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TrustInJesus版 - 美国的那些事1
相关主题
上帝的仆人─美国最后一位清教徒政治家有些人我们要分离。- Acts 19:9
感觉清教徒的著作不但多而且长清教徒生活观 #1: 工作观
宗教改革500周年与感恩节的反思清教徒生活观 #4: 家庭观
Streams in the Desert清教徒生活观 #7: 教会与集体敬拜
我将会变成这里的常驻ID千禧年前派、后派的社会历史意义 ZT
哪位小朋友讲讲THANKSGIVING节日的来历呀?清教徒神學與靈修神學(成聖觀)簡介
关于感恩节的野史假设历史上没有基督教能有什么不同?
Jan 24 天堂飘下毛毛雨 Drizzle From the Heaven请问某加尔文宗信徒,烧死塞尔维特是不是神的命令?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美国话题: 中国话题: 赵小兰话题: 幼童话题: 祷告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w
发帖数: 2257
1
If you love him
bring him to New York
for it is heaven
If you hate him
bring him to New York
for it is hell
==================================
中国啊美国
美国啊中国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s*******w
发帖数: 2257
2
美国,让人又爱又恨的美国
说不清道不明但不说又憋不住!
先转一篇文章起个调子:
===============================
流沙河:中国人唯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人
人民网 2011-02-18 11:38:41
核心提示:我要告诉大家: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中国人在全世界唯一最好的朋友
是美国人。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第二年的“庚子赔款”所有的八个列强,其中只
有一个国家拿到这个钱没有动,就是美国。后来以各种方式退给我们了,其中一种方式
叫“庚款留学生”,还有的拿来补贴我们的大学。我告诉你们,抗战时期山西有一个“
铭贤学院”迁到我的家乡来。这个学校是和美国欧柏林学校挂了钩的,欧柏林大学有个
“山西基金会”就是美国政府用庚子赔款设立的。“山西基金会”的钱就用来资助办铭
贤学院,从30年代创办就是用的这个钱。
流沙河:各位朋友(热烈的掌声),我比在座各位朋友蠢长得多,我今年已经74岁了。
我这个人谈不上什么“思想”;但是由于我的年龄比你们大,我曾经亲身经历的事比如
抗日战争你们没有经历过,这就是我跟大家不同的地方。今天来,我只跟大家讲两件事
情。
J*******g
发帖数: 8775
3
Good! Wait for update.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If you love him
: bring him to New York
: for it is heaven
: If you hate him
: bring him to New York
: for it is hell
: ==================================
: 中国啊美国
: 美国啊中国
: 欲说还休

s*******w
发帖数: 2257
4
第二个故事也是我亲身看见的。我要告诉大家: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中国人在全
世界唯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人。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第二年的“庚子赔款”所有
的八个列强,其中只有一个国家拿到这个钱没有动,就是美国。后来以各种方式退给我
们了,其中一种方式叫“庚款留学生”,还有的拿来补贴我们的大学。我告诉你们,抗
战时期山西有一个“铭贤学院”迁到我的家乡来。这个学校是和美国欧柏林学校挂了钩
的,欧柏林大学有个“山西基金会”就是美国政府用庚子赔款设立的。“山西基金会”
的钱就用来资助办铭贤学院,从30年代创办就是用的这个钱。
后来抗日战争了辗转数千里逃到我们家乡,我们家乡最大一个姓曾的地主,他主动把自
己一个寨子腾空,全部免费借给这个学校。这个学院就这样一直办了下来。政权改制后
它就变成了“山西农学院”和“山西工学院”,然后跟美国交恶后每年的这个钱就没有
了。那头也没有作任何解释,我们这头说“我们革命国家,谁要你帝国主义的臭钱”,
就这样从建国以后这个钱就断了数十年。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欧柏林大学的“山西基金会”派了一个工作人员,一个27岁的小伙
子到中国大陆来,找到中国政府。问他有什么事情,他说你们国家从前有个铭贤学院还
在不在?哦,大家就告诉他说这个铭贤学院从建国后就迁回了山西,在它的基础上办了
一个“山西工学院”和一个“山西农学院”。然后这个小伙子就去找,找到里面一些老
的教师,果然证明这是事实。考察后他就走了,也没有说什么话。过了一段时间美国方
面就正式派代表来,说是要接触你们原来铭贤学院、现今是“山西农学院”和“山西工
学院”的人,要拨一大笔款给他们。你想我们这边的官员听说有“美圆”来,那个积极
性之高啊(笑声),马上把工学院、农学院的党的领导,党委书记、院长每个单位派起
代表团来。但是一接触没有发现一个真正是原来铭贤学院的人。人家“山西基金会”说
你们来的都是官员,我们要见铭贤学院的人。怎么办,怎么办?最后才想起山西农学院
有个右派分子是原来铭贤学院的,于是去把这个扫厕所的教授老头找来,说让你加入我
们这个代表团,你走在前面。结果人家还认得到他,从此以后每年20万美圆就没有断过
,10万给农学院,10万给工学院。这样大家才知道,原来尽管。夺取政权后这个钱就断
了,但美国人一分钱都没有动,全部拿来存起连本带利增值了几十年,现在就能够每年
拿出20万给这两个学校。这是我一个在铭贤学院读过书的朋友讲给我听的,我听了当时
就哭起来了(掌声)。八国联军中没有一个国家这样做。
其中最恶劣的有两个,一个是日本,日本把我们赔的钱都拿去制造武器再来打我们;第
二个就是俄国,极其无耻贪婪。而不久前我读一个清朝派到美国去的人写的笔记,当时
的美国总统接见这名外交官时曾表示:有两个国家想要侵略你们,一个是日本,一个是
俄国。贵国受列强欺负,我们美利坚合众国是同情你们的;我们希望你们要强大起来,
一个强大的中国是符合美国的利益的。还有一个事情,就是八国联军走后,中国的赔款
绝大部分不是给的银子,根本没有那么多现银。是通过什么方式给的呢?是从中国的海
关收入里每年扣出。中国总署由八国推举的代表、一个叫赫德的美国人管理赔款帐目,
赫德管理的帐目那是一清二楚。美国人在这方面的品行也为世所公认。
抗日战争爆发时我刚进小学,到我进初中的时候抗战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也是最艰难的
时期。我13岁那年曾经与其他同学一起去美军的军用机场,跟所有大人一样参加劳动。
一样吃的是糙米饭,米汤是红颜色有气味的;一样是八个人一桌,只有一小碗不见油花
的盐拌萝卜丝。就这样修了一个星期机场。我们这些娃儿是怎样想的呢?——再不出力
国家就要亡了。因为从小我们的老师就跟我们讲:一定不能当亡国奴!当了亡国奴就要
像朝鲜人那样,见到日本人来了就要立正鞠躬,日本人要骑马还要垫背让日本人踩着上
马。这就是亡国奴!因此我们从小就知道要爱自己的国家。当时国民政府也好、老师也
好,要我们爱国从来没有说过“爱国主义”这几个字。你要知道,“爱国”成了“主义
”,就是一种“学说”,一种学说是不含任何情感的(掌声)。我们的老师说“要爱国
”,余光中对我说“爱国是一种感情,不是一种主义”。我从小就是被这种感情所制约
的。
——后来这个机场修起了,我当学生亲自看见这些美国飞行员从我家院子上空飞过,去
轰炸东京,轰炸日本的钢铁城市八幡,有B-29、P-51(“野马式”战斗机)、还有一种
叫“黑寡妇”的战斗机。往往是早上看见一架架B-29编队飞走,下午回来时都已经是打
散的了。我亲自见过有些回来的轰炸机,四个螺旋桨有三个都不转了,就靠一个螺旋桨
飞回来;还有的翅膀上被高射炮打穿的洞有桌子那么大,透过洞看得见蓝天。小时候看
见这些飞行员只觉得他们很英勇,却不知道他们中还有很多人早已葬身太平洋鱼腹之中
了。这些就是我们的朋友啊,死在这里啦!这些死让我无法释怀。
另外我还要讲讲美国人的善良。我们中国人,我们贫穷,我们没有自尊心,我们不争气
——我们那么多中国人,去偷机场里面美军的军用品,美军从来没有来追查过。在我的
家乡,每天黄昏后地下摆的摊子卖的全是军用品,贼货。偷来的美军皮靴、腰带、衣裳
、罐头——连花生米罐头都偷,最后就是美军卫生用纸,一捆一捆的偷出来在那里卖。
任何美军都没有来追查,换了其他国家是做不到的。美国人单纯天真,而且体谅穷人,
晓得你们这个国家没有办法。搞到什么程度,连美国人的枪都要偷,流落出许多卡宾枪
,美国空军战士用的那种短卡宾。是由于这些美国兵,他们自由散漫惯了,他们进食堂
吃饭有个规定:不允许带武器进入。所有卡宾枪都在食堂外的墙边排成一排,结果吃了
饭出来发现枪被偷了。偷了美国人还是就算了,说没关系他又去领。偷美国人皮靴的情
况是,美国兵的营房晚上睡觉他们要空气流通不关门,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哇啦哇啦闹鞋
子没有了,于是再去领一双。
后来我在60年代文化大革命前所在的农场,靠近凤凰山飞机场。那里的农民对美军也很
熟悉。当时有个姓黄的老大爷是“贫下中农协会”的主席,属于“无产阶级”,党很信
任的那种人。他跟我摆起过去的事说:“美国人都是些瓜娃子!”我说:“咋个喃?”
他说:“嗨呀,我们净整他们!”说是美国空军因为要有营养,就在天回镇那边买了许
多鸡,委托他们去熬鸡汤。“我们只要炖的鸡汤一煮开,就把整鸡捞起来丢在潲水桶里
,每天下午挑潲水走时美国人又不检查,结果挑了几十只鸡出来每天晚上在天回镇卖白
斩鸡,嗬哟,吃的人还多得很!”(笑声、叹息声)“——美国人居然还不知道,不是
瓜娃子吗?”
另外还有我亲自见到的一件事。在广汉机场那里有一个小娃儿——那个机场虽然是军用
的,但小孩进去美国人根本不管,我就进去很近的看过飞机——有一个小娃儿突然就丢
失了,于是那些农民就闹,说美国人把娃儿偷了。结果过了一个月那个美军休假回来把
娃儿带了回来,给他换了一身新衣服,包包里还塞满了美圆,送他回家。这些我亲眼看
见的事情,使我对美国人的单纯善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不管在朝鲜战争开始后说
美国人咋个咋个的坏。50年代初我们国家编了一套连环画,是中国那些最有名的画家集
体创作的,叫《美帝百年侵华史》,拿来在全国宣传,连每个村庄都贴得有。那美国人
简直是青面獠牙啊,美国人坏得不得了。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前我在凤凰山机场挖地,因
为那里过去是美军机场,有个“左派同志”就说:“不晓得他们在这里强奸了我们多少
中国妇女!”我当时忍不住冒了一句“——还要调查了才晓得。”嗬,这下报告上去,
说我是“坚持反动立场”(笑声)。所以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人的记忆无法抹杀。人们
信仰的“主义”可以改变,记忆、事实却无法抹杀。
到了80年代我年纪很大了,也都可以出国了,这种记忆依然在起作用。我两次随中国作
家代表团出访,一次作为团员、一次是团长。
作为团长那次是到菲律宾。去之前我就知道菲律宾马尼拉南郊有个美军墓园,在太平洋
战争中美军牺牲的七万人,有二万五千零七百多人埋葬在这里。因为当年本人研究台湾
诗,有四位台湾著名诗人都到过这个墓园并写过诗,其中写得最好的是罗门(大意):
“……太平洋的海底没有门,史密斯、威廉斯你们已经去不成了,就在太平洋的海底吧
;哦,等待你们的烟花肯定要放过,等国丧节吧……”〔整理者注:原诗较长,相应部
分为“……史密斯威廉斯烟花节光荣伸不出手来接你们回家……史密斯威廉斯当落日烧
红满野芒果林于昏暮/神都将急急离去星也落尽/你们是那里也不去了/太平洋阴森的海
底是没有门的”〕看了很难过。所以我就立下誓言:只要我到菲律宾就一定要去那里。
结果到菲律宾后——我是团长,下面还有几位团员——那边一安排,参观的节目里没有
这个,没有这个叫“麦金利堡”(FortMckinly)的二战美军墓园。一看我就很失望。
我就琢磨要想个什么办法。
在那里一切都要服从大使馆,而到菲律宾的作家代表团我们已经是第三个了,以前两个
都没有去美军墓园的安排。因为菲律宾政府的安排要跟中国大使馆商量,80年代中国大
使馆绝对不会允许去参观。到后来第二天我们就要走了,每个人包包里都还揣得有几百
个比索,那天下午我就说“今天下午放假,各位同志你们要采购什么的赶快去”。等大
家走了,我就一个人找到当地一个写诗的华侨叫李云鹤(音),请他带我去。他说“可
以,可以,但是你们中国作家从来没有哪个去的啊。”我说“台湾呢?”他说“台湾是
每个作家非去那里不可!”我一下就明白了:人各有感情。我们这边是枪杆子造反打出
来的江山,当然就把美国当成敌人;而台湾那边他们记得到,是他们曾经的战友。在我
们这边的人里,我是第一个去的。
那个下午我真是感慨良多。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墓园,更让我惊奇的是下面的情况。
首先是所有的墓碑上一律只有四项内容:一、姓名;二、籍贯;三、部队番号;四、牺
牲年、月、日。起先我很纳闷:这里埋葬的军人中既有将军,又有其下不同军衔的和普
通士兵,怎么一点没有反映?后来一想才恍然大悟——别人认为将军也好、元帅也好、
士兵也好,都是活着时候的一个身份;他死了在上帝面前就都是一个普通人了,就没有
这些区别了。不像我们,死了很多年还叫毛“主席”(笑声、掌声)。这是鄙人受的第
一个教育。
其次是不分军阶所有墓都修得一模一样,占的面积就那么一点——他们那个不能叫“坟
”,中国式的坟是要鼓起来的,而它是平的,上面是一个十字架墓碑。别人的政府花的
是什么钱?绝对是我们这些脑筋想象不出来的。80年代我的全部财产加起来还抵不上这
个小小的十字架!为什么呢?那是从意大利西西里岛产的“雪花大理石”专门采下来,
刻制好了再绕半个地球运到这里来——我连运费都出不起,而且每个都是一样的。这是
我看见的:别人没有分任何等级。别人坟墓的排列次序是按ABCD的顺序区分的,你叫
Adam你就排在前面,在A区;叫Zemota就在最后,查找起来很方便。别人不仅活着的时
候要平等,死了都要平等(掌声)。
这样的事情是在中国我看不见的。还有在墓园前面刻了很多标语,都是黑色大理石填金
,它的英文翻译出来就是:“主啊,在我们和强大敌人搏斗最艰难的时候,是祢鼓舞我
们勇往直前”,——是“主”,你注意:不是“。党”、“共和党”(掌声)——“上
帝啊,祢从太平洋海底把他们的灵魂带回去吧”,“主啊,原谅我们的软弱,多亏祢的
支持我们才坚持到最后英勇牺牲”等等——里面没有一个字提到美国总统罗斯福,虽然
罗斯福那么伟大;没有一个字提到“。党”、“共和党”。这是不是就是说他们迷信呢
?不是的。因为在这里“主”是一个符号,意味着平等——“我们所有的人,死后在
GOD面前大家都是一样的”。因此无论你对“主”,然后到了整个墓园的中心区,有一
座灰色水泥方塔,三面都是光的,只有一面刻有浮雕,没有任何文字。
这浮雕也令当时的我十分惊诧。
因为按照我们的想法,它的内容应该是歌颂这些牺牲了的美国将士,如果要我来为我们
的革命墓园设计的话,那就是一幅战士端枪冲锋、领袖在后面挥手之类的图景;但我一
看却完全不是这样,很让我感到惊奇。
它刻的是一个半裸的小伙子双手持剑,这样握着,边上有一些树林——哦,我一下子明
白了。这是圣乔治。所有欧洲人都知道的民间传说里斩恶龙、救爱人的圣乔治。这是用
圣乔治这个形象代表全体牺牲的美国将士。而且圣乔治脸上没有一点胜利的喜悦,完全
是面临大搏斗的紧张,两手紧握宝剑、双目凝视着远方正在扑来的恶龙。这形象一下打
动了我。再一看,还有:圣乔治上面两边各有一个少女,穿着古希腊长裙——是自由女
神(一个叫Freedom,一个叫Liberty),意思是说他这样英勇战斗是为了自由(掌声)
。还没有完。在自由女神的更上面,还有一个妇女,半身像,我一看就懂了——她一手
拿天平,一手持权杖,这个女子是Virgin,正义女神。哦,战斗是为了自由,自由又是
为了什么呢?为了正义。她这个正义女神一手拿天平——要有平等,一手拿着权杖——
要有民权、人权。正义女神上面还有没有?还有。还有就不是神啦,是一个普通美国妇
女怀抱一个婴儿:那个美国妇女是“祖国”,那个婴儿就是“祖国的未来”。一个妇女
护着婴儿就是整个立意,没有任何文字说明,但我却是深受教益:这就是别人社会、立
国的基本价值取向,都在这里面了。
后来我又看见有个墓碑,上面既无姓名籍贯又无部队番号,只刻了一些英文分三行排列
,翻译出来就是:“这里躺着一个武装的同志……OhGod——只有上帝才知道他是谁”
——这是一个无名战士的墓。按照我们这边,任何革命墓园,都要审查历史。如果你连
姓名都没有,就没有资格进革命陵园,因为万一你是叛徒呢?而别人就是没有姓名的也
一样给他立了碑。再往下看,又看见一个墓使我心头非常快活。这个墓是一个华裔的,
因为他姓名的写法是:N一个省略点;M一个省略点;后面K、I、N——他姓“金”。我
在这个墓碑前照了一张相,为此感到些许欣慰。
我的菲律宾华侨朋友对我说:“有几个墓的墓碑不是十字架,我们搞不懂是什么东西,
是不是你去给我们认一下?”于是我们就一起去找,找到了我一看,是一个六边形的墓
碑,上面还是刻着姓名、籍贯、部队番号、牺牲年月日。我说:“他是犹太人。”凡是
读过《旧约》“出埃及记”的都知道,摩西带着以色列人(犹太人)在沙漠里走了几十
年都没能回到故乡,摩西死后由大卫王继续,每次迷了路天上都有颗星指引方向,这就
是“大卫星”。
我说这表明别人尊重他的宗教信仰。然后他又说“还有个墓碑非常奇怪,不是大理石的
。”在他的指引下我看见有个东西在夕阳的余辉里闪着金光,到了那块碑前上面刻的文
字又一次使我震惊:“这里躺着我们十八个战友,由于他们身体的部位已难以互相区别
,因此让他们在这里一起长眠”——这是那些身体被炸成碎块、难以区别这块是张三的
、那块是李四的,只晓得是这十八个人。如果喊我来管,干脆刨18个坑,每个坑里弄一
点进去不就了事了?结果别人不。就是说人死了都不要欺骗他,不能欺骗死者,要让他
死后都能够真实(掌声)。这些都使我感动。离开时偌大一个墓园只有我和我的菲律宾
朋友,在黄昏的夕照之下依依不舍。最后我去看它那个纪念窗、纪念图,比这个墙还高
。其中有一张图,地图上画的是从中国内陆、从四川画了一个红色箭头,越过整个中国
、越过黄海直插东京——这就是画的我修过的广汉机场,从那里500架B-29去轰炸日本
东京的示意图!看到这张图我一下子泪洒衣襟,因为我修过它的跑道,这跟我有关!
所以在10年前,二战胜利50周年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叫《二战我修飞机场》。这篇文章
是台湾《中央日报》的约稿,后来占了一个整版。《中央日报》还加了个“编者按”,
说是这篇文章让我们又回复到当时中国的艰难情景中,连小小13岁一个学童都要去修飞
机场,可见国家、民族的危机之严重。文章发表后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有个名叫“林达”的美国女士,到成都后通过各种关系找我,最后由一个考古队的朋友
带到我家里。她问我:“你是不是写过一篇文章《二战我修飞机场》?”
我说:“是的。”她说:“你这篇文章是不是发表在台湾《中央日报》某年某月?”我
说:“是。”然后她出示一张照片,一言不发盯着我。我一看那是我最熟悉的
SuperFortinAir〔SuperFlyingFortress?〕——“超级空中堡垒”B-29。我就告诉她
“这是B-29,但是你们已经把它背上的炮塔拆掉了;它的腹部还有一个炮塔,像锅一样
凸出来的也没有了。”
她说:“是的,是我们拆掉的。”我说:“还有最重要的它尾舵上有一根天线一直拉到
头部,你们这架飞机没有了。”她说:“对,你说得完全正确!”于是她才告诉我,说
“我来找你是因为,我的父亲曾经从广汉机场驾驶B-29去轰炸东京,他读了你的文章后
要我采访你。”我连说那时我还是一个13岁的孩童,也只是修了一个星期的机场。她说
你把当时关于美国飞行员的各种所见所闻都讲讲吧。我说好,我来讲讲。
于是我就把当时所见美国飞行员是什么样子给她描述了一下,还有他们指着几个在河边
洗衣服的中国妇女说的一句话,虽然我学过一点英语,但他们的口语还是听不懂:
Thereare“微敏”,Thereare“微敏”,这“微敏”是什么?结果原来是我读英语读成
的那个“窝门”,W、O、M、E、N“窝门”,就是“女人”。然后我又告诉她有美国地
勤人员被炸死。是怎么回事呢?被中国人炸死的。因为美军把炸弹堆放成金字塔样,有
一面靠墙,没有任何防备什么人都可以进去。那些贼就要去偷炸弹——炸弹是没有用的
,但炸弹里面有一样东西很有用,就是把撞针卸下来有一圈用最好的锡制作的保护圈,
这些中国贼看中的正是它。
他们把撞针卸下撬走保护圈,然后再一切恢复原样,那炸弹一样可以炸。在这些中国人
的观念里觉得没有什么关系。这就跟契诃夫小说里的农民是一样的,把铁轨的螺栓撬下
来拿走了,法官问他“你知不知道这样做会造成火车出轨?”那个农民说“俺没有那么
傻!俺晓得隔好远才取一根螺栓,怎么会出轨!”(笑声)结果有一次美军用吉普车运
炸弹,有一颗炸弹爆炸就炸死四名美军。就是这样都没有说要把中国贼抓出来枪毙。后
来都没有追查,美国人算了。这些事情她都一一记录下来。我又告诉她修机场是怎样铺
石子,我们小孩怎样做、怎样补,美国军人又是怎样对我们竖大拇指“顶好,顶好”…
…所有这些她都记了下来。
林达回去一年后给我打来电话,说他们美国有一个“B-29协会”,美国全国还有400多
个B-29飞行员在,他们要建立一个B-29纪念馆,美国政府给了他们一架飞机,相片上那
架就是。这个纪念馆中心砌了一个台子安放这架B-29,周围砌墙用的每一块砖上都刻着
一个名字,凡是跟B-29有关的人员——飞行员、地勤人员等等全都有份。她父亲说“那
个13岁的年轻人为B-29修过跑道,我出钱!”她父亲出钱订了一块砖,上面用英文拼的
是本人“流沙河”的名字(掌声)。
这件事使我深深感到美国人的认真。比较起来,有位志愿军战士对我说他们重新到朝鲜
去,他战友的墓已经非常潦倒,有些早被朝鲜人挖了。这就是“亲兄弟”,“鲜血凝成
的友谊”;而那个是“帝国主义”,别人还记得起太平洋这边一个13岁的娃娃,修过7
天飞机场!
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两件事。一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壮丁是自愿去的,是勇敢的;
第二,美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今天我要告诉在座各位的只有这两件事,其他的道理我讲
不清。我讲得拖沓占了大家时间,对不起。(长时间热烈鼓掌)
s*******w
发帖数: 2257
5
首先问一个问题:
是谁第一个把USA给翻译成"美"国的?
在清末西方列强为了与清朝政府建立联系,为了让清朝皇帝对他们的国家的注意,花钱
请清政府皇帝的近臣和官员帮助起一个好听和响亮中文的名字,于是“英吉利”、“法
兰西”、“意大利”、“比利时”、“德意志”和“美利坚”这样的国名纷纷出笼。后
来的中国民国政府和人民政府沿用了清朝时给各国起得中文国名,而“美国”是“美利
坚合众国”的简称。从西方各国中文名字可以看出当时西方列强与清朝的关系,像西班
牙、葡萄牙和俄罗斯等国从中文名字就可以看出当时并不重视与清朝的关系,所以现在
西方各国的好听的名字实际上是为了引起清朝皇帝的注意,并不是中国人向往那个国家
才起个“美国”等国名。
s*******w
发帖数: 2257
6
转载我原先写过的一些东西:
==========================
波士顿STRONG----倡议:我们共同书写波士顿华人历史?《一》 4/30/2013 08:37
经历了黑暗
才知道光明的可贵
经历了2013波士顿马拉松惨案
才更加知道波士顿在心目中的分量
想当年祖国作家冯骥才发起了
100个中国人书写自己的“文革10年史”
和巴金的“文革博物馆”都成了最珍贵的一部份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仿照一下
每个人写写自己的“波士顿史”?
smilhaNew 快速回复 快速引用
转一下自己2013年一月一日的日记:
==================================
美国麻州的唐人街在哪里?
(试答:波士顿唐人街,昆西唐人街,摩顿唐人街 )
最早定居波士顿的华人是谁?
(试答:看照片)
第一張照片是中國人的茶店,阿壽公司(Ar-Showe & Co.)。范王柳娥指出,當年美國人
不滿英國徵重稅,但仍喜歡喝茶,於是找到中國來進口茶葉,這一茶葉貿易,也就把中
國人帶到了波士頓。圖片中的阿壽公司,是最早來到麻州的人之一,定居在摩頓(
Malden)市的翁亞壽開的。1853年他和當地美籍女子結婚,也成了當地報章上的新聞之
一。
留學是中國人來到麻州的第二個主要原因。早年到中國傳教,名叫布朗的一位牧師,
1847年時把名叫容閎、黃寬、黃勝的三名學生,從廣東送到美國康州可沃爾「外國教會
」學校就讀。其中的容閎,後來進了耶魯大學,成為第一個取得美國學位的中國留學生
。之後由於容閎的推動,從1872年起,清朝陸續共送了120名八到十二歲的少年來美留
學。不過後來因種種原因,清朝於1881年中止了官派留學生計劃。
勞工則是和波士頓華埠最有關係的一種來源。那是1870年代,北亞當斯的山普森鞋廠採
用機器生產後,引發勞資糾紛,本地勞工以罷工要挾,老闆就派人到加州招聘了75名華
工,簽下三年合同。這老闆還因為華工表現良好,讓他成本降低,利潤升高,次年又再
多聘五十人。這些華工在約滿後,有些人留了下來,並定居在波士頓。
美国最早的唐人街在哪里?
1853年,旧金山的唐人街最先问世,20年之后,1872年纽约的唐人街才渐渐成形。当时
纽约只有23名华人,8年后增加到800人。1883年,中国(大清)驻纽约领事馆成立,同
年,中华公所成立。
smilhaNew at 4/30/2013 08:55 快速引用
转一下《明朝那些事儿》
======================
我很喜欢历史。。。我写文章有个习惯,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
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体裁似乎并不重要。
我想写的,是一部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
仅此而已。
smilhaNew at 4/30/2013 09:02 快速引用
想看他写欧洲人在明朝的方式。
Bosuzke at 5/04/2013 17:00 快速引用
《2010年08月06日 10:0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波士顿的华人足迹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早期华工的漂泊打拼,是一部辛酸的血泪
史。波士顿城区的一所公墓中存有这样的碑文:“安葬此地的是19岁的中国少年阿周,
他于1778年9月11日在波士顿号船上从桅杆堕下身亡。他的雇主约翰波立此碑以志纪念
。”1870年,华工大批涌入马萨诸塞州,投身于北亚当斯的制鞋业与波士顿的电话线铺
设。后来他们当中的一批人在波士顿的“平安巷”落脚暂住,便是今天的波士顿唐人街

波士顿受清教徒文化影响至深。早期的基督徒殖民者重视教育,强调道德观念,崇
尚勤俭生活,这些新教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城市的血脉中。也正是这样的土壤,后
来哺育了同具奋斗美德的华人移民。波士顿地区教育事业发达,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
学院、卫斯理女子学院为首的一大批知名学府星罗棋布,陈寅恪、梁实秋、冰心、吴宓
、胡适、宋氏姐妹等名人早年都曾游学于此,汲取西方文化精髓,助力在华事业发展,
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佳话。
smilhaNew at 5/04/2013 18:24 快速引用
2战后,中国和美国结为同盟国,1943年美国废除了一切排华法案,并制定了新的以国
籍为依据的移民配额法,1945年又通过了战地新娘法,允许1战美军在国外娶的妻子和
子女移民来美,其中也包括了中国妇女。到2战结束后,波士顿的华人到了约2000人。
smilhaNew at 5/04/2013 18:29 快速引用
波士顿历史大事纪
1630年-继"五月花"号帆船载着102名英国清教徒靠岸在波士顿以南的普利矛斯之
后,又一批英国请教徒一千人乘十一只帆船从英国横渡大西洋,靠岸在北美大陆波士顿
以北的SALEM,然后迁移到波士顿,成为美国最早的永久移民,北美大陆上的第一座城
市波士顿开始诞生。
1636年-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建立,当时叫"哈佛学院",为培训神职管理人
员而设。
1700年-波士顿逐渐成为贸易港口,迅速发展与欧洲和非洲的进出口往来。
176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颁布法令,限制做为英国殖民地的波士顿与海外的贸易
,引起波士顿自由商人反英国殖民统制的情绪。
1765年-英国殖民统制着增加对北美殖民地的税收,再度激怒波士顿移民的-情绪

1770年-波士顿的英国殖民政府对波士顿移民的-活动开枪镇压。
1773年-五十名波士顿移民化妆成土著印地安人,夜晚袭击停泊在港口的英国货船
,将船上运载的茶叶全部掀进海里,此事件为著名的"茶党"活动,以示-英国殖民统制
者。
1774年-波士顿移民开始武装自己,-英国殖民政府。同年四月十九日英国殖民政
府派出八百名军人到波士顿郊区的列克星屯(LEXINGTON)追缴武器,和待守在那里的"
民兵"引发冲突,"民兵"们开枪还击,由此点燃了持续八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1776年-移民武装占领控制了波士顿,英国殖民政府撤退。
1795年-麻萨诸塞州州政厅在波士顿奠基兴建,独立战争著名领导人SamuaAdams
和 PauRevere 亲手铺下第一块基石。
1809年-著名的Park Street Church 建成。
1830年-废除奴隶制运动领导人William Lloyd Garrison在波士顿Park Street
Church 发表著名的反奴隶制演讲。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第一支黑人军团"北军54团"在波士顿组建出发,开往战场

1820年-波士顿移民开始大增,1845-1850年间因爱尔兰发生饥荒,大批爱尔兰移
民到达波士顿,1855年波士顿爱尔兰移民高达五万,是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
1884年-O'Brain成为第一位爱尔兰裔的波士顿市市长。
1890年-波士顿有四万五千意大利移民,四千欧洲尤太移民,大批波兰移民、葡萄
牙移民、和希腊移民。
1910年-波士顿尤太移民达到四万。
1920年-1950年,J.M.Curley历任四届波士顿市长,是政纪显要也是故事最多的市
长,经历曾被写成话剧并拍成电影。
1960年-居住波士顿布鲁克兰镇的肯尼迪家族J.F.K.即肯尼迪,被选为美国第35届
总统。
1960年代,波士顿发展迅猛,出现了一大批"城标"级建筑,如:John Hancock
Tower, PrudentiaCenter等。著名黑人领袖小马丁路德金在波士顿公共绿地的千人聚会
上演讲。波士顿成为世界级高科技重要城市。
1980年-波士顿诞生350周年大庆典。
本篇文章来源于美国旅游网(usa.bytravel.cn)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usa.bytravel.cn/art/bsd/bsdlsjj/index.html
smilhaNew at 5/06/2013 15:19 快速引用
麦香村朱
===========
5/27/2013 00:41
波士顿及其别名
在美加久逛后感觉,这疙瘩的地名主要有四大出处:1、土著;2、母国;3、人名;4、
其它。波士顿(Boston)属于母国再版类。
据掰,公元7世纪,一个叫做Boltoph的教士在如今英格兰林肯郡立石碑(Stone)传教
,故谓Boltolph's Stone,缩成一字即为Boltolphston,再简化为Boston。
再据掰,清教徒殖民者先驱在麻萨诸塞海湾公司殖民地中的"波士顿帮"影响力甚巨,于
是,位于三座山丘之间的殖民地由最初的"三丘"(Trimountaine)变成了波士顿。
波士顿最初的别名是"豆城"(Beantown),来历与殖民地初始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形态有
很大关系。豆类是土著"印地安人"的主食之一,通常用陶罐煲之。清客和香客们严格按
照教义生活,礼拜日不做任何世俗事体(如做工、做饭之类),于是"借鉴"了印地安人
的好传统,礼拜六晚上用陶罐把豆类和腌肉预先"煨"好,这样,礼拜日既有吃食,又不
违背教规。需求创造供给。随着殖民地的繁盛,波士顿一度发展成著名的"豆都"(the
capital of bean)。当然,那是老皇历了。
波士顿的文化传承和人文底蕴在北美首屈一指,故曾有"美国雅典"的雅号。与古希腊的
雅典一样,"美国雅典"也同样存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隐情。
随着波士顿的繁荣昌盛,声名远播,波士顿人豪气冲天,以致一位当地作家Wendell在
作品中称波士顿的State House为"the Hub of the Solar System"(太阳系
的中心),后来这一别称更膨胀为"the Hub of the Universe"(宇宙的中心)。现在
,一提"Hub",知情者明白是指波士顿,Who cares这"中心"之美名的来历呢。
波士顿最值一提的别名当属"the Cradle of Liberty" 或者"the Cradle of Freedom"
(自由的摇篮)。长话短说。最初殖民来波士顿的两伙人(清客和香客)都是心怀不满
的"异见人士",又分别在"造反"起家的英国和荷兰历练过,所以对自由的渴望无比强烈
,对造反的甜头无比向往。当殖民地羽翼渐丰,而宗祖国蛮横拔毛之际,造反有理
的由头就有了,冲动的结果是"刁民们"揭竿而起,得道多助,胜而利之了。过些日子,
俺去走拍一趟波士顿的"自由小径"(the Trail of Freedom),再接着啰嗦波士顿的林
林总总。
_________________
s*******w
发帖数: 2257
7
美国波士顿那点事二
5/29/2013 11:09
在那“漫山秋色”的地方——麻萨储赛州名的由来
·楼 兰·
◇麻州名称之疑谜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来美国求学,一脚踏进高等学府云集的麻州波士顿地区,到
后来在此就业、定居十多年,这里是除了出生地北京之外我居住最久的地方。我自然将
其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对麻州乃至美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也格外有兴趣
了解。有一个我原先一直好奇而不解的疑问,就是麻萨储赛州这个难以上口的州名的意
思和来历。
作为一个历史短暂的新兴移民国家,美国的地名就如同其人种一样集五洲四海之大
成,也是世界性“移名”的结果。我以前也曾纳闷,号称思想活络的美国人的创造性和
想像力,在取地名时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君不见美国的许多地名都冠以“纽”(NEW
),意思就是“新”,也就是移民们把其祖国或故乡的老地名异地移植新大陆了。例如
“新泽西”、“新奥尔良”等,连鼎鼎大名的“纽约”(NEW YORK),也是英
国“约克”(YORK)郡的新版。还有些地名乾脆连“纽”(即“新”)都不加,直
接搬来了事(幸亏当年不追究“盗版”)。
除了英语的“纽”类地名外,美国的地名还体现了国际语言特点,德、法、义、荷
兰、西班牙、葡萄牙等语言的地名随著欧洲早期移民在美洲新大陆落户。至于“唐人街
”(CHINATOWN)、“德国城”(GERMANTOWN)、“小东京”(L
ITTLE TOKYO)等名称,更一望便知是各国移民们移植其故土文化嫁接地名
的结果。
然而,我在当了几年麻州居民后,还没弄清“麻萨储赛”(MASSACHUSE
TTS)这个绕口的名称是属于哪类语言?始于什么典故?具有何种含义?
位于美国东北新英格兰地区的麻萨储赛州,在美国历史上拥有许多“第一”。这里
是数百年前的第一批欧洲移民到达新大陆的定居地,其首府波士顿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
个大城市,独立战争第一枪也在本州打响,因而在美国建国史上垂名。美国的第一个市
中心公园、第一座地铁站、第一所公立学校、和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都诞生于此,
如今麻州则是美国文化教育高科技重地之一。麻州人向来牛气十足地以具有历史文化教
养自居,有则笑话这样形容麻州人:“认为全美国庆祝感恩节和独立节都是他们的功劳
。”那么其州名也该有些值得麻州人自豪的特殊的意义和高雅内涵吧?
我曾向不少久居麻州的美国人和老华侨打听此谜底,有人根本不知道,也有人一知
半解却讲不清缘由。这个州名疑团也就困扰了我好几年。
◇海滩旁的箭头丘
首次了解麻萨诸塞州名称的来历,还得感谢孩子的学校。那是多年前,我们刚搬到
波士顿东南的昆西市(QUINCY)不久,女儿就读的小学让学生们作个有关本地历
史遗迹的课题(PROJECT)。为了帮孩子把课题完成得更好,我充当司机,带著
女儿和她的朋友又把全市的名胜古迹探索了一遍。
作为来自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的炎黄子孙,许多华人可能会对美国短暂的
历史不肖一顾。但通过陪同孩子游览居住地的历史遗迹,使我惊异地发现,就在我们居
住的这个小城镇,竟然就有那么多历史上的“第一”和名人遗址,尽管这些“古迹”无
法与中国之“古”相提并论。
昆西市是美国第二和第六任总统亚当斯父子的诞生地,因此有“总统之城”(TH
E CITY OF PRESIDENTS)之称,若干处历史遗迹都与这两位总统
有关。这里还有美国的第一个炼铁作坊和第一条工业铁路,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美
国这个先进国家的大工业的摇篮,竟然是某家后院里的一堆乱石块,和杂草丛中的两段
残轨。站在这些未经修饰的历史遗迹面前,我感慨万千:短短数百年,美国的发展速度
确实令人兴叹!
正是在当时陪女儿参观住区历史遗迹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麻萨诸塞州名称的诞生
地。
在北昆西沿东斯光托街(SQUANTUM STREET)前行,路右侧有一片
海边滩涂,其间有一处不起眼的小小山包,其上布满树林灌木。从路旁的小停车场步过
一条陈旧的小木桥,迎面可见小山丘入口处有块大石头,上面刻著“MOSWETUS
ET HUMMOCK”,不知是哪国语言。沿林间小径右行,路边隐藏著一块面向海
湾的石碑,外表朴实无华,但读了上面的碑文,你就会对麻州名称的来历恍然大悟。
其碑文大意是:
MOSWETUSET  HUMMOCK
箭头丘
印地安人某部落的居住地
本殖民地、本省及政府
以此得名为MASSACHUSETTS
这个小山头,原来当年是个土著印地安人部落的安营扎寨之处。“麻萨储赛”是个
土著语词的音译,意思是“箭头”(ARROWHEAD)。HUMMOCK则是“小
山丘”(HILL)之意。入口处石块上莫名其妙的文字意思也是“箭头丘”而已。
麻萨储赛州如果按意思翻译,应该叫“箭头州”!麻州的州名原来诞生于此地,源
于某种印地安语言。
站在“箭头丘”石块和“箭头州”石碑前面,这透著彪悍与英豪之气的典型印地安
名称,会使人们眼前浮现出当年土著居民刀耕火种渔猎为生的景象。
以美国现代文明发祥地自居的麻州,原来有个地地道道土得掉渣的原住民名字!取
自土著印地安语言的地名在美国也不少见,麻州就是其中之一。
美洲原住民据说是来自东亚地区,或许与我们华人远古同宗。而他们在美国大陆已
起码居住了上万年,无愧为此地最早的居民,以他们的历史文明而命名,确实应该是麻
州的骄傲!
◇漫山秋色诉历史
自从发现了麻州名称的诞生地,那小小的箭头丘,成了我们经常去散步的地方。有
亲友客人来访,我们也喜欢出个题目考考他们:“知道麻州名称的来历吗?”十有八九
答不出来。那么就去那里追朔一下历史吧!
在箭头小山丘上,除了那石块石碑外,土著居民的遗迹如今已荡然无存,也没有其
他特别的花木景致,但其宁静安祥的自然环境仍然让人赏心悦目。从小丘上可以向前近
望海湾滩涂芦荡沼泽,往后远眺昆西玛瑞纳海湾豪华公寓群及波士顿市区摩天大厦剪影
。林中风吹树梢沙沙有声,脚下浪打礁石轰轰作响。我也常会在此遇到一些美国人,骑
车、遛狗、散步、读书、野餐,甚至练瑜珈功。
箭头丘一年四季各有风情,但它在金秋季节最为美丽。这使我记起:听说有人觉得
把麻州的中文名字译作“麻萨储赛”很是绕口也丝毫表达不出其意义,建议应该将其称
为“漫山秋色”,既谐音又达意。
“漫山秋色”对麻州来说确实是个名副其实的绝妙称呼!
凡是在树叶变色的秋天到过麻州的人,不能不为这地方层林尽染的漫山秋色所吸引
。这里秋色的妙处在于,树叶并非一色火红或金黄,而是赤橙黄绿棕紫黑五颜六色层次
分明,而且色彩浓艳欲滴。在人口密集的麻州赏秋,并非一眼望去光是山林秋叶,而是
丛林深处有人家,那些错落有致的新英格兰式房屋将秋光点缀得格外生动。难怪许多画
家摄影家从这秋色中找到了绝好素材。
在秋色中漫步麻州名称的诞生地,也更能体会“漫山秋色”的意义。尽管箭头丘很
小,并没有那种满山遍野的宏伟气势,其秋色也不如麻州许多其他地区色彩缤纷,但身
临其境却可以倾听飒飒秋风诉说这里蕴藏的悠远历史。
漫山秋色始于斯!那遍及全麻州乃至整个新英格兰的漫山秋色,难道不是这里秋光
的延伸?那美国如今强大的国力,又难道不是从这个地区开始?
◇ 咫尺近旁寻典故
无论道古还是叙今,麻州在美国五十州中都算得上名声响亮。然而,许多人甚至久
居麻州者,可能不清楚这麻萨储赛州名来历之典故,也从来没有到过这个在旅游手册上
都不好找的州名诞生地——“漫山秋色丘”。
就连住在昆西市的许多亚裔居民,可能还不知道在自家的邻区,就有许多值得显耀
的历史遗迹:不仅有美国近代历史的总统及名人故居与工商业诞生地等,更有这些土著
原住民史迹。
如果从麻州州名诞生地的“箭头丘”沿海边的斯光托街继续前行,就到达斯光托半
岛。若干年前有一部历史题材电影《斯光托》(SQUANTO),描写的就是这位当
年为联络土著居民与欧洲移民作出贡献的原住民英雄。斯光托半岛及其上的同名小学,
也是为了纪念这位印地安民族英雄而命名。
那所有上百年历史的小学校正门上方还有著印地安人头像浮雕,该校也一直以注重
对孩子们进行社会历史教育而著称。我的女儿就是从那间小学毕业,在这种历史文化比
比皆是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对美国历史有感性而深刻的了解不足为奇。
我至今感谢孩子的学校,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学到
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也让我们这些新移民家长上了一堂认识美国的珍贵历史课。而探
索自家住区的历史文化,又有利于了解当地环境与人口的演变,增进自己对邻区及本市
本州的感情,以使我们找到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途径。
近年来,这州名诞生地所在的麻州昆西市,已经成为亚裔居民聚居的地区之一。据
2000年美国人口调查统计,在该市约十万人口中,亚裔已接近百分之二十。
麻州的一位华裔社会学家,曾在为昆西市所作的一篇社会调查报告中,将该市称为
“中间突破”的典型。即指亚裔新移民大多愿意在安全方便、教育系统良好的地区落户
;但对一些房价太昂贵、人口又太“白”的地区,又有经济上承受不起或文化上难以融
入的困难。而昆西市离波士顿大都会市区的中等距离、方便的公共交通、中等的房地产
价格、不错的公立学校系统、丰富的多元化社区服务资源等,成为吸引亚裔新移民购房
定居的因素。像昆西这样因各方面条件适中,从而成为亚裔移民离开唐人街或都市区、
迁移郊区的突破口的市镇,其实在美国各地都可发现。
然而,作为选择了定居地的新移民,我们是否了解过自己的住地和邻区发生过什么
动人的故事?有哪些值得骄傲的历史和遗址?曾住过哪些著名人士或大文豪?是否知道
,旅游探古或许用不著步远万里,在与自家数街之隔处,没准就有文化宝库?
如果您有机会到麻州昆西市漫游,除了乘坐旅游车游览亚当斯父子总统、约翰.罕
考克等历史名人遗迹外,也别忘了到海边寻找一下漫山秋色州的命名地!
□ 寄自美国
刊登在 2003 华夏快递 kd031026.
smilhaNew 快速回复 快速引用
自从哥伦布在15世纪末宣布最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并找到了由欧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
航道后,欧洲人便纷纷来到美洲。最早和最多的是西班牙人,但他们去了中、南美一些
地方。第一批到达北美的是法国人,很少部分靠岸在今天美国的新奥尔良,后来都逐渐
随多数定居到加拿大魁北克一带。真正意义上最先来美国的是英国人。1607年时,一批
怀着发财梦想的英国人,来到今天的美国维吉尼亚州詹姆士城,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
殖民地。有史料记载,在这之前,已有两批英国人先后到达北美,后来因为环境恶劣又
分别回到英国,剩下的大多逝去或散落在当地印第安人部落中,并被其同化。
1620年11月21日,另一批英国人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今天的美国马萨诸塞州,在距
离波士顿不远的普利茅斯镇靠岸登陆,建立了新英格兰的第一个永久定居点,被史学家
称为是“美国精神的真正起源”。
与前一批英国人不同,这批人多数是富裕阶层,而且是真正因为受到英国国教迫害的清
教徒。他们来到新大陆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寻求自由和纯洁的信仰生活。这
批清教徒普遍怀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靠着坚定的信心,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
在这片荒蛮的土地上生存下来,开拓了家园,建立了稳固的社区团体,积累了很多宝贵
的生活技能和经验。特别是建立公民政治体的制度和实践,成为敬虔守信、开拓进取、
勤劳务实的美国早期新移民的榜样,也为后来者树立了一座信心和道德的标杆。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批清教徒临上岸前在船上签订的《五月花号公约》。该公约没有
长篇累赘的繁琐条文,全文只有300多个单词,但却是美国立国的根基,影响了美国几
百年的历史。其中的信仰、自由、自治、法律、法规等关键词汇,涵盖了美国自立国起
使用至今的基本原则。美国的宪法基本上就是以该公约为蓝本的。在世界历史上,该公
约的意义也与英国的《大宪章》和法国的《人权宣言》等文献相媲美。
1630年9月17日,又一批英国清教徒来到波士顿创建了殖民地。由于宗教派别不同,他
们与距离并不远的普利茅斯清教徒很长时间彼此不相往来,直到1691年才有了联系,并
联合成立了马萨诸塞湾省,也就是现在的马萨诸塞州,建立了北美大陆上第一座城市-
波士顿。
随后,英国人在北美沿着大西洋海岸相继建立了13个殖民地。由于英国政府不断通过增
加税收,对这13个殖民地实现专制统治,引发了当地移民的不满和反抗。从1770年代初
开始,在波士顿爆发的一系列反抗英国政府的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的革命和独立战争
。如著名的波士顿惨案、倾茶事件以及在这里打响的独立战争第一枪等。因此,波士顿
在美国的历史地位,毫无疑问是举足轻重的。
1820年前,波士顿的居民绝大多数是来自英国的清教徒,殖民地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
牧师。清教徒的生活规范,是波士顿能够拥有长期稳定和结构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原因
。如清教徒于1635年在波士顿建立的美国第一所公立学校–拉丁学院,以及于1636年建
立的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很长时间里,勤劳工作、道德正直、重视教育等,都
是波士顿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是,1820后,随着第一波欧洲移民潮的到来,波士顿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
批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移民来此,他们把天主教带进来,且逐渐壮大,成为波士顿最大
的宗教团体。真正的清教徒后来都慢慢流落至乡间小镇,成为当今美国的非主流。再到
后来,随着世界各地移民的大批进入,特别是在以自由和商业为主导精神的驱使下,波
士顿文化也日渐在变质。
因为地理优势,波士顿是美国距离欧洲最近的主要港口,因此在独立革命后,波士顿的
海外贸易非常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商港之一,后来被制造业超过。20世纪中期
以后,波士顿经历了长达30年的城市老化、更新和经济衰退时期。1970年代开始复苏,
主要是因为享有盛誉的医疗服务,以及一批世界名牌大学的兴起,极大带动了经济的发
展。
smilhaNew at 5/29/2013 11:13 快速引用
波士顿有不少华人,最早的中国人是十八世纪作为工人来到这里,许多家族已经在这里
生活了好几代,融入了当地社会。。波士顿一所公墓中有一块很有历史价值的石碑,上
面刻着:“安葬此地的是19岁的中国少年阿周,他于1778年9月11日在波士顿号船上从桅
杆堕下身亡。他的雇主约翰波立此碑以志纪念。” 一位年轻的同胞命丧万里之外的异
国它乡,让人无限同情,我想他肯定工作勤奋,否则外国老板不会为他修坟立碑。在通
讯不发达的古代,他的家人将久久期盼他归来啊!
smilhaNew at 5/29/2013 18:02 快速引用
smilhaNew :
在那“漫山秋色”的地方——麻萨储赛州名的由来
·楼 兰·
◇麻州名称之疑谜
这篇写得不错!
tutu at 5/29/2013 20:42 快速引用
谢谢!
有嘛好东西也拿出来分享!
独乐乐哪有大家一起乐!
smilhaNew at 5/30/2013 10:37 快速引用
上个周末逛书店,突然看见了一本好书:
The Lius of Shanghai
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家族赫赫有名,能和荣毅仁家族有一拼!但在大陆的年轻人当中几
乎没有多少人知道! 这个家族的后代有好几个毕业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英国的剑
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等。。
有哪个高人知道是谁?叫刘什么?
smilhaNew at 5/30/2013 10:44 快速引用
刘鸿生[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鸿生(1888年-1956年),民国实业巨头,有“煤炭大王”、“火柴大王”等之誉。
由于其涉足众多实业领域,又有“企业大王”之称。浙江宁波定海县(今舟山)人,生
于上海。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圣约翰大学肄业后,曾做过教员、翻译、推销员等工作。
清宣统元年(1909年)起任开平矿务局经纪人,垄断开滦煤矿南运业务,成为百万富翁
,人称“煤炭大王”。1920年,创办华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开凿很多新矿井,并致力
于改造燃煤窑炉,讲求效益。
刘鸿生曾独资或合资经营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现上海水泥厂前身)、鸿生火柴公司
、章华毛麻纺织公司、中华码头公司等众多企业,任总经理、董事长。特别是1920年与
朱葆三等在上海龙华镇创办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其生产的水泥因质量优
异,在与进口水泥激烈竞争后,立于不败之地,畅销全国。
刘鸿生致力于火柴业,于苏州、上海和全国各地兴办鸿生、大中华等火柴公司,任全国
火柴同业联合会主席。1930年,联合荧昌、中华两公司组成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先后吞并九江“裕生”、汉口“燮昌”、扬州“耀扬”、芜湖“大昌”、杭州“光华”
等火柴厂,并在与外资厂商激烈竞争中获胜,到1935年,年产火柴15万箱,占全国火柴
年产量的约五分之一,被称为“火柴大王”。
1938年為了避戰,來到香港,在坪洲設立大中國火柴廠。[1]他到1945年10月才回到大
陸。
刘鸿生同时还设立中华煤球公司,涉足纺织业,如章华毛绒纺织公司等。由于刘鸿生经
营众多企业,又被称为“企业大王”。
Quincy08 at 5/30/2013 12:45 快速引用
谢谢回应!
这么个名人,我是一点也没听说过!一方面说明我的寡闻,另一方面说明舆论导向大大
的厉害!
smilhaNew at 5/30/2013 13:42 快速引用
刘鸿生:一生最自豪的是办企业和教育子女
2013年02月25日 15:57:31 文章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他是仅次于荣氏家族的资本家,直接投资或参与投资的企业达70多家。他把13个子女都
送出国学习不同的专业,回国以后把他们都放在底层小职员位置上加以锻炼。他说,他
这一生,最自豪的就是办企业和教育子女。
在儿子刘念智看来,办实业“已经成为他的一个癖好”,“办了轻工业、纺织工业
,又办重工业;办了工业,又办码头、仓库、银行、保险等事业”
宾客已经差不多都到齐了,叶素贞看了看高大英伟的丈夫,又看了看眼前这所刚落
成的占地30亩的大宅,心里充满自豪和骄傲。
她已经是几个孩子的母亲了,仍然清雅秀丽。
这一晚是刘鸿生刘公馆的落成典礼,时间是1918年底的一天。
10年前苏州名门富商之女叶素贞要嫁给“穷跑街的”刘鸿生,遭到父兄激烈反对,
哥哥暴跳如雷,直斥刘鸿生“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而今几乎上海滩所有的名流显贵都成为刘鸿生的座上宾,就连青帮三巨头黄金荣、
杜月笙、张啸林也前来祝贺,精明强干的刘鸿生亲自陪他们进了贵宾室。这时刘鸿生年
仅30岁。
而此后的另一个10年,刘鸿生从一个洋买办转变为上海滩有名的实业大亨、民族资
本家,拥有资金折白银数千万两,直接投资或参与投资的企业达70多家,仅总投资额即
达500多万元,头顶“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水泥大王”等几项称号,名动全
国。
经过抗日战争和国民党的轮番洗劫,1956年公私合营时,刘氏企业资产仍然达到
2000多万元,是中国仅次于荣氏家族的最为富有的资本家。
刘鸿生与叶素贞一生诚爱,后来娶了妾对叶素贞也不改情意。叶素贞为他生了8个儿子
,3个女儿,两个妾又给刘鸿生各生1子。刘鸿生把这13个子女都送出国学习,像对待事
业的态度一样,“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安排他们学习不同的专业,以便将来能够
管理不同的企业。回国以后刘鸿生把他们都放在底层小职员位置上加以锻炼。
刘鸿生说,我这一生,最自豪的就是办企业和教育子女。
1956年,拥有2000多万资产的刘氏企业参加公私合营,同年“十·一”刘鸿生病故
于上海。
smilhaNew at 5/30/2013 16:15 快速引用
正在看:The Lius of Shanghai
把其中关于波士顿的部分找出来和大家分享。。。。
smilhaNew at 5/30/2013 16:22 快速引用
看到火柴 柴火match chmat, 想起洋河大曲,洋河在祖国苏北一带吧?
Bosuzke at 5/30/2013 17:07 快速引用
信仰的力量——“五月花号公约”的故事
大凡历史事件,皇宫贵胄和英雄总是位于历史舞台的前列,轰轰烈烈的演出。但是
在历史的后台,那些历史学家弃而不顾的地方,广大的平民大众在此生生灭灭,一代又
一代,永不休止。偶尔,后台的民众会在前台露上一脸,“五月花号”这样的历史事件
,就是由后台的民众出演的,它为后世美利坚的无数英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源源不尽
的故事起点,当然这是后话。
因为对上帝旨意的相对正统观点的异议,在欧洲有了新教徒或清教徒。在英国,新
教徒受到了国王的日益严重的迫害。他们试图在英国使新教从正统的天主教中分离出去
,并进而有一场所谓的分离主义运动,没有成功。当他们感到在英国已经没有继续生活
下去的希望,而同时他们又坚信上帝不会抛弃他们的时候,亡命他乡,永不返乡,就成
了他们的最后的选择。个别的、小众的、断断续续的亡命他乡的行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
任何的痕迹。但是,在一个叫斯克卢比和盖恩斯伯罗的地方,一些虔诚的新教徒的出走
,却改变了未来的世界——“我们不能在这里呆下去了,我们的理念永远无法在这里发
展,对我们的迫害只会愈演愈烈,所以我们必须到一个能够容忍我们的地方去”。这是
因为,斯克卢比的新教徒中有四个曾就学于剑桥大学的所谓的“剑桥学子”:克利弗特
、布鲁斯特、鲁滨逊和史密斯。如果离开这几个人,“五月花号”的故事就不会发生。
离开英国,斯科卢比和盖恩斯伯罗的新教徒选择的出逃地是荷兰。为什么是荷兰?
因为当时的荷兰“一直在为人身的自由和良心的自由而战,并愿意为世上的每一个人提
供这两种自由。”(真是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故乡)。当时的荷兰收留了被葡萄牙宗
教法庭赶走的犹太人,从比利时逃过来的弗兰德人,如此等等,荷兰坚强的国力与他对
外来难民的容忍、接纳的开明态度是分不开的(让人想起现在的美国)。此外,荷兰与
英国传统的友谊,地理位置上与英国较近,或许也是原因的一部分。
偷偷出逃的过程惊心动魄,第一次在英国租的船因被船主出卖而失败,第二次的出
逃虽然从荷兰租了船,但在一半的人上了船之后还是被发现:
“已经上船的可怜的男人万份担忧被军人捉去的妻小,看到他们的困境却无能为力
;而他们自己的处境也不妙,除了身上穿的衣服,连件换的衣服都没有。他们所有的财
物都留在了岸上,几无分文。他们热泪盈眶,如果能够让他们重新上岸,他们愿意付出
任何代价;但一切都是徒劳的,这个局面无法善终,所以他们只能与家人含恨分离。..
.那些可怜的女人惊恐万状的样子真令人难受,她们站在那里又哭又喊,有的在呼唤他
们被船接走的丈夫,另一些人则不知等待她们以及她们孩子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其他的
女人看到她们可怜的孩子拉着她们吓得大哭、浑身发抖的样子,不禁经泪流满面。”
这样的场面在当时的英国一定不断的上演,只是斯克卢比的信徒的场面被记了下来
。一次又一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这些顽强的信徒们终于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重又聚齐起来,那可“不是小小的一点高兴”。
在当时的英国,分离主义的响应者有许多,但是只有在斯科卢比和盖恩斯伯罗两地
,他们决定向前再走一步,而且是很激进的一步。更令人称奇的是,当斯科卢比和盖恩
斯伯罗的新教徒离开英国之后,英国的分离主义运动也悄然而去,这场运动消失得如此
彻底,就好像它从未在这些地方发生过一样。就这样,四个剑桥出来的奇人开创了这场
运动,然后将它整个带走了。
“剑桥学子”中的最年长者克利弗特是年50多岁,在当时算是长寿者了,“他是一
个阴沉的、父亲般的老者,刚到荷兰时,他蓄着白色的长髯;一个如此受人尊重的老人
在如此高龄被迫离开祖国流亡海外,何等悲怜?但是这是他的归宿,他耐心地忍受着这
一切......他为人高风亮节、坚守传统,至死不渝。”
当时的荷兰就是克利弗特的归宿。
阿姆斯特丹是个开放的喧嚣的城市,来自乡间小镇斯克卢比的新教徒——此时称为斯克
卢比弥撒团,在这里遭受了的“文化的迷茫”。虽然不断的有从英国各地来的人们投奔
他们,是他们的团队不断的壮大,但商业都市各种各样的诱惑伴着时间侵蚀着他们的团
队。更重要的是,他们所依托的当地的英国教堂,在对教义的理解上与弥撒团产生了分
歧。这种内讧使得斯克卢比弥撒团决定离开,他们决定搬迁到离阿姆斯特丹2.5英里的
莱登市去。
英国大使试图阻止这次搬迁,并希望莱登市政府借机把弥撒团成员遣返回英国,但
莱登市政府坚决地回绝了大使的要求——当局“无法拒绝诚实的人们前来本市定居的请
求;只要他们为人公正诚实、遵纪守法。”
就这样在阿姆斯特丹居住约一年以后,1610年前后,斯克卢布弥撒团的绝大多数成
员迁移到了莱登。 “毫无疑问,莱登是世界上最壮观、最美丽和最有情调的城市之一
。”集现在能看到的荷兰城市的优点于一体。但是,斯克卢比弥撒团试图就此离开宗教
方面的异议引起的矛盾和冲突,至少在莱登是做不到的。莱登大学,领宗教思想开放的
先河,神学教授在这个狭小和狂热的空间里,把宗教的争论搞得热火朝天。斯克卢比弥
撒团成员面对这样的场面,无法置身度外,他们参与其中,并借机赢得了荣誉。
时间慢慢的过去,弥撒团现在被称为莱登弥撒团。他们与当地人融合,在生活习俗
上、婚姻上、信仰上。他们的后代,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甚至是“放荡和有损灵魂
的职业”。他们的下一代本应做好准备接下神圣的火种去把新教精神发扬光大,但显然
,年轻人似乎更喜欢世俗的新世界。意识到这一点,实际上等于意识到更重要的一点,
为了保证信仰的纯洁性,离开的时候到了。
离开荷兰犹如以前离开英国,不断的讨论都是在暗中进行的。“在纷乱的思绪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磋商”,在意识到他们无法在荷兰找到信仰的天堂,他们相信可以
在天涯海角找到这个天堂。天涯海角,对当时的欧洲人而言,这里是美洲。
从英国到荷兰,不会是人生的最后一步棋。犹如离开成都到重庆,生活风俗习惯等
等基本上是相同的,如果不适还随时可能回来。但是到美洲,3000英里之外,那样的蛮
荒之地,在当时无疑于离开地球到月球。一当去了,那将一定是人生的最后的赌博,永
不回返。更重要的是,当时从欧洲到美洲的航线非常的危险,1618年阿姆斯特丹的一个
教会曾对新大陆进行过一次灾难性的尝试,180人中,仅50人生还。在这里,信仰的力
量决定了一切,到美洲去,到英王属下的美洲去。
接下来进入商业上的运作,一个商业公司介入此事,租下了两艏船“五月花号”和
“奔腾号”。同时,公司也招募了一些期望在美洲去碰碰运气的冒险家(史称陌路人)
随船前往。
1620年7月,“奔腾号”在莱登接大部分的弥撒团成员去英国的南安普敦,在那里
汇合“五月花号”赴美州。7月21日,离开生活了10年的莱登了,与留下来的弥撒团成
员依依惜别,“那些悲哀的道别的情景令人难过,听到他们的叹息、哭泣和祈祷之声,
热泪横流之面容,撕心裂肺的敦敦道别,就连站在码头上看热闹的形形色色的荷兰人也
禁不住流泪。”“甲板上,整个弥撒团随鲁滨逊跪下来,泪流满面地鲁滨逊将他们带到
上帝面前祝愿他们得到上帝的保佑。然后他们站起身,开始相互拥抱,挥洒更多的离别
之泪”。
南安普敦,英国通向大西洋的门户,后来的泰坦尼克号启航之地,也是莱登弥撒团
成员在旧世界里的最后一站。 “他们已经完全彻底地投身到一项极其危险的事业中去
——不仅仅是横渡大西洋,而且还有正在等待他们的那一片尚未开垦的原始土地,在那
里,他们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找到他们的天堂。不论他们是如何的坚定不移,多么听天
由命,不论他们是怎样觉得他们的上帝在保护自己,他们当时一定感觉到在他们的手中
的思一个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
这个时刻来临了,布鲁斯特站出来对大家讲话,他念了留在莱登的鲁滨逊写的壮行
辞。鲁滨逊的壮行辞充满了感情的色彩和强烈的宗教情绪,它对五月花号公约的影响,
再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我以上帝之心衷心地向你们大家致敬,你们是那些我愿以最深的爱怜与之生活在一起
的人,我渴望跟随你们而去,然而我的克制自己,和你们离别一段时间。我说克制自己
,上帝知道我是多么的愿意不克制自己,我是多么愿意第一批就和你们只身前去美洲,
而不是像如今这样被形势的必然性所阻隔!与此同时,我自己的内心被深哀巨痛所撕裂
,我的心已经离开形体随你们而去.….最后,我想讲一讲有关你们成为一个政治实体—
—在你们中间产生一个由你们自己选择的民治政府的注意事项,你们不应该让一个比其
他的弥撒团成员更加高贵的人主持这个政府——让你们判断力和心中的神性体现出来,
你们不仅要选择这样一些广施爱心仁义,献身大众福祉的首领,而且还要赋予他应得的
荣誉,服从他的合法的行政措施:为了你们的福祉,你们不要去挑剔他的凡夫俗子的人
性,而要在他身上寻找上帝的训诫……但是你们都要明白,这样的政府所拥有的神的能
力和权威是体现在无论什么样的普通人身上所表现的那种崇高精神。这是你们应该更加
留心的使命,因为至少在现在,这些普通人是你们仅有的行政官,而你们自己将要选择
由谁来承担这些领导工作。
在17世纪那样等级森严的旧时代,这段话所含有的民主理想及其行动指南,真让我这样
的现代人倍感惊叹。这段话将产生惊天动地的后果,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缺乏并渴望着
这样的后果!
1620年8月5日,船离南安普敦。很不幸,很快“奔腾号”就因为故障无法继续而被
迫放弃。现在,只有“五月花号”独自航行了。全体乘客共计104人,包括三位怀孕妇
女——其中两位在航行中产子,船员25-30人。这次航行没有一本完整的日志,所以无
法知晓他们何时遭遇“狂暴无比”的大风, “海浪之高,让他们连一张帆都无法撑。
被迫一起躲进底舱好几天”。此时妇女和儿童将承受怎样的恐惧和痛苦?“船上总是湿
冷湿冷的——这一艘船上没有一处干燥的地方。船很拥挤,通风很差,底舱没有照明,
饮水也不是很充足,弥漫着呕吐的污物和船底渗水的气味……他们每天都在和自己内心
深处的恐惧感的身上的疾患以及身体的不是作斗争。”
这样的日子过了60多天,船长“根据海水颜色的变化以及西边云彩的大致轮廓判断
”,离每周海岸很近了。他一定是闻到了来自海岸的风中所夹带的那股强烈的泥土的气
息,就像来自内地的人们刚到海边能够感受到的那股腥咸的气息。
美洲大陆就在眼前了,他们行将登陆。由于他们到达的地方不是事先在英国取得使
用权的纽约的哈德逊河地区,而是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地区,因此,他们即将登陆的这
片土地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的法律约束力。这意味着他们上岸之后,他们想干什么,就
可以干什么。那种寻常英国百姓无法想象的绝对自由一定有点让人如醉如痴,可能还有
点不知所措。这些人,一边是风纪严明的莱等弥撒团成员——他们久已习惯由首领和教
会为他们的人生赋予含义和指点迷津,另一边则是“陌路人”——纪律松散而又野心勃
勃的乌合之众。
有没有人发表扣人心弦的演说?摆在他们面前的逻辑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无政府
状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致命的。除非他们做出决定,否则,他们可能这一辈子都将生活
在一个无法无天的世界里。或许他们想到了鲁宾逊的“壮行辞”?结果异乎寻常的理想
,他们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自愿签署!亲自签名!
签约的人中没有妇女,所有的男人——就连随从——都从历史的后台来到了前台,
但他们的女同胞,那些忍受了更多的罪而又奉献了更多的女性,仍然留在历史的后台,
没有她们的影子,没有她们的声音。
“以上帝的名义,阿门。我们,下面的签名人,作为伟大的詹姆斯一世的忠顺臣民
,为了给上帝增光,发扬基督教的信仰和我们祖国和君主的荣誉,特着手在弗吉尼亚北
部这片新开拓的海岸建立第一个殖民地。我们在上帝的面前,彼此以庄严的面貌出现,
现约定将我们全体组成政治社会,以使我们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并在我们之间创造良好的
秩序。为了殖民地的公众利益,我们将根据这项契约颁布我们应当忠实遵守的公正平等
的法律、法令和命令,并视需要而任命我们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
有了这份由众人签署的文件,他们将能够实行自治。这是一个非凡的心理台阶,因
为没有一个签约的人曾经经历过这样的生活,真是想都没想过。以此公约为基础,他们
将在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先例的条件下制定和执行他们自己的律法!
重要的是,他们登岸之后,无论他们面临了怎样的困境,公约被众人维持住了,自
治的政府也行之有效。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多的移民来到了美洲,他们
不断地向内陆推进,而“五月花号公约”,在新大陆的辽阔的土地,新英格兰、德克萨
斯、加利福利亚、爱荷华和奥利根这些向西扩张的前沿州里,得到了自然而然却又严格
的遵守。这个模式很稳定,让世世代代的定居者感受到法治之下的安全感,并为美国的
政体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对“五月花号公约”的宗教目的和民主目标对美国民主和宪政
的贡献,在怎样强调都不过分。自由、平等在美国历史上一直处在焦点的位置,甚至“
立盟约”也成了美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的“波士顿公约”、“查尔斯顿
公约”、“埃克塞特新罕布什尔州公约”等等,如果把美国历史上的公约收集起来,不
知道能否学好美国历史了。另一方面,“立盟约”的传统也可以上溯到更早得多的时代
——大宪章时代,1215年英王约翰和贵族们在runnymede签署的《大宪章》,其中的“
在与被告的同类人和国家法律的合法裁决之前,任何自由人不得被捕捉、监禁和剥夺权
力.....”,这样的话是让我这个现代中国人也会汗颜的话。如果“五月花号公约”使
整个北美大地受益,《大宪章》无疑是使整个人类受益。
回过头来,从根本意义上讲,“五月花号公约”的深意与在它的诞生地南面的那座
自由女神像上的铭文是一脉相承的——那本应是“五月花号”应该到达的地方:
“为我送来吧
把那些拥挤一团的
渴望自由的人们
为我送来吧。”
被一个社会排斥的游民和弃儿在被解放之后,就像出狱的犯人,他们可以成就惊
天动地的伟业!想一想有那么多的人成就了他们的美国梦,那么多的人正在成就他们的
美国梦,还有那么多的人在梦想着他们的美国梦,这真是令人惊叹!而这所有惊叹的原
点,正是约四百年前,停泊在普利茅斯海岸的那条船——“五月花号”。
莱登,圣彼得教堂墙上的纪念鲁滨逊的铭文。
J*******g
发帖数: 8775
8
很有趣。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二个故事也是我亲身看见的。我要告诉大家: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中国人在全
: 世界唯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人。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第二年的“庚子赔款”所有
: 的八个列强,其中只有一个国家拿到这个钱没有动,就是美国。后来以各种方式退给我
: 们了,其中一种方式叫“庚款留学生”,还有的拿来补贴我们的大学。我告诉你们,抗
: 战时期山西有一个“铭贤学院”迁到我的家乡来。这个学校是和美国欧柏林学校挂了钩
: 的,欧柏林大学有个“山西基金会”就是美国政府用庚子赔款设立的。“山西基金会”
: 的钱就用来资助办铭贤学院,从30年代创办就是用的这个钱。
: 后来抗日战争了辗转数千里逃到我们家乡,我们家乡最大一个姓曾的地主,他主动把自
: 己一个寨子腾空,全部免费借给这个学校。这个学院就这样一直办了下来。政权改制后
: 它就变成了“山西农学院”和“山西工学院”,然后跟美国交恶后每年的这个钱就没有

s*******w
发帖数: 2257
9
所谓历史,有“正史”,“野史”之说,但实际上正史很难做到那么正,野史的参考价
值也不容忽视。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轰动一时,中央电视台还专门请到明史专
家和当年明月坐到一起聊明史,真的让人眼睛一亮!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都有些道理,但有不是完全有道理。
我这是自己给自己打气,自己给自己加油,结合自己的经历阅历和一孔之见,写点我自
己眼中的美国。
我从1996年到美国,现在是2014年的一月14日,时间真他妈快啊!希望我能留点足迹。
。。转眼我就成了历史人物了。
甚至都来不及转眼,眨眼的功夫就成。
s*******w
发帖数: 2257
10
正在看《蒋介石日记揭秘》
蒋秘书的儿子阮大仁写的,第四页写道;
先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数十年如一日,终其身如是也。1975年4月过世时,秦孝仪
为之代为起草遗嘱,漏写蒋信仰基督一事,被蒋夫人宋美龄发觉,大不高兴,命秦补写
上去。
相关主题
哪位小朋友讲讲THANKSGIVING节日的来历呀?有些人我们要分离。- Acts 19:9
关于感恩节的野史清教徒生活观 #1: 工作观
Jan 24 天堂飘下毛毛雨 Drizzle From the Heaven清教徒生活观 #4: 家庭观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11
公元1600年前是英国国教改革的重大时期。1530年亨利8世和罗马天主教关系破裂,因
此英国国教切断了它和罗马之间的脐带。但一场剧烈的运动却开展起来,那就是清教徒
运动。这场始于路德(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日内瓦改教者加尔文)的运动开始影响人们
的思想。许多当年逃到日内瓦的难民已经开始重返英国,并且意欲把教会教义和崇拜圣
洁化。
s*******w
发帖数: 2257
12
加尔文生平[编辑]
加尔文出生于法国巴黎北部不远的瓦兹省,父亲是一名律师。1523年,加尔文进入巴黎
大学学习法律,获得文科硕士,然后又赴奥尔良进修获法学博士学位。1532年改信更正
教,1534年赴瑞士巴塞尔,1536年定居日内瓦并发表《基督教要义》。
1538年由于严格地改革宗教,和市政当局冲突,被迫出走斯特拉斯堡。1540年日内瓦宗
教改革派重掌政权,1541年加尔文应邀重返日内瓦。建立日内瓦归正宗教会,日内瓦市
和地方教区两级牧师团体组成教会的领导机构。加尔文从1542年至逝世前一直是市级牧
师团的主席。从1541年到1555年进行一系列的神学争论。
当时的日内瓦的宗教改革并非在加尔文加入才开始,在加尔文之前是由法惹勒等人发起
的,并在1536年市民大会投票决定建立基督教城市。当加尔文进入此城市时,因他对于
教会的权柄及服事者的威权上的观念,而采取的行动使他对非本派的教徒进行管制。塞
尔韦特最新的著作就像一记耳光打在《基督教要义》的作者加尔文的脸上,加尔文遂寄
了一份自己的书稿给对方作为答复。而塞尔韦特的报复很快,他用攻击性的言论给全文
做了注解。
加尔文在给塞尔韦特的信中写道:“我既不仇恨,也不鄙视你;我也不愿对你施以迫害
;但对于你这听来几近侮辱又如此大胆的教义,我会坚硬得如同钢铁一般。”其后他们
通信中的讨论变得愈加激烈,最终加尔文不再回复。[1] 之后,塞尔韦特还给加尔文寄
了一些特别具有攻击性的信件。[2]因此,加尔文对塞尔韦特渐深的厌恶,源于其异端
的观点以及塞氏那种糅合了优越感以及人身攻击的语气。
他向法国罗马公教宗教裁判所通信,最后在日内瓦逮捕和审判当时被罗马公教与更正教
同判为异端的逃亡神学家兼科学家塞尔维特,使其被定罪,而后火刑。此过程为日内瓦
议会所裁决,而加尔文本人并不支持采用火刑,主张以更人道的方式处决塞尔维特。然
而此事件仍在日后使神学家卡斯特利奥对加尔文产生激烈批判。[3]
加尔文向其他国家传播新教教义,他的观念深深影响荷兰、苏格兰和英格兰。他还从事
政治活动,邀请一些法国王室成员和贵族加入法国的加尔文派与胡格诺派。之后法国发
生宗教战争,他延揽大批欧洲新教难民到日内瓦,使日内瓦成为归正宗的国际中心,号
称“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对新教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在理论与实践上奠定了归
正宗的基础。他的神学名著是《基督教要义》。
1564年5月27日,加尔文死于日内瓦。
加尔文神学[编辑]
圣灵论[编辑]
《基督教要义》中没有为“圣灵论”单独写一个章节,必须从整本书的论述归纳他的观
点。加尔文认为,上帝的灵与上帝的工作同时进行,而促成人的“相信”,当圣灵在人
心中运行光照人心,使人在读了上帝的话而产生信心。所以人非用理性接受信仰,亦非
用理性确认圣经的权威,而是圣灵那奥秘的力量所做的工作。[4]
救赎预定论[编辑]
虽然救赎预定论是他倡导的神学遗产,但主要架构非他独创或原创。就救赎预定论可分
“救赎”及“预定”两点来说。对于预定,加尔文认为,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拣选,人的
选择在这件事上是毫无主权的。意即:神预定某些人得永生,某些人会灭亡。故神将救
恩赐与会得永生的人,至于灭亡的人则任其灭亡。神的恩慈是为了要见证祂的救赎,跟
功德无关,也跟个人无关。[5]至于人们疑惑为什么有人不被拣选,他引用了申命记9:
29:“隐密的事,是属于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惟有显明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
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一切的话。”他说人不会也不能质问神为什么施恩予人,那
就不能问为何神会弃绝某些人。属神的心意人是无法明白,但对于拒绝救恩,人类依然
需负责任。[6]
至于救赎他发展了马丁·路德所提出的因信称义之论述。这个论点起初由奥古斯丁所提
出,直到马丁·路德时发展出“法庭式的称义”。两人不同在奥古斯丁认为“义”是内
在的,当神赐给人恩典时,“义”便成为人的一部分。对马丁·路德及加尔文而言,这
“义”是属外在的,是“算作”、“当作”、“归给”,人依然是罪人,只是在人们因
着信神就算我们“为义”。[7]而加尔文更提出“双重恩典”说,在神的眼中算为义是
恩典之一。第二个恩典则是:当人接受耶稣与基督联合之时,信徒便可进入更新的过程
,使其内在生命更像基督。[8]
教会论[编辑]
加尔文的教会论涵盖非常广,包括了基督徒的自由、教会的权柄、真教会的基本特质等
,其中他所认为真教会的特质应该包括了:“传扬神的道”及“遵行圣礼”。所以传福
音、聆听上帝的话及遵行圣礼都是十分重要的。圣礼的定义加尔文对圣礼的定义是:“
神赐恩给我们的证据,是一种外在的印志,和我们对祂的敬虔之互相印证,加以确认。
”[9]
其中必要圣礼特别是指“洗礼”与“圣餐”。“洗礼”:加尔文认为洗礼是基督徒的第
一个圣礼,其意涵是加入教会的表记,好叫人们被接入基督,列为神的儿女。加尔文非
常反对私人洗礼。因为他认为洗礼与圣餐是教会的公共圣职,私人不可擅自施洗。且受
洗者必须要先充分明白真理,才可施洗。
加尔文强调通过圣餐,使得信徒得以与基督连结。他并不重视饼跟杯,他主张“在圣灵
里耶稣基督身体真实的临在”。也就是说,人在圣灵里改变而体验到耶稣基督的临在,
体验到耶稣基督的身体与血。但是在领受圣餐时,必须传扬神的道。所以对于当时罗马
公教保留饼和杯,给生病无法前来的信徒或是王公贵族举行私人弥撒,这些作法加尔文
并不赞成。因为他认为不在崇拜及充分宣扬上帝的话之场合领受圣餐,是没有意义的。
[10]
圣礼观[编辑]
加尔文同意圣奥古斯丁对圣礼的看法,认为那是代表不可见之恩典的一个可见的记号。
在《基督教要义》第四卷中,加尔文解说圣礼为“外部的标记,基督藉以说明并保证祂
对我们的善意,为了支持我们信心的软弱,同时试验我们对祂的虔诚。”圣礼是以印记
来保证其中所有的内容,是信仰的公开认定。[11]他相信只有圣餐和洗礼具有圣经的权
柄。关于圣餐,他不赞成变质说,也不认为只有以某种形式举行的圣餐礼才有效;同时
,他也不赞成某些人的看法,以为饼与酒只是一种象征,用来代表祂的身体,目的是刺
激人的记忆、敬虔或信心。加尔文认为圣礼赐下的,就是它们所代表的;主不仅要求我
们看,而且要吃与饮,这样的行动就表明了在祂与我们之间,有一种生命的联系。这个
联系在道被宣讲出来以及人以信心来回应时,就已经创造出来;当人以信心来领受圣餐
礼,生命的联系就得以加强而更加密切。加尔文反对路德对圣餐功效的解释,他认为基
督的身体一直是在天上,我们是被圣灵的大能提升到天上,来领受祂的身体。他强调,
领圣礼的人若不是以信心来领受,圣礼就与他们无益。[12]关于洗礼,加尔文认为“洗
礼是准许我们进入教会的起码标记,为了与基督联合,我们可以被列在神的子民之中..
.是一种工具,借此神保证我们所有的罪都被涂抹,永远在祂面前消失。”借着洗礼,
表明我们的罪被洗净,也是重生的标记。加尔文认为洗礼的方式并不重要,重点在于洁
净。[13]
建造日内瓦教会[编辑]
日内瓦议会同意加尔文的主张,订定“规范基督教信仰”的法规,通过小议会、两百人
议会、大议会,于十一月二十日教会法规(Ordonnances ecclesiastiques)成立。教
会法规是为整体的教会生活,以服事功能为规划,教会生活,必须受牧师、教师、长老
与执事,四种职分各有严谨不同的职责,都是在日内瓦教会的组织里。虽然有严格的纪
律,但是纪律不过是信仰的建设一部份,并不单独存在,是为了传福音和施行圣礼,要
具影响力。[14]
s*******w
发帖数: 2257
13
當馬丁路德在德國進行改革時,另一個改教的運動同一時期在瑞士發生。其中最著名的
兩位領袖為慈運理與加爾文。慈運理生於瑞士,深受奧古斯丁作品的影響,並熟悉路德
的著作。他贊同路德對於聖經權威以及信心的肯定,卻在「合質論」上與路德意見分歧
。其主要的影響力在瑞士的德語區,以蘇黎世為其中心。
加爾文生於法國的諾揚,曾於巴黎大學攻讀神學。1536年,加爾文到了日內瓦,開始他
一系列有計劃的改革,並完成了改革宗最完整的教義著作─《基督教要義》。從1541年
至他離世的23年內,加爾文以政教合一的方式,全面指導日內瓦的社會和宗教事務。不
僅使日內瓦成了法國改革派的避難所,加爾文主義也全面影響了法國、荷蘭和蘇格蘭等
地的宗教改革。
3. 約翰加爾文的改教運動
加爾文原本並無意脫離羅馬天主教。然而,在他歸信後不久,因著意外涉入好友柯布(
Nicholas Cop)的改革運動而在諾揚被捕。此後,加爾文自覺需與羅馬天主教脫離關係
,與改革人士同一陣線。1536年,26歲的加爾文出版了一本極具影響力的神學著作《基
督教要義》(The Institutes of Christian Religion)清楚表明改革宗的信仰。該書
出版後不久,加爾文便法爾勒(William Farel)之邀移居日內瓦。1537年,加爾文向
日內瓦議會進呈一系列鼓吹改革的文件,以期打造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然而因著在主
餐實行上的爭執,加爾文和法勒爾遭議會驅逐出境。1540年的選舉中,反對加爾文的黨
派倒台,加爾文重回日內瓦,根據之前所提出的條文基礎,制定了教會法規(
Ecclesiastical Ordinances),強制人民接受宗教教育。其次,他設立了宗教法庭(
Consistory of pastors and elders),以十二位品行優良的長老組成,以創造一個合
乎聖經教訓的模範社會。
然而,加爾文在日內瓦的改革也不是毫無阻礙。一位西班牙的激進改教者塞爾維特(
Michael Servetus),就時常反對加爾文的教義。他發表了一份名為「論三位一體教義
的錯誤」,否認三位一體的教訓。1533年,塞爾維特完成一部鉅著《再思基督教要義》
,全面駁斥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在加爾文的催迫下,塞爾維特在法國被捕。日內
瓦議會將他裁定為異端,下令將他燒死。雖然加爾文代為求情,希望以較仁慈的方式處
決,但塞爾維特至終還是於1553年,被縛在住上燒死。處死塞爾維特的舉動,給反對者
一個大肆抨擊的理由,也為加爾文的一生蒙上污點。1550到1564年這段期間,加爾文偏
重於聖經釋義的寫作上,他對聖經熟識,以及對經文屬靈意義的貫通,使其解經作品具
有相當的價值。
s*******w
发帖数: 2257
14
比较熟悉马丁路德
对于法国的加尔文和慈運理生於瑞士 很陌生
m*1
发帖数: 1997
15
中美传统友谊,让共产党和麦卡锡主义者,给砸了个粉碎。中美双方都有责任。
s*******w
发帖数: 2257
16
大学的出现也源于基督教会的影响。一般人都接受拉希德(H.Rashdall)对大学的定义
:“一个学术的协会,无论是师长或学生都致力于较高的教育或研究。” 有学者指出
,世界所有的大学都应该回溯到主后1200年左右的牛津、巴黎和波隆纳(Bologna,意大
利北部城市)三个典范。在牛津和巴黎,基督教神学和亚里斯多德思想是主要科目;在
波隆纳,主要科目是教会和民法。其后又出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以后,当一个地区
的大主教或一些官员陆续允许教师在他的牧区教会学校以外设立学校时,其他大学便开
始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了。” 在美国,最初的一百二十三所学院或大学几乎都源自基
督教,是基督徒为训练教牧而设立的;哈佛、耶鲁、布朗、普林斯顿、纽约大学、西北
大学等都是如此。 哈佛是在约翰哈佛牧师(Rev. John Harvard)捐赠金钱和书籍后开
始的。在哈佛大学入口的石碑上刻着:
神带领我们安全抵达新英格兰之后,我们建立了家园,提供了谋生所需,设立了方便的
地点以敬拜神,也建立了市民政府;接着我们所渴望和关注的事情之一就是推进学习,
和使它永存于后代;唯恐当我们现今的传道人归于尘土以后,给众教会留下一个没有文
化的事工。
1754年创建的金氏(King’s)大学(即现在的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份早年的材料中写
道:“这所学院最主要的目标是教导和吸引儿童认识耶稣基督。”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威
瑟斯庞牧师(Rev. John Witherspoon)则说:“一切与基督的十字架相违的学习都是
被咒诅的。”
清教徒抵达新英格兰不久,1642年就通过法令,要求所有的儿童都接受教育:每一个城
镇增长至五十户时,必须指定一位代表来负责教导儿童读写,使他们能研读《圣经》。
这是学校教育的最大动机。新英格兰初级课本就是用《圣经》的主题来教导字母的。甘
雅各和杰利纽康指出,“从1620年清教徒登陆至1837年,这二百一十七年间,事实上所
有在美国的教育都是私立和基督化的。” 在那一段时期,全国的文盲只有4%;反观今
天,全美竟有四千万个文盲,其中还不包括智能上的文盲呢!
s*******w
发帖数: 2257
17
1992年底,密西西比州长佛迪斯 (Kirk Fordice) 因公开宣告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
”,引发辩论风暴,最后他被迫向公众道歉。
可是,早在1954年,时任加州州长、后来担任了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华伦 (Earl Warren)
说过类似的话:
我认为一个人若不明白《圣经》和救主从一开始就是我们的守护神,他就无法明白我们
国家的历史。不论是维吉尼亚的宪章或新英格兰的宪章,都在说明同样的目标,无疑地
,这是一块蒙受基督教远见所赐福的土地。
美国的真正的伟大来源,近来大都被世俗主义的烟雾涂抹掉了,功劳给了那些不该居功
的人。但是,如果我们读历史,我们就知道美国乃是建基在基督和《圣经》的话语上的。
当第一批“天路客”(pilgrims) 在普利茅斯登陆之前,曾一同在船长的仓室里写下了
五月花号公约 (Mayflower Compact) ,人称它是“美国的出生证明”;在公约中,他
们断言是为了“荣耀神和拓展基督教的信仰”而来。这份1620年所写的政治性合约是
1606年的属灵之约的反映。“天路客”是一群主张政教分离、对英格兰教会的改革已经
绝望的基督徒。他们于1606年制订“司寇比约”(Scrooby Covenant) ,建立了地下组
织。此约是地方教会自治的一份成文的约,立誓要顺服神和他的律法,用基督的爱彼此
相交。他们引用《圣经》的话:“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
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Dearly beloved, I beseech you as
strangers and pilgrims, abstain from fleshly lusts, which war against the
soul”(KJV)) (彼前2: 11) ;“天路客”的名称由此而生。当时英国没有宗教自由。
在严厉的迫害下,他们前往有宗教自由的荷兰;但在荷兰也遇到难处,其中包括他们的
孩子受到世俗的影响而远离信仰等等,因此他们转而出发到美国,自愿同意建立基督教
自治政府。 他们宣誓道:
奉神的名,阿们。我们署名如下 (见附录名册) ,乃可敬畏至高者暨杰姆斯国王
陛下忠诚民……,为了神之荣耀,吾等向以竭诚尽力推展信仰、维护吾王吾民之荣誉自
居。今日更将启程前往维吉利亚北区建立首一之殖民地,此时此刻,于神面光之中暨众
人之面前,吾等立约,以更美善之秩序,维护达成上述目的为名,筹建一公民政体。[
51]
这份公约对美国政府组织的形成的重大意义己不用再多强调了,也更不用再强调教会的
约与五月花号公约之间的联系了。这份公约是教会获得政治特许状的一个回音。1991年
的《世界年鉴》称此公约是“自动同意管理自己的一个协定,是美国的第一套成文法。
”天路客的后代、学者巴特勒特 (Robert Bartlett) 说:“这份协定在美国民主政治
发展上,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弃绝了高举少数人享有特权的贵族制度,建立了一个
共同签署协定的小社区。”
在更多的天路客涌向美国的同时,试图留在英国为洁净教会而努力的清教徒 (puritans
) 的希望终未实现,他们的第一批人于1628年也来到美国。以后,一批又一批的天路客
和清教徒涌进新英格兰。他们互相交换意见,许多清教徒采纳了天路客的想法;他们之
间的差异越来越模糊。清教徒的人数最后超过了天路客。法律学者艾兹墨尔(John
Eidsmoe)说,“到1700年时,天路客完全被清教徒的团体吸收了,自此两个团体之间
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接下来的一百五十年,他们在新英格兰写了大约一百份不同的协定、约和宪法。1643年
,为了彼此保护,他们的代表第一次聚集在一起,签署了新英格兰盟约:“我们来到美
国只有一个同样目标,就是要拓展主耶稣基督的国度。” 这些协定、约和宪法,为美
国政府的宪法铺路,为拥有独特自由和基督化的美国奠定了根基。
世俗主义者说,美国的开国祖先大部分是世俗主义者,并建立了一个世俗化的政府。但
事实是,在1776年,开国者从未听过或想过任何有关将国家世俗化的事情。因为,当时
在这个星球上还没有“世俗化国家”存在过。美国建国不久,1789年爆发了试图完全推
翻基督教的法国大革命,导致血流成河和拿波仑的独裁。这使美国的祖先们胆战心惊。
亚当斯 (Samuel Adams) 是美国革命的煽动者,被称为“美国革命之父”。他是热心的
基督徒,视自己是“最后的清教徒”。1776年签署独立宣言时,亚当斯宣告说:“我们
把这一天交还给掌权者,所有的人都应该顺服他。他掌管天地,从日出到日落,愿他的
国度降临。”顺应这个主题,美国革命的战斗口号是:“没有王,只有耶稣是王!”(
No kings but King Jesus!)
派崔克亨利 (Patrick Henry) 是革命时期的演说家。他最有名的演讲也许是他在维吉
利亚下议院前那场改变历史的狂热演讲:“不自由,毋宁死!”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
说过的另一番话:“我们不能不强调这个伟大国家的建基,乃是源于耶稣基督的信仰,
是因着福音而兴盛的!因此,其他那些没有信仰的人,也能在这里享受被保护和敬拜的
自由。”
有学者指出,“十八世纪末期,自然神论成为美国与高级知识分子的主要宗教态度。在
伟大的美国人当中,以自己为自然神论者的有富兰克林、华盛顿和杰佛逊。”但是,甘
雅各和杰利纽康 (D. James Kennedy & Jerry Newcombe) 认为,华盛顿不是自然神论
者。他们指出,1891年有人在华盛顿的文献中找到一本他亲自题名为“每日献祭”、他
经常使用的有关祷告的书。这是一本二十四页的手抄本。不论这是他原创的还是抄写别
人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它对华盛顿极为重要。
s*******w
发帖数: 2257
18
此时此刻外面在下雪,我在回忆往事。
我是怎么想到要来美国的?
当时大陆正在上演《霸王别姬》,张国荣,葛优,还有张丰毅演的。
我看完了电影,一夜无眠。
s*******w
发帖数: 2257
19
我感觉中国是呆不下去了。
New Hampshire的口号是:live free or die
J*******g
发帖数: 8775
20
陈凯歌少有的好作品。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此时此刻外面在下雪,我在回忆往事。
: 我是怎么想到要来美国的?
: 当时大陆正在上演《霸王别姬》,张国荣,葛优,还有张丰毅演的。
: 我看完了电影,一夜无眠。

相关主题
清教徒生活观 #7: 教会与集体敬拜假设历史上没有基督教能有什么不同?
千禧年前派、后派的社会历史意义 ZT请问某加尔文宗信徒,烧死塞尔维特是不是神的命令?
清教徒神學與靈修神學(成聖觀)簡介别了,永生弟兄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21
当时中国公民到东南亚出国旅游正在发烧,我经常带团到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
国,澳门等地,第一次踏出国门,心里很震动!飞机从中国北方往南飞,越飞风景越美
,从国外往中国飞,越飞心里感觉越差。。。
东南亚当时自称是第二世界国家,我在想,第二都这么漂亮发达,那么老大美国究竟是
怎样的漂亮发达呢?
我越来越坐不住了。
J*******g
发帖数: 8775
22
为啥?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感觉中国是呆不下去了。
: New Hampshire的口号是:live free or die

s*******w
发帖数: 2257
23
原因很多很复杂
我拣重要的说。
6.4 绝对是一个重要也是主要的。
之前,正在和之后发生的事情让人绝望,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下定决心来美国是来对了。
J*******g
发帖数: 8775
24
是啊,来美国是国内大多数人的理想选择。
我可能是被党教育的比较彻底,对88没啥感觉,政府做的当然是不对,但也感觉当时的
学生太理想,不现实。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原因很多很复杂
: 我拣重要的说。
: 6.4 绝对是一个重要也是主要的。
: 之前,正在和之后发生的事情让人绝望,
: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下定决心来美国是来对了。

t*******r
发帖数: 2940
25
感觉是个人的,就会是不同的。我对祖国充满希望和信心。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原因很多很复杂
: 我拣重要的说。
: 6.4 绝对是一个重要也是主要的。
: 之前,正在和之后发生的事情让人绝望,
: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下定决心来美国是来对了。

s*******w
发帖数: 2257
26
感觉当然是主观的,个人的
我很欣赏这句话:
我不同意您的观点
但我尊重您拥有不同观点的权利
J*******g
发帖数: 8775
27
是啊,看到版上这几个反基就不想回国。跟这种自己不信也不让别人信,没事就搅和你
的人在一起,必然非常痛苦。而且印象中国内这种人不少。不知道这些人是文革后遗症
还是什么。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感觉当然是主观的,个人的
: 我很欣赏这句话:
: 我不同意您的观点
: 但我尊重您拥有不同观点的权利

s*******w
发帖数: 2257
28
树林大了
嘛鸟没有?
s*******w
发帖数: 2257
29
当时下定决心来美国
但怎么来,步骤,程序,第一步,第二步。。。失败了怎么办?。。
一头雾!
那个时候都是公派出国,因私出国的几乎没有听说过。
怎么办?
s*******w
发帖数: 2257
30
我从小喜欢看书,这个习惯帮了我很大的忙。
我经常去山东省图书馆看书,从中知道出国的一般程序是考托福,GRE, GMAT, 然后申
请奖学金,护照签证。。。
一座座大山横在我面前。
先是英语得过关。
我那个英语那个差得可怜啊,不是一般得差,比特差还要差。
我当时已经是出国部的头了,吃香的喝辣的,钱不少挣,游山逛水,悠哉游哉,但我已
经铁了心。
我跟总经理请了长假,借口是身体有病。
我在父母的家里突击英语。
相关主题
历史让我们学会:宗教宽容感觉清教徒的著作不但多而且长
额滴乖乖隆地动啊,第一天就受不了了宗教改革500周年与感恩节的反思
上帝的仆人─美国最后一位清教徒政治家Streams in the Desert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31
3个月英语勉强过关。
找担保人?找谁?那个时候我两眼摸黑,谁也不认识。
老爸的同学在加拿大,他的儿子在美国,多方探询,那个同学说:虽然是父子关系,但
北美的父子和中国的不一样,太不一样了,此路不通。
当时我在山东师范大学上英语班,班上有个美国外教,加利福尼亚人,老两口和蔼可亲
的样子,和他们提出来,他们面有难色,已经给2,3个中国学生当了担保了,他们说:
能否试试自己给自己担保?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
J*******g
发帖数: 8775
32
牛人。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从小喜欢看书,这个习惯帮了我很大的忙。
: 我经常去山东省图书馆看书,从中知道出国的一般程序是考托福,GRE, GMAT, 然后申
: 请奖学金,护照签证。。。
: 一座座大山横在我面前。
: 先是英语得过关。
: 我那个英语那个差得可怜啊,不是一般得差,比特差还要差。
: 我当时已经是出国部的头了,吃香的喝辣的,钱不少挣,游山逛水,悠哉游哉,但我已
: 经铁了心。
: 我跟总经理请了长假,借口是身体有病。
: 我在父母的家里突击英语。

c*****2
发帖数: 2709
33
其他没看,可能说得都对,但是“第二年的“庚子赔款”所有的八个列强,其中只
有一个国家拿到这个钱没有动,就是美国。后来以各种方式退给我们了,其中一种方式
叫“庚款留学生”,还有的拿来补贴我们的大学。”不是历史事实。当年美国要多了,
多出来的不好意思用了,但是也不肯退还给中国,所以才有了庚子留学生。说钱根本没
动就更是为尊者美化得离谱了。
注意,别一不小心写成了公知文。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美国,让人又爱又恨的美国
: 说不清道不明但不说又憋不住!
: 先转一篇文章起个调子:
: ===============================
: 流沙河:中国人唯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人
: 人民网 2011-02-18 11:38:41
: 核心提示:我要告诉大家: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中国人在全世界唯一最好的朋友
: 是美国人。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第二年的“庚子赔款”所有的八个列强,其中只
: 有一个国家拿到这个钱没有动,就是美国。后来以各种方式退给我们了,其中一种方式
: 叫“庚款留学生”,还有的拿来补贴我们的大学。我告诉你们,抗战时期山西有一个“

s*******w
发帖数: 2257
34

博士屯牛人太多了
我这个是小菜。

【在 J*******g 的大作中提到】
: 牛人。
s*******w
发帖数: 2257
35

请教:嘛叫公知文?

【在 c*****2 的大作中提到】
: 其他没看,可能说得都对,但是“第二年的“庚子赔款”所有的八个列强,其中只
: 有一个国家拿到这个钱没有动,就是美国。后来以各种方式退给我们了,其中一种方式
: 叫“庚款留学生”,还有的拿来补贴我们的大学。”不是历史事实。当年美国要多了,
: 多出来的不好意思用了,但是也不肯退还给中国,所以才有了庚子留学生。说钱根本没
: 动就更是为尊者美化得离谱了。
: 注意,别一不小心写成了公知文。

s*******w
发帖数: 2257
36
有了托福成绩,美国大学来了I-20, 需要办理护照了
麻烦来了
单位死活不放人
走人可以
要辞职交还房子
那个时候还没有买房子这一说
我晚上跑到总经理家里
申诉理由
给国家扛活多年了
没有功劳苦劳得有吧
我出国也不花国家的钱
。。。。。
最后得到的答复是:
不敢开这个口啊
大堤上开个口
出事就出大的
s*******w
发帖数: 2257
37
剑在铉上
不得不发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辞了职上交了房净身出户
护照是拿到手了
下一步最关键的:签证
这一步若失败了
就好像踢足球的临门一脚
球踢飞了
我没有工作没有房子嘛也没了
狗急了跳墙
没跳过去
s*******w
发帖数: 2257
38
我为这个签证做了超量的大功课
遍请那些有签证经历的同学朋友陌生人
请他们吃饭喝酒聊天
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注意的事项
还通过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找到了在美国大使馆工作的中国人员
晚上去人家的家里虚心求教
。。。。。
所谓逼上梁山
没有退路
只能成功
失败了咋办
不知道
s*******w
发帖数: 2257
39

参考一段文章可能有些帮助:关于毛泽东的追悼会:
==============================
那时候年纪不大,但是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
就是感觉整个世界都悲伤了,严肃了,不许说笑了
9月9日,我记得天气晴朗,阳光灿烂
可是那一天,老师家长,三令五申,“今天要听话,不许闹”
之后就是不停的各类哀悼,小孩子都要排队戴白花,在教室里面不断的默哀
可是我没有觉得可笑和难受,只是一种新奇
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好奇地观察和体验
这辈子最恶心的,就是邓小平去世了
那时候我在北大读研究僧
尼玛非要集中起来,去看追悼会
还得全体起立
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个,感觉非常非常地恶心和难受
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符合时代
尤其是电视里面的老江,假哭成那个样子
还非逼着你听,一字字,一声声,都让人浑身鸡皮疙瘩
从那个时候起
我就真的不想再在中国待下去了
六四之后郁闷无比的时候,都没有这种想逃离的感觉

【在 J*******g 的大作中提到】
: 为啥?
J*******g
发帖数: 8775
40
你们估计是被找去当群众演员了。是有点无聊。不过这个级别的也没几个,忍忍就过去
了。毕竟小平的经济建设搞得还是不错的。如果老毛多活几年,或者儿子没死,也许现
在中国也跟朝鲜一样呢。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 参考一段文章可能有些帮助:关于毛泽东的追悼会:
: ==============================
: 那时候年纪不大,但是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
: 就是感觉整个世界都悲伤了,严肃了,不许说笑了
: 9月9日,我记得天气晴朗,阳光灿烂
: 可是那一天,老师家长,三令五申,“今天要听话,不许闹”
: 之后就是不停的各类哀悼,小孩子都要排队戴白花,在教室里面不断的默哀
: 可是我没有觉得可笑和难受,只是一种新奇
: 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好奇地观察和体验

相关主题
Streams in the Desert关于感恩节的野史
我将会变成这里的常驻IDJan 24 天堂飘下毛毛雨 Drizzle From the Heaven
哪位小朋友讲讲THANKSGIVING节日的来历呀?有些人我们要分离。- Acts 19:9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41
签证的前一晚上我没睡好觉
天亮了我心里还在打鼓
去签还是不去签
最后我对我自己说
死活就这一下子了
爱咋地咋地
就从宾馆打了个出租到了秀水街
美国大使馆的所在地
当时签证要先拿号再排队
我拿了140多号
然后排在我的位置
和前后的人就聊起天了
越聊越丧气
似乎所以人的情况都比我强很多
我是既没有奖学金也没有担保人
托福分勉强过线
大事很不秒了
很可能,太有可能被拒了
然后怎么办呢?
s*******w
发帖数: 2257
42
长话短说
签证一次就过了
签证官问的几乎所有问题
都在我的精心准备当中
拿到了签证
我立马跑到天安门广场照相留念
谁想到到没美国
受了那么多罪
吃了那么多苦
人生啊是那么的不易
s*******w
发帖数: 2257
43
我马上就要去美国了
很激动很彷徨脑子很乱
当初选学校的时候
我大约发了几十封申请信
为了减少竞争增大可能性
还报了天寒地冻的阿拉斯加
结果它还真发了I-20给我
真心真意谢谢它
最后我选了新英格兰地区的一所学校
我在中国的时候通过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认识了一个朋友就住在我那个学校附近
我赶紧请人家喝酒吃菜哈哈
人家很豪爽
我到美国的时间他在中国出差
还专门安排他太太接我
好人啊
s*******w
发帖数: 2257
44
研究认定,五十五名在费城制宪大厅撰写美国宪法的人士中,五十或五十二人是基督徒
。当时,在整个美国国家中,98% 是新教徒,1.8% 是天主教徒,0.2% 是犹太教徒;也
就是说,在1776年的美国,99.8% 的美国人自称是基督徒。艾兹摩尔(Eidsmoe)写道
,“最常被开国祖先引用的是《圣经》,占所有引文的34% ……。 最常被引用的思想
家…… 不是自然神教的信仰者和哲学家,而是保守的法律和政治思想家,他们全都是
基督徒。”即便只有少许历史知识的人,也不敢宣称美国不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了。
美国的宪法“无疑是基督化的”,因为绝大部分立宪者是基督徒,他们的政治哲学来自
《圣经》,他们必然将无数《圣经》原则融会贯通于宪法中
1.宪法基于法律、而不是政府,基于公民和代表公民的公共官员们必须受到一个基本的
、合乎神的律法的管理概念。麦迪逊说:“我们没有把美国文明的未来下注在政府的权
力上,而是在我们每一个人根据神的十诫管理我们自己的能力上。”
2.宪法是基于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理念制订的。《圣经》说:“神是不偏待人”(徒10:
34)。独立宣言表达了这个真理:神是创造者;“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的”。可能还
要花上许多年,这个原则才会完全实现,但是它在宪法中开始实施了。
3.宪法主张,所有人都有“由造物主赐予的某些不能剥夺的权力”,这些权力最早己表
明在十诫里。
4.宪法被赋予保护个人自由的义务。身为基督徒,立宪者相信,“主的灵在那里,那里
就得以自由”(林后3: 17)。
5.宪法是基于立宪者了解人是有罪的而制订的。因此他们分散权力,将行政和立
法分开,立法和司法分开,以致没有一个团体在另一个团体之上。麦迪逊在联邦宪章第
五十一条写道:
什么才是最反映人的本质的政府呢? 如果人们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天使来
管理人,那就不需要从内或从外来控制政府。形成人来管理的政府,其最大的困难在于
:你必须使政府先控制管理者;其次再强迫它控制它自己。
因此,基督教有关人的罪性的教训是导致美国宪法权力分立的主因,以致不会有任何人
或少数人握有过多的权力。权力如何分呢? 开国者们知道《圣经》说:“耶和华是审
判我们的,耶和华是给我们设法律的,耶和华是我们的王,他必拯救我们”(赛33: 22)
。于是,他们将政府的功能分成司法、立法和行政三个部门。
6.宪法乃是基于世袭的君主政体,并不是依据一个真正的基督化公民政府的信念制订的
。立宪者们主张没有人注定要成为一位君王;只有基督是王。
经过几十年旁征博引数以千计的历史文件后,1892年,美国高等法院最后宣布了“三一
裁示”:
我们的法律和制度必须基于能具体表现人类救赎主的教导,否则别无他路;在这个意义
的范围内,我们的文明和制度都在强调基督化……这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这是历史事
实。从发现新大陆到现在,只有一个如此肯定的声音……到处只清楚地看到同样的事实
……这是一个基督教国家。
如今美国的历史课本己完全删去了美国的宗教根基。“不幸地,学校所教授的历史是不
可思议的世俗版的历史,以至今日的年轻人对五月花号的真实故事浑然不知。‘政教分
离’(宪法没有这样的字眼)已经变成‘神、国分离’。如果真是这样,美国真正的历
史就要倒转过来。”[60] 有关第一修正案的解释,在“政教分离”上有许多误解。其
实,它叙述道:“国会不应制订有关设立或禁止某个宗教的法律。”按传统理解,这意
味着美国不会像英国那样有国家教会。就历史说,教会和国家的功能是分开的。但这不
意味着要把神或基督教和国家分开,像今天美国所发生的情况一样。
1947年,一个相当新的有关政教关系的解释出现了,加上最高法院针对艾弗逊 (
Everson) 对教育部的判决而举国闻名。法官布莱克 (Hugo Black) 引用了一封杰弗逊
于1802年写给丹伯利浸信会的信,信中杰弗逊描述“教会和国家中间有一道墙”。这个
解释获得了回响,大众都以为宪法在教导政教分离。对第一修正案的误解所引发的后果
,就是不让宗教公开化,使国家对宗教保持“中立”(或者说“对立”)。他们根据片断
的历史达到了这个结论,却忽视了无数与之相反的证据。
寇尔森 (Charles Colson) 指出:
近至1954年,最高法院还毅然决然地拒绝国家宗教中立化的主张。法官杜格勒斯 (
William O. Douglas) 这样说 :“我们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民,我们政体的创设是
基于天地间有最高主宰的大前提。”想不到短短九年之后,法院却出尔反尔,否决了在
学校允许祷告之案。不能在课堂上正式祷告,固然并不能阻止我们随时随地的祷告,但
这提案却反映了社会的倾向:在国事上,基于宗教信仰的价值观逐渐消失了。在美国政
坛上,这个决定是一个很大的震撼,是一个足以引发断层的地震。 ……1973年的堕胎
合法化是一个反教的高峰。
美国历史上的多元传统一向是各个不同的价值观展开公开辩论,由辩论而产生一个妥协
,以一个共同的价值、道德观去治理整个社会。但相对哲学盛行后,坚持客观真理不存
在,所以任何价值观都没有辩论的必要,何必伤感情呢。殊不知绝对中立的结果就是置
一切价值于毫无价值。正如专栏作者苏伯兰 (Joseph Sobran) 所说:“目前的论调是
国家对宗教采取中立,而中立的最好办法就是绝口不提宗教。按如此逻辑,各式服装的
最佳妥协就是一丝不挂…… ”
十八世纪,美国的开国者对一个宗派凌驾于其他宗派之上已感厌倦。维吉利亚州的殖民
地区有一间州立教会,是英国教会的分支。开国者看到贵格会受逼迫,看到维吉利亚州
的浸信会会友因没有执照传福音而入狱;他们深感不安。他们不愿看到一个宗派拥有一
个州的垄断权。在独立战争期间,开国者害怕输掉这场战争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是怕失
去宗教自由:他们一旦输了,他们很可能必须接受英国国教成为维吉利亚地区的唯一教
派,一百五十年辛苦获得的宗教自由就会付之一炬。所以,各宗派的信徒联合起来与英
国交战。赢得战争以后,宗教自由和自由的意识对开国者们来说是如此地重要,以至他
们接受宪法的条件是,宪法必须保障宗教自由;这就是为什么宗教自由是美国权利典章
的第一条。在美国,没有国家教会,没有州立教会,只有自由意识。法官斯托瑞指出,
“第一修正案”能够解决几个世纪迫害基督徒的问题,“它 (第一修正案) 因此除去了
宗教迫害的手段,以及保障从使徒时代至今都被践踏的宗教意识权利。”正因为如此,
开国者给美国一个奠基于基督教原则的系统:无论是无神论者、回教徒、犹太教徒、基
督徒、佛教徒,任何人都可以建立一间教会敬拜神,或站在街角、屋顶,宣扬他的观点
,出书或做任何其他事情,在这个基督教国家中,自由从来不受来自任何政府的迫害。
[64]
今天,自由被曲解为放纵。当一些人以“第一修正案”为借口、竭力要把基督教信仰从
美国清除掉时,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他们这种言行的自由正是从基督教来的呢!英国
政治家伯克 (Edmund Burke) 说:“人类的意志及情感必须受到一些限制,否则,如果
从内在来的影响变小,则从外在来的影响必定增多。”基督教信仰就是从人的内心影响
人,而社会的法律则从外在约束人。无限制的个人放纵,将产生无政府主义,最终导致
独裁专制。法国就是例子。法国大革命中,人们对基督教教会采取严厉手段并没收其财
产,他们在圣母院教堂挂了一名裸体女人,以亵渎圣坛。他们抛弃以耶稣降生年所定的
西元,改以1792年为他们的元年,一个没有神的共和国的第一年。结果在巴黎数以万计
的人在这场革命中被杀,血流成河。共和国很快陷入无政府的混乱中,最终导致独裁专
制。美国的自由民主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甘雅各和杰利纽康写道:
当宗教被摒弃,独裁专制便总是出现。在巴黎超过两万人在一场革命的惶恐浪潮中被杀
,街上遍满血腥之气,他们没有找到自由,他们找到的是独裁专政,整个国家陷入绝望
的战争及更大的捆绑之中。但在美国,由于没有把宗教和自由切断,因此找到了最大的
自由。[65]
寇尔森写还写道[66]:
自古以来,智慧人均有一个不约而同的见解:社会的法权、社会的维系,必须依赖宗教
信仰超越的权威。早在两千年前,罗马政治家西塞禄 (Cicero) 就这样说:宗教是“个
人道德、社会秩序所绝不可少的……有头脑的人,没有一个会攻击宗教信仰。”奥古斯
丁说,社会的和谐是因为正义的伸张。而正义的源头是神;“如果没有正义,政权是什
么?不过是有组织的强盗罢了。”
在西方社会,基督教是其文明的力量。史学家多逊 (Christopher Dawson) 说:“基督
教是西方文明的灵魂,又是它的道德法权的基础。”……美国第二届总统亚当斯 (John
Adams) 说:“我们的宪法是专为一个有道德、有信仰的人民而订的。若是用来治理另
一种人民,这宪法绝对不够用。”
在政治上废除信仰,和以宗教左右政治,两者都是错误的。
但是人生在世,单有一套宗教道德律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般的社会组织来维持社会
秩序。宗教的任务不是治理国家。宗教企图治国的尝试在历史上不乏其例,结果都是一
塌糊涂、两败俱伤。一个宗教以外的独立政体是不可少的。
政权当初的设立可以说是神对人民天性的一个反应,是为防止天下大乱。政府不能拯救
世界,不能建立人间天国,不能赎罪,但是可以约束罪行。政法有限的权柄任务是保护
生命财产、促进公益,使人民得享太平。政权本身并非神圣,但有神所交托的任务;政
权是合法的,但也是有限度的。
法律的任务不是为维持国家之所谓社会稳定,而是辨明神所设立的法度。这是所谓法治
的来源,和我们今天的现代道德律有天壤之别。没有超然的标准,法律若非只是当权者
自设,就是社会上几组利害相冲突的人商讨出来的妥协交易。但站在基督教立场,法律
的根基是绝对的道德律,这些道德律不论时势年代,都是永恒不变的。
今天,美国人需要回转归向神,需要再次致力于开国祖先们所遵循的伟大原则,努力使
美国再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基督教国家,正如林肯总统所说:
邦国和人的责任是要依靠神掌管的大能……,并认识《圣经》所宣告、历史所证明的崇
高真理,那就是,以耶和华为神的,那邦国是有福的。
关于美国人现今的信仰状况,《恩福》杂志编辑室在二00五年曾这样写道:
时光荏苒,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历史舞台上尚属年轻的美国,竟跃身於世界第一强,证
实了“以耶和华为神的那国是有福的”(诗33:12)。然而这一百年来,科学不断进步
,移民持续涌进,全球文化互相冲击,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宗教对美国的重要性是
否削弱了?基督信仰 -- 美国的立国支柱 -- 是否依旧扎根民心?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一些民调显示出来。今年七月《今日基督教》杂志刊登,当今
71%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是“基督教国家”(十年前只有60%的人持此看法);八月份刊
登,76%的医生说,他们相信神;九月份刊登,70%的美国人赞成将十诫留在政府建筑中
,而若将它视为“历史文件”,赞同的人更高达85%。
近年来,尽管伊斯兰教在美国颇有发展,印度教、佛教也有信众,但新移民中的拉丁裔
与亚裔均有大量基督徒。2002年的一份民调显示,65%的人认为信仰对他们的生活非常
重要;66%的人是教会(或犹太会堂)的成员;43%在过去七天中曾经上过教堂。这个比
例甚至强过1940年的民调。
有一份调查,研究各国经济与宗教的关系,一般而言,愈穷的国家,对宗教愈热衷。但
美国却是例外。在坐标图上,按一般的曲线衡量,美国对宗教的兴趣应当只在5%的位置
,但实际的数目却是51%。由此看来,美国人对信仰的委身,就历史角度而言,至今并
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如今许多美国的公开场合虽仍保留祷告等宗教仪式,可是却不
能提“耶稣基督”。因此有人说,美国的宪法是不提神的改革宗信仰,而美国的民众宗
教(civil religion)则是不提基督的基督教。
s*******w
发帖数: 2257
45
从北京飞到底特律入关遇上麻烦了
海关官员问你怎么只有3个月的时间?
我一听脑子发蒙
3个月我就得回来?
我老老实实回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再飞到波士顿
下了飞机我见人就问
excuse me, how to go to xx university?
那个美国人和颜悦色的说:你要做这么1,2.3。
我当时心里很感动,真有礼貌啊
遥想当年我上大学从沂蒙山区到直辖市报到
第一次坐火车出门
到了终点站下了火车就问车站工作人员
xx 大学怎么去啊?
那个女人很不耐烦的说:先出站先出站!
s*******w
发帖数: 2257
46
从波士顿机场坐长途大巴Banaza到了罗得岛
果然老乡和她的女儿在车站等我了
非常非常亲切
从中国到了美国一个人也不认识
有这么个老乡真好!
以后他们带我去超市买东西海滩游泳
我有嘛不明白的就请教他们
有件事我现在还在后悔
就是他们要搬家需要人手帮忙的时候
我那天有事没能去成
这个事我一直耿耿于怀到现在
当天晚上老乡帮我住进了一个汽车旅馆
我刚来美国东南西北都分不清
只好打电话给我纽约的朋友
让他打电话给我父母报平安
s*******w
发帖数: 2257
47
今年是2014年了
时间象飞刀刀刀催人老啊
现在这位朋友还在纽约工作但离了婚
小孩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
他们俩口子我都很熟很要好
家务事您能说清?
刚入学就要补课
Foudation Lesson好几门
第一门是Hospitality Law
那是在美国上的第一节课
教授一进门就一屁股坐在课桌上
开始blahblahblah
可怜我一句也没听懂
进门good evening
出门good night
下课了我走在空空荡荡的大街上
无限悲凉无限哀伤
上课听不懂啊
这日子怎么熬?
n********n
发帖数: 8336
48
摘录一下: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一些民调显示出来。今年七月《今日基督教》杂志刊登,当今
71%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是“基督教国家”(十年前只有60%的人持此看法);八月份刊
登,76%的医生说,他们相信神;九月份刊登,70%的美国人赞成将十诫留在政府建筑中
,而若将它视为“历史文件”,赞同的人更高达85%。
近年来,尽管伊斯兰教在美国颇有发展,印度教、佛教也有信众,但新移民中的拉丁裔
与亚裔均有大量基督徒。2002年的一份民调显示,65%的人认为信仰对他们的生活非常
重要;66%的人是教会(或犹太会堂)的成员;43%在过去七天中曾经上过教堂。这个比
例甚至强过1940年的民调。
有一份调查,研究各国经济与宗教的关系,一般而言,愈穷的国家,对宗教愈热衷。但
美国却是例外。在坐标图上,按一般的曲线衡量,美国对宗教的兴趣应当只在5%的位置
,但实际的数目却是51%。由此看来,美国人对信仰的委身,就历史角度而言,至今并
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如今许多美国的公开场合虽仍保留祷告等宗教仪式,可是却不
能提“耶稣基督”。因此有人说,美国的宪法是不提神的改革宗信仰,而美国的民众宗
教(civil religion)则是不提基督的基督教。“
s*******w
发帖数: 2257
49
What's your points?
s*******w
发帖数: 2257
50
为了提高英语水平
我可谓动足了脑筋
我和两个大学本科生合租一个大房间,分三小房间,
一个是马来西亚华人,信佛教;一个是印尼人,信基督教
那个印尼人去美国教会
每个星期天一个美国人都会开车到我们住处接印尼人
我主动要求也去教会
到了教会美国人很热情很有爱心
我一方面向他们学英语
一方面和他们辩论
为我当时所信的佛教辩护
相关主题
清教徒生活观 #1: 工作观千禧年前派、后派的社会历史意义 ZT
清教徒生活观 #4: 家庭观清教徒神學與靈修神學(成聖觀)簡介
清教徒生活观 #7: 教会与集体敬拜假设历史上没有基督教能有什么不同?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B**T
发帖数: 294
51
其实我一直想不通,你们两方都从事什么职业,每天都可以发帖无数哈哈
楼主的文章很好,恶补一下其中一些历史

【在 J*******g 的大作中提到】
: 是啊,看到版上这几个反基就不想回国。跟这种自己不信也不让别人信,没事就搅和你
: 的人在一起,必然非常痛苦。而且印象中国内这种人不少。不知道这些人是文革后遗症
: 还是什么。

s*******w
发帖数: 2257
52
谢谢鼓励!
我也想强迫自己学点东西。
J*******g
发帖数: 8775
53
我只是普通基督徒,突然发现有人这么歪曲事实,污蔑自己的信仰,就把自己的业余时
间都拿出来,反对这些造谣的人。
至于反基是干嘛的,我就不知道了,只知道他们这么做已经很多年了,不知道误导了
多少人了。我也没想让别人信神,只是希望大家了解到真实的基督教,基督信仰。这些
反基总是说自己对基督教的理解是正确的,其实他们根本不懂基督教。
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每个宗教的人自己解释自己的宗教,让有兴趣的人随便问问题。
让人自由选择信什么不信什么。
反基要是有种就该自己建个版,把自己的信仰亮出来给大家看看。可笑的是其中某个反
基曾经以反基没有固定的观点为荣。这年头朝三暮四都是光荣的了。

【在 B**T 的大作中提到】
: 其实我一直想不通,你们两方都从事什么职业,每天都可以发帖无数哈哈
: 楼主的文章很好,恶补一下其中一些历史

J*******g
发帖数: 8775
54
谢谢分享。等待更新。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为了提高英语水平
: 我可谓动足了脑筋
: 我和两个大学本科生合租一个大房间,分三小房间,
: 一个是马来西亚华人,信佛教;一个是印尼人,信基督教
: 那个印尼人去美国教会
: 每个星期天一个美国人都会开车到我们住处接印尼人
: 我主动要求也去教会
: 到了教会美国人很热情很有爱心
: 我一方面向他们学英语
: 一方面和他们辩论

n********n
发帖数: 8336
55
对其中的数据感兴趣。谢谢!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What's your points?
s*******w
发帖数: 2257
56

很佩服您的勇气!
谢谢鼓励!

【在 J*******g 的大作中提到】
: 谢谢分享。等待更新。
s*******w
发帖数: 2257
57
那些美国基督徒向我传福音
我来了个反宣传:
是啊基督教是好东西
俺娘说了
耶稣是好人
他是天上第32层天的天主
耶稣教也是正教劝人行善
美国基督徒说上帝创造了一切
人不能自救就象人不能自己把自己提起来
人要认罪才能上天堂
s*******w
发帖数: 2257
58
现在我知道了
什么叫罪?
罪就是没把上帝当上帝
没把上帝的荣耀归给上帝
当时我想什么啊我是罪人?
我一不杀人二不放火
还时不时的干点好事
和罪人根本不沾边
现在知道什么叫原罪
就是还没出生呢就是罪人了
这个概念最难理解最难掌握
也最难讲的清楚
s*******w
发帖数: 2257
59
来美国这么多年
美国真正称得上朋友的没几个
绝大多数是泛泛之交
文化不一样真的就是不一样
美国人坐在一起就开始聊球
什么橄榄球棒球垒球什么球。。。
英语本来就是外语
加上体育词汇更是雪上加霜
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s*******w
发帖数: 2257
60
据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来到北美洲)的估测,北美印第安人总数大约有八百万到一千万
人。随着欧洲殖民者的深入,原住民的健康和领土受到严重威胁。由于欧洲人带来的各
种病菌,在150年内,原住民的人口锐减了90%;他们的村落被摧毁,原本用于畜牧或种
植的土地被毁掉了。
殖民地时代(1493年—1776年)[编辑]
《五月花号公约》
主条目:北美殖民地时代
“在从前无人来到的地方,我们希望移植一个民族。”
十七世纪初,英国开始向北美殖民。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
艰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620年,他们乘“五月花号”到北美并在船上制
定《五月花号公约》。在11月21日于普利茅斯上岸,清教徒与41名自由的成年男人签署
共同遵守《五月花号公约》。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订法规等。奠定自治政府的基础。
在殖民地时代,伴随着与北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长期战争,严重的劳力缺乏产生了像
奴隶和契约奴役这类的非自由劳力,而英国政府的放任政策则让特有的美利坚精神与文
化得以发展出其独特性。黑奴贸易在美国盛行起来。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殖民者先
后在北美洲东岸(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由于一、英国移民移民北美是为了
追求自由和财富,如被迫害的清教徒和贫农。二、地方政府享受自治权。三、殖民地居
民有比英人更广泛参与政治的机会和权利,培养了自治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他们相信社
会契约中,政府是人民需要保护而得人民支持才组成的。
在十八世纪中期,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殖民地议会仍信奉英王乔治三
世,不过他们追求与英国国会同等的地位,并不想成为英国的次等公民,但是此时英法
的七年战争结束,急于巩固领土和平衡财政的英国政府一改长久以来的放任政策,主张
高压手段加重赋税,引发北美殖民者的不满。殖民地居民高呼“没有代表就不纳税”宣
言,在经历了“波士顿惨案”、“不可容忍的法案”等事件后于1775年4月在列克星顿
和康科特打响“列克星顿的枪声”揭开美国独立战争的前奏。而这些东海岸从新英格兰
延伸到佐治亚的英国殖民地便成为美国最初的十三个州。
相关主题
请问某加尔文宗信徒,烧死塞尔维特是不是神的命令?额滴乖乖隆地动啊,第一天就受不了了
别了,永生弟兄上帝的仆人─美国最后一位清教徒政治家
历史让我们学会:宗教宽容感觉清教徒的著作不但多而且长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61
重要历史事件[编辑]
1619年7月,在弗吉尼亚州詹姆斯敦召开了弗吉尼亚议会,这是世界最早的代议制机构。
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奴由荷兰商船运至弗吉尼亚殖民地。
1620年11月,一批受英国迫害的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抵达普利茅斯的港口,共同签署五
月花号公约,决定按照多数人的意愿进行管理,建立民治的政府。
1636年,英属北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哈佛大学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剑桥成立。
1754-1763年,法国-印第安人战争(欧洲称七年战争)爆发,印第安人与法国结盟攻打
英国殖民地。
1763年2月,巴黎和约签署,标志着战争的结束。法国割让其大片北美殖民地于英国及
西班牙。
1763年,乔治三世禁止北美殖民者向西拓展,因为想避免与印第安人冲突而增加军费。
但此时北美人口和地价激增,农民、商人等是希望积极向西拓展。其中反对最强力的是
乔治华盛顿与富兰克林。
1764-1765年,1764年英国国会通过很多条款来向北美征税及设立海关,是为了弥补七
年战争的债;1765年的《印花税法》更为过份,甚至报纸也征税。殖民地领袖发表“无
代表,不纳税”宣言,声言没有殖民地代表出席英国国会就不会纳税。从此北美殖民者
与英国的拉锯不限经济利益,事态升华至政治问题-政府的权力的界定。
1767年英国国会无视北美殖民者的要求,通过“唐申德法案”由北美殖民者补贴英国本
土地税的减免,波士顿和纽约的殖民商人抵制英货,英人出兵波士顿,最后发生波士顿
惨案。事情引起反英情绪,英方撤销大部分税款,只保留茶叶税。英方保留茶叶税是为
帮助英国东印度公司廉价倾销茶叶。
1773年波士顿茶叶事件
1774年第一次大陆会议,殖民代表决定终止对英贸易,不接纳“唐申德法案”,号召欧
洲殖民者加强武装,准备作战。
1775年列克星顿和康科特战役为八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作前奏。
1775年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召开,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队的总司令
1776《常识》一书出版。作者汤马斯·培恩,在这本小册子中提出殖民地必须独立,原
因首先英国剥削殖民地利益;其次,北美洲不是大不列颠的,美洲上是有法国人,德国
人等在这新世界追求自由及财富的。这本书在北美洲十分流行,其有很大影响。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言新国家是独立的,完全脱离英国,目
的是为‘图生存、求自由、谋幸福’,实现启蒙运动的理想。
s*******w
发帖数: 2257
62
1636年,英属北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哈佛大学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剑桥成立。
=============================
当时北美还是属于英国的。
s*******w
发帖数: 2257
63
美国独立战争[编辑]
主条目:美国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后,正在庆祝胜利的美国民兵。
北美殖民地于18世纪逐渐繁盛,在经济上也开始寻求独立,减少对英国的依赖。然而这
引来英国不满,因为英国希望可以利用北美殖民地,作为它廉价的原材料的供应地,以
及商品的倾销市场。英国政府乃率先颁布法令,不准殖民地居民向西开拓,并禁止其发
行自己的纸币,再对其课以重税及解散其议会,这使得殖民地居民发动了大规模示威。
英国当局乃在1770年3月5日派兵射杀反抗英国的波士顿居民,称为“波士顿屠杀”,制
造了“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年英国当局更颁布了5项“不可容忍法案”,激化了双方的矛盾。1774年9月5日,
除佐治亚州外,12个殖民地的代表会议选派56名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通
过宣言,并建立大陆协会。新英格兰的人民组织了民兵,并于1776年7月4日通过了《独
立宣言》,正式宣布13个殖民地独立。
在乔治·华盛顿的带领下,北美殖民者在对英国的美国独立战争中赢得了胜利,并且建
立起了美利坚合众国。
1783年美英于巴黎签署美英巴黎条约。与会者除美英代表外,还有法国与西班牙代表。
会谈中,法西代表漠视美方利益,美方秘密与英方交涉,最后美国以平等地位与英国缔
约,也受国际承认。
s*******w
发帖数: 2257
64
1776年7月4日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13个殖民地独立。
=============================================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视为美国建国的标志。
1776年相当于中国乾隆41年这一年,是清朝。
s*******w
发帖数: 2257
65
1787年制宪会议[编辑]
主条目:美利坚合众国制宪会议
为了团结起来壮大力量共同反抗殖民统治,北美的13个原大英帝国殖民地通过《邦联条
例》在名义上组成了一个统一的联盟,但是由于《邦联条例》规定任何州都拥有对任何
提议的否决权[1],并且也没有赋予邦联政府任何征税的权力:完全只能依赖各州自觉
,而没有任何权力强制要求各州支付拖欠的费用[2]。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各州
开始为保护各自的利益而产生纠纷和争议。这此情况下,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麦迪逊
建议各州政府派出专员“出于对各方共同利益和长久和谐统一的考量,并结合整个美利
坚合众国各州间贸易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所必须采取的措施[3]。”
在1786年9月召开的安纳波利斯会议上,来自5个州的代表们决定召开一次制宪会议来讨
论对邦联条例进行改进,这次会议于1787年5月14日在费城召开。不过由于18世纪末的
交通还很不方便,会议直到5月25日日才正式召开,从这天起直至9月17日,共计来自12
个州[4]的55位代表[5]参加了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英语: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并最终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这次会议也
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由麦迪逊撰写,作为宪法的第一至第十条修正案补充了联邦宪法内没有的规定人民基本
权利,又订明了政教分离原则。
重要历史事件:
1770年3月5日,波士顿市民与英国驻军发生冲突,英国驻军向北美平民开枪,造成举世
瞩目的波士顿惨案。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年9月5日,来自各地的殖民者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
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场武力冲突。
s*******w
发帖数: 2257
66
麻州的Lexington号称是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我去过好几次参观,有好几
年的时间住在那附近,每个周五和周日去Lexington的华人教会参加礼拜,那里专门有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的查经小组。
s*******w
发帖数: 2257
67
12/17/2009 Thursday/Boston/0750pm
马上就要2010年了
想想就吓人!
怎么时间就这么快
俺现在越来越怕别人问年龄
问了俺也不实话实说
很理解美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视个人隐私
什么年龄工资婚否孩否同性恋否
统统不便打听
小时候盼着有一张和大哥哥姐姐一样的脸
梦想幻想联想理想一大批想
现在没有想头了
还是有点吧
2010年一月2日中国波士顿同学会第一次大聚会
很想参加
美国汽车拍卖行俺很想多开点好车
白酒俺很想来点五粮液茅台二锅头
麻将中国象棋乒乓球网球俺还想跟老虎五兹学点真高尔夫
俺跟您打赌他一定会再起东山,再创辉煌无论是事业还是非事业
中国是俺祖国是俺热爱的
美国是俺心上人是俺热爱的
不要问俺更爱那个
问了俺也不说
说了也是忽悠您
俺7月份回了趟祖国
心理严重失衡N个月
现在终于平了过来
俺那些同学们同志们同乡们一个个人五加人六的
俺也很羡慕
和他们羡慕俺差不多
要不很不好解释问什么他们百计千方把后代弄到美国来
俺就免了这麻烦
省下劲来和他们喝二锅头
当然俺是搞不懂为什么他们对侍候他们喝酒的小姐们那么个态度
俺也不需要搞懂
每次在祖国呆3,4个星期也不太容易搞懂
祖国真是月异日新一天一个样
美国真是以不变应万变几十年如一日
都不容易对不对
山东省的XX主席孙XX刚刚出事了
怎么回事
没事祖国的事说有事就有事没事也是事
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
听说美国有个波士顿又叫博士屯
俺叫个板那么多个博士您老费心搞搞这个学问
真搞清楚了您就神了
神了就是搞不掂的事您把它搞掂了
听说今天气候变化会议要有个结果
您要有本事让大家都听您的您就神了
听说奥总统的支持露到了一半了
俺是全心全意支持他老人家的
加上那个打高尔夫的虎老
他们两个都不怎么白
这就对了俺的脸也是那个颜色
要不说什么事就怕掺和
到了年关了俺就想写点什么来纪念一下
纪念什么俺也稀里糊涂
人不能活得太明白
水至清还有鱼吗
目前的形势和俺们的任务
美国日落西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祖国是蒸蒸日上但
问题多多
现在的好处是美国人正在学习听别人讲话
这也是俺佩服奥总统的原因之一
这也是俺烦小布什的原因之一
看看奥总统给日本天皇鞠的91度躬
俺是这么想这个躬让小布什来鞠
砸死他他也鞠不了
当然他比克林顿又强多了
他是个好丈夫好爸爸好儿子好基督徒
但克总统的经济成就非常了不起
又扯远了
再扯回来
2010年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
这么个敲法一会我们就都老了
很幸运的是俺信了上帝了
所以俺心理特踏实
反正俺是要上天堂的
但是有一点俺心理没平安
俺娘信佛
俺爸信俺娘
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不想这些烦人的事了
大不了俺好好表现
到时候俺开个后门
俺爸爸俺娘不就上了天堂了吗
当然这些话俺自己知道就中
俺来美国也N年了
弹指一挥间
俺怎么觉得俺还没弹呢手更没来得及挥
时间就想朱自清的流水匆匆
俺想当年刚刚拿到美国的签证
喜出望外
就在天安门的正中间存照留念
当时俺正可谓豪情千万丈直冲云霄
不知道天是高的地是厚的什么是圆的还有方的
若那个时候知道来美国受这么多苦吃这么多罪
谁来谁傻瓜
怪不得俺旅游系的同学基本上没来美国的
对乎错乎得取决于WHO是裁判官
现在的外面天寒加地冻
波士顿市长已经发了告示了
俺今天早上去咖啡店
只有C和B在那里
俺大棉裤大棉袄的就冲了进去
热咖啡刚喝了两口就开始冒汗
俺今天去汽车拍卖行上班室外的
s*******w
发帖数: 2257
68
西进运动与民主建州[编辑]
1863年,南北战争
主条目:美国历史 (1789年—1861年)
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购买案让农民得以使用重要的密西西比河水路,把法国势力从美国
西部边界移除,并且提供美国农人一块广大的土地。
几个星期以后,英国和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之间开战了。美国当时的收入仰赖向欧洲输
出农产品,因此试图同时对两个战争中的强权出口食物和原料,以及在它们与它们的加
勒比海殖民地之间运输产品来获利。当这个行为对两个战争国有利的时候,它们便会准
许,然而当这个行为无利于他们的时候便予以反对。
当1805年法国海军在特拉法尔加战役中被摧毁后,英国希望断绝法国的海外贸易纽带,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复美国的贸易行为,英国于是对美国海岸实施了封锁。受制于英国
海权的美国在1812年向英国宣战,但是双方最终都一无所获。在这场战争里美国至今为
止最后一次被敌对军队入侵本土。
被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的这场战争强烈地刺激了国内的民族主义。昭昭天命的信念开始
在美国民众中蔓延,人们认为美国被赋予了向西方拓展,“从大洋到大洋”的命运。这
个观念也导致了1846年围绕得克萨斯州独立的美墨战争的爆发。取得压倒性胜利的美国
迫使墨西哥割让了包括今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科罗拉多等其三分之一的领土,基本
确立了美国今日的版图。
然而新取得的广大领土加剧了国内存在已久的奴隶制度之争。自从1820年开始支持废奴
的北方和支持蓄奴的南方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不可挽回的敌对,随着建立在废奴理念的共
和党候选人林肯在1860年的总统选举胜利,以南卡罗来纳州为首的11个南方蓄奴州宣布
脱离联邦,南北战争爆发。
s*******w
发帖数: 2257
69
1846年围绕得克萨斯州独立的美墨战争的爆发。取得压倒性胜利的美国
迫使墨西哥割让了包括今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科罗拉多等其三分之一的领土,基本
确立了美国今日的版图。
========================================
原来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科罗拉多等其三分之一的领土都曾经是墨西哥的??
s*******w
发帖数: 2257
70
南北战争[编辑]
19世纪移居美国的欧洲移民
主条目:南北战争
随着林肯在1860年选举中的胜利,南方奴隶制的数州宣布脱离联邦,成立以杰斐逊·戴
维斯为总统的美利坚联盟国。接下来的四年,爆发了美国内战南北战争。日益城市化和
工业化的北部各州击败了以种植园农业为主的南部各州。但是双方共600,000至700,000
的美国人牺牲,并且许多南方土地被毁坏。最终,邦联将军罗伯特·李投降,从而让南
方独立的梦想破碎。战后,由北方废奴主义者和共和党统治的国会分别通过宪法第十三
至十五修正案,正式废除了奴隶制度,而美国也进入了缓慢的重建时期。
美国本土的资本主义革命也开始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呈现了显著的增长。在1896年
,美国在如钢铁等的很多制造业上甚至超越了英法德等老牌工业国家。然而,高速增长
的经济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其后的进步时期。
这段时间也是一个空前的移民高潮,有3700万人在1840年与1920年间移居美国,范围包
括欧洲、非洲以至亚洲。这除为美国提供充足劳动力外,并令先前未开发的区域得以开
发,如加州中部。美国种族之间冲突开始,大量黑人遭受压迫,以便白人农民和大农场
经营者可以接管他们的土地。
相关主题
感觉清教徒的著作不但多而且长我将会变成这里的常驻ID
宗教改革500周年与感恩节的反思哪位小朋友讲讲THANKSGIVING节日的来历呀?
Streams in the Desert关于感恩节的野史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71
弗里德曼给习近平的公开信
美国具有影响力的纽约时报国际事务专栏专家托马斯•弗里德曼12月14日发表了
一封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公开信。由于中国最近拒绝给纽约时报和彭博新闻社等美
国媒体20多名驻华记者续签签证,弗里德曼呼吁习近平要反腐,而不要怪罪披露中共高
层官员腐败问题的记者。
这位蜚声天下,著有《世界是平的》一书的新闻从业者在公开信中说,华尔街日报、路
透社的中文网站最近被封,彭博新闻社和纽约时报的网站也被封了好几个月 了。特别
是纽约时报和彭博新闻社的20多名驻华记者需要在12月底之前续签,但是中国政府拒绝
给他们续签。这显然是对这两家新闻机构的报复,因为他们披露 了包括习近平在内的
中国高层领导人的亲属聚敛巨额财富的问题。
弗里德曼曾经三次获得美国的新闻大奖普利策奖。他在公开信中说,中国专家告诉他,
这次对美国记者前往所有的做法是因为,习近平认为美国媒体“越过了红 线”。而习
近平显然把游戏规则理解为,外媒、中媒和社交媒体只能报道地方和省级官员的腐败,
但决不能报道中共高层领导人的金融交易。
弗里德曼说,不是外媒记者,而是习近平的一些同事及他们的子女越过了红线。他说,
外国驻华记者的工作就是必须报道中国网民的热门话题,比如说,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
有关胡锦涛一名高级助手的儿子开法拉利出车祸的消息。
公开信说,随着中国经济的金融化和股权文化的出现,公司和市场必须遵守国际规范,
公开有关公司结构和股东的记录文件。而记者一定会不可避免地雇用会计师和 律师来
仔细研究这些文件,得以发现一些事实,比如说,前总理温家宝90岁的老母亲、也是一
名退休教师,在一家中国大企业拥有1亿美元的投资,与此同时,温 家宝的儿子、女儿
、弟弟及其他亲属都变得极为富有。
弗里德曼在公开信对习近平说:“如果你把我们的记者都赶出中国,我可以告诉你将会
发生什么情况:他们将在香港、台湾、韩国设立办公室,仔细梳理来自远方的 金融资
料,而无法通过在中国旅行,与中国民众面对面地交谈来作出平衡” ,并且这将迫使
美国驱逐中国的记者,“我们不可能让你享受我们的开放,而你却蒙蔽我们。”
弗里德曼在公开信的最后呼吁习近平,为了自身利益与中国的稳定,要反腐败,而不要
怪罪报道中国高官贪腐问题的记者。
文章来源: http://goo.gl/AknypU
附:
Dear President of China
MEMO to: China’s President Xi Jinping.
Josh Haner/The New York Times
Thomas L. Friedman
From: A Friend of Your Country.
Dear President Xi, in recent years there’s been a tug of war inside the
global investment community between those who think China is a bubble about
to burst and therefore a “screaming short” and those who believe that
China has big problems — but also big tools and smart leaders — and will
find a way forward, even if at a more normal growth rate. I lean toward the
second camp, but looking at some of China’s recent behavior I’m beginning
to wonder: Maybe your system is more frail than I thought?
I say that as someone who wants to see China succeed in empowering its
people to realize their full potential so they can better participate in
shaping China’s future and integrate with the world. Anyone who is telling
you that American policy makers want to see China fail doesn’t know what
they’re talking about. Our two economies and fates are totally intertwined
today.
So, I wish China’s people well. Many Americans do. That is why I am writing
you today. I believe you’re about to make a terrible, terrible mistake.
The Chinese-language websites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nd Reuters were
recently blocked, and those of Bloomberg News and The New York Times have
both been blocked for months. More important, The Times and Bloomberg
together have more than 20 journalists in China whose visas are up for
renewal by the end of December and, so far, your government is refusing to
act on them — in apparent retaliation for both organizations exposing the
enormous wealth amassed by relatives of senior Chinese leaders, including
yours. The rumor is that you intend to deny both organizations the right to
report from China.
China experts tell me that this unprecedented crackdown is prompted by your
feeling that we’ve crossed a red line. You apparently thought the rules of
the game were that the foreign press, local media and social media could
write anything they wanted about corruption and social protests at the local
and provincial level — indeed, it was a way f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track and curb corruption — but that such focus should never be brought to
the financial dealings of the top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Sir, if a red line has been crossed, it has been by your officials and by
technology. How so? There have been enough small stories in your own media
— tips of icebergs — that suggest a widespread amassing of assets by
family members of the most senior Communist Party officials. This kind of
asset grab may not be illegal in all cases, but it surely could not happen
at this scale without peopl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ir positions and the
lack of transparency at the top.
Just last March, Chinese authorities quickly deleted from the blogosphere
photos of a fatal Beijing car crash, believed to involve the son of a close
ally of then-President Hu Jintao. The car was a Ferrari. The driver was
killed and two young women with him badly injured. How could such a young
man afford a Ferrari?
There was no way the foreign press was going to permanently ignore such
stories that so many Chinese were talking about online. And that became even
more true with the financialization of your economy and the emergence of a
shareholding culture that required your companies and markets to comply with
international norms for public filings of corporate structures and
shareholders.
It was inevitable that once those filings were in place reporters in China
would, as we did, hire accountants and lawyers to scrutinize these public
records and discover things — like the fact that former Prime Minister Wen
Jiabao’s 90-year-old mother, a retired schoolteacher, had in her name an
investment in a large Chinese financial services company valued around $100
million and Wen’s son, daughter, younger brother and brother-in-law had all
also become extraordinarily wealthy.
Who crossed the red line here? We’d argue that it was some of your
colleagues and their kids in opting for industrial-scale greed — combined
with the new technology to expose it. That technology is not going away, so
the excesses and corruption better. The Times and Bloomberg did your
leadership a huge service in exposing this. It was a warning heart attack.
The No. 1 cause of death of Chinese regimes in history is greed and
corruption.
If you throw all our correspondents out of China, I can tell you exactly
what will happen: They will set up offices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South
Korea and do nothing other than comb through financial records from afar,
without the balancing alternative to travel in China, meet and hear from
Chinese people face to face, and write with nuance about other issues. Also,
it will force us to evict your journalists. We will not let you enjoy our
openness while you blind us.
President Xi, you are right that exposure of huge, high-level asset grabs
poses an existential threat to your party’s rule. But you’re wrong if you
blame those exposing these excesses rather than those perpetrating them.
When China was taking off in the 1980s and 1990s, it could get away with
maintaining open markets with a closed political system. I don’t believe
that will be possible in this century, certainly not to the degree of the
past. Over the last 10 years, the world has gone from connected to hyper-
connected. The net effect is that in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 including
China — wealth is getting concentrated at the top, but, at the same time,
more power to speak and organize is being distributed at the bottom and more
power to see — transparency — is being injected everywhere.
CHINA has more than 300 million micro-bloggers on your Twitter equivalent,
Weibo, half of China is now on the Internet and China has 1 billion
cellphones in use, many with cameras. There is no way in such a world that
the focus on corruption and financial excesses can just stay localized. See
dictionary for: Occupy Wall Street, Tahrir Square and Edward Snowden. They
are all stories of what happens when wealth gets concentrated at the top,
power gets distributed at the bottom and transparency gets injected
everywhere.
Beijing ought to be concerned about what the general public will do if the
secretive, back-room dealing that has enriched some elites — which every
day more Chinese can see and discuss among themselves — remains a forbidden
topic for public discussion and reform, and therefore mass protest becomes
the only option to address it.
President Xi, for your sake and the sake of stability in China, please don’
t make the mistake of blaming the messengers. The Great Chinese Firewall you
need to construct can’t be against the truth. It has to be against
corruption.
Sincerely yours,
A Friend of China.
备忘录 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自:贵国的一位朋友
尊敬的习主席,近些年,全球投资界一直在进行一场拉锯战,其中的一方认为中国是一
个行将破裂的大泡沫,因此便“高声叫喊看空中国”;另一方则认为, 中国虽然存在
巨大的问题,但却同时拥有强有力的手段和智慧的领导人,因此就会找到发展之路,即
使发展的速度会更为平缓。我倾向于后一个阵营,然而,目睹中 国最近的一些表现,
我不由得开始琢磨:您治下的系统,难道不像我想的那么稳固?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乐见中国成功地赋权于民,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更好地参
与塑造中国的未来,更好地融入世界。有些人对您说,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希望看到中国
失败,那些人全都是不知所云。今天,我们两国的经济和命运是完全密不可分的。
所以,我希望中国人民过得好。许多美国人也这么想。这就是我今天给您写信的原因。
我认为,您眼看着就要犯下一个极其可怕的错误了。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路透社(Reuters)的中文网站最近被封,
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和《纽约时报》的中文网站则已经被封数月。更重要的是
,《纽约时报》和彭博新闻社在中国有20多名记者,他们的签证在12月底就要到期,而
到目 前为止,您的政府一直拒绝给他们续签签证——此举明显是在报复这两个机构,
因为它们揭露了中国高官亲属聚敛巨额财富的行为,其中也包括您的亲属。据传言,
您有意取缔前述新闻机构在中国的报道权。
一些中国专家对我说,您感到 我们已经越过 红线,所以才采取了这种前所未有的强制
取缔措施。您似乎认为,游戏规则是外国新闻媒体、地方媒体和社交媒体可以随心所欲
地报道地方和省级的腐败事件和社会 抗议事件——实际上,这样的报道是中央政府追
查和遏制腐败的一种途径——然而,类似关注绝不能触及中共最高领导人的财产交易。
习主席,如果说果真有人越过红线,那这也是您手下的官员和科技进步带来的结果。为
什么这么说?您自己的媒体上就有足够多的短篇报道暗示——它们透露 了冰山的一角
——共产党高官的家族广泛存在敛财行为。这一类的资产攫取也许并不全属违法,不过
,如果官员们并未以权谋私,并未利用高层缺乏透明度的优势, 敛财的规模肯定不会
这么巨大。
就在去年3月,中国当局迅速从网络博客空间删除了一组照片,照片反映了发生在北京
的一起车祸命案,该案据信涉及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一名亲密盟友的 儿子。涉案车
辆是一辆法拉利(Ferrari)。司机遇害,两名和他在一起的年轻女性身受重伤。死者这
么年轻,怎么买得起法拉利?
既然有 如此多的中国人在网上谈论此事 ,外国新闻媒体绝不可能永久性地忽略此类报
道。中国经济的金融化和股东文化的出现迫使中国公司和市场遵循国际准则、对公司架
构和股东情况进行公开备案,有鉴于此,这样的局面甚至更加难以逃避。
有了这些备案材料,不可避免的情况就是,在中国的记者会像我们这样,雇佣会计师及
律师仔细检查这些公开材料,从中发现一些事情。比如说,前总理温家 宝90岁的母亲
只是一名退休教师,但却在中国一家大型金融服务公司拥有价值约为1亿美元(约合6.
07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温家宝的儿子、女儿、弟弟和妻 弟也都变得非常富有。
越过红线的究竟是谁?我们认为,是您的一些同事及其子女胃口巨大的贪婪之心,以及
促使这些行为曝光的新技术。这种技术不会销声匿迹,因此,过度敛财 与贪污的情况
最好是销声匿迹。《纽约时报》和彭博社对此类事件的曝光极大地帮助了您的领导工作
。这是心脏病发作前的一种警告。纵观历史,中国政权灭亡的头 号原因就是贪婪与腐
败。
如果您把我们的记者通通赶出中国,我可以告诉您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将在香港、台
湾及韩国设立办公室,在那里专心梳理金融资料,而不再有可为平衡的 其他选择,无
法在中国旅行,无法与中国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无法撰写关于其他问题的详尽报道
。这还将迫使我们驱逐中国的记者。你们既然要蒙住我们的眼 睛,我们也不会让你们
享受我们的开放。
习近平主席,您的看法没错,高层巨额敛财行为的曝光确实会给共产党的统治带来巨大
威胁。但是,如果您因此责备那些曝光过度敛财行为的人,而不是那些敛财的人,那您
就错了。
20世纪80及90年代,中国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中国可以在封闭的政治体制下侥幸维持
市场开放。但我认为,到了21世纪,这样的局面不再是一种可 能,即便是也绝对达不
到过去的程度。过去10年间,世界从相互连接走向了高度连接。净效应就是越来越多的
国家——包括中国——出现了财富集中于顶层的情 况,但与此同时,底层也获得了越
来越多的发言权与组织权,更多的监督权——透明度——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涌现。
中国版Twitter新浪微博拥有3亿多用户,有一半中国人都在使用网络,中国人使用的手
机达到了10亿部,其中很多都拥有拍照功能。在这样的一个 世界当中,腐败及过度敛
财的行为不可能只受到当地人的关注。您不妨在字典中查找如下词条:占领华尔街、解
放广场(Tahrir Square)和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这些故事都可以让我们
知道,当财富集中在顶层、权力在底层散布、透明度无处不在的时候,会发生一些什么
事情。
北京方面应该担心,如果这种促使一些精英致富的秘密幕后交易——每天都有更多的中
国人得知并私下讨论此类交易——依然是公众讨论及改革的禁区,如果大规模抗议由此
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唯一选择,公众会有何反应。
习近平主席,为了您自己,也为了中国的稳定,请不要犯下这种错误,不要责难这些传
达信息的人。您在中国需要建立的防火墙不能与真相作对。它必须与腐败作对。
敬上,
中国的一位朋友。
纽约时报中文网
s*******w
发帖数: 2257
72
迅速的工业化[编辑]
1897年田纳西州百年博览会使用电灯。
内战后美国政府鼓励民众向西移民,还鼓励修筑铁路,连接西部至经济较发达的东岸地
区。同时西部不少地方自1850年代都发现了金矿,吸引不少居于东岸的人淘金。1869年
连接美国东西海岸的铁路竣工,铁路带给美洲原住民更多冲突,当当地美洲原住民首领
和移民签订土地协议时,双方对协议内容有不同理解。原住民不能理解移民的私有财产
理念,他们认为自己能在土地上打猎。一场为生存而战的战斗开发了,许多原住民买了
枪械,袭击移民宅地、马车队、铁路和美国骑兵。而美国白人则大量屠杀原住民赖以为
生的野牛,由1860年的1500万头,到1885年只剩下2000头。原住民被迫在贫瘠的土地上
种植庄稼,他们不习惯种植,不能成为美国公民。原住民与美军长期战斗,使土著几乎
灭亡。1890年,最后一次战斗屠杀了200多名苏族人。不久后所有的土著都被赶进保留
地。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永远结束。
这段时间美国利用其充足的人口、国内工业发展和一系列的国际投机活动,令美国国际
影响力迅速攀升。在十九世纪末期,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并出现新的科技(如电
报和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兴建更大的铁路网络。
在这个时期,美国也成为国际性参与者。在美西战争中,美国成功占领了西班牙殖民地
的古巴,并在1900-1903征服了超过一百万的菲律宾人,并屠杀了大量菲律宾人。
s*******w
发帖数: 2257
73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部分代表的可贵坚持:没有人权,宁可不要国家
作者:沙鹰1314
美国独立战争后,原来各自独立的十三个英国殖民地的精英们深感有必要将十三个
独立的原殖民地联合起来,统一成为一个国家。统一具有多方面的好处,不仅是可以有
效地抵抗外敌入侵,统一起来还可形成广大的市场,使经济繁荣等等,好处言之不尽,
这已成为精英们的共识,十三个殖民地的多数人也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战争结
束不久,各殖民地人民就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到费城,商讨永久联合之计,商讨成立一个
统一的国家之策,商讨的结果是制成了一部崭新的宪法,是将十三个殖民地统一成为一
个国家,并定名为美利坚合众国。但这部宪法产生之后,却迟迟不能生效。这是因为格
里、梅森、伦道夫等制宪会议代表坚持宪法中必须加入保障人权的内容。后来《权利法
案》成为宪法内容,这些代表所在的州才批准这部宪法。这部宪法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宪
法,它使美国的宪政、法治制度确立,它成为美国人权的最有力的捍卫者。
是的,成立国家和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应该是保障它所辖民众的幸福,而幸福的
最重要的标准是自由、人权,没有自由,没有人权,就说不上是幸福。如果国家和政府
不能保障人权,那我们要国家和政府干什么呢?我们就没必要向国家纳税,来养活政府
了。
有人说,强大的国家力量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来的侵略。但如果这种抵御只是为了保
护某些人、某些集团的利益,并不是为了保护民众的人权,保护他们不受掠夺、奴役,
那么这种有效的对外敌的抵御对普通民众又有什么意义呢?打败外国外族的侵略者,接
受本国本族的奴役、掠夺就一定比接受外国外族的奴役掠夺好吗?美国费城制宪会议中
坚持将人权条款写入宪法的部分代表早就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没有人权,就宁可不
要国家,不要这个统一、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他们的坚持真是人类历史中最伟大的坚
持,最可贵的坚持。对于他们的坚持,我由衷地从内心感谢他们,人类的解放、自由、
幸福是怎样地得益于他们的坚持啊!
其实,对国家有什么爱不爱的,是奴役人的没有人权的国家我就憎,是宪政、法治
、保障人权的国家我就爱。我其实爱的不是国家,而是一种美好的制度,这里的核心是
一种价值取向,即人权高于一切。
s*******w
发帖数: 2257
74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编辑]
1929年经济大恐慌,银行出现挤兑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元气大伤,美国却因置身事外,损失不多,声望大为增加。在整
个1920年代,农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工业利润大幅增长,美国经济发展得异常繁荣。这
波经济成长还被信贷上升和股票市场的兴盛推波助澜。终于股市在1929年大崩盘,随之
而来的是经济大恐慌。
为了复苏经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政府开始奉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理论
而实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然而新政却没有完全生效,美国经济直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彻底复苏。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对抗轴心国。接下来的战争成为美国历
史上代价最高昂的一场战争,然而前线和大后方创造的大量工作机会、以及军工产业带
动的生产复苏,使美国经济完全走出了大恐慌的阴霾。美国妇女也因此大规模踏入工作
职场。
s*******w
发帖数: 2257
75
HarvardX: Early Christianity - The Letters of Paul: HDS1544.1x About Video
Play video
Early Christianity: The Letters of Paul The course "Early Christianity: The
Letters of Paul" explores the context of these letters in the Roman Empire
and the impact of these powerful texts…
00:02:29
Added on 12/09/13
7,232 views
吸引全球莘莘學子上網觀看。1月份由哈佛教授蘿拉(Laura Nasrallah)開設的「早期基
督教:保羅書信」課程(Early Christianity: The Letters of Paul)一上線,意外吸
引全球180個國家的2.2萬人報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j3NxOyt7k
http://news.dhf.org.tw/News.aspx?cate=08&key=4283
J*******g
发帖数: 8775
76
不错,有时间看看,多谢分享。

The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HarvardX: Early Christianity - The Letters of Paul: HDS1544.1x About Video
: Play video
: Early Christianity: The Letters of Paul The course "Early Christianity: The
: Letters of Paul" explores the context of these letters in the Roman Empire
: and the impact of these powerful texts…
: 00:02:29
: Added on 12/09/13
: 7,232 views
: 吸引全球莘莘學子上網觀看。1月份由哈佛教授蘿拉(Laura Nasrallah)開設的「早期基
: 督教:保羅書信」課程(Early Christianity: The Letters of Paul)一上線,意外吸

s*******w
发帖数: 2257
77
不客气。
希望能有所收获。
s*******w
发帖数: 2257
78
冷战时期[编辑]
1969年,美国太空人在月球上竖起国旗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研制出核子弹头,并在1945年投向日本迫使日本投降。
在战争胜利后,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再次受到战争所带来的经济上和社会上的重创。
美国尽管在二次大战中付出沉重代价,但由于美国本土未曾遭战火波及,在战胜国中损
失相对较小。美国借着其经济和军事力量,成为世界头号大国,苏联为与其平起平坐,
引发了冷战及军备竞赛。美国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制,而苏联则代表共产主义
和计划经济,苏联的崛起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与美国理念格格不入,双方冲突造成了
1940年代末期开始的冷战。自1945年起,美国和苏联在许多地区和国家,进行一连串代
理人战争,最先有东德和西德的分裂,后来包括了朝鲜战争,以至六十年代初触发核大
战危机的古巴导弹危机。
冷战期间,苏联大力发展太空科技,派出了全球首个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美国警觉到
与苏联的太空竞赛上的落后,美国政府开始大力培养数学和科学人才,在美国国家航空
航天局的努力下,于1969年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s*******w
发帖数: 2257
79
If you love him
bring him to New York
for it is heaven
If you hate him
bring him to New York
for it is hell
==================================
中国啊美国
美国啊中国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s*******w
发帖数: 2257
80
美国,让人又爱又恨的美国
说不清道不明但不说又憋不住!
先转一篇文章起个调子:
===============================
流沙河:中国人唯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人
人民网 2011-02-18 11:38:41
核心提示:我要告诉大家: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中国人在全世界唯一最好的朋友
是美国人。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第二年的“庚子赔款”所有的八个列强,其中只
有一个国家拿到这个钱没有动,就是美国。后来以各种方式退给我们了,其中一种方式
叫“庚款留学生”,还有的拿来补贴我们的大学。我告诉你们,抗战时期山西有一个“
铭贤学院”迁到我的家乡来。这个学校是和美国欧柏林学校挂了钩的,欧柏林大学有个
“山西基金会”就是美国政府用庚子赔款设立的。“山西基金会”的钱就用来资助办铭
贤学院,从30年代创办就是用的这个钱。
流沙河:各位朋友(热烈的掌声),我比在座各位朋友蠢长得多,我今年已经74岁了。
我这个人谈不上什么“思想”;但是由于我的年龄比你们大,我曾经亲身经历的事比如
抗日战争你们没有经历过,这就是我跟大家不同的地方。今天来,我只跟大家讲两件事
情。
相关主题
Jan 24 天堂飘下毛毛雨 Drizzle From the Heaven清教徒生活观 #4: 家庭观
有些人我们要分离。- Acts 19:9清教徒生活观 #7: 教会与集体敬拜
清教徒生活观 #1: 工作观千禧年前派、后派的社会历史意义 ZT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J*******g
发帖数: 8775
81
Good! Wait for update.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If you love him
: bring him to New York
: for it is heaven
: If you hate him
: bring him to New York
: for it is hell
: ==================================
: 中国啊美国
: 美国啊中国
: 欲说还休

s*******w
发帖数: 2257
82
第二个故事也是我亲身看见的。我要告诉大家: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中国人在全
世界唯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人。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第二年的“庚子赔款”所有
的八个列强,其中只有一个国家拿到这个钱没有动,就是美国。后来以各种方式退给我
们了,其中一种方式叫“庚款留学生”,还有的拿来补贴我们的大学。我告诉你们,抗
战时期山西有一个“铭贤学院”迁到我的家乡来。这个学校是和美国欧柏林学校挂了钩
的,欧柏林大学有个“山西基金会”就是美国政府用庚子赔款设立的。“山西基金会”
的钱就用来资助办铭贤学院,从30年代创办就是用的这个钱。
后来抗日战争了辗转数千里逃到我们家乡,我们家乡最大一个姓曾的地主,他主动把自
己一个寨子腾空,全部免费借给这个学校。这个学院就这样一直办了下来。政权改制后
它就变成了“山西农学院”和“山西工学院”,然后跟美国交恶后每年的这个钱就没有
了。那头也没有作任何解释,我们这头说“我们革命国家,谁要你帝国主义的臭钱”,
就这样从建国以后这个钱就断了数十年。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欧柏林大学的“山西基金会”派了一个工作人员,一个27岁的小伙
子到中国大陆来,找到中国政府。问他有什么事情,他说你们国家从前有个铭贤学院还
在不在?哦,大家就告诉他说这个铭贤学院从建国后就迁回了山西,在它的基础上办了
一个“山西工学院”和一个“山西农学院”。然后这个小伙子就去找,找到里面一些老
的教师,果然证明这是事实。考察后他就走了,也没有说什么话。过了一段时间美国方
面就正式派代表来,说是要接触你们原来铭贤学院、现今是“山西农学院”和“山西工
学院”的人,要拨一大笔款给他们。你想我们这边的官员听说有“美圆”来,那个积极
性之高啊(笑声),马上把工学院、农学院的党的领导,党委书记、院长每个单位派起
代表团来。但是一接触没有发现一个真正是原来铭贤学院的人。人家“山西基金会”说
你们来的都是官员,我们要见铭贤学院的人。怎么办,怎么办?最后才想起山西农学院
有个右派分子是原来铭贤学院的,于是去把这个扫厕所的教授老头找来,说让你加入我
们这个代表团,你走在前面。结果人家还认得到他,从此以后每年20万美圆就没有断过
,10万给农学院,10万给工学院。这样大家才知道,原来尽管。夺取政权后这个钱就断
了,但美国人一分钱都没有动,全部拿来存起连本带利增值了几十年,现在就能够每年
拿出20万给这两个学校。这是我一个在铭贤学院读过书的朋友讲给我听的,我听了当时
就哭起来了(掌声)。八国联军中没有一个国家这样做。
其中最恶劣的有两个,一个是日本,日本把我们赔的钱都拿去制造武器再来打我们;第
二个就是俄国,极其无耻贪婪。而不久前我读一个清朝派到美国去的人写的笔记,当时
的美国总统接见这名外交官时曾表示:有两个国家想要侵略你们,一个是日本,一个是
俄国。贵国受列强欺负,我们美利坚合众国是同情你们的;我们希望你们要强大起来,
一个强大的中国是符合美国的利益的。还有一个事情,就是八国联军走后,中国的赔款
绝大部分不是给的银子,根本没有那么多现银。是通过什么方式给的呢?是从中国的海
关收入里每年扣出。中国总署由八国推举的代表、一个叫赫德的美国人管理赔款帐目,
赫德管理的帐目那是一清二楚。美国人在这方面的品行也为世所公认。
抗日战争爆发时我刚进小学,到我进初中的时候抗战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也是最艰难的
时期。我13岁那年曾经与其他同学一起去美军的军用机场,跟所有大人一样参加劳动。
一样吃的是糙米饭,米汤是红颜色有气味的;一样是八个人一桌,只有一小碗不见油花
的盐拌萝卜丝。就这样修了一个星期机场。我们这些娃儿是怎样想的呢?——再不出力
国家就要亡了。因为从小我们的老师就跟我们讲:一定不能当亡国奴!当了亡国奴就要
像朝鲜人那样,见到日本人来了就要立正鞠躬,日本人要骑马还要垫背让日本人踩着上
马。这就是亡国奴!因此我们从小就知道要爱自己的国家。当时国民政府也好、老师也
好,要我们爱国从来没有说过“爱国主义”这几个字。你要知道,“爱国”成了“主义
”,就是一种“学说”,一种学说是不含任何情感的(掌声)。我们的老师说“要爱国
”,余光中对我说“爱国是一种感情,不是一种主义”。我从小就是被这种感情所制约
的。
——后来这个机场修起了,我当学生亲自看见这些美国飞行员从我家院子上空飞过,去
轰炸东京,轰炸日本的钢铁城市八幡,有B-29、P-51(“野马式”战斗机)、还有一种
叫“黑寡妇”的战斗机。往往是早上看见一架架B-29编队飞走,下午回来时都已经是打
散的了。我亲自见过有些回来的轰炸机,四个螺旋桨有三个都不转了,就靠一个螺旋桨
飞回来;还有的翅膀上被高射炮打穿的洞有桌子那么大,透过洞看得见蓝天。小时候看
见这些飞行员只觉得他们很英勇,却不知道他们中还有很多人早已葬身太平洋鱼腹之中
了。这些就是我们的朋友啊,死在这里啦!这些死让我无法释怀。
另外我还要讲讲美国人的善良。我们中国人,我们贫穷,我们没有自尊心,我们不争气
——我们那么多中国人,去偷机场里面美军的军用品,美军从来没有来追查过。在我的
家乡,每天黄昏后地下摆的摊子卖的全是军用品,贼货。偷来的美军皮靴、腰带、衣裳
、罐头——连花生米罐头都偷,最后就是美军卫生用纸,一捆一捆的偷出来在那里卖。
任何美军都没有来追查,换了其他国家是做不到的。美国人单纯天真,而且体谅穷人,
晓得你们这个国家没有办法。搞到什么程度,连美国人的枪都要偷,流落出许多卡宾枪
,美国空军战士用的那种短卡宾。是由于这些美国兵,他们自由散漫惯了,他们进食堂
吃饭有个规定:不允许带武器进入。所有卡宾枪都在食堂外的墙边排成一排,结果吃了
饭出来发现枪被偷了。偷了美国人还是就算了,说没关系他又去领。偷美国人皮靴的情
况是,美国兵的营房晚上睡觉他们要空气流通不关门,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哇啦哇啦闹鞋
子没有了,于是再去领一双。
后来我在60年代文化大革命前所在的农场,靠近凤凰山飞机场。那里的农民对美军也很
熟悉。当时有个姓黄的老大爷是“贫下中农协会”的主席,属于“无产阶级”,党很信
任的那种人。他跟我摆起过去的事说:“美国人都是些瓜娃子!”我说:“咋个喃?”
他说:“嗨呀,我们净整他们!”说是美国空军因为要有营养,就在天回镇那边买了许
多鸡,委托他们去熬鸡汤。“我们只要炖的鸡汤一煮开,就把整鸡捞起来丢在潲水桶里
,每天下午挑潲水走时美国人又不检查,结果挑了几十只鸡出来每天晚上在天回镇卖白
斩鸡,嗬哟,吃的人还多得很!”(笑声、叹息声)“——美国人居然还不知道,不是
瓜娃子吗?”
另外还有我亲自见到的一件事。在广汉机场那里有一个小娃儿——那个机场虽然是军用
的,但小孩进去美国人根本不管,我就进去很近的看过飞机——有一个小娃儿突然就丢
失了,于是那些农民就闹,说美国人把娃儿偷了。结果过了一个月那个美军休假回来把
娃儿带了回来,给他换了一身新衣服,包包里还塞满了美圆,送他回家。这些我亲眼看
见的事情,使我对美国人的单纯善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不管在朝鲜战争开始后说
美国人咋个咋个的坏。50年代初我们国家编了一套连环画,是中国那些最有名的画家集
体创作的,叫《美帝百年侵华史》,拿来在全国宣传,连每个村庄都贴得有。那美国人
简直是青面獠牙啊,美国人坏得不得了。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前我在凤凰山机场挖地,因
为那里过去是美军机场,有个“左派同志”就说:“不晓得他们在这里强奸了我们多少
中国妇女!”我当时忍不住冒了一句“——还要调查了才晓得。”嗬,这下报告上去,
说我是“坚持反动立场”(笑声)。所以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人的记忆无法抹杀。人们
信仰的“主义”可以改变,记忆、事实却无法抹杀。
到了80年代我年纪很大了,也都可以出国了,这种记忆依然在起作用。我两次随中国作
家代表团出访,一次作为团员、一次是团长。
作为团长那次是到菲律宾。去之前我就知道菲律宾马尼拉南郊有个美军墓园,在太平洋
战争中美军牺牲的七万人,有二万五千零七百多人埋葬在这里。因为当年本人研究台湾
诗,有四位台湾著名诗人都到过这个墓园并写过诗,其中写得最好的是罗门(大意):
“……太平洋的海底没有门,史密斯、威廉斯你们已经去不成了,就在太平洋的海底吧
;哦,等待你们的烟花肯定要放过,等国丧节吧……”〔整理者注:原诗较长,相应部
分为“……史密斯威廉斯烟花节光荣伸不出手来接你们回家……史密斯威廉斯当落日烧
红满野芒果林于昏暮/神都将急急离去星也落尽/你们是那里也不去了/太平洋阴森的海
底是没有门的”〕看了很难过。所以我就立下誓言:只要我到菲律宾就一定要去那里。
结果到菲律宾后——我是团长,下面还有几位团员——那边一安排,参观的节目里没有
这个,没有这个叫“麦金利堡”(FortMckinly)的二战美军墓园。一看我就很失望。
我就琢磨要想个什么办法。
在那里一切都要服从大使馆,而到菲律宾的作家代表团我们已经是第三个了,以前两个
都没有去美军墓园的安排。因为菲律宾政府的安排要跟中国大使馆商量,80年代中国大
使馆绝对不会允许去参观。到后来第二天我们就要走了,每个人包包里都还揣得有几百
个比索,那天下午我就说“今天下午放假,各位同志你们要采购什么的赶快去”。等大
家走了,我就一个人找到当地一个写诗的华侨叫李云鹤(音),请他带我去。他说“可
以,可以,但是你们中国作家从来没有哪个去的啊。”我说“台湾呢?”他说“台湾是
每个作家非去那里不可!”我一下就明白了:人各有感情。我们这边是枪杆子造反打出
来的江山,当然就把美国当成敌人;而台湾那边他们记得到,是他们曾经的战友。在我
们这边的人里,我是第一个去的。
那个下午我真是感慨良多。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墓园,更让我惊奇的是下面的情况。
首先是所有的墓碑上一律只有四项内容:一、姓名;二、籍贯;三、部队番号;四、牺
牲年、月、日。起先我很纳闷:这里埋葬的军人中既有将军,又有其下不同军衔的和普
通士兵,怎么一点没有反映?后来一想才恍然大悟——别人认为将军也好、元帅也好、
士兵也好,都是活着时候的一个身份;他死了在上帝面前就都是一个普通人了,就没有
这些区别了。不像我们,死了很多年还叫毛“主席”(笑声、掌声)。这是鄙人受的第
一个教育。
其次是不分军阶所有墓都修得一模一样,占的面积就那么一点——他们那个不能叫“坟
”,中国式的坟是要鼓起来的,而它是平的,上面是一个十字架墓碑。别人的政府花的
是什么钱?绝对是我们这些脑筋想象不出来的。80年代我的全部财产加起来还抵不上这
个小小的十字架!为什么呢?那是从意大利西西里岛产的“雪花大理石”专门采下来,
刻制好了再绕半个地球运到这里来——我连运费都出不起,而且每个都是一样的。这是
我看见的:别人没有分任何等级。别人坟墓的排列次序是按ABCD的顺序区分的,你叫
Adam你就排在前面,在A区;叫Zemota就在最后,查找起来很方便。别人不仅活着的时
候要平等,死了都要平等(掌声)。
这样的事情是在中国我看不见的。还有在墓园前面刻了很多标语,都是黑色大理石填金
,它的英文翻译出来就是:“主啊,在我们和强大敌人搏斗最艰难的时候,是祢鼓舞我
们勇往直前”,——是“主”,你注意:不是“。党”、“共和党”(掌声)——“上
帝啊,祢从太平洋海底把他们的灵魂带回去吧”,“主啊,原谅我们的软弱,多亏祢的
支持我们才坚持到最后英勇牺牲”等等——里面没有一个字提到美国总统罗斯福,虽然
罗斯福那么伟大;没有一个字提到“。党”、“共和党”。这是不是就是说他们迷信呢
?不是的。因为在这里“主”是一个符号,意味着平等——“我们所有的人,死后在
GOD面前大家都是一样的”。因此无论你对“主”,然后到了整个墓园的中心区,有一
座灰色水泥方塔,三面都是光的,只有一面刻有浮雕,没有任何文字。
这浮雕也令当时的我十分惊诧。
因为按照我们的想法,它的内容应该是歌颂这些牺牲了的美国将士,如果要我来为我们
的革命墓园设计的话,那就是一幅战士端枪冲锋、领袖在后面挥手之类的图景;但我一
看却完全不是这样,很让我感到惊奇。
它刻的是一个半裸的小伙子双手持剑,这样握着,边上有一些树林——哦,我一下子明
白了。这是圣乔治。所有欧洲人都知道的民间传说里斩恶龙、救爱人的圣乔治。这是用
圣乔治这个形象代表全体牺牲的美国将士。而且圣乔治脸上没有一点胜利的喜悦,完全
是面临大搏斗的紧张,两手紧握宝剑、双目凝视着远方正在扑来的恶龙。这形象一下打
动了我。再一看,还有:圣乔治上面两边各有一个少女,穿着古希腊长裙——是自由女
神(一个叫Freedom,一个叫Liberty),意思是说他这样英勇战斗是为了自由(掌声)
。还没有完。在自由女神的更上面,还有一个妇女,半身像,我一看就懂了——她一手
拿天平,一手持权杖,这个女子是Virgin,正义女神。哦,战斗是为了自由,自由又是
为了什么呢?为了正义。她这个正义女神一手拿天平——要有平等,一手拿着权杖——
要有民权、人权。正义女神上面还有没有?还有。还有就不是神啦,是一个普通美国妇
女怀抱一个婴儿:那个美国妇女是“祖国”,那个婴儿就是“祖国的未来”。一个妇女
护着婴儿就是整个立意,没有任何文字说明,但我却是深受教益:这就是别人社会、立
国的基本价值取向,都在这里面了。
后来我又看见有个墓碑,上面既无姓名籍贯又无部队番号,只刻了一些英文分三行排列
,翻译出来就是:“这里躺着一个武装的同志……OhGod——只有上帝才知道他是谁”
——这是一个无名战士的墓。按照我们这边,任何革命墓园,都要审查历史。如果你连
姓名都没有,就没有资格进革命陵园,因为万一你是叛徒呢?而别人就是没有姓名的也
一样给他立了碑。再往下看,又看见一个墓使我心头非常快活。这个墓是一个华裔的,
因为他姓名的写法是:N一个省略点;M一个省略点;后面K、I、N——他姓“金”。我
在这个墓碑前照了一张相,为此感到些许欣慰。
我的菲律宾华侨朋友对我说:“有几个墓的墓碑不是十字架,我们搞不懂是什么东西,
是不是你去给我们认一下?”于是我们就一起去找,找到了我一看,是一个六边形的墓
碑,上面还是刻着姓名、籍贯、部队番号、牺牲年月日。我说:“他是犹太人。”凡是
读过《旧约》“出埃及记”的都知道,摩西带着以色列人(犹太人)在沙漠里走了几十
年都没能回到故乡,摩西死后由大卫王继续,每次迷了路天上都有颗星指引方向,这就
是“大卫星”。
我说这表明别人尊重他的宗教信仰。然后他又说“还有个墓碑非常奇怪,不是大理石的
。”在他的指引下我看见有个东西在夕阳的余辉里闪着金光,到了那块碑前上面刻的文
字又一次使我震惊:“这里躺着我们十八个战友,由于他们身体的部位已难以互相区别
,因此让他们在这里一起长眠”——这是那些身体被炸成碎块、难以区别这块是张三的
、那块是李四的,只晓得是这十八个人。如果喊我来管,干脆刨18个坑,每个坑里弄一
点进去不就了事了?结果别人不。就是说人死了都不要欺骗他,不能欺骗死者,要让他
死后都能够真实(掌声)。这些都使我感动。离开时偌大一个墓园只有我和我的菲律宾
朋友,在黄昏的夕照之下依依不舍。最后我去看它那个纪念窗、纪念图,比这个墙还高
。其中有一张图,地图上画的是从中国内陆、从四川画了一个红色箭头,越过整个中国
、越过黄海直插东京——这就是画的我修过的广汉机场,从那里500架B-29去轰炸日本
东京的示意图!看到这张图我一下子泪洒衣襟,因为我修过它的跑道,这跟我有关!
所以在10年前,二战胜利50周年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叫《二战我修飞机场》。这篇文章
是台湾《中央日报》的约稿,后来占了一个整版。《中央日报》还加了个“编者按”,
说是这篇文章让我们又回复到当时中国的艰难情景中,连小小13岁一个学童都要去修飞
机场,可见国家、民族的危机之严重。文章发表后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有个名叫“林达”的美国女士,到成都后通过各种关系找我,最后由一个考古队的朋友
带到我家里。她问我:“你是不是写过一篇文章《二战我修飞机场》?”
我说:“是的。”她说:“你这篇文章是不是发表在台湾《中央日报》某年某月?”我
说:“是。”然后她出示一张照片,一言不发盯着我。我一看那是我最熟悉的
SuperFortinAir〔SuperFlyingFortress?〕——“超级空中堡垒”B-29。我就告诉她
“这是B-29,但是你们已经把它背上的炮塔拆掉了;它的腹部还有一个炮塔,像锅一样
凸出来的也没有了。”
她说:“是的,是我们拆掉的。”我说:“还有最重要的它尾舵上有一根天线一直拉到
头部,你们这架飞机没有了。”她说:“对,你说得完全正确!”于是她才告诉我,说
“我来找你是因为,我的父亲曾经从广汉机场驾驶B-29去轰炸东京,他读了你的文章后
要我采访你。”我连说那时我还是一个13岁的孩童,也只是修了一个星期的机场。她说
你把当时关于美国飞行员的各种所见所闻都讲讲吧。我说好,我来讲讲。
于是我就把当时所见美国飞行员是什么样子给她描述了一下,还有他们指着几个在河边
洗衣服的中国妇女说的一句话,虽然我学过一点英语,但他们的口语还是听不懂:
Thereare“微敏”,Thereare“微敏”,这“微敏”是什么?结果原来是我读英语读成
的那个“窝门”,W、O、M、E、N“窝门”,就是“女人”。然后我又告诉她有美国地
勤人员被炸死。是怎么回事呢?被中国人炸死的。因为美军把炸弹堆放成金字塔样,有
一面靠墙,没有任何防备什么人都可以进去。那些贼就要去偷炸弹——炸弹是没有用的
,但炸弹里面有一样东西很有用,就是把撞针卸下来有一圈用最好的锡制作的保护圈,
这些中国贼看中的正是它。
他们把撞针卸下撬走保护圈,然后再一切恢复原样,那炸弹一样可以炸。在这些中国人
的观念里觉得没有什么关系。这就跟契诃夫小说里的农民是一样的,把铁轨的螺栓撬下
来拿走了,法官问他“你知不知道这样做会造成火车出轨?”那个农民说“俺没有那么
傻!俺晓得隔好远才取一根螺栓,怎么会出轨!”(笑声)结果有一次美军用吉普车运
炸弹,有一颗炸弹爆炸就炸死四名美军。就是这样都没有说要把中国贼抓出来枪毙。后
来都没有追查,美国人算了。这些事情她都一一记录下来。我又告诉她修机场是怎样铺
石子,我们小孩怎样做、怎样补,美国军人又是怎样对我们竖大拇指“顶好,顶好”…
…所有这些她都记了下来。
林达回去一年后给我打来电话,说他们美国有一个“B-29协会”,美国全国还有400多
个B-29飞行员在,他们要建立一个B-29纪念馆,美国政府给了他们一架飞机,相片上那
架就是。这个纪念馆中心砌了一个台子安放这架B-29,周围砌墙用的每一块砖上都刻着
一个名字,凡是跟B-29有关的人员——飞行员、地勤人员等等全都有份。她父亲说“那
个13岁的年轻人为B-29修过跑道,我出钱!”她父亲出钱订了一块砖,上面用英文拼的
是本人“流沙河”的名字(掌声)。
这件事使我深深感到美国人的认真。比较起来,有位志愿军战士对我说他们重新到朝鲜
去,他战友的墓已经非常潦倒,有些早被朝鲜人挖了。这就是“亲兄弟”,“鲜血凝成
的友谊”;而那个是“帝国主义”,别人还记得起太平洋这边一个13岁的娃娃,修过7
天飞机场!
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两件事。一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壮丁是自愿去的,是勇敢的;
第二,美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今天我要告诉在座各位的只有这两件事,其他的道理我讲
不清。我讲得拖沓占了大家时间,对不起。(长时间热烈鼓掌)
s*******w
发帖数: 2257
83
首先问一个问题:
是谁第一个把USA给翻译成"美"国的?
在清末西方列强为了与清朝政府建立联系,为了让清朝皇帝对他们的国家的注意,花钱
请清政府皇帝的近臣和官员帮助起一个好听和响亮中文的名字,于是“英吉利”、“法
兰西”、“意大利”、“比利时”、“德意志”和“美利坚”这样的国名纷纷出笼。后
来的中国民国政府和人民政府沿用了清朝时给各国起得中文国名,而“美国”是“美利
坚合众国”的简称。从西方各国中文名字可以看出当时西方列强与清朝的关系,像西班
牙、葡萄牙和俄罗斯等国从中文名字就可以看出当时并不重视与清朝的关系,所以现在
西方各国的好听的名字实际上是为了引起清朝皇帝的注意,并不是中国人向往那个国家
才起个“美国”等国名。
s*******w
发帖数: 2257
84
转载我原先写过的一些东西:
==========================
波士顿STRONG----倡议:我们共同书写波士顿华人历史?《一》 4/30/2013 08:37
经历了黑暗
才知道光明的可贵
经历了2013波士顿马拉松惨案
才更加知道波士顿在心目中的分量
想当年祖国作家冯骥才发起了
100个中国人书写自己的“文革10年史”
和巴金的“文革博物馆”都成了最珍贵的一部份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仿照一下
每个人写写自己的“波士顿史”?
smilhaNew 快速回复 快速引用
转一下自己2013年一月一日的日记:
==================================
美国麻州的唐人街在哪里?
(试答:波士顿唐人街,昆西唐人街,摩顿唐人街 )
最早定居波士顿的华人是谁?
(试答:看照片)
第一張照片是中國人的茶店,阿壽公司(Ar-Showe & Co.)。范王柳娥指出,當年美國人
不滿英國徵重稅,但仍喜歡喝茶,於是找到中國來進口茶葉,這一茶葉貿易,也就把中
國人帶到了波士頓。圖片中的阿壽公司,是最早來到麻州的人之一,定居在摩頓(
Malden)市的翁亞壽開的。1853年他和當地美籍女子結婚,也成了當地報章上的新聞之
一。
留學是中國人來到麻州的第二個主要原因。早年到中國傳教,名叫布朗的一位牧師,
1847年時把名叫容閎、黃寬、黃勝的三名學生,從廣東送到美國康州可沃爾「外國教會
」學校就讀。其中的容閎,後來進了耶魯大學,成為第一個取得美國學位的中國留學生
。之後由於容閎的推動,從1872年起,清朝陸續共送了120名八到十二歲的少年來美留
學。不過後來因種種原因,清朝於1881年中止了官派留學生計劃。
勞工則是和波士頓華埠最有關係的一種來源。那是1870年代,北亞當斯的山普森鞋廠採
用機器生產後,引發勞資糾紛,本地勞工以罷工要挾,老闆就派人到加州招聘了75名華
工,簽下三年合同。這老闆還因為華工表現良好,讓他成本降低,利潤升高,次年又再
多聘五十人。這些華工在約滿後,有些人留了下來,並定居在波士頓。
美国最早的唐人街在哪里?
1853年,旧金山的唐人街最先问世,20年之后,1872年纽约的唐人街才渐渐成形。当时
纽约只有23名华人,8年后增加到800人。1883年,中国(大清)驻纽约领事馆成立,同
年,中华公所成立。
smilhaNew at 4/30/2013 08:55 快速引用
转一下《明朝那些事儿》
======================
我很喜欢历史。。。我写文章有个习惯,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
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体裁似乎并不重要。
我想写的,是一部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
仅此而已。
smilhaNew at 4/30/2013 09:02 快速引用
想看他写欧洲人在明朝的方式。
Bosuzke at 5/04/2013 17:00 快速引用
《2010年08月06日 10:0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波士顿的华人足迹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早期华工的漂泊打拼,是一部辛酸的血泪
史。波士顿城区的一所公墓中存有这样的碑文:“安葬此地的是19岁的中国少年阿周,
他于1778年9月11日在波士顿号船上从桅杆堕下身亡。他的雇主约翰波立此碑以志纪念
。”1870年,华工大批涌入马萨诸塞州,投身于北亚当斯的制鞋业与波士顿的电话线铺
设。后来他们当中的一批人在波士顿的“平安巷”落脚暂住,便是今天的波士顿唐人街

波士顿受清教徒文化影响至深。早期的基督徒殖民者重视教育,强调道德观念,崇
尚勤俭生活,这些新教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城市的血脉中。也正是这样的土壤,后
来哺育了同具奋斗美德的华人移民。波士顿地区教育事业发达,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
学院、卫斯理女子学院为首的一大批知名学府星罗棋布,陈寅恪、梁实秋、冰心、吴宓
、胡适、宋氏姐妹等名人早年都曾游学于此,汲取西方文化精髓,助力在华事业发展,
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佳话。
smilhaNew at 5/04/2013 18:24 快速引用
2战后,中国和美国结为同盟国,1943年美国废除了一切排华法案,并制定了新的以国
籍为依据的移民配额法,1945年又通过了战地新娘法,允许1战美军在国外娶的妻子和
子女移民来美,其中也包括了中国妇女。到2战结束后,波士顿的华人到了约2000人。
smilhaNew at 5/04/2013 18:29 快速引用
波士顿历史大事纪
1630年-继"五月花"号帆船载着102名英国清教徒靠岸在波士顿以南的普利矛斯之
后,又一批英国请教徒一千人乘十一只帆船从英国横渡大西洋,靠岸在北美大陆波士顿
以北的SALEM,然后迁移到波士顿,成为美国最早的永久移民,北美大陆上的第一座城
市波士顿开始诞生。
1636年-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建立,当时叫"哈佛学院",为培训神职管理人
员而设。
1700年-波士顿逐渐成为贸易港口,迅速发展与欧洲和非洲的进出口往来。
176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颁布法令,限制做为英国殖民地的波士顿与海外的贸易
,引起波士顿自由商人反英国殖民统制的情绪。
1765年-英国殖民统制着增加对北美殖民地的税收,再度激怒波士顿移民的-情绪

1770年-波士顿的英国殖民政府对波士顿移民的-活动开枪镇压。
1773年-五十名波士顿移民化妆成土著印地安人,夜晚袭击停泊在港口的英国货船
,将船上运载的茶叶全部掀进海里,此事件为著名的"茶党"活动,以示-英国殖民统制
者。
1774年-波士顿移民开始武装自己,-英国殖民政府。同年四月十九日英国殖民政
府派出八百名军人到波士顿郊区的列克星屯(LEXINGTON)追缴武器,和待守在那里的"
民兵"引发冲突,"民兵"们开枪还击,由此点燃了持续八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1776年-移民武装占领控制了波士顿,英国殖民政府撤退。
1795年-麻萨诸塞州州政厅在波士顿奠基兴建,独立战争著名领导人SamuaAdams
和 PauRevere 亲手铺下第一块基石。
1809年-著名的Park Street Church 建成。
1830年-废除奴隶制运动领导人William Lloyd Garrison在波士顿Park Street
Church 发表著名的反奴隶制演讲。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第一支黑人军团"北军54团"在波士顿组建出发,开往战场

1820年-波士顿移民开始大增,1845-1850年间因爱尔兰发生饥荒,大批爱尔兰移
民到达波士顿,1855年波士顿爱尔兰移民高达五万,是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
1884年-O'Brain成为第一位爱尔兰裔的波士顿市市长。
1890年-波士顿有四万五千意大利移民,四千欧洲尤太移民,大批波兰移民、葡萄
牙移民、和希腊移民。
1910年-波士顿尤太移民达到四万。
1920年-1950年,J.M.Curley历任四届波士顿市长,是政纪显要也是故事最多的市
长,经历曾被写成话剧并拍成电影。
1960年-居住波士顿布鲁克兰镇的肯尼迪家族J.F.K.即肯尼迪,被选为美国第35届
总统。
1960年代,波士顿发展迅猛,出现了一大批"城标"级建筑,如:John Hancock
Tower, PrudentiaCenter等。著名黑人领袖小马丁路德金在波士顿公共绿地的千人聚会
上演讲。波士顿成为世界级高科技重要城市。
1980年-波士顿诞生350周年大庆典。
本篇文章来源于美国旅游网(usa.bytravel.cn)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usa.bytravel.cn/art/bsd/bsdlsjj/index.html
smilhaNew at 5/06/2013 15:19 快速引用
麦香村朱
===========
5/27/2013 00:41
波士顿及其别名
在美加久逛后感觉,这疙瘩的地名主要有四大出处:1、土著;2、母国;3、人名;4、
其它。波士顿(Boston)属于母国再版类。
据掰,公元7世纪,一个叫做Boltoph的教士在如今英格兰林肯郡立石碑(Stone)传教
,故谓Boltolph's Stone,缩成一字即为Boltolphston,再简化为Boston。
再据掰,清教徒殖民者先驱在麻萨诸塞海湾公司殖民地中的"波士顿帮"影响力甚巨,于
是,位于三座山丘之间的殖民地由最初的"三丘"(Trimountaine)变成了波士顿。
波士顿最初的别名是"豆城"(Beantown),来历与殖民地初始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形态有
很大关系。豆类是土著"印地安人"的主食之一,通常用陶罐煲之。清客和香客们严格按
照教义生活,礼拜日不做任何世俗事体(如做工、做饭之类),于是"借鉴"了印地安人
的好传统,礼拜六晚上用陶罐把豆类和腌肉预先"煨"好,这样,礼拜日既有吃食,又不
违背教规。需求创造供给。随着殖民地的繁盛,波士顿一度发展成著名的"豆都"(the
capital of bean)。当然,那是老皇历了。
波士顿的文化传承和人文底蕴在北美首屈一指,故曾有"美国雅典"的雅号。与古希腊的
雅典一样,"美国雅典"也同样存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隐情。
随着波士顿的繁荣昌盛,声名远播,波士顿人豪气冲天,以致一位当地作家Wendell在
作品中称波士顿的State House为"the Hub of the Solar System"(太阳系
的中心),后来这一别称更膨胀为"the Hub of the Universe"(宇宙的中心)。现在
,一提"Hub",知情者明白是指波士顿,Who cares这"中心"之美名的来历呢。
波士顿最值一提的别名当属"the Cradle of Liberty" 或者"the Cradle of Freedom"
(自由的摇篮)。长话短说。最初殖民来波士顿的两伙人(清客和香客)都是心怀不满
的"异见人士",又分别在"造反"起家的英国和荷兰历练过,所以对自由的渴望无比强烈
,对造反的甜头无比向往。当殖民地羽翼渐丰,而宗祖国蛮横拔毛之际,造反有理
的由头就有了,冲动的结果是"刁民们"揭竿而起,得道多助,胜而利之了。过些日子,
俺去走拍一趟波士顿的"自由小径"(the Trail of Freedom),再接着啰嗦波士顿的林
林总总。
_________________
s*******w
发帖数: 2257
85
美国波士顿那点事二
5/29/2013 11:09
在那“漫山秋色”的地方——麻萨储赛州名的由来
·楼 兰·
◇麻州名称之疑谜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来美国求学,一脚踏进高等学府云集的麻州波士顿地区,到
后来在此就业、定居十多年,这里是除了出生地北京之外我居住最久的地方。我自然将
其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对麻州乃至美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也格外有兴趣
了解。有一个我原先一直好奇而不解的疑问,就是麻萨储赛州这个难以上口的州名的意
思和来历。
作为一个历史短暂的新兴移民国家,美国的地名就如同其人种一样集五洲四海之大
成,也是世界性“移名”的结果。我以前也曾纳闷,号称思想活络的美国人的创造性和
想像力,在取地名时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君不见美国的许多地名都冠以“纽”(NEW
),意思就是“新”,也就是移民们把其祖国或故乡的老地名异地移植新大陆了。例如
“新泽西”、“新奥尔良”等,连鼎鼎大名的“纽约”(NEW YORK),也是英
国“约克”(YORK)郡的新版。还有些地名乾脆连“纽”(即“新”)都不加,直
接搬来了事(幸亏当年不追究“盗版”)。
除了英语的“纽”类地名外,美国的地名还体现了国际语言特点,德、法、义、荷
兰、西班牙、葡萄牙等语言的地名随著欧洲早期移民在美洲新大陆落户。至于“唐人街
”(CHINATOWN)、“德国城”(GERMANTOWN)、“小东京”(L
ITTLE TOKYO)等名称,更一望便知是各国移民们移植其故土文化嫁接地名
的结果。
然而,我在当了几年麻州居民后,还没弄清“麻萨储赛”(MASSACHUSE
TTS)这个绕口的名称是属于哪类语言?始于什么典故?具有何种含义?
位于美国东北新英格兰地区的麻萨储赛州,在美国历史上拥有许多“第一”。这里
是数百年前的第一批欧洲移民到达新大陆的定居地,其首府波士顿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
个大城市,独立战争第一枪也在本州打响,因而在美国建国史上垂名。美国的第一个市
中心公园、第一座地铁站、第一所公立学校、和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都诞生于此,
如今麻州则是美国文化教育高科技重地之一。麻州人向来牛气十足地以具有历史文化教
养自居,有则笑话这样形容麻州人:“认为全美国庆祝感恩节和独立节都是他们的功劳
。”那么其州名也该有些值得麻州人自豪的特殊的意义和高雅内涵吧?
我曾向不少久居麻州的美国人和老华侨打听此谜底,有人根本不知道,也有人一知
半解却讲不清缘由。这个州名疑团也就困扰了我好几年。
◇海滩旁的箭头丘
首次了解麻萨诸塞州名称的来历,还得感谢孩子的学校。那是多年前,我们刚搬到
波士顿东南的昆西市(QUINCY)不久,女儿就读的小学让学生们作个有关本地历
史遗迹的课题(PROJECT)。为了帮孩子把课题完成得更好,我充当司机,带著
女儿和她的朋友又把全市的名胜古迹探索了一遍。
作为来自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的炎黄子孙,许多华人可能会对美国短暂的
历史不肖一顾。但通过陪同孩子游览居住地的历史遗迹,使我惊异地发现,就在我们居
住的这个小城镇,竟然就有那么多历史上的“第一”和名人遗址,尽管这些“古迹”无
法与中国之“古”相提并论。
昆西市是美国第二和第六任总统亚当斯父子的诞生地,因此有“总统之城”(TH
E CITY OF PRESIDENTS)之称,若干处历史遗迹都与这两位总统
有关。这里还有美国的第一个炼铁作坊和第一条工业铁路,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美
国这个先进国家的大工业的摇篮,竟然是某家后院里的一堆乱石块,和杂草丛中的两段
残轨。站在这些未经修饰的历史遗迹面前,我感慨万千:短短数百年,美国的发展速度
确实令人兴叹!
正是在当时陪女儿参观住区历史遗迹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麻萨诸塞州名称的诞生
地。
在北昆西沿东斯光托街(SQUANTUM STREET)前行,路右侧有一片
海边滩涂,其间有一处不起眼的小小山包,其上布满树林灌木。从路旁的小停车场步过
一条陈旧的小木桥,迎面可见小山丘入口处有块大石头,上面刻著“MOSWETUS
ET HUMMOCK”,不知是哪国语言。沿林间小径右行,路边隐藏著一块面向海
湾的石碑,外表朴实无华,但读了上面的碑文,你就会对麻州名称的来历恍然大悟。
其碑文大意是:
MOSWETUSET  HUMMOCK
箭头丘
印地安人某部落的居住地
本殖民地、本省及政府
以此得名为MASSACHUSETTS
这个小山头,原来当年是个土著印地安人部落的安营扎寨之处。“麻萨储赛”是个
土著语词的音译,意思是“箭头”(ARROWHEAD)。HUMMOCK则是“小
山丘”(HILL)之意。入口处石块上莫名其妙的文字意思也是“箭头丘”而已。
麻萨储赛州如果按意思翻译,应该叫“箭头州”!麻州的州名原来诞生于此地,源
于某种印地安语言。
站在“箭头丘”石块和“箭头州”石碑前面,这透著彪悍与英豪之气的典型印地安
名称,会使人们眼前浮现出当年土著居民刀耕火种渔猎为生的景象。
以美国现代文明发祥地自居的麻州,原来有个地地道道土得掉渣的原住民名字!取
自土著印地安语言的地名在美国也不少见,麻州就是其中之一。
美洲原住民据说是来自东亚地区,或许与我们华人远古同宗。而他们在美国大陆已
起码居住了上万年,无愧为此地最早的居民,以他们的历史文明而命名,确实应该是麻
州的骄傲!
◇漫山秋色诉历史
自从发现了麻州名称的诞生地,那小小的箭头丘,成了我们经常去散步的地方。有
亲友客人来访,我们也喜欢出个题目考考他们:“知道麻州名称的来历吗?”十有八九
答不出来。那么就去那里追朔一下历史吧!
在箭头小山丘上,除了那石块石碑外,土著居民的遗迹如今已荡然无存,也没有其
他特别的花木景致,但其宁静安祥的自然环境仍然让人赏心悦目。从小丘上可以向前近
望海湾滩涂芦荡沼泽,往后远眺昆西玛瑞纳海湾豪华公寓群及波士顿市区摩天大厦剪影
。林中风吹树梢沙沙有声,脚下浪打礁石轰轰作响。我也常会在此遇到一些美国人,骑
车、遛狗、散步、读书、野餐,甚至练瑜珈功。
箭头丘一年四季各有风情,但它在金秋季节最为美丽。这使我记起:听说有人觉得
把麻州的中文名字译作“麻萨储赛”很是绕口也丝毫表达不出其意义,建议应该将其称
为“漫山秋色”,既谐音又达意。
“漫山秋色”对麻州来说确实是个名副其实的绝妙称呼!
凡是在树叶变色的秋天到过麻州的人,不能不为这地方层林尽染的漫山秋色所吸引
。这里秋色的妙处在于,树叶并非一色火红或金黄,而是赤橙黄绿棕紫黑五颜六色层次
分明,而且色彩浓艳欲滴。在人口密集的麻州赏秋,并非一眼望去光是山林秋叶,而是
丛林深处有人家,那些错落有致的新英格兰式房屋将秋光点缀得格外生动。难怪许多画
家摄影家从这秋色中找到了绝好素材。
在秋色中漫步麻州名称的诞生地,也更能体会“漫山秋色”的意义。尽管箭头丘很
小,并没有那种满山遍野的宏伟气势,其秋色也不如麻州许多其他地区色彩缤纷,但身
临其境却可以倾听飒飒秋风诉说这里蕴藏的悠远历史。
漫山秋色始于斯!那遍及全麻州乃至整个新英格兰的漫山秋色,难道不是这里秋光
的延伸?那美国如今强大的国力,又难道不是从这个地区开始?
◇ 咫尺近旁寻典故
无论道古还是叙今,麻州在美国五十州中都算得上名声响亮。然而,许多人甚至久
居麻州者,可能不清楚这麻萨储赛州名来历之典故,也从来没有到过这个在旅游手册上
都不好找的州名诞生地——“漫山秋色丘”。
就连住在昆西市的许多亚裔居民,可能还不知道在自家的邻区,就有许多值得显耀
的历史遗迹:不仅有美国近代历史的总统及名人故居与工商业诞生地等,更有这些土著
原住民史迹。
如果从麻州州名诞生地的“箭头丘”沿海边的斯光托街继续前行,就到达斯光托半
岛。若干年前有一部历史题材电影《斯光托》(SQUANTO),描写的就是这位当
年为联络土著居民与欧洲移民作出贡献的原住民英雄。斯光托半岛及其上的同名小学,
也是为了纪念这位印地安民族英雄而命名。
那所有上百年历史的小学校正门上方还有著印地安人头像浮雕,该校也一直以注重
对孩子们进行社会历史教育而著称。我的女儿就是从那间小学毕业,在这种历史文化比
比皆是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对美国历史有感性而深刻的了解不足为奇。
我至今感谢孩子的学校,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学到
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也让我们这些新移民家长上了一堂认识美国的珍贵历史课。而探
索自家住区的历史文化,又有利于了解当地环境与人口的演变,增进自己对邻区及本市
本州的感情,以使我们找到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途径。
近年来,这州名诞生地所在的麻州昆西市,已经成为亚裔居民聚居的地区之一。据
2000年美国人口调查统计,在该市约十万人口中,亚裔已接近百分之二十。
麻州的一位华裔社会学家,曾在为昆西市所作的一篇社会调查报告中,将该市称为
“中间突破”的典型。即指亚裔新移民大多愿意在安全方便、教育系统良好的地区落户
;但对一些房价太昂贵、人口又太“白”的地区,又有经济上承受不起或文化上难以融
入的困难。而昆西市离波士顿大都会市区的中等距离、方便的公共交通、中等的房地产
价格、不错的公立学校系统、丰富的多元化社区服务资源等,成为吸引亚裔新移民购房
定居的因素。像昆西这样因各方面条件适中,从而成为亚裔移民离开唐人街或都市区、
迁移郊区的突破口的市镇,其实在美国各地都可发现。
然而,作为选择了定居地的新移民,我们是否了解过自己的住地和邻区发生过什么
动人的故事?有哪些值得骄傲的历史和遗址?曾住过哪些著名人士或大文豪?是否知道
,旅游探古或许用不著步远万里,在与自家数街之隔处,没准就有文化宝库?
如果您有机会到麻州昆西市漫游,除了乘坐旅游车游览亚当斯父子总统、约翰.罕
考克等历史名人遗迹外,也别忘了到海边寻找一下漫山秋色州的命名地!
□ 寄自美国
刊登在 2003 华夏快递 kd031026.
smilhaNew 快速回复 快速引用
自从哥伦布在15世纪末宣布最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并找到了由欧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
航道后,欧洲人便纷纷来到美洲。最早和最多的是西班牙人,但他们去了中、南美一些
地方。第一批到达北美的是法国人,很少部分靠岸在今天美国的新奥尔良,后来都逐渐
随多数定居到加拿大魁北克一带。真正意义上最先来美国的是英国人。1607年时,一批
怀着发财梦想的英国人,来到今天的美国维吉尼亚州詹姆士城,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
殖民地。有史料记载,在这之前,已有两批英国人先后到达北美,后来因为环境恶劣又
分别回到英国,剩下的大多逝去或散落在当地印第安人部落中,并被其同化。
1620年11月21日,另一批英国人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今天的美国马萨诸塞州,在距
离波士顿不远的普利茅斯镇靠岸登陆,建立了新英格兰的第一个永久定居点,被史学家
称为是“美国精神的真正起源”。
与前一批英国人不同,这批人多数是富裕阶层,而且是真正因为受到英国国教迫害的清
教徒。他们来到新大陆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寻求自由和纯洁的信仰生活。这
批清教徒普遍怀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靠着坚定的信心,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
在这片荒蛮的土地上生存下来,开拓了家园,建立了稳固的社区团体,积累了很多宝贵
的生活技能和经验。特别是建立公民政治体的制度和实践,成为敬虔守信、开拓进取、
勤劳务实的美国早期新移民的榜样,也为后来者树立了一座信心和道德的标杆。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批清教徒临上岸前在船上签订的《五月花号公约》。该公约没有
长篇累赘的繁琐条文,全文只有300多个单词,但却是美国立国的根基,影响了美国几
百年的历史。其中的信仰、自由、自治、法律、法规等关键词汇,涵盖了美国自立国起
使用至今的基本原则。美国的宪法基本上就是以该公约为蓝本的。在世界历史上,该公
约的意义也与英国的《大宪章》和法国的《人权宣言》等文献相媲美。
1630年9月17日,又一批英国清教徒来到波士顿创建了殖民地。由于宗教派别不同,他
们与距离并不远的普利茅斯清教徒很长时间彼此不相往来,直到1691年才有了联系,并
联合成立了马萨诸塞湾省,也就是现在的马萨诸塞州,建立了北美大陆上第一座城市-
波士顿。
随后,英国人在北美沿着大西洋海岸相继建立了13个殖民地。由于英国政府不断通过增
加税收,对这13个殖民地实现专制统治,引发了当地移民的不满和反抗。从1770年代初
开始,在波士顿爆发的一系列反抗英国政府的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的革命和独立战争
。如著名的波士顿惨案、倾茶事件以及在这里打响的独立战争第一枪等。因此,波士顿
在美国的历史地位,毫无疑问是举足轻重的。
1820年前,波士顿的居民绝大多数是来自英国的清教徒,殖民地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
牧师。清教徒的生活规范,是波士顿能够拥有长期稳定和结构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原因
。如清教徒于1635年在波士顿建立的美国第一所公立学校–拉丁学院,以及于1636年建
立的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很长时间里,勤劳工作、道德正直、重视教育等,都
是波士顿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是,1820后,随着第一波欧洲移民潮的到来,波士顿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
批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移民来此,他们把天主教带进来,且逐渐壮大,成为波士顿最大
的宗教团体。真正的清教徒后来都慢慢流落至乡间小镇,成为当今美国的非主流。再到
后来,随着世界各地移民的大批进入,特别是在以自由和商业为主导精神的驱使下,波
士顿文化也日渐在变质。
因为地理优势,波士顿是美国距离欧洲最近的主要港口,因此在独立革命后,波士顿的
海外贸易非常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商港之一,后来被制造业超过。20世纪中期
以后,波士顿经历了长达30年的城市老化、更新和经济衰退时期。1970年代开始复苏,
主要是因为享有盛誉的医疗服务,以及一批世界名牌大学的兴起,极大带动了经济的发
展。
smilhaNew at 5/29/2013 11:13 快速引用
波士顿有不少华人,最早的中国人是十八世纪作为工人来到这里,许多家族已经在这里
生活了好几代,融入了当地社会。。波士顿一所公墓中有一块很有历史价值的石碑,上
面刻着:“安葬此地的是19岁的中国少年阿周,他于1778年9月11日在波士顿号船上从桅
杆堕下身亡。他的雇主约翰波立此碑以志纪念。” 一位年轻的同胞命丧万里之外的异
国它乡,让人无限同情,我想他肯定工作勤奋,否则外国老板不会为他修坟立碑。在通
讯不发达的古代,他的家人将久久期盼他归来啊!
smilhaNew at 5/29/2013 18:02 快速引用
smilhaNew :
在那“漫山秋色”的地方——麻萨储赛州名的由来
·楼 兰·
◇麻州名称之疑谜
这篇写得不错!
tutu at 5/29/2013 20:42 快速引用
谢谢!
有嘛好东西也拿出来分享!
独乐乐哪有大家一起乐!
smilhaNew at 5/30/2013 10:37 快速引用
上个周末逛书店,突然看见了一本好书:
The Lius of Shanghai
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家族赫赫有名,能和荣毅仁家族有一拼!但在大陆的年轻人当中几
乎没有多少人知道! 这个家族的后代有好几个毕业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英国的剑
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等。。
有哪个高人知道是谁?叫刘什么?
smilhaNew at 5/30/2013 10:44 快速引用
刘鸿生[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鸿生(1888年-1956年),民国实业巨头,有“煤炭大王”、“火柴大王”等之誉。
由于其涉足众多实业领域,又有“企业大王”之称。浙江宁波定海县(今舟山)人,生
于上海。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圣约翰大学肄业后,曾做过教员、翻译、推销员等工作。
清宣统元年(1909年)起任开平矿务局经纪人,垄断开滦煤矿南运业务,成为百万富翁
,人称“煤炭大王”。1920年,创办华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开凿很多新矿井,并致力
于改造燃煤窑炉,讲求效益。
刘鸿生曾独资或合资经营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现上海水泥厂前身)、鸿生火柴公司
、章华毛麻纺织公司、中华码头公司等众多企业,任总经理、董事长。特别是1920年与
朱葆三等在上海龙华镇创办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其生产的水泥因质量优
异,在与进口水泥激烈竞争后,立于不败之地,畅销全国。
刘鸿生致力于火柴业,于苏州、上海和全国各地兴办鸿生、大中华等火柴公司,任全国
火柴同业联合会主席。1930年,联合荧昌、中华两公司组成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先后吞并九江“裕生”、汉口“燮昌”、扬州“耀扬”、芜湖“大昌”、杭州“光华”
等火柴厂,并在与外资厂商激烈竞争中获胜,到1935年,年产火柴15万箱,占全国火柴
年产量的约五分之一,被称为“火柴大王”。
1938年為了避戰,來到香港,在坪洲設立大中國火柴廠。[1]他到1945年10月才回到大
陸。
刘鸿生同时还设立中华煤球公司,涉足纺织业,如章华毛绒纺织公司等。由于刘鸿生经
营众多企业,又被称为“企业大王”。
Quincy08 at 5/30/2013 12:45 快速引用
谢谢回应!
这么个名人,我是一点也没听说过!一方面说明我的寡闻,另一方面说明舆论导向大大
的厉害!
smilhaNew at 5/30/2013 13:42 快速引用
刘鸿生:一生最自豪的是办企业和教育子女
2013年02月25日 15:57:31 文章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他是仅次于荣氏家族的资本家,直接投资或参与投资的企业达70多家。他把13个子女都
送出国学习不同的专业,回国以后把他们都放在底层小职员位置上加以锻炼。他说,他
这一生,最自豪的就是办企业和教育子女。
在儿子刘念智看来,办实业“已经成为他的一个癖好”,“办了轻工业、纺织工业
,又办重工业;办了工业,又办码头、仓库、银行、保险等事业”
宾客已经差不多都到齐了,叶素贞看了看高大英伟的丈夫,又看了看眼前这所刚落
成的占地30亩的大宅,心里充满自豪和骄傲。
她已经是几个孩子的母亲了,仍然清雅秀丽。
这一晚是刘鸿生刘公馆的落成典礼,时间是1918年底的一天。
10年前苏州名门富商之女叶素贞要嫁给“穷跑街的”刘鸿生,遭到父兄激烈反对,
哥哥暴跳如雷,直斥刘鸿生“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而今几乎上海滩所有的名流显贵都成为刘鸿生的座上宾,就连青帮三巨头黄金荣、
杜月笙、张啸林也前来祝贺,精明强干的刘鸿生亲自陪他们进了贵宾室。这时刘鸿生年
仅30岁。
而此后的另一个10年,刘鸿生从一个洋买办转变为上海滩有名的实业大亨、民族资
本家,拥有资金折白银数千万两,直接投资或参与投资的企业达70多家,仅总投资额即
达500多万元,头顶“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水泥大王”等几项称号,名动全
国。
经过抗日战争和国民党的轮番洗劫,1956年公私合营时,刘氏企业资产仍然达到
2000多万元,是中国仅次于荣氏家族的最为富有的资本家。
刘鸿生与叶素贞一生诚爱,后来娶了妾对叶素贞也不改情意。叶素贞为他生了8个儿子
,3个女儿,两个妾又给刘鸿生各生1子。刘鸿生把这13个子女都送出国学习,像对待事
业的态度一样,“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安排他们学习不同的专业,以便将来能够
管理不同的企业。回国以后刘鸿生把他们都放在底层小职员位置上加以锻炼。
刘鸿生说,我这一生,最自豪的就是办企业和教育子女。
1956年,拥有2000多万资产的刘氏企业参加公私合营,同年“十·一”刘鸿生病故
于上海。
smilhaNew at 5/30/2013 16:15 快速引用
正在看:The Lius of Shanghai
把其中关于波士顿的部分找出来和大家分享。。。。
smilhaNew at 5/30/2013 16:22 快速引用
看到火柴 柴火match chmat, 想起洋河大曲,洋河在祖国苏北一带吧?
Bosuzke at 5/30/2013 17:07 快速引用
信仰的力量——“五月花号公约”的故事
大凡历史事件,皇宫贵胄和英雄总是位于历史舞台的前列,轰轰烈烈的演出。但是
在历史的后台,那些历史学家弃而不顾的地方,广大的平民大众在此生生灭灭,一代又
一代,永不休止。偶尔,后台的民众会在前台露上一脸,“五月花号”这样的历史事件
,就是由后台的民众出演的,它为后世美利坚的无数英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源源不尽
的故事起点,当然这是后话。
因为对上帝旨意的相对正统观点的异议,在欧洲有了新教徒或清教徒。在英国,新
教徒受到了国王的日益严重的迫害。他们试图在英国使新教从正统的天主教中分离出去
,并进而有一场所谓的分离主义运动,没有成功。当他们感到在英国已经没有继续生活
下去的希望,而同时他们又坚信上帝不会抛弃他们的时候,亡命他乡,永不返乡,就成
了他们的最后的选择。个别的、小众的、断断续续的亡命他乡的行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
任何的痕迹。但是,在一个叫斯克卢比和盖恩斯伯罗的地方,一些虔诚的新教徒的出走
,却改变了未来的世界——“我们不能在这里呆下去了,我们的理念永远无法在这里发
展,对我们的迫害只会愈演愈烈,所以我们必须到一个能够容忍我们的地方去”。这是
因为,斯克卢比的新教徒中有四个曾就学于剑桥大学的所谓的“剑桥学子”:克利弗特
、布鲁斯特、鲁滨逊和史密斯。如果离开这几个人,“五月花号”的故事就不会发生。
离开英国,斯科卢比和盖恩斯伯罗的新教徒选择的出逃地是荷兰。为什么是荷兰?
因为当时的荷兰“一直在为人身的自由和良心的自由而战,并愿意为世上的每一个人提
供这两种自由。”(真是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故乡)。当时的荷兰收留了被葡萄牙宗
教法庭赶走的犹太人,从比利时逃过来的弗兰德人,如此等等,荷兰坚强的国力与他对
外来难民的容忍、接纳的开明态度是分不开的(让人想起现在的美国)。此外,荷兰与
英国传统的友谊,地理位置上与英国较近,或许也是原因的一部分。
偷偷出逃的过程惊心动魄,第一次在英国租的船因被船主出卖而失败,第二次的出
逃虽然从荷兰租了船,但在一半的人上了船之后还是被发现:
“已经上船的可怜的男人万份担忧被军人捉去的妻小,看到他们的困境却无能为力
;而他们自己的处境也不妙,除了身上穿的衣服,连件换的衣服都没有。他们所有的财
物都留在了岸上,几无分文。他们热泪盈眶,如果能够让他们重新上岸,他们愿意付出
任何代价;但一切都是徒劳的,这个局面无法善终,所以他们只能与家人含恨分离。..
.那些可怜的女人惊恐万状的样子真令人难受,她们站在那里又哭又喊,有的在呼唤他
们被船接走的丈夫,另一些人则不知等待她们以及她们孩子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其他的
女人看到她们可怜的孩子拉着她们吓得大哭、浑身发抖的样子,不禁经泪流满面。”
这样的场面在当时的英国一定不断的上演,只是斯克卢比的信徒的场面被记了下来
。一次又一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这些顽强的信徒们终于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重又聚齐起来,那可“不是小小的一点高兴”。
在当时的英国,分离主义的响应者有许多,但是只有在斯科卢比和盖恩斯伯罗两地
,他们决定向前再走一步,而且是很激进的一步。更令人称奇的是,当斯科卢比和盖恩
斯伯罗的新教徒离开英国之后,英国的分离主义运动也悄然而去,这场运动消失得如此
彻底,就好像它从未在这些地方发生过一样。就这样,四个剑桥出来的奇人开创了这场
运动,然后将它整个带走了。
“剑桥学子”中的最年长者克利弗特是年50多岁,在当时算是长寿者了,“他是一
个阴沉的、父亲般的老者,刚到荷兰时,他蓄着白色的长髯;一个如此受人尊重的老人
在如此高龄被迫离开祖国流亡海外,何等悲怜?但是这是他的归宿,他耐心地忍受着这
一切......他为人高风亮节、坚守传统,至死不渝。”
当时的荷兰就是克利弗特的归宿。
阿姆斯特丹是个开放的喧嚣的城市,来自乡间小镇斯克卢比的新教徒——此时称为斯克
卢比弥撒团,在这里遭受了的“文化的迷茫”。虽然不断的有从英国各地来的人们投奔
他们,是他们的团队不断的壮大,但商业都市各种各样的诱惑伴着时间侵蚀着他们的团
队。更重要的是,他们所依托的当地的英国教堂,在对教义的理解上与弥撒团产生了分
歧。这种内讧使得斯克卢比弥撒团决定离开,他们决定搬迁到离阿姆斯特丹2.5英里的
莱登市去。
英国大使试图阻止这次搬迁,并希望莱登市政府借机把弥撒团成员遣返回英国,但
莱登市政府坚决地回绝了大使的要求——当局“无法拒绝诚实的人们前来本市定居的请
求;只要他们为人公正诚实、遵纪守法。”
就这样在阿姆斯特丹居住约一年以后,1610年前后,斯克卢布弥撒团的绝大多数成
员迁移到了莱登。 “毫无疑问,莱登是世界上最壮观、最美丽和最有情调的城市之一
。”集现在能看到的荷兰城市的优点于一体。但是,斯克卢比弥撒团试图就此离开宗教
方面的异议引起的矛盾和冲突,至少在莱登是做不到的。莱登大学,领宗教思想开放的
先河,神学教授在这个狭小和狂热的空间里,把宗教的争论搞得热火朝天。斯克卢比弥
撒团成员面对这样的场面,无法置身度外,他们参与其中,并借机赢得了荣誉。
时间慢慢的过去,弥撒团现在被称为莱登弥撒团。他们与当地人融合,在生活习俗
上、婚姻上、信仰上。他们的后代,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甚至是“放荡和有损灵魂
的职业”。他们的下一代本应做好准备接下神圣的火种去把新教精神发扬光大,但显然
,年轻人似乎更喜欢世俗的新世界。意识到这一点,实际上等于意识到更重要的一点,
为了保证信仰的纯洁性,离开的时候到了。
离开荷兰犹如以前离开英国,不断的讨论都是在暗中进行的。“在纷乱的思绪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磋商”,在意识到他们无法在荷兰找到信仰的天堂,他们相信可以
在天涯海角找到这个天堂。天涯海角,对当时的欧洲人而言,这里是美洲。
从英国到荷兰,不会是人生的最后一步棋。犹如离开成都到重庆,生活风俗习惯等
等基本上是相同的,如果不适还随时可能回来。但是到美洲,3000英里之外,那样的蛮
荒之地,在当时无疑于离开地球到月球。一当去了,那将一定是人生的最后的赌博,永
不回返。更重要的是,当时从欧洲到美洲的航线非常的危险,1618年阿姆斯特丹的一个
教会曾对新大陆进行过一次灾难性的尝试,180人中,仅50人生还。在这里,信仰的力
量决定了一切,到美洲去,到英王属下的美洲去。
接下来进入商业上的运作,一个商业公司介入此事,租下了两艏船“五月花号”和
“奔腾号”。同时,公司也招募了一些期望在美洲去碰碰运气的冒险家(史称陌路人)
随船前往。
1620年7月,“奔腾号”在莱登接大部分的弥撒团成员去英国的南安普敦,在那里
汇合“五月花号”赴美州。7月21日,离开生活了10年的莱登了,与留下来的弥撒团成
员依依惜别,“那些悲哀的道别的情景令人难过,听到他们的叹息、哭泣和祈祷之声,
热泪横流之面容,撕心裂肺的敦敦道别,就连站在码头上看热闹的形形色色的荷兰人也
禁不住流泪。”“甲板上,整个弥撒团随鲁滨逊跪下来,泪流满面地鲁滨逊将他们带到
上帝面前祝愿他们得到上帝的保佑。然后他们站起身,开始相互拥抱,挥洒更多的离别
之泪”。
南安普敦,英国通向大西洋的门户,后来的泰坦尼克号启航之地,也是莱登弥撒团
成员在旧世界里的最后一站。 “他们已经完全彻底地投身到一项极其危险的事业中去
——不仅仅是横渡大西洋,而且还有正在等待他们的那一片尚未开垦的原始土地,在那
里,他们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找到他们的天堂。不论他们是如何的坚定不移,多么听天
由命,不论他们是怎样觉得他们的上帝在保护自己,他们当时一定感觉到在他们的手中
的思一个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
这个时刻来临了,布鲁斯特站出来对大家讲话,他念了留在莱登的鲁滨逊写的壮行
辞。鲁滨逊的壮行辞充满了感情的色彩和强烈的宗教情绪,它对五月花号公约的影响,
再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我以上帝之心衷心地向你们大家致敬,你们是那些我愿以最深的爱怜与之生活在一起
的人,我渴望跟随你们而去,然而我的克制自己,和你们离别一段时间。我说克制自己
,上帝知道我是多么的愿意不克制自己,我是多么愿意第一批就和你们只身前去美洲,
而不是像如今这样被形势的必然性所阻隔!与此同时,我自己的内心被深哀巨痛所撕裂
,我的心已经离开形体随你们而去.….最后,我想讲一讲有关你们成为一个政治实体—
—在你们中间产生一个由你们自己选择的民治政府的注意事项,你们不应该让一个比其
他的弥撒团成员更加高贵的人主持这个政府——让你们判断力和心中的神性体现出来,
你们不仅要选择这样一些广施爱心仁义,献身大众福祉的首领,而且还要赋予他应得的
荣誉,服从他的合法的行政措施:为了你们的福祉,你们不要去挑剔他的凡夫俗子的人
性,而要在他身上寻找上帝的训诫……但是你们都要明白,这样的政府所拥有的神的能
力和权威是体现在无论什么样的普通人身上所表现的那种崇高精神。这是你们应该更加
留心的使命,因为至少在现在,这些普通人是你们仅有的行政官,而你们自己将要选择
由谁来承担这些领导工作。
在17世纪那样等级森严的旧时代,这段话所含有的民主理想及其行动指南,真让我这样
的现代人倍感惊叹。这段话将产生惊天动地的后果,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缺乏并渴望着
这样的后果!
1620年8月5日,船离南安普敦。很不幸,很快“奔腾号”就因为故障无法继续而被
迫放弃。现在,只有“五月花号”独自航行了。全体乘客共计104人,包括三位怀孕妇
女——其中两位在航行中产子,船员25-30人。这次航行没有一本完整的日志,所以无
法知晓他们何时遭遇“狂暴无比”的大风, “海浪之高,让他们连一张帆都无法撑。
被迫一起躲进底舱好几天”。此时妇女和儿童将承受怎样的恐惧和痛苦?“船上总是湿
冷湿冷的——这一艘船上没有一处干燥的地方。船很拥挤,通风很差,底舱没有照明,
饮水也不是很充足,弥漫着呕吐的污物和船底渗水的气味……他们每天都在和自己内心
深处的恐惧感的身上的疾患以及身体的不是作斗争。”
这样的日子过了60多天,船长“根据海水颜色的变化以及西边云彩的大致轮廓判断
”,离每周海岸很近了。他一定是闻到了来自海岸的风中所夹带的那股强烈的泥土的气
息,就像来自内地的人们刚到海边能够感受到的那股腥咸的气息。
美洲大陆就在眼前了,他们行将登陆。由于他们到达的地方不是事先在英国取得使
用权的纽约的哈德逊河地区,而是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地区,因此,他们即将登陆的这
片土地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的法律约束力。这意味着他们上岸之后,他们想干什么,就
可以干什么。那种寻常英国百姓无法想象的绝对自由一定有点让人如醉如痴,可能还有
点不知所措。这些人,一边是风纪严明的莱等弥撒团成员——他们久已习惯由首领和教
会为他们的人生赋予含义和指点迷津,另一边则是“陌路人”——纪律松散而又野心勃
勃的乌合之众。
有没有人发表扣人心弦的演说?摆在他们面前的逻辑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无政府
状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致命的。除非他们做出决定,否则,他们可能这一辈子都将生活
在一个无法无天的世界里。或许他们想到了鲁宾逊的“壮行辞”?结果异乎寻常的理想
,他们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自愿签署!亲自签名!
签约的人中没有妇女,所有的男人——就连随从——都从历史的后台来到了前台,
但他们的女同胞,那些忍受了更多的罪而又奉献了更多的女性,仍然留在历史的后台,
没有她们的影子,没有她们的声音。
“以上帝的名义,阿门。我们,下面的签名人,作为伟大的詹姆斯一世的忠顺臣民
,为了给上帝增光,发扬基督教的信仰和我们祖国和君主的荣誉,特着手在弗吉尼亚北
部这片新开拓的海岸建立第一个殖民地。我们在上帝的面前,彼此以庄严的面貌出现,
现约定将我们全体组成政治社会,以使我们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并在我们之间创造良好的
秩序。为了殖民地的公众利益,我们将根据这项契约颁布我们应当忠实遵守的公正平等
的法律、法令和命令,并视需要而任命我们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
有了这份由众人签署的文件,他们将能够实行自治。这是一个非凡的心理台阶,因
为没有一个签约的人曾经经历过这样的生活,真是想都没想过。以此公约为基础,他们
将在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先例的条件下制定和执行他们自己的律法!
重要的是,他们登岸之后,无论他们面临了怎样的困境,公约被众人维持住了,自
治的政府也行之有效。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多的移民来到了美洲,他们
不断地向内陆推进,而“五月花号公约”,在新大陆的辽阔的土地,新英格兰、德克萨
斯、加利福利亚、爱荷华和奥利根这些向西扩张的前沿州里,得到了自然而然却又严格
的遵守。这个模式很稳定,让世世代代的定居者感受到法治之下的安全感,并为美国的
政体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对“五月花号公约”的宗教目的和民主目标对美国民主和宪政
的贡献,在怎样强调都不过分。自由、平等在美国历史上一直处在焦点的位置,甚至“
立盟约”也成了美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的“波士顿公约”、“查尔斯顿
公约”、“埃克塞特新罕布什尔州公约”等等,如果把美国历史上的公约收集起来,不
知道能否学好美国历史了。另一方面,“立盟约”的传统也可以上溯到更早得多的时代
——大宪章时代,1215年英王约翰和贵族们在runnymede签署的《大宪章》,其中的“
在与被告的同类人和国家法律的合法裁决之前,任何自由人不得被捕捉、监禁和剥夺权
力.....”,这样的话是让我这个现代中国人也会汗颜的话。如果“五月花号公约”使
整个北美大地受益,《大宪章》无疑是使整个人类受益。
回过头来,从根本意义上讲,“五月花号公约”的深意与在它的诞生地南面的那座
自由女神像上的铭文是一脉相承的——那本应是“五月花号”应该到达的地方:
“为我送来吧
把那些拥挤一团的
渴望自由的人们
为我送来吧。”
被一个社会排斥的游民和弃儿在被解放之后,就像出狱的犯人,他们可以成就惊
天动地的伟业!想一想有那么多的人成就了他们的美国梦,那么多的人正在成就他们的
美国梦,还有那么多的人在梦想着他们的美国梦,这真是令人惊叹!而这所有惊叹的原
点,正是约四百年前,停泊在普利茅斯海岸的那条船——“五月花号”。
莱登,圣彼得教堂墙上的纪念鲁滨逊的铭文。
J*******g
发帖数: 8775
86
很有趣。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二个故事也是我亲身看见的。我要告诉大家: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中国人在全
: 世界唯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人。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第二年的“庚子赔款”所有
: 的八个列强,其中只有一个国家拿到这个钱没有动,就是美国。后来以各种方式退给我
: 们了,其中一种方式叫“庚款留学生”,还有的拿来补贴我们的大学。我告诉你们,抗
: 战时期山西有一个“铭贤学院”迁到我的家乡来。这个学校是和美国欧柏林学校挂了钩
: 的,欧柏林大学有个“山西基金会”就是美国政府用庚子赔款设立的。“山西基金会”
: 的钱就用来资助办铭贤学院,从30年代创办就是用的这个钱。
: 后来抗日战争了辗转数千里逃到我们家乡,我们家乡最大一个姓曾的地主,他主动把自
: 己一个寨子腾空,全部免费借给这个学校。这个学院就这样一直办了下来。政权改制后
: 它就变成了“山西农学院”和“山西工学院”,然后跟美国交恶后每年的这个钱就没有

s*******w
发帖数: 2257
87
所谓历史,有“正史”,“野史”之说,但实际上正史很难做到那么正,野史的参考价
值也不容忽视。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轰动一时,中央电视台还专门请到明史专
家和当年明月坐到一起聊明史,真的让人眼睛一亮!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都有些道理,但有不是完全有道理。
我这是自己给自己打气,自己给自己加油,结合自己的经历阅历和一孔之见,写点我自
己眼中的美国。
我从1996年到美国,现在是2014年的一月14日,时间真他妈快啊!希望我能留点足迹。
。。转眼我就成了历史人物了。
甚至都来不及转眼,眨眼的功夫就成。
s*******w
发帖数: 2257
88
正在看《蒋介石日记揭秘》
蒋秘书的儿子阮大仁写的,第四页写道;
先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数十年如一日,终其身如是也。1975年4月过世时,秦孝仪
为之代为起草遗嘱,漏写蒋信仰基督一事,被蒋夫人宋美龄发觉,大不高兴,命秦补写
上去。
s*******w
发帖数: 2257
89
公元1600年前是英国国教改革的重大时期。1530年亨利8世和罗马天主教关系破裂,因
此英国国教切断了它和罗马之间的脐带。但一场剧烈的运动却开展起来,那就是清教徒
运动。这场始于路德(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日内瓦改教者加尔文)的运动开始影响人们
的思想。许多当年逃到日内瓦的难民已经开始重返英国,并且意欲把教会教义和崇拜圣
洁化。
s*******w
发帖数: 2257
90
加尔文生平[编辑]
加尔文出生于法国巴黎北部不远的瓦兹省,父亲是一名律师。1523年,加尔文进入巴黎
大学学习法律,获得文科硕士,然后又赴奥尔良进修获法学博士学位。1532年改信更正
教,1534年赴瑞士巴塞尔,1536年定居日内瓦并发表《基督教要义》。
1538年由于严格地改革宗教,和市政当局冲突,被迫出走斯特拉斯堡。1540年日内瓦宗
教改革派重掌政权,1541年加尔文应邀重返日内瓦。建立日内瓦归正宗教会,日内瓦市
和地方教区两级牧师团体组成教会的领导机构。加尔文从1542年至逝世前一直是市级牧
师团的主席。从1541年到1555年进行一系列的神学争论。
当时的日内瓦的宗教改革并非在加尔文加入才开始,在加尔文之前是由法惹勒等人发起
的,并在1536年市民大会投票决定建立基督教城市。当加尔文进入此城市时,因他对于
教会的权柄及服事者的威权上的观念,而采取的行动使他对非本派的教徒进行管制。塞
尔韦特最新的著作就像一记耳光打在《基督教要义》的作者加尔文的脸上,加尔文遂寄
了一份自己的书稿给对方作为答复。而塞尔韦特的报复很快,他用攻击性的言论给全文
做了注解。
加尔文在给塞尔韦特的信中写道:“我既不仇恨,也不鄙视你;我也不愿对你施以迫害
;但对于你这听来几近侮辱又如此大胆的教义,我会坚硬得如同钢铁一般。”其后他们
通信中的讨论变得愈加激烈,最终加尔文不再回复。[1] 之后,塞尔韦特还给加尔文寄
了一些特别具有攻击性的信件。[2]因此,加尔文对塞尔韦特渐深的厌恶,源于其异端
的观点以及塞氏那种糅合了优越感以及人身攻击的语气。
他向法国罗马公教宗教裁判所通信,最后在日内瓦逮捕和审判当时被罗马公教与更正教
同判为异端的逃亡神学家兼科学家塞尔维特,使其被定罪,而后火刑。此过程为日内瓦
议会所裁决,而加尔文本人并不支持采用火刑,主张以更人道的方式处决塞尔维特。然
而此事件仍在日后使神学家卡斯特利奥对加尔文产生激烈批判。[3]
加尔文向其他国家传播新教教义,他的观念深深影响荷兰、苏格兰和英格兰。他还从事
政治活动,邀请一些法国王室成员和贵族加入法国的加尔文派与胡格诺派。之后法国发
生宗教战争,他延揽大批欧洲新教难民到日内瓦,使日内瓦成为归正宗的国际中心,号
称“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对新教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在理论与实践上奠定了归
正宗的基础。他的神学名著是《基督教要义》。
1564年5月27日,加尔文死于日内瓦。
加尔文神学[编辑]
圣灵论[编辑]
《基督教要义》中没有为“圣灵论”单独写一个章节,必须从整本书的论述归纳他的观
点。加尔文认为,上帝的灵与上帝的工作同时进行,而促成人的“相信”,当圣灵在人
心中运行光照人心,使人在读了上帝的话而产生信心。所以人非用理性接受信仰,亦非
用理性确认圣经的权威,而是圣灵那奥秘的力量所做的工作。[4]
救赎预定论[编辑]
虽然救赎预定论是他倡导的神学遗产,但主要架构非他独创或原创。就救赎预定论可分
“救赎”及“预定”两点来说。对于预定,加尔文认为,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拣选,人的
选择在这件事上是毫无主权的。意即:神预定某些人得永生,某些人会灭亡。故神将救
恩赐与会得永生的人,至于灭亡的人则任其灭亡。神的恩慈是为了要见证祂的救赎,跟
功德无关,也跟个人无关。[5]至于人们疑惑为什么有人不被拣选,他引用了申命记9:
29:“隐密的事,是属于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惟有显明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
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一切的话。”他说人不会也不能质问神为什么施恩予人,那
就不能问为何神会弃绝某些人。属神的心意人是无法明白,但对于拒绝救恩,人类依然
需负责任。[6]
至于救赎他发展了马丁·路德所提出的因信称义之论述。这个论点起初由奥古斯丁所提
出,直到马丁·路德时发展出“法庭式的称义”。两人不同在奥古斯丁认为“义”是内
在的,当神赐给人恩典时,“义”便成为人的一部分。对马丁·路德及加尔文而言,这
“义”是属外在的,是“算作”、“当作”、“归给”,人依然是罪人,只是在人们因
着信神就算我们“为义”。[7]而加尔文更提出“双重恩典”说,在神的眼中算为义是
恩典之一。第二个恩典则是:当人接受耶稣与基督联合之时,信徒便可进入更新的过程
,使其内在生命更像基督。[8]
教会论[编辑]
加尔文的教会论涵盖非常广,包括了基督徒的自由、教会的权柄、真教会的基本特质等
,其中他所认为真教会的特质应该包括了:“传扬神的道”及“遵行圣礼”。所以传福
音、聆听上帝的话及遵行圣礼都是十分重要的。圣礼的定义加尔文对圣礼的定义是:“
神赐恩给我们的证据,是一种外在的印志,和我们对祂的敬虔之互相印证,加以确认。
”[9]
其中必要圣礼特别是指“洗礼”与“圣餐”。“洗礼”:加尔文认为洗礼是基督徒的第
一个圣礼,其意涵是加入教会的表记,好叫人们被接入基督,列为神的儿女。加尔文非
常反对私人洗礼。因为他认为洗礼与圣餐是教会的公共圣职,私人不可擅自施洗。且受
洗者必须要先充分明白真理,才可施洗。
加尔文强调通过圣餐,使得信徒得以与基督连结。他并不重视饼跟杯,他主张“在圣灵
里耶稣基督身体真实的临在”。也就是说,人在圣灵里改变而体验到耶稣基督的临在,
体验到耶稣基督的身体与血。但是在领受圣餐时,必须传扬神的道。所以对于当时罗马
公教保留饼和杯,给生病无法前来的信徒或是王公贵族举行私人弥撒,这些作法加尔文
并不赞成。因为他认为不在崇拜及充分宣扬上帝的话之场合领受圣餐,是没有意义的。
[10]
圣礼观[编辑]
加尔文同意圣奥古斯丁对圣礼的看法,认为那是代表不可见之恩典的一个可见的记号。
在《基督教要义》第四卷中,加尔文解说圣礼为“外部的标记,基督藉以说明并保证祂
对我们的善意,为了支持我们信心的软弱,同时试验我们对祂的虔诚。”圣礼是以印记
来保证其中所有的内容,是信仰的公开认定。[11]他相信只有圣餐和洗礼具有圣经的权
柄。关于圣餐,他不赞成变质说,也不认为只有以某种形式举行的圣餐礼才有效;同时
,他也不赞成某些人的看法,以为饼与酒只是一种象征,用来代表祂的身体,目的是刺
激人的记忆、敬虔或信心。加尔文认为圣礼赐下的,就是它们所代表的;主不仅要求我
们看,而且要吃与饮,这样的行动就表明了在祂与我们之间,有一种生命的联系。这个
联系在道被宣讲出来以及人以信心来回应时,就已经创造出来;当人以信心来领受圣餐
礼,生命的联系就得以加强而更加密切。加尔文反对路德对圣餐功效的解释,他认为基
督的身体一直是在天上,我们是被圣灵的大能提升到天上,来领受祂的身体。他强调,
领圣礼的人若不是以信心来领受,圣礼就与他们无益。[12]关于洗礼,加尔文认为“洗
礼是准许我们进入教会的起码标记,为了与基督联合,我们可以被列在神的子民之中..
.是一种工具,借此神保证我们所有的罪都被涂抹,永远在祂面前消失。”借着洗礼,
表明我们的罪被洗净,也是重生的标记。加尔文认为洗礼的方式并不重要,重点在于洁
净。[13]
建造日内瓦教会[编辑]
日内瓦议会同意加尔文的主张,订定“规范基督教信仰”的法规,通过小议会、两百人
议会、大议会,于十一月二十日教会法规(Ordonnances ecclesiastiques)成立。教
会法规是为整体的教会生活,以服事功能为规划,教会生活,必须受牧师、教师、长老
与执事,四种职分各有严谨不同的职责,都是在日内瓦教会的组织里。虽然有严格的纪
律,但是纪律不过是信仰的建设一部份,并不单独存在,是为了传福音和施行圣礼,要
具影响力。[14]
相关主题
清教徒神學與靈修神學(成聖觀)簡介别了,永生弟兄
假设历史上没有基督教能有什么不同?历史让我们学会:宗教宽容
请问某加尔文宗信徒,烧死塞尔维特是不是神的命令?额滴乖乖隆地动啊,第一天就受不了了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91
當馬丁路德在德國進行改革時,另一個改教的運動同一時期在瑞士發生。其中最著名的
兩位領袖為慈運理與加爾文。慈運理生於瑞士,深受奧古斯丁作品的影響,並熟悉路德
的著作。他贊同路德對於聖經權威以及信心的肯定,卻在「合質論」上與路德意見分歧
。其主要的影響力在瑞士的德語區,以蘇黎世為其中心。
加爾文生於法國的諾揚,曾於巴黎大學攻讀神學。1536年,加爾文到了日內瓦,開始他
一系列有計劃的改革,並完成了改革宗最完整的教義著作─《基督教要義》。從1541年
至他離世的23年內,加爾文以政教合一的方式,全面指導日內瓦的社會和宗教事務。不
僅使日內瓦成了法國改革派的避難所,加爾文主義也全面影響了法國、荷蘭和蘇格蘭等
地的宗教改革。
3. 約翰加爾文的改教運動
加爾文原本並無意脫離羅馬天主教。然而,在他歸信後不久,因著意外涉入好友柯布(
Nicholas Cop)的改革運動而在諾揚被捕。此後,加爾文自覺需與羅馬天主教脫離關係
,與改革人士同一陣線。1536年,26歲的加爾文出版了一本極具影響力的神學著作《基
督教要義》(The Institutes of Christian Religion)清楚表明改革宗的信仰。該書
出版後不久,加爾文便法爾勒(William Farel)之邀移居日內瓦。1537年,加爾文向
日內瓦議會進呈一系列鼓吹改革的文件,以期打造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然而因著在主
餐實行上的爭執,加爾文和法勒爾遭議會驅逐出境。1540年的選舉中,反對加爾文的黨
派倒台,加爾文重回日內瓦,根據之前所提出的條文基礎,制定了教會法規(
Ecclesiastical Ordinances),強制人民接受宗教教育。其次,他設立了宗教法庭(
Consistory of pastors and elders),以十二位品行優良的長老組成,以創造一個合
乎聖經教訓的模範社會。
然而,加爾文在日內瓦的改革也不是毫無阻礙。一位西班牙的激進改教者塞爾維特(
Michael Servetus),就時常反對加爾文的教義。他發表了一份名為「論三位一體教義
的錯誤」,否認三位一體的教訓。1533年,塞爾維特完成一部鉅著《再思基督教要義》
,全面駁斥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在加爾文的催迫下,塞爾維特在法國被捕。日內
瓦議會將他裁定為異端,下令將他燒死。雖然加爾文代為求情,希望以較仁慈的方式處
決,但塞爾維特至終還是於1553年,被縛在住上燒死。處死塞爾維特的舉動,給反對者
一個大肆抨擊的理由,也為加爾文的一生蒙上污點。1550到1564年這段期間,加爾文偏
重於聖經釋義的寫作上,他對聖經熟識,以及對經文屬靈意義的貫通,使其解經作品具
有相當的價值。
s*******w
发帖数: 2257
92
比较熟悉马丁路德
对于法国的加尔文和慈運理生於瑞士 很陌生
m*1
发帖数: 1997
93
中美传统友谊,让共产党和麦卡锡主义者,给砸了个粉碎。中美双方都有责任。
s*******w
发帖数: 2257
94
大学的出现也源于基督教会的影响。一般人都接受拉希德(H.Rashdall)对大学的定义
:“一个学术的协会,无论是师长或学生都致力于较高的教育或研究。” 有学者指出
,世界所有的大学都应该回溯到主后1200年左右的牛津、巴黎和波隆纳(Bologna,意大
利北部城市)三个典范。在牛津和巴黎,基督教神学和亚里斯多德思想是主要科目;在
波隆纳,主要科目是教会和民法。其后又出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以后,当一个地区
的大主教或一些官员陆续允许教师在他的牧区教会学校以外设立学校时,其他大学便开
始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了。” 在美国,最初的一百二十三所学院或大学几乎都源自基
督教,是基督徒为训练教牧而设立的;哈佛、耶鲁、布朗、普林斯顿、纽约大学、西北
大学等都是如此。 哈佛是在约翰哈佛牧师(Rev. John Harvard)捐赠金钱和书籍后开
始的。在哈佛大学入口的石碑上刻着:
神带领我们安全抵达新英格兰之后,我们建立了家园,提供了谋生所需,设立了方便的
地点以敬拜神,也建立了市民政府;接着我们所渴望和关注的事情之一就是推进学习,
和使它永存于后代;唯恐当我们现今的传道人归于尘土以后,给众教会留下一个没有文
化的事工。
1754年创建的金氏(King’s)大学(即现在的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份早年的材料中写
道:“这所学院最主要的目标是教导和吸引儿童认识耶稣基督。”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威
瑟斯庞牧师(Rev. John Witherspoon)则说:“一切与基督的十字架相违的学习都是
被咒诅的。”
清教徒抵达新英格兰不久,1642年就通过法令,要求所有的儿童都接受教育:每一个城
镇增长至五十户时,必须指定一位代表来负责教导儿童读写,使他们能研读《圣经》。
这是学校教育的最大动机。新英格兰初级课本就是用《圣经》的主题来教导字母的。甘
雅各和杰利纽康指出,“从1620年清教徒登陆至1837年,这二百一十七年间,事实上所
有在美国的教育都是私立和基督化的。” 在那一段时期,全国的文盲只有4%;反观今
天,全美竟有四千万个文盲,其中还不包括智能上的文盲呢!
s*******w
发帖数: 2257
95
1992年底,密西西比州长佛迪斯 (Kirk Fordice) 因公开宣告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
”,引发辩论风暴,最后他被迫向公众道歉。
可是,早在1954年,时任加州州长、后来担任了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华伦 (Earl Warren)
说过类似的话:
我认为一个人若不明白《圣经》和救主从一开始就是我们的守护神,他就无法明白我们
国家的历史。不论是维吉尼亚的宪章或新英格兰的宪章,都在说明同样的目标,无疑地
,这是一块蒙受基督教远见所赐福的土地。
美国的真正的伟大来源,近来大都被世俗主义的烟雾涂抹掉了,功劳给了那些不该居功
的人。但是,如果我们读历史,我们就知道美国乃是建基在基督和《圣经》的话语上的。
当第一批“天路客”(pilgrims) 在普利茅斯登陆之前,曾一同在船长的仓室里写下了
五月花号公约 (Mayflower Compact) ,人称它是“美国的出生证明”;在公约中,他
们断言是为了“荣耀神和拓展基督教的信仰”而来。这份1620年所写的政治性合约是
1606年的属灵之约的反映。“天路客”是一群主张政教分离、对英格兰教会的改革已经
绝望的基督徒。他们于1606年制订“司寇比约”(Scrooby Covenant) ,建立了地下组
织。此约是地方教会自治的一份成文的约,立誓要顺服神和他的律法,用基督的爱彼此
相交。他们引用《圣经》的话:“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
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Dearly beloved, I beseech you as
strangers and pilgrims, abstain from fleshly lusts, which war against the
soul”(KJV)) (彼前2: 11) ;“天路客”的名称由此而生。当时英国没有宗教自由。
在严厉的迫害下,他们前往有宗教自由的荷兰;但在荷兰也遇到难处,其中包括他们的
孩子受到世俗的影响而远离信仰等等,因此他们转而出发到美国,自愿同意建立基督教
自治政府。 他们宣誓道:
奉神的名,阿们。我们署名如下 (见附录名册) ,乃可敬畏至高者暨杰姆斯国王
陛下忠诚民……,为了神之荣耀,吾等向以竭诚尽力推展信仰、维护吾王吾民之荣誉自
居。今日更将启程前往维吉利亚北区建立首一之殖民地,此时此刻,于神面光之中暨众
人之面前,吾等立约,以更美善之秩序,维护达成上述目的为名,筹建一公民政体。[
51]
这份公约对美国政府组织的形成的重大意义己不用再多强调了,也更不用再强调教会的
约与五月花号公约之间的联系了。这份公约是教会获得政治特许状的一个回音。1991年
的《世界年鉴》称此公约是“自动同意管理自己的一个协定,是美国的第一套成文法。
”天路客的后代、学者巴特勒特 (Robert Bartlett) 说:“这份协定在美国民主政治
发展上,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弃绝了高举少数人享有特权的贵族制度,建立了一个
共同签署协定的小社区。”
在更多的天路客涌向美国的同时,试图留在英国为洁净教会而努力的清教徒 (puritans
) 的希望终未实现,他们的第一批人于1628年也来到美国。以后,一批又一批的天路客
和清教徒涌进新英格兰。他们互相交换意见,许多清教徒采纳了天路客的想法;他们之
间的差异越来越模糊。清教徒的人数最后超过了天路客。法律学者艾兹墨尔(John
Eidsmoe)说,“到1700年时,天路客完全被清教徒的团体吸收了,自此两个团体之间
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接下来的一百五十年,他们在新英格兰写了大约一百份不同的协定、约和宪法。1643年
,为了彼此保护,他们的代表第一次聚集在一起,签署了新英格兰盟约:“我们来到美
国只有一个同样目标,就是要拓展主耶稣基督的国度。” 这些协定、约和宪法,为美
国政府的宪法铺路,为拥有独特自由和基督化的美国奠定了根基。
世俗主义者说,美国的开国祖先大部分是世俗主义者,并建立了一个世俗化的政府。但
事实是,在1776年,开国者从未听过或想过任何有关将国家世俗化的事情。因为,当时
在这个星球上还没有“世俗化国家”存在过。美国建国不久,1789年爆发了试图完全推
翻基督教的法国大革命,导致血流成河和拿波仑的独裁。这使美国的祖先们胆战心惊。
亚当斯 (Samuel Adams) 是美国革命的煽动者,被称为“美国革命之父”。他是热心的
基督徒,视自己是“最后的清教徒”。1776年签署独立宣言时,亚当斯宣告说:“我们
把这一天交还给掌权者,所有的人都应该顺服他。他掌管天地,从日出到日落,愿他的
国度降临。”顺应这个主题,美国革命的战斗口号是:“没有王,只有耶稣是王!”(
No kings but King Jesus!)
派崔克亨利 (Patrick Henry) 是革命时期的演说家。他最有名的演讲也许是他在维吉
利亚下议院前那场改变历史的狂热演讲:“不自由,毋宁死!”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
说过的另一番话:“我们不能不强调这个伟大国家的建基,乃是源于耶稣基督的信仰,
是因着福音而兴盛的!因此,其他那些没有信仰的人,也能在这里享受被保护和敬拜的
自由。”
有学者指出,“十八世纪末期,自然神论成为美国与高级知识分子的主要宗教态度。在
伟大的美国人当中,以自己为自然神论者的有富兰克林、华盛顿和杰佛逊。”但是,甘
雅各和杰利纽康 (D. James Kennedy & Jerry Newcombe) 认为,华盛顿不是自然神论
者。他们指出,1891年有人在华盛顿的文献中找到一本他亲自题名为“每日献祭”、他
经常使用的有关祷告的书。这是一本二十四页的手抄本。不论这是他原创的还是抄写别
人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它对华盛顿极为重要。
s*******w
发帖数: 2257
96
此时此刻外面在下雪,我在回忆往事。
我是怎么想到要来美国的?
当时大陆正在上演《霸王别姬》,张国荣,葛优,还有张丰毅演的。
我看完了电影,一夜无眠。
s*******w
发帖数: 2257
97
我感觉中国是呆不下去了。
New Hampshire的口号是:live free or die
J*******g
发帖数: 8775
98
陈凯歌少有的好作品。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此时此刻外面在下雪,我在回忆往事。
: 我是怎么想到要来美国的?
: 当时大陆正在上演《霸王别姬》,张国荣,葛优,还有张丰毅演的。
: 我看完了电影,一夜无眠。

s*******w
发帖数: 2257
99
当时中国公民到东南亚出国旅游正在发烧,我经常带团到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
国,澳门等地,第一次踏出国门,心里很震动!飞机从中国北方往南飞,越飞风景越美
,从国外往中国飞,越飞心里感觉越差。。。
东南亚当时自称是第二世界国家,我在想,第二都这么漂亮发达,那么老大美国究竟是
怎样的漂亮发达呢?
我越来越坐不住了。
J*******g
发帖数: 8775
100
为啥?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感觉中国是呆不下去了。
: New Hampshire的口号是:live free or die

相关主题
上帝的仆人─美国最后一位清教徒政治家Streams in the Desert
感觉清教徒的著作不但多而且长我将会变成这里的常驻ID
宗教改革500周年与感恩节的反思哪位小朋友讲讲THANKSGIVING节日的来历呀?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101
原因很多很复杂
我拣重要的说。
6.4 绝对是一个重要也是主要的。
之前,正在和之后发生的事情让人绝望,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下定决心来美国是来对了。
J*******g
发帖数: 8775
102
是啊,来美国是国内大多数人的理想选择。
我可能是被党教育的比较彻底,对88没啥感觉,政府做的当然是不对,但也感觉当时的
学生太理想,不现实。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原因很多很复杂
: 我拣重要的说。
: 6.4 绝对是一个重要也是主要的。
: 之前,正在和之后发生的事情让人绝望,
: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下定决心来美国是来对了。

t*******r
发帖数: 2940
103
感觉是个人的,就会是不同的。我对祖国充满希望和信心。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原因很多很复杂
: 我拣重要的说。
: 6.4 绝对是一个重要也是主要的。
: 之前,正在和之后发生的事情让人绝望,
: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下定决心来美国是来对了。

s*******w
发帖数: 2257
104
感觉当然是主观的,个人的
我很欣赏这句话:
我不同意您的观点
但我尊重您拥有不同观点的权利
J*******g
发帖数: 8775
105
是啊,看到版上这几个反基就不想回国。跟这种自己不信也不让别人信,没事就搅和你
的人在一起,必然非常痛苦。而且印象中国内这种人不少。不知道这些人是文革后遗症
还是什么。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感觉当然是主观的,个人的
: 我很欣赏这句话:
: 我不同意您的观点
: 但我尊重您拥有不同观点的权利

s*******w
发帖数: 2257
106
树林大了
嘛鸟没有?
s*******w
发帖数: 2257
107
当时下定决心来美国
但怎么来,步骤,程序,第一步,第二步。。。失败了怎么办?。。
一头雾!
那个时候都是公派出国,因私出国的几乎没有听说过。
怎么办?
s*******w
发帖数: 2257
108
我从小喜欢看书,这个习惯帮了我很大的忙。
我经常去山东省图书馆看书,从中知道出国的一般程序是考托福,GRE, GMAT, 然后申
请奖学金,护照签证。。。
一座座大山横在我面前。
先是英语得过关。
我那个英语那个差得可怜啊,不是一般得差,比特差还要差。
我当时已经是出国部的头了,吃香的喝辣的,钱不少挣,游山逛水,悠哉游哉,但我已
经铁了心。
我跟总经理请了长假,借口是身体有病。
我在父母的家里突击英语。
s*******w
发帖数: 2257
109
3个月英语勉强过关。
找担保人?找谁?那个时候我两眼摸黑,谁也不认识。
老爸的同学在加拿大,他的儿子在美国,多方探询,那个同学说:虽然是父子关系,但
北美的父子和中国的不一样,太不一样了,此路不通。
当时我在山东师范大学上英语班,班上有个美国外教,加利福尼亚人,老两口和蔼可亲
的样子,和他们提出来,他们面有难色,已经给2,3个中国学生当了担保了,他们说:
能否试试自己给自己担保?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
J*******g
发帖数: 8775
110
牛人。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从小喜欢看书,这个习惯帮了我很大的忙。
: 我经常去山东省图书馆看书,从中知道出国的一般程序是考托福,GRE, GMAT, 然后申
: 请奖学金,护照签证。。。
: 一座座大山横在我面前。
: 先是英语得过关。
: 我那个英语那个差得可怜啊,不是一般得差,比特差还要差。
: 我当时已经是出国部的头了,吃香的喝辣的,钱不少挣,游山逛水,悠哉游哉,但我已
: 经铁了心。
: 我跟总经理请了长假,借口是身体有病。
: 我在父母的家里突击英语。

相关主题
哪位小朋友讲讲THANKSGIVING节日的来历呀?有些人我们要分离。- Acts 19:9
关于感恩节的野史清教徒生活观 #1: 工作观
Jan 24 天堂飘下毛毛雨 Drizzle From the Heaven清教徒生活观 #4: 家庭观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c*****2
发帖数: 2709
111
其他没看,可能说得都对,但是“第二年的“庚子赔款”所有的八个列强,其中只
有一个国家拿到这个钱没有动,就是美国。后来以各种方式退给我们了,其中一种方式
叫“庚款留学生”,还有的拿来补贴我们的大学。”不是历史事实。当年美国要多了,
多出来的不好意思用了,但是也不肯退还给中国,所以才有了庚子留学生。说钱根本没
动就更是为尊者美化得离谱了。
注意,别一不小心写成了公知文。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美国,让人又爱又恨的美国
: 说不清道不明但不说又憋不住!
: 先转一篇文章起个调子:
: ===============================
: 流沙河:中国人唯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人
: 人民网 2011-02-18 11:38:41
: 核心提示:我要告诉大家: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中国人在全世界唯一最好的朋友
: 是美国人。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第二年的“庚子赔款”所有的八个列强,其中只
: 有一个国家拿到这个钱没有动,就是美国。后来以各种方式退给我们了,其中一种方式
: 叫“庚款留学生”,还有的拿来补贴我们的大学。我告诉你们,抗战时期山西有一个“

s*******w
发帖数: 2257
112

博士屯牛人太多了
我这个是小菜。

【在 J*******g 的大作中提到】
: 牛人。
s*******w
发帖数: 2257
113

请教:嘛叫公知文?

【在 c*****2 的大作中提到】
: 其他没看,可能说得都对,但是“第二年的“庚子赔款”所有的八个列强,其中只
: 有一个国家拿到这个钱没有动,就是美国。后来以各种方式退给我们了,其中一种方式
: 叫“庚款留学生”,还有的拿来补贴我们的大学。”不是历史事实。当年美国要多了,
: 多出来的不好意思用了,但是也不肯退还给中国,所以才有了庚子留学生。说钱根本没
: 动就更是为尊者美化得离谱了。
: 注意,别一不小心写成了公知文。

s*******w
发帖数: 2257
114
有了托福成绩,美国大学来了I-20, 需要办理护照了
麻烦来了
单位死活不放人
走人可以
要辞职交还房子
那个时候还没有买房子这一说
我晚上跑到总经理家里
申诉理由
给国家扛活多年了
没有功劳苦劳得有吧
我出国也不花国家的钱
。。。。。
最后得到的答复是:
不敢开这个口啊
大堤上开个口
出事就出大的
s*******w
发帖数: 2257
115
剑在铉上
不得不发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辞了职上交了房净身出户
护照是拿到手了
下一步最关键的:签证
这一步若失败了
就好像踢足球的临门一脚
球踢飞了
我没有工作没有房子嘛也没了
狗急了跳墙
没跳过去
s*******w
发帖数: 2257
116
我为这个签证做了超量的大功课
遍请那些有签证经历的同学朋友陌生人
请他们吃饭喝酒聊天
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注意的事项
还通过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找到了在美国大使馆工作的中国人员
晚上去人家的家里虚心求教
。。。。。
所谓逼上梁山
没有退路
只能成功
失败了咋办
不知道
s*******w
发帖数: 2257
117

参考一段文章可能有些帮助:关于毛泽东的追悼会:
==============================
那时候年纪不大,但是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
就是感觉整个世界都悲伤了,严肃了,不许说笑了
9月9日,我记得天气晴朗,阳光灿烂
可是那一天,老师家长,三令五申,“今天要听话,不许闹”
之后就是不停的各类哀悼,小孩子都要排队戴白花,在教室里面不断的默哀
可是我没有觉得可笑和难受,只是一种新奇
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好奇地观察和体验
这辈子最恶心的,就是邓小平去世了
那时候我在北大读研究僧
尼玛非要集中起来,去看追悼会
还得全体起立
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个,感觉非常非常地恶心和难受
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符合时代
尤其是电视里面的老江,假哭成那个样子
还非逼着你听,一字字,一声声,都让人浑身鸡皮疙瘩
从那个时候起
我就真的不想再在中国待下去了
六四之后郁闷无比的时候,都没有这种想逃离的感觉

【在 J*******g 的大作中提到】
: 为啥?
J*******g
发帖数: 8775
118
你们估计是被找去当群众演员了。是有点无聊。不过这个级别的也没几个,忍忍就过去
了。毕竟小平的经济建设搞得还是不错的。如果老毛多活几年,或者儿子没死,也许现
在中国也跟朝鲜一样呢。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 参考一段文章可能有些帮助:关于毛泽东的追悼会:
: ==============================
: 那时候年纪不大,但是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
: 就是感觉整个世界都悲伤了,严肃了,不许说笑了
: 9月9日,我记得天气晴朗,阳光灿烂
: 可是那一天,老师家长,三令五申,“今天要听话,不许闹”
: 之后就是不停的各类哀悼,小孩子都要排队戴白花,在教室里面不断的默哀
: 可是我没有觉得可笑和难受,只是一种新奇
: 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好奇地观察和体验

s*******w
发帖数: 2257
119
签证的前一晚上我没睡好觉
天亮了我心里还在打鼓
去签还是不去签
最后我对我自己说
死活就这一下子了
爱咋地咋地
就从宾馆打了个出租到了秀水街
美国大使馆的所在地
当时签证要先拿号再排队
我拿了140多号
然后排在我的位置
和前后的人就聊起天了
越聊越丧气
似乎所以人的情况都比我强很多
我是既没有奖学金也没有担保人
托福分勉强过线
大事很不秒了
很可能,太有可能被拒了
然后怎么办呢?
s*******w
发帖数: 2257
120
长话短说
签证一次就过了
签证官问的几乎所有问题
都在我的精心准备当中
拿到了签证
我立马跑到天安门广场照相留念
谁想到到没美国
受了那么多罪
吃了那么多苦
人生啊是那么的不易
相关主题
清教徒生活观 #7: 教会与集体敬拜假设历史上没有基督教能有什么不同?
千禧年前派、后派的社会历史意义 ZT请问某加尔文宗信徒,烧死塞尔维特是不是神的命令?
清教徒神學與靈修神學(成聖觀)簡介别了,永生弟兄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121
我马上就要去美国了
很激动很彷徨脑子很乱
当初选学校的时候
我大约发了几十封申请信
为了减少竞争增大可能性
还报了天寒地冻的阿拉斯加
结果它还真发了I-20给我
真心真意谢谢它
最后我选了新英格兰地区的一所学校
我在中国的时候通过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认识了一个朋友就住在我那个学校附近
我赶紧请人家喝酒吃菜哈哈
人家很豪爽
我到美国的时间他在中国出差
还专门安排他太太接我
好人啊
s*******w
发帖数: 2257
122
研究认定,五十五名在费城制宪大厅撰写美国宪法的人士中,五十或五十二人是基督徒
。当时,在整个美国国家中,98% 是新教徒,1.8% 是天主教徒,0.2% 是犹太教徒;也
就是说,在1776年的美国,99.8% 的美国人自称是基督徒。艾兹摩尔(Eidsmoe)写道
,“最常被开国祖先引用的是《圣经》,占所有引文的34% ……。 最常被引用的思想
家…… 不是自然神教的信仰者和哲学家,而是保守的法律和政治思想家,他们全都是
基督徒。”即便只有少许历史知识的人,也不敢宣称美国不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了。
美国的宪法“无疑是基督化的”,因为绝大部分立宪者是基督徒,他们的政治哲学来自
《圣经》,他们必然将无数《圣经》原则融会贯通于宪法中
1.宪法基于法律、而不是政府,基于公民和代表公民的公共官员们必须受到一个基本的
、合乎神的律法的管理概念。麦迪逊说:“我们没有把美国文明的未来下注在政府的权
力上,而是在我们每一个人根据神的十诫管理我们自己的能力上。”
2.宪法是基于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理念制订的。《圣经》说:“神是不偏待人”(徒10:
34)。独立宣言表达了这个真理:神是创造者;“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的”。可能还
要花上许多年,这个原则才会完全实现,但是它在宪法中开始实施了。
3.宪法主张,所有人都有“由造物主赐予的某些不能剥夺的权力”,这些权力最早己表
明在十诫里。
4.宪法被赋予保护个人自由的义务。身为基督徒,立宪者相信,“主的灵在那里,那里
就得以自由”(林后3: 17)。
5.宪法是基于立宪者了解人是有罪的而制订的。因此他们分散权力,将行政和立
法分开,立法和司法分开,以致没有一个团体在另一个团体之上。麦迪逊在联邦宪章第
五十一条写道:
什么才是最反映人的本质的政府呢? 如果人们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天使来
管理人,那就不需要从内或从外来控制政府。形成人来管理的政府,其最大的困难在于
:你必须使政府先控制管理者;其次再强迫它控制它自己。
因此,基督教有关人的罪性的教训是导致美国宪法权力分立的主因,以致不会有任何人
或少数人握有过多的权力。权力如何分呢? 开国者们知道《圣经》说:“耶和华是审
判我们的,耶和华是给我们设法律的,耶和华是我们的王,他必拯救我们”(赛33: 22)
。于是,他们将政府的功能分成司法、立法和行政三个部门。
6.宪法乃是基于世袭的君主政体,并不是依据一个真正的基督化公民政府的信念制订的
。立宪者们主张没有人注定要成为一位君王;只有基督是王。
经过几十年旁征博引数以千计的历史文件后,1892年,美国高等法院最后宣布了“三一
裁示”:
我们的法律和制度必须基于能具体表现人类救赎主的教导,否则别无他路;在这个意义
的范围内,我们的文明和制度都在强调基督化……这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这是历史事
实。从发现新大陆到现在,只有一个如此肯定的声音……到处只清楚地看到同样的事实
……这是一个基督教国家。
如今美国的历史课本己完全删去了美国的宗教根基。“不幸地,学校所教授的历史是不
可思议的世俗版的历史,以至今日的年轻人对五月花号的真实故事浑然不知。‘政教分
离’(宪法没有这样的字眼)已经变成‘神、国分离’。如果真是这样,美国真正的历
史就要倒转过来。”[60] 有关第一修正案的解释,在“政教分离”上有许多误解。其
实,它叙述道:“国会不应制订有关设立或禁止某个宗教的法律。”按传统理解,这意
味着美国不会像英国那样有国家教会。就历史说,教会和国家的功能是分开的。但这不
意味着要把神或基督教和国家分开,像今天美国所发生的情况一样。
1947年,一个相当新的有关政教关系的解释出现了,加上最高法院针对艾弗逊 (
Everson) 对教育部的判决而举国闻名。法官布莱克 (Hugo Black) 引用了一封杰弗逊
于1802年写给丹伯利浸信会的信,信中杰弗逊描述“教会和国家中间有一道墙”。这个
解释获得了回响,大众都以为宪法在教导政教分离。对第一修正案的误解所引发的后果
,就是不让宗教公开化,使国家对宗教保持“中立”(或者说“对立”)。他们根据片断
的历史达到了这个结论,却忽视了无数与之相反的证据。
寇尔森 (Charles Colson) 指出:
近至1954年,最高法院还毅然决然地拒绝国家宗教中立化的主张。法官杜格勒斯 (
William O. Douglas) 这样说 :“我们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民,我们政体的创设是
基于天地间有最高主宰的大前提。”想不到短短九年之后,法院却出尔反尔,否决了在
学校允许祷告之案。不能在课堂上正式祷告,固然并不能阻止我们随时随地的祷告,但
这提案却反映了社会的倾向:在国事上,基于宗教信仰的价值观逐渐消失了。在美国政
坛上,这个决定是一个很大的震撼,是一个足以引发断层的地震。 ……1973年的堕胎
合法化是一个反教的高峰。
美国历史上的多元传统一向是各个不同的价值观展开公开辩论,由辩论而产生一个妥协
,以一个共同的价值、道德观去治理整个社会。但相对哲学盛行后,坚持客观真理不存
在,所以任何价值观都没有辩论的必要,何必伤感情呢。殊不知绝对中立的结果就是置
一切价值于毫无价值。正如专栏作者苏伯兰 (Joseph Sobran) 所说:“目前的论调是
国家对宗教采取中立,而中立的最好办法就是绝口不提宗教。按如此逻辑,各式服装的
最佳妥协就是一丝不挂…… ”
十八世纪,美国的开国者对一个宗派凌驾于其他宗派之上已感厌倦。维吉利亚州的殖民
地区有一间州立教会,是英国教会的分支。开国者看到贵格会受逼迫,看到维吉利亚州
的浸信会会友因没有执照传福音而入狱;他们深感不安。他们不愿看到一个宗派拥有一
个州的垄断权。在独立战争期间,开国者害怕输掉这场战争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是怕失
去宗教自由:他们一旦输了,他们很可能必须接受英国国教成为维吉利亚地区的唯一教
派,一百五十年辛苦获得的宗教自由就会付之一炬。所以,各宗派的信徒联合起来与英
国交战。赢得战争以后,宗教自由和自由的意识对开国者们来说是如此地重要,以至他
们接受宪法的条件是,宪法必须保障宗教自由;这就是为什么宗教自由是美国权利典章
的第一条。在美国,没有国家教会,没有州立教会,只有自由意识。法官斯托瑞指出,
“第一修正案”能够解决几个世纪迫害基督徒的问题,“它 (第一修正案) 因此除去了
宗教迫害的手段,以及保障从使徒时代至今都被践踏的宗教意识权利。”正因为如此,
开国者给美国一个奠基于基督教原则的系统:无论是无神论者、回教徒、犹太教徒、基
督徒、佛教徒,任何人都可以建立一间教会敬拜神,或站在街角、屋顶,宣扬他的观点
,出书或做任何其他事情,在这个基督教国家中,自由从来不受来自任何政府的迫害。
[64]
今天,自由被曲解为放纵。当一些人以“第一修正案”为借口、竭力要把基督教信仰从
美国清除掉时,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他们这种言行的自由正是从基督教来的呢!英国
政治家伯克 (Edmund Burke) 说:“人类的意志及情感必须受到一些限制,否则,如果
从内在来的影响变小,则从外在来的影响必定增多。”基督教信仰就是从人的内心影响
人,而社会的法律则从外在约束人。无限制的个人放纵,将产生无政府主义,最终导致
独裁专制。法国就是例子。法国大革命中,人们对基督教教会采取严厉手段并没收其财
产,他们在圣母院教堂挂了一名裸体女人,以亵渎圣坛。他们抛弃以耶稣降生年所定的
西元,改以1792年为他们的元年,一个没有神的共和国的第一年。结果在巴黎数以万计
的人在这场革命中被杀,血流成河。共和国很快陷入无政府的混乱中,最终导致独裁专
制。美国的自由民主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甘雅各和杰利纽康写道:
当宗教被摒弃,独裁专制便总是出现。在巴黎超过两万人在一场革命的惶恐浪潮中被杀
,街上遍满血腥之气,他们没有找到自由,他们找到的是独裁专政,整个国家陷入绝望
的战争及更大的捆绑之中。但在美国,由于没有把宗教和自由切断,因此找到了最大的
自由。[65]
寇尔森写还写道[66]:
自古以来,智慧人均有一个不约而同的见解:社会的法权、社会的维系,必须依赖宗教
信仰超越的权威。早在两千年前,罗马政治家西塞禄 (Cicero) 就这样说:宗教是“个
人道德、社会秩序所绝不可少的……有头脑的人,没有一个会攻击宗教信仰。”奥古斯
丁说,社会的和谐是因为正义的伸张。而正义的源头是神;“如果没有正义,政权是什
么?不过是有组织的强盗罢了。”
在西方社会,基督教是其文明的力量。史学家多逊 (Christopher Dawson) 说:“基督
教是西方文明的灵魂,又是它的道德法权的基础。”……美国第二届总统亚当斯 (John
Adams) 说:“我们的宪法是专为一个有道德、有信仰的人民而订的。若是用来治理另
一种人民,这宪法绝对不够用。”
在政治上废除信仰,和以宗教左右政治,两者都是错误的。
但是人生在世,单有一套宗教道德律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般的社会组织来维持社会
秩序。宗教的任务不是治理国家。宗教企图治国的尝试在历史上不乏其例,结果都是一
塌糊涂、两败俱伤。一个宗教以外的独立政体是不可少的。
政权当初的设立可以说是神对人民天性的一个反应,是为防止天下大乱。政府不能拯救
世界,不能建立人间天国,不能赎罪,但是可以约束罪行。政法有限的权柄任务是保护
生命财产、促进公益,使人民得享太平。政权本身并非神圣,但有神所交托的任务;政
权是合法的,但也是有限度的。
法律的任务不是为维持国家之所谓社会稳定,而是辨明神所设立的法度。这是所谓法治
的来源,和我们今天的现代道德律有天壤之别。没有超然的标准,法律若非只是当权者
自设,就是社会上几组利害相冲突的人商讨出来的妥协交易。但站在基督教立场,法律
的根基是绝对的道德律,这些道德律不论时势年代,都是永恒不变的。
今天,美国人需要回转归向神,需要再次致力于开国祖先们所遵循的伟大原则,努力使
美国再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基督教国家,正如林肯总统所说:
邦国和人的责任是要依靠神掌管的大能……,并认识《圣经》所宣告、历史所证明的崇
高真理,那就是,以耶和华为神的,那邦国是有福的。
关于美国人现今的信仰状况,《恩福》杂志编辑室在二00五年曾这样写道:
时光荏苒,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历史舞台上尚属年轻的美国,竟跃身於世界第一强,证
实了“以耶和华为神的那国是有福的”(诗33:12)。然而这一百年来,科学不断进步
,移民持续涌进,全球文化互相冲击,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宗教对美国的重要性是
否削弱了?基督信仰 -- 美国的立国支柱 -- 是否依旧扎根民心?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一些民调显示出来。今年七月《今日基督教》杂志刊登,当今
71%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是“基督教国家”(十年前只有60%的人持此看法);八月份刊
登,76%的医生说,他们相信神;九月份刊登,70%的美国人赞成将十诫留在政府建筑中
,而若将它视为“历史文件”,赞同的人更高达85%。
近年来,尽管伊斯兰教在美国颇有发展,印度教、佛教也有信众,但新移民中的拉丁裔
与亚裔均有大量基督徒。2002年的一份民调显示,65%的人认为信仰对他们的生活非常
重要;66%的人是教会(或犹太会堂)的成员;43%在过去七天中曾经上过教堂。这个比
例甚至强过1940年的民调。
有一份调查,研究各国经济与宗教的关系,一般而言,愈穷的国家,对宗教愈热衷。但
美国却是例外。在坐标图上,按一般的曲线衡量,美国对宗教的兴趣应当只在5%的位置
,但实际的数目却是51%。由此看来,美国人对信仰的委身,就历史角度而言,至今并
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如今许多美国的公开场合虽仍保留祷告等宗教仪式,可是却不
能提“耶稣基督”。因此有人说,美国的宪法是不提神的改革宗信仰,而美国的民众宗
教(civil religion)则是不提基督的基督教。
s*******w
发帖数: 2257
123
从北京飞到底特律入关遇上麻烦了
海关官员问你怎么只有3个月的时间?
我一听脑子发蒙
3个月我就得回来?
我老老实实回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再飞到波士顿
下了飞机我见人就问
excuse me, how to go to xx university?
那个美国人和颜悦色的说:你要做这么1,2.3。
我当时心里很感动,真有礼貌啊
遥想当年我上大学从沂蒙山区到直辖市报到
第一次坐火车出门
到了终点站下了火车就问车站工作人员
xx 大学怎么去啊?
那个女人很不耐烦的说:先出站先出站!
s*******w
发帖数: 2257
124
从波士顿机场坐长途大巴Banaza到了罗得岛
果然老乡和她的女儿在车站等我了
非常非常亲切
从中国到了美国一个人也不认识
有这么个老乡真好!
以后他们带我去超市买东西海滩游泳
我有嘛不明白的就请教他们
有件事我现在还在后悔
就是他们要搬家需要人手帮忙的时候
我那天有事没能去成
这个事我一直耿耿于怀到现在
当天晚上老乡帮我住进了一个汽车旅馆
我刚来美国东南西北都分不清
只好打电话给我纽约的朋友
让他打电话给我父母报平安
s*******w
发帖数: 2257
125
今年是2014年了
时间象飞刀刀刀催人老啊
现在这位朋友还在纽约工作但离了婚
小孩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
他们俩口子我都很熟很要好
家务事您能说清?
刚入学就要补课
Foudation Lesson好几门
第一门是Hospitality Law
那是在美国上的第一节课
教授一进门就一屁股坐在课桌上
开始blahblahblah
可怜我一句也没听懂
进门good evening
出门good night
下课了我走在空空荡荡的大街上
无限悲凉无限哀伤
上课听不懂啊
这日子怎么熬?
n********n
发帖数: 8336
126
摘录一下: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一些民调显示出来。今年七月《今日基督教》杂志刊登,当今
71%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是“基督教国家”(十年前只有60%的人持此看法);八月份刊
登,76%的医生说,他们相信神;九月份刊登,70%的美国人赞成将十诫留在政府建筑中
,而若将它视为“历史文件”,赞同的人更高达85%。
近年来,尽管伊斯兰教在美国颇有发展,印度教、佛教也有信众,但新移民中的拉丁裔
与亚裔均有大量基督徒。2002年的一份民调显示,65%的人认为信仰对他们的生活非常
重要;66%的人是教会(或犹太会堂)的成员;43%在过去七天中曾经上过教堂。这个比
例甚至强过1940年的民调。
有一份调查,研究各国经济与宗教的关系,一般而言,愈穷的国家,对宗教愈热衷。但
美国却是例外。在坐标图上,按一般的曲线衡量,美国对宗教的兴趣应当只在5%的位置
,但实际的数目却是51%。由此看来,美国人对信仰的委身,就历史角度而言,至今并
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如今许多美国的公开场合虽仍保留祷告等宗教仪式,可是却不
能提“耶稣基督”。因此有人说,美国的宪法是不提神的改革宗信仰,而美国的民众宗
教(civil religion)则是不提基督的基督教。“
s*******w
发帖数: 2257
127
What's your points?
s*******w
发帖数: 2257
128
为了提高英语水平
我可谓动足了脑筋
我和两个大学本科生合租一个大房间,分三小房间,
一个是马来西亚华人,信佛教;一个是印尼人,信基督教
那个印尼人去美国教会
每个星期天一个美国人都会开车到我们住处接印尼人
我主动要求也去教会
到了教会美国人很热情很有爱心
我一方面向他们学英语
一方面和他们辩论
为我当时所信的佛教辩护
B**T
发帖数: 294
129
其实我一直想不通,你们两方都从事什么职业,每天都可以发帖无数哈哈
楼主的文章很好,恶补一下其中一些历史

【在 J*******g 的大作中提到】
: 是啊,看到版上这几个反基就不想回国。跟这种自己不信也不让别人信,没事就搅和你
: 的人在一起,必然非常痛苦。而且印象中国内这种人不少。不知道这些人是文革后遗症
: 还是什么。

s*******w
发帖数: 2257
130
谢谢鼓励!
我也想强迫自己学点东西。
相关主题
历史让我们学会:宗教宽容感觉清教徒的著作不但多而且长
额滴乖乖隆地动啊,第一天就受不了了宗教改革500周年与感恩节的反思
上帝的仆人─美国最后一位清教徒政治家Streams in the Desert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J*******g
发帖数: 8775
131
我只是普通基督徒,突然发现有人这么歪曲事实,污蔑自己的信仰,就把自己的业余时
间都拿出来,反对这些造谣的人。
至于反基是干嘛的,我就不知道了,只知道他们这么做已经很多年了,不知道误导了
多少人了。我也没想让别人信神,只是希望大家了解到真实的基督教,基督信仰。这些
反基总是说自己对基督教的理解是正确的,其实他们根本不懂基督教。
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每个宗教的人自己解释自己的宗教,让有兴趣的人随便问问题。
让人自由选择信什么不信什么。
反基要是有种就该自己建个版,把自己的信仰亮出来给大家看看。可笑的是其中某个反
基曾经以反基没有固定的观点为荣。这年头朝三暮四都是光荣的了。

【在 B**T 的大作中提到】
: 其实我一直想不通,你们两方都从事什么职业,每天都可以发帖无数哈哈
: 楼主的文章很好,恶补一下其中一些历史

J*******g
发帖数: 8775
132
谢谢分享。等待更新。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为了提高英语水平
: 我可谓动足了脑筋
: 我和两个大学本科生合租一个大房间,分三小房间,
: 一个是马来西亚华人,信佛教;一个是印尼人,信基督教
: 那个印尼人去美国教会
: 每个星期天一个美国人都会开车到我们住处接印尼人
: 我主动要求也去教会
: 到了教会美国人很热情很有爱心
: 我一方面向他们学英语
: 一方面和他们辩论

n********n
发帖数: 8336
133
对其中的数据感兴趣。谢谢!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What's your points?
s*******w
发帖数: 2257
134

很佩服您的勇气!
谢谢鼓励!

【在 J*******g 的大作中提到】
: 谢谢分享。等待更新。
s*******w
发帖数: 2257
135
那些美国基督徒向我传福音
我来了个反宣传:
是啊基督教是好东西
俺娘说了
耶稣是好人
他是天上第32层天的天主
耶稣教也是正教劝人行善
美国基督徒说上帝创造了一切
人不能自救就象人不能自己把自己提起来
人要认罪才能上天堂
s*******w
发帖数: 2257
136
现在我知道了
什么叫罪?
罪就是没把上帝当上帝
没把上帝的荣耀归给上帝
当时我想什么啊我是罪人?
我一不杀人二不放火
还时不时的干点好事
和罪人根本不沾边
现在知道什么叫原罪
就是还没出生呢就是罪人了
这个概念最难理解最难掌握
也最难讲的清楚
s*******w
发帖数: 2257
137
来美国这么多年
美国真正称得上朋友的没几个
绝大多数是泛泛之交
文化不一样真的就是不一样
美国人坐在一起就开始聊球
什么橄榄球棒球垒球什么球。。。
英语本来就是外语
加上体育词汇更是雪上加霜
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s*******w
发帖数: 2257
138
据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来到北美洲)的估测,北美印第安人总数大约有八百万到一千万
人。随着欧洲殖民者的深入,原住民的健康和领土受到严重威胁。由于欧洲人带来的各
种病菌,在150年内,原住民的人口锐减了90%;他们的村落被摧毁,原本用于畜牧或种
植的土地被毁掉了。
殖民地时代(1493年—1776年)[编辑]
《五月花号公约》
主条目:北美殖民地时代
“在从前无人来到的地方,我们希望移植一个民族。”
十七世纪初,英国开始向北美殖民。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
艰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620年,他们乘“五月花号”到北美并在船上制
定《五月花号公约》。在11月21日于普利茅斯上岸,清教徒与41名自由的成年男人签署
共同遵守《五月花号公约》。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订法规等。奠定自治政府的基础。
在殖民地时代,伴随着与北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长期战争,严重的劳力缺乏产生了像
奴隶和契约奴役这类的非自由劳力,而英国政府的放任政策则让特有的美利坚精神与文
化得以发展出其独特性。黑奴贸易在美国盛行起来。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殖民者先
后在北美洲东岸(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由于一、英国移民移民北美是为了
追求自由和财富,如被迫害的清教徒和贫农。二、地方政府享受自治权。三、殖民地居
民有比英人更广泛参与政治的机会和权利,培养了自治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他们相信社
会契约中,政府是人民需要保护而得人民支持才组成的。
在十八世纪中期,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殖民地议会仍信奉英王乔治三
世,不过他们追求与英国国会同等的地位,并不想成为英国的次等公民,但是此时英法
的七年战争结束,急于巩固领土和平衡财政的英国政府一改长久以来的放任政策,主张
高压手段加重赋税,引发北美殖民者的不满。殖民地居民高呼“没有代表就不纳税”宣
言,在经历了“波士顿惨案”、“不可容忍的法案”等事件后于1775年4月在列克星顿
和康科特打响“列克星顿的枪声”揭开美国独立战争的前奏。而这些东海岸从新英格兰
延伸到佐治亚的英国殖民地便成为美国最初的十三个州。
s*******w
发帖数: 2257
139
重要历史事件[编辑]
1619年7月,在弗吉尼亚州詹姆斯敦召开了弗吉尼亚议会,这是世界最早的代议制机构。
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奴由荷兰商船运至弗吉尼亚殖民地。
1620年11月,一批受英国迫害的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抵达普利茅斯的港口,共同签署五
月花号公约,决定按照多数人的意愿进行管理,建立民治的政府。
1636年,英属北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哈佛大学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剑桥成立。
1754-1763年,法国-印第安人战争(欧洲称七年战争)爆发,印第安人与法国结盟攻打
英国殖民地。
1763年2月,巴黎和约签署,标志着战争的结束。法国割让其大片北美殖民地于英国及
西班牙。
1763年,乔治三世禁止北美殖民者向西拓展,因为想避免与印第安人冲突而增加军费。
但此时北美人口和地价激增,农民、商人等是希望积极向西拓展。其中反对最强力的是
乔治华盛顿与富兰克林。
1764-1765年,1764年英国国会通过很多条款来向北美征税及设立海关,是为了弥补七
年战争的债;1765年的《印花税法》更为过份,甚至报纸也征税。殖民地领袖发表“无
代表,不纳税”宣言,声言没有殖民地代表出席英国国会就不会纳税。从此北美殖民者
与英国的拉锯不限经济利益,事态升华至政治问题-政府的权力的界定。
1767年英国国会无视北美殖民者的要求,通过“唐申德法案”由北美殖民者补贴英国本
土地税的减免,波士顿和纽约的殖民商人抵制英货,英人出兵波士顿,最后发生波士顿
惨案。事情引起反英情绪,英方撤销大部分税款,只保留茶叶税。英方保留茶叶税是为
帮助英国东印度公司廉价倾销茶叶。
1773年波士顿茶叶事件
1774年第一次大陆会议,殖民代表决定终止对英贸易,不接纳“唐申德法案”,号召欧
洲殖民者加强武装,准备作战。
1775年列克星顿和康科特战役为八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作前奏。
1775年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召开,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队的总司令
1776《常识》一书出版。作者汤马斯·培恩,在这本小册子中提出殖民地必须独立,原
因首先英国剥削殖民地利益;其次,北美洲不是大不列颠的,美洲上是有法国人,德国
人等在这新世界追求自由及财富的。这本书在北美洲十分流行,其有很大影响。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言新国家是独立的,完全脱离英国,目
的是为‘图生存、求自由、谋幸福’,实现启蒙运动的理想。
s*******w
发帖数: 2257
140
1636年,英属北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哈佛大学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剑桥成立。
=============================
当时北美还是属于英国的。
相关主题
Streams in the Desert关于感恩节的野史
我将会变成这里的常驻IDJan 24 天堂飘下毛毛雨 Drizzle From the Heaven
哪位小朋友讲讲THANKSGIVING节日的来历呀?有些人我们要分离。- Acts 19:9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141
美国独立战争[编辑]
主条目:美国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后,正在庆祝胜利的美国民兵。
北美殖民地于18世纪逐渐繁盛,在经济上也开始寻求独立,减少对英国的依赖。然而这
引来英国不满,因为英国希望可以利用北美殖民地,作为它廉价的原材料的供应地,以
及商品的倾销市场。英国政府乃率先颁布法令,不准殖民地居民向西开拓,并禁止其发
行自己的纸币,再对其课以重税及解散其议会,这使得殖民地居民发动了大规模示威。
英国当局乃在1770年3月5日派兵射杀反抗英国的波士顿居民,称为“波士顿屠杀”,制
造了“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年英国当局更颁布了5项“不可容忍法案”,激化了双方的矛盾。1774年9月5日,
除佐治亚州外,12个殖民地的代表会议选派56名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通
过宣言,并建立大陆协会。新英格兰的人民组织了民兵,并于1776年7月4日通过了《独
立宣言》,正式宣布13个殖民地独立。
在乔治·华盛顿的带领下,北美殖民者在对英国的美国独立战争中赢得了胜利,并且建
立起了美利坚合众国。
1783年美英于巴黎签署美英巴黎条约。与会者除美英代表外,还有法国与西班牙代表。
会谈中,法西代表漠视美方利益,美方秘密与英方交涉,最后美国以平等地位与英国缔
约,也受国际承认。
s*******w
发帖数: 2257
142
1776年7月4日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13个殖民地独立。
=============================================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视为美国建国的标志。
1776年相当于中国乾隆41年这一年,是清朝。
s*******w
发帖数: 2257
143
1787年制宪会议[编辑]
主条目:美利坚合众国制宪会议
为了团结起来壮大力量共同反抗殖民统治,北美的13个原大英帝国殖民地通过《邦联条
例》在名义上组成了一个统一的联盟,但是由于《邦联条例》规定任何州都拥有对任何
提议的否决权[1],并且也没有赋予邦联政府任何征税的权力:完全只能依赖各州自觉
,而没有任何权力强制要求各州支付拖欠的费用[2]。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各州
开始为保护各自的利益而产生纠纷和争议。这此情况下,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麦迪逊
建议各州政府派出专员“出于对各方共同利益和长久和谐统一的考量,并结合整个美利
坚合众国各州间贸易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所必须采取的措施[3]。”
在1786年9月召开的安纳波利斯会议上,来自5个州的代表们决定召开一次制宪会议来讨
论对邦联条例进行改进,这次会议于1787年5月14日在费城召开。不过由于18世纪末的
交通还很不方便,会议直到5月25日日才正式召开,从这天起直至9月17日,共计来自12
个州[4]的55位代表[5]参加了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英语: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并最终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这次会议也
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由麦迪逊撰写,作为宪法的第一至第十条修正案补充了联邦宪法内没有的规定人民基本
权利,又订明了政教分离原则。
重要历史事件:
1770年3月5日,波士顿市民与英国驻军发生冲突,英国驻军向北美平民开枪,造成举世
瞩目的波士顿惨案。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年9月5日,来自各地的殖民者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
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场武力冲突。
s*******w
发帖数: 2257
144
麻州的Lexington号称是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我去过好几次参观,有好几
年的时间住在那附近,每个周五和周日去Lexington的华人教会参加礼拜,那里专门有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的查经小组。
s*******w
发帖数: 2257
145
12/17/2009 Thursday/Boston/0750pm
马上就要2010年了
想想就吓人!
怎么时间就这么快
俺现在越来越怕别人问年龄
问了俺也不实话实说
很理解美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视个人隐私
什么年龄工资婚否孩否同性恋否
统统不便打听
小时候盼着有一张和大哥哥姐姐一样的脸
梦想幻想联想理想一大批想
现在没有想头了
还是有点吧
2010年一月2日中国波士顿同学会第一次大聚会
很想参加
美国汽车拍卖行俺很想多开点好车
白酒俺很想来点五粮液茅台二锅头
麻将中国象棋乒乓球网球俺还想跟老虎五兹学点真高尔夫
俺跟您打赌他一定会再起东山,再创辉煌无论是事业还是非事业
中国是俺祖国是俺热爱的
美国是俺心上人是俺热爱的
不要问俺更爱那个
问了俺也不说
说了也是忽悠您
俺7月份回了趟祖国
心理严重失衡N个月
现在终于平了过来
俺那些同学们同志们同乡们一个个人五加人六的
俺也很羡慕
和他们羡慕俺差不多
要不很不好解释问什么他们百计千方把后代弄到美国来
俺就免了这麻烦
省下劲来和他们喝二锅头
当然俺是搞不懂为什么他们对侍候他们喝酒的小姐们那么个态度
俺也不需要搞懂
每次在祖国呆3,4个星期也不太容易搞懂
祖国真是月异日新一天一个样
美国真是以不变应万变几十年如一日
都不容易对不对
山东省的XX主席孙XX刚刚出事了
怎么回事
没事祖国的事说有事就有事没事也是事
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
听说美国有个波士顿又叫博士屯
俺叫个板那么多个博士您老费心搞搞这个学问
真搞清楚了您就神了
神了就是搞不掂的事您把它搞掂了
听说今天气候变化会议要有个结果
您要有本事让大家都听您的您就神了
听说奥总统的支持露到了一半了
俺是全心全意支持他老人家的
加上那个打高尔夫的虎老
他们两个都不怎么白
这就对了俺的脸也是那个颜色
要不说什么事就怕掺和
到了年关了俺就想写点什么来纪念一下
纪念什么俺也稀里糊涂
人不能活得太明白
水至清还有鱼吗
目前的形势和俺们的任务
美国日落西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祖国是蒸蒸日上但
问题多多
现在的好处是美国人正在学习听别人讲话
这也是俺佩服奥总统的原因之一
这也是俺烦小布什的原因之一
看看奥总统给日本天皇鞠的91度躬
俺是这么想这个躬让小布什来鞠
砸死他他也鞠不了
当然他比克林顿又强多了
他是个好丈夫好爸爸好儿子好基督徒
但克总统的经济成就非常了不起
又扯远了
再扯回来
2010年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
这么个敲法一会我们就都老了
很幸运的是俺信了上帝了
所以俺心理特踏实
反正俺是要上天堂的
但是有一点俺心理没平安
俺娘信佛
俺爸信俺娘
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不想这些烦人的事了
大不了俺好好表现
到时候俺开个后门
俺爸爸俺娘不就上了天堂了吗
当然这些话俺自己知道就中
俺来美国也N年了
弹指一挥间
俺怎么觉得俺还没弹呢手更没来得及挥
时间就想朱自清的流水匆匆
俺想当年刚刚拿到美国的签证
喜出望外
就在天安门的正中间存照留念
当时俺正可谓豪情千万丈直冲云霄
不知道天是高的地是厚的什么是圆的还有方的
若那个时候知道来美国受这么多苦吃这么多罪
谁来谁傻瓜
怪不得俺旅游系的同学基本上没来美国的
对乎错乎得取决于WHO是裁判官
现在的外面天寒加地冻
波士顿市长已经发了告示了
俺今天早上去咖啡店
只有C和B在那里
俺大棉裤大棉袄的就冲了进去
热咖啡刚喝了两口就开始冒汗
俺今天去汽车拍卖行上班室外的
s*******w
发帖数: 2257
146
西进运动与民主建州[编辑]
1863年,南北战争
主条目:美国历史 (1789年—1861年)
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购买案让农民得以使用重要的密西西比河水路,把法国势力从美国
西部边界移除,并且提供美国农人一块广大的土地。
几个星期以后,英国和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之间开战了。美国当时的收入仰赖向欧洲输
出农产品,因此试图同时对两个战争中的强权出口食物和原料,以及在它们与它们的加
勒比海殖民地之间运输产品来获利。当这个行为对两个战争国有利的时候,它们便会准
许,然而当这个行为无利于他们的时候便予以反对。
当1805年法国海军在特拉法尔加战役中被摧毁后,英国希望断绝法国的海外贸易纽带,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复美国的贸易行为,英国于是对美国海岸实施了封锁。受制于英国
海权的美国在1812年向英国宣战,但是双方最终都一无所获。在这场战争里美国至今为
止最后一次被敌对军队入侵本土。
被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的这场战争强烈地刺激了国内的民族主义。昭昭天命的信念开始
在美国民众中蔓延,人们认为美国被赋予了向西方拓展,“从大洋到大洋”的命运。这
个观念也导致了1846年围绕得克萨斯州独立的美墨战争的爆发。取得压倒性胜利的美国
迫使墨西哥割让了包括今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科罗拉多等其三分之一的领土,基本
确立了美国今日的版图。
然而新取得的广大领土加剧了国内存在已久的奴隶制度之争。自从1820年开始支持废奴
的北方和支持蓄奴的南方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不可挽回的敌对,随着建立在废奴理念的共
和党候选人林肯在1860年的总统选举胜利,以南卡罗来纳州为首的11个南方蓄奴州宣布
脱离联邦,南北战争爆发。
s*******w
发帖数: 2257
147
1846年围绕得克萨斯州独立的美墨战争的爆发。取得压倒性胜利的美国
迫使墨西哥割让了包括今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科罗拉多等其三分之一的领土,基本
确立了美国今日的版图。
========================================
原来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科罗拉多等其三分之一的领土都曾经是墨西哥的??
s*******w
发帖数: 2257
148
南北战争[编辑]
19世纪移居美国的欧洲移民
主条目:南北战争
随着林肯在1860年选举中的胜利,南方奴隶制的数州宣布脱离联邦,成立以杰斐逊·戴
维斯为总统的美利坚联盟国。接下来的四年,爆发了美国内战南北战争。日益城市化和
工业化的北部各州击败了以种植园农业为主的南部各州。但是双方共600,000至700,000
的美国人牺牲,并且许多南方土地被毁坏。最终,邦联将军罗伯特·李投降,从而让南
方独立的梦想破碎。战后,由北方废奴主义者和共和党统治的国会分别通过宪法第十三
至十五修正案,正式废除了奴隶制度,而美国也进入了缓慢的重建时期。
美国本土的资本主义革命也开始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呈现了显著的增长。在1896年
,美国在如钢铁等的很多制造业上甚至超越了英法德等老牌工业国家。然而,高速增长
的经济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其后的进步时期。
这段时间也是一个空前的移民高潮,有3700万人在1840年与1920年间移居美国,范围包
括欧洲、非洲以至亚洲。这除为美国提供充足劳动力外,并令先前未开发的区域得以开
发,如加州中部。美国种族之间冲突开始,大量黑人遭受压迫,以便白人农民和大农场
经营者可以接管他们的土地。
s*******w
发帖数: 2257
149
弗里德曼给习近平的公开信
美国具有影响力的纽约时报国际事务专栏专家托马斯•弗里德曼12月14日发表了
一封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公开信。由于中国最近拒绝给纽约时报和彭博新闻社等美
国媒体20多名驻华记者续签签证,弗里德曼呼吁习近平要反腐,而不要怪罪披露中共高
层官员腐败问题的记者。
这位蜚声天下,著有《世界是平的》一书的新闻从业者在公开信中说,华尔街日报、路
透社的中文网站最近被封,彭博新闻社和纽约时报的网站也被封了好几个月 了。特别
是纽约时报和彭博新闻社的20多名驻华记者需要在12月底之前续签,但是中国政府拒绝
给他们续签。这显然是对这两家新闻机构的报复,因为他们披露 了包括习近平在内的
中国高层领导人的亲属聚敛巨额财富的问题。
弗里德曼曾经三次获得美国的新闻大奖普利策奖。他在公开信中说,中国专家告诉他,
这次对美国记者前往所有的做法是因为,习近平认为美国媒体“越过了红 线”。而习
近平显然把游戏规则理解为,外媒、中媒和社交媒体只能报道地方和省级官员的腐败,
但决不能报道中共高层领导人的金融交易。
弗里德曼说,不是外媒记者,而是习近平的一些同事及他们的子女越过了红线。他说,
外国驻华记者的工作就是必须报道中国网民的热门话题,比如说,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
有关胡锦涛一名高级助手的儿子开法拉利出车祸的消息。
公开信说,随着中国经济的金融化和股权文化的出现,公司和市场必须遵守国际规范,
公开有关公司结构和股东的记录文件。而记者一定会不可避免地雇用会计师和 律师来
仔细研究这些文件,得以发现一些事实,比如说,前总理温家宝90岁的老母亲、也是一
名退休教师,在一家中国大企业拥有1亿美元的投资,与此同时,温 家宝的儿子、女儿
、弟弟及其他亲属都变得极为富有。
弗里德曼在公开信对习近平说:“如果你把我们的记者都赶出中国,我可以告诉你将会
发生什么情况:他们将在香港、台湾、韩国设立办公室,仔细梳理来自远方的 金融资
料,而无法通过在中国旅行,与中国民众面对面地交谈来作出平衡” ,并且这将迫使
美国驱逐中国的记者,“我们不可能让你享受我们的开放,而你却蒙蔽我们。”
弗里德曼在公开信的最后呼吁习近平,为了自身利益与中国的稳定,要反腐败,而不要
怪罪报道中国高官贪腐问题的记者。
文章来源: http://goo.gl/AknypU
附:
Dear President of China
MEMO to: China’s President Xi Jinping.
Josh Haner/The New York Times
Thomas L. Friedman
From: A Friend of Your Country.
Dear President Xi, in recent years there’s been a tug of war inside the
global investment community between those who think China is a bubble about
to burst and therefore a “screaming short” and those who believe that
China has big problems — but also big tools and smart leaders — and will
find a way forward, even if at a more normal growth rate. I lean toward the
second camp, but looking at some of China’s recent behavior I’m beginning
to wonder: Maybe your system is more frail than I thought?
I say that as someone who wants to see China succeed in empowering its
people to realize their full potential so they can better participate in
shaping China’s future and integrate with the world. Anyone who is telling
you that American policy makers want to see China fail doesn’t know what
they’re talking about. Our two economies and fates are totally intertwined
today.
So, I wish China’s people well. Many Americans do. That is why I am writing
you today. I believe you’re about to make a terrible, terrible mistake.
The Chinese-language websites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nd Reuters were
recently blocked, and those of Bloomberg News and The New York Times have
both been blocked for months. More important, The Times and Bloomberg
together have more than 20 journalists in China whose visas are up for
renewal by the end of December and, so far, your government is refusing to
act on them — in apparent retaliation for both organizations exposing the
enormous wealth amassed by relatives of senior Chinese leaders, including
yours. The rumor is that you intend to deny both organizations the right to
report from China.
China experts tell me that this unprecedented crackdown is prompted by your
feeling that we’ve crossed a red line. You apparently thought the rules of
the game were that the foreign press, local media and social media could
write anything they wanted about corruption and social protests at the local
and provincial level — indeed, it was a way f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track and curb corruption — but that such focus should never be brought to
the financial dealings of the top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Sir, if a red line has been crossed, it has been by your officials and by
technology. How so? There have been enough small stories in your own media
— tips of icebergs — that suggest a widespread amassing of assets by
family members of the most senior Communist Party officials. This kind of
asset grab may not be illegal in all cases, but it surely could not happen
at this scale without peopl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ir positions and the
lack of transparency at the top.
Just last March, Chinese authorities quickly deleted from the blogosphere
photos of a fatal Beijing car crash, believed to involve the son of a close
ally of then-President Hu Jintao. The car was a Ferrari. The driver was
killed and two young women with him badly injured. How could such a young
man afford a Ferrari?
There was no way the foreign press was going to permanently ignore such
stories that so many Chinese were talking about online. And that became even
more true with the financialization of your economy and the emergence of a
shareholding culture that required your companies and markets to comply with
international norms for public filings of corporate structures and
shareholders.
It was inevitable that once those filings were in place reporters in China
would, as we did, hire accountants and lawyers to scrutinize these public
records and discover things — like the fact that former Prime Minister Wen
Jiabao’s 90-year-old mother, a retired schoolteacher, had in her name an
investment in a large Chinese financial services company valued around $100
million and Wen’s son, daughter, younger brother and brother-in-law had all
also become extraordinarily wealthy.
Who crossed the red line here? We’d argue that it was some of your
colleagues and their kids in opting for industrial-scale greed — combined
with the new technology to expose it. That technology is not going away, so
the excesses and corruption better. The Times and Bloomberg did your
leadership a huge service in exposing this. It was a warning heart attack.
The No. 1 cause of death of Chinese regimes in history is greed and
corruption.
If you throw all our correspondents out of China, I can tell you exactly
what will happen: They will set up offices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South
Korea and do nothing other than comb through financial records from afar,
without the balancing alternative to travel in China, meet and hear from
Chinese people face to face, and write with nuance about other issues. Also,
it will force us to evict your journalists. We will not let you enjoy our
openness while you blind us.
President Xi, you are right that exposure of huge, high-level asset grabs
poses an existential threat to your party’s rule. But you’re wrong if you
blame those exposing these excesses rather than those perpetrating them.
When China was taking off in the 1980s and 1990s, it could get away with
maintaining open markets with a closed political system. I don’t believe
that will be possible in this century, certainly not to the degree of the
past. Over the last 10 years, the world has gone from connected to hyper-
connected. The net effect is that in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 including
China — wealth is getting concentrated at the top, but, at the same time,
more power to speak and organize is being distributed at the bottom and more
power to see — transparency — is being injected everywhere.
CHINA has more than 300 million micro-bloggers on your Twitter equivalent,
Weibo, half of China is now on the Internet and China has 1 billion
cellphones in use, many with cameras. There is no way in such a world that
the focus on corruption and financial excesses can just stay localized. See
dictionary for: Occupy Wall Street, Tahrir Square and Edward Snowden. They
are all stories of what happens when wealth gets concentrated at the top,
power gets distributed at the bottom and transparency gets injected
everywhere.
Beijing ought to be concerned about what the general public will do if the
secretive, back-room dealing that has enriched some elites — which every
day more Chinese can see and discuss among themselves — remains a forbidden
topic for public discussion and reform, and therefore mass protest becomes
the only option to address it.
President Xi, for your sake and the sake of stability in China, please don’
t make the mistake of blaming the messengers. The Great Chinese Firewall you
need to construct can’t be against the truth. It has to be against
corruption.
Sincerely yours,
A Friend of China.
备忘录 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自:贵国的一位朋友
尊敬的习主席,近些年,全球投资界一直在进行一场拉锯战,其中的一方认为中国是一
个行将破裂的大泡沫,因此便“高声叫喊看空中国”;另一方则认为, 中国虽然存在
巨大的问题,但却同时拥有强有力的手段和智慧的领导人,因此就会找到发展之路,即
使发展的速度会更为平缓。我倾向于后一个阵营,然而,目睹中 国最近的一些表现,
我不由得开始琢磨:您治下的系统,难道不像我想的那么稳固?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乐见中国成功地赋权于民,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更好地参
与塑造中国的未来,更好地融入世界。有些人对您说,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希望看到中国
失败,那些人全都是不知所云。今天,我们两国的经济和命运是完全密不可分的。
所以,我希望中国人民过得好。许多美国人也这么想。这就是我今天给您写信的原因。
我认为,您眼看着就要犯下一个极其可怕的错误了。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路透社(Reuters)的中文网站最近被封,
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和《纽约时报》的中文网站则已经被封数月。更重要的是
,《纽约时报》和彭博新闻社在中国有20多名记者,他们的签证在12月底就要到期,而
到目 前为止,您的政府一直拒绝给他们续签签证——此举明显是在报复这两个机构,
因为它们揭露了中国高官亲属聚敛巨额财富的行为,其中也包括您的亲属。据传言,
您有意取缔前述新闻机构在中国的报道权。
一些中国专家对我说,您感到 我们已经越过 红线,所以才采取了这种前所未有的强制
取缔措施。您似乎认为,游戏规则是外国新闻媒体、地方媒体和社交媒体可以随心所欲
地报道地方和省级的腐败事件和社会 抗议事件——实际上,这样的报道是中央政府追
查和遏制腐败的一种途径——然而,类似关注绝不能触及中共最高领导人的财产交易。
习主席,如果说果真有人越过红线,那这也是您手下的官员和科技进步带来的结果。为
什么这么说?您自己的媒体上就有足够多的短篇报道暗示——它们透露 了冰山的一角
——共产党高官的家族广泛存在敛财行为。这一类的资产攫取也许并不全属违法,不过
,如果官员们并未以权谋私,并未利用高层缺乏透明度的优势, 敛财的规模肯定不会
这么巨大。
就在去年3月,中国当局迅速从网络博客空间删除了一组照片,照片反映了发生在北京
的一起车祸命案,该案据信涉及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一名亲密盟友的 儿子。涉案车
辆是一辆法拉利(Ferrari)。司机遇害,两名和他在一起的年轻女性身受重伤。死者这
么年轻,怎么买得起法拉利?
既然有 如此多的中国人在网上谈论此事 ,外国新闻媒体绝不可能永久性地忽略此类报
道。中国经济的金融化和股东文化的出现迫使中国公司和市场遵循国际准则、对公司架
构和股东情况进行公开备案,有鉴于此,这样的局面甚至更加难以逃避。
有了这些备案材料,不可避免的情况就是,在中国的记者会像我们这样,雇佣会计师及
律师仔细检查这些公开材料,从中发现一些事情。比如说,前总理温家 宝90岁的母亲
只是一名退休教师,但却在中国一家大型金融服务公司拥有价值约为1亿美元(约合6.
07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温家宝的儿子、女儿、弟弟和妻 弟也都变得非常富有。
越过红线的究竟是谁?我们认为,是您的一些同事及其子女胃口巨大的贪婪之心,以及
促使这些行为曝光的新技术。这种技术不会销声匿迹,因此,过度敛财 与贪污的情况
最好是销声匿迹。《纽约时报》和彭博社对此类事件的曝光极大地帮助了您的领导工作
。这是心脏病发作前的一种警告。纵观历史,中国政权灭亡的头 号原因就是贪婪与腐
败。
如果您把我们的记者通通赶出中国,我可以告诉您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将在香港、台
湾及韩国设立办公室,在那里专心梳理金融资料,而不再有可为平衡的 其他选择,无
法在中国旅行,无法与中国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无法撰写关于其他问题的详尽报道
。这还将迫使我们驱逐中国的记者。你们既然要蒙住我们的眼 睛,我们也不会让你们
享受我们的开放。
习近平主席,您的看法没错,高层巨额敛财行为的曝光确实会给共产党的统治带来巨大
威胁。但是,如果您因此责备那些曝光过度敛财行为的人,而不是那些敛财的人,那您
就错了。
20世纪80及90年代,中国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中国可以在封闭的政治体制下侥幸维持
市场开放。但我认为,到了21世纪,这样的局面不再是一种可 能,即便是也绝对达不
到过去的程度。过去10年间,世界从相互连接走向了高度连接。净效应就是越来越多的
国家——包括中国——出现了财富集中于顶层的情 况,但与此同时,底层也获得了越
来越多的发言权与组织权,更多的监督权——透明度——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涌现。
中国版Twitter新浪微博拥有3亿多用户,有一半中国人都在使用网络,中国人使用的手
机达到了10亿部,其中很多都拥有拍照功能。在这样的一个 世界当中,腐败及过度敛
财的行为不可能只受到当地人的关注。您不妨在字典中查找如下词条:占领华尔街、解
放广场(Tahrir Square)和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这些故事都可以让我们
知道,当财富集中在顶层、权力在底层散布、透明度无处不在的时候,会发生一些什么
事情。
北京方面应该担心,如果这种促使一些精英致富的秘密幕后交易——每天都有更多的中
国人得知并私下讨论此类交易——依然是公众讨论及改革的禁区,如果大规模抗议由此
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唯一选择,公众会有何反应。
习近平主席,为了您自己,也为了中国的稳定,请不要犯下这种错误,不要责难这些传
达信息的人。您在中国需要建立的防火墙不能与真相作对。它必须与腐败作对。
敬上,
中国的一位朋友。
纽约时报中文网
s*******w
发帖数: 2257
150
迅速的工业化[编辑]
1897年田纳西州百年博览会使用电灯。
内战后美国政府鼓励民众向西移民,还鼓励修筑铁路,连接西部至经济较发达的东岸地
区。同时西部不少地方自1850年代都发现了金矿,吸引不少居于东岸的人淘金。1869年
连接美国东西海岸的铁路竣工,铁路带给美洲原住民更多冲突,当当地美洲原住民首领
和移民签订土地协议时,双方对协议内容有不同理解。原住民不能理解移民的私有财产
理念,他们认为自己能在土地上打猎。一场为生存而战的战斗开发了,许多原住民买了
枪械,袭击移民宅地、马车队、铁路和美国骑兵。而美国白人则大量屠杀原住民赖以为
生的野牛,由1860年的1500万头,到1885年只剩下2000头。原住民被迫在贫瘠的土地上
种植庄稼,他们不习惯种植,不能成为美国公民。原住民与美军长期战斗,使土著几乎
灭亡。1890年,最后一次战斗屠杀了200多名苏族人。不久后所有的土著都被赶进保留
地。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永远结束。
这段时间美国利用其充足的人口、国内工业发展和一系列的国际投机活动,令美国国际
影响力迅速攀升。在十九世纪末期,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并出现新的科技(如电
报和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兴建更大的铁路网络。
在这个时期,美国也成为国际性参与者。在美西战争中,美国成功占领了西班牙殖民地
的古巴,并在1900-1903征服了超过一百万的菲律宾人,并屠杀了大量菲律宾人。
相关主题
清教徒生活观 #1: 工作观千禧年前派、后派的社会历史意义 ZT
清教徒生活观 #4: 家庭观清教徒神學與靈修神學(成聖觀)簡介
清教徒生活观 #7: 教会与集体敬拜假设历史上没有基督教能有什么不同?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151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部分代表的可贵坚持:没有人权,宁可不要国家
作者:沙鹰1314
美国独立战争后,原来各自独立的十三个英国殖民地的精英们深感有必要将十三个
独立的原殖民地联合起来,统一成为一个国家。统一具有多方面的好处,不仅是可以有
效地抵抗外敌入侵,统一起来还可形成广大的市场,使经济繁荣等等,好处言之不尽,
这已成为精英们的共识,十三个殖民地的多数人也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战争结
束不久,各殖民地人民就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到费城,商讨永久联合之计,商讨成立一个
统一的国家之策,商讨的结果是制成了一部崭新的宪法,是将十三个殖民地统一成为一
个国家,并定名为美利坚合众国。但这部宪法产生之后,却迟迟不能生效。这是因为格
里、梅森、伦道夫等制宪会议代表坚持宪法中必须加入保障人权的内容。后来《权利法
案》成为宪法内容,这些代表所在的州才批准这部宪法。这部宪法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宪
法,它使美国的宪政、法治制度确立,它成为美国人权的最有力的捍卫者。
是的,成立国家和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应该是保障它所辖民众的幸福,而幸福的
最重要的标准是自由、人权,没有自由,没有人权,就说不上是幸福。如果国家和政府
不能保障人权,那我们要国家和政府干什么呢?我们就没必要向国家纳税,来养活政府
了。
有人说,强大的国家力量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来的侵略。但如果这种抵御只是为了保
护某些人、某些集团的利益,并不是为了保护民众的人权,保护他们不受掠夺、奴役,
那么这种有效的对外敌的抵御对普通民众又有什么意义呢?打败外国外族的侵略者,接
受本国本族的奴役、掠夺就一定比接受外国外族的奴役掠夺好吗?美国费城制宪会议中
坚持将人权条款写入宪法的部分代表早就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没有人权,就宁可不
要国家,不要这个统一、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他们的坚持真是人类历史中最伟大的坚
持,最可贵的坚持。对于他们的坚持,我由衷地从内心感谢他们,人类的解放、自由、
幸福是怎样地得益于他们的坚持啊!
其实,对国家有什么爱不爱的,是奴役人的没有人权的国家我就憎,是宪政、法治
、保障人权的国家我就爱。我其实爱的不是国家,而是一种美好的制度,这里的核心是
一种价值取向,即人权高于一切。
s*******w
发帖数: 2257
152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编辑]
1929年经济大恐慌,银行出现挤兑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元气大伤,美国却因置身事外,损失不多,声望大为增加。在整
个1920年代,农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工业利润大幅增长,美国经济发展得异常繁荣。这
波经济成长还被信贷上升和股票市场的兴盛推波助澜。终于股市在1929年大崩盘,随之
而来的是经济大恐慌。
为了复苏经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政府开始奉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理论
而实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然而新政却没有完全生效,美国经济直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彻底复苏。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对抗轴心国。接下来的战争成为美国历
史上代价最高昂的一场战争,然而前线和大后方创造的大量工作机会、以及军工产业带
动的生产复苏,使美国经济完全走出了大恐慌的阴霾。美国妇女也因此大规模踏入工作
职场。
s*******w
发帖数: 2257
153
HarvardX: Early Christianity - The Letters of Paul: HDS1544.1x About Video
Play video
Early Christianity: The Letters of Paul The course "Early Christianity: The
Letters of Paul" explores the context of these letters in the Roman Empire
and the impact of these powerful texts…
00:02:29
Added on 12/09/13
7,232 views
吸引全球莘莘學子上網觀看。1月份由哈佛教授蘿拉(Laura Nasrallah)開設的「早期基
督教:保羅書信」課程(Early Christianity: The Letters of Paul)一上線,意外吸
引全球180個國家的2.2萬人報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j3NxOyt7k
http://news.dhf.org.tw/News.aspx?cate=08&key=4283
J*******g
发帖数: 8775
154
不错,有时间看看,多谢分享。

The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HarvardX: Early Christianity - The Letters of Paul: HDS1544.1x About Video
: Play video
: Early Christianity: The Letters of Paul The course "Early Christianity: The
: Letters of Paul" explores the context of these letters in the Roman Empire
: and the impact of these powerful texts…
: 00:02:29
: Added on 12/09/13
: 7,232 views
: 吸引全球莘莘學子上網觀看。1月份由哈佛教授蘿拉(Laura Nasrallah)開設的「早期基
: 督教:保羅書信」課程(Early Christianity: The Letters of Paul)一上線,意外吸

s*******w
发帖数: 2257
155
不客气。
希望能有所收获。
s*******w
发帖数: 2257
156
冷战时期[编辑]
1969年,美国太空人在月球上竖起国旗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研制出核子弹头,并在1945年投向日本迫使日本投降。
在战争胜利后,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再次受到战争所带来的经济上和社会上的重创。
美国尽管在二次大战中付出沉重代价,但由于美国本土未曾遭战火波及,在战胜国中损
失相对较小。美国借着其经济和军事力量,成为世界头号大国,苏联为与其平起平坐,
引发了冷战及军备竞赛。美国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制,而苏联则代表共产主义
和计划经济,苏联的崛起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与美国理念格格不入,双方冲突造成了
1940年代末期开始的冷战。自1945年起,美国和苏联在许多地区和国家,进行一连串代
理人战争,最先有东德和西德的分裂,后来包括了朝鲜战争,以至六十年代初触发核大
战危机的古巴导弹危机。
冷战期间,苏联大力发展太空科技,派出了全球首个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美国警觉到
与苏联的太空竞赛上的落后,美国政府开始大力培养数学和科学人才,在美国国家航空
航天局的努力下,于1969年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s*******w
发帖数: 2257
157
所有的美国钱币上(硬币和纸币)都有:In God We Trust.
美国总统共44位,除肯尼迪总统是天主教外,42位全是白人新教徒:WASP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奥巴马总统是黑人新教徒。
s*******w
发帖数: 2257
158
没想到卡特总统和中国的关系那么好!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中美两国1979年正式建立
了外交关系。
尼克松总统1972年访华,宣布只有一个中国,但他没有说明是哪一个。卡特顶着重重压
力,迈出了尼克松和福特未能迈出的一步,永远的改变了中美关系的历史。
s*******w
发帖数: 2257
159
摘录《亲历美利坚》玛雅著。
===========================
卡特的妈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时,卡特问邓:能否让美国牧
师去中国传教,邓拒绝了。卡特称自己是“再生的基督徒”,信奉“完善自己,帮助他
人”。
2002年10月11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决定把当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卡特,以
表彰他为促进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努力。
s*******w
发帖数: 2257
160
美国1776年独立,1789年实行总统制。第一任总统是华盛顿将军。白宫第一位主人是华
盛顿的继任,1797年主政的John Adam. 1826年7月4日,Adam 和 第三任总统, 《独立
宣言》的起草人Thomas Jefferson在同一天逝世,这一天也是该宣言50周年纪念日。
相关主题
请问某加尔文宗信徒,烧死塞尔维特是不是神的命令?额滴乖乖隆地动啊,第一天就受不了了
别了,永生弟兄上帝的仆人─美国最后一位清教徒政治家
历史让我们学会:宗教宽容感觉清教徒的著作不但多而且长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J*******g
发帖数: 8775
161
有意思。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摘录《亲历美利坚》玛雅著。
: ===========================
: 卡特的妈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时,卡特问邓:能否让美国牧
: 师去中国传教,邓拒绝了。卡特称自己是“再生的基督徒”,信奉“完善自己,帮助他
: 人”。
: 2002年10月11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决定把当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卡特,以
: 表彰他为促进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努力。

s*******w
发帖数: 2257
162
谢谢Jason捧场!
s*******w
发帖数: 2257
163
排华法案 - 简介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史上第一个限禁外来移民的法案———《关于执行有关华
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通常所谓的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法案由美国总统 切斯特
·阿瑟 签署。它是根据1880年对《柏林盖姆条约》(en:Burlingame Treaty)的修订而
制定的。条例的修订允许美国暂停入境移民,国会很快就执行了这一决定。
排华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废除。
该法连同其它歧视性法案禁止华人拥有投票权,华人在美拥有房产、禁止华人与白人通
婚、禁止华人妻子儿女移民美国﹑禁止华人在政府就职、禁止华人同白人在法院对簿公
堂等。
虽然该法案已被废止,但是它却长期以来是《美国法典》的一部分,其第8篇第7章题名
为“排除华人”(Exclusion of Chinese)。它是第8篇(外国人和国籍)的15章里完
全针对一个特定国籍或族群的唯一的章节。[1]
排华法案 - 背景
排华法案
美国反华运动
1850年以前,华人移民美国者寥寥无几,史料记载,19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少数华人,
大多都是在剧团或马戏团里表演节目[2] 。那个时候,华人在美国人眼里就像是“动物
中的稀有品种”。
自美国西部掀起“淘金热”后,进入美国的华人增加。据美国移民局统计,1853年,华
人进入美国海关人数只有42人,1854年增至1.3万人。1865年,华裔移民的人数激增至5
万人,其中90%都是青年男子[2] 。同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招收了第一批50名中国
劳工。看到中国人能吃苦,工资要求低,而且又十分顺从,这家公司便开始大量招收华
人。
此后,由于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的需求,入美的华工人数每年都在万人以上[3] 。共有
10万名华工参加了美国西部铁路的修筑,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868年,美国和清政府签订柏林盖姆条约,允许中国人进入美国,并在美国内部迁徙移
动,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
1873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使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此时华人移民也达到了19世纪以来的
最高潮。愈来愈多的白人将失业归咎于任劳任怨的华人。有人公开喊出“不给华人一个
工作机会”的口号,恶性排华事件频发。反华情绪高涨促成了美国国会《排华法案》的
出台。
1878年,众议院通过一项决议案,要求总统海斯重新就柏林盖姆条约进行谈判,以便国
会限制中国移民进入美国。
1879年2月22日,众议院通过了《15名旅客法案》,要求进入美国的任何船只只能搭载
15名中国人,后遭海斯总统否决。
1881年5月9日,美国国会批准了安吉尔条约,要求美国暂停中国劳工的移民。[4]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反华人组织是白人至上组织,它在全国大约有60个分部。 最初加
州政府并不支持排华,因为华人的税收填补了政府的赤字。后来,政府财政富裕了,便
不再反对排华。
排华法案 - 提出
排华法案
排华法案
1882年,美国国会受理了共和党参议员约翰·米勒(John F.Miller)提交的排华法案
,为此,美国国会作了激烈辩论。
主张排华者的主要依据是:华人有诸多的恶习和偏见,不可能在生活上美国化,更不可
能接受美国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之上的伦理道德标准;而且华工的大量涌入,造成了同美
国工人抢饭碗的紧张态势。反对排华者的理由则是:排华违背了中美《蒲安臣条约》中
的自由移民政策,而且违背了美利坚共和国“自由、平等”的立国原则。最终,排华主
义获得了国会多数票的支持。
1882年5月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史上第一个限禁外来移民的法案———《关于执行
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通常所谓的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5]
此后由时任总统阿瑟签署成为法律。
这一法案声称拒所有华人劳工于美国之外十年。美国政府认为,华工的到来使得美国境
内一些地方的良好秩序受到威胁,规定从任何外国港口将华工带至美国的船只将被认定
为犯罪,美国州法院和联邦法院不得给予华人美国公民身份,与此相悖的法律均被废除
1884年,修正案更强化了允许先前到来的入境移民离开美国和回国的规定,同时阐明,
该法适用于一切华人而无论他们的国籍为何。
1892年,该法案由《基瑞法案》(en:Geary Act )延长十年,到1902年更被取消了时
限。(无限期延长)
排华法案 - 部分内容
摘录1882年《排华法案》中的部分条款:(原文引自美国国家图书馆)
12、任何企图通过船只进入美国的中国人,都要向海关移民官出示此法案之前列出的证
明文件,否则将不准进入美国。任何在美国境内的中国人如被发现身份非法者,经美国
法院裁决确为非法入境后,将经由总统签署命令驱逐回中国。
SEC. 12. That no Chinese person shall be permitted to enter the United
States by land without producing to the proper officer of customs the
certificate in this act required of Chinese persons seeking to land from a
vessel. And any Chinese person found unlawfully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shall be caused to be removed there from to the country from whence he came,
by direction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at the cost of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being brought before some justice, judge, or
commissioner of a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und to be one not
lawfully entitled to be or re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13、此法案并不适用于任何中国政府的外交以及其他官员的以政府公务为由的入境请求
。此类官员将被认可为持有本法案列出的证明文件。另外,本法案亦不适用于此类中国
官员随从的私人以及家庭侍佣。
SEC.13. That this act shall not apply to diplomatic and other officer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raveling upon the business of that govern- ment,
whose credentials shall be taken as equivalent to the certificate in this
act mentioned, and shall exempt them and their body and house- hold servants
from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ct as to other Chinese persons.
14、自此法案生效日期起,任何州法院或联邦法院不得给予中国人美国公民身份。若有
法律与此法案相悖者,以此法案为准。(1924年,美国通过了《限制移民法》,按照规
定,中国也有100名配额可以加入美国国籍,但排华法案使得这一配额名存实亡。在华
人被剥夺平等工作机会以及拥有土地和经商、受教育等权利情况下,留居在美国的华人
活动只能局限在华人社区,集中居住在“唐人街”,靠经营洗衣店、餐馆、杂货店等下
层卑微艰苦的服务业为生。)
SEC. 14. That hereafter no State court or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shall
admit Chinese to citizenship; and all laws in conflict with this act are
hereby repealed.
15、出现在此法案中的词组“中国劳工”,指被一切熟练或非熟练的中国工人,以及一
切被矿主雇用的中国人。
SEC.15. That the words "Chinese laborers", wherever used in this act shall
be construed to mean both skilled and unskilled laborers and Chinese
employed in mining.
美国总统 切斯特·阿瑟 签署 1882年《排华法案》
排华法案 - 影响
在1879至1904年间,美国通过的一系列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法律,不仅严格限制中国移民
进入美国,而且侵犯了已经生活在美国的华人的权利。
清政府自1876年起曾不断对美国迫害华侨提出抗议。对此,美国政府或以不能干预地方
事务来推脱责任,或干脆不予置理。处于列强压迫之下的清政府,明知美国排华后果严
重,也不敢采取报复措施,反而步步退让,于1884年与美国签定新的条约,10年内禁止
华工赴美。这一条约标志着清政府承认美国排华法案的合法性,使美国政府更加感到中
国软弱可欺,排华益发肆无忌惮。
1882年的法案本是临时性通过的,可是到了1902年却成了永久性的。美国国会通过将所
有排华法案无限期延长的议案,激起中国人民极大愤慨,于1905年爆发了抵制美货运动
,迫使美国政府下令放宽教师、学生、商人和旅游者的入境限制,但华工仍严禁如旧。
1924年和1930年又连续颁布新的移民规定,杜绝华工进入美国。
从1910年到1940年,设于今天在旧金山湾的天使岛国家公园的天使岛移民站是数以十万
计的华人移民的处理站,在那里达到30%的华人移民被遣返中国。[6]
排华法案 - 废除
排华法案
排华法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排华法案成为中美关系的障碍。
经F.D.罗斯福总统提议废除排华法案。
1943年12月17日,美国国会通过的《麦诺森法案》(Magnuson Act)废除排华法案,允
许每年105名华人的入境移民限额。
1965年10月 3日,美国国会通过《补充移民国籍法案》,调整东西方移民限额的比例,
确立先来先办理的原则,并规定每个国家一年向美国移民不得超过2万名。至此,中国
人才得到形式上与别国相同的待遇。[7]
排华法案 - 致歉
2009年6月23日,美国加州众议院司法委员会通过编号ACR42的重要提案。提案内容是督
促加州政府针对美国历史上歧视华人的排华法案,郑重表达道歉。
2010年起,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等一众华裔社团开始联手推动国会为《排华法案》道歉
,此后展开递交请愿书、游说、起草道歉议案等一系列工作。
2011年5月,美国联邦国会众议员赵美心联合其他议员向国会递交道歉案[8] ,道歉案
正式进入国会立法程序(第683号议案[3] )。据悉过去25年美国参众两院仅仅通过三
份道歉案。
2011年10月,美国参议院率先以全票通过道歉案[9] 。
2012年6月18日下午,美国众议院就1882年国会通过的《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
的法律》(简称《排华法案》)道歉案进行口头表决,结果全票通过,加上2011年10月参
议院业已全票通过,就此美国正式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8] 。
s*******w
发帖数: 2257
164
人善被人欺
马善被人骑
可以不惹事
但绝不怕事!
s*******w
发帖数: 2257
165
高速发展时期[编辑]
加油站外大排长龙的车队,1979年,美国马里兰州
主条目:第一次石油危机和第二次石油危机
美国和苏联的冷战至这段时期仍未停止。其间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一连串的太空竞赛,苏
联派出了世界首个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国则派太空人首次登陆月球。
七十年代越南爆发战争,北越与南越开战,美国为阻止苏联和中国大陆共产势力扩张,
毅然介入越战。其间美军伤亡人数不断增加,加上国内高涨的反战情绪,最终美国总统
理查德·尼克松宣布逐步从越南撤军。1975年,北越统一了越南,美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1973年10月以色列与中东一系列国家关系恶化,触发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
击对手的以色列,及支持反对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
。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1974年美国还要派发汽油定
量配给票。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
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增长在这段期间就下降了4.7%。
过了数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而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原油日产量锐减,国际油市价
格飙升,每桶原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工业国
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大概下降了3%。
里根时代(1980年-1991年)[编辑]
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
1980年,罗纳德·里根当选总统。这时美国经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里根在经济主张
减税、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对商业的管制,以刺激美国的经济。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年
-1982年的衰退后,于1983年开始了戏剧性的复苏,这波经济成长还维持了好几年,直
到里根任期结束前都还未停止,成为美国史上为期最久的经济扩张,原本高涨的失业率
于1984年中旬已经降回了1981年早期的数字,并且在接下来几年里也持续下降。
同时里根还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国际政策,曾声称要把苏联这个共产大国“送入烟灰缸
”。东方集团在日益增长的经济压力下开始逐渐瓦解。1989年老布什接任总统后,东欧
许多共产政权相继倒台,东德与西德统一。而苏联则于1991年崩溃。冷战时代就此结束
s*******w
发帖数: 2257
166
1981年1月11日,邓小平断言:“同美国斗,必须不惜关系倒退。”
3年后,里根总统果然到了北京。
1984年一月中国总理访问美国,里根说:“1900年义和团后,所有欧洲国家强行向中国
索赔,我们也得到一份,但用作奖学金给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
1970年在去台湾的路上,里根说:“美国在中国从来不曾是殖民者。中文”美国”的意
思是美丽的国家。美国人最初到中国是以医生,教师和传教士的身份去帮助中国人。“
1989年,里根写道:”Only history can tell where China will go from here。“
s*******w
发帖数: 2257
167
美国第22, 24任总统是 格罗弗·克利夫兰(Grover Cleveland)在第一个任期内,他
敦促国会通过了联邦劳资纠纷仲裁制度,使工会合法。
第二个任期内,他却镇压了一场罢工。1894年7月,Chicago因为工人罢工要求提高工资
而成为战区,考虑再三,总统决定派兵镇压,但州长拒绝!而根据宪法,没有州长的请
求或同意,总统无权派兵进入该州,Clevenland 断然授权出兵,镇压了罢工。 最后美
国最高法院判决他行为合法。但总统感到内疚,自己背叛了劳工,他在这一年的下半年
规定,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为Labor Day. (劳工节)
s*******w
发帖数: 2257
168
昨天笔者看凤凰电视,窦文涛和周孝政教授谈论中国和美国是怎么建交的,知道了历史
上的一些有意思的故事:1960年代中国和苏联断交,苏联的主席波列尼涅夫扬言用核弹
对中国实施一个外科大手术,消息传到了美国总统尼克松那里,他说苏联要打中国,那
美国就要打苏联!毛泽东搞到了这个情报,断然决定邀请尼克松访华!那个时候中国的
宣传还是:“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这个弯太大了!
周那个时候还是一风华正茂一小伙,有一天学校突然接到通知:全体人员集合传达毛主
席最新指示! (这让我联想到了邓小平80年代经常让中国全体党员开会,听他的最新
指示!)毛说现在苏联对我们要动手动脚的,很危险!我决定要和美国搞好关系了!
那个时候毛是红太阳,一言9鼎!这事就怎么定了。
s*******w
发帖数: 2257
169
玛雅:未来在新一代中国留学生手中
2013-12-02 16:24 来源:光明留学网  我有话说有11人参与
凤凰卫视出版中心主笔玛雅每天在颐和园附近的昆玉河边走路健身。在经历事
业的忙碌期之后,她觉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留学美国的时光。“那个时候,每天都
是读书和写作,傍晚出去走路,锻炼身体,现在也是这样”。已经步入“知天命”之年
的玛雅,年轻时当过兵,当过国家公务员。1990年赴澳大利亚学习英文,1992年转赴美
国留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这段不同寻常的留学经历,深刻地改变了她的人生。
留学期间,玛雅住在一户美国人家中,一待五六年。除了她,这家人还接纳了
其他房客,有黑人男孩,也有白人女孩。大家来自不同的族群,经常在晚餐时聚在一起
。玛雅透过这扇窗口,以一个东方女性的视角,打量这个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生活细节
。回国后,玛雅成为凤凰周刊的记者,把她在美国的见闻写成了专栏文章,共18篇。凤
凰卫视著名评论员杨锦麟告诉玛雅,几乎她的每篇文章,他都拿回家给准备出国留学的
女儿看。这给了玛雅很大的鼓舞,最终完成了《亲历美利坚》一书。玛雅后来从一名记
者成长为凤凰周刊的执行主编。
除了《亲历美利坚——家庭写真、社会绘本、政治影像》之外,玛雅还著有《
战略高度——中国思想界访谈录》、《当代中国思想界国是访谈录》(海外版),主编
《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美国的逻辑——意识
形态与内政外交》、《美国的逻辑,中国可否复制?》(海外版)。今年11月,她的新
作《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出版发行。这本书的写作延续了她一贯的时政热情,而
这种热忱与她在美国研修政治学密不可分。
近日,玛雅在家中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她的书架上摆满了政治类书籍,还有
她与家人的合影。她的儿子和她一样,远赴美国读书,博士毕业后在甲骨文公司工作。
玛雅告诉记者,新一代的中国留学生已经大不同于她这代人。“他们的思想更开放更自
由,更容易融入美国社会。相信他们中的有志者,将来无论回国发展,还是留在美国,
都会有更自信更高远的人生目标。年轻一代如果有这样的胸怀和志向,中国是大有希望
的。中国的未来在他们手里。”
s*******w
发帖数: 2257
170
同邓小平交往最深的美国总统当属同中国正式建交的卡特总统。
1979年邓访美时秘密知会卡特,中国要打越南,卡特极力劝阻。不日中越开战,美国保
持了沉默,苏联立即指控中美合伙。
1980年卡特连任失败,邓请卡特访问中国,问卡特:有嘛个人要求?卡特说:“我知道
中国没有宗教信仰自由,我希望你们修改宪法,保证信仰自由。我还知道你们禁止圣经
进入中国,我希望能允许。还有能允许传教士进入中国,还希望你们国家能让人们选举
领导人。”
邓承诺修改宪法,保证宗教信仰自由,解除对圣经的一切限制,但我们不要外国传教士
,而且目前我不会提自由选举问题。
一年后,中国修改了宪法,规定信教自由,大大出乎卡特意料,新宪法提出:在农村实
行村级民主选举。
相关主题
感觉清教徒的著作不但多而且长我将会变成这里的常驻ID
宗教改革500周年与感恩节的反思哪位小朋友讲讲THANKSGIVING节日的来历呀?
Streams in the Desert关于感恩节的野史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171
美国总统里根在1980年竞选总统前,拒不承认中国政府。“决不抛弃台湾朋友”。
不久他就派自己的竞选搭档,前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Bush去中国“示好”。19
81年“登基”后,里根邀请台湾出席他的就职典礼。3年后,里根不得不访问中国。
老布什总统和邓小平关系很好。1988年11月,他当选总统,不日就表示,希望邓
在退下来以前总统访问中国,不久发生了6.4。他多次写信给邓,希望中国美国的关
系不要受损。6月20日,总统给邓写了第一封信。10年后出版这封信时,他写道:
“公开的,我们立即谴责了中国并呼吁制裁。私下里,我给一位老朋友写了这封苦恼的
信。”
“我心情沉重,很希望面谈,以一个老朋友的身份。。。
我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有着极大的尊重,你们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当天,总统就接到了邓的回信,表示愿意接受他的个人信使。总统马上派出Brent
Scowcroft and  Larry Eagleburger前往北京,
由于这次出访过于机密,两人乘坐的飞机险些被击落。7月21日,总统再次写信给邓
,邓说需要时间。
一个月后,总统第三次给邓写信。
在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建议下,总统布什1989年12月访问中国。
s*******w
发帖数: 2257
172
2002年和平奖诺贝尔得主吉米卡特的成就之一:促进中国民主发展。
1981年,在卡特建议下,1982年中国修改宪法,农村实行民主选举,5年后,村委会组
织试行草案法颁布实施。1997年7月,卡特会见中国民政部长,正式开始双方合作,促
进村委会选举正规化。2000年,中方借助卡特中心的资金支持,到美国观摩选举。
1977年卡特入主白宫,工作重点从东西对抗转为南北对话,退任后建立卡特中心从事公
益,
s*******w
发帖数: 2257
173
卡特常说:我和中国有缘,他的生日是10月1日,第一次随军舰访问中国是1949年,在
他的家乡Gorgia教会,最受人尊敬的是去中国的传教士,他小时候每个星期捐给教会5
分钱,集资为中国办学校建医院。
写道这里,笔者回想起刚来美国的时候,在一个中国餐馆送外卖,一个美国老人和笔者
聊天,他说他很多年他所在的教会给中国捐款,当时我还半信半疑,现在看来都是真的
了,那个老人没有任何必要说谎话。
入主白宫后,顶着巨大压力,卡特迈出了尼克松和福特没能迈出的一步:和中国正式建
交。
s*******w
发帖数: 2257
174
习明泽回国赴家宴,见了米歇尔母女2014-03-22
英国媒体引述安保人员爆料,从未露面的习近平千金、22岁的习明泽,前晚应该参加了
习家接待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的晚宴。
1
官方发布的两个第一家庭合照中,习明泽不见踪迹,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公主并未出席。
但《每日邮报》在晚宴前的一篇文章中报道,安保人员一早收到通知,习公主特地从美
国回来参加家宴;也有外媒猜测公主只是未有参与拍照而已,而该文也证实习明泽仍留
在哈佛大学读书。报道指,习明泽从这学期开始离开学校宿舍,转到East Cambrdige区
用假名租了一间住所,保安仍十分严密。
她的同学则称赞习非常好学而谨慎,形容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而且涉猎颇广。去年
她还曾旁听一堂关于中共政治动盪的讲座,而且专心致志坐在第一排听讲。
此次习明泽是趁着大学春假(Spring Break)的机会回国赴宴。根据资料,今年应该是
习明泽在哈佛本科的最后一年,故她下半年的去向也引人关注。
来源:苹果日报
s*******w
发帖数: 2257
175
习公主还在哈佛啊
J*******g
发帖数: 8775
176
照片上可没看见,老美的总统家人就没那么神秘。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习明泽回国赴家宴,见了米歇尔母女2014-03-22
: 英国媒体引述安保人员爆料,从未露面的习近平千金、22岁的习明泽,前晚应该参加了
: 习家接待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的晚宴。
: 1
: 官方发布的两个第一家庭合照中,习明泽不见踪迹,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公主并未出席。
: 但《每日邮报》在晚宴前的一篇文章中报道,安保人员一早收到通知,习公主特地从美
: 国回来参加家宴;也有外媒猜测公主只是未有参与拍照而已,而该文也证实习明泽仍留
: 在哈佛大学读书。报道指,习明泽从这学期开始离开学校宿舍,转到East Cambrdige区
: 用假名租了一间住所,保安仍十分严密。
: 她的同学则称赞习非常好学而谨慎,形容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而且涉猎颇广。去年

J*******g
发帖数: 8775
177
这个总统还不错。

5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卡特常说:我和中国有缘,他的生日是10月1日,第一次随军舰访问中国是1949年,在
: 他的家乡Gorgia教会,最受人尊敬的是去中国的传教士,他小时候每个星期捐给教会5
: 分钱,集资为中国办学校建医院。
: 写道这里,笔者回想起刚来美国的时候,在一个中国餐馆送外卖,一个美国老人和笔者
: 聊天,他说他很多年他所在的教会给中国捐款,当时我还半信半疑,现在看来都是真的
: 了,那个老人没有任何必要说谎话。
: 入主白宫后,顶着巨大压力,卡特迈出了尼克松和福特没能迈出的一步:和中国正式建
: 交。

s*******w
发帖数: 2257
178
我也是最近才知道卡特是个好人,哈哈。
s*******w
发帖数: 2257
179
谁是我的邻舍?
美 国的开国先贤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说过:“我们的宪法是专门为有宗教信仰
的、有道德的人群设计的。它完全不能满足任何其他类型的治理方式。”(Letter to
the Officers of the First Brigade of the Third Division of the Militia of
Massachusetts. October 11, 1798)
美国宪法,最强调个体自由。然而自由永远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自由的
去干什么。
起初上帝造男造女,两个最重要的关系就确立了:一个是人和上帝的关系,另一个是人
和人的关系。人生的本质,在我看来就是这两个关系。
耶稣认为,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就是处理这两个关系的基本原则。(马太福音
22章)
对上帝: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
对人: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这两个原则,指导人在有了自由的时候,如何进行选择。爱邻舍如同自己,是我这里想
谈论的重点。
然而,谁是我的邻舍呢?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
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
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
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
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
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
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
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你想这三个人,那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路加福音10章)
耶稣似乎没有正面回答律法师最初的问题:“谁是我的邻舍?”耶稣却反问律法师,你
期待的邻舍是什么样的?他问道:“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当我们自己处于困境,比如象那个遇到强盗的人一样,面临倒毙路边的结局的时候,我
们想要什么的邻舍出现在身边?我不会在乎对方的肤色,对方的年龄, 对方的性别,
对方的宗教,对方的钱财,对方的职位…这一切我都不在乎,我只在乎,他是否有怜悯
愿意帮我。三个人都曾离那个遇到强盗的人很近,但只有一个人 伸出了自己的手。
真正的邻舍,不是住在一栋楼里,讲一种语言,吃一样东西的有名无实的邻舍,而是有
爱心的人。
而耶稣给律法师的建议,也不是怎么去判断邻舍,而是怎么去自己做一个好邻舍。律法
师关心的是个叫作“邻舍”的名词,耶稣的回应,是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动词“行”
。“你去照样行吧。”
想把事情抽象化理论化,碰到耶稣是没用的。耶稣从不让人躲在理论的壳子里,回避具
体的行动。人应该关注的,不是分辨亲疏远近,邻舍陌路,而是自己去做一个好邻舍。
在人类社会,与邻舍的关系是横向的,与政府的关系是纵向的。人与人之间横向的关系
弱了,人与政府之间纵向的关系就会强。
一个成功的宪政民主,寄希望于强大的个体。政府小了,个体空间就大了,但人们在扩
大了的空间里干什么?这个问题,有限政府理论没有答案,宪政理论没有答案,只有个
体信奉的道德原则给人答案。
弱肉强食的社会,难免弱者会求助于强人,强人会借用扶弱济小,来夺取绝对权力。如
果邻舍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置之不理,我们还能从哪期待帮助?选择不是很多,最大
的可能是政府。
耶稣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
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 爱那爱你们的
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
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所以你们要完全,象你们的 天父完全一样。”(
马太福音5章)
爱邻舍,是因为天上的父先爱了我们,而且天上的父是完全的。
s*******w
发帖数: 2257
180
【中美旧史18】李鸿章访美 (2014-04-11 06:14:43) 下一个
一八九六年
清光绪二十二年;美国第二十四任总统格罗夫•克利夫兰第三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在美国有一种流行的美式中餐叫做 Chop Suey-“杂碎”。这道菜的发明与传播与
李鸿章到美国有很大的渊源。1896年8月,李鸿章访问纽约,欢呼的人群排列在街道两
边争相目睹这位身穿黄马褂的东方国度的重要来访者,儿童们也把自行车上装饰上黄色
以吸引这位使节的注意。李鸿章婉拒了美国方面给他准备的丰盛食品和香槟,他只吃他
随身私人厨师做的饭菜。美国民众对这位来自亚洲“皇朝”的大官和他的中国人厨师队
伍充满了无比好奇。8月29日,李鸿章宴请美国客人,他的厨师就把芹菜﹑豆芽,和肉
沫加上美味的酱料混在一起,做成一道“杂碎”给他们品尝,美国人赞不绝口。
在星期天休息时,李鸿章会乘坐华丽的马车,前呼后拥地去到曼哈顿下城的中
国餐馆吃饭。纽约的媒体报章也不失时机地跟踪报道。自此以后,美国人开始学会品尝
中餐,“杂碎”在纽约及旧金山等中国移民居住的大城市风靡一时。
《纽约时报》报道,1896年5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前去莫斯科参加俄国沙皇尼
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当场邀请李鸿章顺道访问美国,
李鸿章答应了。李鸿章在离开俄国后,西去访问了欧洲的英,法,德等诸国。1896年8
月他离开英国,搭乘“圣路易斯号”于28日到达美国的纽约,受到热烈的欢迎。李鸿章
当时下榻位于第五大道上的华尔道夫酒店(华尔道夫酒店最早位于现在的“帝国大厦”
位置)。华尔道夫酒店有二十层楼高,配有现代化的电梯,是当时世界上最豪华尊贵的
大酒店。
纽约摄影师迪克森全程拍摄了李鸿章的到访并制成电影-《李鸿章,第四大道和
百老汇》。其中还包括第二天与从华盛顿赶来的克利夫兰总统会面,接下来李鸿章探访
了位于曼哈顿上城的格兰特墓。17年前,格兰特一家游历中国,受到李鸿章的盛情款待
,两人结下不解之缘。而此时,故人已去,格兰特都去世十一年了,格兰特的儿子专程
陪同李鸿章前往拜祭了格兰特墓。李鸿章向有着共同历史经历的老朋友献了花圈,并植
树一株寄情留念,此树如今尚在。对于仅有百年历史的年轻美国来说,李鸿章和他来自
的东方中国都带着神秘和奇异的深层面纱。在美国期间,他关心华人的利益,表示反对
美国的《排华法案》,并声明欢迎美国商人到清国投资经商。
李鸿章当年已七十四岁高龄,由两个儿子及属僚约四十多人陪同,包括:随员
18人,仆人22位,箱子300件,金轿1顶,会说英语的鹦鹉2只。此外还有供他茶用的罐
装天山雪水,及酒﹑菜﹑桂花蛋等等,应有尽有。他们在纽约停留了五天,随后南下首
都华盛顿及旧都费城访问。之后再度返回纽约,北去参观了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然
后西行至加拿大温哥华继续访问。美国媒体认为他故意绕开了对华人移民苛刻的美国西
部。
李鸿章离开加拿大后,横渡太平洋经日本于1896年10月初返回了中国天津。从5
月份到达莫斯科算起,他的环球之旅用了将近5个月时间。
相关主题
Jan 24 天堂飘下毛毛雨 Drizzle From the Heaven清教徒生活观 #4: 家庭观
有些人我们要分离。- Acts 19:9清教徒生活观 #7: 教会与集体敬拜
清教徒生活观 #1: 工作观千禧年前派、后派的社会历史意义 ZT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181
【中美旧史14】留学生容闳 (2014-04-05 05:05:41) 下一个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
中国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
美国"南北战争",工业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在纽约东部康奈迪克州首府哈特福德(Hartford)市南郊,有座名为“香柏山”(
Cedar Hill)的墓园,这里是位于耶鲁大学北偏东六十公里处,里面除了安葬有赫赫有
名的“大金融家”JP摩根及著名女影星凯瑟琳•赫本外,还有一位叫做 Yung
Wing-“容闳”的中国人也长眠于此。
容闳(音:Rong Hong-宏,1828-1912)是历史上第一位在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
生,1854年,他毕业于康州的“耶鲁学院”,即今天的耶鲁大学。他涉足于清朝和美国
之间的商务往来,并从中国招收留学生到美国学习,被尊为“中国留学生的先驱”,或
“中国留学生之父”。他曾入籍成为美国公民,但1870年格兰特总统签署的《归化法案
》又撤销了他的身份。
容闳1828年11月7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南平,年少随父亲到澳门读书。鸦片战争后转至
香港继续学习,教育家﹑美国牧师塞缪•勃朗返美时将容闳带到美国留学。他
1850年22岁时从马萨诸塞州的预读学校考入当时的耶鲁学院,四年后毕业,成为第一位
在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毕业后,容闳返回了清国,从事西方传教士的翻译工作。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容闳倾向于同情太平天国,并于1859年接受邀请到南
京,向对西方见识较广的太平天国“干王”及军师洪仁轩提出很多改良建议,但没有被
对方接受。1863年,曾国藩筹建“江南制造局”,派遣容闳到美国采购能够生产与西方
列强重型武器匹敌的机器设备。
1852年,容闳归化入籍成为美国公民,1876年,他和美国女人 Mary Kellogg-玛丽&
#8226;凯拉洛(生平不详)结婚。他们育有两个孩子(Morrison Brown Yung 和
Bartlett Golden Yung)。1876年,耶鲁百年庆典时,授予容闳荣誉法律学博士。
容闳游说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到美国学习西方科学和工程学。清廷最终接受了他的建
议,容闳组建了“中国教育代表团”,从1872年开始,他派送了120名年轻的中国学生
到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学校学习。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返回了中国,在国家的民用
服务,工程学和科学范围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近代外交家
欧阳赓,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等,都是在这一批留学生中的。
1872年,年仅11岁的詹天佑(左)在康州纽黑文
当时120名留美学生,平均年龄仅12岁,他们从上海出发,
横渡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后,再乘蒸汽火车横穿北美大
陆到达美国东北部。他们被分配到康州和麻省的54户美国家庭中生
活。1880年,共有50多名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其中耶鲁有22名,麻
省理工有8名,哈佛1名。由于1881年留学生计划夭折,最后仅有几名顺
利毕业。
容闳一直支持中国的改良运动,他拥护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并把光绪比作中
国改革的伟大先锋。19世纪末,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绪帝,“垂帘听政”,通缉所有“变
法”人士。容闳的首记也被悬赏,“价值”70000美元,容闳从上海逃到了香港。在香
港,他请求美国使馆让他返回美国,美国国务卿约翰•谢尔曼写信告诉他,他的
美国公民身份已被吊销,他不能回到美国。后来,在朋友的协助下,他得以偷偷地潜回
美国。
1909年,80岁的容闳著有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
一生》(通常译为《西学东渐记》。晚年容闳在哈特福德的生活相当贫困,1912年,他
去世,终年83岁。
今天,在纽约曼哈顿的“唐人街”有一座“容闳小学”,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
J*******g
发帖数: 8775
182
这么看,美国对中国还是不错的,不过政策也是变来变去。
那时候哈佛对中国人似乎不够友好啊,才招了1个,耶鲁招了22个。
谢谢分享。

__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中美旧史14】留学生容闳 (2014-04-05 05:05:41) 下一个
: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
: 中国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
: 美国"南北战争",工业革命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在纽约东部康奈迪克州首府哈特福德(Hartford)市南郊,有座名为“香柏山”(
: Cedar Hill)的墓园,这里是位于耶鲁大学北偏东六十公里处,里面除了安葬有赫赫有
: 名的“大金融家”JP摩根及著名女影星凯瑟琳•赫本外,还有一位叫做 Yung

J*******g
发帖数: 8775
183
说的不错。

to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谁是我的邻舍?
: 美 国的开国先贤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说过:“我们的宪法是专门为有宗教信仰
: 的、有道德的人群设计的。它完全不能满足任何其他类型的治理方式。”(Letter to
: the Officers of the First Brigade of the Third Division of the Militia of
: Massachusetts. October 11, 1798)
: 美国宪法,最强调个体自由。然而自由永远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自由的
: 去干什么。
: 起初上帝造男造女,两个最重要的关系就确立了:一个是人和上帝的关系,另一个是人
: 和人的关系。人生的本质,在我看来就是这两个关系。
: 耶稣认为,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就是处理这两个关系的基本原则。(马太福音

s*******w
发帖数: 2257
184
铁达尼号百年祭 陈章
1912年4月10日,英国港口城市南安普顿万人空巷,争睹英美白星公司新建的远洋巨轮
铁达尼号的风采。该船是当时世界上继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人工钢铁构造物,是工业
时代人类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此行它要横渡大西洋远航美国纽约。
该船的豪华舒适程度世界第一。安全性也举世公认:两层船底,一英寸钢板厚的双层船
壁。16个水密隔舱,任意两个灌满水,仍可行驶;四个灌满,还能漂浮。当时人们再也
想象不出更坏的情况了,所以《造船专家》杂志认为它根本不可能沉没;一个船员在航
行中也对女乘客西尔维亚说: “上帝也弄不沉这艘船”。
然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不堪一击。4天后的零点,铁达尼号在北大西洋撞上移动冰山
,两小时40分钟后沉入海底。
一望无际的北大西洋,寒冷的深夜,两千多个人头攒动的混乱场面,那一场“让妇女儿
童先走”、撼人心魄的大救援,至今仍让我们汗颜——
全船534名妇女儿童有373名获救,获救率高达70%!比全船1690名成年男性仅338名获救
的比率高出50%!
尽管如此,当时的社会舆论,还对该船没有救出更多妇女儿童啧有烦言。于是,白星公
司不得不请来一些幸存船员和获救乘客,举行记者招待会,向人们解释:乘客中有许多
是欧洲非英语国家赴美洲的移民,由于听不懂救援人员的语言和号令,慌乱中不知道应
该将怀抱中的儿童交出去。许多妇女也因慌乱无措而不愿、或不敢离开丈夫。因此,导
致未有更多的妇女儿童获救……
数字和百分比是枯燥的。还是让我们通过学者采访、整理的资料。看看铁达尼号沉没前
那一幕幕感人事迹——
富翁阿斯德搀着妻子马德琳到救生艇旁,对船员说,他妻子怀孕,身体虚弱,能不能让
他一起上艇,以便照顾。船员回答说:“不行,先生,除非所有女士都上了艇!”阿斯
德听了二话没说,脱下手套抛给妻子,退回甲板。阿斯德毕业于哈佛大学,当年47岁,
有资产8千7百多万美元,加上他的不少发明专利,身价达一亿美元以上,是当时世界上
仅有的几个亿万富翁之一。他的资产,可以建造11艘“铁达尼号”。四天之后,人们捞
起了他的尸体,上衣兜里,还揣着2500美元现金兑现支票。当时船上水手的月薪仅19美
元。但阿斯德没有用这钱去贿赂船员以求生。而即使他那么做,大概也不会有水手接受

船上另一个财富仅次于阿斯特的富翁是美国“梅西百货公司”创始人、67岁的斯特劳斯
。斯特劳斯夫妇自己带了十多个侍从,以防船上服务不周。可以想象他的富有程度和气
派。据船上幸存的理发师韦科曼回忆,当时一位认识斯特劳斯的大副说:“我保证不会
有人反对像您这样的老先生上艇”。 斯特劳斯回答:“我绝不会在别的男人之前上救
生艇” 。斯特劳斯夫人刚要上救生艇之际,突然改变主意,又回来和先生一起,说:
“这么多年来,我们都生活在一起;你去的地方,我也去”。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一位年
轻女佣,还把貂皮大衣甩给她,说“我再也用不着了”!
100年后的今天,斯特劳斯的“梅西百货公司”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百货公司,座落在纽
约曼哈顿第六大道上,单在美国就有一千家连锁店。
——当知道没有获救的机会时,世界著名的银行大亨古根海姆给太太写下遗言:“……
在妇女儿童全部获救之前,我绝不会上救生艇”。 写后穿上华丽的晚礼服从容待死—
—这就叫“绅士风度” !然该名词在我国并非褒义词。
船上第三号高管、造船师安德鲁斯,以必死的信念全过程都在指挥、参与救援,在最后
的时刻,还沉痛地对一个年轻船员说:“孩子,很抱歉,我没有给你造一条不沉的船。
”他用生命向世人表达了负责到底的人道情怀。
被分配到救生艇做划桨员的锅炉工亨明,把这个机会给了别人,自己留在甲板上,
到最后的时刻还在放卸帆布小艇。
信号员罗恩一直在甲板上发射信号弹,摇动摩斯信号灯,直至沉船;报务员菲利普斯和
布赖德,在报务室坚守到最后一分钟,直到船长史密斯告诉他们可以弃船了,他们仍然
不走,继续敲击键盘,发送电讯和最后的希望……。
消防员法尔曼跑上甲板后感到自己可能离开得早了一点,又跑回到四号锅炉室,看看还
有没有锅炉工困在那里。
船上8名乐师一直站立在冰冷的甲板上,坚持为分批登上救生艇的乘客们奏乐,直到冰
凉的怒涛吞没他们的乐曲与生命。据幸存者回忆:他们起先演奏的是轻快活泼鼓舞精神
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舞曲、进行曲,最后是圣歌“上帝和我们同在”。全体从容殉难,
乐曲内容还如此讲究!
船上一位应邀到美国芝加哥慕迪教会布道的约翰.侯伯牧师眼看情况紧急。立即招呼全
船的基督徒到甲板集合,对他们说: “弟兄姊妹们,我们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我们
已信了耶稣,有了永生的希望,不用惧怕;不过,船上还有不少未信的人,我们现在不
能跟他们争用逃生设备,要让未信者有更多人获救,以后他们仍有机会听闻福音,相信
耶稣得永生”。
基督徒们一致响应,其中有资深报人斯特德,炮兵少校巴特,著名工程师罗布尔,
海关官员纳尔特利等等。他们一边唱圣歌,一边帮助船员安排妇女儿童上艇……。
侯伯牧师掉进海里后,抓住了一块浮木,在海面上漂流时,碰到一位在水中挣扎的年轻
人,侯伯牧师把浮木推给他说,耶稣要救你!不久自己沉入海中。
两个月后,这位得救的年轻人专程来到慕迪教会,向人们讲述候伯牧师和当时铁达
尼号全体基督徒的事迹……
从船长史密斯到普通水手等船上900多位员工在关键时刻坚守岗位,全力救援。他们本
来最具逃生机会,但908名船员701人遇难,是船上死亡率最高的一个群体。(23名女员
工则有20人得救,还是“妇女先走” !)
话说回来,当时船上两千多人,也不全是君子、绅士。据获救者回忆,有两个船员分别
跳上六号和二号救生艇,但被高管发现,叫他们出来,他们没说什么,服从命令回到甲
板上。
41岁的日本人雅文细野和25岁的土耳其人克雷科里恩,躲在女人的裙摆下混上救生艇逃
生。
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在最后一刻跳进救生艇,抛弃了他的乘客、船员和铁达尼号。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主旋律中夹杂一点噪音,在所难免。
值此铁达尼号百年纪念之际,对比1994年死亡323人,其中284人是6到15岁的中小学生
的克拉玛依火灾;对比1999年发生在我国内海,282人遇难、仅22人逃生(其中只有一
名女性)的“大舜”号混装船烟台海难,怎不令人感慨万千,更加缅怀铁达尼号上那海
水永远淹没不了的人性辉煌!
最后,还有三点值得一提,一,我们能在网上看到所有获救者和遇难者名单。二,铁达
尼号出事至今百年,除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再没有在和平时期出过海难死
人事故。三,雅文细野逃生回到日本后,举国哗然,认为他给日本人丢了脸,被作为反
面教材写进教科书;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逃生后,备受舆论谴责,以至离开公司领导岗
位,并一直不敢“复出”,直到去世。
s*******w
发帖数: 2257
185
正在看《宋氏家族》
中国文史出版社
程广叶思著
J*******g
发帖数: 8775
186
看来不是老外不仇富。而是富人做得确实不错。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铁达尼号百年祭 陈章
: 1912年4月10日,英国港口城市南安普顿万人空巷,争睹英美白星公司新建的远洋巨轮
: 铁达尼号的风采。该船是当时世界上继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人工钢铁构造物,是工业
: 时代人类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此行它要横渡大西洋远航美国纽约。
: 该船的豪华舒适程度世界第一。安全性也举世公认:两层船底,一英寸钢板厚的双层船
: 壁。16个水密隔舱,任意两个灌满水,仍可行驶;四个灌满,还能漂浮。当时人们再也
: 想象不出更坏的情况了,所以《造船专家》杂志认为它根本不可能沉没;一个船员在航
: 行中也对女乘客西尔维亚说: “上帝也弄不沉这艘船”。
: 然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不堪一击。4天后的零点,铁达尼号在北大西洋撞上移动冰山
: ,两小时40分钟后沉入海底。

s*******w
发帖数: 2257
187
海南文昌出了2位名人:明朝清官海瑞海青天,近代中国第一家族奠基人宋耀如。
1866年,他出生了。
s*******w
发帖数: 2257
188
宋耀如(又叫宋查理)有6个子女:
长女:宋霭龄
次女:宋庆龄
三女:宋美龄
长子:宋子文
次子:宋子安
三子:宋子良
宋氏家族是个谜, 其家族成员个个是个谜。
s*******w
发帖数: 2257
189
宋查理本姓韩,名字叫教准。
1872年,他只有9岁, 贫困逼迫最早走出国门,来到印度尼西亚投靠亲戚当学徒。1875
年,他的眼光姓宋的堂舅从美国波士顿回国探亲,这个唐舅是一位早年赴美修路的广东
移民,他在波士顿开了一个丝茶商店,膝下无子,经过父母同意,韩教准便正式改姓名
:宋嘉树,号耀如。
s*******w
发帖数: 2257
190
宋氏家族当年曾被誉为“中国第一家族”
在旧中国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发迹最早且最具规模的,当首推宋氏家族。其
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一度举足轻重,影响深远,故在当年亦有“宋家王朝”之誉。本书首
次以较大规模,从家族总体视野出发,全面地叙写了宋氏家族充满传奇经历和悲剧色彩
的发迹过程。作者力求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前提下,对宋氏家族中的众多人物及其悲欢离
合,做尽可能全面的再现和深入的挖掘。由此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近百年来中国社会风
云变幻、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可以说,宋氏家族现象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独特的,其惹
人费解的神秘内涵及令人追崇的楷模意义,迄今仍吸引着广大的读者。
引子
我们来到风光明媚的祖国第二大岛--海南岛,再从省府海口出发,行驶大约70公里
左右,就到了一个盛名久负的地方--文昌县。文昌,单听其名,就容易令人想起,这应
该是一个重视文化教育、以昌盛民族文明为传统的地方。
文昌县位于海南岛的东北隅,它犹如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祖国第二大宝岛的边
缘上。这里背靠黎山,濒临大海,山青水秀,一派迷人的热带风光。来过这里的游人,
常常为此地的缤纷色彩和如诗如画的境界而留连忘返。
还是在许多年以前,据说就有深懂风水的人预言文昌背后有靠且出路开阔,是一块
地灵人杰的好地方。后来事实也果然不谬,海南文昌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不止一位的伟
大人物。首先,数百年前,中国大明王朝的一位大名鼎鼎的清官海瑞,就出生在文昌。
海瑞当年号称海青天,他藐视权贵,刚直不阿,爱民若子,执法如山;甚至于冒犯龙颜
,对当朝皇帝老子的昏聩无道,海瑞也敢直言谏骂。所谓“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
马”,这句掷地有声的硬话,最初讲的就是这位海青天。
而海南文昌在中国近代史上,还出现过另一位伟大的人物,并且也是深令今天的文
昌人引以为自豪的,这便是曾经号称近现代中国第一家族--宋氏家族的奠基人宋耀如先
生。
相关主题
清教徒神學與靈修神學(成聖觀)簡介别了,永生弟兄
假设历史上没有基督教能有什么不同?历史让我们学会:宗教宽容
请问某加尔文宗信徒,烧死塞尔维特是不是神的命令?额滴乖乖隆地动啊,第一天就受不了了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191
点评:这本书能让人了解为什么宋查理这么有成就!他的6个子女也是那么有成就!
s*******w
发帖数: 2257
192
From the blog of 纽约代伟
===============================
约翰•亚当斯总统出生地 John Adams Birthplace
美国 马萨诸塞州 昆西市 133 Franklin St. Quincy MA 02169 USA
在美国东北部重镇波士顿南十英里处,是一座名为 Quincy-昆西的城市。昆西的
东部紧邻“昆西湾”,昆西湾是著名的“马萨诸塞湾”的一部分。昆西突入到昆西湾海
域内的部分,呈南北两处犄角状,加上其陆地内部分,整体呈现一个张开的“蟹钳”形
。这种独特的水陆便利的地理环境,是早期殖民者最爱的定居之地。
昆西是“波士顿大都会”地区的一部分,它在行政上隶属于马萨诸塞州的诺福克郡
(Norfolk)。诺福克郡是1793年由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位签署者﹑前“大陆会议
”主席-约翰•汉考克建立的,汉考克本人也出生于昆西。诺福克郡面积1000平方
公里,从“马萨诸塞湾”斜贯该州,位置显要。诺福克郡人口67万,白人占90%,中等
家庭年收入82000美元,是马萨诸塞州最富的郡。诺福克郡也有着一个与维吉尼亚“北
颈”-美国“开国总统之乡”不遑多让的惊人别称:County Of Presidents-总统之郡。
这个郡是美国四位总统的家乡,除了两位“亚当斯”总统外,还有第35任总统约翰&#
8226;肯尼迪和41任总统乔治•赫伯特•布什(老布什)。
大波士顿地区的南部,州际93号高速公路与1和3号两条公路的接汇之处及以东至
海滨的“蟹钳状”地带,就是昆西市所在的位置。进入昆西市境内,沿途街道的名字充
分显示了这座“总统之城”的扎实历史内涵。从3号公路段的“清教徒公路”(
Pilgrims,即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抵达新大陆的移民)19号出口出来向北,是“华
盛顿”街。沿华盛顿街左手分出的一条北向的名为“独立”的大道,再穿过“联邦”大
道,稍顷即与“富兰克林”街交汇,交汇之后的“独立”大道的变为“富兰克林”街沿
向昆西市中心,而“富兰克林”街的短暂下段则变为了“总统”大道。在这看着简单听
着糊涂的发生了“更名换姓”的交叉路口西北角,就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
当斯(John Adams)和第六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父子二人的出生之地。
★作者敬告:【美国总统出生地•长眠地系列】文字和图片皆为一手原创;转
载者应注明本文出处。“纽约代伟”保留追究权利。
Adams-亚当斯,是苏格兰与英格兰地区的常见姓氏,意即 Son Of Adam-“亚当之
子”。亚当斯的祖上亨利•亚当斯于1633年从英格兰西南部的萨莫塞特郡(
Somerset)移居到当时的“马萨诸塞湾”殖民地(Massachusetts Bay Colony,17世纪
的北美的英格兰殖民地,今“新英格兰地区”前身),至亚当斯的父亲老约翰•
亚当斯时已是第五代。老亚当斯是清教徒的后代,他务农并担任本地民兵团的副官,后
来担任市镇议会议员,负责学校及道路的建设规划。约翰•亚当斯在孩子时期跟
父亲很亲,并以父亲为荣。
与他的前任﹑“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壮观大气的出生地纪念公园相比,
亚当斯出生地的境况可谓“目不忍睹”。这是坐落于普通而稍有些混乱的城市边缘的一
块儿小空地,基本算不上是个公园,周边是用木条简单筑成的矮栅栏围墙。东侧富兰克
林街那面的路边是可停车路段,也是一条来往车辆较多而显忙乱的大街;北面由铁网篱
笆与两户散落的民居隔开。空地里有一新一旧两幢房屋,几棵大树稀落地站在里面,入
口处有块儿小小的棕底白字标牌:约翰•亚当斯出生地。
约翰亚当斯于1735年10月30日出生在“布伦特里”(Braintree,即昆西的前身)
,这个时候南方维吉尼亚帕波河畔的小乔治•华盛顿已经快四岁了。小亚当斯家
没有华盛顿家那样大的庄园农场,但是他可以就近进入哈佛学院(哈佛大学彼时称为学
院)学习,那是1751年,他16岁。他父亲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位牧师。四年后亚当斯毕
业去了伍斯特教书,期间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律师事业。1758年,23岁的亚当斯从
哈佛获得文学硕士,并成为一名律师。
亚当斯出生时的位置是那座靠北的﹑很旧的木房屋内,现在这里属于美国内政部国
家公园局“亚当斯国家历史公园”的一部分。旧房屋门口有一条大石块铺的小路通向富
兰克林街,它也就有了个地址:133 Franklin St。从富兰克林街进去,入口则是用大
石头砌成的简陋围墙,几步就走到了木房屋的门口。房屋正面是二层带尖顶式,有五个
窗户,门看起来也不比窗户大多少,墙壁是木板压措而成,常年风雨日晒,已成暗旧之
色。由于华盛顿出生地的建筑后来被火烧毁不复存在,亚当斯的这座破旧房屋就成了“
美国历史最久的总统房屋”。
1764年,不到29岁的约翰•亚当斯与阿碧盖尔•史密斯(Abigail
Smith)结婚。阿碧盖尔是位不简单的女人,她热心社会活动,致力妇女权益和地位保
护。她出身名门,她的表妹即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约翰•汉考克的夫人;阿碧盖尔
的母亲来自“马萨诸塞湾”最显赫的政治家族-昆西家族,她的外祖父约翰•昆西
是位上校,昆西市的名称即来源于他。与他大受欢迎的领袖表哥塞缪尔亚当斯(美国重
要的开国元勋之一,约翰汉考克的恩师)相比,亚当斯更倾向于脚踏实地,属于智慧型。
走近旧木屋门口,窗户和那扇木门都紧紧闭着。虽然经历三百多年的岁月洗刷,那
门窗墙壁的框架结构依然清晰历目。这座房屋最早建造于1681年,1721年约翰亚当斯的
父亲老亚当斯将之购买了下来,当时房屋周围有六英亩的土地。亚当斯自出生到与阿碧
盖尔结婚一直生活和居住在这里。1744年亚当斯九岁的时候,他父亲又在70英尺远的地
方购买了另一处房屋及大片土地,这样他们家拥有的土地总共就有188英亩。夏季,老
亚当斯在孩子们的帮忙下在土地上务农,冬季,他则是一位制鞋匠。1761年,老亚当斯
去世,亚当斯就继承了这里。
1765年,亚当斯抨击英属殖民地的《印花税法案》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但随后却
在1770年的“波士顿大屠杀”中以律师身份为英国士兵辩护。1774年他作为马萨诸塞代
表参加第一次“大陆会议”,并于1775-1777年参与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1776年,汤
玛斯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后,首先展示给亚当斯看。亚当斯在美国建国前后出使欧
洲的法国荷兰等国,为遭英国打压孤立无援的新生美国争取物质和道义援助,因为亚当
斯在美国独立革命运动中重要贡献,他被誉为“独立巨人”。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
第一任总统,他指定亚当斯为他的副总统。
约翰•亚当斯出生地的老旧房屋建筑,是斜坡屋顶的典型“盐屋”格式。
Saltbox-“盐盒”,又指“盐屋”,是北美殖民地的一种木屋建筑样板,多见于新英格
兰地区。“盐屋”分有前后两部分,前面是二层,后面仅一层,屋顶都呈斜坡状,烟囱
则位于中间。由于它的样式很像盛盐的盒子,故有此名。在殖民早期,英国安妮女王在
位时立有法令,多出一楼(高于二层,即三层以上)的房屋需要缴纳重税。当时移居北
美的人们整体较为贫困,为了避税,于是就建造这种“二层半”的房屋。房屋内有横梁
,用铁钉衔合,墙壁则以护板装置,用几十块楔形橡木板块层层叠成。如今幸存的“盐
屋”,大多是十七﹑十八世纪建造的。
从亚当斯出生地的富兰克林街北去,在昆西市中心转上“汉考克街”(Hancock,
即来源于约翰•汉考克)继续北上,左手有一条“亚当斯街”。亚当斯街向西越
过铁路天桥,右边出现一大片公园,里面可以看到几座古色古香的城堡式建筑,这就是
亚当斯家族的Peacefield-“和平之地”庄园。
这处庄园的最早于1731年由一位牙买加甘蔗种植园主列奥纳多•凡赛尔建造
,美国独立革命期间,那位效忠英国的“保皇派”逃跑之后(牙买加当时也是英国殖民
地),1787年还在英国任大使的亚当斯夫妇便接手了这处40英亩的土地。接下来的12年
间,亚当斯因为就任副总统和总统,便居住在了费城及华盛顿,这里便由其夫人阿碧盖
尔主掌家务。“和平之地”的建筑又称 Old House-“老屋”,它拥有20多个房间,周
围是大片的绿地﹑花园,还有小溪流,是典型的18世纪乔治亚式建筑风格。亚当斯家族
曾有四代人在此生活。1946年,亚当斯的后人将这幢房子捐献给了国家,从此,这里成
为了“亚当斯国家历史公园”的一部分,以纪念亚当斯父子及其家族成员对国家的贡献。
亚当斯街向西北继续延伸,约十公里处,是属于另一个城镇-密尔顿,那是美国第
41任总统乔治•赫伯特•布什的出生地老家,而且就在亚当斯街上。
s*******w
发帖数: 2257
193
哈佛首座以华裔命名建筑赵朱木兰中心动土奠基(图)
文章来源: 综合新闻 于 2014-04-29 09:38:58 -
3
波士顿4月24日电 (记者 李洋)哈佛大学商学院当地时间24日在其波士顿校区为一
所崭新的高级管理教育设施——赵朱木兰中心动土奠基。
据介绍,赵朱木兰中心是“哈佛有史以来第一座以女性命名的建筑,同时也是第一座以
华裔命名的建筑”。此中心得以建立承蒙美国福茂集团董事长赵锡成及家族基金会四千
万美元捐赠。
这份厚礼是以朱木兰“这一美籍华裔族群中成就突出的家庭里倍受敬爱的女主人”的名
义捐赠的,以纪念她的一生和留给后人的精神遗産。
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表示,在哈佛校园有一座以赵朱木兰女士的名字命名的建筑物再合
适不过。她说,在中心将要进行的活动包括观念的互换,知识的传递和思维的开拓,而
朱木兰和她的丈夫赵锡成最为看中这些,并将此作为宝贵价值传递给他们的女儿。
赵家是哈佛商学院有史以来唯一一个有四个女儿都入读过该院的家庭:赵小兰、赵小美
、赵小亭和赵安吉。赵小兰是哈佛商学院1979届工商管理硕士,曾任美国劳工部长;赵
安吉是哈佛商学院2001届工商管理硕士,现任福茂集团副董事长。
赵锡成表示,相信赵朱木兰中心将体现木兰的精神,成为充满活力的聚会枢纽,让来自
世界各地的哈佛成员能够更好地彼此了解,共同建设更美好的世界。
赵小兰在致词中说,她的母亲朱木兰相信教育具有改变命运的力量。她希望赵朱木兰中
心将有助于培养未来的世界杰出领袖,共同开发国际环境。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出席当天的赵朱木兰中心动土奠基仪式并讲话,对赵朱木兰中心奠
基表示热烈祝贺,并对赵家为推动中美交流所作贡献予以积极评价。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美国联邦参议员麦康奈尔和埃德·马奇、哈佛商学院院长诺里
亚等也出席了当天的奠基仪式。
赵朱木兰中心将设有会议室,办公室,餐厅和教室,会成为每年来校园进修或参加项目
的来自全球各地的万馀名管理人员进入哈佛商学院的门户。中心计划于2016年6月落成。
(David)

lihuama 发表评论于 2014-04-29 14:51:50
美前劳工部长赵小兰虔诚告白:我们的一切为要荣耀上帝
初到美国时,他们一家是镇上唯一的亚裔基督家庭,饭后他们就会去附近的教堂做礼拜
,祷告。由于父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父亲经常用基督教信仰的价值观教导她。
“信仰的价值观增强了我们的力量,帮助我们生存下来并出类拔萃。我和我的姐妹能取
得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应该感谢和赞美我的上帝和父母亲。”赵小兰见证说。
J*******g
发帖数: 8775
194
赵家很厉害。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哈佛首座以华裔命名建筑赵朱木兰中心动土奠基(图)
: 文章来源: 综合新闻 于 2014-04-29 09:38:58 -
: 3
: 波士顿4月24日电 (记者 李洋)哈佛大学商学院当地时间24日在其波士顿校区为一
: 所崭新的高级管理教育设施——赵朱木兰中心动土奠基。
: 据介绍,赵朱木兰中心是“哈佛有史以来第一座以女性命名的建筑,同时也是第一座以
: 华裔命名的建筑”。此中心得以建立承蒙美国福茂集团董事长赵锡成及家族基金会四千
: 万美元捐赠。
: 这份厚礼是以朱木兰“这一美籍华裔族群中成就突出的家庭里倍受敬爱的女主人”的名
: 义捐赠的,以纪念她的一生和留给后人的精神遗産。

s*******w
发帖数: 2257
195
“信仰的价值观增强了我们的力量,帮助我们生存下来并出类拔萃。我和我的姐妹能取
得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应该感谢和赞美我的上帝和父母亲。”赵小兰见证说。
s*******w
发帖数: 2257
196
传教士与中国--当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做了什么?
(2014-04-29 16:00:18)
1、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医院
中 国此前也许有太医院之类的东西,但那与现代的医院概念相差甚远。外国传教士
在进入中国后就开始医药活动。利马窦开创了传教与医疗并重的传教路线,法国传教
士张诚曾用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马礼逊也曾澳门开办西医诊所。但最早在
中国建立现代意义上医院,对中国的近代医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美国传教士彼 得.伯驾
。 伯驾(PeterParker)1804年生于马萨诸塞,183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34年被美
部会派遣来华,成为基督教第一个来华传教医生。 1835年11月4日,他在广州新豆栏街
7号的丰泰洋行内租屋开设“广州眼科医局”(CantonOphthalimicHospital),又称“
新豆 栏医局”。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式教会医院,西医自此正式传入中国。 1837年,
伯驾在医局内向关韬等3名中国人传授西医知识,使关韬成为中国第一个“西 医学医”
。从这个意义上讲,伯驾又是第一个向中国人传授现代医学的外国医生。 后来的一些
教会医院在中国非常有名气,湘雅医院,齐鲁医院,协和医院等至 今仍然是全中国最
好的医院,虽然它们的名称可能已经改了。
2、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图书馆
中国古代也有藏书楼,但是其功用是储 藏,与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大相径庭。鸦片
战争以前,中国最早最著名的是西什库教堂北堂图书馆。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
国的一些城市的教堂机构和教会大 学中创建了一座座令中国的藏书家瞠目结舌的明显
居于先进水平的新式图书馆。其阅览规则,图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图书在民众中
的流通状况和藏书利用程度 与当时大清帝国的古代藏书楼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对于开
启民智起了巨大的作用。
3、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
中国以前不是完全 没有女子教育,但限于富裕人家的家庭内部,且内容狭隘。十九
世纪三十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
书班。这可以 说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女子教
育,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对当时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体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与挑战,
它突破 了几千年来的禁锢,开了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 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
学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华北女子协和
大学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女子人才,1911年的毕业生丁淑静曾担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
全国协会总干事;1919年的毕业生李德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 部长;1920年华北
女子协和大学正式合并到燕京大学中,燕京大学遂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包括女子学生
的大学之一。燕京大学在五十年代初又成为北京大学的 一部分,所以当今中国第一名
牌大学--北京大学亦曾得益于基督教。 除了北京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传教士还在
南方开办了两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校,这就是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国家的兴盛有关。诚如梁启
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强",女 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
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
强。
4、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中 国的所谓高等教育,如中央官学、国子监等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出现了。然而这种
高等教育只是相对于当时的初级教育而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出现
则是在十九世纪,并且最早的大学都是由传教士开办的。 基督教大学在中国的出现是
在1880年前后,当时的大学主要是在教会中学基础上添加的大学班级。 基督教在华的
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
演变为教会中学, 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十 九世纪中国的基督教大学共
有5座,除了登州文会馆外: 1888年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开办了北京文汇书院;
1889年美国公理会建立了通州华北协 和大学; 1890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的圣约翰学
院设置大学课程; 1893年美国长老会在杭州设立杭州长老学院。 和医院一样,中国
的基督教大学 保留到今天的,仍然是当今中国最好的大学.
5、传教士与最早的东学西渐
大部分人知道传教士对于西学东渐的贡献,但是未必知道中国 的论语,四书五经等
翻译成外语,介绍给全世界的也是传教士。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中学西传的主要方式主
要是:直接携带中国文献回欧洲;选择翻译汉语典籍;著 述评介中国文化学人的思想
;以报告、书信、日记方式记述日常见闻;编着中英对照字典;编辑出版西方报刊等。
1682年,柏应理带走中国书籍400余 册。 1694年,白晋代走300多卷中国典籍赠送
给路易十四。其中有影响的典籍包括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还包
括明《永乐大典》和 清《古今图书集成》。 汉语典籍最早的西译是《明心宝鉴》于
1590年在菲律宾译成西班牙文,译者就是多明我会会士高毋羡 (JuanCobo,?--1529)
。“明心宝鉴”是童蒙读物,内容主要是训诲幼童的格言。文献不具有经典性,具有随
意性,没有目的性,但确是开先河 的。但到了耶稣会士时期,就具有了目的性选择性
。翻译中国学术经典,是耶稣会传教士入华传教“适应性”策略之一。早在利玛窦之前
,罗明坚就进行了西译汉语 经典的尝试。 1578年,他辗转来到广东肇庆,用拉丁语
试译了《大学》的部分章节和《孟子》。译着虽然影响不大,但有开创之功,成为利氏
等人的先行 者。1661—1662年间,郭纳爵、殷铎泽、柏应理等人,陆续将《大学》、
《中庸》、《论语》译成拉丁文,在法国出版。正是由于传教士们的努力,中国的 文化
才被全世界所了解.
6、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盲校和盲文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传教士穆威廉(Hill Murray)在北京成立启明瞽目院(
Hill Murray Institute forTheBlind解放后改名为北京盲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盲校
。有位中国盲教员(据说是山东人,叫朱德光;另一种说法是一们姓沈的盲教员和外国
传教 士合作),将盲字排出北京话的全部音节四百一十多个,人们称它为“康熙盲字
”(也称北京盲字“或协和盲字”)。这是最早的汉语盲文的开端。 一八九八 年,
女传教士岳艾美(国藉不详)在福州成立盲校。她以拼音方法制字过一套拼写闽南话的
“福州盲字”。这种方言盲文有字母三十多个,每个音节需要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点符
。一九一一年前后,她又加以改进,字母增加到五十三个,声调符号七个,每个音节由
声、韵、调三个点符级成。一九二0年前后,她还提出过一些简写 的方法,简写词的前
后都有空格,可以说是我国盲文有分词形式的先声。
7、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汉英、英汉字典
1815年,英国传教 士马礼逊在澳门为了翻译工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英语学习字典
《华英字典》。《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汉-汉英对照的字典,篇幅大内容丰,
有丰富的例句 及解释,并收录大量成语、俗语。 1844年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英华韵府历阶》及1847年麦都思(Walter HenryMedhurst)的《英汉字典
》都把它当作参照基础。
8、传教士和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和手语
中 国的聋哑人用手语进行表达一直是随意的,不规范,不统一。我国最早创建规范
的手语并建立最早的聋哑学校的是西方传教士。 1887年(清光绪13年), 美国传教士
梅里士在山东登州(今蓬莱)创办聋哑学校,并搜集中国聋人手势,同时将手指字母传入
中国。这是我国手语应用和聋人教育的开端。
9、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
麻 风病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以前的中国许多地方发现了麻风病人就要被烧死,圣经
中基督曾经多次治愈了麻风病人,成为传教士们的榜样。 1921年,美国传教 士爱伯
特和意大利传教士法德路等在昆明市创建云南省麻风病院,以后伯格理在云南,在以后
其他传教士在中国其他地方向及建立了麻风病院,给他些被家人,邻居 抛弃的可怜人
带来希望。
10、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现代天文学和历法
传教士中很多人精通天文历算,其中最杰出者为汤若望和南怀仁。 汤若望在明末参
与修订历法,编纂成《崇祯历书》,并制作天文仪器。清初汤若望、南怀仁相继主持钦
天监,汤若望增订《崇祯历书》,康熙赐名《西洋历法新 书》,后收入四库全书改名
《新法算书》。 他还著有《新法表异》、《历法西传》和《新法历引》等,制作了浑
天仪、日晷、星球仪、地平仪、望远镜和地屏。 南怀仁于1669年改造观象台,制成新
仪6种: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纪限仪、象限仪、天体仪和地平仪,并将各仪器的
制法及用法绘制成图,予以解释,名 为《灵台仪象志》。他又把汤若望所遗《百年恒
表》相继推至数千年,名为《康熙永年历》。
11、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几何原本
在数学 方面,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为欧洲数学传入中国之
始。他们还编译有《测量法义》、《对数表》、《测量异同》和《勾股义》等。利玛窦
与 李之藻合编《圜容较义》等。汤若望撰《割圆八线表》,介绍平面三角,邓玉函撰
《大测》,介绍弧三角学。穆尼阁以对数表授薛凤祚,薛氏译有《天步真原》。
12、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和现代地理学
在 地理学方面,传教士介绍西方地圆学说和世界舆图的测绘,矫正了中国人天圆地
方的观念,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利玛窦曾绘成名为《山海舆地图》的世界地图,向
士大夫们展示,并把所携《万国图志》作为贡品献给朝廷。 他在《天主实义》和《乾
坤体义》等书中介绍了地圆说,并把西方经纬度线测绘技术介绍到中国,开 中国以科
学方法测绘地图的先河。艾儒略著有《职方外纪》,记述海外风土,利类思等著有《西
方要纪》,介绍西方国土、风俗人物,物产及海程远 近。 1708年康熙令白晋主持对
全国实地勘测,中西学者合作,历时11年,测绘完成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此
图至今仍为全国各种地图的重要根 据。
13、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汉语拼音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
母, 拼合起来就行了。另外就是直音法。《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
”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 “材”
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
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 是一部最早用音
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由于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称“利、金
方案”。“利、金方案”的出现对当时中国的音韵学者有很大 的启发。 明末学者方
以智开始思考中国的拼音文字问题:“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字属一字,字各一
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 尤愈乎”。前清学者杨选杞看了
《西儒耳目资》大受启发:“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
“利、金方案”促进了中国传统的音韵学研究 方法的革新,为反切法开辟了一条“不
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简易途径。 这两个方案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官
话读书音”为标准写的,适合于拼写 北京音。它“引起了汉字可以用字母注音或拼音
的感想,逐渐演进,形成二百年后制造推行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的潮流”。
14、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反鸦片运动
大 家也许都知道林则徐的戒烟运动,但是他那一把火并没有把吸烟的危害阐述明白
。 鸦片开始时并部像今天这样臭名昭著,当年它是作为镇痛剂被发明出来的。中 国
人甚至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福寿膏”。许多人包括传教士在内对它的危害并没有
明确的认识。 然而,面对烟毒在中国流布越来越严重,“煎膏日夜烟熏 天”,“杀
人不下亿万干”的情势,传教士们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作调查、统计,发表论述
鸦片危害、敦劝戒烟的文章,出版专门性宣传书籍。 在华新教 传教士的全国大会,
也把禁烟作为主要议题之一。教中人士还组织起戒烟团体,如北京的“戒烟大会”、广
州的“劝戒鸦片公会”等,都有些影响力。光绪十六年 (1890年)的新教全国大会,
通过的关于戒烟的议案中,有一条即建议在全国设立禁烟总会,各地设分会,对禁烟组
织的发展颇有促进作用。他们还利用教会医 疗机构对烟毒患者施行戒治,不少教会医
院、诊所特设此一门诊业务,甚至有专设医院。像英国新教人士德贞(J?Dudgeon)在
北京从事这项医务,成效就 颇突出。有些传教士还努力促使本国禁运鸦片,以断绝祸
源。 19世纪70年代,英国国内人士组织“反鸦片贸易协会”,德贞、李提摩太等人积
极声援支持、 此时已回到英国的理雅各,更直接作为发起人之一。在一次大会上,他
慷慨陈词,反对鸦片贸易,认为这是一项罪恶的交易,它使成千上万中国人受害,也不
利于 英、中之间正常贸易的发展,呼吁鸦片贸易者“停止作恶,学习行善”。传教士
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促使英国政府通过决议使鸦片贸易非法化。 传教士们无 论
出于什么目的,无形间都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当然
,之所以他们有这么大的能量,并不是因为他们三头六臂,而是因为他们 有耶酥的生
命,有十字架的榜样,他们是天上来的种子,他们带着耶稣基督的荣光。
J*******g
发帖数: 8775
197
出名不忘感恩,很好啊。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信仰的价值观增强了我们的力量,帮助我们生存下来并出类拔萃。我和我的姐妹能取
: 得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应该感谢和赞美我的上帝和父母亲。”赵小兰见证说。

s*******w
发帖数: 2257
198
揭秘美国五大政治家族:克林顿家族或再出"总统"(图)
文章来源: 大公网 于 2014-05-03 21:22:4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
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10849 次)
2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弟弟杰布·布什23日在纽约透露,他考虑参加2016年的美国总统选
举。美国政坛父子、兄弟、夫妻轮番上阵竞选总统并不鲜见。环视世界各国的政治舞台
,人们不难发现,同一家族“前赴后继”参政的比比皆是。回顾历史,美国政坛最引人
注目的莫过于“四大家族”———亚当斯家族、罗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和布什家族。
从爱女切尔西婚礼受到关注的程度来看,新兴的克林顿家族也已经深入到美国人民心中。
亚当斯家族与美国历史、美国民主体制的确立有着不可分割的机密联系:塞缪尔·亚当
斯亲自参与了美国独立革命的发起和组织工作。1776年7月4日,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
杰弗逊根据理查德·亨利李的《李决议》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脱离英国,成立美
利坚合众国。塞缪尔在《独立宣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由此成为美国国父之一。
作为西方“民主国家的典范”,美国的家族政治势力相当庞大。有人戏称亚当斯家族是
“美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这并不为过,因为能与之相比的只有华盛顿、富兰克林、
杰斐逊等三位美利坚合众国从的创始人,但他们都没有男性的合法继承人。这个家族中
的约翰·亚当斯和约翰·昆西·亚当斯父子俩先后担任过美国第二任和第六任总统。图
为位于波士顿的塞缪尔·亚当斯雕像。
亚当斯家族与美国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图为约翰·亚当斯,是美国《独立宣
言》的四个起草人之一,曾任第一届副总统,第二届总统。
约翰·昆西·亚当斯是美国第六任总统。他是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及第一夫人爱比
盖尔·亚当斯的长子。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继其父亲之后成为总统的总统。他二十岁
就成了有名的外交官1817年门罗总统上台以后,亚当斯被任命为国务卿,任职八年,曾
协助起草《门罗宣言》,解决与英国的许多纠纷,从西班牙手中取得佛罗里达,因此,
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国务卿之一”。1825年亚当斯当选总统。1829年卸任
后被选为国会众议员,直至逝世。
进入20世纪以后,亚当斯家族依然延续着辉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查尔斯·弗朗西斯·
亚当斯三世,他的儿子查尔斯·弗朗西斯·亚当斯四世1948年成为雷神公司总裁,1960
年成为雷神公司董事长,执掌雷神公司长达20余年。
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这个家族中先后有西奥多·罗斯福和富兰克林
·罗斯福叔侄两人担任过美国总统。从1900年到1944年的12次大选中,罗斯福这个姓氏
出现在其中的8次大选中,包括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任总统,
当时年仅43岁。1905年连任。著名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扩张主义政策就出自这位总统
之手。
图为西奥多·罗斯福在进行讲演。自在19世纪,罗斯福家族在金融和投资方面开始发展
并获得了重大的成就。罗斯福家族除了管理自己家族的资产以外,同时也管理来自他人
委托的资金。罗斯福信托基金已有超过100年历史,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投资。
富兰克林· 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第31位、第32任总统,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
总统。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同华盛顿、林肯齐名。美国在线曾于2005年
举办票选活动——《最伟大的美国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被选为美国最伟大
的人物中的第十位。
任海军助理部长时的罗斯福。
罗斯福宣誓就职。不管是在经济大萧条时还是二战期间,他都对美国、对世界产生了无
可替代的影响。
图为罗斯福国会珍珠港演说。
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罗斯福出殡。除了在政治上获得成功以外,罗斯福家族在商业领域同样声名显赫。在纽
约建立之初,从美国的曼哈顿第22大街到第46大街,从第5大道到哈德逊河的地产大部
分都是罗斯福家族的物业。在美国众多大都市均见以罗斯福家族命名的道路、高速公路
和大厦,其中还包括在美国海军有名的罗斯福号航空母舰。
肯尼迪家族是爱尔兰威克斯福德逃荒到美国的后裔。家族成员老约瑟夫·P·肯尼迪于
1888年生于波士顿,一战结束后投资股票赚了大钱,成为百万富翁,之后涉入政坛使肯
尼迪家族成为了受人关注的美国政治世家。约瑟夫夫妇有9个孩子,在政治上有潜力的
是4个男孩。这4个男孩是大儿子小约瑟夫·肯尼迪、二儿子约翰·肯尼迪、三儿子罗伯
特·肯尼迪、四儿子爱德华·肯尼迪。
图为肯尼迪兄弟三人合影。左起分别是约翰·肯尼迪、罗伯特·肯尼迪和爱德华·肯尼
迪。老约瑟夫·肯尼迪和露丝共生有4男5女,其中当空军飞行员的老大29岁时飞机失事
不幸殉职,其余的3个儿子都步入政坛,成为显赫一时的政治人物,其中老二约翰先做
参议员,后当总统,登上了美国政治的顶峰,老七罗伯特作过参议员,司法部长,最年
轻的爱德华也是一名参议员。
约翰·肯尼迪,美国第35任总统,美国著名的肯尼迪家族成员,他的执政时间从1961年
1月20日开始到1963年11月22日在达拉斯遇刺身亡为止。在他总统任期内的主要事件包
括: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的建立、太空竞赛、越南战争的早期活动以及美
国民权运动。
肯尼迪与家人。在针对美国总统功绩的排名中,约翰·肯尼迪通常被历史学家列在排名
的中部偏上的位置,但他却一直被大多数美国民众视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在任
期间是美国历史上支持率最高的总统。
罗伯特·肯尼迪,第35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在约翰·肯尼迪总统任内担任
美国司法部长,在和平解决古巴导弹危机和促进民权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1965年他
当选美国纽约州参议员,是著名的反对越战和林登·约翰逊的民主党人,1968年他是民
主党无可争议总统候选人,享有极高的威望,但突然被暗杀而死,导致共和党的理查德
·尼克松最终赢得总统选举。
尽管约翰和罗伯特都倒在凶手的枪口下,但生来爱冒险的肯尼迪家族成员并没有被血腥
的暗杀吓倒,在第三代肯尼迪家庭成员中又涌现出一批投身政界的新秀,据统计,目前
有26人活跃在美国政界。而其中以罗伯特·肯尼迪这一支脉最为耀眼。但肯尼迪家族目
前仍缺乏在政界比较成功的成员。
布什家族上演了一幕幕政治传奇,它造就了一位参议员、两位州长和两位总统,成为美
国最显赫的政治王朝。
布什家族从政至少可以追溯四代。布什的曾祖父塞缪尔·P·布什是钢铁石油大亨,曾
担任过全美招商协会的会长、胡佛总统的顾问。第一个在政坛站稳脚跟的是布什的爷爷
普雷斯科特·布什,他先经商后从政,当联邦参议员多年,结识了艾森豪威尔总统,为
后辈从政打下了基础。
普雷斯科特之子乔治·布什先后担任过国会议员、驻联合国大使、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
等要职,在里根政府时期连任两届副总统,1989年当上美国总统。时至今日,乔治·布
什的两个儿子又成为美国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长子乔治·沃克·布什连任两届美国总
统。二儿子杰布·布什连任两届佛罗里达州州长。布什家族的下一代也热衷拓展家族政
治版图。
杰布·布什,是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和芭芭拉·布什夫妇的次子,其父和其兄乔
治·沃克·布什都曾任美国总统。他曾任第43届佛罗里达州州长。现在正在考虑竞选
2016年美国总统。
克林顿家族(克林顿·罗德姆家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家族。在比尔·克林顿与希拉
里·罗德姆投身政治之前,双方家庭均未有能载入历史的政界要员。从爱女切尔西婚礼
受到关注的程度来看,新兴的克林顿家族也已经深入到美国人民心中。
2001年,克林顿两届总统任期届满,但年富力强的他并没有就此淡出政坛,相反在多个
领域仍拥有相当的影响力。其妻希拉里后来能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与克林顿超强的政治
活动能力不无关系。
比尔·克林顿卸任后,希拉里参加了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并曾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初
选中大幅度领先,但最终败给了伊利诺伊州的联邦参议员贝拉克·奥巴马。奥巴马成功
当选后,提名她出任国务卿,并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3位女性国务卿。
克林顿与希拉里。
克林顿·希拉里一家值得一提的还有希拉里的弟弟胡格·罗德姆和女儿切尔西·克林顿
。但前者1994年参选国会参议员失败,之后又爆出经济丑闻,想要在政治上重振旗鼓、
有所建树几无可能。而后者属于“80后”,年纪稍轻、资历尚浅,虽最近屡次表示未来
将踏上政途,但究竟能否承继父母衣钵还有待观察。
克林顿嫁女。图片从左至右为:切尔西丈夫马克·梅兹文斯基、希拉里、切尔西、比尔
·克林顿。
有趣的是:美国《费城》杂志预测道,切尔西竞选总统的时间可能是在2024年。美国在
历史上已见证过“政治王朝”,2016年美国大选有望在希拉里和杰布·布什(前总统小
布什的弟弟)之间展开。2024年,切尔西遭遇的对手可能会是杰布的儿子乔治·P·布什
,届时切尔西将年满44岁,乔治48岁。似乎未来美国的政治都掌握在美国的“官二代”
、“官三代”手中。
s*******w
发帖数: 2257
199
2014年6月21日星期六去波士顿图书馆借了10本书,其中之一是:
《谁造就了赵小兰》,正在看,很有收获!
================================================
《谁造就了赵小兰》内容简介: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说:“赵小兰和赵家如何克服逆境
、实现伟大成功的精彩故事,定能鼓励世界各地的读者和他们的家庭。”近百帧秘档私
藏照片记录传奇人生的精彩瞬间。
赵小兰,祖籍上海、出生于台北的赵小兰(Elaine L.Chao),从八岁移民至美国,到
2001年成为而米国第24任劳工部长,既是美国内阁第一位亚裔女性,又是第一位华裔内
阁成员。这一政坛传奇,创多项华人历史记录,屡破美国政坛“玻璃天花板”,引发世
界范围类华人族群的骄傲和关注。赵小兰的阳光人生和奋斗历程,是“成功实现美国梦
的典型”,可为励志样本。这部传记同时也是家族传奇,穿插叙述了“赵家这样一个非
常不寻常的家庭”(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语)中祖辈、父辈的故事。
s*******w
发帖数: 2257
200
“三十九年前,当我八岁随母亲和妹妹第一次踏上美国的海岸,当我们的船经过自由女
神像时,我曾抬头仰望,心情无比激动。那时我想,我到了一个多么美妙的国度啊!”
她意犹未尽,无限感慨。当年那个对美国和英语一窍不通的小女孩,今天能够站在这里
接受总统内阁成员的提名,犹如一个天方夜谭的神话故事。
她由衷地感谢总统的信任与厚爱,感谢父母多年的精心培育,并庄严承诺:将竭尽全力
、不负众望、为民众谋福、为国家效力。
美国华裔第一次实现了入阁“零的突破”,冲破了那个令人心悸的隐形“玻璃天花顶”
相关主题
上帝的仆人─美国最后一位清教徒政治家Streams in the Desert
感觉清教徒的著作不但多而且长我将会变成这里的常驻ID
宗教改革500周年与感恩节的反思哪位小朋友讲讲THANKSGIVING节日的来历呀?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201
谁造就了赵小兰》演绎华人移民“美国梦”
http://book.sina.com.cn 2010年06月24日 11:32 新浪读书
《谁造就了赵小兰》封面
《谁造就了赵小兰》封面
《谁造就了赵小兰》研讨会与会嘉宾合影
《谁造就了赵小兰》研讨会与会嘉宾合影
近日,一部由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作序,讲述美国首位华裔内阁部长赵小兰人生
故事的传记《谁造就了赵小兰》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并于23日在北京举
办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华文学
基金会理事长陈峙嵘、中国作协创研会主任胡平、作者晓晓及评论家等出席了会议,众
人从多角度对《谁造就了赵小兰》做出了内容丰富的解读与讨论。
祖籍上海、出生于台北的赵小兰(Elaine L. Chao),从八岁移民至美国,到2001年
成为美国第二十四任劳工部长,既是美国内阁第一位亚裔女性,又是第一位华裔内阁成
员。这一政坛传奇,创多项华人历史记录,屡破美国政坛“玻璃天花板”,引发了世界
范围华人族群的骄傲和关注。该书讲述了赵小兰的阳光人生和奋斗历程,可为励志样本
;这部传记同时也是家族传奇,穿插叙述了赵家这样一个非常不寻常的家庭中祖辈、父
辈的故事。
励志范本:从移民到部长
“他们的故事是成功实现美国梦的典型。”——乔治·布什(美国前总统)
《谁造就了赵小兰》是一部写实的文学作品,是赵小兰及赵家三代纵贯六十余年,
横跨东西半球的真实故事。作者晓晓用细腻的笔法,以赵小兰的故事为主线,记述了赵
小兰八岁远离故土,随父母来到美国,从一个不懂一句英文的小女孩,成长为美国劳工
部长的心路历程。
刚到美国时,与许多新移民一样,小兰面临重重困惑。每天白天抄下黑板上的内容
,凌晨爸爸下班后,叫醒她一起复习当天的功课,终于攻克了语言障碍。她从插班生到
成为班长,从不认识一个单词到被选为校刊记者和学校年鉴编辑。
面对困难的不服输和进取精神,让赵小兰一步步走向成功。大学阶段,她拿到4年
全A的优异成绩,后又攻获哈佛商学院MBA。进入社会后,她成功把握住了机遇,万里挑
一,当选为白宫学者,其后展示了过人的才华,先后被委任为交通部副部长、劳工部部
长。赵小兰的经历,可作为励志样本,让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产生共鸣,从中受益。
家族传奇:谁造就了赵小兰?
温家宝总理于2008年8月奥运会期间,挥毫给赵锡成博士一家题词,曰:“积善之
家,必有余庆。”
乔治·布什总统曾对他夫人芭芭拉说:“应该向赵家父母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这部传记同时也是家族传奇,记录了整个赵氏家族的奋斗历程,讲述了赵小兰的父
亲赵锡成先生艰苦创业的经历,以及她的父母六十年的爱情故事。
小兰的父亲赵锡成博士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是当地小学校长。1946年
他考入国立上海交通大学航海系,1949年5月随实习的“天平轮”来到台湾,后赴美半
工半读,身兼数职,昼夜奔忙,终于创立了自己的事业,现任美国福茂集团董事长,是
美国华裔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小兰的母亲赵朱木兰不仅是家政有方的贤妻良母,也是
亚洲文学历史硕士和广施博爱的慈善家,她识大体、明大义,默默支撑着这个家庭,是
赵家的基石。赵锡成与木兰一起,默契配合,言传身教,为小兰及其姐妹六人,创造良
好的成长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学习基础,树立了为人处世的榜样。他们对子女爱而不溺
,教而不训,注重培养子女独立生活和与人和平共处的能力。在他们的悉心培养下,赵
家六个女儿,四位是哈佛大学硕士,一位玛丽学院的硕士,一位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
,她们出校后又富有成效地从事各自的职业。
从他们的家族故事,读者可以看到,赵小兰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也源于家庭
的熏染和父母的身教,以及中西两种文化精华部分的交融、汇合。书中以赵小兰及赵家
的故事为例,对中西文化的同异做了比较分析。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坚守中国
数千年文化中丰富的内涵,把美国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华人谦虚、勤劳的精神相结合,
是让赵小兰走向成功的动力。关于“谁造就了赵小兰?” 这一问题,作者匠心独运,
全书都是答案,全书就是答案。读者可以依自己的理解自选答案,自得结论。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美国总统首度为域外中文版图书作序
赵小兰和赵家如何克服逆境、实现伟大成功的精彩故事,定能鼓励世界各地的读者
和他们的家庭。——乔治·布什
赵小兰深受老布什、小布什两位总统的赏识和信任,赵小兰一家与布什家族也结成
了“通家之好”。赵小兰1989年被老布什任命为交通部副部长,2001年被小布什总统提
名,并通过参议院表决通过,成为美国劳工部长。此次《谁造就了赵小兰》出版,年近
九旬的第四十一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破例首度为域外中文版图书亲自作序推荐。
在序言中,乔治·布什这样评价赵小兰:“她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工作者,一个全心
全意的社会公仆,一个永葆热情的人。她对任何挑战都表现出‘诸事可行’的积极乐观
态度是有目共赏的”,“我深信她的能力、性格和素质。” 他向世界各地读者推荐这
本书:“这本书讲述了像小兰这样一位非凡的女士,和像赵家这样一个非常不寻常的家
庭。赵小兰和赵家如何克服逆境、实现伟大成功的精彩故事,定能鼓励世界各地的读者
和他们的家庭。”
这本由美国总统作序、搭建中美之间了解和沟通的金桥、启迪中国青年励志上进与
奋发有为的纪实作品,其意义和价值,非同一般。
传主认可:毫无虚构的真实故事
她三年多来倾心写作,完成了一部文笔典雅、内容属实的作品。——赵锡成博士
作者晓晓现任美国某公司高级主管,其父亲与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博士是上海交通
大学同期校友,其女儿又曾任赵小兰部长办公室主任秘书,故杨赵两家原系通家之好。
这层关系,为作者写作此传记掌握第一手资料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使得此书有别于
一般的官方传记、外传小说,而是传主提供素材并确认属实,由作者精心描绘的纪实历
史画卷。
赵锡成博士在为本书撰写的跋中说:“(作者)她三年多来倾心写作,完成了一部文
笔典雅、内容属实的作品。这不是赵小兰人生大事记年表,不是新闻图片的汇编,不是
通常的名人访谈录,不是有关公众人物资料的堆砌与猎奇,而是描写一位普通小女孩在
各种环境下奋发上进的经历,叙述在悲欢离合的多事之秋,中华儿女三代人挣扎、解困
与成长的毫无虚构的真实故事。” 书中还收录近百张照片,除大量私家珍藏图片外,
有赵小兰与里根、克林顿、老布什、小布什等数任总统的合影,也有她在任职部长期间
的内阁工作照;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接见赵家父女的照片,
更是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赵家为中美友谊所做的努力。
(编辑:小题)
s*******w
发帖数: 2257
202
很辉煌的一家人!
J*******g
发帖数: 8775
203
对牛人来说,不存在什么玻璃顶。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谁造就了赵小兰》演绎华人移民“美国梦”
: http://book.sina.com.cn 2010年06月24日 11:32 新浪读书
: 《谁造就了赵小兰》封面
: 《谁造就了赵小兰》封面
: 《谁造就了赵小兰》研讨会与会嘉宾合影
: 《谁造就了赵小兰》研讨会与会嘉宾合影
: 近日,一部由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作序,讲述美国首位华裔内阁部长赵小兰人生
: 故事的传记《谁造就了赵小兰》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并于23日在北京举
: 办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华文学
: 基金会理事长陈峙嵘、中国作协创研会主任胡平、作者晓晓及评论家等出席了会议,众

s*******w
发帖数: 2257
204
赵小兰8岁来美国,上大学本科的时候,还是傻傻的”村姑“的样子,到了哈佛整个变
了一个人!
漂亮大方,咄咄逼人,美国味越远越重!
她的2个妹妹也是哈佛商学院的,大牛!
她的老爸在中餐馆打过工。
s*******w
发帖数: 2257
205
专访前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及其姐妹--“一家人亲密无间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0
-06-17 11:07:46)转载▼
赵小兰姐妹六人人称“六朵金花”,六姐妹中有4 位毕业于哈佛大学。除了赵小兰担任
过美国劳工部长外,二妹赵小琴是威廉和玛丽学院的硕士,三妹赵小美出任过纽约州消
费者保护厅厅长,四妹赵小甫是一位律师,五妹赵小亭如今是大学教授,六妹赵安吉聪
明绝顶,3 年时间就取得哈佛学士学位。在妹妹们看来,“大姐是一位充满活力而且点
子很多的人,从小到大我们都跟着她走。”谈及成功,“我们的父母亲将成功定义为家
人的亲密无间。在你们看来,姐姐是一个成功的政府官员,而在我们眼中,她更是一个
好姐姐。”
文/ 李卉 沈开(实习)摄影/ 小武 拍摄地点/ 希尔顿酒店
“Elaine(赵小兰),你可以假装不在听吗?”赵安吉(Angela)望着大姐赵小兰,调
皮地耸耸肩:“我一直跟姐姐们说,做家里最小的一个并不容易。但(轻声道)事实上
,这太棒了!”闻此言,赵小兰摇摇头,笑了。五姐赵小亭(Grace)坐在一边的沙发
上,也忍不住笑了。
“Angela 一直是家里的开心果,和她在一起,总是那么轻松。”赵小兰后来说。
眼前的赵氏姐妹,正是美国布什家族极为推崇的几个女子。早在1989 年,老布什总统
就专门在白宫接见过赵小兰和她的妹妹们。有一次,老布什甚至对夫人芭芭拉说:“你
可不可以向赵小兰的母亲朱木兰请教一下,看看她究竟是如何教育孩子们的?”
赵家六姐妹有4 位毕业于哈佛大学。除了赵小兰担任过美国劳工部长外,二妹赵小琴是
威廉和玛丽学院的硕士;三妹赵小美出任过纽约州消费者保护厅厅长;四妹赵小甫获得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是一位律师;五妹赵小亭也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的硕士
,如今是大学教授,正在攻读人类学博士;六妹赵安吉,聪明绝顶,她用3 年时间攻读
完哈佛的学士学位,在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后,便回到父亲的福茂航运公司挑大梁。
“我读书的时候,在哈佛大学很少见到女同学。”赵小兰穿一身黑色西装、腰身挺拔。
“那时,女生的比例只有19%。”等到小妹赵安吉进入哈佛大学,情况已经有了改观,
“但是,女生比例还不是太高,大约是45%,还不到一半。”
在成长的过程中,赵小兰六姐妹总会听见旁人议论:“看,赵家怎么有这么多女儿?”
在华裔文化中,一个家庭里都是女儿不是件好事,周围不断有人泼冷水。“哼,”赵安
吉说:“我们都很生气,回家找妈妈。她告诉我们,‘不要生气,你们要用行动证明他
们是错的。’”
“当然,我小时候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赵小兰接着说:“所以,我才给自己设立了
一个目标——长大以后一定要让父母为我们骄傲。”
六朵金花
赵小兰姐妹六人人称“六朵金花”。有赵小兰的地方,就有她全家。赵小兰每次荣任新
职,都是全家一起出席。
当年,美国劳工部举行仪式,欢迎新部长上任。赵小兰的四妹赵小甫从英国赶回来,五
妹小亭则带着刚满月的女儿前来,三妹小美更是忠实的支持者。当天的就职盛会上还有
个小插曲:正当部长阿姨赵小兰在台上致词时,小外甥女忽然放声大哭,在场观众哗然
。机智的赵小兰用轻松的口吻说:“她是我的小外甥女,我有一个大家庭。”
赵安吉和大姐格外亲密,“我是姐姐的小跟班。”由于她和大姐的年龄相差很大,赵小
兰对她也十分疼爱。赵安吉读高中时,每年都会去国会山实习,她先后在参议院麦诺康
的办公室、交通部长办公室以及大姐的办公室服务过。在华盛顿期间,她和大姐一起住
在水门大厦,“我一天到晚跟着她,她被邀请演讲,每次出门的时候,我就把衣服和资
料都整理好,像是她的秘书。”
赵小兰一有机会,就带着六妹出席各种不同的场合,让她学习各种社交礼仪。而忙碌的
大姐,在生活上也受到小妹的诸多照顾,赵安吉经常为大姐整理房间,姐姐远行时,所
有行李都由她打理。
赵安吉的姐夫麦诺康议员在肯塔基州竞选参议员时,赵安吉还专门休学4个月为姐夫助
选,她跑遍了这个州的上千个乡村。“医生、律师、商贾都有自己的style,做官的更
是有独特的威风。我觉得大姐虽然官拜部长,但是她有亲和力,没有官架子。当我看见
她身边那些令人困扰的人和事时,我好紧张,为她担忧,她反而安慰和鼓励我。”
多年来,大姐赵小兰的一言一行,身为小妹的她学得最多。机智的谈吐、哈佛的企管硕
士,又在政府和国会实习了很长时间,赵安吉在仕途上的发展按理说是顺理成章,但是
她强调自己的志向不在政坛,“父母亲为了全家的生计创立了福茂,我必须去延续这个
企业,”她笑:“但一旦大姐有需要,我们每个妹妹都会倾尽全力去做义工。”
在赵家,每一个女儿大学毕业后,父亲赵锡成都会安排她们去福茂实习。“父亲比任何
一个老板都要严格,母亲看了都会心疼。”
事实上,赵家几乎每一个女儿都对父亲的航运业了如指掌。三妹赵小美也曾和赵安吉一
样,担任过福茂集团副总裁。但她最终却弃商从政,和大姐一起成为美国政坛的“一门
双杰”。2002 年,纽约州长宣布,任命赵小美为消费者保护厅厅长,这是美国历史上
首次有华人姐妹,同时分别在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出任内阁一职。
“我酷爱公共事务,主要是受大姐的影响。”赵小美把一切都归功于大姐,她认为没有
大姐开路,哈佛和政府的门她是进不去的。“大姐是一位充满活力而且点子很多的人,
从小到大我们都跟着她走,她管教我们而不失温和,她进哈佛我们也跟着进。”
“那时融入美国社会,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
1961 年,赵小兰8 岁,她和母亲、两个妹妹一起坐船从中国台湾去到美国纽约。两个
月后,赵小兰去学校上课,一个英语单词也不认识。那时,赵小兰上三年级,只能把黑
板上的一切都记在笔记本上,晚上父亲做完两三份工作回来时,再翻译给她听。
“我们的生活从一间公寓房开始。当初融入美国社会,很难。”赵小兰说:“那时,除
了菲佣,白宫没有出现过亚裔美国人的身影,我是唯一一个亚裔,那是一段非常艰难的
时期。但是我有来自父母亲和家人们的支持和鼓励,而且我做好了奉献的准备,所以我
坚持下来了。”
赵小兰进入美国社会时,“亚洲人在美国只占1% 的比例,如今已经占到5%。如今的美
国更加多元化,非洲裔占到14%,西班牙裔占到14%,亚裔占到5%。当我们刚到美国的时
候,那里只有白人和黑人,没有棕色人种和黄色人种。”
“在我们成长的环境中,极少见到黄皮肤黑头发的同类,六姐妹们都曾经为自己的与众
不同感到困惑与迷茫,”赵小兰记得:“在家里,母亲就不断告诉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
精深,我们的根、我们的源,让我们明白自己来自哪里。”
每个星期六,父亲赵锡成都会亲自把姐妹们叫起来,分配家务给她们。
而平时,姐妹们则自己上闹钟起床,赶校车上学。放学后,大姐赵小兰带领姐妹们主动
做作业,极少看电视。“父母以身作则,读书做事,也很少与电视为伴。我们自己洗衣
服,整理内务,并把房前屋后的两亩多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 有人说,我们就像著名电影《音乐之声》里有组织有纪律的孩子梯队。是的,种瓜
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相信,姐妹们长大后都会像父母一样能干,会有大显身手的一天
。”
B= 外滩画报
E= 赵小兰( Elaine)
A= 赵安吉( Angela)
G= 赵小婷(Grace)
“一家人亲密无间,这才是成功”
B:你(赵小兰)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E:我想Angela 可以替我回答这个问题。
A:这得看你怎样定义成功了。在我们家庭里,绝对不是以金钱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
否成功。当然也不是以名誉,名气大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大姐小兰一直以来都是中美青年的一个榜样。虽然,她和我们都是在美国受教育,而且
成为了美国公民,完全融入了美国社会,但我们依然是中国人。我们保持着中国传统的
价值观、人生观,景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父母亲希望我们可以更好地整合中西方优秀文化,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的
父母亲将成功定义为家人的亲密无间,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善待彼此。在你们看来,姐
姐是一个成功的政府官员,而在我眼中,她更是一个好姐姐。
专访前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及其姐妹--“一家人亲密无间
赵小兰(左一)和母亲、外公、外婆及两个妹妹合影
Grace 在攻读人类学的博士,作为教育方面最高级别的学者做一些背景调研,但她也没
有因此舍弃了家庭。我的每一位姐姐都是她们各自领域的精英,一个在联邦政府供职,
一个在州政府供职,一个致力于慈善事业,一个在教育界工作,一个在法律界工作,而
我在商界打拼,把我们放在一起我们却又能够成为一个整体。
B:大姐的成功,对妹妹们有压力吗?
A:我母亲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她高贵优雅,平衡家里的一切事务。我们被鼓励着
去尽自己所能探索外面的世界。在家里,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很平和的氛围。她强调说
,我们之间不应该相互攀比,而是同一个团队中的合作伙伴。她的平和优雅使得我们之
间没有竞争,没有嫉妒,并且为彼此的成功而感到骄傲。
G:母亲是一个非常聪明、有才干的女人,是父亲生命中的另一半。
B:为什么你(赵小兰)会选择去美国政府工作?
E:因为我移民去到美国之后,发现自己并不了解那里政府的运作模式,所以我想去探
索他们工作的方式。
A:我想Elaine 之所以能够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也是因为她为亚裔在美国社会地位的提
升做出了努力。在她之前,亚洲人在美国的工作无非都是在厨房、餐厅工作,而她树立
了新的标杆,冲破了障碍。
B:我们知道,在美国,里根总统开创了女性为官的风气。你在他身边,学到了什么?
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E:我一直觉得无论谁委任我,这都是他给予我的信任,同时也因为我很自信;所以无
论谁给予我机会,我都会努力尽自己可能做到最好。同时我也希望在我任职过的几个岗
位上,可以为亚裔美国人或是女性做些事情,因为一开始无论是亚裔或是女性在这些位
子都是非常少见的。
B:那你们其他姐妹在各自的领域应该也会遇到女性比较少的情况,当你们面对这样的
情形时会怎样去处理?
E:我觉得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拥有了这样的生活态度,你可以得
到所有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别人怎么说你并不重要。刚出道的时候,我很年轻,又是一
个女性,同时还是亚裔,很多人问我怎么克服这些困难。如果我真的考虑到我是一个年
轻的亚裔女性,我不可能获得成功,我可能每天都没有办法走出家门。但是我的父母一
直都非常乐观,所以我觉得能够进入政府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正如父亲进入商界是一
个非常好的机会一样,去探索,去学习。
B:你和布什家族颇有渊源,他们的个性,哪一点是你最欣赏的?
E:我觉得大部分中国人都会喜欢他们,因为两位布什总统与中国都有很深厚的友谊。
小布什总统1973 年曾来中国探望当时任职美国在北京联络处的父亲,他清楚地记得当
时天安门广场的样子,他们喜欢我们,他们喜欢中国人,而且我觉得中国人会很欣赏他
们这种亲密的父子关系。
B: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失败了会怎样?
E:如果我失败了,我想也没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回到家里。(笑)非常关键的一点是
,我的父母亲一直强调说,你应该要尽自己可能做事。如果失败了,你的家永远会向你
敞开怀抱,这给了我坚实的后盾和巨大的安慰。我们从来不把名誉作为人生的目标。我
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好人,让父母和家人为我们感到骄傲,这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其
他的事情都在其次。家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正是我父母一直坚持的。
A:我不知道Elaine 怎样才算是失败,Grace 怎样才算是失败,除非她们吸毒了(笑)
,父母亲只要我们各自找到喜欢做的事情,就行了。所以我觉得怎样去理解失败是一个
很有趣的问题,即使Elaine 没有成为美国劳工部部长,她还是一个成功者。
s*******w
发帖数: 2257
206
解读美国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及其家族(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1日12:40 mangazine.名牌
解读美国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及其家族(组图)
2004年6月24日,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和劳工部长赵小兰在京举行
联合记者招待会。图| CFP
解读美国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及其家族(组图)
赵小兰表示10年来第一次和父母一起接受媒体拍照,心情很激动也很开心。图左起
为赵小兰夫婿(参议院多数党党鞭、参议员麦康诺,Senator Mitch McConnell)、赵小
兰、父母亲赵锡成与朱木兰,2005年5月14日在纽约艾利斯岛上的《移民之歌》碑文前
。 图|许振
解读美国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及其家族(组图)
2008年8月23日,美国官方奥运代表赵小兰在北京。 图| CFP
赵小兰 在美国做部长
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有6个女儿,被称为“赵氏6朵金花”,赵小兰是老大。二妹赵
小琴是名校威廉和玛丽学院的硕士;三妹赵小美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硕士;四妹赵小甫
获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五妹赵小亭,也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硕士;小妹赵安吉从哈
佛商学院获得企管硕士后,被父亲安排到他的福茂航运公司挑大梁。
作为美国劳工部第24任部长,迄今,赵小兰已成为“二战”以来任期最久的美国劳
工部长,并是2001年以来美国内阁中唯一还在任的部长。
文|庄清湄
2001年1月11日,刚刚上任不久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名赵小兰出任劳工
部长,同年1月29日获参议院批准。从那时开始,赵小兰就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
内阁的华裔,也是第一位亚裔女性。2004年布什连任成功,赵小兰继续留任美国劳工部
长。2008年美国大选在即,中国人对赵小兰的去留也更加关注,只是答案要再过一段时
间才能揭晓。
翻开赵小兰的履历表:1979年,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硕士学位,毕业后任纽
约花旗银行高级会计师。1983年至1984年当选“白宫学者”。1984年至1986年任旧金山
美国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副总裁。1986任交通部航运署副署长。1988年任联邦海事委员会
主席。1989年任交通部副部长。
今年8月,赵小兰率团赴中国北京出席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26日她在北京交通大
学以《21世纪的中美两国》为主题做了演讲,阐述了中美两国经济、文化上的类同与差
异,并表示很想去她母亲的故乡安徽“度个长假”。
赵小兰的经历,是一个成功美国移民的样板,美国媒体在谈及赵小兰的成功时这样
赞扬:“赵小兰那种不亢不卑,带有适度矜持与华裔尊荣的气质,来自她那特殊的家庭
教育。” 这得追溯到赵小兰的祖父一辈。
祖父赵以仁
赵小兰1953年生于中国台北,祖籍上海嘉定。她的祖父赵以仁是嘉定乡村小学的一
名教师,受乡人敬重,于1936年升任嘉定外岗中心小学总务主任,兼教学。当时,日军
侵占我国大片土地并继续进逼,赵以仁就利用课余时间去外岗民众教育馆给乡亲作抗日
救国的演讲。“八·一三”抗战开始之后,江浙沪等地为日本占领,学校停办,赵以仁
蛰居乡间,不肯为敌伪所用。
后来,赵以仁创办了马陆西村初级小学。学校只有四个班级,三间教室,两个班级
挤在一个教室内,由一位教师轮流教学。赵以仁既任校长也兼教课,数十年来受他教诲
的学生不下数千人。1958年,他被发现患有晚期胃癌。1959年3月15日与世长辞。
赵以仁先生家境清贫。那时教师收入极为有限,他只有数亩田地,家里的食物都靠
赵以仁和妻子许月琴在田间劳作得来,自耕自足。即使自己的日子过得紧巴巴,赵家人
还是力所能及地帮助邻里乡亲,请穷人来家里吃饭。甚至有时候,许月琴得四处向人借
米来下锅,以支持赵以仁的善举。
经济拮据并没有影响到赵以仁对独生子赵锡成(赵小兰的父亲)的教育投资,把他送
到嘉定城内及上海就读中学、大学。赵锡成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父母
为自己的榜样,严己宽人,自励自强。赵锡成还受到已是资深船长的叔父赵以忠的影响
,高中毕业以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航海专业。
1949年5月从交大毕业以后,赵锡成被派至由赵以忠担任船长的“天平轮”上实习
,哪知时局恶化,上海港口被封锁,有家不能归,从此便再没能和父亲赵以仁相见。
“天平轮”被国民党派至华南地区各港口,疏运政府物资。内战期间时局混乱,赵
锡成经常几天吃不到饭,饱尝战争的恐怖与灾难。12月,赵锡成随“天平轮”安全抵达
台湾,从此与赵以忠一家相依为命,创业生存。
来到美国
到台湾后,赵锡成和他一直爱慕的朱木兰失散。但机缘巧合,赵锡成在报纸刊登的
毕业考试合格的名单中,欣喜若狂地意外发现了朱木兰的名字,原来她也随家人来到了
台湾。
朱木兰生于安徽滁州来安县一个书香世家, 8岁那年,随父在南京、上海等地读书
,1949年因时局动荡,随父亲及家人穿越海峡来到台湾。
1951年,赵锡成和朱木兰在台北结婚。1953年,赵小兰出生。赵锡成在船厂的工作
也干得很顺利,并因为工作出色成了船厂最年轻的船长。赵所在的船厂正由前任香港特
别行政区特首董建华的父亲、香港船王董浩云经营。董浩云很欣赏赵锡成的才华,觉得
应该好好培养,于是便在1958年资助他到美国读书。
1961年,赵小兰8岁时,母亲朱木兰带着她和两个妹妹来到美国。1964年,赵锡成
获得圣诺汉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开始筹备自己的航运公司。公司初建时规模小
,实力弱,主营航运、贸易和金融业务,几乎是白手起家。凭着良好的口碑,经常有客
户主动上门来要求合作。19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农林部以及于1970年代初由联合国发放
的援助物资,多次由赵锡成的公司全部承包运输,为他的事业带来极好的机会和利润。
最终,赵锡成经营的福茂航运公司成了美国著名的航运公司之一。
从哈佛毕业生到白宫学者
赵锡成忙于工作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子女的培养。1975年,赵小兰毕业于曼荷莲
女子学院,随后进入父亲的公司实习。通过两年的实战,赵小兰增进了对海上运输、保
险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写了一本关于美国造船工业的专著,这为她进入哈佛大学商
学院MBA班打下了一个基础。通过几次严格的考试后,赵小兰于1977年4月15日,在数以
千计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哈佛录取。
1979年夏天,赵小兰从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美国花旗银行,一上
班就被任命为高级会计师。由于她的敬业态度和工作表现,银行总裁对她十分赏识,总
裁夫人一再鼓励她参加“白宫学者”的甄选。在花旗银行总裁、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院长、纽约圣若望大学校长、陈香梅女士及美孚石油公司总裁等5位社会知名人士共同
推荐之下,赵小兰参与角逐1983年“白宫学者”的甄选,并于1983年5月以高分被录取
进入白宫。
进入白宫后,赵小兰在总统幕僚中担任交通运输及贸易方面的工作,当白宫必须介
入其中一些复杂的贸易问题时,她就受命草拟白宫对这一问题的立场。
有一次里根总统在国会演讲有关当前美国的经济问题,米斯先生要赵小兰去草拟演
讲稿。里根的演讲获得一致好评,从此这位年轻人给总统留下了一个好的印象。
1986年4月,里根任命曾为赵小兰为美国交通部海运总署副署长。1988年4月,又升
任赵小兰为联邦海事委员会主席。联邦海事委员会是独立机构,直接对总统及国会负责
。海事委员会一共有5位委员,一位是退休的海军中将,一位是参议员转任,年纪都在
60岁以上,而赵小兰年仅35岁。因此年长资深的委员们有些质疑她的统御能力,可是她
都能运筹帷幄、应对得体。
1989年元月20日老布什就任总统,2月17日,他宣布提名赵小兰出任联邦交通部副
部长。这有些令人出乎意料,由于联邦海运委员会主席的任期是5年,人们估计在短期
内,赵小兰将不会变动职务。布什在竞选期间,曾允诺当选后要重用华裔,以她的名望
和经历,出任副部长一职水到渠成。
交通部掌管美国的门户和大动脉,虽然有人对她这么快便跻身高位心存异议,但她
上任后很快解决了多项重大危机,令腹诽者不得不服气。泛美航机被恐怖分子炸毁后,
她迅速制订多项善后和补救措施;在埃克森石油公司油轮触礁漏油后,她很快控制局面
并展开污染清理;旧金山市大地震中,她有效率地主持并完成了修复公路的工作……这
些令她被誉为“危机管理的能手”。
s*******w
发帖数: 2257
207
不仅如此,近年在政界崭露头角的妹妹赵小美向外透露,她所以投身政坛,很大程度上
是受了大姐赵小兰的影响。
与姐姐全力在外打造天地不同,赵小美从哈佛毕业以后,多年来致力于经营家族事
业,一直留在父亲经营的福茂航运公司工作,主管船务及财务。十几年来,赵小兰声名
在外,为赵家挣足了面子,赵小美也把家族的产业经营得有声有色,公司业务在她的努
力下得到很大发展,她也在那里充分地展现了管理才能和统筹安排的能力。
但是,看到姐姐在政界大展拳脚,为社会作出贡献,为美国的华人争了光,赵小美
也开始尝试步入政坛。2002年至2003年间,赵小美被任命为纽约州消费者保护厅厅长,
这是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州政府华裔一级主管。深知移民疾苦的赵小美特别强调了保护
移民合法权益的问题,并表示将全力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在任期间,赵小美经常拜访当地的华人侨社,还领导纽约州消费者保护厅的三百多
名工作人员负责处理消费者投诉,与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和参议员麦康诺结为连理
赵小兰是赵家最年长的女儿,却因为一直忙于事业,成为赵家最后出嫁的女儿。
1993年初,她与51岁的美国肯塔基州共和党籍参议员尼驰·麦康诺成婚,那一年她40岁。
麦康诺第一次当参议员是在1984年。那一年,他在肯塔基州民主党人数占绝对优势
的情况下赢得竞选,成为自1968年以来第一个进入美国参议院的共和党人。
回忆结婚前的情景,赵小兰说:“我努力在找一个中国男孩,但是我太高了,我的
母亲总是担心我。我和我丈夫结婚有点滑稽。我要他去我家里,而且他必须当着我全家
人的面向我求婚。他去了,拜访我的家人。不知是紧张还是害怕,这位资深议员,在国
会经常侃侃而谈,那晚一直是面红耳赤,几度欲言又止,急坏了旁观的妹妹们。直等晚
餐后,他才鼓足勇气开口向二老开口,请求他们同意我们的婚事。”
1993年2月6日,赵小兰与麦康诺在华盛顿国会山庄的小教堂结婚。参加婚礼的只有
双方的家人,父亲赵锡成对中国传统十分重视,总觉得女儿终身大事不够隆重,更多的
亲友们也没有机会与新人见面,所以在他们婚后又在纽约市的希尔顿饭店举行了一次盛
大的喜宴,中外来宾170余人出席。
而麦康诺的政途也步步高升。2002年11月5日,麦康诺再次以65%比35%的压倒性优
势替共和党赢得了在参议院中的席位。到2005年7月为止,麦康诺已经是肯塔基州共和
党人中担任参议员时间最长的人。
出任美国首位华裔部长
2001年元月11日上午9点,距离布什宣誓就任总统职务10天,赵小兰接到布什的电
话,要她接受劳工部长的提名。出人意料的是赵小兰再三婉拒,认为时机还没成熟。直
到老布什出面说话,她才接受。
赵小兰说:“对于这个职务,我慎重考虑了不少的时间,但老布什总统数次在电话
中鼓励我。他说当初和平工作团你也没有经验,可是你表现得比任何人都好,联合慈善
基金会那样的一池子污水你都能去澄清,劳工部长非你莫属,我们对你绝对有信心。”
2001年1月11日下午2时45分,对赵小兰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刻,也是她人生中最高峰
的一刻。她身着红色套装,笑容满面、神采奕奕地站在布什身旁,听候任命。
在赵小兰的第一个任期,美国劳工部在《公平劳动标准法令》的指导下更新了白领
超时工作规定,这个规定让亿万低收入劳动者的加班劳动有了更强的保护措施。2003年
,劳工部完成了多年来对工会财政公开制度的完善,让普通劳动者更清楚自己辛辛苦苦
挣来的钱是如何花出去的。劳工部还对美国由公共基金培训劳动者技能的项目进行了深
远改革,更好地服务了残疾和失业人口。
2004年,布什总统连任之后,赵小兰也再次担任劳工部长职务。在她的第二个任期
内,2006年8月17日,总统布什签署了《养老金改革法案》,这个法案保护了4400万从
私营部门那里获取养老金的劳动者的利益,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企业对雇员的养
老金计划承担更多的责任……而这一切都是在赵小兰和她的同事的不懈努力之下完成的。
但是,劳工部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她在第一个任期受到了企业领导者的称赞
,同时也遭到了工会领导者和民主党人的指责。企业领导者感谢她减少了规章制度,让
遵从联邦劳动法律的行动实施起来更简单;但是工会领导者和民主党人批评她制定出来
的政策反而是不利于劳动者的。
在赵小兰的劳动部长职业生涯中,最受争议的是两起煤矿坍塌事故。一起是发生于
2006年1月2日的西弗吉尼亚Sago矿难,造成12名矿工遇难;另一起发生于2007年8月6日
,犹他州的Crandall峡谷地区6个煤矿坍塌,造成6人被困,在营救过程中,3名救援人
员死亡。两起事件发生之后,某些人把矛头指向了赵小兰,他们认为,正是因为赵小兰
削减了一百多名煤矿安全和健康部门的检查员,以致于数百个煤矿没能得到严格检查,
才导致了Sago矿难和Crandall峡谷矿难的发生。
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劳资关系都是难以和谐相处的。处在这样的职位之上,
赵小兰工作的是非得失在短期内难以评说。
s*******w
发帖数: 2257
208
2001年元月11日上午9点,距离布什宣誓就任总统职务10天,赵小兰接到布什的电
话,要她接受劳工部长的提名。出人意料的是赵小兰再三婉拒,认为时机还没成熟。直
到老布什出面说话,她才接受。
赵小兰说:“对于这个职务,我慎重考虑了不少的时间,但老布什总统数次在电话
中鼓励我。他说当初和平工作团你也没有经验,可是你表现得比任何人都好,联合慈善
基金会那样的一池子污水你都能去澄清,劳工部长非你莫属,我们对你绝对有信心。”
s*******w
发帖数: 2257
209
赵小兰:从难民到部长的“中国娇娃”
饱尝贫困和种族歧视
43年前,一个瘦弱的女孩乘一条货运的船只,在海上漂流了一个月,终于在纽约上岸。
这个当时只有8岁的女孩对这场可怕的旅行记忆犹新,她至今记得母亲抱着患病的妹妹
满脸泪痕,船上没有一个医生;她对四周惊恐万状,因为除了她母亲,船上也没有一个
妇女。
刚开始,她们目睹着自由女神像,进入纽约港,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进了天堂。可是,残
酷的种族歧视,改变不了她们一家在美国的难民生活。初到美国,这个女孩一家人住在
皇后区的一个一居室的住所里面。全家人除了已来美国三年的父亲,没有一个人会说英
语。她的父亲同时做三份工,还要帮助她们姐妹学英语。“那时,新移民家庭非常艰难
,他们几乎没有渠道获得资讯和帮助。他们先是在自己的社区朋友和邻居的帮助下慢慢
渡过难关,之后慢慢了解主流文化”,她回忆说。
43年后,这个女孩早已成为美国历史上的首位华裔内阁成员、劳工部长,她,就是赵小
兰(Elaine L. Chao)。
家教让老布什羡慕不已
当年,8岁的赵小兰拽着父亲的衣角走进美国纽约一间小学的教室时,她不仅一句英文
都不懂,而且还因为向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引起了班上所有同学的哄堂大笑。
当时,她不懂“万圣节”是什么,有一天她正在做功课,邻居的家长们突然带着孩子到
赵家要东西,赵小兰还以为是来了强盗,吓得赶紧叫妈妈把一周要吃的水果、早餐食物
等都给了那些装扮成牛鬼蛇神的孩子们。
那时赵小兰常藉看电视学习英文,可是很多词汇仍是一知半解。有一次到郊外野餐,她
听到美国人们在数说“姑妈”们如何讨厌,赵感到不解,因为姑妈在中国社会备受尊敬
,地位崇高,怎么美国人对姑母竟是如此大不敬,原来她搞错了,美国人谈的是蚂蚁逐
食,让他们厌烦,因为aunts(姑妈)和ants(蚂蚁)是同音字。
40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华裔内阁部长,她曾为美国二届政府服务
过,目前她是布什政府连任所要依靠的五朵“金花”中的一朵,当然,她也是一个“令
天下华人同感荣幸的炎黄儿女”。
美国一些苛刻的媒体在谈及赵小兰的成功时无不赞扬道:“赵小兰那种不亢不卑,带有
适度的矜持与华裔尊荣的气质,来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就连老布什在任总统时,
也曾十分认真地对太太芭芭拉说,应该虚心地向赵家学学怎么管教孩子!
从不识ABC到哈佛硕士
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是一位有浓厚孔教思想的知识分子。“爱而不娇,严不守旧”则是
赵氏夫妇对儿女的教育准则。在学习上,赵小兰一向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奋见长,继1975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荷里克山大学之后,又于1979年获得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商学院
硕士学位。
当赵小兰插班进入三年级时,她一个英文单词也不会。她只好每天把黑板上的所有内容
抄下来,到了晚上,再由工作了一天的父亲把所有内容译成中文,让她明白课程的内容
;同时,父亲还从ABC开始为她补英语。所以每天晚餐之后,赵家极少开电视,母亲陪
着孩子一起读书,父亲处理公务。
到了第二天早上闹钟一响,赵小兰姊妹便自觉起床,由赵小兰带头赶学校公车上学,放
学后又带妹妹一起回家。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赵小兰也十分懂事,总是把一分钱
当两分钱用。在外的花费,不论大小,她都要拿收据回家一五一十地向家长报账。
6姐妹包揽所有家务
赵家经济上逐渐好转,家里虽然有了管家,但父母仍要求孩子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
闲暇时,还要6个孩子分担家里的琐事。每天早晨上学之前,她们要检查自家游泳池的
设备,捞掉脏东西。周末,则要把院子里的杂草和蒲公英拔掉。很难相信,赵小兰家门
前长达120英尺车道的柏油路,是几个姐妹自己铺成的。赵家也每年安排两次全家的旅
游,从选择地点、订旅馆房间,乃至吃饭的餐馆,完全由孩子负责。
后来赵家富裕了,赵小兰也尽可能地不要家庭负担。她在念大学时,向政府申请贷款,
然后利用暑假打工还钱。父母却担心孩子在学习用品上过分节约,所以,父母与她们姊
妹约法三章:“只要是学习必需的东西,绝对不能省!”赵小兰多才多艺,能打高尔夫
球、骑马、溜冰,弹得一手好琴,都得益于特殊的家庭教育。
赵小兰大学刚毕业到父亲的船务公司实习,父亲为了摔打她,特别给她做一般人难以完
成的高难度工作,哪知赵小兰心灵手巧,她总是千方百计把父亲交办的工作做得十分圆
满。
不爱10万年薪 毅然弃商从政
辞职去当白宫实习生
赵小兰进入美国政府的第一个台阶是成为一名白宫实习生。1979年赵小兰在哈佛大学商
学院获得财政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之后,便进军银行业,并在随后的几年中脱颖而出担
任了旧金山美国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副总裁。父亲原本希望小兰能继承家业,从事海运商
务,没想到在1983年,赵小兰向白宫递交了一份“实习生”申请表。这是一个培养领袖
人物的计划,美国总统每年从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自愿申请者中遴选出1~19位青年男女
进入白宫工作一年,担任内阁成员的助手或总统高级顾问,并接受各种领导素质的培训
。赵小兰是1983年度13名“白宫实习生”中惟一的华裔。从那年开始,她辞去了银行的
职务,放弃了10多万美元的年薪,开始晋身美国政坛。那时,对许多亚裔来说,谋得一
份稳定、高收入的工作已属不易,将一生的事业投入美国政坛主流显然是一种冒险。
展露才能步步高升
幸运的是,在白宫赵小兰结识了共和党领袖多尔的妻子伊丽莎白·多尔。在多尔夫人的
引导下,她认识了许多政界人士。1986年,她出任交通部航运署副署长,1988年又担任
联邦海事委员会主席,稍后便被提升为交通部副部长,其时年仅36岁。
赵小兰在老布什任内担任交通部副部长时,先后处理了泛美航空公司客机被炸案、埃克
森石油公司油轮触礁漏油案,并主持了旧金山大地震后的公路修复工作,海湾战争期间
,赵负责大规模的海上运输调度,为军方提供后方运输支持,样样都干得非常出色。
前后辅佐两个布什
1992年大选后,她随老布什退出美国政府。那时的赵小兰已经成为共和党的骨干。在老
布什的竞选中,她有机会结识了小布什,从而为重返政坛奠定了基础。2001年1月,美
国总统布什提名她出任美国劳工部部长,从而使她成为了进入美国内阁的华裔第一人。
此次布什连任成功,赵小兰继续留任美国劳工部长。
赵小兰就任时表示:“我会以多年前我父亲来美国时,同时打三份工的拼劲,干好这个
工作。”熟悉赵小兰的人说,她最令人敬佩的品质便是刻苦。多尔夫人称赵小兰是一个
杰出的榜样,“她的成功源于勤奋工作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中国娇娃” 情定肯塔基
办公室布置得像家
赵小兰给媒体的另一印象是精力充沛、开朗大方,而不是地位显赫的美国政府要员。她
的办公室摆设得有点像个家,这是这位美国劳工部长女性化的一面。
每次在接受媒体访问之前,赵小兰会利用短暂的时间打开化妆袋补一下她的口红。而采
访过她的中国记者都提到了令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握手,平静,有力而真诚,称她的
握手“能够让你感到东方文化的礼貌与真诚以及西方精神的坚定与平等。”
羞涩女孩相亲结婚
赵小兰2002年回到她的母校纽约赛奥斯特高中为母校的学生们演讲,那天她穿着鲜红色
的西装上衣,站在聚光灯照耀的主席台上,她回忆起刚上高中时,自己很害羞,整天忧
心忡忡的,怕别人不接纳自己,怕穿的衣服不好看。她说:“我那时不必考虑约会的事
情,因为爸妈不让;我也不参加学校的舞会,因为没人邀请我。”台下的男生们嚷嚷起
来:“这不可能!”赵小兰笑了,那一刻,她想起了自己的丈夫麦康纳,对于台下这些
年轻新锐的孩子们来说,相亲是个陌生的词……
没错,赵小兰与丈夫参议员麦康纳是经媒人介绍认识并结合的,两人于1992年结婚,从
那以后赵小兰每个周末都回到丈夫的老家肯塔基的路易维尔,直到现在,她仍是肯塔基
州家喻户晓的“中国娇娃”,并深受肯州人民敬爱。
夫妇最爱车尾派对
赵小兰和先生感情弥笃,在不少的场合上,赵小兰都称麦康纳是她的“至爱”,而在为
纽约时报的撰文中更称她先生是她的“灵魂的伴侣”。
赵小兰与丈夫在肯塔基老家时,常常去观看路易维尔大学的美式足球比赛,赛后在汽车
的后门和朋友们席地举行车尾派对(指旅行车后边打开后可以放置食物、饮料,就地野
餐)。夫妇俩对“车尾派对”乐此不疲,风雨无阻,而这时的赵小兰只是一个车尾派对
的女主人,她坦言自己最爱吃的不过是肯德基的炸鸡。
纽约时报趣味盎然的短文的题目是“那个女孩参加车尾派对”(That Girl goes
Tailgating),英文的tailgate是跟著前面的汽车尾随不舍的意思,赵小兰的成就,大
概应归功她锲而不舍的精神吧!
使得赵小兰成功的因素大多得益于东方的优秀品质,勤恳、忠诚、朴实、感恩;在西方
的环境里,这些品质甚至成为更加有效的竞争力,关于华人在美国社会发展时遭遇玻璃
屋顶的说法在赵小兰身上不攻自破,不管什么社会,对真正的优秀和杰出的认同都是一
样的!
信息时报 2004年12月26日
s*******w
发帖数: 2257
210
美国政坛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央视开讲
——美籍华人政治家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5日 09:5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 | 手机看新闻
美国劳工部部长华裔赵小兰
美国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
2001年,美国政坛上出现了一张华裔女性的面孔,引起了全球华人的广泛关注,她
就是赵小兰。就在当年,赵小兰被小布什总统任命为第24任劳工部部长,也成为了美国
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女性。在此后的八年时间里,她凭借着超强的管理能力掌
管着这个17000名员工的庞大机构,化解了如9.11等一系列危机,成为布什总统的得力
干将。从一个移民美国时,连英语单词都不会的小女孩,到最年轻的“白宫学者”,被
老布什誉为“危机管理能手”。赵小兰凭借自信、乐观,不断敲开机遇之门,她的奋斗
历程,堪称励志典范,她说:我总是学习,总是准备好,因为机遇随时可能降临。10月
26日,赵小兰登上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的舞台,用她的人生智慧与年轻
人分享——永远不要将门关上。
从“毫无职业目标”到“危机管理能手”
谈起自己怎样开始从事政府工作?有什么样的职业目标的时候?赵小兰说:“其实
我没有什么职业目标,今天回头来看,这样的想法反倒帮上了我的大忙。”从哈佛商学
院毕业,进入花旗集团工作四年,因为在银行工作期间表现优秀,获得了机会成为“白
宫学者”。在她担任“白宫学者”期间,她的能力就得到了里根总统的赏识,提拔她担
任了海事署副署长。而在和老布什总统共事期间,她升至交通部副部长,被老布什誉为
“危机管理能手”。赵小兰告诉在场的青年人:“当我讲我的事业的时候,每一步都非
常有意思,但是我从没有精心设计过它就自然而然发生了,因为什么呢?因为我努力,
我总是超越对我的要求,而其他人会注意到,当有机会来的时候我的名字他们马上就想
到了,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人生需要规划,但你不能规划到每一步,关键要对自己
有自信,要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它有真实的兴趣。”
父亲是赵小兰最好的老师
节目中,赵小兰多次提到她的父母,总说她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家庭对她的教育,因
此她十分感恩父母,感恩中国传统文化对她的影响。她的父亲赵锡成博士早年移民美国
,从船长到美国知名的航运公司董事长,用奋斗改变人生。事业有成却依然心怀祖国,
热心公益,在国内捐资成立公益教育基金。父亲经常告诉赵小兰,人要有勇气、要有热
情、要有好奇心。而正是因为赵小兰始终保持对某个事物的兴趣,提前做好规划,又有
毅力坚持下去,才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紧紧握住它。
《开讲啦》节目中的赵小兰,真诚又不乏幽默感,向大家讲述了许多成长故事和人
生经历。她和年轻人分享她的奋斗历程,为年轻人解答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敲开机
遇之门,她说:“我总是学习,总是准备好,因为机遇随时降临”。
《永远不要将门关上》 演讲者:赵小兰
非常感谢,能有机会让我来到这儿,见到你们很开心。所以,大家请坐吧!我现在
在中国,因为我刚从新疆和甘肃回来。所以这一次,我是陪我的父亲到新疆到甘肃去,
因为我的父母,他们在好久以前想要访问这两个地方,可是他们都没有机会,我的母亲
是2007年8月2号的时候她就走了,可是她生病以前,她生病的时候常跟我父亲讲,因为
她是个(文化人),她说如果我有机会的话,我身体好一点的话,我们一定、肯定要到
新疆和甘肃去。虽然我母亲这一次没有机会到新疆和甘肃,我的父亲还是要来,所以是
我陪他,而且在我母亲的精神(鼓励下),我们是代表她看看新疆和甘肃。
曾经有些人问我你是怎样开始的?怎样开始从事政府工作的?每当问到这样的问题
时?我会这样回答:其实我一开始并没有做好打算要直接从政,我到美国那时候上小学
三年级,那时候是8岁。刚到美国那时候一句英文也不会讲,非常困难,我父母的日子
也很难过,我们当时不了解美国人的语言、不理解他们吃什么东西、也不理解美国人的
传统。其实问我的想法,我还是很中国的,如果有人问我:你成功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是什么激励你走向成功?那我会回答:第一,我想让我的父母以我为骄傲,因为他们为
孩子牺牲了太多。第二,我一直想服务于一个更大的使命而不仅仅是为了小我而工作,
所以我一直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所以如果你要问我的职业目标是什么?其实我没有什么职业目标,今天回头来看,
这样的想法反倒帮上了我的大忙,因为我们的社会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小的,我们是移民
的,所以我们好多事情在美国都不了解的。如果那时候我有个目标的话,我想那个目标
也不是太高的,目标说不定是在底下的,所以对我来说当我从学校毕业时,我是很认真
的告诉大家,我的人生目标很简单:第一,找到一份工作;第二,弄一套房子,这样我
就可以出来独立了。后来我又上了哈佛商学院,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时候,因为我的家
庭都是从商的,所以我决定去银行工作,从那儿得到些经验。当时我不怎么了解银行业
,但我一步一步去学,当时我是给花旗集团工作,我在给花旗工作了四年以后,突然有
一个机会去白宫实习,因为花旗当时有个特别的项目,他专门选那些比较优秀的银行职
员,给这些银行职员一个机会,也是给他们一个支持,让他们去白宫做实习生,我当时
就是这样子,叫白宫学者。我当时在白宫工作了一年,当时做白宫学者是非常难的,
但是我非常兴奋,我觉得特别好玩,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华人或者亚洲人被选去白宫做白
宫学者,对我来说可以说是给其他的亚裔美国人开辟了一条新的可能的路径。在这个过
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为未来做一个好的领导人打下了基础。做白宫学者做了一年,
当时在任的总统是里根,他是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而我是在纽约成长的,以前从来没
有去过加利福尼亚州。当时,我决定要去加利福尼亚州看看,我又找到了一份美洲银行
提供给我的在加利福尼亚州工作的机会,那我就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当时谁也不认识
,也没有朋友,但我特别兴奋,我就是想看一看加利福尼亚州是什么样子的,我在加利
福尼亚州住了三年。有一天有人给我打电话了,给我打电话的是当时的交通部部长伊丽
莎白,她希望找到一个了解银行业的人,那我之前在花旗工作过,此外她还要求这个人
了解航运业,我在给美洲银行工作时积累了航运业的工作经验,这两个专业领域帮上了
我的忙让我拿到了一份工作,使得当时的交通部长给我打电话了。当时在交通部这里有
一个组合,每年亏损18亿美金,他需要一个真正有银行经验的人来把这个组合清理好。
所以有一个周末,我就从加利福尼亚州飞回到华盛顿,在那开始工作,礼拜一就正式走
马上任,这个是海事署,我在海事署工作了两年,学到了有关政府的方方面面。
两年以后,我被任命为联邦海事委员会主席,我为什么会被任命呢?主要是因为前
任主席突然去世了,这时候政府需要一位既了解船运又在政府从事过航运工作的人来做
联邦海事委员会主席,由于我碰巧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航运、运输、银行,正好有这样
的一个组合满足他们对于人选的需要,我就被任命为主席了。工作了一年,后来新总统
上任,这回是老布什总统,老布什总统任命我为
交通部副部长,当时我是35岁,虽然比各位年长,但还算是年轻的,我当时是老布什总
统内阁里最年轻的副部长,此外,我还是第一个亚裔美国人进入内阁。
又做了一段时间,那就到了1992年了,22年前,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老布什总统
在竞选连任时败北,第二任没有赢之后他的竞选班子的人都离开了,我也离开了,我就
加入了美国最大的慈善机构组织——美国联合慈善基金会,我在那工作了四年。后来39
岁刚过,我就结婚了,39岁才结婚也还可以,我的先生是国会共和党的领袖,他是非常
好的丈夫,他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做饭,而且家务事他也愿意和我分担,他对女人
很尊重、很鼓励,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如果你能找到人生的另一半,他一辈子愿意和你
做朋友,他愿意和你一起去适应生活,他也会帮助你去适应你的职业这很重要。
到了1996年,我想休息一下,所以我就加入了一个智库组织,也就是说我花了一些
时间去研究和学习有关美国的政治制度,如何把很多好的想法去传播,因为美国社会其
实充满着对抗。人们总是就很多话题展开无止境的争吵,有人说要这样,有人说要那样
,这也是可以的,所以有很多来来回回的争吵,那就到了2000年,当时小布什总统准备
竞选,我之前就认识小布什先生,因为我曾经和他一道为他的父亲竞选美国总统工作,
我们在哈佛也是校友,他是71年那届,我是79年那届哈佛学生,我们是校友。此外我以
为他们会任命我做交通运输部部长,但是他们没有任命我,当时我还挺失望的,那么至
少在这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教训:如果你遇到了失望的事情,第一永远把眼光放长远,哪
怕从目前来看这个好事没有落到你头上,但是你不要灰心丧气,如果你能应对好这次沮
丧,那么从长远来看会有更多的好机会等着你。因此,一开始我确实听到这样的说法,
就是劳工部长想要我来做,但是对于劳工事务,我并没有像交通事务那么擅长,因此我
当时还很希望自己能当交通部长,然而交通部长人选旁落他人的时候,我非常的镇定,
我也感谢总统和他的团队考虑我,我希望他们在新的内阁能够取得成功。结果两个星期
之后,总统本来的劳工部部长人选在他的确认听证会举行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在美
国是这样,总统提名一个部长人选,但是议会要同意,所以原来的劳工部长人选在听证
会的时候他的确认程序遇到了困难,所以他被迫退出。那这个时候白宫还有总统需要找
一个新的劳工部长,他们要信任这个人,这个人他们要了解,可以来解决问题,而且能
获得国会的批准,以前的历史都是非常好,这样可以很顺利通过国会的程序。然后他们
再次来找我,问我是否愿意担任这个职务接受劳工部长这个任命,这就是我成为劳工部
长的过程。所以我并不是第一人选,但是我觉得生活是很有意思的,你很难把每一步都
精心计划,你可以有一个大的规划,但是很难精心计划每一步怎么走,而且也很难知道
所有的机会到底在什么地方?我觉得要有一个好的态度要能够有信心、乐观并且向前看。
所以,当我讲我的事业的时候,每一步都非常有意思,但是我从没有精心设计过它
就自然而然发生了,因为什么呢?因为我努力,我总是超越对我的要求,而其他人会注
意到,当有机会来的时候我的名字他们马上就想到了,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人生需
要规划,但你不能规划到每一步,关键要对自己有自信,要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它
有真实的兴趣。当我第一走进华盛顿的时候,我非常有兴趣、非常有热情,我想去发现
美国的工作机制到底是什么?像我来到美国,我不了解美国政府的工作机制,我想到政
府里去看看他的工作机制是什么?所以我就进入了政府,当我进入了美国政府以后一扇
门打开了,我进去之后又一扇门为我打开了,我又进去了,又一扇门随之打开。这些为
我打开的门不是我之前可以预见的,因为当时我的视野是那么狭小,当时有很少的亚裔
美国人在政府工作,没有榜样,没有人和我说未来的职业路径,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个反
倒是帮上了我的忙,因为父母常和我说人要有勇气、要有热情、要有好奇心。
我想有一件事是我父母反复和我强调的,那就是人不能没有好奇心,要有对某个事
物的兴趣,有了好奇心才能不断的成功,才能推开一扇又一扇的门,这些门会为你打开
。只要你有这种坚持的精神,之前做好规划,又有这样的毅力坚持下去,那今天在我们
面前都存在这样的机会,机会非常多,我没有办法讲具体的展现形式。只要你对事物有
好奇心、有坚强的意志、对自己有信心就一定会抓住很多很多的机会。
相关主题
哪位小朋友讲讲THANKSGIVING节日的来历呀?有些人我们要分离。- Acts 19:9
关于感恩节的野史清教徒生活观 #1: 工作观
Jan 24 天堂飘下毛毛雨 Drizzle From the Heaven清教徒生活观 #4: 家庭观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211
曾来清朝打工的美国总统
赫伯特·胡佛是美国第31任总统,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年轻时曾经在清朝时期来中
国打工,担任一家采矿公司的驻华首席工程师。
胡佛于1874年出生在美国爱荷华州的一个村庄内,但他却在俄勒冈州长大。从斯坦
福大学毕业后,胡佛成为一名采矿工程师。胡佛先是在澳大利亚从事采矿业,在积累了
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后,他被一家叫毕威克·墨林的采矿公司雇佣,于1899年被派往
中国担任驻华首席工程师。
在担任采矿工程师期间,胡佛去过中国许多地方勘探矿产。但胡佛却在与清朝各级
官员打交道时,不断遭遇麻烦,由此他也对无能和腐败的清政府非常失望。但没来得及
抱怨,胡佛就遇上了更大的麻烦:义和团运动。
胡佛刚到中国时,中国各地正掀起反对帝国主义掠夺和强占中国领土的运动,而义
和团正是当时的主力。从1900年6月开始,胡佛和其他数百户外国家庭都被围困在天津
,保护他们的只有寥寥无几的来自几个国家的士兵。胡佛居住的房屋也燃起大火,但胡
佛还比较镇定,积极组织侨民在居住的建筑中设置临时防御工事;在街道上设置路障;
而他本人更是亲自加入了救火活动。
除了组织外国侨民自保,他还曾向躲避动乱的中国难民提供水和食物,他本人也救
出过中国儿童。
在1900年8月,随着国外救兵的到来,胡佛登上了一艘德国邮船前往英国避难。当
义和团被彻底镇压后,期望卷土重来的胡佛又回到中国。令人称奇的是,回到中国的胡
佛不但将其失去的业务重新做大,还在一年之内,被提升为毕威克·墨林公司的合伙人
。 小新
J*******g
发帖数: 8775
212
很了不起。
但是39岁结婚,基本上说明事业和家庭很难兼顾。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美国政坛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央视开讲
: ——美籍华人政治家是怎样炼成的
: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5日 09:5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 | 手机看新闻
: 美国劳工部部长华裔赵小兰
: 美国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
: 2001年,美国政坛上出现了一张华裔女性的面孔,引起了全球华人的广泛关注,她
: 就是赵小兰。就在当年,赵小兰被小布什总统任命为第24任劳工部部长,也成为了美国
: 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女性。在此后的八年时间里,她凭借着超强的管理能力掌
: 管着这个17000名员工的庞大机构,化解了如9.11等一系列危机,成为布什总统的得力
: 干将。从一个移民美国时,连英语单词都不会的小女孩,到最年轻的“白宫学者”,被

s*******w
发帖数: 2257
213
1.如果有一天我忽略了祷告,我将失去信心之火。—马丁路德
2.祷告是把你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神。—DailyWalk
3.祷告是一个试验,试验你在神面前的属灵情形如何。—倪柝声
4.无祷告的生命,是无能力的生命。
5.在一千件试炼中,并不是五百件叫爱神的人得益处,乃是九百九十九件,加上一件,
能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6.真正的祷告是信徒灵魂与神说话。
7.在你「收获」之前要先「撒种」,在你「祷告」之前要先「聆听」。
8.祷告乃是给自己机会,好领取神为我们预备的礼物。
9.「荣耀神」是祷告的终极目标。
10.「感恩」「信心」「多结果子」是祷告具备的要件。
11.祷告使我们与那转动宇宙的无尽大能连结起来;使脆弱如芦苇的人类,有了永不动
摇的力量。
12.祷告是灵魂的盾牌,是对神的奉献,是给撒但的鞭笞。—本仁约翰
13.祷告是神从患难的盘石中,汲取福祉之泉的途径。—司布真
14.暗中、诚恳、信靠的祷告,是一切敬虔的根源。—WilliamCary
15.祷告就是亲近神,不管你用什么形式。祷告是人在需要上求助神严肃而神圣的一刻
。—HughMcLellan
16.如果有一天我忽略了祷告,我将失去信心之火。—马丁路德
17.祷告是把你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神。—DailyWalk
18.祷告最简短的定义,就是向天许愿。—PhillipsBrooks
19.祷告是信心的吶喊。—Horne
20.祷告就是安息在神的爱中,全神贯注聆听祂在你里面安静微小的声音。—盖恩夫人
21.祷告的泪水,是灵魂伤口中的血。—GregoryofNyssa
22.祷告,乃是天堂与尘世互相亲吻的时刻。—犹太谚语
23.当软弱的信徒屈膝,撒但见了都要惊惧。—WilliamCowper
24.祷告是寄往天堂的书信,寻求主的,绝不落空。—RobertBurns
25.愿以祷告作为早晨的开门之钥,夜晚的关门之闩。—MatthewHenry
26.祷告不是要改变神,而是要改变自己。好让神为我们成就祂原本就要成就的。—
CharlesFinney
27.神仍然向那些肯花时间聆听的人说话。—DailyWalk
28.祷告加忍耐加信心,就绝不失望。—牛顿
29.话愈少的祷告愈好。—德国箴言
30.最难的祷告就是告诉神:「愿您的旨意成就!」—DailyWalk
31.祈祷能成就神所能做的任何事。—DailyWalk
32.无祷告的生命,是无能力的生命。—选
34.神留下一些事情,是要靠祷告来完成。如果我们不祷告,这些事是永远不能完成。
—HelenSmith
35.在祷告时,你将自己与神的旨意和能力结合,祂就能借着你来完成奇妙的大事。—
StanleyJones
36.祷告把我们推入神温暖的怀抱中。—子爱
37.祷告不是把人的旨意行在天上而是把神的旨意行在地上。—WilliamLaw
38.一个问题与答案之间最短的距离,端看我们膝盖与地板之间的距离。—CharlesF.
Stanley
39.神回应多而又多的「不」和「等候」,把我们一步一步推进「无己」的真自由里。
—子爱
40.祷告和怨恨不能共存。—JoyceHuggett
42.祷告是患难中,向神汲取力量、福祉之泉的途径。—司布真
43.祷告就是亲近神,无论你以何种形式。—HughMcLellan
44祷告是人在需要时,求助神严肃和神圣的那一刻。—HughMcLellan
46.祷告就是大胆地来到神的施恩座前,向祂倾心吐意。—R.C.Sproul
47.神并不是任由基督徒,选择要不要祷告,祂乃是命令我们去祷告。—R.C.Sproul
48.祈祷乃是使用基督的胜利,在人间履行天上的决定。—P.E.Billheimer
49.得胜的祷告,是借着得胜的信心驱逐撒但。—P.E.Billheimer
50.我们对祷告不够重视时,就容易成为撒但攻击的目标。—G.A.Getz
51.祷告的失败,不是没有答案,或用了不成功的祷词,其导因于人的祷告与神的旨意
不一致。—BillAustin
52.祷告不是说服神,为你成就祂从未想到或不想的事。—BillAustin
53.祷告乃是到主跟前,等候祂的话语,明白祂的旨意。—CharlesF.Stanley
54.在祷告中,我们不愿听主说「不」字,尤其是当我们里面一切都在说「是!是!是
!」。—CharlesF.Stanley
55.祷告能将我们有限存有的,带入祂那无限、临在的荣耀中。—R.C.Sproul
56.凡是仰望神的人,永不停止对神的渴望。—GregoryofNyssa
57.人若不与创造他的主相交,他的人生是贫穷的。—MichaelMitton
58.在祷告中侧耳而听神向我们说话,这是可能的。当祂说话时,所有的杂念都消失无
影,所有的情绪都平伏、止息,因祂就是生命,就是永生之道。—AnthonyBloom
59.神向静默的人说话。—CharlesdeFoucauld
60.要渴慕耶稣,祂就会以祂的慈爱满足你。—St.IsaacSyrian
61.没有祷告的生活,是没有赐福的生活;缺乏祷告的生命,是缺乏能力的生命。—
DailyWalk
62.如果有一天我忽略了祷告,我将失去信心之火。—马丁路德
63.勉强的祷告不足以作灵魂的向导。—德国箴言
64.祷告是把你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解决一切问题的神。—DailyWalk
65.每当我走投无路,深觉自己的智慧和才干,都不足以帮助我度过难关时,唯一能作
的,就是屈膝祷告。林肯
66.我们需要花足够的时间在祷告上,才能认识神要向我们显明祂自己。—CharlesF.
Stanley
67.虽然神的旨意在万事上都是高超的,但若没有人的祷告,就无法执行祂的旨意。—P
.E.Billheimer
68.祷告并不是自言自语,也不是自我分析治疗的操练,或是一些宗教祷词的吟诵;祷
告是和那有位格的神
说话。—R.C.Sprod
69.在祷告的行动和过程中,我们将整个生命带到神的凝视之下。—R.C.Sprod
70.要学习祷告,我们就得祷告。要达到祷告最精湛的深处,必须从祷告中学习,而不
是单从书本中学习。—Dick
71.祷告不是让我们的「期望」降服在神面前,而是让我们「自己」降服在神面前。—
DailyWalk
72.祷告不是要克服神不情愿的,而是要牢牢抓住神所甘心乐意的。—PhillipsBrooks
73.烦恼与困惑驱使我祷告,祷告驱逐我的困惑与烦恼。—Melanchthon
74.神的施恩宝座不是路边摊,可以任由每个无心的过客,随手攫取耀眼的祝福。—
DickWebster
75.没有思想的言语,永远无法上达天堂。—莎士比亚
78.祷告就是信心的呼喊。—Horne
79.没有祷告的生活是没有赐福的生活,没有祷告的生命是缺乏能力的生命。—
DailyWalk
81.祷告就是安息在神的爱中,全神贯注聆听祂在你里面安静微小的声音。—盖恩夫人
82.祷告的泪水,是灵魂伤口中的血。—GregoryofNyssa
83.勉强的祷告不足以作灵魂的向导。—德国箴言
84.祷告是无价的,永远永远不可忽视。—SirThomasBuxton
85.祷告带来完全的释放。—WilliamWordsWorth
86.祷告乃是天堂与尘世互相亲吻的时刻-猷太谚语
87.当软弱的信徒屈膝,撒但见了都要惊惧。—WilliamCowper
88.祷告是寄往天堂的书信,寻求主的绝不落空。—RobertBurns
90.神仍然向那些肯花时间聆听的人说话。—DailyWalk
91.撒但宁可我讲道或看书,而不愿见我祷告。—CharlesF.Stanley
92.撒但不仅攻击我们对祷告的专注,还攻击我们的信心。—CharlesF.Stanley
93.祷告若无权柄,就不能斥责撒但,把牠从我们的思想中捆绑出去。—CharlesF.
Stanley
94.祷告的负担是从神而来的。—CharlesF.Stanley
95.祷告不是用自己的承诺,来换得应许或贿赂神。—CharlesF.Stanley
100.祷告带来完全的释放。—WilliamWordsWorth
101.暗中、热切和满有信心的祷告,是一切个人敬虔的根本。-WilliamCarey
102.真正的祷告具有创造生命和改变生命的力量。—RichardJ.Foster
103.以祷告的风雨敲大天堂的门。—AlfredTenyson
104.渴慕祷告就是一种祷告。—MaryClareVincent
105.祷告乃是把我们内心的一切放在神面前。—C.S.Lewis
111.没有思想的言语,永远上不了天堂。-莎士比亚
112.受苦的祈祷能拯救世界。—St.MaryofJesus
113.在拥有无数恩典的地方,赞美永远不嫌太多。—DailyWalk
114.我们不能一面过着失败的生活,一面又期待祷告有力。—DailyWalk
115.求您帮助我们,每一天借着祷告与您更亲密。—JohnKeble
116.一个基督徒的心思、意念集中在神的话语上,这时,他所思、所行的就成为他的祷
告。-G.A.Getz
117.真正的祷告,是信徒的灵魂与神的谈话。—T.L.Coyler
118.要得到你祷告所求的你须祈求神预备好要给你的—BillAustin119.
119如果神在我祷告之前,就知道我要说什么。祂这样的全知,非但不会限制我的祷告
,反而使得我对祂的
赞美,更加美妙!—R.C.Sproul
120.祷告乃是神赐给信徒无比的特权,能将心中的想法和神分享。—R.C.Sproul
121.祷告不是为了减轻负担,而是为使我们的背脊更坚强。-DailyWalk
122.防止压力变成痛苦的运动,乃是常常跪下祷告。—DailyWalk
123.不祷告等于向神自夸。—DailyWalk
125.祷告是一种能胜过试探的圣德。—圣伯纳
138.祷告是寄往天堂的书信,寻求主的,绝不落空。—RobertBurns
147.在祷告中,有时候看起来好像是我们顺服神的旨意,事实上是要祂接受我们的意思
。—DailyWalk
149.人生一切的不幸始于一源,就是不能在祷告密室中安坐。—Pascal
150.假如我们每天花十六个钟头去盘算世界的事物,而只花五分钟思想神,那么这个世
界就会看起来比神真实
二百倍。—WilliamR.Inge
155.神把乐园里最甜美的花赐给其屈膝的子民。祷告是天堂的门。—-ThomasBrooks
156.除了谦卑、俯伏的灵,不会有真正的祈祷。谦卑是一切有效祈祷的首要。—-
RobertBrowning
157.祷告乃是在神面前,为别人的好处代求。—-圣奥古斯丁
158.最好的属灵操练就是经常双膝跪地。—-DailyWalk
159.恒切祷告且尽心服事的人,以手捧心,上呈与主。—-St.Bernard
160.以祷告的风雨,敲打天堂的门。—-AlfredTenyson
161.渴慕祷告就是祷告,这是渴慕的祷告。—-MaryClareVincent
162.祷告乃是把我们内心的一切放在神面前。—-C.S.Lewis
163.祷告乃是打开神无限恩典和能力之仓的钥匙。—-DickWebster
164.「需要」教人祷告。—-德国箴言
165.一百个除了罪恶别无所惧,除了神别无所慕的人,他们将要震动地狱之门,在地上
建立天国。神一切的
作为,都是对祷告的应允,除此之外别无他为。—-JohnWesley
166.祈祷从天上所带下来的宝贵福份,是无法形容、无法模仿的,祈祷是由圣者所来的
恩膏。—-司布真
171.祷告好像无所事事,但却是最重的工作,因为我们祷告时,神就为我们工作。—-
滕近辉
172.祈祷造成品格,祈祷造成合用的讲道者,祈祷造成好牧人。—-E.M.Bounds
173.圣灵的能力不是藉方法而流出,乃是藉人;祂不是膏抹计划,乃是膏抹人—-祈祷
的人。—-E.M.Bounds
175.真实祷告的秘诀,在于一个人让自己完全受圣灵的支配。—-JoyceHoggett
176.祷告的意思是改变。真实的祷告就是公开承认我们要改变。—-ThomasMerton
177.主将祂的意念放入我心中,祂临及我,在祷告中倾诉的时刻里,祂加力量给我。—
-JohnPowll
178.最有深度的祷告,其要点就是持续不断的顺服神。—-ThomasMerton
179.神啊!求你在我里面坚定我,在我外面保护我,在我下面扶持我,在我前面领导我
,更在我后面使我不致
摇摆后退。―F.B.Meyer
184.祷告蒙应允的先决条件,就是信徒的合一与相爱。—G.A.Getz
185.当信徒的心与神的话语结合时,就能真正地「在圣灵里祷告」(犹20),并「照祂
的旨意求」(约壹五14)。186.借着祷告,神邀请我们进入宇宙宝座的密室。—P.E.
Billheimer
187.祷告是一种特权,也是一种责任。—R.C.Sproul
189.在祷告中争战,让你里面充满信心,你就会在主里得着刚强与能力。-慕安得烈
190.在祷告中与神交通的唯一方法,乃是相信主耶稣的爱。-慕安得烈
191.圣灵晓得神的旨意,因为圣灵就是神。圣灵的代求就是基督的代求,因为圣灵和基
督是一体的。—BillAustin
192.当逻辑和经验都告诉你,心存盼望和继续祷告是愚蠢的举动时,在你内心深处的某
个地方,还有一把小火
稳定烧着,告诉你要继续祷告,坚持下去。这的确是圣灵帮助你祷告的方法之一,祂会
赐给你坚持的
力量。—BillAustin
193.人在神面前跪着的时候是怎样,他的为人就是怎样。—MurrayM'cheyne
194.圣灵快速且大能的作为,不仅是因祷告所引发,更是由祷告所支持、维系。—
ArthurWallis
195.祷告是宇宙中最大的力量。祷告是超越一切自然力的。—F.J.Huegel
196复兴是神透过他的圣灵所作的工,而圣灵是以祷告的灵在信徒内心动工的。——
LeonardRavenhill
197借着赞美神的名,及他立约应许成就在基督耶稣身上所做的一切,就能进到神的宝
座前,使你的祷告直通到他面前。——LarryLea
198祷告是一种能胜过一切试探的美德。——圣伯纳
199让我们学习与主对话的祷告,而不单是对主演讲的祷告。—Rosalindinker
200心中安静就是力量的表记,喧嚷既不是口才也不是能力,唯有安静所带出的力量影
响至为深刻。—J.R.Miller
s*******w
发帖数: 2257
214
宋耀如:与留学生牛尚周温秉忠是怎么样认识的?
1872年夏,“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组织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学。宋耀如日
后的连襟牛尚周、温秉忠分别为第一、二批赴美官派留学生。
宋耀如:与留学生牛尚周温秉忠是怎么样认识的?
上图:宋耀如的Uncle(舅舅)和宋耀如在讨论耀如的前途。  下图:宋耀如的
Uncle(舅舅)在他的“东方丝茶”店。  (插图选自美国作家科妮莉亚·斯宾塞著、
1939年出版的《三姐妹———中国宋氏家族的故事》)
宋耀如:与留学生牛尚周温秉忠是怎么样认识的?
文\钟 一
宋耀如一生中得到无数贵人的相助。他初到美国就认识了牛尚周、温秉忠等中国近
代留学生,他们是他日后命运转机的重要人物。等到宋耀如1886年回到上海后,1887年
由牛尚周做媒,婚配倪珪贞,而此前牛迎娶了倪蕴山的长女倪珪金,温秉忠后来也娶了
倪蕴山的幼女倪秀贞,三人遂奇迹般地结为连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从海南出走的乡村
少年的最为奇特的人生。
牛尚周(1857或1861-1918),字文卿,江苏嘉定县人,中国近代第一批官费留美
幼童。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被容闳选中,官费赴美留学。回国后,任职上海江南造
船厂,婚配倪蕴山长女倪珪金,并成为宋耀如的媒人。
温秉忠(1858或1862-?),祖籍广东新宁县,在上海出生,清政府第二批官费留
美幼童。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先后任镇江美国领事馆通译、两
江总督署通译兼秘书、镇江及天津洋务局总办。1902年婚配倪蕴山幼女倪秀贞。1905年
随宪政改革考察团赴欧美。后来曾三次率领教育考察团赴美,并有三批中国留学生随行
,宋氏三姊妹中的宋庆龄、宋美龄即在其中。那是1907年夏天,宋庆龄和宋美龄随二度
赴美考察教育的姨丈温秉忠赴美留学。1912年,温与宋耀如一起跟随孙中山筹办中国铁
路总公司,后被任命为外交部驻苏州办事处长、苏州海关监督,携家眷等居苏州。
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宋家王朝》(1985年)中,曾这样评价他们结识的相互影响
:“侨居波士顿的‘天朝人’为数很少,他们住在查尔斯河另一岸的坎布里奇。他们是
中国的有钱人家送出国去接受西方教育的子弟。譬如温秉忠和牛尚周。温和牛都来自上
海,学成后返回上海,娶了两姐妹,成了查理的联合保证人。他们取得了同样的财富和
社会地位,在推动中国出版第一批西方教科书方面都起了作用。他们对中国现代史,对
宋家王朝的兴起有过深刻的、不过是间接的影响。”
宋耀如与牛尚周、温秉忠是怎么样认识的呢?
1939年,美国作家科妮莉亚·斯宾塞著《三姐妹———中国宋氏家族的故事》(
1945年书名改为《宋氏三姐妹》,被认为是对宋氏家族进行详细介绍的最早传记作品。
但是,作者在书中已经申明:“本书不是历史传记,而是故事,基于事实和虚构情节和
事件的故事。”的确,书中有很多虚构的故事,作者是希望人们不要将此当作历史研究
的依据。
这本书中写到宋耀如与留学生交往的故事,但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牛尚周、温秉
忠,而是姓李、姓何、姓王的几个留学生。作者在《三姐妹———中国宋氏家族故事》
(1939年)中这样写到,在波士顿的中国留学生们常常在晚上到宋耀如舅舅的丝茶铺子里
谈天说地,享用茶叶和瓜子。耀如对美国还所知甚少,对留学生们的话题也插不上话,
他扮演的仅仅是倒茶小伙计的角色。作者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分别姓李、姓何、姓王的
几个留学生谈论回国后进行变革救国的计划,有的说要推行义务教育,有的要投身医疗
事业,还有的要进行社会实验创立示范村。而耀如旁听了几个月的结果,就是他萌生了
要上学接受西方教育的强烈愿望。在一个夏天的晚上,他鼓起勇气向舅舅提出了这个要
求,当然,舅舅果断拒绝了他,让他老老实实学习生意经。耀如最终在八月初决定逃走。
这里说宋耀如最终在8月初决定逃走,作者说的是1880年的8月初,这与事实是大
有出入的。
宋与牛、温认识的故事,出现在埃米莉·哈恩的《宋氏家族》(1941年)之中。书
中在写到宋耀如“过继”给Uncle之后,就这样写到他们的认识:“耀如在波士顿心脏
的这所华人房子里过着华人式的生活,他在这里干了三年学徒。这时,他的一次结识竟
改变了他的整个生涯。两个来自上海的男孩经常到店铺里和他们的同胞聊天,万秉纯、
牛善周(音译──译注)这表兄俩作为中国教育代表团的成员被送往美国,
这个有勇气的大胆行动是由耶鲁大学的广东毕业生容闳博士组织的。这个代表团只
存在了10年,可是,当这两个男孩,即后来与耀如结婚的一个上海姑娘的两位表兄,首
次踏进波士顿这家店铺时,便开始编排了另一种形式的命运。”文中的万秉纯、牛善周
实即温秉忠、牛尚周,而文中的“两位表兄”应译为姐夫和妹夫。
表面上看,埃米莉·哈恩为我们的叙述提供了便利;但是,只有深入进去,才知道
它又给我们带来多少不便。因为她的多处失实记述,使我们得花费很多功夫,才能还原
接近实际的事实真相。比如哈恩说,宋耀如干了三年学徒,这是因为她认为宋是1875年
到波士顿的;实际上宋是1878年到来的,他在这里干了不到一年时间。
《宋氏家族》(1941年)又接着写道:牛、温“这两个年轻的学生同在柜台后面这
个沉思的小男孩攀谈起来。他们告诉他学校里的生活,以及每年夏天他们被送往夏令营
所过的生活,可能他俩还添油加醋地吹了一气。他们经常来店铺,并且总是批评年轻的
宋(Soon)──那些日子,他们就这样称他的名字———说他总是站在柜台后面,仅仅满
足夜校的学习水平。在美国,一年级的教育水平十分容易达到(他们认为夜校只是一年
级的水平)。耀如听着,不由得垂涎三尺,也想得到类似的机会。在他新朋友的怂恿下
,他走到叔叔面前,要求允许他离开自己的工作,去正常上学。”
这里,哈恩又说宋耀如在波士顿依靠他“叔叔”的时候就已经姓“宋(soon)”了
,其实宋此时还没有姓“soon”,连“sun(沈)”也不是。
宋耀如要求正常上学的结果是:“毫无用处,他叔叔及其在美的其他家族成员,对
他这样一种稀奇古怪的志向自然毫不感到同情。耀如有他自己的前途,一个很有出息的
前途;他将同其他宋家人干一样的事,象一只勤劳的蚂蚁一样工作,把它们的巢穴建筑
得越来越高,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精明的商人,为他的家族增光,到头来也不过如此。”
除非是中文翻译的不准确,否则这种夹叙夹议式的讲述,模棱两可,颠三倒四,尤其把
不少溢美之词附加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农村小孩身上,可能想象远大于事实。
我们知道,关于宋耀如的很多文学性的东西,来源于醒民等著《宋氏家族第一人》
(1986年);而海外关于宋耀如的很多“史实”,则是来源自埃米莉·哈恩的《宋氏家
族》(1941年)。比如说,罗比·尤恩森著《宋氏三姐妹》(1975年),很多内容就是
“缩写”自哈恩的书。“天下文章一大抄”,看来洋人也不例外。
罗比·尤恩森是这样写的:“宋耀如的舅父付路费给他去美国,显然是期望他的养
子能唯命是从,安分守己。命里注定,前途已如此安排。他将长期辛勤工作,去学会进
口和销售丝茶这项工于心计的业务。波士顿那间发霉臭的铺子,似乎是他毕生活动的天
地。
“宋耀如晓得舅父对自己的期望。然而他思绪纷纭,梦想着去探索茶店外的陌生世
界。
“一些中国学生──清政府派往美国的教育代表团的成员,满足了他这个愿望。他
们向他讲述一些在学校和夏令营亲身经历的想必是有点添油加醋的惬意的故事。他们吹
嘘自己的计划,说他们回国以后,要把中国从欧洲中世纪式的时代中拖出来。他们对着
这个站在柜台后面秤着一包包茶叶、局促不安、一言不发的孩子出言不逊,讥嘲他这样
活着毫无意义。
“中国学生每次来访之后,宋耀如想寻求美国教育的决心也随之增强。他向舅父谈
了这个想法。可是,这个因循守旧的人却干脆用‘不可能’来回答他。”“因此,在大
约三年的学徒期满后,宋耀如干了一件在中国年轻人中间闻所未闻的事:他逃跑了。当
时他还不到十四岁,据说是因为他那轻信不疑的舅父要派他到本地另一个中国人开的商
店去办一件事。他就趁此机会头也不回地逃之夭夭了。”
罗比·尤恩森所写宋耀如从海南直接去美国,以及“在大约三年的学徒期满后”云
云,这些都是跟着《宋氏家族》(1941年)失实。
相比之下,斯特林·西格雷夫写《宋家王朝》(1985年),虽然也参考埃米莉·哈
恩的书,但他是认真核对原书内容的。像他在书中注释说:“在19世纪的美国,年轻富
有的中国人的出现是个稀罕事,因此有许多记述。此处引用的是埃米莉·哈恩的《宋氏
姐妹》”。又云:“哈恩在她的书中对宋耀如的两个小舅子做了详尽的记叙,但是与该
记叙相反,事实是这两人并未就读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于1983年5月20日写的‘致作
者信’中指出了这一点。”
斯特林·西格雷夫介绍说:“温和牛当年是作为广东人容闳所组织的中国教育团的
成员来到美国的。容闳是在美国大学毕业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他在耶鲁大学求学时,
即已决定通过把中国有希望的青年送到西方中学和大学的办法,来为改革祖国作出贡献
。一八七一年,清廷批准他的计划。来自上海的小青年温秉忠和牛尚周,就是属于首批
派到美国的留学生。”
他写道:“他们在一八七八至一八七九年冬季常来查理的铺子,边饮茶边争论怎样
按西方模式改造中国。”然后,“他们同查理交上了朋友,劝他到学校去,学一门有意
义的职业。最后,他们鼓励他去向他的‘伯伯’提出这个问题。那个讲求实惠的伯伯,
听了查理说还有此步他后尘更好的生活的说法之后很不高兴。他打消查理的希望。因此
查理便动脑筋逃跑。”
宋耀如与牛、温相识的经过,海外出版物的记述已经很多,到了国内出版的很多文
章书籍更是大量写及,我们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叙述,看看他们是如何不约而同地共同演
绎宋耀如的一段海外经历的。
于醒民等著《宋氏家族第一人》(1986年)中这样写道:“当他第一次向养父提出
进大学念书的要求时,养父惊讶得张大了嘴,象审视陌生人一样盯着他看,半天才说出
一句:‘小孩子,说胡话!’养父的态度,无疑给他当头浇了一瓢凉水。这使他意识到
,要让养父送他进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聪明的孩子,从此就将燃烧着的希望埋在心底
,不再向养父提起此事。”“两位中国留学生的来访,在阿虎平静的生活中激起了第一
层涟漪。来访者一个叫牛尚周,一个叫温秉忠,都是中国派出的第一批官方留学生的成
员。”1878年,“牛尚周与温秉忠才有机会再次来到波士顿。他俩在游览市容时,不时
听到市民们在夸奖一位杰出的中国少年,说他就在本市唯一的一家中国丝茶号内服务。
这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于是,他俩慕名来访。”“牛尚周讲上海方言,阿虎听不懂,但
温秉忠的广东话,他听来倍感亲切。三人越谈越投机,不一会儿,便象阔别重逢的亲兄
弟一样亲密无间了。”
这些描写,成为后来一些“创作”的源头,一些“作家”在此基础上添油加醋地大
写宋的这段经历。
尚明轩等著《宋庆龄传》(1990年)中则写道:“在波士顿生活不到一年,宋嘉树
由于受到美国民族精神中进取性和冒险性的熏陶,不再满足于堂舅安排的帮助丝茶店经
销的命运,开始追求更远大的目标。”“刺激宋嘉树走上冒险之途的直接因素,既有探
索丝茶店外陌生世界的好奇心,又有与美国对比之下对祖国贫穷落后命运的关切。海南
岛家乡的悲惨生活与波士顿繁荣景象的强烈对比,在少年嘉树心上掀起难以平息的波澜
。他渴望自己的祖国也象美国一样富强起来。”这里,作者把少年宋耀如的思想境界拔
得很高。
作者又写道:“当时侨居在波士顿的中国人很少,主要是一些被清政府派去留学的
官宦人家的子弟,住在查尔斯河另一岸的坎布里奇。他们经常光顾丝茶店,在店中高谈
阔论,更在嘉树心上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些留学生中,温秉忠和牛尚周(后来
成为宋嘉树妻子的两个姐夫)是作为广东人容闳所组织的中国教育团的成员来到美国的
,是1871年来自上海的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们与嘉树成为好朋友,劝他到学校去学一
门有意义的学问,将来回国谋一个理想的职业。他们对宋嘉树的劝告,使他的命运发生
了根本的转折。”“小嘉树终于下了决心,于是向已经成为他继父的堂舅提出在美国求
学的要求。但是,这个已经被太平洋的风浪磨去了棱角的堂舅,没有理解搏动于嘉树胸
中的那颗勃勃雄心。他的回答是:‘不可能。’他只要求嘉树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小商人
,继承他的‘家业’。由于与堂舅没有商量余地,嘉树悄悄地逃跑了。”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在所著《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1992年)中写
道:“19世纪末期的波士顿和海南老家在文化、社会和心理上的距离那就更为遥远了。
这位开铺子的养父想方设法要把这个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拴在铺子里。但这个年轻人已
经见过世面,活泼好动,新环境的吸引力胜过了家庭关系的温暖和语言相通的便利。
“虽然他的移民路线同绝大多数横渡太平洋以劳动谋生的华侨一样,但他很快碰到
了另一股中国人出国的新潮流———清朝政府派遣一些书香人家的子弟出国留学,学习
西方的技术和方法。有两个这样的年轻留学生经常到波士顿他养父开的铺子里来买东西
,一个是牛尚周、另一个是温秉忠。他们是由容闳(1828-1912)推动的、在1871年首
批抵美的留学生中的两个。容闳是孙中山的同乡,可能是第一个受到完整的外国教育的
中国人(耶鲁大学、1854级)。
“年轻的宋耀如同牛、温两人交谈后,一心想离开店铺去上学。他的养父不同意,
他就偷偷溜进停泊在波士顿港口的缉私船‘艾伯特·加勒廷’号。”
因为受牛尚周、温秉忠等留学生的“怂恿”刺激,宋耀如又开始“逃跑”,而且继
续遇到贵人。但是,接下来他的贵人、“恩人”是琼斯船长,还是加布里埃尔森船长呢?
s*******w
发帖数: 2257
215
传教士与中国之最(转载) (2014-07-14 22:56:13) 下一个
2014-07-01 香柏领导力
1、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医院
中国此前也许有太医院之类的东西,但那与现代的医院概念相差甚远。外国传教士在进
入中国后就开始医药活动。利马窦开创了传教与医疗并重的传教路线,法国传教士张诚
曾用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马礼逊也曾澳门开办西医诊所。但最早在中国建
立现代意义上医院,对中国的近代医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
伯驾(Peter Parker)1804年生于马萨诸塞,183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34年被美部会
派遣来华,成为基督教第一个来华传教医生。1835年11月4日,他在广州新豆栏街7号的
丰泰洋行内租屋开设“广州眼科医局”(Canton Ophthalimic Hospital),又称“新
豆栏医局”。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式教会医院,西医自此正式传入中国。
1837年,伯驾在医局内向关韬等3名中国人传授西医知识,使关韬成为中国第一个“西
医学医” 。从这个意义上讲,伯驾又是第一个向中国人传授现代医学的外国医生。
后来的一些教会医院在中国非常有名气,湘雅医院,齐鲁医院,协和医院等至今仍然是
全中国最好的医院,虽然它们的名称可能已经改了。
2、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图书馆
中国古代也有藏书楼,但是其功用是储藏,与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大相径庭。鸦片战
争以前,中国最早最著名的是西什库教堂北堂图书馆。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
的一些城市的教堂机构和教会大学中创建了一座座令中国的藏书家瞠目结舌的明显居于
先进水平的新式图书馆。其阅览规则,图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图书在民众中的流
通状况和藏书利用程度与当时大清帝国的古代藏书楼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对于开启民
智起了巨大的作用。
3、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
中国以前不是完全没有女子教育,但限于富裕人家的家庭内部,且内容狭隘。十九世纪
三十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
。这可以说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女子教育,在
十九世纪下半叶对当时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体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它突破
了几千年来的禁锢,开了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
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
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女子人才,1911年的毕业生丁淑静曾担任中
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1919年的毕业生李德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
部长;1920年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正式合并到燕京大学中,燕京大学遂成为中国教育史上
最早包括女子学生的大学之一。燕京大学在五十年代初又成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所以
当今中国第一名牌大学--北京大学亦曾得益于基督教。
除了北京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传教士还在南方开办了两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校,这就
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国家的兴盛有关。诚如梁启超所
说"女学愈盛,国家愈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
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4、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中国的所谓高等教育,如中央官学、国子监等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出现了。然而这种高等
教育只是相对于当时的初级教育而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出现则是在
十九世纪,并且最早的大学都是由传教士开办的。
基督教大学在中国的出现是在1880年前后,当时的大学主要是在教会中学基础上添加的
大学班级。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
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
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十九世纪中国的基督教大学共有5座,除了登州文会
馆外:
1888年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开办了北京文汇书院;
1889年美国公理会建立了通州华北协和大学;
1890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的圣约翰学院设置大学课程;
1893年美国长老会在杭州设立杭州长老学院。
和医院一样,中国的基督教大学保留到今天的,仍然是当今中国最好的大学.
5、传教士与最早的东学西渐
大部分人知道传教士对于西学东渐的贡献,但是未必知道中国的论语,四书五经等翻译
成外语,介绍给全世界的也是传教士。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中学西传的主要方式主要是
:直接携带中国文献回欧洲;选择翻译汉语典籍;著述评介中国文化学人的思想;以报
告、书信、日记方式记述日常见闻;编着中英对照字典;编辑出版西方报刊等。
1682年,柏应理带走中国书籍400余册。
1694年,白晋代走300多卷中国典籍赠送给路易十四。其中有影响的典籍包括郑樵的《
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还包括明《永乐大典》和清《古今图书集成》。
汉语典籍最早的西译是《明心宝鉴》于1590年在菲律宾译成西班牙文,译者就是多明我
会会士高毋羡(Juan Cobo,?--1529)。“明心宝鉴”是童蒙读物,内容主要是训诲幼
童的格言。文献不具有经典性,具有随意性,没有目的性,但确是开先河的。但到了耶
稣会士时期,就具有了目的性选择性。翻译中国学术经典,是耶稣会传教士入华传教“
适应性”策略之一。早在利玛窦之前,罗明坚就进行了西译汉语经典的尝试。
1578年,他辗转来到广东肇庆,用拉丁语试译了《大学》的部分章节和《孟子》。译着
虽然影响不大,但有开创之功,成为利氏等人的先行者。1661—1662年间,郭纳爵、殷
铎泽、柏应理等人,陆续将《大学》、《中庸》、《论语》译成拉丁文,在法国出版。
正是由于传教士们的努力,中国的文化才被全世界所了解.
6、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盲校和盲文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传教士穆威廉(Hill Murray)在北京成立启明瞽目院(Hill
Murray Institute for The Blind解放后改名为北京盲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盲校。有
位中国盲教员(据说是山东人,叫朱德光;另一种说法是一们姓沈的盲教员和外国传教
士合作),将盲字排出北京话的全部音节四百一十多个,人们称它为“康熙盲字”(也
称北京盲字“或协和盲字”)。这是最早的汉语盲文的开端。
一八九八年,女传教士岳艾美(国藉不详)在福州成立盲校。她以拼音方法制字过一套
拼写闽南话的“福州盲字”。这种方言盲文有字母三十多个,每个音节需要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点符。一九一一年前后,她又加以改进,字母增加到五十三个,声调符号七个,
每个音节由声、韵、调三个点符级成。一九二0年前后,她还提出过一些简写的方法,
简写词的前后都有空格,可以说是我国盲文有分词形式的先声。
7、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汉英、英汉字典
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为了翻译工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英语学习字典《华
英字典》。《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汉-汉英对照的字典,篇幅大内容丰,有丰
富的例句及解释,并收录大量成语、俗语。
1844年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英华韵府历阶》及1847年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的《英汉字典》都把它当作参照基础。
8、传教士和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和手语
中国的聋哑人用手语进行表达一直是随意的,不规范,不统一。我国最早创建规范的手
语并建立最早的聋哑学校的是西方传教士。?
1887年(清光绪13年),美国传教士梅里士在山东登州(今蓬莱)创办聋哑学校,并搜集中
国聋人手势,同时将手指字母传入中国。这是我国手语应用和聋人教育的开端。
9、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
麻风病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以前的中国许多地方发现了麻风病人就要被烧死,圣经中基
督曾经多次治愈了麻风病人,成为传教士们的榜样。
1921年,美国传教士爱伯特和意大利传教士法德路等在昆明市创建云南省麻风病院,以
后伯格理在云南,在以后其他传教士在中国其他地方向及建立了麻风病院,给他些被家
人,邻居抛弃的可怜人带来希望。
10、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现代天文学和历法
传教士中很多人精通天文历算,其中最杰出者为汤若望和南怀仁。汤若望在明末参与修
订历法,编纂成《崇祯历书》,并制作天文仪器。清初汤若望、南怀仁相继主持钦天监
,汤若望增订《崇祯历书》,康熙赐名《西洋历法新书》,后收入四库全书改名《新法
算书》。
他还著有《新法表异》、《历法西传》和《新法历引》等,制作了浑天仪、日晷、星球
仪、地平仪、望远镜和地屏。南怀仁于1669年改造观象台,制成新仪6种:黄道经纬仪
、赤道经纬仪、纪限仪、象限仪、天体仪和地平仪,并将各仪器的制法及用法绘制成图
,予以解释,名为《灵台仪象志》。他又把汤若望所遗《百年恒表》相继推至数千年,
名为《康熙永年历》。
11、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几何原本
在数学方面,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为欧洲数学传入中国之始。
他们还编译有《测量法义》、《对数表》、《测量异同》和《勾股义》等。利玛窦与李
之藻合编《圜容较义》等。汤若望撰《割圆八线表》,介绍平面三角,邓玉函撰《大测
》,介绍弧三角学。穆尼阁以对数表授薛凤祚,薛氏译有《天步真原》。
12、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和现代地理学
在地理学方面,传教士介绍西方地圆学说和世界舆图的测绘,矫正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
观念,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利玛窦曾绘成名为《山海舆地图》的世界地图,向士大夫
们展示,并把所携《万国图志》作为贡品献给朝廷。
他在《天主实义》和《乾坤体义》等书中介绍了地圆说,并把西方经纬度线测绘技术介
绍到中国,开中国以科学方法测绘地图的先河。艾儒略著有《职方外纪》,记述海外风
土,利类思等著有《西方要纪》,介绍西方国土、风俗人物,物产及海程远近。
1708年康熙令白晋主持对全国实地勘测,中西学者合作,历时11年,测绘完成全国地图
——《皇舆全览图》,此图至今仍为全国各种地图的重要根据。
13、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汉语拼音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
,拼合起来就行了。另外就是直音法。《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
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
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
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由于是在
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称“利、金方案”。 “利、金方案”的出现对
当时中国的音韵学者有很大的启发。
明末学者方以智开始思考中国的拼音文字问题:“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字属一
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前清学者杨
选杞看了《西儒耳目资》大受启发:“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
之法”。“利、金方案”促进了中国传统的音韵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为反切法开辟了一
条“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简易途径。
这两个方案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写的,适合于拼写北京
音。它“引起了汉字可以用字母注音或拼音的感想,逐渐演进,形成二百年后制造推行
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的潮流”。
14、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反鸦片运动
大家也许都知道林则徐的戒烟运动,但是他那一把火并没有把吸烟的危害阐述明白。
鸦片开始时并部像今天这样臭名昭著,当年它是作为镇痛剂被发明出来的。中国人甚至
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福寿膏”。许多人包括传教士在内对它的危害并没有明确的
认识。
然而,面对烟毒在中国流布越来越严重,“煎膏日夜烟熏天”,“杀人不下亿万干”的
情势,传教士们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作调查、统计,发表论述鸦片危害、敦劝戒
烟的文章,出版专门性宣传书籍。
在华新教传教士的全国大会,也把禁烟作为主要议题之一。教中人士还组织起戒烟团体
,如北京的“戒烟大会”、广州的“劝戒鸦片公会”等,都有些影响力。光绪十六年(
1890年)的新教全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戒烟的议案中,有一条即建议在全国设立禁烟总
会,各地设分会,对禁烟组织的发展颇有促进作用。他们还利用教会医疗机构对烟毒患
者施行戒治,不少教会医院、诊所特设此一门诊业务,甚至有专设医院。像英国新教人
士德贞(J?Dudgeon)在北京从事这项医务,成效就颇突出。有些传教士还努力促使本
国禁运鸦片,以断绝祸源。
19世纪70年代,英国国内人士组织“反鸦片贸易协会”,德贞、李提摩太等人积极声援
支持、此时已回到英国的理雅各,更直接作为发起人之一。在一次大会上,他慷慨陈词
,反对鸦片贸易,认为这是一项罪恶的交易,它使成千上万中国人受害,也不利于英、
中之间正常贸易的发展,呼吁鸦片贸易者“停止作恶,学习行善”。传教士们的努力没
有白费,最终促使英国政府通过决议使鸦片贸易非法化。
传教士们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无形间都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是大家公认的
事实。
当然,之所以他们有这么大的能量,并不是因为他们三头六臂,而是因为他们有耶酥的
生命,有十字架的榜样,他们是天上来的种子,他们带着耶稣基督的荣光。
s*******w
发帖数: 2257
216
内幕:清朝留美幼童为何提前回国
1872年-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容闳等洋务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
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进行到第10
年时,遭到强烈反对,“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
曾国藩和李鸿章决定,由翰林陈兰彬担任留学事务局正委员,留学计划的积极倡议者容
闳为副委 员。后来,开放的容闳与保守的陈兰彬及其继任吴子登之间产生矛盾,最终
导致留学计划的夭折。
李鸿章原计划把留学幼童送入军事学院和海军学院,但当若干幼童从美国的高中毕业、
准备到大学读书时,美国政府却没有接受中国政府的请求。同时,美国西海岸出现了“
排华”浪潮,给中美关系蒙上了阴影。
国内,容闳和陈兰彬、吴子登为留学生的洋化问题发生了争执,容闳曾向密友、当地教
堂牧师推切尔求助。推切尔首先联络美国若干所著名大学的校长,联名致信清廷的总理
衙门;还和他的好友马克·吐温到纽约见前总统格兰特先生,请求他的帮助。格兰特立
刻表态,“我会给总督大人写一封信,单独写一封,给他施加一些更有力的证据,我很
了解他,我的话对他会有分量的。我立刻就写。”
1881年2月24日,李鸿章致电陈兰彬:格兰特来函,幼童在美颇有进益,如修路、开矿
、筑炮台、制机器各艺,可期学成,若裁撤极为可惜。李鸿章是久经政治风浪的圆滑老
臣。在信中,他没有挺身保护容闳,而是说,多年来,容闳偏重西学,使幼童中学荒疏
,他曾一再去信诫勉。又说,学生大半出生于广东,幼年出洋,沾染洋习在所难免;吴
子登绳之过严,导致冲突,以至于要“全撤”,未免近于固执。他说,容闳不愿裁撤,
是意料中的;陈兰彬坚持全裁,也不是没有原因。倒是吴子登后来提出的是“半撤半留
”的办法值得考虑。李鸿章的意见:进入大学的学生应当继续读完,其余学生中选择聪
颖可成才者酌留若干,此外逐渐撤回;留学事务局的人员可酌裁省费。由于当时已有近
60名幼童进入大学,加上“酌留若干”,这一方案,真正撤回的只是少数。李鸿章的苦
心,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他没有想到,总理衙门正好借题发挥,称李鸿章有“不撤而撤之意”,向皇帝呈
递了“奏请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奏折。此后,晚清民初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留
美幼童”的身影。他们之中有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天佑,有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
唐绍仪,有中国第一位大学校长蔡绍基等人。(《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上海文汇出版社钱钢等著)
《光明日报》 2004年5月
s*******w
发帖数: 2257
217
百年前官费留学不是“好事”--清朝留美幼童生活揭密
留美幼童是1872年至1875年间由清政府派往美国留学的四批中国幼童的总称,120名留
美幼童的平均年龄是12岁半,以广东(84人),江苏(21人)为主,这些幼童既不是来
自仕进显宦之家,也不是来自贫民家庭,而是来自比较富裕开化的农民和与洋务有关的
家庭,并具有一定的中文功底。他们中有50多人在中学毕业后得以进入哈佛、耶鲁、哥
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继续深造。1881年,出于当权者对幼童“全盘西化”的担
忧,清廷颁旨全数撤回留美学生。到1881年年底,除已在美国病故者3人、中途辍学或
拒召者23人,剩下的94名“留美幼童”,分三批回国。这94名回国留学生,如今学籍可
考者87名,其中小学19名,中学35名,大学33名,只有两人获得学士学位。
1881年6月8日(光绪七年五月十二日),清总理衙门奏:“臣等查该学生以童稚之年,
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是以外洋之长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浇风早经习
染,已大失该局之初心……趁各局用人之际,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
1870年,朝廷批准了曾国藩、李鸿章“考选幼童、派遣留学美国”的奏折,并专门成立
“总理幼童出洋肄业沪局”,命陈兰彬、容闳为留学生正副监督, “访选各省聪颖幼
童,每年三十名,四年共一百二十名,分批搭船赴洋,在外国留学,十五年后,按年分
批回国。计回华之日,各幼童不过三十上下,年方力强,正可及时报效。”
一百年前官费留学不是“好事”
按照现代人的想法,官费留学十五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在一百多年前,
大部分人还把美国看作蛮夷之地,父母把自己孩子送出洋,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眼光
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70%的孩子来自广东省,18%的孩子是江苏人,剩下的为浙江、
安徽、福建、山东人,八旗子弟没有一个人报名。
因为是大清国派出的学生,孩子们要品行端正、聪明,长相端正,姓名粗陋者,清
政府也责令家长尽快更换,所以这些留学幼童的名字,个个都风雅大气。
第一批留美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启程赴美。在船上,孩子们起初吃不惯美式食物
。广东的孩子早晨习惯喝茶,船上供应的却是牛奶,香喷喷的米饭也换成了面包。他们
甚至把护送员用来治疗喉咙痛的咸西瓜都抢了个精光。
到了旧金山,学生们“全部中式打扮,拖着小辫子,穿着缎面的鞋子,戴着小缎帽,丝
制长袍,外套白色亚麻褂子”,以至于美国人把他们当作了长着男孩子脸的女孩子——
—因为他们的长裙、长辫。
为了让孩子们尽快掌握语言,容闳与美国政府联系,让他们分别住在美国家庭中。获得
批准负责接待的家庭,都愉快地欢迎家庭新成员。曾为幼童一员的李恩富说,当他被分
配到一个和蔼可亲的女主人家中时,“她把我一下子拉进怀里并吻我。这一举动惹得其
他男孩哈哈大笑,弄得我面红耳赤。”不过,李恩富还是很高兴地接受了他有生以来第
一个吻。
对新奇的异域文化,孩子们尽情地欣赏、试着融入。当然也有一些,是中国政府严
厉禁止的———比如加入***。星期天来临的时候,主人们会盛情邀请孩子们一起去主
日学校,开始,大家听到要去“学校”,心里还纳闷:“星期天也要学习?”但还是认认
真真准备书包,结果到了才发现,主人们带他们去的是教堂,孩子们只好偷偷跑回家。
s*******w
发帖数: 2257
218
苦涩的异域文化体验:早期留美幼童的悲喜剧
新华网 (2002-05-13 10:34:50)
稿件来源:人民网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选派10岁到16岁的幼童120名到美国留学,这是中国最早
的官派留学生。这批幼童原计划留学15年,但由于政治文化的差异,9年后就中途撤回
,以失败而告终。这些受中国固有传统文化熏陶的幼童,越过太平洋去拥抱风格迥异的
美国文化,自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阵痛,其中的酸甜苦辣
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国难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化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积淀甚深的
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
魏晋隋唐时期,有数百名高僧跋山涉水往印度钻研佛学,可以讲这是中国最早的留
学生。然而,宋元明清以降,由于中国的优越地位和封建王朝的固步自封,出国留学者
却寥寥无几。尤其是清廷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关闭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大门。当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人的世界知识极其有限,连林则徐那样努力睁眼看世
界的开明官僚,都无法准确说出英国的地理位置,甚至认为英国和俄国接壤。伴随着鸦
片战争的硝烟,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不得不千方百计去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最后
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正确主张。但真正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的是20年后兴起
的洋务运动。办洋务要设厂、开矿、修铁路、造轮船、搞通讯等,急切需要一大批懂得
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人才。于是派留学生提到了日程上来。客观地讲,洋务运动是清廷
往美国派留学生的产婆。不过,没有容闳艰苦卓绝的努力,留学生的派遣也难以在19世
纪70年代变为现实。
容闳是广东省香山县南屏镇(今珠海市)人,家境贫寒,1835年,7岁的容闳无钱
读书,只得到德国传教士在澳门开办的教会学堂去上学。1842年,为纪念英国传教士马
礼逊(Morrion)的业绩,将这所学堂更名马礼逊学校,迁往香港。1847年,该校校长
、美国传教士布朗(Brown)因病提前归国,要带几名学生赴美留学,容闳在布朗的帮
助下,来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美国。他先读中学,后往耶鲁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他虽然得
到了一些奖学金,但远不够用。读书之余,他常去打工,帮人洗衣服,拉煤球,擦汽车
;有时还到图书馆干活;美国学生自己合伙起火做饭,他就自告奋勇去当服务员。有时
劳累一天,回家不吃饭就抱头大睡。经过7年的艰苦奋斗,容闳不仅中学毕业,而且顺
利地拿到了大学文凭,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成为中国受过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人。当容
闳戴上学士帽的那一刻,他特别思念祖国和亲人。面对美国的强盛和清朝的落后,他突
然产生一个闪光的念头:如果中国的青年也像我容闳这样来美国接受教育,学到技术和
本领,再回国去建设祖国,“芨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要不了多少年,
中国就可以“一变为少年新中国”。这就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留学教育计划”。1854
年11月,容闳谢绝了许多美国友人的挽留,回到了阔别7年的祖国,为选派留学生出国
而扎实工作。
经过3个月的海上颠簸,1855年3月,容闳在香港登陆。如何去选派留学生出国呢?
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甚至连国语都忘得差不多了!实在无奈,先往广州学习中
文,后往香港谋生,盼有朝一日能遇到清廷的显宦,说服他们往美国派留学生。辛苦奔
波了一年多,一无所获。于是又来到了上海,先在海关做事,后当翻译、译书,转而经
商,开茶叶公司。
经过七八年的闯荡,容闳已经颇有名气,深得那些洋务官僚的赏识。1863年曾国藩
致函容闳,“亟思一见”。于是,容闳被收留在曾国藩的门下,帮曾办洋务事业。1870
年,曾国藩往天津处理“天津教案”,容闳当翻译,有了和曾单独接触的机会,于是大
胆向曾提出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曾国藩非常赞同,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得到
了清廷的批准。
曾国藩和李鸿章计划先向美国派120名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
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决定选10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
1875年派完;留学年限为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如果在今天,这样优越的条件,
难得的机会,不知有多少人会千方百计去争取出国。但在那时,绝大多数人视出国留学
为危途,尤其是美国,离中国遥远,不少人认为那是个非常野蛮而不开化的地方,甚至
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安在狗身上”,特别是将10来岁的儿童送出国,一别就是15年
,还要签字画押,“生死各安天命”,让一般家长难以接受。所以,容闳使出全身解数
,就是招不到这30名幼童。于是他不得不返回老家香山县动员说服乡亲们报名,同时在
附近县市活动,结果还是没有招满,最后在香港又招了几名,才凑足30名,于1872年8
月11日由上海赴美。以后的3批90名学生,虽然招收时遇到的困难稍小一点儿,但同样
艰难。不过,由于容闳的执著,120名幼童如期派到了美国,终于打开了中国官派留学
生的大门。这120名幼童多数来自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这和当时中国的开放格局完全
吻合。
出国后更难
幼童们怀着寂寞、凄凉、悲哀但又兴奋、好奇、激动的复杂心情来到了千万里以外
的新大陆。扑面而来的是语言问题,没有经过英语训练,无法和美国人交流,而且将他
们三五人一组分到了美国友人家里,生活上更摸不着门道。他们的女主人出于爱怜,常
常见面就抱起来亲他们的脸颊,这些幼童个个满脸通红,不知所措。礼拜天房主人带他
们去教堂,他们想拒绝又不好张口,只好偷偷地溜走,因为清廷明确规定他们不许信仰
基督教。这自然破坏了他们和房主人的友好感情。至于西餐,他们更吃不惯,饿肚子在
所难免。带队的清廷官僚自带了一些腌黄瓜,没几天就被幼童们偷吃光了。刚到美国的
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
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
孩子”!让这些中国幼童非常难堪,有的急得直哭。学习上的问题也很多。他们要补习
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汉语,每周写一篇作文,如果写不出来,汉语先生会打屁股。
经过两三年的英语补习,多数幼童可以进学校学习了,清朝官吏对他们的管制也相
对减少了。在美国的小学、中学,幼童们接受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
加上小孩子特有的适应能力,他们很快融入了美国社会,很多美国学生喜欢和他们
交朋友。幼童们初来美国时那种生活上的困惑已经不复存在了。而且,中国人聪明好学
、刻苦奋斗的天性,使这批幼童个个学习用功,成绩优良。有的因为用功过度,常常病
倒,有3位积劳成疾,客死美国。比起在国内求学来,这些幼童的负担要重得多。到
1880年,多数幼童已经中学毕业,个别的如詹天佑等考入了大学,还有一些进入中专或
其他职业学校学习,成材在望。但新的政治危机一天天在增加。
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盘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
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幼童们
在美国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讲,非常容易
“美国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尤其
是那根拖在脑后的长辫子,既麻烦,又常遭人白眼,不少幼童索性把辫子剪掉,见清廷
长官时再弄一根假辫子装上。众所周知,在清朝,辫子不是简单的装束问题,而是是否
忠于清廷的政治问题。当清廷官吏发现有的幼童剪掉了辫子,就一面严厉管教,一面上
奏清廷。清政府自然对这批留美幼童失去了政治上的信任。还有一些幼童受美国宗教文
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这更是清政府不能容忍的。幼童们从小学到中学,用
的都是西方的教材,不但学到了许多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
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数年之后,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失
去了兴趣,对孔夫子也不那么崇拜,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遵守了。反而对个人权力
、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个别的幼童还和美国的女孩子暗暗约会,自由恋爱
。现存的几位留美幼童所写的情书,充满着缠绵悱恻而情真意切的炽热情感。充满青春
活力的幼童们还特别好动,他们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经常出没于篮球和足球场上,詹天
佑等人还组织了棒球队,在不少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在受过美国文化熏陶的容闳眼里
,幼童们的这些变化都是很自然的。但是,和容闳一起负责管理留美幼童的清廷守旧官
僚却视幼童的这种新变化为大逆不道,处处给幼童们出难题。一场围绕留美幼童的中西
文化冲突不可避免了。最后不得以1881年将幼童凄然撤回而告终。
中途撤回——美梦难圆
按照容闳的本意,是让留美生一年一年地派下去,至少坚持百年,就能为实现中国
的现代化造就一批高级人才。由于清廷对容闳的信任程度有限,所以只让他担任留美生
副监督,遇到好多重大问题还是由监督说了算。1876年,吴子登出任留美幼童监督。吴
支持洋务事业,还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但思想开放度不高,行为古怪,官僚习气严重,
对派留学生常持异议。他一上任,就将幼童们召来,严加训斥,引起多数留美生的不满
。他尤其对一些幼童信奉基督教不满,下令开除了两名信教者,并勒令二人回国。这两
名幼童知道回国后没有好果子吃,就在美国友人的帮助下,转往异地上学。后来都成了
很有成就的名人。吴子登还增加幼童们的中文课程,突出进行封建道德礼仪教育,对剪
掉辫子者严惩不怠,甚至杖责。一时间搞得留美幼童人心惶惶,最后在幼童们的心理反
而激起了一种逆反心理,对吴子登的话就是不听,只服从容闳一个人的。这更使吴子登
怒不可遏,视容闳为仇敌。令人不安的是,吴子登频频向清廷写奏折,经常给李鸿章写
信,讲留美幼童如何“美国化”,如何不听管教;讲容闳如何放纵幼童,如何目空一切
,如何失职。而容闳毕竟不大懂中国政治,从来没想到向清政府写奏折,或给李鸿章写
信讲明情况。这样时间一长,清廷即对吴子登的话信以为真。连曾纪泽这样开明的官员
都认为留美幼童难以成材。所以当1881年吴子登请求清廷将幼童们全部撤回的时候,迅
速得以批准。于是,吴下令,所有幼童从1881年8月21日起,分3批,启程回国。
幼童被撤回的消息,无论对容闳,还是这些幼童,乃至教育幼童的美国老师和朋友
,都似青天霹雳。因为,再过四五年,有一些幼童就要大学毕业,其他的一部分也会陆
续升入大学,真是眼见成熟的果子硬是被剥掉了!耶鲁大学的朴德(Porto)校长联合
一批美国友人致信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有理有据地指明了撤回留学生的错误,并要
求改正。但清政府从政治着眼,还是将幼童撤了回来。除了病故和设法留美不归者外,
94名幼童平安抵达上海,像犯人一样被关在了一所学堂里,连中秋节都不许外出。幼童
们讲:“只有睡觉,似乎让死亡结束一切痛苦和折磨。”经过数天的“关押”,终于等
来了长官的训话,并随意将他们分配了工作。例如学工程的詹天佑却派往广州教英语。
然而,这批人毕竟学到了一些先进技术,高人一筹,经过他们个人的努力,到20世纪初
年,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 李喜所)
s*******w
发帖数: 2257
219
纪录片《留美幼童》
[复制链接]
http://enewstree.com/discuz/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027&
s*******w
发帖数: 2257
220
第二批留美幼童:温秉忠
温秉忠1861年出生,广东新宁人,第二批留美幼童。温秉忠出生于信仰敬虔的家庭,他
父亲温清溪,是基督教会中的名人,亦是道济会堂、公理会和礼贤会的创办人。温秉忠
归国后在上海办工厂,并在美国驻新疆领事馆服务,后为北京海关总局负责人,苏州海
关监督等。在上海逝世。是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的姨夫。
中文名温秉忠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广东新宁人
温秉忠(1861-?) 字荩臣。祖籍台山,生于上海。1873年6月10日赴美留学,时年12
岁,是第二批留美幼童,主修技艺。是台山最早的留美学生之一。1881年回国,曾业棉
商,后在宁波美国领事馆工作。曾是慈禧太后的受信任的教育顾问,曾二次率团访问美
国。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设立专门招收华侨子弟的暨南学堂,温秉忠出任暨南
学堂总理。1928年3月任国民政府民政部(内政部)江苏苏州交涉员、财政部苏州海关
监督等。牛尚周、温秉忠(二人是表兄弟)回国后先后娶徐光启的嫡系后裔的三姐妹中
的大姐和二姐为妻。
留美期间,温秉忠经常与牛尚周等留学生到宋耀如(宋查理,下同)“伯伯”的丝茶店,
边饮茶边争论用什么模式改造中国,并与宋耀如交上朋友,鼓励宋耀如走出丝茶店,在
美国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待学成后,回到故土报效祖国。
宋耀如学成回国后,在昆山当传教士。有一天,在上海遇见了牛尚周,宋耀如向牛尚周
诉起了白人传教士视他为竞争者、中国人对他的不中不洋存有戒心的苦。牛尚周提出了
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宋耀如需要娶一个中国妻子。此时,在牛尚周和温秉忠的心
目已有一个完美的女子----就是他们19岁的小姨子。温秉忠与牛尚周想出了一个办法,
让宋耀如陪他们去教堂,因为他们的小姨子是教堂唱诗班的成员。同时,温秉忠和牛尚
周托媒人向他们的外母介绍了宋耀如的优秀人品,再加上他俩的积极撮合。经过一段时
间的考虑、观察,温和牛的外母对宋耀如感到满意,并同意了这门亲事。婚礼在1887年
仲夏举行。1888年初宋耀如加入了三合会。“介绍查理入会的显然是他的无处不在的姻
兄牛尚周和温秉忠,因为他们非常慷慨地使他进入了他们的家族,交上好运。由于他们
,查理才闯进了现实世界”。温秉忠是一个教育家,同清朝关系很不错,同维新派也有
密切的联系,他敏锐地看到在中国廉价印刷出版西方的教科书,也能使千百万人受到西
方教育,将有助于中国的复兴,同时印刷出版也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温秉忠的鼓励下
,宋耀如用他妻子的嫁妆,加上姻兄弟各出相当可观的一份钱,再加上帮会兄弟们的大
笔投资,在上海法租界买下一栋房子开设印刷厂,取名为华美书馆。华美书馆的开设为
宋家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期间,温秉忠为宋耀如在纽约的募捐活动创造了
条件,为其敲开金融界的大门,并把宋介绍给华侨领袖和华人银行家。
1905年12月,温秉忠受清廷派遣,率领一个中国教育代表团赴美考察。1906年1月把宋
蔼龄从梅肯市接到华盛顿,带她一同出席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举行的
宴会。使宋蔼龄成了宋氏家族与美国历届总统的接触与交往中会见美国总统的第一人。
在宴会上总统问这个16岁的中国姑娘觉得美国怎么样,宋霭龄说:“美国是个非常美丽
的国家,我在这里很快活。但是,你们为什么说美国是个自由国家呢?”她迅速地把自
己前一年夏天在旧金山的遭遇简略地叙述了一遍。“如果说美国真是那么自由的话,为
什么要把一个中国姑娘拒之门外呢?我们决不会这样对待到中国去的客人。美国还说是
个自由的国度呢!”听了她发一通怨气后,总统大感意外只是喃喃地说他很遗憾,就转
向下一位客人。
1907年夏,温秉忠又率团赴美访问,同时把宋庆龄和宋美龄带去美国读书。由于温秉忠
的外交身份和同行的还有格兰特①(美国教育家)这样一些人物,宋庆龄和宋美龄在到达
旧金山时顺利地通过了移民局的检查,没有像宋霭龄当年在旧金山那样被扣留在船上19
天。
温秉忠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奇特,他表面上是慈禧太后的受信任的教育顾问,
实际上又同维新派有密切联系。同表兄弟牛尚周一样,他的大门为宋耀如打开,同时也
为密谋推翻清朝的共和派打开大门。温秉忠和牛尚周都是上海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他们
的地位令人羡慕,同当年资助西班牙征服新大陆的日耳曼金融家族富格尔家族和韦尔瑟
家族的地位极为相似。
①威廉·亨利·格兰特是个热心并积极参加长老会的活动的人,对长老会的国外布道团
的工作非常着迷,为了观察国外布道团的活动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到中国旅行,结识
了温秉忠,并通过温秉忠他成了广州基督教学院(即格致学院,后改名为岭南大学)的创
始人之一。
图片说明:身着官服的温秉忠,在上海办工厂,并在美国驻新疆领事馆服务,后为北京
海关总局负责人,苏州海关监督等。
相关主题
清教徒生活观 #7: 教会与集体敬拜假设历史上没有基督教能有什么不同?
千禧年前派、后派的社会历史意义 ZT请问某加尔文宗信徒,烧死塞尔维特是不是神的命令?
清教徒神學與靈修神學(成聖觀)簡介别了,永生弟兄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221
晚清留美幼童被撤回后的命运(图)
2014-01-30 04:40【字號】 大 中 小
【正体版】 【打印机版】
2014/01/26/20140126122726440.jpg
留美幼童
【看中国2014年01月30日讯】
清同治十一年七月九日(公元1872年8月12日),上海港。一艘轮船启锚了。船上30名统
一着装的中国幼童向码头上送行的亲人挥手惜别,分外惹人注意。他们中很多人连县城
都没去过,但现在即将远行,目的地是传说中的美国。
被曾国藩称为“中华创始之举,古来未有之事”的官派学生留洋活动,至此拉开了序幕
。对这个有着悠久文明,向来把异国篾视为“夷”的国家来说,迈出这一步并不容易。
幼童与美国的相遇
清政府送学生留洋,何以选择美国?
首先不能不说,在对华交往中,美国是当时西方列强里不良记录最少的国家,清廷对美
国有一种信任感。
其次要谈到“蒲安臣条约”。蒲安臣于1861年至1867年担任美国驻华公使,任内因主张
对中国采取合作政策,并调停了中外多起外交纷争,成为第一个对清政府具有重大影响
的外国公使,离任后还被清政府聘为出使大臣,委托他代表中国政府访问欧美。1868年
7月28日,在赴美访问中,蒲安臣与美国国务卿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世
称“蒲安臣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公民有居住、入学互惠权利。中国派遣留学生赴美
学习即奠基于此。
最后应该归功于“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的第一个中国人容闳(容闳的事迹下文
还要详述)。因其毕业于耶鲁大学,熟悉美国情形,又是幼童留美事业的主要促成者之
一,清政府把官派学生留洋的地点定在美国,也便在情理之中。
容闳在第一批学生出发前,先行赴美安排一切。他特访了母校耶鲁大学的校长波特,波
特建议,将30名幼童每两三人分成一组,寄居于美国家庭之中,所有提供膳宿的家庭,
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按期照值给付,这样可使幼童学习英文的效率大大提高。容闳欣
然接受了这一提议。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影响到幼童及整个幼童留美事业命运的
建议。当听说中国幼童将寄居于美国家庭时,在任的美国驻华公使十分兴奋,打电报给
国务卿说:“如果我们人民能够给予慷慨及友善的接待,则我们在中国的利益将有更大
的实惠,远比增派我们的军舰来此为佳!”
美国人民没有让他们的驻华公使失望。据美国人勒法吉所著的《中国幼童留美史》记载
,“有120个美国家庭愿意接待两名幼童,合计可接待240名,可是年抵达的幼童仅30名
”,“而所有热烈响应的,全是背景优良的家庭”。美国人民发自内心的热诚,从当地
教育局长给那些接待中国幼童家庭的一封信中可见端倪。在信中,局长提醒家庭教师们
,“当于慈爱之中,仍寓严整之意”,“应于每日酌留四刻,以便幼童专心温心中国文
字”,“华生尤须令知保身之道,须令其时常浴沐。遇有天变,务必躲避风寒……”可
谓关切备至。
幼童抵达康州哈德福城时,容闳亲自迎接他们。不久,幼童就分配到康州河谷两岸的美
国家庭中。幼童与美国的相遇留下了许多趣事。一位幼童后来撰文回忆:
“我很幸运地被分配到一位慈祥的太太家,她赶着马车来接我们。当我被介绍给她时,
她拥抱我并吻我。她的动作使其他同学均大笑,更使我脸红。当然,我没说出我的尴尬
。可能自襁褓以后,这是我首次被人亲吻。”
当第一个星期天来临时,主人要他们去“主日学校”,幼童们只听懂“学校”二字,便
立刻收拾书包,以为上学的日子正式来临了,但到了之后,才发现“主日学校”就是教
堂。两位幼童立刻由教堂夺门而出,直跑回住处,把自己关在房间中再不肯出来。
中国幼童与美国、美国文明相遇了。磨合才刚刚开始。
三个关键人物:容闳,曾国藩,李鸿章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开始“睁眼看世界”,到1872年派出幼童留学,这
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表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在逐步加深,尽管为此也付出了惊人的代
价。
赞扬这一进步必须记住三个关键人物:容闳,曾国藩,李鸿章。
容闳,号纯甫,1828年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乡,他的家与澳门仅相距四英里。澳门是西
方人最早在中国办学的地方。容闳七岁时随父亲到澳门,进入外国人办的学校读书。
1847年,在经过一番波折后赴美,在别人的资助下于185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他在回忆
录《我在美国和在中国生活的追忆》(旧译《西学东渐记》)中说:“整个大学阶段,尤
其是最后一年,中国的可悲境况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令人感到心情沉重。……在大学
的最后一年即将结束以前,我心里也计划好了将来所要做的事情。我决定使中国的下一
辈人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如此,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一个开明、富
强的国家。”怀揣这一目标,容闳于1855年回到了正处于“洪杨之乱”中的故国。他在
广州目睹了清廷官员一次大屠杀,震惊之余转而在感情上倾向于打着宗教旗号的太平军
,不久即到太平军的占领区进行考察。考察的结果使他断定,太平军不可能给苦难中国
带来新的东西。
容闳改造中国政治的梦想破灭,但改造中国教育的梦想却开始显露曙光。因为他遇上了
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他先后向曾国藩建议:建一座西洋式的机器厂;选派青年出洋
留学。
第一个建议实施很快,结出的硕果就是著名的江南制造局,第二个建议则颇让人踌躇。
晚清时代的中国人在吃过苦头后,可以向西方借鉴技术以为我用,但要其承认西方文化
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则至难。1870年爆发的“天津教案”产生了意外的作用,它使有眼
光的大臣意识到,中西隔膜太深将导致巨大的灾难。一手办理天津教案的曾国藩和其他
大臣一起,联名向总理衙门上奏,呈报了容闳关于选派学生留洋的建议。
曾国藩是容闳最为景仰的中国人。在后者眼中,前者“作为一位政治家和爱国者,他的
人品远远超过他的同僚”,其伟大“在于他的伟大品德——纯真而不自私的爱国主义精
神,具有深思远虑的政治头脑和为官清正”。而与曾相比,公认继承曾氏衣钵的李鸿章
就显得逊色多了。容闳认为,李鸿章“作为一个管理国家的官员,其才能远不及曾国藩
;作为一个爱国者和政治家而论,他的品德更是经不起公正无私的历史的检验。”
论个人品格的纯正,李不如曾,这个评价大致不错。但必须指出,李鸿章仍然是促成幼
童留美的关键人物之一。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比曾国藩玲珑,容闳对中国特有的官场艺术
不熟悉,极易误解,后来留美幼童被撤回,容闳在其回忆录中指责李鸿章,这也是原因
之一。
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出,李鸿章对幼童出洋一事极为热心。1871年5月,他在给曾国藩的
信中写道,“威使(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询及派幼童出洋,甚以为然。谓须选二十岁内
外,通习中国文义者,到洋后专习洋学,乃易会通,十年可成。若华洋书兼肄,恐致两
误。渠颇通华学,此语似有阅历。”当时,提议官派学生留学的大臣们,知道守旧势力
的强大,为了避免阻力,要求出洋之幼童兼习中西文字,英国公使一下子就看出了不妥
,认为既出洋,就该“专习洋学,乃易会通”,若中西兼修,“恐致两误”。李鸿章也
深以为然,但他只能于私信中表露,而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却不得不说,对幼童需“随
时课以中国文艺,俾识立身大节,可冀成有用之才”。这就是做官,没有官场历练的容
闳哪里知道呢?
哪怕政府出钱,也没人愿去美国
按照清廷计划,在美国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在上海成立“幼童出洋肄业沪局”,
后者负责在国内甄选12岁至15岁的幼童,进“预备学校”学习,训练合格后再派赴美国
。计划派遣四批,总计预算银120万两。
没想到,计划刚一开始就在幼童招选这一环节上遇到了很大困难。当时风气未开,学习
西学为人鄙视,到国外读书更是前所未闻,虽然所有费用由政府支付,但愿意送儿子出
洋的家长也寥寥无几。
另外,在“天津教案”这场由“谣言揭开的文明冲突的序幕”之后,普通百姓对外国人
仍有强烈的猜疑,一些耸人听闻的传闻依然在相对闭塞的地方流传,使中国的家长们莫
名惊惧。一位留美幼童后来回忆说:
“当我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官员来到村里,拜访各住户,看哪一家父母
愿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负责一切费用。有的人申请了,可是
后来当地人散布流言,说西方野蛮人,会把他们的儿子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他
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因此报名的人又撤销。”
由于第一批留学生未能满额,容闳又不辞劳苦,亲自到香港,由英国政府设立的学校中
挑选了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补充。总算凑足了第一批30人。
自1872年(同治十一年)起,至1875年止,中国共派出四批幼童计120名,最幼者10岁,
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以籍贯论,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
徽2名,山东1名(此据台湾学者高宗鲁之统计)。但无一皇室贵胄的幼童应募,一个政权
欲倡导的事情,权贵们却不响应,会给其他社会阶层何种联想?
从这个籍贯的分布,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各地不同的开放程度。敢于“吃螃蟹”,送儿
子到异邦求学者,多为广东、江浙这些沿海城市的家庭,他们或有家人、亲友与洋人共
事,或与西人有过较多接触。如当时上海有名的买办商人唐廷枢,就乐于送自己儿子出
洋留学。后来在中国非常著名的铁路工程师、广东南海人詹天佑,他的留学则缘于一位
在香港做事的邻居的大力鼓动。詹父本希望儿子将来走科举正途,犹豫不决,这位见过
世面的邻居再三劝说,并以将女儿许嫁作为保证,詹父才下定决心。
家长送幼童出洋,都必须亲笔“具结”,并画押,即向政府作出一种免责的法律保证。
詹天佑的传记中收录了这份“保证书”:
“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幼童出洋肄业局)带往花旗国(晚清时对美国的称呼)肄业
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童
男詹天佑,年十二岁,身中,面圆白,……”
后面还要开列祖宗三代本名,俨然是一纸卖身文书。
第一批招选到的幼童首先在上海预备学校集中,经过半年的培训后,于1872年8月,由
上海登船赴美。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当1872年首批幼童赴美之际,中美外交关系尚未正常化,美国在中国派有公使,常驻北
京,而中国在外却无使节。以幼童出洋肄业局正、副委员名义,常驻美国康州哈德福城
,负责管理幼童事宜的分别是刑部候补主事陈兰彬和容闳。1874年,李鸿章拨款美金四
万三千元,授权容闳在哈德福城建造宽敞的三层楼房一座,可同时容纳幼童出洋肄业局
的所有职员、教师和75名学生,餐厅、厨房、宿舍及浴室俱备,作为幼童肄业局永久性
的驻美总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驻外常设机构。
让陈兰彬、容闳出任肄业局的正副委员,出于曾国藩、李鸿章这两位重臣的荐举。陈氏
虽仕途不顺,却是科举的优胜者,曾点过翰林,他和容闳搭档又压后者一头,有一点“
中西合璧”、以中为主的味道,这可以少给保守派以攻击的口实。李鸿章在致总署的信
中说:“盖以纯甫(容闳字‘纯甫’)熟谙西事,才干较优;荔秋(陈兰彬字‘荔秋’)老
成端谨,中学较深,欲使相济为用也。”
“相济为用”四字颇能透露曾、李之苦心,然而事实之发展竟大谬不然。
“他生来只习惯于看到压抑的青春”
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融入新环境是最快的。
关于留美幼童的学习和生活,后来成为卓越工程师的幼童温秉忠1923年曾在一篇演讲辞
中回忆:“第二天,容闳先生分配他们给来自各地的美国老师。老师带他们回去。在以
后留美的岁月中,这些美国老师负起教养监护的责任。每一个美国老师家庭负责两个或
四个幼童。英文合格的幼童直接送入美国学校,不合格的在老师家接受个别补习,做入
学的准备。最初,幼童均穿长袍马褂,并且结着辫子,使美国人当他们是女孩。……为
了减少困扰,数月以后,幼童向‘出洋肄业局’委员呈准改穿美式服装。当时幼童平均
不及十五岁,对新生活适应很快,迅速接受了美国的观念及理想。……中国幼童们与一
同食宿的美国家庭及中学、大学同学们,均建立了深厚之友谊。……美国老师及监护人
那种家长式的爱护,使幼童们久久铭感不忘。”
幼童“美国化”的速度惊人,不仅要求改装,有的甚至希望剪掉被清廷视为忠君爱国象
征的辫子,有的还加入了基督教。怎样应对这种趋势,肄业局委员陈兰彬和后任委员吴
嘉善,与副委员容闳针锋相对:容闳理解、同情幼童,陈、吴则斥之为数典忘祖。
双方之分歧,容闳有详尽回忆:
“我力争为留学生作一些一劳永逸的安排,和解决一些必要的问题,例如学生的学费和
个人费用;他们在假期中的费用;学生服的更换;参加寄宿家庭的祈祷;参加主日学校或去
教堂;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等。……陈兰彬和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我只能充当和事
佬儿,为他们从中调解,同时我也总是为学生们的一切合理要求辩护。在这种情况下,
我即使不引起陈对我的痛恨,至少也使他非常不快。他有生以来,直到这次赴美国之前
,从未离国门一步。他完全按照他的中国标准来衡量一切事物和人,尤其是对这些学生
。……
像陈兰彬这样一个人,他生来只习惯于看到被压抑的青春,不能发挥的活力和独立精神
,以及不能把真诚坦率形之于外的举止。因此他对目前这些留学生的行为不能不感到奇
怪,而且认为都是大逆不道的行径。这些学生到新英格兰以后,一旦解除了他们心灵上
的沉重压抑和约束,当然会因为得到自由而欣喜苦狂。”
“生来只习惯于看到压抑的青春”的人,还不止陈兰彬一人。
继任肄业局委员的吴嘉善,这位同样出身翰林的老爷,视留美幼童与国内私塾的学生无
异,不料幼童们在其接见时,均不行跪拜礼,顿时大怒:小小年纪便目无尊长,这还了
得?且不说现在还没有成材,即使学业有成也不能为中国所用!立即上奏要求将幼童撤回。
国内攻击幼童事业的声音也一直没有消歇过。光绪六年十一月(公元1880年12月),一位
叫李文彬的御史上了一个折子,弹劾留美幼童,“多入耶稣教门,其寄回家信有‘入教
恨晚死不易志’等语。……或习为游戏,或流入异教,非徒无益,反致有损,关系实非
浅鲜”。
总理衙门接连听到对留美幼童事业不利的声音,开始征求重臣及相关人士之意见,有的
主张全撤,有的主张半撤半留,有的主张整顿。而主张全撤者占据主流,尤其是借助幼
童留美事业摆脱仕途不顺,登上驻华盛顿全权公使高位的陈兰彬,给了这项事业最后一
击。他在奏折中说:“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
能,先已沾其恶习,即便竭力整顿,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该局裁撤。”总理衙门即据
陈兰彬之奏,作出了“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决定。
这一决定让所有关心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人深为失望。由耶鲁大学校长波特执笔,美国多
位文化名人联名给总理衙门写了一封信,力请中国政府收回成命。当时因华人劳工问题
,美国国内兴起排华浪潮,这些名人盛赞幼童的行为,“使许多无知者和不怀好意的人
对中国的偏见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称赞。”包括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也积极游说,但均未
能让清廷改变决定。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七月,中国幼童奉命辍学撤退回国。当幼童
由美国撤回时,全体幼童中,只有詹天佑等两人大学毕业。诚如温秉忠所言:“大多数
再过一两年即可毕业,中途荒废学业,令人悲愤异常。”
好不容易迈出一步的脚又收了回来,谁该为此负责?
按照容闳的意见,首当其冲者是陈兰彬和吴嘉善。他在回忆录中愤怒地指责陈兰彬是“
对任何事都不敢负责任的胆小怕事的懦夫”,而吴嘉善则应该“送进疯人院或低能者教
养所”;其次则是在朝中位高权重、又是幼童留美事业主持人的李鸿章。容闳批评李鸿
章“不曾挺身而出为学生说话,反而站到保守派一方,同意招回留学生。”
后来的研究者基本都沿袭了容闳的观点,无论是撰《剑桥晚清史》的西方汉学家还是大
陆学者,在他们笔下,陈兰彬、吴嘉善卑鄙而自私,而李鸿章则首鼠两端。细按史料,
这种说法颇值商榷。陈兰彬、吴嘉善并非顽固不化的人物,像吴嘉善还是个“精研数理
”、撰有《算数二十一种》的数学家,从史料中也没有发现他们在道德上有多么严重的
污点。而李鸿章在风波中的言行,置身异域的容闳哪能了解得十分真切呢?
以李鸿章的认识水平,他内心并不赞同将幼童全部撤回。光绪七年(1881年)正月,李鸿
章还曾特地电告吴嘉善勿急于带幼童回国。同年二月,朝中撤回幼童的呼声甚高,他又
函告总理衙门,说幼童“早岁出洋,其沾染洋习或所难免;子登(吴嘉善字“子登”)绳
之过严,致滋凿柄,遂以为悉数可撤,未免近于固执”,认为“十年以来,用费已数十
万,一旦付之东流,亦非政体”,并谓美前总统和驻华公使均函告留美学生颇有长进,
“半途中辍殊属可惜“,建议幼童“已入大书院(大学)者可留美卒业,聪颖可成材者酌
留若干,此外逐渐撤回”。我们只能说李鸿章面对保守派的巨大压力,不够坚决,硬要
说他见风使舵无疑并不公正。
容闳先生不愧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但与他对立的一面,如陈兰彬、吴嘉善,也并非就
是卑污小人,双方的对立主要还是缘于思想观念的歧异。要而言之,在怎样改造中国使
之尽快现代化的问题上,容闳主张“全盘西化”的路径,而在当时这纯属异端。其实,
不仅是容闳不满的陈兰彬、吴嘉善、李鸿章,就是容闳景仰的曾国藩,在这个问题上恐
怕也不会站在他的一边。
幼童归国后的命运
赴美120名幼童中,于1882年返华者计94名。其余或因犯规,或因品学欠佳,或因剪辫
入教早已遣返,也有几位违令不归,而长居美国。
回到仿佛陌生的祖国,幼童们有点迷茫,也满怀期待,但很快就陷入了沮丧。
后来服务于中国外交界的幼童黄开甲,把他回国之初的遭遇,透露给了他在美国寄住的
一位女士。信中说:
“人潮环绕,但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欢迎的微笑来接待我们这失望的一群。……到中
国‘海关监督’办事处,却雇用独轮车来装载我们,行动真迟缓。我们还被暴露在惊奇
、嘲笑的人群中,令人难堪。……为防我们逃脱,特由一队中国水兵押送我们去上海道
台衙门后面的‘格致书院’。……这所书院关闭十年,当你踏进门槛,立刻霉气扑鼻,
夜间,潮气由地上砖缝中冉冉升起,使我们衣衫尽湿。”
清廷关于是否撤回幼童曾经开展讨论,但对于撤回的幼童,怎样助其完成学业,及分配
工作等事宜,却没有拟定任何办法。作为直隶总督,又在大兴实业急需人才的李鸿章,
努力不让幼童埋没于官场,94名幼童中,头批21名送电信局学传电报,二三批学生中由
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其余50名安插于水师的机器鱼雷、水雷、电报各处。但
正如黄开甲所抱怨,这种“完全不按个人志趣及在美所学”的办法,伤了幼童们的心,
他愤怒地质问:“这就是东西双方影响下,中国政府的‘进步政策’吗?”并强烈质疑
清王朝的统治的合法性,认为其必须彻底改革,“才适合治理它的万千子民。”这里,
“美国化”的影子显示出来了。
尽管有种种不如意,回国的幼童们还是绽放了他们的才华。在全体返国幼童中,日后诞
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公使2人,铁路专家6人
,外交官12人,矿冶专家九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其中如中国自建铁路
之先河的工程师詹天佑,一度出任民国总理的唐绍仪,促成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的外
交官梁诚,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都是赫赫赫有名的人物。
还有幼童为国家献出了生命。中日、中法两次海战中,7名服务于军中的幼童表现英勇
,慷慨捐躯。美国驻华公使特地于1884年中法海战后,照会总理衙门,说“中法闽省之
战,中国官兵均甚出力,其中尤为出力者,则系扬武船内由美国撤回之学生。……想该
学生等出洋习业,曾有谓其惟务洋学,恐与中国事理,诸多未谙,难为有用之才。兹阅
前因,足见深明大义,均能以死力报效,实为不负所学。”最后建议,“尚望贵国于幼
童出洋一事,嗣后仍按时举办,将见人才辈出,贵国兴盛之基,自必蒸蒸日上矣。”但
这时慈禧已借中法海战撤换全部军机大臣,政局的动荡,加上主持中枢者的缺乏眼光,
留美计划终未恢复。
s*******w
发帖数: 2257
222
1881年度事件:朝廷下旨中途召回留美幼童
1872年8月,第一批幼童30人从上海港乘船出发前往美国。其后三年,1873、1874、
1875每年各有一批,共120名幼童(年龄在10—16 岁间)到美国留学。留学年限定为15年
,另加2年游历以验所学,加上行前在上海预备学校肄习一年中西文,共计将近20年时
间。史称“晚清幼童留美计划”。计划最强力的推动者李鸿章曾如此表述其目的:“求
洋人擅长之技,而为中国自强之图。”
尽管在启动之初,李鸿章屡次言及须不畏艰险与流言,绝不使计划流产,但最终,他没
有能够坚持到底。伴随着李鸿章对留美幼童计划进展的失望,1881年6月28日,总理衙
门照会在美国的幼童出洋肄业局,令全体师生尽速返华。留美幼童被分三批启程,于
1881年秋返回中国。至此,始于1872年,历经10年的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以失败告终。
一度拟将推动留学教育以开启民智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容闳痛心疾首:“毕生志愿,既
横被摧毁……顿觉心灰,无复生趣。”后来他在天津见到李鸿章,严厉指责这位洋务老
臣没有尽力保全这一事业。然而,容闳所不知道的是,李鸿章本就是撤回留美幼童的强
力主张者——1881年,李鸿章内心的痛苦丝毫不亚于容闳:这个老糊棚匠希望造就一批
明了西方技术文明的青年糊棚匠;然而,幼童们在美国所接受的教育,却显然是要将他
们培养成旧体制的掘墓人。对为留美幼童计划竭尽全力顶了近10年的朝野舆论压力的李
鸿章而言,这是怎样的一种情何以堪?在他默然于总理衙门的回撤谕旨的那一刻,那一
百多名留美幼童,已成为举国士大夫心目中不可饶恕的“思想犯”。

容闳的理想:造就开启新时代的新公民
【鲁迅式的痛苦】
1847年,不足19岁的容闳远涉重洋去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若干年后,久历欧风美雨的他
如此描述自己被新时代启蒙之后的痛苦:
“予当修业期内,中国之腐败情形,时触予怀,追末年而尤甚。每一念及,辄为之怏怏
不乐,转愿不受此良教育之为愈。盖既受教育,则予心中之理想既高,而道德之范围亦
广,遂觉此身负荷极重,若在毫无知识时代,转不之觉也。更念中国国民,身受无限痛
苦,无限压制,此痛苦与压制,在彼未受教育之人,亦转毫无感觉,初不知其为痛苦与
压制也。故予尝谓知识益高者,痛苦亦多,而快乐益少。反之,愈无知识,则痛苦愈少
,而快乐乃愈多。快乐与知识,殆天然成一反比例乎。”
这种痛苦,鲁迅也曾经描述过——“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
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
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
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痛苦是一致的,选择居然也相差无几。鲁迅继续写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
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
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
容闳也相信“希望在于将来”:
“在予个人而论,尤不应存此悲观。……既自命为已受教育之人,则当日夕图维,以冀
生平所学得以见诸实用。……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
,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能够改变中国的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容闳家贫,在美国的学业依赖各方的资助,这些资助大多与宗教有关。他所在的中学—
—孟松学校的校董就曾以回国后充当传教士作为资送他进入大学的前提条件。但在容闳
看来,宗教“未必即为造福中国独一无二之事业”,中国素无宗教信仰的传统,西方文
明的基本——基督教教义实际上从未与中国文化完全地融合过,整合中国世俗社会的,
仍是传统儒学。
拒绝回国做一名传教士的代价是高昂的。正如熟悉容闳的Joseph ·H·Twichell牧师所
说:
“(容闳)断定自己当传教士并非上策。他隐约猜想有些别的事情等着他去做。他充分
意识到这是一个代价高昂的决定。这个决定违反了他周围大多数人的见解和渴望。同时
,由于这个决定,他同那些慈善基金来源一刀两断,没有了金钱收入。”
漫长的海外生涯已经将容闳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他拥有美国国籍,而且几乎
忘了怎样说国语。但他在自传里说:“我的爱国精神和对同胞的热爱都不曾衰减;正好
相反,这些都由于同情心而更加强了。因此,……我苦心孤诣地完成派遣留学生的计划
:这是我对中国的永恒热爱的表现,也是我认为改革和复兴中国的最为切实可行的办法
。”
1870年,曾国藩、丁日昌等奉旨赴天津办理“天津教案”,容闳作为翻译也参与其事。
丁日昌与容闳关系甚好,受其催促,向曾国藩重提“留学计划”,终获同意,曾答应与
李鸿章联衔入奏。容闳半夜被丁日昌唤醒告知消息,“乃喜而不寐,竟夜开眼如夜鹰,
觉此身飘飘然,如凌云步虚,忘其为僵卧床第间。”稍后,即有1872年第一批官派留学
生启程赴美。
【改革旧世界的首要之务,在于改革旧文化】
曾国藩大约并不清楚容闳极力促成外派留学生的真实用意。这位将传统儒家文化的“内
圣外王”发挥到最高境界的清帝国的中流砥柱,希望通过派遣留学生,学到西方国家第
一手的强国技术。曾国藩希望借此复兴清帝国和儒家道统的辉煌;容闳却希望借此改造
陈腐的东方文化,造出一个新的“少年中国”:
“然使予之教育计划果得实行,藉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老大帝国
,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
清廷之有无,儒家意识形态之存废,本就从来不在容闳的考虑之内。1855年,他在广州
目睹了儒学出身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屠杀广州民众时的极端残暴——那个夏天,这位道光
十五年的进士,一口气杀了七万五千余人,其中绝大部分人与太平天国毫无关系。容闳
亲往刑场考察,所见触目惊心:“刑场四围二千码以内,空气恶劣如毒雾。此累累之陈
尸,最新者暴露亦己二三日。地上之土,吸血既饱,皆作精色。余血盈科而进,汇为污
池。空气中毒菌之弥漫,殆不可以言语形容。”
传统文化孕育不出近代文明。容闳后来评价说:“似此不分良莠之屠戮,不独今世纪中
无事可与比拟,即古昔尼罗王之残暴,及法国革命时代之惨剧,杀人亦无如是之多。”
访问太平军并对其前途表示悲观之后,容闳再度谈及自己对清廷的不抱希望:“(太平
军的兴起)恶根实种于满洲政府之政治,最大之真因为行政机关之腐败,政以贿成。上
下官吏,即无人不中贿赂之毒。……官吏既人人欲饱其贪囊,遂日以愚弄人民为能事。
于是所谓政府者,乃完全成一极大之欺诈机关矣。”
在容闳看来,政府之所以“完全成一极大之欺诈机关”,文化上的落后是极重要的因素
,“中国为纯粹之旧世界,仕进显达,赖八股为敲门砖”。改革旧世界的首要之务,即
改革旧文化。致力于留学教育,在容闳看来正是改革旧文化的一条捷径:“予意他日中
国教育普及,人人咸解公权、私权之意义,尔时无论何人,有敢侵害其权利者,必有胆
力起而自卫矣!”

李鸿章之梦:培养新一代的糊棚匠
【陈兰彬建议撤回留美幼童】
光绪六年(1880)十一月,清廷颁布上谕,言及对留美幼童事业的不满,称:
“有人奏, 闽、洋两局废弛……出洋学生近来多入耶稣教, 帮办翻译黄姓暗诱学生进
教, 总办区姓十数日不到局, 学生等毫无管束, 抛荒本业等语。朝廷不惜重帑, 设
立船政局, 并派员管带幼童出洋,原期制造轮船精坚合式, 成就人材, 以裨实用。
若如所奏种种弊端, 尚复成何事体! ”
次年二月,陈兰彬回奏,描述留美幼童的“现状”,并建议撤回留美幼童:
“上年十一月,吴嘉善特来华盛顿面称,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
坚,尚未究彼技能, 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局裁撤,
惟裁撤人多,又虑有不愿回华者,中途脱逃,别生枝节等语……臣窃维吴嘉善身膺局务
,既有此议,诚恐将来利少弊多。”
朝廷将陈兰彬的回奏交由总理衙门讨论。后者则转而征求直接负责此项留学事业的北洋
大臣李鸿章的意见——当年力主促成此项事务者,曾国藩已经去世,丁日昌回籍养病,
惟李鸿章多年来一直竭力支持。于是, 李鸿章的意见就成了留美幼童是否应该撤回的
决定性因素。
【李鸿章无意于积极保全留美幼童】
李鸿章随后回信总理衙门,意见是“半撤半留”,即同意裁撤负责留美幼童事务的专门
机构“驻洋肄业局”,并将部分学生撤回国内,其余部分已进入大学毕业在即的学生,
则由驻美使馆暂时代为管理,待其毕业后再令回国。为了说服朝廷同意半撤半留,李在
信中还提到了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和几位美国大学校长对此事的态度:“皆谓学生颇有长
进,半途中辍殊属可惜,且于美国颜面有损”。
但总体上,李鸿章的态度是消极的。对陈兰彬及其他士大夫们的反对意见,李基本上都
表示了认可——譬如,陈兰彬指责留美幼童偏重西学荒废中学,李鸿章表示自己也清楚
内情:“迩年以来,余有议纯甫(容闳)偏重西学,致幼童中学荒疏者,鸿章尝寓书诫
勉,不啻至再至三”。李更多的,是在纠缠回撤幼童的方案——“纯甫(容闳)久管此
局,以谓体面攸关,其不愿裁撤,自在意中,然阅其致子登函内,有分数年裁撤之说,
尚非不可以理喻者。”
收到李鸿章的回信之后,总理衙门做出决策,上奏朝廷请求将所有留美幼童一体撤回。
奏折称:
“自同治十年由南北洋大臣奏定章程,挑选幼童中之资质较优者出洋,前往就学,以备
异日材成之用……讵料日久弊生,有名无实……臣等以为,与其逐渐撤还,莫若概行停
止,较为直截,相应请饬下南北洋大臣,趁各局用人之际,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
李鸿章这种消极态度显然是总理衙门决定撤回留美幼童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是李鸿
章的孤军奋战在成就着这项事业——留美幼童一事倡议之初,曾国藩仅仅在向朝廷奏请
其他事务时顺带提了这个建议,是李鸿章随后致信曾国藩,极力敦促他为此事专门上奏
,“断不可望事由中废”;1874年派出第三批留美幼童时,举朝士大夫不满于开销太大
,主张不再派遣,是李鸿章最后顶住了压力;1877年,美国物价大涨,留美幼童请求添
拨经费,是李鸿章上奏,坚定表态“此举为造就人才,渐图自强至计,关系甚大……断
无惜费中止之理”……如今,连李鸿章也变得如此消极,总理衙门选择幼童全部撤回,
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无可自拔、无可救药的帝国“文化中心观”】
李鸿章态度的转变开始于1879年。这一年,负责留美幼童事务的两位总办相继回国,从
他们那里,李鸿章获悉了幼童们在发展方向上存在问题——由于容闳的纵容,“学徒抛
荒中学”严重。1880年5月,李鸿章写信给陈兰彬,专门谈如何纠正这个问题。
在信中,李鸿章要求容闳专管洋学,不要掺和幼童中学方面的教育。李希望幼童们既能
够学到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满足洋务之用,同时又不荒废传统的儒学教育;在李鸿章看
来,幼童们必须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可偏废”,否则,即使洋学修得再好,
于国家也没有益处。
关于这一点,量身定制的《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中有明确规定:
“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
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
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这样做的目的,李鸿章曾说得相当明白:“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
万不能及。”“经国之略,有全体,有偏端,有本有末,”西学乃是“偏端”,中学乃
是“全体”。向西学学习的宗旨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换言之,是:“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礼之道。”
这不是李鸿章个人的看法,而是那个时代绝大部分士大夫们的看法——即便是很早就开
始呼吁在中国实施议会政治的郑观应,在言及向西方学习时,也不得不如此描述:“古
人名物象数之学,流徙而入于泰西,其工艺之精,遂远非中国所及”,这和刘锡鸿所谓
的西方强盛是因为向中国学习,可谓异曲同工——尽管刘锡鸿一心拥抱儒家道统,而郑
观应醉心于议会政治。无法放弃帝国的“文化中心观”,是那个时代,所有知识分子(
无论保守还是激进)的共同特征。
幼童们中文方面的学习并无问题,因为容闳希望他们日后回国缔造一个少年新中国,学
好中文是必须的。陈兰彬们所不满的,是幼童们改穿西服、剪除辫子,乃至加入基督教
。但更多的不满其实源自细节:1879年,吴嘉善接任留学监督后,招幼童们到华盛顿使
署中教训,各生谒见时,均不行拜跪礼,结果成了严重事件:“(僚属金某)大怒,谓
各生适异忘本,目无师长,固无论其学难期成材,即成亦不能为中国用。具奏请将留学
生裁撤。”——幼童们所受的近代教育,使其无法理解中世纪儒家教育的种种礼仪规范。
李鸿章也无法原谅幼童们何以不行跪拜礼,这形同对帝国意识形态的背叛。多年之后,
梁启超曾如此评价李鸿章和他的洋务改革:
“李鸿章所办洋务,……缘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曰军事……二曰商务……其间有兴学
堂派学生游学外国之事,大率皆为兵事起见,否则以供交涉翻译之用者也。李鸿章所见
西人之长技,如是而已。”
李鸿章需要的,只是单纯的技术人才;而幼童们在美国,像当年的容闳一样,正日趋蜕
变成开启新时代的新公民;李鸿章们戴着传统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既看不到新时代的
优越性,自然更无法认可新时代所造就出的新公民。
J*******g
发帖数: 8775
223
有意思,谢谢分享。那时候出国太不容易了。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1881年度事件:朝廷下旨中途召回留美幼童
: 1872年8月,第一批幼童30人从上海港乘船出发前往美国。其后三年,1873、1874、
: 1875每年各有一批,共120名幼童(年龄在10—16 岁间)到美国留学。留学年限定为15年
: ,另加2年游历以验所学,加上行前在上海预备学校肄习一年中西文,共计将近20年时
: 间。史称“晚清幼童留美计划”。计划最强力的推动者李鸿章曾如此表述其目的:“求
: 洋人擅长之技,而为中国自强之图。”
: 尽管在启动之初,李鸿章屡次言及须不畏艰险与流言,绝不使计划流产,但最终,他没
: 有能够坚持到底。伴随着李鸿章对留美幼童计划进展的失望,1881年6月28日,总理衙
: 门照会在美国的幼童出洋肄业局,令全体师生尽速返华。留美幼童被分三批启程,于
: 1881年秋返回中国。至此,始于1872年,历经10年的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以失败告终。

s*******w
发帖数: 2257
224
谢谢回应!
我好像慢慢找到了一些头绪,能把重要的人和事联起来:
马礼逊。。。容闳。。。温秉忠。。。宋查理。。梁启超。。。孙中山。。。
写部小说肯定很精彩!
s*******w
发帖数: 2257
225
宋嘉樹
( Song Jiashu , Charles Sung )
1863 ~ 1918
人物生平
宋嘉樹又名宋耀如,原名韓教准,海南島文昌縣人,是個矮個子。9歲時,隨哥哥到爪
哇一個遠親處當學徒,訂了三年合同。1878年初,遇到了一位姓宋的堂舅,這位堂舅原
在美國加州當華工,築鐵路,後來跑到東岸波士頓開設一家專售中國絲茶的小店。他在
爪哇遇到了韓教准,韓教准便不等約期屆滿,就跟著堂舅遠渡新大陸。韓教准到達波士
頓後,頗得堂舅的歡心。堂舅膝下無子女,就收教准爲兒子。從此他改姓宋,取名嘉樹
。就在此時,他結識了清朝政府選派赴美留學的幼童牛尚周和溫秉忠,三人成爲好友。
牛、溫常勸宋找機會入學念書,以便將來回國謀個好工作,宋對此牢記在心。
宋嘉樹想要念書,堂舅兼養父不同意,宋終於出走了。他偷偷跑到波士頓港口一艘美國
緝私船上,被船長加布林森收容。加布林森的好友,當地衛理公會重要人物羅傑·穆爾
把宋嘉樹介紹給李孝德牧師。宋在李牧師的勸化下,成爲基督徒。他被送到北卡羅萊納
州三一學院進修,費用由杜克大學創辦人之一的朱利安·卡爾負擔。從此徹底改變了宋
的一生。也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近代中國的航向。
宋在校苦學英語,勤讀聖經。一年後,轉學到範德比特大學神學院讀了三年。他原想留
下繼續習醫,未成,即返上海。宋嘉樹在上海與留美幼童牛尚周、溫秉忠重逢。牛尚周
介紹浙江名媛----明代朝廷高官、天主教徒徐光啓的後裔倪桂珍給宋嘉樹。宋、倪于
1887年夏結婚,二人年齡分別爲22歲與18歲。牛、溫、宋三人都結爲連襟。陪嫁的,是
一份豐厚的嫁妝及娘家優異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關係。
結婚次年,宋嘉樹受按立爲牧師,成爲上海川沙區的傳教士。他同時也秘密加入反清組
織"三合會"。
宋嘉樹爲人聰明,頭腦靈活,開創了一個多元化的事業。他充任美國聖經公會代理人,
代售《聖經》及宗教書刊。旋入股美華書館,成爲股東,大量翻印中文《聖經》,承印
教會的《萬國公報》和宗教書籍,有時還秘密印製反清傳單。美華書館成爲當時東亞最
大的出版社之一。
宋嘉樹一面傳教,一面做生意。他任麵粉廠經理;又從海外進口機器,從而成爲上海"
第一個代辦外國機器的商人"。他也是第一批擁有重型機械的中國企業家之一。由於生
意越做越大,他成了個大忙人,終於辭去牧師的職務,只做個虔誠的平信徒。
此時,宋嘉樹已成爲上海社會名流。但真正使他與時代潮流挂鈎的,是他與孫中山的關
係。他于1892年在廣州創設基督教青年會時,由陸皓東介紹,認識了孫中山。宋受孫中
山革命遠景的啓發,決定竭盡全力,協助孫中山進行革命事業。他以做生意爲掩護,以
金錢資助革命。他的智慧和見識使他願意爲孫中山的革命事業投入巨大的財力。
宋嘉樹和倪桂珍的家庭生活頗爲美滿。宋家17年內添了6個子女,男女各半。他們是:
長女靄齡(1889年)、次女慶齡(1893年)、長子子文(1894年)、三女美齡(1897年
)、次子子良(1899年)、三子子安(1906年)。
倪桂珍是浙江余姚人(1869-1931),畢業于上海培文女子高等學堂,畢業後在該校教
過書,是個虔誠的基督徒。結婚後夫妻恩愛,在信仰、性格、志趣各方面,情投意合,
家庭融樂美滿,尊老愛幼,關心窮人,樂善好施,勤儉治家,精打細算。她恪守基督教
教義、教規,身體力行。對家庭、子女懷有高度的責任感,要求極爲嚴格。她按照清教
徒禁欲主義的規範,視酗酒、賭博、跳舞爲罪惡,不許在家中發生。她要求子女在神前
忠誠老實地爲人。
在次女慶齡出生後不久,宋嘉樹在上海虹口置買地皮,大興土木,蓋了一座半中半西的
大洋房,附有一個很大的花園。宋陸續送6個子女去美國留學,導致他們在思想、生活
、處事、待人接物等方面,變得相當美國化。英語成爲宋家的第一語言,上海話次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成功。亡命國外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從美國轉道
歐洲,趕回國內。他一抵達上海,即受到熱烈的歡迎。遂被17省代表推舉爲中國民國的
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元旦,孫中山從上海去南京宣誓就職,宋嘉樹一家也同往。典禮上宋家四人均坐
前排,顯示了宋家與孫中山的親密關係。在宋的推薦下,留美回來的宋慶齡擔任孫中山
的英文秘書。她精明細心,深受孫中山讚賞。不久成爲孫中山的夫人。
1917年夏,宋美齡回到闊別十載的上海。她深知自己缺少什麽,特請了一位老學究到家
裏來教她中國古典文史知識,使她以後能像運用英語一樣,以流利的漢語發表演講。同
時,她走向社會,身兼數職,任職於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社會服務部、全國電影審查委
員會及公共租界工部局童工委員會。
1922年12月初的一個晚上,宋子文在上海莫裏哀路孫中山家中舉辦社區基督教晚會。宋
美齡首次見到蔣介石。宋美齡的美麗大方,出衆的談吐和綽約的風姿,令蔣介石一見鍾
情。同年底,蔣介石應孫中山之約,前往廣州時,央求孫中山介紹其妻妹給他。並稱,
他已和元配毛氏離異,並已與侍妾姚怡誠斷絕關係。孫中山答允與宋慶齡商談此事。宋
母倪太夫人頗不贊成這樁婚事,另兩個反對者是慶齡與子文。緣慶齡和子文並不尊重這
位拿槍桿子的人,對蔣一向懷有貶意。但孔夫人靄齡堅信蔣的前途無可限量,力排衆議
,積極推動此樁婚事。期間,蔣介石周圍的朋友和親信,頻頻向宋大少爺施壓。宋子文
終於被軟化:不但同意這樁婚事,而且答應協助大姊靄齡和姐夫孔祥熙,一同說服母親。
母親倪桂珍堅決反對蔣介石成爲自己的女婿。理由有三:一是,蔣是個軍人。她瞧不起
這樣的職業軍人;二是,蔣有婚史。雖然已經離異,但社會上仍盛傳他同姚怡誠、陳潔
如的緋聞;三是,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蔣不是基督徒。最後宋母問蔣:是否願意改信基
督教?蔣說,他願意嘗試;願意研究《聖經》和盡他最大的能力。不過,他不能答應什
麽時候會接受基督教。這一回答,讓宋老太感到滿意。不久,結婚的消息就公開宣佈。
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舉行隆重的婚禮。新郎40歲,新娘30歲。1930
年10月23日,蔣介石由衛理公會牧師江長川施洗,成爲基督徒,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宋氏大女兒靄齡嫁給了孔祥熙;二女兒慶齡嫁給了孫中山;三女兒美齡嫁給了蔣介石。
孫中山致力於推翻滿清統治的革命,凡40年,終於得到勝利,從而結束了中國二千年的
封建帝制,被舉爲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蔣介石繼承了孫中山未竟事業,出師北伐
,統一全中國;其後還領導全國人民,不屈不撓地抵抗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最後勝利,
復興中華,使中國躋身于世界五強之林。嗣蔣介石就任中華民國總統。
宋氏公子子文歷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與外交部長;宋氏大女婿孔祥熙同樣曾是國民政府
的財政部長。宋氏家族對整個中國影響之廣、之深、之久,可謂世所罕見。
若沒有宋慶齡與孫中山的結合,就沒有宋美齡與蔣介石的結合,也就沒有蔣、宋、孔、
陳四大家族的結合。那末,20世紀的中國歷史,就會是一部完全不同的歷史。人們一致
稱道宋嘉樹、倪桂珍是"世上最成功的父母",因爲他們培育了世上十分傑出的三位女兒
。許多外國人士盛讚宋嘉樹夫婦是"模範公民、教會柱石、出色夫妻、優秀父母"。
宋嘉樹、倪桂珍分別逝於1918年和1931年。蔣介石、宋美齡先後辭世於1975年4月5日,
及2003年10月24日。宋美齡享年106歲。
作者:范愛侍
s*******w
发帖数: 2257
226
所有的美国钱币上(硬币和纸币)都有:In God We Trust.
美国总统共44位,除肯尼迪总统是天主教外,42位全是白人新教徒:WASP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奥巴马总统是黑人新教徒。
s*******w
发帖数: 2257
227
没想到卡特总统和中国的关系那么好!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中美两国1979年正式建立
了外交关系。
尼克松总统1972年访华,宣布只有一个中国,但他没有说明是哪一个。卡特顶着重重压
力,迈出了尼克松和福特未能迈出的一步,永远的改变了中美关系的历史。
s*******w
发帖数: 2257
228
摘录《亲历美利坚》玛雅著。
===========================
卡特的妈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时,卡特问邓:能否让美国牧
师去中国传教,邓拒绝了。卡特称自己是“再生的基督徒”,信奉“完善自己,帮助他
人”。
2002年10月11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决定把当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卡特,以
表彰他为促进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努力。
s*******w
发帖数: 2257
229
美国1776年独立,1789年实行总统制。第一任总统是华盛顿将军。白宫第一位主人是华
盛顿的继任,1797年主政的John Adam. 1826年7月4日,Adam 和 第三任总统, 《独立
宣言》的起草人Thomas Jefferson在同一天逝世,这一天也是该宣言50周年纪念日。
J*******g
发帖数: 8775
230
有意思。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摘录《亲历美利坚》玛雅著。
: ===========================
: 卡特的妈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时,卡特问邓:能否让美国牧
: 师去中国传教,邓拒绝了。卡特称自己是“再生的基督徒”,信奉“完善自己,帮助他
: 人”。
: 2002年10月11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决定把当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卡特,以
: 表彰他为促进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努力。

相关主题
历史让我们学会:宗教宽容感觉清教徒的著作不但多而且长
额滴乖乖隆地动啊,第一天就受不了了宗教改革500周年与感恩节的反思
上帝的仆人─美国最后一位清教徒政治家Streams in the Desert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231
谢谢Jason捧场!
s*******w
发帖数: 2257
232
排华法案 - 简介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史上第一个限禁外来移民的法案———《关于执行有关华
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通常所谓的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法案由美国总统 切斯特
·阿瑟 签署。它是根据1880年对《柏林盖姆条约》(en:Burlingame Treaty)的修订而
制定的。条例的修订允许美国暂停入境移民,国会很快就执行了这一决定。
排华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废除。
该法连同其它歧视性法案禁止华人拥有投票权,华人在美拥有房产、禁止华人与白人通
婚、禁止华人妻子儿女移民美国﹑禁止华人在政府就职、禁止华人同白人在法院对簿公
堂等。
虽然该法案已被废止,但是它却长期以来是《美国法典》的一部分,其第8篇第7章题名
为“排除华人”(Exclusion of Chinese)。它是第8篇(外国人和国籍)的15章里完
全针对一个特定国籍或族群的唯一的章节。[1]
排华法案 - 背景
排华法案
美国反华运动
1850年以前,华人移民美国者寥寥无几,史料记载,19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少数华人,
大多都是在剧团或马戏团里表演节目[2] 。那个时候,华人在美国人眼里就像是“动物
中的稀有品种”。
自美国西部掀起“淘金热”后,进入美国的华人增加。据美国移民局统计,1853年,华
人进入美国海关人数只有42人,1854年增至1.3万人。1865年,华裔移民的人数激增至5
万人,其中90%都是青年男子[2] 。同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招收了第一批50名中国
劳工。看到中国人能吃苦,工资要求低,而且又十分顺从,这家公司便开始大量招收华
人。
此后,由于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的需求,入美的华工人数每年都在万人以上[3] 。共有
10万名华工参加了美国西部铁路的修筑,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868年,美国和清政府签订柏林盖姆条约,允许中国人进入美国,并在美国内部迁徙移
动,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
1873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使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此时华人移民也达到了19世纪以来的
最高潮。愈来愈多的白人将失业归咎于任劳任怨的华人。有人公开喊出“不给华人一个
工作机会”的口号,恶性排华事件频发。反华情绪高涨促成了美国国会《排华法案》的
出台。
1878年,众议院通过一项决议案,要求总统海斯重新就柏林盖姆条约进行谈判,以便国
会限制中国移民进入美国。
1879年2月22日,众议院通过了《15名旅客法案》,要求进入美国的任何船只只能搭载
15名中国人,后遭海斯总统否决。
1881年5月9日,美国国会批准了安吉尔条约,要求美国暂停中国劳工的移民。[4]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反华人组织是白人至上组织,它在全国大约有60个分部。 最初加
州政府并不支持排华,因为华人的税收填补了政府的赤字。后来,政府财政富裕了,便
不再反对排华。
排华法案 - 提出
排华法案
排华法案
1882年,美国国会受理了共和党参议员约翰·米勒(John F.Miller)提交的排华法案
,为此,美国国会作了激烈辩论。
主张排华者的主要依据是:华人有诸多的恶习和偏见,不可能在生活上美国化,更不可
能接受美国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之上的伦理道德标准;而且华工的大量涌入,造成了同美
国工人抢饭碗的紧张态势。反对排华者的理由则是:排华违背了中美《蒲安臣条约》中
的自由移民政策,而且违背了美利坚共和国“自由、平等”的立国原则。最终,排华主
义获得了国会多数票的支持。
1882年5月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史上第一个限禁外来移民的法案———《关于执行
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通常所谓的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5]
此后由时任总统阿瑟签署成为法律。
这一法案声称拒所有华人劳工于美国之外十年。美国政府认为,华工的到来使得美国境
内一些地方的良好秩序受到威胁,规定从任何外国港口将华工带至美国的船只将被认定
为犯罪,美国州法院和联邦法院不得给予华人美国公民身份,与此相悖的法律均被废除
1884年,修正案更强化了允许先前到来的入境移民离开美国和回国的规定,同时阐明,
该法适用于一切华人而无论他们的国籍为何。
1892年,该法案由《基瑞法案》(en:Geary Act )延长十年,到1902年更被取消了时
限。(无限期延长)
排华法案 - 部分内容
摘录1882年《排华法案》中的部分条款:(原文引自美国国家图书馆)
12、任何企图通过船只进入美国的中国人,都要向海关移民官出示此法案之前列出的证
明文件,否则将不准进入美国。任何在美国境内的中国人如被发现身份非法者,经美国
法院裁决确为非法入境后,将经由总统签署命令驱逐回中国。
SEC. 12. That no Chinese person shall be permitted to enter the United
States by land without producing to the proper officer of customs the
certificate in this act required of Chinese persons seeking to land from a
vessel. And any Chinese person found unlawfully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shall be caused to be removed there from to the country from whence he came,
by direction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at the cost of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being brought before some justice, judge, or
commissioner of a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und to be one not
lawfully entitled to be or re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13、此法案并不适用于任何中国政府的外交以及其他官员的以政府公务为由的入境请求
。此类官员将被认可为持有本法案列出的证明文件。另外,本法案亦不适用于此类中国
官员随从的私人以及家庭侍佣。
SEC.13. That this act shall not apply to diplomatic and other officer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raveling upon the business of that govern- ment,
whose credentials shall be taken as equivalent to the certificate in this
act mentioned, and shall exempt them and their body and house- hold servants
from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ct as to other Chinese persons.
14、自此法案生效日期起,任何州法院或联邦法院不得给予中国人美国公民身份。若有
法律与此法案相悖者,以此法案为准。(1924年,美国通过了《限制移民法》,按照规
定,中国也有100名配额可以加入美国国籍,但排华法案使得这一配额名存实亡。在华
人被剥夺平等工作机会以及拥有土地和经商、受教育等权利情况下,留居在美国的华人
活动只能局限在华人社区,集中居住在“唐人街”,靠经营洗衣店、餐馆、杂货店等下
层卑微艰苦的服务业为生。)
SEC. 14. That hereafter no State court or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shall
admit Chinese to citizenship; and all laws in conflict with this act are
hereby repealed.
15、出现在此法案中的词组“中国劳工”,指被一切熟练或非熟练的中国工人,以及一
切被矿主雇用的中国人。
SEC.15. That the words "Chinese laborers", wherever used in this act shall
be construed to mean both skilled and unskilled laborers and Chinese
employed in mining.
美国总统 切斯特·阿瑟 签署 1882年《排华法案》
排华法案 - 影响
在1879至1904年间,美国通过的一系列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法律,不仅严格限制中国移民
进入美国,而且侵犯了已经生活在美国的华人的权利。
清政府自1876年起曾不断对美国迫害华侨提出抗议。对此,美国政府或以不能干预地方
事务来推脱责任,或干脆不予置理。处于列强压迫之下的清政府,明知美国排华后果严
重,也不敢采取报复措施,反而步步退让,于1884年与美国签定新的条约,10年内禁止
华工赴美。这一条约标志着清政府承认美国排华法案的合法性,使美国政府更加感到中
国软弱可欺,排华益发肆无忌惮。
1882年的法案本是临时性通过的,可是到了1902年却成了永久性的。美国国会通过将所
有排华法案无限期延长的议案,激起中国人民极大愤慨,于1905年爆发了抵制美货运动
,迫使美国政府下令放宽教师、学生、商人和旅游者的入境限制,但华工仍严禁如旧。
1924年和1930年又连续颁布新的移民规定,杜绝华工进入美国。
从1910年到1940年,设于今天在旧金山湾的天使岛国家公园的天使岛移民站是数以十万
计的华人移民的处理站,在那里达到30%的华人移民被遣返中国。[6]
排华法案 - 废除
排华法案
排华法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排华法案成为中美关系的障碍。
经F.D.罗斯福总统提议废除排华法案。
1943年12月17日,美国国会通过的《麦诺森法案》(Magnuson Act)废除排华法案,允
许每年105名华人的入境移民限额。
1965年10月 3日,美国国会通过《补充移民国籍法案》,调整东西方移民限额的比例,
确立先来先办理的原则,并规定每个国家一年向美国移民不得超过2万名。至此,中国
人才得到形式上与别国相同的待遇。[7]
排华法案 - 致歉
2009年6月23日,美国加州众议院司法委员会通过编号ACR42的重要提案。提案内容是督
促加州政府针对美国历史上歧视华人的排华法案,郑重表达道歉。
2010年起,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等一众华裔社团开始联手推动国会为《排华法案》道歉
,此后展开递交请愿书、游说、起草道歉议案等一系列工作。
2011年5月,美国联邦国会众议员赵美心联合其他议员向国会递交道歉案[8] ,道歉案
正式进入国会立法程序(第683号议案[3] )。据悉过去25年美国参众两院仅仅通过三
份道歉案。
2011年10月,美国参议院率先以全票通过道歉案[9] 。
2012年6月18日下午,美国众议院就1882年国会通过的《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
的法律》(简称《排华法案》)道歉案进行口头表决,结果全票通过,加上2011年10月参
议院业已全票通过,就此美国正式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8] 。
s*******w
发帖数: 2257
233
人善被人欺
马善被人骑
可以不惹事
但绝不怕事!
s*******w
发帖数: 2257
234
高速发展时期[编辑]
加油站外大排长龙的车队,1979年,美国马里兰州
主条目:第一次石油危机和第二次石油危机
美国和苏联的冷战至这段时期仍未停止。其间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一连串的太空竞赛,苏
联派出了世界首个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国则派太空人首次登陆月球。
七十年代越南爆发战争,北越与南越开战,美国为阻止苏联和中国大陆共产势力扩张,
毅然介入越战。其间美军伤亡人数不断增加,加上国内高涨的反战情绪,最终美国总统
理查德·尼克松宣布逐步从越南撤军。1975年,北越统一了越南,美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1973年10月以色列与中东一系列国家关系恶化,触发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
击对手的以色列,及支持反对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
。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1974年美国还要派发汽油定
量配给票。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
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增长在这段期间就下降了4.7%。
过了数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而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原油日产量锐减,国际油市价
格飙升,每桶原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工业国
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大概下降了3%。
里根时代(1980年-1991年)[编辑]
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
1980年,罗纳德·里根当选总统。这时美国经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里根在经济主张
减税、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对商业的管制,以刺激美国的经济。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年
-1982年的衰退后,于1983年开始了戏剧性的复苏,这波经济成长还维持了好几年,直
到里根任期结束前都还未停止,成为美国史上为期最久的经济扩张,原本高涨的失业率
于1984年中旬已经降回了1981年早期的数字,并且在接下来几年里也持续下降。
同时里根还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国际政策,曾声称要把苏联这个共产大国“送入烟灰缸
”。东方集团在日益增长的经济压力下开始逐渐瓦解。1989年老布什接任总统后,东欧
许多共产政权相继倒台,东德与西德统一。而苏联则于1991年崩溃。冷战时代就此结束
s*******w
发帖数: 2257
235
1981年1月11日,邓小平断言:“同美国斗,必须不惜关系倒退。”
3年后,里根总统果然到了北京。
1984年一月中国总理访问美国,里根说:“1900年义和团后,所有欧洲国家强行向中国
索赔,我们也得到一份,但用作奖学金给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
1970年在去台湾的路上,里根说:“美国在中国从来不曾是殖民者。中文”美国”的意
思是美丽的国家。美国人最初到中国是以医生,教师和传教士的身份去帮助中国人。“
1989年,里根写道:”Only history can tell where China will go from here。“
s*******w
发帖数: 2257
236
美国第22, 24任总统是 格罗弗·克利夫兰(Grover Cleveland)在第一个任期内,他
敦促国会通过了联邦劳资纠纷仲裁制度,使工会合法。
第二个任期内,他却镇压了一场罢工。1894年7月,Chicago因为工人罢工要求提高工资
而成为战区,考虑再三,总统决定派兵镇压,但州长拒绝!而根据宪法,没有州长的请
求或同意,总统无权派兵进入该州,Clevenland 断然授权出兵,镇压了罢工。 最后美
国最高法院判决他行为合法。但总统感到内疚,自己背叛了劳工,他在这一年的下半年
规定,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为Labor Day. (劳工节)
s*******w
发帖数: 2257
237
昨天笔者看凤凰电视,窦文涛和周孝政教授谈论中国和美国是怎么建交的,知道了历史
上的一些有意思的故事:1960年代中国和苏联断交,苏联的主席波列尼涅夫扬言用核弹
对中国实施一个外科大手术,消息传到了美国总统尼克松那里,他说苏联要打中国,那
美国就要打苏联!毛泽东搞到了这个情报,断然决定邀请尼克松访华!那个时候中国的
宣传还是:“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这个弯太大了!
周那个时候还是一风华正茂一小伙,有一天学校突然接到通知:全体人员集合传达毛主
席最新指示! (这让我联想到了邓小平80年代经常让中国全体党员开会,听他的最新
指示!)毛说现在苏联对我们要动手动脚的,很危险!我决定要和美国搞好关系了!
那个时候毛是红太阳,一言9鼎!这事就怎么定了。
s*******w
发帖数: 2257
238
玛雅:未来在新一代中国留学生手中
2013-12-02 16:24 来源:光明留学网  我有话说有11人参与
凤凰卫视出版中心主笔玛雅每天在颐和园附近的昆玉河边走路健身。在经历事
业的忙碌期之后,她觉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留学美国的时光。“那个时候,每天都
是读书和写作,傍晚出去走路,锻炼身体,现在也是这样”。已经步入“知天命”之年
的玛雅,年轻时当过兵,当过国家公务员。1990年赴澳大利亚学习英文,1992年转赴美
国留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这段不同寻常的留学经历,深刻地改变了她的人生。
留学期间,玛雅住在一户美国人家中,一待五六年。除了她,这家人还接纳了
其他房客,有黑人男孩,也有白人女孩。大家来自不同的族群,经常在晚餐时聚在一起
。玛雅透过这扇窗口,以一个东方女性的视角,打量这个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生活细节
。回国后,玛雅成为凤凰周刊的记者,把她在美国的见闻写成了专栏文章,共18篇。凤
凰卫视著名评论员杨锦麟告诉玛雅,几乎她的每篇文章,他都拿回家给准备出国留学的
女儿看。这给了玛雅很大的鼓舞,最终完成了《亲历美利坚》一书。玛雅后来从一名记
者成长为凤凰周刊的执行主编。
除了《亲历美利坚——家庭写真、社会绘本、政治影像》之外,玛雅还著有《
战略高度——中国思想界访谈录》、《当代中国思想界国是访谈录》(海外版),主编
《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美国的逻辑——意识
形态与内政外交》、《美国的逻辑,中国可否复制?》(海外版)。今年11月,她的新
作《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出版发行。这本书的写作延续了她一贯的时政热情,而
这种热忱与她在美国研修政治学密不可分。
近日,玛雅在家中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她的书架上摆满了政治类书籍,还有
她与家人的合影。她的儿子和她一样,远赴美国读书,博士毕业后在甲骨文公司工作。
玛雅告诉记者,新一代的中国留学生已经大不同于她这代人。“他们的思想更开放更自
由,更容易融入美国社会。相信他们中的有志者,将来无论回国发展,还是留在美国,
都会有更自信更高远的人生目标。年轻一代如果有这样的胸怀和志向,中国是大有希望
的。中国的未来在他们手里。”
s*******w
发帖数: 2257
239
同邓小平交往最深的美国总统当属同中国正式建交的卡特总统。
1979年邓访美时秘密知会卡特,中国要打越南,卡特极力劝阻。不日中越开战,美国保
持了沉默,苏联立即指控中美合伙。
1980年卡特连任失败,邓请卡特访问中国,问卡特:有嘛个人要求?卡特说:“我知道
中国没有宗教信仰自由,我希望你们修改宪法,保证信仰自由。我还知道你们禁止圣经
进入中国,我希望能允许。还有能允许传教士进入中国,还希望你们国家能让人们选举
领导人。”
邓承诺修改宪法,保证宗教信仰自由,解除对圣经的一切限制,但我们不要外国传教士
,而且目前我不会提自由选举问题。
一年后,中国修改了宪法,规定信教自由,大大出乎卡特意料,新宪法提出:在农村实
行村级民主选举。
s*******w
发帖数: 2257
240
美国总统里根在1980年竞选总统前,拒不承认中国政府。“决不抛弃台湾朋友”。
不久他就派自己的竞选搭档,前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Bush去中国“示好”。19
81年“登基”后,里根邀请台湾出席他的就职典礼。3年后,里根不得不访问中国。
老布什总统和邓小平关系很好。1988年11月,他当选总统,不日就表示,希望邓
在退下来以前总统访问中国,不久发生了6.4。他多次写信给邓,希望中国美国的关
系不要受损。6月20日,总统给邓写了第一封信。10年后出版这封信时,他写道:
“公开的,我们立即谴责了中国并呼吁制裁。私下里,我给一位老朋友写了这封苦恼的
信。”
“我心情沉重,很希望面谈,以一个老朋友的身份。。。
我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有着极大的尊重,你们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当天,总统就接到了邓的回信,表示愿意接受他的个人信使。总统马上派出Brent
Scowcroft and  Larry Eagleburger前往北京,
由于这次出访过于机密,两人乘坐的飞机险些被击落。7月21日,总统再次写信给邓
,邓说需要时间。
一个月后,总统第三次给邓写信。
在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建议下,总统布什1989年12月访问中国。
相关主题
Streams in the Desert关于感恩节的野史
我将会变成这里的常驻IDJan 24 天堂飘下毛毛雨 Drizzle From the Heaven
哪位小朋友讲讲THANKSGIVING节日的来历呀?有些人我们要分离。- Acts 19:9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241
2002年和平奖诺贝尔得主吉米卡特的成就之一:促进中国民主发展。
1981年,在卡特建议下,1982年中国修改宪法,农村实行民主选举,5年后,村委会组
织试行草案法颁布实施。1997年7月,卡特会见中国民政部长,正式开始双方合作,促
进村委会选举正规化。2000年,中方借助卡特中心的资金支持,到美国观摩选举。
1977年卡特入主白宫,工作重点从东西对抗转为南北对话,退任后建立卡特中心从事公
益,
s*******w
发帖数: 2257
242
卡特常说:我和中国有缘,他的生日是10月1日,第一次随军舰访问中国是1949年,在
他的家乡Gorgia教会,最受人尊敬的是去中国的传教士,他小时候每个星期捐给教会5
分钱,集资为中国办学校建医院。
写道这里,笔者回想起刚来美国的时候,在一个中国餐馆送外卖,一个美国老人和笔者
聊天,他说他很多年他所在的教会给中国捐款,当时我还半信半疑,现在看来都是真的
了,那个老人没有任何必要说谎话。
入主白宫后,顶着巨大压力,卡特迈出了尼克松和福特没能迈出的一步:和中国正式建
交。
s*******w
发帖数: 2257
243
习明泽回国赴家宴,见了米歇尔母女2014-03-22
英国媒体引述安保人员爆料,从未露面的习近平千金、22岁的习明泽,前晚应该参加了
习家接待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的晚宴。
1
官方发布的两个第一家庭合照中,习明泽不见踪迹,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公主并未出席。
但《每日邮报》在晚宴前的一篇文章中报道,安保人员一早收到通知,习公主特地从美
国回来参加家宴;也有外媒猜测公主只是未有参与拍照而已,而该文也证实习明泽仍留
在哈佛大学读书。报道指,习明泽从这学期开始离开学校宿舍,转到East Cambrdige区
用假名租了一间住所,保安仍十分严密。
她的同学则称赞习非常好学而谨慎,形容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而且涉猎颇广。去年
她还曾旁听一堂关于中共政治动盪的讲座,而且专心致志坐在第一排听讲。
此次习明泽是趁着大学春假(Spring Break)的机会回国赴宴。根据资料,今年应该是
习明泽在哈佛本科的最后一年,故她下半年的去向也引人关注。
来源:苹果日报
s*******w
发帖数: 2257
244
习公主还在哈佛啊
J*******g
发帖数: 8775
245
照片上可没看见,老美的总统家人就没那么神秘。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习明泽回国赴家宴,见了米歇尔母女2014-03-22
: 英国媒体引述安保人员爆料,从未露面的习近平千金、22岁的习明泽,前晚应该参加了
: 习家接待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的晚宴。
: 1
: 官方发布的两个第一家庭合照中,习明泽不见踪迹,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公主并未出席。
: 但《每日邮报》在晚宴前的一篇文章中报道,安保人员一早收到通知,习公主特地从美
: 国回来参加家宴;也有外媒猜测公主只是未有参与拍照而已,而该文也证实习明泽仍留
: 在哈佛大学读书。报道指,习明泽从这学期开始离开学校宿舍,转到East Cambrdige区
: 用假名租了一间住所,保安仍十分严密。
: 她的同学则称赞习非常好学而谨慎,形容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而且涉猎颇广。去年

J*******g
发帖数: 8775
246
这个总统还不错。

5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卡特常说:我和中国有缘,他的生日是10月1日,第一次随军舰访问中国是1949年,在
: 他的家乡Gorgia教会,最受人尊敬的是去中国的传教士,他小时候每个星期捐给教会5
: 分钱,集资为中国办学校建医院。
: 写道这里,笔者回想起刚来美国的时候,在一个中国餐馆送外卖,一个美国老人和笔者
: 聊天,他说他很多年他所在的教会给中国捐款,当时我还半信半疑,现在看来都是真的
: 了,那个老人没有任何必要说谎话。
: 入主白宫后,顶着巨大压力,卡特迈出了尼克松和福特没能迈出的一步:和中国正式建
: 交。

s*******w
发帖数: 2257
247
我也是最近才知道卡特是个好人,哈哈。
s*******w
发帖数: 2257
248
谁是我的邻舍?
美 国的开国先贤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说过:“我们的宪法是专门为有宗教信仰
的、有道德的人群设计的。它完全不能满足任何其他类型的治理方式。”(Letter to
the Officers of the First Brigade of the Third Division of the Militia of
Massachusetts. October 11, 1798)
美国宪法,最强调个体自由。然而自由永远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自由的
去干什么。
起初上帝造男造女,两个最重要的关系就确立了:一个是人和上帝的关系,另一个是人
和人的关系。人生的本质,在我看来就是这两个关系。
耶稣认为,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就是处理这两个关系的基本原则。(马太福音
22章)
对上帝: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
对人: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这两个原则,指导人在有了自由的时候,如何进行选择。爱邻舍如同自己,是我这里想
谈论的重点。
然而,谁是我的邻舍呢?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
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
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
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
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
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
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
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你想这三个人,那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路加福音10章)
耶稣似乎没有正面回答律法师最初的问题:“谁是我的邻舍?”耶稣却反问律法师,你
期待的邻舍是什么样的?他问道:“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当我们自己处于困境,比如象那个遇到强盗的人一样,面临倒毙路边的结局的时候,我
们想要什么的邻舍出现在身边?我不会在乎对方的肤色,对方的年龄, 对方的性别,
对方的宗教,对方的钱财,对方的职位…这一切我都不在乎,我只在乎,他是否有怜悯
愿意帮我。三个人都曾离那个遇到强盗的人很近,但只有一个人 伸出了自己的手。
真正的邻舍,不是住在一栋楼里,讲一种语言,吃一样东西的有名无实的邻舍,而是有
爱心的人。
而耶稣给律法师的建议,也不是怎么去判断邻舍,而是怎么去自己做一个好邻舍。律法
师关心的是个叫作“邻舍”的名词,耶稣的回应,是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动词“行”
。“你去照样行吧。”
想把事情抽象化理论化,碰到耶稣是没用的。耶稣从不让人躲在理论的壳子里,回避具
体的行动。人应该关注的,不是分辨亲疏远近,邻舍陌路,而是自己去做一个好邻舍。
在人类社会,与邻舍的关系是横向的,与政府的关系是纵向的。人与人之间横向的关系
弱了,人与政府之间纵向的关系就会强。
一个成功的宪政民主,寄希望于强大的个体。政府小了,个体空间就大了,但人们在扩
大了的空间里干什么?这个问题,有限政府理论没有答案,宪政理论没有答案,只有个
体信奉的道德原则给人答案。
弱肉强食的社会,难免弱者会求助于强人,强人会借用扶弱济小,来夺取绝对权力。如
果邻舍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置之不理,我们还能从哪期待帮助?选择不是很多,最大
的可能是政府。
耶稣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
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 爱那爱你们的
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
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所以你们要完全,象你们的 天父完全一样。”(
马太福音5章)
爱邻舍,是因为天上的父先爱了我们,而且天上的父是完全的。
s*******w
发帖数: 2257
249
【中美旧史18】李鸿章访美 (2014-04-11 06:14:43) 下一个
一八九六年
清光绪二十二年;美国第二十四任总统格罗夫•克利夫兰第三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在美国有一种流行的美式中餐叫做 Chop Suey-“杂碎”。这道菜的发明与传播与
李鸿章到美国有很大的渊源。1896年8月,李鸿章访问纽约,欢呼的人群排列在街道两
边争相目睹这位身穿黄马褂的东方国度的重要来访者,儿童们也把自行车上装饰上黄色
以吸引这位使节的注意。李鸿章婉拒了美国方面给他准备的丰盛食品和香槟,他只吃他
随身私人厨师做的饭菜。美国民众对这位来自亚洲“皇朝”的大官和他的中国人厨师队
伍充满了无比好奇。8月29日,李鸿章宴请美国客人,他的厨师就把芹菜﹑豆芽,和肉
沫加上美味的酱料混在一起,做成一道“杂碎”给他们品尝,美国人赞不绝口。
在星期天休息时,李鸿章会乘坐华丽的马车,前呼后拥地去到曼哈顿下城的中
国餐馆吃饭。纽约的媒体报章也不失时机地跟踪报道。自此以后,美国人开始学会品尝
中餐,“杂碎”在纽约及旧金山等中国移民居住的大城市风靡一时。
《纽约时报》报道,1896年5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前去莫斯科参加俄国沙皇尼
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当场邀请李鸿章顺道访问美国,
李鸿章答应了。李鸿章在离开俄国后,西去访问了欧洲的英,法,德等诸国。1896年8
月他离开英国,搭乘“圣路易斯号”于28日到达美国的纽约,受到热烈的欢迎。李鸿章
当时下榻位于第五大道上的华尔道夫酒店(华尔道夫酒店最早位于现在的“帝国大厦”
位置)。华尔道夫酒店有二十层楼高,配有现代化的电梯,是当时世界上最豪华尊贵的
大酒店。
纽约摄影师迪克森全程拍摄了李鸿章的到访并制成电影-《李鸿章,第四大道和
百老汇》。其中还包括第二天与从华盛顿赶来的克利夫兰总统会面,接下来李鸿章探访
了位于曼哈顿上城的格兰特墓。17年前,格兰特一家游历中国,受到李鸿章的盛情款待
,两人结下不解之缘。而此时,故人已去,格兰特都去世十一年了,格兰特的儿子专程
陪同李鸿章前往拜祭了格兰特墓。李鸿章向有着共同历史经历的老朋友献了花圈,并植
树一株寄情留念,此树如今尚在。对于仅有百年历史的年轻美国来说,李鸿章和他来自
的东方中国都带着神秘和奇异的深层面纱。在美国期间,他关心华人的利益,表示反对
美国的《排华法案》,并声明欢迎美国商人到清国投资经商。
李鸿章当年已七十四岁高龄,由两个儿子及属僚约四十多人陪同,包括:随员
18人,仆人22位,箱子300件,金轿1顶,会说英语的鹦鹉2只。此外还有供他茶用的罐
装天山雪水,及酒﹑菜﹑桂花蛋等等,应有尽有。他们在纽约停留了五天,随后南下首
都华盛顿及旧都费城访问。之后再度返回纽约,北去参观了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然
后西行至加拿大温哥华继续访问。美国媒体认为他故意绕开了对华人移民苛刻的美国西
部。
李鸿章离开加拿大后,横渡太平洋经日本于1896年10月初返回了中国天津。从5
月份到达莫斯科算起,他的环球之旅用了将近5个月时间。
s*******w
发帖数: 2257
250
【中美旧史14】留学生容闳 (2014-04-05 05:05:41) 下一个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
中国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
美国"南北战争",工业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在纽约东部康奈迪克州首府哈特福德(Hartford)市南郊,有座名为“香柏山”(
Cedar Hill)的墓园,这里是位于耶鲁大学北偏东六十公里处,里面除了安葬有赫赫有
名的“大金融家”JP摩根及著名女影星凯瑟琳•赫本外,还有一位叫做 Yung
Wing-“容闳”的中国人也长眠于此。
容闳(音:Rong Hong-宏,1828-1912)是历史上第一位在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
生,1854年,他毕业于康州的“耶鲁学院”,即今天的耶鲁大学。他涉足于清朝和美国
之间的商务往来,并从中国招收留学生到美国学习,被尊为“中国留学生的先驱”,或
“中国留学生之父”。他曾入籍成为美国公民,但1870年格兰特总统签署的《归化法案
》又撤销了他的身份。
容闳1828年11月7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南平,年少随父亲到澳门读书。鸦片战争后转至
香港继续学习,教育家﹑美国牧师塞缪•勃朗返美时将容闳带到美国留学。他
1850年22岁时从马萨诸塞州的预读学校考入当时的耶鲁学院,四年后毕业,成为第一位
在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毕业后,容闳返回了清国,从事西方传教士的翻译工作。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容闳倾向于同情太平天国,并于1859年接受邀请到南
京,向对西方见识较广的太平天国“干王”及军师洪仁轩提出很多改良建议,但没有被
对方接受。1863年,曾国藩筹建“江南制造局”,派遣容闳到美国采购能够生产与西方
列强重型武器匹敌的机器设备。
1852年,容闳归化入籍成为美国公民,1876年,他和美国女人 Mary Kellogg-玛丽&
#8226;凯拉洛(生平不详)结婚。他们育有两个孩子(Morrison Brown Yung 和
Bartlett Golden Yung)。1876年,耶鲁百年庆典时,授予容闳荣誉法律学博士。
容闳游说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到美国学习西方科学和工程学。清廷最终接受了他的建
议,容闳组建了“中国教育代表团”,从1872年开始,他派送了120名年轻的中国学生
到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学校学习。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返回了中国,在国家的民用
服务,工程学和科学范围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近代外交家
欧阳赓,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等,都是在这一批留学生中的。
1872年,年仅11岁的詹天佑(左)在康州纽黑文
当时120名留美学生,平均年龄仅12岁,他们从上海出发,
横渡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后,再乘蒸汽火车横穿北美大
陆到达美国东北部。他们被分配到康州和麻省的54户美国家庭中生
活。1880年,共有50多名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其中耶鲁有22名,麻
省理工有8名,哈佛1名。由于1881年留学生计划夭折,最后仅有几名顺
利毕业。
容闳一直支持中国的改良运动,他拥护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并把光绪比作中
国改革的伟大先锋。19世纪末,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绪帝,“垂帘听政”,通缉所有“变
法”人士。容闳的首记也被悬赏,“价值”70000美元,容闳从上海逃到了香港。在香
港,他请求美国使馆让他返回美国,美国国务卿约翰•谢尔曼写信告诉他,他的
美国公民身份已被吊销,他不能回到美国。后来,在朋友的协助下,他得以偷偷地潜回
美国。
1909年,80岁的容闳著有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
一生》(通常译为《西学东渐记》。晚年容闳在哈特福德的生活相当贫困,1912年,他
去世,终年83岁。
今天,在纽约曼哈顿的“唐人街”有一座“容闳小学”,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
相关主题
清教徒生活观 #1: 工作观千禧年前派、后派的社会历史意义 ZT
清教徒生活观 #4: 家庭观清教徒神學與靈修神學(成聖觀)簡介
清教徒生活观 #7: 教会与集体敬拜假设历史上没有基督教能有什么不同?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J*******g
发帖数: 8775
251
这么看,美国对中国还是不错的,不过政策也是变来变去。
那时候哈佛对中国人似乎不够友好啊,才招了1个,耶鲁招了22个。
谢谢分享。

__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中美旧史14】留学生容闳 (2014-04-05 05:05:41) 下一个
: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
: 中国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
: 美国"南北战争",工业革命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在纽约东部康奈迪克州首府哈特福德(Hartford)市南郊,有座名为“香柏山”(
: Cedar Hill)的墓园,这里是位于耶鲁大学北偏东六十公里处,里面除了安葬有赫赫有
: 名的“大金融家”JP摩根及著名女影星凯瑟琳•赫本外,还有一位叫做 Yung

J*******g
发帖数: 8775
252
说的不错。

to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谁是我的邻舍?
: 美 国的开国先贤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说过:“我们的宪法是专门为有宗教信仰
: 的、有道德的人群设计的。它完全不能满足任何其他类型的治理方式。”(Letter to
: the Officers of the First Brigade of the Third Division of the Militia of
: Massachusetts. October 11, 1798)
: 美国宪法,最强调个体自由。然而自由永远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自由的
: 去干什么。
: 起初上帝造男造女,两个最重要的关系就确立了:一个是人和上帝的关系,另一个是人
: 和人的关系。人生的本质,在我看来就是这两个关系。
: 耶稣认为,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就是处理这两个关系的基本原则。(马太福音

s*******w
发帖数: 2257
253
铁达尼号百年祭 陈章
1912年4月10日,英国港口城市南安普顿万人空巷,争睹英美白星公司新建的远洋巨轮
铁达尼号的风采。该船是当时世界上继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人工钢铁构造物,是工业
时代人类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此行它要横渡大西洋远航美国纽约。
该船的豪华舒适程度世界第一。安全性也举世公认:两层船底,一英寸钢板厚的双层船
壁。16个水密隔舱,任意两个灌满水,仍可行驶;四个灌满,还能漂浮。当时人们再也
想象不出更坏的情况了,所以《造船专家》杂志认为它根本不可能沉没;一个船员在航
行中也对女乘客西尔维亚说: “上帝也弄不沉这艘船”。
然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不堪一击。4天后的零点,铁达尼号在北大西洋撞上移动冰山
,两小时40分钟后沉入海底。
一望无际的北大西洋,寒冷的深夜,两千多个人头攒动的混乱场面,那一场“让妇女儿
童先走”、撼人心魄的大救援,至今仍让我们汗颜——
全船534名妇女儿童有373名获救,获救率高达70%!比全船1690名成年男性仅338名获救
的比率高出50%!
尽管如此,当时的社会舆论,还对该船没有救出更多妇女儿童啧有烦言。于是,白星公
司不得不请来一些幸存船员和获救乘客,举行记者招待会,向人们解释:乘客中有许多
是欧洲非英语国家赴美洲的移民,由于听不懂救援人员的语言和号令,慌乱中不知道应
该将怀抱中的儿童交出去。许多妇女也因慌乱无措而不愿、或不敢离开丈夫。因此,导
致未有更多的妇女儿童获救……
数字和百分比是枯燥的。还是让我们通过学者采访、整理的资料。看看铁达尼号沉没前
那一幕幕感人事迹——
富翁阿斯德搀着妻子马德琳到救生艇旁,对船员说,他妻子怀孕,身体虚弱,能不能让
他一起上艇,以便照顾。船员回答说:“不行,先生,除非所有女士都上了艇!”阿斯
德听了二话没说,脱下手套抛给妻子,退回甲板。阿斯德毕业于哈佛大学,当年47岁,
有资产8千7百多万美元,加上他的不少发明专利,身价达一亿美元以上,是当时世界上
仅有的几个亿万富翁之一。他的资产,可以建造11艘“铁达尼号”。四天之后,人们捞
起了他的尸体,上衣兜里,还揣着2500美元现金兑现支票。当时船上水手的月薪仅19美
元。但阿斯德没有用这钱去贿赂船员以求生。而即使他那么做,大概也不会有水手接受

船上另一个财富仅次于阿斯特的富翁是美国“梅西百货公司”创始人、67岁的斯特劳斯
。斯特劳斯夫妇自己带了十多个侍从,以防船上服务不周。可以想象他的富有程度和气
派。据船上幸存的理发师韦科曼回忆,当时一位认识斯特劳斯的大副说:“我保证不会
有人反对像您这样的老先生上艇”。 斯特劳斯回答:“我绝不会在别的男人之前上救
生艇” 。斯特劳斯夫人刚要上救生艇之际,突然改变主意,又回来和先生一起,说:
“这么多年来,我们都生活在一起;你去的地方,我也去”。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一位年
轻女佣,还把貂皮大衣甩给她,说“我再也用不着了”!
100年后的今天,斯特劳斯的“梅西百货公司”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百货公司,座落在纽
约曼哈顿第六大道上,单在美国就有一千家连锁店。
——当知道没有获救的机会时,世界著名的银行大亨古根海姆给太太写下遗言:“……
在妇女儿童全部获救之前,我绝不会上救生艇”。 写后穿上华丽的晚礼服从容待死—
—这就叫“绅士风度” !然该名词在我国并非褒义词。
船上第三号高管、造船师安德鲁斯,以必死的信念全过程都在指挥、参与救援,在最后
的时刻,还沉痛地对一个年轻船员说:“孩子,很抱歉,我没有给你造一条不沉的船。
”他用生命向世人表达了负责到底的人道情怀。
被分配到救生艇做划桨员的锅炉工亨明,把这个机会给了别人,自己留在甲板上,
到最后的时刻还在放卸帆布小艇。
信号员罗恩一直在甲板上发射信号弹,摇动摩斯信号灯,直至沉船;报务员菲利普斯和
布赖德,在报务室坚守到最后一分钟,直到船长史密斯告诉他们可以弃船了,他们仍然
不走,继续敲击键盘,发送电讯和最后的希望……。
消防员法尔曼跑上甲板后感到自己可能离开得早了一点,又跑回到四号锅炉室,看看还
有没有锅炉工困在那里。
船上8名乐师一直站立在冰冷的甲板上,坚持为分批登上救生艇的乘客们奏乐,直到冰
凉的怒涛吞没他们的乐曲与生命。据幸存者回忆:他们起先演奏的是轻快活泼鼓舞精神
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舞曲、进行曲,最后是圣歌“上帝和我们同在”。全体从容殉难,
乐曲内容还如此讲究!
船上一位应邀到美国芝加哥慕迪教会布道的约翰.侯伯牧师眼看情况紧急。立即招呼全
船的基督徒到甲板集合,对他们说: “弟兄姊妹们,我们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我们
已信了耶稣,有了永生的希望,不用惧怕;不过,船上还有不少未信的人,我们现在不
能跟他们争用逃生设备,要让未信者有更多人获救,以后他们仍有机会听闻福音,相信
耶稣得永生”。
基督徒们一致响应,其中有资深报人斯特德,炮兵少校巴特,著名工程师罗布尔,
海关官员纳尔特利等等。他们一边唱圣歌,一边帮助船员安排妇女儿童上艇……。
侯伯牧师掉进海里后,抓住了一块浮木,在海面上漂流时,碰到一位在水中挣扎的年轻
人,侯伯牧师把浮木推给他说,耶稣要救你!不久自己沉入海中。
两个月后,这位得救的年轻人专程来到慕迪教会,向人们讲述候伯牧师和当时铁达
尼号全体基督徒的事迹……
从船长史密斯到普通水手等船上900多位员工在关键时刻坚守岗位,全力救援。他们本
来最具逃生机会,但908名船员701人遇难,是船上死亡率最高的一个群体。(23名女员
工则有20人得救,还是“妇女先走” !)
话说回来,当时船上两千多人,也不全是君子、绅士。据获救者回忆,有两个船员分别
跳上六号和二号救生艇,但被高管发现,叫他们出来,他们没说什么,服从命令回到甲
板上。
41岁的日本人雅文细野和25岁的土耳其人克雷科里恩,躲在女人的裙摆下混上救生艇逃
生。
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在最后一刻跳进救生艇,抛弃了他的乘客、船员和铁达尼号。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主旋律中夹杂一点噪音,在所难免。
值此铁达尼号百年纪念之际,对比1994年死亡323人,其中284人是6到15岁的中小学生
的克拉玛依火灾;对比1999年发生在我国内海,282人遇难、仅22人逃生(其中只有一
名女性)的“大舜”号混装船烟台海难,怎不令人感慨万千,更加缅怀铁达尼号上那海
水永远淹没不了的人性辉煌!
最后,还有三点值得一提,一,我们能在网上看到所有获救者和遇难者名单。二,铁达
尼号出事至今百年,除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再没有在和平时期出过海难死
人事故。三,雅文细野逃生回到日本后,举国哗然,认为他给日本人丢了脸,被作为反
面教材写进教科书;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逃生后,备受舆论谴责,以至离开公司领导岗
位,并一直不敢“复出”,直到去世。
s*******w
发帖数: 2257
254
正在看《宋氏家族》
中国文史出版社
程广叶思著
J*******g
发帖数: 8775
255
看来不是老外不仇富。而是富人做得确实不错。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铁达尼号百年祭 陈章
: 1912年4月10日,英国港口城市南安普顿万人空巷,争睹英美白星公司新建的远洋巨轮
: 铁达尼号的风采。该船是当时世界上继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人工钢铁构造物,是工业
: 时代人类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此行它要横渡大西洋远航美国纽约。
: 该船的豪华舒适程度世界第一。安全性也举世公认:两层船底,一英寸钢板厚的双层船
: 壁。16个水密隔舱,任意两个灌满水,仍可行驶;四个灌满,还能漂浮。当时人们再也
: 想象不出更坏的情况了,所以《造船专家》杂志认为它根本不可能沉没;一个船员在航
: 行中也对女乘客西尔维亚说: “上帝也弄不沉这艘船”。
: 然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不堪一击。4天后的零点,铁达尼号在北大西洋撞上移动冰山
: ,两小时40分钟后沉入海底。

s*******w
发帖数: 2257
256
海南文昌出了2位名人:明朝清官海瑞海青天,近代中国第一家族奠基人宋耀如。
1866年,他出生了。
s*******w
发帖数: 2257
257
宋耀如(又叫宋查理)有6个子女:
长女:宋霭龄
次女:宋庆龄
三女:宋美龄
长子:宋子文
次子:宋子安
三子:宋子良
宋氏家族是个谜, 其家族成员个个是个谜。
s*******w
发帖数: 2257
258
宋查理本姓韩,名字叫教准。
1872年,他只有9岁, 贫困逼迫最早走出国门,来到印度尼西亚投靠亲戚当学徒。1875
年,他的眼光姓宋的堂舅从美国波士顿回国探亲,这个唐舅是一位早年赴美修路的广东
移民,他在波士顿开了一个丝茶商店,膝下无子,经过父母同意,韩教准便正式改姓名
:宋嘉树,号耀如。
s*******w
发帖数: 2257
259
宋氏家族当年曾被誉为“中国第一家族”
在旧中国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发迹最早且最具规模的,当首推宋氏家族。其
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一度举足轻重,影响深远,故在当年亦有“宋家王朝”之誉。本书首
次以较大规模,从家族总体视野出发,全面地叙写了宋氏家族充满传奇经历和悲剧色彩
的发迹过程。作者力求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前提下,对宋氏家族中的众多人物及其悲欢离
合,做尽可能全面的再现和深入的挖掘。由此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近百年来中国社会风
云变幻、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可以说,宋氏家族现象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独特的,其惹
人费解的神秘内涵及令人追崇的楷模意义,迄今仍吸引着广大的读者。
引子
我们来到风光明媚的祖国第二大岛--海南岛,再从省府海口出发,行驶大约70公里
左右,就到了一个盛名久负的地方--文昌县。文昌,单听其名,就容易令人想起,这应
该是一个重视文化教育、以昌盛民族文明为传统的地方。
文昌县位于海南岛的东北隅,它犹如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祖国第二大宝岛的边
缘上。这里背靠黎山,濒临大海,山青水秀,一派迷人的热带风光。来过这里的游人,
常常为此地的缤纷色彩和如诗如画的境界而留连忘返。
还是在许多年以前,据说就有深懂风水的人预言文昌背后有靠且出路开阔,是一块
地灵人杰的好地方。后来事实也果然不谬,海南文昌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不止一位的伟
大人物。首先,数百年前,中国大明王朝的一位大名鼎鼎的清官海瑞,就出生在文昌。
海瑞当年号称海青天,他藐视权贵,刚直不阿,爱民若子,执法如山;甚至于冒犯龙颜
,对当朝皇帝老子的昏聩无道,海瑞也敢直言谏骂。所谓“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
马”,这句掷地有声的硬话,最初讲的就是这位海青天。
而海南文昌在中国近代史上,还出现过另一位伟大的人物,并且也是深令今天的文
昌人引以为自豪的,这便是曾经号称近现代中国第一家族--宋氏家族的奠基人宋耀如先
生。
s*******w
发帖数: 2257
260
点评:这本书能让人了解为什么宋查理这么有成就!他的6个子女也是那么有成就!
相关主题
请问某加尔文宗信徒,烧死塞尔维特是不是神的命令?额滴乖乖隆地动啊,第一天就受不了了
别了,永生弟兄上帝的仆人─美国最后一位清教徒政治家
历史让我们学会:宗教宽容感觉清教徒的著作不但多而且长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261
From the blog of 纽约代伟
===============================
约翰•亚当斯总统出生地 John Adams Birthplace
美国 马萨诸塞州 昆西市 133 Franklin St. Quincy MA 02169 USA
在美国东北部重镇波士顿南十英里处,是一座名为 Quincy-昆西的城市。昆西的
东部紧邻“昆西湾”,昆西湾是著名的“马萨诸塞湾”的一部分。昆西突入到昆西湾海
域内的部分,呈南北两处犄角状,加上其陆地内部分,整体呈现一个张开的“蟹钳”形
。这种独特的水陆便利的地理环境,是早期殖民者最爱的定居之地。
昆西是“波士顿大都会”地区的一部分,它在行政上隶属于马萨诸塞州的诺福克郡
(Norfolk)。诺福克郡是1793年由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位签署者﹑前“大陆会议
”主席-约翰•汉考克建立的,汉考克本人也出生于昆西。诺福克郡面积1000平方
公里,从“马萨诸塞湾”斜贯该州,位置显要。诺福克郡人口67万,白人占90%,中等
家庭年收入82000美元,是马萨诸塞州最富的郡。诺福克郡也有着一个与维吉尼亚“北
颈”-美国“开国总统之乡”不遑多让的惊人别称:County Of Presidents-总统之郡。
这个郡是美国四位总统的家乡,除了两位“亚当斯”总统外,还有第35任总统约翰&#
8226;肯尼迪和41任总统乔治•赫伯特•布什(老布什)。
大波士顿地区的南部,州际93号高速公路与1和3号两条公路的接汇之处及以东至
海滨的“蟹钳状”地带,就是昆西市所在的位置。进入昆西市境内,沿途街道的名字充
分显示了这座“总统之城”的扎实历史内涵。从3号公路段的“清教徒公路”(
Pilgrims,即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抵达新大陆的移民)19号出口出来向北,是“华
盛顿”街。沿华盛顿街左手分出的一条北向的名为“独立”的大道,再穿过“联邦”大
道,稍顷即与“富兰克林”街交汇,交汇之后的“独立”大道的变为“富兰克林”街沿
向昆西市中心,而“富兰克林”街的短暂下段则变为了“总统”大道。在这看着简单听
着糊涂的发生了“更名换姓”的交叉路口西北角,就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
当斯(John Adams)和第六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父子二人的出生之地。
★作者敬告:【美国总统出生地•长眠地系列】文字和图片皆为一手原创;转
载者应注明本文出处。“纽约代伟”保留追究权利。
Adams-亚当斯,是苏格兰与英格兰地区的常见姓氏,意即 Son Of Adam-“亚当之
子”。亚当斯的祖上亨利•亚当斯于1633年从英格兰西南部的萨莫塞特郡(
Somerset)移居到当时的“马萨诸塞湾”殖民地(Massachusetts Bay Colony,17世纪
的北美的英格兰殖民地,今“新英格兰地区”前身),至亚当斯的父亲老约翰•
亚当斯时已是第五代。老亚当斯是清教徒的后代,他务农并担任本地民兵团的副官,后
来担任市镇议会议员,负责学校及道路的建设规划。约翰•亚当斯在孩子时期跟
父亲很亲,并以父亲为荣。
与他的前任﹑“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壮观大气的出生地纪念公园相比,
亚当斯出生地的境况可谓“目不忍睹”。这是坐落于普通而稍有些混乱的城市边缘的一
块儿小空地,基本算不上是个公园,周边是用木条简单筑成的矮栅栏围墙。东侧富兰克
林街那面的路边是可停车路段,也是一条来往车辆较多而显忙乱的大街;北面由铁网篱
笆与两户散落的民居隔开。空地里有一新一旧两幢房屋,几棵大树稀落地站在里面,入
口处有块儿小小的棕底白字标牌:约翰•亚当斯出生地。
约翰亚当斯于1735年10月30日出生在“布伦特里”(Braintree,即昆西的前身)
,这个时候南方维吉尼亚帕波河畔的小乔治•华盛顿已经快四岁了。小亚当斯家
没有华盛顿家那样大的庄园农场,但是他可以就近进入哈佛学院(哈佛大学彼时称为学
院)学习,那是1751年,他16岁。他父亲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位牧师。四年后亚当斯毕
业去了伍斯特教书,期间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律师事业。1758年,23岁的亚当斯从
哈佛获得文学硕士,并成为一名律师。
亚当斯出生时的位置是那座靠北的﹑很旧的木房屋内,现在这里属于美国内政部国
家公园局“亚当斯国家历史公园”的一部分。旧房屋门口有一条大石块铺的小路通向富
兰克林街,它也就有了个地址:133 Franklin St。从富兰克林街进去,入口则是用大
石头砌成的简陋围墙,几步就走到了木房屋的门口。房屋正面是二层带尖顶式,有五个
窗户,门看起来也不比窗户大多少,墙壁是木板压措而成,常年风雨日晒,已成暗旧之
色。由于华盛顿出生地的建筑后来被火烧毁不复存在,亚当斯的这座破旧房屋就成了“
美国历史最久的总统房屋”。
1764年,不到29岁的约翰•亚当斯与阿碧盖尔•史密斯(Abigail
Smith)结婚。阿碧盖尔是位不简单的女人,她热心社会活动,致力妇女权益和地位保
护。她出身名门,她的表妹即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约翰•汉考克的夫人;阿碧盖尔
的母亲来自“马萨诸塞湾”最显赫的政治家族-昆西家族,她的外祖父约翰•昆西
是位上校,昆西市的名称即来源于他。与他大受欢迎的领袖表哥塞缪尔亚当斯(美国重
要的开国元勋之一,约翰汉考克的恩师)相比,亚当斯更倾向于脚踏实地,属于智慧型。
走近旧木屋门口,窗户和那扇木门都紧紧闭着。虽然经历三百多年的岁月洗刷,那
门窗墙壁的框架结构依然清晰历目。这座房屋最早建造于1681年,1721年约翰亚当斯的
父亲老亚当斯将之购买了下来,当时房屋周围有六英亩的土地。亚当斯自出生到与阿碧
盖尔结婚一直生活和居住在这里。1744年亚当斯九岁的时候,他父亲又在70英尺远的地
方购买了另一处房屋及大片土地,这样他们家拥有的土地总共就有188英亩。夏季,老
亚当斯在孩子们的帮忙下在土地上务农,冬季,他则是一位制鞋匠。1761年,老亚当斯
去世,亚当斯就继承了这里。
1765年,亚当斯抨击英属殖民地的《印花税法案》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但随后却
在1770年的“波士顿大屠杀”中以律师身份为英国士兵辩护。1774年他作为马萨诸塞代
表参加第一次“大陆会议”,并于1775-1777年参与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1776年,汤
玛斯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后,首先展示给亚当斯看。亚当斯在美国建国前后出使欧
洲的法国荷兰等国,为遭英国打压孤立无援的新生美国争取物质和道义援助,因为亚当
斯在美国独立革命运动中重要贡献,他被誉为“独立巨人”。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
第一任总统,他指定亚当斯为他的副总统。
约翰•亚当斯出生地的老旧房屋建筑,是斜坡屋顶的典型“盐屋”格式。
Saltbox-“盐盒”,又指“盐屋”,是北美殖民地的一种木屋建筑样板,多见于新英格
兰地区。“盐屋”分有前后两部分,前面是二层,后面仅一层,屋顶都呈斜坡状,烟囱
则位于中间。由于它的样式很像盛盐的盒子,故有此名。在殖民早期,英国安妮女王在
位时立有法令,多出一楼(高于二层,即三层以上)的房屋需要缴纳重税。当时移居北
美的人们整体较为贫困,为了避税,于是就建造这种“二层半”的房屋。房屋内有横梁
,用铁钉衔合,墙壁则以护板装置,用几十块楔形橡木板块层层叠成。如今幸存的“盐
屋”,大多是十七﹑十八世纪建造的。
从亚当斯出生地的富兰克林街北去,在昆西市中心转上“汉考克街”(Hancock,
即来源于约翰•汉考克)继续北上,左手有一条“亚当斯街”。亚当斯街向西越
过铁路天桥,右边出现一大片公园,里面可以看到几座古色古香的城堡式建筑,这就是
亚当斯家族的Peacefield-“和平之地”庄园。
这处庄园的最早于1731年由一位牙买加甘蔗种植园主列奥纳多•凡赛尔建造
,美国独立革命期间,那位效忠英国的“保皇派”逃跑之后(牙买加当时也是英国殖民
地),1787年还在英国任大使的亚当斯夫妇便接手了这处40英亩的土地。接下来的12年
间,亚当斯因为就任副总统和总统,便居住在了费城及华盛顿,这里便由其夫人阿碧盖
尔主掌家务。“和平之地”的建筑又称 Old House-“老屋”,它拥有20多个房间,周
围是大片的绿地﹑花园,还有小溪流,是典型的18世纪乔治亚式建筑风格。亚当斯家族
曾有四代人在此生活。1946年,亚当斯的后人将这幢房子捐献给了国家,从此,这里成
为了“亚当斯国家历史公园”的一部分,以纪念亚当斯父子及其家族成员对国家的贡献。
亚当斯街向西北继续延伸,约十公里处,是属于另一个城镇-密尔顿,那是美国第
41任总统乔治•赫伯特•布什的出生地老家,而且就在亚当斯街上。
s*******w
发帖数: 2257
262
哈佛首座以华裔命名建筑赵朱木兰中心动土奠基(图)
文章来源: 综合新闻 于 2014-04-29 09:38:58 -
3
波士顿4月24日电 (记者 李洋)哈佛大学商学院当地时间24日在其波士顿校区为一
所崭新的高级管理教育设施——赵朱木兰中心动土奠基。
据介绍,赵朱木兰中心是“哈佛有史以来第一座以女性命名的建筑,同时也是第一座以
华裔命名的建筑”。此中心得以建立承蒙美国福茂集团董事长赵锡成及家族基金会四千
万美元捐赠。
这份厚礼是以朱木兰“这一美籍华裔族群中成就突出的家庭里倍受敬爱的女主人”的名
义捐赠的,以纪念她的一生和留给后人的精神遗産。
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表示,在哈佛校园有一座以赵朱木兰女士的名字命名的建筑物再合
适不过。她说,在中心将要进行的活动包括观念的互换,知识的传递和思维的开拓,而
朱木兰和她的丈夫赵锡成最为看中这些,并将此作为宝贵价值传递给他们的女儿。
赵家是哈佛商学院有史以来唯一一个有四个女儿都入读过该院的家庭:赵小兰、赵小美
、赵小亭和赵安吉。赵小兰是哈佛商学院1979届工商管理硕士,曾任美国劳工部长;赵
安吉是哈佛商学院2001届工商管理硕士,现任福茂集团副董事长。
赵锡成表示,相信赵朱木兰中心将体现木兰的精神,成为充满活力的聚会枢纽,让来自
世界各地的哈佛成员能够更好地彼此了解,共同建设更美好的世界。
赵小兰在致词中说,她的母亲朱木兰相信教育具有改变命运的力量。她希望赵朱木兰中
心将有助于培养未来的世界杰出领袖,共同开发国际环境。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出席当天的赵朱木兰中心动土奠基仪式并讲话,对赵朱木兰中心奠
基表示热烈祝贺,并对赵家为推动中美交流所作贡献予以积极评价。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美国联邦参议员麦康奈尔和埃德·马奇、哈佛商学院院长诺里
亚等也出席了当天的奠基仪式。
赵朱木兰中心将设有会议室,办公室,餐厅和教室,会成为每年来校园进修或参加项目
的来自全球各地的万馀名管理人员进入哈佛商学院的门户。中心计划于2016年6月落成。
(David)

lihuama 发表评论于 2014-04-29 14:51:50
美前劳工部长赵小兰虔诚告白:我们的一切为要荣耀上帝
初到美国时,他们一家是镇上唯一的亚裔基督家庭,饭后他们就会去附近的教堂做礼拜
,祷告。由于父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父亲经常用基督教信仰的价值观教导她。
“信仰的价值观增强了我们的力量,帮助我们生存下来并出类拔萃。我和我的姐妹能取
得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应该感谢和赞美我的上帝和父母亲。”赵小兰见证说。
J*******g
发帖数: 8775
263
赵家很厉害。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哈佛首座以华裔命名建筑赵朱木兰中心动土奠基(图)
: 文章来源: 综合新闻 于 2014-04-29 09:38:58 -
: 3
: 波士顿4月24日电 (记者 李洋)哈佛大学商学院当地时间24日在其波士顿校区为一
: 所崭新的高级管理教育设施——赵朱木兰中心动土奠基。
: 据介绍,赵朱木兰中心是“哈佛有史以来第一座以女性命名的建筑,同时也是第一座以
: 华裔命名的建筑”。此中心得以建立承蒙美国福茂集团董事长赵锡成及家族基金会四千
: 万美元捐赠。
: 这份厚礼是以朱木兰“这一美籍华裔族群中成就突出的家庭里倍受敬爱的女主人”的名
: 义捐赠的,以纪念她的一生和留给后人的精神遗産。

s*******w
发帖数: 2257
264
“信仰的价值观增强了我们的力量,帮助我们生存下来并出类拔萃。我和我的姐妹能取
得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应该感谢和赞美我的上帝和父母亲。”赵小兰见证说。
s*******w
发帖数: 2257
265
传教士与中国--当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做了什么?
(2014-04-29 16:00:18)
1、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医院
中 国此前也许有太医院之类的东西,但那与现代的医院概念相差甚远。外国传教士
在进入中国后就开始医药活动。利马窦开创了传教与医疗并重的传教路线,法国传教
士张诚曾用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马礼逊也曾澳门开办西医诊所。但最早在
中国建立现代意义上医院,对中国的近代医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美国传教士彼 得.伯驾
。 伯驾(PeterParker)1804年生于马萨诸塞,183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34年被美
部会派遣来华,成为基督教第一个来华传教医生。 1835年11月4日,他在广州新豆栏街
7号的丰泰洋行内租屋开设“广州眼科医局”(CantonOphthalimicHospital),又称“
新豆 栏医局”。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式教会医院,西医自此正式传入中国。 1837年,
伯驾在医局内向关韬等3名中国人传授西医知识,使关韬成为中国第一个“西 医学医”
。从这个意义上讲,伯驾又是第一个向中国人传授现代医学的外国医生。 后来的一些
教会医院在中国非常有名气,湘雅医院,齐鲁医院,协和医院等至 今仍然是全中国最
好的医院,虽然它们的名称可能已经改了。
2、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图书馆
中国古代也有藏书楼,但是其功用是储 藏,与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大相径庭。鸦片
战争以前,中国最早最著名的是西什库教堂北堂图书馆。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
国的一些城市的教堂机构和教会大 学中创建了一座座令中国的藏书家瞠目结舌的明显
居于先进水平的新式图书馆。其阅览规则,图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图书在民众中
的流通状况和藏书利用程度 与当时大清帝国的古代藏书楼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对于开
启民智起了巨大的作用。
3、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
中国以前不是完全 没有女子教育,但限于富裕人家的家庭内部,且内容狭隘。十九
世纪三十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
书班。这可以 说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女子教
育,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对当时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体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与挑战,
它突破 了几千年来的禁锢,开了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 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
学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华北女子协和
大学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女子人才,1911年的毕业生丁淑静曾担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
全国协会总干事;1919年的毕业生李德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 部长;1920年华北
女子协和大学正式合并到燕京大学中,燕京大学遂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包括女子学生
的大学之一。燕京大学在五十年代初又成为北京大学的 一部分,所以当今中国第一名
牌大学--北京大学亦曾得益于基督教。 除了北京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传教士还在
南方开办了两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校,这就是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国家的兴盛有关。诚如梁启
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强",女 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
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
强。
4、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中 国的所谓高等教育,如中央官学、国子监等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出现了。然而这种
高等教育只是相对于当时的初级教育而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出现
则是在十九世纪,并且最早的大学都是由传教士开办的。 基督教大学在中国的出现是
在1880年前后,当时的大学主要是在教会中学基础上添加的大学班级。 基督教在华的
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
演变为教会中学, 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十 九世纪中国的基督教大学共
有5座,除了登州文会馆外: 1888年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开办了北京文汇书院;
1889年美国公理会建立了通州华北协 和大学; 1890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的圣约翰学
院设置大学课程; 1893年美国长老会在杭州设立杭州长老学院。 和医院一样,中国
的基督教大学 保留到今天的,仍然是当今中国最好的大学.
5、传教士与最早的东学西渐
大部分人知道传教士对于西学东渐的贡献,但是未必知道中国 的论语,四书五经等
翻译成外语,介绍给全世界的也是传教士。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中学西传的主要方式主
要是:直接携带中国文献回欧洲;选择翻译汉语典籍;著 述评介中国文化学人的思想
;以报告、书信、日记方式记述日常见闻;编着中英对照字典;编辑出版西方报刊等。
1682年,柏应理带走中国书籍400余 册。 1694年,白晋代走300多卷中国典籍赠送
给路易十四。其中有影响的典籍包括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还包
括明《永乐大典》和 清《古今图书集成》。 汉语典籍最早的西译是《明心宝鉴》于
1590年在菲律宾译成西班牙文,译者就是多明我会会士高毋羡 (JuanCobo,?--1529)
。“明心宝鉴”是童蒙读物,内容主要是训诲幼童的格言。文献不具有经典性,具有随
意性,没有目的性,但确是开先河 的。但到了耶稣会士时期,就具有了目的性选择性
。翻译中国学术经典,是耶稣会传教士入华传教“适应性”策略之一。早在利玛窦之前
,罗明坚就进行了西译汉语 经典的尝试。 1578年,他辗转来到广东肇庆,用拉丁语
试译了《大学》的部分章节和《孟子》。译着虽然影响不大,但有开创之功,成为利氏
等人的先行 者。1661—1662年间,郭纳爵、殷铎泽、柏应理等人,陆续将《大学》、
《中庸》、《论语》译成拉丁文,在法国出版。正是由于传教士们的努力,中国的 文化
才被全世界所了解.
6、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盲校和盲文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传教士穆威廉(Hill Murray)在北京成立启明瞽目院(
Hill Murray Institute forTheBlind解放后改名为北京盲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盲校
。有位中国盲教员(据说是山东人,叫朱德光;另一种说法是一们姓沈的盲教员和外国
传教 士合作),将盲字排出北京话的全部音节四百一十多个,人们称它为“康熙盲字
”(也称北京盲字“或协和盲字”)。这是最早的汉语盲文的开端。 一八九八 年,
女传教士岳艾美(国藉不详)在福州成立盲校。她以拼音方法制字过一套拼写闽南话的
“福州盲字”。这种方言盲文有字母三十多个,每个音节需要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点符
。一九一一年前后,她又加以改进,字母增加到五十三个,声调符号七个,每个音节由
声、韵、调三个点符级成。一九二0年前后,她还提出过一些简写 的方法,简写词的前
后都有空格,可以说是我国盲文有分词形式的先声。
7、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汉英、英汉字典
1815年,英国传教 士马礼逊在澳门为了翻译工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英语学习字典
《华英字典》。《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汉-汉英对照的字典,篇幅大内容丰,
有丰富的例句 及解释,并收录大量成语、俗语。 1844年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英华韵府历阶》及1847年麦都思(Walter HenryMedhurst)的《英汉字典
》都把它当作参照基础。
8、传教士和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和手语
中 国的聋哑人用手语进行表达一直是随意的,不规范,不统一。我国最早创建规范
的手语并建立最早的聋哑学校的是西方传教士。 1887年(清光绪13年), 美国传教士
梅里士在山东登州(今蓬莱)创办聋哑学校,并搜集中国聋人手势,同时将手指字母传入
中国。这是我国手语应用和聋人教育的开端。
9、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
麻 风病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以前的中国许多地方发现了麻风病人就要被烧死,圣经
中基督曾经多次治愈了麻风病人,成为传教士们的榜样。 1921年,美国传教 士爱伯
特和意大利传教士法德路等在昆明市创建云南省麻风病院,以后伯格理在云南,在以后
其他传教士在中国其他地方向及建立了麻风病院,给他些被家人,邻居 抛弃的可怜人
带来希望。
10、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现代天文学和历法
传教士中很多人精通天文历算,其中最杰出者为汤若望和南怀仁。 汤若望在明末参
与修订历法,编纂成《崇祯历书》,并制作天文仪器。清初汤若望、南怀仁相继主持钦
天监,汤若望增订《崇祯历书》,康熙赐名《西洋历法新 书》,后收入四库全书改名
《新法算书》。 他还著有《新法表异》、《历法西传》和《新法历引》等,制作了浑
天仪、日晷、星球仪、地平仪、望远镜和地屏。 南怀仁于1669年改造观象台,制成新
仪6种: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纪限仪、象限仪、天体仪和地平仪,并将各仪器的
制法及用法绘制成图,予以解释,名 为《灵台仪象志》。他又把汤若望所遗《百年恒
表》相继推至数千年,名为《康熙永年历》。
11、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几何原本
在数学 方面,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为欧洲数学传入中国之
始。他们还编译有《测量法义》、《对数表》、《测量异同》和《勾股义》等。利玛窦
与 李之藻合编《圜容较义》等。汤若望撰《割圆八线表》,介绍平面三角,邓玉函撰
《大测》,介绍弧三角学。穆尼阁以对数表授薛凤祚,薛氏译有《天步真原》。
12、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和现代地理学
在 地理学方面,传教士介绍西方地圆学说和世界舆图的测绘,矫正了中国人天圆地
方的观念,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利玛窦曾绘成名为《山海舆地图》的世界地图,向
士大夫们展示,并把所携《万国图志》作为贡品献给朝廷。 他在《天主实义》和《乾
坤体义》等书中介绍了地圆说,并把西方经纬度线测绘技术介绍到中国,开 中国以科
学方法测绘地图的先河。艾儒略著有《职方外纪》,记述海外风土,利类思等著有《西
方要纪》,介绍西方国土、风俗人物,物产及海程远 近。 1708年康熙令白晋主持对
全国实地勘测,中西学者合作,历时11年,测绘完成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此
图至今仍为全国各种地图的重要根 据。
13、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汉语拼音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
母, 拼合起来就行了。另外就是直音法。《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
”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 “材”
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
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 是一部最早用音
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由于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称“利、金
方案”。“利、金方案”的出现对当时中国的音韵学者有很大 的启发。 明末学者方
以智开始思考中国的拼音文字问题:“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字属一字,字各一
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 尤愈乎”。前清学者杨选杞看了
《西儒耳目资》大受启发:“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
“利、金方案”促进了中国传统的音韵学研究 方法的革新,为反切法开辟了一条“不
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简易途径。 这两个方案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官
话读书音”为标准写的,适合于拼写 北京音。它“引起了汉字可以用字母注音或拼音
的感想,逐渐演进,形成二百年后制造推行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的潮流”。
14、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反鸦片运动
大 家也许都知道林则徐的戒烟运动,但是他那一把火并没有把吸烟的危害阐述明白
。 鸦片开始时并部像今天这样臭名昭著,当年它是作为镇痛剂被发明出来的。中 国
人甚至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福寿膏”。许多人包括传教士在内对它的危害并没有
明确的认识。 然而,面对烟毒在中国流布越来越严重,“煎膏日夜烟熏 天”,“杀
人不下亿万干”的情势,传教士们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作调查、统计,发表论述
鸦片危害、敦劝戒烟的文章,出版专门性宣传书籍。 在华新教 传教士的全国大会,
也把禁烟作为主要议题之一。教中人士还组织起戒烟团体,如北京的“戒烟大会”、广
州的“劝戒鸦片公会”等,都有些影响力。光绪十六年 (1890年)的新教全国大会,
通过的关于戒烟的议案中,有一条即建议在全国设立禁烟总会,各地设分会,对禁烟组
织的发展颇有促进作用。他们还利用教会医 疗机构对烟毒患者施行戒治,不少教会医
院、诊所特设此一门诊业务,甚至有专设医院。像英国新教人士德贞(J?Dudgeon)在
北京从事这项医务,成效就 颇突出。有些传教士还努力促使本国禁运鸦片,以断绝祸
源。 19世纪70年代,英国国内人士组织“反鸦片贸易协会”,德贞、李提摩太等人积
极声援支持、 此时已回到英国的理雅各,更直接作为发起人之一。在一次大会上,他
慷慨陈词,反对鸦片贸易,认为这是一项罪恶的交易,它使成千上万中国人受害,也不
利于 英、中之间正常贸易的发展,呼吁鸦片贸易者“停止作恶,学习行善”。传教士
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促使英国政府通过决议使鸦片贸易非法化。 传教士们无 论
出于什么目的,无形间都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当然
,之所以他们有这么大的能量,并不是因为他们三头六臂,而是因为他们 有耶酥的生
命,有十字架的榜样,他们是天上来的种子,他们带着耶稣基督的荣光。
J*******g
发帖数: 8775
266
出名不忘感恩,很好啊。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信仰的价值观增强了我们的力量,帮助我们生存下来并出类拔萃。我和我的姐妹能取
: 得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应该感谢和赞美我的上帝和父母亲。”赵小兰见证说。

s*******w
发帖数: 2257
267
揭秘美国五大政治家族:克林顿家族或再出"总统"(图)
文章来源: 大公网 于 2014-05-03 21:22:4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
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10849 次)
2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弟弟杰布·布什23日在纽约透露,他考虑参加2016年的美国总统选
举。美国政坛父子、兄弟、夫妻轮番上阵竞选总统并不鲜见。环视世界各国的政治舞台
,人们不难发现,同一家族“前赴后继”参政的比比皆是。回顾历史,美国政坛最引人
注目的莫过于“四大家族”———亚当斯家族、罗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和布什家族。
从爱女切尔西婚礼受到关注的程度来看,新兴的克林顿家族也已经深入到美国人民心中。
亚当斯家族与美国历史、美国民主体制的确立有着不可分割的机密联系:塞缪尔·亚当
斯亲自参与了美国独立革命的发起和组织工作。1776年7月4日,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
杰弗逊根据理查德·亨利李的《李决议》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脱离英国,成立美
利坚合众国。塞缪尔在《独立宣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由此成为美国国父之一。
作为西方“民主国家的典范”,美国的家族政治势力相当庞大。有人戏称亚当斯家族是
“美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这并不为过,因为能与之相比的只有华盛顿、富兰克林、
杰斐逊等三位美利坚合众国从的创始人,但他们都没有男性的合法继承人。这个家族中
的约翰·亚当斯和约翰·昆西·亚当斯父子俩先后担任过美国第二任和第六任总统。图
为位于波士顿的塞缪尔·亚当斯雕像。
亚当斯家族与美国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图为约翰·亚当斯,是美国《独立宣
言》的四个起草人之一,曾任第一届副总统,第二届总统。
约翰·昆西·亚当斯是美国第六任总统。他是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及第一夫人爱比
盖尔·亚当斯的长子。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继其父亲之后成为总统的总统。他二十岁
就成了有名的外交官1817年门罗总统上台以后,亚当斯被任命为国务卿,任职八年,曾
协助起草《门罗宣言》,解决与英国的许多纠纷,从西班牙手中取得佛罗里达,因此,
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国务卿之一”。1825年亚当斯当选总统。1829年卸任
后被选为国会众议员,直至逝世。
进入20世纪以后,亚当斯家族依然延续着辉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查尔斯·弗朗西斯·
亚当斯三世,他的儿子查尔斯·弗朗西斯·亚当斯四世1948年成为雷神公司总裁,1960
年成为雷神公司董事长,执掌雷神公司长达20余年。
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这个家族中先后有西奥多·罗斯福和富兰克林
·罗斯福叔侄两人担任过美国总统。从1900年到1944年的12次大选中,罗斯福这个姓氏
出现在其中的8次大选中,包括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任总统,
当时年仅43岁。1905年连任。著名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扩张主义政策就出自这位总统
之手。
图为西奥多·罗斯福在进行讲演。自在19世纪,罗斯福家族在金融和投资方面开始发展
并获得了重大的成就。罗斯福家族除了管理自己家族的资产以外,同时也管理来自他人
委托的资金。罗斯福信托基金已有超过100年历史,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投资。
富兰克林· 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第31位、第32任总统,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
总统。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同华盛顿、林肯齐名。美国在线曾于2005年
举办票选活动——《最伟大的美国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被选为美国最伟大
的人物中的第十位。
任海军助理部长时的罗斯福。
罗斯福宣誓就职。不管是在经济大萧条时还是二战期间,他都对美国、对世界产生了无
可替代的影响。
图为罗斯福国会珍珠港演说。
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罗斯福出殡。除了在政治上获得成功以外,罗斯福家族在商业领域同样声名显赫。在纽
约建立之初,从美国的曼哈顿第22大街到第46大街,从第5大道到哈德逊河的地产大部
分都是罗斯福家族的物业。在美国众多大都市均见以罗斯福家族命名的道路、高速公路
和大厦,其中还包括在美国海军有名的罗斯福号航空母舰。
肯尼迪家族是爱尔兰威克斯福德逃荒到美国的后裔。家族成员老约瑟夫·P·肯尼迪于
1888年生于波士顿,一战结束后投资股票赚了大钱,成为百万富翁,之后涉入政坛使肯
尼迪家族成为了受人关注的美国政治世家。约瑟夫夫妇有9个孩子,在政治上有潜力的
是4个男孩。这4个男孩是大儿子小约瑟夫·肯尼迪、二儿子约翰·肯尼迪、三儿子罗伯
特·肯尼迪、四儿子爱德华·肯尼迪。
图为肯尼迪兄弟三人合影。左起分别是约翰·肯尼迪、罗伯特·肯尼迪和爱德华·肯尼
迪。老约瑟夫·肯尼迪和露丝共生有4男5女,其中当空军飞行员的老大29岁时飞机失事
不幸殉职,其余的3个儿子都步入政坛,成为显赫一时的政治人物,其中老二约翰先做
参议员,后当总统,登上了美国政治的顶峰,老七罗伯特作过参议员,司法部长,最年
轻的爱德华也是一名参议员。
约翰·肯尼迪,美国第35任总统,美国著名的肯尼迪家族成员,他的执政时间从1961年
1月20日开始到1963年11月22日在达拉斯遇刺身亡为止。在他总统任期内的主要事件包
括: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的建立、太空竞赛、越南战争的早期活动以及美
国民权运动。
肯尼迪与家人。在针对美国总统功绩的排名中,约翰·肯尼迪通常被历史学家列在排名
的中部偏上的位置,但他却一直被大多数美国民众视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在任
期间是美国历史上支持率最高的总统。
罗伯特·肯尼迪,第35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在约翰·肯尼迪总统任内担任
美国司法部长,在和平解决古巴导弹危机和促进民权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1965年他
当选美国纽约州参议员,是著名的反对越战和林登·约翰逊的民主党人,1968年他是民
主党无可争议总统候选人,享有极高的威望,但突然被暗杀而死,导致共和党的理查德
·尼克松最终赢得总统选举。
尽管约翰和罗伯特都倒在凶手的枪口下,但生来爱冒险的肯尼迪家族成员并没有被血腥
的暗杀吓倒,在第三代肯尼迪家庭成员中又涌现出一批投身政界的新秀,据统计,目前
有26人活跃在美国政界。而其中以罗伯特·肯尼迪这一支脉最为耀眼。但肯尼迪家族目
前仍缺乏在政界比较成功的成员。
布什家族上演了一幕幕政治传奇,它造就了一位参议员、两位州长和两位总统,成为美
国最显赫的政治王朝。
布什家族从政至少可以追溯四代。布什的曾祖父塞缪尔·P·布什是钢铁石油大亨,曾
担任过全美招商协会的会长、胡佛总统的顾问。第一个在政坛站稳脚跟的是布什的爷爷
普雷斯科特·布什,他先经商后从政,当联邦参议员多年,结识了艾森豪威尔总统,为
后辈从政打下了基础。
普雷斯科特之子乔治·布什先后担任过国会议员、驻联合国大使、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
等要职,在里根政府时期连任两届副总统,1989年当上美国总统。时至今日,乔治·布
什的两个儿子又成为美国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长子乔治·沃克·布什连任两届美国总
统。二儿子杰布·布什连任两届佛罗里达州州长。布什家族的下一代也热衷拓展家族政
治版图。
杰布·布什,是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和芭芭拉·布什夫妇的次子,其父和其兄乔
治·沃克·布什都曾任美国总统。他曾任第43届佛罗里达州州长。现在正在考虑竞选
2016年美国总统。
克林顿家族(克林顿·罗德姆家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家族。在比尔·克林顿与希拉
里·罗德姆投身政治之前,双方家庭均未有能载入历史的政界要员。从爱女切尔西婚礼
受到关注的程度来看,新兴的克林顿家族也已经深入到美国人民心中。
2001年,克林顿两届总统任期届满,但年富力强的他并没有就此淡出政坛,相反在多个
领域仍拥有相当的影响力。其妻希拉里后来能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与克林顿超强的政治
活动能力不无关系。
比尔·克林顿卸任后,希拉里参加了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并曾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初
选中大幅度领先,但最终败给了伊利诺伊州的联邦参议员贝拉克·奥巴马。奥巴马成功
当选后,提名她出任国务卿,并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3位女性国务卿。
克林顿与希拉里。
克林顿·希拉里一家值得一提的还有希拉里的弟弟胡格·罗德姆和女儿切尔西·克林顿
。但前者1994年参选国会参议员失败,之后又爆出经济丑闻,想要在政治上重振旗鼓、
有所建树几无可能。而后者属于“80后”,年纪稍轻、资历尚浅,虽最近屡次表示未来
将踏上政途,但究竟能否承继父母衣钵还有待观察。
克林顿嫁女。图片从左至右为:切尔西丈夫马克·梅兹文斯基、希拉里、切尔西、比尔
·克林顿。
有趣的是:美国《费城》杂志预测道,切尔西竞选总统的时间可能是在2024年。美国在
历史上已见证过“政治王朝”,2016年美国大选有望在希拉里和杰布·布什(前总统小
布什的弟弟)之间展开。2024年,切尔西遭遇的对手可能会是杰布的儿子乔治·P·布什
,届时切尔西将年满44岁,乔治48岁。似乎未来美国的政治都掌握在美国的“官二代”
、“官三代”手中。
s*******w
发帖数: 2257
268
2014年6月21日星期六去波士顿图书馆借了10本书,其中之一是:
《谁造就了赵小兰》,正在看,很有收获!
================================================
《谁造就了赵小兰》内容简介: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说:“赵小兰和赵家如何克服逆境
、实现伟大成功的精彩故事,定能鼓励世界各地的读者和他们的家庭。”近百帧秘档私
藏照片记录传奇人生的精彩瞬间。
赵小兰,祖籍上海、出生于台北的赵小兰(Elaine L.Chao),从八岁移民至美国,到
2001年成为而米国第24任劳工部长,既是美国内阁第一位亚裔女性,又是第一位华裔内
阁成员。这一政坛传奇,创多项华人历史记录,屡破美国政坛“玻璃天花板”,引发世
界范围类华人族群的骄傲和关注。赵小兰的阳光人生和奋斗历程,是“成功实现美国梦
的典型”,可为励志样本。这部传记同时也是家族传奇,穿插叙述了“赵家这样一个非
常不寻常的家庭”(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语)中祖辈、父辈的故事。
s*******w
发帖数: 2257
269
“三十九年前,当我八岁随母亲和妹妹第一次踏上美国的海岸,当我们的船经过自由女
神像时,我曾抬头仰望,心情无比激动。那时我想,我到了一个多么美妙的国度啊!”
她意犹未尽,无限感慨。当年那个对美国和英语一窍不通的小女孩,今天能够站在这里
接受总统内阁成员的提名,犹如一个天方夜谭的神话故事。
她由衷地感谢总统的信任与厚爱,感谢父母多年的精心培育,并庄严承诺:将竭尽全力
、不负众望、为民众谋福、为国家效力。
美国华裔第一次实现了入阁“零的突破”,冲破了那个令人心悸的隐形“玻璃天花顶”
s*******w
发帖数: 2257
270
谁造就了赵小兰》演绎华人移民“美国梦”
http://book.sina.com.cn 2010年06月24日 11:32 新浪读书
《谁造就了赵小兰》封面
《谁造就了赵小兰》封面
《谁造就了赵小兰》研讨会与会嘉宾合影
《谁造就了赵小兰》研讨会与会嘉宾合影
近日,一部由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作序,讲述美国首位华裔内阁部长赵小兰人生
故事的传记《谁造就了赵小兰》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并于23日在北京举
办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华文学
基金会理事长陈峙嵘、中国作协创研会主任胡平、作者晓晓及评论家等出席了会议,众
人从多角度对《谁造就了赵小兰》做出了内容丰富的解读与讨论。
祖籍上海、出生于台北的赵小兰(Elaine L. Chao),从八岁移民至美国,到2001年
成为美国第二十四任劳工部长,既是美国内阁第一位亚裔女性,又是第一位华裔内阁成
员。这一政坛传奇,创多项华人历史记录,屡破美国政坛“玻璃天花板”,引发了世界
范围华人族群的骄傲和关注。该书讲述了赵小兰的阳光人生和奋斗历程,可为励志样本
;这部传记同时也是家族传奇,穿插叙述了赵家这样一个非常不寻常的家庭中祖辈、父
辈的故事。
励志范本:从移民到部长
“他们的故事是成功实现美国梦的典型。”——乔治·布什(美国前总统)
《谁造就了赵小兰》是一部写实的文学作品,是赵小兰及赵家三代纵贯六十余年,
横跨东西半球的真实故事。作者晓晓用细腻的笔法,以赵小兰的故事为主线,记述了赵
小兰八岁远离故土,随父母来到美国,从一个不懂一句英文的小女孩,成长为美国劳工
部长的心路历程。
刚到美国时,与许多新移民一样,小兰面临重重困惑。每天白天抄下黑板上的内容
,凌晨爸爸下班后,叫醒她一起复习当天的功课,终于攻克了语言障碍。她从插班生到
成为班长,从不认识一个单词到被选为校刊记者和学校年鉴编辑。
面对困难的不服输和进取精神,让赵小兰一步步走向成功。大学阶段,她拿到4年
全A的优异成绩,后又攻获哈佛商学院MBA。进入社会后,她成功把握住了机遇,万里挑
一,当选为白宫学者,其后展示了过人的才华,先后被委任为交通部副部长、劳工部部
长。赵小兰的经历,可作为励志样本,让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产生共鸣,从中受益。
家族传奇:谁造就了赵小兰?
温家宝总理于2008年8月奥运会期间,挥毫给赵锡成博士一家题词,曰:“积善之
家,必有余庆。”
乔治·布什总统曾对他夫人芭芭拉说:“应该向赵家父母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这部传记同时也是家族传奇,记录了整个赵氏家族的奋斗历程,讲述了赵小兰的父
亲赵锡成先生艰苦创业的经历,以及她的父母六十年的爱情故事。
小兰的父亲赵锡成博士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是当地小学校长。1946年
他考入国立上海交通大学航海系,1949年5月随实习的“天平轮”来到台湾,后赴美半
工半读,身兼数职,昼夜奔忙,终于创立了自己的事业,现任美国福茂集团董事长,是
美国华裔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小兰的母亲赵朱木兰不仅是家政有方的贤妻良母,也是
亚洲文学历史硕士和广施博爱的慈善家,她识大体、明大义,默默支撑着这个家庭,是
赵家的基石。赵锡成与木兰一起,默契配合,言传身教,为小兰及其姐妹六人,创造良
好的成长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学习基础,树立了为人处世的榜样。他们对子女爱而不溺
,教而不训,注重培养子女独立生活和与人和平共处的能力。在他们的悉心培养下,赵
家六个女儿,四位是哈佛大学硕士,一位玛丽学院的硕士,一位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
,她们出校后又富有成效地从事各自的职业。
从他们的家族故事,读者可以看到,赵小兰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也源于家庭
的熏染和父母的身教,以及中西两种文化精华部分的交融、汇合。书中以赵小兰及赵家
的故事为例,对中西文化的同异做了比较分析。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坚守中国
数千年文化中丰富的内涵,把美国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华人谦虚、勤劳的精神相结合,
是让赵小兰走向成功的动力。关于“谁造就了赵小兰?” 这一问题,作者匠心独运,
全书都是答案,全书就是答案。读者可以依自己的理解自选答案,自得结论。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美国总统首度为域外中文版图书作序
赵小兰和赵家如何克服逆境、实现伟大成功的精彩故事,定能鼓励世界各地的读者
和他们的家庭。——乔治·布什
赵小兰深受老布什、小布什两位总统的赏识和信任,赵小兰一家与布什家族也结成
了“通家之好”。赵小兰1989年被老布什任命为交通部副部长,2001年被小布什总统提
名,并通过参议院表决通过,成为美国劳工部长。此次《谁造就了赵小兰》出版,年近
九旬的第四十一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破例首度为域外中文版图书亲自作序推荐。
在序言中,乔治·布什这样评价赵小兰:“她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工作者,一个全心
全意的社会公仆,一个永葆热情的人。她对任何挑战都表现出‘诸事可行’的积极乐观
态度是有目共赏的”,“我深信她的能力、性格和素质。” 他向世界各地读者推荐这
本书:“这本书讲述了像小兰这样一位非凡的女士,和像赵家这样一个非常不寻常的家
庭。赵小兰和赵家如何克服逆境、实现伟大成功的精彩故事,定能鼓励世界各地的读者
和他们的家庭。”
这本由美国总统作序、搭建中美之间了解和沟通的金桥、启迪中国青年励志上进与
奋发有为的纪实作品,其意义和价值,非同一般。
传主认可:毫无虚构的真实故事
她三年多来倾心写作,完成了一部文笔典雅、内容属实的作品。——赵锡成博士
作者晓晓现任美国某公司高级主管,其父亲与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博士是上海交通
大学同期校友,其女儿又曾任赵小兰部长办公室主任秘书,故杨赵两家原系通家之好。
这层关系,为作者写作此传记掌握第一手资料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使得此书有别于
一般的官方传记、外传小说,而是传主提供素材并确认属实,由作者精心描绘的纪实历
史画卷。
赵锡成博士在为本书撰写的跋中说:“(作者)她三年多来倾心写作,完成了一部文
笔典雅、内容属实的作品。这不是赵小兰人生大事记年表,不是新闻图片的汇编,不是
通常的名人访谈录,不是有关公众人物资料的堆砌与猎奇,而是描写一位普通小女孩在
各种环境下奋发上进的经历,叙述在悲欢离合的多事之秋,中华儿女三代人挣扎、解困
与成长的毫无虚构的真实故事。” 书中还收录近百张照片,除大量私家珍藏图片外,
有赵小兰与里根、克林顿、老布什、小布什等数任总统的合影,也有她在任职部长期间
的内阁工作照;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接见赵家父女的照片,
更是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赵家为中美友谊所做的努力。
(编辑:小题)
相关主题
感觉清教徒的著作不但多而且长我将会变成这里的常驻ID
宗教改革500周年与感恩节的反思哪位小朋友讲讲THANKSGIVING节日的来历呀?
Streams in the Desert关于感恩节的野史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271
很辉煌的一家人!
J*******g
发帖数: 8775
272
对牛人来说,不存在什么玻璃顶。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谁造就了赵小兰》演绎华人移民“美国梦”
: http://book.sina.com.cn 2010年06月24日 11:32 新浪读书
: 《谁造就了赵小兰》封面
: 《谁造就了赵小兰》封面
: 《谁造就了赵小兰》研讨会与会嘉宾合影
: 《谁造就了赵小兰》研讨会与会嘉宾合影
: 近日,一部由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作序,讲述美国首位华裔内阁部长赵小兰人生
: 故事的传记《谁造就了赵小兰》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并于23日在北京举
: 办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华文学
: 基金会理事长陈峙嵘、中国作协创研会主任胡平、作者晓晓及评论家等出席了会议,众

s*******w
发帖数: 2257
273
赵小兰8岁来美国,上大学本科的时候,还是傻傻的”村姑“的样子,到了哈佛整个变
了一个人!
漂亮大方,咄咄逼人,美国味越远越重!
她的2个妹妹也是哈佛商学院的,大牛!
她的老爸在中餐馆打过工。
s*******w
发帖数: 2257
274
专访前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及其姐妹--“一家人亲密无间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0
-06-17 11:07:46)转载▼
赵小兰姐妹六人人称“六朵金花”,六姐妹中有4 位毕业于哈佛大学。除了赵小兰担任
过美国劳工部长外,二妹赵小琴是威廉和玛丽学院的硕士,三妹赵小美出任过纽约州消
费者保护厅厅长,四妹赵小甫是一位律师,五妹赵小亭如今是大学教授,六妹赵安吉聪
明绝顶,3 年时间就取得哈佛学士学位。在妹妹们看来,“大姐是一位充满活力而且点
子很多的人,从小到大我们都跟着她走。”谈及成功,“我们的父母亲将成功定义为家
人的亲密无间。在你们看来,姐姐是一个成功的政府官员,而在我们眼中,她更是一个
好姐姐。”
文/ 李卉 沈开(实习)摄影/ 小武 拍摄地点/ 希尔顿酒店
“Elaine(赵小兰),你可以假装不在听吗?”赵安吉(Angela)望着大姐赵小兰,调
皮地耸耸肩:“我一直跟姐姐们说,做家里最小的一个并不容易。但(轻声道)事实上
,这太棒了!”闻此言,赵小兰摇摇头,笑了。五姐赵小亭(Grace)坐在一边的沙发
上,也忍不住笑了。
“Angela 一直是家里的开心果,和她在一起,总是那么轻松。”赵小兰后来说。
眼前的赵氏姐妹,正是美国布什家族极为推崇的几个女子。早在1989 年,老布什总统
就专门在白宫接见过赵小兰和她的妹妹们。有一次,老布什甚至对夫人芭芭拉说:“你
可不可以向赵小兰的母亲朱木兰请教一下,看看她究竟是如何教育孩子们的?”
赵家六姐妹有4 位毕业于哈佛大学。除了赵小兰担任过美国劳工部长外,二妹赵小琴是
威廉和玛丽学院的硕士;三妹赵小美出任过纽约州消费者保护厅厅长;四妹赵小甫获得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是一位律师;五妹赵小亭也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的硕士
,如今是大学教授,正在攻读人类学博士;六妹赵安吉,聪明绝顶,她用3 年时间攻读
完哈佛的学士学位,在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后,便回到父亲的福茂航运公司挑大梁。
“我读书的时候,在哈佛大学很少见到女同学。”赵小兰穿一身黑色西装、腰身挺拔。
“那时,女生的比例只有19%。”等到小妹赵安吉进入哈佛大学,情况已经有了改观,
“但是,女生比例还不是太高,大约是45%,还不到一半。”
在成长的过程中,赵小兰六姐妹总会听见旁人议论:“看,赵家怎么有这么多女儿?”
在华裔文化中,一个家庭里都是女儿不是件好事,周围不断有人泼冷水。“哼,”赵安
吉说:“我们都很生气,回家找妈妈。她告诉我们,‘不要生气,你们要用行动证明他
们是错的。’”
“当然,我小时候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赵小兰接着说:“所以,我才给自己设立了
一个目标——长大以后一定要让父母为我们骄傲。”
六朵金花
赵小兰姐妹六人人称“六朵金花”。有赵小兰的地方,就有她全家。赵小兰每次荣任新
职,都是全家一起出席。
当年,美国劳工部举行仪式,欢迎新部长上任。赵小兰的四妹赵小甫从英国赶回来,五
妹小亭则带着刚满月的女儿前来,三妹小美更是忠实的支持者。当天的就职盛会上还有
个小插曲:正当部长阿姨赵小兰在台上致词时,小外甥女忽然放声大哭,在场观众哗然
。机智的赵小兰用轻松的口吻说:“她是我的小外甥女,我有一个大家庭。”
赵安吉和大姐格外亲密,“我是姐姐的小跟班。”由于她和大姐的年龄相差很大,赵小
兰对她也十分疼爱。赵安吉读高中时,每年都会去国会山实习,她先后在参议院麦诺康
的办公室、交通部长办公室以及大姐的办公室服务过。在华盛顿期间,她和大姐一起住
在水门大厦,“我一天到晚跟着她,她被邀请演讲,每次出门的时候,我就把衣服和资
料都整理好,像是她的秘书。”
赵小兰一有机会,就带着六妹出席各种不同的场合,让她学习各种社交礼仪。而忙碌的
大姐,在生活上也受到小妹的诸多照顾,赵安吉经常为大姐整理房间,姐姐远行时,所
有行李都由她打理。
赵安吉的姐夫麦诺康议员在肯塔基州竞选参议员时,赵安吉还专门休学4个月为姐夫助
选,她跑遍了这个州的上千个乡村。“医生、律师、商贾都有自己的style,做官的更
是有独特的威风。我觉得大姐虽然官拜部长,但是她有亲和力,没有官架子。当我看见
她身边那些令人困扰的人和事时,我好紧张,为她担忧,她反而安慰和鼓励我。”
多年来,大姐赵小兰的一言一行,身为小妹的她学得最多。机智的谈吐、哈佛的企管硕
士,又在政府和国会实习了很长时间,赵安吉在仕途上的发展按理说是顺理成章,但是
她强调自己的志向不在政坛,“父母亲为了全家的生计创立了福茂,我必须去延续这个
企业,”她笑:“但一旦大姐有需要,我们每个妹妹都会倾尽全力去做义工。”
在赵家,每一个女儿大学毕业后,父亲赵锡成都会安排她们去福茂实习。“父亲比任何
一个老板都要严格,母亲看了都会心疼。”
事实上,赵家几乎每一个女儿都对父亲的航运业了如指掌。三妹赵小美也曾和赵安吉一
样,担任过福茂集团副总裁。但她最终却弃商从政,和大姐一起成为美国政坛的“一门
双杰”。2002 年,纽约州长宣布,任命赵小美为消费者保护厅厅长,这是美国历史上
首次有华人姐妹,同时分别在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出任内阁一职。
“我酷爱公共事务,主要是受大姐的影响。”赵小美把一切都归功于大姐,她认为没有
大姐开路,哈佛和政府的门她是进不去的。“大姐是一位充满活力而且点子很多的人,
从小到大我们都跟着她走,她管教我们而不失温和,她进哈佛我们也跟着进。”
“那时融入美国社会,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
1961 年,赵小兰8 岁,她和母亲、两个妹妹一起坐船从中国台湾去到美国纽约。两个
月后,赵小兰去学校上课,一个英语单词也不认识。那时,赵小兰上三年级,只能把黑
板上的一切都记在笔记本上,晚上父亲做完两三份工作回来时,再翻译给她听。
“我们的生活从一间公寓房开始。当初融入美国社会,很难。”赵小兰说:“那时,除
了菲佣,白宫没有出现过亚裔美国人的身影,我是唯一一个亚裔,那是一段非常艰难的
时期。但是我有来自父母亲和家人们的支持和鼓励,而且我做好了奉献的准备,所以我
坚持下来了。”
赵小兰进入美国社会时,“亚洲人在美国只占1% 的比例,如今已经占到5%。如今的美
国更加多元化,非洲裔占到14%,西班牙裔占到14%,亚裔占到5%。当我们刚到美国的时
候,那里只有白人和黑人,没有棕色人种和黄色人种。”
“在我们成长的环境中,极少见到黄皮肤黑头发的同类,六姐妹们都曾经为自己的与众
不同感到困惑与迷茫,”赵小兰记得:“在家里,母亲就不断告诉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
精深,我们的根、我们的源,让我们明白自己来自哪里。”
每个星期六,父亲赵锡成都会亲自把姐妹们叫起来,分配家务给她们。
而平时,姐妹们则自己上闹钟起床,赶校车上学。放学后,大姐赵小兰带领姐妹们主动
做作业,极少看电视。“父母以身作则,读书做事,也很少与电视为伴。我们自己洗衣
服,整理内务,并把房前屋后的两亩多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 有人说,我们就像著名电影《音乐之声》里有组织有纪律的孩子梯队。是的,种瓜
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相信,姐妹们长大后都会像父母一样能干,会有大显身手的一天
。”
B= 外滩画报
E= 赵小兰( Elaine)
A= 赵安吉( Angela)
G= 赵小婷(Grace)
“一家人亲密无间,这才是成功”
B:你(赵小兰)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E:我想Angela 可以替我回答这个问题。
A:这得看你怎样定义成功了。在我们家庭里,绝对不是以金钱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
否成功。当然也不是以名誉,名气大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大姐小兰一直以来都是中美青年的一个榜样。虽然,她和我们都是在美国受教育,而且
成为了美国公民,完全融入了美国社会,但我们依然是中国人。我们保持着中国传统的
价值观、人生观,景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父母亲希望我们可以更好地整合中西方优秀文化,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的
父母亲将成功定义为家人的亲密无间,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善待彼此。在你们看来,姐
姐是一个成功的政府官员,而在我眼中,她更是一个好姐姐。
专访前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及其姐妹--“一家人亲密无间
赵小兰(左一)和母亲、外公、外婆及两个妹妹合影
Grace 在攻读人类学的博士,作为教育方面最高级别的学者做一些背景调研,但她也没
有因此舍弃了家庭。我的每一位姐姐都是她们各自领域的精英,一个在联邦政府供职,
一个在州政府供职,一个致力于慈善事业,一个在教育界工作,一个在法律界工作,而
我在商界打拼,把我们放在一起我们却又能够成为一个整体。
B:大姐的成功,对妹妹们有压力吗?
A:我母亲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她高贵优雅,平衡家里的一切事务。我们被鼓励着
去尽自己所能探索外面的世界。在家里,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很平和的氛围。她强调说
,我们之间不应该相互攀比,而是同一个团队中的合作伙伴。她的平和优雅使得我们之
间没有竞争,没有嫉妒,并且为彼此的成功而感到骄傲。
G:母亲是一个非常聪明、有才干的女人,是父亲生命中的另一半。
B:为什么你(赵小兰)会选择去美国政府工作?
E:因为我移民去到美国之后,发现自己并不了解那里政府的运作模式,所以我想去探
索他们工作的方式。
A:我想Elaine 之所以能够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也是因为她为亚裔在美国社会地位的提
升做出了努力。在她之前,亚洲人在美国的工作无非都是在厨房、餐厅工作,而她树立
了新的标杆,冲破了障碍。
B:我们知道,在美国,里根总统开创了女性为官的风气。你在他身边,学到了什么?
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E:我一直觉得无论谁委任我,这都是他给予我的信任,同时也因为我很自信;所以无
论谁给予我机会,我都会努力尽自己可能做到最好。同时我也希望在我任职过的几个岗
位上,可以为亚裔美国人或是女性做些事情,因为一开始无论是亚裔或是女性在这些位
子都是非常少见的。
B:那你们其他姐妹在各自的领域应该也会遇到女性比较少的情况,当你们面对这样的
情形时会怎样去处理?
E:我觉得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拥有了这样的生活态度,你可以得
到所有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别人怎么说你并不重要。刚出道的时候,我很年轻,又是一
个女性,同时还是亚裔,很多人问我怎么克服这些困难。如果我真的考虑到我是一个年
轻的亚裔女性,我不可能获得成功,我可能每天都没有办法走出家门。但是我的父母一
直都非常乐观,所以我觉得能够进入政府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正如父亲进入商界是一
个非常好的机会一样,去探索,去学习。
B:你和布什家族颇有渊源,他们的个性,哪一点是你最欣赏的?
E:我觉得大部分中国人都会喜欢他们,因为两位布什总统与中国都有很深厚的友谊。
小布什总统1973 年曾来中国探望当时任职美国在北京联络处的父亲,他清楚地记得当
时天安门广场的样子,他们喜欢我们,他们喜欢中国人,而且我觉得中国人会很欣赏他
们这种亲密的父子关系。
B: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失败了会怎样?
E:如果我失败了,我想也没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回到家里。(笑)非常关键的一点是
,我的父母亲一直强调说,你应该要尽自己可能做事。如果失败了,你的家永远会向你
敞开怀抱,这给了我坚实的后盾和巨大的安慰。我们从来不把名誉作为人生的目标。我
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好人,让父母和家人为我们感到骄傲,这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其
他的事情都在其次。家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正是我父母一直坚持的。
A:我不知道Elaine 怎样才算是失败,Grace 怎样才算是失败,除非她们吸毒了(笑)
,父母亲只要我们各自找到喜欢做的事情,就行了。所以我觉得怎样去理解失败是一个
很有趣的问题,即使Elaine 没有成为美国劳工部部长,她还是一个成功者。
s*******w
发帖数: 2257
275
解读美国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及其家族(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1日12:40 mangazine.名牌
解读美国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及其家族(组图)
2004年6月24日,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和劳工部长赵小兰在京举行
联合记者招待会。图| CFP
解读美国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及其家族(组图)
赵小兰表示10年来第一次和父母一起接受媒体拍照,心情很激动也很开心。图左起
为赵小兰夫婿(参议院多数党党鞭、参议员麦康诺,Senator Mitch McConnell)、赵小
兰、父母亲赵锡成与朱木兰,2005年5月14日在纽约艾利斯岛上的《移民之歌》碑文前
。 图|许振
解读美国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及其家族(组图)
2008年8月23日,美国官方奥运代表赵小兰在北京。 图| CFP
赵小兰 在美国做部长
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有6个女儿,被称为“赵氏6朵金花”,赵小兰是老大。二妹赵
小琴是名校威廉和玛丽学院的硕士;三妹赵小美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硕士;四妹赵小甫
获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五妹赵小亭,也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硕士;小妹赵安吉从哈
佛商学院获得企管硕士后,被父亲安排到他的福茂航运公司挑大梁。
作为美国劳工部第24任部长,迄今,赵小兰已成为“二战”以来任期最久的美国劳
工部长,并是2001年以来美国内阁中唯一还在任的部长。
文|庄清湄
2001年1月11日,刚刚上任不久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名赵小兰出任劳工
部长,同年1月29日获参议院批准。从那时开始,赵小兰就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
内阁的华裔,也是第一位亚裔女性。2004年布什连任成功,赵小兰继续留任美国劳工部
长。2008年美国大选在即,中国人对赵小兰的去留也更加关注,只是答案要再过一段时
间才能揭晓。
翻开赵小兰的履历表:1979年,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硕士学位,毕业后任纽
约花旗银行高级会计师。1983年至1984年当选“白宫学者”。1984年至1986年任旧金山
美国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副总裁。1986任交通部航运署副署长。1988年任联邦海事委员会
主席。1989年任交通部副部长。
今年8月,赵小兰率团赴中国北京出席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26日她在北京交通大
学以《21世纪的中美两国》为主题做了演讲,阐述了中美两国经济、文化上的类同与差
异,并表示很想去她母亲的故乡安徽“度个长假”。
赵小兰的经历,是一个成功美国移民的样板,美国媒体在谈及赵小兰的成功时这样
赞扬:“赵小兰那种不亢不卑,带有适度矜持与华裔尊荣的气质,来自她那特殊的家庭
教育。” 这得追溯到赵小兰的祖父一辈。
祖父赵以仁
赵小兰1953年生于中国台北,祖籍上海嘉定。她的祖父赵以仁是嘉定乡村小学的一
名教师,受乡人敬重,于1936年升任嘉定外岗中心小学总务主任,兼教学。当时,日军
侵占我国大片土地并继续进逼,赵以仁就利用课余时间去外岗民众教育馆给乡亲作抗日
救国的演讲。“八·一三”抗战开始之后,江浙沪等地为日本占领,学校停办,赵以仁
蛰居乡间,不肯为敌伪所用。
后来,赵以仁创办了马陆西村初级小学。学校只有四个班级,三间教室,两个班级
挤在一个教室内,由一位教师轮流教学。赵以仁既任校长也兼教课,数十年来受他教诲
的学生不下数千人。1958年,他被发现患有晚期胃癌。1959年3月15日与世长辞。
赵以仁先生家境清贫。那时教师收入极为有限,他只有数亩田地,家里的食物都靠
赵以仁和妻子许月琴在田间劳作得来,自耕自足。即使自己的日子过得紧巴巴,赵家人
还是力所能及地帮助邻里乡亲,请穷人来家里吃饭。甚至有时候,许月琴得四处向人借
米来下锅,以支持赵以仁的善举。
经济拮据并没有影响到赵以仁对独生子赵锡成(赵小兰的父亲)的教育投资,把他送
到嘉定城内及上海就读中学、大学。赵锡成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父母
为自己的榜样,严己宽人,自励自强。赵锡成还受到已是资深船长的叔父赵以忠的影响
,高中毕业以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航海专业。
1949年5月从交大毕业以后,赵锡成被派至由赵以忠担任船长的“天平轮”上实习
,哪知时局恶化,上海港口被封锁,有家不能归,从此便再没能和父亲赵以仁相见。
“天平轮”被国民党派至华南地区各港口,疏运政府物资。内战期间时局混乱,赵
锡成经常几天吃不到饭,饱尝战争的恐怖与灾难。12月,赵锡成随“天平轮”安全抵达
台湾,从此与赵以忠一家相依为命,创业生存。
来到美国
到台湾后,赵锡成和他一直爱慕的朱木兰失散。但机缘巧合,赵锡成在报纸刊登的
毕业考试合格的名单中,欣喜若狂地意外发现了朱木兰的名字,原来她也随家人来到了
台湾。
朱木兰生于安徽滁州来安县一个书香世家, 8岁那年,随父在南京、上海等地读书
,1949年因时局动荡,随父亲及家人穿越海峡来到台湾。
1951年,赵锡成和朱木兰在台北结婚。1953年,赵小兰出生。赵锡成在船厂的工作
也干得很顺利,并因为工作出色成了船厂最年轻的船长。赵所在的船厂正由前任香港特
别行政区特首董建华的父亲、香港船王董浩云经营。董浩云很欣赏赵锡成的才华,觉得
应该好好培养,于是便在1958年资助他到美国读书。
1961年,赵小兰8岁时,母亲朱木兰带着她和两个妹妹来到美国。1964年,赵锡成
获得圣诺汉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开始筹备自己的航运公司。公司初建时规模小
,实力弱,主营航运、贸易和金融业务,几乎是白手起家。凭着良好的口碑,经常有客
户主动上门来要求合作。19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农林部以及于1970年代初由联合国发放
的援助物资,多次由赵锡成的公司全部承包运输,为他的事业带来极好的机会和利润。
最终,赵锡成经营的福茂航运公司成了美国著名的航运公司之一。
从哈佛毕业生到白宫学者
赵锡成忙于工作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子女的培养。1975年,赵小兰毕业于曼荷莲
女子学院,随后进入父亲的公司实习。通过两年的实战,赵小兰增进了对海上运输、保
险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写了一本关于美国造船工业的专著,这为她进入哈佛大学商
学院MBA班打下了一个基础。通过几次严格的考试后,赵小兰于1977年4月15日,在数以
千计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哈佛录取。
1979年夏天,赵小兰从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美国花旗银行,一上
班就被任命为高级会计师。由于她的敬业态度和工作表现,银行总裁对她十分赏识,总
裁夫人一再鼓励她参加“白宫学者”的甄选。在花旗银行总裁、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院长、纽约圣若望大学校长、陈香梅女士及美孚石油公司总裁等5位社会知名人士共同
推荐之下,赵小兰参与角逐1983年“白宫学者”的甄选,并于1983年5月以高分被录取
进入白宫。
进入白宫后,赵小兰在总统幕僚中担任交通运输及贸易方面的工作,当白宫必须介
入其中一些复杂的贸易问题时,她就受命草拟白宫对这一问题的立场。
有一次里根总统在国会演讲有关当前美国的经济问题,米斯先生要赵小兰去草拟演
讲稿。里根的演讲获得一致好评,从此这位年轻人给总统留下了一个好的印象。
1986年4月,里根任命曾为赵小兰为美国交通部海运总署副署长。1988年4月,又升
任赵小兰为联邦海事委员会主席。联邦海事委员会是独立机构,直接对总统及国会负责
。海事委员会一共有5位委员,一位是退休的海军中将,一位是参议员转任,年纪都在
60岁以上,而赵小兰年仅35岁。因此年长资深的委员们有些质疑她的统御能力,可是她
都能运筹帷幄、应对得体。
1989年元月20日老布什就任总统,2月17日,他宣布提名赵小兰出任联邦交通部副
部长。这有些令人出乎意料,由于联邦海运委员会主席的任期是5年,人们估计在短期
内,赵小兰将不会变动职务。布什在竞选期间,曾允诺当选后要重用华裔,以她的名望
和经历,出任副部长一职水到渠成。
交通部掌管美国的门户和大动脉,虽然有人对她这么快便跻身高位心存异议,但她
上任后很快解决了多项重大危机,令腹诽者不得不服气。泛美航机被恐怖分子炸毁后,
她迅速制订多项善后和补救措施;在埃克森石油公司油轮触礁漏油后,她很快控制局面
并展开污染清理;旧金山市大地震中,她有效率地主持并完成了修复公路的工作……这
些令她被誉为“危机管理的能手”。
s*******w
发帖数: 2257
276
不仅如此,近年在政界崭露头角的妹妹赵小美向外透露,她所以投身政坛,很大程度上
是受了大姐赵小兰的影响。
与姐姐全力在外打造天地不同,赵小美从哈佛毕业以后,多年来致力于经营家族事
业,一直留在父亲经营的福茂航运公司工作,主管船务及财务。十几年来,赵小兰声名
在外,为赵家挣足了面子,赵小美也把家族的产业经营得有声有色,公司业务在她的努
力下得到很大发展,她也在那里充分地展现了管理才能和统筹安排的能力。
但是,看到姐姐在政界大展拳脚,为社会作出贡献,为美国的华人争了光,赵小美
也开始尝试步入政坛。2002年至2003年间,赵小美被任命为纽约州消费者保护厅厅长,
这是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州政府华裔一级主管。深知移民疾苦的赵小美特别强调了保护
移民合法权益的问题,并表示将全力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在任期间,赵小美经常拜访当地的华人侨社,还领导纽约州消费者保护厅的三百多
名工作人员负责处理消费者投诉,与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和参议员麦康诺结为连理
赵小兰是赵家最年长的女儿,却因为一直忙于事业,成为赵家最后出嫁的女儿。
1993年初,她与51岁的美国肯塔基州共和党籍参议员尼驰·麦康诺成婚,那一年她40岁。
麦康诺第一次当参议员是在1984年。那一年,他在肯塔基州民主党人数占绝对优势
的情况下赢得竞选,成为自1968年以来第一个进入美国参议院的共和党人。
回忆结婚前的情景,赵小兰说:“我努力在找一个中国男孩,但是我太高了,我的
母亲总是担心我。我和我丈夫结婚有点滑稽。我要他去我家里,而且他必须当着我全家
人的面向我求婚。他去了,拜访我的家人。不知是紧张还是害怕,这位资深议员,在国
会经常侃侃而谈,那晚一直是面红耳赤,几度欲言又止,急坏了旁观的妹妹们。直等晚
餐后,他才鼓足勇气开口向二老开口,请求他们同意我们的婚事。”
1993年2月6日,赵小兰与麦康诺在华盛顿国会山庄的小教堂结婚。参加婚礼的只有
双方的家人,父亲赵锡成对中国传统十分重视,总觉得女儿终身大事不够隆重,更多的
亲友们也没有机会与新人见面,所以在他们婚后又在纽约市的希尔顿饭店举行了一次盛
大的喜宴,中外来宾170余人出席。
而麦康诺的政途也步步高升。2002年11月5日,麦康诺再次以65%比35%的压倒性优
势替共和党赢得了在参议院中的席位。到2005年7月为止,麦康诺已经是肯塔基州共和
党人中担任参议员时间最长的人。
出任美国首位华裔部长
2001年元月11日上午9点,距离布什宣誓就任总统职务10天,赵小兰接到布什的电
话,要她接受劳工部长的提名。出人意料的是赵小兰再三婉拒,认为时机还没成熟。直
到老布什出面说话,她才接受。
赵小兰说:“对于这个职务,我慎重考虑了不少的时间,但老布什总统数次在电话
中鼓励我。他说当初和平工作团你也没有经验,可是你表现得比任何人都好,联合慈善
基金会那样的一池子污水你都能去澄清,劳工部长非你莫属,我们对你绝对有信心。”
2001年1月11日下午2时45分,对赵小兰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刻,也是她人生中最高峰
的一刻。她身着红色套装,笑容满面、神采奕奕地站在布什身旁,听候任命。
在赵小兰的第一个任期,美国劳工部在《公平劳动标准法令》的指导下更新了白领
超时工作规定,这个规定让亿万低收入劳动者的加班劳动有了更强的保护措施。2003年
,劳工部完成了多年来对工会财政公开制度的完善,让普通劳动者更清楚自己辛辛苦苦
挣来的钱是如何花出去的。劳工部还对美国由公共基金培训劳动者技能的项目进行了深
远改革,更好地服务了残疾和失业人口。
2004年,布什总统连任之后,赵小兰也再次担任劳工部长职务。在她的第二个任期
内,2006年8月17日,总统布什签署了《养老金改革法案》,这个法案保护了4400万从
私营部门那里获取养老金的劳动者的利益,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企业对雇员的养
老金计划承担更多的责任……而这一切都是在赵小兰和她的同事的不懈努力之下完成的。
但是,劳工部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她在第一个任期受到了企业领导者的称赞
,同时也遭到了工会领导者和民主党人的指责。企业领导者感谢她减少了规章制度,让
遵从联邦劳动法律的行动实施起来更简单;但是工会领导者和民主党人批评她制定出来
的政策反而是不利于劳动者的。
在赵小兰的劳动部长职业生涯中,最受争议的是两起煤矿坍塌事故。一起是发生于
2006年1月2日的西弗吉尼亚Sago矿难,造成12名矿工遇难;另一起发生于2007年8月6日
,犹他州的Crandall峡谷地区6个煤矿坍塌,造成6人被困,在营救过程中,3名救援人
员死亡。两起事件发生之后,某些人把矛头指向了赵小兰,他们认为,正是因为赵小兰
削减了一百多名煤矿安全和健康部门的检查员,以致于数百个煤矿没能得到严格检查,
才导致了Sago矿难和Crandall峡谷矿难的发生。
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劳资关系都是难以和谐相处的。处在这样的职位之上,
赵小兰工作的是非得失在短期内难以评说。
s*******w
发帖数: 2257
277
2001年元月11日上午9点,距离布什宣誓就任总统职务10天,赵小兰接到布什的电
话,要她接受劳工部长的提名。出人意料的是赵小兰再三婉拒,认为时机还没成熟。直
到老布什出面说话,她才接受。
赵小兰说:“对于这个职务,我慎重考虑了不少的时间,但老布什总统数次在电话
中鼓励我。他说当初和平工作团你也没有经验,可是你表现得比任何人都好,联合慈善
基金会那样的一池子污水你都能去澄清,劳工部长非你莫属,我们对你绝对有信心。”
s*******w
发帖数: 2257
278
赵小兰:从难民到部长的“中国娇娃”
饱尝贫困和种族歧视
43年前,一个瘦弱的女孩乘一条货运的船只,在海上漂流了一个月,终于在纽约上岸。
这个当时只有8岁的女孩对这场可怕的旅行记忆犹新,她至今记得母亲抱着患病的妹妹
满脸泪痕,船上没有一个医生;她对四周惊恐万状,因为除了她母亲,船上也没有一个
妇女。
刚开始,她们目睹着自由女神像,进入纽约港,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进了天堂。可是,残
酷的种族歧视,改变不了她们一家在美国的难民生活。初到美国,这个女孩一家人住在
皇后区的一个一居室的住所里面。全家人除了已来美国三年的父亲,没有一个人会说英
语。她的父亲同时做三份工,还要帮助她们姐妹学英语。“那时,新移民家庭非常艰难
,他们几乎没有渠道获得资讯和帮助。他们先是在自己的社区朋友和邻居的帮助下慢慢
渡过难关,之后慢慢了解主流文化”,她回忆说。
43年后,这个女孩早已成为美国历史上的首位华裔内阁成员、劳工部长,她,就是赵小
兰(Elaine L. Chao)。
家教让老布什羡慕不已
当年,8岁的赵小兰拽着父亲的衣角走进美国纽约一间小学的教室时,她不仅一句英文
都不懂,而且还因为向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引起了班上所有同学的哄堂大笑。
当时,她不懂“万圣节”是什么,有一天她正在做功课,邻居的家长们突然带着孩子到
赵家要东西,赵小兰还以为是来了强盗,吓得赶紧叫妈妈把一周要吃的水果、早餐食物
等都给了那些装扮成牛鬼蛇神的孩子们。
那时赵小兰常藉看电视学习英文,可是很多词汇仍是一知半解。有一次到郊外野餐,她
听到美国人们在数说“姑妈”们如何讨厌,赵感到不解,因为姑妈在中国社会备受尊敬
,地位崇高,怎么美国人对姑母竟是如此大不敬,原来她搞错了,美国人谈的是蚂蚁逐
食,让他们厌烦,因为aunts(姑妈)和ants(蚂蚁)是同音字。
40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华裔内阁部长,她曾为美国二届政府服务
过,目前她是布什政府连任所要依靠的五朵“金花”中的一朵,当然,她也是一个“令
天下华人同感荣幸的炎黄儿女”。
美国一些苛刻的媒体在谈及赵小兰的成功时无不赞扬道:“赵小兰那种不亢不卑,带有
适度的矜持与华裔尊荣的气质,来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就连老布什在任总统时,
也曾十分认真地对太太芭芭拉说,应该虚心地向赵家学学怎么管教孩子!
从不识ABC到哈佛硕士
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是一位有浓厚孔教思想的知识分子。“爱而不娇,严不守旧”则是
赵氏夫妇对儿女的教育准则。在学习上,赵小兰一向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奋见长,继1975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荷里克山大学之后,又于1979年获得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商学院
硕士学位。
当赵小兰插班进入三年级时,她一个英文单词也不会。她只好每天把黑板上的所有内容
抄下来,到了晚上,再由工作了一天的父亲把所有内容译成中文,让她明白课程的内容
;同时,父亲还从ABC开始为她补英语。所以每天晚餐之后,赵家极少开电视,母亲陪
着孩子一起读书,父亲处理公务。
到了第二天早上闹钟一响,赵小兰姊妹便自觉起床,由赵小兰带头赶学校公车上学,放
学后又带妹妹一起回家。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赵小兰也十分懂事,总是把一分钱
当两分钱用。在外的花费,不论大小,她都要拿收据回家一五一十地向家长报账。
6姐妹包揽所有家务
赵家经济上逐渐好转,家里虽然有了管家,但父母仍要求孩子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
闲暇时,还要6个孩子分担家里的琐事。每天早晨上学之前,她们要检查自家游泳池的
设备,捞掉脏东西。周末,则要把院子里的杂草和蒲公英拔掉。很难相信,赵小兰家门
前长达120英尺车道的柏油路,是几个姐妹自己铺成的。赵家也每年安排两次全家的旅
游,从选择地点、订旅馆房间,乃至吃饭的餐馆,完全由孩子负责。
后来赵家富裕了,赵小兰也尽可能地不要家庭负担。她在念大学时,向政府申请贷款,
然后利用暑假打工还钱。父母却担心孩子在学习用品上过分节约,所以,父母与她们姊
妹约法三章:“只要是学习必需的东西,绝对不能省!”赵小兰多才多艺,能打高尔夫
球、骑马、溜冰,弹得一手好琴,都得益于特殊的家庭教育。
赵小兰大学刚毕业到父亲的船务公司实习,父亲为了摔打她,特别给她做一般人难以完
成的高难度工作,哪知赵小兰心灵手巧,她总是千方百计把父亲交办的工作做得十分圆
满。
不爱10万年薪 毅然弃商从政
辞职去当白宫实习生
赵小兰进入美国政府的第一个台阶是成为一名白宫实习生。1979年赵小兰在哈佛大学商
学院获得财政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之后,便进军银行业,并在随后的几年中脱颖而出担
任了旧金山美国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副总裁。父亲原本希望小兰能继承家业,从事海运商
务,没想到在1983年,赵小兰向白宫递交了一份“实习生”申请表。这是一个培养领袖
人物的计划,美国总统每年从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自愿申请者中遴选出1~19位青年男女
进入白宫工作一年,担任内阁成员的助手或总统高级顾问,并接受各种领导素质的培训
。赵小兰是1983年度13名“白宫实习生”中惟一的华裔。从那年开始,她辞去了银行的
职务,放弃了10多万美元的年薪,开始晋身美国政坛。那时,对许多亚裔来说,谋得一
份稳定、高收入的工作已属不易,将一生的事业投入美国政坛主流显然是一种冒险。
展露才能步步高升
幸运的是,在白宫赵小兰结识了共和党领袖多尔的妻子伊丽莎白·多尔。在多尔夫人的
引导下,她认识了许多政界人士。1986年,她出任交通部航运署副署长,1988年又担任
联邦海事委员会主席,稍后便被提升为交通部副部长,其时年仅36岁。
赵小兰在老布什任内担任交通部副部长时,先后处理了泛美航空公司客机被炸案、埃克
森石油公司油轮触礁漏油案,并主持了旧金山大地震后的公路修复工作,海湾战争期间
,赵负责大规模的海上运输调度,为军方提供后方运输支持,样样都干得非常出色。
前后辅佐两个布什
1992年大选后,她随老布什退出美国政府。那时的赵小兰已经成为共和党的骨干。在老
布什的竞选中,她有机会结识了小布什,从而为重返政坛奠定了基础。2001年1月,美
国总统布什提名她出任美国劳工部部长,从而使她成为了进入美国内阁的华裔第一人。
此次布什连任成功,赵小兰继续留任美国劳工部长。
赵小兰就任时表示:“我会以多年前我父亲来美国时,同时打三份工的拼劲,干好这个
工作。”熟悉赵小兰的人说,她最令人敬佩的品质便是刻苦。多尔夫人称赵小兰是一个
杰出的榜样,“她的成功源于勤奋工作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中国娇娃” 情定肯塔基
办公室布置得像家
赵小兰给媒体的另一印象是精力充沛、开朗大方,而不是地位显赫的美国政府要员。她
的办公室摆设得有点像个家,这是这位美国劳工部长女性化的一面。
每次在接受媒体访问之前,赵小兰会利用短暂的时间打开化妆袋补一下她的口红。而采
访过她的中国记者都提到了令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握手,平静,有力而真诚,称她的
握手“能够让你感到东方文化的礼貌与真诚以及西方精神的坚定与平等。”
羞涩女孩相亲结婚
赵小兰2002年回到她的母校纽约赛奥斯特高中为母校的学生们演讲,那天她穿着鲜红色
的西装上衣,站在聚光灯照耀的主席台上,她回忆起刚上高中时,自己很害羞,整天忧
心忡忡的,怕别人不接纳自己,怕穿的衣服不好看。她说:“我那时不必考虑约会的事
情,因为爸妈不让;我也不参加学校的舞会,因为没人邀请我。”台下的男生们嚷嚷起
来:“这不可能!”赵小兰笑了,那一刻,她想起了自己的丈夫麦康纳,对于台下这些
年轻新锐的孩子们来说,相亲是个陌生的词……
没错,赵小兰与丈夫参议员麦康纳是经媒人介绍认识并结合的,两人于1992年结婚,从
那以后赵小兰每个周末都回到丈夫的老家肯塔基的路易维尔,直到现在,她仍是肯塔基
州家喻户晓的“中国娇娃”,并深受肯州人民敬爱。
夫妇最爱车尾派对
赵小兰和先生感情弥笃,在不少的场合上,赵小兰都称麦康纳是她的“至爱”,而在为
纽约时报的撰文中更称她先生是她的“灵魂的伴侣”。
赵小兰与丈夫在肯塔基老家时,常常去观看路易维尔大学的美式足球比赛,赛后在汽车
的后门和朋友们席地举行车尾派对(指旅行车后边打开后可以放置食物、饮料,就地野
餐)。夫妇俩对“车尾派对”乐此不疲,风雨无阻,而这时的赵小兰只是一个车尾派对
的女主人,她坦言自己最爱吃的不过是肯德基的炸鸡。
纽约时报趣味盎然的短文的题目是“那个女孩参加车尾派对”(That Girl goes
Tailgating),英文的tailgate是跟著前面的汽车尾随不舍的意思,赵小兰的成就,大
概应归功她锲而不舍的精神吧!
使得赵小兰成功的因素大多得益于东方的优秀品质,勤恳、忠诚、朴实、感恩;在西方
的环境里,这些品质甚至成为更加有效的竞争力,关于华人在美国社会发展时遭遇玻璃
屋顶的说法在赵小兰身上不攻自破,不管什么社会,对真正的优秀和杰出的认同都是一
样的!
信息时报 2004年12月26日
s*******w
发帖数: 2257
279
美国政坛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央视开讲
——美籍华人政治家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5日 09:5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 | 手机看新闻
美国劳工部部长华裔赵小兰
美国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
2001年,美国政坛上出现了一张华裔女性的面孔,引起了全球华人的广泛关注,她
就是赵小兰。就在当年,赵小兰被小布什总统任命为第24任劳工部部长,也成为了美国
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女性。在此后的八年时间里,她凭借着超强的管理能力掌
管着这个17000名员工的庞大机构,化解了如9.11等一系列危机,成为布什总统的得力
干将。从一个移民美国时,连英语单词都不会的小女孩,到最年轻的“白宫学者”,被
老布什誉为“危机管理能手”。赵小兰凭借自信、乐观,不断敲开机遇之门,她的奋斗
历程,堪称励志典范,她说:我总是学习,总是准备好,因为机遇随时可能降临。10月
26日,赵小兰登上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的舞台,用她的人生智慧与年轻
人分享——永远不要将门关上。
从“毫无职业目标”到“危机管理能手”
谈起自己怎样开始从事政府工作?有什么样的职业目标的时候?赵小兰说:“其实
我没有什么职业目标,今天回头来看,这样的想法反倒帮上了我的大忙。”从哈佛商学
院毕业,进入花旗集团工作四年,因为在银行工作期间表现优秀,获得了机会成为“白
宫学者”。在她担任“白宫学者”期间,她的能力就得到了里根总统的赏识,提拔她担
任了海事署副署长。而在和老布什总统共事期间,她升至交通部副部长,被老布什誉为
“危机管理能手”。赵小兰告诉在场的青年人:“当我讲我的事业的时候,每一步都非
常有意思,但是我从没有精心设计过它就自然而然发生了,因为什么呢?因为我努力,
我总是超越对我的要求,而其他人会注意到,当有机会来的时候我的名字他们马上就想
到了,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人生需要规划,但你不能规划到每一步,关键要对自己
有自信,要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它有真实的兴趣。”
父亲是赵小兰最好的老师
节目中,赵小兰多次提到她的父母,总说她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家庭对她的教育,因
此她十分感恩父母,感恩中国传统文化对她的影响。她的父亲赵锡成博士早年移民美国
,从船长到美国知名的航运公司董事长,用奋斗改变人生。事业有成却依然心怀祖国,
热心公益,在国内捐资成立公益教育基金。父亲经常告诉赵小兰,人要有勇气、要有热
情、要有好奇心。而正是因为赵小兰始终保持对某个事物的兴趣,提前做好规划,又有
毅力坚持下去,才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紧紧握住它。
《开讲啦》节目中的赵小兰,真诚又不乏幽默感,向大家讲述了许多成长故事和人
生经历。她和年轻人分享她的奋斗历程,为年轻人解答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敲开机
遇之门,她说:“我总是学习,总是准备好,因为机遇随时降临”。
《永远不要将门关上》 演讲者:赵小兰
非常感谢,能有机会让我来到这儿,见到你们很开心。所以,大家请坐吧!我现在
在中国,因为我刚从新疆和甘肃回来。所以这一次,我是陪我的父亲到新疆到甘肃去,
因为我的父母,他们在好久以前想要访问这两个地方,可是他们都没有机会,我的母亲
是2007年8月2号的时候她就走了,可是她生病以前,她生病的时候常跟我父亲讲,因为
她是个(文化人),她说如果我有机会的话,我身体好一点的话,我们一定、肯定要到
新疆和甘肃去。虽然我母亲这一次没有机会到新疆和甘肃,我的父亲还是要来,所以是
我陪他,而且在我母亲的精神(鼓励下),我们是代表她看看新疆和甘肃。
曾经有些人问我你是怎样开始的?怎样开始从事政府工作的?每当问到这样的问题
时?我会这样回答:其实我一开始并没有做好打算要直接从政,我到美国那时候上小学
三年级,那时候是8岁。刚到美国那时候一句英文也不会讲,非常困难,我父母的日子
也很难过,我们当时不了解美国人的语言、不理解他们吃什么东西、也不理解美国人的
传统。其实问我的想法,我还是很中国的,如果有人问我:你成功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是什么激励你走向成功?那我会回答:第一,我想让我的父母以我为骄傲,因为他们为
孩子牺牲了太多。第二,我一直想服务于一个更大的使命而不仅仅是为了小我而工作,
所以我一直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所以如果你要问我的职业目标是什么?其实我没有什么职业目标,今天回头来看,
这样的想法反倒帮上了我的大忙,因为我们的社会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小的,我们是移民
的,所以我们好多事情在美国都不了解的。如果那时候我有个目标的话,我想那个目标
也不是太高的,目标说不定是在底下的,所以对我来说当我从学校毕业时,我是很认真
的告诉大家,我的人生目标很简单:第一,找到一份工作;第二,弄一套房子,这样我
就可以出来独立了。后来我又上了哈佛商学院,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时候,因为我的家
庭都是从商的,所以我决定去银行工作,从那儿得到些经验。当时我不怎么了解银行业
,但我一步一步去学,当时我是给花旗集团工作,我在给花旗工作了四年以后,突然有
一个机会去白宫实习,因为花旗当时有个特别的项目,他专门选那些比较优秀的银行职
员,给这些银行职员一个机会,也是给他们一个支持,让他们去白宫做实习生,我当时
就是这样子,叫白宫学者。我当时在白宫工作了一年,当时做白宫学者是非常难的,
但是我非常兴奋,我觉得特别好玩,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华人或者亚洲人被选去白宫做白
宫学者,对我来说可以说是给其他的亚裔美国人开辟了一条新的可能的路径。在这个过
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为未来做一个好的领导人打下了基础。做白宫学者做了一年,
当时在任的总统是里根,他是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而我是在纽约成长的,以前从来没
有去过加利福尼亚州。当时,我决定要去加利福尼亚州看看,我又找到了一份美洲银行
提供给我的在加利福尼亚州工作的机会,那我就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当时谁也不认识
,也没有朋友,但我特别兴奋,我就是想看一看加利福尼亚州是什么样子的,我在加利
福尼亚州住了三年。有一天有人给我打电话了,给我打电话的是当时的交通部部长伊丽
莎白,她希望找到一个了解银行业的人,那我之前在花旗工作过,此外她还要求这个人
了解航运业,我在给美洲银行工作时积累了航运业的工作经验,这两个专业领域帮上了
我的忙让我拿到了一份工作,使得当时的交通部长给我打电话了。当时在交通部这里有
一个组合,每年亏损18亿美金,他需要一个真正有银行经验的人来把这个组合清理好。
所以有一个周末,我就从加利福尼亚州飞回到华盛顿,在那开始工作,礼拜一就正式走
马上任,这个是海事署,我在海事署工作了两年,学到了有关政府的方方面面。
两年以后,我被任命为联邦海事委员会主席,我为什么会被任命呢?主要是因为前
任主席突然去世了,这时候政府需要一位既了解船运又在政府从事过航运工作的人来做
联邦海事委员会主席,由于我碰巧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航运、运输、银行,正好有这样
的一个组合满足他们对于人选的需要,我就被任命为主席了。工作了一年,后来新总统
上任,这回是老布什总统,老布什总统任命我为
交通部副部长,当时我是35岁,虽然比各位年长,但还算是年轻的,我当时是老布什总
统内阁里最年轻的副部长,此外,我还是第一个亚裔美国人进入内阁。
又做了一段时间,那就到了1992年了,22年前,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老布什总统
在竞选连任时败北,第二任没有赢之后他的竞选班子的人都离开了,我也离开了,我就
加入了美国最大的慈善机构组织——美国联合慈善基金会,我在那工作了四年。后来39
岁刚过,我就结婚了,39岁才结婚也还可以,我的先生是国会共和党的领袖,他是非常
好的丈夫,他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做饭,而且家务事他也愿意和我分担,他对女人
很尊重、很鼓励,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如果你能找到人生的另一半,他一辈子愿意和你
做朋友,他愿意和你一起去适应生活,他也会帮助你去适应你的职业这很重要。
到了1996年,我想休息一下,所以我就加入了一个智库组织,也就是说我花了一些
时间去研究和学习有关美国的政治制度,如何把很多好的想法去传播,因为美国社会其
实充满着对抗。人们总是就很多话题展开无止境的争吵,有人说要这样,有人说要那样
,这也是可以的,所以有很多来来回回的争吵,那就到了2000年,当时小布什总统准备
竞选,我之前就认识小布什先生,因为我曾经和他一道为他的父亲竞选美国总统工作,
我们在哈佛也是校友,他是71年那届,我是79年那届哈佛学生,我们是校友。此外我以
为他们会任命我做交通运输部部长,但是他们没有任命我,当时我还挺失望的,那么至
少在这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教训:如果你遇到了失望的事情,第一永远把眼光放长远,哪
怕从目前来看这个好事没有落到你头上,但是你不要灰心丧气,如果你能应对好这次沮
丧,那么从长远来看会有更多的好机会等着你。因此,一开始我确实听到这样的说法,
就是劳工部长想要我来做,但是对于劳工事务,我并没有像交通事务那么擅长,因此我
当时还很希望自己能当交通部长,然而交通部长人选旁落他人的时候,我非常的镇定,
我也感谢总统和他的团队考虑我,我希望他们在新的内阁能够取得成功。结果两个星期
之后,总统本来的劳工部部长人选在他的确认听证会举行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在美
国是这样,总统提名一个部长人选,但是议会要同意,所以原来的劳工部长人选在听证
会的时候他的确认程序遇到了困难,所以他被迫退出。那这个时候白宫还有总统需要找
一个新的劳工部长,他们要信任这个人,这个人他们要了解,可以来解决问题,而且能
获得国会的批准,以前的历史都是非常好,这样可以很顺利通过国会的程序。然后他们
再次来找我,问我是否愿意担任这个职务接受劳工部长这个任命,这就是我成为劳工部
长的过程。所以我并不是第一人选,但是我觉得生活是很有意思的,你很难把每一步都
精心计划,你可以有一个大的规划,但是很难精心计划每一步怎么走,而且也很难知道
所有的机会到底在什么地方?我觉得要有一个好的态度要能够有信心、乐观并且向前看。
所以,当我讲我的事业的时候,每一步都非常有意思,但是我从没有精心设计过它
就自然而然发生了,因为什么呢?因为我努力,我总是超越对我的要求,而其他人会注
意到,当有机会来的时候我的名字他们马上就想到了,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人生需
要规划,但你不能规划到每一步,关键要对自己有自信,要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它
有真实的兴趣。当我第一走进华盛顿的时候,我非常有兴趣、非常有热情,我想去发现
美国的工作机制到底是什么?像我来到美国,我不了解美国政府的工作机制,我想到政
府里去看看他的工作机制是什么?所以我就进入了政府,当我进入了美国政府以后一扇
门打开了,我进去之后又一扇门为我打开了,我又进去了,又一扇门随之打开。这些为
我打开的门不是我之前可以预见的,因为当时我的视野是那么狭小,当时有很少的亚裔
美国人在政府工作,没有榜样,没有人和我说未来的职业路径,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个反
倒是帮上了我的忙,因为父母常和我说人要有勇气、要有热情、要有好奇心。
我想有一件事是我父母反复和我强调的,那就是人不能没有好奇心,要有对某个事
物的兴趣,有了好奇心才能不断的成功,才能推开一扇又一扇的门,这些门会为你打开
。只要你有这种坚持的精神,之前做好规划,又有这样的毅力坚持下去,那今天在我们
面前都存在这样的机会,机会非常多,我没有办法讲具体的展现形式。只要你对事物有
好奇心、有坚强的意志、对自己有信心就一定会抓住很多很多的机会。
s*******w
发帖数: 2257
280
曾来清朝打工的美国总统
赫伯特·胡佛是美国第31任总统,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年轻时曾经在清朝时期来中
国打工,担任一家采矿公司的驻华首席工程师。
胡佛于1874年出生在美国爱荷华州的一个村庄内,但他却在俄勒冈州长大。从斯坦
福大学毕业后,胡佛成为一名采矿工程师。胡佛先是在澳大利亚从事采矿业,在积累了
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后,他被一家叫毕威克·墨林的采矿公司雇佣,于1899年被派往
中国担任驻华首席工程师。
在担任采矿工程师期间,胡佛去过中国许多地方勘探矿产。但胡佛却在与清朝各级
官员打交道时,不断遭遇麻烦,由此他也对无能和腐败的清政府非常失望。但没来得及
抱怨,胡佛就遇上了更大的麻烦:义和团运动。
胡佛刚到中国时,中国各地正掀起反对帝国主义掠夺和强占中国领土的运动,而义
和团正是当时的主力。从1900年6月开始,胡佛和其他数百户外国家庭都被围困在天津
,保护他们的只有寥寥无几的来自几个国家的士兵。胡佛居住的房屋也燃起大火,但胡
佛还比较镇定,积极组织侨民在居住的建筑中设置临时防御工事;在街道上设置路障;
而他本人更是亲自加入了救火活动。
除了组织外国侨民自保,他还曾向躲避动乱的中国难民提供水和食物,他本人也救
出过中国儿童。
在1900年8月,随着国外救兵的到来,胡佛登上了一艘德国邮船前往英国避难。当
义和团被彻底镇压后,期望卷土重来的胡佛又回到中国。令人称奇的是,回到中国的胡
佛不但将其失去的业务重新做大,还在一年之内,被提升为毕威克·墨林公司的合伙人
。 小新
相关主题
Jan 24 天堂飘下毛毛雨 Drizzle From the Heaven清教徒生活观 #4: 家庭观
有些人我们要分离。- Acts 19:9清教徒生活观 #7: 教会与集体敬拜
清教徒生活观 #1: 工作观千禧年前派、后派的社会历史意义 ZT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J*******g
发帖数: 8775
281
很了不起。
但是39岁结婚,基本上说明事业和家庭很难兼顾。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美国政坛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央视开讲
: ——美籍华人政治家是怎样炼成的
: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5日 09:5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 | 手机看新闻
: 美国劳工部部长华裔赵小兰
: 美国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
: 2001年,美国政坛上出现了一张华裔女性的面孔,引起了全球华人的广泛关注,她
: 就是赵小兰。就在当年,赵小兰被小布什总统任命为第24任劳工部部长,也成为了美国
: 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女性。在此后的八年时间里,她凭借着超强的管理能力掌
: 管着这个17000名员工的庞大机构,化解了如9.11等一系列危机,成为布什总统的得力
: 干将。从一个移民美国时,连英语单词都不会的小女孩,到最年轻的“白宫学者”,被

s*******w
发帖数: 2257
282
1.如果有一天我忽略了祷告,我将失去信心之火。—马丁路德
2.祷告是把你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神。—DailyWalk
3.祷告是一个试验,试验你在神面前的属灵情形如何。—倪柝声
4.无祷告的生命,是无能力的生命。
5.在一千件试炼中,并不是五百件叫爱神的人得益处,乃是九百九十九件,加上一件,
能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6.真正的祷告是信徒灵魂与神说话。
7.在你「收获」之前要先「撒种」,在你「祷告」之前要先「聆听」。
8.祷告乃是给自己机会,好领取神为我们预备的礼物。
9.「荣耀神」是祷告的终极目标。
10.「感恩」「信心」「多结果子」是祷告具备的要件。
11.祷告使我们与那转动宇宙的无尽大能连结起来;使脆弱如芦苇的人类,有了永不动
摇的力量。
12.祷告是灵魂的盾牌,是对神的奉献,是给撒但的鞭笞。—本仁约翰
13.祷告是神从患难的盘石中,汲取福祉之泉的途径。—司布真
14.暗中、诚恳、信靠的祷告,是一切敬虔的根源。—WilliamCary
15.祷告就是亲近神,不管你用什么形式。祷告是人在需要上求助神严肃而神圣的一刻
。—HughMcLellan
16.如果有一天我忽略了祷告,我将失去信心之火。—马丁路德
17.祷告是把你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神。—DailyWalk
18.祷告最简短的定义,就是向天许愿。—PhillipsBrooks
19.祷告是信心的吶喊。—Horne
20.祷告就是安息在神的爱中,全神贯注聆听祂在你里面安静微小的声音。—盖恩夫人
21.祷告的泪水,是灵魂伤口中的血。—GregoryofNyssa
22.祷告,乃是天堂与尘世互相亲吻的时刻。—犹太谚语
23.当软弱的信徒屈膝,撒但见了都要惊惧。—WilliamCowper
24.祷告是寄往天堂的书信,寻求主的,绝不落空。—RobertBurns
25.愿以祷告作为早晨的开门之钥,夜晚的关门之闩。—MatthewHenry
26.祷告不是要改变神,而是要改变自己。好让神为我们成就祂原本就要成就的。—
CharlesFinney
27.神仍然向那些肯花时间聆听的人说话。—DailyWalk
28.祷告加忍耐加信心,就绝不失望。—牛顿
29.话愈少的祷告愈好。—德国箴言
30.最难的祷告就是告诉神:「愿您的旨意成就!」—DailyWalk
31.祈祷能成就神所能做的任何事。—DailyWalk
32.无祷告的生命,是无能力的生命。—选
34.神留下一些事情,是要靠祷告来完成。如果我们不祷告,这些事是永远不能完成。
—HelenSmith
35.在祷告时,你将自己与神的旨意和能力结合,祂就能借着你来完成奇妙的大事。—
StanleyJones
36.祷告把我们推入神温暖的怀抱中。—子爱
37.祷告不是把人的旨意行在天上而是把神的旨意行在地上。—WilliamLaw
38.一个问题与答案之间最短的距离,端看我们膝盖与地板之间的距离。—CharlesF.
Stanley
39.神回应多而又多的「不」和「等候」,把我们一步一步推进「无己」的真自由里。
—子爱
40.祷告和怨恨不能共存。—JoyceHuggett
42.祷告是患难中,向神汲取力量、福祉之泉的途径。—司布真
43.祷告就是亲近神,无论你以何种形式。—HughMcLellan
44祷告是人在需要时,求助神严肃和神圣的那一刻。—HughMcLellan
46.祷告就是大胆地来到神的施恩座前,向祂倾心吐意。—R.C.Sproul
47.神并不是任由基督徒,选择要不要祷告,祂乃是命令我们去祷告。—R.C.Sproul
48.祈祷乃是使用基督的胜利,在人间履行天上的决定。—P.E.Billheimer
49.得胜的祷告,是借着得胜的信心驱逐撒但。—P.E.Billheimer
50.我们对祷告不够重视时,就容易成为撒但攻击的目标。—G.A.Getz
51.祷告的失败,不是没有答案,或用了不成功的祷词,其导因于人的祷告与神的旨意
不一致。—BillAustin
52.祷告不是说服神,为你成就祂从未想到或不想的事。—BillAustin
53.祷告乃是到主跟前,等候祂的话语,明白祂的旨意。—CharlesF.Stanley
54.在祷告中,我们不愿听主说「不」字,尤其是当我们里面一切都在说「是!是!是
!」。—CharlesF.Stanley
55.祷告能将我们有限存有的,带入祂那无限、临在的荣耀中。—R.C.Sproul
56.凡是仰望神的人,永不停止对神的渴望。—GregoryofNyssa
57.人若不与创造他的主相交,他的人生是贫穷的。—MichaelMitton
58.在祷告中侧耳而听神向我们说话,这是可能的。当祂说话时,所有的杂念都消失无
影,所有的情绪都平伏、止息,因祂就是生命,就是永生之道。—AnthonyBloom
59.神向静默的人说话。—CharlesdeFoucauld
60.要渴慕耶稣,祂就会以祂的慈爱满足你。—St.IsaacSyrian
61.没有祷告的生活,是没有赐福的生活;缺乏祷告的生命,是缺乏能力的生命。—
DailyWalk
62.如果有一天我忽略了祷告,我将失去信心之火。—马丁路德
63.勉强的祷告不足以作灵魂的向导。—德国箴言
64.祷告是把你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解决一切问题的神。—DailyWalk
65.每当我走投无路,深觉自己的智慧和才干,都不足以帮助我度过难关时,唯一能作
的,就是屈膝祷告。林肯
66.我们需要花足够的时间在祷告上,才能认识神要向我们显明祂自己。—CharlesF.
Stanley
67.虽然神的旨意在万事上都是高超的,但若没有人的祷告,就无法执行祂的旨意。—P
.E.Billheimer
68.祷告并不是自言自语,也不是自我分析治疗的操练,或是一些宗教祷词的吟诵;祷
告是和那有位格的神
说话。—R.C.Sprod
69.在祷告的行动和过程中,我们将整个生命带到神的凝视之下。—R.C.Sprod
70.要学习祷告,我们就得祷告。要达到祷告最精湛的深处,必须从祷告中学习,而不
是单从书本中学习。—Dick
71.祷告不是让我们的「期望」降服在神面前,而是让我们「自己」降服在神面前。—
DailyWalk
72.祷告不是要克服神不情愿的,而是要牢牢抓住神所甘心乐意的。—PhillipsBrooks
73.烦恼与困惑驱使我祷告,祷告驱逐我的困惑与烦恼。—Melanchthon
74.神的施恩宝座不是路边摊,可以任由每个无心的过客,随手攫取耀眼的祝福。—
DickWebster
75.没有思想的言语,永远无法上达天堂。—莎士比亚
78.祷告就是信心的呼喊。—Horne
79.没有祷告的生活是没有赐福的生活,没有祷告的生命是缺乏能力的生命。—
DailyWalk
81.祷告就是安息在神的爱中,全神贯注聆听祂在你里面安静微小的声音。—盖恩夫人
82.祷告的泪水,是灵魂伤口中的血。—GregoryofNyssa
83.勉强的祷告不足以作灵魂的向导。—德国箴言
84.祷告是无价的,永远永远不可忽视。—SirThomasBuxton
85.祷告带来完全的释放。—WilliamWordsWorth
86.祷告乃是天堂与尘世互相亲吻的时刻-猷太谚语
87.当软弱的信徒屈膝,撒但见了都要惊惧。—WilliamCowper
88.祷告是寄往天堂的书信,寻求主的绝不落空。—RobertBurns
90.神仍然向那些肯花时间聆听的人说话。—DailyWalk
91.撒但宁可我讲道或看书,而不愿见我祷告。—CharlesF.Stanley
92.撒但不仅攻击我们对祷告的专注,还攻击我们的信心。—CharlesF.Stanley
93.祷告若无权柄,就不能斥责撒但,把牠从我们的思想中捆绑出去。—CharlesF.
Stanley
94.祷告的负担是从神而来的。—CharlesF.Stanley
95.祷告不是用自己的承诺,来换得应许或贿赂神。—CharlesF.Stanley
100.祷告带来完全的释放。—WilliamWordsWorth
101.暗中、热切和满有信心的祷告,是一切个人敬虔的根本。-WilliamCarey
102.真正的祷告具有创造生命和改变生命的力量。—RichardJ.Foster
103.以祷告的风雨敲大天堂的门。—AlfredTenyson
104.渴慕祷告就是一种祷告。—MaryClareVincent
105.祷告乃是把我们内心的一切放在神面前。—C.S.Lewis
111.没有思想的言语,永远上不了天堂。-莎士比亚
112.受苦的祈祷能拯救世界。—St.MaryofJesus
113.在拥有无数恩典的地方,赞美永远不嫌太多。—DailyWalk
114.我们不能一面过着失败的生活,一面又期待祷告有力。—DailyWalk
115.求您帮助我们,每一天借着祷告与您更亲密。—JohnKeble
116.一个基督徒的心思、意念集中在神的话语上,这时,他所思、所行的就成为他的祷
告。-G.A.Getz
117.真正的祷告,是信徒的灵魂与神的谈话。—T.L.Coyler
118.要得到你祷告所求的你须祈求神预备好要给你的—BillAustin119.
119如果神在我祷告之前,就知道我要说什么。祂这样的全知,非但不会限制我的祷告
,反而使得我对祂的
赞美,更加美妙!—R.C.Sproul
120.祷告乃是神赐给信徒无比的特权,能将心中的想法和神分享。—R.C.Sproul
121.祷告不是为了减轻负担,而是为使我们的背脊更坚强。-DailyWalk
122.防止压力变成痛苦的运动,乃是常常跪下祷告。—DailyWalk
123.不祷告等于向神自夸。—DailyWalk
125.祷告是一种能胜过试探的圣德。—圣伯纳
138.祷告是寄往天堂的书信,寻求主的,绝不落空。—RobertBurns
147.在祷告中,有时候看起来好像是我们顺服神的旨意,事实上是要祂接受我们的意思
。—DailyWalk
149.人生一切的不幸始于一源,就是不能在祷告密室中安坐。—Pascal
150.假如我们每天花十六个钟头去盘算世界的事物,而只花五分钟思想神,那么这个世
界就会看起来比神真实
二百倍。—WilliamR.Inge
155.神把乐园里最甜美的花赐给其屈膝的子民。祷告是天堂的门。—-ThomasBrooks
156.除了谦卑、俯伏的灵,不会有真正的祈祷。谦卑是一切有效祈祷的首要。—-
RobertBrowning
157.祷告乃是在神面前,为别人的好处代求。—-圣奥古斯丁
158.最好的属灵操练就是经常双膝跪地。—-DailyWalk
159.恒切祷告且尽心服事的人,以手捧心,上呈与主。—-St.Bernard
160.以祷告的风雨,敲打天堂的门。—-AlfredTenyson
161.渴慕祷告就是祷告,这是渴慕的祷告。—-MaryClareVincent
162.祷告乃是把我们内心的一切放在神面前。—-C.S.Lewis
163.祷告乃是打开神无限恩典和能力之仓的钥匙。—-DickWebster
164.「需要」教人祷告。—-德国箴言
165.一百个除了罪恶别无所惧,除了神别无所慕的人,他们将要震动地狱之门,在地上
建立天国。神一切的
作为,都是对祷告的应允,除此之外别无他为。—-JohnWesley
166.祈祷从天上所带下来的宝贵福份,是无法形容、无法模仿的,祈祷是由圣者所来的
恩膏。—-司布真
171.祷告好像无所事事,但却是最重的工作,因为我们祷告时,神就为我们工作。—-
滕近辉
172.祈祷造成品格,祈祷造成合用的讲道者,祈祷造成好牧人。—-E.M.Bounds
173.圣灵的能力不是藉方法而流出,乃是藉人;祂不是膏抹计划,乃是膏抹人—-祈祷
的人。—-E.M.Bounds
175.真实祷告的秘诀,在于一个人让自己完全受圣灵的支配。—-JoyceHoggett
176.祷告的意思是改变。真实的祷告就是公开承认我们要改变。—-ThomasMerton
177.主将祂的意念放入我心中,祂临及我,在祷告中倾诉的时刻里,祂加力量给我。—
-JohnPowll
178.最有深度的祷告,其要点就是持续不断的顺服神。—-ThomasMerton
179.神啊!求你在我里面坚定我,在我外面保护我,在我下面扶持我,在我前面领导我
,更在我后面使我不致
摇摆后退。―F.B.Meyer
184.祷告蒙应允的先决条件,就是信徒的合一与相爱。—G.A.Getz
185.当信徒的心与神的话语结合时,就能真正地「在圣灵里祷告」(犹20),并「照祂
的旨意求」(约壹五14)。186.借着祷告,神邀请我们进入宇宙宝座的密室。—P.E.
Billheimer
187.祷告是一种特权,也是一种责任。—R.C.Sproul
189.在祷告中争战,让你里面充满信心,你就会在主里得着刚强与能力。-慕安得烈
190.在祷告中与神交通的唯一方法,乃是相信主耶稣的爱。-慕安得烈
191.圣灵晓得神的旨意,因为圣灵就是神。圣灵的代求就是基督的代求,因为圣灵和基
督是一体的。—BillAustin
192.当逻辑和经验都告诉你,心存盼望和继续祷告是愚蠢的举动时,在你内心深处的某
个地方,还有一把小火
稳定烧着,告诉你要继续祷告,坚持下去。这的确是圣灵帮助你祷告的方法之一,祂会
赐给你坚持的
力量。—BillAustin
193.人在神面前跪着的时候是怎样,他的为人就是怎样。—MurrayM'cheyne
194.圣灵快速且大能的作为,不仅是因祷告所引发,更是由祷告所支持、维系。—
ArthurWallis
195.祷告是宇宙中最大的力量。祷告是超越一切自然力的。—F.J.Huegel
196复兴是神透过他的圣灵所作的工,而圣灵是以祷告的灵在信徒内心动工的。——
LeonardRavenhill
197借着赞美神的名,及他立约应许成就在基督耶稣身上所做的一切,就能进到神的宝
座前,使你的祷告直通到他面前。——LarryLea
198祷告是一种能胜过一切试探的美德。——圣伯纳
199让我们学习与主对话的祷告,而不单是对主演讲的祷告。—Rosalindinker
200心中安静就是力量的表记,喧嚷既不是口才也不是能力,唯有安静所带出的力量影
响至为深刻。—J.R.Miller
s*******w
发帖数: 2257
283
宋耀如:与留学生牛尚周温秉忠是怎么样认识的?
1872年夏,“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组织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学。宋耀如日
后的连襟牛尚周、温秉忠分别为第一、二批赴美官派留学生。
宋耀如:与留学生牛尚周温秉忠是怎么样认识的?
上图:宋耀如的Uncle(舅舅)和宋耀如在讨论耀如的前途。  下图:宋耀如的
Uncle(舅舅)在他的“东方丝茶”店。  (插图选自美国作家科妮莉亚·斯宾塞著、
1939年出版的《三姐妹———中国宋氏家族的故事》)
宋耀如:与留学生牛尚周温秉忠是怎么样认识的?
文\钟 一
宋耀如一生中得到无数贵人的相助。他初到美国就认识了牛尚周、温秉忠等中国近
代留学生,他们是他日后命运转机的重要人物。等到宋耀如1886年回到上海后,1887年
由牛尚周做媒,婚配倪珪贞,而此前牛迎娶了倪蕴山的长女倪珪金,温秉忠后来也娶了
倪蕴山的幼女倪秀贞,三人遂奇迹般地结为连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从海南出走的乡村
少年的最为奇特的人生。
牛尚周(1857或1861-1918),字文卿,江苏嘉定县人,中国近代第一批官费留美
幼童。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被容闳选中,官费赴美留学。回国后,任职上海江南造
船厂,婚配倪蕴山长女倪珪金,并成为宋耀如的媒人。
温秉忠(1858或1862-?),祖籍广东新宁县,在上海出生,清政府第二批官费留
美幼童。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先后任镇江美国领事馆通译、两
江总督署通译兼秘书、镇江及天津洋务局总办。1902年婚配倪蕴山幼女倪秀贞。1905年
随宪政改革考察团赴欧美。后来曾三次率领教育考察团赴美,并有三批中国留学生随行
,宋氏三姊妹中的宋庆龄、宋美龄即在其中。那是1907年夏天,宋庆龄和宋美龄随二度
赴美考察教育的姨丈温秉忠赴美留学。1912年,温与宋耀如一起跟随孙中山筹办中国铁
路总公司,后被任命为外交部驻苏州办事处长、苏州海关监督,携家眷等居苏州。
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宋家王朝》(1985年)中,曾这样评价他们结识的相互影响
:“侨居波士顿的‘天朝人’为数很少,他们住在查尔斯河另一岸的坎布里奇。他们是
中国的有钱人家送出国去接受西方教育的子弟。譬如温秉忠和牛尚周。温和牛都来自上
海,学成后返回上海,娶了两姐妹,成了查理的联合保证人。他们取得了同样的财富和
社会地位,在推动中国出版第一批西方教科书方面都起了作用。他们对中国现代史,对
宋家王朝的兴起有过深刻的、不过是间接的影响。”
宋耀如与牛尚周、温秉忠是怎么样认识的呢?
1939年,美国作家科妮莉亚·斯宾塞著《三姐妹———中国宋氏家族的故事》(
1945年书名改为《宋氏三姐妹》,被认为是对宋氏家族进行详细介绍的最早传记作品。
但是,作者在书中已经申明:“本书不是历史传记,而是故事,基于事实和虚构情节和
事件的故事。”的确,书中有很多虚构的故事,作者是希望人们不要将此当作历史研究
的依据。
这本书中写到宋耀如与留学生交往的故事,但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牛尚周、温秉
忠,而是姓李、姓何、姓王的几个留学生。作者在《三姐妹———中国宋氏家族故事》
(1939年)中这样写到,在波士顿的中国留学生们常常在晚上到宋耀如舅舅的丝茶铺子里
谈天说地,享用茶叶和瓜子。耀如对美国还所知甚少,对留学生们的话题也插不上话,
他扮演的仅仅是倒茶小伙计的角色。作者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分别姓李、姓何、姓王的
几个留学生谈论回国后进行变革救国的计划,有的说要推行义务教育,有的要投身医疗
事业,还有的要进行社会实验创立示范村。而耀如旁听了几个月的结果,就是他萌生了
要上学接受西方教育的强烈愿望。在一个夏天的晚上,他鼓起勇气向舅舅提出了这个要
求,当然,舅舅果断拒绝了他,让他老老实实学习生意经。耀如最终在八月初决定逃走。
这里说宋耀如最终在8月初决定逃走,作者说的是1880年的8月初,这与事实是大
有出入的。
宋与牛、温认识的故事,出现在埃米莉·哈恩的《宋氏家族》(1941年)之中。书
中在写到宋耀如“过继”给Uncle之后,就这样写到他们的认识:“耀如在波士顿心脏
的这所华人房子里过着华人式的生活,他在这里干了三年学徒。这时,他的一次结识竟
改变了他的整个生涯。两个来自上海的男孩经常到店铺里和他们的同胞聊天,万秉纯、
牛善周(音译──译注)这表兄俩作为中国教育代表团的成员被送往美国,
这个有勇气的大胆行动是由耶鲁大学的广东毕业生容闳博士组织的。这个代表团只
存在了10年,可是,当这两个男孩,即后来与耀如结婚的一个上海姑娘的两位表兄,首
次踏进波士顿这家店铺时,便开始编排了另一种形式的命运。”文中的万秉纯、牛善周
实即温秉忠、牛尚周,而文中的“两位表兄”应译为姐夫和妹夫。
表面上看,埃米莉·哈恩为我们的叙述提供了便利;但是,只有深入进去,才知道
它又给我们带来多少不便。因为她的多处失实记述,使我们得花费很多功夫,才能还原
接近实际的事实真相。比如哈恩说,宋耀如干了三年学徒,这是因为她认为宋是1875年
到波士顿的;实际上宋是1878年到来的,他在这里干了不到一年时间。
《宋氏家族》(1941年)又接着写道:牛、温“这两个年轻的学生同在柜台后面这
个沉思的小男孩攀谈起来。他们告诉他学校里的生活,以及每年夏天他们被送往夏令营
所过的生活,可能他俩还添油加醋地吹了一气。他们经常来店铺,并且总是批评年轻的
宋(Soon)──那些日子,他们就这样称他的名字———说他总是站在柜台后面,仅仅满
足夜校的学习水平。在美国,一年级的教育水平十分容易达到(他们认为夜校只是一年
级的水平)。耀如听着,不由得垂涎三尺,也想得到类似的机会。在他新朋友的怂恿下
,他走到叔叔面前,要求允许他离开自己的工作,去正常上学。”
这里,哈恩又说宋耀如在波士顿依靠他“叔叔”的时候就已经姓“宋(soon)”了
,其实宋此时还没有姓“soon”,连“sun(沈)”也不是。
宋耀如要求正常上学的结果是:“毫无用处,他叔叔及其在美的其他家族成员,对
他这样一种稀奇古怪的志向自然毫不感到同情。耀如有他自己的前途,一个很有出息的
前途;他将同其他宋家人干一样的事,象一只勤劳的蚂蚁一样工作,把它们的巢穴建筑
得越来越高,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精明的商人,为他的家族增光,到头来也不过如此。”
除非是中文翻译的不准确,否则这种夹叙夹议式的讲述,模棱两可,颠三倒四,尤其把
不少溢美之词附加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农村小孩身上,可能想象远大于事实。
我们知道,关于宋耀如的很多文学性的东西,来源于醒民等著《宋氏家族第一人》
(1986年);而海外关于宋耀如的很多“史实”,则是来源自埃米莉·哈恩的《宋氏家
族》(1941年)。比如说,罗比·尤恩森著《宋氏三姐妹》(1975年),很多内容就是
“缩写”自哈恩的书。“天下文章一大抄”,看来洋人也不例外。
罗比·尤恩森是这样写的:“宋耀如的舅父付路费给他去美国,显然是期望他的养
子能唯命是从,安分守己。命里注定,前途已如此安排。他将长期辛勤工作,去学会进
口和销售丝茶这项工于心计的业务。波士顿那间发霉臭的铺子,似乎是他毕生活动的天
地。
“宋耀如晓得舅父对自己的期望。然而他思绪纷纭,梦想着去探索茶店外的陌生世
界。
“一些中国学生──清政府派往美国的教育代表团的成员,满足了他这个愿望。他
们向他讲述一些在学校和夏令营亲身经历的想必是有点添油加醋的惬意的故事。他们吹
嘘自己的计划,说他们回国以后,要把中国从欧洲中世纪式的时代中拖出来。他们对着
这个站在柜台后面秤着一包包茶叶、局促不安、一言不发的孩子出言不逊,讥嘲他这样
活着毫无意义。
“中国学生每次来访之后,宋耀如想寻求美国教育的决心也随之增强。他向舅父谈
了这个想法。可是,这个因循守旧的人却干脆用‘不可能’来回答他。”“因此,在大
约三年的学徒期满后,宋耀如干了一件在中国年轻人中间闻所未闻的事:他逃跑了。当
时他还不到十四岁,据说是因为他那轻信不疑的舅父要派他到本地另一个中国人开的商
店去办一件事。他就趁此机会头也不回地逃之夭夭了。”
罗比·尤恩森所写宋耀如从海南直接去美国,以及“在大约三年的学徒期满后”云
云,这些都是跟着《宋氏家族》(1941年)失实。
相比之下,斯特林·西格雷夫写《宋家王朝》(1985年),虽然也参考埃米莉·哈
恩的书,但他是认真核对原书内容的。像他在书中注释说:“在19世纪的美国,年轻富
有的中国人的出现是个稀罕事,因此有许多记述。此处引用的是埃米莉·哈恩的《宋氏
姐妹》”。又云:“哈恩在她的书中对宋耀如的两个小舅子做了详尽的记叙,但是与该
记叙相反,事实是这两人并未就读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于1983年5月20日写的‘致作
者信’中指出了这一点。”
斯特林·西格雷夫介绍说:“温和牛当年是作为广东人容闳所组织的中国教育团的
成员来到美国的。容闳是在美国大学毕业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他在耶鲁大学求学时,
即已决定通过把中国有希望的青年送到西方中学和大学的办法,来为改革祖国作出贡献
。一八七一年,清廷批准他的计划。来自上海的小青年温秉忠和牛尚周,就是属于首批
派到美国的留学生。”
他写道:“他们在一八七八至一八七九年冬季常来查理的铺子,边饮茶边争论怎样
按西方模式改造中国。”然后,“他们同查理交上了朋友,劝他到学校去,学一门有意
义的职业。最后,他们鼓励他去向他的‘伯伯’提出这个问题。那个讲求实惠的伯伯,
听了查理说还有此步他后尘更好的生活的说法之后很不高兴。他打消查理的希望。因此
查理便动脑筋逃跑。”
宋耀如与牛、温相识的经过,海外出版物的记述已经很多,到了国内出版的很多文
章书籍更是大量写及,我们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叙述,看看他们是如何不约而同地共同演
绎宋耀如的一段海外经历的。
于醒民等著《宋氏家族第一人》(1986年)中这样写道:“当他第一次向养父提出
进大学念书的要求时,养父惊讶得张大了嘴,象审视陌生人一样盯着他看,半天才说出
一句:‘小孩子,说胡话!’养父的态度,无疑给他当头浇了一瓢凉水。这使他意识到
,要让养父送他进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聪明的孩子,从此就将燃烧着的希望埋在心底
,不再向养父提起此事。”“两位中国留学生的来访,在阿虎平静的生活中激起了第一
层涟漪。来访者一个叫牛尚周,一个叫温秉忠,都是中国派出的第一批官方留学生的成
员。”1878年,“牛尚周与温秉忠才有机会再次来到波士顿。他俩在游览市容时,不时
听到市民们在夸奖一位杰出的中国少年,说他就在本市唯一的一家中国丝茶号内服务。
这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于是,他俩慕名来访。”“牛尚周讲上海方言,阿虎听不懂,但
温秉忠的广东话,他听来倍感亲切。三人越谈越投机,不一会儿,便象阔别重逢的亲兄
弟一样亲密无间了。”
这些描写,成为后来一些“创作”的源头,一些“作家”在此基础上添油加醋地大
写宋的这段经历。
尚明轩等著《宋庆龄传》(1990年)中则写道:“在波士顿生活不到一年,宋嘉树
由于受到美国民族精神中进取性和冒险性的熏陶,不再满足于堂舅安排的帮助丝茶店经
销的命运,开始追求更远大的目标。”“刺激宋嘉树走上冒险之途的直接因素,既有探
索丝茶店外陌生世界的好奇心,又有与美国对比之下对祖国贫穷落后命运的关切。海南
岛家乡的悲惨生活与波士顿繁荣景象的强烈对比,在少年嘉树心上掀起难以平息的波澜
。他渴望自己的祖国也象美国一样富强起来。”这里,作者把少年宋耀如的思想境界拔
得很高。
作者又写道:“当时侨居在波士顿的中国人很少,主要是一些被清政府派去留学的
官宦人家的子弟,住在查尔斯河另一岸的坎布里奇。他们经常光顾丝茶店,在店中高谈
阔论,更在嘉树心上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些留学生中,温秉忠和牛尚周(后来
成为宋嘉树妻子的两个姐夫)是作为广东人容闳所组织的中国教育团的成员来到美国的
,是1871年来自上海的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们与嘉树成为好朋友,劝他到学校去学一
门有意义的学问,将来回国谋一个理想的职业。他们对宋嘉树的劝告,使他的命运发生
了根本的转折。”“小嘉树终于下了决心,于是向已经成为他继父的堂舅提出在美国求
学的要求。但是,这个已经被太平洋的风浪磨去了棱角的堂舅,没有理解搏动于嘉树胸
中的那颗勃勃雄心。他的回答是:‘不可能。’他只要求嘉树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小商人
,继承他的‘家业’。由于与堂舅没有商量余地,嘉树悄悄地逃跑了。”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在所著《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1992年)中写
道:“19世纪末期的波士顿和海南老家在文化、社会和心理上的距离那就更为遥远了。
这位开铺子的养父想方设法要把这个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拴在铺子里。但这个年轻人已
经见过世面,活泼好动,新环境的吸引力胜过了家庭关系的温暖和语言相通的便利。
“虽然他的移民路线同绝大多数横渡太平洋以劳动谋生的华侨一样,但他很快碰到
了另一股中国人出国的新潮流———清朝政府派遣一些书香人家的子弟出国留学,学习
西方的技术和方法。有两个这样的年轻留学生经常到波士顿他养父开的铺子里来买东西
,一个是牛尚周、另一个是温秉忠。他们是由容闳(1828-1912)推动的、在1871年首
批抵美的留学生中的两个。容闳是孙中山的同乡,可能是第一个受到完整的外国教育的
中国人(耶鲁大学、1854级)。
“年轻的宋耀如同牛、温两人交谈后,一心想离开店铺去上学。他的养父不同意,
他就偷偷溜进停泊在波士顿港口的缉私船‘艾伯特·加勒廷’号。”
因为受牛尚周、温秉忠等留学生的“怂恿”刺激,宋耀如又开始“逃跑”,而且继
续遇到贵人。但是,接下来他的贵人、“恩人”是琼斯船长,还是加布里埃尔森船长呢?
s*******w
发帖数: 2257
284
传教士与中国之最(转载) (2014-07-14 22:56:13) 下一个
2014-07-01 香柏领导力
1、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医院
中国此前也许有太医院之类的东西,但那与现代的医院概念相差甚远。外国传教士在进
入中国后就开始医药活动。利马窦开创了传教与医疗并重的传教路线,法国传教士张诚
曾用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马礼逊也曾澳门开办西医诊所。但最早在中国建
立现代意义上医院,对中国的近代医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
伯驾(Peter Parker)1804年生于马萨诸塞,183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34年被美部会
派遣来华,成为基督教第一个来华传教医生。1835年11月4日,他在广州新豆栏街7号的
丰泰洋行内租屋开设“广州眼科医局”(Canton Ophthalimic Hospital),又称“新
豆栏医局”。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式教会医院,西医自此正式传入中国。
1837年,伯驾在医局内向关韬等3名中国人传授西医知识,使关韬成为中国第一个“西
医学医” 。从这个意义上讲,伯驾又是第一个向中国人传授现代医学的外国医生。
后来的一些教会医院在中国非常有名气,湘雅医院,齐鲁医院,协和医院等至今仍然是
全中国最好的医院,虽然它们的名称可能已经改了。
2、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图书馆
中国古代也有藏书楼,但是其功用是储藏,与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大相径庭。鸦片战
争以前,中国最早最著名的是西什库教堂北堂图书馆。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
的一些城市的教堂机构和教会大学中创建了一座座令中国的藏书家瞠目结舌的明显居于
先进水平的新式图书馆。其阅览规则,图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图书在民众中的流
通状况和藏书利用程度与当时大清帝国的古代藏书楼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对于开启民
智起了巨大的作用。
3、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
中国以前不是完全没有女子教育,但限于富裕人家的家庭内部,且内容狭隘。十九世纪
三十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
。这可以说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女子教育,在
十九世纪下半叶对当时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体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它突破
了几千年来的禁锢,开了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
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
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女子人才,1911年的毕业生丁淑静曾担任中
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1919年的毕业生李德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
部长;1920年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正式合并到燕京大学中,燕京大学遂成为中国教育史上
最早包括女子学生的大学之一。燕京大学在五十年代初又成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所以
当今中国第一名牌大学--北京大学亦曾得益于基督教。
除了北京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传教士还在南方开办了两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校,这就
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国家的兴盛有关。诚如梁启超所
说"女学愈盛,国家愈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
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4、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中国的所谓高等教育,如中央官学、国子监等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出现了。然而这种高等
教育只是相对于当时的初级教育而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出现则是在
十九世纪,并且最早的大学都是由传教士开办的。
基督教大学在中国的出现是在1880年前后,当时的大学主要是在教会中学基础上添加的
大学班级。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
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
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十九世纪中国的基督教大学共有5座,除了登州文会
馆外:
1888年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开办了北京文汇书院;
1889年美国公理会建立了通州华北协和大学;
1890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的圣约翰学院设置大学课程;
1893年美国长老会在杭州设立杭州长老学院。
和医院一样,中国的基督教大学保留到今天的,仍然是当今中国最好的大学.
5、传教士与最早的东学西渐
大部分人知道传教士对于西学东渐的贡献,但是未必知道中国的论语,四书五经等翻译
成外语,介绍给全世界的也是传教士。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中学西传的主要方式主要是
:直接携带中国文献回欧洲;选择翻译汉语典籍;著述评介中国文化学人的思想;以报
告、书信、日记方式记述日常见闻;编着中英对照字典;编辑出版西方报刊等。
1682年,柏应理带走中国书籍400余册。
1694年,白晋代走300多卷中国典籍赠送给路易十四。其中有影响的典籍包括郑樵的《
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还包括明《永乐大典》和清《古今图书集成》。
汉语典籍最早的西译是《明心宝鉴》于1590年在菲律宾译成西班牙文,译者就是多明我
会会士高毋羡(Juan Cobo,?--1529)。“明心宝鉴”是童蒙读物,内容主要是训诲幼
童的格言。文献不具有经典性,具有随意性,没有目的性,但确是开先河的。但到了耶
稣会士时期,就具有了目的性选择性。翻译中国学术经典,是耶稣会传教士入华传教“
适应性”策略之一。早在利玛窦之前,罗明坚就进行了西译汉语经典的尝试。
1578年,他辗转来到广东肇庆,用拉丁语试译了《大学》的部分章节和《孟子》。译着
虽然影响不大,但有开创之功,成为利氏等人的先行者。1661—1662年间,郭纳爵、殷
铎泽、柏应理等人,陆续将《大学》、《中庸》、《论语》译成拉丁文,在法国出版。
正是由于传教士们的努力,中国的文化才被全世界所了解.
6、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盲校和盲文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传教士穆威廉(Hill Murray)在北京成立启明瞽目院(Hill
Murray Institute for The Blind解放后改名为北京盲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盲校。有
位中国盲教员(据说是山东人,叫朱德光;另一种说法是一们姓沈的盲教员和外国传教
士合作),将盲字排出北京话的全部音节四百一十多个,人们称它为“康熙盲字”(也
称北京盲字“或协和盲字”)。这是最早的汉语盲文的开端。
一八九八年,女传教士岳艾美(国藉不详)在福州成立盲校。她以拼音方法制字过一套
拼写闽南话的“福州盲字”。这种方言盲文有字母三十多个,每个音节需要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点符。一九一一年前后,她又加以改进,字母增加到五十三个,声调符号七个,
每个音节由声、韵、调三个点符级成。一九二0年前后,她还提出过一些简写的方法,
简写词的前后都有空格,可以说是我国盲文有分词形式的先声。
7、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汉英、英汉字典
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为了翻译工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英语学习字典《华
英字典》。《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汉-汉英对照的字典,篇幅大内容丰,有丰
富的例句及解释,并收录大量成语、俗语。
1844年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英华韵府历阶》及1847年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的《英汉字典》都把它当作参照基础。
8、传教士和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和手语
中国的聋哑人用手语进行表达一直是随意的,不规范,不统一。我国最早创建规范的手
语并建立最早的聋哑学校的是西方传教士。?
1887年(清光绪13年),美国传教士梅里士在山东登州(今蓬莱)创办聋哑学校,并搜集中
国聋人手势,同时将手指字母传入中国。这是我国手语应用和聋人教育的开端。
9、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
麻风病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以前的中国许多地方发现了麻风病人就要被烧死,圣经中基
督曾经多次治愈了麻风病人,成为传教士们的榜样。
1921年,美国传教士爱伯特和意大利传教士法德路等在昆明市创建云南省麻风病院,以
后伯格理在云南,在以后其他传教士在中国其他地方向及建立了麻风病院,给他些被家
人,邻居抛弃的可怜人带来希望。
10、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现代天文学和历法
传教士中很多人精通天文历算,其中最杰出者为汤若望和南怀仁。汤若望在明末参与修
订历法,编纂成《崇祯历书》,并制作天文仪器。清初汤若望、南怀仁相继主持钦天监
,汤若望增订《崇祯历书》,康熙赐名《西洋历法新书》,后收入四库全书改名《新法
算书》。
他还著有《新法表异》、《历法西传》和《新法历引》等,制作了浑天仪、日晷、星球
仪、地平仪、望远镜和地屏。南怀仁于1669年改造观象台,制成新仪6种:黄道经纬仪
、赤道经纬仪、纪限仪、象限仪、天体仪和地平仪,并将各仪器的制法及用法绘制成图
,予以解释,名为《灵台仪象志》。他又把汤若望所遗《百年恒表》相继推至数千年,
名为《康熙永年历》。
11、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几何原本
在数学方面,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为欧洲数学传入中国之始。
他们还编译有《测量法义》、《对数表》、《测量异同》和《勾股义》等。利玛窦与李
之藻合编《圜容较义》等。汤若望撰《割圆八线表》,介绍平面三角,邓玉函撰《大测
》,介绍弧三角学。穆尼阁以对数表授薛凤祚,薛氏译有《天步真原》。
12、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和现代地理学
在地理学方面,传教士介绍西方地圆学说和世界舆图的测绘,矫正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
观念,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利玛窦曾绘成名为《山海舆地图》的世界地图,向士大夫
们展示,并把所携《万国图志》作为贡品献给朝廷。
他在《天主实义》和《乾坤体义》等书中介绍了地圆说,并把西方经纬度线测绘技术介
绍到中国,开中国以科学方法测绘地图的先河。艾儒略著有《职方外纪》,记述海外风
土,利类思等著有《西方要纪》,介绍西方国土、风俗人物,物产及海程远近。
1708年康熙令白晋主持对全国实地勘测,中西学者合作,历时11年,测绘完成全国地图
——《皇舆全览图》,此图至今仍为全国各种地图的重要根据。
13、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汉语拼音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
,拼合起来就行了。另外就是直音法。《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
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
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
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由于是在
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称“利、金方案”。 “利、金方案”的出现对
当时中国的音韵学者有很大的启发。
明末学者方以智开始思考中国的拼音文字问题:“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字属一
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前清学者杨
选杞看了《西儒耳目资》大受启发:“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
之法”。“利、金方案”促进了中国传统的音韵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为反切法开辟了一
条“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简易途径。
这两个方案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写的,适合于拼写北京
音。它“引起了汉字可以用字母注音或拼音的感想,逐渐演进,形成二百年后制造推行
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的潮流”。
14、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反鸦片运动
大家也许都知道林则徐的戒烟运动,但是他那一把火并没有把吸烟的危害阐述明白。
鸦片开始时并部像今天这样臭名昭著,当年它是作为镇痛剂被发明出来的。中国人甚至
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福寿膏”。许多人包括传教士在内对它的危害并没有明确的
认识。
然而,面对烟毒在中国流布越来越严重,“煎膏日夜烟熏天”,“杀人不下亿万干”的
情势,传教士们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作调查、统计,发表论述鸦片危害、敦劝戒
烟的文章,出版专门性宣传书籍。
在华新教传教士的全国大会,也把禁烟作为主要议题之一。教中人士还组织起戒烟团体
,如北京的“戒烟大会”、广州的“劝戒鸦片公会”等,都有些影响力。光绪十六年(
1890年)的新教全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戒烟的议案中,有一条即建议在全国设立禁烟总
会,各地设分会,对禁烟组织的发展颇有促进作用。他们还利用教会医疗机构对烟毒患
者施行戒治,不少教会医院、诊所特设此一门诊业务,甚至有专设医院。像英国新教人
士德贞(J?Dudgeon)在北京从事这项医务,成效就颇突出。有些传教士还努力促使本
国禁运鸦片,以断绝祸源。
19世纪70年代,英国国内人士组织“反鸦片贸易协会”,德贞、李提摩太等人积极声援
支持、此时已回到英国的理雅各,更直接作为发起人之一。在一次大会上,他慷慨陈词
,反对鸦片贸易,认为这是一项罪恶的交易,它使成千上万中国人受害,也不利于英、
中之间正常贸易的发展,呼吁鸦片贸易者“停止作恶,学习行善”。传教士们的努力没
有白费,最终促使英国政府通过决议使鸦片贸易非法化。
传教士们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无形间都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是大家公认的
事实。
当然,之所以他们有这么大的能量,并不是因为他们三头六臂,而是因为他们有耶酥的
生命,有十字架的榜样,他们是天上来的种子,他们带着耶稣基督的荣光。
s*******w
发帖数: 2257
285
内幕:清朝留美幼童为何提前回国
1872年-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容闳等洋务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
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进行到第10
年时,遭到强烈反对,“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
曾国藩和李鸿章决定,由翰林陈兰彬担任留学事务局正委员,留学计划的积极倡议者容
闳为副委 员。后来,开放的容闳与保守的陈兰彬及其继任吴子登之间产生矛盾,最终
导致留学计划的夭折。
李鸿章原计划把留学幼童送入军事学院和海军学院,但当若干幼童从美国的高中毕业、
准备到大学读书时,美国政府却没有接受中国政府的请求。同时,美国西海岸出现了“
排华”浪潮,给中美关系蒙上了阴影。
国内,容闳和陈兰彬、吴子登为留学生的洋化问题发生了争执,容闳曾向密友、当地教
堂牧师推切尔求助。推切尔首先联络美国若干所著名大学的校长,联名致信清廷的总理
衙门;还和他的好友马克·吐温到纽约见前总统格兰特先生,请求他的帮助。格兰特立
刻表态,“我会给总督大人写一封信,单独写一封,给他施加一些更有力的证据,我很
了解他,我的话对他会有分量的。我立刻就写。”
1881年2月24日,李鸿章致电陈兰彬:格兰特来函,幼童在美颇有进益,如修路、开矿
、筑炮台、制机器各艺,可期学成,若裁撤极为可惜。李鸿章是久经政治风浪的圆滑老
臣。在信中,他没有挺身保护容闳,而是说,多年来,容闳偏重西学,使幼童中学荒疏
,他曾一再去信诫勉。又说,学生大半出生于广东,幼年出洋,沾染洋习在所难免;吴
子登绳之过严,导致冲突,以至于要“全撤”,未免近于固执。他说,容闳不愿裁撤,
是意料中的;陈兰彬坚持全裁,也不是没有原因。倒是吴子登后来提出的是“半撤半留
”的办法值得考虑。李鸿章的意见:进入大学的学生应当继续读完,其余学生中选择聪
颖可成才者酌留若干,此外逐渐撤回;留学事务局的人员可酌裁省费。由于当时已有近
60名幼童进入大学,加上“酌留若干”,这一方案,真正撤回的只是少数。李鸿章的苦
心,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他没有想到,总理衙门正好借题发挥,称李鸿章有“不撤而撤之意”,向皇帝呈
递了“奏请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奏折。此后,晚清民初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留
美幼童”的身影。他们之中有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天佑,有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
唐绍仪,有中国第一位大学校长蔡绍基等人。(《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上海文汇出版社钱钢等著)
《光明日报》 2004年5月
s*******w
发帖数: 2257
286
百年前官费留学不是“好事”--清朝留美幼童生活揭密
留美幼童是1872年至1875年间由清政府派往美国留学的四批中国幼童的总称,120名留
美幼童的平均年龄是12岁半,以广东(84人),江苏(21人)为主,这些幼童既不是来
自仕进显宦之家,也不是来自贫民家庭,而是来自比较富裕开化的农民和与洋务有关的
家庭,并具有一定的中文功底。他们中有50多人在中学毕业后得以进入哈佛、耶鲁、哥
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继续深造。1881年,出于当权者对幼童“全盘西化”的担
忧,清廷颁旨全数撤回留美学生。到1881年年底,除已在美国病故者3人、中途辍学或
拒召者23人,剩下的94名“留美幼童”,分三批回国。这94名回国留学生,如今学籍可
考者87名,其中小学19名,中学35名,大学33名,只有两人获得学士学位。
1881年6月8日(光绪七年五月十二日),清总理衙门奏:“臣等查该学生以童稚之年,
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是以外洋之长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浇风早经习
染,已大失该局之初心……趁各局用人之际,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
1870年,朝廷批准了曾国藩、李鸿章“考选幼童、派遣留学美国”的奏折,并专门成立
“总理幼童出洋肄业沪局”,命陈兰彬、容闳为留学生正副监督, “访选各省聪颖幼
童,每年三十名,四年共一百二十名,分批搭船赴洋,在外国留学,十五年后,按年分
批回国。计回华之日,各幼童不过三十上下,年方力强,正可及时报效。”
一百年前官费留学不是“好事”
按照现代人的想法,官费留学十五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在一百多年前,
大部分人还把美国看作蛮夷之地,父母把自己孩子送出洋,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眼光
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70%的孩子来自广东省,18%的孩子是江苏人,剩下的为浙江、
安徽、福建、山东人,八旗子弟没有一个人报名。
因为是大清国派出的学生,孩子们要品行端正、聪明,长相端正,姓名粗陋者,清
政府也责令家长尽快更换,所以这些留学幼童的名字,个个都风雅大气。
第一批留美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启程赴美。在船上,孩子们起初吃不惯美式食物
。广东的孩子早晨习惯喝茶,船上供应的却是牛奶,香喷喷的米饭也换成了面包。他们
甚至把护送员用来治疗喉咙痛的咸西瓜都抢了个精光。
到了旧金山,学生们“全部中式打扮,拖着小辫子,穿着缎面的鞋子,戴着小缎帽,丝
制长袍,外套白色亚麻褂子”,以至于美国人把他们当作了长着男孩子脸的女孩子——
—因为他们的长裙、长辫。
为了让孩子们尽快掌握语言,容闳与美国政府联系,让他们分别住在美国家庭中。获得
批准负责接待的家庭,都愉快地欢迎家庭新成员。曾为幼童一员的李恩富说,当他被分
配到一个和蔼可亲的女主人家中时,“她把我一下子拉进怀里并吻我。这一举动惹得其
他男孩哈哈大笑,弄得我面红耳赤。”不过,李恩富还是很高兴地接受了他有生以来第
一个吻。
对新奇的异域文化,孩子们尽情地欣赏、试着融入。当然也有一些,是中国政府严
厉禁止的———比如加入***。星期天来临的时候,主人们会盛情邀请孩子们一起去主
日学校,开始,大家听到要去“学校”,心里还纳闷:“星期天也要学习?”但还是认认
真真准备书包,结果到了才发现,主人们带他们去的是教堂,孩子们只好偷偷跑回家。
s*******w
发帖数: 2257
287
苦涩的异域文化体验:早期留美幼童的悲喜剧
新华网 (2002-05-13 10:34:50)
稿件来源:人民网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选派10岁到16岁的幼童120名到美国留学,这是中国最早
的官派留学生。这批幼童原计划留学15年,但由于政治文化的差异,9年后就中途撤回
,以失败而告终。这些受中国固有传统文化熏陶的幼童,越过太平洋去拥抱风格迥异的
美国文化,自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阵痛,其中的酸甜苦辣
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国难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化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积淀甚深的
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
魏晋隋唐时期,有数百名高僧跋山涉水往印度钻研佛学,可以讲这是中国最早的留
学生。然而,宋元明清以降,由于中国的优越地位和封建王朝的固步自封,出国留学者
却寥寥无几。尤其是清廷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关闭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大门。当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人的世界知识极其有限,连林则徐那样努力睁眼看世
界的开明官僚,都无法准确说出英国的地理位置,甚至认为英国和俄国接壤。伴随着鸦
片战争的硝烟,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不得不千方百计去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最后
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正确主张。但真正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的是20年后兴起
的洋务运动。办洋务要设厂、开矿、修铁路、造轮船、搞通讯等,急切需要一大批懂得
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人才。于是派留学生提到了日程上来。客观地讲,洋务运动是清廷
往美国派留学生的产婆。不过,没有容闳艰苦卓绝的努力,留学生的派遣也难以在19世
纪70年代变为现实。
容闳是广东省香山县南屏镇(今珠海市)人,家境贫寒,1835年,7岁的容闳无钱
读书,只得到德国传教士在澳门开办的教会学堂去上学。1842年,为纪念英国传教士马
礼逊(Morrion)的业绩,将这所学堂更名马礼逊学校,迁往香港。1847年,该校校长
、美国传教士布朗(Brown)因病提前归国,要带几名学生赴美留学,容闳在布朗的帮
助下,来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美国。他先读中学,后往耶鲁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他虽然得
到了一些奖学金,但远不够用。读书之余,他常去打工,帮人洗衣服,拉煤球,擦汽车
;有时还到图书馆干活;美国学生自己合伙起火做饭,他就自告奋勇去当服务员。有时
劳累一天,回家不吃饭就抱头大睡。经过7年的艰苦奋斗,容闳不仅中学毕业,而且顺
利地拿到了大学文凭,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成为中国受过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人。当容
闳戴上学士帽的那一刻,他特别思念祖国和亲人。面对美国的强盛和清朝的落后,他突
然产生一个闪光的念头:如果中国的青年也像我容闳这样来美国接受教育,学到技术和
本领,再回国去建设祖国,“芨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要不了多少年,
中国就可以“一变为少年新中国”。这就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留学教育计划”。1854
年11月,容闳谢绝了许多美国友人的挽留,回到了阔别7年的祖国,为选派留学生出国
而扎实工作。
经过3个月的海上颠簸,1855年3月,容闳在香港登陆。如何去选派留学生出国呢?
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甚至连国语都忘得差不多了!实在无奈,先往广州学习中
文,后往香港谋生,盼有朝一日能遇到清廷的显宦,说服他们往美国派留学生。辛苦奔
波了一年多,一无所获。于是又来到了上海,先在海关做事,后当翻译、译书,转而经
商,开茶叶公司。
经过七八年的闯荡,容闳已经颇有名气,深得那些洋务官僚的赏识。1863年曾国藩
致函容闳,“亟思一见”。于是,容闳被收留在曾国藩的门下,帮曾办洋务事业。1870
年,曾国藩往天津处理“天津教案”,容闳当翻译,有了和曾单独接触的机会,于是大
胆向曾提出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曾国藩非常赞同,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得到
了清廷的批准。
曾国藩和李鸿章计划先向美国派120名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
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决定选10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
1875年派完;留学年限为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如果在今天,这样优越的条件,
难得的机会,不知有多少人会千方百计去争取出国。但在那时,绝大多数人视出国留学
为危途,尤其是美国,离中国遥远,不少人认为那是个非常野蛮而不开化的地方,甚至
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安在狗身上”,特别是将10来岁的儿童送出国,一别就是15年
,还要签字画押,“生死各安天命”,让一般家长难以接受。所以,容闳使出全身解数
,就是招不到这30名幼童。于是他不得不返回老家香山县动员说服乡亲们报名,同时在
附近县市活动,结果还是没有招满,最后在香港又招了几名,才凑足30名,于1872年8
月11日由上海赴美。以后的3批90名学生,虽然招收时遇到的困难稍小一点儿,但同样
艰难。不过,由于容闳的执著,120名幼童如期派到了美国,终于打开了中国官派留学
生的大门。这120名幼童多数来自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这和当时中国的开放格局完全
吻合。
出国后更难
幼童们怀着寂寞、凄凉、悲哀但又兴奋、好奇、激动的复杂心情来到了千万里以外
的新大陆。扑面而来的是语言问题,没有经过英语训练,无法和美国人交流,而且将他
们三五人一组分到了美国友人家里,生活上更摸不着门道。他们的女主人出于爱怜,常
常见面就抱起来亲他们的脸颊,这些幼童个个满脸通红,不知所措。礼拜天房主人带他
们去教堂,他们想拒绝又不好张口,只好偷偷地溜走,因为清廷明确规定他们不许信仰
基督教。这自然破坏了他们和房主人的友好感情。至于西餐,他们更吃不惯,饿肚子在
所难免。带队的清廷官僚自带了一些腌黄瓜,没几天就被幼童们偷吃光了。刚到美国的
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
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
孩子”!让这些中国幼童非常难堪,有的急得直哭。学习上的问题也很多。他们要补习
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汉语,每周写一篇作文,如果写不出来,汉语先生会打屁股。
经过两三年的英语补习,多数幼童可以进学校学习了,清朝官吏对他们的管制也相
对减少了。在美国的小学、中学,幼童们接受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
加上小孩子特有的适应能力,他们很快融入了美国社会,很多美国学生喜欢和他们
交朋友。幼童们初来美国时那种生活上的困惑已经不复存在了。而且,中国人聪明好学
、刻苦奋斗的天性,使这批幼童个个学习用功,成绩优良。有的因为用功过度,常常病
倒,有3位积劳成疾,客死美国。比起在国内求学来,这些幼童的负担要重得多。到
1880年,多数幼童已经中学毕业,个别的如詹天佑等考入了大学,还有一些进入中专或
其他职业学校学习,成材在望。但新的政治危机一天天在增加。
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盘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
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幼童们
在美国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讲,非常容易
“美国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尤其
是那根拖在脑后的长辫子,既麻烦,又常遭人白眼,不少幼童索性把辫子剪掉,见清廷
长官时再弄一根假辫子装上。众所周知,在清朝,辫子不是简单的装束问题,而是是否
忠于清廷的政治问题。当清廷官吏发现有的幼童剪掉了辫子,就一面严厉管教,一面上
奏清廷。清政府自然对这批留美幼童失去了政治上的信任。还有一些幼童受美国宗教文
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这更是清政府不能容忍的。幼童们从小学到中学,用
的都是西方的教材,不但学到了许多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
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数年之后,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失
去了兴趣,对孔夫子也不那么崇拜,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遵守了。反而对个人权力
、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个别的幼童还和美国的女孩子暗暗约会,自由恋爱
。现存的几位留美幼童所写的情书,充满着缠绵悱恻而情真意切的炽热情感。充满青春
活力的幼童们还特别好动,他们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经常出没于篮球和足球场上,詹天
佑等人还组织了棒球队,在不少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在受过美国文化熏陶的容闳眼里
,幼童们的这些变化都是很自然的。但是,和容闳一起负责管理留美幼童的清廷守旧官
僚却视幼童的这种新变化为大逆不道,处处给幼童们出难题。一场围绕留美幼童的中西
文化冲突不可避免了。最后不得以1881年将幼童凄然撤回而告终。
中途撤回——美梦难圆
按照容闳的本意,是让留美生一年一年地派下去,至少坚持百年,就能为实现中国
的现代化造就一批高级人才。由于清廷对容闳的信任程度有限,所以只让他担任留美生
副监督,遇到好多重大问题还是由监督说了算。1876年,吴子登出任留美幼童监督。吴
支持洋务事业,还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但思想开放度不高,行为古怪,官僚习气严重,
对派留学生常持异议。他一上任,就将幼童们召来,严加训斥,引起多数留美生的不满
。他尤其对一些幼童信奉基督教不满,下令开除了两名信教者,并勒令二人回国。这两
名幼童知道回国后没有好果子吃,就在美国友人的帮助下,转往异地上学。后来都成了
很有成就的名人。吴子登还增加幼童们的中文课程,突出进行封建道德礼仪教育,对剪
掉辫子者严惩不怠,甚至杖责。一时间搞得留美幼童人心惶惶,最后在幼童们的心理反
而激起了一种逆反心理,对吴子登的话就是不听,只服从容闳一个人的。这更使吴子登
怒不可遏,视容闳为仇敌。令人不安的是,吴子登频频向清廷写奏折,经常给李鸿章写
信,讲留美幼童如何“美国化”,如何不听管教;讲容闳如何放纵幼童,如何目空一切
,如何失职。而容闳毕竟不大懂中国政治,从来没想到向清政府写奏折,或给李鸿章写
信讲明情况。这样时间一长,清廷即对吴子登的话信以为真。连曾纪泽这样开明的官员
都认为留美幼童难以成材。所以当1881年吴子登请求清廷将幼童们全部撤回的时候,迅
速得以批准。于是,吴下令,所有幼童从1881年8月21日起,分3批,启程回国。
幼童被撤回的消息,无论对容闳,还是这些幼童,乃至教育幼童的美国老师和朋友
,都似青天霹雳。因为,再过四五年,有一些幼童就要大学毕业,其他的一部分也会陆
续升入大学,真是眼见成熟的果子硬是被剥掉了!耶鲁大学的朴德(Porto)校长联合
一批美国友人致信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有理有据地指明了撤回留学生的错误,并要
求改正。但清政府从政治着眼,还是将幼童撤了回来。除了病故和设法留美不归者外,
94名幼童平安抵达上海,像犯人一样被关在了一所学堂里,连中秋节都不许外出。幼童
们讲:“只有睡觉,似乎让死亡结束一切痛苦和折磨。”经过数天的“关押”,终于等
来了长官的训话,并随意将他们分配了工作。例如学工程的詹天佑却派往广州教英语。
然而,这批人毕竟学到了一些先进技术,高人一筹,经过他们个人的努力,到20世纪初
年,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 李喜所)
s*******w
发帖数: 2257
288
纪录片《留美幼童》
[复制链接]
http://enewstree.com/discuz/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027&
s*******w
发帖数: 2257
289
第二批留美幼童:温秉忠
温秉忠1861年出生,广东新宁人,第二批留美幼童。温秉忠出生于信仰敬虔的家庭,他
父亲温清溪,是基督教会中的名人,亦是道济会堂、公理会和礼贤会的创办人。温秉忠
归国后在上海办工厂,并在美国驻新疆领事馆服务,后为北京海关总局负责人,苏州海
关监督等。在上海逝世。是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的姨夫。
中文名温秉忠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广东新宁人
温秉忠(1861-?) 字荩臣。祖籍台山,生于上海。1873年6月10日赴美留学,时年12
岁,是第二批留美幼童,主修技艺。是台山最早的留美学生之一。1881年回国,曾业棉
商,后在宁波美国领事馆工作。曾是慈禧太后的受信任的教育顾问,曾二次率团访问美
国。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设立专门招收华侨子弟的暨南学堂,温秉忠出任暨南
学堂总理。1928年3月任国民政府民政部(内政部)江苏苏州交涉员、财政部苏州海关
监督等。牛尚周、温秉忠(二人是表兄弟)回国后先后娶徐光启的嫡系后裔的三姐妹中
的大姐和二姐为妻。
留美期间,温秉忠经常与牛尚周等留学生到宋耀如(宋查理,下同)“伯伯”的丝茶店,
边饮茶边争论用什么模式改造中国,并与宋耀如交上朋友,鼓励宋耀如走出丝茶店,在
美国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待学成后,回到故土报效祖国。
宋耀如学成回国后,在昆山当传教士。有一天,在上海遇见了牛尚周,宋耀如向牛尚周
诉起了白人传教士视他为竞争者、中国人对他的不中不洋存有戒心的苦。牛尚周提出了
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宋耀如需要娶一个中国妻子。此时,在牛尚周和温秉忠的心
目已有一个完美的女子----就是他们19岁的小姨子。温秉忠与牛尚周想出了一个办法,
让宋耀如陪他们去教堂,因为他们的小姨子是教堂唱诗班的成员。同时,温秉忠和牛尚
周托媒人向他们的外母介绍了宋耀如的优秀人品,再加上他俩的积极撮合。经过一段时
间的考虑、观察,温和牛的外母对宋耀如感到满意,并同意了这门亲事。婚礼在1887年
仲夏举行。1888年初宋耀如加入了三合会。“介绍查理入会的显然是他的无处不在的姻
兄牛尚周和温秉忠,因为他们非常慷慨地使他进入了他们的家族,交上好运。由于他们
,查理才闯进了现实世界”。温秉忠是一个教育家,同清朝关系很不错,同维新派也有
密切的联系,他敏锐地看到在中国廉价印刷出版西方的教科书,也能使千百万人受到西
方教育,将有助于中国的复兴,同时印刷出版也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温秉忠的鼓励下
,宋耀如用他妻子的嫁妆,加上姻兄弟各出相当可观的一份钱,再加上帮会兄弟们的大
笔投资,在上海法租界买下一栋房子开设印刷厂,取名为华美书馆。华美书馆的开设为
宋家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期间,温秉忠为宋耀如在纽约的募捐活动创造了
条件,为其敲开金融界的大门,并把宋介绍给华侨领袖和华人银行家。
1905年12月,温秉忠受清廷派遣,率领一个中国教育代表团赴美考察。1906年1月把宋
蔼龄从梅肯市接到华盛顿,带她一同出席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举行的
宴会。使宋蔼龄成了宋氏家族与美国历届总统的接触与交往中会见美国总统的第一人。
在宴会上总统问这个16岁的中国姑娘觉得美国怎么样,宋霭龄说:“美国是个非常美丽
的国家,我在这里很快活。但是,你们为什么说美国是个自由国家呢?”她迅速地把自
己前一年夏天在旧金山的遭遇简略地叙述了一遍。“如果说美国真是那么自由的话,为
什么要把一个中国姑娘拒之门外呢?我们决不会这样对待到中国去的客人。美国还说是
个自由的国度呢!”听了她发一通怨气后,总统大感意外只是喃喃地说他很遗憾,就转
向下一位客人。
1907年夏,温秉忠又率团赴美访问,同时把宋庆龄和宋美龄带去美国读书。由于温秉忠
的外交身份和同行的还有格兰特①(美国教育家)这样一些人物,宋庆龄和宋美龄在到达
旧金山时顺利地通过了移民局的检查,没有像宋霭龄当年在旧金山那样被扣留在船上19
天。
温秉忠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奇特,他表面上是慈禧太后的受信任的教育顾问,
实际上又同维新派有密切联系。同表兄弟牛尚周一样,他的大门为宋耀如打开,同时也
为密谋推翻清朝的共和派打开大门。温秉忠和牛尚周都是上海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他们
的地位令人羡慕,同当年资助西班牙征服新大陆的日耳曼金融家族富格尔家族和韦尔瑟
家族的地位极为相似。
①威廉·亨利·格兰特是个热心并积极参加长老会的活动的人,对长老会的国外布道团
的工作非常着迷,为了观察国外布道团的活动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到中国旅行,结识
了温秉忠,并通过温秉忠他成了广州基督教学院(即格致学院,后改名为岭南大学)的创
始人之一。
图片说明:身着官服的温秉忠,在上海办工厂,并在美国驻新疆领事馆服务,后为北京
海关总局负责人,苏州海关监督等。
s*******w
发帖数: 2257
290
晚清留美幼童被撤回后的命运(图)
2014-01-30 04:40【字號】 大 中 小
【正体版】 【打印机版】
2014/01/26/20140126122726440.jpg
留美幼童
【看中国2014年01月30日讯】
清同治十一年七月九日(公元1872年8月12日),上海港。一艘轮船启锚了。船上30名统
一着装的中国幼童向码头上送行的亲人挥手惜别,分外惹人注意。他们中很多人连县城
都没去过,但现在即将远行,目的地是传说中的美国。
被曾国藩称为“中华创始之举,古来未有之事”的官派学生留洋活动,至此拉开了序幕
。对这个有着悠久文明,向来把异国篾视为“夷”的国家来说,迈出这一步并不容易。
幼童与美国的相遇
清政府送学生留洋,何以选择美国?
首先不能不说,在对华交往中,美国是当时西方列强里不良记录最少的国家,清廷对美
国有一种信任感。
其次要谈到“蒲安臣条约”。蒲安臣于1861年至1867年担任美国驻华公使,任内因主张
对中国采取合作政策,并调停了中外多起外交纷争,成为第一个对清政府具有重大影响
的外国公使,离任后还被清政府聘为出使大臣,委托他代表中国政府访问欧美。1868年
7月28日,在赴美访问中,蒲安臣与美国国务卿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世
称“蒲安臣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公民有居住、入学互惠权利。中国派遣留学生赴美
学习即奠基于此。
最后应该归功于“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的第一个中国人容闳(容闳的事迹下文
还要详述)。因其毕业于耶鲁大学,熟悉美国情形,又是幼童留美事业的主要促成者之
一,清政府把官派学生留洋的地点定在美国,也便在情理之中。
容闳在第一批学生出发前,先行赴美安排一切。他特访了母校耶鲁大学的校长波特,波
特建议,将30名幼童每两三人分成一组,寄居于美国家庭之中,所有提供膳宿的家庭,
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按期照值给付,这样可使幼童学习英文的效率大大提高。容闳欣
然接受了这一提议。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影响到幼童及整个幼童留美事业命运的
建议。当听说中国幼童将寄居于美国家庭时,在任的美国驻华公使十分兴奋,打电报给
国务卿说:“如果我们人民能够给予慷慨及友善的接待,则我们在中国的利益将有更大
的实惠,远比增派我们的军舰来此为佳!”
美国人民没有让他们的驻华公使失望。据美国人勒法吉所著的《中国幼童留美史》记载
,“有120个美国家庭愿意接待两名幼童,合计可接待240名,可是年抵达的幼童仅30名
”,“而所有热烈响应的,全是背景优良的家庭”。美国人民发自内心的热诚,从当地
教育局长给那些接待中国幼童家庭的一封信中可见端倪。在信中,局长提醒家庭教师们
,“当于慈爱之中,仍寓严整之意”,“应于每日酌留四刻,以便幼童专心温心中国文
字”,“华生尤须令知保身之道,须令其时常浴沐。遇有天变,务必躲避风寒……”可
谓关切备至。
幼童抵达康州哈德福城时,容闳亲自迎接他们。不久,幼童就分配到康州河谷两岸的美
国家庭中。幼童与美国的相遇留下了许多趣事。一位幼童后来撰文回忆:
“我很幸运地被分配到一位慈祥的太太家,她赶着马车来接我们。当我被介绍给她时,
她拥抱我并吻我。她的动作使其他同学均大笑,更使我脸红。当然,我没说出我的尴尬
。可能自襁褓以后,这是我首次被人亲吻。”
当第一个星期天来临时,主人要他们去“主日学校”,幼童们只听懂“学校”二字,便
立刻收拾书包,以为上学的日子正式来临了,但到了之后,才发现“主日学校”就是教
堂。两位幼童立刻由教堂夺门而出,直跑回住处,把自己关在房间中再不肯出来。
中国幼童与美国、美国文明相遇了。磨合才刚刚开始。
三个关键人物:容闳,曾国藩,李鸿章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开始“睁眼看世界”,到1872年派出幼童留学,这
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表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在逐步加深,尽管为此也付出了惊人的代
价。
赞扬这一进步必须记住三个关键人物:容闳,曾国藩,李鸿章。
容闳,号纯甫,1828年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乡,他的家与澳门仅相距四英里。澳门是西
方人最早在中国办学的地方。容闳七岁时随父亲到澳门,进入外国人办的学校读书。
1847年,在经过一番波折后赴美,在别人的资助下于185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他在回忆
录《我在美国和在中国生活的追忆》(旧译《西学东渐记》)中说:“整个大学阶段,尤
其是最后一年,中国的可悲境况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令人感到心情沉重。……在大学
的最后一年即将结束以前,我心里也计划好了将来所要做的事情。我决定使中国的下一
辈人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如此,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一个开明、富
强的国家。”怀揣这一目标,容闳于1855年回到了正处于“洪杨之乱”中的故国。他在
广州目睹了清廷官员一次大屠杀,震惊之余转而在感情上倾向于打着宗教旗号的太平军
,不久即到太平军的占领区进行考察。考察的结果使他断定,太平军不可能给苦难中国
带来新的东西。
容闳改造中国政治的梦想破灭,但改造中国教育的梦想却开始显露曙光。因为他遇上了
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他先后向曾国藩建议:建一座西洋式的机器厂;选派青年出洋
留学。
第一个建议实施很快,结出的硕果就是著名的江南制造局,第二个建议则颇让人踌躇。
晚清时代的中国人在吃过苦头后,可以向西方借鉴技术以为我用,但要其承认西方文化
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则至难。1870年爆发的“天津教案”产生了意外的作用,它使有眼
光的大臣意识到,中西隔膜太深将导致巨大的灾难。一手办理天津教案的曾国藩和其他
大臣一起,联名向总理衙门上奏,呈报了容闳关于选派学生留洋的建议。
曾国藩是容闳最为景仰的中国人。在后者眼中,前者“作为一位政治家和爱国者,他的
人品远远超过他的同僚”,其伟大“在于他的伟大品德——纯真而不自私的爱国主义精
神,具有深思远虑的政治头脑和为官清正”。而与曾相比,公认继承曾氏衣钵的李鸿章
就显得逊色多了。容闳认为,李鸿章“作为一个管理国家的官员,其才能远不及曾国藩
;作为一个爱国者和政治家而论,他的品德更是经不起公正无私的历史的检验。”
论个人品格的纯正,李不如曾,这个评价大致不错。但必须指出,李鸿章仍然是促成幼
童留美的关键人物之一。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比曾国藩玲珑,容闳对中国特有的官场艺术
不熟悉,极易误解,后来留美幼童被撤回,容闳在其回忆录中指责李鸿章,这也是原因
之一。
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出,李鸿章对幼童出洋一事极为热心。1871年5月,他在给曾国藩的
信中写道,“威使(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询及派幼童出洋,甚以为然。谓须选二十岁内
外,通习中国文义者,到洋后专习洋学,乃易会通,十年可成。若华洋书兼肄,恐致两
误。渠颇通华学,此语似有阅历。”当时,提议官派学生留学的大臣们,知道守旧势力
的强大,为了避免阻力,要求出洋之幼童兼习中西文字,英国公使一下子就看出了不妥
,认为既出洋,就该“专习洋学,乃易会通”,若中西兼修,“恐致两误”。李鸿章也
深以为然,但他只能于私信中表露,而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却不得不说,对幼童需“随
时课以中国文艺,俾识立身大节,可冀成有用之才”。这就是做官,没有官场历练的容
闳哪里知道呢?
哪怕政府出钱,也没人愿去美国
按照清廷计划,在美国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在上海成立“幼童出洋肄业沪局”,
后者负责在国内甄选12岁至15岁的幼童,进“预备学校”学习,训练合格后再派赴美国
。计划派遣四批,总计预算银120万两。
没想到,计划刚一开始就在幼童招选这一环节上遇到了很大困难。当时风气未开,学习
西学为人鄙视,到国外读书更是前所未闻,虽然所有费用由政府支付,但愿意送儿子出
洋的家长也寥寥无几。
另外,在“天津教案”这场由“谣言揭开的文明冲突的序幕”之后,普通百姓对外国人
仍有强烈的猜疑,一些耸人听闻的传闻依然在相对闭塞的地方流传,使中国的家长们莫
名惊惧。一位留美幼童后来回忆说:
“当我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官员来到村里,拜访各住户,看哪一家父母
愿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负责一切费用。有的人申请了,可是
后来当地人散布流言,说西方野蛮人,会把他们的儿子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他
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因此报名的人又撤销。”
由于第一批留学生未能满额,容闳又不辞劳苦,亲自到香港,由英国政府设立的学校中
挑选了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补充。总算凑足了第一批30人。
自1872年(同治十一年)起,至1875年止,中国共派出四批幼童计120名,最幼者10岁,
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以籍贯论,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
徽2名,山东1名(此据台湾学者高宗鲁之统计)。但无一皇室贵胄的幼童应募,一个政权
欲倡导的事情,权贵们却不响应,会给其他社会阶层何种联想?
从这个籍贯的分布,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各地不同的开放程度。敢于“吃螃蟹”,送儿
子到异邦求学者,多为广东、江浙这些沿海城市的家庭,他们或有家人、亲友与洋人共
事,或与西人有过较多接触。如当时上海有名的买办商人唐廷枢,就乐于送自己儿子出
洋留学。后来在中国非常著名的铁路工程师、广东南海人詹天佑,他的留学则缘于一位
在香港做事的邻居的大力鼓动。詹父本希望儿子将来走科举正途,犹豫不决,这位见过
世面的邻居再三劝说,并以将女儿许嫁作为保证,詹父才下定决心。
家长送幼童出洋,都必须亲笔“具结”,并画押,即向政府作出一种免责的法律保证。
詹天佑的传记中收录了这份“保证书”:
“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幼童出洋肄业局)带往花旗国(晚清时对美国的称呼)肄业
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童
男詹天佑,年十二岁,身中,面圆白,……”
后面还要开列祖宗三代本名,俨然是一纸卖身文书。
第一批招选到的幼童首先在上海预备学校集中,经过半年的培训后,于1872年8月,由
上海登船赴美。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当1872年首批幼童赴美之际,中美外交关系尚未正常化,美国在中国派有公使,常驻北
京,而中国在外却无使节。以幼童出洋肄业局正、副委员名义,常驻美国康州哈德福城
,负责管理幼童事宜的分别是刑部候补主事陈兰彬和容闳。1874年,李鸿章拨款美金四
万三千元,授权容闳在哈德福城建造宽敞的三层楼房一座,可同时容纳幼童出洋肄业局
的所有职员、教师和75名学生,餐厅、厨房、宿舍及浴室俱备,作为幼童肄业局永久性
的驻美总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驻外常设机构。
让陈兰彬、容闳出任肄业局的正副委员,出于曾国藩、李鸿章这两位重臣的荐举。陈氏
虽仕途不顺,却是科举的优胜者,曾点过翰林,他和容闳搭档又压后者一头,有一点“
中西合璧”、以中为主的味道,这可以少给保守派以攻击的口实。李鸿章在致总署的信
中说:“盖以纯甫(容闳字‘纯甫’)熟谙西事,才干较优;荔秋(陈兰彬字‘荔秋’)老
成端谨,中学较深,欲使相济为用也。”
“相济为用”四字颇能透露曾、李之苦心,然而事实之发展竟大谬不然。
“他生来只习惯于看到压抑的青春”
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融入新环境是最快的。
关于留美幼童的学习和生活,后来成为卓越工程师的幼童温秉忠1923年曾在一篇演讲辞
中回忆:“第二天,容闳先生分配他们给来自各地的美国老师。老师带他们回去。在以
后留美的岁月中,这些美国老师负起教养监护的责任。每一个美国老师家庭负责两个或
四个幼童。英文合格的幼童直接送入美国学校,不合格的在老师家接受个别补习,做入
学的准备。最初,幼童均穿长袍马褂,并且结着辫子,使美国人当他们是女孩。……为
了减少困扰,数月以后,幼童向‘出洋肄业局’委员呈准改穿美式服装。当时幼童平均
不及十五岁,对新生活适应很快,迅速接受了美国的观念及理想。……中国幼童们与一
同食宿的美国家庭及中学、大学同学们,均建立了深厚之友谊。……美国老师及监护人
那种家长式的爱护,使幼童们久久铭感不忘。”
幼童“美国化”的速度惊人,不仅要求改装,有的甚至希望剪掉被清廷视为忠君爱国象
征的辫子,有的还加入了基督教。怎样应对这种趋势,肄业局委员陈兰彬和后任委员吴
嘉善,与副委员容闳针锋相对:容闳理解、同情幼童,陈、吴则斥之为数典忘祖。
双方之分歧,容闳有详尽回忆:
“我力争为留学生作一些一劳永逸的安排,和解决一些必要的问题,例如学生的学费和
个人费用;他们在假期中的费用;学生服的更换;参加寄宿家庭的祈祷;参加主日学校或去
教堂;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等。……陈兰彬和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我只能充当和事
佬儿,为他们从中调解,同时我也总是为学生们的一切合理要求辩护。在这种情况下,
我即使不引起陈对我的痛恨,至少也使他非常不快。他有生以来,直到这次赴美国之前
,从未离国门一步。他完全按照他的中国标准来衡量一切事物和人,尤其是对这些学生
。……
像陈兰彬这样一个人,他生来只习惯于看到被压抑的青春,不能发挥的活力和独立精神
,以及不能把真诚坦率形之于外的举止。因此他对目前这些留学生的行为不能不感到奇
怪,而且认为都是大逆不道的行径。这些学生到新英格兰以后,一旦解除了他们心灵上
的沉重压抑和约束,当然会因为得到自由而欣喜苦狂。”
“生来只习惯于看到压抑的青春”的人,还不止陈兰彬一人。
继任肄业局委员的吴嘉善,这位同样出身翰林的老爷,视留美幼童与国内私塾的学生无
异,不料幼童们在其接见时,均不行跪拜礼,顿时大怒:小小年纪便目无尊长,这还了
得?且不说现在还没有成材,即使学业有成也不能为中国所用!立即上奏要求将幼童撤回。
国内攻击幼童事业的声音也一直没有消歇过。光绪六年十一月(公元1880年12月),一位
叫李文彬的御史上了一个折子,弹劾留美幼童,“多入耶稣教门,其寄回家信有‘入教
恨晚死不易志’等语。……或习为游戏,或流入异教,非徒无益,反致有损,关系实非
浅鲜”。
总理衙门接连听到对留美幼童事业不利的声音,开始征求重臣及相关人士之意见,有的
主张全撤,有的主张半撤半留,有的主张整顿。而主张全撤者占据主流,尤其是借助幼
童留美事业摆脱仕途不顺,登上驻华盛顿全权公使高位的陈兰彬,给了这项事业最后一
击。他在奏折中说:“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
能,先已沾其恶习,即便竭力整顿,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该局裁撤。”总理衙门即据
陈兰彬之奏,作出了“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决定。
这一决定让所有关心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人深为失望。由耶鲁大学校长波特执笔,美国多
位文化名人联名给总理衙门写了一封信,力请中国政府收回成命。当时因华人劳工问题
,美国国内兴起排华浪潮,这些名人盛赞幼童的行为,“使许多无知者和不怀好意的人
对中国的偏见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称赞。”包括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也积极游说,但均未
能让清廷改变决定。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七月,中国幼童奉命辍学撤退回国。当幼童
由美国撤回时,全体幼童中,只有詹天佑等两人大学毕业。诚如温秉忠所言:“大多数
再过一两年即可毕业,中途荒废学业,令人悲愤异常。”
好不容易迈出一步的脚又收了回来,谁该为此负责?
按照容闳的意见,首当其冲者是陈兰彬和吴嘉善。他在回忆录中愤怒地指责陈兰彬是“
对任何事都不敢负责任的胆小怕事的懦夫”,而吴嘉善则应该“送进疯人院或低能者教
养所”;其次则是在朝中位高权重、又是幼童留美事业主持人的李鸿章。容闳批评李鸿
章“不曾挺身而出为学生说话,反而站到保守派一方,同意招回留学生。”
后来的研究者基本都沿袭了容闳的观点,无论是撰《剑桥晚清史》的西方汉学家还是大
陆学者,在他们笔下,陈兰彬、吴嘉善卑鄙而自私,而李鸿章则首鼠两端。细按史料,
这种说法颇值商榷。陈兰彬、吴嘉善并非顽固不化的人物,像吴嘉善还是个“精研数理
”、撰有《算数二十一种》的数学家,从史料中也没有发现他们在道德上有多么严重的
污点。而李鸿章在风波中的言行,置身异域的容闳哪能了解得十分真切呢?
以李鸿章的认识水平,他内心并不赞同将幼童全部撤回。光绪七年(1881年)正月,李鸿
章还曾特地电告吴嘉善勿急于带幼童回国。同年二月,朝中撤回幼童的呼声甚高,他又
函告总理衙门,说幼童“早岁出洋,其沾染洋习或所难免;子登(吴嘉善字“子登”)绳
之过严,致滋凿柄,遂以为悉数可撤,未免近于固执”,认为“十年以来,用费已数十
万,一旦付之东流,亦非政体”,并谓美前总统和驻华公使均函告留美学生颇有长进,
“半途中辍殊属可惜“,建议幼童“已入大书院(大学)者可留美卒业,聪颖可成材者酌
留若干,此外逐渐撤回”。我们只能说李鸿章面对保守派的巨大压力,不够坚决,硬要
说他见风使舵无疑并不公正。
容闳先生不愧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但与他对立的一面,如陈兰彬、吴嘉善,也并非就
是卑污小人,双方的对立主要还是缘于思想观念的歧异。要而言之,在怎样改造中国使
之尽快现代化的问题上,容闳主张“全盘西化”的路径,而在当时这纯属异端。其实,
不仅是容闳不满的陈兰彬、吴嘉善、李鸿章,就是容闳景仰的曾国藩,在这个问题上恐
怕也不会站在他的一边。
幼童归国后的命运
赴美120名幼童中,于1882年返华者计94名。其余或因犯规,或因品学欠佳,或因剪辫
入教早已遣返,也有几位违令不归,而长居美国。
回到仿佛陌生的祖国,幼童们有点迷茫,也满怀期待,但很快就陷入了沮丧。
后来服务于中国外交界的幼童黄开甲,把他回国之初的遭遇,透露给了他在美国寄住的
一位女士。信中说:
“人潮环绕,但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欢迎的微笑来接待我们这失望的一群。……到中
国‘海关监督’办事处,却雇用独轮车来装载我们,行动真迟缓。我们还被暴露在惊奇
、嘲笑的人群中,令人难堪。……为防我们逃脱,特由一队中国水兵押送我们去上海道
台衙门后面的‘格致书院’。……这所书院关闭十年,当你踏进门槛,立刻霉气扑鼻,
夜间,潮气由地上砖缝中冉冉升起,使我们衣衫尽湿。”
清廷关于是否撤回幼童曾经开展讨论,但对于撤回的幼童,怎样助其完成学业,及分配
工作等事宜,却没有拟定任何办法。作为直隶总督,又在大兴实业急需人才的李鸿章,
努力不让幼童埋没于官场,94名幼童中,头批21名送电信局学传电报,二三批学生中由
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其余50名安插于水师的机器鱼雷、水雷、电报各处。但
正如黄开甲所抱怨,这种“完全不按个人志趣及在美所学”的办法,伤了幼童们的心,
他愤怒地质问:“这就是东西双方影响下,中国政府的‘进步政策’吗?”并强烈质疑
清王朝的统治的合法性,认为其必须彻底改革,“才适合治理它的万千子民。”这里,
“美国化”的影子显示出来了。
尽管有种种不如意,回国的幼童们还是绽放了他们的才华。在全体返国幼童中,日后诞
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公使2人,铁路专家6人
,外交官12人,矿冶专家九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其中如中国自建铁路
之先河的工程师詹天佑,一度出任民国总理的唐绍仪,促成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的外
交官梁诚,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都是赫赫赫有名的人物。
还有幼童为国家献出了生命。中日、中法两次海战中,7名服务于军中的幼童表现英勇
,慷慨捐躯。美国驻华公使特地于1884年中法海战后,照会总理衙门,说“中法闽省之
战,中国官兵均甚出力,其中尤为出力者,则系扬武船内由美国撤回之学生。……想该
学生等出洋习业,曾有谓其惟务洋学,恐与中国事理,诸多未谙,难为有用之才。兹阅
前因,足见深明大义,均能以死力报效,实为不负所学。”最后建议,“尚望贵国于幼
童出洋一事,嗣后仍按时举办,将见人才辈出,贵国兴盛之基,自必蒸蒸日上矣。”但
这时慈禧已借中法海战撤换全部军机大臣,政局的动荡,加上主持中枢者的缺乏眼光,
留美计划终未恢复。
相关主题
清教徒神學與靈修神學(成聖觀)簡介别了,永生弟兄
假设历史上没有基督教能有什么不同?历史让我们学会:宗教宽容
请问某加尔文宗信徒,烧死塞尔维特是不是神的命令?额滴乖乖隆地动啊,第一天就受不了了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291
1881年度事件:朝廷下旨中途召回留美幼童
1872年8月,第一批幼童30人从上海港乘船出发前往美国。其后三年,1873、1874、
1875每年各有一批,共120名幼童(年龄在10—16 岁间)到美国留学。留学年限定为15年
,另加2年游历以验所学,加上行前在上海预备学校肄习一年中西文,共计将近20年时
间。史称“晚清幼童留美计划”。计划最强力的推动者李鸿章曾如此表述其目的:“求
洋人擅长之技,而为中国自强之图。”
尽管在启动之初,李鸿章屡次言及须不畏艰险与流言,绝不使计划流产,但最终,他没
有能够坚持到底。伴随着李鸿章对留美幼童计划进展的失望,1881年6月28日,总理衙
门照会在美国的幼童出洋肄业局,令全体师生尽速返华。留美幼童被分三批启程,于
1881年秋返回中国。至此,始于1872年,历经10年的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以失败告终。
一度拟将推动留学教育以开启民智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容闳痛心疾首:“毕生志愿,既
横被摧毁……顿觉心灰,无复生趣。”后来他在天津见到李鸿章,严厉指责这位洋务老
臣没有尽力保全这一事业。然而,容闳所不知道的是,李鸿章本就是撤回留美幼童的强
力主张者——1881年,李鸿章内心的痛苦丝毫不亚于容闳:这个老糊棚匠希望造就一批
明了西方技术文明的青年糊棚匠;然而,幼童们在美国所接受的教育,却显然是要将他
们培养成旧体制的掘墓人。对为留美幼童计划竭尽全力顶了近10年的朝野舆论压力的李
鸿章而言,这是怎样的一种情何以堪?在他默然于总理衙门的回撤谕旨的那一刻,那一
百多名留美幼童,已成为举国士大夫心目中不可饶恕的“思想犯”。

容闳的理想:造就开启新时代的新公民
【鲁迅式的痛苦】
1847年,不足19岁的容闳远涉重洋去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若干年后,久历欧风美雨的他
如此描述自己被新时代启蒙之后的痛苦:
“予当修业期内,中国之腐败情形,时触予怀,追末年而尤甚。每一念及,辄为之怏怏
不乐,转愿不受此良教育之为愈。盖既受教育,则予心中之理想既高,而道德之范围亦
广,遂觉此身负荷极重,若在毫无知识时代,转不之觉也。更念中国国民,身受无限痛
苦,无限压制,此痛苦与压制,在彼未受教育之人,亦转毫无感觉,初不知其为痛苦与
压制也。故予尝谓知识益高者,痛苦亦多,而快乐益少。反之,愈无知识,则痛苦愈少
,而快乐乃愈多。快乐与知识,殆天然成一反比例乎。”
这种痛苦,鲁迅也曾经描述过——“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
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
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
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痛苦是一致的,选择居然也相差无几。鲁迅继续写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
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
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
容闳也相信“希望在于将来”:
“在予个人而论,尤不应存此悲观。……既自命为已受教育之人,则当日夕图维,以冀
生平所学得以见诸实用。……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
,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能够改变中国的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容闳家贫,在美国的学业依赖各方的资助,这些资助大多与宗教有关。他所在的中学—
—孟松学校的校董就曾以回国后充当传教士作为资送他进入大学的前提条件。但在容闳
看来,宗教“未必即为造福中国独一无二之事业”,中国素无宗教信仰的传统,西方文
明的基本——基督教教义实际上从未与中国文化完全地融合过,整合中国世俗社会的,
仍是传统儒学。
拒绝回国做一名传教士的代价是高昂的。正如熟悉容闳的Joseph ·H·Twichell牧师所
说:
“(容闳)断定自己当传教士并非上策。他隐约猜想有些别的事情等着他去做。他充分
意识到这是一个代价高昂的决定。这个决定违反了他周围大多数人的见解和渴望。同时
,由于这个决定,他同那些慈善基金来源一刀两断,没有了金钱收入。”
漫长的海外生涯已经将容闳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他拥有美国国籍,而且几乎
忘了怎样说国语。但他在自传里说:“我的爱国精神和对同胞的热爱都不曾衰减;正好
相反,这些都由于同情心而更加强了。因此,……我苦心孤诣地完成派遣留学生的计划
:这是我对中国的永恒热爱的表现,也是我认为改革和复兴中国的最为切实可行的办法
。”
1870年,曾国藩、丁日昌等奉旨赴天津办理“天津教案”,容闳作为翻译也参与其事。
丁日昌与容闳关系甚好,受其催促,向曾国藩重提“留学计划”,终获同意,曾答应与
李鸿章联衔入奏。容闳半夜被丁日昌唤醒告知消息,“乃喜而不寐,竟夜开眼如夜鹰,
觉此身飘飘然,如凌云步虚,忘其为僵卧床第间。”稍后,即有1872年第一批官派留学
生启程赴美。
【改革旧世界的首要之务,在于改革旧文化】
曾国藩大约并不清楚容闳极力促成外派留学生的真实用意。这位将传统儒家文化的“内
圣外王”发挥到最高境界的清帝国的中流砥柱,希望通过派遣留学生,学到西方国家第
一手的强国技术。曾国藩希望借此复兴清帝国和儒家道统的辉煌;容闳却希望借此改造
陈腐的东方文化,造出一个新的“少年中国”:
“然使予之教育计划果得实行,藉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老大帝国
,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
清廷之有无,儒家意识形态之存废,本就从来不在容闳的考虑之内。1855年,他在广州
目睹了儒学出身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屠杀广州民众时的极端残暴——那个夏天,这位道光
十五年的进士,一口气杀了七万五千余人,其中绝大部分人与太平天国毫无关系。容闳
亲往刑场考察,所见触目惊心:“刑场四围二千码以内,空气恶劣如毒雾。此累累之陈
尸,最新者暴露亦己二三日。地上之土,吸血既饱,皆作精色。余血盈科而进,汇为污
池。空气中毒菌之弥漫,殆不可以言语形容。”
传统文化孕育不出近代文明。容闳后来评价说:“似此不分良莠之屠戮,不独今世纪中
无事可与比拟,即古昔尼罗王之残暴,及法国革命时代之惨剧,杀人亦无如是之多。”
访问太平军并对其前途表示悲观之后,容闳再度谈及自己对清廷的不抱希望:“(太平
军的兴起)恶根实种于满洲政府之政治,最大之真因为行政机关之腐败,政以贿成。上
下官吏,即无人不中贿赂之毒。……官吏既人人欲饱其贪囊,遂日以愚弄人民为能事。
于是所谓政府者,乃完全成一极大之欺诈机关矣。”
在容闳看来,政府之所以“完全成一极大之欺诈机关”,文化上的落后是极重要的因素
,“中国为纯粹之旧世界,仕进显达,赖八股为敲门砖”。改革旧世界的首要之务,即
改革旧文化。致力于留学教育,在容闳看来正是改革旧文化的一条捷径:“予意他日中
国教育普及,人人咸解公权、私权之意义,尔时无论何人,有敢侵害其权利者,必有胆
力起而自卫矣!”

李鸿章之梦:培养新一代的糊棚匠
【陈兰彬建议撤回留美幼童】
光绪六年(1880)十一月,清廷颁布上谕,言及对留美幼童事业的不满,称:
“有人奏, 闽、洋两局废弛……出洋学生近来多入耶稣教, 帮办翻译黄姓暗诱学生进
教, 总办区姓十数日不到局, 学生等毫无管束, 抛荒本业等语。朝廷不惜重帑, 设
立船政局, 并派员管带幼童出洋,原期制造轮船精坚合式, 成就人材, 以裨实用。
若如所奏种种弊端, 尚复成何事体! ”
次年二月,陈兰彬回奏,描述留美幼童的“现状”,并建议撤回留美幼童:
“上年十一月,吴嘉善特来华盛顿面称,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
坚,尚未究彼技能, 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局裁撤,
惟裁撤人多,又虑有不愿回华者,中途脱逃,别生枝节等语……臣窃维吴嘉善身膺局务
,既有此议,诚恐将来利少弊多。”
朝廷将陈兰彬的回奏交由总理衙门讨论。后者则转而征求直接负责此项留学事业的北洋
大臣李鸿章的意见——当年力主促成此项事务者,曾国藩已经去世,丁日昌回籍养病,
惟李鸿章多年来一直竭力支持。于是, 李鸿章的意见就成了留美幼童是否应该撤回的
决定性因素。
【李鸿章无意于积极保全留美幼童】
李鸿章随后回信总理衙门,意见是“半撤半留”,即同意裁撤负责留美幼童事务的专门
机构“驻洋肄业局”,并将部分学生撤回国内,其余部分已进入大学毕业在即的学生,
则由驻美使馆暂时代为管理,待其毕业后再令回国。为了说服朝廷同意半撤半留,李在
信中还提到了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和几位美国大学校长对此事的态度:“皆谓学生颇有长
进,半途中辍殊属可惜,且于美国颜面有损”。
但总体上,李鸿章的态度是消极的。对陈兰彬及其他士大夫们的反对意见,李基本上都
表示了认可——譬如,陈兰彬指责留美幼童偏重西学荒废中学,李鸿章表示自己也清楚
内情:“迩年以来,余有议纯甫(容闳)偏重西学,致幼童中学荒疏者,鸿章尝寓书诫
勉,不啻至再至三”。李更多的,是在纠缠回撤幼童的方案——“纯甫(容闳)久管此
局,以谓体面攸关,其不愿裁撤,自在意中,然阅其致子登函内,有分数年裁撤之说,
尚非不可以理喻者。”
收到李鸿章的回信之后,总理衙门做出决策,上奏朝廷请求将所有留美幼童一体撤回。
奏折称:
“自同治十年由南北洋大臣奏定章程,挑选幼童中之资质较优者出洋,前往就学,以备
异日材成之用……讵料日久弊生,有名无实……臣等以为,与其逐渐撤还,莫若概行停
止,较为直截,相应请饬下南北洋大臣,趁各局用人之际,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
李鸿章这种消极态度显然是总理衙门决定撤回留美幼童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是李鸿
章的孤军奋战在成就着这项事业——留美幼童一事倡议之初,曾国藩仅仅在向朝廷奏请
其他事务时顺带提了这个建议,是李鸿章随后致信曾国藩,极力敦促他为此事专门上奏
,“断不可望事由中废”;1874年派出第三批留美幼童时,举朝士大夫不满于开销太大
,主张不再派遣,是李鸿章最后顶住了压力;1877年,美国物价大涨,留美幼童请求添
拨经费,是李鸿章上奏,坚定表态“此举为造就人才,渐图自强至计,关系甚大……断
无惜费中止之理”……如今,连李鸿章也变得如此消极,总理衙门选择幼童全部撤回,
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无可自拔、无可救药的帝国“文化中心观”】
李鸿章态度的转变开始于1879年。这一年,负责留美幼童事务的两位总办相继回国,从
他们那里,李鸿章获悉了幼童们在发展方向上存在问题——由于容闳的纵容,“学徒抛
荒中学”严重。1880年5月,李鸿章写信给陈兰彬,专门谈如何纠正这个问题。
在信中,李鸿章要求容闳专管洋学,不要掺和幼童中学方面的教育。李希望幼童们既能
够学到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满足洋务之用,同时又不荒废传统的儒学教育;在李鸿章看
来,幼童们必须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可偏废”,否则,即使洋学修得再好,
于国家也没有益处。
关于这一点,量身定制的《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中有明确规定:
“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
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
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这样做的目的,李鸿章曾说得相当明白:“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
万不能及。”“经国之略,有全体,有偏端,有本有末,”西学乃是“偏端”,中学乃
是“全体”。向西学学习的宗旨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换言之,是:“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礼之道。”
这不是李鸿章个人的看法,而是那个时代绝大部分士大夫们的看法——即便是很早就开
始呼吁在中国实施议会政治的郑观应,在言及向西方学习时,也不得不如此描述:“古
人名物象数之学,流徙而入于泰西,其工艺之精,遂远非中国所及”,这和刘锡鸿所谓
的西方强盛是因为向中国学习,可谓异曲同工——尽管刘锡鸿一心拥抱儒家道统,而郑
观应醉心于议会政治。无法放弃帝国的“文化中心观”,是那个时代,所有知识分子(
无论保守还是激进)的共同特征。
幼童们中文方面的学习并无问题,因为容闳希望他们日后回国缔造一个少年新中国,学
好中文是必须的。陈兰彬们所不满的,是幼童们改穿西服、剪除辫子,乃至加入基督教
。但更多的不满其实源自细节:1879年,吴嘉善接任留学监督后,招幼童们到华盛顿使
署中教训,各生谒见时,均不行拜跪礼,结果成了严重事件:“(僚属金某)大怒,谓
各生适异忘本,目无师长,固无论其学难期成材,即成亦不能为中国用。具奏请将留学
生裁撤。”——幼童们所受的近代教育,使其无法理解中世纪儒家教育的种种礼仪规范。
李鸿章也无法原谅幼童们何以不行跪拜礼,这形同对帝国意识形态的背叛。多年之后,
梁启超曾如此评价李鸿章和他的洋务改革:
“李鸿章所办洋务,……缘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曰军事……二曰商务……其间有兴学
堂派学生游学外国之事,大率皆为兵事起见,否则以供交涉翻译之用者也。李鸿章所见
西人之长技,如是而已。”
李鸿章需要的,只是单纯的技术人才;而幼童们在美国,像当年的容闳一样,正日趋蜕
变成开启新时代的新公民;李鸿章们戴着传统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既看不到新时代的
优越性,自然更无法认可新时代所造就出的新公民。
J*******g
发帖数: 8775
292
有意思,谢谢分享。那时候出国太不容易了。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1881年度事件:朝廷下旨中途召回留美幼童
: 1872年8月,第一批幼童30人从上海港乘船出发前往美国。其后三年,1873、1874、
: 1875每年各有一批,共120名幼童(年龄在10—16 岁间)到美国留学。留学年限定为15年
: ,另加2年游历以验所学,加上行前在上海预备学校肄习一年中西文,共计将近20年时
: 间。史称“晚清幼童留美计划”。计划最强力的推动者李鸿章曾如此表述其目的:“求
: 洋人擅长之技,而为中国自强之图。”
: 尽管在启动之初,李鸿章屡次言及须不畏艰险与流言,绝不使计划流产,但最终,他没
: 有能够坚持到底。伴随着李鸿章对留美幼童计划进展的失望,1881年6月28日,总理衙
: 门照会在美国的幼童出洋肄业局,令全体师生尽速返华。留美幼童被分三批启程,于
: 1881年秋返回中国。至此,始于1872年,历经10年的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以失败告终。

s*******w
发帖数: 2257
293
谢谢回应!
我好像慢慢找到了一些头绪,能把重要的人和事联起来:
马礼逊。。。容闳。。。温秉忠。。。宋查理。。梁启超。。。孙中山。。。
写部小说肯定很精彩!
s*******w
发帖数: 2257
294
宋嘉樹
( Song Jiashu , Charles Sung )
1863 ~ 1918
人物生平
宋嘉樹又名宋耀如,原名韓教准,海南島文昌縣人,是個矮個子。9歲時,隨哥哥到爪
哇一個遠親處當學徒,訂了三年合同。1878年初,遇到了一位姓宋的堂舅,這位堂舅原
在美國加州當華工,築鐵路,後來跑到東岸波士頓開設一家專售中國絲茶的小店。他在
爪哇遇到了韓教准,韓教准便不等約期屆滿,就跟著堂舅遠渡新大陸。韓教准到達波士
頓後,頗得堂舅的歡心。堂舅膝下無子女,就收教准爲兒子。從此他改姓宋,取名嘉樹
。就在此時,他結識了清朝政府選派赴美留學的幼童牛尚周和溫秉忠,三人成爲好友。
牛、溫常勸宋找機會入學念書,以便將來回國謀個好工作,宋對此牢記在心。
宋嘉樹想要念書,堂舅兼養父不同意,宋終於出走了。他偷偷跑到波士頓港口一艘美國
緝私船上,被船長加布林森收容。加布林森的好友,當地衛理公會重要人物羅傑·穆爾
把宋嘉樹介紹給李孝德牧師。宋在李牧師的勸化下,成爲基督徒。他被送到北卡羅萊納
州三一學院進修,費用由杜克大學創辦人之一的朱利安·卡爾負擔。從此徹底改變了宋
的一生。也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近代中國的航向。
宋在校苦學英語,勤讀聖經。一年後,轉學到範德比特大學神學院讀了三年。他原想留
下繼續習醫,未成,即返上海。宋嘉樹在上海與留美幼童牛尚周、溫秉忠重逢。牛尚周
介紹浙江名媛----明代朝廷高官、天主教徒徐光啓的後裔倪桂珍給宋嘉樹。宋、倪于
1887年夏結婚,二人年齡分別爲22歲與18歲。牛、溫、宋三人都結爲連襟。陪嫁的,是
一份豐厚的嫁妝及娘家優異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關係。
結婚次年,宋嘉樹受按立爲牧師,成爲上海川沙區的傳教士。他同時也秘密加入反清組
織"三合會"。
宋嘉樹爲人聰明,頭腦靈活,開創了一個多元化的事業。他充任美國聖經公會代理人,
代售《聖經》及宗教書刊。旋入股美華書館,成爲股東,大量翻印中文《聖經》,承印
教會的《萬國公報》和宗教書籍,有時還秘密印製反清傳單。美華書館成爲當時東亞最
大的出版社之一。
宋嘉樹一面傳教,一面做生意。他任麵粉廠經理;又從海外進口機器,從而成爲上海"
第一個代辦外國機器的商人"。他也是第一批擁有重型機械的中國企業家之一。由於生
意越做越大,他成了個大忙人,終於辭去牧師的職務,只做個虔誠的平信徒。
此時,宋嘉樹已成爲上海社會名流。但真正使他與時代潮流挂鈎的,是他與孫中山的關
係。他于1892年在廣州創設基督教青年會時,由陸皓東介紹,認識了孫中山。宋受孫中
山革命遠景的啓發,決定竭盡全力,協助孫中山進行革命事業。他以做生意爲掩護,以
金錢資助革命。他的智慧和見識使他願意爲孫中山的革命事業投入巨大的財力。
宋嘉樹和倪桂珍的家庭生活頗爲美滿。宋家17年內添了6個子女,男女各半。他們是:
長女靄齡(1889年)、次女慶齡(1893年)、長子子文(1894年)、三女美齡(1897年
)、次子子良(1899年)、三子子安(1906年)。
倪桂珍是浙江余姚人(1869-1931),畢業于上海培文女子高等學堂,畢業後在該校教
過書,是個虔誠的基督徒。結婚後夫妻恩愛,在信仰、性格、志趣各方面,情投意合,
家庭融樂美滿,尊老愛幼,關心窮人,樂善好施,勤儉治家,精打細算。她恪守基督教
教義、教規,身體力行。對家庭、子女懷有高度的責任感,要求極爲嚴格。她按照清教
徒禁欲主義的規範,視酗酒、賭博、跳舞爲罪惡,不許在家中發生。她要求子女在神前
忠誠老實地爲人。
在次女慶齡出生後不久,宋嘉樹在上海虹口置買地皮,大興土木,蓋了一座半中半西的
大洋房,附有一個很大的花園。宋陸續送6個子女去美國留學,導致他們在思想、生活
、處事、待人接物等方面,變得相當美國化。英語成爲宋家的第一語言,上海話次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成功。亡命國外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從美國轉道
歐洲,趕回國內。他一抵達上海,即受到熱烈的歡迎。遂被17省代表推舉爲中國民國的
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元旦,孫中山從上海去南京宣誓就職,宋嘉樹一家也同往。典禮上宋家四人均坐
前排,顯示了宋家與孫中山的親密關係。在宋的推薦下,留美回來的宋慶齡擔任孫中山
的英文秘書。她精明細心,深受孫中山讚賞。不久成爲孫中山的夫人。
1917年夏,宋美齡回到闊別十載的上海。她深知自己缺少什麽,特請了一位老學究到家
裏來教她中國古典文史知識,使她以後能像運用英語一樣,以流利的漢語發表演講。同
時,她走向社會,身兼數職,任職於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社會服務部、全國電影審查委
員會及公共租界工部局童工委員會。
1922年12月初的一個晚上,宋子文在上海莫裏哀路孫中山家中舉辦社區基督教晚會。宋
美齡首次見到蔣介石。宋美齡的美麗大方,出衆的談吐和綽約的風姿,令蔣介石一見鍾
情。同年底,蔣介石應孫中山之約,前往廣州時,央求孫中山介紹其妻妹給他。並稱,
他已和元配毛氏離異,並已與侍妾姚怡誠斷絕關係。孫中山答允與宋慶齡商談此事。宋
母倪太夫人頗不贊成這樁婚事,另兩個反對者是慶齡與子文。緣慶齡和子文並不尊重這
位拿槍桿子的人,對蔣一向懷有貶意。但孔夫人靄齡堅信蔣的前途無可限量,力排衆議
,積極推動此樁婚事。期間,蔣介石周圍的朋友和親信,頻頻向宋大少爺施壓。宋子文
終於被軟化:不但同意這樁婚事,而且答應協助大姊靄齡和姐夫孔祥熙,一同說服母親。
母親倪桂珍堅決反對蔣介石成爲自己的女婿。理由有三:一是,蔣是個軍人。她瞧不起
這樣的職業軍人;二是,蔣有婚史。雖然已經離異,但社會上仍盛傳他同姚怡誠、陳潔
如的緋聞;三是,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蔣不是基督徒。最後宋母問蔣:是否願意改信基
督教?蔣說,他願意嘗試;願意研究《聖經》和盡他最大的能力。不過,他不能答應什
麽時候會接受基督教。這一回答,讓宋老太感到滿意。不久,結婚的消息就公開宣佈。
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舉行隆重的婚禮。新郎40歲,新娘30歲。1930
年10月23日,蔣介石由衛理公會牧師江長川施洗,成爲基督徒,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宋氏大女兒靄齡嫁給了孔祥熙;二女兒慶齡嫁給了孫中山;三女兒美齡嫁給了蔣介石。
孫中山致力於推翻滿清統治的革命,凡40年,終於得到勝利,從而結束了中國二千年的
封建帝制,被舉爲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蔣介石繼承了孫中山未竟事業,出師北伐
,統一全中國;其後還領導全國人民,不屈不撓地抵抗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最後勝利,
復興中華,使中國躋身于世界五強之林。嗣蔣介石就任中華民國總統。
宋氏公子子文歷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與外交部長;宋氏大女婿孔祥熙同樣曾是國民政府
的財政部長。宋氏家族對整個中國影響之廣、之深、之久,可謂世所罕見。
若沒有宋慶齡與孫中山的結合,就沒有宋美齡與蔣介石的結合,也就沒有蔣、宋、孔、
陳四大家族的結合。那末,20世紀的中國歷史,就會是一部完全不同的歷史。人們一致
稱道宋嘉樹、倪桂珍是"世上最成功的父母",因爲他們培育了世上十分傑出的三位女兒
。許多外國人士盛讚宋嘉樹夫婦是"模範公民、教會柱石、出色夫妻、優秀父母"。
宋嘉樹、倪桂珍分別逝於1918年和1931年。蔣介石、宋美齡先後辭世於1975年4月5日,
及2003年10月24日。宋美齡享年106歲。
作者:范愛侍
s*******w
发帖数: 2257
295
11月4日,美国华人应该做这件事
解滨
根据天气预报,今年11月4日这一天,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都基本正常,是个适合外
出的好日子。 按照咱们中国的老皇历,这也是个不错的日子:宜嫁娶、纳采、订盟、
祭祀、祈福、求嗣 、斋醮、开光、移徙、出行、入宅、起基、竖柱、上梁、纳婿。等
等。 那么咱们在美国的华人在这一天该做些什么事情呢? 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入
乡随俗”。 照这个理,咱们来到了美国就要遵循该国的风俗和习惯。
美国人在今年的11月4日这一天习惯上是要去为自己做一件好事。 这不需出一份钱,也
不必低三下四地求人。 要是咱们在美国的华人也都去做了这件好事,今后对您、对我
以及对我们所有华人都是大有益处的。
这件事,就是参加美国四年一次的中期选举。
我知道,您一听到“投票选举”这几个字立刻就没劲了。 这选举关俺屁事啊,能让俺
发财吗? 不能。 俺就是去投票了,又能改变什么? 不能。 再说了,人家就缺俺这一
张票吗? 不缺。 既然如此,俺去不去选举又有个什么用? 俺的小日子过的也还算不
错,谁当官跟俺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俺去操那份闲心做什么?
我打赌,很多在美国的华人都是这么想的。
这也不怪。 在我们的老皇历上,365天,没有一天是适合“选举”的。 在我们老祖宗
的国度里,官员从来都不是选上去的,投票这两个字就不存在于辞典之中。 但是我们
偏偏就来到了美国这个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靠选举投票来决定的国度。 我们以前总是
说“当官不为民做主…”这样的话。 然而到了美国,谁TMD为我们做主啊? 一切都要
自己给自己做主!
事实就是这样的! 美国就是一个自己为自己做主的国度。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这句话在美国尤其适用。
我们常常对美国黑人抱着一种酸溜溜的葡萄心理,既看不起他们没有我们这样努力和成
功,也嫉妒他们在美国社会的说一不二的大佬地位。 但怎么说人家还是有了个黑人总
统了吧,咱们驴年马月才能有一位华裔总统? 怎么说人家的子弟哪怕犯罪了被官府打
死了,人家一定会闹个天翻地覆的,华盛顿总是有人替他们说话,为什么咱们的子弟被
打死了总是默默无闻? 怎么说美国大大小小的高等院校都放低录取线让黑人的孩子入
学,而同样的这些院校都在琢磨着如何限制咱们的孩子入学吧。 您可以不承认我说的
这些,也可以自豪、高傲地对这些不屑一顾。 但有些事情您就是不承认也是不行的。
如果拿数据说话,我们对美国社会所做出的财政贡献绝对是高于平均值的,但我们所享
受的各种社会福利却远远低于平均值。 如果指着心对天发誓,人家黑人早就把美国当
作自己的国家了,而我们呢? 看看美国的各大中文网站吧,我们整天在网上扯来扯去
还是在扯天朝的事情。 有几个人说美国的事情? 我们有没有想过,天朝的事情,咱们
在这就是扯破了嗓子,习大大也难以听到。 而美国的事情,咱们即使不想去过问,也
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您说对吗?
《美国之音》最近连载了三篇分析在美华裔的状况的文章,就连国内都高度重视。其中
《别称我们模范少数族裔》这一篇,例举了我们“模范族裔”的正面形象背后的种种难
堪之处。 《我们不是笼统的亚裔》这一篇,作者直截了当地指出“事实上很多华人和
其他亚裔美国人经济上处于困境,生活在穷人社区,没有足够的卫生保健”,凸现华人
社区的一些真实画面。 《歧视仍在但情形好转》这一篇,更是毫不含糊地指出了今日
在美华裔仍在遭受的种种歧视。
您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咱们在美国的华人虽然表面上大都很光鲜,但那只是和天朝
的大众相比而已。 和美国的其它族裔相比较,咱们混的确实不咋滴。 原因是什么呢?
一部分答案就在下面来自美国人口统计局的这一张图表中:
图表来源:http://www.census.gov/prod/2013pubs/p20-568.pdf
从这一个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两年前的那场大选中,我们亚裔已注册选民的投票
率是各族裔中最低的,只有47.3%。 而投票率最高的是黑人,高达66.2%,甚至高于多
数族裔白人。
我们亚裔本来就是美国少数族裔中的少数,我们之中有选举资格然后又注册选举的人数
本来就低之又低,再加上我们注册选举后只有那么少的人去投票了。 请问政客们不欺
负我们难道会去欺负谁? 他们能不能被选上跟我们几乎无关,他们有什么理由会去重
视我们的任何呼声?
同是少数族裔,敢忽悠黑人的政客就寥寥无几。 这是为什么? 投票率就是硬道理!
所以,我们华裔如果要不断改善我们的境遇,要美国的政要们倾听我们的呼声,要主流
社会重视我们的利益,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投票!
投票就是最好的抗争,就是最省力的维权行动,就是提高自己地位最有效的方法。 这
是美国宪法赋予我们每一个美国公民的神圣权利,也是我们发出自己声音最重要的途径!
现在,美国最重要的选举之一的中期选举(midterm election)又要到来了。 同胞们
,如果您入籍了,那么请您务必不要忘记在11月4日那一天去投票。
这是我们第N次鼓励我们华人同胞参加投票选举了。 几乎每一次我们华人选民中都会有
人觉得“不差我这一张票,我去不去选举都无关大局”。 错了! 事实上,每一张选票
都事关大局,成千上万张选票定乾坤! 当成千上万的华人选民认定“不差我这一张票
”时,我们这个群体就失败了。 如果我们永远这样失败下去,我们注定成为美国社会
中永远的loser。
“政客都是肮脏的,我对任何政客都不信任,也对政治不感兴趣,因此我不要去投票”
。 这又错了! 民主社会中,再肮脏的政客,也都是要顾及自己的选票的。 您要政客
们对您言听计从, 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参加投票。 至于您投谁的票,赞成哪一个政党的
方案,虽然这也是很重要的,但最重要的还是您去投票了。 我们华裔选民的投票率越
高,政客们就越不敢忽悠我们,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何况,每一次选举并非都是有关
政治的。 就拿11月4日的中期选举来说,虽然主要是选国会和参议院议员们的,但很多
地方的议题也在选票上。 例如法官的改选,学区增税的议案,城市新增交通项目,等
等等等。 这些都和我们每一个选民息息相关,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 如果我们不去
投票,放任别人去为我们做决断,这样做是不是很不理智?
在美国所有已入籍的同胞们,不要犹豫了。 为了你,为了我,为了你和我的未来,为
了咱们自己的孩子,在11月4日这一天,都去投票吧!
评论(11) 引用 浏览(2152)
发表评论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打印
文章评论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4-11-03 13:00:11
支持!随便提一句:虽然你投的票是秘密的,但你是否参与了投票是公开记录。所以日
后当你找本地议员办事时,是不是有底气说:我是本地的居民而且是积极参与的选民?

作者:中国喜剧 留言时间:2014-11-03 13:05:17
呵呵,明天我会去投票 :) 我的Intern在我的煽动下,也要有生第一次投票 :) 其
实,我们州是铁杆红色大象州,从来没意外 :) 我觉得象我这种极端激进分子,入茶
党是早晚的事。
作者:珍曼 留言时间:2014-11-03 13:37:56
大侠说的没错,我们华人即使不为自己也要为下一代的政治地位做努力,也许要经历几
代人的努力,我们华人才能获得应有的地位。
作者:little_red_man 留言时间:2014-11-03 16:02:22
说得好!
我这里想再提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你明天问问自己是否应该生一个或多生一个?
你要为此而没去投票,我想是可以理解的 :)
作者:皇帝没了 留言时间:2014-11-03 18:45:29
为了你和我的未来,为了咱们自己的孩子,在11月4日这一天,都去投票吧!
说得好
作者:woola 留言时间:2014-11-03 18:53:42
大佬的呼吁正其实!两天前就在我的微信朋友圈,Facebook上做过同样的呼吁:在你抱
怨华人利益没有被重视之前,请您去参与投票。唯有华人投票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
候,候选人才会在乎你的诉求。
作者:西岸 留言时间:2014-11-03 18:59:47
不如出钱,联邦高法已经明确了钱对选举的影响的合法性,为什么犹太人人数并不比华
人多,但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就是肯出钱。美国华人通过选票能对选举发生作用的,只
有北加州。
作者:gmuoruo 留言时间:2014-11-03 20:39:02
明天一起去推翻美國政府,讓小奧學點功課。土共奴才也有可能長點見識。
作者:兔子特饱 留言时间:2014-11-03 21:40:54
选这些人?
s*******w
发帖数: 2257
296
美国的故事(1)-清教徒
送交者: blueberry1[太守★☆] 于 2014-10-20 9:05 已读 42247 次 大字阅读

要说美国的起源,就绕不过“五月花”号(Mayflower)移民船。其实“五月花”是一
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货船。在没跟北美搭上关系之前,它经常往来于英国和其他欧洲
各国之间,运送货物。1620年9月16日(新历),它载着102名乘客和25到30名船员,离
开英国的普利茅斯港(Plymouth),驶向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大陆。“五月花”号孤独地
在海上漂流了66天,终于在11月21日到达北美。船上的乘客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建立
起一个新的殖民地,把它命名为“普利茅斯”。这就是今天美国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镇
的所在地。
“五月花”号不是第一艘来到北美的移民船,普利茅斯也不是英国人在北美建立的第
一个殖民地。那么,这艘船为何如此不同凡响呢?这,就要从它的乘客们说起了。
在“五月花”号102名乘客中,大约一半被后人称为“清教徒”(Pilgrims),另一
半是受雇的工匠、仆人和到新大陆寻找机会的殖民者(Colonists)。英文词“
Pilgrims”被简单地翻译成“清教徒”不是很准确,约定俗成罢了。这个词出现在威廉
·布莱德福(William Bradford)的日记《普利茅斯定居地》里。布莱德福是“五月花
”号的乘客兼“清教徒”领袖,后来担任普利茅斯殖民地总督达31年之久。“Pilgrims
”原意是指长途跋涉的“朝圣者”。布莱德福用这个词来定义自己的团体,认为他们此
行是“舍弃了舒适的城市”,去“山顶上”建立“天堂的国家和精神的平安”。如今,
“清教徒”已经成了这群人的特称。但当时,这些“清教徒”们却有一个虽然并非贬义
却也不十分光彩的名字:“分裂主义者”或“分裂派”(Separatists)。他们的出现
要追溯到1517年。
1517年10月31日,在德国的小镇维登堡(Wittenberg),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维登堡大学的教授,把他对天主教会表示不满的大作《九十五条论纲》(
The 95 Theses)钉在“万圣”教堂(也叫“城堡教堂”)的大门上。路德此举一点儿
都不惊天动地,他的原意只是提出对神学的不同见解,供大家讨论。往这个教堂大门上
贴小字报在维登堡大学是常见的事儿。
没想到,这篇用拉丁语写成的文章一眨眼功夫就被译成德文,两个星期后,传遍德国
,两个月后,风靡欧洲。路德做梦也没想到会闹出这么大动静。他不仅低估了自己的影
响,也低估了印刷术的巨大威力。轰轰烈烈的“新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
)就这样开始了。从字面上看应该译为“抗议者的改革”,因为它是由对天主教会的不
满和抗议引起的。所谓“新教”也就是今天广义上的基督教。
路德反对得最激烈的是天主教会出售“赎罪券”(Indulgence)。当时天主教会垄断
着对《圣经》的解释权,欧洲人都是被教会吓大的。为了避免死后下“炼狱”,人们只
好花钱购买教会发行的“赎罪券”。教会告诉人们,“随着钱币落下的‘叮当’声,你
的灵魂就升天啦!”
路德认为上帝是宽容和仁慈的,人们只要相信耶稣基督(Jesus Christ),就可以得
救,并且这种来自上帝的救赎是“免费”的。“赎罪券”的出售完全违背了《圣经》的
宗旨。在路德看来,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圣经》的理解来崇拜上帝,并不需要依赖天
主教会。
“大逆不道”的路德把欧洲大陆搅了个底朝天,可“改革”之风却迟迟吹不过英吉利海
峡。虽然英国与罗马教廷之间总是磕磕碰碰,但她基本上是个守规矩的天主教国家,直
到有一天,当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的婚姻出了问题,他与罗马教皇的“和谐”
也就走到了尽头。
亨利八世本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甚至亲自写书反驳路德。大约1525年左右,亨利想
跟妻子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离婚,原因有二:其一,亨利疯狂地爱上了凯
瑟琳的侍女安·鲍琳(Anne Boleyn),他要与安结婚;其二,凯瑟琳只给亨利生了个
女儿玛丽,亨利担心自己百年之后若没有男性继承人天就会塌下来。于是,亨利向罗马
教皇提出离婚请求。教皇的回答很简单:没门儿!
像所有有个性的国王一样,亨利的反应也很简单:爷不跟你玩儿了!从1529年起,亨利
敦促英国议会讨论“新教改革”的问题。1533年,议会通过立法,使亨利八世成为英国
教会(Church of England)的领袖,并于第二年脱离了罗马教廷。亨利如愿以偿,抱
得美人归,安为他生了第二个女儿伊丽莎白。然而,这段改变英国历史也影响了美国历
史的婚姻只维持了3年。
英国虽然表面上成了新教国家,但除了教会领袖从罗马教皇变成英国国王以外,没有任
何实质性的改变。亨利八世对改革根本不感兴趣,他骨子里仍是个天主教徒。1547年,
亨利去世,他与第三任妻子珍妮·西默(Jane Seymour)的儿子爱德华六世(Edward
VI)继承了王位。爱德华只有9岁,却是一位真正的新教徒。他在新教人物的辅佐下进
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果爱德华多活几年,英国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新教国家。但爱德华
在位只有6年,不满16岁就去世了。
1553年,亨利的长女玛丽一世(Mary I)成为英国国王。玛丽在法国长大,是个虔诚的
天主教徒。她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英国是天主教国家,开始全面颠覆爱德华的
改革成果。她把近300名新教徒烧死在火刑柱上,给自己挣了个“血腥玛丽”(Bloody
Mary)的称号。如果玛丽多活几年,英国就会是个彻底的天主教国家。可是,上帝只给
了玛丽5年的政治生命。1558年,玛丽去世,王位传到了亨利的次女伊丽莎白一世(
Elizabeth I)的手上。伊丽莎白在位45年(1558 - 1603),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
聪明睿智的君主。
伊丽莎白信奉新教,但在女王心中,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是第一位的。经过爱德华和玛丽
的这一通折腾,英国已经走到了分裂的边缘。伊丽莎白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协调各方利益
,奉行对各种观点的包容政策,反对走极端。她废除了玛丽的天主教立法,也没有完全
实施爱德华的新教主张。她把新教的基本信念融入教会的实践中,同时尽可能地保留一
些天主教的特点。英国新教在伊丽莎白的领导下,比欧洲大陆更温和更保守。正是这个
走“中间路线”的新教催生了以“清洁,净化教会”为目标的“纯净派”(Puritans)
,而女王的宽容使“纯净派”迅速壮大起来。
“纯净派”认为,当时的英国新教与天主教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完全奉行《圣经
》的宗旨。他们主张在教会内进行改革,使它更加“纯洁”,更严格地按照《圣经》的
教义行事,最终彻底切断与天主教的关系,成为真正的新教。
在大约1570年到1605年这段时间,“纯净派”渐渐分成两支。主流还是坚持在英国教会
内部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另一支却认为改革必须马上进行,不应拖延(Reformation
Without Tarrying)。持这一主张的人认识到多年来在现有教会中进行的改革收效甚微
,他们与英国教会之间的分歧变得越来越不可调和。于是,他们提出要从英国教会中分
离出去,追求自己的宗教信仰。这就是“分裂主义者”或“分裂派”(Separatists)
,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乘坐“五月花”号来到北美,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清教徒”(
Pilgrims)。
“纯净派”和“分裂派”都属于基督教,源出一宗,两者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得到上帝的
保佑,他们也都忠于英王。“纯净派”倾向于以理智和逻辑的方式看待宗教,他们特别
强调“团体”(corporate)的重要,追求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性。“分裂派”则不
愿与现实妥协,强调“个人”(individual)的重要,不惜以分裂为代价来追求个人的
信仰。
伊丽莎白之后的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可没有女王的宽容,他禁止“分裂派
”建立自己的教会和按自己的方式崇拜上帝,还囚禁了一些“分裂派”牧师与信徒。因
为英国国王同时也是教会领袖,所以对英国教会的不忠就是对国王的不忠,这是绝对不
允许的。“分裂派”不仅受到来自国王的打击,他们的主张也得不到一些比较开明的宗
教领袖(包括“纯净派”领袖)的支持。
受到迫害的“分裂派”不得不考虑逃离英国。从1607年起,“分裂派”领袖约翰·史密
斯(John Smyth),约翰·罗宾逊(John Robinson),威廉·布鲁斯特(William
Brewster),和前文提过的威廉·布莱德福(William Bradford),率领他们的教众开
始了艰苦的迁徙。
“分裂派”教徒们将踏上怎样的迁徙之路?他们最终又为什么选择了北美?请看下一
个故事:五月花。
s*******w
发帖数: 2257
297
五月花号公约:以上帝的名义我们先订一个约
2008年10月30日 16:31凤凰网读书【大 中 小】 【打印】
文/亦忱
在我看来,美国之所以会在“五月花号”帆船登陆后的近400年来,成为世界各国移民
的天堂,我认为是它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成就的。
史载,1620年11月11日,在经过在海上六十六天的漂泊之后,一艘从欧洲驶来名为“五
月花”的帆船已经可以看到美洲的陆地了。船上幸存的一百零二名乘客,其目的地原本
是哈德逊河口地区,但由于海上风浪导致帆船偏离航向,他们错过了既定目标,于是,
就在现在的科德角外普罗温斯顿港抛锚。船上的全体乘客,为了建立一个大家都能接受
的“新社会”制度这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在上岸之前,由船上的四十一名成年男性乘
客在船舱里签了一份简短的公约。在这份被后人称之为《五月花号公约》的文件里,签
署人立誓要创立一个不同于欧洲的自治社会,这个社会最核心的理念是:基于被管理者
的同意而创立,且将依法而行自治。 这就是美国在建国之前,其历史上第一份极为重
要的政治文献。
图:五月花号公约的签订
好在《五月花号公约》全文不长,照录如下也不需要什么篇幅:
《五月花号公约》(Mayflower Compact)。
“以上帝的名义,阿门。
我们,下面的签名人,作为伟大的詹姆斯一世的忠顺臣民,为了给上帝增光,发扬基督
教的信仰和我们祖国和君主的荣誉,特着手在弗吉尼亚北部这片新开拓的海岸建立第一
个殖民地。我们在上帝的面前,彼此以庄严的面貌出现,现约定将我们全体组成一个公
民政治体。以使我们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并在我们之间创造良好的秩序。为了殖民地的公
众利益,我们将根据这项契约颁布我们应当忠实遵守的公正平等的法律、法令和命令,
并视需要而任命我们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粗体字部分据华东师范大学《“五月花
号公约”签订始末》一书校改,以前译本均译为“一个政治社会”,意义含糊,从新书
。英文原文附后。)
s*******w
发帖数: 2257
298
以我读美国历史的体会,美国的立国精神,其强大的历史正义感和道德上的圣洁感,真
正的源头就是这个极为简洁的《五月花号公约》。后来,美国的开国先贤所创立的国体
、政体及其制度基础——《美国宪法》,都能够从这几百个字的公约中看到它的影子。
我甚至一直认为,凡不能深刻理解《五月花号公约》的人,既没法理解历史上的美国,
也理解不了当代的美国,更看不懂未来美国的走向。
尽管我是个对世界各国的法治建设历史很无知的人,但我却一直没有来由地认为,在近
代世界历史上,美国宪法是一部极为罕见的“超稳定”宪法。“稳定压倒一切”我不知
道用英语该如何说,但稳定压倒了美国宪法或是美国宪法压倒了稳定,毫无疑问是个不
争的历史事实。这部简洁的美国宪法200多年来,除了增补了一些修正案外,历代美国
人居然没有动其中的一个字!我甚至比较愚蠢地预期,再过100年,美国人也不会动其
中的一个字。这是不是能够算一个人间奇迹?我以为,这应该可以算一个真正的人间奇
迹。由此,我甚至敢下结论,美国人恐怕从来就说不来“与时俱进”四个字,英语字典
里是否有这个词,我都高度存疑。
自然,我其实完全知道,美国不是人间天堂,那是因为,天堂是根本就不曾存在过。但
是,我如果说美国肯定不是人间地狱,它是一个仅次于天堂的地方,恐怕没有谁能够反
驳我。如果有人非要试图驳倒我,我希望他不要拿美国来说事,他只要解释清楚这样一
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无不对美国社会趋之若鹜,纷纷
把自己的儿孙往大洋彼岸送?我一定会对说明白这个问题的人五体投地。
附:
《五月花号公约》英文原文【图】:
THE MAYFLOWER COMPACT
IN THE name of God, Amen. We whose names are underwritten, the loyal
subjects of our dread sovereign Lord, King James, by the grace of God, of
Great Britain, France and Ireland king, defender of the faith, etc., having
undertaken, for the glory of God, and advancement of the Christian faith,
and honor of our king and country, a voyage to plant the first colony in the
Northern parts of Virginia, do by these presents solemnly and mutually in
the presence of God, and one of another, covenant and combine ourselves
together into a civil body politic, for our better ordering and preservation
and furtherance of the ends aforesaid; and by virtue hereof to enact,
constitute, and frame such just and equal laws, ordinances, acts,
constitutions, and offices, from time to time, as shall be thought most meet
and convenient for the general good of the colony, unto which we promise
all due submission and obedience.
In witness whereof we have hereunder subscribed our names at Cape-Cod the 11
of November, in the year of the reign of our sovereign lord, King James, of
England, France, and Ireland the eighteenth, and of Scotland the fifty-
fourth. Anno Domine 1620.(现代英语版)
In ye name of God, Amen. We whose names are underwriten, ye loyall subjects
of our dread soveraigne Lord King James by ye grace of God, of Great
Britaine, Franc, & Ireland king, defender of ye faith, e&
Haveing undertaken, for ye glorie of god, and advancemente of ye Christian
faith and honour of our king & countrie, a voyage to plant ye first colonie
in ye Northerne parts of Virginia, doe by these presents solemnly & mutualy
in ye presence of God, and one of another, covenant & combine our selves
togeather into a civill body politick, for our better ordering &
preservation & furtherance of ye ends aforesaid; and by vertue hearof to
enacte, constitute, and frame such just & equall lawes, ordinances, Acts,
constitutions, & offices, from time to time, as shall be thought most meete
& convenient for ye generall good of ye Colonie, unto which we promise all
due submission and obedience. In witnes wherof we have hereunder subscribed
our names at Cap-Codd ye ·11· of November, in ye year of ye raigne of our
soveraigne Lord King James, of England, France, & Ireland ye eighteenth, and
of Scotland ye fiftie fourth. Ano: Dom. 1620.(古英语版)
s*******w
发帖数: 2257
299
zt zt zt
中共与美国在1949年的决裂 (2014-11-17 11:22:58)
中共建国之初,面对在东方与西方阵营之间做选择,结果是向苏联东方阵营“一边倒”
。现在朋友中大多数人以为,1950年开始的朝鲜战争是这个“选边站”决定的原因和时
间起点。这个想法可能是不对的。持这种想法的人忘记了1949年美国政府出版的著名的
《中美关系白皮书》和毛泽东的多篇应答文章。我找到些相关史料,下面与大家分享。
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此文引述了较多关键人物的原话,并大多引自《毛泽东选集》。
对《中美关系白皮书》关键引文的翻译,也主要采用《毛泽东选集》里的版本。
中共和美国决裂在先,朝鲜战争在后。前者大约发生在1949年夏,当时中共已占领中国
的大部分领土。后者始于约一年多后的1950年冬。不是朝鲜战争造成了“一边倒”,但
“一边倒”确是朝鲜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共内战开始,中共与美国的关系变冷,
但关系决裂的标志是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同时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和国务卿艾
奇逊给杜鲁门总统的《附信》。之后不到十天,毛泽东从1949年8月14日到9月16日连续
在新华社发表五篇对《白皮书》与《附信》的评论,其中包括著名的收入大陆官方中学
教材的《别了,司徒雷登》。简单地讲,当时中共即将武力夺取政权,对充满怀疑的美
国摊牌。美国说,我们支持中国民主,但认定中共将实行专制。毛说:对,我们就是要
专制。我们的军队横扫中国,我们可以独霸权力,以后不需要被分权被制衡,所以不要
民主,也不要美国掣肘。摊牌的后果是双方决裂。
《白皮书》洋洋洒洒100多万字共1054页,包含很多原来保密的美国政府内部文件,全
面总结从1844年到1949年百余年间的中美关系,重点在抗日战争后期到1949年。《附信
》则是浓缩的政治总结。两篇文字对国民党政府严厉批评,对中共放弃希望,对中国近
期未来悲观,但对远期未来存有乐观。艾奇逊明确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第一个目的就
是“(中国)政府能趋于稳定和走民主之路,并在此条件下保持中国的和平”。但他承
认此目的已达不到,“不幸的但亦无法逃避的事实是:中国内战不祥的结果非美国政府
的控制所能及。美国在其能力合理限度之内,已经做的或可能做到的一切都不能改变这
个结果”。评论中共:“在中共方面,他们拒不接受削弱他们一贯坚持的目的----全中
国共产主义化”。对中国远期未来:“...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
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
,我认为都应当得到我们的鼓励”。关于什么是艾奇逊讲的“摆脱外国的羁绊”,毛泽
东在其第一篇评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给出解释:“就是说,要推翻马克思列宁主
义,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因为,据说,这个主义和这个制度是
'外国的',在中国没有根的...”。
《白皮书》与《附信》发表后,国民党,共CD和中国社会各界震动。当时是内战和中共
建国极端紧张而关键的时期,但毛还是抽出时间和注意力连续写了《丢掉幻想,准备斗
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和《唯
心历史观的破产》。这“五评白皮书”后来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这些文章,
政治内容分量重,篇幅不短,并且完成时间密集。这在毛一生的写作过程中都罕见,可
见毛和整个中共对《白皮书》的重视。“五评白皮书”经常大 段引述《白皮书》与《
附信》中的话。毛态度痛快地承认,中共将实行美国反对的专制制度,反对新闻言论自
由,切断中国社会原有的与美国的多渠道民间联系。毛全面否认美国是中国的朋友,甚
至用激烈和长篇的文字,点名骂美国政府内的,对中共怀柔派的代表人物司徒雷登,宣
示自己绝决的态度。从此中共仇视美国为敌人。
《白皮书》与“五评白皮书”是中共与美国关系史的重要转折点,强烈地冲击了中共党
内和中国各界人物的思想。在此之前中共与美国曾有过很长的关系热络期。抗战时期,
美国对中共有过美好的期望,并为此从多方面长期观察中共。美国左派人物很早就把中
共介绍给美国大众。1942年初,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就对中共感兴趣。1943年9
月,史迪威提出了装备和使用中共军队共同抗日的建议,但被蒋介石否决。1944年7月
,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开始向华盛顿提供全方位的关于中共的报告,直到1947年4月
观察组离开。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1949年6月竟然不随国府南迁而留在北平,主动与
黄华接触,为美国与中共的未来关系做最后努力。二战期间及之后,美国一直是民主党
当政。美国左翼思想对民主党影响较大。杜鲁门政府,看到中共比国民政府廉洁,行政
更有效,曾对中共抱有幻想,认为中共有民族主义成分,所以可能会容纳资本主义,或
至少会像南斯拉夫那样,虽然排斥资本主义但不完全受控于苏联。中共当时弱小,距离
政权还很遥远。苏联当时深陷对德国的战争而自顾不暇,使得当时的中共失去了传统的
思想政策的主心骨和金钱与物质的来源。美国的关注和接受可以为中共带来巨大好处,
包括被中国老百姓尤其是城市知识阶层认可,在国内国际政治舞台上获得合法性,减轻
国民政府武力清剿的压力等,当然还有信息和物质上的直接好处。为了得到美国的接受
和肯定,中共当时努力表现,态度殷勤到了愿意说几乎任何话做几乎任何事的程度。其
中最能打动当时中国人心,和最能让后人难以忘怀的,就是中共那段时期无保留地推崇
民主,自由,人权和美国制度。下面就民主等关键议题,对比“五评白皮书”和抗战后
期的中共政治宣示。
I.民主与专制:
1949年8月:毛在《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说:“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是‘极权政府’
的话,也有一半是说得对的。这个政府是对于内外反动派实行专政或独裁的政府,不给
任何内外反动派有任何反革命的自由活动的权利。反动派生气了,骂一句‘极权政府’
。其实,就人民政府关于镇压反动派的权力来说,千真万确地是这样的。这个权力,现
在写在我们的纲领上,将来还要写在我们的宪法上”。
抗战后期:《新华日报》1945年4月:“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政治家,曾经这样
表示出中国人民的希望:‘我们并不需要、亦不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并不主张集体
化,也不反对个人的活动——事实上,我们鼓励竞争和私人企业。在互惠的条件下,我
们允许并欢迎外国对我们的地区作工商业的投资……我们相信着,并且实行着民主政治
’。他说得很对”。刘少奇1940年12月:“共产党要夺取政权,要建立共产党的‘一党
专政’。这是一种恶意的造谣与诬蔑。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但并不要建立共
产党的一党专政”。《新华日报》1942年11月:“中国要实行民主政治,必须取资欧美
”。《新华日报》1944年2月:“是要彻底地、充分地、有效地实行普选制,使人民能
在实际上,享有普通、平等的选举权、被选举权”。
II.言论,出版和新闻自由:
1949年8月:毛在《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说:“报纸、通讯社、刊物、广播电台等
项专门说谎和专门威胁人民的宣传机关。对于这些东西,艾奇逊说对了,共产党(不,
还有人民)确是‘都不能忍受,都不肯宽容的’。于是乎帝国主义的新闻处被我们封闭
了,帝国主义的通讯社对中国报纸的发稿被我们禁止了,不允许它们自由自在地再在中
国境内毒害中国人民的灵魂”。
抗战后期:毛泽东答中外记者团1944年6月,刊于《解放日报》:“只有建立在言论出
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与民主选举政府的基础上面,才是有力的政治”。《新华日报》1945
年3月:“统制思想,以求安于一尊;箝制言论,以使莫敢予毒,这是中国过去专制时
代的愚民政策,这是欧洲中古黑暗时代的现象,这是法西斯主义的办法,这是促使文化
的倒退,决不适于今日民主的世界,尤不适于必须力求进步的中国……言论出版的自由
,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件,没有言论出版的自由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不民主便不能
团结统一,不能争取胜利,不能建国,也不能在战后的世界中享受永久和平的幸福……
新闻自由,是民主的标帜;没有新闻自由,便没有真正的民主。反之,民主自由是新闻
自由的基础,没有政治的民主而要得到真正的新闻自由,决不可能”。
III.中美传统友谊:
1949年8月:毛在“五评白皮书”里对此长篇大论。大概因为美国在抗战期间曾对中国
的巨大帮助,在当时中国一般老百姓心中,美国的地位非常崇高。在《“友谊”,还是
侵略?》里,毛首先大段引述艾奇逊的原话,然后反驳。艾奇逊说:“从我们历史很早
的时期起,美国人民和政府就关心中国了。虽然距离遥远,背景又大不相同,把中美两
国隔离开了,可是那些在宗教、慈善事业和文化方面团结中美两国人民的纽带,一直在
加深着美国对中国的友谊,许多年来种种善意措施便是证据,例如用庚子赔款来教育中
国学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废除治外法权,以及战时和战后对中国的大规模援助等
等。美国始终维持并且现在依然维持对华外交政策的各项基本原则,包括门户开放主义
,尊重中国行政和领土的完整,以及反对任何外国控制中国等等,这是有案可稽的”。
毛又主动补充:“据有人统计,美国教会、‘慈善’机关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四千
一百九十万美元;在教会财产中,医药费占百分之十四点七,教育费占百分之三十八点
二,宗教活动费占百分之四十七点一。我国许多有名的学校如燕京、协和、汇文、圣约
翰、金陵、东吴、之江、湘雅、华西、岭南等,都是美国人设立的。”“(抗日)战时
和战后的对华援助,据白皮书说是四十五亿余美元,据我们统计是五十九亿一千四百余
万美元...”。但毛把美国对中国的通商政策,宗教与慈善,和教育交流,统统归结为
美国对中国的“精神侵略”;把抗日战争时的美国对中国军事和物资援助归结为“帮蒋
介石杀中国人”。毛说:“美国除了强迫中国接受五口通商等事而外,强迫中国接受美
国人传教也是一条。美帝国主义比较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
神侵略方面的活动”。毛说:“(美国)迫出庚子赔款,又用之于‘教育中国学生’,
从事精神侵略”。毛又说:“战时和战后的对华援助......帮助蒋介石杀死几百万中国
人,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新生的联合国善后救济
总署向全世界战争受害者提供食物救济。当时中国打内战,饥荒连连。城市里学生和市
民经常举行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国民政府于是大量申请接受美国粮
食援助,然后向老百姓提供廉价美国面粉。在《别了,司徒雷登》里,毛对此予以激烈
的讽刺。毛说:“吃下去肚子要痛的”,并赞扬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还说“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抗战后期:毛泽东1944年对谈谢伟思等人:“每一个在中国的美国士兵都应当成为民主
的活广告。他应当对他遇到的每一个中国人谈论民主。美国官员应当对中国官员谈论民
主。总之,中国人尊重你们美国人民主的理想。即使你们的美国士兵不作积极宣传,但
只要他们出现并同中国人接触,就会产生好的影响。正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欢迎他们在
中国”。《新华日报》1943年7月:“从年幼的时候起,我们就觉得美国是个特别可亲
的国家。我们相信,这该不单因为她没有强占过中国的土地,她也没对中国发动过侵略
性的战争;更基本地说,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是发源于从美国国民性中发散出来的民
主的风度,博大的心怀……但是,在这一切之前,之上,美国在民主政治上对落后的中
国做了一个示范的先驱,教育了中国人学习华盛顿、学习林肯,学习杰弗逊,使我们懂
得了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中国需要大胆、公正、诚实”。
对比中共1949年与之前的政治宣示,差别不可谓不大。以前民主平权的保证,彻底翻盘
。我初读“五评白皮书”,很鄙视这样的公然违背诺言的行为。后来觉得不应该惊讶。
中国史上的皇权政治,虽看似纷繁,但主线只有一条,就是抓权。古代的帝王们,尤其
是靠武力上位的新帝,都痴迷权力,坚信“卧榻之侧,岂容酣睡”。他们目空一切,包
括伦理道德。如刘邦赵匡胤朱元璋朱棣等,为权力可以干任何事,杀任何人,违反承诺
则是太小的事了。1949年的毛就是这样的一个新帝而已。毛与美国绝交,根本上是因为
不想自己的权力被美国,或任何人,掣肘制衡。类似的为权力而耍无赖的事,以后在中
共历史上又多次重演。比如1960年代和苏联决裂时的《九评》,多方面和“五评白皮书
”相像。看似在争论冠冕堂皇的理论问题,实质上是毛和赫鲁晓夫争权。89之后“郑重
保证”要打击腐败、清除特权,是为保政权的权宜之计。之后腐败和特权的爆炸式增长
,是因为政权保住了,要享受权力。当年保证香港2017年普选,是为了暂时安抚民心,
夺回香港治权。现在出尔反尔,则是为了避免政权受到民意挑战。中国公民社会被严重
限制,没有人守护大众利益。老百姓作为整体,不知不能不敢为保护自己的权力而奋斗
,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很简单很粗劣的谎言欺骗。
s*******w
发帖数: 2257
300
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兴亡(一) 2014-12-29 17:10:01
作者:枫苑梦客

基督教于公元一世纪在罗马帝国东部兴起,最初主要在下层民众中传播,信徒之间平等
互助,同甘共苦,信徒不拜偶像,并有着拒绝与统治者合作的倾向。因此,基督教一度
遭到敌视和迫害。尽管如此,由于这种信仰深得人心,基督教在逆境中仍得到蓬勃发展
,到三世纪末已经传播到罗马帝国社会各阶层。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与李锡尼乌斯
共同发布“米兰敕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获得合法地位,392年更成为罗马帝国
唯一合法的宗教。
教会史家一般认为,公元64年罗马城大火后,罗马皇帝尼禄屠杀基督徒是罗马帝国迫害
基督教的开端。 据记载,尼禄起初只是下令搜捕纵火犯,后来发展为搜捕敌视罗马帝
国的所有人。不敬拜罗马皇帝,只敬拜耶稣基督的基督徒被认为是社会公敌,要予以处
死。 这次镇压主要发生在罗马,也蔓延到东方各行省。
罗马人相信万物有灵论,信仰类似于萨满教的万神教。主管战争、生育、农耕等的诸神
各司其职,此外灶有灶神,道有道神。这些神灵被塑成形态各异的神像,供奉在罗马的
万神庙中。而基督教教义则反对偶像崇拜。摩西十诫的第一条就是“除我以外,你不可
有别的神”。新约马太福音中也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因此,基督信仰
与罗马原始信仰发生冲突是必然的。
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徒只信仰一个“将来的国度”感到好奇,皇帝图密善曾亲自审问
两个基督徒,问他们有多少财产,两人答道:“九千银币而已,分属两人;但这笔产业
不是钱,而是一块三十九亩的土地。我们从中收租,并用劳力养活自己。”图密善于是
问他们,什么是基督的国度,他们回答:“那不是短暂的国,也非属地的国,而是神圣
属天的国。它会在世界末日时,显现于荣耀中。神会审判活人死人,照各人所行的报应
各人。”图密善觉得他们无知且愚蠢,便打发他们走了,然后下令停止迫害基督徒。
此后,图拉真皇帝开始把基督徒与犹太教徒加以区别,屠杀反抗罗马统治的犹太人,宽
容愿做罗马帝国顺民的基督徒。
从2世纪末到3世纪中叶,除了202-211 年、235-238年这两段共12年曾对基督徒进行过
镇压外, 罗马统治者基本上采取怀柔加限制的方针。直至狄西乌斯统治时期(249-251
年在位),情况才发生变化。
狄西乌是由军队拥立的皇帝。罗马自奥古斯都以来,就把皇帝视为“神”,大搞“皇帝
崇拜”,而基督徒只崇拜上帝,这在狄西乌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是叛国,是渎神。
当时罗马军队中已有很多基督徒,他们能否效忠皇帝,也已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此
外,狄西乌认为道德堕落和宗教信仰自由是罗马帝国衰落的根本原因,为了保证统治,
必须在帝国内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于是开始大肆迫害基督徒。狄西乌斯明令所有基督徒
必须放弃信仰,参加多神教的献祭仪式。狄西乌斯逮捕拒绝献祭的高级教士并处决了教
皇法比安,要求所有人必须向诸神献祭或参加奠酒祭神仪式。那些拒绝献祭的基督徒要
么被杀,要么被监禁。但在狄西乌斯死后,迫害就停止了。257 年瓦勒良又开始对基督
徒进行迫害,强迫所有牧师向众神献祭。第二年他颁布了更为严厉的敕令: 处死不献祭
的高级牧师,许多人殉道,包括迦太基主教塞普里安。这次迫害因瓦勒良被波斯人俘虏
而中止。
284年戴克里先即位后,为巩固政治统治继续寻求思想上的统一,强化对传统多神教的
崇拜,并从303年起开始对基督教进行空前迫害。他颁布了第一道敕令: 将教堂夷为平
地,焚毁圣经,那些居高位的基督徒失去所有公民权利。于是,生来自由的基督徒被剥
夺了罗马公民权。在政治上,这意味着基督徒不能在帝国各级政府中担任官职;在法律
上,他们丧失上诉权,不再免于酷刑。戴克里先将许多基督徒从宫廷中驱逐,将坚持基
督教信仰的士兵从军队中开除。
这道敕令颁布后不久,尼科米底亚皇宫发生了第二场大火,并在叙利亚发生了动乱。这
导致了迫害基督徒行动的升级。宫廷中的反基督教团体将大火和内乱的发生归咎于基督
徒的反抗。随后戴克里先又颁布第二道敕令:逮捕和监禁主教,强迫牧师向诸神献祭,
目的是破坏基督教的教会组织,降低教会领导人的威望。结果,各地监狱人满为患,本
来预备囚禁杀人犯和盗墓者的监狱住满了主教、长老、牧师和学者,再没有地方监禁那
些真正的罪犯。所以,戴克里先又颁布第三道敕令: 如果被囚禁的基督徒献祭,就释放
他们;如果他们拒绝献祭,就将他们长期关在狱中,让他们遭受各种酷刑,甚至将他们
处死。戴克里先希望用这种方式使基督徒失去领袖,放弃基督信仰。304年戴克里先颁
布第四道敕令,命令所有基督徒必须向罗马诸神献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尽管多次受到迫害,基督教并未被扑灭,反而得到蓬勃发展
。基督教会努力在帝国上层中发展教徒,很多政府官员和皇室成员加入教会。最重要的
是,基督教已经深入到军队,早在马库斯-奥理略统治时期(161-180年) ,军队中就有
一支“雷鸣”军团,士兵全部信仰基督教。
那么,罗马帝国基督徒所占人口比例有多大呢?人言人殊,分歧比较大。据英国史家爱
德华-吉本估计,公元3世纪末,在100万罗马城人口中,基督徒约有5万人,只占0.5%,
但重要的是连皇帝戴克里先的妻子和女儿都信仰基督教。根据施陶德林的说法,基督徒
占罗马帝国总人口一半,可能有点夸张;根据麦特(Matter) 的说法,占1/5;但据吉本
推算,只有1/20;而拉巴斯蒂认为占1/12,这可能最接近真相。比较准确的估计是:基
督徒的比例在罗马帝国西部占1/15,在帝国东部占1/10。
罗马帝国是迄今为止世界史上历时最长久的帝国,同时也是公元5世纪之前古代世界幅
员最为辽阔(边界长达一万多英里,其版图比印度孔雀帝国和中国汉帝国之和还大)、
人口最为众多(达1亿2千万人,超过汉朝的两倍)、囊括的民族成分最为复杂(达一百
多个民族)、文化种类最为繁复(从希腊到埃及、从西班牙到西亚、从日耳曼到北非、
从凯尔特到黑海周边)的巨型帝国。但是,这个帝国最后竟然被起源于帝国一隅的基督
教所征服,并从中孕育出了引导现代文明发展走向的“西方文明”。其中的奥秘究竟何
在呢?
相关主题
上帝的仆人─美国最后一位清教徒政治家Streams in the Desert
感觉清教徒的著作不但多而且长我将会变成这里的常驻ID
宗教改革500周年与感恩节的反思哪位小朋友讲讲THANKSGIVING节日的来历呀?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301
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兴亡(二) 2014-12-30 11:57:12

耶稣曾经说过: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这也成了基督徒处理信仰与世俗事务
的一个原则。“上帝的归上帝”指的是基督徒要敬拜上帝,服事上帝,奉献给上帝;“
凯撒的归凯撒”指的是基督徒要服从地上政府的权柄,并承担应尽的义务,包括纳税、
服兵役等。
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接二连三的迫害不但没有把基督教消灭,反而更促进了它的发展。
于是统治者基于自身利益和现实政治的需要,不得不调整政策,承认基督教的合法性,
乃至最后将之升格为国教,作为帝国的国魂。除了基督徒付出的艰苦努力之外,君士坦
丁大帝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基督徒人数的不断增加,他们对罗马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基督徒遍布宫廷、军队
、中央及地方政府各部门。军队中基督徒人数的增多使得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军队中的影
响与日俱增,由基督徒士兵组成的“霹雳兵团”在多瑙河流域多次打败日耳曼人,声威
赫赫。到286年,基督徒士兵已经构成罗马帝国西班牙兵团的主要成分。到了君士坦丁
时代,他自己的嫡系部队高卢军中也遍布基督徒。在各大城市,一些基督徒掌握着工商
业和经济大权。在这种情况下,罗马统治者认识到,要维护帝国统治,重建国家秩序,
都需要基督教来安定人心,稳定社会。
上文谈到戴克里先对基督教进行的大迫害,只在帝国东部表现得比较残酷,大批基督徒
被残杀,而在帝国西部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屠杀事件,不少地方的总督只是敷衍了事。
因此,戴克里先的基督教迫害政策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君士坦丁在刚成年时生活在戴克里先的宫廷中,对戴克里先迫害基督教的政策非常了解
,也促使他反思。他认为试图通过暴力抑制基督教的传播与影响是毫无意义的,失败是
必然的。因此,在他于306年被军队拥立为君主后,便吸取戴克里先宗教政策失败的教
训,完全改变了对基督教的政策,在其统治区域内,使基督徒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
权。此后,伽勒里乌斯皇帝也意识到滥施暴力并不能完全消除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于
是311年他在弥留之际颁布一个宽容敕令,改变了对基督教的迫害政策。敕令的内容是:
“为社会的长远利益,我们以前希望遵照罗马人的古代法律和社会制度,要求背弃世代
相传宗教的基督徒重新回归原来的信仰。之后,仍有许多人继续这样愚蠢的行为, 我
们发觉他们既不敬拜天上的诸神,也不崇拜基督徒的上帝。由于我们所秉持的博爱和不
变的惯例,我们宽恕所有人,已决定欣然赦免他们。因此,他们可以再度成为基督徒,
而且只要他们不违反规定,可在他们习惯聚集的地方修建聚会的场所。所以,因为我们
的宽容,基督徒应该为我们的利益向上帝祈祷,为国家的福祉向上帝祈祷。”
从这个敕令中不难看出,罗马帝国的政治危机和信仰危机正在一步步加深,罗马传统宗
教万神教已经没落,难以吸引民众,维系人心,那些被迫放弃基督信仰的人再也不愿回
到传统的偶像崇拜。因此,对基督教实行宽容政策实在是出于迫不得已,也是出于自己
统治的考虑。虽然这个法令仍称基督徒的信仰“愚蠢”,但毕竟给予基督徒宗教信仰的
自由。这个敕令也成为后来李锡尼乌斯和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的基础。
313年,君士坦丁和李锡尼乌斯在米兰会晤,就宗教政策达成共识。他们共同制定了宗
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并给各行省总督发出了详细的指示,要求无偿归还基督徒的集会场
所和教会财产。 后人将此称为“米兰敕令”。主要内容如下:
“无论何人都不应被拒绝其虔信基督教或其他他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宗教的权利。因此
特通知你们,不必顾虑我们以前关于基督徒所颁布的法令中任何条款,允许所有人自由
地选择所信奉的宗教,不会受到任何干扰。即每人都可有无限的信奉自己所选择的宗教
之自由。
关于他们经常集会的场所,无论何人此前购得此种场所,或由国库出钱,或用其它款项
,均应将该场所交还给基督徒,不得要求付款或任何补偿,不得作弊或有任何含糊。如
有任何人作为接受礼物而获得此种场所,他们同样应将原地点尽快交还给基督徒,这些
所谓基督徒不仅拥有其经常聚会的场所,而且还拥有一些不属个人而属其集体,即教会
所有的财产。对此,你们应依我们上面所提之法令,毫不含糊而且无争议地归还给基督
徒,即还给他们的组织或集体。当然,依照上述规定,凡无偿交还教产者将被给予补偿
。”
“米兰敕令”在基督教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罗
马帝国的统治者对基督教从镇压和宽容相结合的政策转为保护、扶持和利用的政策。
而基督教很快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对促进罗马帝国的社会稳定和文明转型起到了巨大
的促进作用。
浏览(790) (0) 评论(5)
发表评论
腾讯微博
文章评论
作者:巴黎老高 留言时间:2014-12-30 12:29:14
有天我也跟沦陷区来的两土豪朋友说过:“巴黎是大家的,北京是共产党的”。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14-12-30 15:18:34
巴黎老高,
不如说,中国是共产党的,北京是太子党的。但是早晚都是大家的。
作者:远方的孤独 留言时间:2014-12-30 16:56:48
枫博好,也问好老高。
很好的系列介绍。 我觉得人类算历史上的账是无意义的。 无论是上帝造人还是进化论
,都不能把人捆绑在一个定时和定点的历史上的。 如果是按照上帝造人来看的话, 那
所有历史上发生的都是上帝安排的,就该那样,只要把握住现在,展望将来就行了,算
历史的账没有意义。 如果按照进化论, 那么人是不断在进化的, 算历史的账也没有
意义的。
美国的强大也许跟她没什么历史是强相关的。谢谢!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14-12-30 18:12:29
远方博新年好!
最近放假,有些闲暇,想就这个题目做些探讨,不是算什么帐,个人觉得还是有些现实
意义的,以史为鉴嘛。
“美国的强大也许跟她没什么历史是强相关的”是一种误解,美国历史不是孤立的,它
继承了欧洲文明史,可追溯到希腊、希伯来和罗马文化。看美国历史不能仅看它建国的
历史。
作者:远方的孤独 留言时间:2014-12-30 19:08:37
枫博,
我不是说你在算旧账,相反我觉得你的系列介绍就是帮助人们不要算基督教与罗马帝国
的旧账。
也许我应该这么说:美国的建国就是让那些人少点历史的包袱,要重新开始,把握现在
和展望未来。
以史为鉴要看怎么理解, 总的来说我是不喜欢这种说法的。 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算
历史的账而引起的。中国人尤其要当心,以史为鉴给了统治者多出来的工具来愚弄百姓
。如果我们看看人类历史的进程,很多仇恨,战争和杀戮,都是由于人们就是不愿忘掉
应该忘掉的历史。 输了就输了,重新再来,这是我的看法。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zqingzhi/user_blog_diary.php?did=202290#sthash.0Cny2udc.dpuf
1 (共1页)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请问某加尔文宗信徒,烧死塞尔维特是不是神的命令?我将会变成这里的常驻ID
别了,永生弟兄哪位小朋友讲讲THANKSGIVING节日的来历呀?
历史让我们学会:宗教宽容关于感恩节的野史
额滴乖乖隆地动啊,第一天就受不了了Jan 24 天堂飘下毛毛雨 Drizzle From the Heaven
上帝的仆人─美国最后一位清教徒政治家有些人我们要分离。- Acts 19:9
感觉清教徒的著作不但多而且长清教徒生活观 #1: 工作观
宗教改革500周年与感恩节的反思清教徒生活观 #4: 家庭观
Streams in the Desert清教徒生活观 #7: 教会与集体敬拜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美国话题: 中国话题: 赵小兰话题: 幼童话题: 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