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版 - 清明扫墓祭祖感恩 千秋节日四海同俗 (转载) |
|
|
|
|
|
f****o 发帖数: 8105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清明扫墓祭祖感恩 千秋节日四海同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5 18:10:24 2015, 美东)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
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逐渐变成
祭祖和扫墓的重要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清明节有对祖先的悼念和感恩,也有对严冬过去
、春天来临、迎接新生的喜悦。清明节将死亡与再生、欢乐与伤情融为一体。
寒食节的由来
有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应该源于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他
们认为火是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
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禁火通常二、三天,因此这几天不可以吃
热食,被成为寒食节。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是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唐代诗人卢像的
诗词《寒食》写道:“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所言
即是寒食节的来历“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
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一天,一行人迷了路,找不到东西吃,重耳也饿得奄奄一息了。眼看走投无路,重耳绝
望地说:“重耳饿死事小,只怕晋国的老百姓没有出头之日了。”跟随他逃难的介子推
听后想:“公子在落难时仍不忘子民,将来必定是个贤君,我要救他性命,并尽力保他
登上王位。”就偷偷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给重耳吃了。重耳知道后非常感激说
:“你如此待我,叫我如何报答呀!”介子推说:“我只盼望公子记住我这片苦心,日
后多多关怀百姓疾苦,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那些
跟随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都去邀功。介子推却认为重耳可以做君王是天意,臣子不应该认
为是自己的功劳而与天争功。他说:“诸臣不知天意,争据己功,吾方耻之。吾宁终身
织屦,不敢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也。”他认为这种争功的行为是可耻的,所以不愿与这些
人为伍,决定隐退,宁可终身编织草鞋也不敢与天争功劳。
后来重耳果然忘记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
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却几次都没有请到。当晋文公亲自来到
介子推家时,发现大门紧闭。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
,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介子推是个孝子一定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便下令烧山,孰
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
大柳树已经死了,在介子推的身下压着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
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
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
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
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
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
,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
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演变
寒食节是冬至以后一百零五天,正好在清明节的前两、三天。唐代借取了在民间已广为
流行的寒食节的禁火习俗,将改火集中于寒食清明期间。寒食节来临时将正用的旧火熄
灭,到清明日再取得新火。这一灭一取构成了唐代的改火活动。
寒食墓祭在初唐时期已在民间盛行,并在唐玄宗时被编入《大唐开元礼》,成为国家礼
制的一部份。在中唐时期,墓祭时给死者送纸钱也已蔚然成风,所以著名诗人张籍才有
“寒食家家送纸钱”的诗句。不过,由于寒食节期间禁火,所以纸钱不能烧而只能抛撒
或压于坟顶或挂于某处。但古人认为纸钱没有燃烧是无法到黄泉的。正如王建在他的《
寒食行》里所说:“三日无火烧纸钱, 纸钱那得到黄泉?”因此,扫墓之日渐渐从寒
食节延迟到清明——可以起新火。
清明祭祖感恩
古人非常敬祖,因此寒食节、清明节的假期越来越长。唐玄宗开元年间“寒食、清明四
日为假”,到了代宗大历年间,就已经规定“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德宗贞元六年
又将假期增为七天;宋朝放假七天;而元朝则放假十天。
这一增长的趋势反映了国家对寒食清明节的重视。古人为什么注重这个节日,俗话说:
“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自然不能没有感恩之心。是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营建了我们赖以栖身的家园、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而没有我们的
先祖,怎么有我们的祖父母、父母。我们受此恩惠就应该,在他们活着时尽力去奉养,
在他们离去后仍存一份敬仰感恩的心。正是这种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活着的人去祭
祀已逝的父母与先祖。正所谓“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
华夏民族历来有着慎终追远、报本返始的传统,对祖先的祭祀,古已有之。只是古人对
祖先的祭祀,并不止于感恩意识,还由于对祖先灵魂的尊重。
在长达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中,人们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人之所以生,
乃在于灵魂与肉体的合一;人之所以死,乃在于灵魂与肉体的分离。但是,人死后,肉
体腐朽,灵魂却依然在另一个世界里存在。因此死并非意味一个个体存在的终结,而只
是意味着其存在旅程的一个转换。灵魂依然与活着的家族保持联系,它可以佑护自己的
子孙后代。不过,人们还相信,祖灵更愿意保佑那些善待自己的子孙。
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扫墓之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
动,来锻练身体。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
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源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此风俗有三种传说。一个是说为了纪念
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第二个是来源于介子推的故事;第三个是说唐太宗给
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挂
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
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
运。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
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 w******n 发帖数: 4955 | | w******n 发帖数: 4955 | | w******n 发帖数: 4955 | | w******n 发帖数: 4955 | |
|
|
|
|
|