯有82个异端错误,并
禁止所有私人聚会。这样,安妮·哈钦森就失去了保护,因此最终不得不来到法庭上。
温斯罗普在11月,组成以他为司法长、陪审长和首席大法官的大法庭对安妮和惠尔来特
进行审判。他们指控安妮的主要的罪名是:
因为不尊重她的父母官(指殖民地官员)而破坏了第五条戒律。
妄称可以直接与神交流,并从神那里接受启示。
召集私人聚会,将她的异端思想传染给别人。
诋毁牧师和他们的职位。
最后安妮被判决逐出麻萨诸塞。由于怀孕以及冬季无法出行,殖民当局才将她暂时软禁
以待来年春天的第二次审判。1638年3月15日,波士顿宗教会议的长老们对安妮进行了
近9个小时的审问,他们再次指责安妮犯有29个错误。这次,她最敬重的导师科顿完全
转变态度,攻击安妮。安妮毫不退缩,她说:“你们的裁判并不等于神的裁判,宁愿被
逐出教会也不愿否认基督。”尽管她为自己做了“极其详细的、巧妙的辩护”,但是这
一切都没有用,她被判处有罪。所幸,没有将她处死,而是将她驱逐出教会,接着再驱
逐出波士顿。 |
s******l 发帖数: 6898 | 5 在罗得岛
安妮被放逐后,和丈夫、孩子以及60个追随者来到纳拉甘西特湾,建立了阿奎勒克定居
点,1639年发展成朴茨茅斯小镇 (Portsmouth),以后成为罗得岛殖民地的一部分。在
这里,他们不仅实行宗教自由,而且签订契约,组建自治政府。安妮·哈钦森一家来到
罗得岛后,她受到了一个牧师的欢迎。他叫罗杰·威廉斯(Roger Williams)。这个牧师
是当时最富自由思想的牧师,他尽管并不完全认同安妮·哈钦森的观点,但是他能理解
她的观点中所体现的高贵和伟大。所以他也为她呼吁过。他说,她应被允许说自己选择
说、希望说的话。“因为,如果说的是谎言,它会自然消亡;如果说的是真理。我们应
该去了解它。”但是他本人也已经开始被怀疑为异端,因此他的声音当然是没有回响的。
同时安妮·哈钦森身边又聚集起了一大批人。这些人尽管不能算她的追随者,但是他们
没有偏见,他们很有热情地倾听她的声音。然而波士顿教会并没有放弃,他们派人来到
罗得岛,告诉安妮说,只要她能改变信仰(放弃“恩典之约”),就可以回到波士顿。
可是安妮岂会为了物质利益而放弃精神自由,因此她断然拒绝了这种要求。不久之后有
谣传说,“对方”还要派人用武力逮捕他们。
在新荷兰
1642年威廉·哈钦森去世后,安妮离开罗得岛,移居到属于荷兰殖民地的新荷兰(New
Netherland,今天的纽约市布朗克斯区)。他们一行受到当地人的热情欢迎,并且给他
们一大片土地。然而就在他们建造房屋,安置一家人时,却受到印第安人的袭击。那时
正逢印第安人和荷兰之间有战争。印第安人误认为他们是荷兰人,杀害了他们一家,只
有一人幸免于难。幸免的小孩是苏撒那·哈钦森。据说是由于苏撒那的红头发救了她,
印第安人很好奇,就没有杀她,并且把她收养了。过了几年,哈钦森的亲属把苏撒那赎
了回来。附图所示的磐石(Split Rock),据说是安妮被害时的地点。当时苏撒那就藏在
裂开的盘石中间。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永久磐石为我开,让我藏身在你怀"的诗歌。如
今这块磐石已经成为历史古迹。当年纽约市要建哈钦森河高速路(Hutchinson River
Parkway),原计划高速路从磐石所在的地方经过。但后来当局修改规划,将高速路绕道
了。图中可见磐石的后面就是高速路。
|
s******l 发帖数: 6898 | 6 安妮·哈钦森就这样死了,她其实还没有将自己的全部能量释放出来,她正处于人生最
具智慧、最具创造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能自由发挥,她将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峰
,是无可估量的。象她这样的人,艰难困苦是难不倒的,因为她的精神是最强健的。然
而她的生命终止了,就意味着她的智慧再也无法开发了。对人类来说,这个损失将是无
法想象的。那么谁是罪魁祸首?当然是波士顿的教会。这些牧师们,是为了躲避英国当
局的宗教迫害,而来到蛮荒的美洲大陆,为宗教信仰自由而来,可是当他们也能左右别
人的宗教信仰时,却不给别人以信仰自由。用几乎跟英国当局同样的方法,对待跟他们
的宗教信仰不同的人。他们成了“英国当局”。人类就是如此可悲。
1922年,波士顿为了纪念她,在波士顿州政府门前树立一个雕像-一个妇人牵着一
个小女孩。她们是安妮和她的女儿苏撒那。塑像下方的铭文写着:"公民自由和宗教宽
容的勇敢倡导者"。在1987年,马萨诸塞州州长迈克尔·杜卡基斯(Michael Dukakis)
赦免了安妮·哈钦森,并撤销350年前温斯洛普总督的驱逐令。在美国的历史上,安妮
·哈钦森是麻州,罗得岛,以及纽约州的先驱定居者。同时她也是女权运动的先驱。
安妮的后代
尽管安妮死了,她的后代在美国不断繁衍,并将她那寻求自由, 不屈服的性格继承下来
,在他们中间出现一批影响美国历史的人。其中包括托马斯•哈钦森(
Hutchinson, Thomas,1711-1780), 他是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最后一批皇家总督之一。
由于他拒绝让装载茶叶的船只离开波士顿海港而导致了1773年的波士顿茶会事件。波士
顿倾茶事件最终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起义反英的导火线,拉开了北美独立运动的序幕。
此外在她的后代中有三位美国总统: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乔治•布什(George H. W. Bush) 和乔治•W•
布什(George W. Bush); 以及 三位总统参选人: 斯蒂芬·道格拉斯(Stephen A.
Douglas), 乔治·W·罗姆尼(George W. Romney) 和威拉德·米特·罗姆尼(Willard
Mitt Romney)。其中威拉德·米特·罗姆尼正在竞选共和党总统提名人,他有可能在1
1月与奥巴马竞选下届总统,如果获胜,他将成为第四个成为总统的安妮的后代。 |
s******l 发帖数: 6898 | 7 玛丽·黛尔 (Mary Dyer, 1611 —1660)
安妮·哈钦森的不屈服,以及她遭受的苦难,为他人作了榜样。有一个妇女勇敢地站出
来为安妮辩护,她叫玛丽·黛尔(Mary Dyer)。她成为安妮·哈钦森的追随者的时间并
不长。可是她却被安妮的“布道”所打动,并深深服膺安妮的“布道”。所以当宗教法
庭审判安妮时,她主动为安妮辩护。当时她正怀着身孕,由于在法庭上情绪激动地为哈
钦森夫人辩护,所以她早产了。她和婴儿都得到安妮悉心照料。然而这件事却被牧师们
用来制造骇人听闻的谣言。因为他们把安妮当作被恶魔引诱而误入歧途的人,所以他们
说,玛丽所生的孩子,也是“非正常”的人(意思就是魔鬼)。可见偏见改变人有多么
厉害。为了彻底摧毁安妮的形象及其思想意识,他们在驱逐安妮的同时,还散布安妮将
灵魂出卖给魔鬼撒旦,变成女巫的言论。为了增强这一言论的可信度,他们列举了安妮
的追随者玛丽·黛尔早产“怪胎”之事,以此说明,这一畸胎就是安妮她们道德堕落后
,神对她们进行惩罚而降的灾难。
玛丽·黛尔跟随安妮·哈钦森来到罗得岛,后来安妮再逐到曼哈顿时,她没有跟随。不
久安妮一家遇害的消息,传到她这里,她的悲痛是无法言传的。她把安妮当作姐妹一样
哀悼,并且为她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之后,她回到波士顿发表演说赞美安妮·哈钦
森,并且开始象安妮一样,向大众宣传安妮的“道”。这时的她已经是个贵格会信徒。
而贵格会信徒在波士顿是被禁止的,发现了贵格会信徒,处罚的方法,跟他们以前在英
国本土做清教徒所受到的处罚是一样的,那就是割掉耳朵和在舌头上穿孔。
玛丽·黛尔的挑衅行为,换来的是被放逐,放逐之后,她又回来了。但她一回来,就被
送到监狱,最后被判处绞刑。可是她视死如归,对于法庭所加给她的罪行,她置之一笑
。当法庭问她:“你愿意与贵格派断绝关系吗?”这一问话,是想最后给她一个“悔过
”的机会,或者就是给她一条生路。可是她回答说:“绝不!赞美神及他的儿子耶稣基
督,以及安妮·哈钦森,神的女仆——我们靠真理而活着。” 1660年玛丽·黛尔
在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为其信仰而献身。
对安妮·哈钦森和玛丽·黛尔的影响最合适的颂辞──也是她们的理想在与其对手的较
量中最终获胜的明证──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里的文字:"国会不得制定法律确立某
种宗教;亦不得限制宗教自由。" |
s******l 发帖数: 6898 | 8 安妮•哈钦森和哈佛大学
一些剑桥人和历史学家相信,哈佛大学的创立也应归功于安妮•哈钦森。当时马
萨诸塞的执政当局希望可以建立一个神学学校,培养更多的牧师。这些受过系统的牧师
可以解释圣经,并且可以把主流的信仰一直继承下去。因此,在1636年,马萨诸塞州殖
民地当局就决定将设立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将被称为“牛顿学院”(the College at
New Towne)。然而,在1638之前,它还处于一个概念阶段,没有任何行动。学校没有
任何建筑物,教授或课程。
1637年开始的对安妮•哈钦森的审判加速了当局建立学校计划的实施。他们
害怕以后还有人受安妮•哈钦森的影响,他们也需要培养更多的相同信仰的人并
为之争战。因此正规的神学教育是不可缺的。1938年,当局确定了学校的地址,牛顿镇
(New towne)。牛顿镇位于波士顿西北方,一条查尔斯河将波士顿市区和牛顿镇分隔
开来。其中一个选择牛顿镇的原因是由于在当地有一个强烈反对安妮的牧师托马斯·谢
泼德(Thomas Shepard)。此人是一个具有坚实的神学功底和个人魅力的牧师。也因为
他,牛顿镇成为反哈钦森的堡垒。当时大部分安妮哈钦森的支持者住在波士顿,而安妮
哈钦森的反对者住在牛顿镇。由于创始人中不少人出身于英国剑桥大学,在1638年
5月,他们就把学校所在的镇更命为剑桥 (Cambridge),希望新学校的质量能够象英国
剑桥大学一样。
到1938年夏末,学校开始运作并招收第一批学生。1638年9月14日,牧师兼伊曼纽尔学
院院长的约翰.哈佛(John Harvard)病逝,他把一半积蓄720英镑和400余册图书捐赠
给这所学校。第一个属于学校建筑物被竖立起来。1639年3月13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
地议会通过决议,把这所学校命名为哈佛学院。1780年,即美国建国后的第四年,已经
有了140多年历史的哈佛学院升格为哈佛大学。最初哈佛学院主要教授神学课程,如今
它已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完 |
q****i 发帖数: 1395 | 9 不在开头就把天主教,圣公会和清教徒的来龙去脉介绍清楚,
这片文章就毫无意义。
大伙的脑子里就会产生一个疑问:这都谁跟谁,哪跟哪啊?
版主给介绍一下吧,还有最后那些清教徒,在2012年都成什么派了?
【在 s******l 的大作中提到】 : 安妮•哈钦森和哈佛大学 : 一些剑桥人和历史学家相信,哈佛大学的创立也应归功于安妮•哈钦森。当时马 : 萨诸塞的执政当局希望可以建立一个神学学校,培养更多的牧师。这些受过系统的牧师 : 可以解释圣经,并且可以把主流的信仰一直继承下去。因此,在1636年,马萨诸塞州殖 : 民地当局就决定将设立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将被称为“牛顿学院”(the College at : New Towne)。然而,在1638之前,它还处于一个概念阶段,没有任何行动。学校没有 : 任何建筑物,教授或课程。 : 1637年开始的对安妮•哈钦森的审判加速了当局建立学校计划的实施。他们 : 害怕以后还有人受安妮•哈钦森的影响,他们也需要培养更多的相同信仰的人并 : 为之争战。因此正规的神学教育是不可缺的。1938年,当局确定了学校的地址,牛顿镇
|
w********u 发帖数: 1809 | 10 哈哈哈!笑死人了。基督教讲“宽容”,就如同X子讲“贞节”一样可笑。
不信的下地狱!这一点,“圣经”上是清清楚楚毫不含糊的。 |
|
|
s******l 发帖数: 6898 | 11 天主教,圣公会和清教徒,那恐怕更要长篇累牍了。
恐怕要从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开始,一直到美国确立政教分离为止,里面头绪错综复
杂。绝不是短篇幅可以应付的。
简单的来说,就是罗马教廷迫害改革派(归正宗、信义宗),改革派又迫害再改革派(
清教徒),清教徒又迫害其他教派(贵格会等)
历史一再重演,不能不令人深省,最令人不解的就是这些教派,都是以耶稣基督的教导
为行为准则的人,都是自称基督徒的人,实在令人汗颜。 |
w********u 发帖数: 1809 | 12
真是可笑。耶稣的教导就是法西斯。哪有什么宽容!旧帖:
耶稣同学说,要“爱敌人”!
哇!多么伟大的心胸啊!多么仁慈的胸怀啊!要“爱敌人”!
谁是耶稣的敌人呢?请看耶稣亲口说的:
马太 12:30 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
路加 11:23 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
哇!多么伟大的心胸啊!多么仁慈的胸怀啊!“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
耶稣同学是怎么“爱”他的敌人的呢?请看:
马太 18:6 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
海里。
在人的脖子上拴上大磨石,把人沉到海里活活淹死,这就是耶稣对敌人的“爱”。
再看:
约翰福音 15:6 人若不常在我里面,就像枝子丢在外面枯干,人拾起来,扔在火里烧了
。
还有,在耶稣描述“末日审判”的时候,凡是不信耶稣的人们,耶稣的“爱”就是地狱
的“永火”:
马太
25:41 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
预备的永火里去。
凡是不信耶稣的人们,就请“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永恒的折
磨,
永恒的痛苦,这就是耶稣对“敌人”的“爱”。
【在 s******l 的大作中提到】 : 天主教,圣公会和清教徒,那恐怕更要长篇累牍了。 : 恐怕要从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开始,一直到美国确立政教分离为止,里面头绪错综复 : 杂。绝不是短篇幅可以应付的。 : 简单的来说,就是罗马教廷迫害改革派(归正宗、信义宗),改革派又迫害再改革派( : 清教徒),清教徒又迫害其他教派(贵格会等) : 历史一再重演,不能不令人深省,最令人不解的就是这些教派,都是以耶稣基督的教导 : 为行为准则的人,都是自称基督徒的人,实在令人汗颜。
|
R******d 发帖数: 644 | 13 我最近听了一个天主教历史的系列讲座,其中有一点很值得思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
时候,支持者的驱动因素不止是信仰这一个因素,还有经济利益——把天主教教会的财
产占为己有,而天主教教会的财产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当然,天主教教会这些财产并
不都是以正当理由和方式获得的,天主教教会也确实犯过很多大错;也不是说反天主教
的都是因为经济利益,不排除很多人是真正赞同马丁路德思想的。但是,所谓的宗教斗
争,往往都夹杂了大量无法分离的世俗因素。而这些因素,应该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当
初被人迫害的,后来又去迫害别人——也印证了基督教对于人类本性之认识的正确性。
【在 s******l 的大作中提到】 : 天主教,圣公会和清教徒,那恐怕更要长篇累牍了。 : 恐怕要从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开始,一直到美国确立政教分离为止,里面头绪错综复 : 杂。绝不是短篇幅可以应付的。 : 简单的来说,就是罗马教廷迫害改革派(归正宗、信义宗),改革派又迫害再改革派( : 清教徒),清教徒又迫害其他教派(贵格会等) : 历史一再重演,不能不令人深省,最令人不解的就是这些教派,都是以耶稣基督的教导 : 为行为准则的人,都是自称基督徒的人,实在令人汗颜。
|
D*****r 发帖数: 6791 | 14 嗯,赎罪券。
综复
派(
教导
【在 R******d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最近听了一个天主教历史的系列讲座,其中有一点很值得思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 : 时候,支持者的驱动因素不止是信仰这一个因素,还有经济利益——把天主教教会的财 : 产占为己有,而天主教教会的财产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当然,天主教教会这些财产并 : 不都是以正当理由和方式获得的,天主教教会也确实犯过很多大错;也不是说反天主教 : 的都是因为经济利益,不排除很多人是真正赞同马丁路德思想的。但是,所谓的宗教斗 : 争,往往都夹杂了大量无法分离的世俗因素。而这些因素,应该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当 : 初被人迫害的,后来又去迫害别人——也印证了基督教对于人类本性之认识的正确性。
|
x*a 发帖数: 4968 | 15 北美大学文科最常用的一篇阅读材料:lottery
就与安妮•哈钦森的形象隐隐相关。
曾几何时,写过这个阅读理解…… |
l**********t 发帖数: 5754 | 16 "也印证了基督教对于人类本性之认识的正确性" -- good point.
A joke about 天主教 I heard from my pastor: his best friend, a Catholic
priest, told him that Catholic has proof that they are THE church elected by
God because
- no other human organization can thrive thru all these corruption and
mistakes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在 R******d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最近听了一个天主教历史的系列讲座,其中有一点很值得思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 : 时候,支持者的驱动因素不止是信仰这一个因素,还有经济利益——把天主教教会的财 : 产占为己有,而天主教教会的财产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当然,天主教教会这些财产并 : 不都是以正当理由和方式获得的,天主教教会也确实犯过很多大错;也不是说反天主教 : 的都是因为经济利益,不排除很多人是真正赞同马丁路德思想的。但是,所谓的宗教斗 : 争,往往都夹杂了大量无法分离的世俗因素。而这些因素,应该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当 : 初被人迫害的,后来又去迫害别人——也印证了基督教对于人类本性之认识的正确性。
|
R******d 发帖数: 644 | 17 I don't quite get this joke... Is the punchline "all these corruption and
mistakes"?
by
【在 l**********t 的大作中提到】 : "也印证了基督教对于人类本性之认识的正确性" -- good point. : A joke about 天主教 I heard from my pastor: his best friend, a Catholic : priest, told him that Catholic has proof that they are THE church elected by : God because : - no other human organization can thrive thru all these corruption and : mistakes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
E*****m 发帖数: 25615 | 18
Lottery 太驚聳了
【在 x*a 的大作中提到】 : 北美大学文科最常用的一篇阅读材料:lottery : 就与安妮•哈钦森的形象隐隐相关。 : 曾几何时,写过这个阅读理解……
|
x*a 发帖数: 4968 | 19 是啊,文科就是这样。
没几篇看着正常的……
【在 E*****m 的大作中提到】 : : Lottery 太驚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